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15:20: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景观文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改建以遗址保护为核心,结合历史文脉和特殊的沟谷地形,以真爱体验为主题,紧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脉搏,以幸福产业为主要方向,为婚恋男女提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及配套服务,从而弘扬社会正气,传颂爱情的忠贞不渝。将其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体验式爱情主题公园。
窑遗址公园景点分析
新改建的寒窑遗址公园将成为定情婚礼纪念的圣地,园区以各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爱情文化,经典爱情故事。园区可分为:遗址区、婚庆区和休闲娱乐区。
1寒窑遗址区
满足旅游观光、体验历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东南鸿固塬鸿沟坡岸,此处是秦汉时代宜春苑,山林悄静,悠美自然,主要景点有:寒窑遗址、鹊桥、海枯石烂、寒窑故事馆、寒窑遗存窑洞、廊桥、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和妖马洞、土遗址保护现场等。其中寒窑遗址、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妖马洞、寒窑遗存窑洞等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维护,既保留了原有景点的持续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如寒窑遗址,保留要洞外宝钏菜园及织布、耕种、研磨等生活、生产用具。保留王宝钏当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洞内重要的设施就是一个土炕,室内光线幽暗,采光就靠炕对面一尺见方的小窗,炕下有2㎡大小的空间。窑洞底层增加了根据《五典坡》的剧情演绎来的“别窑”“探窑”,内塑王宝钏斟酒别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还增设了采用幻影成像技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制作的王宝钏生活场景室,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宝钏的刚毅、忠贞和勤劳。再如,柳林寺的文昌阁外每天都有情景剧抛绣球表演,外挑的廊檐常作为表演时的彩楼来使用。三姐泉边游客可以体验古时辘轳取水的生活场景,如有兴致还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冲泡的别具风味唐茶,观摩唐茶制作的过程,感受古风古韵,梦回大唐。海枯石烂以我国传统叠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园林艺术景观。成语“海枯石烂”出自我国宋朝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景区内叠石堆山,层恋起伏,上镌刻着中国文化中歌颂爱情的经典名句,通过古人诗词渲染我国劳动人民人们坚贞不渝、情比金坚的爱情的观念,诠释中国的爱情文化。“寒窑•故事”展示馆占地面积972m2,采用现代影像艺术的手法,幻影成像展示王宝钏与薛平贵爱情故事,通过艺术的展现手法,融现代影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光电等高端技术于一体,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楼抛绣球、战场立功、婚后别离、幸福相聚等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模拟和现代技术体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新建的廊桥连接着园区南北,其造型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桥的形态,象彩虹,象门洞,象回廊,确保了物质上的衔接和视觉上的通透。真可谓是“美景壮新区,喜虹桥绘彩,奇洞通幽,颇显恢宏气象;熏风辉胜地,看玉柱凝光,长廊映日,堪夸时世繁华。”高大的廊桥不仅是对爱情主题的诠释,更彰显了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建设、城市内涵丰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园区对沟谷地貌、黄土崖壁进行了保护、加固和展示,游人可以现场参观,感受寒窑遗址原始黄土沟壑的地貌,这种保护和展示既具有文物价值,又具有自然价值。
2婚庆产业区
位于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南侧,沟谷以北,可满足更多青年的婚庆需求,在此不仅能感受到中国传统爱情含蓄表达的魅力,同时也能体会到西式浪漫爱情里的张扬与直率。主要景点有:惊世奇缘、玉洁楼、饮马池、欧洲风情教堂、金缘阁酒店、在水一方、许愿池等。玉洁楼取冰清玉洁之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美德的较高评价,体现了中国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从一而忠的传统道德观念。是为纪念王宝钏而建的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典型的四柱三间格局的牌楼,牌楼西侧有著名书法家石题写的“曲江寒窑”的牌匾,东侧有清嘉庆十一年御赐的“玉洁楼”牌匾。饮马池据传是薛平贵西征凯旋后,驾红鬃烈马赶回寒窑与王宝钏团聚,途经此处饮马,故曰饮马池。对玉洁楼和饮马池的保护和维修可以延续人们心目中寒窑形象。惊世情缘位于公园主入口右侧崖壁上,采用陕西民间艺术剪纸与现代浮雕艺术以醒目的红色塑造的气势雄伟壮观的景观墙。整体长270m,高11m,结合园区爱情文化,景观墙融合古今艺术手法,表现了世界文明史上“伏羲与女娲”、“亚当与夏娃”“、白蛇传”“、海的女儿”、“罗密欧与朱丽叶”、“牛郎织女”、“灰姑娘”、“牡丹亭”、“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0大爱情故事。金缘阁酒店前有一座名为“在水一方”的小岛,其上有一株旱柳,犹如一位佳人,伫立水中央历经岁月,生机盎然,好像在暗示岛的主人对自己的爱情期待。许愿池传说会使人愿望实现,带给人们幸福,很多游人都会在此池边掷硬币以求爱情美满,婚姻幸福,家庭和谐。欧洲风情教堂四周绿草茵茵,风景如画,为相爱的男女提供纯欧式的婚礼服务。金缘阁酒店是婚庆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欧洲风情教堂旁。用“金玉良缘,一生相伴”来表达对在此举办婚礼情侣的美好祝愿。可举办各类西式婚礼,户外冷餐,沙龙等。店内红色水晶灯组璀璨夺目,唐朝宫廷画和气势恢宏的实木雕刻壁画,使您的古典唐风婚礼更具奢华。
3娱乐区
亦叫寒窑新街,建筑面积2533m2,建筑风格是关中民俗院落式,区域内有古牌楼、照壁等民风淳朴的建筑形式。整个区域分为商业南区和商业北区和戏楼。戏楼是该区域的中心建筑,凸显了以文化为灵魂的核心主题。游客每天可以在此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戏曲节目,有时还能观赏到名家大腕表演的经典秦腔剧,凸显秦风、秦韵。其中商业南区以婚庆及相关产业为主,商业北区以餐饮文化为主。
4主入口
穿过玉洁楼的牌楼,游客一眼就看见一池流水映入眼帘,据说这是薛平贵骑红鬃烈马经此,下马饮水。由于有工作人员不断打捞清理,池水清澈,池中喂养的有黑天鹅和鸳鸯及快乐自由的小红鱼。看到这些自在的水禽,公园的爱情逐渐清晰起来。继续向前就是通透的入口设置。3.5次入口紧靠新开门南路,与壹影婚庆影视基地相连。在新开门南路上,游客即可领会到以王宝钏和薛平贵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皮影雕塑。
植物景观分析
植物景观不仅能创造优美环境,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各种乔、灌花、草等植物,发挥植物在景观中的功能性和观赏性。寒窑主要植物配置有:旱柳、五角枫、白玉兰、七叶树、柿树、钢竹、榆树、国槐、银杏、油松等乔木,红叶李、小叶女贞、连翘、发青等花灌木。在植物景观的营造上,着重做好以下几点: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首先就是要了解当地地理、气候、土壤、光照、湿度等情况,再根据植物的常绿、落叶、观叶、观花,以及植物的开花期、绿叶期、颜色、高度等特性,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寒窑遗址公园原有不少有特色的植物,他们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历经沧桑而烙上了历史的印记,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对于这些植物的保留,可以强化景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在寒窑遗址公园中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如:月老金桂、被誉为连理枝的古槐、在水一方小岛上的旱柳等。植物与天然地形、沟壑、水、窑洞等结合起来,可达到环境与植物的和谐共融。植物景观与灯光、日光、月光、湖面、水面等相结合会形成如诗如画美妙的景色。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是我国首个以爱情为主题的全景体验式公园,园区种植有三叶草、薰衣草、荷花、百合、玫瑰、相思树、连理树、枣树、松柏等表达爱情的草、花、树。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特色
爱情是一个永远鲜活的主题,值得每个人一生铭记。“姻缘际会苦难全,相守寒窑佳话传。金桂枝繁红线挂,楼台演绎劝贪钱”,结合寒窑的文化、周边环境及所取得的成绩,基于对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分析,我认为其景观文化的特色在于:
1挖掘历史内涵,传承中国文化
寒窑遗址公园景观文化本着修复、展示、体验的原则和修旧如旧的手法,使遗存的三姐泉、思夫亭、贞烈殿、寒窑旧址、妖马洞等景点焕发出新的历史韵味。围绕不同遗址表达的文化内涵,在“民德归厚”戏楼、露天剧场和临时舞台有形式多样的文化表演。另外,园区内的灯光音乐、水体绿化、艺术雕塑、楹联艺术创作等都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了寒窑文化。
2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陈
寒窑遗址公园的展陈内容包括民间传说和遗址窑洞,王宝钏爱情及其故事的传颂是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展陈方式有文字、图像、雕塑、影像、多媒体等手段。如对王宝钏生活的展陈,采取舞台布景加实物模型的形式进行展陈。将一口窑洞分为两个空间,前部空间通过一些生活、生产模型来表现王宝钏的生活场景。后部空间,通过舞台布景的形式,展现王宝钏倚门而立,望着满天飞舞着大雪的荒野,翘首期盼夫婿薛平贵的回归。这充分表达了王宝钏对爱情的执着,对亲人回归的期盼。
3强化爱情主题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景观设计是时间与空间艺术的融合,设计的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人工建筑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景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将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综合进行的空间环境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自然景色。景观设计的空间位置包括建筑的内外、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道路之间、建筑与绿化之间的这些空间位置。
一、现代景观设计思路
以传统文化为前提,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体现了古朴与现代的融合。首先要要尊重自然。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动性来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调节能力,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的当代景观。景观的设计体现了人们对其的需要,更体现了设计者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是经不起推敲的。景观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景观所处地域、环境的特色和历史政治经济多个方面,体现了城市的文明和人文,也体现了一个地区的人们对景观文化和环境的把握方式、程度以及审视的角度。 景观和文化自古就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引导景观设计,提升着景观的层次和立意,发展和繁荣其规模;而同时文化又依附于景观,没有景观的实施以及物化载体形式的表达,文化则无法保留,更得不到传承和发扬,因此景观承载着文化。
二、景观设计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在逐步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环境景观、建筑、室内等设计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更希望看到它们具有本土的文化特色。我们的环境景观设计需要传承自己的文脉,表现出自己的精神文化。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三、现代化景观设计原则
经历过文化的沉淀和积累,记忆和经历不断浮现叠加的小区,才会成为城市的永恒。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不仅仅是一个场所,一个空间,只有充分正确地考虑了“人”因素,才能使设计的场所焕发生命力,成功的景观设计正是在承受住社会洗礼考验后自身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真正体现。
1.传统文化的吸收
将本土文化进行自我延续,还能树立起独特的景观形象,推动我国与世界的进一步交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定要转变,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抱着传统不放,思维也要不断的转换。景观设计应立足本民族文化,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才能满足观赏者的愿望,实现景观的个性及特色。传统的东西我们要继承但也要有所取舍的保留发展,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引申意义,从中提取最有特色的元素,通过和时代的结合、拓展、再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和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的和谐思想,以及有法无式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可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一步一景、一景一情的景观空间意韵。还可遵循“中和”的传统理念,从山水诗词、山水绘画及其理论中获取启迪,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将空间创造同人与自然的关系巧妙地结合起来,实现写意与写实、自由与规整和谐统一的效果。
2.新兴文化的融合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我们要发展就要开放,就要吸取。但是面对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艺术,我们一定要持去伪存真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一切,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深入剖析外来文化艺术的历史经验和成功之处,寻求吸收和利用的最佳切入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世界文化艺术与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结合起来,并加以融汇贯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让人类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走出一条创新的景观设计发展道路。
3.精神文化的赋予
景观为人所用,是生活发生并具有特性的空间,它不仅包含着构成空间的一系列物质要素,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在对景观的认知过程中,如果片面的强调景观的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和系统等各种抽象内容,而忽视景观作为“家园”这一层面更深刻的意义,景观可能将会失去其可见、实在的具体性质,甚至包括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集体认同是一个地域不可或缺的深层文化,它们显现于那些人们所熟知的“核心”文化景观,而这样的“核心”文化景观就成为了人们在景观存在中得到归属感的情感寄托。尽管景观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景观文化依然是我们欣赏和继承的重点。景观设计通过对文化的抽象概括来衍生形式,再通过形式反映文化。文化元素与景观的联系至关重要,通过文化赋予景观深层次的含义,加深景观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突出景观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俗,从而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
总结:文化是各国各地域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产物的历史积淀,我们不能肤浅地认为只是简单地搬弄几个传统的文化符号表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上,而是要抓住文化的本质,才能很好地将它运用到现代景观设计之中。应该严格按照相地、设计理念、设计形式的顺序逐步展开景观设计。结合场地特色和周边环境确定设计理念,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使用需求、审美意识,通过艺术手法将最具代表性、地方特色性和历史延续性的景观元素运用到设计之中,确保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有机的统一起来,进而营造出满足使用功能性和艺术审美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马德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2011(2).
人类生活的景观环境与景观环境中的人类,因地域的“文化性”而彼此互为影响并同存同在、同生同灭。人类的生存需要空间,人与空间的彼此联系就是环境。抛开人类生存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文化性的相同是人类群体生存的基本前提,不同群体的人因共同的认识,彼此聚集、相互关联而获得生存的条件。由于人的文化性的影响,不同的地域内才形成了不同的景观形态。
在汉语中景观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设计实践中,我们可以理解“景观”为“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但实际上要确切定义这个名词是很困难的。我们在研究时可以把它理解简单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含客观存在并能被人所感知的事物,另一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感受的结果,即对“景”与“观”的分别解释。
这里的解释是从建筑学及风景园林学中的概念延伸来的,它区别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中的“景观”概念。在生态学中,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及创造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创造符合生态原则的环境空间。广义的景观规划设计现在已经涵盖了视觉景观、环境生态、人文景象的内容,但是我们在研究城市景观时,是以景观建筑学的理论为基础展开的。
2.景观中的文化性
2.1 景观中的文化认识
文化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使用着文化,学习的知识属于文化,课后去卫生间也有相应的厕所文化,和同学玩闹则有游戏文化,回到家打开电脑有网络文化,晚上休息时还有睡眠文化,梦中的梦境预示着什么,会告诉我们什么,这些统统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同时,我们又会感觉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却很难给人以存在感,也就是说,你无法去触摸,去感知它的存在,它是一个概念,并不能够等同于“飞机”“电脑”“苹果”这样拥有着实物的名词。
景观文化大体具有两种内涵,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一种是它通过外在所表达的内涵。也就是深层意义。以北京故宫为例,它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它融合了景观中各个景观的内容,是无可比拟的古代杰出建筑群落,同时还是世界上保存最大、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无论是从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庄严、富丽堂皇,那种彰显着皇家气派无疑为它的艺术性增光添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而另一方便,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显示着明代匠师们在建筑造诣上的巧夺天工。故宫不仅是皇权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儒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展现,还是留给我们后人佐以历史考证的见证。人文景观中的文化内涵包容性之广,底蕴之深厚,是值得我们以学习和崇敬的。
即使在一个时期的景观,也会不尽相同,清朝修建的颐和园彰显了皇家园林的气派,远在西方的英国,却是塔楼、雉堞,体形凸凹起伏的古堡,不能不说是地区造就的差异。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清代崇尚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表现出来的是皇帝的个人独断专权。英国则是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的鼎盛时期,当时是由维多利亚女王在位,还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依靠剥削劳动人民来榨取剩余价值,但这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2 景观中的文化特征
首先,任何的物质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不论其形态大小,其中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则必须具有固定性和不可位移性。其次,景观中的文化性也是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每一个景观都是时代的产物,它必定会带着时代的色彩以及特点,长城用来防御外敌侵入,在现代却是旅游观光景点,原有的防御意义早已失去;烽火台具有军事传递功能,现代也早已失去原来的功能;但无论如何,它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得到了传承,世人根据史料以及观察其特征判断出原来的意义。不仅为史料增添了可性度,同样也为历史的考证带来了依据。
2.3 文化性在景观中的重要意义
建筑、道路、桥梁、广场、绿化等人文景观以及文物古迹等历史遗存,它们都有自身的文化魅力。任何人文景观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古代长城是历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它记录着历史,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
景观因附带的历史文化有了新的人文价值,从而富有生机和活力。景观的历史人文价值是发展变化的,它的内涵在于发现、保存这种意义和价值。景观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通过一系列的外在表现出来的。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说就是景观的实际存在,如景观的亭台楼阁、雕栏玉砌、碑刻石雕以及布局等等,都可看作是实际的存在意义,正是这实际的存在构成了景观的文化内涵。作为旅游景观,仅有这些还差的很远。现代人都希望在特定景观中看到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独特仪式和活动。旅游景观是有具体的人群经营管理的,景观文化中意义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景观团队的经营来实现的。简而言之,景观是文化的一种印记,它是人类附加在大自然上的劳动果实,是当时人类智慧的结晶,还是人类文明的见证者。
3.结论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
讲究对所生活、居住的环境的要求,对景观的欣赏更多是它的深刻意境和造型的文化内涵,我们寻求的是时代和历史完美结合的作品。经过以上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理想环境的塑造将永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最初的设计构想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人与自然的参与活动而渐渐丰富其中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塑造。
景观设计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应该是当代设计的宗旨,也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设计应与科学、艺术一起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发现,用以为人类提供更新、更进步的思想和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思维空间。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不断提升大众的生活品质。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83-01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现在从采用传统形式、传统形式的再生以及引用其它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景观符号
景观符号(landscape symbols),所谓景观符号是指得到人们认同和审美上认可的事物的总称。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均可能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但是,本文主要认可在特定人群心中产生共鸣的符合集合。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的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的泰姬陵在2007年7月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大雁塔、兵马俑、黄帝陵、西安城墙、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在2007年10月被评为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二、什么是传统形式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形状和尺度,保证能指上对传统有所保留和象征,而在景观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和景观功能上有多种变化。
沿用传统的意义如果景观符号的形式与意义之间有着很强的映射关系,形式既使只有少许的改变也会影响到景观符号的意义,同时意义的主题也是一些永恒的、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内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传统符号原型,即符号的所指与能指相一致。它们通常都会是一些代表民族的文明、历史,或者象征民族本身的图腾之类的景观符号元素。例如:龙,自我们祖先设计了这种形式之后,在华夏大地上,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区域应用它,都是对它传统意义的一种沿袭。因为,在我们看来,它就是华夏民族历史与文明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代表符号。
三、怎样在景观符合中传承传统文化
由于技术、材料、社会需求和社会观念的发展,某些传统景观符号完整、具体的形式成为不适宜或者不必要时,我们就可以通过采用局部、抽象或简化以及单个景观符号形式重新组合等手法使传统形式得以再生。
(一)采用传统形式的局部
这种情况是指引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局部形式,如某个面或某个构件来代替整体。通常是该种景观符号的形式在我们使用的地域内和时代里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我们采用的局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让景观使用者接触到局部就能联想起整体的形式。
当传统景观符号表现为一个实在的形体,而且呈现出某个明显的观赏面,该立面通常正对人们的视线或者占据形体的主要位置,可以暗示整个形体或者表明某个场景的开始,此时, 我们就可以通过对此立面的引用来代替整个景物。
这种方法是指采用景观符号中的某一两个元素,而这个元素是整个景观的视觉中心或功能结构中心,在人们的心目中可以起“借代”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辘轳与井台,代表一个带有清凉水井的传统农家庭院的景观。又或者我们可以运用一个轮船上的“舵”或者“帆”代表整艘轮船。
(二)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
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保留了传统景观符号的整体形状,但把一些繁琐的细节,或者反映不适合当代价值观念的一些内容去除,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法、技艺或材料加以体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景观,但同时它又使人时刻的陷入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遐想中。
四、结论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三)发展
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出发,追求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融合,强调地方、民族特色的创造。是从传统地方纹样中汲取精华,在地方性景观小品创作中加以发扬和拓展,在发展地方传统特征的同时,形成新的地域特色,在又具有现代功能和内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一般情况下,气候条件是通过对光照条件、空气温度、湿度等,给人的视觉和触觉感受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务必做到合理利用气候,以保证整个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感观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来调理环境的微气候,提高环境质量,以改善人的生活舒适程度。例如:在居住环境中的景观设计,南方设置有很多开敞的室外活动空间,与南方的气候有着密切联系。
(四)合理利用植被
在植被的合理利用方面,主要是指乡土植物和城市植物的选择。其中,乡土植物作为本地区的土生物种,在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较多的采用乡土植物,不但不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保证它们的正常生长,还能很好的展示地域特色。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向性,例如: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受到植物功能特殊性的限制,使得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体现以其它景观设计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在合理利用地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原生生态系统的有效保留,才能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一个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城市形成之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所以,城市与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样的,城市街道景观也与时间有着紧密联系,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理想状态的景观是不存在的,而人们对于理想景观的看法也会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街道景观和城市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空间地域文化特征。
1.2文化途径
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城市街道景观外在的表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文化和理想。在城市街道景观中,文化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城市街道美的欣赏与追求由来已久,不同的文化类型和自然地理条件成就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各个地方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上有不同的风格。如:西方人崇尚田园之美,在城市景观中倾向于天然元素的人工化,而在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景观风格。
2文化与街道景观的关系
城市街道景观反映出文化,而文化又改变着街道景观,文化与街道景观之间有着互融的关系。城市街道景观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体现在:(1)城市格局和建筑物等共同构成了景观的物质实体,其背后是历史文化的不断发展;(2)城市街道景观存在于人的脑海中,通过亲身体验、互联网、电影、报刊等途径形成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2.1城市街道景观的生长
城市街道景观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在分析城市街道景观的过程中还应该加上时间因素。花草树木有自己的生长周期,能够繁衍生长。作为文化,景观也存在文化的生长,即文化积淀。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种文化也不断走向丰富和成熟。
2.2人为的因素
作为文化的主体,人在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在上文已经有所论述,本节以实例说明。政府的决策者、投资人以及设计者等对街道景观项目有着各自的要求和意见,这些要求和意见都会对城市街道景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有重要影响。人的因素常常会被人们忽视,在街头咖啡屋里休闲的人们同样也是景观中的一道风景。看与被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方式,身着旗袍、长褂、西装都会给街道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人,让城市变得更加生动。
3街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1忽略了时代文化精神
人是城市街道景观的使用者,因此,景观的存在应该致力于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景观的设计应该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符合,将这一要求反映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即:城市街道景观应该具有相应的时代文化精神。而在当前,有些设计者片面的追求历史感,思想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对于时代精神的体现则考虑的较少,这些设计也难以受到人们的喜爱。
3.2街道文化景点堆积
一个城市的特色体现着其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中则更能彰显城市的特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城市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化。一般而言,历史越悠久,其文化的积淀也会越深厚。在设计中,面对如此之多的历史文化,设计者常常希望能够将它们全面的表现出来,企图表现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这也可能造成历史景点堆积的弊端,给人一种又多又乱的感觉。
3.3缺乏人文关怀
人,作为城市的创造者,同时也是景观的使用者和观赏者。在街道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重视人的体验感受,以其为主线,塑造出具有人情味的街道。而在现代化城市中,面对复杂的道路环境,设计者们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交通功能的优化上,将交通环境作为一个工程实体,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来看,忽略了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得城市给人一种冷冰冰、缺乏生活情趣的感觉,忽略了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情趣,设计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传统艺术,虽然在“形”上每个时期的变化往往大相异趣,但我们仍能感受到在这些形式多样的造型中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不论是彩陶上稚拙的鸟纹和蛙纹、青铜器上的狞厉的饕餮、还是汉代漆器上飘逸的凤纹,在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淘洗之后,仍然承现出一种惊人的生命活力,感动着我们现代人。
2.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科学的因素是指景观的自然性, 作为地球上生物圈的一部分, 它具有天然存在、发展的属性;艺术的因素是指景观被赋予一定的历史和文化, 具有传承性和表达性。景观设计不但可供欣赏,缓解压力和疲劳,还可以划分空间、清新宅气、展示地方文化和城市风貌。因此, 在设计中把现代人的生活同自然、历史及文化连为一体是每个景观设计师的使命。
3.中国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不可逆的传承性。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而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我们可以说,任何传统文化,都必然对艺术与科技的发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并且通过艺术与科技,或者直接,或者间接,都对现代设计产生连带的巨大影响。任何时代的设计都是与当时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会对设计产生影响。
3.1 传统文化图案的运用
传统的纹饰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无论是作为底纹,主体图案还是边饰或角饰, 都能透露出一股古朴、清新的气息。在景观设计中对传统图案的运用多用于石刻和手绘。例如,历代古都故宫的道路、栏杆、扶手、墙壁都刻有龙风纹样和祥云图案;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文化柱上的佛像图案。
汉字本身是一种艺术形象, 具有美和抒发感情的特性。汉字源于图画, 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提及: “ 既是字, 又是画” 汉字可以说是物象符号化, 语义图案化的典范, 在设计中适当运用文字象形这一历史成果, 仍不乏产生耐人寻味的构想。例如,西安大雁塔北广场的汉字书法铺装,让平常的地面成为了一道耐人寻味的文化景观;同时大雁塔的许多行道灯柱不仅在造型上采用了唐代灯柱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形式,而且灯柱上都写着唐代的诗词歌赋,让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唐文化的气息。
3.2 传统文化色彩的运用
传统的民族色彩, 受中国文学、戏曲的影响, 如戏剧脸谱, 民间木版年画的色彩, 特别是国人偏爱的“ 国色”―― 红,用来加强满足视觉的要求和表现吉祥、热烈、喜庆的传统气氛。受民族的因素和居住条件的影响, 形成了人们对红、绿传统色彩的特殊喜爱,有时景观色彩运用要根据各个城市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南方的景观就比较淡雅、绿色为主,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典型代表。例如,苏州拙政园的主要色彩为灰、白、绿。而北方景观设计色彩运用比较大胆、强烈。例如,北京的前门大街上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同时灯笼的造型采用了鸟笼的形式,色彩与造型都同时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文化。
景观中的色彩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它是不断变化的,特别是园林景观植物随着晨昏、四季、朝霞暮霭不断地起着变化,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醉人、硕果累累,冬季白雪皑皑、枝干遒劲。很多通过植物色彩设计的景观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蕴,运用不同或相同颜色的藤蔓植物,组成所需要的图案造型,虽然是造型迥异,但是由于材质的相同可以达到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让人感觉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与意境。所以,景观设计中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表达色彩时的考虑,不能孤立的进行,而应综合“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等诸多影响因素,才能应用得恰到好处。
3.3 传统文化意境的运用
“琴、棋、书、画”作为中国传统元素曾经一贯被设计师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通过各种巧妙的“借景”、“虚实”的种种方式,使建筑群与自然山水的美沟通汇合起来,而形成一个更为自由也更为开阔的有机整体的美,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境界。例如北京的颐和园、苏州拙政园。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天人合一的的和谐思想,以及有法无式的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可使用风景开合、空间对比、引导与暗示、藏与露、渗透与层次、叠石观水等艺术手法,创造步移景异的景观空间意韵。
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在艺术上,可以概括的说就是“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却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中是中国人文思想的意向载体,它所追求的和谐、节制、朴素和含蓄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人文、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是基于儒、道、释三家互补交融、兼容并蓄的观念的注解,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观,更重要的是它们体现了中国式的智慧、意境和精神,印证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积养、品行和操守。
可见,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元素都可以在景观设计中运用,它的宗旨就是让景观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并行。
4. 结语:
在当今这个设计风格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避免盲目的追求形式,膜拜西方模式和风格。只有重视、保护、利用好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恰当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才能凸显中国景观设计的独特意境,同时利用景观这个载体来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宣传力,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使人们生活在自然、生态又有历史人文气息的环境下。
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在景观设计中的理念, 既富有传统神韵而又突破了中国传统风格中沉稳有余,活泼不足等常见的弊端, 追求设计的新意而又不忽略传统文化风格的体现, 使传统的文化艺术更富有韵味、现代味, 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更展现一种民族自豪感。透过传统文化的历史延伸脉络, 我们可以看出, 景观设计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地受到不同时期的文化的冲击而更新拓展, 它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 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参考文献:
陈军、杨志运 . 论中国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 . 艺术空间.2010(11)
we are explicit already view demand body now the special features of a
city.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comes from the particular and natural condition, the backlog of the history culture.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native culture, passing the reading concerning its nature and the humanities histories, real object of or literalness.From here feelingplace spirit:A kind of inside power of the natural process and the humanities process that comes from the region, is a motive and reason that designs the form back, also is design should express and body now of amenity essence belong to sex.Such design is to belong to the native son, belonging to the life of the native son, certainly also belonging to the local nature and the history process.
关键词:景观设计目的, 城市特色,本土文化
Keyword:The view designs the purpose, the city special features, nativ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目的
随着环境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人们艺术修养、文化修养的提高,景观已经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比如“景观豪宅”、“公园式学校”、“花园城市”等广告语不时跃入眼帘,这也说明关注景观的不仅是市民,而且开发商、城市政府等都在重视环境和景观品质,纷纷邀请景观设计师进行专项规划设计。于是,景观设计也成为景观师、建筑师、规划师和艺术创造人关注的重点。
在城市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之际,景观的塑造要应对各种挑战,如:如何保护好各种生态资源,如何充分发挥城市景观的作用,如何提供足够的公共活动设施,如何保留一定规模的绿色开敞空间和视线走廊,保持开阔的空间和视野,如何充分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和轮廓,如何保证良好的交通联系等等。景观设计的目的是创造多功能平衡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能得以保护的绿色空间。应该说是多者兼顾,而最为首要的是展现城市风貌,体现本土文化。
·城市特色
景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要充分体现城市特色的。但现状:城市的特色越来越难以追寻。人们在呼吁保护城市特色,也有的号召“打造”城市特色,无可奈何的是,中国经济转型时代的城市特色业已形成,那就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各个城市都差不多、混乱的“新面貌”。这其中的症结是对城市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的轻视,即对本土文化的忽略。
因此说: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是城市特色独具的灵魂。
许多城市因江河湖海而魅力无穷。意大利的威尼斯因它美丽的海湾与纵横180条运河相连的118个岛屿,构成举世无双的水城;而它多次易主的历史和发达的商业文化,使这成为永远阅读不尽的诗篇。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壮丽山城重庆,漓江之滨宛如仙境的桂林,是吸引无数人追寻奥秘城市美景的去处。自然条件,无论是优是劣,启迪着建设者的智慧。
许多城市因历史文化而光芒四射。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只说它的现代文化遗存,像世界级的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米罗、达利等人的艺术活动及其遗迹;高迪如梦如幻的教堂、公园和宅邸;特别值得我们回味的是,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这座不起眼的小平房,这是现代建筑大师德国人密斯·凡·德·罗的经典作品,就连里面的椅子,也是密斯设计的经典的现代家具。人们像朝圣一样,朝拜巴塞罗那的这座文化名城的文化遗存。再说我们的天津,它在近代史中与北京的特殊关系所形成的下野政治人物的故居,它的九国租界,它在中国现代文明启蒙中不可替代的领先地位……近代文化遗存,形成了城市特色,奠定了它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许多城市因处理自然条件和文化遗存的智慧而令人赞叹。大自然给人们的,并不都是良好的条件,有的城市面临的是极为恶劣的条件,比如印度干热沙漠地带的古城杰伊瑟尔梅尔,哲学般的处理阳光与阴影的智慧,使得人们争取生存的同时,创造了城市的特色:为防止风沙直穿,它有狭窄弯曲的街道;为争得更多的阴凉,沿街建筑层层出挑;为白天通风夜晚乘凉,形成以天井和屋顶平台交错的独特城市肌理——天井“黑洞”。这里所举的一些例子,主要是从城市设计的大角度、宏观的方向来说明对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合理利用与改造,它们都是积极的,有持续发展的可塑性。其中最可贵、最能动的因素还是人处理城市的智慧,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们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留住了让市民引为骄傲的文化遗存,城市独具的特色,也就尽显其中了。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城市建筑和景观设计都完全围绕了城市原有的历史、人文特色来进行,本土化也随处可见。
在我们身边,中山岐江公园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实例。
这是一个有“经历”的地方,属于“曾经”或者“昨天”,残旧而融合,人们的力量与意志已经汇同于“造化”。 “怀旧”是一种现成可触的情绪。即使是面对较简陋的工业,我们仍在旧址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歧江公园是一个充满时间感觉的地方。不同年代的工业水平,造型差异、材质趣味,近距离“并置”,类似“琥珀”对时间的储藏。
当接触到岐江公园这个设计的时候,让我一下子意识到:我们挖空心思寻找千年古迹和传统形式、以求地方文化和精神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种精神就在脚下、就在眼前。岐江公园个性鲜明,与传统岭南园林相比,岐江公园彻底抛弃了园无直路、小桥流水和注重园艺及传统的亭台楼阁的传统手法,代之以直线形的便捷步道,充分提炼和应用工业化的线条和肌理。与环境主义及生态恢复相比,岐江公园借鉴了其对工业设施及自然的态度:保留、更新和再利用。同时,与之不同的是,岐江公园的设计强调了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的文化含义和自然特质,尤其在新的设计中强化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通过再生的物质和精神设计,揭示人性和自然之美。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在岐江公园设计的影响下,在最近的公园方案设计中我们有意识的认知到场地周围地域文化对场地的影响,注重本土文化是成功景观设计的前提之一。阅读关于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应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的。比如历史遗存在场地内的古迹;当地的自然资源——江河水系与场地内的溪流融会贯通;当地的特产物种在场地内恰当的环境进行安排;当地的戏剧文化在场地内也有相对应设计……使人们亲近和进入这个公园并寻找到克服城市生活嘈杂、紧张、疲惫之后的欣喜,愉快,寻找到适合休憩和使人们舒缓平和的空间氛围,寻找到属于孩子、老人、恋人和钓鱼者们的那些场所,这些既是设计的根本前提,亦为目标。她们都是原生的、自然的、本土的,充分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共生。
·结语
景观中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化也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因地、因时制宜地选用具有本土特色的设计手法是体现景观中文化内涵最主要的因素。任何一处景观做出来,应具备本土特色、只有在这个地方才能看到的特色。真正好的作品将是使人们身历其境,不由得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历史和人文的气息。我们应发掘场地固有的景观特色,以专业眼光去观察、认识场地固有的特性,最好的景观设计看起来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只是对场地景观资源的充分发掘、利用。我国景观的现状,常见的是一些类似“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项目,尽管北方城市受资源型缺水威胁,南方城市受水质性缺水困扰,但大规模的山水式园林建设却没有因此受到限制。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景观类型,是现代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也是体现景观特色的主要方面。充分了解本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营造既符合国际一体化潮流、又具有本土特性的景观作品,才是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的主要承载体,具备文物的特性,需要保持其原真性,因此希望它“不变”;但作为城市街区,它有必须完全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长,否则街区就会死亡而使保护无从谈起,这样它又必须不断地改变。究竟什么要“不变”、什么要“改变”呢?
1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
1.1城市格局
格局的特色往往反映一个城市的规划思想。我国不少城市格局构图方正,主次轴线分明,但也有很多因地势变通、灵活的实例,形成别具一格的景观特色。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整体布局方式与它所在城市的布局形式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街区的街区布局形式是这个城市传统城市格局的缩影。
1.2传统街巷
传统街巷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历史街区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深刻。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是较为封闭、内向的,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将历史街区内部各个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并协调和有效地发挥城市的诸多功能。例如,街巷在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的同时,也是组织市井生活空间的主要场所。
1.3空间节点
(1)广场。广场是街区中主要用来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中国古代城市广场的概念较弱,一般城市没有专门建设供人们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广场,广场的功能往往是依附于其他的功能,如依附于庙宇、宗祠等宗教建筑进行祭拜等宗教活动;定期的集市贸易或经常性的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戏台前提供给人们看戏的空地等等。现在历史街区中留存至今的也多是这一类的庙宇、宗祠和商业性的集市广场。如南京夫子庙广场、山西灵石静升镇文庙广场等。
(2)交通节点。通常是指街巷道路的交叉点。由于传统街区多是在自发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街巷常常弯折成曲尺形,或是和缓的曲线形。道路的交叉点不是简单的十字形,而多是风车形、丁字形、人字形等相互交错的一种形式,节点的空间景观丰富多变,有些也兼具景观节点的效果。
(3)院落节点。指建筑或围墙围合成的半私密空间,院落节点是外部空间序列的终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中的院落节点空间是与人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关注的焦点。
(4)点缀性景观节点。通常指以标志性景观如古井、名木、牌坊、雕塑、碑刻等存在的节点,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点,人们在这里可以交往、进行信息的传达。
2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
对于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传承包括显性景观及隐性景观的传承。显性文化景观是以一定的物质或空间存在,是人们日常可以触及的,因此人们对它们也比较熟知。隐性文化景观是以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要素等为主,有些以一定的物质载体体现其内容,可有些是无形的,体现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脉络。本文侧重从显性要素对文化景观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
2.1城市肌理的传承
在我国城市的历史街区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地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要传承城市肌理的价值形态,首先要理解中国传统城市空间或场所空间的内在秩序,这种秩序是一种连续的、积极的、包容性的空间。中国的城市强调中轴线和左右对称,这是同其社会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城市主要靠封闭的外墙与院落形成城市空间,这些都是其历史发展的城市文脉所延续下来的。
2.2城市轴线的传承
城市轴线可有实轴和虚轴之分。实轴通常以建筑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表现,虚轴通常以道路系统(交通轴线)或绿化系统(生态轴线)的形式来组织。轴对称的设计思想是我国自周代以来至清代长期延续的设计模式,大到城市设计、各个街区,小至院落建筑都依照这一规则:即将主要建筑物安排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左右取得均衡对称,而轴线上的建筑依地位而高低起伏,呈现出雄伟肃穆的气势。我国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都是对称式,以钟楼、鼓楼的连线或者牌坊的序列为轴线,城市由此延伸发展,街道或者与其平行,或者与其垂直,整个城市沿轴线左右对称,形成规则平稳的布局。保留下来的不仅有北京、西安等文明古都,还有平遥、兴城等历史悠久的小镇。
2.3城市天际线的传承
天际线即空间的天际轮廓线,是城市总体形象的轮廓。在城市特色的构筑过程中,城市轮廓是城市空间形态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它有最典型的建筑群构成。
历史街区的天际线往往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标识。是在城市宏观层面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主要语素之一,因此在历史街区中要强调对历史街区天际线的有效保护,对形成该天际线的整个地区的建设和环境改变都要采取审慎的态度,实施一定的建设规划控制。由于我国历史街区大多是较为低矮平缓的天际线,由此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天际线传承的难度可想而知。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的“建设规划控制”。
2.3.1高度控制
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性天际线,往往有著名建筑物优美的轮廓成为构图的最突出主导因素,对新建设的高度的控制,防止其高度超出主要建筑,形成喧宾夺主的态势,是最有效的防止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措施。对于低矮建筑群体中的新建筑高度同样给予控制,防止其高度突破原有建筑群形成轮廓线,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基本态势。
图1的两张照片都摄于江南水乡古镇南浔。形成一对比景观特色。(a)图中,建筑层高控制在两层以内,坡顶屋面高低起伏,富有层次。(b)图中。一突兀的马赛克贴面高层建筑打破了整体轮廓线的塑造,不符合传统的视觉心理。
2.3.2视线控制
对历史性天际线的识别一般均具有某一个或几个最佳的视点。在这些视点方向上形成了该城市著名的、独特的天际线,并带给人们以一定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等心理意义。历史街区的城市天际线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独特的景观构成。因此,必须在以这些视点为基准的视线通廊内控制新建设的高度、体量等,保证视廊通畅。
2.3.3对新地标建筑的控制
对有可能成为新地标的建筑对其视距、高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采取审慎控制。
2.4街巷空间的保护
街巷空间是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的家庭化使用,使得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保护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转历史街区内部的街巷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沿续至今,但不同的地区又有着不同的特征。同为江南城市,苏州以前河后街、河路相间的街巷格局为特征。而扬州的居住地段道路格局是以方格框为骨架,鱼骨式街巷为主脉,在鱼刺两侧为尽端式的巷子。这几种街道格局是与封建经济的社会、封建家庭的统治以及厅堂式民居布局密切相关的,同时也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成的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
苏州桐芳巷小区的改造设计(图2)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如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细节,并不是完全的仿古建筑,但坡屋顶、白粉墙、花窗、庭院、风火墙等,都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印记的符号。这是一种“有形”的景观视觉控制。除了建筑风貌的重塑,还有哪些保持城市传统街区的完整记忆、增强城市的特色及个性的规划思路呢?桐芳巷保留了原有的街区格局与空间尺度。在建造新建筑的同时力求延续原有的空间氛围,使居民有乡情可寻。内向围合的总体布局不仅仅体现在每一个院落中,整个街坊的4个沿街面布置较高的商业公建,而在内核布置居民住宅,形成大街繁华、小巷幽静的氛围。邻里空间、内向围合、树木、墙等都是景观空间设计的元素。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