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2 08:21: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合作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自主教学和合作教学两种教学方法的实践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所谓自主教学指的是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工作模式,利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愿开展教学工作。而合作教学指的是在体育教学工作中,通过合理的工作手段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利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的工作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包括了以下的内容:(1)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比较,自主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讲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的出发点进行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教书将学生的意愿和主观思想放在第一位的位置,以围绕学生的自主性开展体育的教学工作。(2)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合作教学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更讲究团体合作精神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这一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朋友式的关系引入了教学工作中。(3)自主、合作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都具有极大的创新性特点。只有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才可以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工作的缺点,提高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2自主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教育工作者经过实践研究发现自主教学工作方法在体育教学实际的开展工作中,应采用以下的工作方式开展这项工作:(1)积极地利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在开展自主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积极的利用学生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利用骨干做好一般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带头者。在这项工作中学生体育骨干的作用包括了以下两点。一是做好学生示范者的作用。体育骨干利用自身自主能力培养的过程和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可以为一般学生在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应用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二是做好引导者的作用。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需要一个积极引导的过程。在实际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教育者的工作能力有限难以一个人完成对于全体学生的引导工作。这时体育骨干的作用就是辅助教育者完成这种引导工作,为自主学习的完成做出贡献。(2)教育者发挥出指导者的作用。在进行开放式体育教学工作时,教育者应积极的发挥出教导者的作用,利用专业的体育知识为学生的自主体育运动提供咨询和指导工作。这一工作分为以下的三个过程。一是在学生自主开展进行体育运动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质特点、季节情况等为学生选择运动方式进行咨询工作;二是在运动进行时,教育者必须利用专业知识知识做好学生的运动安全保证工作,防止学生在运动中出现运动伤害的问题;三是在运动结束后利用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做好运动后的恢复工作。(3)做好适当的管理工作。所谓的自主教学工作并不是完全的脱离于教育管理工作外的体育教学方法,而是一种适当的“放开”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进行教学的工作中,教育者必须把握住“放开”的程度,利用适当的“放”和必要的“管”,掌握好管理工作的尺度做好自主教学的尺度管理工作。
3合作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进行合作教学在体育教学开展的工作中,教育者应注意做好学生合作积极性的调动工作,利用学生自愿组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学生身份改变的引导工作。进行合作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的开展中,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和教师身份改变的问题。因为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师生关系,而是合作者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转变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应感。所以如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工作,使之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与教师间新型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以下的两种工作方法做好引导工作。一是在合作教学开始前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合作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游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默契度,减少陌生感,建立起很好地合作关系。二是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合作。在进行合作教学时,为了改变师生间的关系,在进行合作时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合作工作。这种方式改变了师生间的称呼,利用合作中的角色,如“1号”、“2号”或“发球手”、“接球手”等相互称呼,增加了合作感。(2)做好学生间的合作和管理工作。合作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除了要改变师生间的教育关系外,还需要做好学生间在体育教学工作中的关系。这种改变就是要在学生中建立起合作性的关系,建立起很好地合作默契利用团结协作的精神完成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同时因为这种教学是在学生内部完成的,教育者应主动的引导学生建立起自主的管理意识,在合作中完成自身的管理工作。
1.目标
作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改革和创新的一部分,合作研究网络计划致力于帮助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研究体系,鼓励这些机构将研究活动聚焦于其优势领域;促进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升双方的研究能力;帮助地区高等教育机构解决与研究相关的难题;提高创新体系中不同部门间、大学间的合作水平;通过合作研究服务地区的优先发展事项。[5]
2.愿景
澳大利亚合作研究网络计划制定了长期和近期愿景。长期愿景是在高等教育机构间建立可持续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实现各机构的研究目标,提高各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通过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促进国家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近期愿景是提升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水平,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局限于此):增加合作研究的出版物数量,改善联合申请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的情况,增加研究活动或研究人员人数,增加具有较高学历的研究人员人数,提高研究管理的效率等。[6]
(二)申请资格和申请程序
1.申请资格
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具备一定条件时便有资格申请资金建立合作研究网络项目,并成为项目的领导机构。具体要求是: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250万美元,或者在2007年和2008年获得澳大利亚竞争性赠款少于1200万美元,且距离州政府100千米或者更远。依据这些条件,16个机构具备申请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资格,分别是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巴彻勒土著高等教育学院、邦德大学、堪培拉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查尔斯特大学、埃迪斯科文大学、墨尔本神学院、新英格兰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南十字星大学、南昆士兰大学、阳光海岸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7]。此外,《2003高等教育援助法》中表A和表B列举的其他学校可以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但领导机构必须限定于上述16所大学。另外,私立研究机构、国际机构和公共资金资助的研究机构也可以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这意味着合作研究网络项目不仅可以利用国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
2.申请程序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想要参加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获得项目资金,必须通过以下步骤。第一,合作机构提交项目意向书。项目意向书包括:项目描述,内容涉及拟参与的合作伙伴、项目目标和预期结果;简短陈述,阐述拟议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达成目标,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如何满足项目目标和选拔标准;制定参考预算,明确资金的数额、主要支出方向及每个参与机构可获得的资源;指出合作研究网络计划支持该项目的必要性;明确项目所需成本,制定项目实施时间表;说明从每个合作伙伴处获得的支持[8]。每个符合资格的领导机构只能提交一份项目意向书,但是可以作为合作者参与多个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第二,管理者和合作机构讨论项目意向书。合作研究网络项目提案必须与参与机构的目标和任务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内容联系在一起。同时,合作研究网络中的合作关系要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并且能够提供潜在的长期利益。鉴于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重要性,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会与领导机构讨论合作研究项目的策略
和期望。此讨论可能会修订拟议项目的范围、结果、资金数量等,但任何一项修订都要获得所有参与者的同意。管理者认同项目意向书后,申请才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第三,领导机构提交详细的资金支助申请。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包括:最终讨论后的项目描述;简单陈述拟定项目如何帮助参与机构,特别是如何提高领导机构的科研能力以及如何使合作机构受益;简要说明项目如何满足目标和选拔标准;提供详细的项目预算;列出项目可利用的资源,包括资金、员工、学生、基础设施等;提供详细的时间安排;预测项目和各种重要的绩效指标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利益;制定事务管理计划和风险管理计划。资金支助申请必须在第二阶段结束后的四周内提交。
第四,管理者对申请项目进行评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需参加竞争评选,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的官员和相关专家对申请项目进行评估的标准主要有:项目如何满足拟定目标,项目如何支持参与机构的任务和战略方向,项目在研究能力建设方面预期的结果和效益,参与机构特别是领导机构的研究能力,参与机构提供的支持措施,合作项目是否能够长期持续,项目对政府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战略和结构改革的支持程度,项目对提升各机构研究质量的作用等。通过评估,管理者会最终选出符合要求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
(三)资金管理和使用
1.资金管理
每一个申请成功的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要和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签署资金协议,获得相应的资金支助。资金协议的内容包括项目合作伙伴、项目总资金、约定的项目绩效指标和结果、约定的时间表和相应支出等。合作研究网络项目的领导机构必须提交一份年度报告,说明费用支出情况、项目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如果项目没有满足资金协议中的要求,产业、创新、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部有权力中止项目资金的投入。
2.资金使用
合作研究项目的资金可以用于保障该项目顺利进行,比如,为参与项目的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支付的工资;为项目设立的奖学金;用于职工和学生的学术交流,联动监管或职工的发展计划,共享研究设施,购置研究设备;建立和加强合作经费等。领导机构一般获得项目资金,但也可能会转让一部分资金给合作伙伴。
二、启示
(一)设立专项资金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为提高较小的、地区的和科研项目较少的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水平和培训能力,设立了合作研究专项资金,鼓励这些机构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从而提高各自的科研水平,完善相应的研究系统。这一举措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等教育机构间开展合作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各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源,合作研究网络项目能够招募到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这样有利于高等教育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界由于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较少,从而导致许多资源、信息以及优秀人才无法实现交流共享。因此,我国需要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研究,设立专项研究资金,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项目。
(二)支持科研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重点关注研究能力较弱的高等教育机构。师资水平、地理位置及资金不足等问题常常制约着这些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的发展。鉴于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网络计划主要帮助这些机构提高其科研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逐渐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科研创新似乎成了重点大学的专利,很多地方高校以及地理位置偏远的高校在科研竞争中缺少优势。然而,这些高校却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快速提高这些高校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由于这些高校自身力量相对薄弱,政府部门应给予特别支持,鼓励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科研发展目标,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三)成立管理合作研究项目的专门机构
2落实求真务实的校企合作创业实训实战训练
不少高职院校也尝试一定的创业教育,但是很多都流于形式,创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培训,更需要实训锻炼,需要让学生在真实市场环境下真刀真枪锻炼,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感知市场环境,体验经营过程,积累经验感悟,并灵活调整经营方式、经营内容和策略。为此,需要开展求真务实的创业实训,以具体的实训项目来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没有毕业就要真正进入状态,积累经验,奠定基础,甚至能够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毕业时创业初具规模和效益。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以后,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就可以举办一定规模的创业计划大赛,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和赞助,由企业来做主裁判,根据学生的设计做出相应的评价,并根据选手的成绩和综合素养选取有潜力的学生作为重点扶植对象,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等方面指导,并聘请企业的经理作为这些学生的导师。合作企业根据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吸引学生的项目到其创业孵化园落户,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感知市场的风雨波浪,由专业指导老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实战技能,为学生提供综合实战平台。
3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拓展活动
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展教育途径,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开阔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聘请企业领导到学校开展各种讲座,组织各种性质的创业社团。学生创业课题组加强与当地政府、企业协会、行业组织合作,任课教师组织学生组织学生到富有创新性企业去参观感受,分享各个企业家的创业故事,把教师直接搬到企业现场,感知各个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文化,为学生提供鲜活的教学案例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介绍学生加入各种创业协会,让学生有更加广阔的交际空间,获取更多的创业机会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几率。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作用机制
(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总理曾多次强调: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国家;国家的兴衰在教育,教育的好坏在教师,师范教育可以兴邦。研究与创新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可以为基础教育补充高素质的教师,另一方面能够切实促进在职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也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共同的职责。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部门的调控较多。在此时代背景下,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建构教师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引领教师教育文化发展、提升教师教育成效、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共同体”以“整合”的教师教育为指导理念,充分实现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将优质的教师教育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课程资源等进行多维“整合”,一方面形成了三方教师教育合力,能够将零散的、割裂的教师教育状况建立有效衔接,使教师教育的主体凸显职能,并扩充了各主体作用的弹性空间,进而促进教师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和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共同体”三方遵循共同的发展目标,彼此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协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教师教育稳定、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推动了教师教育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作用机制
在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实践运行过程中,师范大学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办学使命,凭借其固有的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和师资队伍,负责“共同体”运行的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优质学科的建设、特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师培养资源能够促进优秀科研成果在中小学校转化,为中小学校提供在职教师培训等相关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与实施、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能够为“共同体”的高效运行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协助师范大学选定师范生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实践场域,为师范大学师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条件、环境等多方面保障。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能够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积极组织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在职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创造空间,开辟途径。中小学校作为师范大学的服务对象,在“共同体”运行过程中为师范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平台、教育实验场域,开展调查研究,反馈基础教育现实问题和发展需要,并与师范大学分享科研成果,在教育实践中与师范大学共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探索基础教育优质、高效、均衡发展之路。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合作、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各自主体职能,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了多样化、全方位的教师教育保障体系。
三、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坚持育人为本,构建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建立教师教育新的体制与机制,能够解决教师教育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脱节、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相脱离的重大问题,进而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共同体”以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为合作主体,逐步实现了师范人才培养、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协同发展,改善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传统弊病。通过三方主体的团结合作,为卓越型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共同体”自身在运行过程中也形成了稳固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理念。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哲学观
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提出并非是简单的、机械的,它旨在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教师教育现状,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师范大学与地方中小学校相脱节的壁垒。以往的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的教师教育模式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却显现出一定不足。其中,师范大学为中小学校提供教师在职培训,中小学校成为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场所,这种组合缺乏一致的目标和多元化、全方位的建设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低效结合,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合作效能不高。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能够凸显政府职能,扩大目标建设维度,实行多位主体协同合作,紧密团结三方力量,直面教育现实需求,高效产出研究成果,及时服务基础教育;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加强了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团结协作的创新发展观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以往的教师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大学为主体,中小学校参与合作的运行机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大学与中小学校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教师教育模式一体化程度较低。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团结合作、创新发展为主调,在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主体职能,形成集三方于一体的联动机制。这是对原有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高度结合与密切协作,促进了教师培养与科研的一体化、一贯性产出与发展,并有利于资源整合,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方主体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团结一致,提高了创新型教师培养的质量和规模,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卓越教师的价值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民族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区域建设、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成为新时代的召唤。同时,也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卓越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符合时展的师资队伍才能培育出符合时展的一流人才。为此,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以培养卓越型教师,建设符合时展的教师队伍为价值本位。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主体抱定宗旨、开拓创新,在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职后培训、教师教育资源整合、教师教育制度保障、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合力。力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快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
(四)“博雅兼上”的育人观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要做到“知行合一”,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同时还要更新并发扬“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博雅兼上”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修养,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博雅兼上”的育人观念才能培养出知识广博、道德高尚的学生。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在运行过程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愿景作为培养重点,建设一支素质高尚的教师队伍,为素质教育实施和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打好基础。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构建体现了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对于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和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转型期”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的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教师教育创新和质量提升的三大难题:学科教育与教育能力的相互融合、理论教育与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现阶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上,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肩负着共同的责任。构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成为当前破解教师教育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改善教育实习环境,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构建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建立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进而为师范大学实习生的教育实习提供有力保障。现如今,在各级学校“升学”压力的制约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经成为中小学校的一个“负担”,多数学校不愿接收实习学生已然成为“潜在”的事实。通过构建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中小学校能够为师范生教育实习提供良好的场域和平台,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调控下积极改善教育实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优选学科教学指导教师及班主任对师范生进行实习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培养,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实习质量。同时,师范大学也会根据现实需求选派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一道融入中小学校,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教师实习指导工作。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师范生教育实习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破解,实习环境得以改善,实习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
(二)凸显教育行政部门主体职能,强化教师职后教育
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职后教育是教师获取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中小学校教师不仅可以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与师范大学选派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专业合作,同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组织下,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在师范生实习期间可以通过“岗位置换”的方式到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师范生可以进行“顶岗实习”,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组织在职教师到师范大学进行集中培训与研修。此外,师范大学可根据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选派相应的专家、学者等深入一线教育开展专业讲座、学术报告等培训工作。这不仅能够克服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难的问题,也使得教师职后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更为灵活、多样、有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在职教师的教育成本,对于更新在职教师教育理念、完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能
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学校三方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多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师范大学拥有优质的教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信息化资源、财力资源、图书、报刊、设备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优势是中小学校所不及的。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政策资源、财力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并能对政策、财力等资源起到直接的支配作用。中小学校拥有其学校特色资源、文化资源、教育实践、教师与学生等资源,这些资源正是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现实支撑。服务基础教育是师范大学的办学特色,也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终极使命。同时,中小学校也理应成为师范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的直接受益者。三方合作的教师教育共同体能够在“整合”的理念引领下,充分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改变各个合作主体教育资源的单一状况,发挥优质资源的教育价值,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教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2.以共建共享专业资源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学校与企业是集团成员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备,通过校企合股的方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学校将引进的先进生产设备用于学生的仿真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校中厂”和技能型人才量产基地,并申请可用于全社会范围的技能考核鉴定场所,从而增加实训中心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科研氛围。校际合作,顶尖教育资源的共享。校际之间各自强势专业的已有精品课程的互惠互利互享,共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其他兄弟院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教学一线的精英合力开发集“传授、学习、实践”三者为一体,贯穿工学结合的新教材、新案例、新课程。软件合作,虚拟职业能力发展系统的开发共享。包括职业能力发展虚拟训练系统、职业技能虚拟鉴定系统。信息化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把各校现有的优秀数字化媒体教材、知识点脉络及示范性教学典型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进行整合,集中各校精英力量在现有资源库的基础上拓展编制以“课堂教学、课后实训”为基本点,“学、思、做”三位一体为基础内容,甚至在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规模后可以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使集团内各学校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始终处在行业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潮流。
二、以共建共享课程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
1.以共建共享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共建共享项目导向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开展不同类型的单项实训,将单项实训与现实工作接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共建共享任务驱动模式。以岗位工作为任务,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会计岗位的初步体验。共建共享竞赛模式。将课堂变成赛场,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共建共享考证模式。以课证深度融合为平台,以知识够用为原则,通过学生社团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充分对接”。共建共享工学交替模式。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并对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进行汇编,为论文写作、专业学习、创新创业、顶岗实习、就业等奠定了基础,实现工学交替模式。专家进课堂。与绍兴通达会计师事务所、绍兴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广发证券绍兴中兴中路营业部等携手,开展能工巧匠(专家)进课堂活动、专家讲座活动,使学生参与面达到所有班级。邀请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走进《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实训项目课堂进行授课,利用企业实际案例、实际岗位、实际任务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认同本专业,学习课程更感兴趣,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大学职业规划更加清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快速成长,实现工学交替模式。选派学生赴事务所、企业进行短期教学实践。根据事务所、企业需要,选派优秀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完成包括编凭证、登账簿、报报表、开票、地税、国税网上申报等事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工学交替。共建共享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模式。真账真做。与作为行业品牌的绍兴东方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携手,开办多期真账真做班,由事务所业务精英带着做真账,带着学生真刀真枪地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突破了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的瓶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达到1.5年-2年的会计工作经验,用最节约的时间成本快速达到企业对会计求职者工作经验的职业要求,促使学生快速成才。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生走出校门,课堂交给能工巧匠。带领学生去企业财务部门及车间、仓库等部门参观考察,由单位财务人员讲解,了解企业的账务工作流程、财务制度,以及公司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销售模式等,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账务处理环境,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以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开展四个中心建设: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应用中心、素材中心建设。共建共享专业中心建设。包括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素养、会计职业考证信息、就业支持信息、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学生职业资格获取率、学生毕业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毕业生起薪平均数、用人单位满意率、就业质量等)。共建共享课程中心建设。包括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企业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核心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应用中心建设。包括虚拟实训系统建设、能力训练与测试系统建设、视频课堂系统建设。共建共享素材中心建设。包括职业标准库、岗位介绍库、会计文化库、政策法规库、票证账表库、操作演示库、电子教材库、教学课件库、音像素材库、典型案例库、能力测试库、从业考证库、职业道德教育素材库、行业特色资源库。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困难局面,以创造出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来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它是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创办的与普通高校合作办学的二级学院,结合了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管理模式、社会资金,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开展校园校舍、教学与财务管理,其招生、教学相对独立,且能独立颁发本科学历证书。与母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更为灵活,更有利于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
1.2独立学院明确的人才定位
独立学院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基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培养计划立足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实用性。创业教育作为独立院校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全面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技巧,有利于独立学院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1.3独立学院活跃的学生群体
独立学院虽然是三本院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普通本科院校低,但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维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差。相反,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为广泛。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他们的自主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因此,对于创业教育,他们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和亲近感,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模式的展开。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培养岗位专业技术人才责任的教育形式,具体来说是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学校参与的一种运行机制。目的是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多方“共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实用性合格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资源,拓展创业教育资源平台,有利于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缓解就业压力。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来助推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创业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创造型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是大学生创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独立学院校企合作型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政府对校企合作机制的推动力不强,企业参与教育的动力不足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我国关于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相对滞后,运行机制健全,没有调动各方积极因素促进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主要目的是营利,然而在没有政策激励的情况下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不了直接影响,所以,大多数企业对于与学校合作并不关注。
2.2大部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
受政策环境的制约,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通常不高,大多数企业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其发展目标中。所以,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解决学生实训基地、简单的人才培训等浅层次、松散性的结合上,没有建立起深层次的互利互惠、共生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从覆盖面上来看,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数量不多,层次也不够丰富,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
2.3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模式创新不够
从微观层面而言,由于校企双方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校企合作多数是短期的、低层次、不规范的合作,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高层次、自愿的整体行动。一方面,学校面向市场开放办学的观念意识不浓,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投入政策等因素都影响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性不强,教学课程设计和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切实地与企业要求相结合,很难建立校企合作的科学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3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资源平台,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3.1.1外部政策的支持
在校企合作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予以资金、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大力鼓励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起足够多的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积极推进实习就业情况一体化;允许学校与企业开展双向交流,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允许学校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技术指导、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兼职教师,使学校与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建立企业奖助学金。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就业渠道,也为企业输送了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从而推动校企合作真正走向深入。
3.1.2内部体系的完善
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持续运行,学校需要成立相关的创业管理部门对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和考核,并与企业签订相应的协议;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对学籍管理、教育教学等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为了更好地整合企业与政府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学校还需要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3.2实施创业教育改革
3.2.1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实现,必须以创业课程的建设为基础。研究证明:大学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创业技能、创业心理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同时,学生可以参与创业经营的实践课程,参与企业的营销和管理,建立网上创业平台,依托社团活动等形式增强创业兴趣和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创业教育的对象、目标不同,合理设置包括学术类创业课程、实践类创业课程、团队项目型创业课程等。创业教育课程实现途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兼顾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操作。针对我国目前缺乏科学系统的专业创业教材这一实际情况,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写一些符合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特定要求的创业教材,逐步构建完善的、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材既要符合学生实际,又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平台建设,为教学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平台。走校企联合的新模式,构建创业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练场所,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2.2强化师资力量
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师资力量是关键之一。为此,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定时派送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培训锻炼,通过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市场行情,使他们成为真正具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企业团队来学校开展培训,聘请一批有热心、高素质的企业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传授学生更为前沿的知识与技能。
3.2.3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环节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依附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与实际相结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即使对少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学习氛围也只会让他们的创业激情慢慢淡化,因此,创业教育创新势在必行。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可以改革成以案例教学和创业演练为主,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创业实战演练活动和创业教育拓展活动;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校内论坛讲座及成立创业社团等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考察参观,了解企业创业历史、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学生由此可加深对创业历程的认识,并得到自己的感悟;跟踪往届学生创业实践成功的例子,为创业教育的教学提供鲜活的实践性教学案例,使之成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各类教学主体资源。通过学校聘请全国各地创业企业家、知名校友、资深人力资源专家等组成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从源头上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从而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3.3创业实践的落实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定期举办创业论坛,邀请知名企业家、校友来校演讲,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拓宽学生的创业视野,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母体学校坚持贯彻实施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广的创业教育活动,每学年定期举办“GYB、SYB、EYB”三段式培训。“GYB培训”(产生你的创业想法)、“SYB培训”(创办你的公司)和“EYB培训”(扩大你的公司)这种创业教育培训模式从帮助创业者启蒙创业意识到如何创办经营公司再到公司的长期发展和规划,从而能够让创业者逐步了解、接受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湖南农业大学率先在湖南省成立了首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优秀的创业团队提供展示产品、技术、服务的平台,有诸如“浓茶精点”“农大科技”等享有校内声誉的创业项目。同时,独立院校东方科技学院可以以母体院校为依托,共享创业资源平台。在校企合作方面,绿叶公司作为首个合作单位与湖南农业大学签约成为本校学子的免费见习基地。通过搭建“创业大篷车”平台,开展“创业手牵手,帮扶1+1”活动,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一个积累经验的平台。另一方面,绿叶公司为了更好地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推向顶峰,公司在孵化基地专门设立了办公室,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指导。学院创业的实例为校企合作型独立院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还要更多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优秀案例,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4建立健全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一套关于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考核体系,是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独立学院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实施途径的关键步骤之一。健全的考核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监督和鼓励的作用。对创业教育活动课程考核采用专题报告与纸质试卷答题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学习,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言行表达能力的锻炼。通过考核体系,学校可以了解学生对创业教育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创业意向、参与动机,为学校更好地引进合作企业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此外可以检验学校创业教育活动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企业参与力度以及实用性等。通过考核体系,给予企业与学生适当的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校创业教育活动顺利、高质量地开展,最终提高独立院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说是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等,被人们称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二、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定问题,如有些学生不愿在公众面前发言等。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应关注这些问题,不断地提高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合理分组、合理分工、合作交流
首先,合理分组学习小组。划分小组成员时要注意学生能力及个性的差异,使各小组能够均衡地开展学习。合理分工小组内部成员时,应明确个人分工,做到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此外,组内分工在使小组成员完成的共同任务外,尽可能实行轮流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担当每个角色如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最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事应注意合作交流。小组应该交流组内的不同想法和意见以致达到融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拥有看法一致或相互认同意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质疑与评价的能力、倾听他人想法的能力,尤其是能增强学生竞争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意点拨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应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放在重点、难点上,注意内容的开放性、可行性、趣味性和探究性。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只追求表面形式而不管实际效果,教师要设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时间和合作学习的进程等。另一方面,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只当旁观者,而当是学生合作的参与者,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教师在课堂上可利用一些鼓励性的语句如Trustyourself、Nevergiveup等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质疑,让学生能对知识充满渴望和好奇,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大胆得表现自己。
(三)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
在合作学习中,一种常见的极端是把讨论变成少数几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对小组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奇,每个人都会踊跃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随着这种教学形式的不断开展,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致使部分表现相对差的学生渐渐地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不断受到排挤,最终导致小组讨论变成了以某个或某几个同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避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热烈的学习气氛,对教学形式开始放宽显现,更加的民主,任凭学生大喊大叫,这样下去必然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在英语教学中,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应注重发挥成员的相互激励和帮助作用。小组成员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合作小组中个人的参与意识、合作习惯、学习态度和合作效果等。在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要注重自我评价的因素,结合自身的表现,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缺点,明确其成功的一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自我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熟记所学语言及各种语言运用技巧,也促使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同伴,提高小组团队精神。
(二)小组评价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教育专家都强调合作的好处。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美国教育界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探索创造精神。中职院校培养的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幼儿教学的实践者,更是社会发展的合作者和研究者。因而,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发展成为国家倡导的三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一般中职院校班级学生数额大,学校资源和教师数量都比较少。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学习受到限制。并且对于这些准幼儿教师来说,其工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集体性,需要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幼之间,家园之间等密切合作与相互配合。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
2.合作国家以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为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所以成为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重点的合作对象。在56个办学项目中,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占16个,与英国合作的有9个,与美国合作的有10个。从合作的外方高校来看,有不少高校的世界声誉一般,可以说我国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项目上引进的外国教育资源良莠不齐。
3.招生方式以自主招生为主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按学位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和国内研究生教育两类。其中,授予我国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要符合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授予国(境)外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的标准以外方高校的招生标准为主,且不能低于外方高校在本国的招生标准。目前,地方高校拥有56个项目。其中的46个项目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其中的10个项目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仅占21.7%,采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项目占78.3%。
二、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支持与投入,满足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办学需求第一,政府方面:提高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通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利用资金调整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分配格局,重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尤其是博士教育方面。第二,高校方面:借鉴外国优质大学先进的教育经验,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地方高校从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习外国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管理方法,缩短与外国高校之间的差距。根据地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2.立足地方需求,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区域配置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首先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投资,大力支持各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领域,适当控制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已过渡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规模,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北内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和师资力量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3.挖掘高校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项目招生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解决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因地制宜,按照差异化的学科专业来调整思路,根据地方高校特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构建新型学科是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契合的重点。加快调整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和高校的广泛重视。
4.精选合作对象,注重合作院校的国际声誉与办学水平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满足与外国高等院校合作的条件。积极寻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地方高校与国外影响力大的院校间的交流。把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机遇,派送地方高校的教师赴国外学习,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外国高校教育合作。
二、校企合作对于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普通高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能够很好的解决企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帮助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在短时期内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同时对于参加合作的高校来说,通过合作的深入发展,对于其完善自身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产学结合目标,培养出更多既具备专业素质又“接地气”的毕业生也是很有帮助的。
1.有利于高校发展
首先,学校通过合作就能够清楚地明确企业对人才有什么需求,并以此为标准和目标制定配套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达到培养目标与用人规格的一致。通过合作,校方对于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水平会获益很多。
2.有利于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通过合作,企业方不仅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还能得到最先进的技术培训等服务,这对于提高员工技术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是很有帮助的。企业通过合作能够在时展中始终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轻松面对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全方位改革,顺利完成产业升级。
3.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
校企合作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原来人的教育往往局限在青年时期,很多人的受教育生涯和机会就结束于大学本科教育或者更早。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能够提供给更多人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这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几种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送教上门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师资技术水平相对较弱的企业来说,送教上门的模式相对来说比较适合。由企业方提出需求,校方提供专业人员到企业进行评估,和企业方一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制定。在合作中,由校方派出专家以及专业管理人员,并携带仪器和设备等到企业,由讲师制定学习计划,到现场为学生进行服务,是学生能够在校外也能享受先进的学校教学资源。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顾名思义,订单式就是企业方将明确的人才培养需求交由学校,学校和企业仪器制定培养方案,双方在资源共享,技术上充分合作,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可来自各方,在完成教学培养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与企业签订技术协议。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既能够在学校学到专业知识,又与企业进行了具有一定层次的接触,属于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优秀人才资源。同时,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3.校企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师资、技术、资金能力相对较强的企业,为了更好的完成教育和人才培养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可以选择合适的地方建立校外实习和实际训练的基地。这样的合作模式更能体现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校方培养计划的实施。专门的资源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可以练就学生过硬的技术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