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05:46: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优势:知识面广,合作意识强,思维速度快。
不足:求知欲不强,计算能力弱,思维的精度不高,作业速度不快且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教材内容简析
教材改动说明: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和综合与实践"数字与信息",共8页。这两个内容原来都安排在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在新教材修订中,考虑到它们的内容难度,以及它们与其他内容的相互关联,这两个内容都调整至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而将有关因数和倍数的知识从四年级下册调至五年级下册。这样一来,2014年秋学期升入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没有学过上述内容,而升入五年级后也没有机会学习。于是,在五年级上册增补了"用数对确定位置"以及综合与实践活动"数字与信息".
(一)数与代数领域——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无论从课时还是从内容份量上看,都仍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方面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共安排6个单元,分为三个部分。
1.数的认识:教学了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数的运算:数的运算教学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以及利用小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还有解决问题的枚举策略。
3.式与方程:式与方程主要是用字母表示数。
(二)图形与几何领域——本册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共安排1个单元,分三个部分。新课程要求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求平面图形面积的知识与技能,还要通过面积公式的推导,体会"转化"是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1.常用的面积单位、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不同面积单位数量之间的改写方法;
2.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小数大小的方法与技巧;
3.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五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统计与概率领域——这部分内容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6单元,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图。
学习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并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描述数据的例子",体会统计图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启发他们联系实际事例进一步感受复式统计图表的特点。
(四)综合与实践领域——本册教材共安排3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
1."校园的绿地面积":这是一次操作型实践活动,主要活动是测量土地的长度、计算其面积。认识土地的形状、设计并实施测量方案是活动的重点。
2."班级联欢会":组织一次班级联欢会有许多准备工作需要做,购买物品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这次实践活动为举行班级联欢会购买物品,联系实际应用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学生刚学习了小数的计算,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很及时。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开展活动,更要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活动即将结束时,教材安排"回顾反思"栏目,交流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活动,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图形、数钉子的枚数、算图形的面积,探索围成的图形面积与图形边上的钉子枚数之间的关系,还要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达这种关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
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难点:用字母表示数、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 准确计算,引导梳理适合学生自主解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计算的过程,掌握有关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负数的一些特征;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2.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通过图形的等积变形,探索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经历推导面积公式的过程,加强"转化"思想的教学。
3. 联系具体问题初步认识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初步掌握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能按照数据变化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交流;初步学会根据数据特点和实际需要选择统计方法。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
2.在探索负数的特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3.在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过程、对图形进行转化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4.在收集和整理数据、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测量、估计、作图、计算、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枚举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渐增强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理解数学内容以及运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
3.能努力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4.能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法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实施措施
1.以开放式教学理念为核心,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材的例题、练习题的选材,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练习题做适当的改编与创新,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
3.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阅读《小学生数学报》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4.认真钻研教材,结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是每个组员都能学有所得。
2.开头适当地进行景色描写,烘托你的心情。
3.写出事情的起因,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包括把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活动写清楚,从而准确地表达真情实感。最后交代结果,最好留有悬念,令人回味无穷。 (吕英姿)
佳作展示台:
拷问自己
查孝娴
阳光透过窗户斜射在我的课桌上,形成了一块不规则的光影。抬头望了望墙上的挂钟,时针已疲倦地停在了“12”上,而分针正一点一点向“12”靠近。“丁零零”,轻快的下课铃终于奏响,我伸了个懒腰,拿起写好的试卷交给老师后,便背上书包飞出了校园。
耐心几乎消磨尽了,公交车才缓缓驶来。车门一开,我直冲上去,却发现车厢里挤满了人。唉,没办法,肚子都要饿瘪了,就挤挤吧!我靠着扶手站住了脚。车重新启动了,这一段路颠簸得厉害,我如醉鬼般东倒西歪,真是难受。
“吱—”一个急刹车,我猝不及防,重重摔倒在地。委屈、难堪、狼狈,把我脆弱的心房挤得满满当当。突然,一只手拍了拍我的肩膀,我扭头看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奶奶,她脸上密密的皱纹,如同千年古树皮。她将自己的小孙女从身旁座位上揽过去,抱在自己怀里,然后拍拍空出来的座位,亲切地叫了一声:“姑娘,过来坐啊!”
坐在奶奶的身边,我心里说不出啥滋味,脑海里闪过这样一组组镜头: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曾碰到过很多提着重物的长者,心里也犹豫着要不要起身让座;在车水马龙的路上,我曾遇见过摔倒的小朋友,心里也踌躇着要不要伸手拉他起来……可很多很多的时候,我总是停留在“一念之间”, 何曾像老奶奶这样伸出过温暖的手,说出过温暖的话呢?这样的“一念之间”,有什么意义呢?我从未像今天这样拷问过自己。
2.通过整理和复习,熟练运用最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主动优化。
教学难点:
策略的形成并优化。
教学转化点:
规律算法策略
能力训练点:
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探索情趣和探索精神。
先学提纲:(课前完成)
1.回顾: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①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②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教学过程:
一、知识系统整理
今天,我们要对本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唤起学生的旧知,并将新知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所学更有条理性,为综合应用打好基础。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①如何确定某个序号所对应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可以用什么方法?
②怎么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③谈谈收获。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所感、所想,关注学生的需要和感受。
二、查漏补缺
1.东东练习毛笔字。他一直按下面的顺序写着这样几个字:
①第48个毛笔字是什么字?
②如果他一共写了62个毛笔字,其中有多少个“爱”字?
集体交流。
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共同校正。同时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得?【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内化策略。三、综合运用提升
1.按1、1、2、5、3、1、1、2、5、3……这样的顺序排列成一组数。
①第99个数是多少?
②前99个数的和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校正。
2.河堤的一边栽了45棵树。这些树按2棵柳树、2棵杨树的规律栽种。河堤的一边共栽了( )棵柳树,( )棵杨树。
四、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身边的同学吗?
五、课堂作业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相差(
)
A
.
799
B
.
899
C
.
898
2.
(2分)下面小数中最接近于10的数是…(
)
A
.
10.01
B
.
9.998
C
.
9.9
3.
(2分)在3.145、3.14、π、3.16%中,最大的数是(
)
A
.
3.145
B
.
3.16%
C
.
π
4.
(2分)用竖式计算
10.34-8.42=(
)
A
.
1.29
B
.
1.42
C
.
0.37
D
.
1.92
5.
(2分)小刚想买一本12.7元的《科技博览》,他现在的钱要再添3.5元才可以买。最后他只买了一本6.1元的《故事书》,小刚还剩(
)元。
A
.
6.6
B
.
3.1
C
.
2.6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6.
(2分)3.27+4.09的结果是4位小数。(
)
7.
(2分)近似数
3.9和
3.90
大小相等,精确度也相同。(
)
8.
(2分)判断下面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计算:15.2-7.85=7.45
9.
(2分)比3.2多1.3的数是4.5。(
)
10.
(2分)在加法中,和一定比两个加数大。
三、填空题
(共10题;共22分)
11.
(2分)4.13-2.59=_______ 26.8+7.3=_______
12.
(2分)比6.2少0.35的数是_______,4.2比_______少1.9。
13.
(2分)5.6+10.25=_______ 3.92+6.08=_______
14.
(4分)算一算,填一填。
买的物品
付出的钱
应找回的钱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15.
(2分)根据106.42-57.69=48.73,直接写出下面两式的答案。
①106.42-48.73=_______
②57.69+48.73=_______
16.
(2分)3136÷112=_______
18.46-11.52=_______
17.
(3分)找规律填数。
_______,7.4,7.1,_______,6.5,_______。
18.
(2分)已知被减数是10.5,差是3.98,减数是_______.
40减去12.9与4.01的和,差是_______.
19.
(1分)小聪买这三本书共花了_______元?(用小数计算)
20.
(2分)10.8+5.08=_______ 30.6-15.25=_______
四、应用题
(共5题;共30分)
21.
(5分)小华身高1.5米,小芳比小华矮0.3米,小芳身高多少米?
22.
(5分)第一食堂三月份烧煤9.36吨,比二月份节约1.47吨,二月份烧煤多少吨?
23.
(5分)一袋子大米70.70元,一袋子面粉比大米少22.50元,一瓶油比面粉少7.5元,一瓶油多少元?
24.
(10分)看图回答
(1)一本《故事书》比一支钢笔贵多少钱?
(2)小刚用10元钱可以买到哪几种学习用品?还应找回多少钱?
25.
(5分)三四年级同学向灾区捐款,三年级捐了769.3元,比四年级少48.9元,两个年级一共捐款多少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6-1、
7-1、
8-1、
9-1、
10-1、
三、填空题
(共10题;共22分)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四、应用题
(共5题;共30分)
21-1、
22-1、
23-1、
一、品读课题,感受题目之美
课题对文本来说是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探寻文本的主旨,体会题眼的美,这样才能切入主题。
《爱如茉莉》的题目本身就点明了文章的内涵,将茉莉与爱进行关联会引人遐思。因此,在第一个环节,我便让学生细读课题,进行想象和讨论。
师:大家一起读课题。(生读)注意茉莉的“莉”要读轻声。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1:我好像闻到了茉莉的香气。
生2:我好像看到了茉莉花。
生3:我觉得爱是茉莉花,散发着香味。
学生根据题眼,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为什么爱像茉莉?茉莉有淡淡的香味,爱也是如此吗?也有学生认为,爱难道不是开放的玫瑰花?为什么是茉莉?我带领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解读,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视角针对文本展开追问,揭开课堂教学的帷幕,为下一步的探究提供保证。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层次
初读是学生把握文本的基础,进入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理清脉络,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字词教学贯穿于小学各年级段。为此,我将课文词语串联起来,设置了词串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根据词串把握文本内容,同时深入理解语境,从词语的情感色彩入手,领悟文本的情感内涵。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一本正经 清醒含笑 揉揉胳膊
睡眼蒙眬 蹑手蹑脚 布满血丝
师:读读生字“缕、幽、揉”,注意字的结构。
这三组词语分别描写茉莉、妈妈、爸爸,第一组主要写茉莉的外在形态和香味,第二、三组则分别描写爸爸、妈妈的神态和动作。读“茉莉”的时候,要读得轻柔些,有陶醉之感;读神态、动作的词语时,要有想象。
读完词语之后,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结合段落梳理文本脉络,展开问题的交流。
师:这篇文章写了发生在映儿一家的事。读完后,闭上眼睛想一想,你们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有什么场景是你们难忘的。
文章描述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发生在黄昏,“我”问妈妈是否爱爸爸,在讨论爱情的话题时,妈妈告诉“我”,爱就像阳台上的茉莉。第二个场景,是写妈妈生病了还依然惦记答应包给爸爸的饺子,想让爸爸吃了饺子再到医院看她,而爸爸听说妈妈病了,饺子也不吃就赶往医院。第三个场景写爸爸妈妈在病房里互相关心体贴对方,一夜都没有睡好。
通过初读,学生对这三个场景有了感悟,体会到字里行间蕴含的真心、真情、真爱。
三、静读细节,感悟人文情怀
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把握字词,另一方面抓住课文的细节,让学生通过品读细节,朗读、感悟、体会文本中的真爱,对全文的架构了然于心。
师:爱要用心付出,更要用心体会。文中有哪些细节能够体现出映儿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和真爱?找出让你感动的词语、句子,或者是段落,用符号标出来,写下自己的感受,一起交流。
师:“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从这段话中,你们读出了什么?哪个词语让你们感动?
生1:爸爸非常关心妈妈,为了妈妈能睡好,他伏在床沿边睡了一夜。
生2:“恬静”这个词,让我觉得妈妈很幸福。
生3:通过“紧握”这个词,我能感受到爸爸对妈妈的爱。
学生从细节中读出了映儿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情,由此感受到这是温馨的一幕、感人的一幕。
爸爸叮嘱“我”带一束茉莉花给妈妈,这个叮嘱表现了爸爸对妈妈非常了解,也想用茉莉带给妈妈好心情。
1.学生继续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掌握积小于1时小数乘法的算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积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展台
自主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2.
想一想: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
3.
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二、自主探究
小明在阳台上摆放了一个花架,它的底面是边长0.28米的正方形,这个花架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列竖式算一算
2.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应该怎么办?
3.根据教材,对照上面的题目,看看做的对不对,不对的,请改正过来。
四、自主质疑
这节课我们应该学会哪些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用课前或课堂时间,在《自主探究方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
二、明确目标
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组题。
1.交流“自主探究方案”第一题
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7
1.0
5
0.1
8
×
0.
9
×
0.0
6
×
0.
3
6
3
6
3
5
4
(1)上面每道题的积各应是几位小数?谁来说说?
(2)试做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在积里点小数点,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请看大屏幕:
三、交流提升
1.提问: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用其中的一题作为例子,把你的方法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学生交流并纠正“自主探究方案”中的问题。
3.
教师明确: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
积的末尾有0时,要在小数点以后,根据小数的性质再进行简化。
4.出示例8
(1)展示学生列式解答
(2)组织交流:两个乘数
各是几位小数,积应该是几位小数?784只有三位,你是怎么解决的?
(3)全班交流:花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重点交流在积里点小数点时,积的位数不够时,怎么办?
四、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十二”第5题
先说说积是几位小数,再计算。
2.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
(1)一块长方形铝板,长0.85米,宽0.6米;一块正方形铝板,边长0.72米。哪一块铝板的面积大一些?大多少平方米?
(2)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0.5公顷,1.2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0.75小时可耕地多少公顷?
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五、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0.28×0.28=0.07
4
(平方米
)
.2
8
×
0.
2
8
2
2
4
5
6
.0
7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二、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P.1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的应该是生产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③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三、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练习(5)收镜装箱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4、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二、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P.45)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3、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4、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细胞质里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动物细胞
1、动物细胞的结构(P.47—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生理盐水0.9%)刮涂盖染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细胞的生活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分子比较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不需要或
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排出。
3、植物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线粒体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6、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3、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
2、细胞分裂的过程:(P.57)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分裂为两个细胞
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溢裂为两个新细胞④
3、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后的两个新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二、动物体结构层次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组织。
动物和人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作用和分布P.60)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形成器管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9、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三、植物体结构层次
1、植物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63)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4、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5、植物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四、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
或湿润的环境中。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变形虫、大肠杆菌、眼虫P.66页
2、草履虫的结构(P.70图Ⅱ-24)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类的天然饵料;②净化污水(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害处:①引发疾病;②形成赤潮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场所)(产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2.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将自己熟悉的事物写得具体、生动、有趣。
3.语言要幽默、俏皮一点。 (吕英姿)
佳作展示台:
豆宝宝的成长经历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
四(5)班 周小媛 指导老师:李孝梅
我是一粒圆溜溜、金灿灿、小巧玲珑的黄豆,在主人的精心培育下,我的变化可大了!下面让我给你讲讲我的成长经历吧!
第一天,主人用水浸泡过我以后,我惊奇地发现,我变得胖乎乎的了,颜色也不像以前那样金灿灿了,变得淡黄淡黄,还亮晶晶的,像一块透明的琥珀。原来的我香香的,现在香味中还夹杂着一缕淡淡的腥味,光滑的外表也已变得皱巴巴的。
第二天,我发现自己又变了。我多了一条“小尾巴”,静止的时候,我似乎就是一个精巧别致的小逗号;移动时,我似乎又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搅动浸泡我的水,让我在水里翻滚,这时的我似乎又成了一个跳动的音符,随着节奏在跳跃……
第三天,我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变化。我头部泛绿,“尾巴”也越来越长,真像一条刚出壳的小蛇。我原先身上穿的黄衣服也脱落下来,现在是黄中带绿,嫩嫩的,煞是好看!这时主人就把我从水里捞出来,种到泥土里去了。
一转眼,几天过去了,我破土而出,长出两片小叶子,就跟一棵豆芽菜似的。又过了几天,我渐渐长大了。我的叶子慢慢变大,开始舒展开来,摸上去毛茸茸的,很是舒服。须根缠绕在主根上,像藤……再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开花结果,收获许许多多的黄豆。
瞧,这就是我的成长经历,够丰富吧!
1 对小标题的修改和添加建议
在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 颜色”中(见教材56页),教材开头用六张图片展示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它们色彩斑斓、五彩缤纷.
教材图片内容出现比较“突然”,缺乏适当的“引入”.根据苏科版物理教材安排图片方法,建议在图片的上方加一个小标题——“观察和思考”等活动提示语,这样,可以让本处和其他章节的内容显得结构对称,使教材有整体感和层次感.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84页“光的折射”以及41页“熔化和凝固”等部分内容.
在本章第四节平面镜中(见教材71页),小标题“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栏目下面,教材展示了7张图片:古代妇女用铜镜梳妆、舞蹈演员用平面镜矫正姿势、平面镜扩大视觉空间、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潜水艇里观察员用潜望镜观察水面上的情况、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会造成光污染、夜间车内景物在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驾驶员的视线.由于前5张图片都反映平面镜成像应用,而后面的两幅图片反映成像带来的危害,该标题已经和下面部分内容不相符,所以,建议将小标题修改为“平面镜成像的应用与防止”.
2 对课后作业中实验题的修改建议
在教材引言部分后面,课后实验作业(见教材第6页)第3题:“晚间照镜子时,灯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脸?” 我们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很少选做该实验.针对本题,我们将题目作如下修改:晚间照镜子,将手电筒往镜子上照和往脸上照,哪一种情况脸部看得更清楚?猜一下,做一做,你的猜想对吗?调查表明,修改前,一个班级没有一个学生去做该实验,经过修改以后,在另一个班级,情况是大相径庭:50位学生有42人做了这个实验.学生反映:修改后,要求简单,指向明确,易于操作,并且很容易得出结论,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教材15页,作业题第5题:用手指蘸水后摩擦高脚杯口,使其发出声音,试一试,杯中水量变化时,音调有何变化?
我们备课组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后,将本题修改为:向空啤酒瓶口吹气,听一听声音,然后向瓶中分别倒入不同量的水,再吹一吹,听一听,比较音调有什么变化?如果用筷子敲打瓶口,你感觉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经过这样的修改,不仅实验器材——啤酒瓶比高脚杯相对容易获得,可谓信手拈来,而且“吹”比“摩”对学生来说更有感性,学生更喜欢用“吹”代替“摩”.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3 对正文部分内容的修改和整合建议
教材32页:信息快递中,对0度和100度作了规定.教学实践中,我们感觉到这种规定对学生学习温度单位容易产生较多的负迁移.本学期期中考试,考察该处知识运用填空形式:“在摄氏温标中,把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度,把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规定为 度”,结果,许多成绩较好的学生把答案填写成“0摄氏度”、“100摄氏度”.为减少学生对温度单位出现常见错误,建议将信息快递中“0度”和“100度”分别改为0℃和100 ℃.
在教材37页关于“观察水的沸腾”部分,要求学生描述实验中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水中气泡在沸腾前[CD#3],沸腾时[CD#3].水的声音在沸腾前[CD#3],沸腾时[CD#3].由于要求比较含糊,学生填写答案也不尽相同,和参考书提供答案不一致.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答案是:较小、变大,较大、变小,从答案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要求学生观察沸腾前后气泡体积、声音的大小和变化(既有静态的横向比较,又有动态的纵向比较),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产生歧义.我们将空格前面分别加一个 “较” 字,学生的回答的答案就基本相同了(这里建议还可以在空格后面加提示语).
教材84页,第1、2、3段介绍了光的折射几个术语,建议以信息快递的形式呈现,这样安排,和教材73页处理光的反射部分“与光的反射有关的几个术语”采用信息快递的形式相同,以体现教材的简练和对称美.
4 对个别语段的调整和删除建议
教材第三章第五节光的反射中的第一段(见教材73页):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为什么我们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为什么平面镜能成像?这些都与光的反射有关.那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
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手法提出光的反射的概念,和原始的传统教材叙述方式无异,为体现新课改教材特点,建议此处进行调整或删除.
笔者认为:在导入本节内容时可以将该语段作如下调整和修订:平面镜为什么能够成像(承前启后),为什么我们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想一想,原因是什么.这样把光的反射问题自然引出,再进一步提出“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呢?”,本组老师一致赞同:这样修改遵循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顺序,也符合知识构建的思维过程.
在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汽化和液化(见教材84页)中,教材直接抛出“汽化”这个物理概念,由于汽化概念在学生生活中还缺乏感性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在将此段内容调整到沸腾现象之后,液化内容之前,因为蒸发和沸腾在学生脑海里已经建立了生活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研究蒸发和沸腾之后,再提出二者在物态变化方面有何共同点的问题,从而初步建立汽化的概念,它反映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遵循了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5 对降低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难度的建议
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安排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见教材92 页)它是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形成难点的原因是探究实验开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归纳问题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按照教材所给模式套搬展开教学,大多数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尝试把教材93页上方表格添加了一项:u和2f大小关系(见下表):
就是这样小小的改变,却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顺利完成“倒立等大的像”时物距和像距与焦距的关系,而且也使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发现变得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