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1 05:51: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音乐欣赏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音乐欣赏课

篇1

进入中学,也就是进入了人生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社会的宣传环境联系在一起,在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听、唱流行歌曲成了他们繁忙学习生活后的放松,可一旦离开了歌词的解释,初中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就与他们的智力、学识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音乐鉴赏对于初中生的音乐学习是最关键的一项,学好了它,才能为歌唱、演奏、表演、创作等“丰翼足羽”,乃至使他们终生受益。

一、引趣激学

抓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经验感知探索音乐。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流行歌曲、偶像歌星,常常对教材中的歌曲不大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以学生为主体,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应该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空间,用情感体验音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少讲解、多欣赏音乐,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采用出示乐器实物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体验

为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我们一般都是通过三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初步完整聆听整首乐曲,并设置问题:这首音乐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聆听,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留有整体性的印象;第二步,分段聆听欣赏,通过分析节奏、速度、情绪、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分析讲解音乐的意境,让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体验音乐画面,从而使学生喜欢音乐。第三步,拓展延伸。对于欣赏课的教学,怎么样才能使轻松的音乐上得不那么严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是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自己去获得,这值得我们去探究。有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控制得越少,学生体验的自由度越大,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其创造性发挥得也越好。中学生正处在富于音乐想象的年龄,音乐能给他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及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情愫

一种良好的音乐情节,应该是源于不同情境下音乐对人的触动。有个故事说,一个男孩,曾在一个黄昏和一个女孩静坐在湖边,原来两人只是想坐坐,看看黄昏。可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船歌》,他说,那旋律太美了,让人只想依偎到温柔中去,于是爱情主宰了那个黄昏。可是隔了些日子他再听那乐曲,却再也找不到那种让人陶醉的感觉了,原来是心境变了。这个男孩的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境的变化,选择对应的乐曲来欣赏,因为只有这种音乐才能唤出学生内心最需要的东西,感受到它的美和可贵之处。从而,对音乐产生一种钟爱的情结。

音乐是一门艺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整个教学要以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为宗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厌为趣,变深奥为通俗易懂,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富于创造,努力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因此,在备课时必须多下工夫,在备课中尽可能考虑怎样才能承上启下、设计难易不同的问题,以提示学生、鼓励学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35-2

前段时间有幸参加了苏州市教科院举办的音乐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期间共推出了6节精彩的音乐课。由于两节课同时进行,所以只听到其中的三节,巧的是我听到的3节都是音乐欣赏课。参加活动的音乐老师覆盖了苏州各个市、区。在课后研讨中,大家对这6节课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特别是对3节音乐欣赏课的研讨尤为热烈。因为3节音乐欣赏课给我们呈现的是不同教学模式,激发了大家的思考。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大家讨论的很多观点至今还常常在我的脑海盘旋,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逐渐对音乐欣赏教学有了一些新对认识。

一、对三节音乐欣赏课的印象

第一节课,课题:瓦尔德退费尔的管弦乐《溜冰圆舞曲》

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可以用八个字描述:“条分缕析、活动丰富。”整节课教师的教学是按照《溜冰圆舞曲》的曲式结构安排的,而且结合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对每个部分的主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练习,并创编了很多伴奏节奏和身体律动,帮助学生体验音乐。很佩服教师能在短短的一节课中能够安排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活动。

第二节课,课题: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

这节课与第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运用,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如果用八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亲切可爱、结构细腻。”与第一节课教师注重对音乐要素的关注不同的是,这位教师的音乐教学主要放在故事性和趣味性上,并以绅士和小姐在古典舞会上“邂逅”作为教学的线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乐趣。

第三节课,课题: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第三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与前面两节课有很大的不同,采用的是“层层递进,迂回发展”。这样每次都能强化学生对前面欣赏过的音乐主题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与前面两位老师也存在共同之处,比如对乐曲节奏型的提炼,以及用身体律动体验音乐等。

以上是我对这三节音乐欣赏课的一些印象,三节课各有千秋,在不同的评价体系中都不失为精彩。但是从中也体现出音乐教学中存在观念上的不同和分歧,甚至有些是误区。

二、一些理解和认识

(一)音乐欣赏的整体美与特征美的辨证关系

在研讨过程中有些老师提到,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欣赏教学到底应该如何上?什么样的音乐欣赏课才是好课?对于这些问题,苏州的一位教研员的比喻很有意思。她说到:“迎面走来一个人,我们一看感觉很美,但是你很难一下说出她美在哪里。再一看,她的眼睛很明亮,一下子抓住了我们的目光,而其他的部分也和普通人差不多,只不过组合的比较耐看罢了。这就好比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它的美来自于音乐的美,而音乐美的重要体现的是整体美,然后是主题美。但并不是每个主题都能抓住人的灵魂。所以音乐欣赏教学要能够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至今我对这位教研员的精彩点评还记忆犹新,她说的真是太深刻了。回想自己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这么多年,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记忆也是对它的核心主题的记忆以及整体的感知。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命运”主题、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主题,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念故乡”主题,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惊愕”主题等等,而其他更多的是对整首乐曲音响色彩的审美记忆罢了。

义务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音乐审美教育,这个审美要求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只能说是整体把握和重点感知。如果我们把音乐欣赏课都上成音乐学院的作品分析课那样,恐怕学校的音乐课将遭遇重大挫折。因此第三节音乐欣赏课得到很多同行的认可,对第一节课提出异议,认为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二)音乐欣赏教学要注重个性化体验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很多专家早就告诫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一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就拿这次听课经历来说,第一节课教师首先就把乐曲的情境定格在一个专业的滑冰运动员身上。什么哪些段落是出场的,哪些是表现旋转的,哪些是表现高抛的,哪些表现的是复杂高难度动作的等等,教师还创编了一套手部律动,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我们不能不说教师对教学的极大热情,但是感觉这样的教学有点不靠谱。一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教导下”体验和理解乐曲,一切都是预设,毫无生成。还好学生都比较“乖巧”(可能听课的教师比学生还多的缘故)。

第二节课中,教师开始就设定一个教学情境:绅士小姐的舞会。在教学中还指出哪个部分是表现绅士邀请小姐跳舞的,哪些是表现小姐接受邀请,然后教师创编动作教授学生来表现等等,不能不说这位老师对音乐体验之独特,对音乐想象之丰富。

我一直认为,音乐欣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由于性格、学识的不同,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但是越是个性的体验才越是真实、美妙的音乐体验,虽然这里可能存在情感上的不同,但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可以把你的体验与别人分享,但你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愚弄”别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性,而尊重人性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个性价值。因此音乐教学需要的是情境,而不是语境,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能被教师语境化,从而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设立一道围城。

基于以上阐述,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是否可以把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转换为“音乐沙龙”式,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人(包括教师)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对音乐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音乐体验、理解或者研究,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将不会是一家之言,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当然这种设想还不够成熟,几句话也很难说清楚,但在我的想象里,那种教学场景一定很美妙。

篇3

回想自己学习音乐、欣赏音乐这么多年,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记忆也是对它的核心主题的记忆以及整体的感知。比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的“命运”主题、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主题,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念故乡”主题,海顿第九十四交响乐“惊愕”主题等等,而其他更多的是对整首乐曲音响色彩的审美记忆罢了。义务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音乐审美教育,这个审美要求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还只能说是整体把握和重点感知。如果我们把音乐欣赏课都上成音乐学院的作品分析课那样,恐怕学校的音乐课将遭遇重大挫折。因此第三节音乐欣赏课得到很多同行的认可,对第一节课提出异议,认为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

二、音乐欣赏教学要注重个性化体验

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很多专家早就告诫音乐老师在教学中要避免这一点。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忍不住要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就拿这次听课经历来说,第一节课教师首先就把乐曲的情境定格在一个专业的滑冰运动员身上。什么哪些段落是出场的,哪些是表现旋转的,哪些是表现高抛的,哪些表现的是复杂高难度动作的等等,教师还创编了一套手部律动,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表演。我们不能不说教师对教学的极大热情,但是感觉这样的教学有点不靠谱。一节课,学生都在教师的“教导下”体验和理解乐曲,一切都是预设,毫无生成。还好学生都比较“乖巧”(可能听课的教师比学生还多的缘故)。第二节课中,教师开始就设定一个教学情境:绅士小姐的舞会。在教学中还指出哪个部分是表现绅士邀请小姐跳舞的,哪些是表现小姐接受邀请,然后教师创编动作教授学生来表现等等,不能不说这位老师对音乐体验之独特,对音乐想象之丰富。

我一直认为,音乐欣赏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每个人由于性格、学识的不同,所处的环境、身体状况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对音乐的体验和理解。但是越是个性的体验才越是真实、美妙的音乐体验,虽然这里可能存在情感上的不同,但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可以把你的体验与别人分享,但你不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别人,更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愚弄”别人。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就是尊重人性,而尊重人性的价值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个性价值。

因此音乐教学需要的是情境,而不是语境,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而不能被教师语境化,从而为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设立一道围城。基于以上阐述,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设想,是否可以把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形式转换为“音乐沙龙”式,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对音乐畅所欲言,分享彼此的音乐体验、理解或者研究,这样学生学习到的将不会是一家之言,并在思维的碰撞中提升音乐的鉴赏力。当然这种设想还不够成熟,几句话也很难说清楚,但在我的想象里,那种教学场景一定很美妙。

三、音乐欣赏课需要传承文化

从这三节音乐欣赏教学中,还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都非常强调对音乐要素和音响的学习和记忆,而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发展和对高雅音乐持久的学习兴趣。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传承文化。

篇4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音乐教材中,加强了对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此类课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多,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有了音乐欣赏的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通过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想象力,给学生一双发现美得眼睛。通过音乐欣赏课,进而喜欢音乐,培养乐感。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欣赏有了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音乐欣赏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无疑,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音乐欣赏主动性的非常重要的手段,音乐是最富于情境性的。一幅画面,一段动画、影视画面等,都可以激起学生得联想,创设出完美的教学情境。在指导学生欣赏《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就采用了音画结合的方法,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的同时,利用大屏幕播放出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景图,画面上是一片翠绿的草地,远处牧羊人骑着马,甩着鞭子赶着羊群。近处两个蒙古族少年在蒙古包前跳着舞。通过这种视觉感受,可以直接就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草原这种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眼睛,直觉的感受到这是关于草原、关于牧民的一首曲子,从而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共鸣,进而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2创造意境,展开想象

直觉感受是艺术类审美的基础,音乐欣赏也不例外。音乐欣赏多通过对音乐的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的欣赏来激起孩子们的想像、联想,这是一种由直观感受到形象思维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课中,要尽可能的多创造各种意境。在《白雪公主》中,通过熟悉小矮人在劳动中和劳动结束回家路上的两段主题音调,加上教师适时地语言引导,可以鼓励学生对故事充分进行想象,进而完整的演绎整个故事情节,这样也更利于学生对小矮人在劳动中、回家路上的欢乐场面的理解。由此,想象便成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课标要求,要采用多种形式、途径向学生传播者知识,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不再是唯一。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使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多种形式,进行欣赏

3.1表演形式

音乐的表演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最基本的有舞蹈表演、伴奏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教师尽可能多的选择表演形式,或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表演形式来表演,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龟兔赛跑》时,首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思考:这段旋律表现了哪一组小动物呢?接着问是这组小动物的依据是什么?龟兔赛跑的故事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学生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基本能总结出:小乌龟爬得很慢,所以音乐比较平稳;而在大家的意识中,小兔子走路都是一蹦一跳的,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会相对轻松、活泼。然后指导根据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这组动作走路时的情景。最后,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自由、快乐的进行表演。

3.2故事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对故事形式的喜爱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比干巴巴的一个纯音乐欣赏更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小猫钓鱼》,在指导学生欣赏这一曲子时,笔者编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故事,边讲故事边播放图片和音乐,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首曲子的内容,并且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好,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对学生的更方面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主要实用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如欣赏《猜调》一曲时,笔者没有直接播放音乐,而是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学生对这首曲子的主题有了了解之后再来播放音乐,对这首曲子进行初步欣赏,接着将学生分组,并给出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在《猜调》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先由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其他组进行评价,然后由笔者进行最后总结。此种形式,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及集体荣誉感。

4提倡鼓励,培养成功感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提出有效的鼓励和表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学生也需要教师对自己的反馈,从而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有效的鼓励和表扬,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让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都有得“优”的机会,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艺术追求的品味、档次要求也日渐提高。反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就是要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从小对学生进行音乐的熏陶,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篇5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他们充分认识到音乐欣赏的目的和作用。音乐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音乐作品与生俱来的,因而必须让学生去投入地体会作品所具有的内涵,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如欣赏《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时,大篇幅的讲述,使欣赏作品的时间所剩无几,学生的兴趣被教师的一番“独自”冲洗得一干二净。我在讲述此类作品时,首先让学生主动地去触摸和熟悉作品的旋律、节奏,体会作品的内涵,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课堂上的主角让给学生。

二、创设优美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方式导人新课,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声情并茂地朗诵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四句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接着我说:在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同样也有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乐曲把春天静静的夜晚,月亮冉冉升起的景象一幕幕地展现在听者眼前,给人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接着,我再富有感情地朗诵每个段落的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欺乃归舟。这样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音乐意境中,教学新课就能顺利进行了。

三、激励音乐创新

音乐欣赏教学要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激励音乐创新。老师要为学生探求学习、创新学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和环境氛围,让学生感性地接触音乐,再进行理性的想象,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设计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人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有利于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造能力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音乐欣赏就是进行音乐教育强有力的手段。

四、培养情感体验

篇6

现代教育理论中提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理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情感,它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为人的需要是个性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激发兴趣的产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音乐情感正是激发学生对学习需要的主要因素。根据以上的理论基础,在音乐课中,首先应激发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情感。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设计师、建筑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既顾及音乐体系,又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的课堂学习舞台,让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发展自己的个性。

抓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心创作教学环境,使课堂导入巧妙自然。一堂欣赏课的精彩开头,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亲切、新奇的感觉,如欣赏《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上课引导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场景,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朋友们,你见过黄河吗?你能描述你所看到的黄河吗?如果没有,请想象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接下来请听一听吧!”同学们被充满激情的语言所打动,教师再进行下一步指导,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需要,刺激了学生们的求知欲,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用情感体验创设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都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充分选用这一点加倍爱护学生的语言和行动。引导学生耐心观察思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黄河船夫曲》这一欣赏教学中,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所见(电影、电视、图书等)、所想去模仿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形象,学生分几组来讨论,这样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学生迎接生活的挑战、承受挫折困难的勇气,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个人”与“集体”

篇7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德育功能 音乐审美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艺术课是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和《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相关文件精神决定的。开展艺术教育课,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在教学上应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增进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鉴赏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探索,同时让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性音乐知识,逐步形成受益终身的音乐欣赏能力,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交往与发展的合格人才。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在音乐欣赏课上的教学实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公职公共音乐欣赏课。

一、发挥音乐教育特殊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注重音乐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抵制不良因素影响。

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养方面有着其它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有效途径。笔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靳雅佳老师的《此生必听的一堂音乐课》的视频,靳雅佳老师用优美的乐曲来演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教诲。很多学生看后很受感动,同时学唱了其中的《感恩一切》、《孝亲敬老歌》等感人的歌曲。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深刻感受音乐具有的教育功能和教化的力量,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赏能力,从而达到德育、美育的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情操,帮助学生提高的审美水平和能力。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离不开审美判断。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生钟爱流行歌曲的情况,选择现代流行音乐中的佳作,如:《时间都去哪了》、《父亲》、《青花瓷》、《卷珠帘》等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教学中按照音乐审美原则帮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做出分析、判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选择更多经典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绚丽多姿,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选择更多的经典民族音乐作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领学生对民歌、民族器乐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拓展内容,同时鼓励学生们尝试学习民族乐器。最终让学生们热爱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

二、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音乐教学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学校的音乐教学应注重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适当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今后职业生活的内容,例如教学生演唱与本专业相关或者励志向上的歌曲,如《咱们工人有力量》、《我的未来不是梦》、《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相信》等。同时鼓励学生创作,让学生真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组织校园乐队和成立音乐学习兴趣小组

通过组织管乐队和民乐队,让更多的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参与其中,学生们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帮助,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演奏水平。通过参加音乐兴趣小组,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局限,让更多学生热爱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的音乐比赛,如合唱节、交流会等。组织校园文化节、技术节、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利用课间和校园广播时间播放音乐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优秀的正能量音乐作品给学生欣赏,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这样既不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避免学生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损伤听力。

四、在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94-01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对每个年级的学生提出了非常详细的要求和做法。和唱歌这种表现形式相比,音乐的欣赏这种体验显得更加抽象,如果要让学生将欣赏到的内容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欣赏课成为音乐课中最难上好的课。在各级各类比赛中,音乐欣赏课这种课型也时时成为判断一节课好坏的手段。音乐课程标准把感知与欣赏音乐规定为四个层面:1.音乐表现要素;2.音乐情绪与情感;3.音乐体裁与形式;4.音乐风格与流派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能力。另外,“学生如何将所听到音乐的感觉表现出来?”成为教师千方百计想在课堂上解决的难点。就近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

一、以图为介,画图谱走近音乐

听辨主题,画旋律线是音乐欣赏课中常用的手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音高、音准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在让学生学画图谱的初级阶段,可以先让他们熟悉旋律线的几种类型。

1. 5 ― ― ―或其他单音延长。对于这种类型的旋律,可以用直线表达,例如:

2. 同音反复5 5 5 5这种属于同一音高的反复,可用这种类型来表达。

3. 起伏音高6 5 6 5,根据音高调整所画对象的位置,音高的则画画的位置也高,音低的则相应的位置也低。

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学生对旋律有一定的认识,则可以画一些稍微复杂的图谱表现乐曲。以《微笑波尔卡》为例,这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手风琴独奏曲,回旋曲式。三个段落旋律区别明显,学生通过绘制图谱分析得出乐曲的段落结构是 ABACA,以A段4个乐句的图谱为例,如图所示:

二、 哼唱主题,牢记作品旋律

主题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作品中主题会不时重复,有时是完全重复,有时是片段重复;有时出现在弦乐声部,有时又会在管乐声部;有时出现在高音区,有时出现在低音区。但无论怎样变化,旋律的基本进行是不变的。有些乐曲的主题甚至是选择一些富有特色的民歌。例如《春节序曲》的中段就选自东北民歌《秧歌调》。在欣赏这部分音乐时,我先让学生听一遍,再让他们与作品的第一段进行对比,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后,我单独播放了《秧歌调》的歌曲视频,并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因为有了歌词,歌曲显得很具象,在唱的过程中学生学得很快。唱完歌曲再来欣赏《春节序曲》第二段,学生会忍不住跟着轻轻哼唱,使欣赏的过程更“接地气”。但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开始欣赏时不要让学生看到歌词,否则学生们容易为文字的含义限制,忽略了对音乐要素(例如速度、音区、节奏的变化等)的关注。

三、 巧抓节奏,使用打击乐器或声势动作为歌曲伴奏

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音乐要素之一。密集的节奏容易营造热烈、紧张的气氛,宽松的节奏适合表达抒情、宽广的情感。学生对节奏的体验应该是相对比较容易的,打击乐器和声势动作则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道具”,学生可以运用这些“道具”更好地欣赏、分析听到的音乐作品。

苏教版三年级教材中的《赶花会》是一首三段体的民乐合奏曲,曲式结构如下:A(a+b+a+b) B(a+b+c+d+a+b+c+d) A’(a+b+a+b)我就采用了使用打击乐器与声势辅助欣赏音乐作品的方法。乐曲第一段由两个乐句组成,旋律轻快、活泼,具有韵律感。因此,我让学生在听赏第一段第一句时,边听音乐边跟着节奏做挑着担子晃晃悠悠的动作,听第二个乐句时根据音乐的发展,利用身体作为打击乐器,拍击膝盖和手。乐曲的第二乐段舒展优美,我采用了边唱歌词边使用打击乐器伴奏的方式让学生参与鉴赏。这样学生不但体验到了乐曲的情绪特点和演奏形式,还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乐曲的曲式结构。

人们都说“艺术家是寂寞的”,那是因为在审美创造中,人类审美体验的本质特性在于其非论证的性质,也就是平时我们经常说的:审美过程难以言说。但作为音乐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将体验到的音乐感觉表达出来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相信这也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篇10

职高音乐新课标要求音乐欣赏课不仅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结合学生的时代特征,整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明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才能使音乐欣赏课更加规范性、科学性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要遵从授课的对象

1.音乐专业的职高学生。

这类学生在开设欣赏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包括识谱、乐理知识、简单的曲式理论知识等等),了解了很多有关音乐的故事,并且至少掌握了一门乐器的演奏技能和歌唱发声方法,这就给学生打下了很好的欣赏课学习的基础。再加上这类学生对自己学习音乐欣赏课有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不需要过多的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可以轻松的进入欣赏课的学习,更主动更容易的接受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

2.非音乐专业的职高学生。

现在90后的学生大多都喜欢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他们大多数没有音乐知识,有的甚至连乐谱也看不懂,这类学生就给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但是,这些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很丰富,这对他们能够深刻的欣赏和理解音乐又有很大的帮助。这类学生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去选修音乐欣赏课,可能在上课初期热情高涨,时间一长,随着一些较深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他们的兴趣便悄然减退。为此音乐欣赏课对这类学生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音乐欣赏课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尽量避免欣赏课教学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

1.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教育。

音乐欣赏课程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要通过这个课程学习来开拓职高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所以开设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音乐欣赏课程应注重情感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音乐创造的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达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2.以培养专业音乐工作者为目标的音乐欣赏课的教育。

这主要是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的,这类学生不但要学习乐理知识、曲式结构分析、音乐体裁,还要学习作曲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音乐的风格流派等等。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职高音乐专业培养的是音乐师资,所以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作为培养学校师资的职高音乐的欣赏课,还要重视对学生全面文化修养的培养,要将更多的多学科的知识融入到音乐欣赏课当中来,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三、音乐欣赏课的教学需要高素质的的教师

职高音乐授课的教师,不乏一些优秀的、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的教师。为此学校根据其具体情况,安排这些优秀的老师担任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因为上一堂精彩的音乐欣赏课不但需要教师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整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如在上《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音乐欣赏课时,如果老师不但可以清楚的讲授叙事歌曲的特点、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曲式结构、歌曲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等,而且老师还可以深情并茂的在课堂上演唱这首歌曲,肯定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带给学生更深的情感体验,从而更主动的去了解更多的叙事歌曲,这样也就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了。所以作为音乐欣赏课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V博的学识,不仅是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文学、史学、美学等广义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精彩,更受学生的喜爱,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也才能完成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初衷。

四、创新音乐欣赏课的教学

1.用声光音像技术辅助上好音乐欣赏课。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上,聆听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是通过听觉来接受知识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渐渐失去最初的学习兴趣。现代声光音像技术应用于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给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在时空、地域上的限制,大大拉近了欣赏者和被欣赏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耳闻目睹,犹如身临其境,使其获得更全面、丰富、深刻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