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1 14:55: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分论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能够为其日后自主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讲解论述类文本时,通过引导学生对作者观点进行反驳,然后深入到文章学习中,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且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1]。论述类文本与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相符合,高中生通过对该类文本的学习,能够使得自己的思维更具逻辑性,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文本输出。
二、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中思维训练措施
(一)教师鼓励质疑
高中阶段是语文阅读的转折点,由教师教学转变到学生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要占据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散思维,而后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对于质疑,可以通过反向和对比两种方式进行。学生能够根据标题与论点,进行反向质疑,然后通过对作者观点的反驳,随后将文中的论点更好地表述出来,促进学生思维与阅读能力的发展。对比可以体现在修辞、思维方法多个方面。如在《拿来主义》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对文中的“破”和“立”进行分析,谈谈如何对待优秀的外来文化。经过比较,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文化,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我们可以积极占有,而针对固有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留下精华。此外,教师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见解,如“针对拿来主义思想,还适用当今社会吗?”在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纵向挖掘,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主体性受到了关注。因此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富有时代性、文化性的课外读物,如《读者》、《书屋》、《散文》等,或者当代散文家作品等,从中汲取更多“养分”。为了提高阅读有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向学生传授阅读时,需要注意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并通过摘抄、批注等方式积累知识,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实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单纯依靠教材上的内容难以达到良好的思维训练效果。教师要积极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和提炼哲学观点,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传授思维方法
论述类文本是用论证作为主要表达方式的问题形式,通过现有事实判断和推理,最后形成逻辑思维。思维过程建立在一定规律基础之上,无论哪种思维,其基本规律都占据着关键位置[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思维基本规律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使得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概念,并利用概念推理出问题的结果,促进学生能够利用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利用求证、求同、求异等方式进行思考和论证,向学生传授多元化方式,学生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方法,能够快速得出结论,逐渐将知识内化到自身思维当中。此外,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主体,其教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所以教师要保持冥思习惯,思考问题的根本,引导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论述类阅读能力。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在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基础之上,鼓钛生质疑,并根据已知条件推理出结果,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论点,并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思维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由形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汲取更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在社会教育理念不断发展下,高考作文命题也发展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从以往单一的作文命题变成了话题作文,而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开始逐渐出现在高考作文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指的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提供现实性的材料,以此来创设真实的情境,然后在情境中呈现出对立的问题,以此来增加任务型指,而考生则需要按照指令来进行写作,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因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在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本文就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首先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这样学生才能准确地掌握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相比较于其他材料作文而言,任务驱动型材料作用限制性更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如果还是采用之前的写作思维模式就很容易出现写作偏题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在审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指出作文中的“任务型指令”,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任务型指令来进行写作,这样才能避免偏题现象。例如,以“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I卷作文真题”为例,其中立意中提出:小陈举报父亲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对他人的负责和对生命的敬畏,针对这一立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将其写成“敬畏生命,对他人负责”,这就明显的偏题了,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其范围十分的广,在这种写作思维下,学生写作内容就很难和女儿举报父亲这件事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这一现象就明显的没有按照指令“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来进行写作,最终肯定就会判偏题。为此,教师在高中语文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强审题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写作要求。
二、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喜欢写一些套路议论文,主要指的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分三段进行写作,并且每一段都有一个分论点,并且论点中存在一些名人事例结尾进行点题和归纳,这种作文写作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之为高考体作文,所以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大多是采用这一形式,而且还不去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篇文章都是空话,这种写作形式之前或许还能存在,但是,在现如今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下,这种文章是很难得分的。针对这一点,教师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养成较为简单的归纳推理、因果分析、概念分析等能力,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文思如泉涌,最终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价值。
三、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要想真正发挥其价值,除了要对学生加强审题、思维训练之外,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时事素材的关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时事,然后鼓励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最大程度发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正所谓关注新闻时事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天下大事,还能洞悉世界变化,另外,对于时事的关注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过程,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关注时事新闻的时候,多考虑一下以下几个问题:新闻事件性质是什么样的?和其他事件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你觉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要怎么解决?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时评写作练习,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理性表达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加关注时事新闻,以此来促进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施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审题训练,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写作写作;加强思维训练,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加强对,事素材的关注,让学生进行时评写作练习,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作者:陈隆鑫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莆田华侨中学
高中语文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就成了高中语文教师苦苦思考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思考我们汉语“学习”的特点。
1汉语“学习”的特点
要了解汉语“学习”的特点,必须先了解汉语在运用中具有的三大特征。首先,汉语语言总体上说是属于诗体语言。从语言发展演化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言语活动都是由单音节向多音节发展,从无韵律向有韵律发展。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经过几千年的漫长浸润,汉语言无处不渗透着诗意,中国古代几千年的诗风孕育了汉语言诗化的风格。其次,汉语言属于感性语言,尤其是其书面语言文字,由于方块字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汉语文字的“六书”,在音、形、义等上面具有强烈的具象性,容易引起人的联想与想象。再次,汉语言的典故与成语化倾向。汉语言在几千年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典故、名言警句层出不穷,人们在运用汉语言交际的过程中,用词、用句往往考虑用典、考虑古意,因此,历史文化的底蕴使汉语言的运用讲究厚重的蕴含和深意,四字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独特风景就是一证。最后,汉语言属于非线性发展语言。在对汉语言“口头语言”的掌握过程中,可以从任一话题任一契机入手学得和习得,无先后承接的严格划分,只需搜罗词汇、组合语句、拆卸搭配即可运用。
我们从语言学理论得到启发:母语学习的特点,第一,母语学习从“习得”开始,然后进入“学得”,最后又回归“习得”;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儿童从小在对母语的掌握过程中,有“习得”与“学得”两种方式:“习得”是指的自然获得,是无意识的模仿活动;“学得”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学习所获得的行为习惯,是有意识的学习活动。第二,“目标语”、“伙伴语”、“中介语”的距离与差异。章熊老师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1]一书中提出中学生的语言学习有三个层次:“目标语言”,这是学习的范本,是语言学习的终点;“伙伴语言”,是指与学生水平相近的语言素材,学生与伙伴交谈时显示出的语言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起点;“中介语言”,是指处于以上两种语言层次的过渡状态的语言水平,是不断变化的语言。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顾及了汉语学习的这种特点,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知识教学要求的变化,一些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把握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语文新课标删除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语文知识;二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把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三是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的判断来学习语文。那么教师在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语文知识如何建构呢?
2教师对语文知识如何建构
新课标对语文知识目标的表述是“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表述是新课标的一种策略处理。它主要的目的是,弱化语文学习的死记硬背,强化理解运用,强调课本、教师、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这种强化表现在:课本对知识的建构――课本编写者的建构、教师对知识的建构――教学中自主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习得中的知识建构。
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实践中更应该认真地重新建构语文知识网络,有三个方面值得重视。
2.1引进汉语的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 [2]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因此,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在《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3]一书中提出了中学生学习语言的“三主一副”、“四线平行”的结构。第一条主线:学习“精粹语言”,奠定儿童语言文化功底,所谓“精粹语言”指的是形式精美、凝炼,文化内涵丰富的语言;第二条主线,学习“目标语言”,提高儿童语言文化素质,所谓“目标语言”指的是提高学生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这一特定时期的攀登目标的语言,是一个相对概念;第三条主线,是学习“伙伴语言”,训练学生语言的操作能力,所谓“伙伴语言”指的是相当或略高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交际时使用的语言,学习“伙伴语言”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接模仿运用,训练语言操作能力。我们的研究中包括教师、家长、媒体、学生伙伴的语言对学生语感及语言积累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语是“流水句”或者叫“语义句”,纯属意合,因而组合灵活;英语等则是语法句,结构严谨,组合严格按照语法。汉语组合的灵活性给我们的言语运作提供了极为宽广的空间。以诗词最为明显。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在历史上就有许多文人做过游戏,不同的断句就造成不同的体裁和意境。如这样断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们熟知的王昌龄的《凉州词》经人一改,就是词的形式。“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语语词的重新切分、组合,所引起的语义变化是无限的 。上奏朝廷改战报的典故,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一个败将马上变成一个英勇顽强的将领了;
长沙岳麓书院有两副对联:一副是“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一副是“纳于大麓;藏之名山”。1916年黄兴、蔡锷相继病逝,有人套用这两副对联,纪念这两位名人:“ 唯楚有才,纳于大麓;于斯为盛,藏之名山。”又如,汉语虚词富于“弹性”,虚词常常不用:(1) 夹肉馍――肉夹馍――肉夹于馍;(2)温度不够,催化剂质量又不纯,致使试验失败了。(因果关系)(3)他吃得不多,力气不小。(转折关系)。
同义形式的选择知识也非常重要。什么是同义形式选择?各个近义的词语、语句、段落之间,各种风格之间,进行选择,选择最适合需要的形式,这种手段叫“同义形式”也叫“同义手段”。 例:“下围棋我不如你,可下象棋你不如我。”和“下象棋你不如我,可下围棋我不如你。”前者强调“我”,后者强调的是“你”。近义词的选择、词类活用现象、充分利用语言的多义性以及不同语境里话语还可以获得甚至与本义截然相反的意思,如:“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鲁迅《高老夫子》)”中的“酱”字;“他回家对他的夫人说:“哎呀,我的母夜叉,你比小余可爱多了,真是个贤德的夫人呀”中的“母夜叉”,都有值得揣摩的含义。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2.2完善常用文体的结知识:高中语文教学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用文体的内容知识,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当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从写作的角度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教学时应该特别关注。
高中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4]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5]“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6]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有的学者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2.3丰富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高中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高中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8]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的知识,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课本所疏忽,因而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特别关注的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比较全面的知识网络。这些知识对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除了这些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教学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和学生学习的实际。课本在这方面大多是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传统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我们依然按照过去的教材来处理这块教学。
参考文献
[1]章熊.《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5期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
This is not the end of your story This is not the final chapter of your life. The world right now is in the middle of a mental health crisis.
Rather than join the cue, it’s important we it’s learn why we get down, and then how we can change it, because believe it or not, we create our own negative feelings and we can also ensure that we turn our lives around and be a positive change for others.
The reason anyone gets depressed always comes down to the CONSISTENT thoughts we think, and the CONSISTENT beliefs we hold.
If my thought process is “I must be in a relationship and earn X amount to be happy” I might get depression if I don’t achieve those goals.
The only way out of this is to work on yourself, every day.
Yes it is.
You must value yourself enough, to take the time EVERY SINGLE DAY to work on you. To engage in something, that will ensure you ar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作文作为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在高考中近年来常常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引起很大的重视,但是训练的次数并未和分数的提高成正比,很多学生在高考中仍然写不出立意明确、文从字顺的议论文。针对这样的现实境况,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路整理的训练,从根本上扭转议论文写作的态势。
一、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连接生活巧构思
议论文不同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其最大的特点是行笔之前先构思。关于构思,现代文学大师鲁迅以笔代枪,针砭时弊,其杂文可以说是现代议论文的雏形。在他的创作过程中,鲜少有摊开纸笔就写作的情况,总是要先打腹稿,这个打腹稿的过程就是构思。
构思的基础是什么呢?是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个发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过程,这个中心思想不是读者的主观臆想,也不是作者的任意捏造,而是一个逐渐深入,将创作与阅读进行连接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发现中心思想的过程看做是发现作者构思意图的过程,因为构思的成立本身就是在对社会生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
构思是一个消化的过程。文章的构思必然要锁定一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最可能是来源于生活。高中生的生活经验并不算丰富,要完整地经历这样的过程,就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和生活在学生发现构思进而主动构思的过程中相辅相成。因此,构思是基于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没有活生生的材料,就无从构思。在构思过程中,随着对生活理解的深入,文章主题思想会逐步明确。然后根据主题的需要,对材料加以整理、选择,进而深化主题。所以,大量阅读是为自己提笔写议论储备,储备达到一定的量,学生的构思提纲就将成型。
构思确立后要明确观点。观点的形成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上,各种联想、对比、质疑、想象等方法无非是为更好地体现观点所采取的外部方法。阅读的深刻程度决定着阐释的深度,也决定着论述观点的辩证性。由此可见,阅读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石。
二、以整体布局为出发点,搭建思维路径
议论文的构思和行笔都离不开整体布局。整体布局是一种原则,指引着思维的轨迹,最终又呈现出思维的质量。一般来说,议论文的写作有比较固定的布局模式:首先是提出(发现)问题,然后是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因此,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模式有并列式、总分式、对比式、递进式和综合式等。
并列式与总分式都是首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横向思维,并排从几个方面对某一观点进行论证。提出论点的同时,齐头并进地阐释论点,最后进行总结与升华。这种模式的关键是用客观真实的眼光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分析,认识事物运用理性的头脑,找到事物的共同共融之处。
递进式则是运用纵向思维,逐层深入论证,达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目的。以“诚信”为例,学生可以先从社会上的信用危机入手,逐步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然后就这一原因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阐述,引领读者的思维层层深入,那么文章的层次就会分明递进,一以贯之。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分论点地提出要逐步深入,每一步的深入都有理有据地论证,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后一个分论点,论据也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其最终都是要为共同的中心服务。
对比式的结构是提出观点,然后运用反向思维,正反对比论证。如论证“微小”可以从“巨大”入手,论证“柔软”可以从“坚硬”开始,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论点更清楚,启示的意味更浓厚,主张的阐明更具有戏剧冲突。
综合式的结构是将上述结构模式综合运用。其实,写无定法,只要是立意明确,观点清晰,阐释到位,运用哪种结构模式并没有硬性的规定,反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更有利。
三、以行文为依托,处处皆是教学
在确定全文的中心论点,设计好全文的结构思路之后,就开始进入提笔写作的实质阶段。每一个自然段所要表达的意思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整篇文章很难整齐划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常常出现文章脱节、衔接不够的现象,就是在行文中不注意合理安排的结果。因此,把握行文的流向,使文从字顺,逻辑严密,是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的重要一环。
首先要做好段内的安排。每一句的顺序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秩序与规律的,先写什么,为什么先写,后写什么,都要有意为之,不能说整体架构完了,每一个段落开始都是“胡言乱语”。段内的层次,句子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安排。运用好起承转合,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优秀的文章进行讲读,并立刻让学生付诸实践,引导学生在别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中分析、揣摩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组合顺序,从而培养学生行文的秩序感,达到文从字顺的效果。
其次要注重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语言感受能力决定思路的流畅程度。平时一定要注意读写不分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复述、口头作文、书面作文等进行练习,以达到学生在表述过程中思路与语言的清晰与完整的目的。
本文分列的三个步骤将高中议论文写作进行清晰的思路训练整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仅是为考试,更是为个人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一、明论证
1.确立中心论点,鲜明且有条理地亮出自己的观点
议论文的核心是中心论点,既是核心就必须在醒目之处直接展示,且言简意赅,强化学生的这一意识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心论点不能等同或近似于某一个分论点,它应该是大于分论点的,是所有分论的总述和概括。
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确立观点后,议论要始终围绕着论点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展开,因为这三个问题才是我们认识一切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依次解读了事物的类别和性质、原因和目的、方法和途径。
而论证的过程,可以是依次阐明这三个问题,也可以是就其中某一个问题展开。这在进入论证前务必明晰于心,以笔者所带班级的某次作文练笔为例,中心论点为“乐观”,如示例一: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是什么:乐观是相信未来会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心态。
为什么:事物是发展变化着的,因而困难终究会得到克服;人总是要成长的,不会长久地停滞在困境中。
怎么做:树立“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相信没有解不了的难题。
以上分论点的确立,就基本构成了全篇的论证主体。
又如示例二
中心论点:乐观助我走向成功。
分论点:乐观是――逆境中对坦途的期冀。
挫折时对理想的守望;
窘迫里对信念的坚持。
这即是以其中一个问题(如“是什么”)展开,深入挖掘后得出的结论。
2.叙、析、议三者结合,具体段落论证清晰有序
“乐观亦能让人满足,这并不意味着不思进取,只是使人能更好的生活。/犹记得罗斯福总统家中曾被小偷光顾,看过朋友的安慰信后,总统的回信却表达了三个感谢:感谢贼没有伤害他的生命,感谢贼没有偷走所有东西,感谢做贼的不是自己。/在大多数看来,家中失窃总是件不愉快的事情,而罗斯福总统却能乐观面对,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满足于现在的状况。/其实当不好的事情已然发生无法挽回时,乐观的心态可以使我们免于悲愁,无碍继续前进的勇气。”(学生作文示例)
以此段为例,具体段落的论证最好能达到逻辑清晰、“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要求。说起来容易,如何做到则需要学生反复的思考与修改。仍以上段为例,可以看到其基本构成了“分论点+叙述+分析+议论”的结构,遵循着“叙、析、议”的论证结构。其中,“叙”即陈述论据,应力求简洁,不枝不蔓,与论点无关的细节和情节要不叙或少叙;“析”即分析论据,应突出中心,呼应材料;“议”则要跳出论据,由点及面,从个例到普适,还要注意概括其中的道理,且以理服人,减少口语的使用,强调思辨意识和理性思考。
二、定论据
“定论据”是突出一个“定”字,这其中既包括论据的储存,又涵盖着临笔时的选取,更强调行文中论据的合理运用。
1.回归课文,储备丰富论据
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常常会感到论据不足,以致伴有或篇幅不足、或思路不畅之虞。因而,材料的储备便成了优秀议论文的物质保证,而笔者平时引导学生关注《感动中国》、参阅《作文素材》之类的书也是基于此种考虑。但必须看到的是,高中生囿于年龄阅历,且在目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学习时间越来越少的客观环境下,让学生大量积累储备新鲜素材的要求几乎成为空谈。故而如何就现有材料进行深入挖掘的做法就显得比较切合实际。而现有材料中,真正最值得常备常用的,也许更应该是课本。笔者认为,所谓“课文是例子”,学生绝不应仅仅以课本来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其作为议论文写作的优秀材料,故而引导学生回归课本,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素材的内涵和外延,以此为据,不仅能与读者(多是阅卷者)拉近距离,更能体现学生“语言周旋”的思辨能力。
2.精思细选,敲定最佳论据
有了可用的论据,并不等于大功告成。议论文动笔前还须指导学生斟酌两个问题―:全文用多少论据适宜?用哪些论据最有效果?
首先,用多少论据并无任何成规,这取决于采用的结构模式和分析语言运用的能力。譬如对比式肯定不能低于两个,并列式至少三则。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两例或三例会使文章过于简单,亦容易附生“以叙代议”的毛病。所以,高于这样的数目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笔者以为,只要素材丰富,适当的群例便于体现学生的文学积淀,应该鼓励。
其次,论据的选取也应更考究。尽管从理论上讲,但凡用的精当,论据无所谓好坏,但在掌握或储存相对较多材料的前提下,选择哪些和弃用哪些仍能体现作者的论证功力。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如果论据类型比较多元,如涵盖古今中外的取例,或个体、群像的再现,又如跨越文学、科学、经济、军事、政治等多种领域,凡此种种,都需要作者自身丰富的积累,却也为读者展示了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的能力,常常能收获好评。
当然,就考场议论文而言,论据选用并无一定之规,可是要获得加分效果,却有着一些值得注意之处,比如选择体育界(现役)、演艺圈中的论据就应相对慎重,没有盖棺定论的例子亦应慎用。
3.回避误区,体现论证能力
总体而言,学生的论据误区最常表现为以叙代议、以例成文。如:
“拒绝形式,不能只看外表,而丢失了其中最珍贵重要的。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丽。郑国人只看到了形式上匣子的美丽,就买下匣子,把珍珠退还了,郑国人只重视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其中最为珍贵的珍珠,本末倒置,白白地让楚国人赚了一笔,自己却只得了一个一文不值、徒有外表的匣子。”
可以看到,本段论据选择是不错的,但是只有论据内容而缺乏相应论证,导致文段缺乏深度,难以体现议论文“论”的效果。
可见,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文的“论”的特点,才能在叙述论据和论证阐发上找到平衡点,此点前文已叙,不再赘言。
其次,有些学生为用例而用例,或者说为篇幅而用例,这样往往会使论点(分论点)与论据成为“两张皮”,彼此无甚干联或联系不紧,如:
“不拘于形,知忍让。汉高祖刘邦,一介草莽黄袍加身的故事的确让人热血沸腾,但为何占据优势的霸王失了天下,自刎乌江?答案很简单,就是项羽太过于自持名门之后(此句为病句),自视甚高,最终才饮恨收场。其实项王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死刘邦,然后独揽天下,如著名的鸿门宴,但项羽不齿为之,最终让刘邦脱身,使其步步为营,成就大业。刘邦就不拘于形式,他自知弱小,便仓皇逃逸。正是刘邦的不拘于形式,知道忍让,懂得变通,才成为一代帝王。”
本段关于“不拘于形”的论据过于牵强,生拉硬扯,强行用例,最终使得论点和论据“自说自话”,自然难以征服读者。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71-1
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应该是语文教材,我们应该把每一个文本作为一个支点来撬动更多的知识信息,辐射更加宽广的领域。正确细致解读文本,适度拓展,与写作有机融为一体,将众多星星连缀为美丽的星座。
一、细读文本,厚实积累,引入写作之活水
阅读是理解、吸收,是途径;写作是表达、外化,是目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以文本为媒介的互动和交流,呈现的是精彩纷呈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种交流和呈现的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对文本正确全面细致的解读。因此,正确细致解读文本,应是教师教学预设中深思熟虑的重点之一。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去阅读更多的优秀作品,指导他们学会“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教材中许多作品的文本都是语言的典范,素材的熔炉。我们应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注重积累、归纳与整理。细读文本,揣摩字词,积累素材,而字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作文的基本单位,素材是写作的源泉,词汇、素材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否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写出的文章定会味同嚼蜡。那么,这些丰富的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呢?朱熹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细读别人的文章,深入理解其妙处,不断积累,从而借鉴过来的。平时学会积累,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所读的文章的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素材,好的开头、结尾摘录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词汇与写作素材也就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写景的优美语句如“地上满是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毯”;“夕阳的金辉把绿色的林海染成金黄一片”。又如“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校园披上了一件银白色的外衣。操场上,像铺上了一条白色的地毯。老槐树的树枝上,银白雪条闪着道道白光,校园变成了一个银妆素裹的世界”。鲜活的写作素材如“虽九死其犹未的屈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至忠至孝的李密”,“饮恨忍辱,著成信史照尘寰的司马迁”,“腿残肾衰心犹壮;文丰笔劲风长存的史铁生”,“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的海伦凯勒”。南宋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写作的活水源源不断,在适当的情境中自会灵活自如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还会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第一。制定高中作文集训进程表。要把作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每周都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设计教研,每周进行专题研究,精心组织备课;坚持做好札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撰写专题论文交流、发表。
第二,坚持集训渐进化、有序化。如:高一可侧重训练“明确主旨”、“理清思路”,等内容;高二可侧重“锻炼语言”,“精心设计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高三侧重要求学生写散文,写美文。主训学生写“感悟人生”类的散文。培养学生感情维度的多元化。作文思维的哲理化,着力营造作文的亮点。
第三,推行“242”工程,即坚持每周2节作文集训课:实施4个“作文流程”,理论导航――实战演练――即堂评改――优生面辅:夯实2点“细节”:训练量采用大作文为主,小作文为辅的办法,如利用小作文进行仿写句子。句群训练和进行扩展语句训练,采用多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写出人物个性、凸显人物言行举止和写出事件原委、激起文章波澜等某一方面的专题训练;进行横列式、对照式专题训练,进行某一开头如险岭奇峰开篇法训练等等,各个击破,与大作文专训相得益彰。
第四。坚持训练学生写提纲。提纲是谋局布篇的必要准备,而提纲就是思路的具体体现。因此每次作文时可采用思路标志法,依次让学生写出标题、主旨、开头、正文所分段落,结尾,总论点、分论点及例证、结论等等,让学生学会“按格”。
第五,坚持训练学生使用“三比之法(比喻、排比、类比),使学生作文增添色彩。可要求学生每天熟记一个生活的实际例字(例子可以是名人的也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可以是一些优美的句子),认真洞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加以提升,领悟万物之“情”,感悟万物之“理”。一周仿写一则例句,扩展一个句子,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边角时间在全班进行交流。
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知识教学树立正确、积极的态度:正视初中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中的独特地位,正视初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作用,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到高中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从稚嫩走向成熟的推动器,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初中语文知识是极为重要的,切不可一谈初中语文知识就色变。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初中语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效率有很大帮助
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倘若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自然生成语文能力,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学生在小学开始接触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在初中作为自学板块进行进一步强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2、初中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小学阶段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这些能力中已有雏形。初中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让这些能力更加成熟。比如,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为高中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初中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语文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文素养,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初中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莫泊桑、莎士比亚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威尼斯商人》《鲁宾逊漂流记》《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初中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初中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初中语文知识,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就是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关于表达方式,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课标很重视初中语文知识的教学,既不能停留在小学阶段的浅易,又不能过于复杂,至于教什么,怎么教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比较广泛,大体包括:
1.语文基础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②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③标点知识,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2.语法知识,主要有
①词语的分类:⑴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⑵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②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③句子:⑴单句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⑵复句(限二重复句)构成:单句直接组合,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修辞知识,主要有
①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4.文体知识
①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②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③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④实用文体,常用的包括标语、启示、计划、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5.文学文化常识
①重要的作家作品。②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常识。③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④文学描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6.写作的基本要求
会写记叙文,其他文体可以涉猎,不做强求。
7.古诗文语言常识
①字音:多音字、异读字。②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下转12页) (上接13页)假借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④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8.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①读书方法:朗读,默读;精读,浏览;跳读,速读;诵读等。②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③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④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⑤学习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⑥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