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5 16:2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强电基础知识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加大政务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业务系统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避免重复建设,整合部门资源十分必要。一是在时机成熟时,实现部分部门专网与电子政务专网归并对接;二是加快基础数据库建设,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三是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和网站平台,重点建设电子监察和行政审批等一批业务系统,统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公众层、业务层、办公层,逐步形成“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的“一站式”运行体系。
三、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按照把政府门户网站群打造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各级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责任,梳理和调整信息公开目录,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突出政民互动特色,努力提高网站为民服务、在线办事能力,加强网站群整合力度,各单位要及时更新子网站的内容,为政府门户网站提供内容保障,进一步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群整体水平。
四、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安全管理。
做好设备及线路的运维管理工作。按照《信息安全等级管理保护办法》,根据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建设全县统一的电子政务专网防病毒体系。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购统一的防病病软件,做好产品升级、防护策略制定、报警管理、病毒报表生成等工作。围绕电子政务安全工作重点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组织安全应急演练,加大必要的安全设备投入。
五、建章立制,规范运作.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指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知识,并通过运用这种手段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职业院校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与叛逆并存的萌动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强烈的新鲜感,同时乐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动手操作。但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是,职业院校教育偏重于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整体文化课知识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薄弱,善玩、好玩是他们的本质。职业院校可利用这一点,加强电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个人成绩的目的。
一、 电化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 电化教育是职业院校现代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信息技术与教育手段的迅速发展,使教学过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电脑、投影、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化教育要求老师注重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学校在教育信息上双向或多向传递。而这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他直接受教育技术的影响与发挥。电化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电脑动画还是电视投影等具体的影像播放,都会改变传统教育抽象且单一的表现手法,使教育过程简单且易于被接受,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这种表现形式冲破了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与接受过程速度缓慢、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电化教育对职业院校现代化教育意义重大,是其现代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二) 电化教育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将知识由近至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电化教育改变了这种方式,将知识直接放在学生的面前,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效地驾驭了时空间信息的传递。
利用这种电化教育方式,编制教学软件,图文并茂,增强教材本身的感染力,使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他可以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接受程度、教师的教育习惯等来自行设计教材;学生从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利用这些手段,深入学习;另外教材也不再是单一、刻板地阐述知识,而是根据教师的需求因材施教,因教施教。
总之,这种三方角色的互变,使课堂教育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也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显出来,同时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化培养中,可利用电化教育的手段,生动再现职场动态,将完全书本化的职业技能知识转化为现实操作,这与传统职业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不同,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 职业院校如何应用电化教育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电化教育的应用,并不是说教师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变为从属地位,相反,他应是一个主导地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将教材中固定不变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更直观、更系统的表现形式,成为职业教师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会实际操作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并非顺手拈来,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在对知识的实际操作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正确发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两者相结合,“一文一武”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二) 增加教学过程中电化教育方式的应用。
1、学校应加强电化教育器材及其配套教材的投入使用
这是一项感性的投入,电化教育器材的投入使教师可能过各种手段进行教育教学,而配套教材指的是这些器材的辅助教材,如录像片、幻灯片、影碟片、课件等,它们可从各个角度,展示课程教学,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与动手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将课堂教学随时随地展现出来。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包括课堂电化教学,还包括远程教学。课堂教育通过电教媒体的播放,传递教学信息;而远程教育则打破这种空间约束,通过远程卫星、网络等形式,将课堂教学或教师所需传达的知识表现出来,使教学过程变得随时随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针对已在社会实习的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弥补自身欠缺,提升业务水平。
3、各种电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电化教育不仅可应用于课堂教学,考试、复习考核等过程都可以利用。变考试过程笔答的形式为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等多种方式,尤其是计算机考查法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客观题的考核当中,提高学校批阅试卷的效率。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使用模拟技能操作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迅速适应社会需要。
(三) 提高教师电化教育工具的使用水平。
采用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及电教工作室老师熟练掌握这些电化教育操作工具工作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掌握使用它们的方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参考文献]
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指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知识,并通过运用这种手段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引起学生兴趣,达到教育的目的。它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职业院校学生,他们正处于好奇与叛逆并存的萌动时期,对外界事物充满着强烈的新鲜感,同时乐于尝试、善于发现、乐于动手操作。但是与普通高中不同的是,职业院校教育偏重于职业化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学生整体文化课知识相对普通高中学生薄弱,善玩、好玩是他们的本质。职业院校可利用这一点,加强电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个人成绩的目的。
一、 电化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及意义
(一) 电化教育是职业院校现代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信息技术与教育手段的迅速发展,使教学过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教学手段的变化。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手段,电脑、投影、幻灯片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已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现代化教育要求老师注重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学生可以全面发展、学校在教育信息上双向或多向传递。而这其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他直接受教育技术的影响与发挥。电化教育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电脑动画还是电视投影等具体的影像播放,都会改变传统教育抽象且单一的表现手法,使教育过程简单且易于被接受,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这种表现形式冲破了传统教育中学生学习与接受过程速度缓慢、学习兴趣低等问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电化教育对职业院校现代化教育意义重大,是其现代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二) 电化教育改变了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的教学过程是将知识由近至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电化教育改变了这种方式,将知识直接放在学生的面前,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有效地驾驭了时空间信息的传递。
利用这种电化教育方式,编制教学软件,图文并茂,增强教材本身的感染力,使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教师已不是单纯地讲授知识,他可以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接受程度、教师的教育习惯等来自行设计教材;学生从单纯地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利用这些手段,深入学习;另外教材也不再是单一、刻板地阐述知识,而是根据教师的需求因材施教,因教施教。
总之,这种三方角色的互变,使课堂教育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也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突显出来,同时达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在职业教育中的职业化培养中,可利用电化教育的手段,生动再现职场动态,将完全书本化的职业技能知识转化为现实操作,这与传统职业教育只注重书本知识等问题不同,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是与传统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实现学生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双强的目标。
二、 职业院校如何应用电化教育
(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现代电化教育的应用,并不是说教师就要在这一过程中变为从属地位,相反,他应是一个主导地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将教材中固定不变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更直观、更系统的表现形式,成为职业教师要思考的重点问题之一。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会实际操作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并非顺手拈来,而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并在对知识的实际操作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正确发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应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应用,两者相结合,“一文一武”才能有效传递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二) 增加教学过程中电化教育方式的应用。
1、学校应加强电化教育器材及其配套教材的投入使用
这是一项感性的投入,电化教育器材的投入使教师可能过各种手段进行教育教学,而配套教材指的是这些器材的辅助教材,如录像片、幻灯片、影碟片、课件等,它们可从各个角度,展示课程教学,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好奇心与动手意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将课堂教学随时随地展现出来。
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包括课堂电化教学,还包括远程教学。课堂教育通过电教媒体的播放,传递教学信息;而远程教育则打破这种空间约束,通过远程卫星、网络等形式,将课堂教学或教师所需传达的知识表现出来,使教学过程变得随时随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针对已在社会实习的职业院校学生,这样的方式更加灵活,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随时弥补自身欠缺,提升业务水平。
3、各种电化教学方法相互结合。
电化教育不仅可应用于课堂教学,考试、复习考核等过程都可以利用。变考试过程笔答的形式为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等多种方式,尤其是计算机考查法已广泛应用于学校客观题的考核当中,提高学校批阅试卷的效率。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使用模拟技能操作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达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迅速适应社会需要。
(三) 提高教师电化教育工具的使用水平。
采用培训等多种方式,使教师及电教工作室老师熟练掌握这些电化教育操作工具工作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掌握使用它们的方法,才能将知识有效地传达给学生。
[参考文献]
2电工电子技术实训课程体系的改进
针对电气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基本要求,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安排电气工程训练及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应让学生对参与到电气产品的研制、组装及调试等过程中,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时最前沿电工电子科学技术,保证教学内容符合生产实践的情况。
3加强电气工程训练及电工电子技术
教学的措施通过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电气工程训练及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的有效落实,应打造新型的教学体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应将独特性及差异性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以学生为本,开展教学任务。
3.1因材施教,充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因学习基础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因材施教,对理解能力低,实践操作水平较差的学生给予重点支持与鼓励,通过科学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将要达到的目标。在理论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实践操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率。因材施教还可以缓解师生关系,打造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3.2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电路基础知识与其分析方法,包括单向交流电路、直流电路、电路瞬态过程等;第二,电机与控制部分知识,如磁路知识、变压器结构、异步电动机等知识,第三为电子技术部分,主要包括数字电子技术、组合逻辑电路、半导体器件等知识。其课程内容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的培养。电气工程教学主要分为基础性、综合性及创新性三个层次。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应加强对基础实训内容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重视技术应用及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实训创新性教学,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等。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及实训教学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改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应尽量多的安排合作项目,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培养。
3.3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及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做到教学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利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在进行电气工程实践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基础及水平的差别,对实践内容进行调整,合理安排不同达到考核标准,避免统一标准下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信心。不同考核标准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建立奖励制度,如在实践教学中,将所有学生分为几个组,并安排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通过奖励制度的建立,调度学生学习及实践的兴趣。
3.4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实现理论
结合实际从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一些电路能进行分析,电路图也能读懂,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懵了,不知从哪儿着手。更有甚者,他们对一些最基本的元器件都不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实际的动手势在必行。对于一些电子电路,可让学生动手制作。从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元件的选取、安装焊接都由学生自己动手。经检查安装无误后,由老师指导调试。实践证明,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地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痼疾,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知识!
3.5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实际需求的理念
在传统电子工程教学中,其教学的安排多是在理论框架内进行的,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全面的介绍各种理论知识,但其缺乏明显的重点,仅仅将知识的完整性体现,却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为此,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教学理念。及时关注最新电工电子等科学技术的进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学实用性。
1.1公司应树立成本核算的理念
电力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直接影响到公司资金的有效利用,公司应树立成本核算的理念,促进电力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公司应建立健全一个成本核算的体系,加强电力造价的管理,转换电力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加强对成本核算人员的培训,营造公司成本核算的氛围,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促进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
1.2建立健全电力公司的成本核算体系
由于电力公司运营模式的复杂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很难对电力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电力公司应建立健全成本核算体系,在公司设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核算部门。管理人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电力专业基础知识,企业应发掘具有管理才能的电力技术人员,并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电力成本核算培训,只有经过培训合格后才能够持证上岗,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专业性及严谨性。公司应在内部建立一个经济奖惩制度。公司的成本核算部门对参与电力项目施工的各个环节的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每个环节的资金做一个详细的规划。如果施工的部门能在规划的资金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项目的施工,则对该部门进行一个绩效的奖励;若是大范围的超出资金的规划,则扣掉该部门相应的绩效奖励。经济奖惩制度的建立,可以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参与到公司的成本核算工作。
1.3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
电力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直接影响到电力公司的成本核算,对电力项目的投资以及收益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电力公司通过合理的编制招标文件,有计划地做好项目预算,有效地管理签证,并及时结算项目的款项等可以有效地控制电力工程造价。公司在编写招标文件时应注意将项目施工的范围明确规划给项目的承包商,以避免日后项目施工带来的麻烦。公司在项目施工前应对整个项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定制出项目的概算计划,并和项目的实施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更正项目的概算计划,并设立监督小组,对概算计划的实施进行不定时的监控,对项目实施的进度所需的经费进行核查,及时发现滥用资金、预支资金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在管理工程签证时,应明确规定合同的施工内容,并对签证的内容作一个详实的记录,规范签证的程序,将签证法律化,这样有利于避免金钱上的纠纷,从而促进项目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
1.4转换电力成本核算的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的任何环节都应做好成本预算。电力公司在项目施工的过程,应时时做好成本核算的统一复核工作。公司成本核算部门的核算人员应及时调整项目的资金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工作还应包括对项目的设计、实施阶段以及资金结算的用途做一个具体的分析,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与责任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地核算项目的款项,及时发现项目成本核算的问题。在实施成本核算时,公司应将项目的前期、实施阶段以及结算各阶段视作一体,制定一体化成本核算管理方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服务。
电力工程档案是记录电力工程建设过程、建设质量、实体状况等信息的档案信息,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和原始性的特点。它是维护企业经济效益、合法权益(工程变更、索赔动态依据)以及反映企业历史真实面貌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工程项目投产后运行、检修、改建、扩建及技术改造的重要依据。做好对电力工程档案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工程文件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移交工作,对于后续工作意义重大,如何有效地进行电力工程档案管理,这既是工程本身面临的困难,也是档案管理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意义
加强电力工程档案管理是实现电力工程过程管理精细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企业管理精益化的重要途径。首先,电力工程档案记录着电力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电力工程的详细情况,对管理人员了解和研究电力企业的施工案例、员工队伍、实力水平、工程质量等情况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为经营者进行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有利于确认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其次,生产施工档案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是电力企业以往各项电力工程的真实历史记录,是一种重要的参考资源。以往进行的每一个电力工程的评估意见表及改进记录,每一份工程投产后的检修表,都可以为之后的电力工程提供借鉴,从而可以监督电力企业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再有,对电力工程档案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能够保证案卷的质量,为之后相关部门的调阅、借阅、复印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
二、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一)工程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欠缺。国家电力建设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也随之改变,以设计为主题业务的档案管理系统已经无法适应总承包工程中的档案管理需求,这种改变要求工程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工程项目建设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技能,能够顺应时代,以现代化的手段进行管理,但是具备这两样专业技能的人员却很少。
(二)工程各阶段档案控制相对混乱。电力工程项目需要众多单位的参与,每个施工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差异,这样一来便会造成电力工程档案相对混乱的现象。在工程前期档案管理工作尚未介入阶段时没有统一的档案编撰要求,在工程建设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工程竣工阶段急于完工却缺乏有效核查等,都会为电力工程档案达标验收留下巨大的隐患。
(三)工程项目档案收集不全面、不准确。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因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往往并不能引起充足的重视,进而相关文件材料的控制管理并不能与生产建设相同步;加之工程建设的人员流动性大,信息收集不及时,事后追补成为常态,工程项目档案的齐全和真实性有待核查。
三、如何完善电力工程档案管理
(一)做好针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首先,加强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掌握,增强其守法意识。其次,加强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采取多种形式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再有,加强电力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学习了解电力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技术进展,使其掌握管理所需的基本技能。最后,加强现代化办公技术手段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档案的工作能力。
(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使档案管理有章可依。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管理制度,对组织领导、职责分工、管理层次、奖惩激励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规定,并确保其可行性和合理性,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步都有章可循,不会发生偏离。同时,也应针对电力工程建设的各阶段特点制定档案管理规定,如在工程初期给各施工单位发放相关规定,在工程建设中执行监督指导机制,做到档案管理工作在标准统一的前提下进行。
(三)做好工程档案与实际工程的同步建设,采取全过程控制。首先,注重档案信息的日常收集与积累工作,将事后被动的收集转变为事前积极的准备,同时确保真实客观的记录归档,在保证档案内容准确、完整、系统的同时,保持档案管理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再有,可丰富档案形式,增添图像、视频等格式的文件,提倡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或是单位部门中了解情况,实时录像记录,确保重要信息资料的记录和归档。
四、结语
总之,为应对我国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差、档案管理不全面、档案信息不客观的现状,我们应积极采取改善措施,不仅要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还要建立健全有关电力工程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让档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档案与实际工程的同步建设,用灵活多样的档案记录和管理方法,来保证电力工程档案的客观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慕洁.电力施工企业工程档案管理浅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23):8-9.
[2]陶琨.电力工程建设档案管理新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3(33):179-180.
[3]张淑婷.电力工程档案质量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189-190.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保证电力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电力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因此,电力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过程中的不足,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功能和作用,以适应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1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1成本费用控制力度薄弱,存在资产流失现象
部分电力企业对成本费用控制力度不足,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和浪费。以火力发电企业为例:首先,部分电力企业通常会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去搞经济活动,扩大营销力度,但企业相关制度对这部分比例的支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更无相关的监督控制机制,从而往往导致这部分开支过大,造成严重的浪费。其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不规范,企业资产流失严重。部分电力企业在物资财产管理方面的管理相对松弛,例如一些火力发电企业在对材料的采购、运输和付款等相关职责未能严格分离,对库存积压的物资不能及时处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和改造方面的费用问题等都可能造成电力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
1.2电力企业的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很多的电力企业只注重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的管理,忽视了先进化手段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造成了电力管理手段的落后,企业对员工思想的教育、培训力度匮乏,使得企业员工思想素质不高,不能自觉的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的会计规范很难在企业中发挥作用。
1.3会计基础工作目标不明。管理混乱
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认识具有片面性,没有制定相应的会计基础工作规划和实施办法,没有将会计工作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到企业的全面的管理之中,导致了电力企业的工作目标不明确,工作职责不清晰。在具体的工作中电力企业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工作中也就无法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去照章办事。另外,由于工作不规范,容易导致个别部门或个人在会计数据上做文章,会导致很多不法行为的产生。使得单位财务收支失控、负责人、、违法犯罪等现象产生。
2完善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措施
2.1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电力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权责利关系,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合理编制企业岗位人员,尽量避免一人多岗,即使存在一人多岗现象,也要注意分离不相容岗位,如会计、出纳、稽核等类似工作不能由一人兼任。其次,为防止舞弊事件发生,企业应明确相关负责人的权责关系,对重大事项则应按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审批,任何人不得越权或擅自更变集体决策。再次,对于企业的资产保管应明确相应的权责关系,让专人负责资产的采购、领用以及核销入账,定期进行资产盘查,保证账实相符,按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配置、使用和处置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在实际中,要建立“销”全过程的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特别是在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业务环节,应加强复核的力度,必要时对重要业务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人独自完成业务的处理过程。同时,要加强货币资金的控制,按顺序记录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连续编号,收据由交款员、出纳和财务负责人签字,并保证所有的付款业务都要在会计人员审核无误后,经主管负责人签章,出纳员才可付款。
2.2全面提高电力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电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要依赖于企业所掌握的优秀人才,而其中一大部分取决于企业的会计人员。电力企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养:首先,把好人才选聘关,从财会知识技能、电力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多方面角度挑选适合的会计人员,避免近亲繁殖现象的蔓延。其次,大力宣扬企业的方针、政策以及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再次,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包括基础业务、职业操守等方面,全面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
2.3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活动中
电力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将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和具体的业务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现。例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适合电力企业实际业务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具有会计核算的功能,能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功能,同时该系统还可以延伸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业务环节,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确保各部门或责任中心都要向系统提交预算方案和会计报表,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内部的有效实施。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也能够加强电力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的监督。
2.4加强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监督主要通过财务、审计和纪委等部门来执行,外部监督则主要通过审计、税务或中介结构来实现监督。电力企业根据内部审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电力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应被赋予足够的权力,接受直接上级的领导,并配备适合的内审人员,加强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保证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资料,确保相关财务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监督企业各经营管理过程是否存在违纪违规现象,是否有越权行为;审查电力项目是否按预定计划进行,其结果是否与既定目标一致等。电力企业在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应完善相关的外部监督机制,通过财政和审计两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过程进行检查,或是利用中介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士来设计或评价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督部分的外部监督作用。
与纸质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管理复制后不仅清晰度保持不变,还不会出现纸质档案管理中出现几遍、信息丢失等问题。通过数字化的信息处理,电子文件在复制的过程中依旧可以保持原本的特性。
1.2表现形式多样
与纸质档案管理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图形、文字,还是声音、影像等网络信息都可以成为电子档案管理的内容,并且,这些信息无论是单独存在还是互相搭配都可以形成档案管理模式。
2加强电子图书档案管理的措施
我国电子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在不断探索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图书档案存储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靠性较低、社会对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以及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等。笔者结合多年电子图书档案管理经验,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电子图书档案管理的措施做了简单介绍。
2.1加强环境保护,保证存放空间安全
电子图书档案的存放环境是保障其信息安全可靠的基本保障,加强电子图书档案管理首先应该加强电子图书档案管理的环境保护。电子图书档案的环境主要包括工作人员的办公场所以及存储工具等,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保持清洁卫生、温度适中的同时,还必须安装抗雷、抗电击以及抗磁场力等设备。另外,为了保证存放空间的安全,还应该对存储的电子图书档案进行备份处理,最好选择多个位置储存。最后,定时检查存储工具,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2.2加强管理制度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储藏的安全,必须根据电子图书管理的实际状况,加强管理制度设计。在进行电子图书档案的编制工作时,应该专门安排业务水平较高的工作人员参与电子档案编制工作,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其次,工作人员应该及时整理电子档案,尤其是档案的归类管理,工作人员应该以档案的级别作为归档的依据,确保各级别信息准确无误后,进行归档处理。最后,电子档案编制结束后,必须交由领导检查核实,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后进行存储。
2.3加强系统管理设计
为了保证数据的读取安全,必须加强电子图书档案系统管理设计。很多时候,电子图书档案的信息安全性不够高,主要原因是系统管理体系不健全或者是有人而已破换管理系统。针对以上问题,设计者可以对电子图书资料进行加密设计,为了防止破译,密码不能太简单,最好定期更换密码,确保信息的安全。另外,根据需求设置访问权限,杜绝任何人都可以获取信息等问题产生。最后,定期对系统进行维修保护,有的网站因多种原因会出现系统漏洞,这时候应该加强防火墙设置,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2.4加强人员工作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操作的安全,还应该加强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状况,通过培训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网络基础知识能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聘请具有扎实专业功底的人担任电子图书管理工作,为电子图书档案的安全管理提供保障。
【关键词】
职业院校;综合实训;教学改革
会计岗位综合实训教学是近年提出并广泛应用于会计实践教学的一种成功的方式,是培养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方式,它极大地促进了会计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是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改进会计专业课岗对接综合实训教学是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现行会计岗位实训教学的主要问题
1.1 财会专业教育不系统、不科学
1.1.1 教学与实践脱离
在财会专业的教学中,没有及时与改革开放后的会计工作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不系统、不科学。教研、教改部分脱离实际,与会计工作的发展和实际需求脱节;时下大多数中职学校会计实训场所不足,大部分会计实训只能在教室进行,个别指导就更是难以做到。
1.1.2 课程设置不合理
有的中职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五花八门,理论课设置太多,实践操作设置的太少,严重脱离当今快速发展的会计工作实际,无法适应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部分课程的设置完全为了凑数只用,对教学的目标、实效不起多大作用,更不用提实践性和科学性了。
1.2 实习效果不理想
1.2.1 在校内实习中,由于只是在实验室和师资的欠缺,导致实习项目单一,部分高手工操作实习仍占主导地位,着重强调财会的核算职能,而对于监督职能和拓展职能却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手工模拟实习的形式欠妥,要求不严,达不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当,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1.2.2 校外的实习是主要的实习手段,但是近年来实习效果越来越差。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很多企业单位不愿要实习学生,所以经常有部分学生从事其他专业的岗位;还有部分学生虽然找到实习单位,进入到财会部门进行实习和操作,但是由于某些单位的不放开,使得学生只是简单了解一些凭证、账薄等资料,对会计核算都不是很清楚,达不到实习的预期目的。
1.3 职中学生的素质有所降低
近些年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入学时就已带有厌学情绪;加上社会的偏见看法,使得很多人都自暴自弃,在学校没有学到理论,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因此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对职中生有看法,由此进一步导致中等职业财会专业学生就业的难度。
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毕业学生到工作岗位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动手能力低,用人单位不愿意用聘用。
2 构建中职院校会计专业
课岗对接实训教学新模式的设想。
2.1 以需定产,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供求规律
随着吴江经济的飞速发展,中等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形势很好。但是我们通过对以往毕业学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我们培养的学生依然很难做到“适销对路”,主要原因是学校总体办学理念缺乏与社会的沟通。通过对前几年会计专业毕业生安置情况的了解及从劳动力市场了解的信息得出,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市场可以分为三类:A类――专业知识扎实,理论、技能过硬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事务管理人员;B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熟练的会计核算员;C类――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社会综合知识的基层财经类职员。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应当依照人才供求规律,做到以“需”定“产”,满足社会要求,就可扩大我们的办学成果。
2.2 根据职校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改革
目前,职业学校的招收生源中95%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是大学、专科学习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基础知识跟不上,势必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生学习效果较差。因此,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尝试采用分类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身综合素质以及未来就业的打算,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上述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分类,把学生相应地分为上述A、B、C三类进行教学试点改革。根据A、B、C三类特点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A类学生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专业综合知识的了解,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B类学生注重专业基础课学习,加强动手能力训练;C类学生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和财经类选修知识的学习。
2.3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改革
2.3.1 提高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比重
建立一个实践教学的模拟体系,从课堂教学到毕业实习,以实践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实践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验与实习,更主要的是应让学生受到全面的、先进的,并与一线岗位现场接近的职业技能的实训及谋生训练;对内增强模拟实验教学的仿真性,建立财会实训中心,使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同时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提高会计模拟实验的层次,坚持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3.2 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加重实践型老师的比重,着重培养一批“双师型”会计教师队伍
中职的财会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到实际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实际的技能,所以老师的选择就至关重要。第一,学校要不定期的送相关老师的理论进修,加强老师实践技能和社会实践的配选;第二,学校主动对各实习企业的校外指导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成为学校聘用的“专业化”的校外培训教师;第三,营造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社会环境。
2.3.3 加强各会计岗位电算化操作实训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会计岗位电算化知识,还应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利用软件建立各种分析模型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管理活动以及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监督活动等。因此,会计实训教学应加强电算化实训的内容,包括会计各岗位的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以及审计电算化的实训。
【参考文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136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242- 02
1 导 论
电子健康[1]是电子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是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全新术语。广义上,电子健康包含了传统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和医学影像系统等,同时还包括新兴的网络化健康信息平台、电子健康记录、远程医疗、智能医疗和健康物联网等相关内容[2]。2015年国家提出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3521工程(3级卫生信息平台、5项业务应用、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将电子健康引入全新发展阶段,近些年电子健康的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
电子健康是由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管理学和医学等多学科共融的新兴领域[3]。随着产业的极速扩张,相关方向的人才需求产生巨大的缺口。研究者对医院、健康服务网站、医疗药品销售机构、健康服务性机构及政府健康管理部门等进行的调查显示,95%以上的组织表示急需具有较强电子健康应用技能及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
目前,电子健康相关的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孵化和起步阶段,国内的大学本科教学中还没有完整、科学的电子健康教学体系可以借鉴。电子健康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和教学中,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健康研究所专门针对电子健康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研究者对包含理工类、管理类和医学类在内的15所高校相关电子健康的教育培训过情况进行了调查100%的高校有意在本科教育阶段引入电子健康的教育,34%以上的高校在本科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里有限的引入了电子健康的内容。
随着国家电子健康产业的发展,相关人才的需求问题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其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从高校的大学教育中进行相关的教育培养成为主题,作为基础性教育教学工作,关于电子健康课程的建设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2 电子健康课程目标与要求
课程地位。电子健康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可以出现在大学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于不同专业的特性其课程地位应不同对待。在大学计算机、信息处理专业中,电子健康课程可作为计算机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设计的实际应用类课程;在大学管理类专业中电子健康课程则成为新兴的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应用类核心课程,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进行专业化分析定位;在医学的公共卫生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专业中,由于专业相关性,电子健康课程定位于医学管理相关的专业性必修课程。
课程目标。从总体目标的角度分析,电子健康课程的建立,要为电子健康培养具有健康管理理念,掌握电子健康信息化管理系统组织、规划、开发、设计和实施技能,掌握电子健康运行与维护技能,掌握电子健康的具体形式并熟悉各种形式的全过程的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工作及专业化细分的角度要实现不同专业的不同目标侧重,如计算机和信息专业要实现新系统开发、设计和实施的重点目标侧重。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于多学科的特征,即具有学科广泛性,又具有针对性。基于广泛性角度,课程应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办公自动化知识、软件、硬件开发设计知识等)、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加工处理知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知识、数据统计挖掘知识等)、电子健康定义、发展架构、安全等基础知识、电子健康具体形式解析(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智能医疗、远程医疗等)。针对性是与课程目标对应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内容的侧重,尊重不同专业未来在电子健康产业中的职业定位实现内容的重组。
3 电子健康课程建设
师资建设。教师是课程进行实施的主体,师资建设是电子健康课程建设的首要问题。电子健康是多学科的融合。某方面的专家教师资源较多,但同时掌握多学科技能的专家教师资源严重短缺,所以电子健康课程不可能只由计算机专业教师或医学管理专业教师单独完成,组织由多学科专家共同组成的电子健康教学队伍共同完成电子健康课程教学成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电子健康研究所的教组成涵盖了信息技术、管理、计算机、医学等多个专业,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师资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梯队的建设,形成硕士和博士梯队。硕士梯队保证电子健康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博士重点保证电子健康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电子健康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依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宏观上,首先以基础性知识为保障(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管理学基础),其次以电子健康体系架构开发应用为主体,最后以电子健康具体应用形式为实践进行教学内容过程安排。微观上则需要根据具体课程知识点由教授教师自有安排完成。
实践课程设计。实践课程是电子健康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到明确实践任务进行实践内容组织,并制定实践计划进行实践过程的安排。具体实践课程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以电子健康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确定每一实践学习内容,通过虚拟实践环境,使学习工作相融合,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具备能支撑职业拓展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实践课程的另一个建设重点是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实训基地把学生带入真是的工作环境,如以医院为场所的医院信息系统应用实践基地。
4 电子健康课程教学方法
电子健康课程是全新的课程,没有较成熟的方法可循。从教学指导思想的角度应以培养能在电子健康领域较好的开展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指导。基本方法包括教师为主的讲授法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法。在具体方法实施层面可以采用多种方案,如基础性知识课堂讲授,关注问题讨论,实践操作直观演示,以真实任务为驱动教学等。教学方式中由于电子健康的新兴性可以增加问题探究的方式,通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电子健康相关知识方向问题,由教师组织和指导或者由学生团队化协作,进而通过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电子健康课程重点是相关应用技能的培养,所以应大量采用训练与实践的教学方式。最后,电子健康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其教学中应该注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的使用,如网络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
5 电子健康课程教学评价
电子健康课程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技术手段进行价值量化判断,是对电子健康教学工作的科学测量、分析和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电子健康课程的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价值判断过程。首先,明确评价的目标。其评价目标可以分解为基础知识学习效果评价,电子健康系统规划与设计技能学习效果评价,电子健康实践效果评价,实训基地工作效果评价,教师工作评价等。其次,针对不同的电子健康评价目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电子健康评价的核心工作。再次,评价的实施。收集和统计评价信息给出评价结论。
6 小 结
大学电子健康课程建设研究与探讨的目标在于:将电子健康相关的内容引入大学课堂,为培养电子健康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课程目标、内容、建设、方法及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讨,研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者将理论性研究引入到了电子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构建了相应的教学体系,通^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结合使其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合理。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