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3 18:34: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优势科目学习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应用优势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10-02
很多人都认为在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心情就会变得非常舒服,而且大脑会非常兴奋,很多创新的思维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始终处于压抑状态下,那么他的创新思维和思考就会停止,甚至会发展后退现象。文章就个人的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定指导。
一、零压力状态学习
据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右脑可以通过学习美术得到很多的锻炼,而且学习美术还可以对人的智商的提高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众所周知美术生大都能表现得活灵活现,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美术学习让他们变得灵敏和聪明,他们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色彩的辨别能力要比普通人和其他学科的学生要强的多。美术学习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中,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创新能力也比较强,所以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才。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也就导致了美术教育边缘化。所以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现象,教育部门应该把美术学习纳入学校的日常教学。同时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学生对美术课没兴趣也有老师很大的责任,美术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发现美术的艺术美,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零压力学习状态,就是说老师在课堂中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做课题的主人。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坦露出来,这样也非常有利于老师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虽然零压力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但是这是为学生减压的一种重要途径。学生平时的课程让他们喘不过起来,当他们来到了美术课堂,让他们感觉像是呼吸新鲜的空气一样,感到非常的清新,这样美术教学的零压力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其他学科的老师也应该注意学生的无压力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发挥他们的优势。这同时是学校和教育界应该反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失去了天真的笑,为什么他们害怕学习。这一切都是学习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压力是可以有的,适度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压力过大,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更会对他们的心灵形成创伤,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教学气氛
美术教学同其他科目的教学一样,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老师的态度首先要做到亲切、和蔼,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老师的外表和言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表利索,充满气质的老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其次是老师的个人能力,老师可以拿出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在同学面前展示,让同学们感到老师很和蔼的同时,还给他们一种学习向往。那么你的教学肯定就成功了,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才是一个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的基本功。其次是多媒体的应用,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在美术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可以将大师的作品通过PPT来给同学们展示,让他们对大师的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对大师作品有了更直观的了解。然后老师还可以将同学们的作品做成课件,然后在课堂上逐一播放,老师对其一一做点评,之后让同学自己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点评。这样课堂就没有传统教学那么枯燥了,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肯定会非常的激动,然后他们会努力下次画的更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前面说过多媒体在教学中有很广泛的应用。老师可以找到一些比较抽象的作品,让学生观看,然后对其进行点评。众所周之,不同人对于一幅画有着不同的见解和认识,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的对这些作品进行点评。老师通过对学生点评的总结,然后发现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不足和优势,这样对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去教育他们。
三、师生共同学习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高高在上,要和学生能玩到一起,那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不仅要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更应该表现出谦虚的一面。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和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布置作业,同时老师也和学生一样,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这样学生就会因为心情的兴奋而努力学习,老师还可以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同时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达到师生同时学习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推广到任何学科,不仅适用与美术教学。老师不能把东西嚼烂了送到学生嘴里,只能授之于渔,教授学生学习方法,远远要比教他们一个问题好的多。教师在通过和学生共同学习,可以总结出很多有益于将来教学的观念,学生的思维是不受约束的,所以他们在很多方面的见解可能比老师还要前卫,所以师生应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结合和相关教育者的交流,我总结出很多能提高学生上课气氛的方法,而且都对其进行了实验。经过不断努力,这些方法已经有很多应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当中,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学习,这是一个教育者最应该思考的问题,这里包含了非常多的学问,对未来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的责任不是教会某一个学生某一件事情,而是要教会每一位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让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才是学生的最大收获,同时也是老师最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赵广军.初中美术欣赏课浅见[J].教学实践札记.
自学考试“专本衔接”是指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组织在校学生,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高校的指导下实施助学辅导,参加高等教育自学本科专业的考试,为高职高专在校生在接受普通教育的同时参加自学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取得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专业学历的机会。
一、“专本衔接”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构建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和任务,所谓终身教育体系,是指教育系统为个人提供一生参与有组织的学习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提高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光靠全日制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自学考试的出现恰恰为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方便条件和现实可能性。而高职高专“专本衔接”作为我们国家自学考试领域实施的一种新型改革举措,由于其在实施过程中的时效性、可操作性等众多方面的优点,正越来越受到高职高专在校生的欢迎。
二、当前专本衔接开展存在的几点问题
1、学生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学生对“专本衔接”认识不够,经常听到学生问“专本衔接”是什么”,“它与自考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参加专本衔接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2、“专本衔接”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通过调查问卷对参加专本衔接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进行过调查分析,发现参加专本衔接学习的学生学习心理压力较大,情绪压抑。在本科内容的学习中,由于基础较弱,学习过程遇到问题和困难较多,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在学习过程中当考试失利的时候,尤其是首次考试未通过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心理波动、失衡,甚至悲观迷茫。此外,由于专本衔接发展时间较短,许多用人单位没有看到专本衔接学生能力的复合性和应用性,反而计较他们是“专本衔接”而非“一般本科”。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压力都使专本衔接学生产生矛盾的心理。
3、教学过程照本宣科,缺乏生动性
很多自考助学教师认为自考考核的大纲已经确定,辅导老师按照经验将重点、难点给学生指出来,学生努力去背这就可以了。但是现代学生要求很“高”,他们很难再去听那些平庸的老师为他们讲解知识内容,如果那样他们宁可睡觉,他们更喜欢人生经历丰富又能娓娓道来的老师。
三、终身教育体系下实施专本衔接的几个措施
1、进行切实有效的宣传工作
这里是一个图片自考“专本衔接”政策是为鼓励专科学生积极提高学历的一大优惠政策,学校在开展“专本衔接”工作时,需明晰“专本衔接”政策,通过召开自考政策宣讲会、任课老师的专业引导、优秀学生影响和带动、网络信息及分发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和解读,让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到自考“专本衔接”的优势和特点。同时结合家校联系工作,让家长也鼓励学生参加自考本科学习,达到双向引导的目的。在宣传内容上重点突出,例如,介绍“专本衔接统考科目的综合成绩按校考成绩、统考成绩四六比例折算而成”的优惠政策,什么类型的学生适合参加“专本衔接”学习等。
2、建立自考学生特殊群体,关注其心理健康
鉴于专本衔接学生的特殊思想状态,建立专本衔接学生的特殊群体,加强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非常重要。专本衔接的班主任或辅导员通过适时和学生沟通,当学生考试失利时和他一起分析具体原因,树立学生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同时向学生说明在校参加专本衔接的优势学习成本低,学习时间短,如果毕业后参加工作或进入社会再进行学习,一方面受时间和精力的制约,另一方面缺少了在学校学习的氛围。此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高专本衔接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自学考试教学科目的改革
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应当对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进行挖掘,以适应现代学生学习要求为导向,提供优质的教学产品服务。在改革的过程中,建设标准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配合使用录像、电影、演示等方式来维持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一目了然,既直观又系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以汽车空调为例,在为同学们讲解时候如果只是按照书本先念一下汽车空调的概念,再讲一下原理,学生早已酣睡淋漓了。如果在讲解该问题时教师能将学生领到一个拥有实物汽车的专业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结合多媒体选取相关影像资料,每放录像到一知识点时暂停录像讲解知识点,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这种方式不但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专本衔接作为时展过程中的一个产物,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将愈加趋于完善,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玉琼.浅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衔接”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意义[J].出国与就业,2010,(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46-02
近些年来,绝大多数的高等院校都对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课程愈加重视,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等。随着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在这些课程的教育上一些古老的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教授方式、课程的合理安排和最后的考察方法上都需要一种新的更行之有效的方案来综合处理上述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面对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原本枯燥而简单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跟上知识系统的更新和学生的需要,使得教学环节无法真正发挥和理论知识之间的纽带作用。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已经无法在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课堂之间搭建一条合理的桥梁,这让教学变得愈加困难,学生也无法从课堂中收获更多的知识。这种不合理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方法的枯燥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学科以及一系列的附属学科的知识系统都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对正统的教学系统发起了强烈地冲击,而最主要的影响自然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动力问题。当下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用大量的知识强迫填充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慢慢丧失了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对新奇事物强烈的求知欲也在慢慢退化,只能被迫地学习枯燥的书本知识和早已定式的内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中国有句古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点明,只有先提高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点和求知欲,才能一步步的让学生自然地进入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学生能达到主动地学习才是目前教育界提倡的最好的教育理念。所以,目前,高校最冗待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欲望。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与学生缺乏“实战练习”之间的矛盾
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还是依托课本作为基础,课本上的课程目录基本上就是教学的大致流程,大纲的知识点也基本都涵盖在整个课本中,而学生听授老师的教课并不仅仅是来获取课本上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可以迅速掌握,而更多的学生急迫地想要得到书本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即为这些知识真正的应用方法。就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科目来说,书本上的语法内容即使通篇背下也是作用不大,有些知识点需要在教师教课的过程中现场演示,才能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体现这些知识的价值,这才是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的最佳方法,而且更是现在教育教学方法中需要改进的问题,要让知识点的教学与具体的实践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的单向性和缺乏与学生进行互动的矛盾
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用合理简单的语言来让学生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这个目标看似简单,却需要合理的教学方法作为依托,可是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强调教师单向模式的讲授,而作为受体的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机械被动地听课,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接受效率偏低,长时间单一的听课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的感觉,这是教学改革上一个相当重要的矛盾,也是现在教学理念上一个急需创新的环节。现在最新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解决方案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众所周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科目属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是一种“语言工具”型的教育课程,其教学内容与许多相似的课程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电子类课程极强的相关性注定了不能仅仅对单一的一门课程精通,还要对相关的课程有所了解,这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优秀人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嵌入式系统这两门课综合起来学习,理由如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是一门“基础工具”类型的科目,主要涉及的内容是一些关于基础语法和基础编程,可以让学生的基本编程能力迅速地提高,对C++语法概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可是面向对象课程设计这门科目难度较低,实际应用度不高,必须有一个更好的平台来进行实战演练,而嵌入式操作系统这门科目的设计便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嵌入式系统课程是一门关于便携式移动设备开发相关的课程,课程内容是基于嵌入式系统开发板,涉及到Linux操作系统的平台的编程等相关问题,是应用C++编程语言进行实战演练的最佳平台之一。如果能通过对教学计划的稍作变更,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后期后添加部分课程用来进行嵌入式系统相关代码的编程练习,是对学生编程能力的一个相当不错的检验和提高的方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宝贵的编程经验,从而可以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融会贯通。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育业内已经广受国内外教育专家所诟病,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乏味,会导致大学课堂气氛压抑,学生昏昏欲睡,直接导致其学习效率过于低下。而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教学计划:开放式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可以定义为学生和老师的双向互动教学,由老师传授学生的基本知识,由学生自己来处理问题和改进问题。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讲述C++课程中“for循环”这一语法过后,可以提出一个讨论话题:如何用C++编程语言来解决著名的数学逻辑问题――“汉诺塔”问题,而后学生便可以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分析其中的数学模型,思考程序的大致运行流程图,而后以组为单位在讲台上进行大致演示。不同小组的学生也可适当地进行竞赛,在竞赛中通过不同小组的展示来分析自己的思路中有什么优势,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借助他人的思想来使自己的程序更加的完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对自己的程序进行总结与分析,又可以让老师知道不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不会压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模式的优势来源于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远比单单从课堂或者书本上的知识来的更加直接,更加易于接受。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最终裁定者仍然是老师,授课老师可以将学生反馈出的思想进行评判,褒奖其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这种有的放矢的评讲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思维理念,奖罚分明的评判方式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这样的改变既可以加强课堂的趣味性,又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编程的乐趣,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也加强了互动,是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三)教学细节的改革
著名学者汪中求说过这么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同样,通常情况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细节的老师会博得学生的喜爱,相应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而这里我们就提出两个仍需在教学中改变的细节:课堂艺术和课前准备。何为课堂艺术?就是身为授课老师,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课堂感染力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发挥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编程语言浓厚的兴趣呢?这就必须要求授课讲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太过于书本化,多举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例子。例如,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上,可以通过课堂上提出上网安全密码程序的设计问题,以及小型网络病毒程序的开发等问题来提高知识的新鲜感,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能让学生从中明白到语言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能自发地坐在计算机前面来动手实现,设计自己的程序,而不是单纯模仿书本上的程序。当有了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自然便有了显著的提高。细节的把握仅是提升学习的兴趣还不够,还需要在授课的准备过程中加以变化。目前还说,语言类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还是要以PPT作为辅助,而一套PPT的设计精美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一副仅仅含有枯燥的文字和繁琐的代码的PPT是无论如何也吸引不了学生数个小时的听课注意力的,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在PPT适当的地方添加一些有趣的动画或者各种文字效果,这样便可以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不至于太过枯燥乏味。
通过大量的经验总结和学生反馈,本文总结了现阶段教学方式存在的“三大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些突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案,即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细节三方面的改革方案。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方案还需要通过现实的验证,不过,相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改革后的高校教学成果一定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也会爱学习,更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迎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
[2]朱清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J].教书育人:大学频道,2005,(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157-01
制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在对高校本科专业调整时设立的专业,适应我国医药行业的需求[1]。制药工程是涉及化学、药学、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的交叉学科专业。自制药工程专业建立以来,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就在不断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目的在于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医药行业企业需要的药学人才。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职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2]。药物的检查、鉴别、含量测定是药物分析的主要内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牢固学生的药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查找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改革。
1 药物分析的课程特点
有药物的地方就有药物分析。药物分析贯穿着药物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实际的药物分析包括取样、药物杂质检查、真伪鉴别和含量测定等。这也决定了药物分析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药物化学、生物化学、药剂学等多学科的强综合性和强实践性课程[3]。
2 药物分析的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考虑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点的承接,推荐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药物分析》第6版(刘文英主编)作为教材[4]。该教材扩展了药典中的规律性知识,增加了分析代表性药物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对利用特殊方法进行分析的药物进行了重点介绍[5]。
药物分析和分析化学、仪器分析这3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为基础,相互交叉。在药物分析教学中加入分析化学和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使三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
此外,在教学内容上应适应医药行业企业的需求,有侧重点的选择药物分析的内容,结合实验分析,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强化检查、鉴别和含量测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掌握仪器分析中药物分析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2.2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2.2.1 设置课堂悬念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增加授课魅力[6]。如果完全按照课本讲,学生易厌倦,精力不集中,甚至睡觉。因此,老师需要把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让悬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急切想找到答案的情绪学,让学生主动起来。
2.2.2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案例剖析,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教学方法[7]。
2.2.3 双语教学
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可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药物分析新理论和新技术。双语教学为学生创造与专业外语“亲密接触”的环境[8]。
2.3 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2.3.1 多媒体结合“板书”
图、文、声并茂的多媒体不仅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直观、生动、形象的表达,还能增加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9]。但有时多媒体会出现知识量过大而无从下手整理的问题。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 教学[10],就是将生动、形象的动画内容和简练、突出的主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
2.3.2 网络课堂
建立的网络资源可以包括课程学习、仪器设备、相关知识、答疑测试等模块[11]。在“仪器设备”模块中提供大量的视频和模拟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学生训练时产生实训效果,真实、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相关知识”模块安排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仪器分析、药剂学等学科内容,以扩展学习范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3.3 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同时具有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关键在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地克服课程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缺陷,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动性,提高教学质量[12]。
3 结语
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上。因此,建议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贴近生产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主性,使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林贝.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陕西教育,2010,3:78.
[2] 何道航.浅议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J].广东化工,2007,34:93-94.
[3] 徐溢,郝敦玲,卢倩,等.药物分析教学改革的思考[J].药学教育,2007,23:40-41.
[4] 覃亮,路宽.探讨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J].广州化工,2011,39:151-152.
[5] 刘文英.药物分析[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 黄海英.药物分析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7,24:53-54.
[7] 马廷升.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药学教育,2006,22: 35-37.
[8] 陈纭,李俊,陈飞虎,等.药物分析教学方式改革[J].安徽医药,2008,12:822-823.
[9] 郑敏,侯玉华.药物分析技术基础[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贫穷落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见识也远不如城市里的孩子,但是他们有一双双比城里的孩子更渴求知识的眼睛。他们更希望能开阔眼界,将来能走的更高更远。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努力地学习才能达到。而美术这一门在农村地区常常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却是提高农村孩子审美观念和审美道德情操的一个关键所在,也是帮助孩子们开发智力、发展想象力,开阔思维和眼界的理想途径。作为一名农村地区的初中美术教师,我一直在思考怎样能尽力去上好每一堂美术课,让孩子们多一些收获。现将我在农村工作5年来的经验总结起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灵活运用
美术课不同的美术工具材料、不同的手法可以呈现出风格不一、多姿多彩的美术作品。千万不要以为美术工具材料就只能去商店里买,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它的优势,能随处见到找到很多好的天然的不花钱的美术材料和工具。如:蔬菜、树叶、石头、花朵、树枝、废旧的报纸或者瓦楞纸等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好的工具和材料,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随手可得的东西来尝试创造不同的美术作品,在尝试的过程中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理解美术的多样性。例如,石头画、粘贴画、撕纸造型,纸卷雕塑、拓印画等等,这些花费少又漂亮的美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勤于动眼动手动脑,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切合实际
要上好农村初中美术课,仅凭教科书是不行的,因为教材内容往往与实际有差距,农村的教学也跟不上教材的需要,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地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有教材进行合理的增改。多补充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乐意去学、教师擅长教或具有某些特殊意义的内容。适当减少一些脱离学生实际,很难实际去操作的课程。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并创造美。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来美化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样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美术,并喜欢美术课。
三、利用各种时机和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气质
美术教育要把孩子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中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看多鉴赏,如讲解大师的作品,农村孩子没有机会看画展,老师可以多收集一些图片、资料给学生看,给他们讲解相关知识,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到郊外观察大自然,讲述优美的童话故事,听音乐等等,提高他们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美好的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 使孩子们感受到浓厚的兴趣,从而爱好美术这门学科。这也是上好农村美术课的一个重要方法。
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孩子的身心特点,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满足他们爱玩、额动的心理需求,进而使课堂上妙趣横生,生机勃勃。老师在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充满好奇和激情的学习。比如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玩的同时把该学的知识都学会了。我经常会把我的教学内容编排成各种游戏,如分组画画比赛、图画接龙、自创服装秀等等 ,有时候穿插一些其他科目的小故事或者是笑话等等。学生很感兴趣也很开心,每次上完了都很期待下一堂美术课。农村初中的班级有的一星期只有一节美术课,这样他们每个星期都很期待美术课的到来,这样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很轻松,学生们学得也很愉快。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有很多优美风景的优势,多带领学生去户外写生。多画画自然的山水、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教会学生去观察自然、积累绘画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
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应尊重孩子、民主平等地对待他们,给予他们积极的指导性的建议,理解他们,尊重和倾听他们的心声 ,为他们创造一种自由、愉快和谐的民主气氛,让他们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游戏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和创作。从而让他们养成乐观自信的良好品质。
随着国家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以下简称“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许多中学已经着手相关实践,但由于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一线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积累,在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本文对两所中学的科技类校本课程进行了调查研究,意在了解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思考对策,以期充分发挥这类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调查采取了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本研究选择了重庆市J中学和w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一是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工作的时间长,经验丰富,在同类学校中具有代表性,能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二是出于对城乡差异性的考虑,选择了位于城区的J中学和位于农村的w中学;三是两所中学都申请了科技教育的课题,与本研究有相关之处,有助于双方更好地交流沟通。
本研究采取半开放式访谈、观察和实物收集等方法。访谈提纲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并结合中学科技教育的特点,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问题和困难等方面来拟定。实施时,我们邀请一线教师座谈,尽量保证访谈在一种自然、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另外,研究还辅之以非参与式观察和实物收集,以补充、完善、验证访谈材料。
(二)调查的结果
J中学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科技教育开展较早,主要参与传统科技项目的比赛。J中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抓信息技术教育,到2000年成立了信息技术中心,近几年又加入了机器人教学、无线电测向等项目。目前,J中学已将科技教育定位为学校的一个特色项目,科技教育的内容逐渐规范,目标逐渐清晰,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w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科技教育从早期的课外活动内容扩展为科技教育课程模块,并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来打造,希望以此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发展。近年来,w中学的科技教育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地方与学校资源,科技教育在生物学科方面成绩明显。
调查发现,两所中学开展科技教育时主要采用活动和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科技活动以比赛项目为基础,备赛期间,平时的常规活动完全为比赛服务,如培训与制作、筛选作品等。同时,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参观考察、外出调研等活动。科技教育也以课程形式来展开,如两所中学初二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等;也有教师自己开设课程,如J中学的轻松发明实践课,而w中学正在组织编写科技教育教材。
就学校方面来看,两所学校都在尽量创造条件保证科技教育的开展:组织上由书记或副校长专门分管科技教育,建立专兼职教师构成的团队并由经验丰富的专职教师担任领头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物质上学校提供经费支持,购买相关实验用品和器材;制度上做到年初有计划,年末有总结,上课有教案。
在评价方面,J中学在初三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有一个科技活动能力测试模块,主要通过课题报告的形式来评价学生;学校每年举行“科技之星”评选活动;中考、高考实行加分制度;此外,学校在中考招生中单独投放指标,招收“科技特长生”。w中学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初中生结业水平的评价项目,其中以非书面结业方式评价科技教育的成效,学生在科技比赛中获了奖,高考时可以加分。
二、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经验与困难
(一)取得的经验
1.将科技类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在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对校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即由地方或学校选用或开发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10%-12%。调查发现,两所样本学校对这个部分的课程予以高度重视,将过去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提升到校本课程的范畴加以建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课程化”“校本化”改造,使之成为目标清晰、内容规范的课程,而且能够更好地照顾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从而提高了这类课程的适应性。
2.规范有序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
校本课程实践是一项目的性强、程序规范的工作,需要开展学情调查、学生需求分析、办学经验总结、课程开发可行性论证等准备工作,然后围绕具体科目的科技教育课程,进行目标定位、内容选择与组织、相应学习活动方式设计等各项工作,之后才是付诸实践、效果测评等工作。以上所有环节都是规范有序的。
3.将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创建有机结合
两所样本学校结合学校已有办学成绩和经验,有意识地将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来打造,并通过规范地开展校本课程实践来形成和彰显这一特色。事实表明,这种扎根于学校土壤之中又建立在已有经验之上的、符合学校传统和特色定位的校本课程,往往具有内生性、适切性、稳定性、优良性等特点,能够成为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亮点”。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为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科学奥秘、锻炼实践能力、培育创新精神等,创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能动实践,极大地激发起学科学的兴趣,不断增强科学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他们的小发明、小创造还申请了专利等,这些都足以证明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的成效。
5.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工作,需要更新课程意识、学习掌握与课程开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而实际的课程开发实践也使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一线教师的收获体会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面临的困难
调查发现,两所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还面临以下困难,这或许也是其他一些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类校本课程实践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是思想保守。受升学考试影响,中学对非统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往往不高,科技类校本课程也属此列。加之校本课程开发投入大、见效慢,难以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支持,表现为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不够。由于对科技类校本课程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不充分,教师局限于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科技知识,忽视了这类课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导致科技教育处于低水平状态。
二是经费不足。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对物质条件要求较高,学校办学经费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相关需求,致使开展科技教育的设备、材料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如J中学连最基本的制作工具都无法购置齐全。
三是时间不够。由于学校一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周末开展活动和培训,学生因为补文化课或参加其他活动而缺席的现象较为严重。
四是内容分散。由于科技教育涉及多项内容,其在内容的统整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致使课程内容较为分散;略显形式化和表层化,内容的难度、体系等尚待完善。
五是师资有限。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专业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教育理想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只是少数,在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科技教育的实际需求。另外,对教师鼓励政策的不明确也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中学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实践策略
(一)全面认识科技类校本课程的功能
1.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作为一种文化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因此,课程不应仅是工具性的存在,还应是文化的主体性存在,而“一种文化作为课程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科技类课程既要再现人类已有的科技成果,更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创设一条“通道”。由此,这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可包含四方面内容:知识技能及智力、能力层面;观念精神层面,内含于科技文化中的平等、自由、求真等精神气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民主观念、献身精神等品质;道德规范层面,科技负载着价值,科技课程要扬善抑恶,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审美层面,通过科技教育来培养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
2.科技类校本课程的文化建设功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促成学校文化的创生”,因此,科技类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创新学校文化的途径,具有文化品性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必定离不开学校文化这个大环境。这类课程需要经历“校本化”的改造,必定浸润着学校本身的“文化养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承载学校的历史传统,彰显学校的特色风格,最终校本课程本身又成为学校文化的特定“符号”和“载体”。同时,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真正享有自,带动课程体制、课程观念及学校文化的更新。
(二)正确处理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只占很小的比重,科技类校本课程又是校本课程中的组成部分,其比重更小,但任何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课程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定是因为这类课程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作用,而不能视其比重的大小来决定重视程度和实施深度。首先,科技类校本课程由于是学校自己开发的,所以能适应学校的现实条件,也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由于科技教育课程不以单纯的实用知识技术传递为目标,旨在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既然科技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存在理由,它就不应该被其他课程“湮没”或“挤占”。在实践中,学校要注意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类型的关联。首先,国家课程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与科技类校本课程之间应该实现有机结合。国家课程保证科技教育的基础目标达成,如各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等;科技类校本课程则重点关注扩展性目标的达成,如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综合运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次,科技类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创建的有机整合。学校澄清办学理念、定位办学特色,并以此指导和规范校本课程实践是十分必要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文化,不仅要符合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目的要求,而且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类课程本身的文化特质,如民主、自主、合作、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师生在课程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等等,这些课程文化要素必定有助于学校文化的完善和发展。
(三)保证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和实效
针对中学开展科技类校本课程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提高这类课程的实效。
1.课程化
课程化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把科技教育相关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科技培训、课外活动等统整为一个课程模块,即科技类课程。这类课程首先从科技文化育人的角度设定总体目标,然后分解出子目标。内容上,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以学科学习为主,通过学科内容的延伸拓展,开发一些既能体现学校特色又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以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在实施中,学校应将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减少投入,提高效率。评价方面,学校应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标准,采取他评与自评结合、书面与非书面评价结合等多种方式。
2.制度化
制度化是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制度化能将成员的命运与组织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加强集体的内聚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团结进取的文化氛围。学校科技教育团队是由校长、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共同体,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团队成员逐渐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确立共同的教育观念,形成相应规范以保证科技教育的有序开展。
3.个性化
个性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提倡个性潜能的发掘和良好个性优势的发展,主张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弘扬教育的特色化。不同学生、不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显示着个性。校本课程是体现差异、形成个性的重要路径。对于学生,它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于学校,它立足学校文化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就科技类校本课程而言,学校需要在具体项目的开发上认真分析学校内部需求,充分利用周边课程资源,开发出个性化的科技类校本课程,以特色项目提升科技类校本课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3
企业培训良好外部条件的建立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保证,而培训的各个环节则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培训质量。
一、做好培训需求预测
需求分析的核心就是通过对企业及其员工的现有与应有状况的差距分析,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其培训内容。煤炭企业的教育培训需求分析的方法具有多样化,可采用全面分析的方法、工作任务分析法,也可采用绩效差距分析法等来进行需求预测,从而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许多培训质量差,与培训需求预测不精确有直接的关系。
二、开发适用的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在整个培训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但在实践中企业培训课程照搬普通学校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成司空见惯的现象。培训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研究开发构建一个紧扣培训目标的课程体系方案。确定这一方案,必须根据课程目标所界定的规格层次及岗位的职责任务,科学合理地组合课程结构、内容及其教学目标,并且做到:(1)以能力教学为核心。职业培训的最大特点,是突破能力训练,知识理论是能力的补充。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确保和项目有相应的课程或课程模块。(2)以操作目标体系为框架。围绕能力教学,以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需求为依据,按照项目的要求,强化操作比重,淡化概念和推理。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都要体现以操作为主的原则。
三、开发适用的培训教材
培训教材质量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对培训质量高低有决定性的影响,行业培训教材 本来就缺乏,再加上各企业生产、经营、地质条件不同,更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可用。即使有现成的培训教材,往往也不能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生产实际,必须对已有教材进行编辑修订。因此开发培训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1.教材的开发的方法有:(1)科学归纳法。就是将与培训专题相关的零碎不全的资料信息,按一定的模式归纳整理,并进行加工提炼后,形成序列和专题,并经反复加工,适用当媒介记录下来论证后形成培训教材,如安全培训教材,有些就是对若干事故的归纳提升后形成的。(2)科技同步法。指培训教材的开发要紧随最新科技前沿发展,将业内公开的最新科技资料,如使用说明书,文献资料,专利技术,操控说明,经过适当的修改,编辑或加工,就是一份很好的培训教材,对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操作人员、维护人员使用的培训教材开发可用此法。(3)科研法。对于一些前沿科技培训教材开发,可采取组织科研攻关,参与科研攻关等方式进行开发。科技质量高。而又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内容,通过科学实验予以确认,对科研过程进行较详细的观察、记录、整理、归纳成为教材。(4)科学预测告法。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对某些培训科目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广泛的讨论分析,最终达成共识,适应超前编写所需材料。(5)经验总结法。将工作生产岗位中的创造发明,及技能大奖获得者的岗位技能经验、案例、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系统整理、归纳,经过去粗取精后,整编成教材。(6)交流研讨法。就某一培训领域培训内容展开双向或多边、多领域科学的经验交流,将交流后的经验、观点理论、做法,经过分析论证,取其有关部分编辑成培训教材。(7)案例转型法。大范围搜寻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类案例,可以成为很好的教材开发素材,经专家加工后,形成有价值的系列教材。(8)网上收集归纳法。从网上收集世界各地的素材,下载收集后,再进行编辑,其做法可极大丰富教材内容,使之与时代保持同步。
2.培训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要查漏补缺,对培训中急需而且又没有现成教材可用的,要优先开发,保证培训急需。做到:短,即教材要适应培训周期短的特征和短期培训特征,不断开发出内容简练的教材。快,即教材开发要快,注意时效性,要与生产活动保持同步。变,即教材内容要随环境变,随生产工作的重点难点变,随科技、新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新,即教材的内容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只要满足这些要求,我们的培训才能满足生产与发展需要,才能保证培训应有的效果。
四、加强培训师队伍建设
培训课程确定之后,师资水平高低决定着课程的成败。人员数量少,女教师偏多,业务素质较低,是目前煤炭企业培训师资的突出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专业技术人员不愿做教师,女教师按规定不能到井下锻炼,因此缺少一线生产经验,只能讲解一些简单的理论知识。业务进修机会少,导致培训课质量差,一些教师甚至没有学员的水平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培训工作的当务之急。
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发展,对职工培训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凭专职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培训工作的需求,企业也不可能配置众多门类的专职教师,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是企业职工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就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聘请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逐步形成“专职教师要精、兼职教师要全”的新局面。在专家和拔尖人才队伍中聘任兼职教师,是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是企业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必要保证。
五、建立科学的考核鉴定制度
培训考核鉴定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环,对培训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考核的培训往往是无效的培训。
(一)突出考核鉴定工作重点。在实施技能鉴定中,首先鉴定特有工种岗位的职工,然后在通用工种中推广开。对技术工种职工首先进行初次定级鉴定,达到一定规模后再开始晋级鉴定。
(二)统一考核标准。结合单位实际统一职业标准、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核命题、统一考务管理、统一颁发证书。对不符合本企业情况的可以修订。既能达到规定、规范要求,又突出单位实际,满足企业实际要求。
(三)改进考核方法。在实际考核鉴定工作中,常常都是笔试,这是考不出实际技能的。专业理论考试可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实际操作技能考试必须采用生产现场或模拟操作考核方法,当场确定考核成绩。技能答辩由考评员根据技能与业绩总结报告技术论文现场自述及解答问题的情况,综合确定成绩。
(四)逐步建立考核鉴定复评制度。为防止一评定终身,促进职工不断学习技术,建立定期复评制度,淘汰技术落伍的。
总之,煤炭企业员工培训要想发展中前进,在前进中谋求发展,就必须要面对企业现状,根据生产实际,在新形势下不断的探索员工培训的新方法、新途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员工培训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效果得到不断增强。
1.1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教学低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部分老师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口号,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输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等要求和目标,但是受传统初中地理应试教育和本位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将自己是课堂的主角,学生仅是接受知识的工具等观念摒弃。例如:在“全球气候带划分”知识学习过程中,课堂讲师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当有学生问:为何如此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等问题,老师就用这是某著名地理学家经验总结而来的予以解释,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全盘接受,并牢记于心以备应试之用,在本应紧张的课堂教学秩序中,学生的思考慢慢转化为记住老师的话语。
1.2老师教学目标的影响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模板,学生是老师的模仿者,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关乎课程进度,还与学生学习效率息息相关。现今中国教育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需要教学结果,学生需要学习成绩,老师在无形的压力下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只看重地理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慢慢使初中地理教育变得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在课堂教育提问这一环节,很多老师发起的提问大多是教材原文中可以找寻的知识,学生每当遇到提问环节首先做的不是思考,而是翻找教科书,同时提问过程中由于学生直接将教材上的语句论述出来,不掺和任何个人思考,老师听到答案的时候为了赶课程进度,经常会中途阻止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1.3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二十一世纪的花朵,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课堂上只要专心听老师讲解,牢记老师的授课内容,对自己的疑问、观点等一带而过。部分老师在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后,尝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开始讲课之前,为学生提供时间浏览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然而效果并没有老师想象的好,在自主学习的时间里,学生把这段时间作为课堂休息时间,有发呆看小说的,也有与邻桌窃窃私语的,真正看老师要求的内容的同学相对较少。除此之外新课改要求中的合作学习在现今教育过程中无法完全体现,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分组讨论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老师所给的问题毫无兴趣,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落脚点,为此出现部分同学组聊天,部分同学围绕并非重点问题的“重点”展开讨论和争执,慢慢出现极端化,对地理这门科目相对喜爱,平时对相关知识进行积累的学生经常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展开激烈讨论,而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对地理相关知识有所忽视的同学则把合作学习时间当成课堂休息时间,默默听取其他同学的观点。
2.针对上述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2.1针对教育方式的解决措施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为了提供高质量教学,应摒弃传统教育中自己是“主宰者”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培养。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如经典教学视频、教学文档并结合自身经验,借助多媒体等工具将知识点以更好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以此从主观和客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目标解决措施中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短期内无法根除,因此老师应该换个角度思考,在应试教育条件下,为了让自己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拿到优异的成绩,老师应该积极响应新课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课程导入点上,短时间内有效使学生接受知识。除此之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知识点掌握程度及教学进度的基础上设置,使学生不仅可以在回答问题之前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后重拾自信,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如讲解“局部气候”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讲解途中设置类似“中国气候类型分布与局部气候类型的相关性”等问题,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点掌握,而且可以加强新知识点记忆。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和经济信息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与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现代社会科技、通讯、经济、文化的进步,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往更加密切。语言人才不再单单只是能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的专才,而是能同时运用两三门语言的通才。法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堪称世界一流,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法语二外课程,研究法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工作,也就迫在眉睫了。
一、法语二外教学现状
《法语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法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法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盖房子最重要的是搭地基,对于法语二外教学,打基础就是最重要的。学过法语的人都知道,法语确实是一门很难的语言。如果给学生打好了扎实的基础,激发出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那么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同时要将学习方法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大学学习不像初中、高中那样,不再以老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占据主要位置。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选好二外教材,提炼教学内容,是搞好二外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通常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要继续研究生的学业,这样二外就是研究生考试的必考科目。我们要结合时展的步伐,将最新的内容通过课本传递给学生。
三、采取多媒体教学,以直观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人作为法语二外授课教师,个人认为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抽象为具体,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激发出学生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与乐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外语电化教学早在50年代就已产生,并在70年代后得以迅速发展,它以图象和声音传递信息,使语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与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法语的积极性。
四、英法比较法——英语学生学习法语的最佳途径
法语和英语同为印欧语系,两种语言相互融合的历史源远流长,这充分体现在它们的词汇体系中:英语和法语的词形和词义接近的比例较大,具有对比学习的特殊优势和有利条件,便于相互参照、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一般的法语学习者都已具备了相当的英语基础,通过参照英语句子来学习法语,在法语学习过程中调动和转换英语知识的潜在机能,通过对比来找出两种语言和词汇间相应的联系和规律,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英法语言对比的范围很广,从传统的语言结构,即语音、语法和词汇到语义手段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比对。
1. 语音方面:法语共有35个音素,其中15个元音音素,20个辅音音素。而英语共48个音素,由于英语各音素之间的差距较小,如果口型稍加变化发出来的就是另外一个音。法语在发音时,发音器官要比发英语音时紧张有力,同时一定要注意的是,在发法语音素时,在整个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应保持固定位置,绝对不能随意变动。
2. 词汇方面:两种语言不仅有大量互相借鉴吸收的同形同义的词汇,还有类似的构词规律。英语词汇中约有3万多词汇都来自诺曼第法语,而法语中四级词汇与英语词根相同,词尾相同或有规律可循的词汇占总词汇量的56%。作好对比工作就会降低记忆单词的难度,还能更好地理解词义。
3. 时态方面:法语和英语在时态上都有三个基本的时间概念,即: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这两种语言在时态构成上也都有简单形式,即依靠词形的变化;和复合形式,即加助动词之分。
4. 语态方面: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基本概念,用法和构成方式都大致相同。法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 + être + 过去分词 + par / de + 施动者;英语中被动语态的构成是:动作的承受者 + be + 过去分词 + by + 施动者。
五、师生互动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教育界人士提出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要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等重要命题。而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最基础的活动——课堂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互动中,活动的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而没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课堂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脱离静止的状态,始终处于最积极、最活跃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