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2 17:01: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生课堂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今年四月初,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地理教学的需要,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大班额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研究”,在校领导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
二、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师生互动,研究师生互动的方式。研讨学习并总结:现阶段我校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则是多途径学习,如:通过网络搜集、查阅书藉、集体交流评析等。
(一)理论储备,充实自我。
在这期间,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学习。其一是关于本课题的国内外其他人的研究现状。我了解到在国内,现在有不少的单位或个人在做与本课题有关或是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上还处于研究过程中,有些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完整的研究成果。但基本上研究的都是小班额或50人左右的教学班。我们希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二是关于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用到的一些理论知识,以使课题研究能在有力的理论支持下开展工作,使得课题工作更加地科学和到位。我们课题组成员坚持在工作之余自觉地阅览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浏览最新的教育网页,以便更好地充实自己。
(二)找准根源,把握方向。
首先,探讨、寻找到目前我们的地理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1、师-生互动的目的不明确,即:教师向学生提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重难点是什么?我们该从哪儿切入提问,只有准确把握知识本质,才能正确切入提问。
2、师-生互动的争对性不强。如:好些教师基本上是一人提问,全班回答,并且这类问题的回答大多数为:“是”“对”“不对”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基本上是无效问题。
3、生-生互动的主观性太强、太随意。在有些课中生生互动多的可达4次,而有些课中却没有一次。在教师的随堂课上,这类问题非常严重,这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合理。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生-师互动很少。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没机会提问,久而久之,就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更甚者学生不会提出问题,当然就不会出现生-师互动的情景,
由此可见,目前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中,不恰当的师生互动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有些不该生生互动的在进行着生生互动,有些开放性的问题本应生师互动的,教师却包班代替,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代替了师生互动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依托课例进行实践,努力实现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为了提高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我们地理组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地理教学听评课活动(在重点班),同时结合我校的课堂观察,给每位听课的地理教师布置任务:如:刘明刚老师主要观察师对生(一名)提问的数量和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李海老师主要观察师对生(全班)提出问题的数量和提出的问题作好记录:刘国统老师记录生生互动的次数和活动的内容以及活动的时间:李正发老师记录生对师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次数,同时记录此时是生对师还是转化为了生(一名)对生(一名)等等;听课结束即对课进行评议,要求听课教师首先争对你所观察的内容进行反馈,共同商议,得出:有些师生活动可以转化为生生活动,可以把权力还给学生,他们有能力探究出我们想要的结论:而对老师的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切中要害:避免一些无效的师生(全班)互动。
在这一过程中还要作到以下:(1)不断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给予表扬。长期坚持,必定会形成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鼓励学生大胆置疑。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也应给予积极的肯定。(3)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设计。在预习、学习或复习阶段,均须安排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的设计中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提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的真正疑惑。教师允许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写出来,交给老师,然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问题设计到课堂教学环节中,这样会使课堂教学更能吸引学生,课堂才能活起来,也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四、总结现阶段课题研究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措施
此课题的实施,逐步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教师从一个传授者逐步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其次,逐步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不仅感觉到地理不再那么枯燥,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中不唯书、不唯师,大胆提出问题,师生互相争辩,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2、成绩的对比:上学期对高一学生进行了实验,到期末,实施实验班的成绩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到本次期,学生升到了高二,在期中试实施实验的班级成绩略有突显。
(一)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
1、通过对这一课题的学习研究,让我们真正认识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形式,明确了师生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同时在研究此课题的过程中,让我们更加用心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提升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增加了学生有效活动的次数。改变了学生对待地理相对被动的态度。
3、促使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同学们则在老师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的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开始积极思考、认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学习,我们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1、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不够扎实。
2、师生互动中,教师的问题设计不能层层深入,有些问题的设计无效,导致师生互动的无效。
3、师生互动中,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互动表现的更多,及时是针对个体的活动也是指向性不够明确,目标不够具体。
4、有些生生互动(小组合作)没有调动起每位学生,只是部分学生的一个探讨、交流,而另一部分充当听众,没有达到真正的全员参与。同时有些问题设计的不到位,致使有时不需要生生互动的内容而花费时间在进行交流。
5、生一师互动相对较少。学生虽然敢问,善问了一点,但离“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尚有一段距离。
(三)今后的改进措施。
1、进行多渠道的学习,注重平时积累,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定期进行网上课堂的学习,学习更先进有效的教学策略。
2、继续狠抓教学研究。在这次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要求教师认真研究课标、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62
1 引言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彻底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教学手段得到了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经过我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研究,我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本文意在通过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水平,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的质量。
2 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教学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考试,我国目前还采用的是卷面考试,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更多的要求是背诵和记忆。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习更多的教师则是采用背诵抽查,在当节的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会留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背诵,在本节快要结束的时候或者是下节课开始时提问。比如说我们能够很清楚的听到学生们敞开嗓子背诵的声音,很多课本内容也被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压缩到了极致,主要就是为了方便同学们的记忆。有些教师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快的记住知识点,更是不惜花费大力讲解。思想品德教师一般会讲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从宪法出发,延伸到民法、刑法、司法等。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如果不能克服这些教学方式的话会离新课标的要求越来越远。诚如同志指出: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2 只重形式,忽视内容
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又只是重视形式,无边无际的放大,和课本脱钩。我们在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中可以发现,有很丰富的形式,比如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会选一些视频,相声表演,课堂小组进行讨论等,但是这些内容却和教学内容相关性不大。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上,同学们很活跃也很兴奋,但是下课后,同学们是什么都没收获到。有些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不管不问,完全凭学生们自由发挥,讨论的结果更是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在期末考试之前,由于平时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都是带着同学们在玩,最后的突击更是划重点,让同学们背诵。有些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更是有办法,直接拿往年的考试试卷,让同学们背答案。因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试题库是有限的,这样也能奏效,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的内容忽视,会使得同学们的思想品德学习产生断链,对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3 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的途径
3.1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避免枯燥
面对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师要增加教学元素,增加课堂的有趣性,避免枯燥乏味。比如说在教育学生们尊重别人时,教师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给你们尊重的家人或者尊重的朋友、同学写一句赠言,完成后请你们当面送给他”。在写完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站起来回答一下问题:你们给别人赠言时是什么感受呢?然后教师可以喊起来几个收到赠言的同学进一步提问:你们收到别人赠言是什么感受呢?最后教师可以统计一下班级里面收到赠言最多的同学是谁?通过写赠言让同学们学会正确评价他人,尊重他人,加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同学们预习课本,掌握我们应该怎样尊重他人,掌握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
3.2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避免只重视内容或者只重视形式,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使丰富多样的形式和课堂内容相结合。比如说游戏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那么游戏能不能用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呢,游戏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哪些内容相关就是每个教师思考的问题。比如说在讲解团结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很好的发挥游戏形式。比如说教师可以组成小组,团队,让团队辩论,团结重要不重要。比如说A方认为团结不重要,B方认为团结很重要,这样,教师控制整个局面,最后得出结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辩论,都没有对和错,只是在辩论的过程中要体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大于每一个人的。团队对于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最后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熟悉课本,找对团队的重要性。要使学生的内在精神需求得以极大满足,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尊重,在涉及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方面如日常生活管理、教育管理、课堂管理、公寓管理、网络管理等过程中时时处处呈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尊重和呵护,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格,从而造就学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
4 小结
思想品德新课改还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总结和学习,根据自身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目前大学教育重视知识的单向传授,典型的“满堂灌”的做法仍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多为高分低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读书人”。这种教育模式,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教育模式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现阶段教育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抓住课堂教学,利用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必要性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的要求――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际上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十一五”时期我国也提出了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有一大批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来承担起“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任。此外,“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如何。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运用等,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行为、实践和运用的前提,因为思路决定出路。
2.现阶段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需要――强调思维教育与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态已从农牧经济时期的“君权神授”的信仰教育、经过工业时代的机器操作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管理方面的社会科学知识要求的知识教育形态,发展为信息时代的信息收集、储存、加工和运用的思维教育形态,即现代教育形态强调以思维教育为核心。所谓思维教育是以发展思维能力为主导和核心,观念的灌输和知识的储存必须为发展道德、情感、认知和操作方面的信息收集、储存、加工和运用能力服务。思维教育让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认知和操作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获得不需别人来教就知道该是什么、怎么做的能力。思维教育的目标即是一个人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是与社会进步的方向相一致的。此外,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经历了重知识、重能力两个阶段后,现在已发展成为“必须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及一度流行的能力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全面素质质量观”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并重。
3.社会需求方对人才的要求――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成为人才需求重要指标。
纵观这些年来,社会需求方对人才的要求更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据报道,以往不少单位在招聘时存在录用高学历员工来装点门面的心理,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的成本比以前增加了,因此在招聘员工时更加谨慎和务实,择才标准也随之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而国际大企业IBM公司的技术、销售、管理、咨询类职位也面向本科以上各类毕业生开放,在招聘中公司看重的是候选人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至于学历究竟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并不会刻意有所偏向。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能否实现,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应该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业能力为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二、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构想
下面分别从目标、原则、理念、要素、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构想。
1.目标。
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承担社会工作,通过社会工作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在大学课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满足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即培养以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
2.原则。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大学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应遵循循序渐进、结构性和开放式的原则。(1)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适应课堂上开展实践和创新教育活动,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教师讲、学生受”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要想马上快速转变到现代教育方式来,这是基本不大可能的,因此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即循序渐进。此外,在一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上也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2)结构性就是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按照特定的逻辑来安排课堂教学环境、材料及程序,让学生从中学习和活动。结构性则是强调课堂实践教学所采用方法的结构和逻辑合理性。(3)开放式。课堂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原则主要体现在:一是课堂教学题材不拘泥于教材、教案,也可以来自生活和来自学生;二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的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三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开放式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时空的拓展变换,教学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师生之间的平等多向交流,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四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多样性和多变性,通过学生各种信息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过程。
3.理念。
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人本主义、建构主义和对话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1)人本主义理念。根据人本主义教学观,学校教育的主要职能在于在适合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发掘人的潜能。人本主义认为,“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或者说伙伴、朋友;“学生”才是学习的关键;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因此,在大学课堂实践教学中,坚持人本主义理念,就是通过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一种成长条件和氛围,其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我实现者”。(2)建构主义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时获取知识过程的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大学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应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3)对话理念。戴维・伯姆认为:“对话并不是说只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它可以在多者间进行,同时甚至可以是在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的自我对话。”对话追求的是: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受益,实现双赢、多赢,强调在对话过程中对话者思想间的激荡、交流和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话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实现学生对创新思维、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主动构建;就是充分利用对话冲突给课堂带来新的观念和意见,把对话双方引入新的视域,从而深化和突破课堂教学中预设的目标和指标,形成思维创新并增强实践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要素。
在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教师、资料、情境四个要素来进行。(1)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在大学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此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组织、参与、控制、总结者。在活动实施中,通过小组成立、小组长产生、小组活动安排、分工、方案形成、PPT制作、课堂展示安排、活动的记录、总结得失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主题的确定、资料的筛选、理论工具的选择、架构的搭建、侧重点的安排进行自主学习。(2)教师是活动的设计与引导者。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通过鼓励发散思维及冒险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得以提升的。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明确自己是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主要工作是活动的整体设计,并对活动的全程实施和活动的每个环节进行监控与导引。(3)资料。资料是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源泉,这些资料可以是经过筛选的话题及相关的纸质、视频、录音等多媒体资料,也可以是专门搜集、编辑的已进行匹配的案例组合等。(4)情境。具有高适配性活动形式和氛围即情境是保障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的重要条件。这些情境包括有形的活动现场布置,如现场表明主题的字幅和现场座位的安排等必须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的开放性等;也包括无形方面的情境假设,如研讨会、决策会议和活动大赛等。
5.方法。
在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多元一体的CFSP(C-case、F-focus、S-survey、P-plan)整合方法。(1)Case即案例讨论法,就是通过对案例所蕴含的理论思想和相关观点进行讨论或辩论。(2)Focus即专题讨论法,就是考虑不同议题,并选择合适的理论对一些专题予以解释。(3)Survey即调研,针对某一观点或论点进行调问卷调查、撰写调研报告、展示调研结果。(4)Plan即模拟策划或实施,模拟某真实场景,拟定决策计划,不同小组做同一公司方案决策,通过展示竞选和质疑评价,最终确定一种决策方案。
三、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之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可采用三阶段六个步骤,如图1所示。
1.事前准备。
事前准备阶段,包括活动设计、课堂布置和小组讨论三个步骤。在这个阶段,教师应从思想上准备相关理念并渗透到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活动对象,提供可选择的话题或案例等资料。同时教师还要进行活动设计,做好活动讨论的各项准备工作,并进行课堂布置。而学生则要了解活动的性质、程序、时间、目的和要求等,分组形成团队,并进行团队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分工协作。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控制讨论节奏即可。
2.活动展示。
活动展示是小组活动的继续,也是整个实践教学的核心,这一阶段也是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最高的阶段。学生讲解正式展示成果,并进行相关答疑,而听者对展示的成果进行质疑。教师明示角色、时间、步骤、顺序、标准、注意事项等,按既定的方案实施课堂展示过程。
3.总结与评价。
在活动展示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要进行全面总结。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和小组总结,叙述整个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并写出分析书面报告,以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总结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总结整体感觉、做得好的方面与缺陷,以及给予相关建议。
四、结语
21世纪是一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把大学生教育成有知识的人,而且要把他们塑造成有理性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大学课堂教学根据一定目标,遵循一定原则和理念,抓住课堂实践教学的要素,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并有步骤地实施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创新型国家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胡弼成.论教育形态的变革――思维教育简论[J].高教探索,2008(5):15-19.
[3]王辉,金红芳,冯昭昭.素质教育与高校教育质量观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29-30.
[4]杜光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1):7-10.
[5]何辉,孔凡智.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1,(01):19-21.
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不断改革,“学习共同体”的讨论不断增多,尤其是教育者,对“学习共同体”的关注更加明显,但是,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运用“学习共同体”,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难题。本文将对“学习共同体”进行解释,并且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学习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和特点
“学习共同体”的定义是: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结合起来共同构成的团体,团体成员之间经常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沟通和意见交流,对学习的资源共同分享,对学习的任务会共同完成,学习成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学习共同体”。其中助学者包括教师、教育专家和学习辅导员。“学习共同体”具有组织目的性、组织系统性和组织适应性等特性。除此之外,它还具有本质性的特征,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的特点。
二、“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为了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而提高思修成绩和思政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共同体”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帮助大学生很好的学习。现在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加之大学校园自由的学习环境,因此养成了懒散的习惯,这些问题在学习上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差,上课不做课堂笔记,为了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建立“学习共同体”,监督学生学习,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锻炼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要性,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开展课堂交流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讨论活动,比如提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去讨论。这样做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勤动脑的习惯,增加“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机会,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三)注重了解学生的心理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上应该经常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例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当学生在说出对该问题的看法时,教师要清楚地知道学生的想法,以及学生所说的答案的来源,分析学生的想法是其自己思考之后得出来的,还是用手机百度的。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时候,提问的方式要恰当,不能提一些非常苛刻的问题,这样容易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压力,打击学生自尊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就是为了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学生的信任,帮助大学生学习和生活。
(四)增加课堂评价环节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单一感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课堂评价的环节。“学习共同体”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当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对该学生的表现和回答内容做出相应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提出表扬,对学生欠缺的内容进行补充,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教会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感知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从而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融入“学习共同体”,起到了改革教学模式的作用,同时,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堂,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枯燥,培养了学生勤动脑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共同体”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学习为自身带来的成就感。但是,“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思政教师去反思和总结。对“学习共同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中的运用,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和长期探索的问题,思政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多参加相关的学习交流和培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60-02
创新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支配着人们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行为、方向和目标,是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说高校不仅要重视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于高校学生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一、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相关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高校陆续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必修课,纳入学分体系计学分,同时,专门设置创业学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参与各类创新创业课外活动。在“双创”这样的大环境下,KAB、SYB等作为专门传授创业实践知识的选修课程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相关课外活动的学生也快速增加。
学生对于讲授式课堂教学的兴趣越来越小,对于在班级里积极出头参与课程也有一定抵触,特别是在必修课的课堂里这种情况更容易出现。即便是在多数同学是因为兴趣才选择的选修课的课堂上,也会因为课堂时间限制,而使得部分有想法的同学难以在想法出现的时候及时与教师、同学分享并得到反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满足创业学分的要求而上课,完全不懂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他们将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对于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兴趣日渐浓厚,但是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活动方式还不清晰。由于学校出台了创新创业学分要求及相关奖励政策,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机也产生了分化。部分学生是以将创业项目落地为目标进行的创业活动,而大部分的同学则是为了取得学分、锻炼能力而参与的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学生们即便是参与了相关创新创业活动,但是他们的创新创业知识、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只有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并没有具备真正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作为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针对这些情况,要上好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可以基于混合式教学构建一种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学模式。
二、在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观念态度的转变和技能的获得比知识的获取更重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更加重要。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创新创业精神教学的不同的教学途径。由于可以有效连接课堂、网络和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一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部分理论知识学习;二能够让学生根据实践遇到的问题及时在线上和任课教师及同学交流;三能够让学生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根据任课老师安排的讨论课题锻炼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只想取得创新创业学分的这部分同学,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其课堂参与感,使他们真正了解创新创业精神对于所有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法条等内容
一是将文字类和视频类的国内外的创业小故事案例添加到网络课堂资源库里作为实体课堂的预习内容,譬如马云、乔布斯等人创业过程的文字案例,讲述张瑞敏创业精神的《首席执行官》等视频案例,让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在线上充分预习这些案例内容,然后在实体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围绕主题发言,教师再根据学生发言和准备好的案例分析进行总结,并讲述创新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理论知识内容。
二是在网络资源库中加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创业比赛相关说明,包括创业计划书模板,路演用PPT模板等内容,还有创业相关的法规法条,比如企业法、合同法、专利权法等,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有需要查阅时就能比较方便地找到。
2. 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开课之初将学生分组,开展线上线下的讨论、游戏及行为训练等课程内容。讨论的内容围绕有关什么是创新精神、什么是创业精神,企业、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企业运作流程等问题和一些有关创新创业的构想和方案展开。提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按照头脑风暴的原则,不求质而求量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不轻易评判。在线下讨论时,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巡视,并在必要时做出适当的指导。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发表小组讨论的见解,教师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上讨论时,教师及时阅读讨论发言,适当做出指导,对讨论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在线下实体课堂时进行归纳总结。
3. 采取游戏演练和行为训练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心理素质
一是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做一些创业类的游戏,可以唤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并使每个学生参与进来,使同学们从游戏中获得了解企业、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运作流程的基础知识。教师通过线上布置剧本,描述游戏及每个角色的基本情况,向学生详细地介绍游戏的教学目标和游戏规则,在线下实体课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模拟游戏对抗,让同学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全面和深入了解创业及企业运作中的部分具体过程。游戏结束后,进行小组讨论,讲述在游戏中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对同学们的发言和游戏演练过程进行归纳,并引出创新创业精神在整个创业及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基本知识的讲解。
二是在实体课堂采取行为训练的方法,分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领导力、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等在将来创业就业过程中所需的心理素质。
4. 采取实践模拟演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和对网络资源的线上学习,分组准备创新创业项目,并在最后一次实体课堂进行演讲。教师在课堂上分别介绍如何较好地展示创新、创业项目的内容,如何为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参加大学生创业比赛做准备,如何利用这次演练提高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带学生参观学校的创业孵化园,展示学生身边的成功的或获奖的项目带给学生比较直观的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的成果感受。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主题和要求,用两周的时间进行调研、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最后确定创新创业的项目,并完成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的撰写。经过两周的准备,由学生们利用PPT汇报创新创业项目选择实践活动的进度,展示项目选择的思路和已经确定的项目。对展示出来的创业项目,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对项目挑毛病、提建议。每组学生要将同学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置疑进行分析,回去后对创业项目进行完善、优化,并于下周进行最终的项目展示演讲,提交创业计划书文档和PPT演示课件。最后,教师对本次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总结。通过这个实践活动,点燃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火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学目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混合式教学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价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对创新创业课程的认识,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普遍性教育,所以要广泛开设课程,目的是推动学生转化所学的知识,激发其中的一些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的时代,将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创新创业能力都是必需的,创新创业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与普及性教育不同,学校需要选择和动员一批愿意以主动创业为目标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要给予一个环境,让他们能够巩固内心的冲动与热情,并且训练他们许多思维与行动的细节,选择一个领域去进入创业的门槛;三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转化的教育。创业是为了让新的企业代替旧的企业,是开创全新的需求以改变世界。从根本上说,只有重新建构生产函数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其核心是知识的转化。这需要深刻认识知识,将知识与需求,特别是那些新的需求与深入的需求联系起来。通过混合式教学可以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的能力,让创新创业学分的含金量更高,使得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明显增强,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择业范围不断扩大,就业层次显著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在这个环节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引导,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大四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此时的创新实践是决定着他们未来能否适应社会职业的新的要求与挑战,为社会做出他们最大的贡献。大四的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完善,并且具有自动知识的思维与能力,也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和提高创造能力的基础,这些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在自主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可以锻炼毕业生的勇于探索能力、积极创新能力、抵抗压力能力,使他们在面临挑战时有更大的自信心。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毕业生都适合做科学研究,在进行毕业生科研活动的时候,要进行双向选择,即,学生有创新意向要求与课题指导老师根据情况进行筛选,必须确定参加毕业科研活动的学生经过艰苦努力后能够完成创新研究活动。在选择参加科研活动的学生时,首先选择在上一个环节参加创新训练并完成较好的学生,重新选题或者将之前进行创新训练时的项目进行深化研究。例如,在2010的创新训练项目中,笔者指导的一组学生进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5名同学中有2名为大二学生,另3名为大三学生,经一年的研究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顺利结题。此时有3名学生进入大四,开始着手毕业设计,经讨论研究后,这3名学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此项目是“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的深入研究。因为已经有参加科技创新训练的经验和过程,3名毕业生的科研项目也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研究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与问题,但都得到积极努力的解决。同学也学会了在正常教学中没有学到的3种软件,为加强自身知识体系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23-01
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通过在不同情境中的实践和体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实际应用。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外语交际水平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为推动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注入了无限动力。
一、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全体同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培养他们学习外语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要遵循趣味性原则,尽量选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调动全体同学参与的积极性。
(二)实践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的重点在于“体验”,也就是实践。因此,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一定要让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让他们通过语言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外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启发性原则
在大学外语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无论从情境设置上、内容选择上还是活动方式上都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不仅要让大学生消化理解所学知识、利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适用性原则
体验式教学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也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因此,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要遵循适用性原则,选取贴合授课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适合大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的情境和活动,使体验式教学始终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生语言综合能力服务。
二、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角色转换 营造氛围
首先,要保证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课堂上顺利推行,教师应该积极转换角色,变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课堂上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其次,体验式教学要顺利推行,需要调动全体同学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尽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自信。
(二)形式多样 全面体验
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体验”方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形式,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全面提升自身的语言技能。一般来说,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体验方式:
1.表演
表演是大学外语课堂上较为常见的“体验”方法,也能够让全体学生都很好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大学生在撰写剧本、练习台词、分配角色、排演剧情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外语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培养他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和表现力,可谓一举多得。
2.辩论
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大学生展开辩论。大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组织语言、课堂辩论和总结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外语口语交际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娱乐
唱歌、看电影、做游戏都是大学生常见的休闲娱乐方式,如果将这些娱乐方式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让大学生观看一部英文原版的电影,并写下读后感,让他们在放松娱乐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外语听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
任务型学习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让大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和反思,不仅提高他们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外语思维能力,更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层次体验 兼顾各方
由于大学生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体验式教学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形式,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力求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教学当中,体验学习外语的乐趣。例如,教师在组织外语主题的文艺演出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来分配任务。让热爱音乐和表演的学生表演音乐短剧;让擅长朗诵和演讲的学生担任主持;让热爱写作的学生担任编剧,撰写英文短剧;让其他不擅长舞台表演的学生担任幕后统筹工作。如此一来,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晚会当中,并在相互学习和沟通中促进自身各项能力的发展。
(四)评价反馈 以评促学
在体验式教学中,积极的评价和及时的反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优异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外语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长处和不足,帮助他们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使评价和反馈具有发展性、启发性和科学性,将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语言技能是否得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五)拓展延伸 生活实践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实践”。因此,教师不能将学生对外语学习的“体验”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将这种“体验”延伸到校园文化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让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外语、学习外语和应用外语。在校园文化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校园各处张贴英文标语、组织学生创办英文周刊或板报、举行外语演讲比赛、组织外语角等多种活动形式,将外语“体验”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大学生结交英美国家友人、让大学生留意生活中的英文标志和标语、浏览英文网站或收看英文台电视节目等形式,将外语“体验”变成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外语语言综合技能、促进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体验式教学的优势,并利用其优势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200-01
一、目前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调查
通过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周的课外阅读在5个小时以上的占45%;每周阅读量在2-5小时的占到40%;每天阅读量在2个小时以占到大学生阅读量的15%,从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经远远高出了高中阶段。还有这样的一组数据,按照大学生课堂教学要求,每学年理工科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的课外阅读量是15本,其他类专业的相关教材的课外阅读量是20本,通过调查发现,能完成此项课外阅读量的大学生仅占8%,能完成一半阅读量的大学生占到20%,基本上没有阅读的大学生的也是大有人在,这势必会引发人们的思考:大学生到底在读哪些书呢?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四大名著是最受大学生关注的。其中最有市场的是《红楼梦》,还有很大部分学生对外国名著也情有独钟,如《哈姆莱特》、《孤星血泪》和《德伯家的苔丝》等;其次是武侠、言情、竞技类、冒险类的,如《王者之剑》等,再次就是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时尚》等。还有部分大学生比较喜欢使用电脑阅读,喜欢看一些网络上的文章。而对于教学课堂要求的专业类图书的阅读,显然兴趣不够。
二、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课外阅读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时大学生在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完成的,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对待课外阅读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大致归为如下几类:(1)通过课外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等。(2)消磨时间,漫无目的的浏览等。阅读方式有:(1)边读边记,对书中的经典教学案例、经典的操作方法做到摘抄,读完后写收获总结;(2)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等。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不管从阅读目的还是在阅读方式上都趋近于后者,在看武侠小说时,只是注重主人公的叱咤风云,以及语言的潇洒刺激,这些让大学生学到的不是故事情节上的感悟,而是充满了凶杀、暴力、复仇等不良的思想成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
过程,只要有自己明确的阅读目的,武侠小说也能起到开拓思维,启迪思想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措施
(一)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采用“灌输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上使得老师的教学目的仅仅停留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上,而疏忽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以及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了解知识只是学习中实用的基本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于是从大学生发展的趋势入手,我们倡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法,主动学习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改变学生过去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实现学生对知识的领导地位。学生自学分为课上的课堂内容的学习以及课外学生为课堂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料两个方面,通过课堂学习内容的需要来实现大学生课外阅读中与课堂知识无缝链接。通过以学校教师为基准点,构建起大学生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
(二)发挥业余竞赛的重要作用
举办好的优秀竞赛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认识,创设大学生课外阅读良好环境,鼓舞了大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热情。系院可以定期组织“大学生制图作品展示”、“大学生电子加工制品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相互交流。通过专业技能比赛、文化课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标,让课外阅读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在专业知识的课外阅读上,教师也提出了“贴近专业引导课外阅读,围绕实践组织课外阅读,利用活动增进课外阅读”的原则,开展“以活动促教学,在活动中找准学科与专业的结合点的活动,实行每月大学生单项技能比试,每学期综合竞赛的难度升级制度,引导师生关注实用性、重视实效性,最大限度的保障学生获得真实本领。通过发挥竞赛活动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以及大学生专业技能实战演练,让大学知道自己哪部分还做的不好,寻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然后对症下药,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质、专业应用能力。由于专业知识的需要,竞赛活动无形中拓展了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体系,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畴,增加课外阅读内容,促进大学生课外阅读全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总结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意识到,搞好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意识抓起,做好教育方式的改革,包括课堂教学以及教材的改革,以一种大学生主观上能接受的方式来唤起大学生对学科内课外阅读的欲望,在加上实践性措施的引导,才能使大学生课外阅读步入到正规的轨道上,进而更好的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为大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需要与渴求,心理健康素质与能力对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创业与人生中的不可或缺和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丰盛餐桌上一道营养美味的大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与发展得到了学生、老师、学校和教育部门,乃至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但也给我们的心理课程建设尤其是心理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不得不激起新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 心理课堂特性与现代教学观念描述
1.整体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指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
2.动态平衡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3.体验性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
4.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
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 好的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与学生课堂心理需要反馈调查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或者叫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处理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心理课堂必需包涵如下内容与环节,也是心理课堂教学的标准--
一. 心理教学目标明确,心理特色明显专业;
二. 心理知识讲解适度,心理技能训练到位;
三. 心理活动设计合理,心理体验恰到好处;
四. 心理参与全员受益,心理感悟心灵放飞;
五. 精彩开头满意收尾,旋律优美节奏分明;
六. 亮点突出前后呼应,气氛和谐效果良好。
在调查问卷归纳的第7主题项目的选择中我们也发现了学生对心理课堂的团体实训的教学方法最受欢迎有5种,这也是我们多年来心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的比较实用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法。
* 高职高专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讨与提炼
一.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
心理课堂专题游戏法,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针对要学习和训练的心理知识技能,设计和选择相关的简短的游戏,为突出主题并为主题服务的教学方法,游戏的内容应该是心理专业性强,心理特色浓,目的是让学生在主题心理得到体验与感悟,形式上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可以分为群体游戏,小组游戏;表演示范游戏,对照PK游戏。游戏要有设计准备阶段、实施体验阶段、感悟交流阶段和总结提炼阶段。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心理课堂团体实训教学方法。
二.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
心理课堂主题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为心理主题设计一个或几个生活与交往情景,让学生去扮演特定的情景人物角色,通过表演者对情景人物的矛盾激化与化解的内心表白、情景对话与行为表现,来引起学生的共同情感共鸣,从中体验、感悟心理成长历程,学会心理调节与自我提升,这种方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了解学生,正确选拔角色扮演对象,并让扮演者对主题和表现目标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老师要渲染人物表现与作品意义,以达到为课堂心理训练目标的和谐完成。
三.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
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是心理健康活动辅导课课堂中常用团体心理拓展训练,要求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团体参与,团体拓展,全员体验,全员受益。团体心理拓展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同一性参与活动,也可以设计成为团体多向性参与活动。同一性是所有成员都做同一样的活动,比速度,比正确,比标准,比效果;多向性是分配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步骤,比反应,比技巧,比协调,比创新。心理课堂实训团体心理拓展法,要严格控制纪律和时间,要注意团体活动后的讨论、总结与提升。
四.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
心理课堂心理测试自我评价法,是穿插在心理课堂中用于学生自行测试与评价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的心理团体训练方法来说,此方法在课堂上表现为比较静态,让学生自己动笔动脑,回忆自己以往经验、表现和实际情况来完成对表格题写与选项,在老师的指示语与暗示下顺利完成,因为是群体全员同时参与完成,它也是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一种相对安静的教学方法,很多心理课堂不可或缺,而且效果很好,学生测试完先自行评价或与小组分享,然后老师引导性解读一些典型个案或者挑选个别例按分析讲解,达到教学心理训练目的。
高职高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知能力,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习惯与有效学习、和谐交往、快乐生活、成功创业与幸福人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我们力图通过不断实践试验,探讨、总结与提炼出心理课堂团体实训的科学实用、学生喜欢、课堂活跃、教学轻松、寓教于乐的灵活多样与趣味盎然的教学方法与形式。让知识更有趣,让学习更期待;让气氛更活跃,让学生更可爱;让课堂更轻松,让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