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04:30: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培养中职生的良好的情绪
中职生正处在情绪极不稳定,变化多端、易冲动、烦躁的阶段,加于正确的引导,培养健康良好的情绪对其整个人生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首先,创造良好氛围。某种情绪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情境,要培养中职生健康良好的情绪,就需要创设适宜的氛围,让中职生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学校集体中。其次,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中职生经常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再次,保持适度的焦虑。研究发现过于焦虑会使人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从而影响人的认知和辨别能力,进而影响个体的精神状态。另外,焦虑过低则使人精神涣散,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保持学生适度的焦虑水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情绪体现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鉴于中职中在人际交往存在的障碍,特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交往观,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其次,教会中职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人际沟通技巧的课程、专题讲座、课外读物等向学生系统的介绍提高沟通能力的技巧及交往的礼仪规范等。
四、加强中职生职业心理健康的教育
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生,有一个健康的职业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提高培养中职生健康的职业心理。
1、加强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求职过程不单单是一场能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挑战。与高学历大学生相比,中职生中因其学历相对偏低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在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许多中职生表现出自卑、焦虑、挫折感等等不良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他们求职做好准备:首先,要提高中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求职是一场持久战,遭受挫折是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求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培养承受挫折的心理素养,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其次,要提高自信心。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的潜能,对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标充满必胜的信心。同时,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群体,正在日益壮大。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特点,但因为未来发展目标和社会待遇等差异而又具有个别性。就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来说,我们更应该特殊看待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2013年初,对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水利工程系1089名学生做了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大一学生占43%,大二学生占39%,大三学生占18%。调查统计分析显示,大约30%的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因为就业竞争很激烈而造成的心理压力的学生占46.5%;因为家庭经济收入底而造成自卑和挫折感的学生占20.5%;因为人际交往所带来不同程度心理困扰的学生占17%;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学习压力的学生占10.5%;另外,还有5.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佳,需要通过寻求他人帮助解决,然而,这些存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们,当自己一人无法从困境走出来的时候,绝大部分选择了向父母、亲人和朋友求助,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专业老师和专业的心理医生。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就业形势严峻是当前困扰高职生的主要心理压力,调查中虽然只有大三的学生面临毕业实习,但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同样感受到了未来就业形势的严峻。
总之,目前困扰高职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主要有:就业压力、家庭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及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就此而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忽视。另外,还有部分有特殊问题的学生,例如:抑郁症、精神间歇性失常、行动怪异、孤僻症等,虽然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性是相当大的,因此,应该引起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等人生重要课题。从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来看,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症状:孤僻、抑郁、强迫、焦虑、偏执、冲动等,造成高职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因素。
1、个人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
当学生刚刚脱离家庭进入高职院校后,远离亲人和朋友,陌生环境和自我认知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这就使很多学生面对实际困难时不知所措,难免会产生思家念旧的情绪,进而难以适应现实的学习生活。另外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看问题常常有失偏颇,这就影响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在学习生活中,有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发展还不够成熟,理想与现实出现脱节,他们往往会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由于期望值过高,不能清醒的面对现实,一旦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失意灰心,进而对生活产生无望的情绪。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上遇到问题,虽然能找到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但时常会出现一些不成熟的心理,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如果他们的偏执的想法和做法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就会导致心理障碍。
2、学校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学校教育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要始终坚持不懈,这对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有心理问题的高职生所占的比例较高,而且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往往会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培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小学对心理健康这方面的培养教育不够重视,作为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更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来,真正做到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个家庭着想。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必要的物资设备。有些院校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专业知识跟专业技能的掌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得不到及时地疏导和教育。
3、家庭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影响人早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但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之下应该放在首位。家庭的变化,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家庭关系复杂、家庭矛盾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的变化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4、社会因素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但是人们对这种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另类”教育,觉得“只有普通高等教育才有出路。”由于这种片面的错误认识,相当一部分学生宁愿打工也不愿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高职生,仍然认为是因为当初分数不够理想,无可奈何才作出的选择。另外,随着现代前卫生活方式的发展对传统道德思想教育的冲击,很多大学生抵制不了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产生了一些道德困惑和心态失调,形成诸多复杂多样的心理问题以及一些不良事件,比如频频出现的酗酒打架事件、偷盗行为案件等。
对于当前高职生复杂多样的心理状况,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倡导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采取各种各样的有效措施, 进一步促进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水平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
参考文献:
[1]赵慧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现状
(一)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
高职学生学习方面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都来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础薄弱,对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把握不够,大多数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不思进去,得过且过。其次,进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没有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职院校的学制是三年,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职学生无法应对,课程安排的过于紧张,使得本来基础就很薄弱的学生学起来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二)情感问题处理的不当导致心理变异
大学期间学生的心理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得过度时期。缺乏生活阅历的高职学生,对爱与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学校园里频繁出现交往不得体、为感情打架、为爱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网络的隐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同时也是年轻人的时代。网络的推广不仅给我们年轻人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同学们不能正确的使用网络,常常被网络中那些扭曲的东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满足,填补现实中的心理空白。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现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则关注不够。其次,家庭的人际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育,调查案例中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父母关系不和(如父母离异或父母性格怪异,或者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主要亲属关系的不和谐以及父母或其他长辈营造的家庭氛围、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直接关系)。另外,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贫富差距的考验,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一些家庭经济贫困的大学生就会浮躁、自卑,进而产生偏执、虚伪的心理倾向,甚至引发假、丑、恶等不良行为。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的变化、网吧的大量存在、生活节奏、社会风气、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还有当代社会的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的不良风气,给“象牙塔”中的大学生造的不良影响,经常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上学仅仅想要的是一张文凭等等的错误理念。
(三)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生活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生们在校园里要独立面对学业上的压力、生活上的自理,还要面对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这些压力使有些学生感到很不适应,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刚刚入校的新生,如果他们对上述问题处理不当,不能及时求助于同学或老师,长此以往,必将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个体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属于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于其生理、心理并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人格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强迫性神经症。
三、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新进路
(一)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进学生包括心理素质在内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学校管理工作既要体现教学的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终为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和辅导工作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讲授心理知识,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帮助学生集中解决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家庭的变故,感情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如何面对挫折等等,指导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团组织。
(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要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及干预机制,在学生出问题之前进行心理援助。这是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因心理问题出现的突发事件的方法。当然这需要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而制定计划,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我们在各年级各班安排心理委员进行每月的月会,通过月报表排查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对学生心里突发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预。
(四)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工作。
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并实行跟踪;针对学院特点以及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危机的应对预案,主动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辅导,预防或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辅导员心理咨询培训,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辅导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多方齐心协力高职学生辅导员思想教育指导工作的常规与琐碎较易导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务性工作而忽略本质,有很多时候是无法真正触及90后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够留在表面。本文通过采用心理访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当前高职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发现90后学生内心深层的想法,不断探索,寻求更多良策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更加有效。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令人担忧,这说明我们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2.主要成因分析。
2.1 家庭贫困: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比较势利,使贫困生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不愿与他人交往。因此,家庭是影响学生行为外环境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
2.2 先天素质差:一些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发育如口吃、身材短小、相貌不漂亮、气质不佳等方面的原因而自惭形秽,不敢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造成自我心理封闭。
2.3 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使得中专生心理素质不高:当前,在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比较突出,升学率、学生成绩对学校创品牌,对教师评优、职称晋升产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很多学校、教师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而对学生其它方面关注不够,导致很多学校天天大喊实施素质教育,而下大力气搞的却是应试教育。可想而知,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很难得到教师足够的帮助,处在教育的边缘,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2.4 缺乏进取的精神:一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得不到外部的激励,自我激励的水平又不高,他们往往会抱一种得过且过的思想,混一天算一天,对于学习的目的性认识模糊,缺乏进取的精神,一旦遇到挫折,容易自暴自弃,产生“破罐予破摔”的念头。
3.措施与对策。
3.1 及时发现、及时引导。
3.1.1 中专学校的边缘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决定了他们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不主动寻求帮助,所以如何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就成为了关键。如果有学生来找你倾诉的话,你先不要急着给他建议和要求,在听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点点头,表示你理解他的感受;即使不同意他的一些想法,也不要随意中断他的话。只有当他认为教师确实理解他,和他产生了共鸣的时候,他才会对你产生亲近感,这时再给他提出一些建议,他会更容易接受。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一定要保密,在没有经过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决不能擅自向别人透露。
3.1.2 班主任要善于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了解、关心他们的变化。对因不同原因而暂时处于边缘的学生,要适时地给予帮助,使他们能尽快摆脱困境,重塑信心。
3.2 建立边缘学生的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它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提供操作指南,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一、研究意义及目的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职学生往往被认为是学业上的失败者。不可否认,学业上的挫败感给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相对于本科或者重点本科院校,高职学生存在认知方式消极,自信心不足,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缺乏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等常见问题。在高职学生参加校外实训时,陌生的工作环境、工作的压力以及与同事领导复杂的人际关系都加剧了学生们的心理困惑。再者,英语专业女生多、男生少,其心理问题有其特殊性,为更好地了解校外实训期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设计了本调查。
二、研究的问题与方法
本调查是针对高职学生校外实训期常见心理问题的一项实证研究,研究的问题是:①高职学生校外实训期的心理状况,②男女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④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外贸分院13应用英语3个班,共120人,其中男生12人,女生108人;独生子女51人,非独生子女69人;城市生源学生43人,农村生源学生77人。
2.调查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数据,问卷项目内容合计编排共44项,包括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情感这六个角度对学生具体心理状况进行描述,问卷采用五级制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情况非常不符合,“2”代表情况基本不符合,“3”代表情况有时符合,“4”代表情况基本符合,“5”代表情况非常符合。
3.调查过程
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课题组在正式测试之前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并做了适当修改。正式调查在学生在校外实训进行了一周之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
三、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去除一些无效问卷(有遗漏未填完整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112份,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1.校外实训期学生整体心理状况分析
将所有测试结果按生活应对、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情感六大类进行统计处理,平均值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因本次调查采用五级制评分标准,平均分高于3表示学生处理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能力较好,反之则被认为较差。从表1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实训期处理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力最强(M=3.07,SD=1.48),职业准备得分次之(M=3.03,SD=0.70),对于义乌工商学院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因校外实训期间还是住校,所以不会因为地域的原因给他们造成情感问题,另在实训之前,实训单位对参与实训的学生进行了岗前培训,所以在职业准备方面的问题也较少。但是其他四方面,得分都低于3,说明学生在实训期的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处理和实训期的学习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指导老师给予关注与并做相应疏导。
2.男、女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英语专业男生少、女生多,本次调查对象中男生为12人,女生100人,以性别为分类变量,对男女在实训期间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比较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列于表2。
表2的统计数据表明,男生除了职业准备和情感两方面均值得分低于女生,在生活适应、工作适应、人际关系和学习方面均值得分都比女生高;在生活适应(t=-2.34, p
3.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学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本次调查城市生源学生51人,农村生源61人,课题组以生源为分类变量,对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数据可见,城市生源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生源学生,其中人际关系(t=3.81,p
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差异比较
参与本次调查的独生子女人数为45人,非独生子女67人,笔者以是否独生子女为分类变量,对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校外实训期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了均值比较和均值差异t 检验,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3中我们发现,独生子女在校外实训期间心理健康水平都不及非独生子女学生,其中在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差异特别明显,已经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一现象与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一定关系,独生子女学生一般来自城镇,家庭条件较优越,不懂分享与谦让,待人处事更加独行专断,进入工作岗位难免出现生活适应困难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惑。
四、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校外实训期学生易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惑,具体来看,女生心理状况普遍不如男生,城市生源学生心理状况普遍优于农村生源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方面困惑少于独生子女学生,因此,实训指导老师在学生校外实训期间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重视,并重点关注容易产生心理困惑的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西南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一、当前职业学院学生存在的不健康心理
1.不能做好面试准备工作。每次召开就业招聘会之前的几天,学校会提前把要来的企业具体概况张贴出来,很多学生不仔细阅读企业信息,也不从网络上去了解企业。对面试岗位要求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及企业文化、背景等不了解;对企业做什么产品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基本信息不清楚。同时,部分应聘企业的学生缺乏时间概念。企业到校来面试,不能按时参加招聘会,拖拖拉拉;不带应聘资料或笔;面对企业人事的询问谈吐不流畅,所答非所问,应对能力不足,不能随面试人员的思维走,自言自语,如同浮云。
2.跟风现象严重,缺乏自主择业观念。部分学生不论自己的职业理想是否与招聘企业相一致,条件是否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常常是一窝蜂地前去应聘,出现就业迷茫,继而从众跟风,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不能正视自我,对企业求全责备。部分学生不能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自我,盲目乐观、过高的评估自己的能力,暴露出理想化的求职状态。自己的不足不去正视,企业的缺点却被无限放大,甚至有一点不如意,他们就不认可企业。
3.毕业生职业意识淡漠,到岗后工作不稳定。部分学生潜意识存在一次就业定终生的误区,流露出不满足做基础工作、不愿从一线工作做起、想一步到位的思想;有些学生不能摆正心态,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离职的理由是离家远不行、三班倒不行、挣钱少不行、工作环境差不行、住宿没空调不行、上班太受约束不行???????表现为:懒惰、好逸恶劳、见异思迁、以“自我”为中心等等。频繁的跳槽,很多学生在一个岗位上不会干很长时间,一年时间换好几家公司,做两个月休息十几天,不能吃苦,又想享受较高的待遇,飘飘欲仙地生存,根本没什么职业规划。
4.在当代职校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偏激等,缺乏责任心、安全感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因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主流来自农村,相当部分学生在少儿时期属于留守儿童,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心理素质。上述的心理缺陷在就业后与他人相处与沟通中极大的表现出来,例如:不服从管理人员的管理,面对别人的指责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做出极端举动;不能与他人通力协作,出现问题相互推脱责任;一同就业的伙伴,看到自己分配的工种不如别人时(自己认为),不是通过自己努力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去改变现在的状况,而是找各种理由辞职或鼓动其他同学离职。
二、确立健康的就业心理标准
1.建立自信。要正确认识自我,多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不要因为是职校生而产生自卑,不要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评价太低而不敢主动推销自己,不敢参与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中。要能进行自我剖析、自我定位、自我调控和自我进取;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积极的发扬,对不足能自觉地去改进。
2.坚韧不拔的意志。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职校生应具备一种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以一种“杂草精神”勇往直前、茁壮成长。因而职校生在平时生活中应养成吃苦耐劳、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的好习惯。
3.健全的性格特征。一个健全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为勤奋、勇敢、坚强、自信、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细致、乐观、文明有礼等。如果一个人具有健全的性格特征,往往能自觉主动地区组织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挫折,实现预定的目的,从而使学习和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愉快和成功。
4.乐观稳定的情绪。情绪作为人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形式,是人的心理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职校生要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情绪稳定乐观。任何人都会碰到顺心和不顺心的事,都有积极和消极情绪,关键是要保持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使喜怒哀乐等情绪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职校生则应具备较强的情绪自我控制能力。
5.优良的品质。优良的道德品质应包括社会公德、人品修养、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服从服务意识等。通过对几十家大型企业的调查,他们普遍认为:职校生的人品比技能更重要。在就业竞争中,职校生没有很大优势可言,但职校生的谦虚、服从及良好的个人修养能成为其不可缺的最大资本。
三、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指导
1.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心理。学校制定班级值日周制度,值日周班级从周一至周五负责全校的卫生,分别在每天第一节课前后、下午放学后对校园各个角落进行打扫,分配到各个岗位的同学打扫完毕后,在原处留守,保持所打扫区域的清洁,见到老师敬礼问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服从”意识,班主任向学生布置工作时,学生能够任劳任怨、不拈轻怕重,不讲经说法,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2.培养学生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学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如学生上学必须佩带校徽,男生留短发,不穿奇装异服,不佩戴饰品,女生不浓妆艳抹、染发、烫发,不得抽烟、打架、酗酒等等。学校开展一系列学生自治的活动,成立学生会,有学生会管理学生的早晨出操整队;校园清洁卫生的检查、打分、评比;早晚自习的班级纪律等等。同时,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训练学生的文明礼貌、团队精神、人际交往能力。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艰巨任务,高校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繁重的脑力劳动。经过调查,在天津大部分招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中,很多专职教师不但要完成留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还要面对心理日益复杂和个性愈发独立的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肩负着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的重担,这使高校专职留学生教师面临着双重的心理压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快速推进,有关高等学校专职留学生教师的职业压力、倦怠以及离职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专职留学生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持久压力导致教师身心疲惫、压抑,甚至对生活、工作产生悲观、冷漠的心态,职业倦怠现象随之而来。这不仅对教师自身有极大的负面作用,而且对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提高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扩大留学生教育规模也有着重大的负面影响和巨大危害。因此,应该把高校专职留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问题提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随着来津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在国际学生教育管理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对外教育关注的焦点。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和技术,更体现了一种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尤其在留学生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搞好高校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还是要有一支具备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一、材料
调查对象来自天津市内5所大学的专职留学生教师(包括专业教师及专职留学生管理教师),其中医学院校1所,理工科院校2所,文科院校2所。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方法,在5所大学留学生专业教师、管理教师中随机抽取150人,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5份,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88.6%。
二、方法
1.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以王登峰1994年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测量教师的自我和谐状态。该量表包括“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简称“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简称“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简称“刻板性”)3个分量表,经测试,其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85、0.81和0.64,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和预测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工具。
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由Derogatis,L.R.编制,包含90个项目,囊括了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性等。它的每一项均采取5级评分制。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5,具有较好的内在信度。
3.测试过程
对被试对象进行集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 for Windows 进行管理和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1.不同性别的专职留学生教师自我和谐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教师不论性别,在自我和谐度的三个维度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性的差异,但从统计值上可以看出,女教师在自我不和谐程度、刻板性、自我灵活度三个方面均高于男教师。在SCL_90的各维度上,只有躯体化一项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2.不同学历层次专职留学生教师的自我和谐度和心理健康的比较
在人际关系敏感性和抑郁症状以及精神症状上,三种学历层次的教师均达到显著差异(P
3.自我和谐度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教师在自我刻板性和强迫症上,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由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
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即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传统心理学多指消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对于健康、勇气和爱则很少涉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症状。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别学生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学生的知、情、意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积极心理学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使民办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
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较少,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迷茫等悲观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比较消极。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民办高职生尽管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但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和潜能将是他们人生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而且能激励他们做人的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飘忽不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造成缺乏目标、害怕失败、夸大或扭曲事实以及对未来悲观失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生产实践,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校外实习,他们存在着动手能力强、创新性高、自知力较好等积极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经常是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也因此使得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而不能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具有激活功能、拓展功能、构建功能和缓释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并能增强个人能力,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03页)等。
3.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含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不少民办高职学生由于在这四个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习成绩差,意气用事,冲动易怒,做事情虎头蛇尾。教育实践证明,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不一定都高,但学习都自觉主动、有恒心、独立、自制等。由此可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1)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往往是较差的学生,而产生此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被迫的行为。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首先得让他们确定一个积极而明确的学习目的,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将学习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除了学习方面,自觉性在生活中还体现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化进行加强。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在于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意志力是当代学生所匮乏的,在民办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体现为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有顽强的毅力,充满信心,为正确的目的而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
(3)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现今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被父母代劳了。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跟外界社会的沟通,缺乏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而在民办高职学生中,果断性的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要培养这一类学生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则要从源头出发,凡事不代包代办,给他们自主选择的充分的空间与权力。在面临挫折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掌握信息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4)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制力。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所发生的学生冲突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自制力的缺乏不仅表现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学习上也表现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上则放纵放任。自制力差的学生通常无法将学习作为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沉溺于网络或是游戏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面对挫折。
参考文献:
[1]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
[2]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心理科学,2005(2).
(一)心理适应的科学内涵
心理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个体能自由选择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追求自己的目标,以顺从环境和改变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样的事物,个人会因环境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的调适。因而,心理适应者有满足感,心情舒适,而无恐怖、阴郁、压抑、焦虑。通常心理适应的好与坏是以个体与环境能否取得和谐的关系而定,其标准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个人的心理环境和实际环境相一致,二是能够依据实际环境调节自己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 )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目前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人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不断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处于心理健康状态下的人,不论从事何种活动都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同时自身的发展也能达到比较充分的程度。
(三)问卷调查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对2014级入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回收的1691份问卷进行统计,77.5%的新生对校园生活设施比较满意,83.4%的新生对学生公寓的住宿条件比较满意,68.2%的新生对辅导员比较满意。因此,学校的环境、学生的食宿条件,辅导员的好坏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新生是否能更快更容易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二、影响高职新生心理适应问题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社会、家庭对刚入学的新生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但学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觉悟高度则相对滞后,与家庭的期望之间存在着差距,从而导致新生焦虑感的产生。学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模式、自身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与适应、承受挫折的能力。
(二)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影响
由于高校不实行坐班制,因此很多专业教师都是上课结束就离开学校,而与大学新生接触最多的一般来说都是辅导员。辅导员面对的大学新生只是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学生娃”,无论是在社会阅历还是个人感情体验方面,比起教师是少之又少,就像是一张“白纸”。如果心理不健康的辅导员“利用”或忽视了这一点,往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障碍,从而影响他今后的生活。特别是一些辅导员喜怒无常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常常会成为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的新生以90后出生为主,一般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优越,手机、电脑一般都比较普及。他们普遍生活在网络世界里,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定势。大学新生由于刚从高中毕业,生活范围较为狭小,缺乏丰富的交往技能和经验。一旦遇到困难或问题得不到建议、指导,将会导致他们造成冷漠、嫉妒、不满等不良心理,这将增加一些学生的个人中心主义,形成人际关系障碍的恶性循环。
(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不足的影响
大学新生阅历较少,对很多问题看待不全,比如:交友、学业,碰到问题不知有何种方法或渠道得到解决。面对压力,这些学生的受内在自我防御机制的支配,或默默忍受,或过于紧张、神经过敏,产生恐惧心理。有些学生表现出谨小慎微、自我克制、墨守成规和苛求自己;有些学生容易出现自卑、不安、无助、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表现出失眠、疲劳、食欲不振等许多躯体症状。没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学习、训练,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明显不足。
(五)生活习性的影响
大学新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大家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每个学生的人格因素和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其中人格因素中的个人性格气质、目标制定的实际程度、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心理调节能力等,是造成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内在直接因素。新生之间一旦缺乏沟通,容易使他们之间产生孤独、烦闷、冷漠等消极情绪。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
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学习讲座等为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提供疏导、排解渠道。定期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运用真情释疑、融情说法等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标本兼治。
(二)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强化辅导员心理健康知识的培养,提高人格魅力和心理健康辅导能力,增强辅导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心理状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帮助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尤其是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受到较大提高。
(三)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活动
学校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学术报告、演讲比赛、文娱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能根据自己爱好进行选择参加。除了可以增加课外知识,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这样既能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又能派遣烦恼,舒缓紧张的神经,有助于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使身心得到调节。
(四)提高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1
2011年,教育部C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对高等院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作出了相应规定:高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1]。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各省教育厅也组织制订了相应的标准,对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集知识性、技能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其教学形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而高等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笔者所在高校结合文件要求,开拓思路,创新应用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逐步探索出一系列适应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新途径。
一、联合兄弟院校师资,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常常会面临师资匮乏的情况。笔者所在学校既无心理学相关专业,也没有聘任相关专业教师。2011年初,接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相关文件,尝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仅依靠学生处下属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4位兼课教师,需完成数千学生的授课,工作任务相当艰巨。2014年起,学校开拓思路,联合周边有相关专业的本科兄弟院校,聘请了12位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中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与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课教师组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团队,为在校生开设每学期4课时、共4学期16课时的课堂教学必修课,并于2016年4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挂靠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全面负责教学、兼职和外聘教师管理与服务工作。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人数近1万,必修课仍需开设大课堂教学,2-3个自然班合班上课。为增强大课堂教学实效性,兼职和外聘教师结合实际,创新应用了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就曾采用PBL教学法、体验式培训模式、案例讨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3]。
二、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心理体验课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4]。这与“互动・反思・分享”型教学模式不谋而合,其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内隐知识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其教学基本程序是: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5]。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
高职院校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实践能力较强,更乐于参与体验性和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自信心低、情绪控制能力较差等特点,亟需进行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和培训。笔者所在高校每学期在全院在校班级中开设心理主题体验课,一学期一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全员参与。首先由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邀请相关教师和专家开展全校各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咨询技能、朋辈心理辅导知识、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组织能力、相关主题活动开展方式和注意事项等。心理委员完成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后,回班级按照“参与一体验一交流一模拟一反省一点评”的模式,开展心理主题体验课,并将活动策划、总结和相关的视频影像等汇总成课程成果材料,上报咨询中心做课程考核。
心理体验课每学期4学时,和理论课一起构成学期必修课程,共8学时,0.5学分。截至目前,笔者所在学校已连续开展5学期心理体验课,主题包括团队建设、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生命教育、感恩教育等,收效良好,学生反响积极。
三、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心理公共选修课和慕课
除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开设主干教育课程外,笔者所在学校还联合教务部门,每学期开设数门延伸教育课程。此类课程多为公共选修课,部分为专业选修课。课堂教学课程如《沟通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旅游心理学》等,由学校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资质的教师向教务处申请批准后开设,在校学生可自由选修,开课教师负责选修学生的授课和考核工作。网络课程(慕课)如《大学生恋爱与性健康》、《心理咨询与治疗》、《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分析》等,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供全院学生选修,设置慕课导师,管理课程修读和考核。
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学生对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兴趣常常高于其他类型课程,每学期选课时,此类选修课程常常会出现一课难求的场景。以本学期为例,两类心理相关选修课程覆盖在校生一千余人,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干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讲座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所在高校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依托每年5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和10月的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心理活动月系列活动,将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延伸,在全校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素质。同时每年定期举办十余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相关领域专家系统讲授心理卫生专业知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正在筹划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拓展手册,将课堂教育课程、心理体验课、心理健康主题讲座和活动等,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拓展教育规划,并写入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学生须按规定完成一定数量各类型教育活动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思政厅[2011]1号)
[2]孙福兵.高校心理健康课教学模式研究述评[J].校园心理,2015,13: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