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德育工作交流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8-31 00:26: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工作交流材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工作交流材料

篇1

二、注重干部队伍的培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有句话说:“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班主任工作只有细致入微,才能使班级管理见成效,而在细致管理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民主。班主任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参与管理,创设各种表现机会,充分调动全班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形成民主管理气氛使学生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民主意识得到培养,管理能力得到增强。班干部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民主管理。因此每个干部都要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及时认真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班干部中,我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让大家意识到当班干部不是为了一时的光荣,应该更加以身作则,成为班级中各方面的示范。对于各方面不太自觉的同学,我请小干部和他们结成手拉手小伙伴,班干部进步的同时也要帮助这些后进生一同进步,效果比较明显。

篇2

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这正是学生习惯教育需要取得的预期效果,最终达到习惯决定命运。从多年的学生习惯养成的德育工作探索和经验中可知,总结如下几方面:

一 紧密结合日常行为规范,用制度规范学生习惯,在集体中养成统一的好习惯。

农村学生陋习、旧习、恶习诸多,要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要进行制度管理,从制度管理中规范学生的习惯,从习惯变成自然,实现“无为而治”。往往从集体统一习惯开始,从集体到个体,从大到小,从上而下,一般比较容易比较取得实效性和时效性。一个好的集体肯定有好习惯,这种好习惯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力量巨大而无形。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影响到集体的荣誉,以强烈的集体主义来强化自己的行为习惯。做法有:

1、在管理上坚持用制度评估量化,形成对学生的管理习惯,促成学生的好习惯统一养成,是农村习惯教育的基石。一是对整体学生每日在校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用一个根本制度-《值日管理制度》来去进行评估量化,但每日突出一个环节来重点管理。比如今天检查课堂违纪问题,明天抽查课间管理死角学生非正常不良集中问题;二是多年来定期实行重点管理区域常态化管理。比如:对学生的头发、首饰、装扮等仪容仪表每四周检查一次。“禁止学生穿拖鞋进入教学区域,每2周突击检查一次。校园内禁止使用手机,专门买了探测仪,每4周突击检查一次,违者学校统一收缴保管,期末后家长陪同取回。晚上时常到围墙下突击检查学生爬围墙情况。等等。三是在课间、自习课、晚读课等在学校没有教师统一管理和组织的时段和区域,加强了对是否有良好的遵守校纪校规习惯监管和巡查,尤其是仪容仪表、穿拖鞋、使用手机、处理学生矛盾的良好习惯问题,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进行了特殊主题的量化总结,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多正面牵引,把国旗下讲话变成是学生习惯成长的指挥棒。

2、坚持每4周在制度量化下得出的各班评估成绩进行“十佳文明班级”评比活动,促进班级在制度中、在原则中习惯成长,发挥班级的阵地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度管理中,很多学校往往会习惯用扣分制,而我们发现通过检查一项工作后使用零扣分的班集体给予加奖分的办法,效果较佳。我们也正在尝试所有的项目往这方面去努力实现管理调整。

3、每一次颁奖时,对突出的班级为何取得如此好成绩的好事例好现象好习惯坚持进行类总,进行全校通报,尤其是在这个群体中学生为取得班级优秀成绩而付出努力的良好习惯表现,要加以充分肯定。让学生养成一个强烈的意识: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决定了集体的荣誉。

二 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为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学生的有些习惯可能和大人的培养意图、集体统一要求会有所偏离,甚至是格格不入。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思想认识、是否用大爱来包容学生的个体习惯和用期望的目光关注其习惯发展很重要。不能盲目对待,单一处理,更不能以“另类”“异物”而一棍子打死。

1、从认识上做到牵引教师从一些科学家、成功人士、名人的成长“缺点”中入手,比如牛顿、华罗庚,善意看待学生的某些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针对性的正视学生的习惯,正确认识到“学生的习惯形成对过去而言不存在对与错,不同的学生的成长历程会存在不同的习惯,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2、从学生的个性习惯发展出发,开启人生成才大门。我们经常在教育管理常态会上引用香港教育年会中的案例:“一学生长期关注蚂蚁的习惯,时常迟到,甚至有时忘了作业。很多学校和很多老师眼中的差生,但是后来经过某教育工作者的个性习惯牵引:鼓励他在完成学业的时候继续深入关注蚂蚁,安排专业老师专门辅导,甚至让他在学生当中组成自己的研究团队,最后变成是地区性的灭蚁专家,他的团队成员很多成为和灭蚁相关联的知识区域人才。”“一学生长期至关注科幻片,其它的一塌糊涂,经引导关注应急问题,并养成习惯,后来成为一个国家的应急专家。”作为个性习惯教育的启迪,让教师在学生的某些习惯中加以甄别,从学生的语言、读写、绘图、组织能力等方向加以培养,加以开发,创造平台,通过比赛、活动来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寻找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小集体,培养他们的好习惯,给以帮带扶。学生的成长往往从对某一问题的关注开始,引起兴趣,坚持深入变成一种习惯,最后成功。这种个体的习惯教育发展成功,远远不如一个小集体或者是大集体的个性习惯的整体成长。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学生经常赌博,而且会千术。为此也不知所措,后来我们改变策略,让他经常在特定的场合给师生表演千术,引导他关注魔术表演和军人的战术伪装,让他以后变成在文艺节目上表演魔术,时常和他交流看法,后来他参军,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侦察兵。

三 纪律教育手段,在习惯教育中可以形成更好的成效,用纪律强化学生的习惯。

坏习惯将贻害无穷,根据调查显示,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从不良习惯开始的,而初中阶段更是高发期。为此,要做好如下工作:

1、把法制教育变成习惯教育的一种常态教育,通过一些举措,如聘请法制副校长入校、开展法制专题教育、联合政治思想课程教育、法制班会课、法制知识宣传等,让学生懂法知法学法用法守法,教育学生在犯罪案例的反面材料中警惕、警示,从法律中养成习惯。

2、建立纪律教育制度,严格履行纪律教育程序,建立纪律教育档案,用纪律教育手段保证习惯教育。一是学生的问题教育中,形成了以“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挂级领导-纪律处分”为主轴的纪律教育梯队,让学生有这样的习惯:谁找我谈话了,我自身的问题严重性到了哪个层次了,要学生自身意识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在潜意识上有所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二是对学生出现矛头和不良习惯现象由纪律教育手段进行强化,强化习惯养成。建立了相关的专项违纪制度,坚持“从重、从严、从快”的专项违纪处理制度,变成学校管理的底线管理习惯。比如:在《出勤管理制度》中虚报住址、虚报家长联系电话、无故旷课、冒充家长和老师签批请假条;重大安全违纪;七大违纪,实行个人和班级评优奖优一票否决;不尊重老师和不服从管理;打群架、打架使用器械、引入社青介入处理学生矛盾;学生发生矛盾,不报告学校又自行处理且处理不好,引发更大矛盾的等等。

处理学生突发偶发事件中,我们必须记录:什么矛盾?发生矛盾后怎样做了?后果如何?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是否喜欢打游戏?事后我们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违纪习惯:常打游戏的,一般都常打架,有潜意识的暴力倾向,我们就针对游戏有哪些利弊开始教育。打架现象很多都是在小矛盾发生后,没有处理好,导致更大的矛盾。我们就针对这一习惯进行学生如何处理矛盾进行专项教育,一路坚持下来,并列入专项违纪,学生一旦有了小矛盾,就有了如何处理的好习惯,效果很好。

对受过处分的学生安排跟踪转化工作,尤其是改过自新,采用跟踪成长,使用统一做法“满一个学期后,经过全体老师、全体学生、年级组长的认可后,撤销处分”、每4周表彰一期“进步新星”等,使学生从心里阴影中解放出来,正视自我,看到进步的力量,养成改过从善,向上发展,追求进步的习惯。

在平时的不良习惯教育中很常采用反面材料,特别是因为打架造成的经济责任和被判刑的案例。让学生形成“一种因为自身的不良习惯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需要负担相应的后果责任”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四 高尚师德成为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风向标。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作用在习惯教育中作用巨大。为此,做到:

1、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按照“紫金县教师队伍管理规定”管理教师队伍;

2、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文化、专业素质;

3、加强教师常规工作检查和推进工作;

4、教师不良教育教学习惯和学生的习惯教育定期不定期共同研讨,经常在会上查摆问题,诸如“学生为什么讲粗口?老师也一样。”“为什么抽烟?老师上课也抽。”……让老师深知自己的不良习惯会深深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取向,予以纠正,加以跟踪,师生协同推进、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五 榜样的力量是习惯教育的一种助推剂。

一是用教师的评优奖优来带动。在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科组和优秀科组长评选出来后,在全校进行张榜表彰,树立典型,起到“以师带生”。老师相约坚持每天下午去锻炼身体,有时候叫上一些学生,学生产生了蝴蝶效应,很多小团体坚持锻炼身体。今期计划推出“最受欢迎的老师”和“最受老师喜爱的学生”同步评比活动,刚开始推动,预期效果都比较理想。

二是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十佳文明学生”等评比活动,进行张榜表彰、专题汇报会等形式扩大影响,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榜样,使习惯教育变成学生内部的自发动力。

三是通过法制、制度、成长成才等德育知识竞赛,在理论上提高学生的习惯文化,达到大众统一提高和获奖者进行表彰。

六 班会习惯教育,让故事来说话。

近几年来,我们尝试通过个别班级组织班会让学生通过自我准备参加故事会的素材、演讲、讨论、形成共识和共鸣,让故事来说话,它所起到的作用比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

从《丢掉的点铁成金石》“原来习惯这么重要”“必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否则坏习惯可能会使我们把点铁成金石扔进海里。”从学生的发言中看出他们懂得了:从小养成一种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刷厕所的邮政大臣》对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做法,既惊愕又敬佩,纷纷表示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事;

《一个简单的甩手动作》“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只有坚持才会成功”这些看来比较深奥的道理是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的。等等。在恰当的时间讲恰当的故事,可以化呆板的机械式的说教为生动的无声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更受到了震撼心灵的教育。让故事说话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以它生动形象的特点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让我切身感受到了故事在育人中的神奇魅力。同学们都在自觉坚持自己的好习惯。计划在今后推广在年级组组织年级会、全校统一组织德育习惯故事会或者比赛中来进行。

篇3

    对于3年级的小学生来说,8、9岁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因此对于1些童趣10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用1种“慈母”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外,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

    “爱的力量是无穷”。学生在师爱的沐浴下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老师严厉批评时,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更要让他明白:老师是关心你、爱护你的,是为你着想才因此严格要求………这样,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分歧视情绪,而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正是老师的爱才使得这“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春天播下师爱的种子,秋天必定结出尊师的硕果。更重要的是,“师爱”如无声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实现了爱的迁移,教给了孩子们如何爱别人。

    2、 细心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育教育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班主任还应有1颗纤细如发的心-细心。为此,我认真做好“6个勤”,即“勤观察、勤交流、勤家访、勤鼓励、勤表扬、勤记录”。

    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多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分析思想动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

    如我们班里的小宇同学,刚从别的小学转过来时,学习1点也不积极,写字慢吞吞的,说话声音特别小,背诵课文在全班是最慢的1个。私下里我把他叫到1边,指出他的种种不足之处,采取“先扬后抑”的办法教育他,这样在表场之后批评,他接受就诚恳多了,最后我充满信心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1定能有进步。”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其实就是给学生最大的鼓励。现在他转变了许多。

    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时时抓,细细抓,是班主任工作不可欠缺的。

    3、 耐心

篇4

    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只有和时代同步,和学生同步,继承创新,顺应潮流,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德育工作才能入脑入心。如果思想教育不能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还是重复那些脱离实际的陈旧过时的老话,其效果往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台上讲得不亦乐乎,台下听得一头雾水。

篇5

工作中,全体辅导员能够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同志,严于律己,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为从事少先队教育工作提供了保障。认真研究教育教学,中心小学承担着国家xx重点课题《少先队科技教育研究》,大原小学承担着《少先队与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两项研究课题现已结题。不少辅导员执教的主题班会获莱州市以上优质课奖,制作的课件获山东省级以上奖励。中心小学连续几年在全市少先队暨德育会议上交流工作经验,XX年春又在全市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学校以镇街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莱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辅导员们的信息有上百篇发表在《山东少先队》、《齐鲁少年报》、《烟台共青团》等媒体上。

2、创新工作思路,取得德育实效。

一是树立整合意识。将看似杂乱的各项工作全部整合为德育的内容,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开展德育活动的同时,马上撰写活动信息,向各级各类媒体投发,并积极鼓励全体老师这样做,相当于同时做了信息宣传工作;在布置德育活动或班级工作时,将安全卫生的内容加进去,再配以德育的灵活组织形式,使几种教育相得益彰;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吸引“五老”人员共同参与,又相当于开展了关工委的工作。向各中队发放德育活动配档表,做到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活动,内容序列化,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无缝覆盖。

二是建立沟通制度。各校有了鲜亮的活动,都要与中心联系,取得指导和帮助,同时中心也经常安排观摩和学习。例如:今春,我们就组织各校,从活动开展、资料整理等方面,对代表自己学校特色的德育活动以及总结进行观摩学习,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本学期又启动了大队辅导员素质提高工程,大家积极学习辅导员工作纲要、xx张志勇等领导的讲话以及对德育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进行总结交流,提高了队伍素质。

新年后,还将组织网上交流,评选德育先进学校。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我们先后开设了《城港路街道教育简讯》、“城港路红领巾”博客、城港路少先队公共邮箱,搭建了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总辅导员经常将搜集的各种投稿邮箱以及在德育、安全、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整理,然后共享在网络上,为大家提供借鉴,同时也常向许多辅导员请教,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篇6

杨希文指出,5年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亮点纷呈。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陕西省“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泾阳县四项传统美德教育、石泉县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建设、西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四项主题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工作案例,受到通报表彰;蒲城县、宁陕县、渭滨区、子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陕西省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组织特等奖;陕西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受到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宁陕县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创新了很多做法。这些先进典型,把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杨希文对下一步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从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要不断深化和提升“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员德育,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篇7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也就是做一个真实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我校一直把培养学生“成人”作为我们德育工作的重点,更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连续被评为区级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并在区德育办组织的汇报交流活动中做养成教育的专题报告。我校还成立学校的科研工作群,倡导大家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更加促进了我校德育科研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一、以德治校,开拓创新

作为领导者,我首先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热爱并且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座右铭,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魅力,做一名教师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的领导者。同时,我们要求教师也要做到师德高尚,业务精良。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不断地探索和努力,形成了我校独特的教育模式。

二、理论实践,有机结合

自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积极带领学校的教师认真做好每一项有关课题研究的工作,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地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科研组认真撰写科研工作计划,并做好计划的落实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德育科研工作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做到从工作中来,再回到工作中去,使科研工作不流于形式。

我继续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积极研究德育工作内容,针对新时期德育新问题,提出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1)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①加强师德建设。我认真抓好师德建设,组织全校教师在教师会、班主任例会、报告讲座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好优秀师德标兵精神,积极开展师德讨论,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要把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鼓励教师多读书,成立了学校教师的学习群,大家在业余时间可以在网上学习交流,努力帮助教师把读书成为自己需要的事。二是要引导教师勤于反思。鼓励教师平时多做教育教学随笔,积累教育教学案例,学期末把反思整理成册、形成研究成果等,使教师们领悟到自己的提升不但使学生受益,实际上更受益的是自己。②抓好班主任、辅导员队伍管理。我要求德育主任认真组织好每月一次的班主任工作例会,与班主任、辅导员一起探讨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通过班主任例会,要求班主任及时填写好班主任工作月汇报表,即时对上阶段的德育工作进行小结,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德育薄弱环节进行重新布置。通过“五项常规竞赛”、检查《班主任手册》、德育组成员听晨会课、班队课等形式了解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情况,并在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向全校班主任作检查反馈。为了提高广大年轻班主任的业务水平,本学期对我校新增的两名年轻班主任,继续采取了“以老带新”“师徒结队”的方式,帮助新班主任茁壮成长。

(2)完善德育工作体系,实施“好习惯是成才之道”的育人理念。构建完善德育管理体系。我校在省标准化先进学校验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成功源于好习惯”的特色目标,并围绕目标开展德育工作。建立并完善了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建立起包括德育副校长主抓全面工作、德育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大队辅导员负责学生的养成教育,班主任、思品教师、家长、社区为骨干的庞大的德育队伍,形成合力,机构健全,分工明确,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好习惯是成才之道”是我校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学校,要求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在走廊轻步慢走,文明礼让,上下课排队进教室。班级设立多项自我管理岗位,课间纪律由学生自己管理,每班由专人负责,每周一总结。此项工作成效显著。

三、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在课题研究管理方面我校注重创新,为教师搭建课题的研究平台,倡导教师积极参与教研室组织的《心理导航》等栏目的活动,定期开展学校的教育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活跃学校教研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为教师提供教育科研信息服务,主动宣传教育科研,让教师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从制度管人到人文关怀,达到人人都是德育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四、规范管理,转变习惯

在课题研究方面,我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指导科研组按低、中、高年级分类制订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教师根据方案做好过程性材料。我们根据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同时指导科研组做好科研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写出规范的阶段性总结报告。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和活动性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和洗礼。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了课程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创新,转变了师生的行为习惯。

每学期学校都组织课题实验课活动,课题组成员通过听课,做实验课观察量表,课下交流研讨,认真分析实验课的得与失,及时总结,积累经验,课堂上再次实践、探索,将科研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以研促学。

五、终身学习,不断成长

要确立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加快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从思想上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二是以德育科研为中心,在班级管理上寻求新的突破;三是培养青年,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要积极鼓励,多帮助、多引导,努力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总之,以德为本,科研先行,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引导教师转换观念,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拓进取。所以,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和教师一起共同学习和提高,共同营造和谐、进取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篇8

    “道德情感是将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与一定社会的行为准则作比较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专长的一定准则的道德性需要相联系的,当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举止符合一定的社会准则的需要时,就感到道德上的满足;否则,就会感到悔恨和不满。”中学阶段是道德情感逐步稳定和成熟的时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劳动情感、社会公德情感、义务感和责任心等等,都要在中学阶段形成,并为中学生的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可以通过外界刺激产生,人到一定的年龄,直觉的情绪化体验在减少,但在强烈的外界刺激下,还会迅速地引起激情,例如,在网络上被称为“犀利收碗哥”的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陈文原勤工俭学的事迹可以激起学生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情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我们选择榜样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榜样的可亲近性和生活化,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形象,还有我们身边的榜样,他们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有些形象还是中学生的同龄或与中学生年龄较接近的人物,这就拉近了中学生与榜样的距离,也拉近了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这些人物形象就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作用。

    开放的社会环境冲击着学校德育工作,音像、网络、舞厅、电子游戏等不良娱乐形式侵蚀着中学生的灵魂,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学生的道德情感更需强烈地反复地刺激,我们通过榜样的作用及不良道德行为的警示作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目的。但不管是正面的榜样还是反面的典型,在选择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受教育对象原有道德的伦理基础及选择对象的典型化、生活化。正面的榜样或是反面典型,选得不好,是不能激起同情心或起到警示作用,反而被学生当作笑料,例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及民族的劣根性,以激起爱国热情,放映《阿Q正传》给学生看,学生看了,对阿Q到尼姑庵偷萝卜的情节、对阿Q摸小尼姑秃头的情节以及对阿Q给吴妈下跪的情节倒是很感兴趣,逗得学生哄堂大笑,笑声可说是经久不息,这就很难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阿Q这一形象既不是正面形象,也不是反面形象,这位老师在选取这一内容确定主题时就有偏差,没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很难激发现代中学生爱国主义道德情感。因此,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题确定后,德育材料的选择要慎重,不能只让学生笑笑,让学生娱乐娱乐而已。我们要选择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道德情感的材料,例如《焦裕禄》、《张思德》这些电影是很好的材料。

    道德情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要善于思考,要常抓不懈。 

    二、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多年来,我们把德育工作作为一项单独的专门的教育工作来抓,学校政教处孤军奋战,忽略了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我们开了许多德育工作讨论会,开了很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却很少召集各学科老师共同探讨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德育工作不只是几个专题讨论会或是主题班会能够凑效的,它必须依附于学科教学,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才能够完成。如果德育工作离开了学科渗透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收效是甚微的。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与其它学科的联系,特别是加强德育与文科的联系。例如,语文这一学科中就很多文章涉及到传统的美德,如朱自清的《背影》是对美好亲情的歌颂,李密《陈情表》涉及到传统的“孝道”、司马迁《报任安书》中司马迁顽强的意志以及孔孟之道的“仁义”,这些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道德所奉行标准,仍然是现代道德的内容,甚至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道德力量。我们不应该抛弃或淡化这些传统美德,特别是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更应坚守这一方道德阵地。       加强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减轻学校政教处的负担,也可使学科教学从只重知识转化为知识与道德并重的培养方向。

    三、加强校园文化中的德育渗透

    校园文化是通过校园建设和各种形式的活动而营造的一种能陶冶学生性情的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它已作为一种思想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近年来,许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花了一定的功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每一棵树木都可“交流”,每一片花草都能“传情”。充分利用好了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墙壁显眼之处有名言警句和学习园地,花草树木都挂有“小草美丽,小草可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等温馨的警示标语,实验室悬挂了“量筒量杯可量你的学习态度,试管试剂可试你的道德品质”的标语,食堂悬挂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整个校园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文化气息。这些名言警句及文化标语浸润着学生的心灵,对陶冶学生情操、励练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节、校园网站更是高层次的校园文化节。例如,有些普通高中,每年都举办艺术节,艺术节中有诗文朗诵比赛,有卡拉OK比赛,有书法比赛,有情景剧、小品表演比赛。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展示个性的舞台,在节目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产生了可接受的品德行为体验,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除举办艺术节外,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校园网中的师生对话专栏,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师生可以在互不相识的情况下交流,这种交流更近人性化,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网站中,还有留言栏,学生可以把对教师的看法留在网站中,通过网站的师生交流和学生的留言,可以探索学生的心理动向,也可观察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篇9

21世纪是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络的快速扩散和发展让当下的学生走进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开放的网络空间必将对我国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并带来发展的机遇。作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德育,必然也会使其影响,与传统德育工作模式相比较,将呈现出一些新变化。

为此,笔者在论述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环境下技校的德育工作的特征,阐释技校德育工作的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新转向,以期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启迪。

一、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传播特点主要有:第一,信息量大。网络有无限扩大和丰富信息内容。第二,速度快。网络信息可以实现随时更新,信息同步反映。第三,传播手法多样。网络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融为一体的传播。 第四,交互性。用户可方便地通过各种输入装置与多媒体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第五,互动性。网络传播中,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第六,开放性。在网络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可进行交流。第七,共享性。信息网络是基于信息共享建立起来的,它开创了信息全球化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息景观。

二、网络环境下技校德育工作的转向表现

虚拟网络空间逐步成为技校德育发展的新境遇。新的境遇使技校德育工作发生了变化,技校德育工作也发生转向。

1.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

德育环境,是指与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有关的因素和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明显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德育环境影响着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环境好,将形成好的德育教育氛围、情境,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下,学生耳濡目染,不断得到熏陶,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反之,学校德育环境差,学生的消极情绪就多,德育教育效果会很不理想。所以,德育环境渲染德育教育气氛,感化着每一个学生。

技校德育环境涉及学校、社会与家庭等的层面。但过去,学校是德育环境的主阵地,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位一体,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景象。为此,学校、社会、家庭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建立健全网络立法、提高家长和学生的网络安全和网络道德意识、营造良好的网络知识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引导,使这个多元的德育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

技校传统德育的缺陷在于主体不清,忽视学生主体参与,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但随着社会的转型,网络时代的崛起,学生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呈现出与过去不同的新特点。如政治意识理智、客观、冷静、现实,政治观念积极、健康、向上,初步具备现代性的思想品质,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学生的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德育受教育者是参与活动、接受信息的客体,也是主动学习、自我教育的主体,他主动建构德育自我教育情境,养成良好品德。因此,我们应顺应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主动构建”的趋势和特点,尊重和提升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活动,实现技校德的目标。

3.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

传统德育教育知识化、认知化和泛政治化,德育内容空泛,缺乏情感,同时,德育内容设计偏重于共性教育,对学生个性教育少,没有针对性;没有跟上现代信息时代的步伐,德育内容材料与学生的思想状态不吻合,与迅速发展变化的世界不同步。随着技校德育环境、德育对象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应“改革求发展,创新出特色”,积极改变“空泛”瓶颈,不断探索充实德育内容,使之丰富多彩,运用现在网络技术,扩展德育内容和资源的来源渠道,不断进行组织和开发,更加充实技校德育内容,达到德育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使德育内容从封闭的校园生活拓展到温馨的家庭生活和开放的社会生活。

4.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

网络环境下,在技校德育工作实践中,我们可探索一些德育新手段。第一、建立德育网站,开辟班级网页、个人网页,开设新的德育课堂。搜集教育资源,在校园网上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第二、设置教师、学生、家长频道,心灵驿站,时事动态,自我测试等等形式多样的栏目。学生可通过这些栏目,了解时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第三、创设德育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在线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1世纪,进入了网络时代。无论人们是重视还是不重视,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深刻影响和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和观念,给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虽说网络为技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机遇,创设了条件,但在网络环境下,德育环境由“一元”转向“多元”,德育主体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德育内容由“空泛”转向“丰富”,德育手段由“单一”到“多样”。这些转变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在当下,德育工作的网络化发展是未来技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方向,但我们不是不要传统德育教育,全盘否定它,而是要使它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进行改革、创新手段,使之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服务。

篇10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年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网民中学生群体的比重最高为24.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占据了网民的的一大部分,大学生思想尤为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网络的影响,大学生是我国网络的主力军,几乎无时无刻不再受到网络的影响。我国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方法及模式,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德育已经不符合时展的潮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如何在网络的背景下开展,利用网络的积极影响,克服网络的消极影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网络的含义

网络也可称为“互联网”。在1997年7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对互联网作出定义:“互联网专指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众多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由美国ARPA发展而成,数据传送采用TCP/IP协议方式进行。”[2]在这里研究的网络指国际信息互联网络,特指集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或个人。[3]

二、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积极影响

1. 丰富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

网络上有着海量信息资源,互联网是一个交互型的大系统,将世界各地的信息汇集在一起。网络具有及时性、交互性、多元性的特性,可以及时将新的信息传递到各个角落。所以说网络能够丰富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高校德育工作可以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内容。高校教育者可以在大量的信息中选取符合德育教育的典型案例、时政材料等,制作质量更高的教育文本,更好的服务于德育教育,为德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改变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

传统的德育方法是单向的,教师大多采用的是灌输式、说教式、命令式的方法,如报告、墙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等活动是常见的教育方法,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模式受到挑战。网络的普及为高校德育提供了新方法,网络可以集图画、视频、声音等为一体,改变了原来的单一式教学,转变为双向型、互动型教学,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活泼生动。

3. 提供了高校德育工作新平台

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提纲了新的平台,教育者可以不需要再局限于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堂等进行德育工作,一些经典的德育教育片、专家讲堂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教育者也能即时掌握学生的情况,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如电脑、QQ、微博等,学生有问题时不能与老师当面谈,可以借助聊天工具进行交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

4.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网络更新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大学生一般局限在高校校园中,很少有接触外界的机会,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接触外界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以前大学生的思想是保守禁锢的,网络则给大学生带来了闻所未闻的新思想、新观念,解放了他们的思想;其次,网络提高了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虚拟的,大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并且不受时空的局限,有利于大学生民主意识的提高;最后,有利于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网络是不断更新升级的,网络里的信息也在不断完善,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网络世界,接受新事物,知识也在不断更新,网络为大学生积极创新提供了条件。

三、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1. 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网络技术的优势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大力推崇西方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冲击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大学生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不利于高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对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形成挑战

网络最大的特征是不可控性,任何人或团体都能不分国籍、民族在网上消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各种黄色、暴力、反政府的言论充斥在网络中,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虽然可以从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他们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易受到不良内容侵害,对高校德育内容形成挑战;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是网络给了大学生较大的自和选择权,大学生不再喜欢单一古板的教学,更倾向于开放的、互动的教学。

3. 不利于高校管理者的管理

大学生利用网络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大多数人的目的还是用于打发无聊的时间,上课时经常会有学生带着电脑,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还有一部大学生上课用手机查答案,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考试作弊;也会有教育者上课时间接电话等现象存在。这些都对高校的管理者形成了挑战,不利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