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4-04-21 14:55: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治理措施和方法

篇1

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抓稳定、抓治安,根本上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创平安社区的意义和目标,建立了“以人为本、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综合防范”的工作思路。为此,我们把开展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区平安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平安社区“的创建对于塑造辖区形象、展示辖区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创建活动能不能形显着成效,首先要看熟悉,只有熟悉上有高度,行动上才有力度。本着这样的熟悉,我社区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做到“五个到位”:一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社区工作职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定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探索新形式下治安工作新方法、新途径。认真解决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题目,积极稳妥地推进防范工作的开展。二是熟悉到位。众所周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亲身利益的系统工程,能否搞好关键是解决熟悉题目,尤其是领导的熟悉,我们正是充分熟悉开展综治工作的重要性,历来都将治安防范工作摆上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列进年度两个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逐步推进,不断实现新突破。三是责任到位。社区专门成立以书记负总责、警务区*主抓、社区群防群治巡逻为骨干的治安防范队伍,形成齐抓共管,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四是宣传到位。通过街道、社区干部及社区*进家进户做工作。我们利用分发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印制的《安全防范必备手册》的机会,广泛征求居民的意见,激发社区群众共同参与治安防范的积极性。同时,结合开展“创建平安社区示范点”创建活动,经常性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定期刊登《安全防范365招》、《安全防范15招》和“四防”宣传。五是经费到位。在安全防范上我们舍得狠下血本,在社区主干道全面实现“亮灯工程”同时还安装电子监控系统,有效地进步了社区治安防范能力。

二、深化创安,把民心工程做强大

“三个代表”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坚持为民服务。当前人民群众最强烈的愿看是平安。因此,开展创建安全社区活动是一项得人心、热民心的防范工程。区委、街道在20*年把我社区列进创“平安社区”示范点,作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有效载体,建设整治就成为搞好治安防范工作的重点。社区内曾经进室盗窃比较严重,群众意见很大,为彻底扭转治安混乱的不利局面,经规划研究,对社区进行了全面建设整治,实行专项整治。一是完善“物防”设施建设。针对社区原没有停车场所,出现机动车随意停放和被盗等实际情况,社区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建起停车场,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居民的停车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对车场的整治,制定了社区《停车场职员值班守则》、《停车须知》等制度,并对停车场的治理职员进行培训,有效地减少了机动车被盗案件的发生。二是强化“技防”建设。在区政法委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共投资1.8万,在辖区主要路口建起了以视频为主体的技防设施,对主要路段和部位实行24小时监控。配备了专职的巡逻队员,分两个时段进行巡逻,下午巡逻一次,大约2小时,第二次巡逻时间是晚上10点至凌晨5点。在巡逻方式上采取巡逻队员签到制度,还为巡逻队配备了与Xx派出所联网的无线电设备与全街所有联网的110、保安巡逻队和社区巡逻队联系,在第一时间内把握了主动权。

三、攻坚克难,在活动人口治理求突破

活动人口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气力、运用简单的手段是难以奏效的。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收到显着的成效。社区有活动人口136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36.8。在加强活动人口治理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健全加强活动人口治理机制。成立活动人口治理站,配备了专职的协管员。在治理上,首先加强对出租户的治理,对出租户实行等级治理,制定了10条的评分标准,实行10分考评制。同时还与出租户签定了《出租户治理责任书》实行一户一档,把出租户的所有资料扫描过录到电脑中,实行微机治理。在活动人口的治理上,主要采取电脑治理,把活动人口的基本情况、相片、身份证过录扫描到电脑。同时制作了“罗建社区活动人口动态治理操纵平台”加强治理。

2.突出抓好活动人口治理的关键环节。我们在治理中,从活动人口流进一开始,就着力抓好四个关键环节、三个重点群落。“四个环节”是指登记、发证、清查和注销。活动人口来到我区后,必须到治理站登记、验证。保证做到“五个清楚”即流进时间、地点、原因、从业单位和现实表现清楚。对无婚育证的敦促补办,证件齐全的准予办理暂住证、营业执照等。并将资料输进电脑。活动人口离开时必须到治理站注销。对于“三个群落”即散居的活动人口群、用工单位活动人口群和“三无”活动人口群。对于散居的人口和用工单位活动人口群,我们同房屋出租户和用工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连带责任制,促进形成治理工作的协力。实践中,我们把对出租户的治理作为对活动人口的治理途径。

3.不断完善活动人口长效治理措施。为了把活动人口治理纳进长效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们始终坚持“四个结合”确保各项治理措施落到实处。(1)治理与清查相结合。(2)治理与服务相结合。在严格治理的基础上,我们把服务保障工作推向前沿,利用挂图、图片、宣传资料进行计划生养教育,为活动人口进行环检、孕检,免费提供避孕药具。(3)治理与教育相结合。采取图片展览、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形象直观的教育,增强遵纪遵法意识。(4)治理与检查相结合。为了总结经验,及时发现解决活动人口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题目。

四、众志成城,把治安防范体系筑牢固

综合治理的根本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为了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需要不需要,满足不满足”为工作目标。从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着力进步驾驭社会治安综合能力着眼,立足社区实际,在警务配置、*职责、运行机制、保障措施等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利用110这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品牌,达到“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足”的目标。

五、超前防范,把治本之策做深进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综合治理的治本之策。社区成立以来,积极以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为重点,大力倡导社区干部学法、懂法、用法。通过组织开展综治“宣传周”“宣传月”活动,编写宣传资料、户外挂牌、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综合治理,使群众家喻户晓。加强两劳开释职员安置帮教工作,社区*和社区组成帮教小组,从思想上引导、生活上关心帮教对象。确保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可能的刑释解教职员不漏管、不失控。目前社区内3名两劳开释职员都能安心工作。因地制宜地做好闲散青少年的教育、治理、服务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鼓励他们通过自学和其他途径进步文化知识水平,为就业创造条件。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我们配合家庭做好重点帮教,避免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力开展创建“无毒害社区”和“社区青少年阔别”活动,最大限度降低的危害。同时,为了增强活动的实效性,社区设立了治安举报箱、公布举报电话,全面发动群众检举揭发违法犯罪。

六、突出满足,把综治队伍抓过硬

加强综治队伍建设,着力进队伍伍素质。为了确保综治队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复杂情况下都能经受住考验,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旺盛的斗志。在开展“三个代表”教育的基础上,依照上级同一部署,加强对综治工作职员的业务培训。学习新时期综治工作法规和要求,使开展综治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并组织综治职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先后对活动人口治理、深化创安活动、辖区治安环境等方面进行调研。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捉住责任制这个“龙头”。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关键在于领导高度重视,责任到人,为了保证综治工作职员真正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措施上切实加强对综治工作的实施,以领导责任制为龙头,做到领导个人责任与工作职员责任相结合,牵头领导责任与协作领导责任相结合,总体领导责任与分管领导责任相结合,使综治领导责任制环环相扣,节节相连。使一张责任书,将维护稳定的千斤重担分解到每个综治工作职员的肩上,形成了人人有责任、个个有压力的良好局面。

---发挥“综合”这个上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各种气力、各种手段的综合。社区治安状况良好,人民群众满足,这是坚持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的结果。街道始终以发展求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致富、治安一起抓,做到“三个综合”即在气力上综合、手段上综合、工作上综合。并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综合治理工作。

---夯实基础这个关键。综合治安工作的重点在基层,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关键在基层。为了夯实基层工作基础,通过“五个加强“(加强台帐治理,做到整洁规划;加强业务培训,进步综治业务能力;加强信息反馈,保持情况畅通;加强分类指导,注重解决题目;加强检查验收,总结推广经验)使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一件一件落到实处。

篇2

社区矫正是一项新生事物,在我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但在国外却早已实行。据联合国统计数字显示,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的社区矫正对象(缓刑和假释)在全部被判刑者中占有的比例已超过70%。我国引入这个概念,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让那些罪刑轻微,因身体原因需要暂予监外执行或表现较好提前假释的罪犯,不在监狱服刑,不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或家庭生活,放在社区进行改造,体现的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宽大和人文关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稳定。蕴含人道、文明、效益理念,契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做好这项工作,立足现有的法律框架,在党委政府重视支持之外,必须结合国情省情,走法制化道路。

强化政策支持。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始终坚持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健全完善坚实有力的保障体系。2003年7月,“两院两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于2003年10月,以省两办的名义转发了省司法厅《江苏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方案》,选择南京、苏州、连云港3个市6个县(市、区)24个乡镇(街道)开始试点。同年12月又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江苏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部署会议,确立了“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司法为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试点工作思路,江苏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开始试点。2005年2月,江苏再次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社区矫正扩大试点工作部署会议,在全国率先将社区矫正试点范围扩大至全省。同年3月,省两办转发省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全省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意见》,为全面试点拉开序幕。2011年11月,江苏省综治委召开全省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总结表彰,提出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的工作要求。同时,以省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把社区矫正工作纳入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范畴,强化了政府在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和人、财、物、场所保障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均将社区矫正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社会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予以推进,层层建立健全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发展。

注重建章立制。社区矫正是一种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作保证。江苏坚持学习研究借鉴国外先进的社区矫正理念、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国内监狱改造罪犯的监禁矫正经验嫁接到社区矫正实践当中,并结合社区矫正特点,对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进行规范,从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职能部门之间衔接、日常监管教育工作、考核评估奖惩、资金装备保障等多个层面建立了近40项工作制度,包括程序规定、执行要求、内部管理三个层面,确立了社区矫正的基本任务和操作方法,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保证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规范运行。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也始终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社区矫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细化了多项工作制度,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江苏社区矫正制度体系,为推进全省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动地方立法。近年来,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快速推进,许多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度和经验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形式予以固化,而制约其发展的工作力量不足、工作手段不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等困难和问题,也迫切需要从法律层面加以解决。通过努力,《江苏省2008~2012年立法规划》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列入调研项目,作为本届及下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储备。期间,省人大相关部门对开展社区矫正地方立法进行了调研和论证。《刑法修正案(八)》出台、《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省人大常委会适时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列入2013年度立法计划。据此,省司法厅集中力量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草案)》(送审稿),并于2013年4月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法制办根据省相关部门和13个省辖市政府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送审稿进行了全面审查和修改,形成了修改送审稿,经省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后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两次会议进行审议。2014年1月16日,省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并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将江苏社区矫正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责任、工作队伍、部门职责、社区矫正中心定位和作用、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规范和解决了社区矫正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江苏特色。该条例是我国出台的首部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为江苏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在社区矫正制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把握刑罚执行规律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

开放性是社区矫正的一个显著特征。社区服刑人员放在开放的社区进行矫正,安全问题一直是老百姓十分关心的话题,也是司法行政机关面临的棘手问题。抓好监管安全,将罪犯“管住”再“矫正好”,就必须切实遵循刑罚执行的客观规律,把握重点执法环节,不断探索既符合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特点又具有江苏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运行机制。

健全调查评估机制。从2006年起,江苏就开始探索建立了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审前调查制度,由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拟判处缓刑、管制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的危害社会行为背景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对其是否具有再犯罪危险性、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出具评价意见,后推广到成年人。2009年开始江苏又建立起罪犯假释前环境评价制度,对所有拟假释的罪犯进行评估,由地方社区矫正机构出具意见。这两项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把住了社区矫正适用的“入口关”,有效降低了社区矫正工作风险。2013年,全省累计完成审前调查案件18674件,假释前环境评估6787件,法院采信率达到92%。

健全管控防范机制。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点难点,也容易成为平安建设的一块“短板”。为此,江苏各级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始终注重抓好社区矫正各个流程和环节的管控和防范。加强交付接收,推广“报到回执、集中衔接、当面交接”等对接方法,努力实现无缝衔接,减少漏管现象。全面开展风险评估,对所有新进入社区矫正的罪犯进行评估,科学测评社区服刑人员的现实危险性,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严格制度落实,每年开展专项检查,建立安全问题督查整改制度,督促一线社区矫正机构严格落实监管要求,防范脱管失控。

健全教育矫正机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分类教育,根据罪犯类别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实施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并适时调整改进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落实教育措施,提高教育质量。定期开展集中教育,全省材,强化罪犯在刑意识,促进罪犯加速思想改造,明确矫正方向。注重个别化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需求,实施个性化矫正措施,做到因人施教,“一把钥匙开好一把锁”,不断提高矫正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创新矫正方法载体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科学化

社区矫正管理的对象是放在社区进行改造的罪犯,传统的监禁管理方法和模式受到挑战。要使其真正改造好、教育好,必须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治理理念,不断创新方法手段,借助科技力量,实现科学矫正。

注重现代科技应用。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以流程再造和规范管理为重点,升级社区矫正信息系统省市县乡四级工作平台,建立全省社区矫正信息汇聚、分析研判和跨部门互通共享的工作机制,探索嵌入生物考勤、语音汇报、技术定位、矫务通等技术手段,推动信息技术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技防体系,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融合、共研共判、实时联动”的“数字矫正”工作模式。目前,全省社区服刑人员技术定位率达40%,重点人员定位率达100%,确保了社区服刑人员“在管受控”。

打造集约化平台。为更好地落实社区矫正监管、教育、帮扶三大任务,江苏从2009年起,用3年的时间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建成了集“执行交付衔接、日常监督管理、法律政策教育、人际交往训练、就业培训指导、临时过渡安置”功能于一体的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各地充分发挥社区矫正中心在整合资源、协调调度监督管理、落实教育帮扶措施等方面的基本平台作用,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和质量。社区矫正中心建设经验得到了司法部的充分肯定,2011年司法部在南京召开会议推广江苏的成功经验。

积极推行心理矫正。在抓好对社区服刑人员集中教育、个别教育的同时,各地社区矫正机构还纷纷引入先进的矫正理念,为有需求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危机干预,使教育矫正达到“矫于心、正于行”的目的。引进北京瑞格公司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工作软件,借助省厅专网将之在全省统一规范使用。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建立全省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基地,培训专门的具有一定资质的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师队伍,提高社区矫正的科学化水平,以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发展的需要。

四、搭建专门机构队伍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专业化

社区矫正是一项刑罚执行活动,法律性、政策性、专业性强,工作业务要求高,任务艰巨而繁重。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和配套的专门机构和专业化的队伍来完成。

推动机构专门化。在省一级,省司法厅专门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局,负责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统筹谋划、工作推进、业务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在市、县两级全部成立社区矫正处(科)的基础上,从2011年起,开始着手推动社区矫正管理局、执法支队(大队)的建立。目前,全省已有8个市、41个县(市、区)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和执法支队(大队),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推动队伍专业化。社区矫正的刑罚执行性和社会化特征要求社区矫正的工作队伍必须体现专群相结合。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主要包括具有政法专编身份的执法工作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聘的社会工作者以及自愿从事这项工作的社会志愿者,目前分别达到1930人、3247人和55897人,与社区服刑人员的配比分别达到1:24,1:14和1:1。

推动工作实战化。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社区矫正中心合署,加强资源整合,努力把社区矫正中心打造成一线实战平台。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社区矫正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省市两级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建设,推动队伍实战演练常态化,切实提高队伍实战化水平和处突应急能力。

五、引导社会多元参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社会化

社区矫正是社会化的刑罚执行方式,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范引领,专群结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引导社会多元参与,切实增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必须秉承“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大力推进社会协同机制建设,在工作力量上建立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在工作方法上融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工作知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矫正事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织密社会参与网络。依托村居、工作单位和学校,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建立矫正小组,加强与小组成员的日常联系和工作指导,充分发挥矫正小组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教育作用,夯实矫正执行的社区基础。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社区矫正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沟通教育工作,目前全省社区矫正志愿者已达到5.6万名。

篇3

二、根据工作目标,开展了以创建“无毒社区”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把创建工作同禁毒宣传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造宣传声势,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同时,以创建试点带动全面,把试点社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县推广。近年来,在试点“社区”内,开展了切实有效的禁毒宣传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禁毒法》实施之际,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进行禁毒宣传,设立宣传点,张贴永久性宣传标语和挂图,主办黑板报,大造宣传声势,使广大群众了解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的目的、意义。二是在社区内重点加强了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每年在社区内的学校定期对在校学生上两次禁毒法制课,向广大师生讲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广大师生,在社区的青少年中树起了一道防毒、拒毒的铜墙铁壁。在搞好禁毒宣传的同时,对社区内的毒情进行反复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吸、贩、种、制毒情况。对社区内的吸毒人员由派出所建档立卡,切实落实好帮教措施,并把帮教措施落实到人,使吸毒人员真正认识到的危害,从而使其远离,重获新生。此项工作有效提高了社区公众拒毒能力。

三、严格落实社会帮教措施,降低复吸率。对无毒社区由公安派出所、居(村)委会、家庭、单位等组成了帮教小组,组织社区戒毒,并且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明确帮教各方责任,逐人落实帮教措施。社区加强了对涉毒“高危人群”的管理,防止其染毒;禁毒大队配合辖区派出所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经营业主签订了责任书,防止滋生吸毒贩毒活动;和每个社区的责任人落实了禁种责任制,禁绝原植物非法种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储存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单位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四、提高对新型的认识,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特别加强对社区内娱乐场所严格按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监督管理并与其责任人签定责任书。与此同时主动加强与检察、法院的联系、协调、衔接和沟通,确保依法、准确、有效地打犯活动。

篇4

二、根据工作目标,开展了以创建“无毒社区”为主题的禁毒宣传活动,把创建工作同禁毒宣传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大造宣传声势,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同时,以创建试点带动全面,把试点社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县推广。近年来,在试点“社区”内,开展了切实有效的禁毒宣传工作,一是充分利用《禁毒法》实施之际,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大张旗鼓进行禁毒宣传,设立宣传点,张贴永久性宣传标语和挂图,主办黑板报,大造宣传声势,使广大群众了解创建“无毒社区”工作的目的、意义。二是在社区内重点加强了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每年在社区内的学校定期对在校学生上两次禁毒法制课,向广大师生讲的危害,用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广大师生,在社区的青少年中树起了一道防毒、拒毒的铜墙铁壁。在搞好禁毒宣传的同时,对社区内的毒情进行反复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吸、贩、种、制毒情况。对社区内的吸毒人员由派出所建档立卡,切实落实好帮教措施,并把帮教措施落实到人,使吸毒人员真正认识到的危害,从而使其远离,重获新生。此项工作有效提高了社区公众拒毒能力。

三、严格落实社会帮教措施,降低复吸率。 对无毒社区由公安派出所、居(村)委会、家庭、单位等组成了帮教小组,组织社区戒毒,并且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明确帮教各方责任,逐人落实帮教措施。社区加强了对涉毒“高危人群”的管理,防止其染毒;禁毒大队配合辖区派出所加强了对公共服务娱乐场所的管理,和经营业主签订了责任书,防止滋生吸毒贩毒活动;和每个社区的责任人落实了禁种责任制,禁绝原植物非法种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生产、经营、使用、储存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单位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四、提高对新型的认识,正确运用法律武器,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特别加强对社区内娱乐场所严格按照《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监督管理并与其责任人签定责任书。与此同时主动加强与检察、法院的联系、协调、衔接和沟通,确保依法、准确、有效地打犯活动。

篇5

二、继续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

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

篇6

XXX街道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及区委相关会议的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加快推进全民守法进程,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成立了XXX街道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为使该办公室工作顺利开展,特制订本制度以供执行。

一、主要职责

(一)传达、贯彻和落实中央、省、市、区关于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

(二)制定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及年度工作要点。

(三)贯彻普法规划,研究安排全街道普法工作,推动解决普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协调、指导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和法治文化公共服务等相关工作。

(五)安排部署法治创建工作,研究、落实推进各层次、各领域依法治理的方法和措施。

(六)推进法制新闻宣传工作,加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社会宣传。

(七)安排部署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工作的阶段性或年终督导检查工作。

(八)通报普法教育、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创建工作评议考核情况。

(九)负责培养、总结和推广各社区和各部门在普法宣传、依法治理、法治创建中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

(十)其它需要办公室研究推进的事项。

二、工作程序

(一)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实行主任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主任会议由办公室主任召集,各位副主任参加,各社区、各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听取各社区、各部门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形成会议纪要,下发各社区、部各门。

篇7

 

 

计划一

为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确保社区居民安居乐业,有效地把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定以下计划:

一、落实责任制,强化管理

社区维稳综治工作站要进一步增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责任意识,切实把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开展平安社区建设活动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依靠发动社区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提高社区治安防范能力,健全社区治安防范网络。积极开展综治各项工作,强化工作目标责任制,与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社会治安工作责任书,对多发案部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整改,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综治工作,夯实社区安全稳定工作基础。

二、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普法工作

加强法制宣传力度,每月定期开展普法宣传,每季度出一期专刊,用综治宣传图,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增强居民群众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并分发防火公约,增强“四防”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切实做到依法办事,民主自治。

三、认真做好调解,帮教工作

社区要建立、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努力化解矛盾纠纷,限度使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解决在社区,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不发生群体上访事件,防止活动,切实维护社区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社区成立帮教小组对辖区内的矫正对象采取每月定期上门走访,了解思想动态,掌握一手情况,使他们走上正道,服务社会,

四、做好群防群治,巡逻工作,保一方平安

积极组织社区治保力量,配合管辖区单位开展重点打击入室盗窃,偷盗抢机动车,路面“双抢”等多发性案件,严格按照“以人为本、以物为基,防管结合”的要求全面加强社区安全防范工作,力保辖区平安。

五、做好出租房,流动人口管理

充分发挥好计生专干作用,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社区的出租户要100%签订治安责任书,要推广出租房代管制,辖区内出租房流动人口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六、做好防火安全生产工作

要进一步加强防火安全生产工作,同辖区各单位,居民签订综治防火安全责任书,防火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到人,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坚决清理火灾隐患,对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发“整改通知单”要求立即整改,对重大隐患及时上报,杜绝恶性事件发生。

我们将创建“平安社区”为动力,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思想学习,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社区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社会治安任务日趋繁重的新形势下,开拓创新,推动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全面提升平安社区创建水平。

计划二

一、继续推进“平安社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街道工委、办事处下达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

二、继续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活动。

三、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稳定工作机制和制度。

四、不断提高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整治社区及社区周边治安环境。认真做好特殊群体的重点防范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同时加强失足青少年的教育工作。

五、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综治工作,不仅是维护社区秩序的需要,而且是保一方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大事。

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平安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具体措施,认真做好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社区建设工作,切实维护社区的稳定。

计划三

为进一步推进新形式下社区综合治理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加强社区工作,构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落实镇政府关于创建平安社区总体部署,特制订201x年工作计划。

一、加强领导,落实综治维稳工作责任制

将综治维稳工作纳入日常议程管理,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健全组织体系,配套完善综治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并建立综治、维稳档案,确保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落实完成。

二、夯实基础工作,突出搞好综治工作常规管理

按照上级要求和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基础工作,特别是要认真搞好常规管理,增加工作责任心,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完善组织体系

按照责任书、工作目标、运行机制、组织系统开展工作和各项活动,做到活动有记录、责任有岗位、管理有细则、奖惩有制度、全面推行规范化管理模式。

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居民守法意识

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好法制学习和法制宣传,提高居民法制意识,增加法制观念,积极推进依法行政,确保全年无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五、建立健全人口管理

建立健全常住人口管理台帐、流出人口台帐、劳务输出人员台帐、重点人口台帐、门面及出租房台帐、违法违纪人员台帐、*人员台帐、两牢人员管理台帐等,力争无重新犯罪,特别是*及其他人员要严控严管到位。

六、组织开展好辖区单位综治、维稳、及平安建设工作

七、落实好消防安全工作消除一切不安隐患

有组织领导,有专人主抓,有制度有规划,有活动记录,全年无一起火灾、无安全事故,对危险行业、危重部位每季一检查,对隐患漏洞100%按要求整改到位。

八、加强横向联系,形成联防严控共识。

篇8

社区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社区各个组织之间不仅缺乏有效的配合和联系,而且各个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定位。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的核心地位并不突出。《居委会组织法》中的居委会的自治地位也只是笼统的规定,少有涉及居委会的性质、职责、任务、产生程序、运行机制等配套规定,这样一来,居委会只是服从上级的行政命令,自治权无从体现。除居委会外,社区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的法律地位也不确定,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也缺乏明文规定。自治主体在实践运行中依然被作为政府的执行者,重塑自治组织并没有得到法律的有效支持。

社区自治机构不完善。第一,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有居委会和业主大会,居委会主要负责社区事务的监督,而业主大会作为社区民意机构主要以会议形式决定社区重大事务的决定,但实践中这些机构设置的随意性比较大,功能错乱,直接影响到治理结构的稳定。第二,行政主体参与形式不明。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街道办事处定位不清晰,政府服务职能与方式尚不能适应社区治理结构。第三,社区党建组织缺乏法律化和制度化。执政党的地位在社区重大事务决定上体现不出来。

社区自治缺少物力、财力的支撑。我国居委会一级没有财政收入,日常工作经费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依赖街道拨付。财政不独立导致事权不独立。居委会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偏低,不能适应新的时展的要求。

立法及法治理念滞后。社区中的“居民”有别于户籍概念下的居民和居地概念下的居民,其公共领域如何形成,需要法律和理念上进一步明确。办理区域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节纠纷,维护治安,协助政府及其派驻机构做好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在传统理念和体制下难以兼顾。而且,社区服务处于社会管理一线基层,机构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责任不明确、工作条件差、待遇无保证、措施不得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社区法治进程。

社区治理的改革与完善

(1)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主要是在公共服务职能上,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必须随着全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政府只是单纯的作为掌舵人,注重大方向的把握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参与社区的具体行政事物。政府服务职能的实现,并不要求政府充当生产者和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完全可以购买服务而不是亲自提供,也不能包办一切福利。政府提供的服务只在社区福利与秩序方面,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和教育服务。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政府内部自身职能的改革与完善,改革的程度也取决于政府的自身,这就需要通过立法,在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服务职能、程序、编制及责任。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符合上位法和政策的提升为地方法规。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的派出机关,一方面连接着政府,是政府权力的末梢,另一方面联系着基层社会,是一个在基层社会中起关键作用的社会主体,所以要理顺行政关系,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政府监督、指导、统筹、协调、考核街道办事处工作,以及街道办事处与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派出机关的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②社区行政事务经费统一由政府财政统一拨划。明确社区居委会和公共组织专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居民事务管理方面的职能,做好居民教育、医疗救济和维持秩序工作。进一步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通过立法让二者有权、有责、有分工,避免事权交叉。

篇9

共筑文明社区

温情送到家

一、项目主题

重点围绕“往社区走”战略,助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挥共青团又是和团属力量特长,关注“老、小、旧、远”以及关注如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民生“痛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公益劳动。

二、项目特色

本次项目将通过深入基层社区,了解基层的治理建设工作内容,关怀独居老人,美化改善社区环境,营造温馨家园而展开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

三、项目主要内容

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决定于“”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进行一系列社会实践和公益劳动为该社区和该社区居民们提供一个更加和谐舒心、绿色环保的居住环境。

关怀独居老人。随着上海等一、二线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家中年轻一辈都在外打拼,留下家中长辈们独自在家。由于无力支付家政费用,对“养老院”的固有偏见,对“家”的观念根深蒂固等等原因,不少老人都是独身或是老夫妻相依,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生活,从而对生活上造成了许多不便,更有甚者酿成悲剧。对此我们团队将对该社区进行的其中一项志愿服务活动便是关怀独居老人,为他们送上一份“温暖”,包括为他们整理家务、故障反映、聊天舒心等等。

美化改善社区环境,营造温馨家园。居住环境间接影响着人们幸福生活的指数,美好和谐的社区环境能使每一个居民生活锦上添花,通过对社区环境的美化,和卫生知识的普及,从而为居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精彩也是我们的目标之一。我们将采访居委会工作人员,了解社区治理建设工作,帮助工作人员清理社区中隐蔽角落里的垃圾,装饰美化社区公示栏、宣传板,清理小广告和传单,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等等。

四、项目活动日程安排

(一)策划组织阶段

根据学院关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实践项目主题,针对目标对象进行志愿服务活动。

(二)材料准备阶段

对项目人员进行任务分工,明确工作要求和职责,着手准备项目相关材料,为调查和后期项目总结做准备。

(三)调查实施阶段

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实地活动,完成项目设定目标。

(四)总结提炼阶段

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文字材料、影像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撰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结题书。

五、预期成果概述

通过本次志愿服务活动,我们不仅体会到了基层社区建设的不易,也感悟到了亲情的珍贵。

在基层社区中,治理生活环境、维护社区治安、反映和处理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问题等等平时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仿佛隐形的工作,其实起到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社区工作提供创新管理观念或方法,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

隐藏在基层社区中的“独居老人”不在少数,使我们感到了生命的坚韧与亲情的宝贵。他们虽然已是垂暮之年,身体都不太好,但为了子女的幸福,依然勤俭节约地生活,只为给予子女更多。有许多老人甚至还为工作忙碌的子女分担家务和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但大多数的他们一年之中都鲜少见到子女儿孙的面,只能日复一日地思念与等待,令人心酸,令人深思。

六、团队分工

七、经费预算

交通费:

以实际车票价为准

住宿费:

其他项目(如市内交通、文档打印复印、文具等):

文档打印复印:以实际文档打印复印为准

共计:

以实际车票价为准

八、团队安全应急预案

(注:此部分主要针对实践过程中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准备的应急措施,如当地的民俗情况、当地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可能对于实践活动带来不便的情况,如何预防、如何解决等等)

1、自然灾害问题。如地震、暴风雨、台风等自然灾害问题。应对措施:

(1)事前了解天气预报,上网了解当地当天的地理情况。

(2)加强安全保卫教育,当地震发生时,学会一些应急的应对措施。

2、人身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当地人民歧视、遇到抢劫等。应对措施:

(1)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

(2)由于语言沟通问题,地方人员可能会带有歧视眼光。对此,我们应该主动并善于与当地地方人民交流和沟通,不得粗言滥语甚至出口骂人。

(3)人身安全第一。在遭遇强盗时,不可盲目与其争斗,而应视实际情况,尽可能报警呼叫救援。

3、财产问题。由于人生地不熟,对交通和各地方的地理分布不清楚,可能会遭到路人的欺骗;再有,在公交车上或者在街道上可能会遭遇到盗贼或者强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对措施:

(1)熟悉活动地点的地理分布。活动之前,务必事先了解调研活动地方的交通和地理环境。

(2)公交车上、街道上小心保管自己的财产和重要资料,发现偷窃或可疑人物及时联系调研小组。

(3)出去调查时,尽量不要随带贵重物品出去。

指导老师意见

名:

学院意见

签名盖章:

校团委意见

盖章

篇10

【中图分类号】R1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8-00-02

蚊子和苍蝇是影响我国居民生活的主要媒介昆虫,它们不但干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而且也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例如蚊虫能传播黄热病、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苍蝇能传播菌痢等传染病。有效控制和杀灭蚊蝇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手段之一。化学防治虽然是治标措施,但其高效、快速杀灭媒介昆虫,控制其危害的优点是其他措施不可替代的,体背仔蚊传疾病流行或应急情况下化学防治时首选措施,但化学防制也有诸多弊端,如使用方法不当会大量杀伤非靶动物,影响生态平衡,甚至危机人畜安全;长期单一使用,会产生抗性,因而失去应有的效力。使用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时,科学合理、安全用药,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环境治理是除四害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手段,特别是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通过蚊蝇孳生地处理,减少孳生地数量、降低孳生地阳性,是防制蚊蝇工作的治本之举[3]。在2007年底我社区发动全民行动进经环境治理,过一年的努力,现将我社区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蚊蝇孳生情况报告如下。

1 监测方法

1.1 蚊虫监测

1.1.1 成蚊监测

1.1.1.1 监测时间:每年3-11月,每旬一次,在日落后1小时进行。

1.1.1.2 监测方法:人工小时法即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

1.1.1.3 监测点的选择:

在辖区内按东:富民新村11号楼、南:牲畜棚百家村10组、西:牡丹新村5号楼、北:和平二村7号楼、中:卫生院地理方位选5个监测点。城区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居民区可以选择在楼道)、公园(含街心公园)、医院各1处,农村选择民房和牲畜棚(牛棚和猪圈等)各1处,定时、定点、定方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

1.1.2 白纹伊蚊成虫监测:

1.1.2.1 监测时间:每年4~10月,每月调查1次。

1.1.2.2 监测方法:人工小时法即用电动吸蚊器在每个监测点捕捉15分钟,分类计数。

1.1.2.3 监测点设置:在辖区内各选择1个居民小区、公园和/或特殊生态环境(如轮胎堆放场所、废品收购站、大型容器堆放场或建筑工地等)为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点。

1.2 蝇类监测

1.2.1 成虫监测:笼诱法

1.2.2 监测时间:每年3-11月每旬监测1次,分类登记,每旬逢6上报区疾控中心。

1.2.3 监测方法

捕蝇笼直径为25cm,高40cm,圆锥形芯高30cm,顶口直径2cm。于设定的监测点内9:00-15:00放置6小时,诱饵采用50g蜜红糖、50ml食醋(袋装山西老陈醋)及50ml水。

1.2.4 监测点设置

社区、中心城镇在东:农贸集市、西:解放新村、南:唯丽都饭店、北:解放新村、中:张堰公圆大型绿化五个方位设成蝇调查点5个,其中一个设在农贸集市外、一个设在公园或大型公共绿地内、其余三个设在居民住宅区;每个点放置1只捕蝇笼。每旬(4~7日)放置一次,间隔不小于7天。每次放置24小时,雨天顺延。

2 结果

(1)2007年3-11月份张堰镇蚊虫监测密度指数分别为:0.67、7.60、28.27、30.80、30.53、18.67、24.13、12.00、6.13。2008年3~11月份张堰镇蚊虫监测密度指数分别为:1.60、1.33、5.60、21.6、32.27、23.07、8.4、11.73、5.47。 2007年--2008年张堰镇蚊虫监测密度指数对比见图1:

从总体上看2008年蚊虫密度有所下降,但中间有几个月有所升高,可能由于全球环境变暖、气候变化而造成。

(2)2007年、2008年白纹伊蚊成虫监测CI,BI,HI指数对比见图2:

(3)2007年3-11月张堰镇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数分别为: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2008年3-11月张堰镇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数分别为: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3月/只。2008年张堰镇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数明显比2007年降低。2007年--2008年张堰镇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数对比见图3:

(4)蚊蝇滋生地阳性率

2007年选择居民、公园、学校、机关、建筑工地、废品收购、旅馆、宾馆、机修厂、饮料厂、一般工厂、酿造厂、轮胎集中处 、外环境等14个场所共1245处,监测阳性数为25,阳性率为2.01%,其中居民点阳性率为1.89%、公园阳性率为2.11%、一般工厂阳性率为4.02%、酿造厂阳性率为2.24%、外环境阳性率为3.37%。2008年以同样的检测场所共916监测阳性数为28,阳性率为3.06%,其中居民点阳性率为4.67%、建筑工地阳性率为37.5%、废品收购阳性率为20.15%、一般工厂阳性率为5.88%、酿造厂阳性率为10.00%、外环境阳性率为8.74%。从上可以看出不同环境蚊蝇滋生地阳性率相差较大,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的阳性率较高,应重点防控。

3 讨论

蚊虫的孽生习性是蚊类的重要生态学之一,是环境治理的基础,不同种类的蚊虫往往擎生在不同类型的环境中[4]。在蚊虫控制工作中,加强突击防制和长效管理相结合,从防制的目的、蚊虫的生态特性、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经济条件等整体观点出发,因地、因时、因虫制宜,合理采用环境治理、化学防制、生物防制、物理防制以及其他手段,本着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本标兼治,以治本为主的原则,把蚊虫控制到不足为害的水平,并争取清除,以达到害灭病和减少其骚扰的目的[5]。针对蚊蝇滋生地阳性率较高的环境,进行全面开展综合防制措施,能从根本上降低蚊蝇密度、减少蚊蝇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是可行的;在创建文明镇过程中,广泛发动群众,提高群众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汪诚信,刘起勇,姜志宽,等.有害生物治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41-231.

[2]汪诚信,姜志宽,刘起勇,主编.有害生物管理(PMP)手册[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35-43.

[3]冷培恩,朱仁义,徐仁权.蝇类密度控制标准的现状.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5,43:79-81.

[4]柳小青,马红梅,燕念知,等.南昌市不同生境蚊幼虫生长状况调查,2007,15(10):354.

[5]徐承龙,姜志宽,蚊虫防制(三).M.人民卫生出版社.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