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模板(10篇)

时间:2024-04-22 15:35:39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1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

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2

基本原则和价值导向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是遵循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科学性要求评估指标要能够体现两化融合内涵和核心特征,反映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和持续改进方向;评估方法要基于事实数据,充分发挥数据的分析价值,支持综合评估、分析、诊断和改进。实效性要求评估体系应结合企业两化融合的内在需求,立足工业实践和企业需求,用工业的语言,从业务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估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及各方面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以及效能与效益。可操作性要求评估体系需具有广泛适用性,并不断加强和提升可实现性、易用性、实用性,评估指标要易于选取,指标体系要易于构建;评估指标数据要可采集、易采集、准确可控、可分析;评估方法要易于理解、便捷有效。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是基本导向是围绕企业战略目标,以业务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技术应用的适宜性,讲究实效,突出两化融合的能力建设,明确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具体体现了如下价值导向:

一是全面包含了两化融合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快速反应、精细管理、全员提升、顾客满意、合作共赢、节能环保等核心价值的提升水平。

二是核心导向侧重于帮助企业获取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可持续市场竞争能力。在广泛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重点评价信息技术对工业业务改进和管理创新的促进作用,通过企业两化融合能力和水平评价,激发企业内生需求,获取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是强调产品质量,将产品质量全过程稳定和全面提升要求贯彻和落实到两化融合各评价要素和评价内容中。

四是不片面追求所应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而是注意技术与业务及管理的适宜性和协调发展。评估体系重在引导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业务变革和管理创新,技术应用应该与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需求相匹配,而不是过度追求信息技术本身的先进性。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的框架体系设计,强化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紧密结合环境下,突出两化融合的关键作用点,并综合考虑了对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现状的反映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引领。通过评估框架体系可明确两化融合发展路径,引导企业通过两化融合实现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获取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评估框架包括水平与能力和效能与效益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方面,标准提出了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了各要素的评估要点。效能与效益评估则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方面,也响应给出了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了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入、与“人”相关的组织和规划、与“物”相关的设备设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等。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和计量、能源与环保、安全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管理等。如图2所示。

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综合和集成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设计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产供销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决策支持等。如图3所示。

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企业集团管控、产业链协同等。如图4 所示。

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与顾客满意、业务效率、财务优化、创新能力等。

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效益提升作用,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可共同表征企业两化融合不断跃升的阶段特征和内涵,适用于工业领域各行各业。其中“水平与能力评估”分析框架可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水平与能力评估的主要方面,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另一个维度是各评估方面对应的水平能力级别,可分为初级、中级、较高级和高级等多个级别。如图5所示。

企业已经开始建设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具备一定条件,但其单项应用尚未开展或刚刚起步,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起步建设阶段。企业具备了一定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单项应用对企业业务覆盖和渗透逐渐加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其综合集成尚未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基础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单项应用基本成熟,综合集成有效实现,但其协同与创新尚未有效开展,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集成提升阶段。企业基础建设趋于完备,单项应用和综合集成趋于成熟,且协同与创新得到有效实现,则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阶段。

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上述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企业通过两化融合促进能力增强,实现竞争力提升,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其提升作用随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跃升而跃进。企业所处的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及其对应评估方面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与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相辅相成,可实现持续改进和螺旋式上升。因此,“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也给出了“效能与效益评估”的分析框架,也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竞争力水平层次,另一个维度是经济和社会效益层次。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可分为初级水平、国内水平、国内先进、国际先进四个逐步升高的水平层次。如图6所示。

企业两化融合总体水平等级评定需综合水平与能力评估和效能与效益评估的结论。在总体评估体系架构稳定,上层指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各行业对总体评估指标进行必要的取舍、细化和调整,这样既能够体现行业特点,加强对行业企业的引导性,又可以增强行业之间的可比性,以及对总体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

结合以上对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历程、阶段和关注视角的探讨,“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还提出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的总体指标体系(如图7),包含指标体系一、二级指标,各行业在总体框架和思路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特点和需求设计三级细分指标。其中:

就绪度(基础)就是就绪度即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准备程度,衡量企业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水平,包含上述基础建设的相关要素;下设四类二级指标。

成熟度(应用)即信息技术在业务环节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对成熟度的评估可以了解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成熟度本身蕴含着阶段等级性,因此分解的二级指标也能够反映出信息技术在业务中应用的阶段层次。通过对我国工业两化融合现状调查,成熟度(应用)下设三类二级指标: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

贡献度(绩效)即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的综合产出。两化融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不仅要对信息化基础和应用进行评估,还应该对其最终产出进行评估。贡献度(绩效)下设三个二级指标:竞争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深远意义

“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围绕两化融合的内涵,遵循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引导工业企业把信息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融合而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在基础设施、业务环节、业务流程、综合集成、协调与创新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优化、变革与创新,全面实现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帮助企业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框架体系。

与此同时,“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基于设定的评估原则和框架,以及具体评估内容,进一步给出了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加权评分方法、综合评估分析方法和评估判定规则等;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按照评估内容展开,根据评估内容的逐层细化,逐级设立对应评估指标。基于指标体系底层指标所采集的评估数据,加权评估分析方法可用于对各级评估指标进行定量评分,以支持开展综合评估分析和诊断。该标准制定参考了35个工业行业的评估实践经验,完全适合于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综合而言,“两化融合评估国家标准”,能够跟踪企业两化融合阶段性跃升的过程,并给予相应评价,从而帮助企业找准两化融合工作的方向和路径,及时深化改进信息化工作,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真正促使企业的两化融合工作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工业又大变强。

尤其是随着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开始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期望进一步构建起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方法论,形成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工作的体系保证和方法路径。构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是在现有工业企业两化融合评估规范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基本导向和原则,确定及体系框架和主要内容,并编制出具体的实施细则。

我们认为,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坚持以下五条主要原则:

――确保企业总体战略一致性和适时优化性。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实施,促使企业总体发展战略贯穿企业管理、产销、服务的各个环节、各级员工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并有效促使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

――以推动企业创新和管理能力提升为关键着眼点。管理体系实施要侧重推动企业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以推进企业产品与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基础。管理体系实施要不断提升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促使企业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强化增值服务。

――以流程信息化、规范化和优化变革为重点。管理体系要注重企业流程再造,在标准化、规范化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流程管理。

――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实施必须全院参与,在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方向和路径,实现两化融合工作的持续改进。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3

企业的信息系统在规划、组建以及试运行后是需要对其进行评估的,评估的目的是初步掌握此系统的基本运行状况,判断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系统功能与企业需求间的差异,系统运行的费效比等。评估本身也是需要仔细的计划、预处理的,要明确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估步骤及方法等,下面我们结合案例就这些问题进行浅显的探讨。

一、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原则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起一套结构合理、标准明晰的评估体系,企业开可能对以建设系统加以评估。当然,在建立适合本企业的评估标准之前要明确评估体系的原则,其主要有:科学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区别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等。

1、科学性原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方法必须以信息经济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借鉴已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指标和国际上比较通用的信息化测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中小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2、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原则。对企业信息化进行定量分析是准确评价信息化的关键,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缺乏,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效益的定量评价非常困难,因此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是客观评价信息化的重要原则。

3、区别性原则。由于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有着不同的特点,对信息化的标准与目标有所不同,所以设计评价指标时,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套,特别是指标的权重的设定要有针对性。

4、实用性原则。中小企业人员少规模小,应本着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筛选,选出其中最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以便能快速、方便、准确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

二、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本着以上几个原则,企业还需要为其指定一个详细的评估体系,建立这个体系的目的是为具体的评估工作提供方法和手段。而就中小企业而言,其评估体系就应该包括信息设备及软件系统装备程度、利用程度、信息使用者水平、企业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经济效益等五项内容的定量和定性指标。

1、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量指标

(1)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主要通过当年企业用于信息设备及软件的投资总费用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费用之比――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率来反映。

用公式表示为:信息化水平=信息设备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

这里的信息设备投资包括有:计算机网络建设费用,相关软件费用,相关易耗品费用,网络通信费用,电话费用等。

(2)信息设备及软件利用程度的评价指标

信息设备及软件装备程度的评价指标只是反映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好的装备,并不等于信息化水平就高,因为信息化能否带来效益关键还要看利用情况。因此,信息化水平还需要通过信息设备及软件的利用程度指标来评价。该指标主要通过当年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的使用和维护费用与当年企业管理费用之比,也就是信息设备及软件单项利用率的加权之和。

即:信息设备/软件利用率=单项信息设备及软件使用和维护费用/年管理费用

这个指标较为抽象,在实际评估中需要借助富有经验的专家组对其评估。

(3)员工知识水平的评价指标

因为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企业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即企业所有员工,所以企业员工知识水平对企业信息化评价有重大意义。员工知识水平的指标由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员工人数与企业员工总数之比来反映。

员工知识水平=大专以上学历员工人数/员工总数

(4)信息化直接效益的评价指标

企业效益提高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我们无法将信息化因素与非信息化因素严格区分开。因此,应该用企业信息化效益相关度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定性指标

企业信息化环境的优劣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信息化的水平。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信息环境可分为两个方面,即企业信息化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信息意识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外部环境涉及的因素较多,主要有国内外信息技术水平、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信息服务体系、公共信息资源量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的政策法规等。由此可以列出以下指标:

内部环境指标、企业领导重视程度、信息主管(CIO)能力、员工信息意识、管理水平、外部环境指标、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水平、计算机硬软件价格、企业所处地区网络化程度、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公共信息资源量。

三、系统评估

为展开说明以上内容,这里引入的是一家小型企业模型,利用上述体系对其进行评估。

首先决策层需要对本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依据系统评估指标体系,确定具体的数据收集来源,如信息化水平这个指标,就需要对财务部门及人事部门的相关资料加以整理,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判明企业以往的信息化水平指数,然后在这个系统运行相当时间之后,统计所需数据,对其分析。其它数据指标如法炮制。在做出平滑指数图谱之后,客观的对该系统的某一指标做出系统上马前后的优劣势判定。这里给出一些模拟数据以作说明,见表1

可以看出信息化指标在此信息系统建设后(2011年),单项指标完成较好。而员工知识水平指标低于预期平滑指标,所以决策层就要加强人员培训、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工作。

接下来的工作是针对某项指标做出定性的判断。如果该指标高于期望值,应总结这部分工作中出现的优点。对于指标不及期望的,则应该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失误或错误,积极寻找相应补救办法,修正现有方案,尽可能在后续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补救。

在所有指标对比统计完成之后,要对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参照权威机构数据,对企业本次信息化建设做总体性评价。结论不可模棱两可,而是应该对后续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

这里给出某企业的一些数据仅供参考,如表:2及图:3

由图可知,信息化总体指标高于预期平滑。也就是说该系统总体上是成功的。

由于以上指标需要实际工程数据的支持,所以这里不就上章引用模型进行数值分析,但在实际的建设工作中评估指标的获取是非常重要。只有获取准确、详尽的评估指标数据,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才可能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依据。其结果一是关系短期投资的效益,二是影响此系统的未来发展走向,关系到本企业现今及未来的竞争力状况。所以要认真对待以上工作。

四、综述

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许多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并没有进一步了解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或者是在企业系统信息化后没能进一步的深入应用。这不利于企业发展,其结果不但浪费企业宝贵的人力、资金等资源,而且容易使决策者根据错误的数据制定发展方针从而使企业处于不利态势。

所以,中小企业不仅需要企业信息化,企业决策者也必须重视其系统建设、运行的优劣,只有建设好、利用好企业的信息系统,企业才可能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要素,企业才能站得住,走的温。也就是说,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和能够正确驾驭它的管理者才是中小企业成功的必要基石。

参考文献

[1]李德荃、陈秀花、赵国庆 项目评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4

信息化范围广,含盖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国防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又可分为地区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及业务领域信息化;国防信息化可分为军队信息化、武器装备信息化。参见下面信息化分类图及社会经济信息化分类图:信息化的评价就是采用评价指标对各类信息化现状进行测评,以便了解其发展水平,更好采取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我国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现状

我国九十年代国家统计局、信息产业部等政府部门、国家信息中心及高校就开展信息化水平测评的理论、方法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水平指数及构成、信息能力的评价指标,对全国30多个省市地区1995-1998年的信息化指数作了统计和分析,2000年以来信息产业部制定信息化评价指标、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科技部制定了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国家统计局信息化应用水平评价指标,在2005年国家统计局开展了信息化应用水平专项调查,对全国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居民家庭信息化进行专项调查,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还进行电子商务专项调查,形成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的统计报告。

目前已开展关于信息社会、信息经济、省市地区信息化、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工程、网站、平台、服务及信息安全等的评价:

1、信息社会评价

国家信息中心研制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由信息经济指数、网络社会指数、在线政府指数及数字生活指数四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形成信息社会指数ISI,编写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按信息社会指数划分信息社会发展阶段:ISI0.9为高级阶段。

2、国家及省市信息化发展评价

国家统计局先后推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及信息化水平平价指数,2005年开展全国信息化水平专项条件调查,分析研究全国和各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发改委用于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二五信息化发展指数IDI(2)由基础设施、使用、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5个指数组成,2000年起每年31个省市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2011年与工信部联合中国信息化指数统计监测年度报告。

3、智慧城市评价

近年来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各自安排一批智慧城市试点,目前300多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住建部、工信部下属单位、宁波、上海、南京等市以及有关研究单位各自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约14套方案,有的单位如国脉互联还对全国百十个城市进行测评,编写中国智慧城市评估报告。北京智慧城市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上海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国家标准委成立有关部委智慧城市标准化协调推进组,组织电子、通信及智能建筑标委研究制定智慧城市系列评价标准,目前已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及有关标准并在试点城市进行试验和试评估,今年网信办及发改委组织制定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并将在试点城市实施。

4、信息经济评价

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课题组研究信息经济评价,形成“信息经济崛起,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报告,把信息经济分为基础型、融合型、效率型、新生型、福利型层次和类型,提出了基础型与融合型信息经济测算方法。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研究信息化与信息经济测评理论和方法,已有研究成果:《信息化与网络经济:基于均衡的效率与效能计量》,上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体系创新,基于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基础框架,下篇:信息化与网络经济计量应用,宏观、中观、微观测度与评价,提出窄义和广义信息经济及计量方法。

5、企业信息化评价

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2001年提出企业信息化评价基本指标,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组织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活动,选出企业信息化500强。

科技部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制造信息化,研究制定制造信息化评价指标,提出制造信息化指数,以制造业信息化企业指数和制造业信息化环境指数为基础,合成地区、行业等不同层次的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国资委2007《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2007]8号文件),制定《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暂行办法》(113号文件),根据各企业信息化测评结果,将其划分五个级别。划分标准为:90―100分为A级、80―89分为B级、60―79分为C级、40―59分为D级、39分以下为E级。国资委对145家中央企业开展了2007年度信息化评价工作,定期央企信息化测评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了《工业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23020-2013》,2013年10月成立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2014年《信息化合工业化融合管理要求(试行)》,制定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全国1000家企业开展了两化融合管理贯标工作,200家企业通过了第三方认定。

工信部已立项组织电子技g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智能制造专项综合标准化及试验验证,包含评价指标研究,六所提出智能制造企业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

6、领域信息化的评价

电子政务评价:电子政务网站评价,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国脉互联对政府网站进行测评,提出年度政府网站评估报告。

电子商务评价:六所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提出电子商务工程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近年提出电子商务网站评价、电子商务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评估方法,电子商务网站评价已编入电子商务师培训教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及物流平台评价已有标准,行业网站评价有媒体(互联网刊物)评选商务网站100强,中国互联网协会、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评选涉农网站100强。

信息安全评价:公安部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及一批有资质单位,对重点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安全评估。

二、信息化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多年来信息化评价工作,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

信息化测评工作,由政府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分头进行,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力量薄弱、分散、缺少整合,未形成国家队,研究水平有待提高。

(二)信息化测评、评价指标的研究,缺少信息化评价的理论及顶层设计

信息化有共同的基本要素,不同部门按同一要素设计的评价指标各不相同,有的五花八门,有的信息化、智能化评价指标与评价内容不匹配。有的名为智能、智慧的评价,但评价内容名不符实,还未能体现智能和智慧。有部分社会领域、行业与地区信息化的评价尚处空白、尚未开展评价工作。

(三)信息化评价的标准化与规范的研制严重迟后,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测评需要的原始数据采集缺少标准规范,缺少行业、地区信息化的评价标准。有的标准规范没有与时俱进,统计局企业数据采集表,不能反映近年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

(四)有关信息化调查统计与测评数据,调查手段、收集方法有待改进,有关数据库建设迟后,尚无信息化的公共数据库,部门数据也不能共享。

三、“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发展目标

1. 信息化评价理论有突破,初步建立信息化评估理论框架及各类信息化的评价模型

2. 建立与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本指标体系、行业、地区、领域指标体系)

3. 研究制定主要领域信息化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积极开展社会经济信息化、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智慧城市、智慧企业、智能制造评价评估

(二)“十三五”信息化评价工作的重点

1. 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建立信息化评价模型,完成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的顶层设计

2. 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重要领域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评价指标库和评价标准库

3. 加快研制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评价标准、规范

在梳理现有标准规范基础上,加以修订完善和版本升级,有的需要重新研制,要与国际标准接轨,研究制定新一代的信息社会、信息经济、产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评价标准和规范

4. 政产学研用结合,大力开展信息经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信息化评价评估工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关部委及省市政府组织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城市进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家庭评价评估,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5. 加强信息安全、企业与个人信用、农村信息化的评价指标研究及积极开展有关评价评估工作

四、信息化评估政策措施建议

(一)中央部委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

国家网信办、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国家标准委等政府部门联合成立信息化评估部际协调小组,加强对信息化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各部门要把信息化测评与评估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及十三五规划。

(二)成立信息化研究国家队,加强信息化评价理论研究和评价指标的顶层设计

组织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及有关科研院所、高校力量,成立各类信息化研究的国家队(信息化研究院或信息化研究联盟),分工合作,跨界协同创新,加快重点领域信息化评价研究和完成顶层设计,指导建立和完善信息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

(三)国家统计局牵头与有关部委合作,更新与完善信息化统计制度

尽快修订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数据报表,更广泛地建立网上直报系统,利用网络采集数据,建立信息化调查统计数据库,为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提供稻莨蚕矸务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5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6

0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统物流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其显著的标志是它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打破了运输环节与生产环节之间界限,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起企业供、产、销、储、运全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从整体上实现最优化的生产体系设计、企业运营和管理,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的有机统一。通常我们理解物流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物流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核心竞争力。物流信息化意味着整个物流作业环节从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到配送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成化管理。目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涵盖广泛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货物识别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基本的信息技术构成了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当前,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都在积极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协调和科学管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则是为了加强其自身的经济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不断实现信息价值增值等方面的客观推动力。

1建立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意义

当前,企业决策层都对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投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发展信息系统。一个好的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应该与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并不是所有先进的技术都适应一个企业的发展,不能简单认为拥有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的企业就是一个信息化水平高度发达的企业。只有采用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才可能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否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束缚了企业所应有的灵活机动的市场敏锐性。建立以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业务需求信息化和信息系统本身安全性、可靠性评价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使得企业能够以业务解决方案为核心,更系统地、更有目地性建设和更好地发展企业物流信息系统。

2建立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原则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物流企业生产水平发展的需要。而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其目的是解决当前物流信息系统投资建设管理过程中的概念化、随意性问题,因此既要遵循一般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等有很多一般性的原则,如安全性、先进性、兼容性等,更要体现一些物流领域的特点,因此要遵循如下原则。

2.1科学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首先,要与当前社会客观生产技术水平相匹配。其次,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之处,挖掘竞争潜力。物流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成为物流企业完善物流信息系统、解决企业发展所面临问题的有力工具。

2.2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

企业信息化水平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情况,既要反映系统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又要正确评估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因此,系统的可兼容性和扩展性也是评价指标的一个衡量标准。

2.3先进性原则

物流信息系统不仅要满足当前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与企业未来发展相适应。一个能够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就要求把握好行业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从供应链的高处整合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综合评价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时应综合考虑影响评估水平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制定界限,使其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根据标准确切的赋值和计算。

3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将评估系统分为三个体系和四级评估层次。具体结构见图1。我们将整体评价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体系、企业业务信息评价体系以及与系统本身相关的安全性能评价体系。主要是依据当前企业管理和发展所需要的信息系统本身功能所划分的,同时兼顾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因此将对系统安全的评估纳人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中来。

物流信息系统是实现企业管理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集成系统。我们所选择企业资源计划(ERP)信息系统评价项目中主要突出的是物流企业在实现自己领域中区别其他企业ERP方面的管理体系,这包括指标U1, U2和U3都是物流企业的业务特点。其中由于物流企业多元化和多种业务关系,针对不同的物流企业,ERP项目的评价指标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删减。例如,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只考虑U2和U3评估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支持作用的支持信息系统由于企业的性质不同可以简单定性为有无。关于先进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通过分析当前的企业业务需求而产生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策略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发展对象。

业务信息系统评价系统是对评估物流企业日常运行所必须的信息系统的一个衡量准则。电子商务评估体系是对企业在电子交易平台上所具有的订单处理、帐务结算以及与工商税务等政府机关所建立的网络办公系统的评估项目。网络资源信息系统评估指标是针对企业在互联网上所能获取的资源和能力的评估。同时,作为物流企业需要对流动的物资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建立了的电子货物跟踪系统,包括与智能交通相对应GIS , GPS、射频技术系统、运载货物工具的信息系统,以及条码技术和射频技术为主,能够快速准确识别货物的识别系统的评估指标。

系统安全本身是对所有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评估体系根据信息系统中数据处理、系统兼容性及其网络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划分成S6, S7,S8三个子体系。目前国际组织和我们国家对数据安全和认证,以及通信安全等方面都要有相对完善的准则,例如《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信息技术一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和《工具检测用软件评定准则》等,这些方法和准则在制定具体标准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其中。

4评估方法

将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作为一项指标列人物流企业等级评价体系中去,而物流企业等级评价系统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况且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模型研究甚少。评价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指标,这是因为评价指标的模糊性和难以量化性等客观原因,也有评价者自身的主观原因,例如性格、偏好、价值观念和认知程度等主观原因。为此,我们将模糊集合论的方法进行评估处理。图2是专家评审系统模型。

专家在评审的时候通过网络将评审选项送到数据处理中心去。同时,数据处理中心也接受到由系统安全检测设备对信息系统的评估结果后进行统计计算。针对不同时期的评估对评估项目的加权值是不一样的。例如当前根据现在信息技术发展情况我们把PG ={G1,G2,G3},Pg,为第一层加权值,同样还有Ps和Pu作为第二层和第三层加权值,其中对于Pu如果为定性衡量的值为{0, 1}如果为定量衡量的话取值在「0, 1]区间之间。同样建立专家评审结果的模糊评价矩阵: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7

近些年来,国内企业信息化发展势头很猛,应用范围也逐年拓展和深入。然而,就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本身而言,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企业的应用是失败的;一种是说他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体上是成功的。那么企业信息化的成败是如何界定的呢?应该如何评估企业信息化的效果呢?

首先,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应该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指上线成功,一个是指应用成功,这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只有成功上线的信息化系统才谈得上成功应用。抛开那些颇有争议的过细的指标体系,可以从一些可控的关键指标要素来分析信息化系统上线的成败。信息化项目的关键要素一般只有三个,即时间、成本、质量,可以把这三个要素作为判定信息化项目成败的标准。即项目有没有在进度上超出计划?项目在成本上有没有超出预算?项目在质量上有没有满足需求?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需求计划?系统的信息处理和运行方式是否合适?项目的整体运行状态是否适应企业的运营体系?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是失败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是不确定的,则说明项目的建设是不彻底的,也是存在风险的;如果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全是肯定的,则基本可以判定项目的上线是成功的。

其次,对于企业而言,衡量信息化成功与否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是指应用层次。关于应用的成功与否,其判定标准同样可以包括很多层次。比如,实现基本的电子化成为一个基本的标准,企业经营指标因信息化的实施大幅提升可能会是更高的标准。如果经过评估,相应的指标达到了预期的标准,则可以视之为成功,如果不能达到设定的标准尺度,就算是失败。

第三,从评估方法来看,要考察信息化应用成功与否,从最高水准的评估来看,是要采用完整的评估模型与相应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并结合一定的标准,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估,缺点在于实施起来一般需要动员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时间等资源。

最后,从相对完整的评估来看,在信息化效果评估过程中,一般需要考虑评价指标、指标的参照标准值、指标的权重等几个方面。从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来看,所涉及的指标一般都包括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定性指标一般包括科学决策、管理改进、人员积极性、客户忠诚度、渠道忠诚度、信息共享与安全、员工电子学习意识、员工素质等;定量指标一般包括生产周期、库存周转、订单处理速度、供货周期、采购周期、财务核算周期、资金周转、研发周期、服务时间、各项成本降低等。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定性的指标能够量化的,也要尽量将其转化为定量指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确定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从指标值的参照标准来看,首先主要是要跟企业原有水平做纵向对比,形成目标值,可以通过不断超越自己来提高信息化应用的水平;其次,要跟同类企业的平均水平做对比,通过比较测度,以衡量自身在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通过单项指标与综合指标分别来测度企业信息化在总体上的表现。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8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随着全球信息化程度的日益加深,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物流企业的基础之一,为企业的日常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信息支撑。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下,敏捷性要求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的主要焦点。提高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外对于敏捷性的研究源于,美国国会委托里海大学和美国13家大公司联合研究编写了一份《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首次提出了“敏捷制造”和“敏捷制造企业”概念。报告指出为了驾驭以日益加剧的变化、高度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为主要特征的市场,企业必须进行“敏捷化工程”,其目标是将企业改造为具有敏捷性的企业[1]。Rick Dove提出时间、成本、健壮性和自适应范围是企业敏捷性的4项综合度量指标。并再对这些指标层层细分。归纳了25项影响企业敏捷性的关键因素,侧重于衡量企业敏捷性转变的结果[2]。Amos J.W等从组织管理的角度认为通讯连通、跨组织参与性、生产灵活性、管理流通性和雇员使能性是度量企业敏捷性的指标,侧重于度量企业敏捷性转变的手段[3]。敏捷制造创始人Roger Nagel和Rock Dove的解释是:敏捷是企业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的一种能力,它要求实现柔性生产技术、有知识员工的技能、有利于企业间合作的柔性管理结构集成。敏捷制造概念不仅涉及核心制造功能,而且涉及整个制造业务,包括营销、设计、生产、后勤供应、服务等[4]。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敏捷性度量指标大多都是针对单个企业的[5]。也有些是针对企业管理的某个流程或者是单一的供应链,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评估少有研究涉及,这正是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重点。

基于已有研究工作,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评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思想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评估模型。该模型以AHP方法为基础,通过对准则层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每个指标的侧重点,进而给出每个指标的评价方法。最后,结合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敏捷性评估,具体说明了敏捷性计算方法。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评估模型

2.1模型建立原则

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提出的敏捷性度量指标大多数是针对某类企业的,而针对物流信息系统,类似某一行业的信息化产品的敏捷性度量还很少有人提及。由于物流企业的流程复杂而繁琐,总结物流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故在构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指标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评价指标应能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本质特征、结构要素进行客观的描述,并为测评的目的服务,为信息需求者的选择提供依据。

2)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包涵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从整体层次上把握评价目标的协调程序,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二是体现指标间的层次递进关系,通过一定的梯度,使得层次分明,充分落实分层评价原则。

3)动态性原则: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加之是针对敏捷性因素制定的评价模型,更需要强调动态性。因此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指标体系,须因时因各种情形的动态变化反映系统的敏捷性程度。

4)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因为敏捷性涉及的要素较为复杂,有些问题难以量化。所以,敏捷性评价遵循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更为合理,并且尽量以定量分析为主。

以上是建立物理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以这四项原则为指导,对此进行分解,确定敏捷性影响因素,及其各自的子因素,建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评估模型。

2.2模型的指标体系

4结论

本文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层思想的敏捷性等级评估模型。该模型基于物流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特性,依据目的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四项原则,将评估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同时,文中给出了量化过程实现、权值确定、模型实施过程等,详细说明了敏捷性评估模型的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实现简单,能有效评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敏捷性等级。成果能应用到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评估,为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敏捷性改进提供可操作性依据。

参考文献

[1]任宏波. 基于BPM的企业信息平台的构建与企业敏捷性研究——以某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为例[D]. 四川:成都理工大学, 2009.

[2]陈欣.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4, 25(10): 1847-1849.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9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7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来临,世界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财政赤字、信任危机和行政低效等问题。许多西方国家兴起了“政府再造”运动,不断引入私人部门或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来重塑政府,从层级节制的官僚制,转向以提高公共管理活力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新公共管理”的治理模式,力求从企业经营管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中企业绩效管理特别是绩效评估尤为政府所青睐。

1公共服务型政府与绩效评估的概述

1.1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对传统管制型政府的超越,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民主价值兴起,在民主政治秩序基础上的政府。从政府的理念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的政府,政府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从政府的职能上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它与市场和企业、社会组织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分工,应该把自己的职能主要定位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上;从政府的治理方式看,公共服务型政府应该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行政,与公民、社会和企业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并对自己的行为确实承担起行政和法律责任。因此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

1.2绩效评估的相关概念

绩效评估也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评价,是用科学的方法对组织中的效果和效率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果,根据结果进行组织行为改善和个人奖惩的手段。企业绩效评估是指企业的所有者、投资者对一定经营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估、以提高企业战略竞争力的一种管理过程。《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认为“绩效评估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行政理念、制度模式和管理工具三个层面来理解,在行政理念层面,它强调结果导向、公民导向、绩效导向,要求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在制度层面,它要求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公共评价体系、公共预算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需要对行政体制和机制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变革;在管理工具层面,它提供多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的技术工具和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型测评”。

2政府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比较

处在国内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内驱”和西方国家绩效评估“示范”的内外双重推动下,我国地方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府绩效评估试点,尝试构建和实施更加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但是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和试点阶段,没有从评估主体、指标、方法和制度等方面分别针对不同层级的政府及其部门开展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与方案设计。

2.1企业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共同点

(1)企业和政府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委托—的理论。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导致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需要适合的评估约束机制,避免经营者利用所有者所授予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利益。在现代民主制度下,公民委托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进而行使公共权力。虽然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有越来越强的趋势,但政府与公民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同样需要相应的评估约朿机制,加强政府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2)企业和政府都把组织目标作为绩效评估的依据。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目标的实现状况可以作为评判企业绩效的主要依据。政府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人民服务,社会目标的实现状况如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等可以作为评判政府绩效的主要依据。

(3)企业和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公众作为评价主体。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是执政党、各级政府评价部门和社会公众。但从根本上讲,公众的认同和满意是政治合法化的源泉,因此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社会公众。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主要是企业自身特别是企业的所有者和投资者。但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的忠诚度及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评价,所以公众的满意度评价也是企业绩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企业绩效评估与政府绩效评估的不同点

(1)不同的组织性质和目标。组织性质不同导致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不同,政府是具有公益性的组织,其价值取向是坚持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要求。但是,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其价值取向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关注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注重财务指标、资产运营和发展能力等内容,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估的核心。所以企业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具有利润导向性,评估目标是促进企业利润增加,评估过程会紧紧围绕如何获取利润设置指标。

(2)不同的组织环境。政府具有垄断性特征,在组织运行时很难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绩效评估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外部政治力和公众的压力。政府在绩效评估时相对能够积极地从内部形成注重节约成本、追逐高效的动力。但是企业生存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其绩效评估的动力来源其内部对利润的追求。企业通过绩效评估保证形成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力,以获得更高的利益。

(3)组织结构的灵活度不同。组织结构的灵活度不同导致绩效评估的主体参与度不同,由于政府组织特殊性,其组织结构相对复杂、集权化,运作比较程序化,组织和员工的活动会受到较多的规则限制。但是,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对灵活、富有弹性,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相对宽泛,它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内部结构。企业除内部评估外,还聘请专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评估;在员工绩效评估上,采取360度评估,由员工本人、上下级、同事、客户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3我国地方政府引入企业绩效评估制度的措施建议3.1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

“顾客导向”现已成为企业管理和获取竞争优势的基本法则。企业绩效评估中“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对政府绩效评估同样具有指导的意义,政府绩效评估也应该借鉴“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政府管理的本质不是管制而是服务,因此政府评估的导向要“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的满意度为政府绩效评估的终极标准”。同时,要借鉴企业成本效益的理念。在民主政体下,人民要求各级政府机关提高管理效率、压缩成本,因此,可以借鉴企业成本管理的评估技术。特别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可以借鉴企业的评估技术来改善预算管理,规划好收支分析,减少管理漏洞,尽量平衡资产负债表。

3.2借鉴企业绩效评估的主体多元

政府绩效评估主体比较单一,多以组织和人事部门组织的官方评估为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的评估为主。绩效评估要求对评估对象的评估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估主体不仅应该包括被评估者的上级,更应该包括被评估者自身、平级员工、下属、服务对象和公众等。同时,扩大公民参与,增加公民参与的渠道。实现公民与政府的互动,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维护公民自身利益,促使政府提高绩效。

3.3引入企业评估的量化标准和指标体系

企业绩效评估主要采取定量分析的方式,这大大增强了企业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很多优秀企业在评价其绩效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根据自身特点拟定尽可能量化的标准。我们可以借鉴企业以定量评估为主的方式建立以定性分析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手段的评估模式,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将可以量化的项目尽可能量化,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同时,也要借鉴企业具可操作性的量化指标体系。当前我国政府在推行绩效评估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标体系,所以当前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要结合各地政府行政改革的实际进程,通过多方的社会互动,保持以绿色GDP为核心的经济指标考核的同时,相应地增加体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指标。

3.4引入企业绩效评估的科学方法

企业的绩效评估之所以能够深入下去,达到预期的目的,是由于它具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这些方法使得企业能通过绩效评估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得以分解、量化和落实。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平衡积分卡、标杆管理法、目标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360度测评、关键绩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等,这些方法对我国政府开展绩效评估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5引入企业绩效评估的信息管理系统

政府绩效评估需要的信息量大,涉及的部门多,信息来源渠道广泛,不仅需要各部门及评价者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还需要其他间接来源的信息。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电子政务有利于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多层面、多渠道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效能。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要改变那种利用手工方式来获取、处理信息的传统方式,通过互联网来公开政府有关信息,并收集企业、公众对政府绩效的评估信息,进行绩效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建立以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绩效评估水平为目的,支持政府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和基层运作的智能化的人机系统。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例10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创股份”)是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于1999年成立。公司凭借清晰的战略规划和灵活的经营理念,在十余年时间里,潜心培育出资本运作、投资、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成为中国水务行业中知名的领军企业,连续11年获“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公司在北京、天津、湖南、安徽等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城市拥有参控股水务项目,水处理能力近1600万吨/日,服务人口总数超3000万,实现了全国性投资布局和区域性、流域化管理。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供水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行业开始逐渐关注不同地域供水企业的横向绩效评估与管理,希望引入标杆管理和竞争机制,促进供水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于供水行业信息的及时性和透明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绩效管理实践经验不足、有效的监管工具缺失、绩效评价指标不完善等,急需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跨地域供水绩效管理体系。

首创股份作为集团化企业,下属水司分散各地,地域差异引起各供水企业对绩效指标的理解不尽相同,绩效指标可比性差,绩效数据采集方式和途径千差万别,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度难以保证。为了强化内部管理及实现大型水务集团的集约化管理,首创股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满足跨地域管理需求的供水绩效管理体系。

二、项目创新和管理做法

首创股份在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本国国情和企业自身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供水行业绩效指标理解不一致、数据真实性难以保证等关键问题,采用科学的程序与方法,构建了可用于跨地域横向评估的城市供水绩效指标体系,并从设立绩效目标、绩效实施与跟踪、执行绩效评估以及绩效反馈与改进四个环节,进行了自上而下的统一部署和评估,形成了具有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鲜明特色的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在提升集团化水务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全国供水行业的跨地域绩效管理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范例。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构建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指标体系

1. 立足行业发展四大目标,构建一级绩效指标

立足于“保障供水安全、提高供水水质、优化供水成本、改善供水服务”四大指标,借鉴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绩效评估领域分类、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指标体系的设置,针对政府、行业和企业对供水行业绩效管理的不同需求,从不同层次和维度对供水行业通用的绩效评估指标进行归类并描述其特征。具体划分为六大类,即服务类、运行类、资源类、资产类、财经类和人事类。

2. 强调可测性和可比性,构建二级绩效评价指标

通过频度统计法,查阅、分析、整理了国内外关于供水绩效管理和绩效指标体系的相关文献,对二级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在此基础上,依次通过数据采集验证、咨询专家分析、统计学回归等方法分析绩效指标的可测性和可比性,最终确定二级绩效指标,构建了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指标体系(见图1)。该体系不仅可以应用单一供水企业的绩效评估,还可以推广应用到整个供水行业的绩效评估。

(二)建立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

1.成立绩效评估管理工作组

为了有效推动供水绩效评估管理的顺利实施,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首创股份下属示范企业成立了“绩效评估管理”专项工作组。组长由企业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由公司生产副总、财务总监担任,负责审批绩效目标值及奖惩管理办法。

2.设立绩效目标

首创股份绩效主管部门提前和下属供水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绩效目标,以确保绩效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达性。在此基础上,被评估者要对自己的工作绩效目标做出一定的承诺,签订《绩效评估目标责任书》。

3.建立绩效评估管理配套制度

建立了一系列支撑供水企业绩效评估的管理制度,包括组织实施、信息管理、结果管理和奖惩办法等,有效保障了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和跟踪,确保了绩效管理工作的长期稳定推进和健康发展。

4.组织绩效评估教育培训

由于面向城市供水企业的绩效管理尚属首次构建和推行,在示范供水企业进行了全面性的教育培训,内容涵盖绩效评估和管理的目的意义、绩效指标的定义及用途解释,绩效指标数据采集方法、计算方法,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应用和操作等。

(三)建立信息平台,开展绩效数据采集与校核

如何保证采集到的绩效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直是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本项目为此设定了绩效数据采集的标准通用模板,并进一步加强了绩效信息采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1.搭建基于B/S架构的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开展数据采集与校核

为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便捷性,首创股份设定了绩效数据采集的标准通用模板,搭建了基于B/S架构的绩效管理信息平台,可将其与各水务企业的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并通过专家现场调研,进一步校核绩效信息的可靠性,尽可能保证绩效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开展绩效数据分析

在信息平台上对收集到的绩效数据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立体评估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找出问题和差距,从而推进供水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定期开展供水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估和反馈改进

1.绩效综合评估

供水企业绩效评估周期为一年,由首创股份绩效主管部门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综合评估。评估工作涉及定量评估和专家评估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定量评估60分,将具体绩效指标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每颗星以0.5分记。基准值默认为指标三星级的下限,而上下星级的参考值则依据指标基准值或经验值确定。专家评估为40分,由绩效评估专家执行,主要对被评估企业的企业管理、背景信息、数据真实性进行合理的评判,对数据反映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判断。

2.绩效反馈与改进

绩效评估结束后,绩效主管部门依据综合评估报告,及时向被评估企业进行评估结果反馈,对于评估报告中所涉及的不足或问题,被评估企业需与评估专家或主管部门进行书面或面谈式沟通,依据扣分点认真分析问题或不足产生的原因,并在限期内拟定针对性的绩效整改计划、方案和措施,调整绩效目标,并上报绩效评估主管部门,落实绩效整改计划。例如,示范企业淮南首创产销差率相对较高,通过与评估专家沟通和分析原因,建议淮南首创从水量漏失控制、用户管理、水表管理及供水系统日常维护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关注和控制供水管网物理漏失率、管网修漏及时率、居民家庭用水按户抄表率、管道更新改造率、当期水费回收率等绩效指标,最终制定了次年产销差率降低两个百分点的目标。这相当于进入了下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设立绩效目标阶段,真正形成了“戴明环”式绩效管理模式。

三、项目取得的成效

(一)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体系成功构建与实施

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尚属首次构建和示范应用,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首创股份的跨地域供水绩效管理体系借鉴国际绩效管理框架和成功经验,针对我国供水行业的管理特点,突破了绩效指标设立、数据采集、等级划分、系统实施等各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多个典型城市供水公司中开展了示范应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二)首创股份供水绩效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

1.管理效益

首先,该体系有助于首创股份战略规划和业务结构调整,改变了以往被动式、纠错式的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率,使得管理决策的执行和监测更加便捷和规范。其次,大幅度降低了人为干预程度,方便了集团化公司本部和所属企业间的工作协同;有助于集团化公司内部企业对标管理和标杆管理,为企业绩效整体提升和进一步完善提供了重要依据。再次,帮助企业各部门发现和认识自身优缺点,明确改进措施,提升了客户满意度,维护了企业形象,增强了首创股份的市场竞争力。

2.经济效益

首创股份通过在下属示范企业持续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引入新技术,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行水平和运营效率。几年来,示范企业进入良性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三)为行业绩效管理奠定基础并提供典型示范应用

首先,跨地域城市供水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我国城市供水企业开展绩效评估与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整个行业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其次,该体系可用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以及水务企业开展初步的供水绩效管理评估,有助于提升政府、行业的监管水平,有利于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再次,这套体系推动了供水服务信息的公开及透明化,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维护了消费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