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2-02-02 18:41: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桂林山水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桂林山水教案

篇1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直接揭示学习课文的方法“从中心入手”学课文。

揭示操作步骤: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说说作用。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划出中心句。)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2.第二步:围绕中心句,了解内容,理清思路。

指名读课文,思考;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样一步步写的?

读后讨论交流,明确:

(1)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理清思路,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接着分述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最后总结总体感受。

三.熟读课文

1.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学生自由谈上节课的收获

二.围绕中心句,学习词句,领悟感情。

1.默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课文写了漓江水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文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漓江水“甲天下”。

(2)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运用多种方式,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

思考: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并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习重点句,领会意思和作用。

篇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将学生带进融动画、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情境中,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愿学,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提问:“你们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吗?浏览过景色秀丽的漓江吗?”农村孩子怅然摇头。教师一本正经地说:“现在老师就同大家一起乘飞机去桂林浏览一番。”话音刚落,悠扬的乐曲声伴着隆隆的飞机声由远及近,学生闭上眼真像坐在飞机上一样,悠然自得。一会儿,“桂林到了,请同学们跟导游我一起去畅游桂林的山水吧……”学生们刚一睁眼,屏幕上桂林山水的风光立即映入眼帘。学生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聆听《桂林山水》的课文朗读录音,心旷神怡,别有情趣。用这种方法导入课文,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经其事,很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心理上的愉悦,不知不觉进入学习佳境。

2.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在传授新知识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情认识,突出重难点,化难为易。教学《翠鸟》一文时,有关翠鸟外形的描写是教学重点。我是这样展开讲解的: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向学生展示美丽的翠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随后,屏幕上逐幅放映出以下画面:翠鸟的爪子――身体――眼睛――嘴巴,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观察顺序是由下而上的,突破了教学难点。继而,用鼠标分别点击翠鸟的爪子、身体、嘴巴,给各部位着色,让学生感受“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等比喻句的美感。以上寓讲于“演”、寓讲于“思”,解决了教师分析写作特点的难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篇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要理解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首先必须明确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仍然见仁见智,但有三点应当是共有的:其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其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其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它独特的文化。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文化的开放性,即指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融合。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

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许多有名的人物,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成为万世师表;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逢人便问,写成《史记》名著;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学家徐霞客,到处出游,细心观察,撰成《水经注》一书。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山各有不同;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既然,文化旅游是现代社会旅游主体,或者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旅游,那么,形成文化旅游的物质条件,即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应当成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旅游业来说,能否快速发展、繁荣兴旺,主要取决于其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具有价值。总的来说,凡是能吸引旅游者的以山水名胜、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资源和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古迹、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名人遗迹为主的人文资源,均是旅游资源。除了自然风光外,人文景观、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都以文化为主体。也就是说,都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如古战场遗址、古城墙、古庙寺塔等。以山西平遥为例,虽然只是一个4.2万人口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但却是全国保护最完整的古县城。1997年底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大力发展旅游业,“黄金周”期间,曾有每日游客突破五万人次的记录。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构成了城市旅游的主体。我国有许多优秀旅游城市,基本上以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著称,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内涵丰富。在这些城市的资源中,地面和地下保存有重要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的文物、建筑、遗址,再加之优美的环境。我国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分为六类,即古都、纪念名人名城、园林、文化城市,少数民族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名城,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重要港口和手工艺中心城市。不言而喻,对一座旅游城市而言,注重旅游资源的自然风光非常重要,但同时要大力挖掘其中的文化载体。比如桂林,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如果到了这里不去看山中的水,水中的山,那就不算到了桂林。但桂林既然这么好的山水,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名人、诗人、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家、文学家等前来,他们的足迹,他们的诗词赋画,桂林的民族风情。游人至此,亲身体味前人描述,“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心中顿生无限的惬意。还有,靖江王陵、阳朔古街、恭城孔庙,这些都是桂林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人编导的《印象:刘三姐》,将桂林的山、水、人、景、情融为一体,不禁让人想起“山川人物熔在一炉内,精灵腾踔有万千,彼此游戏相爱怜”。这种宏伟、壮观、几近完美的文化场景,让人浮想联翩,叹为观止,为桂林旅游增添更加迷人的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2016年3月18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教育方面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中央全会决议,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

本文结合“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通过在实际教学当中,采用信息化教学工作的信息处理和参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教学模式的运用。

一、“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先进性

现阶段,通过网络、电视的信息,很多老师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对教育过程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年龄跨度一般在6到13岁之间,对新教育模式适应性比较强,小学阶段,老师采用“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模式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从小学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如,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老师提前制作和备案完成链接式PPT课件,图文并茂,将桂林山水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课文字词采用网络地址链接,在课文讲解中,运用网络链接,让学生能够形象真实地看到桂林山水的影视化内容,多样化、情景化地表现桂林山水,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认知度和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小学教育”的应用

“互联网+小学教育”在运用过程中,不能只是把简单的课程录像搬到互联网上让学生学习,也不是利用互联网打破地域和空间限制,把实体教室变成虚拟教室,而应该是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从纸质载体到网络电子载体的变化,“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方式教育都应该以课本内容为主,“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老师需要课程制作,教学内容、学习情境以及讲课成果鉴定等程序化实施,将教学模式试图“产品化”,从“外观”到“内在质量”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优质的教学内容实现系统化、动态化。培养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老师进行动态化、差异化教学。

比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和《自然之道》两篇课文时,老师均可以按照“自然启示”为主线,使课堂教学与互联网搜索进行整合,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互联网上有关《自然之道》的优秀课件,理解不同版本的设计,进行自我重组,设置教案背景,百度地址链接《自然之道》课文中有关海龟和蝙蝠的文章,利用互联网微信群提前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结合课本进行预习。老师按照一定格式程序完成课件后,在课文教学时,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课文,在网络上完成了解海龟和蝙蝠的生活习性和身体特点,老师应充分实施网络情景教学,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明白自然启示,与学生同步互动,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教学。

课后学生和老师对教学课文的成果进行网络评价,持续改进。学生通过老师的互联网+模式教学逐渐改变传统的受教育思维模式,适应新变革下的“互联网+小学教育”全新模式,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探索和启发

在“互网+小学教育”的概念模式探索和实践中,全新的模式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手段,提升了教学素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小学教育”模式也开始逐渐从PC向移动终端平移,小学诸多教育APP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关注和学习,应用起来更加灵活。结合智能移动终端,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将原本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体验,通过微信、QQ等APP互联网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快捷地给予学生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

“互联网+小学教育”的新模式目前还受一定条件的限制,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互联网+小学教育”体现的是一种时代教育的先进性,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和新模式的探索运用,“互联网+小学教育”新模式将成为一种创新教育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篇5

1.偏重先进媒体展示,忽视语文知识学习

电子白板应用于语文教学重在其“实用价值”,并非其技术含量的高低。不少教师课堂上选用了大量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动画、视频等,结果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无关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了课堂教学,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和文字中所蕴含的意境。

2.呈现时机把握不准,影响教学功能发挥

只有把握时机,选择恰当的呈现方式,才能更好体现电子白板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然而,由于教师时机把握不恰当,加之缺乏恰当的呈现方式,狂轰乱炸的音画充斥着语文课堂,使学生大倒胃口,影响了其辅助教学功能的发挥。

3.课件的制作简单化,学生缺乏浓厚兴趣

很多教师在制作电子白板课件时,只是将书中内容或者教案直接搬到屏幕上,不能将电子白板与其他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并没有体现出电子白板的优势,也没有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引不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二、电子白板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定位

适时恰当地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语文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语文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有效地调动感知能力感受文本。同时,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功能,学生通过人机交互、信息交流,自我建构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激发学生无限的潜能、创新想象,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然而,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电子白板教学的作用,其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正确定位应该是:运用电子白板的生动性、直观性、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想象思维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电子白板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运用电子白板,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散文名篇、古典诗词,或寄情于花草,或寄情于山水,或寄情于事物,然而由于时间、背景、语言的差异,学生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这时教师可以将收集的大量风景图片、经典音乐加以整理、归类,借助电子白板技术在课堂上加以展示。有声的画面、生动的形象,无疑会将学生引入当时的环境,使他们展开联想并体会其中的意境,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语言,激活思维,陶冶情操,在直观、形象、生动的氛围中,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仅从课文内容去感受草原的美景,很难理解。因此,教学时我借助电子白板播放录像片,在动听的背景音乐声中,美丽的草原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身临其景。不仅领略到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激发了学生审美情趣,而且让学生理性地把握并领悟了课文内容,在享受这诗一般美的意境中情感得以升华,阅读教学实现质的提升。

2.运用电子白板,扩充课堂教学容量,增加教学密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任意把文本、图形、图表、语言、音乐、静止图像、动态图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又能进行数据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演示。因此,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课堂信息传递的渠道,多样化地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

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把海湾战争、车臣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的图片、影像资料,进行精心设计,巧用电子白板加以展示,使学生能走进课本,再现情景,再走进生活,由“感”生“情”。这样不仅扩大了本堂课的知识背景,而且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真切了解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

3.运用电子白板,拓展多维交流,促进协作互补

篇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运用投影手段,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其次,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儿童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掌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运用启发性的导语和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尽快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想看看桂林吗?想看看甲天下的山和水吗?”学生听后都高兴极了,异口同声回答:“想”于是,在温婉流畅的钢琴乐曲声中,我出示了“桂林山水”的录象,并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秀丽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动情的朗诵,使学生个个如痴如醉。就这样,老师很轻松地带入了本课的情境中,为讲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再如教学《》一课时,由于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学生要体会中国工农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观看一段精心剪辑的关于的录像片。一组组生动逼真的镜头,加上教师一句句饱含感情的解说,把学生带上了路。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诗的意境。接着,教师配乐范读全诗,以声、情感染学生。此时学生学习诗歌的欲望和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纷纷跃跃欲试。

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中,大量的信息、精彩的图片,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不可穷尽的资源宝库。这宝库里不乏同行的优秀论作,如优秀教案、论文、课件等,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本校的校园网中,也有不少的可用资源。一次,我下载网上设计的《秋天的雨》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画,聆听着诗一般的配乐朗读,渐渐地,他们陶醉了。我让学生再次听着音乐,跟着小声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学生们读得声情并茂,入情入境,读完了还要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有一次词语教学,是让学生积累一些四字词语,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天高云淡”等。这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色很美,我努力地用语言进行描述,让学生想象那景,甚至还在黑板上画一画景物,以求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可是,许多学生仍用似懂非懂的眼神望着我,期待着更进一层的讲解。此时我想:要是有现成的景物图片该多好啊!下课了,我马上从电脑中查出了许多相关的风景区图片。这些景物不就是书上那些词语所描绘的景象吗?我将图片上传到教室,让学生们看景学词。这样,看着一幅幅美丽的图片,再听着我的讲解,学生们一脸的释然。借助网络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丰富表象,发展学生思维

人们学习任何知识,都是离不开想象的。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必须重视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投影,可以帮助学生仔细、全面、深刻地体验课文内容,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为想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表象。这不仅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利于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为了有利于学生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我分别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观赏桂林山的多姿多态,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觉得像观光一样热闹有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

篇7

文章来源于生活,平常注意观察生活,为作文积累素材。作文指导不要局限于教室指导,要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可抓住事物的一个方面、一个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如写“校园春色”,可带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花坛边,学生边观察,教师边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必然作文兴致高,想象力也更丰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时,先指导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细致观察。可先总述“校园春色真美”,然后从不同方位、不同顺序,具体观察花坛里的迎春花、一半红、海棠花、向日葵等多种花的形态和颜色,闻它的气味,摸它的叶和花。把观察到的情况和感受具体描述出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有血有肉,情景交融。

二、指导学生读书要“精”

清代著名学者袁牧在总结自己年轻时的读书教训时提出:“泛观而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就是说,广泛游览而没有精选,莫过失在于:虽然读书量大,却很少掌握要领。投入多而产出小,这不是典型的无效劳动吗?读书,精选很重要,读书之根本就是要知其理、明其意。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名词佳句,欣赏其写作手法。如学习《林海》一课,要学生弄懂“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之意;学了《桂林山水》,要精读文章中的一些比喻句:“桂林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清得仿佛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让人读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从中学到运用比喻句,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还要指导学生多看有关的课外书,从中吸取营养。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有提高。

三、诱导学生想象要“深”

小学生作文,大部分是写自己亲身经历过或看过、听过的事。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具体就行了。随着年级的升高和知识的增长,在记叙的过程中还可诱导学生加上一些议论和想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深刻感人。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98-02

Group Dynamics in Use of Teaching Remote and Research//Zhao Xia

Abstract With the network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remo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but this for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not perfect now. The author uses the group dynamics theory for remot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various elements of an in-depth analysis and propose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group dynamics; teaching remote and research; cohesion

Author’s address Communication College,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China 250014

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是教师职业进步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教研活动不再局限于现场教研,远程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已经成为现场教研的有效补充。但是目前的远程教研效果与理想的状态存在很大差距。远程教研是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的群体活动。德国心理学家卡特因・勒温提出的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群体目标和成员的动机作用、群体的结构特性等[1]。因此,用群体动力学的理论来分析远程教研,充分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能动性是非常有意义的。

1 远程教研的群体结构

1.1 群体的组织结构

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目标的实现程度与群体组成的异质性有关,对于复杂目标的完成,异质性越高,目标完成的程度越好。异质群体成员可以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远程教研打破时空的限制,群体成员由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人员组成,充分提高了群体的异质性。传统教研由于受时间、空间、经费等条件的限制,普通教师很少有机会与专家在一起进行交流。远程教研使得专家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与普通教师进行远程交流。

1.2 群体的交往结构

传统教研活动往往是名师或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教研员进行点评和总结,普通教师观摩学习。这种模式过多地依赖权威,不仅使成员的目光受到限制,而且无法充分调动普通教师的积极性,影响群体的内聚力。远程教研采用群体控制的互动模式,成员的交流更加充分。网络上的交流减少了面对面交流方式中存在的紧张与顾虑等情绪,更利于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同学科的教师由于教学工作的相似性,具有很强的认同感。一线教师具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观点更加切合实际,能给专家提供鲜活的研究材料。专家理论上的宏观的指导能让教师在实战探索中少走弯路,教学思路更加明晰合理。

2 远程教研活动的开展

2.1 资源共享

网络上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但是教师想找到真正切合自身需要的资料却如大海捞针。同学科的教师从事工作的相似性,决定了教学资源具有极高的可重复利用度。另一方面,经过同学科教师实践检验的教学资源信度和效度都很高,推广应用并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能大大减少其他他师搜集资料的工作量。

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教学过程中,桂林周边学校的教师可以利用地理优势,组织学生实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妙,充分体会各种文字表达方式的作用。其他地区无法这样做,学生的感性认识相对就低一些。如果桂林周边地区的教师根据课文的需要将实地景色做成视频,通过远程教研与大家分享,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小这种差距。

远程教研使教师不仅可以共享课件、教案,还可以分享心得与创意。一盏灯可以照亮一间教室,而这盏灯放在远程教研的平台上,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照亮大批师生的心灵。

2.2 合作与竞争

群体是在成员的合作与竞争中动态存在的,群体存在状态的维持依靠群体的内聚力。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内聚力包括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安全感。它主要受群体内合作氛围(如成员之间的友好程度、志趣是否相投、成员的安全感等)和外在压力与威胁的影响[1]。远程教研创造了自由、平等、开放的教学研讨环境,参与研讨的都是同行,彼此有很强的认同感,提出的观点容易被接受。有远程教研群体的强大支持,成员感觉自己的教学工作不再势单力薄,遇到困难不仅可以与其他教师探讨,还能得到专家的指导,信心会得到极大提高。每位成员都可以要求或提供信息、要求或给出看法。这种高度的参与能提高成员的归属感并增强群体的吸引力。在合作交流的同时,大家能够感受到彼此的差距,自我完善的需要会驱动大家相互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有比较才会有压力,这种压力能够激发更强的动力,在对比与赶超的过程中大家的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3 交流方式

远程教研有同步在线研讨和异步交流两种方式。同步在线研讨通过视频会议、网络电话、在线聊天、电子白板等多种方式进行,成员间的交互时效性高。但是要求参与人员同时出现在网络上,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异步交流模式可以通过Blog、BBS、电子邮件、QQ留言等多种方式进行。虽然时效性稍差,但是组织容易,灵活性强,不会影响成员的正常生活。现场听课,师生受观众影响,注意力分散,产生紧张情绪,影响正常发挥。远程教研可以通过流媒体播放进行视频展示。视频录制现场没有观众,环境与平时教学情景相同,效果更加真实。成员交流观点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进行,在组织文字的过程中思想进一步成熟。所以成员发表的观点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后形成的,比即兴口头发言更有参考价值。

3 远程教研活动结果的评价

传统教研的评价权掌握在专家手中,名师点评被奉为权威。名师、专家在群体中数量很少,观点不一定全面。远程教研的评价模式是群体成员平等的互评,更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群策群力。

篇9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说得好:“中小学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编排得还不很理想,但对教师来说仍是最好的读物。因为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翻开语文课本,有一种淡淡的清香溢出,那是书香。沉浸在书香里,看花开花落,听潺潺流水,遐想人生……课文《桂林山水》告诉我桂林有多美;《燕子》告诉我春天有多美;《雾凇》美,《草原》也美;《荷花》美,就连《夹竹桃》也美……一本语文书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世界。这篇篇课文,这段段文字,一遍遍咀嚼回味,就像一把犁耕耘在荒芜的心田,心胸会慢慢被一种叫作享受的东西填满。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也是文学精华所在!背诵精华应该是一种享受,也是老师自身素养的积累和内功的磨炼。

二、?为学生而背――背出语文教师的精神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做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教师就必须有学生认可的学识威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而且要比学生做得更好。

就拿背诵来说吧,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语文教材中也有背诵课文及精彩片段的作业。这么多的背诵任务仅靠教师说教效果肯定不行,所以与其苦口婆心地说上一百遍,还不如亲自示范一次。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在背诵上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曾有位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早读课上背诵课文,一个学生竟然理直气壮地说:“这么长的课文怎么背?老师,你会背吗?”幸好这位教师有“背”而来,一口气将课文背了下来,这位学生才心服口服。

教学相长,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下苦功背诵经典可以使语文老师更有精神,更有魅力!同时也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为课堂而背――背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听特级教师的课总会拍手叫好,惊羡不已。那么成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备课没有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写,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读出了自己的惊喜,他就敢于走进课堂。”著名语文专家于漪老师就是从背课文开始,严谨治学,扎扎实实,靠硬功夫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贾志敏老师说:“备课,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能熟读成诵。”而“背课文是我的爱好”这句朴实的话语更真实地道出了贾老师课堂成功的真谛!

篇10

在班主任工作中,乐老师注重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她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指南,坚持开展“三爱、三讲、三争”的活动,她精心设计了一个个别开生面的班队会,用“礼仪教育、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事例,以榜样的教育渗透学生们的心,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在今天的幸福生活的环境中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丽事业,学雷锋就得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榜样的引导下,班级形成“人人争做小雷锋”“接着雷锋日记写下去”的风气,每个学生有个小日记本,把经常做的好事、随感,随笔写下来,因此班级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乐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用“爱心”“孝心”回报社会。在庆“三、八”献给母亲的爱等活动中,全班90%以上的独生子女会做饭、洗碗、坚持铺床、打扫卫生、洗自己的衣鞋等家务、自理能力得到提高,爱劳动的习惯逐步形成。同学们还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把零花钱2角、5角……存入“小银行”,一学期结束有的存了好几十元,用来买学习用品、缴新学期学费,还有的用来献爱心、关心病号,为家长节约了开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受到家长的好评。

二、认真教学,精心培“苗”

乐老师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对学生循循善诱,严中有爱。她能遵循教学规律,深钻教材,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她把愉快教学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她在教《桂林山水》《长城》等课文时,用重难点的突破、句子的引导,使学生置身于“桂林、长城”的大好河山之中,激发爱祖国、爱大自然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乐老师注重了渗透写作知识的指导,使学生学了写景文章后,也会抒情写作了。

乐老师在备课中能做到备学生,备重难点,因此备课教案获得区优秀教案二等奖。她还积极投入到语文教学改革中,在校曾多次承担师范课的教学,和青年教师、语文组的同志们积极探讨语文教改模式,不断求新求实。她曾成功送走了九届毕业生,重点入学率较高。她教的学生曾有20多人次获得区级楚才作文1、2、3等奖。有1名学生获得市级楚才作文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区语基竞赛一等奖,与此同时乐老师本人也获得全国教师范文比赛三等奖,受到师生和家长的赞扬。

三、转变差生,“爱心”扶“苗”

乐老师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是优生,还是暂时落后生,每个学生都能从她的“”中感受到“老师那么关心我,我不会让老师失望”的进取意识。

同学是一个聪明,但无人管教的孩子(父母离异),他有不做作业,进游戏机室的习惯。乐老师接受了这个学生后,主动和他谈心,以鼓励的方法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多次与离异的父母亲联系,在学习上一步一步扶持,上课开拓他的思维能力,使他乐于上课积极发言,作业也认真做了,作文、日记有了很大进步,再也没进游戏机室了,而且乐于踢球、看书的课外兴趣活动了。

同学曾在新村是一个辍学生(父母离异),跟着无职业的父亲,饥一餐、饱一顿的生活。四年级转入乐老师班上时学习成绩极差,而且品行也不良(父亲不管),对于这样一个学生,乐老师首先以母亲的爱给孩子治疗心灵“伤口”,从食宿、寒冷、学习等多方面给予关心和辅导。头发长了督促其理发,没洗澡换衣,督促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生病了亲自到家问候、关心。还经常与远在北京的陈军的妈妈取得联系,关注他的进步和成长。在乐老师的精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关怀下,陈军进步了,再也没有旷课的现象,而且作业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进步很快,还能做到拾金不昧,受到同学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