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6 04:5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业余学习计划,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17—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提出
大学生在国家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大学生要实现自身价值,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具备—定的素养。除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外,良好的专业素养是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先决条件。影响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因素众多,其中学习动机这个因素最为突出,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经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国外很多研究文献已经证实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联系。研究结果大多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国内关于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自我态度等研究领域。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业成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动机强弱受归因方式的影响;自我概念(指对自己及自己能力的认知)高者成就动机强,自我概念低者成就动机弱;高自我概念者学习成绩好,低自我概念者与成绩差无关;不同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学生在其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等等。此类研究的范围大多集中在人文学科,且研究对象多为中学生。对大学生,尤其是化学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的较少。因此探查化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其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问卷、访谈的方法,研究化学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以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2 研究设计和实施
2.1研究设计
学习动机可分为表层型、深层型、成就型学习动机。表层型动机是指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体性较强的低级动机,他们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教师的检查和考试等而进行的,重在结果而不是过程。深层型动机是具有一定的向上心理和某种社会道德责任感的动机。成就型动机是指具有和整个社会目标与前进方向一致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参阅John Biggs(1992)的学习动机分量表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化学学习的特点进行改编,从表层、深层、成就型学习动机三个维度,形成了化学学习动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根据表1中的二级指标,编制了《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调查问卷》。问卷以单选题形式呈现,共20道题,每道题目均有五个选项,即:A.完全符合;B.比较符合;C.基本符合;D.基本不符合;E.完全不符合。
为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在问卷调查后,结合指标体系,还进行访谈法,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化学学习动机。
2.2研究实施
选取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一到大四的学生,采用当场发放、即时收回的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828份,回收有效问卷733份,其中男生384名,女生349名。访谈选取的被试是该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大一到大四的24名学生,每个年级男女生各3名,学业成绩分别为好、中、差。
本次研究中涉及到的学业成绩是指专业课成绩、公共课成绩和学分加权所得的平均允该数据由被试所在学院的教务处提供。笔者将分数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采用两端分组法,将学生分成了3个组别。得分最高的前27%为较强组,记做A1组;将得分最低的后27%为较弱组,记为A3组;剩余的为中等组,记做A2组。
本研究使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正向题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反向题分别赋予1、2、3、4、5的分值。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
3 研究结果
3.1深层动机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
对学业成绩与各维度的学习动机进行相关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中表层动机与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与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成绩与深层动机之间的相关性要大于成绩与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这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过低或是动机太过于表面化都会对其学业成绩造成负面影响,深层型和成就型这两类学习动机有利于对大学生化学学习成绩的提高。由此可见,对学习动机进行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可以使大学生的化学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3.2学困生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表3列举了不同学习能力组别学习动机的差异。分析可知,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在学习动机上差异非常显著(p
3.3工科比理科学生学习动机水平稍高
由表4可知,不同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化学学习动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就平均分来看,化学工科的学生比理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
访谈结果表明,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目的性不如工科学生明确,工科学生知道所学化学知识与技能对以后就业的重要性,因此化学学习的深层动机比较强烈;而理科学生毕业时的选择多样(如继续学习、到化工等相关企业工作、做中学化学教师等),使其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特别是大一、大二学段的学习目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其化学学习的动机水平不如工科学生高。
3.4男女生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显著
从表5中可以看出,总体而言,男女生在学习动机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的动机类型上,大学生的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也不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在表层动机上性别差异却非常显著,即男生明显在表层型学习动机的水平上要高于女生。
访谈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对男性在学业和未来成就事业的期望值要大大高于女性,而大学又作为“半个社会”,这就使得男生在大学学习时候的压力明显比女生大,思想较为现实,导致为追求个人利益而学习。同时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他人和外界社会的认可,他们往往急于求成,急于将自身的价值最表面、最迅速地体现出来。
3.5学习动机在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
从表6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表层动机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2)虽然深层动机年级间的差异显著,但没有呈现规律的变化;(3)成就动机年级间差异显著,且从大一到大三其动机强度呈下降趋势,大四成就动机稍高于大三。
为何大一学生整体学习动机水平较高,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动机水平逐年递减?访谈结果表明,大一的新生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学习动机还是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但随着入学时间的加长,学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深层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两个动机水平上下降得尤为明显。例如,在访谈的部分学生中,很多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我刚进校时还抱着学好化学将来能够对社会有用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这样的想法,觉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于是我学习很用功;但是到了二年级,我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只是为了得到一些考级证书才去学习;三年级的时候我认为多学少学一个样,只要考试通过能毕业就好,没有了一点斗志……
4 讨论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与学生的深层动机相关性最大,成就动机其次,与学生的表层动机具有负的相关性。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有必要在其深层动机的激发上多下工夫,且应尽量避免学生表层动机的激发。本论文调查的是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其结论对中学生也有—定的适用性。对于此种情况,笔者建议如下。
4.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观,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
从人类的衣食住行到高科技发展的各个领域,到处留下了化学研究的足迹。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问题的挑战,化学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应在教学中强调化学在日常生产生活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真实、有用的科学。学习化学并不仅仅是为了修满学分、取得成绩,更多的是利用化学知识,使之更好的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4.2创设优质的化学去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
新颖的化学情景不但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还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简单巧妙的实验、丰富多彩的化学反应、生动有趣的化学史都可以成为化学情景中的一部90当前的化学情景教学过于陈旧,教师应该好好反思,结合当下的环境,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合理的、难度适宜的化学情景。
4.3正确使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互动效果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0-04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职教大会,提出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广西教育厅将集团化办学做为广西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14年成立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组,支持建设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等10个职教集团开展办学实证化研究,重点打造广西示范性职教集团,为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设区市全覆盖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2015年8-9月,根据教育厅2015年专项综合调研工作安排,广西教科所组织各职教集团化办学课题组对职教集团建设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
一、广西职教集团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广西商务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广西工业职教集团、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广西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职教集团、来宾职教集团、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柳州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广西林业职教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教集团13个职教集团。
从此次10个职教集团化办学调研材料显示,广西职教集团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对应了广西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参与中职学校133所,高职院校42所,本科院校7所,政府部门7个,行业51个,企业551个,研究机构30个,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层次贯通、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态势。
二、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经验、特色及做法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现代化
广西大胆探索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和运行机制[1]。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部分学校将职教集团管理纳入学校章程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是广西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章程建设中专列职教集团章节,明确职教集团的组成、功能及运行机制等。
(二)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2+3”、“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试点,多专业、多层次协调办学,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教集团还积极探索本科教育衔接,如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由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桂林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三方共同联合,开展工程管理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三方确定“1+2+1”的人才培养阶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高县级中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调研数据显示,广西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成效显著,高职对口帮扶县级职校69所,中高职联办专业109个,中高职联合培养学生20251人。
(三)对接地方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各职教集团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紧贴市场,对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由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经济新常态,逐步转变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助推器。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对接区内7个产茶大县的中专学校,通过帮扶打造特色茶业专业群,为县域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集团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集成技术服务,开发茶叶新产品,提升茶业品牌影响力;共同开展茶专业人才培训,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创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广西职教集团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了互惠互利的交流平台,校企双主体充分利用集团互通最新技术应用与人才需求信息,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广西职教集团参与行业51个、企业551家,覆盖广西地区特色产业和主要产业,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指导,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广西中小型企业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拓展了集团品牌影响力。广西商务职教集团构建“校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合作模式,与钦州、凭祥保税区管委会、百丽集团等13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顺丰班”、“百丽店长班”等订单班,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五)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广西职教集团校校、校企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师资等到职业院校,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改造升级的专业人才及技术服务与开发回馈给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建与现代职教体系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集团内资源利用率,激发职教集团办学活力。目前,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专业数145个,参与企业551家,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5个,接收实习实训学生249446人次,在集团内合作企业就业学生13392人/年,接收学校教师实践锻炼6777人/年,从集团成员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294人/年。美国通用、日本丰田等数十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捐赠发动机、电气设备等硬件设备,提供故障诊断软件、培训教材等,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累计为企业订单培养近1500名员工,实现校企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就业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多赢模式。
三、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使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技术、智力支撑,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近两年组织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南宁至钦州、钦州北至北海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生产任务近30项,产值累计2000多万元,为中职学校培训“双师素质”教师100多人次;培训鉴定测量工、施工员等工种2500多人次,为广西北部湾港国际枢纽港和航空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二)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助力企业改造升级
广西职教集团利用职业院校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现有工艺设备和流程,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开拓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育人功能和科技服务功能,为集团内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有机茶园规划、职工培训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共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茶业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三农,为地方扶贫农民致富做贡献
中职学校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成员,职教集团肩负着帮扶县级中专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引进大北农集团、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8家企业,在校内挂牌建立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基地,统筹农业类中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和涉农培训鉴定工作,面向县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量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人才。
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广西各职教集团普遍存在成员间协作松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集团化办学大多集中在联合招生层面,校企实质性合作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培训仅停留在协议、合同之上,各成员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集团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
(二)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不畅
一是专业衔接的招生专业类别范围有限、招生规模小,只限于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专业覆盖面较窄,没有惠及所有中高职学生,导致中高职升学规模不大。例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开设建筑设计、机械汽车、工商管理、生化、现代农业、食品等10个专业大类66个招生专业(方向),而集团内中高职联办专业仅为2个。
二是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等衔接深度不够。中职与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内容,尤其是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不清楚,教材混乱,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比较普遍。
(三)职教集团成员利益难以实现共享
互动不足、权责不清是职教集团利益共享的主要问题。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发阶段,集团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集团内的人、财、物等资源所有权属于不同成员单位,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难以统一进行协调与分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整体合力。集团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地方解决技术、生产、经营等资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转化成果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果还未形成集群效应。
五、深入推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保障体系,建立互惠互利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办学利益分配形式[2]。协调自治区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共同为集团内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多种要素投资职教集团。
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引导职教集团面向市场,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推进集团化办学职责的督促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
三是贯彻落实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实施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大幅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规模、经济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
(二)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协同推进中高职衔接
一是充分发挥集团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实现双赢或多赢目的。
三是校企双主体协同推进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中高职贯通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职教集团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3],逐步探索多专业、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三)加大成果推广与宣传,提升职教集团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利用集团内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促进职教集团成果孵化与推广,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打造集团办学品牌。
二是加大对示范特色职教集团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宣传。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职教集团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建立职教集团网站,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分享交流新技术新成果,提升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集团国际交流和集团内成员交流活动,举办行业企业发展论坛。
参 考 文 献
一、小学数学预习作业指导的功能
(一)预习作业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预习作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巩固的机会。预习作业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比如学生通过预习作业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预习作业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数学预习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备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指导数学预习作业,能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课前预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学会查阅书籍和资料,学会排除干扰,从而预习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预习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预习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作业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从而实现学生间、教师间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
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二、预习作业指导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
部分学生由于小学学习基础薄弱,造成了听不懂课,成绩下降的后果。再加上一些教师教学时重理解记忆、抽象思维;由于教师讲得少,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多,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应大大加强,这些学生就渐渐地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作业形式单一缺少趣味性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科量也大,趣味性的内容又相对较少,所以小学数学预习作业多是让学生背诵概念知识或是做卷子上的习题,学生们已经厌倦了这样的模式,不再充满好奇心及新鲜感,这是造成学生不认真对待的另一原因。
(三)教师对预习作业指导不够重视
教师习惯于把功夫下在课前或者课上,却往往忽视对课后预习作业指导状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只片面重视课堂教学,数学预习作业的检查不及时等使得老师们渐渐地忽视了对预习作业的重视。
(四)预习作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应付的原因之一
小学教学还很难实现在预习作业指导上各科统一均衡考虑该指导多少才适中。往往每个学科的教师只是根据自己学科的状况来指导当天的预习作业,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可能都会根据当天的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自己认为恰当的任务和内容,以巩固和加深当天所学的知识。可是学生们所学的学科有很多,各科预习作业加起来可能就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为了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一部分同学可能每天要学习到很晚才能完成老师指导的预习作业;一部分同学可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先做完,剩下的不能独立完成的就抄袭;还有一些同学就只能选择不写或不交预习作业。
三、小学数学教师预习作业的指导方法
(一)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卷调查表明,小学的学生对数学兴趣不浓,甚至没有,把学数学,做数学预习作业当作负担,因此应付心理严重,常出现不完成预习作业和抄袭预习作业现象。如果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善的。尤其应当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题目的入口平台应当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时常变换。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争取多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或带有一定趣味性与创造性的题目。
例如,在学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后,38÷2与以前的8÷2、35÷2等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并不神秘,消除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二)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及时,指的是预习作业的设计应与近期新学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是要求预习作业的设计指向性要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为地在题目中过多添加障碍,保障题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体现。
我首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路程应用题”教学时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有多远?你是怎样得来的?你来上学用了多长时间?比一比看谁说的较准确,谁的方法好。第二天学生汇总出了这些方法:
学生1:我家离校大约0.5千米。我先测出我的步距,然后数到学校门口有多少步,相乘得来的。上学用了10分钟。
学生2:我家离校大约2.5千米。我先测出我正常情况下1分钟能走多远,然后看我到校用了多少分钟,再相乘得来的。我上学用了35分钟。
学生3:我家离校大约5千米。我是父亲用摩托车送来的,车上有里程表,我们用了15分钟。
还有骑自行车来上学的;有先走一段路,后又乘车来上学的等等,这为教师上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理解“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打下很好的基础。
(三)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具有典型性意义的题目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作用是显见的。典型性题目的设计,同时可以有效地克服普遍存在于数学预习作业指导方法优化中的“容量大、质量低”的不足,帮助学生提高、升华知识、思想与方法的效率。
如:在分析实际问题时,日常的用语经过提炼就变成比较精炼的数学语言了。
收集整理如下:
1.一条裤子48元;
2.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问题是: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用画线段图这样独特的数学语言来分析了这种数量关系:
这样表达相当的直观和精炼。这种独特的数学语言也应该让学生慢慢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此问题的设计,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预习作业应适量
过多的预习作业,不仅加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精神负担。目前,学生近视低龄化、普遍化,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程,其中预习作业又是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尽管预习作业有许多正面功效,包括改进学生的学习技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事实性信息,发展学生的自导性和责任心,以及促使家长对子女学校教育的参与等,但只重量而不重质的预习作业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教师设计预习作业要适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17-01
1 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的含义
1.1 体育文化的含义
职业学校中,体育文化是校园体育运动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范围体育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经由学校多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体育教学、体育竞赛、健身活动等,所展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所具备的体育层面的精神财富,如体育意识、体育观念、健康理念及健身知识等。一般而言,校园体育文化有三个层面: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设施、运动器材、体育宣传媒体及手段、各类体育活动等;其次是校园内的体育制度,如体育课程选修制度、体育竞赛制度、学校体育管理制度等;最后是校园所具备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文化氛围等。
1.2 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带有企业自身特点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经营哲学、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精神等的总和。
2 强化职业学校体育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学校文化教育应展现出自身教育特色,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
将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是职业学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能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通过倡导健康文明行为,对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加以约束和遏制,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紧张与疲劳,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既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又使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既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职业技能,又使学生具备更好的与人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文明发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促进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展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需要。
2.2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现阶段,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并不仅看重于文凭和技能证书,而是更注重人才的职业素养。一般而言,职业素养包含个人基本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精神三个层面,除了心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外,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是否具有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将对学生的就业起到促进作用,学校塑造特定的企业文化,将形成良好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自身所需的职业素养。除此之外,学校塑造特定的体育文化,也能使学生更具备坚韧的精神,有强健的体魄,有乐观向上的心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
2.3 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现阶段,很多毕业生上岗不久既为用人单位所淘汰,究其原因,是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即不具备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也不具备快速适应企业管理环境的能力。上述状况表明,职业学校展开教学活动,不但要教会学生专业操作知识,还要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能力,借鉴企业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体味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吸纳先进企业的有价值元素,使学生具备纪律性、严谨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等,使职业学校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使毕业生顺利实现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实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
2.4 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
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还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也缺乏品牌职业学校意识。对于广大职业学校而言,这既是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其提升自身形象的有利时机。在职业学校中引入企业文化,有利于凸显学校的职业特色,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使学校师生具备认同感和归属感,吸纳学校内外人才,从整体上提升学校形象,使学校不但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可,也获得企业的认同。
3 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策略
3.1 增加校园的硬件设施
增强职业学校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应在硬件设施建设层面注意与这两方面的衔接,首先是在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布局设计方面可以参照工厂建设格局,学校建筑安排以生产流程规划为参照依据;营造出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布置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的训练场所,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企业文化特色;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应尽量与企业环境氛围保持一致,如学校宣传板报布置、学校标语口号设置、学校校徽校服的选用等,以便学生毕业后更快实现由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其次是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职业学校应建设特定的体育训练场馆,以供学校师生训练、健身使用;学校环境建设在与企业环境相一致的同时,可以以体育建设元素作为很好的点缀,如体育雕塑、体育讯息板报、体育条幅标语等,能够给整个校园环境增添灵动色彩,实现学校企业文化和体育文化的更好结合。
3.2 文化建设的借鉴与渗透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有诸多层面,学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可以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企业文化活动或体育文化活动之中,实现所学知识与实践的接轨,促进学生学习与兴趣爱好的有机结合,在广泛的参与中实现相互借鉴与渗透,使职业学校的建设与管理都获得良好发展,使职业学校的职业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在多种形式的文化建设活动中,使学生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正确思想,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研发新产品和新技术,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出力,实现校园文化的更好创建。
3.3 利用媒体宣传的作用
现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可用的宣传媒体种类很多,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与推广作用。职业学校可以选用的媒体宣传方式很多,如板报和海报宣传、广播宣传、发放传单宣传等,也可以选用召开培训班或专家学者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充分介绍体育知识和企业知识等,不断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而为校园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4 结语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校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体育文化缺失、职业学校特色不明显、校企文化脱节等。职业学校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二者间的有益结合,能够多职业学校的整体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有利于学校及学生的双重发展。但也应看到,促进体育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并不在于建设工作本身,而在于对校内外有利条件的充分挖掘与利用,对深层精神文化的培育、凝练与弘扬,这是一个显得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职业规划论文,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站。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职业规划论文,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职业规划论文,学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快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这是人健康发展的起点。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A组,基本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B组,综合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C组,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数学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设计趣味性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如:当学生学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我设计了“二十四点”游戏题,让学生作业。题目如下:有一种“二十四点”的游戏,其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意四个1~13间的自然数,将这四个数(每个数用且只能用1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如对1、2、3、4所作运算:(1+2+3)×4=24。
(1)现有四个有理数3、4、-6、10,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三种不同方法的运算,使其结果等于24。
(2)现有四个数3、-5、7、-13仍运用上述规则,写出一种运算式,使其结果等于24。
这样,学生在快乐的作业中,加强了“双基”,增强了阅读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意识。
三、布置“数学日记”,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是创新的前提。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使学生在大量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反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日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反思习惯。课后,我让学生在作业本中记录他们对这堂课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尤其是哪些方面的知识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帮助、指导,第二天早读课时交上来。对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我会认真批阅,写好批语;对他们在“数学日记”中反映的情况和问题,我都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写好我的“教学日记”,以便日后进行整改。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和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四、让学生相互设计作业,增强自主意识和合作交往能力
自主是创新的前提,自主意识是21世纪对人的素质的根本要求,而交往合作能力是实现创新的主要因素。为此,在作业安排上,我让水平在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结对,彼此给对方设计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作业题,对方按要求完成后,再由双方共同批阅、探讨。通过这样的生生交流,使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智慧和温暖,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和无奈。因此,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作业观念,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
五、变课本上的封闭题为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的本质是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在作业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作业题如果总是封闭的,答案“非此即彼”,容易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养成“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作业。由于开放性题目的答案可有多种,能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作业中,我常常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进行变式,让学生作业。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14页第15题题目是这样的:“如图,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求证AF-BF=EF。”改造为:
(1)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24-02
随着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发展速度来看,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安排必须按照市场的发展要求,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入手点,以经济的发展需要作为设置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核心标准。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要在重视突出本校的特点同时更要学会长袖善舞地灵活地调整专业课和培养人才的计划,拓展计算机专业的覆盖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这样的专业调整计划可以使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很好地与时代接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毕业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满足毕业生对于市场的需求。高校只有这样安排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具有科学性,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如今的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互联网时代迈进,这给当今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也让很多大型的网络公司开展了面向学校招生的局面。这种局面也体现出高校的招生和其毕业生就业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两个重要环节,关系着高校的生死存亡。一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将学校的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黏合剂,一所高校的专业设置的好坏与否对这所高校培养学生的计划及毕业生参加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的专业课程的设置就成为了维持这所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系因素,成为了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四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探讨:
1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分析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迅猛发展中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有些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出现了一种理论知识比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丰富的状态,这种局面严重的导致了在往后的职业生涯中会遇到瓶颈,加深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这些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教育课程没有结合市场的需求进行安排,没有将计算机专业课与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导致了招来的学生就业困难,而即使是找到工作的学生其在学校所学专业也不能更好的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这既有损于学校的名誉,也制约了学校的来年的生源率。
2开展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在学生学习了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以后,着重地了解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基本流程,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举行一个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把自身价值和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相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开展这样的一个大赛,有助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计算机职业,有利于以后在职业生涯中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促进了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当然,这也要求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个具体的核心计划,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活中,真正地把书面上规划的蓝图落实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将来毕业以后在计算机行业中有所建树。
3邀请计算机业内专家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高校之间在招生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显然一所高校的招生与就业情况已经成为衡量其竞争力的关键性标准。其中如果一所学校有充足的生源,第一志愿报考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都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所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既能满足了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又能体现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认可。这样这所大学就可以在社会上得到很好的口碑。所以,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必须与时俱进,即高校所设置的计算机专业项目必须与本校对招生以及毕业生的工作息息相关,这是对时展对高校教育的客观要求。
因此,学校可以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内的专家来校对学生举办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这些计算机专家拥有各个领域丰富的计算机行业经验,他们更加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我们知道,高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国家以及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发展培养适用性的高素质人才,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育计划必须是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通过举办一个计算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能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加地了解这个行业在社会中的最新动态与实际需求,为学生以后进入职业生涯做好充分准备。
4时间上恰当把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活中,计算机这个行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着不同的时间节点,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把握好这个时间点,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低年级的学生更早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且还要对毕业前后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信经过一系列计算机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会了解自己毕业以后如何发展,如果选择职业,如何在计算机这个行业中难以生存下去。充分让学生了解到在计算机行业中的职业生涯的现实环境。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一个回顾,审视自己是否已经明确职业生涯的目标,了解自己之前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并且,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专项指导,比如说邀请一些计算机行业的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对计算机行业的就业需求进行讲解,培训一些计算机行业的应聘技巧,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完善这些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各种职业测评软件,关注招聘信息,体验模拟面试等,查漏补缺,做毕业前最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冲刺。
综上所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培养学生的很多个方面。针对目前很多高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严重的导致了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但是,通过对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充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顺利实现满意就业,并最终对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指导处,甘肃兰州730050)
参考文献:
[1]蒋作斌.对职业教育特色问题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3,(1).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一、信息化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技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技术不仅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成为课程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对于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论是哪种学说观点,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信息化技术是信息化教育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和手段。
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不仅仅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课程教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整合的实质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也在不断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也在不断推动着电子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条件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冲击,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的时间、空间、资源上突破了限制。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来讲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电子专业教学中使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
电子专业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技术发展的延伸,各种电子设备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依托,比如网络协作、Web Quest模式等。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可以将很多信息和电讯展示出来,网络的使用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展,同时利用网络查询到现在关于电子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前瞻性内容。另外,随着各种智能型产品的出现,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这些产品的主页,将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产品设计图的概况进行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得同学们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面对一个新的电子产品的时候能够联想起电子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心理研究,很多学生的集中时间只有15分钟,也就是说教师上课时如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很多老师都是原封不动的将课本上知识重述一遍,这样既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知识,很多情况下学生还会产生厌烦心理。但是,信息化教学搭配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在教授理论的同时,播放一些关于电子的一些图片及解说,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情境,使得理论的东西更加直观和易懂,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二)利用了网盘使得信息能够与学生共享,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扩散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信息的扩大与共享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盘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自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电子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投影技术将很多相关的图片、动画能够更加清晰的播放,这样很多东西就不再仅仅是作为书本上死板的东西,而是将其能够生动的刻入每个学生的心里,这样知识的传授就更加容易。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信息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对教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K罗宾斯&F韦伯斯特所说:“计算机文化欲以它‘改革化’的形式解放学生,赋予学生控制他们的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它能被有效使用,也能被误用;问题不仅如此,还应该比这更深刻。计算机已深深卷入改变我们自身的形象、改变权力与控制的关系之中。这不是暂时的误用问题,而是一个本质的、基本的方面,一个对‘改革化’社会控制的发展形式极为关键的方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的教学条件存在发展的必然,而且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采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一)电子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电子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电子专业是依托于现代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但是,电子专业作为基本的学科体系,它的传授仍旧离不开传统理论的讲解。所以,对于电子专业的一些课程来讲,虽然其理论化的程度很强,但是多是基于传统的电子技术的理论而言,很少能够跟上现代技术的更新换代,所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电子教学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很多高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电子技术上,很多新的电子技术还没有被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范畴中。然而很多大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技术设备,仅仅依靠学校中所学取的东西是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的。
2.电子专业的师资能力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电子专业的老师是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传授的能力,即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电子专业的基本问题以理论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二是实践动手能力,即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时,能够很好的将其具体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在现阶段电子专业师资中,能够完全跟上时代步伐学会具体操作每个电子技术的老师的数量是匮乏的。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于老师的个人能力的缺乏还有学校对老师培养的问题,不可否认,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70年代的人能够很快的掌握电脑,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一个电子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各个电子的操作是无法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更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学校积极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等是非常重要的。
3.需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条件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为目的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授课时将关注点移向了单纯的科技手段,例如在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模拟实验时,过多的关注仿真模拟而忽视了课堂实验,或者是为了达到课件的美观化而专注于课件多媒体动画的制作而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整合。技术是手段,是工具,信息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本质上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电子专业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了信息技术而存在。
4.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很多教师产生了焦虑现象
随着教学信息化力度的加大,很多老师都产生了一种焦虑心理。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本身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二是学校进行绩效评估的压力。电子专业是一门工科专业,对于电子专业的老师而言,熟悉各种电子设备和现代电子产品是一项必备的能力。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仍然停留在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就是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提高,学校对于师资能力的评估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老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信息化教学带给老师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二)电子专业的教学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状况,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与效果。所以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焦点。
1.采取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混合使用的效果。在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下,多媒体的适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单存适用多媒体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过度关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发挥多媒体功效的过程中,伴随着板书的方式,这样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对“支路电流”这一节进行指导时,老师可以事先将一些基本理论、概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板书的方式书写下来,另外利用多媒体将很多动态的图片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在关注图片的同时会基于基本的理论进行思考,而不是单存的观看。
2.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方面
所以电子技术本身就是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单纯的知识讲授根本不能达到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预备知识,盲目实践,结果收不到成效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前,应先对学生的预备知识进行考核,这样能较为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但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所以整体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实训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造就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探索精神。当前实验室并不能做到随时为学生开放,为了使理论知识和实验充分结合,可以把部分实验器材搬到了教室,帮助学生下载电子实验平台软件EWB,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仿真。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3.提高师资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师资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如前所述,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或者因为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或者是传统教学思维的根深蒂固等等。这些情况看似很难解决,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对老师进行集体培训以及在绩效评估时能够多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同时,老师自己进行自我提高,那么信息化的教学肯定能够对电子课程教学发挥很好的作用。
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方式,在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教学的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信息科技作为实现电子专业教学质量优化的一个工具,一位助手,是使电子技术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巧云.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探析[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14).
[2]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114-02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十分重视课程知识体系的构筑,紧紧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原则;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制定适合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细化课程内容,渗透学科前沿,大胆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过渡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该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亦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有下列问题需要解决。
1.理论与实验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设置需要进行调整。原有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体系虽然暂时解决了传统两大课程学时过多,教学内容有重复等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新弊端是知识体系逻辑性不强,知识点不系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降低,内容与实际脱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匹配度不够。
2.工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强,实验技能薄弱。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还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或者有畏惧心理,上课时按方抓药、操作不够熟练,不能很好地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实验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要重新调整策略,在具体教学内容的甄选上,应尽可能在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同时体现出工科特色,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
3.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教研室的教师共同担当教学任务,师资力量比较分散且不均衡,需要根据课程体系的改革重新进行调整,避免优秀教学资源的浪费。
4.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封闭,对学生创新能力激发不足。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