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2 10:47: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视新闻频道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
1.1话语权的解放与互动式信息传播
网络传播条件下的信息往往是共享、流动、自由、自在的。而电视新闻,更强调新闻的守望价值,强调严谨、系统和风格,强调集体、秩序和责任,强调对话语权的把握。网络新闻存在的最大哲学价值恰恰在于对话语权的解放,它重新定义话语权的归属。话语权不再是某个机构、某些人的特权,而延伸到了大众。每位上网者都拥有发表意见,提出看法的权利。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线被淡化了,每个个体都有话语权,这就意味着他们承担着双重身份,信息传播在所谓“传者”与“受者”之间呈交替互动式。在电视新闻中,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具有很强的单向传播特征。当然,这并不是说它毫无互动机制,比如可以通过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等形式进行信息反馈。但这种反馈大多是事后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即使是在事件中,由于受电视新闻播出时段的影响,互动性特征也很难显现。
1.2舆论的非中心化与个性信息传播
在“去中心的”网络传播环境里,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一个人按自己的意图、想法、技术和知识,建造属于他自己的信息机构:个人主页或个人网站。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每个上网者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打破了只有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才能够制造的大众舆论的传统局面,任何一个有信息来源的人都可以在舆论中加入自己的声音。
1.3全天候新闻报道与滚动式信息传播
全天候新闻报道正是网络新闻较之电视新闻的又一巨大优势。在网络传播环境里,网络的全天候新闻报道不仅强调报道时间的持续性、更新的及时性、设置的丰富性和信息传播的滚动式,更强调新闻报道侧重于受众的需要。网络新闻的时间战略要听命于受众的“安排”。在/0小时内,每位受众都有自己的特殊传受要求,但他们都能在网络中得到满足。而这些是电视新闻很难企及的。
2.电视新闻的比较优势
2.1公信力、权威性
电视新闻较之网络新闻的第一大优势就是公信力、权威性的存在。一方面,多年来电视新闻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实践中,受众对之信任有加。《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批名牌栏目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令网络新闻望尘莫及。而出于保护品牌和无形资产的需要,电视新闻更注重新闻的真实、可信。另一方面,“把关人”是挑战信息恐慌,树立电视新闻公信力、权威性的一把利器。电视新闻的“把关人”不仅严格遵守把关人制度,更重要的是履行其为受众服务的义务,使新闻的受众更加乐于收看新闻。首先,“把关人”在选材、采访、制作、播出等方面严格把关,把新闻出错或弄虚作假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剔除假新闻、考证真实性,从而保证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其次,面对庞杂的信息,“把关人”使信息更加精练、纯度更高。因为受众接受信息太容易形成记忆上诸内容之间的相互抑制。一个人读少量精确的信息,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并思索新闻本身。免费论文参考网。相比较而言,网络新闻信息来源的无限制性导致可信度差、权威降低甚至丧失。
2.2主持人的人格魅力
英国报业联合会新媒体公司创造出电子“新闻女郎”安娜诺娃在网上代替真人播报新闻,在一套运行速度极高的电脑系统的支持下,“她”为全球网民提供!'小时不间断新闻报道。这引起了业界的极大轰动。但透过短暂的震惊,我们发现,网络主持人和虚拟主持人完全不能与电视新闻主持人同日而语。免费论文参考网。电视新闻主持人以自己的学识、人格感染观众,以人类共有情感与观众达成共鸣并由此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2.3电视新闻报道的形象可感性
数字化时代虽然已经到来,但技术上的缺陷使网络新闻难以做到至善至美。网络新闻的主页无论设计得多么精美实用,都无法突破“图片+文字”的基本模式。尽管网络被人们称为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色彩、音乐、影视、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所有传统媒体所具有和不具有的手段于一身的名副其实的“多媒体”,但受技术限制,在新闻报道中很难显现“多”的优势。其实,绝大多数运用“图片#文字”的方式做出的新闻远不如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电视新闻那么生动、形象。
2.4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电视新闻应对网络新闻挑战的另一大优势是其强大的人才资源优势。电视新闻有自己一支强有力的采、摄、编、播队伍,拥有大批掌握了娴熟技巧的记者、摄像师、编辑人员。同时,很多名牌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已成为品牌的代言人。
在网络时代,这种人才资源优势有丧失的趋势。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我国,高质量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流失现象一直存在。近年来,很多高素质人才被网络公司“挖走”。网络媒体正急不可耐地大口“吞食”人才资源这块大饼。然而,电视新闻人才的流失正从反面说明了网络新闻人才的奇缺,印证了电视新闻人才济济。只是如今,在网络媒体一日千里的发展中,如何保持人才资源优势已成为电视媒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电视新闻的发展态势
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曾提出媒介形态变化原则:一切媒介都有它的自适应系统,当新媒介出现后,旧的媒介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不得不找寻自己的优势或吸取新媒介的长处来适应和发展。正缘于此,我们力图从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的比较优势中有所发现,在发挥电视新闻的优势的同时,不断吸取网络新闻的长处,从中探索电视新闻的发展之路。
3.1创建电视新闻频道
在网络时代、信息轰炸的今天,利用自身的优势创建电视新闻频道,是迈向世界级一流大台的题中应有之义。电视新闻的公信力、权威性是创建新闻频道以拉回受众的保证,资金、人才优势是创建新闻频道的基本条件。总部设在瑞士的欧洲新闻频道是电视新闻频道的范例。它是第一家泛欧全新闻频道,用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种语言共享相同画面进行同步播出。欧洲新闻频道使用的是先进的卫星数字播出系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缆和卫星天线收看。在欧洲大陆,它成为与美国CNN并驾齐驱的电视新闻频道。
3.2“网上造浪”,新闻栏目上网
欧洲新闻频道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电缆、卫星天线收看,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收看。可以说,电视新闻节目网上造浪是电视媒体的一大手笔。电视新闻栏目是电视台的神经中枢、是支柱,既可将新闻栏目内容网络化,又可将栏目“链接”受众群,让受众参与,甚至还可策划网络活动,充分延伸栏目空间的活动平台。
3.3互动电视时代的信息互动
互动电视是通过宽带网络实现的具有交互性的电视形态!。免费论文参考网。在互动电视中,新闻节目播出时可随观众需要及时显现节目指南;观众可点播想看的新闻节目,并且在观赏中可以暂停、倒退、快进及重放;在直播中,可随时调阅相关的资料;观众还能对节目内容进行一定的信息反馈,例如对节目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肯定或否定的表态。近期,美国又有媒体(CNET NEWS)报道,微软与ACTV,ECITY,RESPAND TV三家公司开发基于微软).平台的电视商务和互动广告应用软件的合作有了结果,一种应用于机预盒的软件将满足用户边看一个节目,边录制另一个节目的需要'。互动电视将是未来电视传播的发展趋势,互动电视的信息互动将使电视新闻具有广阔的活动空间,电视新闻也不致因为网络新闻的攻击和电视本身单向传播的特性而失去魅力与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海燕. 电视新闻播音风格的个性化[J]. 青年记者, 2010, (03).
[2]王文军. 让同期声成为电视新闻的兴奋点[J]. 视听界, 2010, (01).
中图分类号:G222
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这充分体现了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注,描绘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同样,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
任何一种节目形态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是作为某一档栏目是否能较长久地拥有受众以及能否在发展中不断提升、优化则关乎该栏目的命运,相似题材的栏目是在泛滥中走向落寞还是在精品中走向辉煌则决定了他们所代表的节目形态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民生新闻节目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解决问题有怎样的思路等相关问题。
自2002年元旦,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播时至今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经过了不足十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在民生新闻节目看似繁荣发展、一派生机的背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使得近些年来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民生新闻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本文通过各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对比,选取典型事例,经过调查分析和思考浅述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
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很多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曾红极一时,他们新鲜的视角和新颖的思路让大众眼前一亮,同时这些节目往往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出,在一段时间内颇受大家的喜爱,但随后会销声匿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后果呢?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即对当前不同节目的对比以及同一档节目时间上的对比发现了一些问题。
1.盲目克隆,同质化竞争严重
传播的同质化主要表现为在同一传媒市场上大量信息产品风格接近、形式相仿、内容雷同。大量媒体拥挤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时段和区域内争相开发民生新闻资源,必然会使竞争恶化、导致传媒市场的混乱。
具体表现一是地方台各频道之间同题材竞争激烈,一方面造成新闻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导致电视新闻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调(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同一时段内争夺受众、分摊广告);二是同一民生新闻节目报道题材狭窄且重复较多,容易使受众产生模式化影响,弱化了观众的收视期待。例如山东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报道题为“济南:一男子吊死河边”,而公共频道的《拉呱》[1]栏目则称之“河岸惊现男尸 半夜上吊自杀?”,同一则新闻在相近的播出时段,相仿的内容被两度搬上荧屏,这种事例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屡见不鲜。
古人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离”的成功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创办民生新闻栏目的浪潮。脱胎于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泥淖,民生新闻迅速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脱颖而出,但民生新闻的诞生并不是新闻节目同质化竞争的终结,相反,同质化竞争在民生新闻领域更为激烈。
2.过于推崇本土化和市井化,忽略非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广州电视台有一档民生新闻节目叫“新闻日日睇”[2],这一档节目可能是广州电视台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节目,创造了在短时间里以一个栏目带动一个频道飞跃的奇迹。但是从2006年开始,收视率已经下滑至不足8%,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个结果呢?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对本土化和市井化过于推崇,而忽略非了本地和高层次观众群。
新闻日日睇栏目曾在在广州各城区几个点做户外节日。在荔湾湖公园门日,所谓老广州聚集的西关,观众非常热情,前来打招呼、要签名、现场要求投诉的络绎不绝,在另外几条老街也很轰动。最后一站在天河区的天河城广场门日,栏目组感受到的气氛迥异,天河城门日人来人往,怎么拍都没有人注意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原来,在西关,当地居民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精通粤语,收看新闻日日睇的时候没有语言障碍,反倒觉得亲切。但天河不同,天河是外地人和精英的聚居地,对于倡导本上化川粤语播报的新闻日日睇不易理解,更别说产生共鸣。市井化、平民化风格浓厚,聚热生活琐事,这样的取材和风格,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白领”关注的兴趣不大。但随着外来人员的不断流入和白领阶层的扩张,这部分人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相对地新闻日日睇的市场也将越来越小。
3.节目流于世俗,娱乐化倾向明显
当电视文化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即电视进入以受众为中心的消费时代后,资讯、娱乐与媒介的互动和整合,使资讯娱乐化成为一股时尚的传媒潮流。目前,部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从新闻采集到制作、播报,都暗含着娱乐化的倾向。
这种娱乐化报道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传播中理性的缺失,进而削弱了电视新闻的文化批判意味;其次这种娱乐化助长了信息的情绪化传播,消解了新闻记录社会真实的诚意性和客观性。长此以往,将导致新闻传播中“重美学传效、轻历史事实”的不良倾向。这从事实上颠倒了信息传播中真实与效果之间的主次关系,使电视媒介的资讯可能成为社会现实的“梦工厂”[3]。
总之,民生新闻的产生、发展确实推动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大繁荣。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同时民生新闻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只有我们新闻从业人员通过冷静思考,正视不足,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一、电视读报节目的溯源与现状
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在我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报摘类电视新闻节目中真正有影响的还要数“凤凰早班车”,最初这档早间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陈鲁豫以“说新闻”的形式来播评新闻,当即就把其办成了读报节目, 这股“说新闻”的潮流迅速波及了整个中国电视新闻播音界。接着,凤凰卫视于2003年1月6日正式开播《有报天天读》,当即全国掀起了一股“读报”热潮,短短半年内该栏目收视率也挺进凤凰卫视前三名。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起正式播出,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其集萃各类媒体,在全国影响也较大。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则主攻晚间9点黄金时间段,主持人王燕以另类读报也走俏三湘大地。当然,目前全国电视读报节目大大小小虽有几十个,但颇有名气和影响力的却是屈指可数。其中,最惹人眼的要数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由马斌主持的《马斌读报》以及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由孟非主持的《孟非读报》,这三家节目可谓“电视读报”栏目中脱颖而出的三大“巨头”。在这里,笔者将以电视读报节目为研究对象,以大家公认的三大“巨头”读报节目主持人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他们在节目主持中的灵魂地位,深层次梳理其所有的共性与个性,窥探出当下读报主持人所特有的说报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读报人是电视读报节目的灵魂
电视读报节目是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融合的产物,可以浓缩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如何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以求得传播效果的最优化,关键就在于解决主持人“读”什么和如何“读”这两个根本性问题①。在这两个问题当中,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完全取决于主持人个人的出色表现,最能体现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灵魂地位。第一个问题虽然也是影响读报栏目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其背后有一个优秀的“智囊团”发挥着作用,但主持人自己依然是取舍重要信息的最后把关者。马斌就曾说过:“每天一大早,我就能把当天所有的报纸都抢先看了,这种捷足先登,可不是谁都有这个机会的。”②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对说报节目的成功与否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要想解决怎样“读”这个问题,那就全仰仗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个人魅力了。电视读报节目不能一味地“读”,要在节目中充分利用生动的电视手段,在结构编排中加入人性化的因素,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节目内容,以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电视快餐来打开观众胃口。要想“读”好新闻,主持人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睿智的思维模式、明确的是非判断力等就基本素质。
三、电视读报人的个性与共性
上文综述了电视读报人在读报节中的灵魂作用,能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已成为优秀主持人必备的条件之一。杨锦麟、马斌、孟非作为当下当红的读报人,他们不仅仅具备了一般读报人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还具备软功夫,形成了自己的各异风格。下面将具体剖析三大读报主持人身上所拥有的一些共性、挖掘其独特的个性,进而窥探出当下读报人的风格各异性及其成因。
(一)当红主持人的共性彰显
他们大多数为中老年男性,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较高的知识素养。综观杨锦麟、马斌、孟非三人的人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他们都具备了作为电视读报人该有的综合势力。如杨锦鳞,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马斌同时为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老师。有观众把孟非称为“市民的儿子”。④他们都不以传统的传统、规范的声音条件为优势。这三位当红主持人的发音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个别受众的批评。“听说马斌是大学老师,教播音的,你这么严重的口吃病,自己说话都说不清楚,你是拿什么教学生播音的。”⑤总之,他们不准的普通话、不清晰的发音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优秀的电视读报人,这也折射出说报人和播报人之间质的区别,再一次印证了个性魅力在说报节目中的重要性。
(二)主持人的“个性化”魅力
个性鲜明的主持人往往成为节目的符号和标志。除了上述他们身上存有的共性之外,其个性化因素也非常突出。他们都有着个性化的外形、语言和性格。
《有报天天读》的演播室被布置成一个古典书房,主持人杨锦麟一杯清茶,一身唐装,颇具古代说书人的意味。在语言上杨锦麟被称“国语不准,英文走调” 他自己也说:“只能用个性来区隔节目的重叠和相似性。所以《有报天天读》不怕模仿,因为单纯的模仿恐怕只能模仿节目的形式,而节目的个性一时半会是模仿不来的。”⑥《孟非读报》的演播室背景就是导播室,孟非每次正装登场,最突出的外形特征当属他那颗闪闪发亮的“光头”。《马斌读报》的马斌用京味十足的语言吸引受众,语调朴实,有如拉家常,偶尔还带点小幽默;有“南京人民的儿子”之称的孟非,以“平民化”语言读报,符合普通市民的欣赏趣味。
主持人的性格就是节目的性格。杨锦麟性格最大特征就是“侠”字!“我记得都上大学了,家里还有我上小学时候的一张一张收拾得整整齐齐的《中国少年报》等。长大了自不用说,每天也要看好多报纸,如果有可能还喜欢拿红蓝铅笔勾勾画画。得!那我就干一行爱一行,好好的读,读,读!读到要不您不爱看报纸了,要不您不爱看我了。”⑦看完这段话,幽默、风趣、敬业、外向、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马斌跃然纸上。孟非也以他桀骜不逊、我行我素的性格而成为“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
四、说报人风格各异成因探究
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唯一的标准就是老百姓喜闻乐听。播报风格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主持人语言风格和点评策略上。在语言表达
上多口语化、个性化,再把“读报”与“聊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风格。这对主持人的要求很高,它除了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业内素质之外,还得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同凡响的洞察力和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这种软功夫的习得不是朝夕可取的。这要求在主持人的挑选上要“人”符其“位”。马斌、杨锦麟、孟非等主持人虽然在播音员基本素质方面有所欠缺,但他们的年龄、性别、性格、人生阅历、工作经历、知识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读报内容的差异等因素的有机糅合而形成了各自的个性魅力。这种难得的个性魅力的形成自然促成了三位主持人的独特读报风格的形成即杨锦麟的“侠者风范”、马斌的“麻辣风味”、孟非的“民生路线”。
五、电视读报人的可持续发展
(一)在节目构思上要创新求变
传统的新闻编排采用的是“倒金字塔”,一般依据新闻价值大小排序,而《有报天天读》的编排则巧妙利用了“峰谷技巧”,六个小环节正好一张一弛,时峰时谷,不断形成新的兴奋点,不致于使受众产生收视疲劳,符合受众的收视心理,从而增强观众的频道忠诚度。所以,主持人要根据受众审美需求不断提高的事实,在尊重节目主旨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有所突破,以顺应广大观众的要求。
(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读报类节目不同于传统的新闻播报,用单纯的字正腔圆把文字转化为声音是远远不够的,要对所播的内容要做出一定的评论,而评论本身就打上主持人的主观烙印,因此,评论是否准确有度,这个“度”就取决于主持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了。评论应当是主持人利用自身的知识素养,通过尊重事实、忠实原意的评说给观众以启发和引导。
(三)用人单位的重视
主持人的成长和进步除了自身不懈努力之外,离不开所在单位的关心和重视,只有从电视节目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重视主持人的培养,积极加大投入,给支持人发展和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有些单位对支持人只管招和用,对培养重视不够,从而使主持人生命力如昙花一现,更不可能提高质量的节目。有发展眼光的单位能从节目乃至台的生存发展的高度充分重视对主持人的培训和深造,能清醒地认识到在这方面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是可持续的。
注释:
①吴玉仑:《大众消费社会中诞生的栏目—电视读报》,《中国电视》,2006·2
②来源:《马斌简介》,新闻频道
③怀宇:《杨锦麟读报》,《南方都市报》,2008·1·22
④新浪娱乐:《主持人孟非简介》,2004·6·21
⑤人民网:《看马斌读报,读马斌其人》,2006·8·14
1.1传统媒体所具有的权威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以前传统媒体垄断了话语权,广大受众没有表达的机会。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博客技术平台、论坛技术平台、微博技术平台等,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进行自我表达。因此,网上出现各种各样的言论和意见;除此之外,网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大,改变了传统媒体主导舆论的现象,新媒体这种声音在社会热点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发生新闻事件之后,很多网民会利用新技术在传统媒体之前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还会被一些传统媒体所转载[1]。例如:深圳富士康当中发生的员工跳楼事件,在网上快速传播。笔者曾在网上以“富士康”作为关键字进行搜索,找到了2500条天有关结果。当这些微弱声音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实际影响力将会非常巨大,传统媒体和这一情况相比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减弱了很多。
1.2传统媒体对新媒体事件的反应不够及时人们应用新媒体可以及时对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当发生了热点事件之后,各大网通过写博文、发微博不断传播、转载以及扩散这些消息。而电视新闻评论这一节目想要报道和评论一个事件,要在固定的时间才能播出。通常都已经过了热点时期,当对旧事件还没有作出反应,又会发生新的事件,这样即使事件报道具有较强的深度,也不会被受众所关注[2]。可见,以往的节目模式致使媒体不能作出及时反应,这就是新闻评论节目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1.3电视媒体的经营机制严重的冲击了新闻评论节目随着媒介的融合,媒体逐渐向着商业化方面发展,媒体与媒体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致使媒体的急于求成,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目前机制之下,电视台绝对不会允许节目收视率一直处在一个水平之上。所以,电视黄金时间通常都会被那些流行的节目取代。大部分电视台对版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各地卫视办众多娱乐、情感、相亲以及选秀等一系列节目。因为评论节目有着固定的收视人群,如果新闻事件不重大收视率就不会高,且评价权威性以及影响力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培养。所以,电视评论节目经常会被调整到冷僻的时间,有时却完全被取消。
2突围之道
2.1对节目结构进行调整,使节目更具时效性从存在于电视节目当中的缺陷而言,新闻评价节目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首先,对节目类型进行调整,促使评论节目更具即时性,多播放一些日播评论节目。当然,要合理的搭配节目的结构,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即时性非常强的评论节目,来回应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增加一些当天评论节目来解说重大事件,针对那些非常重大的新闻,可以将固定的节目中断,让评论员进行直播。也就是要根据新闻特点来明确它们的比重,然后对节目的结构进行调整,将反应不及时这一问题解决,使节目可以更具时效性[3]。例如:教育部所制定的教育改革试点,针对此话题,央视当晚就在《共同关注》这个节目当中邀请了杨禹作出了评论,此种及时的评论对于人们来说可算是“及时雨”。除此之外,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1+1》这个节目快速的反应了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并作出及时的评价,如:针对警方查封北京“天上人间”这一事件,很快《新闻1+1》就播放了不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零容忍。在节目中当白岩松完评价之后,网络上作出了较强的呼应,第二天新浪上以“白岩松说天上人间已经被神化,且查封系挑战特权”这一标题被众多网民所转载。当时笔者以“天上人间”和“白岩松”作为关键词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竟然搜索到31300多条相关的链接。在媒体融合这个时代当中,评论节目必须具备时效性,所以,新闻媒介一定要对时效性加强重视。
2.2构建一支专业评论新闻的队伍,将节目的特色凸显出来评论新闻节目的人员必须具备非常高的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解读政治能力[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如果想要将评论节目的特色展现出来,评论员还要坚持表达风格化以及个性化。例如:江西电视台播放的《传奇故事》这个节目,它并不属于新闻评论节目,可是金飞却在节目当中插入了一些点评,解说了一些重点内容,这使此节目变得非常受欢迎。所以,想要将电视评论节目办好,就应该培养一批评价新闻的人员,对专业人才进行挖掘。可以从本台记者当中、编辑当中、主持人当中挑选出具有潜力的人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性的培养,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评论新闻事件。当发生重大事件或新闻时,可以通过电话连线嘉宾,还可以请嘉宾到直播室中进行直播。
2.3积极结合新媒体,使节目更具互动性以往的评论节目,有着单一的形式,通常都是主持人一直的评说,这样就使节目变得枯燥乏味,这些不关注受众感受以及需求的节目,自然就不会有较高影响力和可看性[5]。如今受众有着多样的选择,假如想使节目吸引受众眼球,就应该具备创新的形式。在新媒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节目完全可以按照所发生事件的特点,利用网上跟帖的方式进行相应讨论,让各个类型的观众都可以参与到讨论当中,应用手机3G技术方式、QQ视频连线方式等进行直播,引导更多受众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受众的意见可以在这里得到呈现与沟通。广大受众的积极参与不但会使节目增添了互动性,还增添了新鲜活力,使节目更具生命活力。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①微博的诞生和井喷式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播产业结构和媒介竞争格局。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代表,不仅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电视生产中。
BBC将社交媒体视为一个拓展内容的平台、一种新闻采编工具和一种聚合受众的新方法。据路透新闻研究所7月公布的2012年数字报告显示,在英国,社交媒体已占新闻入口市场的20%,在美国和英国,28%的新闻读者每周通过手机获取新闻,年轻人收看传统电视新闻的比例正在下降。
一、微博成为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也称新闻源或信息源,是一则新闻中所涉及的事实和观点材料的出处。②传统媒体的消息来源一般包括记者采访、通讯社发稿、通讯员或线人提供线索、读者来信或群众爆料、内部文件等。新技术的使用使得记者与潜在采访对象的联系变得更加容易。如使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社交网站、搜索引擎、网络视频等等。微博以其低门槛的特征吸引了大量“草根用户”,这些人都成为潜在的“公民记者”,他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新鲜事,其中蕴含着不少有价值的信息。欧美国家的媒体已经将Twitter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他们设有专门的编辑监看Twitter资讯。
微博具有首发效应。微博传播的时效性、来源的多样化使得微博逐渐成为网民爆料的首选方式。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微博在信源提供和信息收集上的优势已显现出来。2011年7月23日,新浪网友“袁小芫”发出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报道动车事故早了两个多小时,这条微博截图后来多次在电视媒体报道中被引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如央视大楼着火、石首事件等众多热门新闻第一手信源均来自于微博。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的《2011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2009、2010、2011年微博首次曝光的事件比例依次为0%、16%、22%,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微博率先披露,传统媒体而后跟进、关注成为全媒体时代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模式。微博用户正在成为电视内容生产的贡献者。
除了首发效应外,微博在“议程设置”方面也崭露头角。2011年6月下旬,新浪微博上一个被认证为“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年轻女孩“郭美美baby”引起了众人的关注,她的炫富引发了一场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中央电视台调查栏目《新闻调查》和《东方时空》都播出此事。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博导沈阳教授负责的武汉大学ROST虚拟学习团队的《2011年2 季度网络舆情报告和微博问政报告》显示,在2011年4—6月发生的25件热点事件中,“郭美美事件”位列榜首,而“局长微博开房”、发于论坛而止于微博的“会理县悬浮照”也跻身前十。③
不可忽视的是,在微博传播中,由于网络“把关人”角色被弱化,信息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从“金庸被去世”到“张国荣被复活”,一系列虚假信息不经核实的传播给受众带来了诸多困扰,增加了传播风险。因此,面对微博上的海量信息,记者们在寻找线索的同时还要学会核实信息、辨别真伪。
二、微博成为互动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播媒介的变化,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式沟通”正在成为现实,电视正向受众自主选择节目、甚至参与修改节目的方向发展。④微博就为这种“远距离交互式沟通”提供了平台。
交互性是微博最主要的特性之一。微博打破传统传播的时空限制,多样、便捷的终端使得微博能够“随时随地”,缩短了反馈时间,受众与电视台、电视记者能够在沟通过程中实现实时互动。另外,微博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的传播特点,让媒体与受众间的互动更加容易开展,针对性更强。借助微博与受众间的互动,可以培养受众的忠诚度,提升节目在受众间的影响力。⑤
微博与电视的互动能以“微博墙”的形式嵌入电视节目中,节目现场同步显示网友的微博内容,使场内外观众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和交流现场信息。《非常静距离》节目中,李静采访嘉宾时,现场的大屏幕会切出一面微博墙,摘录出网友们在微博上对嘉宾的提问,由嘉宾现场作答。这种互动形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丰富了节目内容。现在很多综艺节目甚至新闻节目都引进了微博墙,与观众实时互动。
在电视节目播出后,微博互动也能对电视内容起到补充作用。2012年7月,浙江卫视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热播,第二期节目结束后,7月24日,新浪微博组织当期的学员做客微访谈,畅聊自己的音乐之旅。一个小时的访谈互动不仅加深了粉丝对“好声音”学员们的了解,也宣传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学员们和节目组的粉丝量显著增长,提升了《中国好声音》的网络影响力。
三、微博提供信息反馈
受众反馈越来越被视为网络新闻生产的重要一环。网络媒体最具特色的特征是可以接触到很多受众,并将他们的反馈整合进新闻采集的环节中,这些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⑥微博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汇集大量网友的反馈意见,即时、直观地反映观众对电视节目的看法,节目的优点或缺点能够得到展现,引发讨论和互动的。
目前,国内许多卫视、电视节目组都在各大微博网站开设微博并获得认证,他们通常以节目预告、节目看点等形式来吸引粉丝,塑造品牌。有的甚至在微博上对电视热播的节目进行“图文直播”。观众可以边看电视边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浏览其他用户的评论,展开交流,节目组可以根据用户的意见设置话题或发起投票,引导观众参与,进行良性互动。江苏卫视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在微博上利用节目内容经常制造话题,如“你认为年龄差距和地域距离是爱情的屏障吗?”这种现实生活中经常遇见的情感问题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引发大家的讨论。从讨论中可以看出受众的婚恋观,从而完善节目策划,使节目内容与受众关注点保持一致。
四、 微博聚合UGC之力
“自媒体”时代,用户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的生产中,“人人都可成为记者”。这种模式又被称为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或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参与式新闻依赖用户对其周围发生的事物主动报道和传送,即“用户生产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简称UGC)。
UGC是Web2.0时代的核心特征之一。从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上看,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受者”,而是可以自己信息、主动生产内容,成为“传者”。随着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个人互联网时代到来,草根阶层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让“沉默的大多数”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这导致大量原创内容被爆发性地生产出来。⑦用户自己上传的视频和照片等等都可以成为“内容”。
微博充分体现了UGC的聚合力量。2011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于建嵘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活动引起全国网友、各地公安部门的关注。“随手拍”官方微博开通5天就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网友们纷纷将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希望家中有孩子失踪的父母能借此信息找到自己被拐的孩子。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到各地方电视台都对此事予以报道。
不过,学术界不乏有对UGC的批评声音。首先,它可能会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的泛滥。其次,一些用户没经过专业训练,对消息的处理比较粗糙,观点难以深入,会造成新闻质量的降低。
结语
本文以微博为分析对象,尝试在繁多混杂的信息中找到微博是如何改变传统电视的内容生产的。借助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视角,初步探讨了微博在电视内容生产中的运用。
研究结果显示,微博作为一个开放的交互式平台,提供让人们展示、分享和交流信息的空间。它的出现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从传播者上看,从专业班底制作到“人人皆为报道者”;从传播对象上看,用户从被动接收信息到主动分享信息;从传播内容上看,从系统的专题内容到碎片化的填充;从传播模式上看,受众成为渠道,终端更加多样,这些都影响了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化。
微博上处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进行信息的传播和观点的交流“链接了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电视作为主流传统媒体也受到微博的影响并作出改变,以电视台、电视栏目的名义进驻微博平台,获取最新资讯、寻找新闻线索、加强粉丝互动、监测舆情反馈、树立品牌形象。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未来电视和微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微博与电视的互动将拓宽传播渠道,重新设置内容。为了更好地抓住机会,电视媒体必须找到与观众互动的切入点,打造吸引观众的电视内容,在新一轮的媒介融合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①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7-30
②马颖,《浅谈消息来源》[J].《新闻世界》,2011(10)
③王腾,《“博”斗·合作·融合——浅谈微博与传统媒体的关系》[J].《新闻世界》,2011(9):151
④尹德刚:《新传媒与新闻传播观念变革》[G].《传媒·思考·新世纪: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同心出版社,2000:394
⑤求剑锋、管妍敏,《电视新闻栏目融合微博之我见》[J].《视听纵横》,2012(2):126
⑥曹洵,刘兢,《“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J].《新闻界》,2011(1):99
摘 要:本文从话语的角度探讨了传媒文化,在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的共同特征基础上,论述了网络话语特征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话语的碎片化、可写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关键词:传媒话语;碎片化;可写性;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1]。我们这里所谈论的主要是现代社会所公认的大众媒介意义上的传媒话语,即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及本文的核心——第四媒体网络。
一、现代传播语境下的传媒话语特征
(一)话语的广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结果
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传媒内部话语关系在新闻价值取向上,由“单一政治维度”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娱乐“多向维度”转变的发展,传媒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和再组织。
这种话语的广泛性特征,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尤其对私人领域生活的渗透。一方面,鸡鸣狗盗的琐碎之事可以成为媒介向公众哗众取宠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公众人物的私人生活的关注也成为以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值得注意的是,话语的广泛性与开放在网络中表现更为显着。这是因为传统媒体的话语生产更受到法律、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二)话语的直观性——消费经济下的媒介的“视觉转向”
市场经济严格说来就是消费经济。为了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其市场运行及生产行为不能不瞄准公众消费动向,不能不围绕消费旋转。“顾客就是上帝”这一口号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正是由于市场经济着眼于消费的运作机制和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当前我国传媒呈现出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这种消费主义倾向,即是指传媒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对物的符号意义的强调及其所营造的“消费社会”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消费经济的影响之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媒介的一个显着变化就是视觉形象(包括图像和活动影像)在媒介内容表达和受众吸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刷媒体的“读图时代”早已来临,电子媒体的“影像时代”也已到来。这表明形象已经取代文字成为媒介传播的强势符号,此即媒介的“视觉转向”。
媒介的视觉转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特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大力张扬,在形式上就表现为传播符号的视觉化。形式上的表现主要集中于文本形式的变革。报纸的彩版、大量的图片、耀人眼目的标题,电视技术的更新以及时尚、另类等元素的介入,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图片专题,都有利于形成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
(三)话语的世俗性——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提出,我国当代传媒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平民化色彩浓厚、凸现平民意识、表达对平民的关怀的新闻报道和节目,从以《第七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的兴起并形成规模效应,更加凸显了传媒话语的世俗性。这种世俗化的倾向以平民的内容为关注焦点,以娱乐化的手段制造话题,虽然备受争议,却也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普遍欢迎。
所有的传播行为都有两个指向:一是披露事实,告知情况的指向,一是传受双方相互交流、互动的指向。后一指向认为,传播是相互关系的协调,而非对立。这一指向使传播从权力话语转向身份认同话语,主要是文化身份的认同,而不是阶级身份的认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认同,更强调情感、体验和娱乐。就连党报也从过去强调政党的声音,发展到现在强调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话题。大多党报都将本地新闻放在了重要位置,本地新闻的数量在所有新闻中所占的比重可以高达40%以上,报道的角度也有了新的解读。如报道城管部门的技术革新,不仅从官方的角度,更是从百姓的视角,看到了各种问题诸如井盖丢失、公共设施损坏、垃圾渣土堆集、占道经营、违章搭盖、油烟扰民等,都可以在短至数十秒内反映给监督和指挥中心。这就切合了城市化、市民化、个性化的需求。正是在关注世俗平民,报道世俗生活,追求世俗价值,表达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当代媒介在价值追求上更强调人在感性上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而实现受众文化身份的认同感。
二、网络话语世界的话语独特性
(一)网络话语的碎片化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xx新闻》以及《xx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X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另外。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现在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新闻》以及《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同时。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业务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这一方面,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所能达到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搜集许多名家论文,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工作更加有意义。
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工作中遇到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