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时间:2022-02-15 22:1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课教学反思,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课教学反思

篇1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 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快乐教学为宗旨,时刻都在想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快乐,把快乐带入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新课程观念,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使其与课改理念高度统一,紧密结合。

1、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达到目标,对每个内容和目标进行三年、一年、学期统一计划和教学设计,使每个模块在每节课上,实现更好、更有效地分层次实施!在计划的设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同一模块或同一节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提供时间和练习内容,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学有所获,保持兴趣。

2、给学生创造条件,实行民主、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管理和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制定教学计划时,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因材而宜,更好地体现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就是说充分考虑学校的场地、器材、教材、学生等方面,把学习的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实现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4、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想方设法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锻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地发展。

篇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43-01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发现、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与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提高个人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通过教育故事、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等来最终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并最终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的科学为动力,强调“学会教学”、“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新”的过程。教学反思可以对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反思,但其中主要是在目标统领下对课堂的组织教学、教学方法的反思,因为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依据。教学反思按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教学前的反思。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课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再次查缺补漏、吸取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文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1、起点是否合适。起点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只有起点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有兴趣学。起点过于低学生不愿意学、厌学;起点过高,学生难掌握、怕学。如初一学生的篮球运球教学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大多数学生都能拍球,如果一味的让学生从头开始,学生会产生厌倦、不想学的念头,所以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变化运球的方式,可以从变向运球开始学习,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的积极性和兴趣。

2、重点是否突出。重点是一节课内的枢纽,在时间分配上必须保证重点的练习时间,同时以重点内容的练习方法,引导和启发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重点,练有重点,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灵魂。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突出“变向”二字,同时运用不同的形式来练习,如变向跑、变向运球追逐等。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变向的字面上进行探究,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学、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做到有顺序,有目的的变向运球。

3、难点是否突破。难点就是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即动作技术)。它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来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变化,在变向运球突破中除了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良好的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这样才可以采用过“桩”的方法进行难点练习,视情况可以进行二人一球的对抗,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4、讲练是否透明。动作技术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身体的强化练习才能得以掌握。每个学生都喜欢篮球运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练习的手段方法当做一条主线,通过精确地讲解、示范来引导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竞赛,同时在巡回指导中矫正学生一些错误练习方法,以便学生正确的学,愉快的学。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1、学生在课中的参与。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

2、学生的目标达成。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纳入自己原有的技术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投入,是否熟练的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各得其所。本节课以“变向”为主线,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脚步动作。然后结合篮球运球追逐,让学生自定目标,在目标的统领下合作学习,分别达成自己的目标,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教学后反思

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学后的评价反思、反馈矫正中得以升华,反思求“矫正”促“提高”。是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捷径,是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过程。

篇3

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过程

(1)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2)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这样整堂课在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中结束。

由于体育课大都是在室外进行,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只有合理而周密地组织教学,才可能使学生从物质上、从心理上作好充分准备,从而保证体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组织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动态的统一过程。

三、根据体育课的特点组织教学

在初二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集合整队、服装、精神状态、组织纪律、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前,学生大部分在操场上进行各种活动,他所注意观察的对象目标较多,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前,采用趣味游戏。如做反口令训练游戏,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同时做好利用结束部分对课堂进行小结。

四、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篇4

体育教材是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料,体育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体育教材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基础。重点应指导学生了解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让他们知道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指导他们边阅读、边思考、边比划、边练习。使学生对体育实践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体育教科书中的插图和图示有完整动作图、分解动作图、辅助练习图、练习方法图、游戏方法图、战术配合图及卫生保健知识图等。它们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有效资料,教师应指导学生看懂体育教学资料中的插图和与图示的内容动作顺序、动作路线及技术要求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与运动技能。学生体育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教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例如如何看懂武术动作路线图和篮球战术图表等,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有一定的体育知识素养。

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2.1能力是知识、技能、智力在一定教学条件和实践途径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综合心理特征。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诱导、激发、调节与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2.2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展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2.3在体育教学设计中,要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实现目标,对每个内容和目标进行三年、一年、学期统一计划和教学设计,使每个模块在每节课上,实现更好、更有效地分层次实施。在计划的设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对于同一模块或同一节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提供时间和练习内容,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学有所获,保持兴趣。

3.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每一模块教学或每一节课上,都要想方设法地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包括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诙谐的讲解、规范的示范动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体验体育的快乐。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以竞赛活动诱导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使学生得到更全面和更生动活泼的发展。

4.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体育课有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诱导和培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好胜心强,将教学内容融入生产劳动中,例如课题“播种”、“丰收的场面”等,使学生对劳动产生间接兴趣。而学生对体育活动直接的兴趣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游戏与竞赛活动,无论多大的学生都如此,教学时学生自主地进行游戏竞赛活动,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对其生理机能有积极的影响。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意犹未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此教学,不仅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和享受运动的乐趣,也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教学成功的喜悦。

5.坚持常规教学

传统的常规教学,是实施体育教学的基本手段。学生平时习惯的养成,体育知识的积累,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技能的逐渐完善,都是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应坚持常规教学,逐步同化和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学生的锻炼习惯和技能水平逐年提高,三年的实践证明:常规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6.不断学习,强化教研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教师要经常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以此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了解新运动项目的发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努力使自己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更科学、更先进。

7.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

篇5

投掷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比赛中田赛的重要项目,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所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我校高二体育课安排了三节课进行投掷教学。在课堂上,我首先把重点放在动作的结构方式的设计上,即:教会学生各种方式的投掷动作,如投准、投远等。在课堂的结构方式上,我做了精心的规划、设计,具备很强的阶段性,就是把整堂投掷课设为激发兴趣、身心准备─培养兴趣、自创投掷─积极实践、提炼真知─活跃情趣、渗透教学─验收评价、创导合作─均衡发展、身心放松六个有效阶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对跳绳课的教学反思

跳绳和呼啦圈运动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但后来却烟消云散了。新世纪也是在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因为不少学校如今正在举行大课间操活动,时候不长,只有约20分钟,由于不好安排大型球类活动,跳绳和转呼啦圈运动便成为首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从事大课间操活动,我在体育课中安排了一节课的跳绳和呼啦圈教学,而且我一反常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比如跳小绳活动组织单摇跳到双摇跳,前后带人跳。呼啦圈从一人一圈到一人两圈、三圈甚至更多。跳大绳从集体单节奏跳到口令指挥下的转圈蹲下等跳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对接力课的教学反思

接力跑的教学很令人头疼,平时自己认为教得不错,但在比赛时,学生总是出问题,不是掉棒,就是起跑慢,或是冲刺不力。后来找到原因,就是自己管得太多,给学生自由决策的太少,造成心理上的不成熟。最后权力下放,让学生自主决策,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50米接力跑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排列棒次,由谁起跑,谁最后冲刺,采用何种交接棒技术等,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尽情发挥,夺得了比赛的胜利。

篇6

1.1达标性反思训练目标即教师在该堂课的体育教学内容全部教授完成,且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展开训练后,教师根据相关的健康标准对学生展开测试性训练。虽然具有测试的形式,但并不作为一种最终结果来结论。因而,这种达标目标主要表现为两种:分解技能性达标训练目标。即针对某种体育项目,教师针对在以堂课教学的一个或几个技能,在课堂时间与环节的最后阶段展开反思训练。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只是针对跑动运球展开反思训练,只要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能不失误的情况下运球跑完设定的距离长度,即算作学习达标,再根据完成特定目标的学生数量来判定自己的教学效果等。整体项目综合性达标训练目标。即针对某种体育项目的综合性达标训练目标。如针对双杠体操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完成特定杠上基本动作,能安全顺利完成的为达标,出现失误的则不能达标,再结合完成学生的数量来确定自己对该项目的教学效果。这种综合性的训练目标往往需要在某种体育项目教学完成后才能进行,相对技能分解性的训练目标而言,具有全面性,但后者具有灵活性与动态性。

1.2切实提高性反思训练目标提高性训练目标,有两种情况:学生基础性提高训练反思训练目标。由于每个学生的技能学习基础不同、体质不同,因而,教师在制定反思训练目标时,需要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根据每个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只要与自己在学习前相比,各种体育素质有进步即算作提高。如学生在训练前后的速度提高、耐力提高与心肺功能提高等。在这种反思中,教师主要去精细地发现每个学生学习的特点,由此来开展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甚至是开展处方式体育教学,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要求。学生达标基础上的提升性反思训练目标。即学生各项素质都达到国家要求的各种标准情况下,教师再根据他们的身体实际与潜力,制定特定的渐进性提高目标。如短跑项目,教师对达标学生制定提升空间性训练目标,如在基本标准下某个学生能再提升0.01-0.9秒的成绩,通过反思训练只要学生逐渐地实现提升即成为达成目标。据上述,基础性的提高目标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完善学生的体育技能,提升的训练目标,则是为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和培养学生更高的体育兴趣。

2体育课堂教学反思训练目标的实施

因为,教学反思训练目标对体育课堂教学与其整体目标的依赖性,其具体的实施也必须因教学内容与课堂教学实际而异。

2.1对比性实施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对比表现为两种:学生自身的进步性对比。即如前述,学生和自己在学习某种体育项目前后的体能体质情况、技能掌握情况与运动兴趣培养程度进行对比,在学生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况下,无论学生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都应该是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进步的表现。学生之间的对比。即把学生在班级内作比较,男生之间比较,女生之间比较,既有同时段内的进步大小比较,也有学期末考核性的综合性比较,让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或差距,如学习态度问题、学习兴趣问题、体育项目的学习基础与努力程度等方面。

2.2榜样性实施由于当前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呈下降趋势,因而,这种榜样主要从两个方面树立:单项特长体育项目榜样。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学生分别掌握着不同的特长,如爱好篮球、足球、乒乓球,甚至其他的民族体育项目,如武术、打陀螺等。教师要善于调动与发挥这些学生的特长,引导其他学生去积极地开发与培养自己的特长项目,教师进而结合教学内容来制定不同的反思训练目标,让特长学生与非特长学生之间展开比较,激励他们积极地开展各种体育学习。综合体质健康榜样。当然,每个班级都有极少数的体育爱好者,他们在长期地体育运动中收获了不仅达标甚至超越国家标准的健康体质,教师在训练中要善于让他们作为自己的助手,在帮助自己教学的同时,用他们的切实运动效果为其他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主动体育与创新体育方式的榜样。

篇7

传统的小学体育课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示范表演,学生看。完全是以老师为中心,忽略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体育课的课程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反思:

1. 注重转变角色,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一个重点是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引导学生体验玩绳,教师示范简单的玩绳方法,然后提出精彩的玩绳方法来自大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教师则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帮助,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完成动作。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表演、讨论、互评、评比的形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使整堂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开始的示范,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引导,提出“要求”实际上是给学生设置学习目标,学生则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自主的探究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创新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因此,只有我们体育教师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落实,才能使体育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注体验成功的优越性 让每位学生都能乐学、爱学,对体育学习抱有极大的兴趣, 这是体育教学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本课一开始,教师设置玩绳情境,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愉快和好奇的心理,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玩绳的展示设计中,教师要求把最佳的方法展示和评比, 并把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相联系的练习和大家一起练习、一起分享,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无形中告诉学生:只要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让成功的喜悦传遍体育课堂。

3. 关注个体差异,突出合作探究的实效性 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爱好、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案例由于在分组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只求自由分组,形成好的小组,各方面都突出,差的小组什么都不行,就出现学生课后要求换组的想法。如果不加以改善,久而久之,在课堂中将无法融合集体,使学生产生体育学习的自卑感,丧失体育学习的兴趣。在课后的调查中,85%以上的学生都认为,自由组合与教师调配相结合的分组最佳。这样,既可以与自己要好的伙伴分成一组,又可以使各小组能力、水平都差不多,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合作学习。在这样分组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更应关注相对而言能力较弱的小组,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下,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篇8

30米快速跑是小学低年级跑的重要教材,是发展跑的最基本内容,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和方式产生比较深厚的兴趣。这次课较好的完成了本课教学目标,并在教学中收到以下几点成效:

篇9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课程设置,使师生关系实际上成为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绝对的权威,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传统的教育观使广大教师习惯了按自己的思维定式,严格要求学生的意识、习惯和行为“规范化”、“格式化”。新课程实施后,用“目标引领内容”要求我们树立明确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均衡协调发展。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首席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首席引导者”,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兴趣、爱好,培养终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和团队意识\开放的胸怀\坚定的意志,实现现代文明的展示与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应用教学反馈,合理安排好教学内容

体育课堂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通过教学信息的反馈才能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体育课堂教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必需要在课前对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有着清晰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场地、器械的布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等,估计出现状与所要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实施课堂教学做好必要的准备。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效果做到有效地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学生能处于最佳状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前了解、课上的练习情况、动作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身体练习过程中的面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课前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从学生那里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梳理出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信息反馈,及时而有效地调整好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使教学获得最优效果。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事件,使原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受到冲击、干扰甚至必须更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当时的反馈信息果断地采取随机控制的办法,改变或调整教学的内容或方法,适时地引导学生正视学习内容,以保证教学效果不受影响。

三、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

(1)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各模块学习内容及达到目标,对每个内容和目标进行三年、一年、学期统一计划和教学设计,使每个模块在每节课上,实现更好、更有效地分层次实施!在计划的设计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同一模块或同一节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体育基础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弹性学习目标,提供时间和练习内容,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体验成功的喜悦,每节课学有所获,保持兴趣。

(2)给学生创造条件,实行民主、开放式的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管理和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408-01

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专为专业课教学服务的,学生数学基础差,大部分学生对数学课不感兴趣,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特点,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索,现总结如下:

1 注重初中与中职教育数学课程的衔接

数学课程是前后连贯性很强的一个知识系统,任何一点知识的漏缺,都会给后继课的学习带来影响。因此,我认为,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以缩短初中与中职教育数学知识跨度的距离,为顺利进入中职教育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数学与中职教育数学教材内容有许多知识需要做好衔接工作,如:命题;函数的概念;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直线方程与代数中的一次函数;抛物线和二次函数……等等,其中有的是中职数学的新内容,有的是初中的旧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复习,而且更应该注意讲清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适时渗透转化和类比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刚开始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通过联想对比,回顾初中知识,明确概念的内在联系,知识的衔接,使学习逐步深入,适应中职教育数学教学的节奏。如:

“函数”教学可以将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与高中关于“函数的定义”相对比,使学生掌握前者重在“变量的依赖关系”,后者则是集合的观点,区别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与本质上的联系,认识高中、中专阶段函数定义的严谨性。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灵活使用中职数学教材,针对不同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改革,对传统内容进行了精选,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方面作了一定的增补与取舍,尽可能地考虑到了各专业各大类的通用性和特殊性的要求。然而由于中职教育专业门类的多样化,现行教材的文化课与专业课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1)数学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的脱节;(2)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好是中职教育数学教材的删减内容。针对这些特点,建议对数学课程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主体内容保持不变,不影响数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专业作必要的顺序调整或作内容增补,使调整数学内容能与专业课很好地衔接。如:

2.1 对机械类专业、广告设计专业,学习了“集合”后,就可以在复心初中“尺规作图”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几何”课了。“立体几何”是一些专业删去的内容,但对这两个专业来说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知识,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识图制图的能力等,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对计算机专业,可以补充“逻辑代数”有关知识,如二进制等知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对数学教材的灵活处理,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基本上适应了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通过对中职教育数学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函数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模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消元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类比法等,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注意教学中的层次化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情况实施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1 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力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逐步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了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

3.2 在授课过程中常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差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中、差等学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生补充完善,教师作出评价后,让差生再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相启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相互推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3.3 在布置作业时,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对于全班布置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又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选做题,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要求的作业。

在教学中实施层次化教学,能够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了”,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