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04:33: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食堂开学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176-01
众所周知,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各科教师广为关注和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小学阶段的教学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照顾,如何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如何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都是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作为吴集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也进行了诸多实践和探索,现结合这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于新时期小学阶段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有着深刻地体会,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 从心灵出发,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其实,小学阶段的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学生心灵方面的因素。为了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注重教学心理因素方面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教师的语言魅力在教学中能收到神奇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若能采用机智、幽默、生动、风趣的语言.可以让一堂枯燥无味的课变得生动有趣。如上课时,一位学生坐在位上打瞌睡。笔者发觉后,悄悄地走近他,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头部,一边风趣地说:“你昨晚一定和可恶的蚊子战斗了一夜,精神可嘉。现在你能不能继续发扬顽强拼搏的作风,把可恶的瞌睡虫也赶走?”同学们听后,善意地笑出声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听课时精力更加集中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面带微笑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快乐,产生亲近老师、和老师对话、交流的冲动;教师弯下腰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近学生,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展开合作、交流,引导他们解读文本,促使他们去探究发现,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积极营造宽松、和谐、平等、愉快的语文课堂,能有效地唤醒学生自主意识。让他们压抑已久的生命活力得以绽放,让他们纷纷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快乐地展开与文本、与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语文,在学习中收获快乐。通过和谐欢快的教学环境,优质教学氛围,学生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构建优质的教学课堂。
2 重视字词,品味语言
不容否认,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非常的重要。然而很多教师却不以为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来讲,重点应该是字词教学,品味语言。语文教学不是花架子,要扎根于语言文字,学生要在理解、品味、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语文教学要扒开言语内容的迷障。让学生见识字词的真面目,用语文的眼睛去看问题,用语文的耳朵听声音,用语文的嘴巴去交谈,甚至用语文的心灵去感受、去思考、去体验。小学语文课要在关注语言文字所表达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所传递出来的那种节奏,那种韵味。如果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最主要的是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把握中心思想。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在深入语言的同时考虑得更多的是该如何浅出,才更符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情趣,所以给理性的知识披上感性的外衣,撩开其感性的面纱。我们精致而精心地擦亮学生的句法之眼、感觉之眼、心灵之眼,直到学生洞开心扉,好奇而新鲜地盯着这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言语天地。让语文有情有意有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有灵魂的。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的统一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能够贯穿于全文,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把学生带进课文中去,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这样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视语文教育的意义,不断的提升自身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例如:我在《陶罐和铁罐》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表演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傲慢的铁罐怎样对谦虚的陶罐,我布置了讲台为国王的御厨,两位学生神采飞扬地来到了御厨,大声地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带着傲慢的语气。还无视我们大家的存在。另一个说:“不敢,铁罐兄弟。”镇定的回答。……课堂里的学生欢声笑语。接着又有两个学生不请自要求表演。在阵阵的掌声中还在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傲慢陶罐和谦虚的铁罐。表演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那铁罐最后的结局我不同情他,他太傲慢了,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老师,铁罐为什么要这样对陶罐呢?老师,铁罐为什么不见了呢?是不是有人挖走了呢?”看到学生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悟,我和他们一起融入了仿佛是几千年前的古国去了。课堂呈现一片我意想不到的景象。
二、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发展文本师生、生生对话时,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都会被激活,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独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
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明显表态,多的是真诚倾听;少的是激昂陈词,多的是热情鼓励。我希望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布卢姆说的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在每一节课前的三分中就自己当天事说说,七嘴巴舌地说,自由无拒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悄悄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得到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浪花,在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
三、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课前巧运用课题提问题,在开学的第一课《卢沟桥的狮子》我是这样设疑问的: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你猜猜课文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我让他们自由地无拘束地上黑板上写出来,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学生们开始很多都不好意思,或者害怕、恐惧的表情。我鼓励大胆的学生并给他们准备了小礼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一次课前的黑板上总是满满的一黑板问题。在往后的语文课中我大胆地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设疑能力越来越强。 例如在《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就提了二十个问题:1.为什么妈妈能找到木匣子而科利亚就找不到呢?2.为什么科利亚的木匣埋在地里不会被虫子咬坏?3.为什么妈妈过了四年她的脚步不变大呢?而我过了四年我的脚步就大了呢?4.为什么德国法西斯打进他们村子他们家的东西还在呢?5.为什么妈妈、奶奶要带科利亚去喀山呢?……我真的不感相信这就是我这些孩子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就这样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找答案。在这样交流、合作、自主中去学会自己学习。现在只要看着一个课题,他们就能够提出自己心中所想的,问自己所想问的。让我深深地觉得,课改中我们农村虽然没有多没媒体设备教学,可只要我们的教师从实际出发,从一点一滴融入学生中给学生多一些自由的空间,这群雏鹰需要我们老师的爱心呵护,不久的将来他们定会展翅飞翔的。
开放的语文课堂能促进与形成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把自己的“讲”变成学生的“讲”,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我口说我心”,参与与理解领悟是语文学习与教育的重点。“以学生为主体”还必须要教师演好“主导”的角色。
以下,是笔者从实践中收获的几点浅见:
一、开放目标,即兴灵动
教学目标的制定往往是以教学、教师为中心,课堂生成必定脱离不了老师的既定目标,学生的主动参与必定大打折扣。如果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结果肯定不同凡响,教学老舍的《我们家的猫》(人教版语文长第八册),在引导学生读好生字词,并在自由读课文基础上,老师问:课文内容知道吗?再读一遍,想想,课文写了几只猫?找出你的理由来,可以跟前面的同学交流!一会儿,议论声起,然后,小手如林。请一位手举得最高的孩子问,你觉得课文写了几只猫?他大声地说,两只猫!坐在后面的一位同学大声嚷道,不是,是六只猫!全班大笑起来。笔者温和地请最先发言的同学来说明理由,他说,写的是大猫和小猫嘛!笔者一听,不错,很有道理!那么怎么说是六只猫呢?那位同学说,书中明明写着,贪玩的猫、抓老鼠的猫、古怪的猫……全班又是一阵笑声,笔者略一顿,是啊,我也觉着有很多猫啊!一些同学在窃窃私语,只有一只猫啊!“课文到底写了几只猫呢?大家众说纷纭,现在再认真读课文,想想,并说明你的理由!”笔者及时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来作为教学目标,接着鼓励学生合作去寻找答案。顿时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被调动起来,纷纷去看书,去查阅资料,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推选代表发言,整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那问题的出发点就成了“课文写了一只怎样的猫?”那种随物赋形、随形造势,让学生们争论、思考开发思维的开放目标以有即兴灵动的开放课堂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开放内容,回归生活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际上,语文课文中的内容所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人文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通过实物或表述、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
三、开放过程,个性体验
从过程设计上说,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让学习与阅读成为初步的创造性的活动。《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阅读培养。启发提示学生从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进入创作情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备课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的问题。
四、开放方法,尊重自主
学生一贯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单一、被动的,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缺乏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能力与欲望。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公开课、研究课成了公开的“研磨课”,有些教师仍然会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步骤,记熟课上要说的每一句话,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指挥棒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应该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面貌出现,而应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合作伙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和体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
五、开放空间,挖掘资源
在社会生活精彩纷呈的今天,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语文教学除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还应把关注的视角引向课外,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与教室并非学习环境的全部,课堂教学也不再限于传统教科书、黑板、粉笔之类媒体,而是有了媒体系统以及因特网支持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它实际是一种互相沟通的、动态的、生长性的教学情境。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为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开放性,而且是新语文课堂教学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最根本的教学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点和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质疑、学生回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教具。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成为所有数学教师都亟待解决的教学难题。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应当本着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地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升级。
一、充分备课,确保学习内容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课前的备课。教师在备课时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同时教师要对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深入细致地研读,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并将这些东西进行内化,转变成对课堂教学有用的知识点。
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生活和数学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服务实践、用于实践,数学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数学知识是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的,数学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从而产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更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课堂环境的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创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学生对于教师总是有一种畏惧感,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喜欢与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产生了疑y不及时地向教师沟通,教师也不知道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什么状况,这是学生的成绩得不到提高的原因,这样会大大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态度语气要和蔼亲切,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隔阂。不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应当积极地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好朋友,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上产生的状况并及时解决。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越来普及了,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灵活性和先进性,能够让书本上的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由难变易,由静变动,既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时间、速度和距离之间的关系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形象的课件,公路上有两辆行进的车。A车子在行驶三分钟后到达目的地,B车子行驶五分钟也到达了目的地,动态化地展示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视频演示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知识点化繁为简,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四、加强对学生的鼓励,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认识自我。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建立学习的信心。教师的鼓励才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应当坚持以鼓励为主,评价语言应当富有感染力,从情感上打动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明白老师是关心自己、欣赏自己的,帮助那些游离在边缘的学生重拾信心,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同时教师在对学生鼓励应当因人、因时而异,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能过于褒奖,这样会让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创造性的评价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体验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喜悦,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全体数学教师都积极追求的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直在不懈地创建更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以求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引言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事件,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要认识到教学的现状,以及改变这种现状的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高中历史课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
1.高中历史课特点
高中历史课程从内容上看,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从其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上看,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的历程,具体到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地点、发展过程及历史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包括了数千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经过,因此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泛及知识点多而琐碎的特点。基于此,学生要想将历史学科学好就必须要进行系统的学习,课前做好预习,课上做好笔记,课后再进行有重点的复习,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效果。
2.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现状
(1)学校对历史课不重视。在整个高中教学活动中,历史课长期不被重视。具体表现在课时安排上明显少于数理化等学科。在种因素的作用下,使得历史课在客观上成为了副科,成为了其他学科的补充,但事实上,历史课是文科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
(2)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学校对历史课程的安排,也使得学生们在心中认定了历史课是副科,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课不够重视,认为历史只需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能记住就够了,因此在平时很少花时间学习这门课程,而是将大部分时间用于数学、语文和英语的学习上。学生将历史课程的学习放在次要位置,这也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开展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摆脱传统观念对教学的影响。首先要改变的是在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而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思维不够积极,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讲课的进度。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历史知识充满探究的兴趣,能够自主解决问题。
2.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再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发现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探究、解决不能理解的内容,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探索和思考时间,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展开历史课的学习。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再通过积极互动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发现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要及时予以纠正,使学生在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历史知识能够不断的得到积累,促进历史综合能力的提高。
4.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都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里真实发生过的。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久远,与现实的生活差别很大,因此在学习时,学生理解起来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将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得到最直观的感受,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愈发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做出改。教学方法得当,能对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和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总之,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高中历史课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培养了学生更多的技能,实现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通过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学生课下学习时间,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苗家瑞. 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建议[J]. 成功(教育),2013 (05):206.
新的美术教育理念要求每堂课都能够焕发生命的活力,通过美术教学课程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用基础的艺术方式表现内心的感受,达到认知、情感、创造的整合。而开放式课堂是现在儿童美术教育倡导的方式,它提出给学生自由,还原学生本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指导的作用。构建一个开放的美术教学课堂是新时期美术教学的新突破。
不难理解,开放式的课堂是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感悟、自主监控等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以及潜能素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开放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不断地创新改革教学的方式,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的自信心,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现代的课堂符合开放式这一目标要求,我们要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地利用周围的环境,做好改变,适应新的要求。
一、开放式命题,激发学习的兴趣
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能够很好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所谓开放式命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限定一个大的方向,控制难度不能太大,因为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命题会使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然后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在这个大的方向内自由命题创作。例如,在寒暑假之后,我们可以将“寒暑假生活”设定为大的方向,让学生彼此之间可以进行随意的讨论,自己选择具体的事件,教师只需要进行一定的指导,适当地提出参考意见,由学生自由地创作完成作品。同时,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需要突出强调美术教育的趣味性,同时注意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发挥美术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趋势。当然,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着画出自己感受到的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表达的习惯。这样更利于兴趣的培养,强烈的好奇心能促进学生自主地锻炼求知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灵活性、交互性
长久以来,传统的美术教学都采用讲授示范和临摹练习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等功能于一身,在表达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生动形象,尤其适合于容易分心的小学生。利用互联网,准备与美术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资源,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声像同步的情景。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使教学内容上更开放,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全面性。由于小学生基础以及兴趣的不同,教学内容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处理,同一方向的题材可以用不同的内容来展示。教师应以课本为主线,但是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选择及引入。比如,在教学有关剪纸、折纸、版刻、泥塑等内容时,可以在网上找出相关的发展过程,地方风俗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欣赏更多的课本之外的资料,丰富学生的审美经历,唤起他们的创作意识,然后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地优化多媒体的组合,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开拓视野,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更好地推进了现代化教育的长足发展。
三、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生活是艺术表现的源泉,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在生活中体验发现,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事件、现象来设计美术学习、创作内容,将会使学生在创作中拥有丰富的题材,不会再为不知道画什么而抓耳挠腮了。这种来自生活的强烈的情感与愿望使他们产生了创作的灵感,为想象插上了翅膀。教师还应尊重小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小学生需要的是引导,教师的任务就是发现潜藏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的潜力,即创造、探索、表现的欲望。更新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四、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程序
准备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按照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不再单纯地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目,而是模糊这些固定的题材的形式界限,留下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给学生自己创造。在题材以及表达形式上营造更宽松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创造新的作品。在充分尊重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大胆地突破自己感受到的,并且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来描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空间,培养对空间的直觉感,可以引导小学生感受光与颜色的关系。适当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创作,互相评价,使学生在彼此欣赏对方作品的时候,与同学进行很好的交流,吸收别人的优点与特长,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目前的美术教学大部分都是课堂传授以及课外练习两部分,教学内容也只是学生临摹。这样就造成了课堂组织很单一,学生作品大同小异,学习气氛很沉闷的一种状态。很明显,这种过于保守的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构建开放式美术教学课堂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宗旨。
开放式课堂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新的尝试,能够让小学生更好地发挥创造的空间,也能够更全面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种符合现代儿童学习的方式,使学习者成为课堂中名副其实的主角,让学生在轻松、愉悦、自主的课堂环境中充分地享受美术带来的无限乐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30
2.李华燕,《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J],《海峡儿童》,2008
3.侯小燕,《美术教育活动环境创设例说》[J],《幼儿教育》, 2009.03
“合作与交流”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理念,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生活的一项基本素质,并将与孩子们终身相伴。本次开展生本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现在就生本课堂教学方式谈以下几点较深的感受:
一、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生本课堂教学中提出“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这也正是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教学重点放在由教师的如何“教”转变为学生的如何“学”上,大胆尝试“以学定教”、“先学后做”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激发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支持者。例如,我在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课《从现在开始》中,我始终让自己和孩子们一起,以参加“森林大会”的角色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一起走进小动物的内心世界,小组热烈讨论、交流与发现。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尊重和信任。以平等探讨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大胆交流的欲望,如:教师提问:“听了猫头鹰的命令,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请大胆地说出来吧!”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了起来:“这怎么能行,我白天出来找虫子吃。晚上可怎么找啊!晚上我看不见的,没东西吃会挨饿的。”“我都在白天拔萝卜、采蘑菇,夜里黑乎乎的,到哪儿去呀!”“猫头鹰,你可害苦我了;我白天睡不着,晚上又没精力出来,这样的日子我没法过了!”……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师生相互进行交流,相互沟通启发,教师在教中学,学生在学中教,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共同享受课堂生成的快乐!
二、方式多样,调动学习积极性
首先,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生本课堂上,师生应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教师与学生处于真正的平等地位,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微笑着耐心地倾听,不要让孩子总感觉到你“高高在上”。二是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要让每个学生都活动起来,尤其需要更多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交流活动情况。在教学中教师要简化讲解,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但是要把握好分寸,这里借用重庆市教科院唐果南先生的说法:“做到三个必须讲”和“三个不必讲”。此外,还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好。我把优中层面及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比例组成小组,在独立学习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处于一种平等地位,处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同一个环境中,在学习中要求组长让每一位组员都活动起来,轮流承担小组分配的任务,来共同完成小组任务。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激烈争论、在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活动中逐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促进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其次,充分利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提供机会,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教学课文时,我就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课文。学生们先在四人小组内自读课文,有不明白的地方先在书上作上记号,通过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能自己解决最好,自己不能解决的,在小组中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如果这个问题小组中成员共同讨论后仍不能解决,那么就提出来全班一起来讨论。通过多次有重点的朗读,再来交流,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教学,学生学得认真,学得主动,学得兴致盎然,掌握了学习课文的基本方法。
最后,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需要更多的宽容和信任,来增强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新课程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在生本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宽容,留给学生更大的讨论交流空间。不过,我们要认识到“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的真谛,让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以生为本,注重提高创新能力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要让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尊严,还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鼓励、尊重。师生之间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结论,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正确理由。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把课堂作为学生锻炼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场,从而使个性健全发展,逐步成为创新人才。
其实,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并不全是从教师那里学到的,有很多是从其他人,包括同龄人身上获取的,还有的是借助学习工具和丰富的媒体资源来学习的,因而要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更要提倡与周围环境中的有利资源交流学习。生本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课前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课上学会合作与交流,让老师从课堂中解脱了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们的生本课堂也会因此更显和谐!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生本,努力打造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涵盖了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涵盖面广,对于原先习惯于单科教学的老师来说,增加了许多难度。针对儿童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上大部分以图文的形式出现,配以活动版块。这让很多教师觉得教学无从入手,备课上增加了许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足课前“戏”,适时地展开一些课前调查。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这种形式的提早介入,能迅速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情况、设定教学目标与处理教学内容,它能让教师能既关注学生的“学”,又重视教师的“教”,真正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教师根据课前调查,了解教材特性、学生的能力与兴趣、环境与资源、教师自身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教学预案的设计,使教师轻松高效地驾驭课堂,从而切实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教师开展的课前调查既包括通过自身实地调查、收集、访问等形式了解教材知识背景,拓展知识渠道,了解学情,掌握学生认知情况等;也包括教师通过学生去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本文将着重对品德课教师开展课前调查的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一、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学情
品德课堂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到课堂。作为教师要尤为重视这一点。通过开展课前调查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情,在把握认知起点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教学预设。
1.掌握学生认知起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
学生的认知学习,是以学生以往认知结构作为起点的。通过对学生情况的调查,是了解儿童原有的认知情况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研究教育对象,特别是教育对象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2.研究学生认知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书中也强调了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如果说教师进行课前调查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那么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成因,找到学习突破口。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教师可以调整内容难易,把握教学节奏,同时,通过对学生认知情况的调查,使得教学真正地从儿童生活入手。
二、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立,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的整合。教师在授课前,进行适当的课前调查是教师拥有课程目标意识的良好体现。
1、帮助教师深度解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解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它的最终目的是要确定实现给定教学目标所需的教学内容即各个知识元素。教师对课程所涉及到知识要点,以及相关内容的熟知,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编排体系全面了解,继而对照教学目标,教师开始了备课过程中的一次反思阶段,教学目标的内涵是否进行了挖掘,目标设定是否明晰合理。
2、帮助教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统领一堂课的主心骨,一堂低效的课归结原因往往问题出在目标的定位上。一堂高效的课,它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围绕着目标进行,为达成目标而服务。面对纷繁的教学内容,教师对目标无法精准定位,如果教师能在课前进行细致的调查,根据教学实际,针对教材全册主目标、单元的分目标,再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甄别删选,而后确定教学的子目标,教学的重难点。
三、开展课前调查有利于教师巧妙处理教学内容
打开《品德与社会》课本,我们发现新教材文字精简化,图像丰富化,并向教师提供许多活动版块的内容,如“观察台”、“知识窗”、“小发现”等等。一课时中,看似简单的几页,却有着惊人的信息量。如何合理组织教材,优化活动板块,将教材内容灵巧组合,使教师的创造力得以开发,在实践中教师不妨尝试开展课前调查。
我们看到在这样调查、反馈、思考、再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得教师逐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使得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拥有一种更为开放、民主、科学的态度,只有这样去“备”足课,课堂才会灵动而丰富,学生才会有深刻的体验与思考,教师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48-01
面对现在的课程改革,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从理论的学习到课堂的实践想要随心所欲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对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要如何让他们乐于去学习和思考,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钻研的课题和苦恼的问题。面对新课改这场“革命”,我们年轻的教师个个武装上战场,都充满期待。
对于“课改”大家都说只适应大城市的条件,农村改什么呢?而现实是:农村的教育设备落后、资源贫乏,老师上课还是一如既往的一支粉笔和一本教科书而已;农村的孩子很多受到方言、视野不开阔、知识面窄、个性孤僻等情况影响。要想在一堂堂平平淡淡的课堂中焕发异彩,这可是充满着挑战性的考验。由于我校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快慢两种班级,我所任教的是二年级(二)班并兼班主任,这是个快班,班级基本情况:全班共有三十三位学生,优生占的比重很少,大部分学生成绩很一般,很多的学生不爱提问题。经过一番苦苦探索,我是这样尝试的。
一、尊重个性,诱导求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例如:我在《陶罐和铁罐》一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学生表演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傲慢的铁罐怎样对谦虚的陶罐,我布置了讲台为国王的御厨房,两位学生神采飞扬地来到了御厨房,一位学生大声地说:“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带着傲慢的语气,还不视我们大家的存在。另一个学生镇定地说:“不敢,铁罐兄弟。”课堂里一阵学生的欢笑声。接着又有两个学生主动要求表演。在阵阵的掌声中还把自己当成课文中傲慢的铁罐和谦虚的陶罐。表演后学生都谈了自己的感受。“老师,那铁罐最后的结局我不同情他,他太傲慢了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老师,铁罐为什么要这样对陶罐呢?”“老师,铁罐为什么不见了呢?是不是有人挖走了呢?”看到学生一个个发自内心的感悟,我和他们仿佛一起融入到了几千年前的古国去了。课堂呈现出一片我意想不到的景象。学生绘声绘色地描述课文。
二、多维互动的对话交流
在探究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理解文本,开展文本、师生、生生对话时,各种相关的知识和生活体验都会被激活,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独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对话的语文,就是基于民主和平等的语文。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少的是明显表态,多的是真诚倾听;少的是激昂陈词,多的是热情鼓励。我希望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中,还学生以“真本性”、“原我性”和“个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我早已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布卢姆说得好:“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何乐而不为呢?在每一节课的前三分钟,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发生过的事来说一说,可以七嘴巴舌地说,自由地、无拒无束地说,可以高兴地说,可以伤心地说,可以悄悄地说,可以坐着说,可以站着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得到了思想的交流,知识的碰撞,激起一轮又一轮的浪花,在其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沮丧。
三、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课前巧妙地运用课题提问题,在开学的第一课《卢沟桥的狮子》中,我是这样设疑提问的:同学们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你猜猜课文可能会说些什么呢?我让他们自由地、无拘束地在黑板上写出来,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学生们开始很多都不好意思,或者害怕、恐惧的表情。我鼓励大胆的学生并给他们准备了小礼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每一次课前的黑板上总是满满的一黑板问题。在往后的语文中我大胆的运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设疑能力越来越强。例如在《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就提了二十个问题:(1)为什么妈妈能找到木匣子而科利亚就找不到呢?(2)为什么科利亚的木匣埋在地里不会被虫子咬坏?(3)为什么妈妈过了四年她的脚步不变大呢?而我过了四年我的脚步就大了呢?(4)为什么德国法斯西打进他们村子他们家的东西还在呢?(5)为什么妈妈、奶奶要带科利亚去喀山呢?我真的不感相信这就是我这些孩子们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就这样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去找答案。在这样交流、合作、自主中去学会自己学习。
“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摆脱固定、僵化、权威的教学方式。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探讨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社会调查、收集数据、文字等信息资料的运作方法来了解事实及有关知识,然后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整理、分析、推理,发展为基本学习能力,并构建若干具体教学模式。“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开放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科学实效的学法指导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陶行知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探究虽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但要不要进行合作学习,都要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定。如教学《皇帝新装》时,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课本剧的表演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课本剧表演把课文中的人物演绎得栩栩如生,为上课设置情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记好,准备在班级交流中提出来,组间交流,教师调控。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和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在全班中交流,组间再质疑。教师调控,对一些普遍性问题可适当提供变式(或材料或观点),帮助学生解疑。为了提高合作探究效率,组间进行交流可通过竞赛方式展开。这样可以增强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调动组员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让课堂始终处在高效的状态。将模式灵活变通和优化组合,寻找内容和方法的最佳结合点。
三、开放作业模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中培养学习能力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新课标下的作业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需要、生活需要和人生需要,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 作业设计要体现更多的合作性,“有效”是最根本的要求。自主性作业,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选择、参与作业内容的设计,自己设计学习思路,搜集与所学知识有关的信息材料等,这类作业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类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学完《水调歌头》一课后,设计这样的作业:为《水调歌头》选配乐曲,并练习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