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智能化概论模板(10篇)

时间:2024-04-21 14:55:26

建筑智能化概论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1

1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发展背景

1.1 发展趋向

我国在今后的20~30年内正处于加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化率可由30%增至60%,每年增长率可达1%,即使按人均15平方米计,也需每年新建居房两亿平方米左右。由此预计,21世纪上半叶,我国居民的住房需求将是居高不下的。认真研究我国住房建设,使其不仅满足方便、舒适,同时也满足生态、环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将是十分重要的。

1.2 “智能化”的背景

一方面,因为我国居住小区将还保存小区群居的特点,但同时,小区居住环境与条件又有“个性化”、“休闲化”、“办公室化”的要求,且要求较高的通信与物业服务、较高的娱乐和消费需要以及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倾向;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

1.3 “绿色文化”的要求

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和继之而来的绿色文化的兴起,则是绿色建筑概念提出的背景。随着人类对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建筑体系正是国际建筑界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筑师们对国际上“绿色文化”潮流的积极回应。

2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理念

首先要阐明的是:“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智能化技术达到绿色建筑的理念,同时智能化技术本身也应是符合绿色理念要求,是绿色与智能化相结合的住宅小区”。

2.1 智能化小区

合格的居住小区条件一般是:

1)小区住宅建筑物的质量,即其建筑规划功能和机构情况;

2)小区内部交通和小区与城市和外界交通网连接的便捷性;

3)小区内部和周边环境情况,包括内外绿化布局和人文环境的情况。

对于智能居住小区,则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上述居住条件的合格的居住小区。然后,并能在智能化功能方面满足以下的技术条件:

1)小区住户具备家庭布线;

2)小区有网管中心,通过此中心,物业部门可以对小区内的居民各户进行网上服务,建立小区局域网构架;

3)小区居民可方便地实现与外界的通讯;

4)对小区设施能进行有效的控制。

智能居住小区的基本任务就是用建筑规划设计的原则,以最小的投入得到小区住宅最大的安全、舒适、方便三者的统一,并将居住小区的内环境和外环境通过智能化设计充分集成、利用和协调起来。

2.2 绿色建筑

它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群的基本需要应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目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应施加限制。

绿色建筑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应当成为绿色建筑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艺术原则。同时,绿色建筑应走节俭、节能、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发展道路。

因此,评价绿色建筑应按以下几个标准进行:

1)绿色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敞性;

2)采用无害无污、可以自然降解的环保型建筑材料:此外,在建筑物超过使用年限以后,其建筑材料应该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及转换;

3)绿色建筑应做无废无污或无废少污的生态工程设计;

4)合理的立体绿化,有益于保护、稳定周边地域的生态效益;

5)充分利用清洁能源,降低建筑物的运转耗和物耗,提高自养水平。

根据以上的标准,对绿色建筑的设计进行概括和总结,提出五项原则:

(1)节约能源,减少建筑耗能;

(2)设计结合气候,通过建筑形式和构件来改变室内外环境;

(3)能源、材料的循环;

(4)尊重用户,体现使用者的愿望;

(5)尊重基地环境,体现地方文化。

2.3 智能化小区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智能”与“绿化”是用科技手段实现的,它通过包括计算机、通信、自控、建筑、物理、生物、生化、生态等技术来实现上述“绿色文化”的目的。“绿色文化”和“智能化”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两者的统一形成绿色智能建筑的内涵。

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的智能居住小区对“绿色建筑”已有所要求,但“绿色”与“智能”还只是各自独立的系统,而在这里,应强调的是:

1)无论是“绿色化”,还是“智能化”都应是面向功能的设计,即要做到功能的实现不应是设备的堆积;

2)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

3)“绿色”和“智能”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全过程。

3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

3.1 当前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

纵观当前大多数已建成的智能化住宅小区,可以看到,现有的智能小区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及IC卡技术基础上,采用系统集成方法,逐步建立一个沟通小区内部住户与住户。住户与小区综合服务中心,住户与外部社会的多媒体综合信息交互系统。

3.2 绿色智能住宅小区的系统

绿色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与一般的智能居住小区系统的不同点是:

1)强调了节省能耗问题;

2)强调了生态与环保问题;

3)强调建设和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居住小区的系统可全面地保留。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概念:所有的案例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在理念中都过分强调了“智能化”,而对“绿色化”几乎很少涉及,即便提出,也只是浅层次的“绿色化”,如绿化面积,公共灯具的管理等。而许多富有“绿色”理念的技术被所有人所忽视,其中不乏那些简单、低成本却卓有成效的设备,以及可以很好的和"智能化"理念相结合,相辅相成的技术。这些在具体工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

1)智能化方向由设备集成商导向其直接后果是智能理解为设备的堆积;

2)规划设计者缺乏“绿色”理念、用户缺乏“绿色”要求。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设计师是设计的主体,如果小区的设计者还没有深层次的“绿色”的理念,仅仅把“绿色”理解为“绿化面积”和“小区景观”,那么“绿色”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程度。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2

中图分类号:T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04-02

近年来,智能建筑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智能建筑市场。伴随着智能建筑市场的兴起,市场对智能建筑技术人才需求也迅速增长。然而,我国在智能建筑这方面的人才极度缺乏,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明显滞后智能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培养智能建筑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建筑人才的急切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专业在建环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四年制)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主干学科,加大了自动化学科的课程。在此背景下,我们“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建环专业专业主干课程,计划学时为48学时。开课时间为第7个学期。

自课程开设开始,建环专业的同学就表现出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浓厚兴趣。由于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并且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交叉课程,因此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教学大纲以及教材能很好地适用于该学科。所以,要更进一步的对该学科进行深入研究,直至有该学科的系统教学体系建立。本文从理论体系建设、实践体系建设、课程设计体系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建设,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共同建设好这门新课程。

1 理论体系建设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知,智能建筑设备系统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而“智能建筑设备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典型特点,不仅涉及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控制、网络通讯技术,而且涉及建筑技术、建筑环境技术、建筑设备技术等诸多技术,是多学科的典型结合。

根据智能建筑设设备系统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工程技术三大部分。基础理论是针对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之中析取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和计算计算机控制与网络等内容。基础理论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起到温故和铺垫的作用。专业理论则是面向建筑设备自动化领域在基础理论上形成的具有本课程特色的专有理论,具有创新的功能,起到知识延伸和扩展的作用。专业理论主要包括智能建筑集成技术、建筑建设监控技术和综合布线技术。专业理论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特色。工程技术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智能建筑、智能小区的设计以及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和管理。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的理论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根据上述理论体系,就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和讲义、课本、电子课件、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课程具体讲授的内容如下。

(1)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概述。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体系结构;建筑智能化技术;智能建筑的发展趋势。

(2)智能建筑的信息传输与网络。信息的分类和表示、传输介质和方式,PABX通讯网络、公用电信通讯网络。

(3)智能化建筑内的计算机网络与控制信号网络。建筑内的信息交换平台、建筑内的Internet;建筑内电话网及相关技术。

(4)智能建筑综合布线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典型综合布线系统。

(5)智能建筑设备及其控制特性。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空气的物理性质、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冷热源系统。

(6)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技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功能、集散控制、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7)智能建筑的安防技术。门禁管制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电视监视系统、智能建筑防盗报警系统。

(8)消防及联动控制技术。火灾控测器、火灾报警控制器、消防联动控制、智能消防系统。

(9)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技术。将智能化系统从功能到应用进行开发和整合,从而实现对智能建筑全面和完善的综合管理。

(10)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介绍1~2座典型的楼宇设备控制系统。

2 实验体系的建设

实验体系是综合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实验体系应避免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内容,应是具有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内容。“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注重实验体系的建设。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住专业理论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基本上达到以下的要求:(1)具备能熟练操作本专业常用仪器仪表进行测试的能力;(2)具备熟练测试本专业常规参数的能力;(3)具备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对系统、设备及环境进行综合实验测试、研究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

3 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强化工程意识,进行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通过课程设计的训练,为今后的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实际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达到的要求为:(1)熟悉有关智能建筑和智能小区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国家标准和规范;(2)掌握对设计对象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3)掌握确定智能建筑设备系统方案,并进行技术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4)学习和掌握选择智能建筑设备的型号和规格的计算方法;(5)学习绘制智能建筑设备自动化施工图及编制设计、施工、运行维护和使用说明书。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通过学习建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们电子院校的特色,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建环专业核心课程“智能建筑设备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点滴看法,仅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同仁们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3

1 概述

建筑从最初只是用于遮阳避雨和防风御寒的场所,发展到具有艺术性和多功能性的建筑,再到近代的摩天大楼和今天的智能建筑,这都是时代赋予建筑的烙印,也是不同时代科技水平的反映,并且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其功能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技术也在不断成熟和更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智能建筑也将采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这种发展的特性让智能建筑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各国、各行业和研究组织都从各自的角度有对智能建筑的不同定义。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把智能建筑定义为:“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他们之间的最优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与现代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同时,还涉及到社会、人文、经济和环境等各个方面,即智能建筑是一个交叉学科的工程领域,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看法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与充实。

绿色建筑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都只是从概念上进行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建造、使用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把建筑物与其他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能够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并创造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

绿色建筑是当今人类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追求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所以,智能建筑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用智能系统控制建筑,而是应该更加关注与自然结合的建筑自控,使其成为绿色建筑体系中的一部分。用智能化来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节约能源、促进新能源、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智能建筑发展的方向和目的,同时也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正向着绿色建筑的方向发展,只不过在国内有时把智能建筑定义成弱电系统与建筑的结合。其实智能建筑就是一个实现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而要完成绿色建筑的总目标,必须要依靠以智能建筑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建筑设备等楼宇控制的相关技术。没有相关的支撑技术,绿色建筑的许多功能就实现不了。从这个意义来看,智能建筑就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面,同时具有与人和自然高度和谐、平衡共生的绿色建筑,是更注重经济效益、安全、环保和人文关怀的、并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技术的绿色建筑。

2 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关系

2.1 智能建筑是以绿色为目的、方向和总纲。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看,对于智能建筑而言,绿色是智能建筑发展的目的、方向和总纲。这就要求在智能建筑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绿色建筑的概念,必须更有效地使用能源、水和其他资源,并且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为使用者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最大程度的保护居住者的健康,提高工作人员的生产力。

2.2 智能是绿色建筑的手段、措施和技术。智能是为了帮助绿色建筑指标的落实,以达到节约、环保、生态的要求。例如可以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可以实现对气、水、声、光环境的有效调控;可以对各类污染物进行智能化检测与报警;可以对火灾、安全进行技术防范;同时,可以提供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以达到舒适、安全、高效、便捷的要求。

3 结论

从上面两点可以看出,智能建筑给绿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绿色建筑是智能建筑要达到的目标,绿色建筑与智能建筑是对现代建筑两个不同方面的追求。

综上所述,应该将智能与绿色和二为一,以智能化推进绿色建筑的建设,以绿色理念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人类对现代生存环境在安全舒适、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的追求。从长期发展来看,既可以满足以人为本,解决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需要,又丰富、完善、更新、拓展了传统建筑的建设。应该把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也就是只有坚持绿色智能建筑的概念,才可能真正地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技术革命的创新,在建筑中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更高新的后工业技术,可以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技术等,特别是应该将多种智能、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与新型能源结合起来,形成新型建筑—智能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喻李葵. 智能建筑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年

[2]唐红.基于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柔性融合的思考[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5)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4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建设项目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但在这些建筑项目中,多数是只具有BA性能的简单的系统集成工程,从根本意义上并不是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系统集成、智能建筑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系统集成能不能在广泛意义上认为是智能化建筑?对上述概念进行彻底的区分,根据实际效益来决定对不同功能的投资,同时还要保证工程中的弱电子系统和智能化功能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需要投资者与使用者对三种工程的定位进行细致的分析。

1应用现状分析

在建筑工程中,部分单位工程被列为工程的重点单位工程,例如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安装、内外装饰工程等,如今智能化工程以及弱电系统也被划归至重要单位工程中。然而,由于智能化工程作为一项最新兴起的单位工程,并不十分的完善成熟。智能化工程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涵盖了信息、公安、消防、通信、广电等多个部门,在进行工程实施过程中,涉及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但智能化工程中还未形成一套完整、规范化的标准指导工程综合实施操作。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设计时,由于缺少对此类工程的明确规定,导致在进行项目工程取费时,没有标准和依据可循,只能将技术含量非常高的智能化工程按照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取费,造成费率也是偏低的。同样由于智能化建筑的新兴特点,多数设计单位并不具备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专业设计人员,国内多数的建筑设计院对智能建筑工程设计缺乏参与意愿,导致在进行此类设计时,由集成商所取代进行设计。大多数的集成商为了获得工程项目,为建设单位提供免费的设计方案,但从设计深度、专业分工协调以及设计文件规范程度等各个方面,集成商都无法与正规的设计单位相提并论,导致设计文件普遍的质量较低,甚至缺乏规范依据。正是由于这种形势的掣肘,导致智能建筑工程在发展上进度缓慢。在进行工程验收时,智能化工程和弱电工程已成为整体建设项目验收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对今后建筑的使用是不利的,也有损建设方的利益。进行项目建设时,部分的建设项目提出设置弱电系统工程,并且直接就将其与系统集成、智能建筑相联系,然而如何将这三项工程进行联系并没有可行性的技术方案,只能由集成商充当主导;一般的大型工程建筑面积十分的广阔,甚至形成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完整的建筑群,这样的工程具备智能建筑特点,但大多数考虑投资问题,仅仅做了独立的若干弱电系统,就草草了事,无法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系统,这在今后建筑进行科学的管理以及合理利用的资源留下了难以完善的缺口;部分的建设方对有关类似的工程进行考察,但由于集成商的不断吹嘘,导致建设方对智能建筑无限向往,不惜斥巨资进行建设。但在工程交付使用之后,工程的实际效益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甚至成为了管理和使用者的负担。在一些大中型智能化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弱电工程和智能化建设没有进行前期明确细致的定位与划分,直接造成的损失就是投资浪费,同时系统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最后智能化成为一项形同虚设的“理论工程”。类似的问题,困扰着无数的投资者和使用者。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是在工程的初期过程中,缺少准确的论证与规划,也没有赋予工程最科学、精准的定位。所以进行这三项工程之间的区分和概念的划分都是非常必要的。

2三种工程的概念和区别

2.1弱电工程

弱电工程相比较系统集成、智能建筑来说已经是建筑工程中相对完善的单元,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弱电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已经无法替代。例如在住宅的建设中,弱电工程的子系统也在逐渐扩展,除了传统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等,增加了诸如楼宇门禁、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光纤入户、三表远传、物业管理等多个子系统。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并且在建筑工程中逐步的推广,家用电器集成和户内信息网络交换机、服务器的结合带来了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所有的功能实现都需要弱电工程的支持。绝大多数工程需要弱电系统,但对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却没有过多的需求。在进行建筑工程的弱电部分投资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投资考量。与此相反,如果需要进行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工程时,弱电系统则是其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总的来说,弱电工程主要是为建筑运行提供条件的一种重要的体系结构,为系统集成和智能建筑的实现提供基础条件。

2.2系统集成

系统集成是通过将建筑内的有关的系统(如安防、中央空调、给排水、消防、照明、机电等各专业子系统)设备集中进行管控的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它能够实现各个相对独立运行系统的集中控制,包括弱电子系统以及建筑物内的重要运行项目,还能实现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的信息共享等。集中的管理系统代替传统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管理的系统化、集成化。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设备、软硬件众多且不具备统一性,为了达到统一调配管理的目的,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资源的整合、数据的处理,系统的兼容,即系统集成,相比单独的几项弱电工程要繁复的多。集成系统除了具有强大的管控功能之外,各项关键的软件技术和支撑的硬件配置、各个独立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是集成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见图1)。BAS(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MS(BuildingManagementSystem)、IBMS(IntelligentBuildingManagementSystem)是近几年在不同类型建筑物中所采用的几种主流的弱电系统集成模式,也是根据建筑物功能特点,并根据使用需求所采取的几种集成手段。(1)BAS是一种常见的楼宇自控集成方式,主要是由冷水机组、通风、变配电、电梯等设备组成,通过集成实现运行设备的自动化控制。BAS是一种独立的集成系统,与综合安防工程和消防工程是同等级别的独立系统集成,这几个独立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平台集成之后,称为BAS集成,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集成系统。系统开发多数是由其研发公司开发的专用网络线路与软件,无法实现对外开放,所以这一系统的集成能力也是有限的。并且集成系统在运行时,无论是维修检查还是系统升级都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所以说采用BA平台的系统集成建筑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基于BA平台的系统集成在很多的建筑项目中也是常用的集成系统(见图2)。(2)BMS主要以BA为核心,通过第二层次的信息网络平台并通过数据通信、协议转换和控制模块将各子系统运行数据通过楼宇内部的局域网,以浏览器的方式在中央监控管理机上实现对整个建筑物的监控和管理操作。通过在必要的数据库以及应用程序方面提供完整的操作界面,从而达到对系统集成的安防设备、机电设备、消防设备等实现统一的监测和控制(俗称3A)。这种模式实现较简单,造价较低,系统之间可较好的联动,是目前系统集成中应用较多的一种集成模式。该集成方式具备诸多的优势,特别是在安全、经济、可靠性、互联互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运行过程中物业的管理、各项子系统资料的统计,以及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管理等都具有大的帮助作用。但是如建筑运行过程中,自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就会造成BMS系统瘫痪,对于其他各系统的运行也无法进行监控和管理,使得建筑管控无法正常运行。因此楼宇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也是必要且重要的。(3)如果说BMS是建立在3A集成基础上,那么IBMS就是建立在5A集成之上的更高层次的又一系统集成,俗称一体化建设。IBMS是在BAS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与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更高层的建筑集成管理系统。这类集成一般由具有Web功能的集成化监视平台、监控服务器和协议转换网关三部分组成,是一个强大的开发平台,可以建立相对固定又比较复杂的应用系统,可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集成的完成管理控制一体化工作的应用系统。IBMS更多突出的是管理功能,全面实现优化管理和控制,达到节能降耗、高效、舒适、安全目的(见图3)。对智能建筑的判定,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就是看其是否具备IBMS系统集成。在进行这项工程的建设时,同步建设的信息化工程也同样重要。优秀的的IBMS系统集成,能够在各个方面发挥显著的经济效益,当然设备的正常运行与维护也对操作使用者的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否则无法正常发挥其作用。上述三种集成系统中,BAS/BMS更适合于作为专注控制功能的子系统,其管理界面更偏重于控制,IBMS的管理界面精于系统化管理,且涵盖了BAS/BMS的管理功能,是整个智能建筑/建筑群和智慧社区管理中心的最佳选择.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模式需要以系统集成作为基础来实现,能够综合多种有关因素、多个目标优化、多个学科于一体,实现所有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大大提高了所有设备的运行效率,保证了建筑的安全运行,同时还能够降低运行成本,实现一劳永逸的综合性目的(见图4)。虽然智能建筑需要以系统集成来做为基础,但不代表着可以将智能建筑和系统集成划等号,二者还是存在区别的。由于智能建筑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诸多方面,综合性较强,所以针对前期工作,特别是关键环节要认真处理。应针对每个建筑物的自身功能及其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论证;通过对有关集成软件特别物业管理方面的软件分析,进行软件的深化研发;通过综合分析将完善适用的软件应用于各个子系统中进行综合性的集成管理。智能建筑所带来的的收益是非常明显的,但由于建设方在这方面的认知欠缺,导致前期工作不到位,比照同类工程实施而忽视了自身建筑的特点,或是被集成商的建议混淆视听,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3结束语

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将会为智能建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无论从技术还是规定规范各个方面,逐步建设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恰逢我国大力推崇绿色建筑和节约型社会,为智能建筑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智能建筑将常态化并成为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单位工程。从而智能化建筑的投资、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将进入新的阶段,更科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梁晨,梁华.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安装.施工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梁华,梁晨.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安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5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我国的工程建设领域中的技术和工艺都已经居于整个世界领先的地位,市场建设也逐渐变得规范和有序,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工程管理已经在整个工作工程过程之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一直在需求自身不断的发展,企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在整个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完成过程中,工程的管理都必须要得到保证,但是,建设工程这一学科发展不仅仅要建立在过去经验积累这一个基础之上,更加应该满足人们的不断需求,因此,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的建设以及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中,笔者就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进行分析。

1 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之投资决策设计

在整个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需求进行满足,必须要将这些需求转化成为一种具有某些特性的特定的指标,原因就在于客户需求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建设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必须要将质量特征非常多的反映出来。在整个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过程中,质量管理的标准必须要对客户满意程度注意的同时,将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质量经济的特性加强,要同时抓起这两个标准,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必须要同时达标就成为了对整个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评定,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这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既是彼此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质量经济和客户要求之间能够相互满足的一个契合点。

众所周知,在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施工设计及成本控制的过程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就是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投资阶段的项目施工设计,所谓的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投资阶段就是指决定和选择投资行为方案的整个过程,在进行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建议书编制阶段中,我们通常都认为这是进行投资机会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工作就是要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地区、选用设备、生产布置以及生产工艺、项目建设的标准等等来进行确定。而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已经分为了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这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主要是对于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拟建的技术、效益以及市场进行分析和研究,建设的单位要委托设计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来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笔者认为,对于投资的估算并不是估算的越低越好,投资估算需要我们根据十分可靠数据的资料并且要采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细致合理计算得出来的,只有这样得出来的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成本才是可靠、合理的。

2 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之项目施工设计

在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施工设计阶段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就是初步设计阶段,同样也是整个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构思基本上能够很好形成的一个阶段,要求我们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施工工程所在地自身价格的水平来进行设计概算的编制工作,将其作为考核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经济和理性以及全过程造价控制管理的重要依据,众所周知,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施工图设计主要由工程项目施工设计及成本控制、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定额、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地质勘察资料、设计说明、设计施工图纸以及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一览表等相关规定所组成的,因此,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的施工图概算一定不能够突破建筑工程设计的概算。进行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项目施工设计工作主要的方法包括:推广标准设计以及采用优秀的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标准、应用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方法和原理来进行设计目标关系的协调工作、通过应用技术经济来分析和确定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成本影响的因素。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从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之投资决策设计以及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之项目施工设计这两个方面对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才能够真正发挥其自身的指导作用,因此,笔者主张将建筑智能化与节能设计这一个理论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领域之中去,使其能够将建筑智能化和节能设计真正的实现,最终将其自身的指导作用很好的发挥出来,还要求我们对自身多年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使实践对理论也起到指导和检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部. 智能化技术――创造建筑节能更高目标值的重要推进力――访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赵济安[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08,(04).

[2] Townsend, D. W. Designing Total Energy System by Systematic Method.London:1981,.

[3] 赵爱华,杨凤海,雷国平,刘晓光. “3S”技术在土地生态环境调查中的应用[A]. 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4] 王震洪,朱晓柯. 国内外生态修复研究综述[A]. 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 2006.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6

一、网络与布线

很多智能设备的网络化就是智能建筑的实质,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集成(BMS或IBMS)是它其中所包含的。但是因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联动{FAS}采用的方式是集散型控制,所以在我国,FAS系统还是独立的控制系统,只是留有通信接口等到以后和BAS系统集成,而美国的FAS系统是分散型控制方式可集成BAS系统。全新概念的布线系统就是综合布线,传统的布线系统和它的优越性是没有可比之处的。综合布线系统的开放性是其主要体现的――向所有的通信协议开放,灵活性――对设备的增加和跳线管理进行设备的更改和开拓,可靠性――通过ISO等组织对器件的认证,星形拓扑结构等一条线路的故障会影响其它线路的正常运行;先进性――对最新通信标准的5类、超5类、6类双线或光纤进行采用,对多路多媒体信号进行实时传输;适用性――在统一标准布线系统中综合分散线缆。从网络架构上来分,局域网,控制网,广域网和城市网,是网络可划分的几个方面。TCP/P协议是世界公认的网络协议标准,实现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无缝连接。在局域网的基础上,城市网一种新型的数据网发展起来,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连接多个局域网,构成更大覆盖范围,对高速传输和综合业务有所支持,成为对城市范围适合使用的计算机网络。

二、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跟不上智能建筑的发展

虽然我国对“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的攻关课题在“七五”期间就进行了确定,但是还没有足够重视和发展智能建筑的理论研究和相关科技产品的开发,对它的认识也一直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停留。直到96年才出现了专业学术刊物,而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深度的文章是很难看见的,专业理论著作更是少之又少,智能建筑相关的全国统一标准规范也是一直没有实施出来。但是我国的智能建筑却等不到理论的发展,很多“智能大厦”都是根据自己理解而不断的进行建设,没有现金而成熟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方向也就不明确了,在摸索中前进,这样那样的问题就难免会出现,“智能大厦”会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2、智能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队伍的技术能力不强

因为相应的规范稀缺,通常是发展商对大厦智能化的规划进行确定,将他们的要求作为依据,对设计方案的提出,通常全面性和长远性也比较缺乏,同时因为短缺的专业工程师,很难对施工质量进行保证。

3、缺少国产化系统集成产品

当前在我国对于智能建筑系统的集成产品还没有开发出来。对国内智能建筑市场的产品有占据的还是属于国外的几家公司,如美国的江森自控、IBM、朗讯科技和Honeywell等。没有自己的产品,自自然就没有,智能建筑能够很难完全真正地对中国国情进行适应。

4、技术障碍

一些技术上的缺陷在整个智能建筑领域还是存在着,比如限制网络频宽:迅速增加的数据传输量和使用多媒体,要求通讯空间必须宽阔;使用天线局域网络也要对宝贵的音波频率进行重新分配。在新网络科技如ATM、Frame-relay等问世后,可以部分解决通讯空间的问题,但是对于全面而完整的数据模型有所缺乏,各个建筑物自动化和应用系统之间仍然无法有效地交换数据。另外数据安全性和无缝话音与数据通讯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很多机构非常关注其内部资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护其电脑和话音系统免被非法接达的问题,但如果把某建筑物隔离起来提供保护的话,就会导致无法使用更先进的通讯工具。

三、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智能建筑是我们国家从90年代开始引进来的,建筑无非有几个功能,第一是生产,第二储藏,第三居住。建筑本身要达到的一些目的,当然是舒适、安全、节能,提高工作效率。发达国家40、50年代就有这个概念。智能建筑,虽然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逐步起来,要赋予电子控制,给一点智能的能力,也就是自动化程度要高。我们国家发展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实际上从90年代中就开始发展得比较快。因此,这样逐步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引进起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正好是一个变革的阶段。这里边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工业发达国家所谓的智能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从无序到有序,从个别到现在的系统,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而我们国家因为晚,因此我们是从规划到实施来进行的。因此,我们国家建设部专门有一个智能化技术专家委员会,是制定规划要求。建筑方面都要按照它的要求来做,因此我们国家 智能建筑从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到2000年以后发展比较快。做的一些工作基本上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至于说好不好,有国情的问题,有应用的问题。按照我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少到多,逐步地继承。我们是一下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提的比较多的都是系统集成,什么事情都要在一个大的概念里做。有一个好处可以先规划,一些弯路可以少走。也有一个问题,要做有智能,很聪明的东西,没有经验。因此,是这样一个循环的观点。我们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这样的事情。但一般来说,作为智能建筑,无非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我们当然要考虑一个大的整体概念。第二,从小的角度来看,一般以家庭为主。目前家庭的量是很大的,市场也很大,用的也很多,这样保证家庭的一些安全,这是一个方面。第三,有一些要求防范比较重要的部门的需求。现在我们说的安全防范是指安防、消防归纳在一起,这样需要哪些我们就做哪些。所以,一般来说现在从我们国家来说,从现在来看,现在我们总的规划是从“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社区”,到“数字化家庭”,而工业发达国家是家庭、社区到城市,是这样发展。因此每做一样东西产品都有市场,而现在走的路,应该怎么走都有一套程序。我们是按照它的规则往下走,有的时候很好,走很顺的路,有的时候就走一些弯路。很简单的住宅的门禁系统,防尾随的问题,我们国家一直没有解决。我们搞安全都有这样的问题,都有这个概念。安全搞得再好,中间只要有一个很小的漏洞,看上去不起眼,但实际上它可能就破坏了你整个安全,也就是你整个系统都不安全了。换句话说原理上就是木桶原理,我们讲“安全的安全”。每一项事情都要考虑这一点,一般搞系统的人一般不考虑这些细小的问题。因此,某一个标准、某一个规范下来的时候,下来实施的时候五花八门,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提到发展的现状,大致上我们是先有规划,再到具体的实施。

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

当前国外智能化建筑的范围已经从办公楼向公寓、医院、商场、体育馆,尤其是住宅,进行扩大。另外,智能建筑也由单体规划发展向区域,就想“智能广场”、“智能住宅小区”等新概念。在我国,国家科委、建设部把对小康住宅工程用智能化住宅作为支撑的关键技术,对政府和建筑行业高度重视智能化住宅建建筑发展有所表明。

参考文献:

【1】黄浩宇.电气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0,(08).

【2】张玉青.论电气技术与智能建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8).、

【3】韩冬晓;曹毅.对当前智能建筑发展中的一些认识和看法[J].硅谷2008,(09).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7

Abstract: with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and more high, our country,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design method and mode, this paper, from the previous traditional design and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analysis.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nov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造。建筑除了能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以外,当然也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建筑不但是人本的人文的,更应该是生态的自然的。建筑设计必须要创新,它的根本是要为人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要体现建筑设计中功能形态与人文生态的统一原则。。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会带来对建筑业的旺盛需求。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一些建筑师设计创新的意图强烈,但实现的设计方案脱离设计原则程度严重,存在功能或视觉效果不佳的问题。某些设计不分情形和建筑功能类型的差异,忽视建筑空间使用的差异性,用一种特例所采用的方式,硬套用在差异性很大的建筑类型中,片面追求奇异空间的体验。在空间尺度或组合中,片面追求精神要素的创新,忽视功能、经济等要素和效率的原则,无效用空间大量存在并在结构上生硬套用少见的复杂形式。上述情形说明缺乏对建筑设计创新内在机制与逻辑的了解。

1 建筑设计的本质

1.1 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建筑的特性

建筑设计从功能、形式、艺术性、创造性决定了建筑设计的本质。从功能上来说,建筑设计要满足各种实用需要,具有技术的特征;从形式上来说,建筑还要满足人们美学欣赏的需要,具有艺术的特征。建筑设计是建筑构成因子(要素)达到某种均衡的过程和产物构成建筑的诸要素涉及实现功能、经济、文化艺术、形式、技术、材料等方面。从艺术的角度看,建筑的实用效能与其他艺术门类

(如绘画)相比,总体上制作所耗的代价之高、之广显然不可比拟,而资源的有限显然决定着最大部分的建筑以实用经济为第一原则。

1.2 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

(1)从设计性质上看,传统的设计偏重于技术,现代设计则面向功能目标,将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因素结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具有工程性,既重视设计的内容亦强调设计进程的管理。

(2)从设计进程上看,传统的设计在战略进程和战术步序上有随意性,现代设计则强调设计进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层次、条理和逻辑性)。

(3)从设计手段上看,传统的设计是电算器(过去为算尺)、图板加手册,个体手工作业,现代设计则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自动绘图和数据库管理,集团分工协作。

(4)从设计方式上看,传统的设计以经验总结、规范依据为主,现代设计则强调预测与信号分析及创造性的相互配合。

(5)从设计部署上看,传统的设计只限于从方案到工作图这个阶段,现代设计则贯穿开发的全过程,除常规的设计外,还要考虑从用户需求(市场预测)到设计评价(可行性研究)及施工阶段的结构设计工艺性修改以及试运转和使用维修经验的反馈。

2 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机械”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

2.1 创造性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

创造性思维与解析式逻辑思维的重要区别在于创造思维的发轫、产生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基本智力因素的集发过程,如逻辑判断、分析推理、记忆潜能、创新素质等一系列能力。因为建筑创作与纯科学技术范畴存在着差别,感知和理性、形象和概念相融合的领悟过程,是决定设计作品的多元创造的一个重要机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设计创作所要求的典型的创造思维方式,包括动力因素、灵感与顿悟能力以及想象力。

2.1.1 创新心理动力因素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所谓创造心理动力因素是指创作者自我意识的投入和参与。创造的动机,例如情感、求知欲及追求超越的意志品质,是构成创造活动的重要基础要素。艺术创造没有激情与真实的情感难以创造出好作品。创造动力的形成,还包括兴趣、理想、信念、恒心、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即具备开放的心理境态和勇于开拓的精神素质。孟子就认为,一个人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首先通过刻苦的训练培育优良心理品质。启动创造动机,是确保创作过程中创造思维产生的重要因素。

2.1.2 灵感与顿悟能力

设计创作是一种智力集合过程和形象思维比较突出的创造活动。富于想象的发现,常带有综合的直觉思维色彩,可称之为设计灵感。设计灵感即为一种醒悟和豁然贯通,顿悟的思想闪现与跳跃。培育设计灵感包括从生活深处经验和体验来获取感性动力资源;对各种人文知识与经验的累积及潜思维的培育,促成各知识层次的融会贯通及触类旁通;中国传统艺术所谓“师造化”,即为获得鲜活而有生气的构思设计,转向自然去探索人类创造及美的根源。直觉思维的开发有益于新事物的探索与发现。例如建筑教育就要研究如何将理性知识状态转换成直觉化的知识体系;应在基本训练过程里,加强如开发视觉智力图象与形象思维等综合性训练,以及加强对于设计问题进行直观求解等设计策略的训练。

2.2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算法模型把建筑设计看作是由一系列程序控制的生成过程一些建筑师采用的程序要比其他人的程序有效得多。以“计算视角”来看待世界以及其中现象的方式,发现事物现象中的逻辑关系和结构——这可以被看作是某种控制程序,并建立起模型,对于理解复杂事物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在建筑设计思维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先在抽象层次确定某抽象概念,如建筑造型采用“雕塑感”形式,或者某种“实体”与“线形虚体’,相组合的形式等,然后进行上面所表达的过程。如此以相同的方式在次层面进行相似的过程。例如:

在建筑中某种功能空间与其周边某主要功能空间可能有视觉功能上的冲突,需要将其掩蔽。所以这时就用到了“遮挡——三维的空间限定的概念。

在构成建筑物功能系列关系网络中某些概念之问已被设定为不相容或相容度很小,故可以依标识有功能概念的空间排列关系(如相连接与否),可判断是否需要引入“遮挡”反应。

3 新形势下我国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和模式

3.1 设计理念和理论上的创新

3.1.1 设计理念的创新

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建筑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所创新,有个性,有特色。建筑创新首先体现在设计理念和理论上,建筑创新还体现在影响设计的各个因素上。例如总体布局如何与城市和环境的协调融合,在功能上如何以人为本满足使用的要求,在文化上如何承前启后表达建筑的内涵和文化品味,以及材料、结构、技术的创新。它涉及到环境、功能、文化、技术、经济的各个方面,常常是诸因素的综合,并在某一环节形成突出的创新点。众所周知,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存在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

3.1.2 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应该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理论本身是一种用于分析推理及构思创作的方法论,一种智力性劳动。在当代建筑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理论产出,其中包括各种实例分析、观念指导原则及集合了哲学思考与经验实证的系统化理论产出。提高建筑设计创作质量,应该更加广泛借鉴国际领域的理论成果,各种

新观念和新思想;应以更加开放的观念,敏锐的思维,求取国际先进理论和经验成果。在未来新世纪里,推动我国建筑创作追赶和超过国际的先进水平。

3.2加强本土论建筑理论探索

所谓“本土论”,即建筑创作中,要突出反映其个性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民族文化传统同建筑艺术有机相互结合。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文化传统十分丰饶,推动创造民族丰富多彩文化艺术特质的现代建筑艺术精品,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

建设,向世界展现民族文化艺术风采,加强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一点上,理论和实践都富有国际意义。

3.3 绿色环保概念设计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人类对地球环境资源的无度索取导致了许多区域环境的生态系统失衡,人类生存的环境曰益恶化,这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正是在这形势下全球范围内的环境保护运动蓬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革命”风靡全球“,生态城市”“、生态建筑‘生态家居”也应时代潮流被提了出来。其实“生态”所包含的理念并不新鲜,因为从人类原始的简单遮蔽物到现代的高楼大厦,都或多或少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思想。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使得各种有利的资源得以可持续发展。

目前,生态建筑设计在国内外已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如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地的一些建筑师设计和研究了许多成功的生态住宅与办公楼,并提出了相当深度的生态建筑理论,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绿色环保概念是设计师和业主所应有的积极态度和社会职责,它必将会随着人类观念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

3.4 高科技的应用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和处理技术,而且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技术基础。随着科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依托于建筑之上、对于生活与工作的许多梦想和蓝图现已逐渐变成了现实。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8

1建筑的智能化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和现代管理技术(Conduct)所谓4C等高科技技术在城市建筑中的突破性应用与发展,出现了“智能建筑”(IB)的概念。我国从93年开始,智能建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智能建筑使建筑物在使用的功能和性能上发生了深刻变革,综合高科技性能的建筑物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从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建筑CityPlace智能大厦在美国康涅格犹州建成后,智能建筑工程实践主要是应用在办公楼和商用写字楼。智能化系统包含了办公自动化(OA)、通信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即所谓3A智能化。有的建筑商为了宣传,标榜建筑物智能化达到7A、8A,实际上是将自动化系统细化的结果,如将BA分成楼宇管理自动化、楼宇控制自动化、楼宇消防自动化、楼宇安全监控自动化,楼宇空调自动控制等。虽然,这些建立在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上的自动化设备的集成,形成了建筑物在结构、系统、管理和服务以及它们之间关联的优化,提供了高效、便捷、舒适和安全的环境与条件,使业主和用户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也使智能建筑刻上了硬化的标准,好象智能建筑只是多个自动化子系统的合成,其实自动化系统只是建筑智能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建筑的智能化最基本的是要具备:“对环境和使用功能变化的感知能力;将数据讯号传递到主控制设备的能力;综合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作出决定和响应,并发出指令的能力”[1]。这就要求各子系统在高度自动化的同时,还要求各自动化子系统的高度集成,不然就达不到智慧型的要求。一定要避免子系统自动化中的“植物化”现象,例如刷卡出入系统,如果在系统设计中只考虑防盗问题,不考虑防火问题,当火灾发生时,该系统就会成为逃生的障碍,所以,要提出智能化IC识别系统。另外,各自动化子系统在集成时,如果达不到协调和响应的能力,那么,就会出现部分系统设置无效的局面,使设备闲置,浪费极大。所以,必须从系统控制理论的角度,分析研究子系统的必要性和集成中的作为。在建筑智能化问题中,还要考虑的是智能化投入的效益问题。例如,为了达到智能化的目的,要在建筑物中导入许多设备和传感器、控制器,这些设备都是要耗能耗电的。一般智能建筑比普通建筑

耗能大,而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空调和照明等方面的节省电量大概是30%左右。所以,只能源这一项,就会加大用户的使用费用,更不用说还有其他的设备费用和服务维护费用。当然是否有效益,还要看用户在建筑物智能化所提供的高效、便捷、舒适和安全的环境和条件下的工作效益。虽然一些统计结果表明,“用于智能建筑的附加投资低于基本投资的3%,而建筑物的价值可以提高15%。在美国,智能建筑的空房率通常低于1%”[1]。但是,这一问题依然是导致一些智能大楼空房率比较高的关键,用户很难评估自动化设备会带来多大的效益。在台湾,“根据调查,智慧型大楼、尤其是等级较高者,其空房率达25%,约占四分之一,其中有些是刚盖好的,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大楼智慧化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评估”[2]。我们常说,智能建筑导入设备不难、设计不难,使用和管理才难。虽然美国在智能大楼推广中,提出“租户共享”观点,由业主收取房租,由共享服务公司收取自动化服务费用。

但这种方式在我国还难以实行,业主不投入,就很难建成智能建筑。如果考虑自动化设备、综合布线系统和控制总线的前瞻性、扩展性和协议的兼容性,真的是“二十年不落后”,那建设和维护的投入还得加大。

因而,“智能建筑”不应只是一个诱惑人的口号,一个物业的卖点。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需求,作好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系统集成标准的研究,在自动化的基础上,突出智能化的特点,而不是追逐大量自动化设备的导入和自动化子系统的多少。一般城市中的办公大楼和商用写字楼,由于用户密度大、布线和系统集成容易,以及使用性质等原因,智能化产生的效益比较明显,所以,应用也比30较广泛,称为智能大楼或智能大厦。

2住宅园区的智能化

住宅园区与办公楼和商用写字楼不同。住宅园区以居家生活为主,办公楼、写字楼是以办公为主。对自动化要求的层次、功能、技术性能等各不相同。在建筑上,办公楼、写字楼是建筑空间垂直分布,平面层大都为开放型空间,用灵活轻便的墙体隔断,大楼所属的平面区域小,这些特点都利于布线、监控和管理。住宅园区则是大面积区域内的公寓楼群和别墅群组合,建筑空间相对分散,户间隔断要求高,市政区域的面积大、内容多。另外,还要考虑住户在生活习惯、文化素质、年龄、对自动化的要求等差异,以及物业管理水平问题。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住宅园区建筑智能化的高度自动化和系统高度集成的程度。因此,住宅区智能化投入的效益比较办公楼和写字楼投入效益更加不明朗。

住宅园区的智能化,应该体现普及、适用、实用、低成本的特点,突出园区环境安全和物业管理温馨快捷的优质服务。根据具体情况,在住宅园区的智能化设计中,分普通型、先进型和领先型考虑智能化标准。2000年国家建设部等部门的《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标准(试行)》中,对智能园区的技术含量进行了大致规定。

笔者认为,住宅园区的智能化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业管理办公智能化。包括员工管理系统、费用结算系统、信息查询系统、三表出户系统、巡更管理系统、会所服务系统等;②园区自动化控制。包括入园识别、停车场管理、门禁控制、周界报警、家居安防、保安监控、紧急呼救、公共照明、绿化喷洒、园区消防、水网电网、办公室及会所的空调等自动化控制系统;③园区和楼宇宽带网络系统。包括宽带光纤局域网线、主干网接入、网站建设(通信服务、网络社区、内容提供)

等。

这些方面的功能实现和集成是通过园区物理平台(结构化综合布线)、园区技术平台(计算机网络)和园区操作平台(现场控制总线)来完成的。针对计算机、电话、设备终端、数据信号的连接传输而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拓扑结构模块设计,具有灵活、易于管理的特点。网络结构的变更、终端设备的更改和重新布置,通过系统管理,经简单配置就可以实现。对于现场信号的实时检测和控制应选择性能价格比相适宜的、开放性较好的现场总线。

至于住宅户内活动的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化公寓、家居自动化),除宽带网入户和紧急呼叫系统外,家庭自动化控制系统现在还无法普及,户内家庭总线系统还没有条件统一考虑,但住宅园区的智能化扩展到家庭,是必然的趋势。

3住宅园区智能化过程中的问题

⑴智能化只停留在园区主题和概念的宣传上。住宅园区的智能化不能只停留在园区主题和概念的宣传上,而应该切实完成基本标准的若干智能型自动化子系统和提高系统的集成度。有些园区只建成了园区局域网、办公文件电子化、可视单元对讲系统、IC卡识别系统等一些通讯网线和独立的出入系统,就宣传为智能小区,以此为小区的主题和卖点。有些园区则相反,开发商在导入自动化设备,以及在综合布线和现场总线配线系统上,搞高标准、高规格、高投入,突出领先性和前瞻性,企图“一劳永逸”,却不考虑使用和维护的费用,不考虑使用者和操控者的能力,致使在使用时因费用问题和操控问题,让部分设备和线路关闭闲置,浪费极大,使住宅园区智能化概念成为“硬件空壳”。

⑵在配线系统上容易进入产品宣传的误区。某些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扩大建筑物综合布线的用途,把综合布线等同为“建筑神经系统”,从而等同为“智能建筑”。而大多数系统集成商,是由电脑、电信等方面的公司转化的,缺乏建筑和园区电气工程的认识和经验。在他们的引导下,业主往往过于追求高标准,要求将所有弱电系统的配线用同一套配线系统,并且以为有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就可以解决现在和将来所有弱电系统的配线要求。而很多弱电系统终端设备的位置较固定,网络结构也简单,无法充分利用综合布线灵活而便于管理的特性,还可能要附加许多适配器,使信号因流程不合理而损耗,造成园区智能化建设的成本居高不下。所以,一定要认清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特点,了解产品性能的标准、产品的兼容性、产品换代速率、产品设计结构的适宜性和产品使用的经济性等问题。

⑶系统集成的问题。系统集成是一个在多层次的体系结构上展开的工作,对设备接口、子网和通信技术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具体应用的服务器类型及要求的各不同,还应考虑每个层次上的通信联网模式和技术选用的不同。在系统集成中,产品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技术标准和通信协议也不同,如LonWork、CEBUS、BatiBus、EIB、BACnet等,虽然在理论上讲这些设备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互连对接是可能的,但从实施的角度看,则造成成本过高。所以,对于智能园区最好采用低成本、有限度的混合布线比较合理。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9

Abstract: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developing very fast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widely recognized. Because the advanced nature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on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relatively high, but at pres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projects in the work of supervision and is not very good, how to do well the work related to the lack of unified conclusio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briefly summarized, the hope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relevant units.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supervision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智能化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智能建筑的出现便应运而生。智能建筑实际上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在美国出现了,美国联合科技建筑系统公司于在对哈佛城市大厦进行改造时,为住户提供计算机设备和局域网络、电话程控交换机等,使住户可以获得通信、办公自动化服务,使建筑物功能产生了质的飞跃,住户获得了舒适、高效、安全、经济的良好环境,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也正是智能建筑的雏形。如今的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具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由于智能建筑的先进性,其对施工等的要求相对较高,但是目前在对智能建筑工程的监理方面工作开展的并不是很好,怎样做好相关的工作目前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根据已有经验对其进行做一简要的概括总结,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点参考。

1智能建筑概述

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先后对其进行过定义,但是都不够全面,我国建筑业普遍认同的定义为: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信,办公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提供一个高效,舒适,安全,便利的建筑环境。智能建筑的内容很多,其中包括:中央空调冷冻站,给排水控制系统;VAV变风量空调控制技术;综合布线技术;消防报警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梯控制技术等等。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包含四个基本要素:

(1)结构建筑环境结构.它涵盖了建筑物内外的土建,装饰,建材,空间分割与承载。

(2)系统实现建筑物功能所必备的机电设施.如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梯,照明,通讯,办公自动化,综合布线等。

(3)管理是对人,财,物及信息资源的全面管理,体现高效,节能和环保等要求。

(4)服务提供给客户或住户居住生活,娱乐,工作所需要的服务,使用户获得到优良的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

本文作者曾经主持过某大型项目,根据自己在工作中的体会,再结合何建业等同志的经验,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工作分成以下阶段和任务,仅供参考。

3.1规划设计阶段

(1)主要是根据业主要求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总目标的确定;

(2)对系统的实施目标、投资规模及可行性作出综合评估分析;

(3)按业主要求制订系统规划书或对设计院的系统规划书作出评估分析;

(4)对系统设计过程实施监理,提供技术咨询。

3.2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

(2)办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3)审核系统承包的资质、资历、工程业绩;

(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比分析;

(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

3.3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

(2)审核承包商项目实施组织设计;

(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会,做好技术交底;

(4)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范围;

(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

(6)监督完成相关系统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

3.4安装施工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和协调各方关系和进度;

(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和技术核定单;

(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

(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作量认可;

(5)协助建设监理实施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6)参与土建总包组织的工程例会,协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与其它工程如机电、安装、装物间的进度与关系。

3.5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

(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

3.6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

(2)办助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明确职责范围;

(3)审核系统技术培训资料和人员培训监理;

(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与方案;

3.7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

(2)按计划要求、合同条款对系统工程性能、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

(3)分阶段、分步骤地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

(4)协助业主组织第二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

3结束语

如今,国内的建筑行业随着近年来的房地产市场的火热以及地方政府正在不断实施的城市美化运动,各种新的建筑不断出现,智能化建筑在新建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下一步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改造工程也必然会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其重要作用。不过建筑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所以一定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做好相关的监理工作,让智能建筑真正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建筑智能化概论例10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SCS), 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PDS), integrated wiring system(GCS). using the three and “integrated wiring” three major concept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Cabling; Structured cabling; Building cabling

0 引言

自从“综合布线”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广大学者为此出书立著许多。可能是由于舶来品的原因,大家对“综合布线”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对其称呼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出现的三个名词是:结构化布线系统(SCS)、建筑物布线系统(PDS)、综合布线系统(GCS)。那么它们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区别吗?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呢?这些问题常常使初学者感到非常迷惑,下面笔者就此三个概念作一下解释。

1 与综合布线相关的三个概念

1.1 SCS(Structured Cabling System),即结构化布线系统

此系统并非真正的“综合布线”系统,它仅仅把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布线纳入到“综合布线”系统内,而其他弱电系统仍采用各自的传统布线方式。也就是说,通过跳线定义信息插座只能用来联接电话或者计算机而不能连接别的设备。这种系统是所谓“综合布线”产品进入我国之初在实际工程中最常采用的方式,也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方式。由于这一阶段我国所谓的智能建筑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实际工程中往往只是采用“综合布线”一个弱电系统,所以也使得“综合布线”常常作为一个单独系统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单独管理,而不与其他弱电系统发生关系。这种系统虽然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的布线上体现了“综合布线”的巨大优势,但对于还含有其他弱电系统的建筑物来说仍会出现传统布线方式带来的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1.2 PDS(Premises Distribution System),即建筑物布线系统

这种系统包含SCS,也就是说,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布线方面与SCS相同,而其他弱电系统采用的线缆仍是各个系统的传统线缆,不同的是,它把整个弱电系统的布线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所以笔者更愿意将此系统称之为综合性的布线系统。这种系统的出现源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智能产品应用于建筑物中,仅仅使用电话与计算机网络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了。这种时候若仍然采用SCS不仅带来布线上的混乱,而且还会造成各个弱电系统集成上的不利。所以建设方常常将整个弱电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承包给一家工程商来一并考虑弱电系统的布线。此系统在最近几年的智能建筑中大量采用。

1.3 GCS(Generic Cabling System),即综合布线系统

是指在一幢建筑物或建筑群中通过电缆、光纤、各种软电缆(或光纤跳线)以及相关连接硬件构成的信息传输媒质系统,它将各种传输媒质和接续设备按一定次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支持诸如话音、数据和图像以及监控管理信息的传输等应用。这是贝尔实验室推出此产品的真正用意,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布线”系统。也就是说,在一幢真正采用“综合布线”的智能建筑物中,所有弱电系统都不采用传统的线缆布线,而是采用一种通用的线缆来完成各自系统的信息传输。这种时候,信息插座就不仅可以连接电话及计算机而且还可以连接其他弱电设备了。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幢建筑物是采用此种布线方式,但它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实际工程中为什么不采用GCS而是PDS呢

其实,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弱电系统繁杂,各自系统线缆及连接件又不统一,这样无论是对设计还是施工都会带来很大麻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采用GCS而是PDS呢?原因有三:

2.1 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布线的优点

“综合布线”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好,也就是说,在系统设备位置发生变更时只需简单的跳线而不必重新布线。但在智能建筑物中,除电话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外,其他弱电系统的固定性强,位置一般不会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少有更新换代之需。

2.2 造价过高,性能也不一定很好,也就是说性价比不高

比如保安监控系统,目前使用的75欧同轴电缆价格低廉,传输距离较远(超过100米),带宽高,而“综合布线”的8芯双绞线在这方面相对而言没有优势。而且由于并非所有弱电设备均与综合布线相兼容,所以采用此系统必将造成线路两端接口转接设备的增加,这不但增加造价而且对信号质量也会有所损失。

2.3 我国行业管理上的限制

例如消防系统仍然要求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单独管理,从布线施工中独立出来,不允许置于其他布线系统中。

3 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所有弱电系统布线上的综合在技术上并非不能实现,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工程中还得采用SCS和PDS。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管理体制的完善,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真正意义的满足智能化建筑需求的“综合布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