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4-04-22 15:35:38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1

目前,学术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尚无统一结论,但通常从价值创造、运作、盈利和系统等几个方面对其内涵进行描述。从价值链理论出发,对商业模式进行定义,通常可以描述为:企业通过为顾客提供关系资本、合作伙伴网络、企业组织结构和价值链,以获得由此所产生的价值,并形成能够持续性盈利的要素组合系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结构和逻辑。

1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设计

1.1设计商业模式的基本思路

由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依据“谋定而后动”的基本原则,设计商业模式需要涉及商业模式实施、商业模式设计和商业模式调研等三个主要程序。在通常情况下是基本适用这种“三步式”的商业模式设计程序的,企业基本能够依照这一模式运作。但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改变,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这种商业模式设计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虽然能够进行全面的调研,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因而商业模式的设计缺乏准确的依据。而且,在这一基础上所设计出的商业模式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还应对商业模式进行不断的修正,因而需要较长的改进时间,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就需要按照一个大致的方向或是框架去实践,最终形成一套具体的商业模式。在设计商业模式时,尽管十分重视理性分析,然而,在上述情况下,企业无法忽视直觉的影响,需要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

1.2商业模式的三维设计

设计商业模式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资源优势进行分析,明确其核心竞争力,了解市场与企业之间的契合点。可以按照商业模式的结构体系选择设计商业模式的方法,实现收益实现模式、企业运营模式和资源关系模式中价值活动的有机融合,并依据编号规则实现其三个维度的排列,由三个维度坐标轴上的不同编号形成三维空间,并依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对商业模式进行有效筛选。

2价值链理论下商业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整合企业资源关系,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市场经济体系中,企业能够利用市场交易来占有和获取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在相同的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差别并非完全体现在资源方面,而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协调资源的能力。企业优化商业模式的焦点,以及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在于,明确企业所掌握的内外部资源,以此为基础判断企业的资源优势,从而产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实现其商业化和市场化。市场导向与机会导向不同,属于能力与机会之间的融合,机会的存在为企业获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但可能性对于同行业中的企业都是均等的,只有通过资源整合,企业才能够产生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在资源关系整合上,企业可从资源种类、评价与开拓资源渠道、降低资源成本和选择资源供应者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

第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改进运营过程。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运营效率会直接影响运营过程,而企业的获利能力又会直接受到运营成本的影响。在优化企业运营过程时,需要从评价运营结果、改进运营机制、设计运营制度及规则和再造运营流程等方面出发,运用准时制生产、计划评审技术、精益生产、业务流程重组、敏捷制造、制造资源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关键路径法、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等现代管理技术及理论,实现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高,以及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化[1]。

第三,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拓展,客户效用改善,以及收益实现的创新。设计商业模式的活动由客户的需求开始至客户需求得到满足为止的,收益实现的创新能够实现客户效用的改善,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根本上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优化商业模式,需要对企业的收益渠道、收益方式、收益价格和收益对象进行组合、评价、选择和分析,扩展企业的收益渠道和对象,改变收益组合和价格,评估和重新设计收益方式,从而实现商业模式的优化与革新[2]。

3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模式的演变是以价值创造活动模式的改变为基础的,由产业链、价值链至价值星系和价值网络,企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从为顾客创造价值转为了与顾客共同进行价值创造,持续性的创造和开发新市场[3]。传统一体化、包办所有的企业商业模式正逐渐灭亡,若要为顾客提供其最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则需要合作伙伴、联盟、供应商与企业本身共同合作,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所以,企业要想实现商业模式的转变,需要重新排列组合有关的经营管理系统和关系,创造出更加符合自身需要的全新的商业模式[4]。

参考文献:

[1]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12(1):10--11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2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理论知识学习是指通过课堂讲授方式分析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构建理论体系,进而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实践操作学习能够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实际操作,了解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理解所学知识,开拓思路,扩大知识领域,提高适应商业活动的综合素质,继而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然而,“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在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今天,理论研究往往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一方面,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的创新和大批人才;另一方面,理论的创新和人才的培养又跟不上实践发展的需要[1]。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性的状态,合理地构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尤为重要。

2、课程的理论体系

《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基础知识模块、技术支持模块和网络应用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课程的先导模块,技术支持模块是课程的支撑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课程的核心模块,各模块内容层层递进、相互支撑,构建“电子+商务”的课程理论体系,实现以商务知识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手段,实现电子商务运行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2.1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对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概括,包括电子商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环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和优势、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等基础性理论。该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先导模块,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形成总体认识,进而为后续课程的理论教学奠定基础。

2.2技术支持模块。技术支持模块系统介绍了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网络技术模块、网站开发建设模块、安全技术模块、网络支付技术模块和物流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的运行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虚拟专网技术的应用;网站开发建设模块介绍网站建设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安全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网络安全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等以保证电子商务安全的需求;网络支付技术模块主要介绍各种电子支付方式、网络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物流技术模块主要介绍物流技术及其应用,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内容。技术支持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支撑模块,因为电子商务的运作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其前提是商务的信息化,是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

2.3网络应用模块。网络应用模块是《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核心模块。主要对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和网络营销进行介绍,包括电子交易模块和网络营销模块。电子交易模块主要对B2B、B2C和C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进行介绍,使学生掌握商务运作和商务管理各个阶段的各项活动,进而形成对电子商务应用的完整认识;网络营销模块主要介绍网络营销系统、网络营销常用的工具和方法、网络营销策略、网络市场调查、网络广告等知识,学生通过学习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而培养网络营销的理念,实现运用有效的网络营销手段实现营销的各项职能。

3、课程的实践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电子商务实际操作的能力。因此《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或网络教学的直接实践,它强调的是用实践的形式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进而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接触实际问题,以知识的反复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活动或过程,进而形成一个“经验型、创新型”实践知识体系。本实践体系包括三个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操作技能性实践模块、应用创新性实践模块[2][3]。

3.1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是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学生浏览并参与网上电子商务实践活动,更直观、更感性地掌握网络基本功能和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操作流程,培养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学习兴趣。网络基本功能实践包括网络商务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使用客户端软件收发电子邮件、利用FTP上传下载文件和网络论坛的管理等等。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实践主要包括电子支付、B2B贸易流程、B2C贸易流程、C2C交易流程等操作。基础认知性实践模块主要侧重于学生体验性的过程,在于通过对知识点的实践现象加以确认,达到从现象上理解知识,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和感性地认识“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3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院未来发展模式的核心。商务日语专业要想实现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提升学科水平,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作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规划。其中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建设的重点。现以滨海新区高职院校为例对今后十三五时期的专业建设内容做如下分析。

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时期商务日语专业将由过去的单一“取证”模式改革为“证书模式”与“工学结合”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单一“取证”模式过度强调学生必须获取规定的“国际日语能力考试”证书和“外贸单证员”证书,限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就业范围。而“十三五”时期的“证书模式”与“工学结合”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取证范围,又可以通过“工学结合”的模式提高实践能力,掌握就业本领。

因此,商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如下:面向与国际商务活动相关行业的业务岗位及行政管理岗位,培养从事进出口业务、涉外商务公司文秘、翻译和涉外商务日语服务、操作、执行、管理等工作,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如下:(1)职业素质: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实际运作技能,并发挥其日语能力的优势 ,用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的管理和操作能力。身心健康,积极向上,能精力充沛地工作。(2)核心职业能力:要求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熟练地掌握国际贸易及商务环节的实际运作技能,并发挥其日语能力的优势 ,用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实际业务的管理和操作能力。(3)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专业技术能力方面,掌握日语基础知识和相当数量的日语词汇及语法结构,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商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经贸知识和及商务环节的实践技能,具备国际商务单证、涉外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等工作能力和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社会交际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2 教学模式

商务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其教学模式必须突出掌握语言技能和商务活动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其教学模式应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1)“听说领先、精讲多练”教学模式。由于商务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基础入学,在初级教学阶段(一年级)要精讲日语语言基础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日语语言的句子结构构成,并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达到能够运用日语语言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同时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也为学生的取证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级阶段(二年级)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日语日常交际能力后,可以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融于一体,教学过程要始终以职业能力为本,以技能应用为核心,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课程特点,以项目为载体,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既适应当前岗位工作群的实际需要为主基调的同时,又为将来的发展趋势留有接口,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3)“课证融合”教学模式。高级阶段(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在完成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同时更要突出"实训+考证"的模式,注重资格证书与商务日语知识的结合。目前国内除了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J - TEST商务日语水平考试和大学专业日语四、 八级考试外,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推出了国际商务日语等级考试 (初级、 中级)以及由J.TEST中国事站滞瞥霾⑶矣晒家人保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日语资格”认定证书。此外,鼓励学生已通过校外培训等形式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如外贸单证、导游证、会计证、电子商务证书等, 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将考试的部分内容融入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让学生通过商务日语课程的学习及真题强化训练,既加深对商务知识的理解、 运用,又能促进职业技能的掌握,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3 校企合作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一直是语言类专业的硬伤。“十三五”期间将继续完善与美华酒店的校企合作形式,使学生能够分阶段、分批次到不同的岗位参观、实习。多与日资企业、 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的企业家接触,了解各行业的特点,争取与至少一家企业形成校企合作关系,为师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开辟新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也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 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日语水平。通过学习及技能训练,学生能够应用外语进行商务交际活动,看懂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语音室、会话室的基础上,未来计划建设一个商务日语综合实训室,各个实训室要有效地安排适宜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在未来几年内,保持实训基地的使用率。

4 课程体系建设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157 -03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势头,对我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商务人才产生了强大需求。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联合赢动教育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5%的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① 。事实上,为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问题,从本世纪初到现在,教育部就已先后批准了430多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毕业生达几万人② 。可随着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数量的增加,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甚理想。为什么在企业电子商务人才存在缺口的情况下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却不够好呢?除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因素外,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纵观国内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人才培养主要以学科理论为导向,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且培养方式和过程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而从人才市场和人才招聘网站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绝大部分企业都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设置了“须若干年实践经验”的门槛,这自然将所有仅经过理论学习而未进行实践锻炼的毕业生挡在了门外。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将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教育思想理论渊源流长。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相统一的过程,主张学习与行动相统一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有一些先驱者提出产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如孙中山先生的“以行而求知”、蔡元培先生的“边工边学”、黄炎培先生的“做学合一”和主席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等。从国外来看,早在18世纪初,欧洲就产生了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20世纪中期,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主张“从做中学”。这说明,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统一,教育必须要兼顾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协调与平衡。为此,英国在20世纪初就开展了“三明治教育”实践,美国也于同期开展“合作教育”实践,德国也在此基础上开展“双元制教育”实践。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专业教育基本都实行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教育体制。这种教育体制通常以学科理论为基础,根据学科理论自身的特点来进行专业教育方案的制定与施行,较少考虑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和特点,从而使得专业教育过于理论化而不能满足社会实践需要。而产学结合教育思想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调进行,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发展,其实质就是根据产业实践活动的特征和发展变化情况来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人才培养要根植于产业实践的需要,绝对不能脱离实践发展。

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区别是如何处理理论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关系,以及理论教育如何与产业实践互动。从培养过程来看,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应用于实践”,虽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从人才培养过程也会加入实践环节,如实习和毕业论文等,但其作用和在培养过程中所占比例显得相当有限,辅助角色地位相当明显。而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要从实践中学习,也要学以致用,学习与实践相得益彰。从培养结果来看,以学科理论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目标,而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二、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与人才需求

当前之所以会产生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平衡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由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特征所决定的,产业发展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需求的标准和层次。

(一)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仍处于发展期

电子商务从20世纪90年代诞生至今,已走过了20多个年头。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突破20万亿元大关①,且从使用范围来看,电子商务已俨然进入全民电商时代。由于目前很多传统产业仍处于在电子商务转型阶段,且其转型过程尚未完全结束,电子商务仍处于“电子商务+”的工具范畴,其产业主体地位尚未明确,因而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电子商务产业仍处于发展期,尚未进入成熟期。通常情况下,处于发展期的产业对人才需求层次比较高,但对人才需求标准未明确界定,经常根据产业发展情况作出灵活变化。而作为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高校来说,由于教育体制、无法全面了解产业实践状况等原因,很难有针对性地提出符合产业要求的培养模式,从而使得人才供需矛盾无法协调。

(二)电子商务产业涵盖范围过于宽广

由于电子商务是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从事商务活动,从产业范围看,电子商务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产业;从产业链的角度看,电子商务几乎包含从运营商、网络服务商、设备提供商和产品生产商等各领域环节。事实上,作为从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高校来说,很难对产业范围如此之广、产业链如此复杂的电子商务提供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这牵涉到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整合学科资源对当前很多高校来说是容易说而不容易做的事。为此,目前很多高校都只能依托于某一学科开设电子商务专业,而通过该学科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以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当前各高校学科发展各自为营的情况下,整合效果很难达到理想化境界,其结果是电子商务专业在不同的高校偏向不同的学科方向。这种局面使得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很难达到产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加剧人才供需矛盾。

(三)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较快

随着互联网发展速度加快,电子商务也迈入了快速发展轨道。电子商务的无国界及7*24小时服务特征决定这种商务形式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不断革新,创造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当产业内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相同的生存法则时,速度将会成为企业决胜的关键。谁能根据市场形势快速地推陈出新,创造适宜于市场需求的经营方式,谁就能够站稳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法则使电子商务产业变革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同时大大提高了对人才的要求,即不但要懂得如何经营,还要擅长于如何快速创新,而这对于只接受过理论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来说是很难达到的。

三、产学结合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决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矛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作为提供人才培养服务的高校来说,必须要改变现有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现状,构建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产学结合教育理念,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提出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产学结合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一)产

产即产业实践。按照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个体应该从工作中获取知识,即从做中学,主张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极强,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产业实践的导向作用。而且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电子商务产业实践更加便捷,学校完全可以利用一些初会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大体上讲,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模拟仿真实践,主要通过利用一些模拟仿真软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电子商务的实质和交易过程;第二个层次为综合实践实训,主要通过使用一些综合性任务型实训平台,如网络营销能力秀、C实习等等,让学生参与并完成一些任务,从而获得综合性的知识;第三个层次为产业经营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创建电子商务经营实体,真正开展电子商务经营实践活动。

(二)学

学即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学习一些成熟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指导和应用于产业实践,是开展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学习模式目前已相对成熟,且教育形式也基本相同。在理论知识教育中,既要开展专业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专业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有侧重地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化。

(三)“产”与“学”结合

英国“三明治”教育提出“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理论学习”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理论能够较好地强化理论学习成效,协调理论与实践相向发展。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且其专业内涵仍不够明确,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别应注重强化“产”的导向作用。与英国“三明治”教育不同,我们主张电子商务推行“产业实践―理论学习―产业实践”的教育模式,如此可以让学生首先对电子商务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通过理论学习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最后将理论知识再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之所以采用这种教育模式,是由于当前电子商务普及率已非常高,青年学生对电子商务已不再陌生,让他们从非常熟悉的实践开始具有先天的认知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实践的先期导入,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有更多的思考,从而在理论学习阶段更加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潘旭华, 尉斌, 张波. 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09,(15):16-19.

[2] 瞿辉, 王景河. 产业导向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17): 94-96.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5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以超媒体为教学载体,突显实践性教学环节

《电子商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有关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以及企业商务、营销和管理知识。大部分教学内容均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以及专用模拟操作系统等现代化超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成。

针对电子商务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可采用以实验分解教学内容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多个具体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实验,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学生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利用Intemet资源来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根据方案来设计网页,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指导作用。这种实验分解的教学模式,以完成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多方面能力。

教学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实践实训教学课时,利用电子商务模拟系统,配合教师的引导讲解,可以使大量的实训教学内容补充进来,做到边讲边练,克服了以往此类课程讲练时间脱节的状况,有趁热打铁的效果。教学与实践内容通过Internet与电子商务专业模拟系统让学生即时地参与操作和练习,获得真实体验和感受,达到模拟环境、仿真效果。同时,提前设定任务,在课上完成,可以增强课上学生的参与性和师生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即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这样,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变被动接受为兴趣驱动下的积极配合、主动获取,从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利于良性循环,做到课堂教学有序、有方、有效。

二、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为教学平台,实施引导型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从基础理论入手,突出基础实操能力的训练,分理论模块及其相配合的实验项目,有着自身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特点。课堂实操引导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与实施一般过程为:实践问题导入――理论知识点介绍――明确操作任务、示范引导――模仿试做――总结经验。多角色协同,实操以学生为中心,内容教学以问题为驱动,实验任务以前、后台项目为内容,在教学实施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建立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

针对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学生自主性、专业实践性能力欠缺的特点,改变传统教育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必要指导和宽松学习环境条件下,实施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学时不够的情况下,适当布置一定的自学内容和自主开发小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课下多用功,然后通过让学生在课堂限时展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效果很好。

另外,突破章节限制,将基础性理论内容结合实际,区分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点,合理穿平时理论课程中;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项目实验指导手册,将电子商务师理论要点、技能操作分项目、有目的地融入本课程的教学。对每一项目实验内容安排适当的讲授课时和实验课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内容的掌握。

四、改变传统考试、测验方式,融入电子化手段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7

中图分类号:F713.3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2

一、引言

从卡耐基梅隆大学1998年首开电子商务学院[1], 次年设立硕士专业算起, 电子商务专业高等教育至今已有近18年的历史。在这18年里,伴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电子商务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近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和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共同完成了2015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其中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立,已经从2005年的275所高校扩展到近千所,其中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的开设也已经近三百所高校。电子商务教育规模的壮大,为电子商务行业不断输出电商人才。

然而,就在全国范围内各大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市场需求在逐步扩大的同时,高校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并不乐观。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而就业率不高的现象,即所谓的“人才泡沫”。但和很多本科院校相比,一些专职院校、民办高校培养的学生却更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电子商务行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趋势下,是什么导致了本科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渐行渐远,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

很多文献从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现存的问题产生的原因。现总结如下:从培养目标来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从师资结构方面来说,电子商务专业办学时间短,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经验不成熟;从教学课程结构设置方面来说,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w的交叉学科,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系统的有机整合,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不合理;从教学方式角度来看,教学方式单一,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未能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滞后等[2]。以上种种原因,或多或少的制约着高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当今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三创”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

1.“三创”教育

“三创”即创新、创意、创业的简称。创新、创意、创业单个词面上存在一定区别,即“创”的程度不同。“创意”通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认知,从无到有的生产或者提出一个理论,强调的是原创性;“创新”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上,有所突破,是对现有事物的扬弃和改进,强调的是再创性;“创业”是指将现有的理论和成果付诸实践,或将创造、创新出来的理论或者事物变成现实,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强调的是转化性。

电子商务是一个充满“三创”精神的行业,是不断在前进的行业,电子商务专业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增强专业核心竞争力,才能跟上电商的步伐。因此,要积极的在电子商务教育中引入“三创”元素,让“三创”精神与教育相结合,加大对大学生三创教育的重视,努力探索出“三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2.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开展“三创”教育、培养电子商务“三创”人才为宗旨,以提高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树立电子商务品牌专业为目的,积极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三创”实践教学为根本,以校企协同培养为助力、以实践孵化基地为支撑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4月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其中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并制定总体目标为: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的指示精神,向总目标看齐,积极执行国发办文件中拟定的任务和措施,结合高校电商专业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并构建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电子商务“三创”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的分析,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结构的要求,认真梳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体系及各个环节,形成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教育与“三创”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良好电子商务高端知识技能为宗旨,以理论、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为根基,以省内、省外校企合作基地建设驱动,以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优秀项目孵化为拉动,深入开展启发式教学和实训性实践教学,重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1.构建系统化理论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计划的设置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全校任选课五个模块组成。课程安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阶段,搭建通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两个平台,按学科类别打通基础课程,扎实学科基础教育,为学生今后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学习阶段,按“精专业、多方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压缩专业主干课数量,精选专业课内容,在完成专业主干课模块学习之后,灵活设置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实现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课的专业方向分流。第三阶段为能力拓展阶段,以专业实践课和企业实习实训为主,侧重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拓宽知识面。

2.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施“三创”实践教学模式

“三创”实践教学体系是电子商务专业着力建设的教学体系,其课程占总课时的四分之一,其三个阶段与理论教学同时展开。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种实践。通过基础实践,使学生提高认知社会、认识专业、团队合作的基本技能,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专业实践,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3.以实验室建设为根基,为“三创”实践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实验室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专业理论实践和知识开发拓展的重任,给学生提供相对开放的环境和创新实践的场所,是知识创新的源头和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大学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平台评价的重要标志[5]。因此加大实验室建设和完善的力度,方可为“三创”实践教学模式保驾护航。

4.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校内实训是学生的所学专业课程在理论和实践上相结合的初步体验。因此组建电子商务校内实训基地,搭建校内实训平台,不仅可以实现线上线下案例教学,同时,通过实训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校外实训及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打好基础。

5.校企深度合作助力“三创”实践教学

为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电商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积极多渠道搭建校企合作基地,拓展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成为电商专业“三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深度合作有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网络技术、商务运营、供应链管理等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应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可最大程度的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最终实现“毕业即成品”的目标。

6.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孵化学生优秀项目

“三创”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前提,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商务大赛。目前,全国电子商务类竞赛中,影响力比较强的主要有“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以及全国“互联网+”大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相关比赛,积累参赛经验,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策划与创新创意的能力。

为响应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号召,积极培养“三创”实践型人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应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同时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器,对在大赛中获奖或优秀的项目进行孵化。

五、结语

通过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现存问题的分析,提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即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对“三创”教育以及“三创”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分析,构建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教育与“三创”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并结合实际情况,以理论、实践教学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为根基,以校企深度合作基地建设为助力,以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优秀项目孵化为拉动,深入开展“三创”实践实践教学,构建电子商务专业 “三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李琪,张利,彭丽芳.多样化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经济管理,2007,29(14):58-63.

[2]谷瑞军.电子商务专业-三创-实践教学培养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

[3]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2).

[4]桂学文,蔡青.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与思考-以四所普通高校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1).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8

在关于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资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关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文献极少,然而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的文献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将关于绿色商业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于绿色商业研究的现状综述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一百提出“发展绿色商业”并创建了“绿色商业发展基金会”,开始了我国“绿色商业”的新纪元,“绿色商业”成为商业的时尚。自此,“绿色商业”的研究拉开了帷幕,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熊凯(2004)明确提出“绿色商业”的内涵,从商品及商业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方面进行分析。此后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提出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商业的构想,朱成钢(2006)指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特别是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联合组织“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刘建湖(2007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提出构建“以绿色商业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体系”,强调了绿色商业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沈小静、宋超(2010)对我国商业绿色采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商业绿色采购的概念,认为商业的绿色采购主要是在商业流通过程中,以批发和零售为主要业态的商业流通企业应采取对环境最小化的不良行为,从外部获取商业企业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即商业流通企业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方式从外部获取绿色产品和服务用于销售和自身使用的行为;在2007年第二届中国绿色商业发展高峰论坛学术交流中,高观分析了“绿色商业发战略问题”,周殿昆论证了“构筑绿色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等学术观点,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从宏观视觉论证和诠释了绿色商业对我国的商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绿色商业事业在我国商业经济实践中的发展前景、机制构建和实现路径。2010年首届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论坛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经验和成就,通过行业论坛峰会巨大推力,进一步提升了一批优秀绿色商业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中国绿色商业创新发展树立了标杆,促进了商业企业绿色品牌的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部分学者还对我国绿色商业的发展障碍进行了深刻分析和论证。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企业缺乏绿色营销运作的的动力和能力使得绿色商业难以推广;绿色商业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错位;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滞后;绿色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规范等制约着绿色商业的发展进程。宁薛平、文启湘(2007)对绿色消费障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绿色消费模型,提出绿色消费障碍类型,诸如市场需求障碍、价格障碍、消费环境障碍。

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现状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在1957年,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直到2000年才引起国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2005年以来我国学术界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掀起热潮。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日渐成熟。Osterwalder等提出了商业模式演化的五个阶段。目前,有关商业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商业模式的概念、要素和类型。王伟毅、李乾文从创业视觉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对商业模式的本质进行了研究(2005)。Michael Morris等(2003)指出,商业模式具有生命周期,包括规范期、强化巩固期、适应期、修正期和再造期。何骏对上海社区商业进行研究,把上海社区商业发展模式归纳居住区商业模式、街坊型商业模式(2007)。2005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和不同侧重点,对我国城市社区商业发展模式的现状和改革作了深刻、独到的分析。陈红华(2005)分析了国内外社区商业的差异性:国外社区商业以购物中心为主,一般通过政府合理规划,布局经过严格设计;而中国社区商业以住宅底商为主,往往是开发商独立操作,布局随意性很强。李曼(2006)从社区商业发展的优势进行了研究,提出社区商业具有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个城市商业信心相容的基础,是未来商业重要的投资对象和商业地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张晓娜(2008)对社区商业选择的商业模式进行了研究。梁云(2009)对城乡商贸统筹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城乡市场网络化模式、供应链网连接模式、产业联动模式、小城镇商业模式、龙头企业(市场)带动模式,并以重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目前,理论界对我国绿色商业的研究和商业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不够系统,鲜有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深入研究。研究方法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分析不够,技术操作层面上的较多,缺乏多学科的理论支持,理论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对我国绿色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框架设计

以中国的绿色商业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多学科理论为依据、构建绿色商业模式体系,转变商业业态类型以引导和培育我国消费市场,提升我国商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首先,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新的研究视觉、研究思路和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对相关概念、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主体进行界定,并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阐述。

其次,为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体系进行构建,这是该研究的核心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运用商业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理论,深入分析绿色商业的特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的有效结合,明确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趋势。第二,分别从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出发,研究绿色商业体系的构建及相应商业模式的设计,结合政府推动、企业自主行为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构建出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起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控制平台。第三,为政府绿色商业发展的合理规划及企业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四,从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两个层次,建立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通过实时的评价、反馈,使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得以规范,不断修正管理控制体系,更好地推动我国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运用。

再次,在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理论研究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合实际案例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实证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查找问题,给出建议。

实证研究工作量很大,费时费力,调研数据的取得有一定难度,绿色商业发展模式的构成要素庞杂,梳理取舍困难,确定绿色商业模式评价体系要素和标准复杂,构建评价体系难度大。

中国绿色商业模式及发展趋势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理论框架设计。研究方法方面:首先,运用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如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绿色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其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多个省份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城镇绿色商业进行访谈、问卷、实地考察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第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传统商业模式和绿色商业模式,总结绿色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第四,典型案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绿色商业企业,设计相应的研究框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建议。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9

一、前言

2009年国务院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里强调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通道和若干物流节点城市,促进物流业的区域发展。在物流业振兴规划里,将区域物流和城市物流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国内研究区域物流发展特别是城市物流发展模式的文献较少,但是也有一些研究成果。方虹从运营规模、管理方式和城市发展的不同条件等角度对城市物流发展模式做了详细的分类,但是并没有其适用对象和适用区域以及城市做出论述。涂淑丽分析了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的现状模式,通过差异分析,提出了不同的城市物流系统发展模式。池韵佳从比较优势理论出发,通过探讨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而建立区域物流发展的创新模式,但是并未详细论述如何在具体的区域或者城市内实现。朱建成等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基于现代物流和商贸产业集成运行的区域商贸物流系统和发展模式,并且构建了“物流园区一物流信息平台一物流网络节点”三位一体的商贸物流体系结构。上述学者的研究重点多是集中在区域的角度,专门研究城市物流发展模式的较少,而且提出的很多物流发展模式适合的范围大多没有界定。本文从目前城市物流发展的问题出发,借鉴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区域物流发展模式的研究成果,从便于实际操作的角度论述,提出适合不同类型城市物流发展的模式。

二、城市物流发展的问题

城市物流的主体是城市,其发展规模受城市需求影响,并且与该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以及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很多省份和城市开始紧随国务院各自的物流业规划纲要,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目前城市物流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目前的物流规划和物流发展中,未能与城市规划和城市的发展方向相结合,出现了物流规划和城市规划偏离的现象,致使物流规划欠合理。由于城市规划中并未充分考虑物流规划,致使物流基础设施较少,并且分割在若干个地方,降低了物流效率,未能有效利用规模经济性。

二是城市物流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发展的倾向,集中表现在:大规模规划建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缺乏统筹规划,出现了重复建设;很多城市发展物流的重点偏离了经济性,纯粹的增加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忽略信息系统建设,未提高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各个城市的物流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市场无序竞争,恶性竞争逐渐增多;许多物流企业缺乏相应的专业化,致使出现了低效率,造成能源消耗,加重了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生态问题以及居民生活质量问题。

三是城市物流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很多从业人员并未接受相关的物流知识培训和教育,致使现代物流的理念比较淡薄。物流业的重要性虽然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但是高等学府中培养的物流人才数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人才的缺乏也成为当前城市物流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三、构建城市物流发展的模式

下面就从物流网络理论和协同理论的角度出发,解决上面论述的城市物流发展问题,探讨不同类型城市的物流发展模式。

(一)理论基础

1、物流网络理论

物流网络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为了适应物流专业化、系统化和社会化的要求而逐渐发展,由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三者构成的物流服务和运作网络。

对于物流组织网络,企业根据核心业务建立组织网络,而物流联盟是物流企业之间的组织网络,从整体上看,物流组织网络是由物流企业,物流组织,物流联盟共同组成的网络;物流组织网络结构的内部组织之间遵从“合作―竞争”的开放式运行方式,实现系统在空间、时间和功能方面的整合和重组,提高组织的功能和应对外界干扰的能力,并且通过一定的相互作用,实现结构的有序化;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主要包括物流节点集和线路集,其核心问题是确定物流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地点。对于物流信息网络,通过建立适应网格环境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引导物流网络资源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整合及信息网络的有效性。

2、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也称为“协同学”,其主要思想如下: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尽管其属性不同,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其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大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协作下,可以探讨各种系统演变和发展的共同规律。由系统理论引申出了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其中协同效应是指在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中各种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伺服原理外在表现为系统内部的自组织过程,是系统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化,由稳定进而向不稳定转化的循环往复过程;自组织原理是指系统内部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律形成特定的功能,其具有内生性的特点。

(二)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物流模式构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本文将城市类型主要分为工业城市,商贸城市。工业城市主要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在城市经济活动中占主要地位或者优势地位,并且有能力向外输出工业产品的城市;商贸城市主要是指小商品生产、批发、零售等交易和商业服务占主要经济地位或者优势地位的城市。

1、工业城市物流发展模式

对于工业城市,由于存在原材料的输入和工业产成品的输出,同时存在其他商贸物流,因此可以构建基于供应链或者工业聚集区的物流模式。首先,在物流组织网络方面,从物流业务规模的角度出发,控制物流组织的数量,通过扩大其规模来降低数量。根据城市的总物资和商品需求量以及供给量来预测物流业务量,然后匹配现有物流组织的业务量;如果物流组织已有业务能力过剩,则通过政策引导物流公司重组,加强物流组织的合作,促进物流组织之间组成联盟,以增加各个组织的收益;如果物流组织业务能力不足,则通过政策优惠措施促进物流公司做大做强,同时加强物流公司的业务联盟,促进业务合作。其次,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应该依托城市的交通便利条件,在靠近公路,铁路等便利的交通设施旁边,同时尽量靠近工业园区或者产业聚集区的地方建立物流园区或者物流中心。对于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应该建立评价指标,具体从产业规模化程度,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现有的物流组织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合理的物流园区数量和规模。同时在靠近生活区的地方,建立物流中心或者配送中心、批发零售等交易基地,满足日常商贸交易物流的需要。第三在信息网络方面,物流组织和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应该利于物流组织间的物流功能整合,便于及时获得物流信息和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在物流网格的引导下,能够有效组织各种具有不同功能的资源,并且能够快速的获得信息,调整物流网络。

根据协同学,在整个城市物流系统中,需要加强合作,利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协同效应,发挥整体功能,在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合理正确宣传的同时,也要制定政策,鼓励各种形式的物流联盟的组成。同时,需要设立政策、税收等刚性条件,作为序参量在各个子物流系统中发挥作用,引导各个子系统达到稳定,有力的发挥子系统的物流功能。同时,通过建立物流基础设施,引导物流组织集中经营和规模经营,促进物流大系统的自组织过程,完成系统功能的整合和升级。

2、商贸城市物流发展模式

商贸物流城市一般都有较大的企业聚集区和批发零售交易市场,多以输出为主,物流功能主要在于仓储,配送和运输,因此可以建立基于物流中心的物流发展模式。在物流组织网络方面,应该强调物流企业的规模化运营和协同运营,由于商贸城市的对外输出多是以批发商品为主,批量较大,可以考虑共同配送和协同运输。具体的做法为: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为基地,鼓励物流企业共同组成物流联盟,针对特定的批发零售商或者特定的区域,实行共同配送和共同运输;在利益分配上面,以提供的资源和劳动力为依据,从合作博弈的角度进行费用合理分配;由配送中心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共享。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设立基于大型交易市场和小商品生产企业聚集区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具体的数量和规模可以参照每年的物流业务量和该区域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同时要设定评价指标,对物流中心的数量和规模进行合理的评价,防止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由于一般的商贸城市的陆路交通都比较发达,因此可以借助这些条件,并且充分发挥输出物流业务量大的特点,实现多式联运、共同配送等合作物流形式,打造基于“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企业集群”的物流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核心建设还在于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将信息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综合考虑,使信息建设真正能够发挥信息整合和资源整合的作用,发展综合物流,使物流功能实现集成,弥补专业化不足的缺点,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物流费用。

根据协同学,加强物流合作是必然趋势,由于目前许多商贸城市的物流系统大多存在无序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功能结构转变。对于系统的自组织过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才环境,促进物流企业的逐渐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使物流市场逐渐走向有序竞争、合作共赢的局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城市需要有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的定位有可能是两种类型的混合城市,这样就需要将上面的物流模式进行组合发展。但是理论基础还是可以参照物流网络理论和协同理论,合理的确定物流组织网络,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物流信息网络,并且加强物流组织之间,物流组织与物流基础设置之间的协同运作和信息共享。

四、总结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当前城市物流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物流规划问题和物流的专业化以及社会化问题,运用物流网络理论和协同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在对不同城市的物流发展模式的探讨中,关注的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现有的物流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的物流需求,最后通过建立物流网络,发展物流系统内部各成员的协同运作,进而确立城市物流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①方虹.城市物流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②涂淑丽. 我国东中部地区城市物流发展模式差异探讨[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17―19

③池韵佳. 比较优势理论下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创新分析[J].商业时代,2011(23):36―37

④朱建成,刘国栋.区域商贸物流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09(34):19―22

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础例10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培养途径、师资队伍等构成要素。立足我国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现状,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我院确立了“以商务操作能力为基础、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以事业拓展能力为导向(Business, English, Career;简称BEC)”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从原来对人才“商务+英语”基本技能为主的能力培养,转向了注重以“商务操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事业拓展能力”为中心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需要,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及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并具备较强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特色,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为“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宽泛的商贸知识及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具备较强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业能力”。“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指比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五方面的语言能力,各单项教学要求应接近或达到英语专业四级的要求;“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指在商务活动中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成功完成商务任务。只有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才能使高职学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在涉外商务工作中有更稳、更大、更快的发展空间。

“宽泛的商贸知识”是指了解诸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方面的一般商务理论知识和法律常识。“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是指掌握国际商务活动中常用的实务操作能力,如进出口业务单证制作和处理能力、市场调研分析和产品推销能力、商务公关和谈判能力、商务文函处理能力等。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宽泛为目标。操作能力应着眼于商务实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今后工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较强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指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敬业精神等,即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更新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事业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他们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和提升。

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构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群情况分析,商务英语专业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改革重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以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基点,以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商务英语为主体,以商务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能力培养为重点,从内容和体系上对课程进行整合,构建知识和技能贯通的有机整体,形成脉络清晰的专业课程模块,最大限度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循序形成和巩固拓展,充分体现语言与商务、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此,我院商务英语专业以“一条主线、二者交融、三个结合、四大模块”为设计思想构建“模块化、进阶式、组合型”课程体系,形成文化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素能拓展四大特色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

“一条主线”: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二者交融”:专业课程设置对英语与商务两大板块进行有机整合,突破传统的商务和英语割裂的模式,使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和国际商务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

“三个结合”: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

“四大模块”:根据商务英语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与任务的要求,借鉴国外CBE理论和DACUM方法进行课程设置,在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将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文化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素能拓展模块。

文化素质模块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专业基础模块由语言与商务两部分组成,通过基础英语等课程的学习及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通过商务、贸易、金融、营销、商法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宽泛的商务知识,并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专业方向模块是本专业的核心模块,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岗位核心技能,通过对语言与商务融合后的课程学习及综合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商务操作能力,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要求。素能拓展模块课程主要包括创业教育与实践以及选修课和职业考证培训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相关课程,拓展专业素质,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未来就业的适应性。

该课程方案体现了“加强基础教学,拓宽专业范围,突出主干课程,注重职业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原则。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突出商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动向,加强自主学习,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特点,在教学中应该从“实用性”、“交际性”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不同课型,采用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式教学,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把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自主学习模式等先进教学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善于合作的能力。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实施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应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建立教学、科研、培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体验、操练和实践。

同时,改革单一的考试制度,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考核内容多元化:除了考核书本知识外,还应对学生的操作技能、沟通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多元化: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单元测验、课外作业、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口试、英语辩论、市场调研、产品演示、调研报告等。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与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相结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与不足,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评估的职业教学模式。

四、以“双师”素质为标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育。高职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际指导能力,即具有“双师”素质。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

1.通过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经过进修、培训,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翻译资格证书”、“外贸业务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报关员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

2.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和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顶岗锻炼和岗位培训,熟悉国际商贸一线岗位技能,了解国际商贸企业运作机制和国际商贸具体环节的操作技巧,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实训项目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3.制订优惠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富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4.从相关行业及企事业单位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师资队伍整体功能的优化,促使人才培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产业、行业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五、结语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院确定的“以商务操作能力为基础、以英语应用能力为核心、以事业拓展能力为导向”的BEC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提高。我们相信,只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积极致力于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色将日益凸显,必将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复合应用性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