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三年级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4 15:46: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三年级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三年级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我听体育老师贾老师说咱们班的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的“跳绳”成绩挺不错的!我很想知道两个小组,哪个更好些?有什么办法?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 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 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 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师跳了83下,改板书如下:第二组:78+83+82+(83)=326,现在第二组获胜了吧,你们高兴吗?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师(面带疑惑)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时,用比总数办法来决定胜负是不公平的。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组总体跳绳水平的高低了吗?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生2:我从86里拿出3个,给82加1也变成83,给81加2也变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数就是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师小结:刚才生1和生2分别用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求出了第一组的平均数是83,那有谁求出第二组的平均数了?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师:通过刚刚的情景,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是谁帮助了咱们?(平均数),那你想对“平均数”说什么心里话?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

4、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1999—2003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图略:1999年350台,2000年600台,2001年1000台,2002年1600台,2003年2500台

(1) 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 估计一下,到2004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 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2、多媒体呈现一幅统计图,内容为:小刚家每个季度用水分别是16吨、24吨、36吨、27吨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b、辩论交流得出正确答案(2)

c、师生小结:计算平均数时,得从问题出发去选择正确的总数和总份数后,再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算术法 移多补少法)

第一组:(82+86+81)/3=83 第二组:(78+83+82+83)/4~81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 ;小于平均数 ; 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看了三年级上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的人还看:

1.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2.三年级数学上册试卷分析

篇2

识字、写字,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联系生活畅想、感受美景。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轻音乐、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到外面观察了春天,你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变化?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话,全班交流。

2、板书课题:初春

学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诗歌,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试着读读诗歌。标出不认识的字。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小组内合作识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解决困难,随机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6个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游戏,巩固识字。

3、将生字放进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互评。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评价。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痒拱抛贴优蛙晃袖

2、认读会写字。

3、请仔细观察它们。你有什么好的写字建议吗?

4、老师示范写“抛”字,注意结构。

5、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6、同桌之间互相评一下你刚才写的字。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部分生字或词语。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朗读感悟诗歌,积累词语。

1、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请你轻轻地读课文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3、引导感悟。

(出示小黑板)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①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似鹅黄……

②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儿?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

5、把你喜欢的好词语收进词语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互读互听。

2、小组推荐配乐朗读(播放轻音乐)。

3、学生互评。

4、老师评价,鼓励背诵。

5、小结。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回去以后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1、初春

毛毛雨蝴蝶、蜜蜂

新芽蝌蚪、青蛙

篇3

2.课件制作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今天,我们这节活动课的题目是——神医大会诊(电脑伴乐出示该课题)。昨天,语言王国来了几位客人,个个愁容满面,原来他们得了病,老师把他们的病介绍给了我们班的几位专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是如何诊治的。

(二)“专家门诊”

(场景布置:四个诊室分别为“肥胖症”专科、“前后矛盾症”专科、“残缺不全症”专科、“搭配不当症”专科。)

1.症状

甲:“哎哟哎哟,肚子好难过,不知得的是啥病,快找医生去看病!”

乙:“哦,实在太累了,走了这么一点路就吃不消,我这人太肥了,得减一减才行”。

丁:“我呢?病得最严重,缺手缺脚成残疾人了,不知能不能治好我的病?”

2.挂号

根据各人病情,挂号处给予不同的诊卡。

3.看病

甲拿着诊卡来到“前后矛盾症”专家前,电脑出示病句:昨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

专家诊断:一整天应包括上午和下午,下午不等于一整天,只要把“下午”去掉,你这病就痊愈了。

随着专家的话,电脑打去了“下午”,病人立即喜笑颜开。

乙拿着诊卡来到“肥胖症”专家前,这时电脑出示病句:在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沙滩上拾贝壳。

专家诊断:前面已经有“金色的沙滩上了”,后面再写“沙滩上”就重复了,应该毫不留情把它去掉。

专家“咔嚓”一声,电脑使句子变为“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拾贝壳。”乙欣喜而归。

丙来到“搭配不当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小红生病了,但是她没上学”

专家诊病:关联词“但是”用得不当,应改为“所以”,丙连声道谢而归。

丁来到“残缺不全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我们美丽的校园”。

专家诊治:这句话只有“谁”而没有“怎么样”或“干什么”,可以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怎么样”,如“真大啊!”“真安静!”等等。

电脑出示句子“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大啊”和“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安静!”接受了诊治,丁快乐地唱起了歌。

三、出诊语言家族。

师:“刚才,小病人们个个满意而归,临走时,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小神医们能到语言王国出诊,医治一下他们那儿的所有的病人,你们愿意当小神医去一趟吗?”

(学生欢欣雀跃)

(一)词语家族

点击鼠标,电脑出示“词语家族”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大门。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词语家族,见到了许多有病的词语宝宝,同学们快动脑筋医治他们。

电脑出示词语:克苦青香兴高彩烈痛若灵机一动坚难枪先舞稻

(学生答教师改,完成了此项练习。)

师:治好了词语宝宝的病,他们真开心,他们想邀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电脑出示题目):

茂密的山水吸引水面

威武的树木守卫合作

翻滚的龙虾注视游客

秀丽的波浪密切祖国

(二)句子家族

出了“词语家族”,现在让我们进入“句子家族”,去看望一下句子朋友吧?(电脑出现“欢迎来到句子家族”)师:听说我们班的小神医们今天出诊,句子病人们早就排好队等候着,你们看!(电脑出现一组句子)

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才是科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观察。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实验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

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通过取名进一步对混合的物质进行观察与认识。

分离混合物

实验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

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

回答:……

回答:……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

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教学活动

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

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

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

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猜测,并交流。

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

实验

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气泡到哪里去了?

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

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注意点。

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

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

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实验

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

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

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

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

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

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

扩展

实验

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

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

(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

学生做一做。

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

扩展认识,形成判断。

生活中的混合

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

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

想一想说一说。

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

分离混合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2、学生通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课前准备:

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

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

内容

教学

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实物

投影

仪展

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齐读课题。

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

粳米

面粉

纸盒

1、

1、辨别物品。

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

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

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5、汇报分离的结果。

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7、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

8、汇报分离结果。

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木屑

铁钉

磁铁

水槽

1、

1、说出物品的名称。

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

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

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5、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

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滴管

滤纸

墨水

1、

1、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

2、听介绍。

3、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4、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墨水对于学生来说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分离更是无从着手,教师通过出示分离好的样品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很顺利的进入对墨水的分离这一环节。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

1、

1、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

3、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离盐和水的混合物。

通过对本堂课中运用的分离方法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常用分离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回家对盐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分离方法,同时也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课外。

研究土壤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

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教学重点: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

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

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

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

四、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一、导入

1、土壤是混合物吗?

师板书学生说的要点。

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土壤不是混合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

学生讨论和交流

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二、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杯、水

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

2、研究土壤

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

(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

(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殖质、泥土和细砂。

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

4、土壤里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讨论并协商。

讨论以后再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制定计划。

学生实验。

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

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

四、交流和表达

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

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吗?

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篇5

3.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4.制作好的windowcard。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猜袋中东西数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抽一人到前面,背对着班级。教师拿一个袋子,并向学生们借一些书本,铅笔,钢笔,橡皮等,放入袋中,然后让各组学生轮流猜袋子里东西的数目,猜对的给该组记10分。

2.学生一起有节奏地说唱Let’schant部分的歌谣,并请学生分角色表演。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抢读单词

教师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然后逐个出示一些图片,学生们举手抢答,教师让最先举手的学生将图片的单词说出来,说对的给该组记10分,得分最多的组为优胜。

2.看单词卡读出单词并说出中文,复习1-3单元要求四会的单词。

3.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1-3单元课文中的某一幅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

4.让学生填写Aement部分的内容,自己对1-3单元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5.教师向学生出示已制作好的windowcard:Thissiawindowcard.并教读windowcard教师问学生:Doyoulikeit?Canyoumakeit?Doyouwanttolearnhowtomakeawindowcard?

6.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制作windowcard。一边做,一边用英文讲解。

7.教师发给学生学具,并带着学生制作windowcard。

8.卡片做好后,教师指导学生学写一些简单的表示祝愿的话,并让学生随意互赠这张卡。

9.教师播放Let’ssing部分的录像,让学生听看。

10.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带读歌词几遍,并大概介绍一下歌词的意思.

11.跟着录音带或录像,学生学唱歌曲《Themorewegettogether》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1.看图猜词大家答

教师先出示一些单词的图片,然后收起来,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猜,猜的学生面对全班,再请另一名学生上前站在他身后,抽出一张图片高举在手中。猜的学生可以问全班:“Isitaplane(ship,bike)?”等,全班学生答:“Yes.”或“No.”猜对后可以换另一位学生继续猜。

2.找对子

教师将20个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另外将20张对应的单词卡扣着放在讲台上,然后让参赛的两组学生逐一上来抽卡片,抽出卡片后先要举给学生们看,然后把黑板上相应的图摘下来并将单词读出来,找对读对的得2分,找对读错给1分,找错了的不得分,卡片全部抽完后,得分多的为优胜。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集体舞

教师可将全班分成3-4个组,每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圈。教师播放歌曲“Themorewegettogether”,教给学生几个基本的舞蹈动作。大家跟着音乐,载歌载舞。然后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唱得最好,跳得最棒。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探究内容:Let’smakecards

活动目的:通过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可从中学到一些常用的词汇,扩充词汇量。

活动形式:个人或小组合作

活动过程:

Step1:将一张硬纸片的边缘剪(cut)成波纹(rile)状,然后对折。

Step2:在纸的一面剪出你想写的字的形状(shape),另一面用不同的彩笔涂色。

Step3:用碎布头缝制一个小口袋,里面塞上海绵(onge),然后用绳缠绕固定。

篇6

2.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热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材料准备:每组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冷热不同的水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教学内容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四.小结教学媒体一壶热水,一壶冷水,几只杯子.小塑料袋,红墨水,冷水和热水教学媒体气球皮,试管,小秤,皮筋或线绳.教师行为.引入:今天感觉教室外边冷还是热?.准备.好热水与冷水.给热水分类4.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教师行为研究吗?.提出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我们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行为1.学生到教室外体验一下.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先猜后摸摸两种水.3.用一瓶热水和一壶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热不同的水.描述和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课本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学生互相说说,.反馈.1.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学生行为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自己互相讨论,.实验..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热水中,.又发现了什么?教学思路1.初步感受冷热的变化.2.强调冷热是用触觉感受..具体感受惹热水热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4.应用到实际..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与热水的其他不同.教学思路点.对水的体积的变化的观察,认识到热水上浮的原因。学生互相说说。

教学反思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热胀冷缩的现象。⒈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⒉举证:试管装水用橡皮蒙紧,放入冷水或热水中。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吗?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思考如何改进实验。给学生空间,尝试进行探究思考、学习。

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加红水?想一想:用一根细玻璃管有什么好处?

⒉提供热水,进行水的热胀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热水。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提供冷水,进行水的冷缩实验⒈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冷水。

⒉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⒊说说装水的平底烧瓶放进冷热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质。什么条件下水体积膨胀?什么条件下水体积缩小?进行实验总结。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趣味问答:(有条件可以配图)⒈由于太忙,⒉老师做好实验,⒊平底烧瓶放在实验室讲台上好几天没动有位同⒋学天天来看发现细玻璃管中的红色水柱早晨下降,⒌中午又上升了,⒍天天如此。这位同⒎学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吗?⒏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⒐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⒑口渴时打开一看,⒈一瓶是满满的,⒉一瓶少了很多,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⒋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⒌可高兴了,⒍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⒎准备⒏烧水给客人泡茶,⒐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⒈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其它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利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⒈水能热胀冷缩,⒉酒精、食油、醋、等液体,⒊也能热胀冷缩吗其它液体呢?⒋小组讨论,⒌你们准备⒍选择什么液体进行验证?⒎分领材料,⒏分组实验。学生讨论、猜想、实验验证。尽量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总结。说说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固体、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热胀冷缩(第二教时)

天凝镇中心小学俞再华

教学目标: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一、引入新课。出示空平底烧瓶等。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

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

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⒈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⒈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⒉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

⒈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⒉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

⒊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⒉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⒈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⒉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⒊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你能证明吗?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

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五、总结,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你又有什么猜想?准备怎样去研究?

自制教具:(原文转录)

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心理的发展。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的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用直径为长为的护套线,剥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学生做实验时可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弹珠(通不过),在洒精灯上加热铜铜环受热膨胀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弹珠(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教师制作方便,学生能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兴趣高,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效果好。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朱卫东

××年月日

温度和温度计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

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同学的研讨发现温度计的构造,尝试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⒊通过比较发现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⒋在比较中发现正确读、写摄氏温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三、材料准备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红色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干湿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温度计模型。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思路

⒈引入。⒉观察几种温度计。⒊了解温度计的原理。⒋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⒌摄氏温度的读和写。⒍课外延伸。实物实物投影片或课件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引出课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出示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分发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大家的观察结果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再一次仔细观察来解决你们的不同意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的个)”,提示学生: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分发几种不同的温度计,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出个题目考考你:“℃”,你会读吗?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摄氏度”怎么写?“零下摄氏度”怎么写?观察温度计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记下自己观察到的读数。交流一下: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呢?出示三种从不同角度看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认为正确的一种并说说理由。小组讨论概括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回家找个温度计,尝试测量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带来交流。猜测。思考,验证。猜想。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学生交流。通过再次观察解决小组内的不同意见。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再观察。学生实验,观察。学生讨论。学生观察,交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试读。学生回忆。写一写。读一读。学生观察,记录。学生思考,交流。学生选择,说理由。学生讨论概括。学生课外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活动。通过猜测冷热和验证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作一次强化训练。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兴趣。重视学生对温度的读写感受。引发学生对不同认读结果的思考。及时给予必要的材料辅助。将活动引向课外,为下一次活动作准备。

测量物体的温度

嘉善县大云镇中心学校吴斌杰

一、教学目标

⒈经历测量液体(水)、气体(空气)、固体(沙子)的温度的过程。

⒉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⒊尝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尝试小组内相互评价。

⒋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温度测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测量空气时的耐心等待。开水的测量。

三、材料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用:温度计只、开水、热水、温水、冷水,各种装水的器皿。

篇7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活动中逐步理解“亲昵”的内涵,激感冲动,产生创作欲望。由“感觉——感知——感受——感动”的内化过程,向“表演——表述——表现——表达”的外化过程进行转换。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泥塑的方式塑造人为主体形象,尝试用陶艺的手法去表现主题、表达感情,提高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各种有益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感受亲情友情,学会释放、表达爱心爱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认识、了解不同亲昵行为的形态特点,感受到什么是亲昵,通过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亲昵的不同动态特点,学会用泥塑进行创作表达的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学会表现人们亲昵时的表情、姿态、组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初步感知

1.

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动画,你们想看吗?

师:动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这是女娲造人的一段动画,我发现女娲太厉害了,用泥土和上水捏出人的造型。你想不想也来捏一个呢?先来看看老师是怎样快速的捏出来的。

2.

教师示范:首先先用工具刀切一部分泥,将其搓成一个泥条,用工具刀从中间切出一条,分开两条腿,加上手,搓个泥球做头部,戳个洞,去就牢固了,这样一个人就出来了。

刚刚小朋友都看的很认真,谁来帮我归纳下我刚刚用了哪些方法?(板书:方法:切、搓、粘接、挖、插)

我还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动作,手臂弯一弯,和同学们打招呼,你学会了吗?

3.

第一次作业: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捏一个人物动态,比一比谁做的又快又好

(要求:站稳,有动态)

站稳?有动态?自评,竖大拇指

4.

李老师看到了这么多大拇指,小朋友们都太厉害了,奖励你们玩一个小游戏放松一下,准备好了吗?请同座位的同桌一起来做做这些动作,谁知道这些动作都表达了什么意思?

这些动作表达了同学之间友好、喜欢、亲密、亲切的关系,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亲昵”。

二、欣赏图片

深入体会

5.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字眼,亲昵是世界上最动人的景象。因为有爱,所以有了这些动人的画面,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些美好的场面到处都有,一起来欣赏这些美妙瞬间吧。

哪一幅最能打动你?他是怎样表现亲昵的?你愿意上台来表演一下吗?

(板书:动作:拥抱

亲吻

依偎...)

这些美妙的瞬间是不是也勾起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亲昵场景的回忆呢?你们是用哪些方法表现“亲昵”的呢?把你的经历和大家一起分享。

6.

小朋友们讲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你们亲密无间的友好感情。我也想来表现一下,我喜欢这一幅,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描述一下。

我这有其他小朋友做的3个人,我该选择哪个呢?

谁愿意上台来做一做?师生合作完成

其他的动作是不是也能这样完成呢?

同桌之间商量一下,你们想表现怎样的亲昵动作?

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对爱的表达,你想不想也来试试?动作可以适当的夸张一些

第二次作业:合作完成亲昵

展评:哪个小组想来展示?你们表现的是怎样的动作?

7.通过小朋友的合作,我发现小朋友手中的人不仅有了动作,还有了感情,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也带来一些他们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他们的作品你有什么新发现?用了什么方法?工具?

(用独特的视角,抓住了父亲和孩子之间游戏瞬间)

亲昵时的神态表情是什么样的?眼睛、嘴巴可适当夸张,添加细节,让亲昵更加逼真

(板书:表情:眯眼、微笑...)

【8.第三次作业:让你的作品也更精致一些吧,在前两次的基础上添加细节,五官,发型,服装等等

三、

展示与评价

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将自己的作品向全班同学做介绍,相互说说本组的创作内容以及创作的思路(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下他们的动作、表情)】

四、

拓展

篇8

教学内容:武术

1

课时

课题

侧踢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90%的学生掌握侧踢腿的要领与要求。

技能目标:70%的学生能熟练的掌握,表现侧踢腿的技术动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专注认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侧面踢腿的由区到伸

难点:身体平衡

教学准备

操场;40腿靶

教学课时

1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室内部分

室内播放李小龙的侧踢视频、成龙侧踢视频、散打比赛侧踢视频等。

同学们

刚刚的动作帅不帅?

想不想学?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动作

课堂常规

整队集合,检查人数

介绍课堂常规

师生问好。

呼口号

“振兴中华,弘扬武术”

教学活动

准备部分

活动1【活动】热身

原地徒手操

(每节都为4x8拍)

1、扩胸运动

2、振臂运动

3、体转运动

4、手腕及踝关节运动

活动2【活动】动作版喊数抱团

在喊数抱团的基础上加上限定条件,比如说,弓步3

即是3人做弓步围成圆,高抬腿5

即是5人围成圆做高抬腿等等。

基础部分

活动3【练习】侧向提膝练习和脚踝控制练习

侧向提膝练习,注意身体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提膝状态下,控制脚的形状成脚外沿对外,左右交替

活动4【练习】侧踢腿练习

1、两人一组,一人练习侧踢腿,一人侧面保护。

2、侧踢腿空击练习

3、侧踢腿击靶练习

结束部分

活动5【活动】放松

八段锦第6节和第8节动作

“双手攀足固肾腰”和“背后七颠百病消”

有节奏的搓揉腿部

活动6【作业】总结和作业

课堂小结

下蹲练习和提膝练习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公平竞赛的理念。

篇9

一教材分析

Let’sact部分通过给学生展示出一个熟悉的对话情景来再现1-3单元中所学的会话,使学生能够更自然、更好地对Who’s...?He/Sheis...Whereareyoufrom?I’mfrom...Howmany...?等句型进行复习和巩固。对话中What’sinyourbox?Let’sshare.是没有学过的,教师可在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加以理解,单词chocolate,cookie是首次出现,教师可以用实物让学生学会说这两个单词。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教法建议

教师可先通过演唱歌曲、师生对话、让学生小组操练和回答问题等方式复习1-3单元所学的会话并使其综合运用来呈现前四幅图的对话内容。在呈现后四幅图的内容时,教师可先出示一个空盒子,让一名学生往里面放东西,让其他学生去猜的这种游戏方式来导入对话内容:What’inyourbox?Gue!之后,教师再拿一个里面装有巧克力和曲奇饼干的盒子,让学生猜:What’sinmybox?导入单词chocolate和cookie和Howmany?这一句型。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Let’schant部分是通过歌谣呈现学生所学的单词:boy,girl及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使学生在说唱歌谣中,增强他们的语感,进一步巩固这些词汇。教师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加以表情和动作,使歌谣更加生动、有趣。

Let’splay部分要求学生听录音、边指数字和字母,并且大声朗读,教师还可把这一活动当成游戏来做。

二教法建议

教师可先复习Unit2/A和B部分的Let’schant.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把收集上来的学生的照片通过实物投影给全体看,复习句型:Who’sthatboy/girl/man/woman?He/Sheis...最后通过演唱歌?quot;Fatherandmother"导入新课。在呈现新课时,教师用一张全家福的照片让学生回答问题来复习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教师手指着照片说:Thisisafamily.Let’sallbeafamily.教师指着照片中的妈妈说:Iplaymother.Iammother.教师分别指着照片中的爸爸、男孩和女孩问:Whoplaysfather?Whoplaysmother?Whoplaybrotherandsister.导出chant的内容。当学生学习了chant之后,可让学生借助道具分组到前面表演这首歌谣

在做Let’splay部分时,教师可先把字母卡和数字卡混在一起,让学生认读。然后再听Let’splay部分的录音,边听,边指,边跟读。

第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篇10

三年级-下册2课

课题:画中的线条

教学目标

了解线条是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认识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艺术美感。学会感知画中的线条,体会画家的情感世界。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

教学重点

认识线条的表现能力,学习分析、评述画家作品。

教学难点

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应用到绘画作品中,感受不同线条所表达的艺术情感。

教学准备

铅笔、彩色水笔,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

新课活动

观看,听。

观察、分析

归纳知识

探究

赏析

深入探究

欣赏

迁移

三、

绘画实践

四、

与人分享绘

画乐趣

思考,回答。

观察。

直线,曲线。

观看,思考。

集中注意力。

发现:植物、动物、景物,生活中的线条。

回答

思考回答

集中注意听

感知线条

观察并回答

思考回答

感知奔放的线条

感知柔美的线条

感知华美的线条

讨论

感知、讨论。

观察、分析图片与绘画作品的不同。

观看作品,分析画家的心情。

画一幅画。

感受作画乐趣。

谈话:

同学们,想一想,画画是你们用得最多的是什么绘画表现方法?

板画几种线条。

问题:

老师画了什么?

板书课题,播放ppt课件。

当线条呈现在一张画纸上的时候,便成为了绘画的语言,在绘画中起到着重要的作用。

谈话:

老师在课前找到了自然界与生活中的一些线条,你们想看看老师搜集的素材吗?让我们通过幻灯片去看一看线条的世界。

播放ppt幻灯片。

小结:

我们一起看了这些图片,你能把它们分成哪几类型呢?

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线条,请你描述一下不同线条所带给你的感受。

讲解:

古今中外,无论抽象还是具象的绘画作品,线条一直是创造形象和表达感情的基本要素之一。画家创造出的线条有的飘逸洒脱有的柔中带钢,有的柔和秀美,画家笔下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抒发了他们不同的情怀,带给我们无尽的艺术享受。

线条如此神奇,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画家画中创造的丰富精彩的线条。

赏析:

绘画作品中的线条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中的线一样吗?

放幻灯片:《长城》

小结:略

连线:请你用词语将你对作品中线条的感受与作品进行连线,并对作品进行简单分析。

展示:

《放牧图》——粗犷、雄浑

《黄河逆流》-柔中带钢

《八十七神仙卷》富丽华美

小结:略

PPT展示:马蹄斯、毕加索、琼坎的作品。

引导学生赏析作品。

PPT展示:干枯的和茂盛的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干枯的树(悲凉);茂盛的树(有活力)。

问:我们用什么样的线条才能表现干枯和茂盛的大树呢?

播放PPT,欣赏感受画家笔下描绘的大树的线条美。师同时板画不同的线条。

学生创作实践活动:用线条描绘你喜欢的对象。师巡视指导。

展示与评价:向同学展示你的作品,并说说你的创作构思和作画技法。

谈话引入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初步感知线条。

联系生活,找寻生活、自然界中的线条。

归纳知识。

学习表述。

探究生活中的线条与绘画中的线条的关系。

学习语言表达感受。

欣赏画家用不同线条表达感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