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0 20:54: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哈罗德·凯利,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发表了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互倚理论以及归因理论。
1967 年,哈罗德·凯利发表了论文《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在文中他认为归因过程是“个体对他的世界进行归因-目标、倾向以及内在特性的归因”,并用立方体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被称为三维归因理论,也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对f.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认为:归因是指个人对环境中的事件,去觉察或推论其性质或原因的过程,这过程包括当事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推论。这种由刺激事件来推论原因的心理历程,会影响个体后来的行为,可视为事件与行为间的中介历程。他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同时,他还提出若干归因原则:共变分析、因果关系图解、打折扣原则、扩大原则、复杂必要原因和补偿原因等。
总的来说凯利他提出了一个归因过程的相对严密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大家的归因过程做了比较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一个理论的建立和提出一定经过不断地实验和修改,事实经验告诉我们,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对于所发生的事件,并不是多方观察、收集足够的信息而后进行归因,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思维以及自己的需要而做出的比较自私的归因。所以凯利的归因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着的,不论是自己还是其他研究者都对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它的核心意思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为。凯利的归因理论让自我知觉变得更加完善、全面与成熟,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分别是从行动者、行动者的对手、行为产生的环境三个角度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不再让事情的原因产生的源泉仅局限于自己或他人,取而代之的是从多个方面进行归因,不再让自己走入深渊,难以自拔。
人生活与社会中,是一个既独立又不独立的个体,生活中我们很经常的需要与人沟通,因此,如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已经很早的进入人们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很多值得学习并应用的人际交往的方法。通过我自己在做学生工作的这几年中以及找到的资料,经过整理我认为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认识自己
人际交往是一个双方或多方的活动,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再去和别人交往会更加有底气。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应该促进自己天赋的发展,并且培养其他自己缺少的能力,让自己在交往中更加悠然自如。充分认识自己后,可以让自己在交往中不易处于被动,不用妄自菲薄,用从容的姿态去交往每一个朋友。
二、真实谦虚
正所谓夸张有损真实,并且容易使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的看法。良好的人际交往者能够控制住自己,让自己表现出小心谨慎的态度,话语不拖沓,语义明显,语调清晰,并且绝不在谈话过程中夸张的抬高自己。如果一个人过高的说自己,那他就在撒谎,这不仅会损坏人际交往中的声誉,还有影响你一个人的品质,你的才华、能力都将被蔑视。谦虚是一个良好的品质,我们应该在交往中谦虚接受,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让自己的话语既有品位又有幽默感,这样就会得到很到
的交往反应,也就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诚实守信、懂得倾听
诚实守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如果你对朋友和同事说谎,这将使自己失去挚友的信任,这将是人际关系中的最大损失。很多人为了迎合不同情境的需要,说出很多难以圆的上的话,简单说来就是说大话,这样就很容易说到做不到,这样也是不诚信的一种。因此我们要避免说大话,“言”于律己,做不到的一定不可以随便答应别人,这样的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另外,还要学会倾听,在交往中不要一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做一个耐心聪明的观众,专心诚意的听别人讲话,这会让对方充分感受到对他的尊重。在懂得倾听的同时也要善于倾诉,与他人有良好的沟通,沟通就是通过倾听来理解别人,通过表达来使别人了解自己,所以要善于倾听与倾诉,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通过这一来一去的相互理解和帮助,人际关系的技巧会更加纯熟,也会让自己成为一名交往高手。
[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70-03
原理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出生之日起,人就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建立关系,人不能脱离他人、脱离社会而单独生存。美国学者卡耐基指出:在现代社会,人们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只有15%靠他自身的能力,而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如何进行有效得体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多现代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研究和探求的焦点。在众多实践和研究的成果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再次受到推崇,其中《弟子规》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的手册,以构建和谐的个人关系、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语、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原名为《训蒙文》,原著由清代学者李毓秀所撰,后由学者贾存仁在《训蒙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并把书名改为《弟子规》。
现代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如何才能提高现代人人际交往的水平,从而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弟子规》能给我们现代人际交往怎样的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关于《弟子规》和人际交往两方的文献进行了梳理,欲从先人的智慧中寻找现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弟子规》研究
(一)《弟子规》解析
随着《弟子规》日渐受欢迎,市面上各种解读本成为畅销书。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有《钱文忠解读弟子规》、钟茂森的《细读弟子规》、蔡礼旭的《细讲弟子规》,还有各种儿童读本数十种。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将《弟子规》搬上央视百家讲坛,其讲解内容已编著成书《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该书以《弟子规》原文为基础,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穿插上百则故事和案例,讲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阐述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对于现代人的作用,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解决之道。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以追求人生的幸福为起点,以社会现实为案例,讲解如何在现实当中进行明智的选择,如何孝敬父母,如何自理自立,修身立德,从而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得到幸福的人生。而以钟茂森博士的最新演讲整理而成的《细读弟子规》,结合自身经历逐字逐句讲解落实《弟子规》中的效用,强调个人道德品行是根基,修身修心,“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提倡“人皆可以为尧舜”。
(二)《弟子规》的当代意义
《弟子规》是汇集了儒家思想当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精髓提炼出来的做人行为规范,是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重拾中华文化,学习儒家经典,用《弟子规》中“孝悌”“谨信”“泛爱众”的做人规范指导当今人们的生活,能够让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有规可循,树立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行,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弟子规》受到广泛追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很多单位甚至是外企,将它作为员工培训手册,举办了很多大型讲座论坛,成为广为学习和交流的典范。综合现有研究文献、一些人的学习感悟或者亲身实践,《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个人成长、成功的价值。《弟子规》中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学文等思想融入其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和实践《弟子规》,不仅能够洗涤心灵,修身立德,树立个人崇尚孝顺、仁爱、谦逊的内在品质,从行为方面,培养个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规范,即如何对待父母、尊长、领导、朋友等等处世之道,成为个人立足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取人生幸福观的最佳读本。
第二,对当代教育的价值。良好品德的培养首先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其一,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认为父母要教育子女尽孝悌之道,就是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感受别人对自己的爱,体验理解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并把报答别人作为自己的一种人生信念,这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其二,父母要教育子女施仁爱之心,只有学会关心别人,才能处理好与周围人的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也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温馨与和谐;其三,要培养子女诚实守信,见贤思齐,谨言向善。这些行为规范与准则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极好的教育意义,对改正当前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大有裨益。学者张慧玲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学习和效仿。很多学者一致认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应遵从“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先训,加强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浅谈与大学生德育教育》中指出,当今我们在落实国家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时,往往以智育为先,忽视了对学生“德”的教育。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小学、中学、大学都是以分数高低论英雄,忽视了对孩子怎样做人的教育。大学生之前的学习绝大部分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德(即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的学习比较欠缺。大学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学习,为他们补上这一课是有必要的。《弟子规》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义是要在学校的思想教育当中加强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
第三,对企业管理的价值。《弟子规》不但走进了校园,同时走进了企业。不少企业内部推行《弟子规》的学习和践行,用《弟子规》进行现代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的探索,如广东正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汇通汇利公司、浙江春晖集团等都从《弟子规》中得到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弟子规》的孝悌、忠信等教育,能够使员工之间、员工和领导之间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有利于团结互助、执行和谐的企业文化;《弟子规》中的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力学文等思想指导员工的日常行为,不但能够培养德才兼备的员工,而且以此标准为客户服务,处理企业外部关系,能够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北京汇通汇利公司结合现代管理学、儒学,从企业文化建设、领导伦理与社会责任、激励管理、管理沟通与组织冲突解决、核心竞争力五方面,提出“在企业中落实家道”的观点。认为,《弟子规》是基于对中国人人性的深入理解,构建的基于中国人心理行为的管理模式、工具和方法,这对中国企业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弟子规》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治国安邦、兴家旺兴,弥补西方管理理论制度化、模式化的不足之处,并将较为抽象的中国儒商管理理论具体化。
第四,《弟子规》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弟子规》包含了为人子弟在家、在外、待人、处事应遵循的一切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实现个人幸福、家庭和睦、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人人都秉承“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的思想,人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那么和谐社会就在眼前。刘碧珠认为德治的效用在于动员人的道德情感,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使社会成为友爱和谐的社会。人和、家和、国和是国家兴旺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法治在于安邦,德治则在于兴邦。《弟子规》从人本管理入手,即自我管理,通过主体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判断、自我选择和自我努力来实现对自身的身体、心灵、精神、情感、智慧水平的改善,最大程度地克服个人私欲,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弟子规》教育是治国安邦之根本。
第五,对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在现有关于落实《弟子规》行为规范的资料中,有各地方政府部门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汇报团在全国巡回演讲五十多场的光盘和声屏之友,如《家和万事兴》《家庭百科》《道德的力量》等书刊,即实践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或者讲述的学习《弟子规》后自身改变及家庭和谐的心得,很多事例催人泪下,很多故事令人反省。这些实践的案例对于研究当代人际交往规范有重要的启示。
二、人际交往研究
(一)人际交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词条“人际”释为“人与人之间”,词条“交往”释为“互相来往”。人们普遍认为“人际交往”属于心理学范畴,注重交往的心理状态和建立的心理联系。
邓卓明认为,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接触,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包括动态和静态的两种含义。动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物质和非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即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静态的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情感联系,即人际关系。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马克思认为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社会交往。薛振田认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求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吴远认为,“人际交往就是交往主体在一定的情境和条件下,通过某些交往行为,作用于交往对象,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效果。其中包含了人际交往的五个要素:交往主体、交往条件、交往情境、交往行为和交往对象。”
综合以往研究者对人际交往的界定,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一种信息沟通方式;是一种满足心理需要的过程;是人的一种外在行为表现。
(二)现代人际交往规范
21世纪是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社会的特点是不仅变化速度快,而且呈现市场化、服务的专业化,社会的巨大变革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均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现代人,行为交往方式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也就是说,人际交往是否有规可循,有范可依?在学界此答案是肯定的。张向东博士认为,“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规范和礼俗,沿袭多年,经久不衰。随着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到来,人际交往日趋频繁,它已不限于本民族和社区之内,在空间和地域上有极大超越。我们迫切要求建立世界通用人际交往规范,以促进世界各族人民之间的理解和友好往来。”张向东博士结合中国传统礼仪,总结出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有以下四点:1.热情、礼貌;2.诚实、信用,即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规范中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中的信;3.尊重和理性;4.利他和团结,它们既决定着交往的动机,也直接影响其结局。而贾士祥认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是温、良、恭、俭、让。温,即和厚,指为人性情温和而敦厚;良,易直也,指要做一个和易、正直的人;恭,庄静也,即庄重而不轻浮,敬重而不傲慢;俭,节制也,意为约束、限制、节制,指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对自己的情绪、感情和欲望加以约束,限制和节制,而不是事事以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傲慢无度。刘桂凤认为:正确、规范的人际交往就应该奉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贡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文讲述了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原则:一是平等相爱原则;二是互利互惠原则;三是宽容大量原则;四是守信重诺原则。周向军在《人际关系学》一书中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归纳为十一条,一是择善原则,二是调衡原则,三是积极原则,四是真诚原则,五是理解原则,六是守信原则,七为人道原则,八是平等原则,九是互利原则,十是相容原则,十一是文明原则。
此外,很多讲述人际交往艺术、技巧的文章和书籍里也涉及一些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比如在熊宗谊的《与人共舞》中讲求爱是相处的艺术。凡事有度;《卡耐基处世的艺术》中所讲真诚、尊重、赞美、爱等其实也都涉及现代人际交往的一些基本规范。但这些资料书籍中所讲仅在技巧层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层面。
三、《弟子规》为现代人际交往规范提供借鉴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近几年,虽然社会上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弟子规》的热潮,人们日渐认识到《弟子规》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但是对《弟子规》的研究文献当中,感性的文章比较多,如学习感言、社会观察随笔、采访文章等,学理性的研究寥寥可数,所以《弟子规》有哪些现实意义和价值,如何发扬和运用《弟子规》中的精髓有待学术界做更深层次的研究讨论。
其次,关于人际交往规范的文献,虽然古代早有学者论述,然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进入科技迅猛发展的变革时代,对于当代人际交往规范的研究文献不仅比较少,而且阐述比较笼统和零散,没有具体说明人在所处的五伦关系中,每一个角色应如何扮演,其行为依据什么规范才能承担起该角色的职责;更没有详细叙述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应如何交流与沟通,即双方交往时遵守什么规则可使双方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人自身的和谐、家庭的和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
总之,人际交往实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与沟通的过程,简言之是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者非语言系统进行接触、表达、沟通、交流、情感抒发,从而建立相应人际关系的过程。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规范,并以《弟子规》中描述的为人子在家、在外、待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为例,进一步探索现代人际友好交往的法则,不仅有利于传承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而且对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毓秀(著),贾存仁(修订).《训蒙文》改名为《弟子规》[M].清朝.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第36卷,第3期.
[3]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4]吴珊珊.《弟子规》的道德教育思想初探[J].人文论坛.
[5]王承进.从《弟子规》看企业道德管理[J].HR经理人,2009.07.
[6]刘碧珠.从汇通汇利公司的实践看《弟子规》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7]邓卓明.涌浪中的理性审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8]薛振田.管理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9]吴远.组织行为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10]桑伟林.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J].2010年3月.
[11]张向东.人际交往基本规范[J].
[12]贾士祥.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温、良、恭、俭、让[J].学理论.
[13]刘桂凤.要重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道德规范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11月,第24卷,第4期.
[14]钟小红.论墨子伦理思想的人际交往原则[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周向军.人际关系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16]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8月.
[17]石家庄市商业联合会.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J].声屏之友报社,2010年4月.
[18]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家庭百科报-幸福特刊[J].2010年8月,总第501期.
[19]莫劲奔.《弟子规》的当代意义[J].读书,2009年第8期.
[20]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0月,第12卷,第10期.
[21]黄晓华.《弟子规》《三字经》不能丢[J].海南日报,2009年3月.
[22]杨万霖.《弟子规》:一般很重要,一般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年8月,总第225期.
[23]郑秀芬.《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J].新闻爱好者,2010.7(下半月刊).
[24]李靖.“释商”胡小林:生意场上,何必焦虑?[J].中外管理,2009年9月.
[25]王蒙.从热读《弟子规》说起[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月12日,第001版.
[26]赵红卫.论《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管理观察,2008年11月.
[27]毕琳,任欣.儒家思想对人际传播活动的规范[J].青年记者,2010年12月中.
[28]刘集贤.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J].新闻导刊,2006年4月.
[29]王维坡.一本《弟子规》引领德育路――西乌旗信用联社企业文化侧记[J].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7月14日:第004版.
[30]梅岩.人际交往的社会学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31]李宁.现代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J].宁夏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29卷,第4期.
[32]金正昆.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技巧[J].刊授党校,2006年9月.
[33]罗素.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4]王长飞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10月.
[35]卓成霞.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4月.
[36]陈慧.人性修养与人际交往――《菜根谭》对现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集刊,2009年第4期.
[37]李炳海.本能•规范•原则――人际交往话层次[J].现代交际:P25.
课题名称: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课题类别:名师专项(A类)课题
课题编号:1201442497
承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课题负责人:黄雄
联系电话:
起止年月: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E-mail地址: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制
2015年5月
一、开题报告(提纲: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的创新点、研究基础、预期成果、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研究进度、经费分配、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家长、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策略不当引起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在整合了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结合中学生的在人际问题上的认知、情绪、行为、生理反应,建立理论模型。
拟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并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倾向于一个或者多个因素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聂衍刚等通过《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问卷》对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社交适应行为;而同伴朋友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则负向预测社交适应行为。
刘红梅等认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或破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不同的交往结果,随着个体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调节策略,成功地进行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善于选择良好情绪调节策略的人,往往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那些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可能在社交情境中进行情绪调节时往往选择的是一些不太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
程玉洁等认为家庭功能通过情绪智力间接影响中学生人际适应,家庭功能对人际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功能的相互关系、沟通、父母关注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与人际疏离呈显著负相关;而家庭冲突、父母控制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与人际疏离呈显著正相关。
2.国外研究
在亲子关系方面,Markowitz F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维度亲子依恋程度都有一定影响。
在同伴关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儿童孤独感的形成等方面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影响其学业成绩。同时,儿童的班集体归属感对其后来的课堂投入与参与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
在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其中师生亲密影响比较大师生亲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师生冲突和师生依赖则产生了消极影响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他们特别关注师生关系对维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类别中,其遭受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正在增加,需要教师适时给以帮助。
三、研究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1.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2.利用压力量表进行实测和分析数据(研究重点)
(1)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
(2)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
(3)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3.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1.理论创新。本课题在已有的文献及理论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野,采用心理学、教育学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建立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模型,这对学校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内容创新。本课题修订和使用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系统地从中学生个体与群体二个方向三个层次(认知、情绪、行为),系统探讨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干预效果,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这样系统、综合研究中学生人际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体系、影响机制和干预措施是一种创新。
3.方法创新。本课题针对学生人际问题构建干预层级模型,开展学校多层级心理干预实验,这也是同类研究少见的方法。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项目是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1.文献综述法与理论模型构建: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2.心理测验法:a)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b)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c)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3.人际压力干预实验法: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五、研究进展情况与课题成果
(一)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理论构建期: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提出研究假设(2018.3-5)。
(1)前期的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学生人际压力心理危机的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构想,对人际压力进行定义,对干预策略进行整理归纳及构想;
(2)召开课题论证会和研讨会;
(3)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
(4)撰写理论综述文章。
2.第二阶段,研究准备期:包括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准备(2018.6-9)。
(1)修订相关工具,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等;
(2)制定心理测验方案,选择研究对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相关问卷的前测,筛选出具有人际压力方面心理问题的对象。
(3)通过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4)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
3.第三阶段,实证研究期:干预研究(2018.10-2019.3)。
干预层级模型图
针对四个层级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和策略,选取具有人际压力问题的学生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多层级干预实验,控制组的学生只进行单一干预。
4.第四阶段,干预实验期:干预实验研究(2019.4-9)。
采用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团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法,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的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人际压力问题干预机制。
实验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干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制定干预(教育)措施,设立干预组和控制组,通过前测后测,比较实验后,干预组与控制组的心理状态水平的差异。
5.第五阶段,总结期:分析数据、进行总结,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2019.10-2020.3)。
(1)撰写研究系列论文和结题报告;
(2)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二)实证研究的手段和关键技术
1.心理测验技术
本课题将认真编制、修订和借鉴国内外信度效度高的相关心理测验问卷和量表,严格挑选测验对象,精心组织测评,保证测验数据的客观、有效。
2.关键点
关键点有三,一是要利用心理测验技术和访谈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被试;二是要对量表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的影响因素;三是是干预措施的选择和制定,不同层级干预实施者的实施效果,保证研究数据的科学性。
(三)预期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1
2015年—2016年
中学生人际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论文
2
2016年—2017年
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策略的研究
论文
六、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序号
姓名
承 担 任 务
1
黄雄
项目设计及组织实施
2
苏宜欢
心理辅导干预测验
3
周虹
心理测量数据收集分析
4
徐雁
心理测量数据收集分析
5
蒋茂霞
学生人际问题现状调查及分类探因
七、经费分配
支出科目
金额(万元)
用途说明
1.直接费用
1.9
问卷、量表印制及数据收集,参加相关学习及交流,费,邀请专家指导等
2.间接费用
0.1
开展开题与中期评议、验收或鉴定和其他管理活动开支的费用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沃建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9-15
[3]聂衍刚等,青少年人际压力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3),346-351
[4]贾接梅,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4-205
[5]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6]李红梅,中学生自我表露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2,11(27),1334-1337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二、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活动主持人(一般为课题负责人):黄雄
开题时间:2015年5月20日
开题地点: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校区小会议室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黄雄、苏宜欢、周虹、徐雁、蒋茂霞
所在单位人员:
其他:无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与合理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估:
1.本课题力图从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危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采用心理测评和数理统计、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等方法,利用行为观察、高级统计和学校教育手段(如校会、级会、班会、个体咨询)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人员也包括了政治学科、心理学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具有鲜明的整合特色。
2.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其结果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进行干预培训,验证干预效果,可以为中小学开展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干预及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本课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这个大项目有支持作用,不仅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具有填补价值,而且可以为国家高效、有序应对校园常规危机事件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为推动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应急干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建议:
1.研究中要注意测量工具和统计工具的科学规范性。
2.干预策略的研究要基于学生实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
年 月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无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五、区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37-03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诸多挫折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对实习工作、人际沟通、实习环境和情绪管理的不适应。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有关挫折的心理学研究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研究范围(对象)狭窄。多数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大一新生,针对顶岗实习这一特定时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研究结果零散。少数研究仅仅进行思辨探讨,未能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我们拟通过实证调查客观分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现实状况,为科学推进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电子工程职院等高职院校抽取高职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和回收问卷512份,剔除明显不合格问卷,再经测谎题筛选,得到有效问卷489份参与统计处理。其中,男生237人,女生252人。城市家庭来源学生211人、农村家庭来源学生278人。理工科专业193人,文科专业180人,艺术类专业116人。
(二)自编测量工具
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文献编制了50个题项(包含两对测谎题)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初始问卷,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分析。首先,删除差异不显著(标准差低于0.90)的条目,并使用相关法对剩下的条目计算各题项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对题项与总分的相关低于0.20的题项进行删除。删减的条目还包括因素负荷值低于0.40的题项,共同度低于0.20的题项,在多个因子上负荷值均较高的题项。在题项设置和增删过程中多次邀请教育心理学专家进行修订和审查,保证问卷维度和题项能涵盖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最终形成了包含四个因素、二十个题项的正式问卷,问卷题项采取Likem五级评定法计分。
本问卷包含四个因素:一是工作适应(特征值2.523,贡献率15.277%;指高职学生对待实习本职工作中表现出的挫折容忍力);二是人际交往(特征值1.723,贡献率11.073%;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中领导和同事间人际挫折的心理素质);三是环境适应(特征值1.635,贡献率10.268%;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环境的挫折耐受力);四是情感障碍(特征值1.472,贡献率9.257%;指高职学生适应实习工作情感的受挫心理素质)。四个因素共解释总方差的45.875%,各因素载荷在0.40-0.80。
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调查问卷总体和4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0.603-0.921,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4,分半信度系数在0.632-0.854,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对于问卷内容效度的考查主要运用逻辑考查法,本问卷的维度构想和题项编拟在基于文献综述、操作性概念界定、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案(专家)访谈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在问卷初测前后多次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审查和修订,基本保证了问卷维度和题项能够涵盖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承受挫折所需具备的各方面心理素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在构想(结构)效度方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相关在0.452-0.721,有较高的相关;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20-0.556,呈现中低程度的相关,相关适中。说明各维度问有一定的独立性且又能反映总问卷所要测查的内容,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构想效度较好。
由此构建的模型数据拟合程度较好,GFI值0.856,AGFI值0.821,RMSEA的值0.063表示模型拟合得很好,说明自编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结构良好。
(三)程序
问卷施测主要采取团体测试方式,主试由教育心理学专业人员担任,采用统一指导语。测试前让被试知晓情况,测试后致谢并提供反馈信息,数据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 XP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总体特征
为考查高职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各维度上的差异性,对性别(男、女)、家庭来源(农村、城市)、专业(理工科、文科、艺术类)进行2×2×3的多因素方差分析(ANOVA)。分别以性别、家庭来源和专业作为自变量,以问卷的四个维度(工作适应、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情感障碍)作为因变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家庭来源差异,在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性别和专业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具体因子水平来看,工作适应的家庭来源主效应极其显著,在专业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人际交往仅在专业上表现出极其显著的主效应。环境适应在性别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在性别与专业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情感障碍上,在家庭来源和专业上的主效应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
对性别、家庭来源和专业做差异性检验,显著主效应的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在性别上,男女之间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工作适应、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差异不明显,情感障碍维度的男女性别差异极其显著。第二,在家庭来源上,两类家庭来源学生之间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工作适应和人际交往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第三,在专业上,三种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变化趋势。多重比较表明,除工作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的专业差异不明显外,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专业差异显著。多重比较表明,理工科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总体水平上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
三、讨论
(一)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总体特点
研究表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抗挫折心
理素质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说明男、女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形成状况并不同,要根据性别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和办法。性别和专业主效应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与专业、性别与家庭来源、性别、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说明性别和专业差异并不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健全造成影响。工作适应的家庭来源主效应及专业与家庭来源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说明家庭的贫富状况和专业背景将共同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造成影响。人际交往在专业上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对不同专业背景学生应分别给予人际交往的具体指导。而环境适应仅在性别表现出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应加强他们对顶岗实习环境的挫折适应性训练。在情感障碍上,专业的主效应显著,说明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分类进行情感辅导,健全其抗挫折心理素质。
研究显示,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别因素(如工作适应、情感障碍)在不同专业和家庭来源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说明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是造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差异的关键因素,不同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共同影响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形成状况,这就启发我们在开展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分析不同家庭来源和专业背景对高职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形成产生的影响,应分别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对工作适应、情感障碍维度的抗挫折心理素质问题,需要我们对不同专业和家庭来源学生区别对待和科学引导。
(二)关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个体差异
1.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性别差异
女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上与男生在总体上有极其显著差异,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得分高于女生得分,说明男生在顶岗实习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好于女生。在情感障碍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低于男生,表明女生比男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培养中更容易受到感情因素的影响,而男生抵抗挫折的心理容忍力较少受到主观感情的影响,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但在工作适应维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对于男、女学生顶岗实习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而言,教育者应特别注重培养女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2.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家庭来源差异
在整体上,两类学生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在工作适应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学来源学生得分高于农村学生得分。产生这一研究结果,这可能与对家庭来源的取样代表性不强有关。在情感障碍维度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这与Blake的研究结果取得一致。同时,鉴于抗挫折心理素质与心理适应性的密切联系,这一研究结果与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特点研究相一致。原因可能在于大学生适应性的发展受过去成长环境的影响。因为农村家庭学生无论是教育环境,还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养环境,在某种程度上都无法和城市来源学生相比。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接受信息更方便快捷,对都市文明比较习惯,经济条件好,通信手段多,在顶岗实习期间与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能保持融洽的关系,进而外显出城市来源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总体水平好于农村来源的现象。这一调查分析结果,充分说明了加强对农村来源家庭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是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3.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专业背景差异
从专业背景差异看,不同专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状况差异显著,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的发展趋势。原因可能是进入大学的理工科学生和文科类学生缺乏对抗挫折心理素质的了解和认识,没有真正体会到抗挫折心理素质对其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而艺术类专业高职学生则表现为知晓抗挫折心理素质在工作、环境、社交和情感中的重要性,在顶岗实习中努力健全自身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多重比较表明,除工作适应和情感障碍维度的专业差异不明显外,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维度的专业背景差异显著。进一步差异分析发现,理工科学生在抗挫折心理素质发展上的得分显著低于文科类学生。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人文艺术类学生所受的人文学科的知识背景更广泛,他们更善于与人交流和沟通,能调整好自己的乐观心态,更明白抗挫折心理素质的健全对于自身顶岗实习工作的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非理工科类专业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更强调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的人文化理念指导其顶岗实习,而其他专业相对没有这样的育人功效,导致了艺术专业内在的抗挫折心理素质外化为顶岗实习的积极适应性品质。
四、结论
通过自编问卷对当代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第一,自编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包含四个维度,分别为工作适应、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和情感障碍。第二,在总体上,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家庭来源上主效应显著,在专业和家庭来源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第三,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素质在性别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生抗挫折心理素质好于女生;在家庭来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表现为城市学生好于农村学生的状况;在专业背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艺术类>文科类>理工科专业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张萌,张骞,试论大学生顶岗实习期抗挫折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0,(5):23-26.
[3]张骞,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及对策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101-104.
[4]唐继红,大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导师:王卫红教授),2009.
Th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
Yang Yuqin Zhao Zongyi
Abstract:The medico communicates ability to have certain problem interpersonally,needs to strengthen them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 the raise.May use humanities medicine curricula and so on increas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Selects many kinds of methods to train the medico to communicate ability interpersonally;Takes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pay attention to medical trouble 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so on emotion sex act.
Keywords:Medico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9-0064-02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者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看作与技术不相称,是医者无能的一种表现。“沟通技能”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7大领域之一。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指出的国际医学教育七项基本要求中就有一项是“交流技能”。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目前医学生人际沟通现状
据报道,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1],其中人际关系不良、社会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咨询中占近50%的比例[2],已和学习问题、恋爱问题共同构成影响大学生心理行为健康发展的3大问题。人际关系困扰是造成大学生留级、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之一[3]。国外研究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促进学业的进步;不良的人际关系常引起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焦虑、空虚、心情压抑、抑郁,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要比一般综合院校的大学生高,人际关系也较一般大学生敏感。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4]
陈军[5]对20所医院1000名实习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发现,对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感到非常满意的人数9.7%;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一般47.3%;认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与患者和他人沟通时感到困难的24.4%;74.8%被调查者对礼仪的概念模糊,不知道礼仪包含哪些内容。
尼春萍[6]对医学生《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开设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对202名学生进行团体问卷调查。71.1%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亦存在有人际关系困扰和沟通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沟通。90%以上的学生认为开设该课程很有必要,选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92.9%的学生建议授课突出实践,93.9%的学生希望采用情境模拟或结合自身实际撰写论文考核;97.9%的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
马伟光[7]发现,83.3%的护士对与病人交流沟通方式基本不了解,30%的护士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如何根据病人的不同情绪采用不同的交流技巧。
2.医学生人际沟通不良的原因
根据调查,全部接受过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人文学科教育的医务人员只有 15.4%,70.8%的医务人员部分接受过人文学科的理论教育,13.9%没有接受过[8]。目前,我国重视医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在本科教育和毕业后的医学继续教育,医学生和医生们几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医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人文知识的教育及实践(这些学科都涉及医患沟通问题),一旦进入工作岗位,便不同程度并以不同方式显示出来。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病人没有爱护观念,态度冷漠,而且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3.改善医学生人际沟通的建议
3.1 增加人际沟通等人文医学课程。
美国、德国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而我国一般为10%或者更低。医学院校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的《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以及英国医学院校开设的《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及《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等课程。开设医患互动和人际交流的专门课程,让医学生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上有什么特点,他们有什么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期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经验分享进一步探究人际关系与沟通的相关内容。反思自己人际交往的缺点和障碍,通过自我反省和分享他人经验来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为,达到不断提高自己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的目的。使他们逐渐掌握人际沟通技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对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同时把人际关系发展策略以及沟通技巧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中来,提高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改善医患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3.2 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
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医学院的经验,如对学生开设共情课程,系统地训练医学生如何观察病人的表情和身体语言,如何从语调中理解病人的感受,与病人进行有效交流,如何更好地感知病人的痛苦和需要。二是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葛焕琦[9]等在医学生培养的早期阶段接近临床实习之前,利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 利用SP对学生进行培训,同时对医学生在沟通方面的表现做出评价,如是否有耐心,反应是否敏捷,言语和肢体语言是否得体,态度是否坦诚和气等,以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疗工作的健康人,经专职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教学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在美国和加拿大,70%的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SP参与教学,甚至还用于住院医生的毕业后教育。
我国一些学者如张泽洪[10]对医护人员进行敏感训练。敏感训练是利兰•布雷德福(LelandBradford)和他的同事在进行无领导者团体的研究时,无意之中发现的一种进行人际关系训练的技术。”就医务人员而言,敏感训练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使受训的医务人员能:“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合理且能办到的,要尽职尽责地给予满足;合理但客观上办不到的,要耐心解释;不合理的要求,要讲明道理,以求得病人谅解,使病人对医院有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3.3 重视培养学生关注医患沟通中的情感。
李娟[11]用SEGUE量表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评价研究,发现医学生在沟通内容上“只重视疾病”。医学生与病人沟通内容上没有完成从“只重视疾病”向“重视病人”方向的转变。在信息收集上。多数学生对影响疾病的社会、情感心理因素问的不多或不全,问及疾病对生活影响的更少。有研究表明在言语沟通方面,89.9%的医务人员认识到和患者沟通时语言最重要的是通俗易懂,但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医学专业术语进行沟通的比例高达 94.4%[8]。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沟通此时是一种任务的工具,从解决问题出发,以技术性为基础的技巧,所需要的是专业知识,医护人员使用的是工具性言语。过多的使用专业术语进行医患沟通,达不到沟通的基本要求和效果,患者很可能感到他们的病情和感受等没有被医护人员理解和认识,患者对沟通信息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有时还会造成误解,引发纠纷。
应该重视患者需要的沟通还包括和医护人员进行社会情绪性的情感性沟通。即需要医护人员视患者为一个个体,而不是一个个案。情感性的言语包括具有鼓励性、令人放松、友善地、开放与诚实的、表示关心、给予信息、表示赞同、对病患介绍自己、称呼患者的名字、与患者聊天等。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力式―在清华大学的调查,青年研究,2000(6);41}5
[2] 梁执群、卢莉、朱素娟等.医科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211~212
[3] 姚晓燕.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问题研究,甘肃高师学报.2003,8(1):110~111
[4] 雪晴.应重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内蒙占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6);30~31
[5] 陈军.医学实习生对公共关系技能需求的调查与思考,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年10月第28卷
[6] 尼春萍等.为医学生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7期
[7] 马伟光、李继平.医院场所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23~25
[8] 冯军强.某综合医院医患沟通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引导的研究,第三军医大2008硕士论文
19世末20世纪初,法国教育部长找到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请他设计一种方法,以便早期确定那些可能从常规课堂之外受益的儿童。比奈的方法经过几轮更新和修正,最后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智力测量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其实就是比奈测验的美国版)。其实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中已经包含了有关情商的部分内容。他认为人的智力可分为音乐智力(比如小提琴家梅纽因在3岁时对音乐的感受)、身体运动智力(舞蹈演员和运动员以及外科医生比较擅长的那种)、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视觉智力(美术家和建筑学家所突出的部分)、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八种,其中第六种人际交往智力,就是指与他人互动的技能,如对他人的心情、气质、动机和意图的敏感性。
天津市宝坻一中启慧心理健康中心负责人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多家报刊心理专栏作家
中央及地方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
著有心理论文及散文两千余篇、心理学著作三十余部
咨询专线:022-29228042,周六晚7:00~10:00
电子邮箱:
我有个好朋友,我们亲如姐妹。可是,最近我们因为一点小事分手了。我知道这回闹别扭是我的错,也知道应该向她道歉。可是,我就是没有勇气面对她。不跟她道歉和好,我们都感到很别扭,特别是我,心里总是很难受,有愧于人的感觉真不是滋味。几次对她想开口,又欲言又止,怕说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怕……我该怎么办?
一个希望得到帮助的女孩
希望得到帮助的女孩:
你好!但愿这封信能对你有一点帮助。其实,人最需要也最现实的是自己帮助自己。你看,写信本身就是你自己在帮助自己了。很高兴你能这样做。
现在我要说,既然你知道自己有错了,应该说是向人家道歉“没商量”。这里有一笔账。在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都知道你错了,这时你刚丢失一份东西。如果你能适时向对方道歉,那么你丢失的那份东西就又找回来了,同时你还会增加一份东西;如果你不肯向对方道歉,那么你就又丢失一份东西,这份东西比前边丢的那份东西的份量更重。这份后来增加的或丢失的东西是什么?是“真诚”。真诚是古今中外人际交往的一条永恒的准则。在人际交往中,只要你有真诚,别的过失都容易得到原谅。你已经特别想跟她道歉了,行动起来吧,为自己留住真诚。
你的困难是不敢面对你的朋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只要你想留住真诚,办法总是可以想的。一是你可以写信。写信道歉,只需要当面道歉的一半的勇气,而且可以把你要说的话字斟句酌,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二是你可以请人搭个桥,找一个你们双方都比较欢迎的同学,来作个沟通。
但是,你还是需要抓住时机及时地和朋友当面沟通。和同学闹别扭之后,什么时候跟对方谈算是抓住了时机?
一是在同学情绪高涨时谈。人的情绪有期和低潮期之分。低潮时人的心理处于封闭状态,具有逆反性。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的赞颂,他都会不予理睬。相反,时开放的心态最容易听得进别人的话。
二是在同学喜事临门时谈。“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你的同学入团之后、获奖之后、考了高分之后,你上门谈话,对方往往会不计前嫌,很乐意接受你的谈话。
而今天,我将从人际交往的角度来探讨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人际交往是每一个作为社会的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指人们之间直接地相互交流或共事。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而与学生家长关系和与自己家庭关系也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发展。
一、师生关系和自我发展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基本关系,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人际关系还存在与新课程格格不入的诸多表现,如个别青年教师能与学生平等相待,可是却过了头,忘记自己还有教师的身份;或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只有批评而没有教育了,甚至会出现变相处罚的现象;或者学生在学习时,个别青年教师提出强制性的要求而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而导致师生关系十分紧张。
而且当互联网走进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每个人都提供大量的信息时,教师与学生同等享有这些信息,甚至有时学生比教师知道得更全面或更透彻,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革新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实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必须明确师生关系的教育性、社会性、双向性、平等性和发展性这五个特征。只有在明白这五个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观和教育思想,反思我们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策略。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使自我意识沿着教师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同事关系和自我发展
同事关系是指处在同一部门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的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当人类分工出现时,同事关系就可以说是已确立。同事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正是产生于同事关系中的合作和感情共鸣使教师自身获得了更广阔的认知视野。如果没有与同事进行平等的交往,将不能提高自身的交往技能。同时同事关系也是满足社会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我们教师十分辛苦,总渴望被人理解和欣赏,当我们知道团队中的其他同事对自己进行肯定时,我想我们教师是愿意与其他同事共享群体的规范,取得群体的认可。处在学校这个环境中的教师与其他领域的工作者相比较而言,这种同事关系似乎是比较单纯一些的。但实际上,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我们当中许多青年教师对工作十分热忱,只要是空课时,就会主动去给学生教学,甚至请求班主任给帮忙找一些时间,以致教师与教师之间出现撞车现象。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必须提高教学质量,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极个别青年教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则不愿协同作战,而是我行我素,以致最后同事关系较为紧张。当然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情形,不一而足。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处处替他人着想,切忌自我中心,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谐共处,资源共享。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同事关系比起师生关系来更为重要一些。因为师生关系只是积累教师的教学经验,而同事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传承与提升以及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升华与完善。正是在自己与其他同事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更好的看清自我,从而促进自身人格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三、师家关系和自我发展
师家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家长在进行沟通和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这样的人际关系是在学生进入校园时就开始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原有的“单线”的学校教育已经转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育人”的教育网络。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学生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
对于担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而言,这种关系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实中我们有些青年教师只要学生一犯什么错,就会请家长来校进行协同教育,但由于家长时间紧迫,匆匆而来,匆匆而回,收效甚微。或者家长会时,请学生家长来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但最终却成了一个人在那里独自演讲。由此看来,我们青年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必须明确学生家长的社会化策略会影响到孩子在同学之间的地位;学生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在与其他同学如何交往时有明确的指导;家长在对孩子的生活管理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应向家长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尊重每一位学生家长,与之平等协商;抵制不正之风,不要谋求私利;加强自身修养,不与个别苛刻家长置气。只有将这些理念牢记心中,并在与家长沟通时付诸行动,才能有利于教师自我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人格的塑造。
四、家庭关系和自我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环境和自身的不断变化,中学生的情绪特点、交往活动、耐挫心理都存在一定的动态性,只有掌握其特点,才能正确把握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
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中学生出现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中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对“友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有的中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感情活动——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中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社会实践活动来看,中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学习社会道德规范,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部分确立了道德感、正义感,同时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强烈性。心理学家霍尔认为青年期处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演化的过渡期,其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冲突,他把这一时期称为“狂风暴雨”时期。青年时期的情绪体验特别强烈,富于激情,而他们意志能力的发展又不够完善,理智驾驭不了情感。情绪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甚至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
3.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认知能力还待提高,他们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情绪活动随着其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情绪易出现不稳定状态。今天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明天可能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今天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明天可能恨之入骨,容易从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中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
1.自卑。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在心理学上又称为“自我否定”。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学识、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变,部分中学生很可能由某一时期学习的“佼佼者”变成某一时期学习的“普通一员”.这种“地位”的改变是造成部分学生自卑的重要原因,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或自身某些不足而自卑。有自卑感的学生由于自我评价过低。导致行为畏缩、瞻前顾后、多愁善感,自卑心极强,过于敏感,严重影响了各方面的正常发展。
2.焦虑。焦虑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是人们对即将发生的某种事件或情境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过分的焦虑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坐立不安,注意力分散,办事效率低下。引起中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有:入学适应困难、学习问题等,如:考试焦虑、人际交往、社会恐怖引起的焦虑、高考升学等。
3.抑郁。抑郁也是极为复杂的情绪障碍,是正常人以温和方式体验到的、已经作为日常生活一部分、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当个体感到无法应付外界压力时常常会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一部分中学生由于不喜欢所学某一科目,产生偏科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感到前途渺茫,或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导致情绪抑郁,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兴趣丧失,体验不到生活、学习快乐,并伴有食欲减退、失眠等。
4.易怒。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况下,情绪反应都是由大脑皮层决定的。但是美国纽约大学的莱克杜斯通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情绪的发生都要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与评估,他认为“情感通道之外,另有一小络神经元直接自丘脑连接到杏仁核,通过这些狭小通道,杏仁核可直接在大脑皮层尚未作出评估之前抢先作出反应,导致有机体的一时冲动”。处于青年期的中学生内分泌系统处于空前活跃时期,易怒是中学生常见的一种消极激情,有的中学生因一件小事或一句话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粗暴相向。
三、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特点
人际交往是社会关系的动态形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中学生不愿意再依赖家长、教师.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有时难免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1.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是双方的,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继续维持和发展交往,如果只想自己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对方的意愿和利益,这种交往必定要失败。以自我为中心的交往主要表现为:强调评价标准和自我性,注重自己目的的实现。
2.心理不相容。心理不相容是在人际交往中,当他人不能与自己观点一致或自己不能引起他人的认同时,而产生苦恼焦虑,导致与社会和他人相隔离,自我封闭。在心理上有不相容障碍的人,总是将自我束缚在一个狭小的交往范围之内,对他人的一些个性特点往往“看不惯”,因而懒得交往;还有的是由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社会交往,上了中学接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摆脱与人交往的尴尬,自动与他人和社会隔离。现在许多中学生痴迷网络,就是为了生活在那个虚拟的世界里,远离社会人群,所以,心理不相容是中学生交往中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障碍。
3.羞怯。中学生普遍具有一种强烈的交往意识,但在实际交往过程中,有的中学生无勇气。原因有二,一是害羞,一是胆怯。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1)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觉得自己不如意,因而害怕与人交往,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2)敏感性羞怯。有的学生一到人群中就党得不自在,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自己.以致无法安下心来做事;(3)挫折性羞怯。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反射性羞怯,如在大庭广众前受到冷遇,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有羞怯感;另一种是演化性羞怯,如和陌生人交往中碰到过尴尬情况,而后与所有陌生人打交道时就会出现紧张。
4.角色困惑。有些中学生在交往中没有正确认识自我角色,不能根据所处环境和场合不断调节、变换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以及没有根据不同的角色去学习相应的与人交往的行为方式,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常常碰壁,以致失败。
四、中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特点
1.个体的生理因素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
产生挫折的生理因素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身体、容貌、健康状况、生理缺陷等先天素质所带来的限制。例如,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难以成为优秀运动员;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可能因其貌不扬而处于劣势,往往无法在社会场合中潇洒自如、谈笑风生、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使自己陷入孤寂境界等等,都可能给中学生带来挫折感。
2.自我估计不恰当易引起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