时间:2024-04-17 15:52: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中小城镇具有商贸功能,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保证中小城镇的商贸功能主要表现在中小城镇是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中小城镇的商贸功能突出体现在市场体系的完善,重点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商品市场,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贸易功能。中小城镇拥有比较发达的通讯、配套的设施、优美的环境,孕育出大量的企业群体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城镇化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扩大了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截至到2012年,高陵县城镇现有批发市场35个,其中农蓄批发市场3个,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市场12个,纺织、服装及日用品批发14个,机械设备、五金交电及电子交易产品批发市场4个;零售机构80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6个。
(二)中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载体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工业化,其中商品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动力,企业群体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专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标志,社会化服务是农业产业化的保证。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区别是:它具有外部集聚效应,需要能源、交通、通信、金融、供水、供电、仓储、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因此,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化的“摇篮”,农业产业化需要依托小城镇来发展。农村城镇化过程从两方面带动产业化:一是通过聚集经济效应,使得企业群体相对集中,降低交易费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随着人口在小城镇的集聚,人口规模扩大,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需求数量增加,市场范围扩大,进而促使农业产业化(见图2)。
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标志着全球农业休闲度假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内许多地方都发展了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的浙江奉化滕头村、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场、辽宁盘锦西安生态养殖场等,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城市近郊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发展运作中,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1、脱离农业经营
如有些休闲农业园以农业的名义征地,然后搞房地产开发,严重偏离了主题,往往是人气没有增加、地皮没有增值、收入没有增长,结果只能是低价转让或者关门了事。
2、项目雷同,缺乏创新
中国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的产品基本上都停留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院,再附送一些采摘活动的层次,各项目之间没有差异。仅北京一地,就有顺义“三高”、昌平的“小汤山”、朝阳的“朝来”、海淀的“锦绣大地”等数家的产品类似,导致市场吸引力的相对下降和相互间竞争的加剧。
3、有人气没财气
游客到度假村后,往往花费不大,除了少量娱乐和餐饮外,不再有其它的消费,导致景区虽然热闹非凡,但最后一盘点还不够运营费用的。分析原因,造成消费乏力的原因不是游客的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可供选择的商品较少,许多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有钱花不出去。
4、淡旺季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旅游时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别是在北方,淡旺季的反差非常明显。同时由于客源群体主要是城市人口,周一到周五的生意往往比较冷清,周末又人满为患,接待能力显得不足。
分析和比较目前国内比较成功的休闲农业景区,有许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其中有些具有共性或者具有一定的市场领先性,这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础和方向。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一、生态的原则
“田园性”、“乡村性”和“生态性”是休闲农业园主题选择的基本出发点,生态农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是发展休闲农业型旅游景区的基本原则。
生态作为农业和旅游两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全过程体现在:①能源的利用;②循环经济与3R原则;③以园养店,以店促园――旅游与农业相结合。
该度假村利用天然能源、能源再利用,比如使用地热、太阳能和沼气,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旅游循环经济表现为5个特征: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3R”原则则是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
该度假村在实际运作中遵循了物质循环再利用,种养的循环圈以及循环经济的“3R”原则,既节约了能源实现资源再循环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提供消费的产品,是成本中心,“店”是消费场所,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
该度假村按照“以(农业)园养(旅游)店、以(旅游)店促(农业)园”经营思想,在布局上采取“前店后园”的方式,“园”有种植园区、养殖园区、科技园区;“店”有有容纳1000人同时就餐的“开饭楼”;四季可垂钓的“蟹宫”;综合性大型康乐宫;特色农家小院客房和仿古农庄;各种动物观赏的“宠物乐园”;夏日室外冲浪的海景水上乐园、各类农家民俗表演、农业观光、采摘、自捡生态蛋等项目。
二、寻求产品差异,创造欢乐体验
现代旅游者寻求不同的体验、强调自己做主,观看享受但不损坏、只为有趣、并存(Being)、理解、冒险、外出尝试地方风味、混合等理念。而差异性、参与性与挑战性是项目设置的基本要求,其中差异性是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差异性主要包括唯一性、第一与多样性。旅游产品要体现出新鲜感,首先要有特色,即具有独特性,其次具有唯一的特征,最后是提供给游客多种选择。在项目设计中,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特别需要体现地方性。
该度假村注重从各方面塑造绿色的乡村生活体验:比如现场消费、创造自然的氛围、设计民俗游乐项目、创造消费的需求,让游客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度假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发挥出自己的优势,给游客创造出集食、宿、游于一体的平台。
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产品设计、奇特的农家文化,旅游与休闲的巧妙结合,众多的参与性项目,悦目的资源整合,不同的消费档次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者需求,高质管理与温情服务等构成了度假村提供游客欢乐体验的基本要素,使游客感到物有所值。
农业休闲旅游的一般比例为:旅游收入占总收入(农业收入+旅游收入)的40%左右,条件差的地区,旅游收入可以占总收入的20%左右。而在该度假村,所占面积中90%为农业用地,10%为旅游休闲用地,但其收入70%来自旅游,30%来自农业。
某度假村总占地三千余亩,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为一体。度假村以产销“绿色食品”为最大特色,以餐饮、娱乐、健身为载体,其核心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农业为依托,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坚持“以农为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的发展方针,在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两种产业结合,让客人享受清新自然、远离污染的高品质生活。该度假村2003年的收入高达1.4亿元。
三、管理目标与管理系统总体控制、有序服务、整体经营
在一个时期内,由度假村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实施对旅游区的总体控制,包括统一区域内规划,统一区域内建设,统一区域内管理标准,使区域内所有从业者都能如一个企业内部各环节一样,得到有效控制运转,最终达到统一的质量标准。
组织结构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运作体系,建立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目标,促进景区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董事会制度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是休闲农业型景区的一种比较好的管理形式。
经营管理
各区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循环利用。首先是农业区和度假村分开管理,各自独立核算,实行大循环。该度假村的饭店与农业区现有员工1500多人,实行分开管理、独立核算制度,饭店聘请的是专业人士经营,农业区实行的是承包责任制,遵循了一条“以园养店、以店促园”的发展思路,实行园区开放(不收门票)、采摘园免费品尝等措施。
经营体制
减少管理层次,集团公司总经理只管理各单位第一负责人,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只管理下属各单位第一负责人;划小核算单位,原则上,能够进行独立核算的单位都要进行独立核算,直至核算到小组及个人,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使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压力和动力;专业化管理,防止各经营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后,各自都设立自己的辅助部门而导致“小而全”现象,必须对各经营单位进行合理的划分与分工,各经营单位只负责本专业和本行业的事项;社会化服务,主要指在景区,把可以进行公共服务的部分统一由物业部门来管理,物业部门通过为各经营主体单位提供服务而获得收入。
管理方针
强调景区生态是景区的生命,生态效益等于或者大于经济效益,不仅仅使环境得到保护,而且使环境更美好、更丰富;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景点向游人介绍、把动植物、水、空气、岩石、文物、阳光等资源当作企业的财富与资产进行管理。
内部能力建设
在人力资源方面,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完善服务系统,积极推进岗位交叉互补(Cross-Utilization)与现场走访,由游客和员工共同营造度假村的欢乐氛围;在服务过程中,推行行动准则的“SCSE”策略,即:安全(safety)、礼貌(courtesy)、表演(show)、效率(efficiency);同时,编制详细的作业手册,保证提供服务的质量。
叶昊 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 旅游规划专家
旅游规划专家,在旅游行业工作10余年,专长于宏观战略、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从事酒店管理、旅行社、景区管理等工作,主持和参与过多个旅游规划和策划的编制工作,发表过多篇文章,作品收录入《中国旅游理论与实现》、《中国原创导游词全集》等。
四、获取综合效益合理回报、适度风险、多业共生
不追求高额和短时间内的回报,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基础上,综合各个方面信息,研究政策风险、控制经营风险、防范道德风险、减少合作风险,制订详细周密的开发和运作计划,从各个方面保证投资和经营的可控。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设施农业包含设施栽培和饲养。设施包括各类型玻璃温室、连栋温室(塑料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还包括所有进行农业生产的保护设施。基于设施农业的属性和原州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在原州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必要性
原州区要发展设施农业,就要依据设施农业的特点,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要以较少的土地实现更大的产出,实现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设施农业,可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既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克服资源和市场制约、应对市场竞争的现实选择,对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现实必要性。
1.发展设施农业是原州区转变农业生产模式,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设施农业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其在生产集约化程度、农业技术含量、产品品质和种植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具有节水、省地、聚能、高产、高效等特点,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特点是对作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以适度的调控,减少或避免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物的潜能,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产品,实现农业“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的目标。发展设施农业可减少耕地使用面积,降低水资源、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和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设施农业通过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按照动植物生长的要求控制最佳生产环境,具有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周年生产的特点,实现了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具有现代农业的典型特征,是技术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
2.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调整原州区农业生产结构,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原州区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用土地越来越少,而要以有限的、越来越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效益,创造更多的收入,发展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精品农业是必然的选择。都市型农业、城郊农业就是要为城市的环境绿化美化服务,为市民的菜篮子服务,为市民旅游观光服务,也为城乡一体化的转型、转型后的城郊农民增收服务。这就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潜能,在大幅提高单产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也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3.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是保证农产品正常供给、保证民生的必要措施
发展设施农业,可以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减少农药的使用,更好的实现无公害的目标。设施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可实现生产各个环节采用现代化手段,实施科学的肥培管理,集约经营,可按照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精准使用肥药,减少环境污染。设施农业还可以通过调控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保证农产品的鲜活度和周年持续供应。发展设施农业有利于保障食物安全,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原州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原州区冬季寒冷,温室环境控制的能耗较大。因此,开发温室蓄热墙、地中热交换系统、保温幕(帘)、双层充气膜覆盖等节能技术尤为重要,加快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对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意义重大。温室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的利用,也将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改传统的集中培训为现场指导,改大喇叭宣传为外出实地观摩,把农业新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
2.调整结构和方式,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2.1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08
Proposals on the Typical Implementing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EN Pe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he essay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ypical implementing model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Tianji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o promot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model; development
1 农业科技园区的含义
农业科技园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用现代农业技术支撑的、以设施农业工程为主体的、具有多项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其采取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开发与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改革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1]。
2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底,天津已启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11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9个[2]。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对天津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突出表现在:(1)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探索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3)带动了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4)提高了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5)对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生态环境发问有引导作用。虽然天津农业科技园区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3]。
3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典型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
3.1 政府主导模式
该类型园区是指由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园区。通常以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形式安排,由政府负责园区建设主要资金的筹措[4]。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的津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政隶属于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园区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814.67 hm2,交通条件、地理区位十分优越,便于技术引进、产品输出和游客进入。园区土地肥沃、环境质量优越、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高效优质精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园区已经在无公害蔬菜技术开发与生产、花卉苗木种苗培育与规模化生产、河蟹养殖及种苗繁育技术开发、优质稻米(小站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围绕上述技术和项目,已经有包括天津港田集团公司、天津瑞祥集团公司、天津松江有限公司和天津小站稻开发中心在内的4家企业进驻园区投资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人民币2亿元,总产值超过9 500万元,实现利税2 600万元,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园区在其自身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以其多方位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园区周边地区各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配套扶持政策不完善,对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缺乏吸引力;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对园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企业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管理机制弱化,园区经营受到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应有的活力,责权利关系不明确[5]。
3.2 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有些园区是在农业科研院所原有实验基地和所有土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大多采取由科研或教学单位和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建设的方式,共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导农户进行规模生产,形成新的农业经济生长点[4]。如坐落在武清区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主要产品包括优质蔬菜种苗、设施蔬果、设施花卉和技术服务等。年产优质蔬菜种苗600万株、年产高档蔬菜24万 kg、优质蔬菜107.1万 kg、有机果品5万 kg、高档花卉2万盆、各种技术性收入500万元,年营业收入2 615.5万元。该园区一是促进全市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全市设施农业对农业产业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设施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设施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15%。二是促进全市设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园区可直接安置当地50人就业,年平均工资及福利达2万元;通过种苗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直接带动设施蔬菜基地6 666.7 hm2,带动农户5万户,户均增收5 000元,总增收2.5亿元。三是带动基地休闲观光服务业的发展,项目将科技展示、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融为一体,实现设施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现代设施农业观光休闲景点。四是促进武清区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有效提升武清区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成为武清区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窗口,带动设施农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链条的延伸,加速武清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但是这种科研院所主导运行模式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设还远远不够。科研院所主要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作用,自身经济效益不明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摆在基地面前的重要问题。另外,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影响了农业资源区域优势的发挥,实际效果不佳[6]。
3.3 企业主导模式
该类型农业科技园区是指建设经费主要由企业筹集,政府则主要提供有关优惠政策的园区[4]。如位于北辰区双口镇的天津梦得奶牛养殖科技园区,是由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成,建有生物育种试验牧场、中以合作示范牧场、生态种植场3个功能区,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及装备,形成设施工艺一流、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奶牛科技园区。园区奶牛饲养规模为5 000头,奶牛年均单产达到12 t以上,年出售良种母牛1 000头,年销售收入3.2亿元。园区建设了10家示范牧场和50家辐射牧场,带动天津市奶牛养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园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和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奶牛生物育种、奶牛营养管理等奶牛养殖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为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符合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要求。项目集奶牛良种繁育、原料奶生产、饲料加工及配送为一体,形成设施工艺一流、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奶牛科技园区。但是这种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普遍缺乏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和运作经验,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与竞争力不强、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不高、没有与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等等。更重要的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般投入巨大,收入寥寥,经济效益不高,建设资金紧张,投融资问题严重。另外,园区热衷于引进国内外设备和设施,忽视了对科技、特别是人才的引进,导致园区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对引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7]。
4 加快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要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园区的扶持
建议借鉴国外采用“绿箱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业科技园区列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天津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科技园区专项扶持项目”,重点扶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农业科技园区专项扶持项目在园区实施,真正把园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以稳定、连续地支持。另外,建议在科技专项中,包括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等项目相结合,能够确定一定的比例,专门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8]。
4.2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园区主导产业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基础,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展开,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从总体上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区域特色明显,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科技含量较高,能够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成果应用水平;比较优势显著,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辐射带动力强,对引导和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作用突出;注重生态保护,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社会需要,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4.3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提高园区竞争力
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培育适合园区特色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注重名、特、优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避免区域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第二,以市场为载体,延长园区产业链,创建资源与市场连接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三,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建设以孵化中心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四,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孵化与培植龙头企业,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园区经济模式;第五,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9]。
4.4 强化品牌意识,壮大园区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只有壮大这一核心,才能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园区内培育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农户和科研人员的技术对接和利益对接。要形成以龙头产业为核心,来料供应、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市场销售的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联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园区内原有的产业发展重视要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要增加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
4.5 抓好农业科技园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各地农业科技园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科技对接。农业科技园与农户科技对接的主要运作方式有3种:(1)“科技园 + 科技服务企业 + 农民”运作方式。在农业科技园内建立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以及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直接为农户提供服务;(2)“科技园 + 农业技广机构 + 农户”运作方式,农业科技园以经过改革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对接;(3)“科技园 + 农民行业协会 + 农民”运作方式,农业科技园通过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与农户直接对接。这3种运作方式都需要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使农业科技园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民行业协会签订正式合同,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机制。通过合同的约束,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9]。
4.6 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园区产业群集不是孤立地发展的,产业带动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服务体系的完善,其中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要内创机制,外优环境,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健康发展。自身发展重点应放在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另外,政府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物品、税收等方面,为农村中介组织健康成长提供政策优惠和保障。各级金融机构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针,解决好农村中介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激发农民的合作愿望,提高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提升中介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1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56-59.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王朝全,李仁方.论农业科技园区的性质与特征[J].农村经济,2007(4):3-5.
[6] 黄学群,李瑾,孙国兴.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思路与规划布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3):38-4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作为省会新区、西部新城,是承接市区辐射的主阵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近年来,文昌街道以发挥政府、市场、农户“三个主体”作用为总抓手,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借鉴已有先进经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既切合自身实际,又具有典型借鉴意义的都市农业发展道路。
一、发挥政府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
文昌街道以创优发展环境,搭建发展平台为目标,围绕科学规划、土地流转、政策落实等方面,积极发挥政府职能,整合现有优势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产业布局
农业示范区建设是实现土地集约化,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示范推广的重要突破口。文昌街道紧紧依托苗木花卉、无公害蔬菜、沿黄丰产林和畜禽养殖四大特色产业,按照“整合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科学规划,积极搭建都市农业发展新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区四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区”即济南市长清区文昌现代农业示范区。“四园”即特色蔬菜示范园、苗木花卉示范园、盆景荷花示范园和金西李特色示范园等四大产业示范园。整个园区西至南水北调工程,北至城区,南至后三庄、十里铺,东至经十西路,规划面积1513公顷,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逐步实现了产业基地向园区布局的转变。
(二)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园区建设
土地集中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则是推进土地集中有力举措。文昌街道按照“土地向大户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通过自行流转、委托转包、协助流转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目前,全街道共流转土地13400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5.2%,园区的集中优势逐步显现。
(三)统筹政策资源,夯实发展基础
文昌街道严格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技能培训等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优势,并将其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紧密结合,为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环境。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保障。2011年以来,文昌街道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打及维修机井共62眼,建设各类桥涵102座,开挖疏浚沟渠47公里,建设变压器房8座,埋设电缆24.8公里,铺设PVC管道70公里,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二是加快农业人才培养。文昌街道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农民技能培训的要求,充分发挥农委、农广校的平台作用,推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所需的科学技能和管理知识,有效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水平。三是坚持科技示范引领。文昌街道联系省农科院等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引进名优品种,加快示范推广,切实发挥科技应用在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西李村苗木花卉合作社,投资50万元,引进和培育新品种62种,建成面积200亩的苗木花卉实验基地,培养技术人才11人,大大增加了苗木花卉种植的技术含量,提升了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发挥农户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内生动力
广大农民群众既是发展都市型农业的最终收益者,也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推动农户广泛支持,踊跃参与,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成功的关键所在。文昌街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激发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切实增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一)强化宣传教育,争取广泛支持
街道把宣传教育作为赢取农民广泛支持的,作为培育现代农民的先导性工程,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不断开拓农民视野,丰富农民知识,提升农民素质。2011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讲座17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组织外出参观8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形成了广泛支持、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形成强大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文昌街道坚持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以西李村为例,2003年,成立了苗木花卉协会,以协会作为农业市场化中的重要桥梁纽带,有效避免了无序竞争,极大拓宽了市场营销渠道,促进了产业的发展。2007年,在协会成功运作的基础上,街道因势利导,建议并指导成立了西李村苗木花卉专业合作社和济南市长清区新西李山药合作社。合作社的成功成立运营,有效推动合作经济深入健康发展。2010年,西李村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值700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达2万元。近年来,文昌街道积极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合作组织61家,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
三、发挥市场拉动作用,都市农业迅猛发展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结果。市场作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价值,发展壮大的决定力量。文昌街道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招商,不断培育龙头企业,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一)大力开展农业招商,不断丰富农业层次
坚持把农业招商作为丰富农业示范园区内涵、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围绕“一区四园”的发展规划,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招商,带动农业特色产业的优化升级。近年来,文昌街道先后引进了山东鲁建集团投资380万元、占地400亩的孟李竹柳项目;济南中天信业投资公司投资790万元、占地100亩的南李有机蔬菜种植项目;福建汇侨公司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0亩的东齐都市型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综合实力日益增强。
(二)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参与市场竞争
以龙头企业为市场竞争的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目前,文昌街道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16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0万的8家,500万以上的5家,发展国家3级以上资质的园林企业3家。其中,济南东园林绿化公司直接参与长清园博园的施工建设,仅此一项实现产值过亿元,有力推动了苗木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
综上所述,发展和运行好都市现代型农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极其复杂。农民要发挥主动性,坚持因势利导,发展合作组织。政府要发挥驱动作用,搭建广阔发展平台并不断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以此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不断壮大,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灵,席玉坤.济南市都市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工作研究,2004(10).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6-0335-01
1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趋势
1.1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传统农业、城郊农业是当前东莞农业的主要形态,其存在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城市对安全、优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还可以为城市营造田园风光、绿色景观和生态屏障,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旅游、体验农家生活、感受农耕文化提供场所[1-2]。东莞目前计划建设连片面积20 hm2以上的农业园区,发展水产养殖、蔬菜和花卉种植等产业;建立集科普教育、观光娱乐、休闲垂钓、新品种试种推广等功能的综合示范点。引导农民种养意愿较高、投资比较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集约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1.2 推进农业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结合东莞市农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推进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力争将全市所有蔬菜、水果种植户纳入诚信体系监管范围,包括建立种植户基本信息、及时更新监测数据、建立失信单位黑名单制度等。推动农资生产经营企业诚信档案建设,将农资生产经营企业的资质、消费者投诉情况和质量监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诚信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诚信企业榜”和黑名单等制度。督促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诚信守诺、依法经营[3]。
1.3 推进农业安全生产示范村建设
在东莞各镇街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的新模式,在辖区内选取一些农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监管工作较完善的村和社区,在指导其落实种养户质量安全生产协议书、规范使用兽药饲料承诺书以及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承诺书的签订工作的基础上,推行从投入品使用到农产品产出的全程监管,引导农户进行清洁生产,确保农产品安全产出。
1.4 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业科技推广、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园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不断扩大全市标准化生产面积和规模,充分发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通过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科学种养水平,从源头上减少农户滥用农兽药现象[4]。市一级农业部门继续挑选一些种植规模较大,管理较完善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一些条件具备的镇街可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充分发挥辖区内标准化生产基地、“三品”认证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规范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
1.5 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加大“三品”认证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三品”认证活动。充分发挥“三品”品牌优势,将其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用品牌化带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不断扩大“三品”农产品生产规模[5]。市镇2级继续通过开展“三品”认证企业和产品的专项执法抽检工作,不断规范“三品”认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6 推进农产品产销联建建设
加大供莞蔬菜生猪生产基地的认定力度,推进供莞蔬菜产销对接,加强供莞蔬菜标识管理,提高供莞蔬菜的溯源能力。强化供莞生猪基地的动态监管,进一步推进供莞生猪电子标识信息化管理工作,完善不合格生猪情况快速通报机制,确保供莞生猪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
2 新形势下东莞市农业发展应对策略
2.1 抓当地特色,农业引进亮点项目
以一种当地主要水果为种植基地,例如东莞岭南水果荔枝,在基地园区内配以其他季节性水果为辅,使果期覆盖全年,逐步建成种植、观光和休闲旅游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园区内可以设休闲品茗区、农业教育展览区、种植体现区、产品销售区等功能区,打造绿色、生态、环保、休闲的都市农业项目。另外,根据各镇的实际,也可以设置集生产、生态、饮食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庄,农庄内设蔬菜种植区、水产养殖区、饮食区等功能区,形成一个具有农业耕作、水产养殖、旅游饮食等配套的综合型旅游点。
2.2 抓源头保障,净化生产环境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实行农业环境质量报告制度,为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提供依据[6]。扩展农业环境监测点和质量监测测定指标,构建全市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提高耕地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实施放心农资进村入户工程,配合开展农资打假行动。
2.3 抓农业技术,推广提高产品质量
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鉴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作物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基地。推广轮作改种、蕉园低压微喷灌技术和抗(耐)病品种,有效减轻香蕉黄叶病造成的损失。加大退化蕉园改种项目帮扶力度,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提高改种效益。建立健全新品种展示与示范体系,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引进适地适种作物,应用生物技术应对环境污染,为全市科学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2.4 抓检疫检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全面加强植物检疫工作,完善有害生物监控预警网络,设立疫情调查点与监测区,建设疫情数据库,健全突发性植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加大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以虎门港、松山湖园区、五大森林公园为重点,督促全市公共绿化地带做好红火蚁防控工作,确保“不漏发生点、不漏施药”[7]。分步建设植物检疫实验场,把好引种和产品调运检疫关。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生产环节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信息系统,做好软件更新,扩充病虫测报信息化功能。
2.5 抓平台建设,保障安全产品供给
建好安全农产品配送区,创新农产品物流方式,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切实开展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发挥供莞生猪生产基地资源优势,确保东莞优质猪肉供给。全面升级东莞农业信息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相联的农业网络。优化“农信通”服务,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编新平台,进一步推动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和办公自动化。
2.6 抓农业人才培育,优化管理效能
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组织农村“乡土人才”跨镇传授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把农村人才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依托网络资源开发远程教育。抓好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全面实行上岗培训机制。
3 参考文献
[1] 沈万红.创新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大竹县农业发展的思考[J].达州新论,2008(1):48-51.
[2] 汪凤桂,欧晓明,肖鑫.论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思路——广东不同区域农业发展趋势的比较与启示[C]//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都市型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北京:中国农学会(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2009:3.
[3] 周玉国,施江滨.论新时期云南农业教育应对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策略[C]//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昆明: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5.
[4] 田晓婷.北京市顺义区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45-02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在他的《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一书中提出 “农业国家或经济落后国家,要想做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就必须全面(包括城市和农村)实行工业化”。但直到现在,仍有很多人认为我国传统农区的经济腾飞应以农业为主,进行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工业化应是在农业产业化完成之后再考虑的问题。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传统农区在落后中奋起直追,实现其在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是无法绕过工业化之路的。
一、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必经工业化之路
首先,在工业社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是一个历史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纯依赖农业的发展,实现经济体的繁盛是极其困难的。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不低,只是由于从事农业的人口众多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极低。如果不能大量减少农业人口,无论农业达到如何高级的产业化与现代化,都无法使传统农区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所以,传统农区的农业不必放弃,也不需放弃,它和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并不冲突。但农业现代化不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最终武器。
其次,我国传统农区的地少、人多的特点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不断强化,解决传统农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问题是解决传统农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工业的总体规模不像农业那样存在一个相对的极限,是可以持续扩张,并不断增加就业岗位的。传统农区本区域的工业化是解决传统农区富余劳动力的最快捷的途径。
第三,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仅包括在农区发展工业,还包括农民收入来源“工业化”,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工业化”。而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的出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农区的工业化趋势和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从传统农区工业化的宽泛意义上说已经是历史的现实。
二、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农村工业以乡镇企业的形式经过1984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7年、2001年至2007年三轮超常规的发展,到2007年,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69,6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86,603亿元、利润总额17,643亿元、上交税金7,366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5亿人,比上年增加409.6万人,累计支付劳动者报酬达13,70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收入1,440元(资料来源于农业部网站。)乡镇企业的发展贡献了GDP增长的三分之一,转移了三分之一农村劳动力就业,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但同时,我国已完成的和正在推进的大部分农区工业化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近年来,在全球产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浪潮中,部分传统农区无视项目本身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实现经济大发展,不加选择的盲目承接高污染、高消耗的项目,给这些传统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部分传统农区的地方政府以招商论政绩,强压指标,而对项目本身的价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2008年撰写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的第一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乡镇工业废水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这些污染物大多直接排入农村水体、大气和土壤,成为农村的主要污染源。全国乡镇企业中,制砖、铸造、水泥、炼焦4个行业能耗占整个乡镇企业能耗的比重超过50%,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6。随着国家对造纸、水泥、炼焦、化工等重污染工业企业实行强制关停,有些城市将难以为继的污染企业迁往农村地区,城镇工业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我国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的工业化,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理论界的共识。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尚处前工业化时期或工业化初期的传统农区而言,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可以又好又快地推进传统农区现代化。
三、传统农区利用其后发优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传统农区有自身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困难,比如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科技力量薄弱,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外资水平低,对外开放度不够;融资困难,资金缺口较大;教育落后,低素质人口数量依然巨大;农区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等。但同时,农业对经济增长本身就有四大贡献,即产品贡献(包括粮食和原料)、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收入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
首先,传统农区进行工业生产的农产品原料丰富。在工业化进程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始终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区拥有充足原料和广阔市场的绝对优势。
其次,传统农区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技术、职业教育培训,转换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第三,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转移。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一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陆地区转移。农业主产区可以选择适合本地比较有优势的产业,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安排当地劳动力就业。
第四,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对营养、健康、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工业相对较少,这使得传统农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传统农区可以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入对环境要求高的生态产业。
第五,有支农惠农政策。十六大以来,中央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先后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出台了粮食直补、综合直补等多项涉农补贴,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投入,中央财政实际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逐年增加。
第六,知识经济虽然一般会弱化后发优势,但传统农区的工业化不同于较高工业化水平基础上的后进国对先驱国的赶超,由于传统农区的工业基础非产薄弱,最初阶段所需的工业知识信息的获取成本非常低廉,获取方式相对却更加便捷。
四、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
但有人曾提出,国家的工业化尽管是全方位的,但并不一定要求一个国家的农村地区都要实现工业化。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也许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却是一种谬论。首先,由于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界限日益模糊,我们不能将工业和农业完全割裂开来。将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是农业人口的大幅下降,比如美国,1994年其农业人口仅占其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我国在农业逐步现代化,农业人口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其余的非农人口要分享新型工业化的成果很难全部在城市实现。通过农区工业分享这一过程成为相当比例人口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传统农区,人口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相对闭塞,原本就处于劣势。所以必须把传统农区的新型工业化纳入我国整体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中。其次,我国乡镇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其完成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艰巨。但如果农村已有的这些“工业化成果”不能实现新型工业化,则中国的新型工业化也将是不完整的。
同时,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后劲。传统农区多为欠发达地区,如果其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失衡的改善,则必会增强中国经济的整体实力。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传统农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新型工业化,将在保持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利用大量富余劳动力保持住中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的同时,在新型工业化原则指引下,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附加值,提高品质优势。为我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转型争取时间。再者,外贸依存度居高不下使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传统农区实现新型工业化时农村人口收入增加,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有助于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强劲的内在动力。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8-4546-05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其发展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为物流产业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产业,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而在物流产业中商业物流更是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当前商业中的较高业态连锁、百货公司和商业中心的运转基础。同时一个地区物流发展水平也和很多因素相关,城镇化的水平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1]。城镇化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转化为城镇型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速度得到了迅猛的提高,但是在数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环境污染、留守儿童、农村产业结构等一系列影响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目前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一个立足于建立在整体战略的基础之上,统筹各种因素使农村得以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同时,中国的西北地区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发展的对象,但是因为区域以及历史的原因,物流产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以西北地区为例,用新型城镇化的视野来研究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希望给西北地区进一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予以借鉴。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研究是建立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解析,明确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构建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要求;另外一个层面上,以西北地区为例,研究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对策和建议。
1 概念解析
虽然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但是为了更好的区分新旧城镇化的概念,有必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解析。
1.1 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源自城市化,是不同研究者为了区别彼此的研究切入点进行的概念区分。城市化其本身包含两层含义[2]:第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第二是城市的生产以及生活特征开始影响城市周边的地区。当然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人口的非农化转变、地域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都是城镇化研究的对象。总体来说,城镇化意味着务农人口的不断减少、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观念的不断延伸。
1.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提出的,更强调人的本质性特征,发展现代工业、统筹城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同时实现其与农村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高效集约、功能完备、环境友好的城镇化发展之路。
1.3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对城镇化过程质量的重视。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注重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注重城镇化硬件措施建设的同时,也注重农村居民的就业、居住、升学、医疗等社会问题,是一个观念的彻底革新。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提出了特色化的发展,也就是不同地区在发展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色[3]。
1.4 农村商业物流
农村商业物流的概念是从区域物流的概念延伸而来,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物流的一个小分支,强调一定区域内商业物品的物流,所以必须首先弄清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国家物流体系的分解,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中心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中心、建构在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之上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一个包含货物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信息传递全过程的总体。
2 农村商业物流的特征
区域商业物流作为一种有别于国家物流的相对独立的体系,其本身具有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性、独立性、开放性和区域紧密相关性。地区性是由于自然、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空间,区域物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表现为区域内的系统性、综合性、层次性以及实体性。独立性表现在区域商业物流是区域内部各个物流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紧密关系,不同的区域商业物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表明区域商业物流之所以形成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内,其利益主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共同利益[4];开放性说明区域商业物流的独立性并不代表其是完全封闭的,其发展的过程也是和外部相互联系的过程,需要和其他的区域物流进行分工协作,以及职能调整,最为重要的是,在明确其他的区域物流的特点之后,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形成自身的区域优势;区域紧密相关性表示区域商业物流归根到底是和一定的区域相联系的,那么所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商业物流带来影响。
3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整体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过度追求数量以及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以及制约因素,对于在西北地区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1 西北地区城镇化的现状
1984年是全国范围内城市数量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1984年以前由于国家城市发展的重心在于中西部地区,则西北地区的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城市的数量是全国城市总数的35%,但是1984年以后,随着国家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西部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目前,城市数量仅仅占到全国的18.3%,在数量上明显滞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非农人口仅占全国的16.6%。城市等级层次,不同规模,发展战略意义是不一样的,和东中部地区进行比较,西北地区在超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的数量上都明显落后;西北地区地域辽阔、资源分布是其优势所在,但是这也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城市密度明显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上,西北地区居民处于落后状况。从这些衡量指标综合来看,西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全国,亟待调整思路,进行跨越式的发展。
3.1.1 西北商业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分析 物流运输是物流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衡量物流运输水平一般是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里程以及单位里程。西北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情况可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物流运输主要依靠的是公路运输,而铁路运输以及高速运输的功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但是也显示出西北物流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3.1.2 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增长率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较慢,只有甘肃省6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20%,同时西北地区的地区之间物流产业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其中新疆地区在西北地区呈现明显的落后态势。
3.2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西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本身的地理因素制约,也有主观战略发展因素,只有清晰了解这些制约因素,才能打破发展的壁垒,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观念来实现发展。
3.2.1 地理环境恶劣 对于区域的发展,尤其是物流产业的发展,地理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因素。但是西北地区相对于东、中部地区,交通条件比较恶劣,同时,由于水资源的普遍缺乏,大型商品物流的重要依靠水运是其发展的致命伤。
3.2.2 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但是西北部地区在这一方面明显滞后。卫生问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交通及通信设施落后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西北地区进一步的发展。
3.2.3 观念与管理水平落后 西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服务意识差、管理模式落后、制度创新难都是其落后的重要原因。
3.2.4 城镇化特色挖掘不足 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不同地区挖掘自身特色,实施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国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以及地理环境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对其特色没有加以很好的利用[5]。
4 西北地区新型城镇化构建
中国西北地区,要想突破现状,在城镇化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总体战略的基础上必须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构建。
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各种协调的过程,是重视发展质量的过程。规模协调包含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等不同的层次,要实现规模协调,就要在不同地区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分布,国家要协调发展大、中、小型城市的数量;要加强不同地区的协作,注重合理流动农村人口;功能协调就是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城镇化还必须发挥文化和政治的作用,要使城镇的各个功能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的协调要强调在不同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自身的特色产业;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是新型城镇化注重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使人口、环境、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西北地区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普遍的因素,还要关注自身的实际情况,实现自身的发展。对于大、中、小不同类型的城市,要重视其不同的作用,对于中心城市强调综合服务型功能,要进一步进行中型城市的建设,要重视镇这一层级的发展,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职能上突出重点,依托西北地区特殊的风俗民情,打造特色专业城镇。
5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区域商业物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东、中部地区的商业物流的发展。具体表现为:物流的基础设施落后,因为物流行业在成立之初,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加之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大量的物流设施虽然已经老化,但是依然长期运作,使很多物流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物流体系分割不合理,资源不能完全利用,商业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批发企业、物资企业、储运企业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在西北地区最初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商业物流一般散落在各个商业企业中,资源处于无法进行合理利用状态,设施也不能进行相互利用和集中管理;没有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一些大型的商业企业现在已有或者正在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是在西北地区,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做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限制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6];第三方物流发展进程缓慢,因为物流的高额的基础成本性,在一个地区,形成第三方物流,从而进行统一管理,是一个地区发展商业物流最好的模式,但是西北地区因为观念和历史原因,往往没有这种第三方物流的意识,而是选择建立自己的物流团队,但是由于其规模的限制,又常常带来季节性等资源浪费;信息化水平低,中国的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体系在信息化技术上远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商品识别码技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传递信息系统、信息交换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发展的落后。
5.1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现状
农村物流因为和农业结合在一起,而农业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所以农村商业物流也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包含了从农产品的形成、存储、加工、消费的全过程,以及农村人口生活用品获得全过程的物流形态。在中国的农村物流发展中,西北地区比较滞后,研究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的现状,有利于准确发现农村商业物流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5.1.1 农村商业物流交通状况 中国西北地区的农村商业物流所依赖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传统型的运输工具,例如铁路、公路以及水路运输。近七年建成新线8 431 km,到2004年末,全国铁路复线总里程24 908 km,电气化总里程 19 102 km。2004 年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24.9亿t,比1997年增加7.7亿t;完成货物周转量19 086亿t/km,比1997年增加5 832.7亿t/km;完成旅客周转量5 712.2亿人/km,比1997年增加2 127.3亿人/km。而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在农村构建起重要的铁路运输线。公路运输是连接农村点对点物流所依赖的最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到 200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2万km,乡镇通公路率达99.5%,行政村通路率达92.9%,分别比1998年增长了1个和8个百分点。公路密度增大,2004年末达19.5 km/km2,比1997年末增加3.86 km/km2[7]。综合物流运输方式,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铁路和公路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更为先进的运输方式在农村商业物流的应用非常有限。
5.1.2 农村商业物流信息通讯状况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商业物流越来越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村基本的信息通讯工具例如固定电话以及移动电话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2004年,中国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由8 354万部增加到6.47亿部。全国形成了“八纵八横”格状光缆干线,移通信网、数据网、IP电话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市)。
5.1.3 农产品物流现状 在农村商业物流中,农产品物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始出现,随着点对点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大型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但是就全国的农产品交易数量的比例分配而言,全国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
5.2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问题分析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设备都呈现出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农村的农产品物流更是城市商业物流的空白项。但是单单研究现状是没有作用的,必须深刻了解现状背后隐藏的农村商业物流的现实问题,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
5.2.1 商业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的商业物流所依赖的运输工具最主要的还是铁路、公路、水运这些传统型的物流方式,对于运输速度更快的运输方式应用在农村商业物流上较少,同时基础设施落后不仅仅表现在物流运输工具上,农村商业物流在物品的保管以及包装和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
5.2.2 农村商业物流专业化水平低 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本身就是分工的结果,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但是农村商业物流在发展的初期就是作为一个农村经济的辅助工具,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商业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商业物流存在大而全的管理方法,农村商业物流的很多方面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统筹发挥作用。
5.2.3 农村商业物流的政策调控不到位 因为商业物流在投资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短期内不易收回资金,并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和介入。但是,相对于政府部门对城市商业物流的调控,其对于农村商业物流的调控,显然存在较大的管理不足,使得不公平竞争、无序竞争、不公开交易、不规范操作经常性发生。
6 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建议
新型城镇化理论相比较传统的城镇化理论,有了很多方面的改进,那么新型城镇化理论对于西北地区的商业物流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将为中国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6.1 重视西北地区商业物流的规划建设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近几年来其对于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以各个地区也都非常重视区域商业物流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特别强调事前的规划,联系到商业物流的建设,西北地区本来的地理条件就比较恶劣,在建设区域物流的时候,更要做好规划,同时联系当地的商业规划、交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等等,要借鉴东、中部地区发展商业物流的经验,在进行具体的商业物流建设前做好区域的规划。
6.2 对现有的西北地区农村商业物流设施进行整合改造以及新建
新型城镇化理论的另一个重点就是节约和整合。同时对于物流基础设施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有必要先对地区的现有资源进行调查,由于当前西北地区的物流资源散落在各个商业机构中,做好对当前资源的充分利用,翻建、改建以及新建设施要同步实施。必须利用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对当前的设施进行集约化的管理。
6.3 重视商业物流的信息技术的建设
新型城镇化的理论重视创新,以及新兴技术的利用,而物流系统如果想做到高效,就必须发展信息技术。物流信息化的内涵是通过建立商品数据库,使商品代码化、运输网络合理化、经营管理电子化,从而实现从订货、运输、分配全过程集约管理。
6.4 更新发展理念为农村商业物流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物流行业是21世纪的重要的利润来源。但是相对于互联网行业,知识型人才的高度密集,商业物流特别是农村商业物流,人才是特别稀缺的。对于农村商业物流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采取实地培训的方式,在实际的物流操作中增强管理以及组织能力。同时因为农村商业物流是建立在城市物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在发展农村商业物流的时候借鉴城市商业物流发展的经验。
6.5 将农村商业物流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物流行业是牵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脉,但是正如其特点所示,其初始投资巨大,且具有较大的外部性,所以发展农村商业物流必须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政府可以采取有关税收减免、土地使用费缓交等手段来刺激民间资本对农村商业物流的投资。由于目前农村商业物流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需要投入一定的研发资本,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项目的形式,对农村商业物流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娟娟.西北地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7(5):92-94.
[2] 姜大立,王 丰,甘 明.西部商业物流中心发展思路[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2):5-8.
[3] 薛 荔,陶德馨.中国商业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6(5):1-3.
[4] 谭春平,王 烨.甘肃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基于西北地区的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9(5):53-55.
2012年,龙潭区“三农”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繁荣稳定。全区一产增加值计划达到19亿元,同比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8万吨左右,力争实现30万吨。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结合土地整理,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更新品种、土地整治、节水灌溉、机耕路修建和“沃土工程”等措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继续争取资金,开展高产创建工作;积极推广农业新产品、新技术。年推广3~5个优良高产农作物品种,10项以上农村实用技术。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并覆盖到每个行政村。推广生物防治玉米螟技术10万亩。超级稻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000公顷,玉米优质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万公顷,有机、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000公顷;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机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同比增长11%。积极争取深松补贴,推广深松技术,扩大深松推广面积。
2.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完成蛤蟆河、老跃沟、草木沟3座小(Ⅰ)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399.11万元;完成小川六社、新安2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计划投资470万元;做好榆树沟五社、新山五社、新立、丰口北4座重点小(Ⅱ)型水库和夹信子五社、高家七社、东方红六社、夹信子四社、德胜、宋屯、牛家南、怀家店、北山二社9座一般(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工作。
3.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012年,农业产业化项目及农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同比增长10%以上。建设1~2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培育、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依靠科技手段,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开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工作,全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增12个,农村经纪人新增100个。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切实做好农民减负工作
全面深化各乡镇、涉农街道政务大厅服务,规范以财务管理为主的村务管理。推行“六步工作法”,推进村级“三重一大”事项决策的民主进程;全面实行农民负担“监督卡”制度,实行涉农收费、价格公示制度;继续深化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北部工业新区为重点,开展金珠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5.发展劳务经济,开拓农民增收新途径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北部工业新区的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就近就业工程,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比例,力争使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柱。2012年,计划转移和就地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以上。
[摘要]全区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必须增强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廉政意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农业队伍;在建立“三会一台”机制、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等四个方面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在健全教育引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上入手,促进“三严三实”真正落到实处。
[
关键词 ]增强三种意识;创新服务举措;建立健全机制
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是新时期对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是党员干部不断提升履职能力、领导水平、综合素质的基本准则和衡量标尺,为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通过深入细致学习,使我进一步深刻认识了“三严三实”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提升了在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坚定了扎实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必须立足作风建设关键,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好状态、锤炼好作风、展现新作为,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劲、韧劲和冲劲,把心思放到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狠抓落实上,以实干的精神,扎实推进全区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作为农业主管部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坚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着力增强“三种意识”,锻造一支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一是增强党性意识。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形成思想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淡泊名利。同时,提高理论知识运用,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从农民群众的观点和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增强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农民搞好服务是农业工作者的核心使命。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导农牧系统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做到奉“旨”而行、依“旨”而动。坚持在决策过程中问计于民,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问需于民,提高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切实把为农服务作为最大追求,通过多种形式调查研究,广泛征询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决策科学性、增加透明度。三是增强廉政意识。坚持以“三严三实”为准则,严守道德、法律、纪律底线,教育引导农牧干部职工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党纪要求,按规矩办事、按制度办事,自觉摈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树立正确的利益观、荣辱观、道德观,做到廉洁从政、拒腐不沾。
二、创新服务举措,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严三实”
把创新为农服务举措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有效载体和推动作风转变的重要抓手,立足农民群众所需所盼,创新开展爱农助农系列化服务活动,确保农技服务真正进村入户、送到田间地头。一是建立“三会一台”机制。以蔬菜、畜牧、水产、农机等行业为重点,分别建立会商、会诊、会审和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三会一台”机制,邀请市级专家和我区种养大户、经济人、农资经营人员,根据时令和重要生产节点及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把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将会商、会诊、会审结果通过农业信息网进行,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二是集成化技术成建制推广。按照起步、推广、大面积实施三步走战略,对现有的6个集成化技术示范基地制定3年推广规划,不断扩规模上质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同时,抓好2000亩玉米生产技术集成化示范基地、5000亩小麦节水集成技术示范基地、1000亩南美白对虾温棚双茬养殖示范基地和肉羊集成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的建设,促进农业集成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业梦·我们在一起”系列活动。依托农技人员领办项目、阳光培训等载体,灵活形式,通过开展巡回问诊、定向培训等快速、便捷的服务兴农活动,加快高新、实用、接地气、效果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帮助农民群众掌握科技致富本领,真正实现为农民的贴身服务。四是实施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主的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全力以赴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规范性,培养我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接地气”,与农民群众在一起,为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