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4-05-09 17:05: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班级文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班级文化管理

篇1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它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行为,使同学们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本文将从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误区;建设班级文化,服务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探讨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管理的辅助作用。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体现,是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班级文化创建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得到班主任的认可。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班级文化创建对班级管理的辅助作用,为越来越多的班主任所认同。许多班级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建设班级文化,但是,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还有着这样那样的误区:

误区一,认识上的误区:把班级文化简单看做是对班级环境的布置,而认识不到班级文化是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仅把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局限于是对教室环境的美化,那么班级文化真正的管理效能是发挥不出来的。

误区二,定位上的误区:不同的班级应该有不同的班级文化,即使相同的班级,在不同的时期,班级文化也不尽相同。而这个不同文化的确定,主要是依据自己班级的特点。一个班级应该有长期的目标,也要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几个短期目标。同时,要考虑自己班级的不同情况,哪些地方有欠缺,就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比如班级学生缺乏信心,我们可将培养学生自信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如果班级同学不团结,我们就可以将团队协作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如果班级同学普遍比较浮躁,那么我们的文化建设可能就是强调踏实认真;如果班级同学情绪好激动,做事爱冲动,那我们可能更多地会在意学生情绪的控制,等等。

误区三,不能正确处理班级“软文化”和“硬文化”之间的关系。硬文化是教室的环境及教室内的布置;软文化是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硬文化其实就是为软文化服务的,如果没有软文化,硬文化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也只是空喊口号而已。一些班级在建设班级文化时,过分注意显性的文化,而忽略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真正核心――精神文化的建设。

三、建设班级文化,服务班级管理

(一)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文化服务于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

教室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班级管理的理念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教室内的图片、黑板报、宣传栏都是班主任用来宣传自己管理理念的阵地。比如,我们班内张贴的我设计的以“德”“智”“体”“艺”分别为主题的四幅宣传画,代表了我对同学们在这四个方面得到发展的一种期望。教室后面的奖状区则是展示班级荣誉的天地,可以增进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我们要利用好教室的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教室环境成为班主任管理理念的“代言人”,使有限的教育空间变成无限的教育资源。

(二)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文化服务班级管理的保障。

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种“软管理”。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如果要想健康地发展,仅靠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缺少有力制度的制约、束缚和规范,那是很困难的。

制度,《辞海》中解释为“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班级制度对班级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进行班级管理的保障。

1.班级制度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在同学们的认可下,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的体现。各项制度提倡和禁止的行为,对学生们的发展起到引导的作用。健全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使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得以彻底贯彻执行。

2.班级制度还能起到弱化班主任和学生矛盾的作用,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使班级管理中那些不可避免的师生之间的矛盾,弱化为学生与制度之间的矛盾。

(三)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文化服务于班级管理的核心。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且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心理倾向或情绪反应方式,其中包括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多种内容,是浸润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中的一种隐性文化,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深层结构要素,也是班级文化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班级整个文化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

1.多彩的活动,起到统一学生的思想培养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班级活动是一个班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根据班级建设的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活动,能使班集体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创作、演唱“班歌”,形成班级主流精神导向。

“班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时时浸润、感染每位学生,使他们体验到作为班级成员的温暖和自豪感;“班歌”可以营造班级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在班歌的创作、学习、演唱过程中,学生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净化,他们对班级的挚爱和归属感在不知不觉中孕育、升腾起来。

3.树立典型,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典型示范方法是以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和鼓舞人们,以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一种方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结合班级特点,树立典型,很容易得到学生的确认,使他们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通过生动直观的典型事迹的影响,必然引起同学们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感又将潜移默化地促进同学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4.开展多层次的评比竞赛,创造班级的竞争氛围。

评比竞赛法是组织同学相互竞争,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一种方法。因为它有一定目标的优劣之争,可以激发人争强好胜的心理要求。通过各种先进的评比,开展各种竞赛,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灌输班主任的管理理念。

实践证明,文化即教育。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教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班主任的管理起到辅助作用。

篇2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

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篇3

2.完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进行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管理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的关系。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精神文化发展,凝聚学生的潜力,推进班级发展的可持续进行,实现班级的管理的长远发展。

2.1完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的实行,加强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在完善校园文化的同时提升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在文化的影响下,创建自身的特色,实现班级管理的提升。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实行文化建设评估方案,定期对文化建设以及班级管理效率进行评估。学校领导要加强对职业学校的重视,不断完善自身的评估机制,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提升。

2.2学校的物质保证提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有效管理班级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反应一定的精神文化,从物质层面出发,体现一定的职业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体现在座位以及教师墙壁板报的设计,例如在班级座位编排上,好的编排方式能够使班级不失活力,学生还能够遵守纪律。在班级黑板报的设计中,可以加入职业道德等内容,从而彰显文化特色。

2.3完善文化建设的制度性为班级管理提供保证班级文化建设具备更多的保证,文化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他们都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自身评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文化建设的思想内容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也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形式,加强学生公信力,提升班级的凝聚力。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人物,在管理过程中要发挥榜样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学生建立好自身的职业导向,为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篇4

2.精心布置班级墙壁,力求让墙壁也会“说话”。在教室前后黑板上面布置班训“德塑人生,技行天下”,“厚德精技,督学敬业”,在教室左、右面廊柱的空白处张贴名言条幅“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成于思毁于随”,营造学习的氛围,激励同学们不断地拼搏、进取。在教室的左面墙壁上设计了“光荣榜”,学生在学习成绩、德育考核、寝室考核、运动会赛事、军训拉练、校园征文等比赛中获得的奖项,都会张贴在“光荣榜”上,让获奖的学生有自豪感,并为他人树立榜样。左面墙壁后方是“班级团支部阵地”,引领班级团员紧跟组织前进。在教室的右面墙壁前方是“班级公约”,随时监督言行举止,后方是“班级风采”,将班级精彩瞬间定格为永恒。教室前黑板左面是“作品展示”区,展览班级的优秀手工作品、书画作品等。右边是“成长心愿”,45位学生每人将自己的心愿贴纸张贴在一颗爱心中,寓意45位同学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共同实现班级目标。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是德育考核表、荣誉栏,展示班级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增进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卫生工具整齐排放,板报期期图文并茂,《班级记事》增添学生心灵感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营造坦诚、轻松的交往环境。师生共建的有形教室、无形班级文化,犹如一位含蓄而颇具风范的智者,时刻都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着学生。

二、健全阳光的制度文化,营造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1.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班风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同样也离不开严格的管理,“以严导其行”,才能巩固已有的良好班风。心理测试表明,共同参与制定的决策、制度,最易于为参与者所执行。我让学生自己参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等规章制度,并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学习、纪律、卫生、班风四大标准,最后制定了《班级公约》,并辅之以德育考核量化标准,对学生日常行为评价规范化、具体化和制度化。自己制定的《班级公约》,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内容简明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学生也乐于遵守和执行,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各方面工作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组建班委时,摒弃传统的任命制,而是采取竞选制,并建立了相关的自律小组制度,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使管理真正落实到人。每周进行德育量化评比,定期对学习工作进行考核,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

2.力促评先评优透明公开,创建公平公正的管理氛围。由于部分学生受家长及社会的影响,看到阴暗面就以偏概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抓住每学期评选先进这一好契机,在评选各项先进前,利用一节班会课宣读各项先进的要求,让班委罗列出符合各项先进的候选人,然后让候选人上讲台总结自己一学期的工作和成绩,再下发一张事先设计好的学生投票表格,班级投票,以得票多少评定先进。有计划的民主评选很有好处。比如,得到提名的候选人,会认识到一学期来的工作学习得到了大家肯定,是一种莫大鼓励;在民主评选中落榜的,也能看清楚为何落榜,“落”的明白,再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全班同学来说,能够体会到自己参与其中行使权利,本身就是一堂很好的德育课素材。当然,对于落选的候选人我会逐一谈话,一方面肯定他的成绩,另一方面帮助分析并给予鼓励。每次评选后都没有发生不开心、闹脾气的现象。评先评优透明化,还让学生慢慢领会到公平竞争的激励制度,也因班主任的公平公正而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3.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量化指标,展现风采。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发扬先进,树立榜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积极性。每周我会让班长统计在各项考核中未扣分的同学,推荐为本周“文明标兵”,记载在“光荣榜”上,以此激励。推出“积分兑换”奖励制度,在“文明标兵”获得次数多的学生中产生期末校级“文明示范学生”。套用学校寝室考核制度,每月在班级中评选“文明寝室”,获得文明寝室称号最多的寝室将获得班级最高奖赏。班级学生个个都有期待,个个都很努力。建立健全班级激励机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育人观,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激发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集体观念,融汇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中求得发展。

三、渗透多元的精神文化元素,传递积极的正能量

篇5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荷兰教育家埃拉斯莫斯就率先使用了“班级”一词。班级不仅是学生接收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而首次给文化作出完整定义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他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而笔者对“文化”的理解是:文化是一种认同。即一定社会条件下对人类社会存在和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共同理解和认同。建设的本义是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或充实新精神。从词义分析,建设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新”字,而“创立”“增加”“充实”这三个词汇都同时表达了建设的人为特征,即建设是人们自觉的、有一定目的性的实践行为。曾有人对班级文化建设作出以下定义:“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以建立班级精神为核心,以班级群体行为为基础,以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为目标的班级管理模式。”[1]该定义较好地诠释了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班级文化建设的确需要教育者的指导与管理,也要求学生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但班级文化建设显然不等同于班级中某一具体的管理模式或方式。

二、显性层面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

1.班徽文化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其《人论》中提到:“我们应该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symbolicum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因为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会对一个符号产生反应。为什么人类对姓名那么重视?见到小朋友,我们通常都会问“你多大?”、“叫什么名字?”说明人对名字有一种非常强的符号感。而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标志,代表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班徽所蕴含的教育学意义、文化学意义是深远的,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设计班徽,可以增加班级成员对班级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对班级管理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设计班徽还可以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班徽的设计,是教育微观环境的设计,也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设计。

2.班服文化

一般学校,都有代表各自学校精神文化内涵的校服,或者代表地区本土文化特色的市服(广东省深圳市、惠州市等几个城市)。校服一般是为了减少学校内同学相互攀比的情况,而市服则是为了减少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也是为了树立一个市区中小学生的统一良好的形象。但随着学生自由开放、彰显个性的呼声日益强烈、中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学校班级渐渐出现了极具班级特色的“班服文化”。“班服文化”具有自发性。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了全部的“班服文化”都是由班级学生自主倡导、自愿自发形成的,基本没有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生一般自行设计班服,并在班级同学中获得认可后,由一两名热心班级事务的同学联系社会上制衣的厂家,定制全班班服,以留作纪念。班级同学可以在校运动会、班级集体活动、半户外素质拓展、班级纪念日着穿班服,既可以向外集中展示班级文化和精神风貌,也有利于班主任在人群中快速找到本班同学,极大地便利了班级管理。由于“班服文化”获得了班级同学的普遍认可,增强班集体的文化认同,凝聚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对中学班级管理具有积极有利的影响。同时,设计班服还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提升广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班级的课余文化生活,且还具有极高的纪念意义,因此,学校也默许了学生“穿班服”这一代表班级集体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行为,也使得“班服文化”日益发展旺盛,成为当代中学生最彰显班级个性的班级文化!但是,由于设计班服属于学生自发行为,在设计、制作班服中要与社会接触,在钱财安全、人身安全可能面临存在的风险。因此,对于学生自主设计班服,班主任应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可轻易打压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6

一、班级文化的涵义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学生的宿舍文化、教室文化、教室廊道文化等。主要内容有名言警句、励志人物、世界名人、中外著名大学、学法指导、励志故事及各种标语。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制度文化包括各种班级管理制度,构成一个制度化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则是关于社会、人生、价值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二、班级文化的内容

1.班级管理文化

“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我在班级管理中注意开发全班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创新班干部任命体制,对班干部的选任实行全员轮流制。由于“班干部全员轮流制”在班内小社会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更好地挖掘了学生的才能,培养和锻炼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不仅班级管理效果得到了根本改善,而且学生的自我教育得到了根本实现。

2.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因为历史的原因,我们学校招收的学生多是一些“待优生”,为了彻底改变他们内心自信不足的缺憾,我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自信心。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评比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主要形式。通过跑操、晨读、内务、卫生等评比活动,提高学生思想修养,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理解和相互协作,增进彼此友谊,进而升华为集体感情。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通过班歌、班级誓言、班级口号等方法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开学初,经公开征集,我班选取《壮志雄心》作为我们的班歌。“我有壮志雄心,就算跌倒也不在意,世上再多风雨,我有壮志雄心”。班歌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时时在浸润和感染着每位学生。“凭风借力,高挂云帆。我心不变,我行撼天。勇往直前,不负期望。非同一班,一一凯旋。必胜,必胜,必胜!”“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通过班级誓言和班级口号让他们把自信喊出来,把自信唱出来,把自信做出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转化,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班级制度文化

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因此,我结合本班级实际,充分征求班干部和学生代表的意见,相继制定了《××班班干部全员轮流制实施办法》《××班宿舍“比拼”评比办法》《××班每周一星评比》《××班宿舍之间“对抗”办法》等等规章制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了班级独特的班级制度文化,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4.班级宿舍文化、教室文化、廊道文化

一个整洁、美观的班级环境能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它能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并努力为班集体争光的情感,以此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因此,学期初发动学生对宿舍、教室、廊道进行布置。从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独到性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创造最佳的教育空间,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幸福乐园。它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田,熏陶他们的心灵,让学生踏入教室的第一天起就产生一种愉悦感,成为他们顽强拼搏、健康成长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文化的导向作用

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班级一旦确立了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置身其中的班级成员会不由自主地被班级文化引导,潜移默化地被班级文化熏陶并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具有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

2.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它可以把学生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能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和准则的认同感、使命感、归属感,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集体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使个人与班级荣辱与共。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

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学生如同阳光下的小草,沐浴在阳光下使他们感到温馨、温暖和快乐。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必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1.冀丽,《塑造班级文化完善班级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2.魏鹏吉,《浅谈班级文化建设》,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王家云,《班级管理优化与良好班级文化培育》,江苏教育研究,2009,2A

4.李莹,《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核心主导作用》,网络财富,2008,6

篇7

(一)内部因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三点内部因素。

1.对班级文化概念存在误解班级文化存在多种呈现方式,包括班级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环境文化是指如班级布局、教学设备、等物质构成的形态特点;行为文化指的是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反应出教师的管理水平及学生的意识水平;观念文化是指班级成员逐步形成的,比较一致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优良的班级文化需要这些内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均处于变化期,思维和行动上都存在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其人格都存在暂时不平衡性,随之出现各类心理问题,学习动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各类抵触心理等,都会影响到个人行为,而由此导致的负面情绪及行为若不及时给予疏导,甚至在班内产生从众效应,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集体,造成不和谐的班级文化。

3.教师管理理念较陈旧部分教师理念上的落后必然也导致其在管理班级的方法上存在弊端,从而造成畸形的班级文化。如过度运用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强制性控制学生行为或思想,甚至采取军事化管理,虽然该种方法能够约束学生遵守规章条例,似乎能达到严纪律、正学风的效果,但实际上这种效果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大部分情况下并未使学生内驱力得到提高。而且,用该种方法灌输的潜意识“服从”遏制了学生自由发展空间以及宝贵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是得不偿失的。除此之外,还存在一切以成绩论之,如按成绩分配学生座位等情况,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但实际上是对学生的一种隐性分层,而处于“下层”的学生心理则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功利化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倾向等。

(二)外部因素产生不良班级文化的原因还存在三点外部因素。

1.教学目的偏差虽然我国极力倡导素质教育已有许久,在学科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等方面也在尝试改变,但纵观我国整体教育结构,目前所实施的大部分教育依旧是应试教育,在此大环境背景下导致教学目标的偏差,将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绩效评估标准,将学生优秀与否单纯以成绩论之,则必然会造成班级文化从精神思想上被束缚,其构建成果也必然会错失了原有功效。

2.教育公平问题目前我国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的现象,除去地域差异,单从教育组织的最小单位班级来看,部分班级内部也会存在由于学生的成绩好坏,学生是干部与否,学生的智力高低甚至家庭条件背景而产生的教学不公平性,而该种不公平性会在导致学生个人人格缺陷的同时,令集体产生不良风气,因此这种不公平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令其发展偏差的因素之一。

3.社会环境影响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科技成果日新月异,技术成就渗透入各行各业,由此带来的信息泛滥令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各类不健康思想,而处于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成熟的明辨是非能力,因此造成的盲目跟风,陋习行为,精神颓废等现象也会令班级文化沾染负能量。

二、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

如何构和谐优良的班级文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思考。

(一)转变班级文化建设主体,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目前,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实践过程中该理念却难以完全实现,究其原因在于学校教育受到了我国宏观教育体系的限制。教育体系离不开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中国的教育体制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相较于人才,更像是用统一模具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同类产品。虽然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已有了先进发展,并在日益完善,但现实中产业结构的升级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上人口压力的倍增,又使就业竞争局势日趋严峻,重学历现象逐渐严重,教育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迫于现实的升学需求而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中心理念。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在宏观教育体系中无法完全实现该理念,但从微观上看,班级作为教育组织的最小单元,以学生为中心却是能够实现的。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可以转变传统上的教师职掌地位,将学生作为班级文化构建的主体,能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锻炼其各方面能力,加强师生交流。举例来说,可令学生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必要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商讨做出适当调整,如此相较于学校或教师的硬性规定条款,该方法必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执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又或让学生自己布置班级环境,绘制黑板报,书写学习标语,创立读书角英语角等,让自身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同时营造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感官上受到正面感染力,觉得课堂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事情,并提升集体观念,从而为构建班级文化打下结实基础。

(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将构建班级文化融入管理过程

教师的素质水平高低对于班级文化的优劣与否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也指出:“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加强师德宣传,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严格师德考核,促进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突出师德激励,促进形成重德养德良好风气;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失德行为规范师德惩处,坚决遏制失德行为蔓延;注重师德保障,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教师作为构建班级文化的成员之一,其个人必须经过全班成员整体的认同,融合成班集体共同追求,才能真正成为班级文化的组成因素之一。由于教师依旧在中国大部分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班级文化的组成──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及行为特征,而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用其教育理念来引导班级文化的最终形成,使之符合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充满正能量。具体到实践中,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自身也需要经历时间的不断打磨与调节而形成,因此在学校的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融入构建和谐班级文化的思想。班级管理的过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环节,在管理计划阶段教师就应开始思考要构建怎样的班级文化,从而依据构思来制定具体目标及实施步骤,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适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快乐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或在学生工作中,主动与学生沟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而非用制度条款束缚其行为思想,成为真正的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最终在检查阶段不断调整,在总结阶段去粗取精,从而创造优良的班级文化氛围。

篇8

一、理念文化

班级理念文化也可称为班级精神文化,它包含的是一个班级的价值观、班级目标、班级精神、发展战略、道德风气等精神层面的因素。班级理念文化在班级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决定和支配着其它层面的班级文化要素,魏书生班级管理模式中的理念文化主要有以下内容。

班级目标:班级目标是班级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是班级成员共同奋斗的方向,是师生群体共同意志的象征,也是实现班级整体价值观的动力。在魏书生主导的班级文化中,培养的是主动发展的学生,这是魏书生班级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带班的主要目标。

班级价值观:班级价值观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它指的是绝大多数班级成员共同的价值观,是关于教书育人和学生发展的评判标准。学生的群体价值观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形成的符合班主任的班级价值观要求的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魏书生的班级价值观主要有以下要素。

1.学生主体观。魏书生一贯主张,要培养主动发展的学生就应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他坚持“干部能做的事,老师不做;普通学生能做的事,干部不做”的原则。

2.教师服务观。为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魏书生在师生关系上反对班主任的个人中心意识,反对班主任把自己摆在保姆、警察和监工的位置。他主张教师应该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公仆。

3.学生助手观。魏书生在十多年班级管理生涯中始终不渝的信念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他把学生放在助手的地位,不但有利于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就不再单纯是班级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班级管理的主体。

4.主动发展观。在学生发展问题上,他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了“学生是主动发展的个体”的信念。这种观念使他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了先育人后管理的传统。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学习就会主动起来,这对班主任而言则是其管理工作的水到渠成。

二、行为文化

篇9

1.班级管理更多是从管理学的角度,应用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的对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管理的活动。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侧重于班级环境的建设,用良好的文化氛围达到对学生精神与思想陶冶、净化的目的,以此促进班级管理工作。

2.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从学生的外部行为规范入手,更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入手。这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认识状况,及时根据其行为表现窥见其内在情绪、心理与思想变化。而班级文化是班级的软实力,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力。

二、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软性管理力量,在无形中渗透于一切管理活动之中,尤其是对学生精神方面产生的影响力是其他任何管理措施都无法替代的。班级文化的具体载体有班风、学风等抽象的形式和以班级口号、标语、班级活动等具体形式为主的载体,因而可以说班级文化无处不在。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中会受到感染,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并自觉地用班级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处处约束自己,使自己成为班集体中合格的一员。

2.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班级作为学校中的一种基本组织单位和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需要发挥一定的凝聚力,给予学生集体大家庭的温暖,让学生在班级中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并最终用班级的力量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进步。具体要求学生能在班集体内,与同学之间建立深厚的情谊;善于团结合作,彼此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能一起为班集体的进步做贡献,培养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尤其是当一个班级有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时,班级就需要像一个大熔炉,能够发挥其特有的凝聚力把不同性格特点、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在各自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认同观念与价值观。因此可以说,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班级寄托着他们成长的希望。

3.发挥班级文化的激励作用

班级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与行为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内在感化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感情投入,通过说服教育感化、激励学生。但是班级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毕竟是有限的,甚至有时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在过度的约束情况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班主任教师必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重视精神陶冶与思想教育工作,特别应重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之间建设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比如教师可以挑选优秀的学生为班级树立模范典型代表,大力宣扬优秀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教师在树立模范榜样时,要避免使班级竞争勾心斗角化,应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发挥和平竞争的优势,以减少班级的矛盾、冲突,避免班级内耗,给学生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班级环境,使学生在班级激励机制下潜力的得到最大发挥。

三、发挥班委会及其他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力量

篇10

班会放手让学生策划,由班干部主持,学生民主商议班内事务,班主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名参与者,对班会做总结发言,点评优缺点。

(二)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建设

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班特点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以制度管理学生,尽可能减少随意性,使学生养成规则意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核心作用,并充分调动全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功能,使学生养成民主观念。

(三)利用多种载体构建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作用。基于此,我们的做法有:建立图书角,用积极健康的读物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鼓励学生“比、学、赶、帮、超”,培养学生形成竞争观念。提出“人有自信心,难事都变易”,利用学生各种闪光点激励学生信心,帮助学生形成阳光自信的人生态度。提出“文明礼仪养大德,自主学习成大器”,每期进行文明礼仪演讲活动,日常抓好文明礼仪监督、检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修养。以“知恩、感恩”为主题,进行换位思考主题班会,让学生站在社会、学校、父母、教师、同学,乃至于学校餐厅的不同角度,理解对方,知恩、感恩,树立正确的公民心态。利用网络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博客、QQ群空间开通,利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了理解和沟通,树立了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按照班规销售收集起来的饮料瓶、废旧作业本等,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和环保观念。班长负责书写不同于上交学校的《班级日志》,记录班级成长、发展的点滴过程,给学生美好的回忆,树立珍爱友谊的思想情感。三年下来,《班级日志》成了班级丰富的生活学习缩影。比如,毕业时,住校生提出的押金问题在数额上产生了争议,最后,从《班级日志》中找到了证据,化解了矛盾。班务栏设置“风采录”“温馨提示”等板块,展示学生特长、获奖、文明风采;给学生友好温馨提示,养成良好习惯。每月进行手抄小报展览,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与审美情趣。班主任自己书写班级管理工作日记,示范、鼓励学生也坚持写成长日记,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同时,班主任通过查阅学生日记,发现教育契机,适时进行教育。为了锻炼学生的胆识,提高交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大方得体的言行举止,每天语文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班级文化建设看似不起眼,却对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方方面面都在净化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鼓舞着这些学困生的信心。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的教育实践活动,我的感受是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班级文化建设确实在民办高中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感染力和渗透力,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对学生人格塑造具有引导、提高的作用。

(二)培养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班级文化把师生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在班级组织运行过程中,班级文化为班级成员提供了某些思想与行为的规范与标准,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班级文化能够激励和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学生的偏离行为。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和完善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监督执行,使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遵章守法,按章办事的良好舆论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塑造现代公民素质的作用。

(三)凝心聚力的作用

班级文化具有很强的凝聚力量。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价值取向、心理意识、文化习性的体现,由此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成员的个人发展与班级的群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起到了集体教育、自我教育的作用。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又对学校文化大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优势互补,进一步增强了班级的外部形象,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班级的这种良好外部形象反过来又会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正如我班口号“我为我班,骄傲自豪”。

(四)激励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点,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班级成员自我激励的力量之源。通过不断的文化影响,班级中学生的责任心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每年五月份的校园艺术节,我班场地干干净净;植树结束后,学生自觉地将食品袋整理放到垃圾点,等等。学生行为已经成为自觉的责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