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机构项目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3 20:25: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机构项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育机构项目

篇1

研究方法和过程

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调研虚拟教室在欧洲各培训机构的应用情况,调研的数据来自欧洲的28个国家。

项目的研究过程分为6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研究成果

该项目完成之后,所作项目研究报告的内容不仅涉及虚拟教室的介绍、本次调研数据的分析和结论,还包括对虚拟教室中教学问题、课堂组织、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组织、教学交互以及教学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

1.调研结论

研究得出,在欧洲,调查对象虽然都知道虚拟教室,但对虚拟教室的了解甚少,也很少应用虚拟教室。当然,研究也获得了一些成功案例,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已经自主开发了虚拟教室系统――虚拟校园(Virtual Campus);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大学经济和行政学院已在高层次的教育中广泛应用了虚拟教室。

2.虚拟教室中的交互问题

虚拟教室可以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和效率。它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促进参与者之间的交互。例如,分组讨论室、视频交互、文本聊天以及应用程序共享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虚拟教室课堂,进行协作学习,提高虚拟教室的交互性,必须要注意以下教学原则。

①教师在设计虚拟教室中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对交互的需求。

②在进行虚拟教室教学前,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技术培训,让参与者能够熟练操作虚拟教室。

③在虚拟课堂中,要不断地增强交互。教师可以建立小组讨论室,组织分组讨论,同时参与者还可以通过文本、视音频进行交互。

研究得出,用虚拟教室、传统教室、非实时教学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等学习技术、平台结合进行混合学习将是未来学习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这种混合学习能够集合实时教学和非实时教学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增强跨校园的交互,同时还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互。

3.虚拟教室的内容设计和活动组织

在虚拟课堂中,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将在虚拟教室中进行。因此,对于虚拟教室的内容和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虚拟教室的内容和活动的设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传统教室和非实时教学系统的内容和活动设计也遵循这一原则,但虚拟教室的内容和活动的设计要更加严谨和精确,因为虚拟教室对内容和活动的连续性要求更高。

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课程大纲或课程介绍文档,告诉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具备哪些先行的知识,以消除学生顺利、快速进入学习的障碍。在学习内容的制作上,教师或者内容设计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材料,并使用自己较熟悉的工具整合已有材料,创建新材料,同时还要附带学习帮助、学习指导等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支持服务。

此外,研究还得出,为了让学生保持较集中的注意力,虚拟教室中一节课的时间应该要比在传统教室的时间短,同时教师还需避免单调的教学方式,要提供丰富媒体形式的教学材料,语调要抑扬顿挫,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在课后,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反馈,修订和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4.虚拟教室的教学评价

不同于传统教室,虚拟教室中的教师和学生在地理位置上是分离的,教师只能通过观察学生在虚拟教室中的行为和表现或者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来获得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而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呢?

研究提出了几种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利用虚拟教室的“问题和测试”功能,设计问答题和小测试,学生作答之后,系统会自动统计结果;基于音频的评价;基于视频的评价;基于文本聊天室的评价;利用“应用程序共享”功能,观看学生的任务操作步骤,对学生掌握的技能进行观摩和评价;通过对虚拟课堂进行录制和存档,教师可以回过头来很清晰地观看课堂全过程,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我们要加强对远程教育虚拟教室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虚拟教室中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的研究可以指导和促进虚拟教室的应用;而反过来,虚拟教室的应用又可以给理论的研究提供实验案例以及丰富的研究题材。因此,在虚拟教室的研究中,要多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研究。

第二,现有的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只是陈列了一些课件、资源,缺乏及时的实时交互,忽略了教学情境和教学交互的创设。严格来说,我们还仅仅满足于“网上电子资源展示”,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利用虚拟教室开展教学实践的方法和策略,虚拟教室的研究既需要有关技术设计和开发的研究,也需要教学设计和策略的研究。开发面向远程教育应用的虚拟教室系统,一开始关键并不在于内容和资源如何丰富,而是应该针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重点关注教学交互与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关注对硬件条件要求不高的相应软件系统的开发应用。

第三,我们在研究和应用虚拟教室时,还需考虑与传统教室、非实时教学系统等学习技术、平台的结合。集合不同学习技术、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将是未来学习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混合学习试图寻找既能发挥网络学习的优势,同时又能获得最高的效率而投入最低的学习方式。混合学习通过选择“恰当媒体”,找出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独特而有效的方法,从而使网络学习能在最合适的地方使用,解决了速度、规模和效果的协调问题。

篇2

一、教学项目的概览背景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一般机械能力的实践环节。它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一系列已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解决具体工程实际问题,而且还必需使其在设计构思及设计技能方面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并初步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的机械的概念和机械设计过程相对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工程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变化。而当前《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考核还停留在以前的陈旧模式中,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无法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程设计人员,因此,课程设计的改革势在必行。我院数控专业在天津一轻(集团)公司共同组建的基础上,在校外企业与学校共同结合下建设了校内的实训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购置了相关的工具和仪器,建成了实训实验准备室。笔者从《机械设计》教材的整体设计、具体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实施以及考核等方面入手,探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教学项目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虚拟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教学法,使学生掌握机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构的装配与调试能力、功能验证分析的能力、突发故障排除能力。项目式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巩固并扩大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训练基本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项目实施流程

(一)、教学项目的确定

《机械设计》是我院数控专业、机电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改革后所实施的主干课程。

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方法,构建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机构的设计为项目载体的课程内容,通过校企合作,构建了校内外实训基地, 形成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实施模式。

(二)、以换刀机构故障为例进行“六步法”的项目实施

1.任务引入(资讯)

(1).工作任务描述

需要设计一种快速夹紧工件的手动工具,设计人员接到设计任务单后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夹紧装置需要用的知识,制订产品设计计划,使用通用工具和设计资料等,按照工作标准和相关规范对初期设计图纸进行复核检查,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记录存档。下图为参考图。

图1 任务二 机构死点的设计

(2).解决方式(针对“任务二 机构死点的设计”)

(3).引导学生从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教师需提供以下资源,传授相关故障诊断与排除的知识,,充分了解相应故障现象,获得故障的相关信息。教师需提供以下资源,传授相关机构设计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入手,充分了解相应机构设计的要求,获得机构设计的相关方法。

2. 计划阶段

指导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单,在计划阶段6人一个小组一起讨论学习,从死点设计的概念、典型机构运动、运动副基本概念3个方面深入分析,组织思路,讨论,学生小组形成工作计划以及小组各成员分工,最后进行决策。

3.决策阶段

步骤一,接收任务单后,进行分析记录,收集相关资料。

步骤二,小组讨论作出设计工作计划

步骤三,确定设计方法、设计方案、设计时间

步骤四,向指导教师描述设计思路、设计方法等情况,并作出最后决策

4.实施阶段

选取任务二为例说明“六步法”的实施过程

小组协作在产品设计实施与检查阶段学习小组各成员进行分工:

(1)1人主要负责查资料,包括机械设计技术,机械设计手册。

(2)1人主要分析设计要求,制定设计方案。

(3)1人主要绘制设计图。

以任务二为例,教学载体为五种常见机构的设计任务。第一小组进入实施设计现场后,根据各自分工分别从资料、设计分析和绘制图纸等入手,任务完成后为第二小组完成同样设计。第二小组完成后再为第三小组布置设计任务……,如此轮换,这样对于平面连杆机构的五种典型设计任务,学生都能得到训练。

5.检查

1学生根据工作计划与各人的分工,进入现场实施设计操作,边查阅资料边设计,直至符合设计的基本要求。

2教师按照正确的设计步骤检查学生的设计过程。

(1)考核

用一体化的考评体系。

(2)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

A定期邀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切身感受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成果并作出指导评价。

B校内督导组也会及时对我们的课堂提出要求,

C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意见。

D交流经验,教师以学生小组机构设计的的完成质量及效率,并结合学生小组的团队协作、正确操作规范、机构设计任务表、作业等,评定学习成绩(占70%);学生小组通过自评,确定小组成员本次学习的成绩(占30%)。

通过上述四种评价体系的展开,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改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继续医学教育的界定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缩写CME)是指完成基础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即完成住院医师专业化培训或研究生教育后,在本专业领域内继续不断地掌握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阶段。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卫科教发[2000]477号)。组织和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是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根据受众群体和培养目标的不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为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单位自管项目四类。

二、阜外医院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开展的现状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阜外医院”)是国家级三级甲等心血管专科医院,是国内唯一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家级心血管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为配合科研型的办院方向和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的项目申报、认可办法,院所年均申报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30余项。以2011年为例,共申报完成32项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其中心内科领域18项,影像学领域3项,心外科领域11项。根据项目总结情况,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呈以下特点:

(一)培训定位和生源层次不同

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旨在推广心血管病临床技术技能,为全国培养各级心血管专业的医务和科研人才的项目有25项,占项目开展的76%。例如,外科ICU学习班、ECMO(体外膜肺氧合)学习班、心血管技术推广培训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学习班、急诊心脏病专业指南及进展研讨班等,这些项目面向全国基层医院招生,旨在加强我国各地区心血管疾病防治领域的资源共享,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领域的技术进步。另有8项以传播医学前沿知识,推动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与各国心脏病学院和专业组织的交流、沟通与合作的层次和规模为项目目标。例如,中国心脏大会、耶鲁阜外高峰论坛2011:关注临床效果/重视医疗质量、中国难治性高血压高峰论坛、北京国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学术研讨会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增进了我国医学工作者与世界先进国家的了解、互通,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

(二)师资力量、教学手段、学员规模不同

面向基层医院推广技术的培训班,大多聘请本院或学科领域内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一线医师为授课教师,以浅显易懂的教学语言,实操的手段,结合常见临床病例来进行教学。教学规模上从几十到几百名学员不等。例如,“冠心病介入治疗高级培训班”为期5天,在较为基础的规范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操作技术推广中,为规范手术适应症以及手术策略,规避手术风险,采取课堂授课、手术演示和观摩等多种形式,300余人同堂授课;在新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专项培训中,根据学员专业层次和自身学习需求,将学员分组,每班不超过20人,使用模拟器,与阜外专家同台手术,增加了病例交流和实际操作的机会,注重操作细节和防范并发症,培养了学员的实践能力。

“心血管病防治技能培训班”是常规继续教育项目,项目组深入到社区、农村基层,送知识、送技术,既了解基层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特点和问题,也能结合实际病例诊断效果考核,切实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对心血管病的防治能力。在2011年,项目组分别去了山东、天津、牡丹江、勐海,每次培训规模在200人左右,年均培训近千人次。

“中国心脏大会”是我院精品继续教育项目,也是心血管病领域专家聚集的国际盛会,涉及心血管各专业领域,包括心外科、心内科、麻醉学、体外循环学、影像医学、临床药理学、循证医学与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医院管理等。以学术报告为主要形式,吸引了来自美国、瑞士、德国、英国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专家、学者6,000余人。

三、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的现状与需求

(一)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现状

目前对于“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评价实行的是“自我评价”与“学员满意度”相结合,自我评价是要求项目负责人在举办完项目后,按“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中“执行汇报”一栏中所要求的信息逐条上报,内容包括:执行情况总结汇报表(填报单位、项目名称、举办地点、起始时间、实际培训效果分析、学员满意度)、教学情况、项目活动日程表、考试考题、学员通讯录、项目教材使用情况(教材名称、编写时间、编写人员或编写单位、教材形式、教材字数、教材目录或内容概述);学员满意度是要求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开展期间发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上传到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中。由于总结工作不受重视,也缺乏监督考核,评价部分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突显特色。

(二)以“评价”规范项目管理的需要

每年30余项的培训各具特色,却又普遍存在“轻管理”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轻则造成管理混乱,重则影响培训效果。由于缺少评价政策的引导,有部分项目不注重档案管理,导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流失,很多记录和资料无从考证。针对项目申报、开办申请、学分管理、经费和档案管理等问题进行初步调查,仅有12%的项目负责人了解政策和流程,88%的项目负责人需要在办会前期,临时指派一名下级医师或研究生,甚至赞助厂商代表来管理部门咨询。管理部门对项目负责人和各科室教学助理进行过相关管理内容的培训,试图改善继续教育项目管理局面,均因没有配套的支持和考核系统,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以“评价”调动工作热情,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

经过调研,有52%的项目负责人表示,缺乏开展项目的动力。每一个项目的成功举办都是需要项目团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对于大多数项目负责人来说是一个考验。由于他们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行政职务,临床工作又忙,项目实施则主要依赖负责人的影响力和行政指令来召集科室年轻骨干,牺牲休息时间来组织策划。而现阶段,上级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进行“评优”的激励政策,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尤其是一些基层培训项目负责人,他们需要自筹经费,一年跑数个偏远地区宣教,条件恶劣,成效却显著,这其中付出的辛苦是难以想象的,可培训效果却只有项目团队和参会的同行知晓,得不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四、评价的定位与构建

项目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项目负责人的水平上,更多的是表现在特色上,呈现出复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不是规模越大、培训时间越长、学员覆盖面越广、师资力量越雄厚的项目一定是“好”的项目,而是要根据培训目标,选择适合的师资、教学方式和规模,让学员学有所获,才是“好”项目。

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发展和改进,最终达到学员满意。项目评价体系不仅要发挥鉴定作用,更要注重引导和激励,为项目负责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信息。通过一系列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和专家建议、学员反馈来明确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好的项目”,什么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并不是为了控制项目的教学行为,而是为了引导项目负责人明确并促进项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中初步构建的评价体系由学员满意度调查、主管行政部门客观评价、专家评议三部分组成,试图将“项目负责人所要做的工作”形成综合评价框架,由不同的评价者进行评价。

(一)学员满意度调查

学员满意度的评价者是学员,调查内容与“国家级CME项目网上申报及信息反馈系统”执行汇报部分中“学员对该项目的评估意见”内容相对应。增加了“年龄”、“职称”、“单位级别”、“单位名称”四栏信息,方便项目负责人结合满意度调查数据,对学员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更好地改进项目安排。

(二)主管行政部门评价表

主管行政部门评价表的评价者是主管行政部门领导,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引导项目负责人重视管理,了解流程和规范。根据权重关系,每项满分分值不等,共6项,总分100分。

(三)专家评议表

专家评议表是由院内专家来评价,从专业的角度评判项目的目标、计划、师资、教学保障、后勤、特色以及效果。根据权重关系,每项满分分值不等,共7项,总分100分。

(四)评价程序

学员满意度调查在项目开展结束前,由项目负责人指派管理人员发放并回收、统计,发放率在100%,回收率要求80%以上;项目完成后两周内,由主管行政部门根据项目管理情况和提交的材料,进行对应评分;年末,主管行政部门组织“阜外医院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评审会”,由项目负责人进行项目总结报告,专家依据评议表打分。最终评价结果为三项评价得分合计的平均值。

(五)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将作为院级继续教育项目评优工作的客观指标,也将成为第二年是否批准申报的参考依据。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是一项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教育,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是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然而,纵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计算机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些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较难,学生难以消化,职业高中学生素质一般不是很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处在较低层次,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采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的项目教学法就十分必要。

二、支撑性理论

(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主流,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国内外教育专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多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等。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吸取了支架式和抛锚式教学法的优点而得出的,以实际工程项目对象,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示范,学生围绕项目分组协作、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三)加拿大CBE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学习和多元评价理论

三、待解决问题

(一)使计算机教师从根本上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新的质量观和学生观,进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对所教科目做到融会贯通,而且要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培养协作学习的气氛。

(三)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学生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后进生在传统模式下学习主动性差,在项目教学中通过合理分组,可以使他们明晰学习任务,消除惰性思想和依赖心理,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从根本上改变“一考定成败”的做法,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可进行多次和分级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四、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均是将教与学的过程设计成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注重的不仅是最终的结果,更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不但可以训练他们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使其在提高动手能力和推销自己等方面努力实践。

(二)区别

1.国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但不能照搬照套,否则将会适得其反。

2.国内较多的是在机电类学科教学中得到初步应用,而且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而计算机学科教学涉及软件、硬件、网络、程序设计等多方面,各课程实验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难度,且与机电类学科截然不同。

3.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多是学习上的后进生,学习主动意识和学习能力较低,接受新方法能力不强,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适应,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适合于中职生的项目教学模式。

五、理论价值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对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和教材建设等进行全面革新,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在其它专业学科教学中也将会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六、实践意义

(一)项目教学法以中职学生为中心,以项目的合作探究为导向,以多元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动机,提高综合运用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项目教学法重在改变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在现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缺乏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学习观念,逐步建立一套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共同发现者的教学模式,必将对职业高中课堂教学改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项目教学法以改革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主线,科学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理论,结合中职生特点和课程实际,精心设计各种“项目”,努力创设互动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情境,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及教材结构的根本变革,并形成体系和特色,指导其它专业的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效益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基于建构主义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主要表现在改变了三个传统的中心:由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

参考文献:

[1]曾煌兴,周晓宏.项目开发教学法的教学设计策略及其应用[J].职教论坛,2005,(18).

篇5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9-0037-04

作者简介

胡雷(1983- ),男,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高级工程师,讲师(广州,511363)

一、高职项目教学实施面临的难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发展性评价,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项目是“课程教学项目”的简称,指的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该工作内容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例如,某某企业网站建设,是一件独一无二非重复的具体工作,相对于传统的课堂中的一些教学元素,更具挑战性、趣味性、可行性、综合性。这是以实际职业活动、企业工作为背景,按照认识论改造过的一项具体工作[1]。一个大的项目可以由多个小的项目组成,而一个小项目可以分解成多个连续的任务。任务是相对较小,内容单纯的工作,用于训练更小的单项能力。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个个任务称为情境。

教师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中不再是“主角”,而是由“幕前”转移到“幕后”,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成为了“主角”。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把教学项目分解成为粒度合适的教学任务情境,提出任务,监控、鼓励学生思考,使其持续参与任务中。而学生接受任务,积极主动和小组成员配合完成任务。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面临的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学期开始前由于课程教学需要,需要教师通过企业调研和走访,获得企业真实的项目资料,且通过组织分配,把项目分解成合适的教学任务和情境。

二是进行分组教学及实时监控管理。在课程实施期间,由一个项目分解成为了多个任务情境,很多任务情境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完成,这需要把一个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任务情境训练。在小组实施任务过程中,教师必须实时监控任务完成情况,不仅是在课堂上,在课前和课后都必须了解项目进度情况,还要对任务完成的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保证项目任务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实施,完成这些工作不仅消耗精力而且存在一定难度。

三是生产环节难以模拟成情境。由于学校教学条件和实训室设备的制约,有些任务情境的真实生产环境不能很好的改造成课堂的教学过程,使得生产环节无法真正的体现到任务情境中,为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带来了难题和挑战。

四是课堂时间少,内容多。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项目是贯穿项目,是一个大型的综合项目,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都是在实施这个项目,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些项目需要的时间相对比较多,而课堂的40~45分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优势及在项目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基于上述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开展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困难,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契机下,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形式来开展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困难。

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外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录制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存放在学习管理系统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PC或者移动终端等进行学习,学生根据教师规定和自己实际情况自由的安排学习地点和时间,营造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环境,针对同一个班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水平大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课外学习时,学生记录自己困惑的知识和内容,然后通过讨论社区和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也可以把没有解决的问题放在课堂中和老师同学讨论学习,实现了一对一的辅导。这种方式使学生从被动地听教师讲课的接受者,转变成可以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研究者。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真正做到了个性化教育[2]。传统课堂中学生学习协作的力度不够,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反复讨论,达到彻底理解知识的目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可以更好的增强学生的交互合作,使其在反复的交流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和帮助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协作精神。

根据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基本原则有,以人为本的原则、课程体系内容的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原则、能力本位原则等。项目式教学中的每个项目所涉及的问题不论大小,都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更要体现能力本位原则,相对于传统普通高校“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而言,职业院校突出的是能力目标,加之课堂时间的局限性,而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达到培养目标,而翻转课堂重新构建了教学流程,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对于比较难于模拟的任务情境,可以很好的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生动具体的展现出来。同时,利用重新调整的教学方式节省的课堂时间,可以很好的在课上和师生进行项目实战,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更好的解决实战中的各种困惑。

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行动起来。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知识传授过程,即通过网络及学习管理系统了解学习任务预备知识,为任务实施打下基础;接下来的任务分析实施过程中是在课堂中完成的,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其中复杂的工作过程是可以通过教师直接现场演示,也可以通过微视频等方式自主播放学习,保证了学习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是在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而在课中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根据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针对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结合翻转课堂的优点,可以考虑将翻转课堂应用到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中去,构建出一种高效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笔者在翻转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新型的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其步骤如下:

一是告知。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上传前期准备好的任务信息,如任务的预备知识,把这些相关的信息通过流媒体的形式上传上去,如可以录制成微课、PPT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展现任务信息。而学生则根据需要,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了解本次任务的目标和任务信息,掌握预备知识,对困惑的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和同学交流讨论。

二是引入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的任务,且对任务重点难点进行提示,或者进行现场操作示范,而学生则通过课前对任务的了解,对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项目小组组长根据教师要求和任务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三是任务实施。学生分组展开实施,对发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如果无法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进行相互学习,也可以通过和老师讨论咨询进行学习,此时教师需要实时观察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动态和进程,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和学生讨论任务的相关内容,真正的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四是展示评价。通过任务实施,可以展示任务的成果,如果成果是实体的,可以轮流进行展示,如果成果是无形的电子化的,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展示,通过学习管理系统进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得出总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部分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堂外来实现,充分利用课外时间。

五是拓展训练。教师通过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本次任务的拓展训练内容,来加强本次任务训练,以达到本次任务的目标,学生通过网络系统平台获得拓展任务训练信息,和小组成员通过实时在线聊天工具或者交流学习论坛协作完成任务,且可以做到举一反三。

翻转课堂以独特的视角在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起到教学过程,在课堂上下协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调结学生学习节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孤独”和“乏味”,能够充分的发挥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的优点,充分实施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重构传统的教学过程,建立新的符合项目式任务教学的模式,在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中,把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交互式学习发挥到极致。学生作品通过自我评价,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综合得分,很客观的给出来学生该阶段的得分成绩,通过对作品多纬度、多层次的客观评价,提高学生创新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学生学习兴趣。

四、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的2013-2014上学期两个班的64名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分为A、B两组学习者。本课程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动手能力极强,是一般工学学科的代表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HTML、CSS、DIV、Javascript等技术独立完成设计制作网站,掌握规划、开发和管理维护静态网站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以《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教学中的任务6“使用CSS布局与美化‘黄山游’网页”为例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过程。其中,A组和B组分别是一班和二班,都是32名学生。A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B组则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进行实证研究,以检测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二)实施过程

开始试验前,即在课前就为B组学生提供了相关任务的实训手册、相关的教学网站资源以及实训指导、常见问题和相关的教学视频短片等,让学生课前必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得任务6的预备知识,而没有为A组学生在课前提供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要求。针对B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对课前学生的反馈结果的整理,针对任务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提示。学生根据分组对任务进行实施,教师在小组间走动监控任务实施动态,对发现问题的小组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展示且得到其他组员和教师的点评。在课后,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拓展任务训练,和同学教师在网络上进行互动。而A组学生则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实验,发现A组学生集中存在的问题是课堂时间不够用。

(三)效果分析

1.教学模式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分析

对于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否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帮助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16.98%的学习者认为此教学方式非常帮助激发学习者的兴趣,56.62%的学习者认为有帮助;10.15%的学习者认为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60.02%的学习者认为有帮助;7.25%的学习者认为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有帮助,25.15%的学习者认为有帮助,而有20.20%的学习者认为没有帮助。可见,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对于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2.学习者作品成绩分析

在本次任务6完成后,A、B两组学习者通过学习,然后分别提交任务作品,由教师打分,评价量规如表1所示。用曼-惠特尼U非参数检验方法,对于网页设计任务6作品成绩差异是否由不同实验的教学方式引起进行检验。提出原假设Ho: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两个班的作品成绩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提出假设Hi: 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两组学习者的网页设计作品成绩存在显著性的差异。通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学习者完成任务6的网页设计成绩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曼-惠特尼U检验的概率值是0.005,拒绝原假设Ho,接受备选假设,可见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习者成绩有显著性的影响,可以看出来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确实提高了学习者的网页设计作品成绩。

参 考 文 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Bergmann J. & Sams A. (March,2012). The Flipped Class: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 http:///articles/the-flipped-class-conversa-tion-689.php

[3]胡舟涛. 英语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探索,2008(2):70-71.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Reversal of Class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Hu Lei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64-03

引言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与深化,“项目化教学”以其具有教学与企业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相统一的特点,更加符合高职的教学模式而成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抓手。

“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近几年课程建设改革的核心理论。“项目化教学”是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载体。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改革,“项目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纵观各个院校的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也只是被当作一种教学法的角度在研究。课程建设基本上还是以学科为单位建立课程的“教学项目”,这与“完整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1]。

建立“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根据学生的典型就业岗位设置核心课程及课程体系,并从这些岗位中提炼出完整的教学情境。结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环节,把这些教学情境进一步分解成为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应相应的课程,并把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项目。课程体系中各个课程基于同一个教学情境的教学项目组合成一个完整工作过程[2]。

一、构建教学项目体系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赵志群博士与姜大源教授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都重点提出了“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情境”。原则上每一个教学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一个教学情境可以分解为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则是建立在教学情境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境”和“环境”,是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一个教学情境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组成[3]。

根据调查,目前的很多IT培训机构,在长达五六百学时的培训中,只是根据培训目标精选二到三个教学项目,把所有所需的知识融入到这些项目中。采用软件开发公司的做法,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知识的加深,对实战项目进行版本升级。教学项目学习过程即是企业的项目开发过程,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二、传统的“项目化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课程教学项目存在交叉和脱节的现象

虽然现在很多院校已完成了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立,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程教学团队的设置还是以单课程为中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项目也只是满足了本课程的需要。只根据自身的课程内容建立实践和实训项目,存在教学情境不统一、教学项目设计方式不统一、教材不成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又分别开展各自的实训,造成了不同课程的教学项目有交叉和脱节现象。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达不到岗位所需能力的系统性训练,达不到与职业相关的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WEB项目开发是高职学生就业的核心岗位。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包括项目分析与策划、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编写、维护与测试等一系列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分别转换为《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软件工程与测试》等学习领域课程。因此,这些课程的所有教学项目应该围绕相同的教学情境。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的课程往往由不同的课程团队负责,采用的是不同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同一个班级中,《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以“桃花节”为主题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而《WEB程序设计》却选用“电子书城”作为主题设计了另一个教学情境。那就会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完成的项目在《WEB程序设计》课程得不到应用,后者的项目界面则必需重新设计。造成这两门关系非常密切的课程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存在脱节和交叉的现象。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作用和地位的系统性理解

由于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各课程间各自为政。虽然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前对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作用和地位有所说明,但对当时的学生而言泛泛说明是不可能充分理解的。很多学生往往在学课程时才理解前导课程的作用。造成前导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WEB程序设计》的实践教学中,要完成一个WEB项目,学生必需完成网站需求分析、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这些过程。由于教学项目不成体系,造成前期工作不能及时完成,影响到核心课程的学习,更谈不上对核心课程项目的升级和优化。

三、建立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主要是理清课程间的关系。根据“完整工作过程”原理,课程体系中课程都是相互关联的。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目标是培养软件开发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基于WINDOWS和WEB二种模式的软件开发,因此《Windows程序设计》和《WEB程序设计》这二门课程是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核心课程,整个课程体系围线这二门核心课程所需的知识能力结构设置。只有理清这二条线所需的知识体系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项目案例。

根据“完整工作过程”原理建立的课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三种:必备,辅助、影响。必备关系是指在学习某门课程前必需先学习的课程。辅助关系是指对所学课程有辅助作用,但并不是必不可少。必备关系和辅助关系的课程有先后顺序。而相互影响则不存在先后顺序,只是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到另外的课程。

篇7

学习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过程就是训练算法的设计技巧和能力的过程,在建设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设计算法和开发软件的能力。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读、写结构以及使用软件工程的理论、技能和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的设计风格趋于良好,给学生外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于学生在该领域可以继续学习和研究。要想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就需要让他们具有找到问题并具备从概念层、抽象层中剥离并对其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综合设计的能力,为了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把项目导向的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问题分析

1.课程难度大,学生难以适应

数据结构和算法课程不仅逻辑性较强,同时其实践性也很强,在过去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同时概念比较多而且算法也比较复杂,对教师来讲该课程教学难度比较大,同时学生也对该课程产生了畏惧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以致用的体验,让学生对其的学习失去积极性,最终培养的学生在这方面实践能力不高,动手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无从谈起,这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严重不符。

2.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

本课程注重学生的理论和抽象思维的理解,目前要想让学生不经过实践就对课程理论很好地理解是很不现实的。以前的授课模式多多少少都存在轻视实践、重视理论的讲解,教师感觉课程授课难度大,学生觉得似乎理解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又不会联想使用所学的知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抽象数据的概念没有很好地了解,即使在课堂上听懂了也不会内化为自身的能力,也就意味着不能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慢慢地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生专业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教师对知识进行强行的灌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生学习的比较被动,对于现代大学生构造知识体系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学到知识,同时在遇到实际问题需要去解决的时候,感觉自己无能为力,对于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不会迁移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建构,对学习效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到知识,让自身的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使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是比较好的。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知识来源于生活和应用于生活,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二、基于项目导向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1.课程内容的设计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课程的应用性进一步提升

在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内容的时候,应把知识的接受融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比如,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时,必须有搜索、排序和学生名字有关的统计等操作。把知识点等引入这些具体的操作之中,这样可以让具体的操作代替原本抽象的理论,这样可以给学生一种比较真实的感觉,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把困难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主数据存储操作的同时,与此相关和有联系的算法或应用,让学生尝试着去学习和掌握,这样渐渐地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就会被建立起来。

(2)教学内容的组织以职业能力目标为依据

课程刚开始的时候,首先教师要对该课程进行概述,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要引入案例,如数据、记录、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等,这样学生就会了解到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和专业的关系以及对该课程的研究内涵和轮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项目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以实际的任务为教学的主线,按照行动导向,“教学、学习和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八个学习的情境,这样专业的技能和方法学生就会掌握。与此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他们不仅学习岗位上的数据结构类型,也要让他们能够在全局上掌握工作。教师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总结后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设计

(1)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知识点为串行,开展“教学、学习、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知识的建构,同时将其引入工作的过程中,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巩固。

(2)以项目驱动、工作任务步骤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

不管是选择课程内容,还是组织教学能容,都要以实际项目工作的内容为中心,把实际工作的流程为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把数据结构和方法进行重组后,融化在实际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也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项目开发工作的整体框架。实训的课程来自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要完成的项目任务,需用户的需求、数据流分析、数据存储的表示到算法、功能的实现和提交各阶段实用的计算机专业组产品的实际情况和公共职位的实际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在对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相关的知识、方法、技巧进行掌握,让计算机类专业群公共工作岗位能力的需求清楚地显示。

(3)参与企业生产,企业专家在生产中参与指导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对软件开发行业来讲是一门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把数据结构所谓知识进行贯穿,那么这个项目就缺少指引,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失败的项目。所以,学生参与到实习基地中的生产中的时候,其必要条件就是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进行学习和使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具有双向的选择。进入企业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在企业中从事具体的工作,实现“课堂与企业”的完美结合,同时还要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教学效果就会大幅度提升。

以项目为导向的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对学生的技术和个人专业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同时兼顾人际等多个方面的培养,我们的目标就在本科层次培养出终身学习型的高质量计算机应用和开发人才,并最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胜任他们未来的工作。同时,作为授课教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新一代的大学生在性格、认识等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按照他们的认知方式进行课程的教学,同时也要兼顾他们的认知水平,相信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课程学习,一定会给社会培养更多的、需要的人才,让社会对计算机方面的人才需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刘晓静,王晓英,薛媛媛,等.让趣味教学进驻数据结构与算法课堂[J].青海大学学报,2011,29(05):95-97.

[2]熊岳山,钱程东,徐凯.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数据抽象能力培养体会[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36(04):27-30.

[3]李和平,龚波林,刘万毅.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02):159-161.

篇8

处理器体系架构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系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理论并采用仿真方法验证[1,2]。学生没有机会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处理器模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是低效的,无法锻炼动手能力和提升想象力。 Cifredo等对处理器体系结构教学做了有益的尝试[3],大多数尝试取得的进展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课程要求。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提出问题,并探究这些问题的答案。Martinez等曾采用该教学模式提升CPU体系架构的教学效果[4],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设计一款可运行处理器的技巧。

FPGA能以较低成本短周期内设计更为复杂的高性能系统, 使得学生对体系架构有更深入的理解,可用于计算机体系架构课程教学中。本文将采用基于项目的教学方法在Nexys FPGA平台上完成实现一种处理器,并以项目的完成状况作为主要考核依据。

2 课程计划

基于项目的学习被分为几个复杂环节,全部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两人。每个小组不仅要完成处理器的已有功能,而且能够在处理器上开发他们所希望的新功能。基于项目的学习过程包含了各种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一开始就学习到处理器所需的各种功能。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处理器增加新功能,学生要独立完成各项功能。小组成员间要互相讨论设计中遇到的难题。课程结束时,每个小组要实现真正处理器,该处理器能够采用汇编语言运行实际算法。

全部课程为十二周,每周学生都要完成以下工作:

u 讲座,主要介绍新模块,一个半小时。

u 动手训练环节,每30个学生一组,为在FPGA上实现上述模块做准备,一个半小时。

u 在FPGA上实现模块,两个小时。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

u 熟悉FPGA平台,并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

u 采用逻辑门建立原理图,并仿真电路的功能。

u 四位加法器,熟悉可重用概念,采用更高级的仿真方法设计更复杂电路。

u 熟悉十六位显示原理,理解时序电路原理。

u 理解有限状态机原理,掌握基本的编程方法,熟悉控制通路概念。

u 掌握寄存器和总线概念,连接接寄存器到总线。

u 掌握算术逻辑单元的设计技巧,并能为其添加功能。

u 熟悉数据存储器和堆栈等概念,并掌握设计技巧。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关于处理器功能和架构足够知识,也掌握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和创造能力,可以着手设计处理器。目标处理器架构如图1所示,该处理器为十六位,每个时钟周期执行一个指令,流水线采用延迟分支避免流水线停止。处理器包含通用寄存器R1-R5、接口寄存器Rsw、Rled、R7seg、数据寄存器Ram和Rdm和算术逻辑单元寄存器。

图1 处理器架构

3 教学效果

学期结束后,学生已经掌握了独立设计处理器的全部细节,并能够从零开始构建强大的处理器。学生设计的处理器可被用作实际处理器来使用,并能在处理器上运行自己编写的程序。

同时学生也能够独立的为算术逻辑单元增加新功能。另外学生也掌握了如何在FPGA开发板上实现处理器的技术,诸如IP核和硬件重用等高端数字设计技术也被涵盖在课程中。

篇9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育培训趋同现象及其引发的问题

(一)培训趋同现象

1.管理类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随着教育培训规模的整体扩展,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的高端培训在办学品质和办学效果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从各高校历年培训项目的实施来看,党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这两大类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基本同化。

党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领导力架构与提升,二是政策和形势分析解读,三是人文修养和人生智慧;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需求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升级转型与决策,二是商业模式创新与战略思维;三是企业家国学文化熏陶与管理运用。这两类人员的培训内容基本上围绕这些主题进行组合与变化,不同高校的相关项目地存在着大同小异的倾向。

2.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类同

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其相关培训发展优势较明显,而综合性高校因缺乏与行业的直接关联性,对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就难对接,因而往往在培训空间的拓展中将重点放在了党政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二类学科专业性不是太强的培训对象上。

3.综合性高校内部培训项目同质倾向

一些综合性高校充分利用其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在继续教育方面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双轮驱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由于其不同的运作手段和运行机制导致两者阵营对垒,专业背景优势主导下的专业学院与体制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学院在培训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叠与交叉。不同的办学机制与体制,直面碰撞,矛盾无可避免。此外,专业院系间也会出现同质项目的冲突,如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都会有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对象的培训项目,公管学院的干部培训与其他专业学院针对相关行业内的干部培训项目也会发生竞争,而继续教育学院内部不同办学中心也会因同质项目引发不同形式的问题。社会培训需求基本同化和综合性高校培训对象基本同类,使得校内培训项目同质化矛盾日益突出。

(二)同质项目引发的问题

首先,培训师资资源紧缺。专业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项目的类同势必导致培训内容、教学计划与师资遴选都会出现趋同,从而导致校内培训资源紧缺,特别是优质师资短缺,引起人力资源成本人为抬高。

其次,争抢高端生源。同质项目的竞争直接导致校内办学单位间争取的是同一类培训对象甚至同一批生源,在其他办学条件没有明显优劣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压价竞争、无序竞争的情况,各办学单位重市场、轻内涵,项目的研发、更新升级以及质量建设等得不到更好的保证。

再次,培训机构内耗。同质项目竞争造成一些办学单位过分关注培训资源和生源竞争,忽视培训品牌内涵建设,不利于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

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策略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并能成为发展的动力。由于教育培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特征,谁拥有了培训品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从而处于培训市场的领导地位。而品牌项目认证机制的构建,是促进继续教育品牌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品牌项目认证实施的必要性

学校作为引导高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强化各办学单位品牌意识,确保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

(二)以品牌建设为导向的同质项目审批原则与流程

1.项目审批三大基本原则

学校教育培训环境的规范与有序,可以较好地推进学校教育培训的发展与繁荣,因此学校职能部门需要对全校教育培训项目进行合法性、规范性、合理性三大原则性考量和审批。

项目的合法性是项目审批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主要检视办学单位申报的项目中课程体系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聘请的师资是否拥有相应的资质;项目的规范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项目收费是否在政府财经政策框架内执行,合作团队是否具有优良的经营纪录,合作内容是否确保学校办学的主体性原则;项目的合理性是审批项目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项目合法和规范的前提基础上,还要看其是否涉及同质竞争和低价竞争等。

2.同质项目审批原则

对于校内不同办学单位申报的同类同质项目,学校坚持以下审批原则,有效避免同质竞争,使学校继续教育走向有序化和品质化:

坚持学校声誉第一原则:知名度与美誉度并举;坚持学科背景优先原则:培育专业化与精英化;坚持品牌项目保护原则:政策倾斜,制度保证;坚持优质项目免检原则:简化流程,鼓励自律;坚持历史项目区域原则:做好做大,做精做强;坚持行业委培规模原则:以一带面,提升质量;坚持新办项目领先原则:激励创新,差异发展;坚持合作协同联动原则:减少内耗,合作共赢;坚持违规事件处罚原则:赏罚有序,良性竞争;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流程透明,全民监管。

3.同质项目审核的基本程序

一是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在学校层面成立项目协调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学校管理部门相关领导、若干校内外专家和法律顾问等,协调解决一些同质项目的特殊和疑难问题。原则上协调小组的决定为最终决定意见。

二是审议和界定专业学院学科边界。专业学科背景有争议的教育培训项目实施重新审议和界定,协调小组进行专题讨论审定,相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专业学院反馈,然后形成决定,最终确定项目承办归属权。

三是继续教育学院内部整合梳理。继续教育学院内部各中心实行区域或行业划块,统筹申报,减少竞争,形成合力,重力出击。

(三)品牌项目引导策略

避免同质项目竞争的有效举措,就是对教育培训品牌项目建设实施政策引导。学校管理层作为引导本校教育培训品牌认证的主体,应主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制定相关政策,规范和指导办学单位的品牌项目认证。学校监督办学单位实施品牌认证,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秩序,确保继续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增长,其收益是巨大的,花费一定的监督成本也是必须的。所以,学校必须规范办学单位的办学行为,加大违规办学的查处力度,使办学单位实施品牌项目认证。受训者购买经过认证的品牌项目产品,办学单位精益求精提供品牌项目,从而保证受训者的长期利益,实现双赢,整个社会的教育培训水平也随之提高。

1.品牌项目的认证与引领

实施品牌项目建设的理念引领,鼓励中心按区域或行业纵深发展,以品质促效益,给予品牌特许,树立品牌标志,形成品牌效应。

如学校某继续教育中心5年内在山东地区完成290多个培训项目,受训学员达1.5万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区域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另一个继续教育中心,从2003年至今在全国烟草系统已经举办了80多期培训班,树立了良好的烟草培训品牌。

2.品牌项目的错位与创新

积极引导专业学院依托学科背景,整合学科资源,凸显专业特色,鼓励原创项目,体现亮点特色,倡导行业分流,实施错位发展,打造高端品牌,鼓励研发专业特色明显的高端培训项目。

如学校某专业学院开发的求是精英班,以高端性、专业性、独创性、针对性、实用性、稀缺性等特质,成为学校教育培训高端品牌的经典范例,目前已成功举办4期,已被推广应用到浙江大学的其他高端培训项目之中。另一专业学院研发的新型城镇化专题培训项目,充分发挥了专业优势,学科特色鲜明。此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举办6期,成为学院重要的原创性特色项目。

3.品牌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重视品牌项目建设,强化品牌宣传,统筹协调,联合促销,持续统一,形成系列品牌,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学校浙商企业总裁高级研修班、经典工商管理总裁研修、高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等系列企业家培训班已连续举办多年,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了一定的口碑。仅2012年,这三类经典精品项目年总收益已分别超过几百万元,培训人次累计1000余人。

因此对于具有高度专业背景,具有独特创新性,并且树立了培训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培训项目,在实行品牌项目认证时应予以优先权,强化品牌项目的社会吸引力和公信力。

(四)品牌项目认证的原则与流程

培训品牌认证主要遵循三大原则:一是质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应具有良好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二是总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能充分体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原则;三是数量原则,即申请品牌认证的项目必须满足一定的期数条件、人数条件以及连续举办的时间条件。

(五)品牌项目认证流程

品牌项目认证与实施流程:讨论听证、形成决定并公告、办学中心申报、协调小组讨论审定、意见反馈、网上公示、品牌项目最终确定、管理系统公布8个环节,充分体现品牌认证的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三、教育培训品牌项目维护与保障策略

(一)品牌项目开通绿色通道

被学校认定为品牌的项目,根据授权范围,此类项目其他办学单位不得再行涉及。对品牌项目予以政策保护,建立品牌项目资源库,在学校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中开通绿色通道,品牌项目通过系统申报,学校不再审批,可享受免审待遇。

(二)实行年审和抽查制度

品牌项目实行年审制度,一年申报一次。对于已经认证的品牌项目,在免审的同时,学校不定期组织抽查。不符合要求的品牌项目,撤销其认证资格,取消免审,以保障品牌项目的公信力,实现品牌项目的长远发展。

(三)建设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推进。”刘延东同志在2011年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继续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因此,加强继续教育质量建设,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一种的共识。随着高校继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各界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办学要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培训资源,一些知名高校的教育培训范围也是以高校所在区域为主,逐步幅射到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间的教育培训主要是以高校知名度、地域优势、优秀师资等进行博弈与竞争。为赢得更多的教育培训市场份额,很多知名高校开始关注如何在项目策划、课程定制、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及在营销策略上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总之,学校继续教育要吸引市场,赢得先机,创出特色与品牌是必由之路,而品牌的根本就是质量。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某些培训机构的问题曝光,教育培训行业,包括一些知名高校的继续教育,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公信力的缺失导致公众对培训机构的教学资质与品质产生质疑,而对那些具备教学专业度、教育诚信与责任心的培训机构,特别是知名高校教育培训机构来说,改变大众的不信任心理,以良好的口碑实现自我品牌的塑造与提升,更显得任重道远。

浙江大学近年来致力于教育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估指标的建立,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建设体系(简称ZTQS),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办学单位进行自检、自查、自控、自律,建设良好的教育培训质量保障环境,促进继续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继续教育以评促建,提升质量

2012年底学校印发了《浙江大学继续教育质量奖评选办法(试行)》,设立了继续教育质量奖,授予在继续教育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办学单位最高荣誉奖,目的在于表彰在继续教育事业中追求卓越绩效,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竞争优势及在社会责任、经济效益等方面位居全校前列、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优秀办学单位,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评奖为媒介,提升全校继续教育整体办学质量。

篇10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是一种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模式。

2.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1)收获目标的多重性。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往往可以得到一个过程多重收获的效果。对学生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对学校是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学校课程体系。

(2)培训周期短,可控性好,见效快。项目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且较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学生活动由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练习技能,教学效果可测评性好。

(3)实践性、职业性突出。项目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与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情境相吻合,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工作进程作为设计项目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以企业对现代职业人的素质、能力、知识要求,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

(4)互动性、科学性强。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互动过程,是在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有管理、计划、目标的实践活动。

总之,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1.认真编写《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

《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课程采取“学中做、做中学”项目教学法进行。向每个学生下发的《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是进行该课程教学的重要文书。它是整个项目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要遵守的关于课程的内容目标、操作过程、时间进度及考核评价的指南和依据。所以,进行《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项目教学的关键,就是按照项目教学法认真编写《气动技术实训任务书》。

2.《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是:学生通过对气动技术中步进模块和电控技术的学习,逐步从了解、认识到掌握应用气动技术中的步进模块和电控技术来控制多缸气动回路。要使学生掌握步进模块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及各组成元件的作用,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实际中的各种气动元件;学会分析气动回路图的工作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步进模块或电控技术来控制多缸气动回路;学会通过软件绘制气动回路图并模拟其演示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气动回路、控制回路故障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动手安装、测试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电器元件和气动元件的连接、调试及气控、电控多缸气动回路的拆装调试。

3.《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的主要能力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