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10:08: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奢侈品消费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2顶级奢侈品消费类别及特征分析
一切经济活动是从需要开始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根据消费过程的运行轨迹,消费经济学的研究也就是从消费需要、消费需求的研究开始的。这样就要涉及到:研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需要,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日益丰富和不断发展;研究需要总量的变化、需要结构的变化:研究如何根据需要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研究消费需要的层次性及其变化,人们的消费需要如何由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变化;研究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的不同变化、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影响消费需要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分析需求上升规律的作用及其实现,从而使人们的消费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对顶级奢侈品的消费研究正是作为消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顶级奢侈品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的出现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恩格斯的消费资料基本属性理沦(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以及日本心理学教授宇野政雄的消费结构三阶段理论(以衣食为中心、以安全舒适为中心、以生存意义为中心)可知,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逐级发展,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自然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求。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部分消费者追求高级的消费形式以满足其更多高层次的需要,所以顶级奢侈品消费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现象,也是消费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阶段。奢侈品指在各种商品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超出必要程度的费用支出及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更多时候用来描述那些费时费力精雕细刻完美无瑕的精制品。奢侈品的定义因人而异。对于一个贫穷的孩子,一个漂亮的文具盒可能就是奢侈品;对于一月收入千余元,精打细算过日子的普通上班族,一件上千元的衣服是奢侈;对于富豪们来说,这些简直不值一提。奢侈品不仅与金钱直接联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品味。顶级奢侈品的消费指的是享受超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以及社会心理的价格承受能力的产品消费,同时也是一种超实用功能的、以享乐或炫耀为目的的消费,是购买和享用异乎寻常的高档或优质产品和服务的过程。顶级奢侈品消费可以分成“创造性项级奢侈品消费”和“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两类。
(1)创造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消费通过劳动和技术而创造的更优良、更精致、更高档的产品。它被称为顶级奢侈品是因为该产品成本高昂,价格昂贵,暂时还没有进入大众化产品阶段。例如,当大家都在看黑自电视的时候,彩色电视机就属于顶级奢侈品。当大家都在看CRT电视的时候,等离子电视机也属于顶级奢侈品。这种顶级奢侈品属于创造性顶级奢侈品。这一类奢侈产品的消费的确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生产和技术的进步,从长远来看创造了社会的富足,它能集中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并刺激革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
(2)浪费性顶级奢侈品消费是指非实用性的排场、张扬和铺张性消费。比如,为举办宴会而花费巨款大放焰火,为举办婚礼而雇用几百、上千辆的车队招摇过市,为摆谱显阔而一掷千金、纸醉金迷等等。这一类奢侈消费品对社会风气有不良影响:第一,“先富”阶层的奢侈消费冲击了社会心理的平均价格承受能力,对社会起了一种强烈的社会风气的示范作用,其结果,是容易导致整个社会追求奢靡的生活方式。第二,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公平感削弱、人们对收入分配日益感到不公的情况下,富人的奢侈消费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社会上颇为普遍的“仇富心理”,实际上是人们对社会公平感削弱现状的不平。第三,顶级奢侈品存在“可经济替代”,在此情况下去追求奢侈消费,造成了社会总福利的损失,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稀缺资源的浪费,对于此种消费是不应提倡的。
3顶级奢侈品消费特征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会背离得很远,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并驱动人的行为选择,我们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们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在奢侈消费中,人们追求的核心价值己不在商品的本身之上,而是依附在商品使用价值之中的“符号象征价值”。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为博得红颜一笑可以一掷千金。戴一只几百元的手表和戴一只价值百万元的江诗丹顿表,其看时间的功能是相同的。但戴一只用18k金作壳,满是钻石的名牌江诗丹顿表能显示出主人与众不同的身份。经济学家把消费这种极其昂贵的名牌商品称之为炫耀性消费。其含义在于这种消费行为的目的不在于其实用价值,而在于炫耀自己的身份。炫耀性消费这个概念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成名作《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作为经济学家中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对先富起来的资产阶级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他认为,这些人有了钱以后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和荣誉的心理出发,从事浪费性消费,这就是炫耀性消费。他还以这个阶级如何在服装上争奇斗胜,借此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说明这一点。凡勃伦对炫耀性消费是否定的,这体现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也曾洛阳纸贵,但并没有能阻止炫耀性消费的“发扬光大”。当然,这也不是个人的能力所能阻止的东西。他去世80年间,炫耀性消费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01年德国企业家沃夫冈•拉茨勒写了一本名为《顶级奢侈品带来富足》的书。这本书被称为“风靡欧洲的奢侈宣言”,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榜首。拉茨勒认为,少数富人放弃炫耀性消费并不能消除世界的贫困。炫耀性商品(即顶级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它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品质内涵,它能刺激创新、创造工作机会、塑造品位和风格,总之,只有肯定炫耀性消费才能增进社会财富,使更多的人生活更好。这正是《奢侈带来富足》的含义。这两个人的观点其实代表了人们对炫耀性消费的不同心态。凡勃伦作为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从道德层次上批判炫耀性消费,而拉茨勒是拥有沃尔沃、美洲豹、陆虎、林肯等众多名牌汽车的PAG集团董事会主席,则从现实经济的角度称赞炫耀性消费。观点不同是正常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不一致。是否进行炫耀性消费是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我们今天还是普遍认为:顶级奢侈品是消费者消费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顶级奢侈品消费是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排头兵”。尽管顶级奢侈品消费只是占总人口比重较少的富人或中等收入阶层的人的行为,但对引领消费时尚,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非常重大,它会带动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潮流,拉动国民经济。我们可以亲眼见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顶级奢侈品在中国市场不断扩大的现象,无论是基本的衣食住行方面,还是教育、医疗、休闲领域,我们都能看到由高档物品(特别是国际知名品牌)的方式在引领着人们的潮流,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潮流和时尚的生活方式时时刻刻在渗透着,各种各样的品牌展示、旗舰店、名人代言等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从高档首饰、化妆品、服装、手表、汽车等顶级奢侈品的消费和高级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选择,都在不断的推进着这个人都市朝更加国际化迈进。
4顶级奢侈品消费群体及消费观念分析
顶级奢侈品消费者是由形形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其构成成分相当广泛和复杂。通过调研,研究者发现:尽管没有严格意义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但是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具有一些相同的行为表现。在一项由某时尚杂志所做的调查中显示:有96.2%的被调查者愿意为至少一种对他们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几乎有70%的人确定了多达十种他们愿意以巨额开支消费的产品类型。这意味着,与他们在其他种类产品上的开支相比,他们愿意花费在顶级奢侈品消费上的开支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极其不相称。然而,另一个调查中,“只有近一半的消费者(48.4%)准备着为一个特定的产品种类“能花多少钱就花多少钱”,这部分的消费者中只有一半愿意为三种类别的产品狂热消费。上述这些调查结果提供了一项有趣的发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具有高度选择性。他们细心地而且是有意地去趋优消费特定种类的优质商品,同时他们又在很多类产品中,或者说大部分其他品种的产品中花更少的钱,进行“趋低消费”;他们有选择性的购物标准既是理性的—包括了对产品的工艺和功能的考虑,也是情感的。具体来讲,趋势优消费的人群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有工作的单身青年一族.这一类人除了房租、家庭用具和电话通讯费用之外,没有什么其他花销,会有不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
(2)独居空巢的人。包括已婚夫妇、丧妻者或丧夫者,他们收入不错,孩子们不再住在家里。
(3)离异女性。在上述调查中,离异女性说她们愿意在多达30个品种的产品中选择价高质优的购买,这远远超过了其他消费群体。通过对其消费心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离异女性试图从顶级奢侈品购物中寻求一种情感慰藉;另一方面,还或多或少的存在报复性购物的冲动。
(4)丁克家庭。丁克家庭即DINKs(doubleincomenokids)是指没有孩子的双收入家庭。这类家庭,通常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挣两份收入,拥有足够的可支配财富能花在优质产品上。同时,他们工作压力大,需要购买让他们的生活更容易、更轻松的物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同时,伴随着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的重要作用、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者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和成熟,但是以上诸因素还能够培育出受情感力量所支配的大量的顶级奢侈品消费者。人们总是提倡勤奋工作,而对过度消费却感到不以为然。这种价值取向对顶级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开拓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会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在赋予了消费者以更大的购买力、更丰富的消费知识和广泛的购物范围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损失和压力。由于工作压力和紧张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难以维系,离婚率不断攀高;工作缺乏保障,雇员缺少对公司的忠诚;尽管在工作上拥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却往往感觉不知所措,不知何去何从;为争夺报酬最高的工作和最引人注目的机会,人们感觉到处都充满了竞争带来的压力;担心自己达不到标准,会在竞争中失败。消费者内心的焦虑需要心灵的慰籍,也需要缓释的通道。而购买顶级奢侈品则在一定程度成为消费者释放焦虑的媒介和通道。通过研究,本文归纳出影响消费者购物行为和与购买顶级奢侈品密切相关的四种重要情感因素。
(1)关爱自己
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多数工作人员,特别是有家庭的工作女性感觉工作过分劳累,时间远远不够用。他们迫切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片刻喘息时间,在劳累了一天后犒劳自己一下,给疲惫不堪的身体注入活力,缓解紧张的情绪。因此,购买顶级奢侈品能让她们感到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自我感觉更好。诸如,个人保健、洗浴及护肤用品、减肥温泉疗养、家用美食、内衣内裤和床上用品及家用电器都是重要的关爱自己类产品。
(2)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指发现、建立、维护,加深与那些对我们重要的人的关系。人际交往包括三个次空间:吸引异性、成为朋友和团体中的一员、照料家庭成员。人际交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情感活动,也是顶级奢侈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为了吸引异性,消费者购买衣物、内衣、珠宝、首饰,并且利用各种各样的美容手段,让自己显得更年轻,也更具吸引力;为了建立友谊、密切与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他们分享优质葡萄酒、餐厅大餐、汽车、运动设备和旅行;为了关怀家庭成员,他们购买使用方便的器具等。例如商务交往是要讲究排场的,精明的商人自然知晓这个道理。要讲究排场的话,当然也就离不开奢侈品。生意场上很多奢侈品是一种实力表现,体现出商谈的诚意。瑞士手表一向是高档奢侈品,几十万元的手表在中国市场也一样有人买。但是,一般不是自己佩戴。当生意中的一方摆出豪华酒店、名车等等排场之后,一般对方都会认为这体现了其经济实力。尤其中国人爱面子。一般的中国人都认为排场足是体现了对自己的尊重。生意自然好谈多了。
(3)探索
探索,指探索世界,获得新经历,开拓个人视野。其包括:探险、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得到乐趣。顶级奢侈品消费者寻求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能够使他们受到教育和挑战,而且有助于树立其在周围人们心中的形象。对大多数新顶级奢侈品消费者而言,融探险和学习为一体的活动值得他们花上一大笔钱。旅行、减肥温泉疗养、汽车、运动设备、外出就电脑、葡萄酒都属于探索类物品。探索,既包括真实行动也包括一种感受与体验,它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想象空间。
(4)个人风格
个人风格指表现个人品位,使自己与众不同,显示出成熟和成功。个人风格往往与“时髦”、看上去“漂亮”和感觉“独特”相关联。服饰、内衣、时尚首饰、手表、汽车、酒类、外出就餐和旅游都是能够让消费者展示他们的风格、知识、品位和价值观的产品类型。
5消费者顶级奢侈品消费选择的影响因素
例如,“捷达”和“奔驰”轿车都是代步工具,在代步方面没有价格所显示的那样大的差异,差别在于他们代表的意义不同。“奔驰”的符号价值在于成功、财富和身价。在西方经济学中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将消费品分成了必需品与奢侈品两大类,把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需求的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的消费品称为奢侈品,另一类则称为必需品。在我国的传统概念里,奢侈品消费几乎等同于贪欲、挥霍、浪费。
其实,从经济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实质上是一种高档消费行为,本身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来看,奢侈品消费是一种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奢侈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理念的演变,许多昨天的奢侈品已经变成今天的必需品,而今天的许多奢侈品也会变成明天的必需品。例如,在13、14世纪,糖和香料是奢侈品,但在当今社会它们却成为普通的生活必需品。奢侈品内涵的变化反映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当前更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奢侈品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奢侈品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奢侈品更新周期短且对市场的刺激效果显著
作为奢侈品的商品,除了具有商品本身固有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炫耀,即显示消费者身份和地位的功能,所以,奢侈品应当是引领时尚的前卫商品。这一特点决定了奢侈品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从而具有较短的更新周期。
以服装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的功能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都市人追求时尚,展现自我,服装的发展渐渐淡化了它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其装饰和炫耀功能似乎已成为服装的灵魂。例如高档的时装,面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作为普通服装的基本功能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失去,但作为高档时装的炫耀不久就会减弱,奢侈品的消费者更看重其装饰和炫耀功能,因而会随着流行趋势的变化而及时更新。在消费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很难想像一成不变的款式和风格能立足于激烈竞争的服装市场上。有市场眼光的厂家总是紧追流行趋势,不断推出个性化的款式,开发风格迥异的服装,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异、求个性的需求。一面是厂家层出不穷的新款推出,一面是消费者为追求时尚而不断膨胀的时装需求,这造就了服装市场供销两旺的局面,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市场销售额。
2008年,尽管雪灾、地震、股市泡沫破裂、经济衰退预期不断打击着消费者的信心,但纺织服装国内零售2008年1-9月却持续维持25%以上的高增长,屡超市场预期,直到2008年10月行业零售增速才出现放缓,显示了服装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问题是需求仍然不足,2008年1-9月,行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增速维持小步上升态势,纺织品与服装的库存金额却分别同比大幅上升了33.10%和25.09%,显示行业产需矛盾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刺激需求。
除时装外,其他奢侈品消费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对市场有显著的刺激效果。据报道,上海顶级私人物品展集中展示了顶级名车、游艇、私人飞机、珠宝名表、名酒以及各类豪宅别墅、高尔夫俱乐部、私人会所等。据统计,顶级私人物品展3天一共接待了超过7000位富豪,成交量达2亿元人民币。
(二)奢侈品需求潜力大且能充分吸纳购买力
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这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长,需求的增长就会更快。奢侈品不像需求收入弹性比较小的必需品那样,受所谓消费饱和的约束,即使收入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可能较大地增加消费。例如,对于食盐这种商品,即使人们收入提高了,人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消费。奢侈品消费就不同了,以旅游为例,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还不敢奢望旅游,一旦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就会增加这种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可以从普通旅游变为豪华旅游,从国内旅游转向国外旅游,国外甚至已经开发了太空旅游项目,所消费的资金可想而知。可见,奢侈品消费的需求潜力是很大的。能够充分吸纳新增的购买力。
目前,由于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2007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我国2007年的基尼系数达到0.458,已进合国规定的收入差距过大的范围,为数不多的高收入者拥有大部分的居民储蓄。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越高其边际消费倾向越小,因此,高收入者的收入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消费,大部分收入沉淀下来,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质量好、价值高、品牌响、炫耀功能强的奢侈品,以刺激高收入者的消费欲望,吸纳他们充裕的购买力。将沉淀的资金通过消费引入市场,转化为生产资金。
汽车领域的世界十大奢侈品牌:法拉利、福特、大众、宝马、莲花、宾利、凯迪拉克、菲亚特、奥迪、劳斯莱斯,大部分已进入我国的高端汽车市场,正在充分吸纳富豪们的购买力。我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以年20%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世界顶级生活体验中国峰会”,“上海国际品味生活展”纷纷亮相中国,世界顶级品牌纷纷在中国选址开店。美国高盛公司关于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研究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9%。法国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预言,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在这种形势下,应当致力于打造本土的奢侈品品牌,比如被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第一裁缝”的永正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如南京云锦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奢侈品品牌的生长基因,很有可能成为我国未来奢侈品品牌的符号,使我国的奢侈品市场被本土奢侈品占有,提高奢侈品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奢侈品消费能够催生新的服务项目并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奢侈品消费首先催生的是商业广告。在许多情况下,奢侈品消费具有炫耀性动机,是一种“显眼的消费”、“装门面的消费”、“摆阔气的消费”,显富、炫富比使用商品更重要,因而要求商品或服务除了具有较高的质量以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要广为人知,甚至人所共知。这就要借助商业广告的力量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通过在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反复地广告宣传,将“某商品是名贵商品”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使社会公众形成共识,公认某商品是名牌商品,从而使该种商品具有了显富、炫富功能。这种运作模式便催生并极大地刺激了商业广告的发展,为广告商提供了大量的业务,也使自己的产品具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有此需求的消费者造就了可据以显示身份和地位的名牌商品,从刺激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积极有作为的措施。许多名酒、名车、名牌服装等名牌产品都离不开商业广告的宣传。如果没有奢侈品消费对名牌效应的追求,也就失去了催生商业广告的土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电视行业广告总额是450亿,央视广告收入为110亿。足见打造奢侈品品牌对商业广告的贡献。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种需要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正是如何使稀缺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需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这种需要最初总是表现为对奢侈品的追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又会产生新的奢侈品需要,再度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和社会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步的。由于人的需要层次不断地提高,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消费需求热点,休闲娱乐便是其中之一。随着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和娱乐,文化娱乐业被公认为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朝阳产业之一。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文化娱乐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将会明显地提高,我国已进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均年收入超过3000美元,消费就会出现“脱物化”的倾向,人们开始出现普遍的文化娱乐和旅游动机,费用的投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休闲娱乐方式需要的不断创新,使得许多高新技术,甚至当代科技的前沿都被广泛应用于娱乐项目和游乐园的设计当中,这势必会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又例如体育健身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满足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体育健身业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也将成为今后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此外,奢侈品消费还极大地带动了服装、住房、汽车、家装、保健、旅游、信息等行业的发展,引发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过度和畸形的奢侈品消费会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助长人们的炫富攀比心理,误导社会价值取向;资源配置可能偏离共同富裕的社会发展目标,大量的奢侈品被富人无节制的挥霍,扶贫工程所需资源却得不到满足;纯粹“装门面”、“摆阔气”的奢侈品消费还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所以,应当正确规范和引导奢侈品消费,使之真正成为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何莽,夏洪胜.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商业时代,2007(29)
[论文关键词]奢侈品本土奢侈品牌影响因素营销对策
一、奢侈品以及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意义
(一)奢侈品的特征
目前,国际上一般把奢侈品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奢侈品是指市场上那些价格和品质比值为最高的商品。无论人们对奢侈品有着如何的理解,无论奢侈品行业如何的发展,纵观形形的奢侈产品,具有其本身独特的特征元素。
1.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奢侈品显然具有高价格,是同类商品中最贵的。
2.稀有性特征。奢侈品是一种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奢侈品中常常包含着或是一定量的短缺资源(如紫檀木、黄梨木等),或很高的科技含量,或很高的人文因素,
3.炫耀性特征。奢侈品具有超出实用价值的“符号价值”,是消费者炫耀财富、身份地位和生活方式的象征符号。
4.地域性特征。奢侈品带给消费者梦想和品位的同时,而且无论无形当中增加了多少生产成本,奢侈品的欧洲原产地是不会转移的(奢侈品中只有极少数美国品牌)。
5.文化特征。作为一种艺术美学,奢侈品被赋予了许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哲学和社会涵义,其背后有一个由几十年或上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支撑,是一种高品位生活方式的外在体现。
(二)中国发展本土奢侈品的意义
中国奢侈品牌的出现首先要依赖于中国的经济成功。从更深的角度,中国奢侈品牌在全球市场上出现及流行,必须有强大经济实力支持下的中国文化做背景,在这种背景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化奢侈品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乃至一个大国的形象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将大大增加。中产阶级家庭的崛起意味着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在平民贵族化风潮下,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低质量的廉价品,其消费品位逐渐升级。对于未来的我国市场来说,奢侈品不言而喻是黄金产业,是能够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给消费者带来高层次精神享受的商品。
二、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以及影响本土奢侈品牌发展的因素
(一)国内奢侈品市场概况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倾向与态度的逐渐改变,使中国正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新的主力市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20亿多美元,约占全球650亿奢侈品消费的3%,实际上,中国人支撑的奢侈品市场还不止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因为这只是中国国内的奢侈品销售额,没有包括在境外的购买量。
(二)影响发展本土奢侈品牌的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富裕人群快速涌现,中国正逐步成为奢侈品消费市场的生力军,中国将是最具潜力的奢侈品消费大国。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规模达到80亿元,占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18%,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截至2008年10月份,中国奢侈品消费比2007年消费总额递增8%~10%,达到86亿美元,而因为经济危机,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已成为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国。[1]奢侈品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在中国这个大市场上快速成长和传播,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量远远超过了经济学理论中均衡量。
一、奢侈品的定义
奢侈品在经济学上讲,指的是价值与品质最高的产品,是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比值最高的产品。从商品学上讲,价格高并不意味着就是“奢侈品”,“奢侈品”的高价性也绝非是生产与使用过高过多的物质成本的积累与堆砌,而是在其背后有一个完美体系支撑和百年文化传承。而美学家则定义为,“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奢侈品”就是一种艺术美学的直接代表,它已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历史、艺术和哲学涵义。“奢侈品”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因为它们集中了最先进的技术、最和谐的产品美学,它是亲切的、细腻的、敏锐的、最人性化的,而且奢侈品本身也在不断进化中。
二、我国奢侈品的消费现状
(一)消费年龄年轻化
在国外,奢侈品牌的主要消费群一般在30~40岁年龄段之间,中国奢侈品的消费者年龄层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50岁左右的人都有,但20岁~30岁的消费者成为了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这一年龄段的中国消费者人数要比日本高出11倍。2007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奢侈品。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已成为趋势。例如,登喜路品牌在中国的消费最低年龄要比欧美及其他国家低5岁左右,大概为25岁。[2]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市场,年轻人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经济实力消费奢侈品;二是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据此,可以把年轻人消费群体分为两种消费类型:“真正可以买得起奢侈品的人”和“花光所有钱来买一小件奢侈品的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性在奢侈品方面支出庞大。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奢侈品业以往以男性为主导的客户基础,时髦富裕的都市女性愿意善待自己,十分迷恋奢侈品的魅力。
(二)消费集中在外国品牌上,我国几乎没有自主品牌参与竞争
目前,我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我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3]不要说国产名牌,就算是“中国制造”的国外品牌也使其身价下降,这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奢侈品牌主要来自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欧洲,奢侈品范围广泛,涵盖银器、铜器、水晶玻璃、皮革、出版和装潢等等。瑞士军刀、ZIPPO打火机令许多年轻人着迷,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是一座未开启的金山,虽然我国有“水井坊”、“国窖1573”等奢华品牌,但为人所知的数量实在不多,几乎没有能够跟外国奢侈品牌竞争。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本土奢侈产品,中国本土具有很好的奢侈品品牌生长的基因:做一套西装上万块的永止裁缝,高档的红木家具,还有那些在中国历史上与皇家相关的贡品,比如,南京云锦等,但由于缺乏“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和品牌宣传手段,使得我国本土的奢侈产品不被外国甚至本国国民所熟悉和热爱。中国的奢侈品市场正在吸引许多外国奢侈品品牌商们的眼球,遗憾的是中国奢侈品却缺位,还没有引起中国本土企业家的足够重视。
(三)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并快速增长
在欧美国家,奢侈品消费有房屋、汽车、阖家旅游,还有非常个性的消费,比如陶瓷、美食等等,无所不包。只要拥有最高的质量,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购买一只古老的灯具、听新年音乐会都可以成为奢侈品消费。而我国的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奢侈品市场较为成熟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消费量最大且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用奢侈品,而后期逐步由具体的奢侈商品转而追求奢侈的生活方式和体验。虽然,私人度假酒店、顶级家私、艺术品投资论坛,专为富豪级人士专门定制的顶级保健品等在我国也开始备受关注,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买家们已经开始由消费奢侈品向消费奢侈生活方式转变,但那毕竟是少数,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奢侈品消费将集中于个人用的奢侈商品,即高档时装、高档皮具、珠宝、名表、顶级化妆品和香水、古董字画等高档商品。[4]我国还处在奢侈品消费增长的初期,因此奢侈品在我国的发展将会有相当长的时期和过程,这也吸引了大量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扩张。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根据中国品牌策略协会统计,中国目前有1.7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各种品牌的奢侈品,占总人口的13%。其中约1000万至1300万人是活跃的奢侈品购买者,他们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手表、皮包、化妆品、时装和珠宝等个人用品。该协会预计,到2010年国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的人数将增加到2.5亿人。发达国家的历史表明,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左右,奢侈品消费开始启动,当人均收入达到2500美元,奢侈品消费将急剧上升。我国目前已超过人均收入1500美元的水平,部分沿海城市甚至已经超过2500美元,因此国内的奢侈品消费正在快速增长。
(四)在消费地点上,大多通过大型商场和旅游实现
即使在购买奢侈品的时候,中国消费者也更偏向在市区商业中心,或大型购物商场里购物,这让他们有机会到处逛逛,挑选不同的品牌和产品。另外,由于高关税的缘故,许多中国消费者喜欢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尤其是香港购买奢侈品。根据法国旅游局统计,中国旅游者在法国的平均消费金额远远超过欧美游客,目前全球顶级奢侈品牌消费额中中国人占据了5%的比例,其中3%是中国游客在海外购买的。
三、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趋势
美国媒体称,受金融海啸影响,全球奢侈品贸易陷入低迷,数据显示过去11个月,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各大品牌纷纷降价自救,但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保持22%的强劲增长。[1]中国市场奢侈品贸易的强劲走势,几乎没有遭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这从奢侈品的追随者不畏寒潮继续壮大可见一斑。这也更加坚定了奢侈品巨头中国布局市场的决心。英国媒体称:传统奢侈品大国美国和日本都遭受重创,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众多奢侈品巨头抓到了中国这根救命稻草,纷纷进军中国。意大利顶级品牌范思哲称,2009年亚洲市场将成为它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市场功不可没。法国媒体报道称:“看看那些奢侈品在美国的遭遇吧,他们现在正在中国投资。日内瓦手表商在过去两个月里造访过7个国家,试图向世界富人推销其售价为200多万元的泰坦尼克-DNA系列手表,结果没有哪国人比中国人对此更感兴趣。”
中国商务部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将近目前数字的17倍。此外,未来数年内,将有2~3亿人口进入奢侈品充斥的城市,从而进一步带动该市场的成长。到2014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占全球总量的23%左右。鉴于经济危机,一些分析人士甚至预言,中国可能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1]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本土的奢侈品从业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不仅仅是品牌,中国的投资商、零售商和设计师,包括制造商都有机会从这个行业的快速增长中获益。中国奢侈品贸易的发展将会呈现无限昂然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张瑞杰,等. 年增22%中国全球奢侈品市场救命稻草[N]. 法制晚报,2008,(11).
合理行为理论是分析影响行为意向因素的理论,经常被应用到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研究中,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将结合合理行为理论对我国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进行理论分析,为奢侈品动机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文献回顾
奢侈品是那些通过使用或展示某个特定品牌的产品而使拥有者受到尊重的产品,奢侈品与其使用价值没有必然联系奢侈品使消费者得到心理上和功能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奢侈品与假冒品相区别的主要原因。奢侈品往往是与相应的品牌相联系的,品牌是奢侈品与非奢侈品相区别的最直接标志。Nueno和Quelch将奢侈品牌定义为那些功能性效用与价格比较低,而无形效用和情景性效用与价格比较高的品牌。
对于消费者获得奢侈品动机的研究最初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消费者希望通过其消费行为营造出受欢迎的社会形象。也就是说,人们购买奢侈品是出于社会目的,一方面得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突出其在社会中的突出位置,这种观点得到了炫耀性消费理论的支持。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凡勃伦讲到,“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和权力还必须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凡勃伦区别了炫耀性消费的两种动机。一种是歧视性对比,一种是金钱竞赛。前者指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通过炫耀性消费来区别于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而后者则指财富水平较低的阶层力图通过炫耀性消费来效仿财富水平较高的阶层以期被认为是其中一员。奢侈品一方面具有价格昂贵的特征,另一方面是一定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往往能够达到炫耀的目的。无论是为了区别于特定群体的歧视性对比,还是为了从属于特定群体的金钱竞赛,都是一种社会目的。消费者这种区别于特定群体和从属于特定群体的心理不仅表现在对财富的炫耀上,而且表现在对稀缺产品的渴求上。产品的稀缺会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偏好。忉当一个奢侈品因为其独特性而更难获得时,其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有吸引力,产品的稀缺使产品拥有者与非拥有者相区别,而从属于其他产品拥有者所构成的群体。
之后,学者们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研究了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这种观点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出于社会目的,而且出于个人目的,应该从社会导向和个人导向两个方面研究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从个人导向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主要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后会获得的情感利益、象征利益和使用利益三个方面出发,从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的个人原因包括:自我享乐;自我奖励;与内在自我相一致;质量保证。理论上说,奢侈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方面是个人导向的,另一方面是社会导向的。这些潜在利益的满足情况是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奢侈程度的衡量标准。由于中国在文化上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中国文化更为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中国消费者和西方国家的消费者对奢侈品牌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
二、理论模型建立
1967年Fishbein以Dulany的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合理行为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假设在社会心理学中大部分行为是在意志控制范围内的,而且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下的,一个人具体行为意向会影响其随后的行为。在合理行为理论中,行为意向是指在既定情境下执行某一特定行动而得到预期表现的意愿。合理行为理论通过分析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来解释人们行为意向的原因,该理论是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有效理论。
根据合理行为理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特定行为意向,即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其中个人的态度的因素即行为态度,指一个人对在既定环境下执行特定行为的态度,该变量取决于这个人对各行为结果的评价以及对结果产生可能性的预期。而社会的规范的因素即主观规范,指一个人认为对他来说重要的人认为他应该或不应该执行特定行为可能性的信念,主观规范涉及社会环境对行为意向的影响。合理行为理论可以概括为图1。
尽管合理行为模型对美国样本有很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但是有些学者认为这个模型中存在西方文化偏见。韩国一些学者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以韩国消费者为调查对象的数据不能否定合理行为模型,但是经过跨文化修正的模型对数据的解释力更好。妇李东进等考虑到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与西方文化在多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因而根据中国文化特点对合理行为模型进行了修正,用面子意识和群体一致意识两个变量替换了主观规范这个变量,提出了更为适合中国消费者购买意向的模型。如图2。
通过对奢侈品购买动机研究的回顾,笔者认为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主要有两大动机:一是出于社会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炫耀财富的需求,奢侈品价格昂贵,只有少数人可以负担得起,而这部分人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拥有较多的财富,所以对奢侈品的消费也就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奢侈品本身也成了一种社会符号;其次,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猎奇的需求,奢侈品往往是潮流的引领者,而且相同款式数量极少,从而使对奢侈品的消费成为品位的象征,同时对奢侈品的占有具有排他性和独占性,可以表现出其在社会中的优越感。二是出于个人动机。首先,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享乐需求,享乐性反应消费者通过对奢侈品消费而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和乐趣;其次,所购买的奢侈品是拥有者的一个组成部分,消费者可以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增强自我概念,再次,是购买奢侈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高质量需求,消费者感知奢侈品牌有更高的价值可能是因为其提供了更高的品牌质量和信誉。学者们也是从这五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品牌的奢侈程度的,只有一个品牌在这五个方面的得分较高,才可以称其为奢侈品牌。
由合理行为理论可知,行为意向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个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是个人方面的因素,而主观规范是他人方面因素。对行为的态度取决于行为对个人可能带来的结果,而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期望带来的结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得到优质的产品、享乐和表现内在自我。所以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优质性、奢侈品的享乐性和奢侈品的自我延伸分别与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这一行为的态度正相关。另外,奢侈品炫耀性和稀缺性这两个方面是他人影响的基础,本研究用面子意识代替合理行为理论的主观规范这个变量,而且本研究认为奢侈品的炫耀性和稀缺性与消费者面子意识正相关。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将奢侈品购买意向模型概括为图3。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奢侈品以及购买奢侈品行为的一些看法。问卷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购买奢侈品动机的量表,该量表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分别是优质性、自我延伸、炫耀性、稀缺性、享乐性,每个方面由四个问项组成,共20个问项。第二部分是面子意识,由四个问项构成。第三部分是购买奢侈品的行为态度,由三个问项构成。第四部分是奢侈品购买意向,由三个问项构成。第五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样本的个人信息,由四个问题构成。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66份。被调查者中,男士128人,占4&1%;女士138人,占51.9%。
本研究利用SPSS15.0对问卷中的项日进行了探索性子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MO指标为0.846,Bartlett’s检验的著性为0.000,这说明数据适合作因子分析。旋转后因子荷载和累积方差贡献率如表1所示。
五个变量的Cronbach0t值均大于0.7,所以可以认为问卷中这五个变量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
在删除了AI4、A19、A5三个题项后再次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后,以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三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行为态度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一0.827,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417、0.337、0.392,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优质性、自我延伸、享乐性分别与购买奢侈品行为态度显著相关。
以炫耀性、稀缺性两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为自变量,面子意识做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调整的R2—0.785,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炫耀性、稀缺性的标准化系数分别是0.396、0.308,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炫耀性、稀缺陛分别与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面子意识正相关。
以行为态度、面子意识为自变量,行为意向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后模型整体的解释力即为一0.876,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数据适合做回归分析。面子意识、行为态度的标准系数分别是0.343、0.451,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面子意识、行为态度分别与购买奢侈品意向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奢侈品的概念及特殊性介绍
奢侈品一般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惜等特点的消费品。以尼尔.菲斯克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奢侈品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产品或服务,它们比同类商品中的其他产品或服务质量更好,品位更高,也更让消费者们心驰神往,这些商品价格不菲,但是还不至于昂贵得让人们可望而不可及。奢侈品具有以下特征:高价格和高品质特征、稀有性特征、炫耀性特征、地域性特征、文化特征。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包括炫耀性动机、领先动机、从众动机、社交动机、追求品质精致动机、自我享乐动机、自我赠礼动机、表现内在动机。正是由于奢侈品的种种特征,造就了各种消费动机,同时使得奢侈品的价格远远大于其实际生产价格,使得奢侈品成为经济市场中一种特殊商品。
二、奢侈品的特点
综观奢侈品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可以看出,奢侈品消费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具有较强的需求收入弹性。与日常生活所需必需品不同,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即其需求增长速度大于收入增长速度。EX=(dX/dL)*(L/X)>1,EX为奢侈品的需求收入弹性;X表示奢侈品;L表示收入。二是特殊的效用函数。对于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而言,其效用函数不仅与购买数量有关,同时受到奢侈品价格影响。用U=UX(Y,PX)(其中X、Y指两种奢侈品,P是奢侈品X的价格)表示奢侈品的效用函数。本文将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奢侈品进行分析。
三、相关经济概念
在消费者理论中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消费者面临市场如何选择商品,为此引入了消费者偏好和效用的概念。简单地说,消费者偏好是指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喜好程度。效用是衡量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的偏好程度,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感受,消费者认为某商品的效用高即该商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高程度的满足感。效用函数,为定义在n维商品空间上的实函数,U=U(x),其中U(x)表示消费者对商品x的效用值。
四、奢侈品与普通商品
经济学中讲求效用最大化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有人们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的假设。理性人对商品的选择是在能够拥有的信息条件下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但是奢侈品市场中,消费者在同样的实用价值的情况下会选择比普通商品价格高出几十倍的奢侈品,这在表面上看来是不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但是在实际生活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奢侈品市场日益繁荣,究其原因是消费者通过奢侈品消费可以获得消费普通产品无法获得的效用。
运用数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加入奢侈品,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公式变为MaxU(X1,X2);s.t.P1X1+P2X2
五、奢侈品的精神利益
效用是一个与消费者的内心主观感受相联系的概念,可以说内在心理机制是效用形成的根本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与消费者心理相联系的,重点分析偏好的效用模型,将商品产生的效用分解为物质层面的效用和精神层面的效用。由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的相关理论和人格构成存在差异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商品物质层面的效用与精神层面的效用所占效用比重大小是不同的,同时不同的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效用也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为了描述商品对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效用差异,定义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精神利益的心理敏感程度为精神指数,用θ表示。以此为基础,我们来分析,关于奢侈品的消费选择模型。
为了简化问题,同时使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我们作出如下假设:一是假设消费者的收入、产品价格以及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利益点为外生变量。二是假设理性经济人追求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总和的最大化。
根据以上假设与分析,构建基于精神偏好的消费选择模型。
物质层面的效用受到商品数量q的影响,且效用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物质效用函数为:u1=u(q)且du1/dp≥0
精神利益通过精神指数的强度来影响消费者效用的大小,且精神指数与精神效用是单调增函数关系,强度为零时,精神效用为零,精神效用函数为:
u2=u(θ)且du2/dθ≥0,u2(0)=0
现有两种同类商品i和j,消费者偏好取决于i、j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和的效用的大小。所以i和j的总效用差为:
ΔU=[u1(qi)+u2(θi)]-[u1(qj)+u2(θj)]
其中,ΔU为商品i与j的总效用差,qi、qj分别为i、j商品的数量,θiθj分别为i、j商品的精神指数。
假设u1(qi)=u1(qj),则:ΔU=u1(θi)-u1(θj)
由上式可知,消费者偏好取决于精神指数的大小。根据消费者对商品i和j的精神利益敏感度的不同,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可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第一,两种商品仅满足消费者物质利益的需求,消费者对i、j的精神利益均不敏感或者完全感受不到,精神指数为零。
第二,商品i满足消费者精神利益需求且消费者对精神利益敏感,消费者对商品j的精神利益完全不敏感,即θi0,θj=0,则有ΔU=u2(θi)。偏好完全取决于商品i的精神指数。
第三,当商品i和j的精神指数均不为零时,即θi≠0,θj≠0,消费者选择取决于二者精神指数的大小。
六、结束语
奢侈品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数学的相关方法我们能够对奢侈品市场进行深度的剖析,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敏.自我损耗对品牌标识炫耀性选择的影响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 奢侈化营销 奢侈品 被奢侈
一、 趋势――奢侈化营销
在现代社会,商品的制造生产能力极度旺盛,竞争者可以在新产品在上市后很短的时间按内,制造出质量、性能、外观相似甚至雷同的产品,导致了商品品质的同质化;同时,商家在宣传过程中,无一例外的向消费者传达“幸福”、“美好”、“健康”的说辞,在信息高度膨胀的社会里,消费者对广告与宣传产生了免疫力,似乎越来越难以被打动,因此,出现了商品宣传的同质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的营销方式应运而生――奢侈化营销,即将大众消费品做高价定位,采用精美甚至过度的包装,通过产品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商品宣传过程中竭力传达“高贵”、“美好”、“品质”等感彩的表达,把商品与社会地位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1. 奢侈品与奢侈化的商品
Bernard Dubois等人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消费者眼中的奢侈品牌具有的几个特征,1)卓越的品质,所谓的奢侈品能够保证自身的可信性与耐用度;2)极高的价格,奢侈品通过自身昂贵的价格将大多数消费者拒之门外,藉此手段来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3)稀缺性和独特性,奢侈品传统、独特的手段通常由创始人传承下来,真正的奢侈品及其服务无法采用大量生产的手段;4)审美和感官刺激,很多奢侈品其自身就是艺术品,从听觉、嗅觉、味觉各个方面给人以刺激,奢侈品是一系列的感官上的享受;5)传承性和个人历史以及,每一件奢侈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传说,奢侈品是某种具有历史性的商品;6)非必要性,所谓的奢侈品应当表现出过剩性与无用性,奢侈品是一种与“国计民生”无关的产品[1]。
奢侈化的商品不是奢侈品,奢侈化的商品是普通商品或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化。判断奢侈化的商品,重要的在与判断普通商品奢侈化的所采取的手段。
第一,高价定位是商品奢侈化之始。古往今来,“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根植于消费者的脑海中,高价定为的优势首先在于,利用消费者对于商品价格的敏感,向消费者传达商品(高价所以)优质的印象。其次,通过高价定位引发消费者的思考――这个品牌比那个品牌贵,是因为它的质量更优秀?设计更合理?包装更精美?服务更完善?
第二,过度包装是奢侈化的商品的外壳。商品包装本来是为了在物流过程中保护商品,然而商家为了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对商品进行精美、考究甚至过分的包装,包装费用远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美国人花费在一美元的物品上,其中有四美分花在包装上”。一个极端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是:“许多包装只是纯粹的装饰,能持续一个星期的西红柿和绿胡椒被装进能持续一个世纪的泡沫和塑料托盘中出售。[2]”
第三,空间位移是一种奢侈化魔术。在这里,空间指的是商品的销售空间。陶瓷餐具是每一个家庭都需要的日常用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陶瓷餐具开始出现在大型百货商场的货柜上,瓷质细腻,成套成型,雕饰精美是它们的特色,而价格昂贵也是它们彰显身份的一种手段。同时,大型百货商场将诸多制作精美、品质优秀的产品摆放在一起,通过相互映衬和彼此烘托,创作了一种奢侈、高贵且令人赏心悦目的氛围,从而提高商品的整体价值。陶瓷餐具本身不是奢侈品,从杂货店走进超市进而登上了百货商场的货柜,通过销售空间的改变,实现了它的奢侈化魔术。
2. 奢侈化营销
奢侈化营销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营销成本的奢侈化,包括高昂的广告费用,规模浩大的促销活动,以及其他商家为了提高品牌的社会影响而采取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指营销策略的奢侈化,宣传注重“高贵”、“美好”、“品质”等感彩的表现,忽略、微化直至抹煞商品的使用价值,转而更多的向消费者传达商品的符号价值。
营销成本奢侈化
营销成本奢侈化始于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的巨大转变。从USP理论“独特的销售主张”开始,营销理论从4P发展到4C,然后到了整合营销传播,营销模式也由部分营销发展为全程式营销经调查。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用在市场营销上的费用逐年增加,有很多企业的营销费用占其期间费用70%左右,同时是利润总额的4倍甚至更多。
美国著名商人约翰华纳梅克曾经说过:“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是浪费了,可问题是我不知道哪一半被浪费了。”广告业界已经达成共识,只要做广告,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浪费,只要广告对于产品销售、品牌以及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那么这种浪费就是合理的。
2008年5月份中央电视台举办了2008抗震救灾募捐晚会,晚会现场,王老吉相关负责人捐献人民币1亿元。而后,王老吉成功的引导网络舆论,实现了“封杀王老吉”的事件营销。如果撇开慈善的义举不谈,通过这件事,人们发现,原来企业营销的费用可以昂贵到一次性一个亿的投入。
营销策略奢侈化
营销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创造直接的销售利润,二是增加企业的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正如前文所言,困扰当今企业的两个重要问题是,商品同质化与宣传同质化,那么,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企业及其产品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呢?营销策略奢侈化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符号意义是营销策略奢侈化的载体,营销者尽力使自己创造出的符号与奢侈产生联系,藉此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正如埃里亚特•胡所说:“符号奢侈已经作为奢侈真正的大众化和主流趋势[3]”。鲍德里亚指出:“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人们总是把物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4]”一个人受到商品宣传的影响,可能会认为“有了它,朋友/同事/家人会认为我时尚/有品位/有钱”,他认识不到的一点是,“时尚”、“品位”、“有钱”正是营销者为商品灌注的符号印象。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现代社会,追求更有品质的生活成为大多数人努力的目标。人们为了商家宣传的概念而花钱买“保险”,买“心理安慰”,正是符号消费的表现。
二、奢侈化营销的影响
奢侈化营销对整个社会和在这个社会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产生了、并将持续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部分里,笔者将试图回答“奢侈了什么”的问题,研究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于个体消费者的影响,二是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的综合影响。
1. 对个体消费者的影响
奢侈者与被奢侈者
在本文中,笔者将奢侈化商品的消费者分为奢侈者与被奢侈者。奢侈者是这样一类人:1)他们已经完全接纳了奢侈化商品,所以奢侈化商品的价格没有为他们造成任何阻力;2)因为身居社会顶端,选择奢侈化商品,是他们维护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一种手段,他们更看重的是奢侈化商品的使用意义。
与奢侈者相对,被奢侈者的侧面像有以下几个特点:1)他们大都属于社会的中下等阶层,生活必需品的奢侈化在经济上对他们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压力;2)因为经济压力的存在,他们需要在选择奢侈化的商品与生活必需品之间做出选择;3)他们选择奢侈化的商品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奢侈化商品背后的符号意义是决定他们选择的重要因素。
从奢侈者的特点可以看出,一方面奢侈者需要奢侈化的商品,另一方面,营销者投其所好,从他们的现实、使用偏好出发,为商品附加符号意义,开展奢侈化营销。对于被奢侈者而言,如果仅仅为了实际生存的需要,他们并不需要奢侈化的商品。奢侈化营销造就的大环境迫使他们接受、认同奢侈化的生活必需品,出于提高自我形象和社会地位的需求,他们在自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追求奢侈化商品的符号意义。
假奢侈与真浪费的博弈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与时代条件下,奢侈品永远只是少数人能够享受到的一种东西,大多数人拥有的只是奢侈化的商品,或者说被灌注了“奢侈符号”的商品。而在他们追求奢侈品的过程中,导致了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我在这里提出了“假奢侈与真浪费”的命题。
手机在诞生之初,凝结了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其高昂的价格与通信费用,注定它只能为少数社会精英所拥有,那时候的手机是不折不扣的奢侈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能力的提高,手机价格一降再降,功能也越来越全面,手机开始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手机高度普及的今天,手机品牌里分化出奢侈品手机,高端手机,中段机与低端手机。手机品牌的分化,代表着人们对于奢侈的追求,有能力购买高端手机的人很少会屈身选购中端机或者低端机,而没有能力消费奢侈品手机与高端手机的人,却永远不会放弃对它们的追求。现代手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在消费手机的过程中,消费到的只能是假性奢侈,人们对于“新”手机虚假奢侈的追求,实际上导致了的浪费。
2. 奢侈社会的反思
奢侈化营销造就了这样一个奢侈社会:人们要为大众消费品支付更多的价格,收入的提高赶不上CPI的增加,货币量的增加无法带来富裕感,大多数商品的实际功能被符号价值所掩盖,社会的阶级与阶层的区隔退居幕后,由商品规划新的社会体系。
泡沫社会
奢侈化营销表面上创造出巨大的财富,表现在企业利润的增加,国家税收收入的提高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这样的表象是十分脆弱的,就像一个个诱人的泡沫,实际上承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
泡沫社会受经济形势的左右,在经济发展顺利情况下,人们收入水平稳定增加,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更多的可供支配的金钱为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平添了很多不安与躁动,奢侈化营销有了才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一旦经济形势出现逆转(包括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生老病死),消费者或因为收入缩水,或因为生存需要,不得不考虑考虑节省开支,首当其冲的就是奢侈化商品与奢侈化营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呈阶梯状分布,认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才能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交需要、心理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奢侈化营销的内容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一旦商品的使用价值胜过符号价值,人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所谓的奢侈化营销在现实需求面前毫无意义。泡沫社会,是整个社会的泡沫,更是个人的泡沫。
壁垒社会
奢侈化营销对于现代社会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是它作用于商品体系,在社会中创造出无形的壁垒。奢侈化营销一方面扩展了商品体系,通过消费者细分,创造出适应不同年龄、性别、教育背景、收入水平的消费者的商品;另一方面深化了商品体系,在同一类产品下建设不同价位的商品以适应不同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并没有错,但是奢侈化营销有意利用消费者的差别,通过商品体系的扩展与深化,打破了消费者之间本来自由平等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构筑起一道道壁垒。
在这个过程中,广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房地产广告为例,从九十年代中的“康居示范”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傲世大宅”,从“温馨家庭”到“成功家庭”,甚至到了“尊贵家庭”;楼盘的名称也从“花园”过渡到“华府”、“官邸”、“豪庭”[6]。人人都清楚,所谓的“华府”、“官邸”、“豪庭”只是房地产开发商制造的嚎头,当这些字眼被使用在宣传中,实际上已经在房产的购买者与其他消费者之间构筑了一道壁垒。
参考文献:
[1] Bernard Dubois, Gilles Laurent, Sandor Czellar, "Consumer Rapport to Luxury: Analyzing Complex and Ambivalent Attitudes", Groupe HEC, Les Cahiers de Recherche, 2001.
[2] 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6.
[3] 吉尔•利波维茨基,埃里亚特•胡.永恒的奢侈:从圣物岁月到品牌岁月.谢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奢侈品的设计美学
众所周知,仅依靠品牌效应难以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奢侈品之所以能保障经久不衰的品牌寿命,与其产品本身带来的设计魅力密不可分。根据此次对奢侈品市场的调研分析,可将奢侈品的设计美学归根为以下几个特征:有温度的手工艺术,昂贵、稀有的材料以及独特的设计风格。
1. 有温度的手工艺术
即使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产机器代替传统手工,人们还是会追求工匠的手工制品,因为这些手工制品拥有机器无法达到的美妙。奢侈品牌一直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并保证其完美品质。例如在爱马仕的工厂里,一位工匠每周大约只会制作十五只皮包,从选皮,切割皮料到缝制,每一步骤都精益求精。即使是皮包上的一个金属配件,也会经过捶打、拉伸、磨光等步骤使之散发出珠宝般的生命光彩。很多奢侈品牌以传统的或独特的工艺著称。“马鞍针”是爱马仕传承了100多年的特有的缝制马鞍的针法,是运用两根针一根线的缝法,以保证骑士安全的牢固的针法。如今这种针法被用在了缝制皮具上,使之异常的牢固耐用。
2. 昂贵、稀有的材料
奢侈品大多使用昂贵、稀有的材料,这符合与其他大众商品拉开距离的品牌定位需求以及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特性。奢侈皮具常使用牛、羊皮两种材质,而牛皮又分为颈部皮,小牛皮,公牛皮等,羊皮也会按照羚羊皮、公羊皮等细分。同时还有鳄鱼皮、蟒蛇皮、袋鼠皮等其他特种材质。公司从世界各地采购上等皮质,再由专门的工作人员的精挑细选。在材质的处理上也会使用大量创新技术,例如路易威登经典的Monogram帆布系列。Monogram帆布是一种喷胶帆布,在合成的纤维制成帆布之后,将化纤溶胶直接喷在上面,压花而成。与普通帆布包不同的是,Monogram帆布具有防水,防刮花的特点,这种轻盈和坚固耐用的质料已成为路易威登完美品质的标志。
3. 独特的设计风格
设计风格也是奢侈品的设计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明确的风格及设计理念是品牌打动人心的关键。例如,MIUMIU是定位于女性消费者的品牌,设计风格轻灵简约。在材质上MIUMIU多使用羊皮、清逸布料等柔软的材质与金属链条搭配,颜色上多用蓝色、粉色等明亮轻快的色彩,形式上经常会采用一些不同的形状以及运用褶皱、蝴蝶结等元素来加强女性的特质。这些鲜明的设计理念使MIUMIU的设计风格独树一帜。此外,很多品牌会一直延续着自己的品牌设计基因,并随着时代的改变进行新的演变。如菲拉格慕的“Gancino”。Gancino 的创意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这种金属扣环应用到菲拉格慕的各种皮革配饰和鞋品中,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声名鹊起,如今菲拉格慕品牌的皮带、皮包等用具仍然沿用这种金属扣环。 Gancino这一独特的标志已是菲拉格慕的品牌象征。
奢侈品的消费心理分析
1. 奢侈品消费心理分析
通过分析不同购买群体的消费心理,可以将中国奢侈品购买者的消费心理分为三种:符号性消费心理、从众性消费心理以及享乐性消费心理。
(1)符号性消费心理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的数据,有76%的人群认为奢侈品是超出实用价值的“社交符号”,象征着财富、社会地位。基于这种认知,当人们拥有足够的财富时就会消费奢侈品,以此证明自己从属于某个特定阶级的一员。对于一个普通白领而言,一件奢侈品手袋往往要花去几个月工资,而这种独有的奢侈品符号却可以给他们带来自我的存在感与优越感。这种符号消费不断激发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出现了对奢侈品趋之若鹜的现象。
(2)从众性消费心理
相比西方人注重独立自我的观念,东方人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即更容易被身边人群带动消费,这就产生了从众性消费的概念。当某种消费品在部分人群中开始流行时,这将引起其他人的追随,以保证与他人的行为一致性,避免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这种从众性的消费使人们在购买奢侈品时更多关注社会趋势而非自我需求。
(3)享乐性消费心理
奢侈品以卓越的品质特征和优良的设计被人们所喜爱。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奢侈品已不仅仅是一件商品,已成为了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他们并不会为了追随大众而消费,而是在众多品牌中挑选适合自己的产品,奢侈品消费对于此类消费者而言,为了追求生活的精致与自我享乐而消费。
奢侈品是非生活必需品。不购买奢侈品并不会影响我们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一块普通的手表和一块镶满钻石的劳力士,它们的功能都是显示时间,没有那些钻石并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
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其使用价值。奢侈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于无形,女士购买Dior的手袋,并非是为了其有形的特性,更多是购买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给她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
奢侈品的对象的不确定性。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一辆劳斯莱斯轿车是奢侈品,但是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一份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奢侈品了。3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算奢侈的了,现在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必备之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
奢侈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丰富,人们渴望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奢侈品就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标志。但是,奢侈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需要时间的积累,素养的熏陶,并不是用大量的金钱就能提高品位。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就已经达到60亿美元,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根据安永的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从2008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且根据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从目前的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上升到第一位。从各种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都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消费群体年轻化。相对于国外的奢侈品消费者,中国的消费者大部分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欧美地区的消费者年龄多在40至70岁之间。
消费形态以产品为主。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费者注重的更多是一种奢侈的体验,比如一次奢华的假期或是一次昂贵的服务。在中国,消费者更多的则是对名表、服饰、汽车等奢侈的个人物品的最求。
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不理性。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比较注重奢侈品的文化内涵,他们对名牌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中国消费者过多的注重奢侈品的货币价值,很少考虑到品牌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是否和自身所追求的气质相符合,从而在购买的时候缺乏明确的选择性。
消费心态尚不成熟。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人群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经济实力位于社会上层的人士。他们希望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障显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价格因素考虑得较少。第二种是以高级白领为主的人群,他们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奢侈品时更多的考虑时尚性,通常会用几个月的薪水来购买一套衣服或者一个皮包。第三种是更为年轻的群体,追求潮流,他们不具有消费实力,但却有很强的消费欲望。第一种人群中有为数不少人购买奢侈品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中国经济在不到4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成就了一大批富裕者,他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形的方式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财富,而个人奢侈品则成为最佳的对象。后两种消费群体中间有相当一部分购买奢侈品的目的在于效仿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拥有某些奢侈品作为他们进入某些高收入群体的标志,哪怕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完全达到这些群体的消费标准,也可以通过某些奢侈品的消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参照群体下的奢侈品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参照群体正是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消费行为的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它不仅指朋友、亲人等与个体有相关接触的人或群体,也包括与个体没有直接接触的但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现在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成员资格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态度的影响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接触群体、渴望群体、否认群体和避免群体。接触群体是指个体隶属其中并在主观上认同于它。与之频繁接触的群体。渴望群体是个体不具有成员身份,却渴望加入或效仿的群体。否认群体是指是个体具有成员资格,但对其行为标准、态度和价值观持否定或反对态度的群体。避免群体是指个体不具有其成员身份,并力图回避的群体。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属于两种不同的参照群体,奢侈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消费群体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都属于否认群体,他们相对第一种人群来说也许算不上富有,却是奢侈品的崇拜者。可能全身衣着普通,却肩背昂贵的挎包,也许一连几个月都以盒饭度日,只为购买一套名牌服装。第一种人群也就是富翁及第二种人群的小部分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渴望群体,他们在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上要高于否认群体,因此成为否认群体渴望追逐和模仿的目标。但是由于否认群体无法或者无法在短期内成为渴望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模仿渴望群体来掩盖自己实际身份或者取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相对于必需品而言,参照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成为否认群体的消费目标。
奢侈品消费的参照群体影响方式
渴望群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否认群体对于奢侈品的购买,分别是:信息方面的影响,功利方面的影响,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一)信息方面的影响
这是指参照群体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被个体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由此在其行为上产生的影响。信息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直接的展示。比如一个人在和朋友闲谈的时候得知朋友最近购买了某奢侈品牌的服装,于是也想买一件该品牌的服装,尽管要花去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又如,观察到某人佩戴的手表的品牌,于是也打算购买一块该品牌的手表。这些都是群体通过信息的提供和展示对个体产生影响的。
(二)功利方面的影响
当参照群体可以给予个体某些重要的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参照群体就对个体行为或情感、认识有了功利方面的影响。奖惩和惩罚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和社会上的结果。比如,一些广告会呈现某个地位较高的人士使用该产品,获得别人的羡慕及赞许,就是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功利方面的影响。同样,宣称不使用该产品就得不到渴望群体的认可,也是运用功利方面的影响。
(三)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这是指个体自觉遵循或内化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它能影响人的自我认同感。参照群体不仅包含着,而且还创造着文化涵义,通过效仿这种能体现自己所需文化涵义的参照群体的方式,个体能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文化涵义,实现自我认同的目标。例如,某位消费者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购买某奢侈品牌的手表,为了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也去购买了一块同品牌的手表。又如,某人特别喜爱某个明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经常模仿其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视其价值观为自身价值观。这些都是消费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