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晋升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7-13 05:26: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生晋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医生晋升论文

篇1

作者:朱晓翔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系

目前中国休闲旅游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无景点旅游就是休闲经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随着休闲经济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经济形态,无景点旅游现象将更加普遍。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是人类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之所得。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率先指出:体验经济将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13]。如今人们的体验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已经凸显,对经济生活影响尤其深远,从西方到东方,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体验经济时代的顾客完全不同于以前任何经济时代,其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表现为享受和自我发展型,追求时尚、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逐渐成为新一代顾客的愿望与需求,崇尚“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的个性化消费观[14]。而旅游和体验经济则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从旅游的本质来看,体验是旅游的核心属性之一。一些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其本质在于审美和愉悦。旅游的基本出发点、整个过程和最终效应都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终极体验为指向。旅游不仅仅源于差异性,而且是对差异性的经历或者体验。体验式旅游将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趋势,无景点旅游现象就是一种重视体验的旅游方式。无景点旅游者出于满足一种情感上的渴求或者是追求某种特定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更关注与偏好那些能与自我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旅游消费。因此大众化的标准旅游产品日渐失势。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旅游的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西方先后涌现出不同理论主张(解构主义、主观论、怀疑论、反经验主义、内在本体论以及相对论等),并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这种思潮追求的目标是多样性、主观性、相对性、暂存性[15]。该思潮与旅游实践的发展,形成了后现代主义旅游现象。所谓“后现代旅游”并不是一种知识性和学理性的探究,它更多的是对现代旅游在休闲和审美中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嘲弄。它的实质是以一种开放的、随心所欲的、游戏的心态对待旅游中的多元文明、多种选择和多条路径,消解现代旅游文化的公共性,将旅游转化为当下的私人事件,重建休闲、交往与审美的经验论本质,在对他种人生不可预知的尝试中体验全新生命的摆荡,最终重建旅游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后现代旅游是对现代旅游麦当劳式标准化旅游形式的抛弃[16]。后现代旅游使得游客与旅游地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旅游时间也不再被明显地区分开来,旅游形式多样化,旅游内涵不断丰富。在此背景下,游客和旅游吸引物双方都参与了实现旅游意义的创造,游客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无景点旅游者正是顺应这样一个趋势而产生的。旅游业发展逐渐成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旅游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几十年的旅游发展和科技进步已经使旅游业进入成熟阶段。现代交通发达,铁路、航空实行联网售票,以及私家车的大量出现,均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旅游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方便地查询旅游目的地信息,自行安排出游线路,预订食、宿、交通等服务。近年来携程、易龙等网站的发展,大大方便了无景点旅游者的出游。

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和人们旅游经历的丰富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日趋强烈,旅游消费却日趋理性。游客早就厌倦了“上车睡觉,下车看庙,到了景点拍拍照”这种赶场式的观光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过于被动和疲于奔命,缺乏个性和自由,具有“半军事化”性质。旅游者也不再追求一种到此一游的“旅游符号”[17],他们希望旅游活动成为生活本身的一种延伸,增强旅游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主动参与性。旅游者“摒弃了大规模、标准化的大众旅游,崇尚柔性、灵活、即时的新旅游,把目的地的环境和文化视为旅游体验和旅游休闲的一部分”。无景点旅游现象属于旅游者趋于成熟,追求个性旅游的一种表现。旅游者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选择空间的自由度增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3000美元,涌现出大批的中产阶级及以上收入者,私家车日益普及,旅游需求日益旺盛,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新的休假制度的实行,标志着制约旅游发展的“有闲”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它不仅使我国节假日的分布更加合理,同时使广大居民得到更多的休息和出游时间,形成了双休日、小长假、黄金周以及带薪休假的科学合理、分布均衡的假日体系。新的休假制度带来旅游休闲需求的常态性和游客旅游行为选择的自由性,促进了无景点旅游的发展。客体角度1.旅游吸引物的广泛化旅游吸引物作为吸引游客出游的主要动机,是西方旅游学术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旅游概念,而国内通常使用旅游资源这个概念,但旅游吸引物的范畴要远远大于旅游资源。保继刚认为,一切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因素,有形的、无形的都可以称之为旅游吸引物,包括旅游景点、旅游购物品、某种社会经济现象等,旅游地的文化、当地居民的好客程度和社会文明都可以令旅游者欣然前往并流连忘返[18]。旅游吸引物概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和发展,随着旅游人本化和个性化的彰显,新的旅游需求和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人们对旅游吸引物的认识也越来越广泛化。在许多“圈地收费的景点景区”以外,一些当代的科技、体育、文化和社会文明也具有了旅游功能,都延伸成为旅游吸引物。旅游的全方位发展表明,只要能够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文化风貌,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欣赏性,并且具备可达性和接待能力,就会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就使得游客的旅游选择性大大增加,同时旅游景点对一些游客的吸引力大大减弱。旅游吸引物的广泛化也是导致游客选择无景点旅游的一个客观原因。2.景点的千景一面与过度开发景点是激发游客动机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它最大的特点是吸引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来访,并以此为目的而经营。然而,目前中国的许多旅游景点旅游规划开发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千景一面,违背人本主义,缺乏文化内涵,冲淡了游览意境。另一方面,不少景点过度开发,破坏风貌,造成景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的痕迹严重,景点美感度、自然度和灵感度下降,严重淡化了游客对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实际体验和感悟,也给生态古迹的发展造成了威胁。此外一些热点地区人满为患,致使其对游客丧失了吸引力。反观国外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的实践,其表现出由“重物”向“重人”,由“观光功能”向“体验本质”的方向发展。总体而言,国内多数景点虽然在硬件设施水平上有明显改善,但在居民的感知与态度、游客的体验与认知等软实力和旅游活动创新上差强人意,大大削弱了游客对景点的依附感。3.景点门票价格过高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更看重旅游景区的社会文化福利性,普遍采取免票或低门票的做法。但我国多数景区受制于门票经济的束缚,不断涨价,其增长幅度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水平严重不合。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加重了旅游者的旅游成本,对旅游者产生了一种“挤出效应”。景区的门票依赖症更加剧了景点和游客的疏离,严重伤害了景点与旅游市场的关系,因此,景点门票过高也是导致无景点旅游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4.景点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展演场”从旅游人类学角度讲,对于旅游而言,一些旅游者向往遥远的他乡,渴望了解与自己生活状态不同的异地世界,热衷即将消逝或已不复存在的种种真实痕迹。可以说,旅游者是为了追求真实而出发的,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追寻一种真实和原生态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希望目的地呈现与居住地不同的原生态真实景观。但一些景区成为一个“展演场”,呈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些伪文化,游客在景点的活动不仅受限制,而且真实性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景点就是“一个包含了人为组织、安排、装饰、宣传、甚至刻意仿真的行为和意图的展演,使得观察和了解出现片面性”[19]。

比我们对旅游的习惯性理解宽泛了许多,很多新兴的旅游现象不断出现,从无景点旅游的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看,无景点旅游是一种范围和内涵更加广泛的旅游活动现象,它既是社会大背景变化影响下的结果,同时也是旅游者在休闲体验的更高需求影响下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一种体现,是旅游者主体出游决策理性的表现。目前,无景点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种新现象,并对人们的旅游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值得学界、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

篇2

2中间退火后材料的性能

新型3×××合金材料中间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列于表2。可见,退火状态下两种厚度材料的性能相差不太大,其中0.21mm厚度材料退火后的强度稍高,伸长率稍低。拉伸试样断口的扫描电镜观察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其断口有较深较大的韧窝,呈现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2],大而深的韧窝是在应力作用下,变形集中在粗大的第二相周围,导致粗大第二相脱落形成的。

3生产工艺对箔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对于退火态箔材,冷轧变形量是影响箔材再结晶开始温度及完全再结晶所需时间主要因素。在相同退火制度下,箔材冷轧变形量不同,晶粒度就不同。将冷轧变形量为97.4%、41.9%和14.3%的箔材分别进行成品退火制度试验研究。97.4%冷变形量的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新型3×××铝合金箔材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晶粒尺寸在30μm~60μm范围。41.9%冷变形量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41.9%冷变形量时新型3×××铝合金箔材的偏光组织与97.4%冷变形量的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前者的晶粒尺寸为60μm~90μm,与97.4%冷变形量的相比较其晶粒有所增大。14.3%冷变形量的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14.3%冷变形量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随退火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变化不大;但14.3%冷变形量的箔材晶粒尺寸比97.4%和41.9%冷变形量的大得多,在120μm~180μm之间。可见,冷轧变形量对箔材的晶粒尺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研究退火保温时间对成品箔材组织的影响,以41.9%冷变形量的箔材为例,对箔材在420℃保温0.5h~15h退火试验,结果如图7。可见,随着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箔材的晶粒不断变大,保温时间12h以后再延长保温时间其组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此时组织已完全再结晶并且晶粒已充分长大。对于这样组织的箔材在更高的温度下其组织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亦即晶粒大小比较稳定,所以在生产中,为了保证成品质量,确定新型3×××铝合金箔材成品的退火制度确定为420℃12h。

4箔材的高温性能和承压能力试验

新型3×××铝合金箔材在610℃0.5h高温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如表3。通过试验后把14.3%冷变形量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0.18mm厚)送给用户委托进行钎焊打压试验,打压五次,平均承压能力22.8MPa。表明0.18mm厚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的承压值远远超过0.20mm厚度常用3003铝合金箔材的承压能力(17MPa),其冷加工性能也能够满足用户的加工需要,用户表示非常满意,从而解决了换热器翅片厚度减薄、承压能力提高的问题。

篇3

总体来讲,上述企业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很难发挥正常作用。一般情况,每个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企业都会具备一套完整的控制风险的内部控制系统。但经常因为人为因素而很难发挥作用。比如中航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总裁陈久霖手中权力过大,绕过交易员私自操盘,发生损失也不向上级报告,长期投机违规操作酿成苦果。

(二)过度投机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保值与投机在交易上并无本质区别,套保在防止价格反向运动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失去因正向运动带来意外收益的可能性。而投机有时能带来巨额利润,诱惑企业放弃套保宗旨,或不严格执行套保方案,在市场方向突变或判断失误时造成亏损。例如1997年株洲冶炼厂在LME遭受重大损失的原因就是,它在期货市场抛售了两倍于自己产量的锌,使过量的保值成为投机,后因价格暴涨而损失惨重。

(三)行情误判

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的起因在于企业对需要购入或售出产品价格走势的不确定,担心出现不利走势引发风险。企业因为错误判断未来的行情走势,导致损失惨重的例子比比皆是。如:2000年全球性的不景气由美国蔓延开来,许多公司为了规避美元低迷的利率而改为操作欧洲美元期货,然而在2001年底美国利率回升,许多公司都因错误的预期蒙受了莫大的损失,其中安然公司的情况尤为严重,这一错误的投资使得安然损失许多现金,并使得资金状况出现严重恶化情况。2008年2月,碧桂园公司宣布发行可转债融资,并将融资的一半金额19.5亿港元作为抵押品,与美林国际订立了一份以现金结算的公司股份掉期协议。根据协议,若最终价格高于初步价格,则公司将向美林收取款项;若最终价格低于初步价格,则美林会收取款项。由于2008年上半年,亚太地区股票市场一路下行,以2008年6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该股份掉期的公允价值损失约为4.428亿元。

(四)外部监管失效

中国证监会作为金融期货业的业务监管部门对企业的境外期货交易负有监管责任,但由于企业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国内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缺乏法律、法规依据和监管经验。在中航油连续数月进行的投机业务竟然没有任何监管和警示,也暴露出当时国内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监管的空白。

二、企业加强防范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

首先是董事会与高管构成战略管理层面,企业董事会与高管对风险监控负有根本性责任,负责企业方针政策和监控程序的制定、制度的颁布、风险监控机构的设立和关键岗位的人事任命、各部门风险限额的规划、重大涉险事项的审批和决策,尤其要形成切实可行的风险决策制衡机制;其次是相关职能部门形成监控和执行层面,为确保决策层的风险管理战略及方针政策的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应下设独立的专职机构如风险管理部,牵头负责风险监控的具体实施,协调涉险部门如运作、财务、审计等共同构成“全面防御体系”;最后是涉险员工形成操作管理层面,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风险纵横交错贯穿于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操作层面,随时处于市场嬗变的风口浪尖。应当通过企业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其素质,落实责任,使之树立清醒的风险意识,成为风险监控一线人员。(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记录和披露

安然公司的突然暴露出了公司的许多深层次问题,其中最严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安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制度不透明。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需要充足可靠的相关信息,且主要是会计信息,因而运用会计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在其交易的事中进行及时的记录和披露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国结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我国国情,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列报、套期保值等方面均对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企业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企业应该遵循准则规定,及时准确地记录金融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和业务披露的透明度,有效控制风险。

(三)提高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技术水平

一是严格按照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以对冲风险为目的,坚持按预定方案确定操作目标、方向和原则是风险防范的基石。上市公司江西铜业在铜价疯狂上涨期间坚持套保,虽然年盈利减少2.48亿元,但整体仍取得丰厚利润。二是充分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工作。衍生工具市场瞬息万变,交易前准备包括行情研判、方案制定、时机把握、资金计划、运作周期、止溢、止损点位、了结方式、责任分工,以及建立必要的程序化交易系统等。三是做好保密措施,在国际市场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隐蔽企图已成为决定成败的首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企业在国外期货交易所没有交易席位,因此几乎所有出海资金都要借助别人的通道,资金数量、操作意图、建仓方向、头寸大小和抗风险能力等核心机密极易被交易对手捕获。针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资源性基础商品的刚性需求,近年来国际流动资本频频利用“中国因素”呼风唤雨大肆炒作,演绎“逼仓中国”的事件屡屡发生。四是采取正确投资策略和技巧,制定正确策略和技巧。首先,应着眼于企业的财力,研究交易的资金需求,结合企业现金筹措能力来决定规模;其次,要考虑业务上的技术能力,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人才队伍,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再次,要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尽量选择流动性好的市场和产品进行操作;最后,还要针对市场变化灵活应变,趋利避害,捕捉战机。

(四)加大政府外部监管

为了确保企业的安全运营和投资者的利益实现,政府部门必须从外部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首先,政府必须依法监管,政府主管部门必须保障衍生金融交易按照诚实信用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其次,金融衍生交易监管者必须不间断地执行管制,而且必须避免管制宽容。避免管制宽容的必要性在于,如果衍生品交易商自有资本过少时,他从事道德风险和过度冒险的欲望便会增加。极端的情况是当这种机构在经济上已经破产,而它的经理人在过度冒险和赌博中竟然毫无损失:如果冒险成功,它的风险投资得到回报,公司会走出破产的境地;如果失败,衍生产品交易商的损失最终由政府承担。因此,尽管管制宽容在当时看来似乎是正确的政策,但是它会产生一种导致未来金融系统不良行为的激励。最后,政府和监管当局应当积极寻求与各国政府和监管当局的国际监管合作。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具有网络效应,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的加强使交易具有全球一体性。衍生交易监管的国际合作却相对滞后,跨国衍生交易出现了监管真空。因此,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监管的国际合作,做到信息的国际流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对各国境外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有效的监督。

[论文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风险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已经无法回避国际化竞争,企业参与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控制和避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是企业当前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生态补偿;公共物品理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其中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要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人口转移的力度,将这些区域内的人口逐步转移到更适宜生活和生产的地区,减少禁止开发区域的人为破坏。这样就涉及到对原有利益的侵犯,这也成为限制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政策制定有效性的最大难题,对划定区域人口的补偿量化研究问题突出,补多少才能使当地居民愿意配合政策实施,对已有权利利益有何影响,对潜在利益如何影响,对受益者怎样合理收费等问题十分严峻。本文构想了一个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以生态价值为纽带的联系补偿者与被补偿者的费用分担补偿模式。

一、相关理论

(一)外部性理论

外部性最早是由布坎南与斯塔布尔宾于1962年提出的。外部性是指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1]一般而言,外部性具有附带性的特点。其中正外部性是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附带的好处,具有“不得不赠予”的特征;负外部性是指某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外加的负担,具有“不得不转嫁”的特征。经济主体从事经济行为时所产生的利益,有“可计量利益”与“非计量利益”之分。“可计量利益”是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目标,是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非计量利益”是某经济行为主体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所产生的无法界定和计量的对其他经济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经济主体根据“可计量利益”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非计量利益”则为外部性。对于理性的经营者来说,在没有建立有效使得“非计量利益”转变为“可计量利益”的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或提供有效补偿的前提下,将根据“可计量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组织生产,不会自动地将提供最优的像生态服务这种“非计量利益”作为经营目标。[2]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如何将“非计量利益”转化为“可计量利益”来补充外部性现象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

(二)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竞争性是区别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这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需要中央政府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市场机制、自愿协商机制、合约机制、以及民间自愿机制等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普遍存在失灵问题,只能由相应的政府机制来替代弥补,而且也只有政府参与才能增进公共福利潜力。

(三)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做出某一决策而不做出另一种决策所放弃的利益。社会经济生活中充满了选择,当某种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使用该资源于另一种用途,就意味着放弃了其他用途。这样,使用该种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其他用途可能得到最大收益与已选择用途收益之间的差值。因此,要想使行为主体放弃现在用途必须使在另一用途上得到的收益要不小于现在用途的收益。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一切商品的生产和经营要在市场实现等价交换,生产和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均以赢利为目的。拿生态公益林为例,生态公益林的生态产品是以活立木群落的整体形式发挥作用的,活立木本身是其生态产品的载体。一旦其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将林木采伐,其生态效益也就不存在了,森林生态产品也就随之消失。因此要想保证生态产品的供应必须补偿其机会成本即林木采伐的收益。

(四)公平理论及福利经济学

福利的“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如果资源配置的结果使福利受益者补偿福利受损者后,受益者的福利水平仍可以提高,那么这一配置就是最优配置。在希克斯(Hibbs)和卡尔多(Kaldor)设想的基础上,后来发展为补偿原则论,又称新帕累托标准。新帕累托学派探讨了由于经济变化而处境改善的人(即受益者)能否补偿那些处境恶化的人(即受损者)。如果一个特定的改变使受益者的福利增进很大,以至于在完全地补偿了受损者的福利损失后还有剩余,那么基于新帕累托标准,这一改变就是一个潜在的社会福利改进。[3]利特尔又提出福利的变化应提高收入的分配效率,这样需要建立一个社会福利函数,根据不同个人的地位,给不同个人福利变化以相应的权重。[4]

公平理论起源于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等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成绩并取得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公平,比较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用的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一个人投入和收益的比值与组织内其他人的投入和收益的比值相等时,才是公平的;纵向比较是指把自己目前投入与目前所获得报偿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与过去所获得报偿的比值进行比较,只有相等时才是公平的。[3]在进行生态补偿时,不仅需要促进社会福利的改进,而且需要适当考虑社会的公平性问题,促进地区间的均衡与协调。

二、生态补偿客体分析

外部性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内涵的可计量性。外延的可扩散性是指经生态产品所产生的外部效应具有分解和放大作用。分解是指自然的吸收与化解作用;放大是指负外部性剂量超出自然净化能力后所产生的加速现象或正外部性在对其他经济主体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传递与累积作用。内涵的可计量性是指经济行为主体可以准确计量其限制负外部性所付出的成本和费用或提供正外部性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生态服务供给的机会成本及其产生的外部利益作用方式来看,生态服务外部性同样具有外延的可扩散性与内涵的可计量性。生态服务外部利益本身具有多样性,且相互交叉重叠,并通过传递和累积作用,使其所产生的外部利益难以进行准确计量。相反,提供生态服务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增加则可进行较为准确可靠的计算。以此为基础结合劳动价值理论对生态补偿客体的应有利益进行分析,得出补偿量的构成。

生态补偿的客体就是以提供生态效益为服务内容的提供者。补偿则是相对于损失而言的,受限制地区的生态建设对生态服务的提供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中国-第一,提供生态服务有投入成本,由于部分生态服务的使用是非排他性的或非竞争性的,这部分成本不能在市场上交换,在市场上体现不出其自身价值,因为收不回投入成本,而造成生态服务的无偿使用和经营者经济利益的损失。

从生态服务经营者资金流转图1可以看出,生态服务经营者的投入成本,一部分是通过生态产品在市场上交换而收回,另一部分则是以生态服务的区域性消费者和作为全民代表的中央政府支付补偿费的形式回收的。由政治经济学理论可知,企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需要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返回到经营者手中的资金数额要包括生态服务经营者的个别劳动中的c、v和m三大部分,也就是说既要包括用于生态建设的生产资料价值c和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v,又要包括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m。[5]这些部分的补偿必须给予完全补偿,否则就只能使这些有益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事业趋向萎缩,进而导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效益的日益恶化。

第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的机会成本损失,如退耕还林还草等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重建措施的实施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如粮食减产,收入减少等,受益地区应当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因此,生态建设地区的生态服务经营者至少应得到这两部分补偿,即生态建设费用补偿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补偿。

三、补偿主体分析

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就是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对于得到生态服务的受益方来讲由于生态产品的公共物品属性的影响,并不热衷于从市场中购买生态服务,而是多采取搭便车的方式无偿使用生态服务。这样就要求建立相应补偿机制来向享受这部分生态服务的受益者征收生态补偿费用,然而怎样合理的征收补偿费用呢?由于生态补偿涉及面广,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政府在生态补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补偿资金、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生态补偿还需要发挥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进生态补偿制度。[6]以物品是否为公共物品作为划分标准,判别和划分不同的受益对象,再结合受益程度对受益者征收相应的补偿费用。

公共产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产品,或者说,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产品。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根据公共产品的特性,排他性的使用或者消费的共同性是区别私益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两个定义性标准。[7]公共物品可分为纯粹公共物品和非纯公共物品,纯粹公共物品完全满足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两个特性,生态服务的有些功能是属于纯粹公共物品,如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纯公共物品由于不存在价格信号,因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因而需要国家进行配置;然而非纯公共物品并不严格满足这两个特性,如有些非纯公共物品具有部分非排他性或排他的成本很高,而且在达到某一消费数量后就具有竞争性,如水资源的利用等。生态服务的部分功能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其消费具有地域性或集团性,所以这类公共物品准确的说应该属于准公共物品或俱乐部物品。准公共物品可以在某些范围内按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制定价格。

四、生态服务功能划分

人类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研究。1977年Westman提出了“自然的服务”(nature’sservices)概念及其价值评估问题[8],只是由于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价值难以准确计量以及缺乏相应的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体系而进展缓慢。1997年Daily及Constanzaet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Constanzaetal.综合了国际上已经出版的用各种不同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研究结果,将全球生物圈分为16个生态系统类型,并将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种类型,在世界上最先开展了对全球生物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这是目前最有影响的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结果。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生态效益的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等开始引入国内。然而这种价值衡量结果显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似于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因此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作为补偿标准很不合理。本文用生态价值测算结果作为生态服务受益大小的衡量,这样可以减少对生态价值衡量方法不同产生的争论和疑义,使生态价值作为生态建设费用补偿的工具。

由生态服务功能分类表(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是不同的,按公共物品属性划分的各类别的生态服务价值比例也有很大差距,由小到大依次为涵养水源(占总价值1.66%)营养固定(占总价值1.98%)固定CO2(占总价值4.73%)有机物利用(占总价值9.60%)释放氧(占总价值17.36%)净化大气(占总价值30.44%)土壤侵蚀(占总价值34.78%)。其中私人物品总价值1.894×1012元/a,占总价值11.58%;准公共物品10.851×1012元/a,占总价值66.32%;纯公共物品总价值3.613×1012元/a,占总价值22.09%。因此,由准公共物品属性而受益的局部地区负担的生态服务功能占主要部分,其次是纯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功能,这部分由中央政府作为受益群体的代表来支付补偿。

私人物品价值的实现是要依靠市场的,如果产品不能够进入市场则产品价值是不能够实现,因此如果生态建设者负担相应比例的建设成本,却不能够使产品在市场中得以实现,那么必然造成建设成本弥补不足问题。所以这里将建设成本全部由准公共物品与纯公共物品受益者分担,私人物品作为发展权利让渡给生态建设者(尤其是市场开发水平底的地区)。因此由表1可知,有公共物品属性的服务价值为14.464×1012元/a,其中准公共物品价值占75.02%,即由受益地方分担的比例。纯公共物品价值占24.98%,即由国家分担的比例。

五、补偿模式设想

目前,世界各国生态效益补偿所采用模式主要有公共支付体系,企业或区域之间的自主协议,市场交易体系三种。国内学者张涛(2003)认为,生态价值的研究多数以衡量出生态服务价值的具体数值为目标,试图以此作为生态补偿的标准,补偿生态服务供给者。然而生态服务价值的衡量结果往往与GDP相当,以此来补偿显然不够合理。本文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为划分标准,以各个类型的服务价值为基础,按照单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比例,分担生态建设所产生的各种费用。

1.对于补偿量的核算需要深入细致研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不仅需要考虑生产成本、机会成本,还应当考虑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发展差异,合理分配所增加的社会福利,共享发展成果。但至少不应低于所能取得的机会成本,如果核算结果偏小,则影响政策实施效果,受补偿者满意度低,甚至抵触政策实施。[9]

2.需要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对补偿主体的征收方式及对补偿客体的补偿方式进行设计,如何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是关键。

3.对于生态功能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合理划分。需要根据不同生态功能的具体影响范围进行具体量化研究,从而合理确定受益对象及受益数量,真正实现受益者支付的原则。

4.对公平性标准需要进行符合社会发展的标准。这里的补偿模式中生态建设目标选择的是保障基本生产生活的需要,对于追求更高生态享受的目标可以适当加大生态面积,降低生态产量系数。

5.模式中系数的确定需要更为专业,更为详实的研究,总的来讲这里仅讨论一种大致的思想,深入系统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时间。

参考文献:

[1]鲁传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9.

[2]吴伟光,徐秀英,王传昌.生态公益林“外部性”特征及解决途径[J].林业经济,2003(12):40-42.

[3]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8.

[4]A•迈里克•弗里曼.环境与资源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M].曾贤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

篇5

二、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

近代艺术歌曲是诗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产物,其歌词多以名作诗词为主,如唐诗、宋词等,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在歌曲的二次创作中,既要从文学内容上进行理解和表达,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理论知识和作曲方法,从而营造出极富民族特色,拥有时代艺术特征的歌曲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将近代艺术歌曲融入到歌唱中,让学生能够从歌曲的音高、节奏、调性、调式等知识上来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同时从歌词的认知中把握文化的脉络,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如在歌曲《大江东去》中,从填词中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化、历史等方面来体味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内心情感,从而借助于“一樽还酹江月”来寄托情思。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民族历史的深厚情感

一首歌曲与其所处的时代具有一致性,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同样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无论是歌词创作上,还是题材的选择上,都融入了近代艺术的历史烙印。在声乐教学中,借助于近代艺术歌曲的学习,从思想上来了解作品所记录的历史时代,用歌唱来寄托作曲家对社会、对生活的感慨。同时,作曲家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其创作风格是相关的,对于特定环境下创作的音乐作品,不仅抒发了财政的情感,更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歌唱要从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领悟歌曲的内涵,并用情感来诠释歌唱,从而增强爱国情怀。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演唱自信,巩固歌唱力

声乐教学离不开心理的激励与成长,学生在歌唱中,不仅要掌握歌唱技巧,还要从自身的心理调适上来增强歌唱能力。一方面要结合相应的曲目来发挥自身的嗓音条件;另一方面要从歌曲的调式及旋律变化中来克服自身的发声障碍,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运用,让学生能够从呼吸、发音、共鸣等问题中,既可以纠正咬字、吐字等缺点,又能够在驾驭艺术歌曲过程中,激发对声乐的学习热情,增强歌唱的自信,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声习惯。

(四)为声乐教学提供丰富的歌唱教材

声乐教育家沈湘曾指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对于声乐教学中的气息控制能力的训练是歌唱的基础,中国近代艺术歌曲,从结构和音域上相对短小、适中,在帮助学生训练气息时具有较好的平稳性,特别是随着歌唱者声音的长短,对节奏、音调等具有较好的把控力。如萧友梅的《问》,赵元任的《听雨》等,都是学生进行气息训练的有效素材。

篇6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协调

产业竞争政策源于产业组织政策,它是为了获得预期的市场绩效,由政府主导制定的干预和调整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经济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的关系,在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培育和提高产业的竞争能力。产业竞争政策一方面要鼓励竞争、限制垄断,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竞争、追求规模经济。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冲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原来主要用于调节国内市场关系的产业竞争政策逐渐演变为保证和维持国际竞争环境的一种协调工具。产业竞争政策的内涵与外延远远超出了产业组织政策的范畴,已成为包括产业组织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方面内容的国际性经济协调政策。

在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产业竞争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产业竞争政策已经成为多边贸易谈判中的重要议题。随着关税的大幅度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自由化的成果越来越多地受到产业竞争政策所管辖的限制性商业惯例的侵蚀;同时,越来越多的贸易政策措施不仅没有促进竞争反而恶化了国际竞争环境。

从长期来看,对于竞争性产业,其竞争能力在竞争环境中比在保护条件下更容易培养。因此,从培育产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应该具有更多的一致性。政府在选择贸易政策和制定产业竞争政策时,应该尽可能减少二者之间的冲突,构建协调一致的政策框架。

(二)产业集群和产业类别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贸易政策和产业竞争政策的协同作用领域和政策目标是不尽相同的。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竞争政策体系的重点与思路时,将竞争政策的作用领域划分为三大产业群和六大产业类别。

依据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程度,将现有产业分为竞争性产业、准竞争性产业和非竞争性产业三大产业群。竞争性产业是指市场竞争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又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的产业;准竞争性产业是指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但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的产业;非竞争性产业是指市场竞争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的产业。

在三产业群划分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竞争的对外开放程度和竞争能力的差异,将竞争性产业细分为吲际竞争性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机电设备、船舶制造等)和国内竞争性产业(如轻工、机械、电子、建材等);按照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经济长远发展战略的影响,将准竞争性产业细分为经济安全性产业(如兵器、航天、航空、核装备等国防工业,石油、化工、能源、资源等支柱产业)和发展战略性产业(如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技术等);按照规模经济的显著性和公共产品性质的显著性,将非竞争性产业细分为自然垄断性产业(如电力、通讯、铁路、民航等)和外部经济性产业(如港口、机场、城市交通、供气、供水、广播电视、气象、环保等)。

(三)贸易政策与产业竞争政策的协同作用领域和政策目标

对于竞争性产业,产业竞争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反行政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保证市场机制在产业内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要反过度竞争,实现行业规模经济。反行政垄断与实现规模经济并不矛盾,因为规模经济是竞争的自然演化结果,是竞争产生规模经济,而不是垄断“制造”规模经济。与产业竞争政策相配合,贸易政策应该实现竞争性产业的国内市场全面开放,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借用国际竞争机制来抑制和消除行政垄断和过度竞争。

市场竞争同样有利于提高准竞争性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可能危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目前,外资经济在我国准竞争性产业领域的经济性垄断有逐步加强的趋势。在一些重要行业(如电子产业、汽车产业)或重点企业,外资通过持股控股、技术控制、经营权控制等方式,形成了对当前或未来市场的控制。而国内这些行业的企业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相互间恶性竞争。因此,在该产业群中,产业竞争政策的重点目标是反对跨国公司的经济性垄断,同时限制国内企业间的低水平过度竞争,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和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贸易政策应该与投资政策相配合,对准竞争性产业给与适度、适时地限期保护。应当注意的是,关税壁垒基本消除并不等于全面的零税率,国际惯例也并不是全面的自由贸易惯例。

从总体上看,自然垄断性产业和外部经济性产业属于非市场竞争性领域。但这些产业并非完全、绝对地排斥市场竞争机制,因为在这些非竞争性产业链条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市场竞争性部门或市场竞争性业务。对于这些竞争性业务和部门,产业竞争政策的目标也应该是反对行政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非市场竞争性业务和部门,应该强化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贸易政策也应该着力于扩大这些竞争性部门和竞争性业务的对外开放。

二、贸易政策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产业间的结构升级和产业内结构升级。产业间结构升级主要指国民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的依赖,从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顺次转移。在宏观总量上表现为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变化和调整,即农业总产出占GDP的比例逐渐下降,工业和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例逐渐上升。经验表明,一个经济体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还伴随着服务业总产值占GDP的比例协同增长。随着中国经济逐渐步人“重化工业化”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工业化开始进入以电子、能源、汽车、石化、建材等行业为工业经济增长支柱产业的新工业化阶段),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稳步提高,农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下降,服务业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但是,这种产业间结构升级的比例并不协调。首先,区域结构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而成为所谓“新兴工业化地区”,广大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农工业化时期”,农业总产值占地方GDP的比重还很高。其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东部“新兴工业化地区”更是如此。第三,由于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后劲明显低于工业,这造成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相对波动幅度较大,反映出工业化进程的不稳定性。

(一)贸易政策与产业问结构升级

就贸易政策如何促进产业间结构升级而言,有三个方面值得注意。其一,由于“重化工业化”的支柱产业属于“准竞争性产业群”,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战略,其投入和产出都应该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贸易政策应该着眼于保障技术和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同时配合国内投资政策和利用外资政策,确保这些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防止外资垄断和国内市场过度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其二,总体而言,服务贸易领域应该进一步扩大开放,但服务业同样存在一些诸如银行、证券、保险业的幼稚业,其开放速度和深度要与他们的改革速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相适应,既要有足够的竞争压力,又要有足够的成长空间。其三,对于农产品贸易,贸易政策的重点是要维护公平竞争,保障粮食安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补贴制度体系,用足用好世界贸易组织协议框架下的“绿箱政策”和“黄箱政策”,支持农业生产。

(二)贸易政策与产业内结构升级

产业间的结构升级是以产业内结构升级为基础的。而产业内结构变化是由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生产供给结构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一定收入约束条件下的需求结构决定供给结构,一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条件下的供给结构变化诱导需求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是由其内部相互关联的产业链交织而成的产业网络。产业内结构升级是指价值增值中心沿着产业链向新的环节或结点转移,并伴随着增值比例的上升。在升级过程中,有的产业链条可能收缩,有的产业链条可能延展;产业网络的某些部分可能变得更加密集,某些部分可能更加松散。产业内升级的结果是:投入产出比例提高,产业运行更加富有效率。

篇7

文化意识其实也就是对本国与异国文化之间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就像最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一样: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而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步阶段,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教授学生语音、词汇等知识,还必须突出英语的文化传承工具的性质,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合理的文化意识。

一、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好语言

著名翻译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语言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人类的风俗、宗教、物质、制度、观念等等文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变化,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从而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英语。

2.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用好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形态、句法、语意等不同层面的要素构成的,因此不同国家、民族的语言必然有其独特性,在语言的使用上就会存在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小学生容易将母语文化直接应用在外语上,这样也就造成了英语学习和交际的困难,出现语言的负迁移现象,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学好、用好英语。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结合英语词汇,拓展英语教学

每个语言都具有一字多义的特点,而每种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对词义的理解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绝不能按照词汇的字面含义去理解,这就要求对其文化有充分的理解。因此,在教授小学英语时,教师可结合不同的词汇,进行拓展教学,让学生理解其使用差异。

2.通过角色扮演,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中英语言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达形式也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扮演两个通电话的角色,运用英语的标准表达方式进行通话,这样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英语练习,而且加深了他们对英语表达方式的印象。

3.结合节日文化,体会英语文化背景

中国和西方英语国家都有各自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西方英语国家的圣诞节、万圣节和复活节等,这些节日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这些节日的表达方式时,不应仅仅只是讲授其基本知识,而应当利用这些节日的不同文化背景,介绍不同的节日中人们的主要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文化差异。

4.借助多媒体资源,感受英语文化

随着多媒体英语资源的发展,人们身边时刻都能接触到英语,潜移默化当中感悟到了英语文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日常生活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感受,如在教授学生fork,knife等餐具时,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这些餐具。学生们凭借着他们对影视资料的影响,争先抢答,教师不做评定,可以先给学生放映一段西方餐桌礼仪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观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英语文化的感受。

5.注重教学细节,渗透英语文化

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应当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英语文化。利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可以再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游戏、唱歌等。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玩西方英语国家常见的“Bingo”游戏、唱英语歌曲等。还可以在西方节日时,举办一些和节日有关的活动等等。

总之,教师应当恰当地结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行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乐意了解和学习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加强对英语及其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篇8

作者:余启军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案例回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大学生职场故事,情节迭宕起伏,具有一定的戏剧性,耐人寻味,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职场语言能够改变大学生职场人生的强大力量。一天,中央某部委两位女领导来到武汉一所著名高校某学院,招录一名男性应届毕业生。当说明来意后,该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表示男生都已签约用人单位,并力推自己的女学生,希望领导考虑录用,然而两位领导坚持不考虑。眼看选录就要结束,一位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生出现在众人眼前,双方的谈话有了下文。书记竭力推荐:“真巧,两位领导,这位女同学就是我说的优秀女生,她是学生会主席,校时装队队长。”碍于情面,两位领导不得不继续应付对话。“你叫什么名字?”“汪慧(化名)。”“找到工作单位了吗?”“还没呢!”“为什么没找到工作?”“唉,说来真气愤,社会上都重男轻女。更可恶的是,很多单位老板自己就是女人,还瞧不起女人”“好的,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接收你,电话通知你!”可以想见,不可能有电话通知了。出于对这位女生的同情,我利用考官如厕的短暂间隙,与这位女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汪慧,你是不是不想去北京,去部里工作?”“没有呀,做梦都想!”“可是你刚才的话给我的印象就是无所谓,不想去。”“没有呀,是不是我的话有问题?”“好像是有点问题!社会上不太接受女生是一个事实,但你说女领导不接受女生就是‘更可恶’,那么,今天来的两个领导也是女人,如果不接收你,是否和你说的女老板一样可恶?同样一句话,如果换一个角度或方式,或许会收到既令人同情,又取悦领导的‘两全’效果!”女孩霎时领悟过来,问道:“那应该怎么说呢?”“你可以说,现在社会上重男轻女,对女大学生不公平,但是这种偏见没有依据,社会上不乏成功女性,在座的两位领导不都是女性吗?不是也很优秀吗?”听了我一席话,该生立即意识到自己“不小心”犯下“致命错”,这个错就源于自己语言失当。为了帮她挽回败局,我建议她待领导返回时,找个话题表达出这两个意思:一是告诉她们其实女人不比男人差,两位阿姨就是“铁证”;二是自己因为没工作,什么都没有,唤起她们的“母爱”,赢得她们的同情,同时提醒她再为自己寻找更多表现的机会,赢得她们的好感。在我的授意下,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白。“两位领导,请您二位一定要给我一个机会,我真的很无助,大学的我一直很努力,全方位锻炼自己能力,老师都评价我品学兼优,还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直以为自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生,如今连一份工作都没着落,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说女生就不如男生呢?社会上不是有很多的成功女性吗?比方你们两位不就是女性吗?不是比许多男性更加优秀吗?”“呵呵,这丫头会说话!”两位领导一下子被说乐了,看到领导开心,女孩开始自信起来。“非但如此,女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真心酸。读了十多年的书,工作没有,饭碗就没有,就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我现在真的是‘一无所有’了!”一席话,一下子赚得了两位“妈妈领导”的怜悯心,她们关切地问:“真的?那好吧,我们会考虑你的情况,回去等我们的消息吧!”事情到此终于有了一些转机,女孩也更有信心了,女孩便热情地邀请两位领导到校园里参观,并表示希望最后当一次向导陪领导参观校园。一天下来,女孩已与两位领导成了能够交心的“朋友”。晚上,女孩必须回校了,此时女孩最盼望的是领导能够明白表态接收她,告别的手在空中迟迟没有放下,在期待中一步三回头。“这女孩其实很不错,要是男孩多好!”我首先打破沉默。“是呀,又漂亮,还乖巧。”处长应道。“那要不”听到两人都说不错,司长终于开腔了。一听司长有改主意的意思,我便随口大声叫了女孩的名字,已消失在夜幕中的女孩应声作答,并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向两位领导,气喘吁吁地问道:“两位阿姨是不是答应要我了?”此时,已容不得两位领导再拒绝了。“好吧,汪慧,你真的愿意去部里工作?你真的没有男朋友?如果这样,那么我现在正式通知你,你被录用了!”司长的决定让女孩欣喜若狂。后来听说女孩一进部里就赶上了国家部委精简,被送到美国进修两年,再后来做了处长,如今已经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司级干部了。

职场语言表述技巧

(一)在故事中,女孩在求职本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又带出了与男友分居两地的尾巴,势必进一步置自己与不利之地。所以后面说“连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也于三月前分手了”一句善意的谎言解除了面试官的后顾之忧,也赢得了她们的信赖。求职者必须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的优势条件向对方表达和展示,并且还要把握事实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出发,说出不同的话,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以求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故事中的女孩如果确定想拥有这份工作,就不能只顾宣泄自己的情绪,不顾对方的感受,甚至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不利,显然没有对症说话,造成了尴尬局面,加速被录用机会的丧失。(二)善解人意,恰如其分,言到功成与人交流沟通要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说话在善解人意的同时还要做到恰如其分。求人时,能不能把人求动,能不能把事办成,不是看你有多大决心,也不是看你有多大的热情,说话的技巧和手段是最关键的。[2]最会说话的人往往最善于说对方感兴趣的话,最会办事的人通常会做让对方感激和感动的事。席勒说“把别人的感情当成自己的”[3],即站在对方立场,理解别人的情感、处境及心理,待人处事多考虑他人的想法。要实现某种目的,就要了解所求之人的需要、性格和爱好,方能做到投其所好,言到功成。谁不喜欢听他人的赞美之词?人的天性如此。赞美与欣赏是人际关系中的点缀与,所以要学会用语言满足对方的自尊心,用适当的奉承话求人。故事中“两位领导”被“影射”地批评为“更可恶”时,一时尴尬,如鲠在喉。当听到女孩的恭维话时,立马笑逐颜开,明知你讲的是恭维话,却还是没法抹去心中的那份喜悦。赞美是件好事,却不是一件易事。同样是嘴上功夫,出来的效果却有天壤之别。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好为坏事。赞美的语言要在关键时刻、不同的场合,对于不同的人恰到好处地一一送出,不着痕迹。使用恭维话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当你对别人说奉承话时不能无中生有,要说一些真实的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倘若进行肉麻的奉承,拍马屁,听者会把你当成小人而更加轻视。二是说奉承话时应适可而止,做到“美酒饮到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听者改变态度的手段,倘若一味地恭维,而不及时转入正题,便会失去意义。(三)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察言观色。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说话前明白对方的心理,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看他人说话时的表情,掌握说话的火候,适时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这才是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否则,纵然口吐莲花,也会徒劳无功。把握好每一句话说出口的时机,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得心应口了。招聘者用委婉的语言来表达对应聘者感兴趣的程度,已成为一种惯例,主要原因是为了不让求职者难堪,同样也是在考察一个人能否听懂语言的弦外音,能否做到察言观色。在人才市场上,求职者常会听到“材料先放这里,有消息再通知你”的回答,招聘者这些话的弦外音就是对你兴趣不大,往往不会收到录用通知。[4]如果招聘者只是礼貌地公式化地发问,这表明你还是到别处去碰碰运气吧。如果对方对你的专长问得很细,热情地和你握手告别时,你就准备与他做同事吧。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弄不好还会翻船。在激烈的竞争中,怎样才能突出自己,把对方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边,也需要与众不同的鲜明语言。不同的职场竞聘,不能只是拘泥于一般的原则,还要学会随机应变,灵活变通,出奇制胜[5],这样才能很好地化解尴尬。将错就错,借题发挥就不失为一个应对此种情况的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因说错话而陷入尴尬困境,如何进行补救甚至转危为机就显得尤其重要。一个聪明的求职者总会对这些良机做出及时敏感的反应,善于利用时机或者创造机会,引导事情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打破僵局,变不利为有利。巧妙地将错话续接下去,最终达到纠错的目的,其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不动声色地改变说话的情境,使听者转移原有思路,不自觉地顺着你的思维而思维,随着你的话语而调动情感。故事中,女孩意识到说错话时,借机换一个说话角度,反话正说,赢得了好感。不仅如此,女孩借题发挥,采取战术,从毕业没找到工作,谈到没有饭碗,进而朋友分手,导致一无所有,既纠正了失言,又争取到了同情。(四)赢得好感,博取同情与人沟通交流时,态度要诚恳,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就要有亲和力,让彼此产生亲近的欲望,消除隔阂,为成功交流打好基础。有时候还需要富于感情,以情动人,以真诚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欣赏。大学生要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就必须全面塑造个人综合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语言,练就自己“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能力”——语言能力。出色的语言能力是由一个人的多种内在素质决定的,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想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博览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二是博采众长。要善于学习和聆听他人,取长补短,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语言表述技能和技巧,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三是博奕实践。语言表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积累的过程。只有通过诸如演讲、辩论、文娱等活动的长期锻炼,反复练习,才会有临场的娓娓道来,妙语连珠,出奇制胜。中国的语言内涵博大精深,表述有技巧,却无定式。文中只是剖析故事本身所呈现出的语言技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有熟谙和掌握语言表述的一些基本技巧和规律,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舌转乾坤,成就别样职场人生。

篇9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4302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枢纽,校园是文化知识汇集、人文精神荟萃的领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创新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所谓的和谐校园,不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是学校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在学校教育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

1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及相互关系

我们所讲的校园文化,主要偏重高等院校的高校校园文化。高校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精神面貌、思维观念、日常行为方式都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侧面反映。高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长期的互动、交流在学校的种种层面上共同创造出本校特有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从这个概念上讲,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及其创造形成的过程。在当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凸显出来,校园活动中的大部分组织、策划工作都放手交给学生们来完成,高校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当代高校校园内的人际关系、生活、行为方式等也为创新校园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和宽松的文化氛围。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校园文化是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复合体。是各个组成部分互相影响、密切联系、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统一的整体。校园文化由四个方面构成:第一,物质文化。高校校园里的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工作、高校师生的校园生活等等都属于高校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范畴,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显著标识,是在物质层面影响高校学生的校园生活的文化。第二,校园文化在这些物质文化的基础之上又衍生出相关的技术和行为规范,就是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高校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广大师生在校园生活中严格遵守的,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也是推进校园文化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制度保障。第三是校园行文文化,也就是高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行为方式、人际互动等层面的文化。第四是校园精神文化,这也是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所高校的校风、校训都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层面上得到体现。

校园文化这几个层面在校园生活中全方位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过程,构成了高校生活中的立体的文化氛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在校园生活中相互渗透,互有长短,对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文化影响力。在大学生的学习和学校生活中呈现出明显的教育导向功能、凝聚激励功能、规范约束功能、社会化功能、娱乐保健功能对高校及其校园人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灵魂。

2以学生为主体,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保证

“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口号,绝大多数高校都积极响应,并马上行动起来,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以贯彻。但我们也要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式,也不是简单地搞一些思想教育或宣传活动就能完成的。在目前开展的如火如荼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多数高校都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过于片面地理解校园文化的概念。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育任务,其主体是广大师生,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离不开在校大学生的参与。当前的高校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这使得现存的校园老的文化传统也受到很大冲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最终目标都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工作应强调育人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根本,一切学生工作都要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只有正确认识到学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学生会等学生自治组织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人中思维比较活跃的一大群体,他们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思维、观念都比较前卫、新颖,而且富有创新精神。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青年学生身上的种种优点,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的学习成长营造出一种民主、公平的成长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心理个性,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绊绊,在他们的校园生活中也免不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也不免迷惑。所以说,关心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和身体成长的情况,尽早发现问题苗头,及时解决,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保证。

3“以学生为主体”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创新的对策

3.1加强制度规范

理念的贯彻实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以学生为主体,推进校园文化创新与和谐校园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当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须条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有充分的制度规范做保证。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里,教育管理工作简洁高效,教育水准超一流,这些国家的教育工作无一不是实现高校管理、学生参与活动制度化、规范化而取得高效和稳定发展的。

3.2重视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反馈评价

学生评价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参考。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人群,他们每天都在校园中学习、生活,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点点滴滴都看在眼里,有着细致入微的体验。学生的反馈评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最真切、直观的评估。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学生被动反馈,即将学生作为评价的客观存在主体,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来反应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缺点,积极改进缺点,修补教育教学活动的中的管理漏洞,从而达到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目的。其二是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收集整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向校方反馈。这种方式直观、简洁,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学生的意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建设的客观作用。

3.3大力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积极响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备把握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定位,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也要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大连理工大学经过多年努力,逐渐确立起一套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为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提供了坚强保障。通过做好做好岗前培训、坚持日常培训、开展专题培训、进行学历提升、参加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和人文素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教育任务,是对高校校园的思想和行为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复杂工作,对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仅是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更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创新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内涵深,任务重,必须纳入学校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学生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各相关环节有机结合、和谐联动,要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扩大校园文化的覆盖面,加强校园生活中的文化渗透作用,在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共同发力,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高校的文化建设活动,体现出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篇10

1全科医学教育培训能力不足.要保证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是关键.影响青海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我国的临床专业重点培养专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培训整体滞后.青海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承担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的主体-高等医学院校少,主要是青海医学院,在培养全科医生方面,既缺少完善的教学计划、适宜培训的教材、规范的实习基地,又缺少合格的师资队伍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加之本省财力有限,省外培训费用高,影响了全科医生培养工作.

2思想认识不到位,影响全科医生的培养.即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非常明确,但是目前青海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各方面对全科医生的重要性认识都不到位.从社会公众来看,不少人仍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看病的“小医院”,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不是受欢迎的标准就落脚在医疗质量上,没有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是处理小伤小病的家庭医生,也是保健医生,更是防病专家,从而导致医生难以在实践中提高自己.从医生自身来看,认为水平很次的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觉得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最后到社区太屈才了,不愿意到社区卫生机构从医,即便做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不注重自身业务和技能提高,难以驾驭起辖区内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3待遇偏低、全科医生队伍不稳定.同全国一样,青海全科医生存在着待遇差、社会认可度低、岗位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全科医生培养和队伍的稳定性.全科医生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相比,工作量大、收入低、并且增长缓慢,也没有病员积累经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的发挥.还有不少医生不能安心在社区卫生机构工作,有的通过了青海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取得全科医师证书之后,并没有继续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而是另起炉灶自己开私营诊所.

4全科医生的人才档案不完善,没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人才流动平凡,人才档案还不能适应新时展的需要;随着全科医生的经历不断地需要补充新的内容,并及时反映其现实面貌,档案材料需要及时更新,就目前全科医生培养培训档案资料的收集管理还远远不能满足规范化的要求.

青海省加快培养全科医生的对策

《意见》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模式和渠道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要:“坚持突出实践、注重质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培养模式,统一培养标准,严格准入条件和资格考试,切实提高全科医生培养质量.”青海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创新机制,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满足现阶段基层对全科医生的需要.

1大力提升培养全科医生的能力

由于青海全科医学教育基础落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科医生的培养.青海医学院作为承担青海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任务的主体,要按照《意见》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计划,采用适宜的培训教材和培训方法.为满足全科医生培养培训需求,还应在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海西州人民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等建设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同时要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以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建议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备选档案资料库.

2统一全科医生的执业准入条件

一是全科医生必须经过国家认可的规范化培养.在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参加培养人员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医学诊查、疾病调查、医学处置等临床工作和参加医院值班,并可按规定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注册全科医师必须经过3年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取得合格证书,并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医师资格.二是要不断加强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以现代医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加强全科医生经常性和针对性、实用性强的继续医学教育.加强对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将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情况作为全科医生岗位聘用、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因素.

3切实解除青海农牧区全科医生的后顾之忧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千方百计解除农牧区全科医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扎根农牧区.一是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国家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全科医生能回到农村服务,并保证至少连续服务数年;二是每个乡镇卫生院都应逐渐招聘大学本科毕业且经医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生,或逐渐招聘合格执业医师;三是建立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及双向转诊制度;四是政府应出资为新分配来的大学生建周转房,或落实安家费;五是改革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及运行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证乡镇卫生院可持续发展及工作人员的合理收入,提高全科医生扎根基层农村的吸引力.

4逐步建立健全全科医生价值评价机制,提高对全科医生地位的认识

全科医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和使用的问题,还涉及到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价值评价问题.青海属于边远艰苦地区,要根据《意见》精神,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全科医学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改进和全科医学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包括医疗服务的定价体系、补偿机制,以及全科医学人才的评价制度,逐步建立一个更加系统、规范、科学的全科医学人才的职务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全科医生的收入有所增加,而不是现在政府按照不低于或者略高于政府公务员的水平支付全科医生的收入.同时,要做好舆论宣传引导,通过健康教育、舆论宣传等方式培养居民的预防保健观念,引导居民转变传统就医观念和习惯,认识全科医生的重要地位.当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的价值能够被政府、医保机构、患者和上一级的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到的时候,全科医生这一职业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并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5加强全科医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