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1:33: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热操作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首先明确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什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从时间上来说,有效教学除促进学生当下发展,还要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影响,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生产第一线,是个生产能手,同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积极上进、不断钻研的态度。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发展的基础,求上进是继续发展的动力,苦钻研是不断发展的保障。学生最终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渐发展成为技师、工程师,甚至最后成为该专业的学者、专家。
二、如何实现化工专业课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要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在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里,这三方面整合的角度和切入点是不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有机整合,这是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知识点和技能要抓核心,有的知识点思维价值和情感价值比较丰富,这就需要挖深挖透。
1.有效讲授
目前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将教师的讲授忽略了。其实,必要的讲授是不能少的。化工专业课的教学更是如此。化工原理课程中,许多概念、原理是人们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从生产实际中探索研究得到的,比较深奥,仅仅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另外,概念、原理本身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讲授总能吸引学生。教师教学中借助诙谐幽默的比喻、夸张的表情动作,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将这些枯燥难懂的知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理解了,记住了。例如,传热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传递的热量,热负荷是指换热器中单位时间内冷热流体间所交换的热量。从字面上看两个概念比较接近,而且它们在数值上又相等,故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很容易混淆。实质上这两个概念涵义上是有区别的。采取比喻,某个运动员可以举重150公斤,这是他的能力,相当于换热器的传热速率,传热速率大小反映换热器的换热能力;他参加运动会要举起140公斤才能得冠,这相当于热负荷,热负荷是根据生产实际所提出来的。最后这位运动员举起140公斤得冠,等同于换热器传热速率与热负荷相等,可以完成生产。
2.有效提问、讨论和思考
无论讲授多么精彩、有效,教师的讲授是有限的,学生是被动接受,学生要学到更多知识,需要老师有效地提问,以激发学生讨论、思考,投入自主的学习状态。
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积极讨论。一个有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思维情景中。反之,一个让学生无所适从的问题是无效的。因此要保证提问有效,教师首先要保证问题的科学性、逻辑性;第二,提问必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三,要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给予足够时间,学生答错,也要认真剖析错因,不能打击其积极性。
3.有效实训
实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同的实训内容所具有的功能是不同的,其层次也不相同。有效实训,一定要突出实训的功能,而不是“走过场”,并且实训要和实际生产“零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对实训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编排。如,化工原理课程中实训内容之一“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按书本要求,学生通过实训来绘制离心泵特性曲线,在这个过程中熟悉离心泵的操作以及巩固离心泵特性这个知识点。如果按书本上来进行实训,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与生产还有距离。我们对此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改变,在设备上做了一些“手脚”,在学生实训时会产生一些与实际生产中一样的常见故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有了思考,一组的学生进行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排障方法,最后统一意见,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排障。实训结束后要求他们进行总结,哪种方法最适合实际生产中排障,这样使得这个实训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很浓,特别在消除故障后,很有成就感,因此他们对本专业的各个学科都有很强的求知欲。
(一)《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特点
《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是中职教育“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重点培养电冰箱、房间空调器等小型制冷装置的安装调试、技术支持、维修保养专业技能。作为与社会考证接轨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级工的水平。因此操作、动手是该课程最大的特点,技能培养是该课程的核心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国在全球制冷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在小型制冷装置领域更是独占鳌头,已成为全球家用小型制冷设备制造中心。近年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小型制冷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新产品层出不穷,热泵热水器、红酒柜等特种制冷设备得到迅猛发展,电冰箱、空调器更是已经普及,小型制冷市场日渐壮大,社会人才需求旺盛,就业空间增大。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这些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传统学科型课程模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课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衔接不上、不能与真实的工作过程相合、不能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导致中职毕业生技能水平不能达到行业岗位要求。这就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改革的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共同提高,达到企业上岗要求;使学生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制冷设备维修工”初级工考试,取得相关证书;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能够适应将来的职业岗位,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
改革的做法
笔者根据多年来制冷专业的教学经验,从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教学项目开发三方面入手,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础理论课程教学
技能提高依托于理论知识,牢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制冷专业理论课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制冷原理等多门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难度大及抽象化是中职制冷专业师生深感头痛的问题,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要以“必须、够用”为准则。对于《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确定以下教学知识点为必备教学内容,在本门课程学习前要求学生进行过学习,并基本掌握。
(1)热力学知识
①热力学参数:温度、压力、比体积、内能、焓、熵的概念;
②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
③理想气体基本热力过程:定温、定压、定容、绝热;
④热力循环:正向循环、逆向循环的概念;
⑤卡诺循环、逆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⑥蒸汽的性质:过冷液体、饱和状态、过热蒸汽、显热、潜热的概念。
(2)传热学知识
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
(3)制冷原理知识
①常用制冷剂性质:R22、R600a、R12、R404a、R502等;
②单级蒸汽压缩制冷理论与实际循环;
③回热循环;
④工况变化对制冷循环特性的影响。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是小冷课程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单一的拥有几十台小冷装置的实训室不能满足实训课堂教学的需要。小冷课程的技能培养重点为铜管的加工与制作、铜管的连接、小型设备调试与维修,通过建设以下三个实训室,能够满足对于学生技能培养的需求。
(一)焊接实训室
此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的钎焊技能。钎焊是小型制冷系统管路连接的主要方式,该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必须单独设置实训室以确保课堂安全。实训设备应采用小型焊炬以降低危险,同时可以节省投资。实训室需安置自来水管,实训设备至少要有小型焊炬、台钳、胀管扩口器、偏心型扩口器。
(二)铜管加工实训室
此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的管路加工与制作技能,同时可以用于讲授理论知识。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工位,且工位的数量能满足上课学生数目。工位上能够有抽屉用于存放工具,每个工位应配备的工具至少为:胀管扩口器1套、偏心型扩口器1套、弯管器1把、钢板尺1个、盒尺1个。
(三)小型制冷设备维修实训室
该实训室用于训练学生小型制冷系统的维修调试技能。实训设备为电冰箱及家用空调器,实训工具要有真空泵、三通修理阀、钳形电流表、万用表等制冷维修基本工具,并且要有足够的铜管及制冷剂等耗材。
教学项目开发
《小型制冷设备维修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电冰箱、冷藏柜、家用空调器、汽车空调等小型制冷设备,但是以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教学为主。笔者以电冰箱教学内容为例,采取以制作电冰箱模型为成品的教学方案,开发实训教学项目。
(一)实训成品介绍
制作一个具有储存、控温、制冷功能的电冰箱实训教学模型。该模型制作要求由老师给出,教学过程中电冰箱箱体制作、制冷系统与电气控制系统零部件安装、电冰箱系统调试与试运行整个制作过程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二)实训项目开发
方案以制作教学模型为途径,开发五个教学项目。项目的开发以实训为主,项目内容与电冰箱理论知识点相衔接,注重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强调“技能为主,学练结合”。
(三)项目任务开发
对于每个实训项目开发合适的教学任务,项目任务涉及理论课程内容与实践课程内容,通过各个项目任务的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传授。以“电冰箱制冷系统的连接”实训项目为例,下表中列出了该部分的学习任务及任务要求。
总结
作者简介:陈明付(1964-),男,福建泉州人,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3-0061-02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热工理论及应用”是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以下简称热动、集控)等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是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热动、集控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职业技术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开课。多年的教学座谈会反馈,该课程难教难学。那么如何在一学期内组织有效的教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的经验上,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
1.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职高专学生的录取批次是普通高校的最后一批,文化基础较本科高校的学生要差一些。同时不少学生由于高考成绩的限制,无法进入自己喜欢的学校或专业就读,学习缺乏动力;加上部分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或某些知识点听不懂,又未得到及时解决等原因,造成学生对所学专业或某课程缺乏热情,学习动力不足,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于内容枯燥的理论性太强的内容,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而对于实用的实践教学环节,他们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
二、熟悉教材
1.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景朝晖主编的《热工理论及应用》(第二版)。该教材包括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两部分的内容,其中工程热力学部分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的规律,以及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传热学部分是研究热能传递的规律,以及在火电厂中的应用。[1]
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热力学知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基本热力过程和蒸汽动力循环的技能,运用传热学知识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传热过程的技能,为后续的如锅炉、汽轮机、热力发电厂等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
2.课程的特点
工程热力学部分内容的特点是:内容多而且理论性较强、概念多而且抽象难理解、公式较多而且应用条件复杂。[2]传热学部分内容的特点是:三种传热方式有不同的传热机理、表现,自成体系,所以内容连贯性和系统性较差,但又有一定的规律可循。[3]
三、讲究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手段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安排在学院的仿真机教室上第一次课,通过投影简介火电厂的生产过程和各种热工设备在火电厂中的应用、作用及所处的地位,让学生初步了解该课程所介绍的热工设备都是电厂生产中实实在在的东西,这些设备运行得正常与否,会直接影响到电厂生产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再提出一些诸如冬天用手分别触摸同一环境中的木块和铁块,为何感到铁块很凉,是因为铁块温度比木块温度低吗,[4]夏天吹电风扇为何感到凉快等生活中的实例。这些是生活中的常识,但又无法完全地解释清楚,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好奇心去学习,于是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次课,就给学生简介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让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情况有所了解,以便做好心理准备。另外,第一次课就给学生交代清楚该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并非仅仅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来确定的,而是采用综合的评价方法,并且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成绩,使学生重视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
2.重组教学内容
在有限的课时里,紧紧围绕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重组教学内容。“精讲”重点内容,比如对工程热力学部分,精讲压力、功、热量、焓、熵、可逆过程等基本概念和性质,理想气体的四个基本热力过程,热力学第一、二定律的涵义和在电厂中的应用,以及水蒸气的性质,状态和状态参数的确定和蒸汽的动力循环等,特别是蒸汽的动力循环;传热学部分,精讲三种传热方式的基本规律和传热器在电厂中应用的传热实例分析,传热的增强与削弱等,特别是传热器在电厂中应用的传热实例分析。
同时,上每一次课之前都要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盲目和主次不分。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实行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法进行讲授,鼓励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相互探讨、独立思考,然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5]对一些有区别又有联系,而且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再列表归纳比较,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工程热力学部分:开口系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式的四个简化式;体积功、技术功、轴功、流动净功的涵义、表达式;理想气体四个基本热力过程的方程、比热、内能和焓的变化以及功和热量交换的表达式;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热电合供循环的汽耗率、热效率的表达式;传热学部分导热、对流、辐射三种传热方式的机理、表达式等内容,都可通过多种方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以此提高教学效果。在讲授传热学中用到的热阻和网络图时,将其与电工学中的电阻和电路图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了。
在讲授各知识点的时候,应时刻牢记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第一线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应尽量讲该知识在电厂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4.精选例题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为了加深对重要公式的理解,必须精选有关本专业方向的、紧密联系电厂生产实际的例题,例如开口系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的应用,朗肯循环、再热循环、回热循环和热电合供循环的经济指标的计算,导热、对流、辐射及换热器的传热计算等。
5.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高职高专教育是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方法方面要强调工程实践性。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看幻灯片、动画展示,到学院模型室参观锅炉、汽轮机、回热加热器、空气预热器等模型,到学院实训中心参观水泵、风机等实物的办法,来分析它们构造、工作原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直观教学效果。但在推导一些简单的公式和讲解例题时,要用传统的板书方法,以展示分析和计算的过程。同时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进度太快的不足,教师可让学生把课件拷贝回去复习。
同时,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我校安排了下厂参观、认识实习、运行或检修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电厂实际的工作氛围,缩小学校与电厂的距离。
6.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工程热力学部分的内容已建成院级精品课程,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师电子教案、课件、习题解答、实验指导书、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目录、授课录像等均已上网络,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上网查阅,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我校还开通了教学论坛,便于师生课外交流、探讨。传热学部分的教学内容还未建成和上网,这样就告诉学生上其他兄弟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知识、信息技术等的不断普及和火电厂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高职高专学生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利用Internet 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7.适时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6]
学院从设备、场地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选派教师跟踪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如专业论文评奖、专业知识竞赛,适时结合实验、参观毕业班学生火电厂仿真系统的操作技能竞赛和就业应聘现场模拟会等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职业氛围,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
8.采用综合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改革一门课程、一份试卷、一个成绩的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采用综合评价,注重学习过程。此外,还应考虑学生的独特见解方面的成绩,且所占比例不应该小。如通过课外作业、课堂提问、课后辅导等途径加以收集,列成表格,建立《学生学业成绩登记表》,如表1。
四、结束语
为了使毕业生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笔者通过分析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组教学内容、适时开展第二课堂、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景朝晖.热工理论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曾冬琪,林小闹.提高“工程热力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6).
[3]吴怡,雒婧.“传热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7).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显著特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在工作任务引领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团队协作学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下,实训课程教学既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关注学生职业经验的积累,以及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等诸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一、精心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要做到与学生当下学习进度一致;要有层次性和连贯性,能让学生顺着任务主线把知识点连贯起来;任务的设计既要贴近工业应用,又要能在本校现有实训装置上实现。能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任务环境里学到知识;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做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为了选取能用于化工单元过程实训教学并贴近化工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作任务,我们与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以及本院专业教师组成课题团队,研讨分析本实训需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或经改良的工作任务引领整个实训教学。例如化工单元过程实训中的精馏操作,我们选取将15%的酒精水溶液提纯至93%为实训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装置的工艺和设备结构;设计各小组实训方案;熟练掌握精馏装置开停车操作;分析操作过程中不正常操作现象、原因,并进行及时处理;掌握精馏塔各个参数和产品质量控制。这个任务既体现实际生产过程,又适用于学校实训装置;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强教师的指导效能。
二、实训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习,这很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任务驱动下的实训教学模式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让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任务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求学生主动地、有目的地去获取学习材料来实现。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作用为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学生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务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兴趣,促进他们自主进行探索式学习。通过任务的完成,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从而成为他们更积极学习的动力。例如在传热模块的教学中,通过讨论各小组设计出解决任务的最佳操作方案,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对观点进行阐述,在全班范围内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倾听者、激发者、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是主角,在激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综合能力。
三、实训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实训前我们将全班学生分编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每个小组教师指派1名组长。然后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需完成的单元过程实训任务,对每个小组提出相同的要求。在一个好的团队里,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获得小组成员的认可,从而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积极、自主的良性循环。另外在团队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培养出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很好的团队组织能力。
四、过程考核内容及评价方式
(1)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包括阶段性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成果展示和完成的任务的综合情况。具体为对装置操作、事故处理、实训产品、表达能力等进行考核。另外针对现有实训考核方案中考核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增加工艺流程图的作图、操作方案的设计、数据曲线作图和解释、个人提问、人为扰动、事故处理等项目考察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职业素质,包括实习态度、遵守实训纪律、团队协作和遵守职业操作规范的情况。其中在对团队的协作进行考核时,可以对团队组织、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进行考核。另外针对化工操作中物料往往易燃易爆易腐蚀的职业特点,我们特别强调职业操作规范的遵守情况的考核,例如操作安全措施是否规范,废弃物是否随意乱丢,操作场所是否保持清洁、工具摆放是否到位等。
项目完成后的教师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任务驱动下的教学结果不仅仅是完成操作任务,还要有好的操作过程质量或者好的产品。如果教师将完成任务的结果看成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将评价只是看成教师打分,将评价内容固定在过程操作控制质量或学生表现上,则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在过程考核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首先要让学生表达、分享自己都学会了什么,总结项目教学活动对他们的意义。教师最后的点评更是重要,教师应该对每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对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作出解答。任务完成后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的结合。
五、教师的指导
实施的过程中,不是忽视教师指导作用,而是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或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这两方面都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任务实施前,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提醒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突发故障。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好团队工作进展和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监控整个过程,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到任务学习的每一个阶段中去,确保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高技能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8):39-40.
[2] 方凯.浅谈任务驱动教学在电工电子实训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12):424-425.
《化工单元操作》是从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课程,是一门关于化工加工过程的技术基础课,不仅理论体系完整,更是与工程实际有着密切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化工及相近学科的发展起支撑作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一、与生产岗位相结合,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
《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内容设计与企业生产岗位相结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化工单元操作项目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按照化工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达到突出岗位能力,强化职业素质,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目的。本课程以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项目为载体,每个化工单元操作项目都对应着各自的学习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五步教学法,即项目、组织、实施、检验和总结五个步骤组织教学,并根据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制订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实现项目化教学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达到能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在设计化工单元操作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中,为突出真实工作环境,建立了多方位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以仿真实验实训室、单元操作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等为基础,按照化工单元操作项目,在虚拟和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组织教学。采用化工单元项目教学、小组联合操作、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强化职业岗位实际操作训练,突出实践技能培养,以求达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二、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整合教材,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教育特色,本着理论“必要,够用”、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削减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利用化工单元操作仿真实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本课程选择化工企业生产中最普遍的化工单元操作为教学内容。具体内容为研究若干化工单元操作——流体流动、流体输送、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蒸馏、吸收、干燥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设备操作特性、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设备的选择与改造、研究问题的方法等。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分析、解决单元操作中的一般技术性问题,并能胜任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同岗位的工作。
三、根据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设计七层次教学模式
《化工单元操作》教学改革诣在强化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如何给学生创设企业岗位工作环境,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按照以上思路,设计《化工单元操作》课程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的七层次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为认知实习。带学生参观化工企业生产,让学生感受到化工生产环境,获得对化工生产的第一印象,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第二层次为理论教学。其教学内容是研究若干化工单元操作——流体流动、流体输送、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蒸馏、吸收、干燥等基本原理、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设备操作特性、过程和设备的设计与计算、设备的选择与改造、研究问题的方法等。
第三层次为仿真单元操作练习。这一层次主要是为实践实训做准备。学生在进入实验室操作之前,先通过仿真实训练习,再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际操作。
第四层次为实践操作。通过实践部分的理论学习和严格的技能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化工生产过程中常用的典型设备的基本操作、调节控制和事故处理方法等。
第五层次为课程设计。通过这一环节加强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六层次为顶岗实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各个生产车间进行实习实训,条件成熟的车间可以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感受生产操作,达到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第七层次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要求学生至少获取一个相关的高级工证书,如化工总控工、化工操作工和化学检验工等。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形象生动,贴近生产实际,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加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像、图片、实物照片、动画于一体,生动易学,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对单元操作等实践性环节进行录像,用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力,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
2.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化工单元操作》中三种传递过程具有相似性,采用对比讲授法,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与实训场地一体化,实施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有效地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强化生产实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渗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化工单元操作》实用性和工程性比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在学时安排上,理论课与实验实训课紧密衔接,实验实训内容与教学内容相互渗透;另一方面采用分层次教学,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对理论知识也进行了综合应用。
5.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应用讲座。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开展技术应用讲座,使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和发展动向,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五、多样化的考核模式,促使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笔试、技能操作、设计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既考知识又考能力,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评判学生学业成绩上,采用平时能力、应知能力、专业技能综合考评等多种评分方法,通过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促进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通过近年来不断的教学改革探索,《化工单元操作》课程以典型的化工单元操作项目为载体,采用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学,设计工学结合的七层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155-02
引言:
我校《锅炉原理》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原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主干专业学位课程,具有浓郁的电力生产特色。我校这门课程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建设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为了适应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锅炉原理》课程是以“电站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综合应用已学的专业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合分析的方法。本课程以其他专业基础课程(比如: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和工程燃烧学)为基础,与实际电厂生产之间联系紧密,需要在讲授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注意掌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
实验、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锅炉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锅炉原理的基本知识及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难点。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习和综合性实验内容,以助学生对《锅炉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方法的掌握。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课题组对《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改革了实验方法、改进了考核方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
一、《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实验教学的目的:通过锅炉课程的实验使学生获得锅炉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锅炉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常规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借助实验中显示的物理化学的现象和数据,进一步深化对“锅炉原理”课程中有关重要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实验基本方法,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使学生强化对锅炉理论知识的认识、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仪器的基本原理与使用,学会完成实验的方法和操作程序。
(3)学会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反映基本原理和定律的结论。
(4)整理实验过程取得的数据,完成实验报告。
(5)学习完成简单的设计性的实验。
(6)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
依据实验教学的开课目的,《锅炉原理》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为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四个部分。通过综合性实验和电厂实习参观,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燃料成分、锅炉热平衡、锅炉热偏差的形成机理以及锅炉设备及系统的理解,并掌握基本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训练,开展形象教学,可从根本上改变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涉及大型设备、复杂系统,在课堂上难以讲解和学习的设备运行及工作过程等问题;而检修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环节,也是强化学生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锅炉的泵与风机、燃烧设备等的结构特点、工作方式及有关的技术经济指标,熟悉锅炉设备的结构和性能、设计及计算方法,将理论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
结合《锅炉原理》理论教学的授课模块:燃料及燃烧特性、燃料燃烧计算和锅炉机组热平衡、煤粉制备及系统、锅炉受热面、锅炉工作原理等,开设了相应的实验教学:燃料的工业分析实验、燃料的元素分析实验、燃料发热量测定实验、灰熔点测定实验、锅炉热平衡实验、煤粉细度测量实验、过热器热偏差实验。受实验时数的限制,上述实验部分是作为第一课堂必修实验进行的,而部分是放在第二课堂选做的。再结合校企合作平台,第二课堂上还开展了相应的锅炉检修和实训,作为相应实验课程的有力补充,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三、锅炉原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室是开放式实验室,实验分为必做和选做两类。对于教学必做的实验,由于受到实验台套数的限制,所以每个实验都按照实验台套数将学生人数控制在与实验台套数相适应的组别来排实验,使学生有独立操作机会。每次实验,实验老师都付出很多的时间和心血。对于选做的锅炉实验,学生提前一周提交实验申请,实验教师把相关的仪器、设备、系统、实验工具等准备好,学生可以随时到开放式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操作。对于复杂的实验,学生可以自行组队,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团队协作,操作实验设备和仪器,并主动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团队合作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实验总结。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思考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
四、锅炉原理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实验考核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全面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同时,实验进行相应的考核能够给学生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实验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依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质量来确定,这种实验考核方式重点考察了实验成果而忽视了做实验的过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时也带有实验指导教师的主观性,导致一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过程,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抄袭他人实验报告的情况,而教师仅根据实验报告是无法判定哪份报告是抄袭的,这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个别对待实验敷衍了事的学生,但其实验报告写得很好,所以其实验考核成绩比那些认真做实验学生的要高的不合理现象,这会挫伤部分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课题组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将成果考核改为过程考核。把成绩分为五部分,包括:实验准备过程、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和实验创新。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表现。实验准备过程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动力能力、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实验数据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对整个实验的综合整理能力;实验创新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次实验,在操作方法上、数据处理上有无改进或创新,或把本次实验的理念、原理等向外拓展,提出新的实验。实验教师根据以上五个环节进行综合评分,给出总评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给出的实验综合成绩,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可充分反映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动手能力和拓展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束语
《锅炉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是将《锅炉原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学习与实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针对电力行业特色,进行了《锅炉原理》课程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的改进,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包括综合性实验、锅炉实习参观、计算机仿真训练以及检修实训,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增强动手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创新能力。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学质量提高明显。
中图分类号: G353 文献标识码: A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是高职高专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学生所学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该课程的内容非常复杂,如汽轮机原理涉及到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汽轮机的调节涉及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汽轮机的本体结构涉及到工程力学方面的知识;凝气设备的学习用到了传热学方面的知识;可见要学好该课程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是高职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差,要想学好这门课程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一、教材内容的处理
第一章汽轮机概述和第二章汽轮机的工作原理为基础知识模块,该模块要通过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确汽轮机是如何实现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在转换过程中效率和损失;在教学中将第三章汽轮机的变工况和第四章汽轮机的本体结构顺序调换,在明确汽轮机结构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学习汽轮机的变工况特性;学习第五章汽轮机凝气设备及运行时,有效地结合传热实训室和流体输送实训室的设备化难为易,针对陕北地区的特点,着重给学生介绍空冷系统;第六章汽轮机的调节系统简要介绍调节的任务,调节系统的组成及汽轮机的油系统,将复杂的调节原理和调节逻辑删掉,该部分知识建议自动控制老师给予强化,学生只要明确正常运行时是如何调节的,事故情况下是如何保护汽轮机的即可,第七章汽轮机的运行简要介绍,后续单元机组集控运行中会花大量的时间介绍该部分内容,从而有效的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和时间的浪费。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感性认识,自己动手
目标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堂理论教学之前以及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在讲解汽轮机概述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风车,应用类比教学法讲风车和汽轮机的转子部分类比,从而直观地明确汽轮机的基本构造。同时,让学生参观教学模型、观看教学录像,在讲解汽轮机本体时,老师放映大量的多媒体文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做汽轮机模型,通过做模型,学生对汽轮机的结构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汽轮机的工作原理。在做模型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汽轮机的构造,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2、知识迁移,转化吸收
热工基础与泵与风机课程中一些专业知识可以有效地利用到汽轮机工作原理这一章节,通过教师提问、引导,让学生把该部分知识迁移并应用于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讲解蒸汽在喷嘴中实现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中的几何条件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回顾马赫数相关知识,并将该部分知识应用到新内容的学习中。
3、理实一体,化难为易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技能培养,强化学生的推理能力,由于高职生的数学功底差,为此可将理论穿插于实践过程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尤其是对那些理论深奥的内容,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汽轮机变工况章节中,公式的推导较复杂,现场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可直接写出公式,让学生讨论规律,教师点评,以表格的形式将结论梳理,方便学生掌握,然后再引申到现场应用较多的凝汽式汽轮机的监视段压力详细地进行重点讲解,并列举几个监视段压力在实际中应用的例子使讲解更生动形象,同时,可以在仿真机上设计典型工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蒸汽流量变化时其他参数的变化规律;其次讲解汽轮机的调节方式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仿真调用DEH操作画面,让学生观看几种调节方式切换时阀门的状态有何变化,这样就把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简化了;介绍油系统和抗燃油系统时,以仿真机汽轮机油系统投运操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操作中明确油系统的任务、组成、工作流程及各主要设备的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立杆见影,学生更容易在操作中获得知识。
4、引导激发、寓教于乐
在工科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的内容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氛围差,如何让课程成为欢声笑语的课堂?如何实现教学中寓教于乐,浅显易懂?需要教师花大量的功夫,如在讲汽轮机真空的形成时, 可以解释为什么暖水瓶在水变得冷时, 瓶塞难以拔出等,在讲抽气设备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实训室的射水抽气器去思考抽气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讲解汽轮机油系统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北方夏天,家里的食用油处于液体状态,而在北方冬天,家里的食用油就黏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汽轮机的油系统用油状态应该怎么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油系统需要油的油温有一定的要求这个结论。
5、归纳总结,梳理主线
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强化至关重要,在近几年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喂着吃”,不知道“找食吃”,学完一门课程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中,多教学生归纳总结,例如在学习完汽轮机的工作原理这一章时,让学生利用2课时的时间分小组命名一套单元测试题,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对本章节的内容总体有了把握,同时对该章节的知识主线也有了明确的认识,及时、有效地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创新,提升能力
课程实验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实验,受到场地和实验设备台套数限制,面临的教学压力就更大了。同一个实验,指导教师要在几天时间内不断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在这种情况下,实验教学难免照本宣科、留于形式。教师没有太多精力用于扩展实验内容,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和协助学生完成实验指导或实验教材以外的实验内容。学生做实验只是按照实验指导或实验教材给出的步骤、方法,验证教材内容中的原理和定律。在这种习惯性的思想指导下的实验教学,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也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研究型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的发挥,改变学生完成任务了事的被动学习。
三、注重解决实验教学需解决的硬件问题
设备陈旧,且实验设备与实际生产设备差别大。实验用测振转子多为单跨、刚性转子,而实际汽轮机组均为多跨、刚性连接的挠性转子;测试手段落后,测试数据单一,无法实现综合分析需求;数据处理落后,速度慢,数据再现性差,不适合现场应用。学生实验过程中对测试对象和测试设备的了解及使用、数据处理等,都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应与时俱进,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不断进行更新调整。因此我们提出在主要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的改革思路。为此,重新设计、加工了新的振动实验系统。转子系统紧密结合实际汽轮机设备结构和运行特点,同时也采用了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数据处理工具,该系统具有故障诊断、信号分析、转子和轴系振动测试等功能,并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兼顾了仪器与软件分析的优势,在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诊断课题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实验系统结合了实际设备和实际的技术应用,很好的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能进行汽轮机转子振动故障分析、诊断及相关课题研究。
四、结语
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作为高职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一直被认为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本门就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这些实践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汽轮机原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24):257.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167-02
传统《化工过程单元操作》(即化工原理)以三传(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为基础,讲解流体输送及其输送设备、非均相物系分离、传热、吸收、蒸馏和干燥等内容。本课程担负着由理及工、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即承担着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双重教育任务,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计算、实验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工过程单元操作》是化工类专业的专业技术课程,也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化工生产现场进行操作、管理、工艺过程的优化等技能。该课程不仅涉及每个化工过程单元的原理、操作,而且涵盖设备、仪表、控制等知识,需要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
自2006年开始,我系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工作,将一些专业课程揉合并分解成几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将《化工设备》、《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的内容揉合到各模块中,将《化工过程单元操作》分为《流体输送与非均相分离》、《传热技术》、《传质分离技术》三门课程,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掌握某一模块的专业知识技能,进一步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上岗实习做好基础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我院开始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在模块的基础上采用生产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通过模拟工厂项目实施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项工作逐步完善,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和评价成为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在项目化教学中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通过评价和考核反馈意见调整及改进教师项目化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成为一个关键环节。
评价中多元智力理论的引入
学习效果评价和考核本身具有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在评价目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化工过程单元操作》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理论传授和实验练习。检验学习成果的考核方法主要是小型测验、期中或者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包括填空、选择、简答和计算等内容。教师往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同时参考平时测评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这种方式的考核,基本上是期末考试成绩决定学生的评价结果。直到学期结束,教师才能得到教学反馈意见。而这个成绩既不能正确全面地反映学生在课程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也不能根据各个学习阶段学生学习状态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效率。我院《化工过程单元操作》课程引入的项目化教学就是为充分促进学生发展,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在不同学习时间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和学习状态,在评价中应注意学生的成长,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注意展示性和情景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样化。
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从多元的角度对智力进行阐述。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分别是: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在加德纳看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核心,并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阐述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教育的情景性的忽略,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多元智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智力理论,为教学中实现因材施教、创造教育、差异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借鉴多元智力理论,针对我院项目化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为项目化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多元智力理论视阈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
(一)了解学生在多元智力模型中的优点和弱点,实施个性化评价
学生一般不能独立评价自己的优缺点或者树立自己的梦想,这就需要教师设法了解这些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及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目标等,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突出个别化和多元化,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在优势智力领域取得的成绩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然后有意识地将自己在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在实施课程教学前,笔者设计兴趣爱好调查问卷、职业规划和一些有针对性的创造性活动(包括家庭、学校、班级共同合作的活动),了解学生在多元智力中哪些是自己的优点、哪些是自己的弱势,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特长。这些办法应保证多样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符合具体的评价任务。
其次,在学校里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库,使教师在实际接触学生前就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在信息库中增加新的信息,最终使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个记录自身成长和进步轨迹的“档案袋”,从而促使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评价措施,达到个性化评价。
(二)专题项目教学和学习实施全面化智力评价
在充分了解学生信息之后,布置工厂专题项目,分组合作共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各组成员需要查询资料、分析问题、小组交流、汇报完成情况,在上课过程中评价自己小组以及其他小组的方案是否合理。组长及其成员需要组织完成该项目的方案确定、绘制流程图、确定工艺参数、计算选择设备及其参数、在汇报点评后修改方案、在实训室中实施该方案,确保实施中正确合理并最终得到合格产品。
在这个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教师可以通过专题项目看出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对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还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同学交流的机会,也为学生评价提供了更多的评价材料,具体表现如下:(1)在项目下达后,小组成员需要查阅资料,分析项目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各自组员探讨方案。方案确定后,各组需要汇报,各小组在点评自己小组的方案后,还需点评其他小组的方案是否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随时记录小组成员的表现,考核学生的语言智力、逻辑智力。(2)方案确定后,就需要为项目实施选定所需设备和过程操作的工艺参数,完成项目中的计算推理。对于该课程,流程图的绘制是一个重点,需要对线条、形状、空间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小组成员需要团队合作,共同承当责任,共同学习探讨,提交一份合理的项目解决报告。这个过程中,教师考核各成员的空间智力、数学逻辑智力以及人际关系智力。(3)绘制好流程、计算出工艺参数后,需要对方案进行实施。能否得到合格的产品,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在实训室中完成各个单元操作,正确操作实训设备,学习操作技能,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是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身体运动智力、自然智力,教师也可多方面地考核学生的表现。(4)在正确实施操作过程后,需要提交合格的产品、分析报告、单元操作学结。这个过程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应用能力以及内省智力等。
(三)智力展示、成果、评价主体多样化,实施多样化的评价
在项目化教学中,笔者借鉴多元智力理论,进行多样化评价。
首先,对智力展示进行多元化考核,而不是只在数学逻辑和语言上进行考核,把音乐、美术、体育等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使加德纳智力模型中其他智力都有所体现并得到充分的考核。
其次,可以提供的成果多样化,可以对成长记录袋、任务单、过程资料、总结ppt、方案报告、最终产品、拓展训练报告、总结报告、实施过程中考核表、学习能力考核表、拓展分析报告一一进行点评考核,为学生提高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支撑。
再次,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以往的教师主体评价改为个人、小组、他人、教师、家长、企业多方评价,最终得到评价结果。
结语
借鉴多元智力理论,笔者对学生进行全面、多样、发展性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确立多元的评价标准,打破原有的局限,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将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相结合。评价结果既是一段教学的终点,又是下一阶段教学的起点和依据,教师可针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任务和目标,使学生的智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Ellen Weber .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Robert L.Linn&Norman 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王凯.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新进展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5):28-29.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所学的唯一涉及材料、力学、机械零件、设备等相关知识“量大面广”的专业基础课,涉及内容为化工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课程面向大多数非机专业化工类学生,是在我院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中学生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目前,随着专业发展的需要和改革的深入,课程学时数几乎缩减至原来的一半(50学时左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笔者所在院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课程定位是基础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定位应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的特点,即具有职业性、针对性和应用性,突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考虑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基于岗位需求,注重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审核,将企业文化、行业标准直接渗透到课程建设中。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化工设备机械基础知识和操作维护方法,具备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是重点
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打造精品、提升质量的先导。根据化工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完成化工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选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课程内容设计打破传统的模式,以模块、项目取代章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确定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将知识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突出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采用“认识――深入――强化”三段式展开。
课程认识阶段:主要以感性的认识为主,以参观、图片展示、讨论等活动为手段,让学生了解课程概论和一些浅显的专业知识,引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例如,化工容器结构这一节内容,可以采取现场教学得到感性认识,再辅以图片进一步了解内部结构,使学生易于接受。
课程深入阶段:主要通过创设工作情境、项目实训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巩固上一阶段对该课程建立起来的兴趣,并通过项目、任务演练初步尝试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利用学院的化工实训基地和煤化工实训基地,让学生在仿工厂情境化环境中学习,通过创设模拟的现场实训教学环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项目的训练,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例如,通过阀门的认识与拆装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创设好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不仅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掌握了职业技能,而且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了同学们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课程强化阶段:通过操作性强的项目或任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工程概念。例如,学生在完成换热器拆装、试压综合项目中,已经对换热器结构、性能、压力试验、拆装操作规程等知识都有了较全面的学习,通过项目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获得相关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诀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阶段,充分发挥学院化工单元操作装置、仿真实训、模拟工厂化情境的实训车间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开发利用好校内外资源。
3、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面宽(包括多门学科)、实践性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我院近几年通过骨干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新老教师结对子工程、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行业组织的相关技术类培训、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相关实训基地设备使用和教学功能开发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新、老教师结对子,起到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使得新教师迅速成长,增强了教学团队的竞争力。此外,学院不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实习,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以上举措,大大提高了教学团队的教学实力,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教学条件建设是支撑
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学条件的建设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我院化工实训基地集实习实训、仿真、培训、技能考核和科研于一体,拥有精馏、流体输送、传热、干燥、吸收解析、过滤、管路拆装、纯水制备、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釜式反应器等设备,通过教师们的努力,开发出配套的实训项目,编制了相应的实习、实训讲义,制定出设备的操作规程和规范,为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院在加大院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与神华煤制油公司合作共建“校中厂”――煤化工教学工厂,仿现代化煤化工企业程度高、融入了企业管理文化,拥有煤制甲醇典型装置、模拟生产、DCS自动化控制,可以进行开车、运行、停车、设备维护保养、事故判断处理、岗位管理等实训。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模型演示等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互动性,大大增加了课程的信息量,便于学生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常见化工设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我院化工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建立起感性认识后,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深入讲解,并不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同类设备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内在联系与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总结归纳法、头脑风暴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思考,要适时地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激励者,教学过程不是授之以“鱼”应是授之以“渔”。
6、实施效果
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尝试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课程的建设与研究。实践表明,这些措施改进和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NJC11256)。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033-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高职教育实行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为此我院对所有课程都进行了课改。
一、《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特点
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是我院的主干专业,《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是本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在东北地区主要研究制热方向。一方面,它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如《锅炉原理》、《热工仪表与自动控制》等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热工分析与热工计算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测试技能等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该课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公式繁多,是学生公认的较难的课程。尤其对于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高职层次)教学来讲,由于学生高等数学基础薄弱,很多学不好本课程的学生,主要问题是出现在数学基础上。加上学时(56学时)有限,让初次接触该课的学生难以入门,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如何使《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以提高教学效果,在这里做初步研究。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的改革。本课程主要是研究热功转换及热传递规律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在热能工程问题上的应用。针对本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和线图多、理论性和应用性较强这些特点,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努力做到:①重视基本概念和理论,精简公式推导,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实质,不必过分强调公式如何推导。②强化实际工程应用,将大量实际热力工程知识引入教学,列举大量工程实例,使学生能用热工知识分析和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突出热工知识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中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运用图表分析,紧密联系实际。图表分析是热工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无论是工程热力学中的过程、循环、热量与功量分析,还是传热学中的换热分析计算,都以图表分析为基本工具。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的就是要提高课程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通俗易懂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现场教学法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实用的多媒体课件;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①头脑风暴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的讲解,应多引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工程应用的实例。教师引出问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积极踊跃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案。最后老师总结,选取最佳方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且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圆筒壁导热章节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保温饭盒具有保温性能,并设计几种提高保温性能的方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再引申到工程实际-供热管道保温问题上来。②案例分析法。在《热工技术与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把握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案例的教学思想,突出热工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本课程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解热力过程与循环时,联系到热力设备是如何制热的。讲解水蒸气饱和压力与饱和温度对应关系时,联系到锅炉热力设备额定工作压力与温度的调解关系。在讲到传热学稳态导热部分时,提出冬天怎样穿衣服会更温暖等问题。学生往往会反应热烈,感到热工学就在自己身边,热工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从而消除了畏惧心理,提高了学习兴趣。然后再从身边的问题引申到工程实例,比如锅炉等动力设备的工作原理、热工计量测试仪器仪表的设计开发等,由浅入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的了学习效果。③现场教学法。利用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等途径,组织学生现场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学到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我们学院地处哈尔滨,冬天特别寒冷。学院有自己的供暖锅炉房,夏天正值锅炉维修期间,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锅炉房现场讲解锅炉炉墙的组成结构。冬天是锅炉运行的季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现场体会锅炉炉墙的保温效果,并可以参与锅炉的热工测试全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考试改革。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无论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来实现,存在评价目标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简单化的缺陷。所以,应该在评价标准方面做改进,督促学生学习。为了体现学生是否对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和使用,克服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弊端,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应探讨灵活多变的考核形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多种考核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成绩,有助于督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我院是骨干高职院校,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其他院校,我院的特色和优势是更加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应用开发、研究、科学咨询和技术转换能力的训练。因此《热工技术与应用》课程作为城市热能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更加注重行业化的专业方向、应用化的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达到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在课程设置上条理清晰,内容关联性强;充分发挥教师备课的创造性,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更能适应行业就业特点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敏.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徐红梅.高职热工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M].中国西部科技,2006,(16).
[3]李广华.关于热工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建议[J].装备制造技术,2010,(6):197.
[4]黄凯旋.刘建华.热工课程教与学改革探索[J].集美大学学报,200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