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早教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1-09 00:07: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早教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早教论文

篇1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

(一)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

音乐是感情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孩子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心灵就可以得到美化。

如:歌曲《和祖国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差不多每个人都感受过母亲的温暖和,因此一提母亲,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歌中将“祖国”与“妈妈”并列,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使孩子们懂得他们成长是离不开祖国的哺育和关怀,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炽热感情,得到真善美的认识。

又如民歌《保护小羊》:“一群小羊上山岗呀,突然来了三只狼”当学生唱到这句时,最顽皮的学生也会紧张小羊的处境。并关心小羊是否得救。这就说明了“爱”和“善”是孩子的本性。一经艺术形象的诱发,他就会流露出“善”与“美”的真情实感,歌曲也进一步美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真善美的世界》是一首赞颂“迪斯尼乐园”的美国歌曲。在这个五光十色的小世界中,充满友谊和阳光,大家共同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欢乐,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在许多的音乐教材中,丰富的歌曲和多彩的乐曲都蕴藏着美。美和善是一对孪生姐妹,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在认识美,学习美的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正直人的真谛。

童年期的美育是孩子美育的启蒙期。孩子们喜欢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成人行为并真实地表现喜、怒、哀、乐。所以用孩子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音乐游戏、音乐舞蹈------来扬善厌恶,分清好坏,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期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要运用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在音乐教育中用音符组成旋律。语言组成歌词。乐器奏出的音响,身体表现的形态来歌颂美,表现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美,了解美,并从小对自然界的一切能用美好的心灵去感受,用美好的情感去表现。这也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方法。使学生感到只有从小对真善美有渴望,有追求,长大后才会对真理有坚强的信念为之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治心

音乐教育用音响的魅力给人们以各种感受。音乐的旋律起伏变幻、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和静、高和低、快和慢、紧和松的对比组合运动中,展现它特有的魅力并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所以音乐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音乐本身的美,去滋润孩子幼小心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如:童声合唱《铃儿响叮铛》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当歌曲出现哒哒哒|哒哒哒|节奏时,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情绪跟着节奏旋律变化。引导学生感受到欢快的情绪。音乐以强烈的感情引起了孩子共鸣,激起孩子欢乐感。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表现了夕阳西照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古筝奏出的韵致悠扬优美,音调安宁而幽远。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仿佛使学生置身于夕阳余辉尽染,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中。这是音响美的神力所致,音响创造了音乐深遂的意境美,激发了孩子对美的感受。音乐就像一股清泉,净化了孩子的心灵。

在音乐教材中有表现雄壮的歌曲,有描写诙谐的乐曲。有抒情优美的音响,也有悲伤愤怒的旋律――音乐情感所表现的多态美使孩子情感丰富,并且在聆听和演唱过程中产生了心灵共鸣。音乐对孩子的思想感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内在美。不仅让孩子多听、多思、多唱,还要引导孩子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的美。

(三)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作用,每个正常人都乐于欣赏。能够倾心赏美就是乐于受教的表现,人的精神愉快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并焕发出神采,在音乐课中我们运用多采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美、感受美,使孩子幼小的心灵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

为了在音乐课中以美悦情,我们常常为孩子创设多变的情景。培养浓厚的情绪。激发丰富的情趣,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中赏心悦目、寓教于乐。

如:《小雨沙沙》是一首活泼的儿歌。教师启发学生创设一个恰静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参与即兴创造。几个孩子扮演小雨,几个孩子双手手腕相先靠,掌心相对,托在下巴外,作种子发芽状。构成一副美丽的画卷,在音乐伴奏下,“小雨”和“种子”翩翩起舞,在欢乐的气氛下,种子出芽的成长情况。在音乐中愉悦孩子的心情,陶冶了孩子的情感,不仅感受了美,更表现了美。

以如学唱《小燕子》,通过歌表演使孩子学会燕子飞行动作及小燕子捉虫时的敏捷动作。孩子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创造、教育了学生爱护益虫。培养学生的动作表现力。当学生演唱歌曲时,自然而然会声情并茂,有声有色,当然在音乐活动中也加深了孩子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多采的音乐活动激发了孩子的情感,愉悦了孩子的心情。

(四)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以美导行

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

篇2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经过改革后的启发式教学也存在着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的偏颇。在音乐教学中,过去我们认为学生会演唱、演奏就是个好学生了,现在看就不够了,不仅会演唱、演奏,还要会创作,才是好学生。只有敢于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才能的人。如何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必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构建开放的音乐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即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学生去吸收,而是使学生的本能得以生长。学校与老师应主张让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我国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脱节,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要特征,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本性,反而失落了“音乐”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的创造特质,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因此必须变革现有封闭的音乐教学模式,构建以“主体性、创新性”为特征的开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创新的教与学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营造让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要积极改革班级授课形式,针对音乐教学特点,尽可能限制班额,以小班教学为主,与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辅导、活动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活动空间,加强参与音乐教学的对话交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发挥。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实践与创造。让学生在弹性环境中自然发展和创造。通过自主地体验和探索,求新、求异、求广地学习,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胆识,从而使音乐课真正的“活”起来,焕发出创造的活力。

二、必须改革音乐课程教材的内容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课程教材设置(尤其是基础教育)上明显存在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功能不健全、课堂模式单一等弊端。因此,必须扭转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时代社会发展的局面,突出课程教材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既重知识积累、又重能力培养的复合型课程体系。音乐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把音乐学习与文学、生活、游戏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音乐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给学生以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个性及天赋才能得以自由发挥,才能更好地培养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品格。三、必须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今天,我们许多老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可贵的创新意识早就被扼杀掉了,学生最多只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缺乏热情与向往。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厌学流失,只能培养出思维僵化、思想守旧、亦步亦趋的“应声虫”,即使“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也培养不出多少英才,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与悲哀。因此,大力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要坚持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发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原则实行改革。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争辩、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参与社会调查,鼓励大胆思维、大胆实践、大胆发现、大胆创造,通过设立各类音乐比赛奖项,正确引导、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甚至是冒险性,培养良好的个性化品质,不拘一格育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放手学生主动参与的同时,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只有采取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才会提高、创新精神才会发扬,才能不断进发创造的“火花”。同时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民主、亲密、平等、和谐的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能力、动机、兴趣、态度,打好艺术教育的基础,积极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增强创新活力

科学的评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它包括观念、品质、情感、习惯、态度、个性、创造力等的评价。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人”。强调音乐兴趣的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才是音乐教学追求的目标。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本身并没有统一的标尺来衡量,不能完全用一首歌、一张卷子的形式来评定一个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应在教学中构建开放的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全新的以凸现创新素质为主的评价标准,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出正确的导向功能。往往音乐评价手段的不正确,可能会扼杀学生的音乐学习欲望和兴趣,会把音乐教育引向歧途,更不用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评价形式上,采取师生互评、学生互评,个体评估、群体评估等形式,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品尝和体验学习音乐的喜悦和成功,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优美的音乐可以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乐趣。优秀的音乐作品还能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联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目的。在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亦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些都说明音乐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逐步充实、不断丰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最终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

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

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构成了庞大的音乐文化体系。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我们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风格流派体裁,题材作者和创作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全部文化信息,这就是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国北京紫禁城太庙前由张艺谋执导的外国歌剧《杜兰朵》的演出过程中观众对歌剧中被作曲者普契尼采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创作的杜兰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爱。海外的华人当听到小提琴独奏曲子《思乡曲》就会勾起无限的思乡情愫,这些就是音乐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中的实践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这种全息化的音乐图景与本土化的音乐情境,将会在文化的框架下,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音乐欣赏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来的。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学生在“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三、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是最具音乐艺术本质性和价值性的功能。

音乐的审美从类型上可分为阳刚性和阴柔性的美。从情绪发展上可分为悲剧性和喜剧性的美。

阳刚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类与自然斗争与命运斗争的作品,它能让学生的意志变得坚强;结构宏伟、气势彭湃的音乐能让学生胸怀壮阔、坚毅刚强;热情乐观的音乐有助于学生奋发向上的性格。

阴柔性的作品包括宁静柔和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心情安定、气息平和;欢娱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摆脱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焕发;委婉细腻的音乐能使学生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具有悲剧美的音乐可以培养学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剧美的音乐可培养学生勇敢坚毅乐观的性格。

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四、音乐欣赏的心理功能

音乐是不断变化着的动态,是乐音的有序运动。学生会随着音乐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始终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稳定性。为了听、辨音乐作品的风格、旋律、和声等音乐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学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学家对此是这样解释,我们身体内部充满了大量的内部空间、时间和深度感觉结构,有各种感觉的点接合和中心,音乐欣赏正是开阔这些空间和开掘深度的催化剂。因此,欣赏音乐具有改善学生注意力品质和培养想象力的功效,进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音乐欣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一首音乐作品能否激起学生欣赏的热情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约着学生注意的兴趣,似熟非熟对人有一种驱使力,适应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积极、贴切的教学态度。②提供简单、通俗、艺术化的语言叙述。③提供融科学、艺术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以及挂图、图片、教具等,使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熟悉感受,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适度集中性和稳定性,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使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状态。

上述情境的创设过程,也是音乐欣赏文化功能的逐步强化外显的过程。同时,又是音乐欣赏心理功能的具体体现与内化的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多方引导,互动欣赏。

篇4

音乐教育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28届世界大会于7月15日至25日在意大利举行。此次会议共举办了400多场学术报告、240多个展板宣讲,40多台音乐会,开设了30多个音乐教育展台。这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大会。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巴西等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会员和1000多位演员参加了此次盛会。

中国阵容 历史最强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附属机构,是世界上拥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音乐教育机构。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音乐艺术院校的50余名师生的积极参与,中国大陆学者入选论文多达20多篇,举办宣讲和报告10余场。

与往届相比,此次中国学术团队的参会人数多、讲演精彩,备受关注。提起飞速发展的中国音乐教育学术团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颇有感慨,他说,“2004年在西班牙举办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中,参会的中国代表只有3个人,然而这届会议中,我们的学术团体发展得很快,这次中方有160多名代表和演员参会。我们可喜地看到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会议中的阵容越来越强大”。

先于大会召开的7个专业委员会于7月15日至19日在罗马和博洛尼亚举行,会议议题分别为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以及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等,体现了各国学者从教育视角出发,从音乐活动的不同视角探索和研究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专家学者 讲演精彩

中国专家学者周世斌、谢嘉幸、王懿颖、许卓娅、赖达富等精彩的发言获得了诸多外国同行的赞许。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专业委员会中,宣讲的《妈妈你在哪里?――从中国大陆母亲音乐教育的兴起看音乐教育基本政策存在的局限》反响强烈。外国学者对中国大陆新兴的“母亲音乐教育工程”倍感兴趣,母亲如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周世斌在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专业委员会中作了《让音乐激发出生命的动力――音乐治疗在中国汶川地震灾区中的运用》的报告,也一度掀起会场讨论的。与会人员高度赞叹中国学者在抗灾前线组织灾后心理重建工作,充分体现了音乐的作用与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孙绿怡在社区音乐活动专业委员会中介绍了中央电大在开展社区音乐活动的相关情况。当得知中央电大创建了“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拥有一系列质量较高、特色鲜明的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时,一些外国同行提出希望会后加强校际和区域的联系,共享特色资源。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卓娅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与哥伦比亚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劳瑞共同合作,讲演了《教师作为研究者:以视频分析为早期音乐教育者做准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懿颖也宣讲了早教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外国学者对中国在早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不仅关注儿童个体,还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深表赞许。

青年学者 收获颇丰

在大会上,世界各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研究者、青年学者满怀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情相聚一堂,通过座谈会、工作坊、教学展示、论文报告、展板等形式参与讨论。

中国大陆各地的许多青年学者作为青年学术委员会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其中。赖达富、赵洪啸、李小莹、张烁、谭莉、刘姝、段海疆、崔玉扬、杨阳等在会上作了《柯达伊教法的创造性反思与实践音乐教育透视》《系列自制乐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德彪西钢琴音乐在中国备受欢迎之缘由》《语境和人文――电视剧音乐对大学课堂的影响》《寻找家乡的音乐――看国家统编教材在安徽地区的乡土化努力》等专题论文宣讲。这是历届ISME世界大会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论文入选和宣讲最多的一次。这些论文都被收入大会论文集,以书本和数据光盘形式同时出版。

篇5

研究现状:近年来,关于儿童语言发展认知的研究逐步成为语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语音、词汇、句子、语义发展的特点。语音方面,温宝莹(2008)对1-6岁普通话儿童汉语元音系统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的元音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5岁,1.5-3岁,以及3岁以后,并承认儿童语音习得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词汇方面,孔令达(2004)关注了儿童汉语习得的词汇方面,考察了对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习得过程。范莉(2005,2007)对儿童习得否定词过程进行了研究。句子方面,李宇明(2004)对汉语孩子在语言不同层面上的语言形式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就包括儿语词的研究,王永德(2001)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了汉语儿童句法的发展,认为儿童从单词句阶段不使用句法规则发展到之后双词句和电报句阶段使用简单句法规则,最后发展到语言成熟阶段使用复杂句法规则。乐守红(2009)研究了2-3岁儿童语言中修饰的句法成分的发展。语义方面,周国光(2000)指出儿童对高,大,全,多的事物的词汇更容易掌握,这是因为大小,高低,比轻,弱的刺激强度大,这是对幼儿词义习得顺序的一种理论假设。陈敏(2009)还记录了一位说普通话的母亲与儿子逐月对话,并与三组成人之间的对话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儿语和成人语的差异较大的地方主要还是在词汇方面。此外,刘颖(2009)以儿童早期语言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了后天语言环境对儿童习得语言影响和作用。这些研究揭示了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有了一定的研究,但都是基于单语环境下研究幼儿汉语习得规律。

现状分析: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在全球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在家庭中接受双语教育的0-3岁婴幼儿数量呈爆发性增长,双语教育的低龄化呈明显趋势。那么,双语教育对幼儿语言发展造成何种影响,双语教育是否造成儿童语言发展缓慢,英语语言发展对汉语发展有无造成干扰,或反之,是否汉语优势语言在幼儿语言习得在干扰了英语语言发展。国内外学者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对双语教育环境中儿童习得做过研究,认为过早的双语教育会干扰儿童语言发展,例如在语言意识、语言加工控制能力方面均落后于单语环境下的儿童。国内学界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实际上,从生理学角度来看,0-3岁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和“语言爆发期”,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那么,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愿意给子女提供早期英语教育,幼儿接触英语时期较早的情况下,双语教育家庭中幼儿的语言发展问题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课题目的与研究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接受双语早期教育的0-3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分三个阶段开展研究。第一阶段,以现有语言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婴幼儿认知发展特点和三个实证家庭的具体情况,设计家庭双语教育的基本方案,准备教学内容和材料,培训家长。第二阶段为实验阶段。三个家庭将根据教育方案开展家庭教育,并以隐蔽的方式对幼儿语言使用片段录像和录音,家庭教育者也要通过文字方式记录幼儿语言发展现象。第三个阶段为资料整理与分析阶段。通过对三个家庭中幼儿汉语与英语材料的分析,解释双语教育家庭幼儿汉语和英语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并将其余单语家庭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阶段相对比,探讨双语教育家庭中幼儿语言发展更快或滞后。

本课在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计算机统计法、访谈法的同时,通过对双语教育下婴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解释双语教育环境下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期望为儿童语言教育、国家语言政策制定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材料。主要观点假设是:接受双语教育的0-3岁婴幼儿的汉语语言发展与单语家庭的婴幼儿汉语语言发展不具有显著差异,接受双语教育家庭的0-3岁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

课题成果与结论: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有两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分别是成果的主要内容有论文两篇,分别是《宏观汉语环境下0-3岁幼儿双语习得研究》与《双语教育环境下0-3q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研究》。其中,在《宏观汉语环境下0-3岁幼儿双语习得研究》中,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是:幼儿语言习得是人类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在宏观汉语环境下。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的特点发展观察来看,0-3岁幼儿双语语言发展与单语种家庭婴幼儿的言语语言并不具有显著的差异,接受双语教育的家庭的0-3岁的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同时,0-3岁,孩子面临语言敏感期与语言爆发期,这是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段,抓住了这一时段的语言发育特点,对孩子进行有规律有节奏的语感培养,就可以实现两种语言无障碍切换运用了。具体说来在第二篇文章,《双语教育环境下0-3岁婴幼儿语言发展规律研究》中我们要得出的结论是:

一、 0-3岁语言敏感期和爆发期,因为三岁以前,婴幼儿的大脑是在飞速发育的,大脑神经元每分每秒都在不停进行链接,外部的任何一个声响、举动哪怕是一个静态的图画,都刺激着大脑神经元的链接,所谓的“用进,废退”理论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如果在三岁以前,双语的刺激不够,这方面的神经元没有进行完全的链接,甚至是没有链接,三岁以后,这些神经元和神经突起便自动消退了,那么三岁以后,你再来强行教孩子学英语,那势必是更困难的事情了,不如双语家庭那么自然过渡。即便是每天亲子共读英文绘本,都能给孩子提供部分双语环境,在他脑海留下印记,让神经元进行链接,也能为日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二、 双语教育的环境至关重要,孩子依靠语言来扩展自己的生活,来交流沟通,通过耳朵听(语言输入)以及说话沟通(语言输出)来感知世界,而父母的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孩子听力与语言的形成都最初来自于父母的交流沟通,因此家庭环境对儿童生活早教以及语言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意义来说,父母教育水平与词汇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而双语教育势必要求父母的词汇量多,刺激足够,才能更好让孩子自然而然的建立起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语法系统,所以双语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能开启语言系统的萌芽。

三、 要重视婴幼儿家长的教育,首先要让家长对双语教育重视起来,因为无论是母语预习还是第二语言语系,都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是最好的早教,最初的早教,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孩子对事物感知,对世界表达的基础,一岁以前就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亲子共读,熟悉母语的同时去拓展第二语言绘本的阅读,提升(输入)量,扩大视野的同时进行了双语(第二语言)的教育,把语言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在双语家庭中,孩子对双语的敏感度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语言学习更是触类旁通,但是@一切都离不开家长对语言学习的重视,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对婴幼儿家长的教育。

课题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综上所述婴,幼儿的双语教育是显示孩子0-3岁这一时间段内开发语言潜能的最好时机,教育的任务主要应该由父母来完成,父母双方有一方就应该坚持用英语交流,另外一方用母语交流,在每天的轻声唤语中实现各种词汇的运用与记忆,同时通过图像,实物 传递给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与大脑记忆的感知能力。双语教育是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双向实现输入与输出,让孩子的听说能力得到锻炼,把对事物的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知识之后再发挥。因此能否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语言开发,也取决于父母的重视程度。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都是在这一时间段进行培养与强化的。

既然研究成果说明接受双语教育的家庭的0-3岁的婴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不会干扰汉语发展,同时,0-3岁,孩子面临语言敏感期与语言爆发期,这是语言发展最关键的时段,抓住了这一时段的语言发育特点,对孩子进行有规律有节奏的语感培养,就可以实现两种语言无障碍切换运用了,那么最现实的实践意义在于 进一步指导早教机构制定适合婴幼儿的双语课程和国家或者行业标准,来对0-3岁婴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在各种早教机构,双语幼儿园等,都可以按照婴幼儿这一时期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一系列自然而简单的双语教学,以双语刺激孩子的感官,发展口语能力、阅读能力是提升和锻炼孩子的语言会话能力的途径,简单的问候与描述或者是加上一些地道而高级的词汇,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也是不断开发孩子智慧的方式,最后加上音乐的伴奏,开发右脑的潜能,让孩子对双语环境双语教育更有兴趣进一步提高语言发展能力。

篇6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某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和总结该亲子课程内容在编排上的问题,从而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方案。

3研究方法

此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强调尽可能在自然情境下收集原始资料。”“质的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陈向明,2000:10)本研究是目的性抽样的个案研究,抽取昆明市一个比较知名的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为保护被研究对象和介绍方便,下文简称此早教机构为A早教机构。采用团体访谈法了解家长及教师对所上课程内容的感想;深入分析A早教机构亲子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的几点建议。

4研究过程

4.1.通过资料初步了解A早教机构课程设置的依据及课程内容的年龄阶段划分等。A早教机构的课程设置依据及年龄阶段划分如下:

该课程设置是围绕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霍华德·加德纳,2008)展开。强调围绕8项技能的课程内容:肢体动作、精细动作、视觉、听觉|语言、情绪|社交、智力|逻辑、自立|自理、创新|创造力。课程年龄段为10个月至2岁,每3个月划分为一学习期,共5个学习期。

4.2.团体访谈收集材料归纳如下:

⑴随机抽取A早教机构的3组10-24月龄的家长,分别进行了3场团体非结构式访谈并做详细的访谈记录,经整理如下:

家长们对所上课程内容的看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种:①课程很丰富,对教育孩子有很好启示;②课程内容较难,宝宝经常跟不上;③内容多,节奏紧,感觉比较混乱。

⑵对A早教机构的12位早教教师也进行了1场团体性非结构式访谈,小结如下:

该机构的早教教师对课程内容难易设置上存在困惑。总体感觉课程内容的设置智力/逻辑方面的较多,情绪/社交的内容较少,大运动锻炼不足。

4.3.经过实地观课、记录,现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就A早教机构的课程内容中(智力/逻辑技能)及实施情况做相应的分析:

5讨论

5.1此研究发现A早教机构课程内容设置的问题:

(1)课程内容的设置缺乏理论支撑,甚至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据了解A早教机构为了获取利润,不断扩张月龄班。教师们常需自编课程来增加课时。因此一些不合适的课程内容被编入课程体系中。0-2岁的孩子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该阶段的儿童主要是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显示出一种自我中心的状态。因此A早教机构0-2岁亲子课程的内容(如上表所示)已经可以归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2-7岁)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违背了0-2岁宝宝的认知心理,导致宝宝无法完成任务,甚至丧失自信心,扼杀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2)以智育为主的培养模式。

有研究指出“早教的课程是拔苗助长、太重智育,轻素质培养、重塑造,而轻影响。”(刘玲,2009)据观察统计A早教机构19-21月龄班在1小时的课时里,所有游戏都是以图片和教师讲解教学为主,孩子们缺少动手的操作。课程偏智育,轻情商,偏于教师讲解,轻孩子实践。

(3)早教课程内容的设置、编排和修改几乎全依赖一线的早教教师。

研究表明外显可操作、可观察的技能教师可通过上课发现并及时调整,但内隐的技能(情感、智力)常无法观测。现有早教课程缺乏系统的评价指标,更多的依赖于早教教师经验性的创设。

5.2对0-2岁亲子课程内容编排上的几点建议:

(1)首先是课程创编者、一线教师、早教机构经营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只有在摆正思想观念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

(2)课程创编者及一线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根据0-2岁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握0-2岁宝宝各项技能发展的主线,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尊重孩子的兴趣,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合情的课程内容。

(3)正如学者提出的“依托大学,拓展基础研究,开发相关课程”(程洁,2005),应该是早期教育课程走上科学的一条必经之路。早教机构应多与高校学前教育的专家学者合作,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的删减、修改和创新。可以实验试点,而后推广,这样的课程内容才会更加科学。

(4)通过政府、妇联、大学、早教机构等对家长进行教育理念宣达和教育技巧的培训,提高家长参与早期教育的意识和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家长从片面强调孩子的认知发展、学业成绩,转向重视孩子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早教机构内容课程设置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7

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发展,对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面对儿童服务需求激增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进一步提高儿童生活质量和受教育水平急需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支持。随着早教事业民营化的快速发展,对早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对早教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一)早期教育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谈到的早期教育,是对0-6岁婴幼儿及其父母、婴幼儿与父母或养育者之间开展的,有助于婴幼儿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可见,早期教育的内涵包括了通常意义上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但又同时强调对婴幼儿成长环境的改善。早期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婴幼儿个体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二)早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现状

目前,为切实提高早教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高专兄弟院校对早教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包括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更新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从理论知识的角度改革早教专业课程模式,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周洪升对加大专业技能课时比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调整为4:6,加大音乐、舞蹈、歌唱、美术、钢琴和手工课的课时量,增加夜自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在研究中,他强调了学生只有通过一种外在的展示“技能”,才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从实践的角度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强调教学改革应始终贴近幼儿园教育的实际,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应始终贯穿于“实践本身”,并突出了幼儿园教育见习和实习的重要性。从具体学科课程的角度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突出教学中学科课程与现实的针对性和指向性问题。主要集中在学科教学和课程改革方面:(1)关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手段等方面;(2)关注课程的教学设计,着重强调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如:廖萍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一文中指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根据其培养目标,从实用性出发,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大胆改革,着重指出应加强舞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更重要的应联系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展开舞蹈练习,如“练习儿童舞蹈”等。

(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早教育教学体系初探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在广泛学习研究各高职高专早教专业教学改革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认真践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积极推进早教专业教学改革,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以抓好教学建设为基础,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内容,突出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核心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进行早教高职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1.修订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构较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我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修订了早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早教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体系”、“专业方向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体系”,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整体优化,在理论课与实践课、专业课与通识课、主干课与非主干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主修课与辅修课等课程类型上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合理设置通识课和专业课体系,突出专业课的主体地位。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0%,专业课占总学时的70%。 转贴于

(2)根据高职层次的培养周期,适当精简理论课,同时增加专业选修课,合理规划、形成系列,具备足够的开放度和弹性,以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优势发展方向。突出早教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专业理论课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即培养学生的早教教学活动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高职早教课程体系的特点在于加强实训、突出实践,加强专业素质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技能课程与艺术特色课程相结合。

(3)强化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专业实践课、教育类实践课、社会实践及其他实践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管理与考核,做到合理安排、讲求实效,真正达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2.加强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技能

早教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从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结构、综合素质结构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专业知识结构:以早教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核心,掌握各门早教专业主干课及基础课。专业能力结构:包括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能创编幼儿舞蹈、能创设幼儿园环境,能与家长进行良好沟通;综合素质结构指具有现代先进的早教理念;有较强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乐业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强;有健康的心理,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学会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具有健康的体魄,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基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建设加大了实习、实践教学力度:早教专业的学科课程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0%。特别是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教学保证实践训练学时和实践环节的指导,要求任课教师抓好课程见习和综合见习的指导工作。与多所早教机构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开展见习、顶岗实习,观摩和研讨。

3.积极探索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强调改进教学方法,逐步完善教学设计

在学科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施等,关注各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着重强调调整教学计划,改革课程教学模式等。各门课程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贯彻以早期教育教师职业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课堂实践环节、专业认知、平行实习、顶岗实习等方式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4.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教学

为推进课程改革的步伐,培养符合行业需求人才,我专业大力引进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早教机构一线骨干走进课堂,开发专业课程。为我院课程改革带来动力和活力。

综上,培养富有市场竞争力的早教人才,关键在于结合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得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探索的步伐永无止境,本文仅是关于早教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篇8

广义的家庭音乐教育指一个家庭对所有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性音乐教育,我们讨论的是狭义的概念:家中长辈自身或聘请专业音乐教师对子女进行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少数民族以及一些民间音乐艺人口传身教式的音乐技艺传承也不在研究讨论范围之内)。

一、 当前家庭音乐教育现状

(一)公众对音乐学习的天赋性倾向

与学术活动和体育学习强调环境作用主导不同,公众对音乐学习更倾向天赋说,将音乐才能视为天生而非后天训练(戴维斯1994年对教育心理学家、中学老师和普通公众做的一项调查)。这种看待音乐学习的心理不仅显示出公众对音乐经验的性质缺乏理解,更是易对选择音乐的孩子产生不利影响:

1.对有天赋的儿童付出努力的忽略,对天赋欠缺的儿童自信心的打击;

2.因受到这一因素制约,导致即使音乐学科有创新的方法和技巧也难以向音乐领域外的人推广。

(二)家庭阶段性音乐教育理念错误倾向

1.0-3岁家庭音乐教育缺失

表现在音乐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方式的呆板上。就像现在我们所使用和被推荐使用的胎教音乐总会是莫扎特的钢琴音乐,这使稍有音乐早教意识的家长无从选择。这种现象折射出的问题本身与家庭音乐教育理念是相悖的:孩子最先接触的音乐应该是也必须是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音乐,但因准父母音乐综合素质的缺乏和社会意识上对本民族音乐选择性的利用缺乏导致了非自身需要的盲目从众。在方式上,大多数家庭也只是通过听CD,这样仅仅是能听得到音乐,而不能达到胎教目的。

也有不少家长认为音乐学习就是学习音乐技能,对不到3岁的孩子来讲,身体还没有发育到能够学习唱歌弹琴跳舞的程度,所以根本没有让他们学习音乐的必要。这种看法更是直接影响了孩子音乐早教的进程,甚至影响孩子入学后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我国目前将音乐教育过分集中在中小学上,缺少对婴幼儿音教方法的关注,因此不能对此阶段的家庭音乐教育做出正确科学的统一引导。如此,不重视和不知如何重视成为了导致早期家庭音乐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3-6岁音乐学习目的偏差

目前,家长对孩子的音乐教育目的主要是有一技之长,响应国家中高考素质加分政策,提高孩子日后的社会竞争力等,这种想法家庭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化而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这对于愿意学习音乐的孩子来说得不偿失,所以扭转家长对音乐学习的功利目的势在必行。

3.内容片面,方法单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音乐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而我国现阶段的家庭音乐教育多为学习西洋乐器、西洋美声唱法,使孩子们对于欧洲古典音乐随口即来挥手而就,而对本民族的音乐却知之甚少。固然家庭音乐教育的理念是从西方国家逐渐传入,但也应当和国情结合,让孩子们多接触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

学习音乐不仅是学习一项技能,更是自然得产生发现音乐美的能力。现在我们的音乐教育机构缺少的就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二、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

1.生理:如身体的律动,孩子跟着音乐的节拍自由摆动身体,通过音乐游戏协调自身各个肌肉群的长成与协调能力。积极的听力练习则不仅仅能够促进儿童听觉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身体各感觉器官的协调发育,发掘儿童内在的音乐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儿童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的交流能力,培养儿童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觉意向的能力。在这种有效的训练过程中,使得儿童的右半脑随时处于积极的状态,促进孩子左右半脑的协同能力,提高孩子认识事物和处理事情的能力。

2.心理:音乐学习能够让孩子的世界观更加的积极向上,更加主动得去认知世界,融入同龄群体当中,形成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感知音乐,记识、保持、再现音乐,对音乐表象进行改造,对音乐做出情感反应等等,这一系列的过程,能够让孩子有效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形成优良的性格品质。

3.特殊治疗:对特殊儿童,尤其是在身心方面有所欠缺(身体残障和智力低下)的儿童来说,音乐除具以上意义外,更具特殊治疗作用:如能使他们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增进与外界的信息传递与感情交流,安抚情绪等。视力不好的人,总会在听力方面有所补偿,所以一般弱视或失明儿童会在听觉方面有着优越的能力,发掘并运用这种能力,增强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二)家庭

布兰德(1986年)对家庭音乐教育调查报告显示,父母对音乐及儿童参加活动的态度,出席音乐会的情况,同孩子拥有音乐播放器的情况,演奏乐器的情况都会深深得影响到孩子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学习音乐的执着性,并促进形成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这样又进一步增强孩子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社会

音乐是群众性的艺术,它拥有认识、教育、审美等一系列的社会作用,培养出有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儿童对我国持续发展有深远意义。将儿童的学校、社会、家庭音乐教育三者紧密结合,形成多方位的综合音乐教育体系才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家庭音乐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家庭

1.扭转家长对孩子学习音乐的功利性心理:父母的态度对孩子有巨大的影响,这要求家长必须要端正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态度,发挥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正面作用。

2.和孩子一起学习音乐:家庭是孩子出生以来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对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家长的参与程度对孩子音乐兴趣和能力的形成不无关系: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安全感,能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二)学校

校园时期占据孩子成长阶段大部分时间,也是孩子们进入社会之前接触到同龄人最多的地方,可以通过音乐课同学间的相互合作,增强孩子的沟通能力,培养融入集体的能力。

(三)社会

音乐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社会化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无计划、自发性的音乐教育,它的规模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家庭和学校,所以构建健康的音乐教育社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安定的政治氛围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发展音乐教育的先决条件,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制定出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限制我国公民的音乐教育行为。

文中对我国当前家庭音乐教育现状的认识、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关对策的思考,必须以我国当前的国情作为根本的思考背景和前提,使之能够真正反映我国现阶段家庭音乐教育的现状,引发更多专业人士的思考,制定出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我国儿童的音乐综合修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理,缪裴言,廖家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篇9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1(一)重视安全保健工作,营造平安温馨校园

1、有计划开展教师安全知识问答、幼儿安全教育和师幼安全实战演习,提高师幼的安全意识和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2、细化一日活动安全管理细则,规范日常工作要求,将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3、规范卫生保健工作,严格执行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全方位做好防病防疫工作,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二)加强教师多方位培养,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1、深入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细则,每月交流学习笔记,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考核,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对《规程》《纲要》实际应用能力。

2、分别组织语言组和音乐组的教师进行图画书讲述和边弹边唱的技能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开辟“优秀园丁”和“幼儿园里好事多”德育栏目,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倡导家长和小朋友学习幼儿园里的好人好事。

4、继续开展“快乐10分钟大家谈”主题讨论,在原有基础上鼓励教师关注幼教事业发展方向,提高服务家长的意识。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1、要求各班结合幼儿园工作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工作计划,注重计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通过每学期一次的教学评优和日常的有效教研,加强教学研究力度,增加领导推门听课次数,逐步提升日常教育教学质量。

3、深入开展早期阅读和诵读古诗活动,鼓励师幼读经典读好书,提高师幼文化素养,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

4、结合全运会在济南召开的大好形势,组织各班开展“我运动我健康”的传统体育游戏,鼓励每位幼儿参加运动会,为其提供展示自我和健康成长的机会。

(四)密切家园联系,形成有效教育合力

1、更新幼儿园家长委员会成员,积极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对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善办园条件。

2、组织家长和幼儿开展安全童谣的创编和朗诵活动,丰富幼儿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高家长和幼儿的安全意识。

3、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专题内容,与家长探讨教育话题,形成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共识。

4、利用“家园直通车”“撷海拾贝”“家园共育”等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育儿指导和培训,加强沟通与交流。

5、增设园长信箱,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加大家园交流力度,不断规范教育行为。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2一、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升早教老师工作能力

1、为了提高早教老师专业理论水平及工作能力,了解2至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本学期重点学习《宝宝心语》一书,从宝宝的内心、身心发展特点、人际关系表现、心智、性格以及教养难题方面进行系统学习,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宝宝心理,丰富早教老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指导社区家长做好科学育儿。

2、积极参加市、区教委、计生等机构组织的早教人员培训学习,提高专业化水平,持证上岗,更好地胜任早教工作。

二、规范整理过程性资料,迎接区督导

1、继续修订和完善早教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早教老师和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各部门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形成良性工作机制。

2、整理早教活动的各种过程性记录,做到规范、全面,迎接区督导工作。

三、深入社区及家庭,做好调研工作

三月份,早教组将深入新家园社区进行调研,了解0至3岁婴幼儿的育儿需求,除了开展问卷调查之外,重点走进5个家庭,了解0至3岁婴幼儿的家庭结构、婴幼儿教养情况、家长对婴幼儿早教的需求等,根据调查结果制定适宜的早教指导和服务计划,使早教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开学初向社区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家长的育儿需求,听取家长的意见及建议,使早教指导工作更加有效。

四、通过多种活动提升家长科学育儿理念

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模式,形成多样化、专业化、网络化的早期教育服务,科学指导家长对婴幼儿实施家庭教育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职责,本学期,我们将根据社区家长不同的育儿需求,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指导与服务,促进家长科学育儿理念提升。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3一、情况分析

在镇、园领导的重视下,20__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开设了三位一体的早教点,包括三个点的环境创设、设施设备的添置、教师的任课安排等,并能按照早教半日活动正常地开展活动。完成了市的优生优育指导服务点的评比、区早教指导点的评比任务,也为我园的早教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教育指导经验。在我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满意与好评。但同时我们在对社区散居婴幼儿的排摸、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居住在本地段的0—3婴幼儿家长很多由于教育文化水平及生活条件等各方面限制,在观念上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地加强早教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多为家长提供指导的机会,让我们社区的03家长积累更多地育儿知识、育儿内容,提高全社区的03早教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围绕本园园务计划要求和任务,积极探索以幼儿园为核心,依托家庭、社区,创新地对六灶镇地区0-3岁婴幼儿及教养者进行教育,提高我园教师指导社区家长、婴幼儿的能力,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提高我园在社区中的声誉,幼儿园、社区共促婴幼儿发展,为家长的满意、社会的信任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工作目标

1、不断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方法,努力提高附近社区早期教育水平和家长们的教养水平。

2、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重视早教活动的实效性,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加强对教师早教工作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早教工作指导能力。

四、主要措施

(一)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效提高附近社区早期教育水平和家长们的教养水平。

1、实施完成好一年四次的早教大活动。

按年龄段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组织好四次大活动,提供幼儿学习、运动、交往的机会。

2、用科学理念指导亲子教育活动。

深入有效地开展早教推广及服务活动,准备开设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指导项目:亲子活动、早教指导咨询活动、送教下乡活动、发放小报宣传资料、家长沙龙等。

3、指导家长、服务家长。

为家长举办多形式的服务,如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专题讨论、个别咨询,抓好活动过程中的机会,有意识地做好家长工作。

4、送教进社区。

定期组织教师进入社区,将学前教育的观念思想、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向社区散居儿童进行宣传,提高本社区散居儿童的教养环境。

5、早教服务日的运作。

深入有效地开展早教服务日活动,继续开展宝宝成长档案等特色服务项目。丰富早教指导日的活动样式,切实的满足家长及婴幼儿的需求。

(二)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重视早教活动的实效性,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在幼儿园中成立了早教组,选择业务好、肯钻研、勤奉献的优秀教师学习早教,利用班级工作之外的时间从事早教指导与服务。

2、认真学习《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明确教养理念、教养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以便于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开展早教工作。

3、加强与外界资源的联系,充分发挥早教服务站及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镇儿保医师等资源优势,促进早教的推广与深化。

4、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三)加强对教师早教工作的指导,提高教师的早教工作指导能力。

1、教师早教工作培训

(1)争取机会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早教项目培训活动。

(2)组织教师早教理论知识学习。

2、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早教教研活动

(1)调整早教指导队伍,定期组织早教指导人员学习一些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的指导策略,使服务更有指向性和适用性。

(2)研讨一些早教服务班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提高指导教师的服务能力。

3、开展早教课题的研究

(1)鼓励早教指导人员以课题引领的方式开展早教工作,使早教工作的过程更严谨规范。重视课题实施中过程资料的积累。

(2)定期与课题实施教师进行课题开展交流与沟通。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4一、现状分析:

——优势

回望过去的一年中,我园对附近社区0—3岁散居婴幼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项早教活动。通过咨询活动、大喇叭广播等对0—3婴幼儿家长早教知识宣传及指导。6月初的入学适应也得到了领导及家长的好评,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为今后的早教工作奠定了基础.

——弱势

一直以来农村家长在观念上对婴幼儿早期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由于父母工作忙,大多由祖辈家长带领孩子,他们又普遍比较重视生活上的护理,而忽视婴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为了推进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养工作,发挥幼儿园教育指导功能,为0-3岁婴幼儿、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的指导服务使宝宝在人生最初的阶段,身心健康地发展我园通过早教中心服务站的辐射。本学期,将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吸引0-3岁家长来参于各项活动,使他们的受早教指导率有所提高,从而不断转变他们的育儿观念。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幼儿园服务家长、服务社会的功能,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本指导思想,根据家长的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1—3岁婴幼儿看护人的家庭教养知识,充分挖掘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开启潜能,使宝宝健康活泼的成长,使1-3岁散居婴幼儿受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

三、工作目标:

1、加强家长对0—3岁早期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的育儿经验。

2、自觉学习早教理论知识,提升设计、组织、开展早教指导工作的能力。

3、开展早教教研活动,注重早教活动开展中各类早教资料的积累。

4、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服务活动,使家长更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5、配合幼儿园开展其它工作。

四、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制定早教工作计划,学习早教各种制度,定制家长培训与教学内容。

2、亲子班的宣传招生工作。

3、根据幼儿月龄划分班级,填写花名册。

4、亲子活动活动的开展。

5、入户指导活动。

10月份:

1、组织第一次形式多样的亲子指导活动,做好记录与反馈。

请邀请领导听课指导。

2、开展一次送教下乡活动。

3、大喇叭广播宣传早期教育知识。

4、户外大型玩具对外开放。

11月份:

1、亲子活动的开展。

2、开展《美食大赛》活动,并评选出5名获奖者。

3、以集市为舞台,开展一次亲子游戏大赛。

12月份:

认真做好小结工作,交流、反思,制定下学期工作思路。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50—3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开端,是智能发育的关键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终身教育观的确立,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关注、社会的关注,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把自身的教育服务向前后两端延伸,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要求:“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本学期,我园特制定0—3岁婴幼儿早教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泉州市关于0—3岁早教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依据,坚持“面向社区、面向家长、关爱儿童、满足需求”的原则,借助早教指导部门的合力,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注重队伍建设,提升鲤城机幼早教服务的质量,提高早教受教率。

二、工作目标:

1.不断提高早教队伍的专业素养,创设机会让老师们参与早教培训,扩大早教服务队伍,提升早教服务质量。

2.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家长观念,宣传科学的早期育儿方法,努力提高社区早教水平和家长教养水平,不断提升早教受教率。

3.加强与早教指导部门的联系,共同做好服务区内0~3岁早期教养指导工作。

三、主要工作措施:

1.开展教师早期教养工作的培训

外出培训活动。业务副园长与骨干教师参加“__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南片区省级培训班”的学习,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及带教能力。

理论学习活动。学习《福建0—3岁教养方案》,掌握婴幼儿早期教养知识,掌握与婴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提高婴幼儿教养水平。

2.完善婴幼儿早教工作制度

做到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要求各负责老师认真制定计划,进行互动,发挥整体的作用。

3.开展社区早教服务

“科学育儿讲座”活动:请儿保专家或我园保健医生针对家长比较关注的孩子养育问题,如“孩子的健康饮食”、“特殊体质孩子的科学带养”等进行专题讲座和咨询。

家教资料发放活动:免费向家长发放早教知识宣传材料,让家长进一步学习0—3岁育儿方法与知识。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6越早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发展越好,我们早教老师想要教导好孩子学习当然不能走一步看一步,必须要规划好教学步骤,从而完成基本的日常工作。

一、根据孩子习惯教学

孩子小,虽然早教能够让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大的起点,同样他们年纪小,想要教导好他们就必须要了解孩子们的习惯,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教育好孩子,让我们完成教育工作,在教学的第一天,观察孩子的情况,然后掌握孩子的习惯,然后根据孩子的习惯安排工作,比如孩子一般习惯在几点睡觉,上课时间多长为准,经过了长时间的教导在教学中发现规律这样也能更好的教育孩子,一般早上是孩子精力的阶段,我们会抓紧好时间教育学孩子,孩子的经历远不如我们大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做到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保证孩子有精力学习。

二、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

孩子和我们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想要教导好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他们长处和缺点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孩子比较外向,喜欢与陌生人打交道,他们性格开朗活泼,我们教导起来也更加容易,对我们来说更方便。但有的孩子他们性格比较柔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不愿意接触外界的事物,所以他们的学习相对要弱一点,但不管任何时候都必须要记住一点,我们了解孩子内心的世界,然后尝试与他们沟通,从而更好教育他们,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就是让孩子不要排斥我们,接受我们老师的教导,认可我们这些老师,成为孩子名心中的好朋友。

三、工作积极主动

在工作的时候只有积极的去引导孩子,主动与孩子沟通,我们才能够占据到有利地位,在与孩子沟通之际,对我们老师应该主动与孩子沟通,而不是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如果不了解学生情况,不主动与孩子沟通,除了少部分孩子其他孩子都不会有多大变化,他们开始早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劳累的工作,有的孩子甚至还不会走路,这些得靠着我们教导,哪怕这些孩子不学,但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它能也会有一天成长成才。当然任何时候孩子的教育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引路,我们早教就是把孩子引导进入到更高的学习层面,让他们对于学习慢慢认可,减少磨合时间,这对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点。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7一、指导思想

结合区早教工作计划,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围绕本园家教计划要求和任务,利用本园优质师资建立早教指导队伍,对幼儿园所辖社区内的0-3岁婴幼儿家长普及科学和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受指导率。希望通过实践与探索,广泛宣传科学知识和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子水平和能力,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我园教师指导社区家长、婴幼儿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1、增强社区联系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建立0~3岁幼儿的数据库,并协作做好社区内0-3岁早期教养指导工作。

2、优化早教活动的组织形式。

以早教指导站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教指导活动,转变社区内婴幼儿家长的育儿理念,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水平。

3、重视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与能力的提高。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先进的早教理念和经验,使我园早教的师资培训更加深入。

4、做好本学期三次早教活动的筹备、设计、组织,做好活动前的联络和宣传工作。

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积累早教指导的课程,进一步提升指导站的专业服务水平,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具体工作和措施

(一)全面提高教师活动的指导能力

1、继续深入学习《上海市教养方案》。

2、注重园本培训,充分发挥本园优秀指导员及育婴师的作用,全面提升我园早教指导员素养。

3、每次活动前做好场地、方案的检查与落实。

提升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做扎实。

(二)丰富活动的组织形式,有效提高社区家长们的教养水平。

1、用科学理念指导亲子教育活动。

深入有效地开展早教推广及服务活动,继续开设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项目:亲子课、早教咨询、亲子游戏、家长讲座、健康检查,以及“育儿周周看”公益项目的推广。

2、继续做好每个年龄阶段的亲子游戏。

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游戏方法,调动家长参与亲子活动的积极性共同分享亲子活动经验。

(三)发挥幼儿园教育资源优势,重视早教活动的实效性,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利用每位教师各自的优势,明确教养理念、教养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以便于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开展早教工作。

2、加强与外界资源的联系,充分发挥富有经验的指导教师资源优势,促进早教的推广与深化。

3、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4、加强早教的课程安排,创设有特色的课程,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使活动更好地指导家长的教育。

四、早教工作安排

二、三月:

1、学习区早教计划,并制定本园早教工作计划。

2、做好初级、中级育婴师以及教师指导上岗证的摸底工作和早教师资队伍情况统计工作。

3、召开早教指导组会议,确定早教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

四月:

1、做好4月份早教指导月的宣传工作,具体活动日期为4月12日、4月19日、4月26日。

2、召开早教工作人员会议,总结反馈早教开放活动的情况。

五月:

学习《上海市婴幼儿教养方案》及亲子游戏的学习。

六月:

1、完成年度的受教育率的统计。

2、各类资料收集、归档。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8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学期工作,特制定新学期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自己对各项法律法规有更高的认识,做到以法执教。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

二、教师个人业务工作计划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计划,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业务技能。本学年我将注重开拓视野,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浏览教学网页,随时记下可借鉴的教学经验、优秀案例等材料,以备参考。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扎实提高基本功,努力使自己成为能随时供给学生一杯水的自来水。

三、教研工作计划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师的观念。

1、本学期将以自学、交流、听讲座、写体会、网上讨论等形式认真系统地学习《课程标准》,逐步树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并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2、积极、主动地参加省、市、区、校各级的课改培训和学习,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切实转变观念。

培训和学习中,要积极参与,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课改精神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3、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进行分析。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实际认真备课。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要加强内部交流与学习。

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听课、说课、评课,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发扬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从而真正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转变自己的行为,正确把握化学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开放的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3、积极参加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和中心组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交流、讨论、座谈等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4、认真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每周作好总结和课后反思。

结合课堂实践撰写自己的心得体会、论文。

5、作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6、对各项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评价。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9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中心现有教职工22名,其中在编专职教师10名,大专及以上学历92%,幼儿园高级教师50%。中心内有两个全日制适应期早教班,双休日有130多名散居幼儿参与亲子早教班。中心吸纳了一批从事幼儿园实践教学10年以上的成熟型的兼职教师,参与中心亲子指导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目前分中心设施设备已经到位,尚未启动招生工作。

(二)发展优势

1.机构联动,多形式多途径推进全区早教指导。

在学前科的领导下,全区基本已形成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工作管理体制与服务平台,形成网格化布局,串联起遍布全区的早教指导服务网络。在早教中心的策划下全区联动开展“阳光娃娃”系列早教指导活动。

2.高起点定位,建成早教中心优秀团队。

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研究生引领推进中心的课题研究,专业水平较快发展。

3.课题研究,以科研促发展。

中心课题《生态化环境下0-3岁婴幼儿亲子互动方案的研究》以先进的命题设想被上海市教科院课题规划办立项为20__年度市级课题,同时吸纳了小红帆、__幼儿园早教指导站共同参与研究,为课题的研究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实践经验,面向全国辐射。

中心已接待近百次国内外专家与同行的参观交流,还应邀数次到外省市开展早教环境创设、亲子指导课程与实践的培训,把我们的经验向全国辐射。

(三)发展瓶颈

1.如何进一步发挥全区机构联动的早教指导专业优势,强化对早教指导工作的过程性管理,有待进一步探索。

2.中心亲子课程与入园适应期早教班课程尚需逐步完善。

3.如何激励教师实现自我超越,提高文化自觉、凸现早教指导的科学性与专业性,是中心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

4.分中心的启动,显现出中心教师资源的严重不足。

二、发展目标

倡导生态文明的观念,立足“四大中心”功能定位,全力推进中心内涵发展,完善亲子与入园适应期早教课程,形成一支研究型的早教指导师资队伍,实现教师自我超越、中心自主发展的生态校园,在全市形成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品牌早教,努力创建全国早期教育指导示范基地。

三、工作目标及主要举措

(一)中心管理工作

在全区早教网络化管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早教指导的过程性管理。在健全与完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中增强生态制度文明,形成文化自觉,构建生态文明校园。

主要举措:

1.完善早教指导站工作制度、早教负责人工作职责、早教指导教师上岗制度等,使各指导站工作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操作规范,提高工作实效。

2.完善区早教指导三级管理网络,构建起以学前教育机构(指导中心、分中心、指导站)为中心,以社区0-3岁婴幼儿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基地为依托向家庭辐射科学育儿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早教指导服务平台。

3.根据中心机构特点,重组中心组织机构,不断完善中心的管理制度,加强自我管理,形成自觉行为。

4.初步尝试普陀早教中心自主性督导评价机制,形成中心的督导评价小组,把控规划实施

方向,监督规划实施过程。

5.在进一步理顺分层管理的基础上,中心重点项目采用项目管理制度,有序推进日常工作与重点工作。

6.统整中心与分中心的部门岗位及中层干部的配备。

7.加强中心文化建设,构建多元和谐、创新发展的文化氛围,创立既尊重个性张扬又强调和谐共进的团队氛围。

8.优化调研评优工作,注重对日常性工作的考量。

(二)亲子部工作

发挥区早教中心的专业指导功能,全区联动,全覆盖、高质量地确保一年6次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根据区情,开发适合社区特点的0-3岁亲子指导服务课程,以全面提高全区亲子指导服务的质量。

主要举措:

1.策划本年度“阳光娃娃”早教公益系列活动6个,通过全区联动,力求全覆盖、高质量,并做好覆盖率检测、指导站活动资料积累与评价。

2.开发适合区域特色的0-3岁亲子指导服务课程方案,突显月龄、整合发展、生态园本特点。

3.完成中心第十、十一期双休日亲子活动课程实施及学期活动卡工作。

同步开展“教师在生态化环境下亲子互动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的教学研究。

4.进一步推进“阳光娃娃”小报(季刊)的编辑、出版与发放工作,完善中心博客的网页设计、资料更新与家园互动工作,建立项目负责制,成为全区早教的风向标,真正让全区0-3岁婴幼儿家长受惠。

5.在广泛地开展调研及日常积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建建立一套早教评估指导指标,学期末进行调研活动。

(三)研训部工作

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彰显个性特长、善合作共进、有教科研能力的早教指导师资队伍。

早教销售计划模板10一、加强跟家长的联系

班上一共有学生24名,这在我们幼儿园来说班级人数算是偏少的了,上学期办理入园的学生的确很少,但是就这二十四个学生,我都没搞定。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我跟家长的联系太少了。首先我要多进行家访,我要看看孩子们在家里是个什么情况,看他们在爸爸妈妈身边和在老师的身边有什么变化,一个家庭一个月一次家访,甚至有些比较难以服管教的学生,可以上升到一个月两次,一方面可以加强老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一方面也是能做到更好的跟家长沟通。还有就是我要保证家长群,要时刻互动起来,比如说,每天的作业可以发一份到群里,孩子在班上的情况,也是可以拍照发到群里,让家长们更好的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情况。

二、摸清幼儿的习性

作为一个早教老师,一个学期下来,我甚至还会想不起来某个学生的名字,这是非常不应该的,每个孩子的档案在幼儿园都是有记录的,首先我要了解他们的个人情况,以及家庭情况,然后再去观察他们每个人的性格、脾气等等,这样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也能更好的应对,不需要每次都打电话去询问家长,这样真的显得自己很无能。在了解了他们的习性之后,我就要做到,把他们存在的坏习惯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让他们知道是非对错,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质,招人喜欢的性格。

篇10

在动画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动画赋予音乐以形态神韵,音乐给予画面以生命活力,二者协同、共生的客观联系对应指向儿童主观的心理内部结构,视觉呈现的方式拓展了音乐的表现途径,为儿童提供了更为直观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其创立的“认知发展论”中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②对于儿童早期而言,该年龄范畴正处于皮亚杰“个体认知发展四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亦称作“表象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事物,并凭借象征模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③

儿童对动画音乐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来源于“动画音乐”客体与“儿童”主体间的供需关系,是儿童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④。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获得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包含以下三种内涵:首先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在创作时倾注的感情;第二是个体从音乐中切身感受到的情绪;最后是被音乐激发出的、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个体情绪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既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又存在着逐层深入的逻辑关系,最终通过生理和心理两种途径,丰富和充实儿童早期的音乐体验。

儿童不仅可以直观体验音乐中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动画形象的动作和声音辨别动画中角色的情绪,体现了上文所指前两种体验的联系与转接。动画中一些固定动作的配音,多采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定的音乐思维来制造音效。例如:从高处滑落的镜头用一连串下行的钢琴音阶来表现,粗暴敲门的镜头用不和谐和弦来代表,猫靠近老鼠时蹑手蹑脚的形象用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在这方面,迪士尼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的音乐运用堪称经典,其中的《猫儿协奏曲》是代表片段之一:被猫演奏家吵醒的老鼠为寻求报复,调动钢琴的击弦使音乐不断重复。猫演奏的是李斯特创作的、难度较高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主人公狼狈不堪的视觉形象在旋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动画中被表现的事物或从形态、或从属性,与特定的音响之间有极大的关联,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被激活,儿童从动画音乐中感受到旋律与角色的交相对应。他们在领略音乐的同时,积极寻找感情的对接,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早期动画音乐体验的最高层次,正是在这种共振和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听、视觉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唤起他们主动体验音乐的渴望,触发其内心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瑞士音乐学家库尔特(Emst Kurth)将儿童对音乐的这种需求描述为“心理能量”的“蓄积”与“释放”,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出于运动状态的东西,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内在的平衡”。⑤

二、动画音乐能提升和深化儿童的音乐认知

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得到的情绪情感体验,处于音乐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环节的量变积累,诱发儿童第二阶段音乐心理的出现,即建立在感受与理解基础上的音乐认知,其内涵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分析的、有目的的音乐心理反应。⑥动画音乐特征与儿童早期音乐认知水平的契合,以及儿童自身音乐认知加工机制的相对完备,使得动画音乐在提升和深化儿童早期音乐认知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动画音乐特征符合儿童的音乐认知水平

语言和音乐的互相联结是儿童认知动画音乐的客观前提,儿童早期只有在理解了动画语言之后,才能感受并认知动画中的意义。动画中所采用的语言具备儿童可以理解的词性、语法和语气,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动画音乐中的音程、旋律、调式、和弦等保持高度一致。

儿童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动画语言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初步具备了认知动画音乐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早期”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段”概念,就这一特定时段而言,儿童音乐心理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其年龄的长幼呈正相关关系。儿童的年龄越长,其音乐心理体验越深刻,对动画音乐的感知能力越强,音乐的认知水平越高。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测试,以佐证这一观点。实验分为两组进行,对象分别为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的16名中班、小班儿童,测试内容是记录播放动画音乐《鼹鼠与音乐》时两组儿童的不同反应。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测试的结果可见,对于相同的音乐内容,中班儿童基于对动画音乐语言的理解,可以领会角色特征,产生高涨、雀跃的情绪,并能简单模仿各种动作,体现出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小班儿童则因大脑认知水平的局限,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动画的音乐情节,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就无法完成认知音乐的过程。

上述结论的提出,对利用动画音乐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肯定动画音乐的特征符合儿童音乐认知水平的同时,需进一步细化儿童早期年龄的分段与分层,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展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活动。

2.儿童早期音乐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

动画音乐集角色、语言和音乐组成的综合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传递音乐信息的编码方式。多重表征的观点认为,动画音乐包含了形、声、意三种信息表征,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形式的信息编码被分别输入到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块中”⑦:动画形码被对应输入到“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⑧而声码中的音效和意码中的音高和节奏,因与动画中的语汇意义相关联,且随着动画角色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被输入语音表征中。

儿童早期对动画音乐的理解与学习,就是在上述分工明确的机制中进行视听觉编码的过程。儿童能结合视觉画面,对音高间的微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新异倾向”⑨,还可以辨认与区分节奏、节拍等局部性意义信息的变化,体现了早期对动画音乐从知觉表征过渡到音乐认知表征的上升发展过程。

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把音高、音色、节奏划分到与其对应的加工区域,各区域或独立、或协作,感受不同要素的变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前额叶是音高加工的主要负责区,并有节奏感知能力;大脑左侧额下回主要负责语法的加工”⑩,两个区域在行使各自加工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11}成分。这说明音乐和语言在人的生理器官参与加工时,具有重叠的神经来源。由于人在语言和音乐的句法加工中有“共享的神经机制”{12},二者联结的启动对动画语义加工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激活左右内侧前额皮层?穴IFLC?雪和右侧上回的前后区域?穴STG?雪的前部”,{13}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更容易激活动画中语言和音乐的联结区域。

三、动画音乐能巩固和加强儿童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也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14}依据20世纪50年代的信息加工理论诠释记忆时的心理活动,可将音乐记忆的类别分为 “可记忆的感知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5}相应的,儿童的音乐记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框架,即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和音乐长时记忆,早期主要以前两种记忆方式为主。

相对于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指“聆听和欣赏音乐时,对音乐或者音响的一种印象和反应,大多以即时的回忆和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16}它的内容更为广泛、心理机制更为复杂,是儿童音乐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步骤。动画音乐对儿童早期音乐记忆,特别是短时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第一,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儿童的各感觉器官在接收电视媒介中的动画音乐时,有细致而严谨的分工:眼睛的感觉记忆保持了看到的视觉画面中所有可接收的光脉冲,形成了视觉表象中的动画记忆;耳朵的感觉记忆保持了听到的可接收的声音,形成了听觉表象中的声音记忆;最后,大脑对这些表象记忆进行短暂的储存,视听觉表象的综合形成了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

第二,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动画音乐的整体印象在感觉记忆中不是以其原始的形式被加工,而是被神经系统转化为适于加工动画音乐的符号贮存起来。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指的是大脑对音乐情感记忆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儿童聆听音乐时,“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向脑神经元传递并输入”,{17}形成较前一阶段更为完备的感觉记忆机制。

第三,儿童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动画中每个角色的语义既是展现动画角色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段,亦是大脑保持音乐记忆的重要表征信息。儿童早期容易被动画中的语义刺激所吸引,大脑开始容纳这些语义信息,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和激活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来实现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童早期对音乐语义的记忆呈上升趋势时,其思维和动作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音乐中的语义识记亦依赖于早期的音乐行为,儿童随动画音乐做出的无意识的身体动作,能扩充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成为推动儿童对动画音乐识记的不竭动力。

笔者在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时,在完成“年龄与音乐认知水平的关系测试”之基础上,拓展实验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设计,进一步探讨有一定音乐认知能力的中班儿童,其音乐记忆水平的发展情况。笔者设置了三个课堂目标:1.感受动画中不同乐器(小提琴、风笛、长笛、鼓)的音色;2.体会动画中鼹鼠的心理变化(开心—失落—兴奋),并能回忆角色每次心理变化时的音乐旋律;3.引导儿童在欣赏音乐时,随着旋律、音色、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巩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课堂提问围绕动画角色转换、音乐音色变化和音乐情绪转移三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指导儿童有效地提取音乐要素和音乐信息。

根据课堂效果的直接反馈,笔者设置的课堂目标全部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儿童早期可以根据动画音乐中的角色和动作音效回忆音乐旋律,且能根据动画音乐情节的发展,区分不同的音乐旋律以及乐器的音色,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旋律、音色和音乐情绪保持记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是由大量视听觉信息组成的记忆系统,分为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形式。“康拉德(Conard,1963,1964)认为视觉呈现的刺激材料,进入短时记忆时发生了形——音转换,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18}儿童对动画音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视觉和听觉建立有效的联系。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提取动画中的音乐听觉信息是音乐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随着年龄的成长,“神经元胶质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数增多,这时的短时记忆逐渐向长时记忆过渡”。{19}形成儿童长时音乐记忆的心理基础是早期对动画音乐的学习动机,生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和大脑皮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20}儿童若能经常性地欣赏动画音乐,就会将音乐短时记忆的机制充分调动起来,短时记忆的信息就能得到反复陈述,并逐渐形成深植于大脑中的记忆。

结 语

当前,儿童音乐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已被学界广泛认同。动画音乐为儿童早期带来视觉和听觉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其音乐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儿童早期生理结构和心理机制的特点,充分发挥动画音乐在儿童早期音乐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引发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有助于建立“基于儿童心理,适于儿童心理”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为提高儿童音乐早教的质量与效率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多有益的启示。

①马东风《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交响》2009年第1期,第15—20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押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③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北京?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武敏《音乐情绪情感与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的作用》,《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第186—187页。

⑤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长沙?押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⑥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熏第82—85页。

⑦{12}侯建成《音乐认知?押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黄钟》2010年第12期,第166—173页。

⑧张媛《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的训练效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页。

⑨Hannon E E?熏Johnson S P.Infants use meter to categorize rhythms and melodies?押Implications for musical structure learning.Cognitive Psychology?熏2005?熏50.

⑩{13}苏洁《音乐感知能力神经可塑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11页。

{11}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14}{15}{17}{19}{20}廖家骅《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第51—53页。

{16}{18}李庆昱《音乐短时记忆的测量与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熏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