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4 18:25: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调控营养,缓解畜禽粪尿对环境的污染
1)平衡日粮营养。营养调控即对动物营养系统(包括动物-环境系统)的调控。常见的调控技术包括:日粮营养平衡调控技术(可控制氮、磷的污染等);使用调控剂对消化道和组织代谢层次进行的调控技术;具有营养调控功能的配套营养管理技术(如抗应激调控)等。2)利用特殊调控剂。根据饲料安全的基本要求,遵循合理营养、环境友好的原则,使用无公害饲料添加剂,设计饲料配方,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为保障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严格控制或禁止各种抗生素的使用,禁止添加违禁药物和添加剂。3)改进饲养方式。改进传统饲养方式,采用阶段饲养和公母分养,可避免日粮养分浪费及环境污染。阶段饲养可满足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的不同营养需要,避免出现营养过剩或不足。不同性别畜禽的营养需要量不同,公母分开饲养可针对不同的营养需要进行日粮配制,可大大提高饲料养分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4)改进饲料加工工艺。饲料加工工艺,诸如粉碎、混合、制粒及膨化等,影响畜禽对饲料养分的利用率。研究表明,粉碎可增加饲料与消化液的接触面积,提高饲料营养物质利用率;制粒、膨化等处理后,可使饲料中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变性,有利于提高其消化率。
1.2重视改善动物福利,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物福利是指饲养动物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动物福利包括生理福利、环境福利、卫生福利、行为福利、心理福利,即使动物免受饥渴之苦,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困扰,免受恐惧和不安,免受身体热度不适之苦,有自然行为的自由,为动物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动物福利也如近年来强调环保与卫生检疫的“绿色壁垒”一样,被称为“道德壁垒”,这就要求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必须向国际标准靠拢。不断改善畜禽的饲养方式和生存环境,保证畜禽基本的生存福利,使“动物福利”和“动物卫生”观念贯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从而提高动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这样就可以减少动物发病,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动物,动物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打破国外贸易壁垒。
1.3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清洁生产是农业清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清洁生产的观点引入畜牧生产中,对畜牧生产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控制,以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畜牧业的生产、消费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畜牧生产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1)产前控制。畜牧场的合理规划、适度规模是防治畜禽废物污染的重要途径。小规模分散饲养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而且还会扩大污染面,使污染难以治理。但规模过大也会影响畜禽生产,且给环境带来过大负担,降低环境质量,所以要严格控制单位面积的畜禽饲养量。一般认为,畜牧生产点畜禽饲养量不应超出:奶牛200头,肉牛1000头,肉猪5000头,蛋鸡7000羽。2)产中控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饲料结构,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培育优良品种,科学饲养,科学配料,应用无公害添加剂和高新技术改变饲料品质;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技术,如生物制剂处理技术、饲料颗粒化、饲料热喷技术等,可提高畜禽饲料利用率,尤其是氮的利用率,降低畜禽排泄物中氮的含量及恶臭味。3)产后控制。主要是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畜禽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对畜禽固体废物的处理,不仅是要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畜禽废物的资源化。
1.4畜禽粪尿处理的生态工程技术
1)减量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通过干湿分离、雨污分离、饮污分离等技术手段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降低治理成本。如猪的饲养过程采用“改自来水冲圈为无水打扫,改滴供水为自动乳嘴式饮水,改稀料为于湿料饲喂,推广良种缩短饲养周期”等技术措施可减少粪尿排泄。2)无害化。将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控制环境污染。通常的做法是首先将粪便干湿分离,干粪经堆积自然发酵后用作肥料,污水经蓄粪池沉淀后,做到达标排放。3)资源化。通过制作有机肥、再生饲料等综合利用途径,减少污染物排放,如养殖场可建设沼气池和有机复合肥料厂或再生饲料厂,变废为宝。4)生态化。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水产业、林业等有机结合,推广“鸡-猪-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减少化肥使用量,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养殖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生态化。
2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畜牧生态经济的作用
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而影响畜牧业生产的直接人员就是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因此只有使基层畜牧养殖人员都充分认识到生态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其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才能全面实施和开展畜牧生态经济发展。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只有基层民众认识并理解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理念,并给予积极配合,才可能实现良好的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1)加大宣传力度。由于我国基层的畜牧养殖人员本身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先进理念的认识不足,因此依靠基层畜牧养殖人员自己来转变思想观念较为困难。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将畜牧生态经济理念推广到农村基层去,还要加大人力普及与推广,使所有的基层民众都能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使其从思想上转变生产理念,为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积极推广生态消费。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相应的供给,反之亦然。为了能够为畜牧生态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使消费者树立一种良好的生态消费观。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应当实施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行为。只有每个消费者都注重生态消费,并将其付诸行动。为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广生态消费,使每个人都树立生态消费观。这样以来市场上对生态健康、绿色环保的畜牧产品需求量就会越来越大,畜牧生产者也就会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只注重经济利益。当消费者和畜牧生产企业都树立了良好的生态理念之后,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生产、流通、消费链,实现了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对于传统畜牧养殖业来讲,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理念。若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很难快速顺利开展下去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大对畜牧生态经济的宏观调控、引导支持与保护监督力度,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来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良性发展。1)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持市场健康发展秩序。基于当前畜牧产品市场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不利于畜牧生态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法律的角度加强管理,积极制定并完善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颁布有利于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畜牧养殖户朝着生态生产的方向不断发展。若当地经济条件允许,政府还可以推出一些优惠鼓励政策,以促进当地的畜牧生态经济快速发展。2)加大经济扶持力度。由于一些畜牧生态生产模式或生产技术在早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基层畜牧养殖户自己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此时就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在畜产品加工厂、兽药饲料生产加工厂等建设中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减免财政税收,使基层农民能够度过畜牧生态生产建设体系发展的早期艰难阶段。3)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这对于形成良好的多元化市场和健康的生态畜产品市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政府的宏观引导下,使不同的畜牧生产企业围绕其发展优势不断改进发展,形成一个产业较为集中的产业链,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为当地的绿色畜牧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从而建设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安全畜牧聚集区。
2.3加快技术体系建设,完善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1)重视在畜禽新品种培育和饲料、养殖、加工等方面利用现代科学和方法。加强畜禽新品种培育及良种繁育技术,培育畜禽新品种,淘汰劣质种源,提高畜禽单产水平,减少维持消耗。不断推广和普及饲料配方技术,根据饲料资源的优势和畜禽品种特点,选用消化率高、安全性高的饲料原料不断提高畜牧产品加工及再加工技术及开发,改善和更新现有畜牧加工设备,改进畜牧产品加工工艺,减少畜产品加工环节的污染和对产品营养元素的影响。利用现代技术研究及利用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制高效微生态制剂,推广使用低残留兽用药物,减少药物污染对畜产品质量和畜产品生产环境的影响。2)推进畜牧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畜禽生产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根据动物的生长、生理特点和生产技术要求,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饲养,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目的,不断吸纳新技术新方法和完善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实现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3)重视畜牧产品的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建设,从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预先控制畜产品的安全。强化动物疫病的常规防疫和重点防疫,全面控制重人动物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强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测。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重点研究病源微生物发展规律及其致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建立和完善疫病预警机制。健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登记备案管理制度、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对饲养场的用药、用料、防疫、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实行全程监管,严格控制药残,切实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2.4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生态畜产品市场方面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市场不够发达,对畜牧生态生产的刺激力度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其更好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要加快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一些龙头企业向着国际化标准不断发展,打开国际市场,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由立足之地。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讲是极为有利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问题:1)改进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首先要集中力量提高生态畜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使其在保证生态治理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以增大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且还要不断的完善畜牧生态市场的运作流程,加大监督管理,建立一定的运行管理机制,为生态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保障。2)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只有使我国的生态畜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得到国际的认可和肯定,才能证明我国真正掌握了畜牧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才能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畜牧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而目前来讲,我国的畜牧业多为中小型企业,龙头企业相对较少,因此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并支持这些龙头企业“走出去”,以带领我国整体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1)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涉及内容能够非常多,包括各种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下面介绍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投入的组成部分如图1。(2)要发展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加大投资规模,它的发展需要经济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城市发展,不是单纯的谋利益行为,而且投资回报效果不是很明显,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显现。要发展福建省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开展活动,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工业发展、城市规模等采取有效措施。政府投资建设生态环境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然后评价各项建设项目的效益和费用,判断生态环境建设经济的合理性。下面介绍生态、社会效益以及国家建设该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如图2。(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多动态因素,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建设时间进行调整,计算出投资与效益情况,可以采用现价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确定合理方案。
1.2指标结构图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它分析沿海城市的特点,然后综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规划目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指标如图3。
2对策建议
要实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需要注意各方面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①在经济建设中要注意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不是无限的,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同时还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建设同样非常重要。②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需要注意对环境的伤害,环境污染一般都是人为行动造成。要实现协调发展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使用,让资源发挥其价值,杜绝浪费行为,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掌握方法。分析福建省生态环境建设经济指标体系,可以采取有效措施。
2.1合理利用经济资源
2.1.1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合理配置资源的使用可以把法律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力保障,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就是希望可以改善目前现状。有了法律保障,可以监督建设工作的情况,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或工厂,可以加大管理力度,让他们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工业污水的排放、废气的排放等。同时可以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对于城市生活中的污染,可以通过给居民讲解污染的危害、对环境的破坏等,让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各种问题,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关的环境保护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监督工作,严格要求各大企业重视污染问题,发现不良情况,加大惩罚力度。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以研发绿色环保产品或者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的消费品,这样也可以在一点程度上降低污染情况。2.1.2规划发展方向合理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做到经济和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事先制定计划,同样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制定计划。要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需要制定完善的发展目标,什么阶段做什么,目标是用来指导和监督计划实现情况的。在发展福建省经济的同时要对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做到发展、经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福建发展规划内容包括土地、水的规划,资源、能源合理使用,工业造成的污染处理,绿化建设等。2.1.3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和气体,经过国家检测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造成的污染问题。国家鼓励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可是无节制地使用和浪费现象,最终也会使得资源供不应求,这要求在使用资源的过程中注意方法,根据福建省各企业的特点采取改善措施。例如有的企业产生的废物可以循环利用。自身企业不能使用,可以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可以采取设备处理污水,然后再循环使用,生活中可以鼓励城市居民注意生活垃圾的分类和处理。还可以把城市与郊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市资源合理应用。
2.2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治理
2.2.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绿化建设是生态环境主要内容,它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问题,美化城市。(1)公路交通两旁和郊区绿化;(2)城市住宅区加大绿化;(3)在河流等地区进行植树造林;(4)主要基础设施场所绿化工作。福建省大面积发展林业,截止到2013年底,建成的风竹林面积就达到50万hm2,工业材料基地达到70万hm2,森林公园80多处,还重点保护自然景区、滨海湿地等,福建省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生态环境发展良好,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水产养殖、生物公园。2.2.2转变福建当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具体情况,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根据现状进行调整。(1)鼓励农业发展,福建省的农业发展迅速,而且种类很多,由林业、畜牧业、水果、水产品等,加强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2)福建省的传统工业存在污染严重情况,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进行改善。主要的工业有火电、石化、建材等工业,而且资源比较丰富,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3)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也占有很大比重,要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把福建省各个行业结合起来一起发展,形成一条综合发展的道路。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应用先进技术为各行业服务,处理好经济和环境之间的问题,提高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
2.3生态环境建设方案
(1)综合各方面的指标情况进行对比,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投资建设的主要项目。(2)分析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各项目情况,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开展项目建设,例如有的项目时间比较长、效益不高,有的项目投入超过实际预算投入等,都需要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建设。(3)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需要分出建设的先后顺序,主要根据项目的回报率、贡献率和项目具体情况。(4)根据投入和效益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把效益和贡献率最佳的项目优先进行建设,其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和其他情况进行分析建设。
二、研究方法
利用实地调研和统计资料获得的数据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科学选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学多元一次模型,进行相关性等分析,并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科学评估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选择样本根据实地调查以及当地林业局、统计局提供的数据,选择泗阳县农民2000~2012年人均收入及林业产业收入构成为样本。由于泗阳县特色经济林果及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源林培育及野生动植物培育利用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农民在这3大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较少,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小,故不予考虑。
2选择变量考虑到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目的,以农户人均收入为因变量,即被解释变量,农户经营从事林业各产业的收入为自变量,即解释变量,
三、结果与分析
1相关性分析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绘制Y关于X1、X2、X4的散点图。由图1可看出,Y与X1、X2、X4均呈线性相关关系。为确定变量的相关程度,现进行变量相关系数的计算。本文采用KarlPearson的简单相关系数[4],其数学表达式为根据调查整理所得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表,数值P值是表示2者相关性是否有意义的指标。一般而言,相关系数在0.8以上称2者有高度相关关系,0.8到0.5之间为中度相关,小于0.5视为不相关。一般P值的数值小于0.05,表示2者间的相关系数有意义。由表3可知,X1、X2、X4这3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农户家庭人均收入Y显著相关,且P值都小于0.01。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农户从事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获得的收入X4,其次是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获得的收入X1,3者中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农户从事林木种苗产业获得的收入X2,符合调查实际,表明对这些变量做回归分析是合理可行的。
2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见此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0.999935,修正的决定系数为0.999914,说明此方程对样本拟合得很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大。F统计量为46267.24,表示此方程通过了方程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在统计上有意义。P值=0,表明方程高度显著。由于各系数的P值均小于0.05,此方程通过了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系数是合理的。由此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泗阳县农户从事板材加工产业、林木种苗产业、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所获得的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都是正向显著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森林与湿地生态旅游产业,其次是板材加工产业,影响相对较小的是林木种苗产业。
2数据来源和调查
通过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调查,农户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影响大的占63.21%,认为影响小的占31.50%,说明农户还是认识到过度的开垦荒地会破坏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我们调查农户是否愿意减少开荒,愿意的占32.45%,不愿意的占62.28%,农户还是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公共物品利益;地下水对生态环境意义重大,农户认为地下水可以再开发的占58.65%,认为不可以的占36.47%,这还是自身经济利益至上,致使“生态经济人”行为缺乏(表3)。表3农户对开荒垦地与生态保护的态度(单位%)你认为开荒垦地对生态的影响那你是否愿意减少开荒你认为地下水是否可以再开发影响大63.21愿意32.45可以58.65影响小31.50不愿意62.28不可以36.47无所谓5.29无所谓5.27无所谓4.88通过农户对节水与保护生态的态度调查,农户是否希望提高水价以节约用水,仅有15.65%的农户希望提高水价节约用水,而有83.27%的农户不希望提高水价,因为这关系到农户的直接利益,所以农户不愿意提高水价;但问及你是否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又有71.68%的农户选择希望以节水补偿生态用水,仅有22.13%的农户选择不希望(表4)。这展现了农户在“经济人”与“生态经济人”态度上的两面性,既希望不损害自身的利益,同时也希望可持续发展,但当二者相互矛盾时,往往以自身的、眼前的利益为首选条件。
3“生态经济人”缺失原因及其行为外部性
塔里木河流域水土资源的利用失范,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流域人类活动的失范,而人类活动的失范又归结于人类行为的“经济人”属性产生外部性影响。因此,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也有着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原因。
3.1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农户缺乏“生态经济人”属性
由于经济贫困,农业经济成为当地农户的生存基础。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人们在满足最低需求层次后,总是尽力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农业活动满足其生活最低需求,属于第一层次。生态安全属于安全需求,处于从属表2不同收入群体认为要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单位%)按收入分类(元)多生孩子多搞农业出门打工保护生态发展教育以上农民干部个体户其他汉族维族回族克孜族其他年龄职业民族分比百系列1图1被调查对象年龄、职业与所属民族分布图为了分析农户的行为选择,我们设计了“农户对获得长远发展的选择”题目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35.54%的农户认为多搞农业可以支撑长远发展需要;而33.84%的农户则认为多生孩子才是长远发展的需要,仅有17.55%的农户认为保护生态是长远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选择出门打工的占到了12.65%,选择发展教育的仅占到0.20%(表1)。说明农户对农业开发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外部性不是很关心,而对短期的、现实的农业开发、出门打工等经济行为表现出意愿,对长期性的生态环境、发展教育等不是特别重视,具有典型的“经济人”属性。通过对不同收入群体的调查发现,相对贫困的被调查者更注重农业生产,因为这构成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来源;而且越是贫困的农户越认为多生孩子好,这一定程度上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对富裕的农户对出门打工、保护生位置。因此,倘若农户的基本生存、生活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业开发行为的外部性影响也难以消除。虽然他们本身也意识到过度的农业开发对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都产生影响,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农业开发,而对农业开发可能产生的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恶化等外部性影响采取了漠视。同时,他们也选择了多生孩子,这在现代社会中有点让人不可理解,但是在贫困的干旱流域区,多生孩子意味着繁衍后代,这为自己家族今后的发展多提供了一个机会,也意味着多一个边际成本低的农业劳动力。因此,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着“经济人”理性。
3.2“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加剧“生态人经济”行为缺失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贫困,区域GDP增长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农业经济实现,特别是区域的财政收入也要依靠发展农业经济来实现。因此,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关键就要依靠扩大农业规模来实现,这就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以扩大农业发展规模。这也就导致了区域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另一方面,政府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又进一步导致流域各利益主体,以及农业开发商和农户个人的“经济人”外部。特别是为投机商和大承包户创造了条件,他们有资本、有生产资料,也和地方行政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他们才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荒。由于区域行政主管的纵容,许多投机商大面积的承包荒山、荒地,进行农业开发。而这种农业开荒行为有着地方部门的保护,在分配利用水资源方面具有优先权,而且在损害生态环境方面还有豁免权,这种大承包商的“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危害尤其大。
3.3“经济人”行为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后期将转变形成“生态经济人”
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ureger提出环境倒U型曲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环境污染较轻,但恶化程度将随经济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再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会逐渐改善。干旱区流域生态贫困区的经济环境曲线在初期生态环境也处于高度脆弱阶段,随着经济发展需求愿望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生态会进一步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生态环境又将逐渐恢复,甚至好于以前[8]。这是经过一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后,“经济人”的行为模式将由初期不顾一切追求经济利益,逐步转化到这种行为不仅不能获取利益,甚至会妨碍利益的获取,特别是妨碍长期利益的获取。这时候,追求“生态经济人”将成为趋势。而且,这其实也是一种“经济人”行为,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人”行为。这也是“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关键。目前,塔里木河流域较多的区域已经意识到“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并逐步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如加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统筹管理,严禁流域新增开荒地,开展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工程建设,重视对流域林带的输水灌溉等。这些措施也是在意识到过去重视经济发展,轻视可持续发展后,产生了湖泊断流、沙漠化加剧、林带枯死等外部性问题后,由“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一系列措施。
4干旱区流域“生态经济人”的行为塑造
要想获得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人类行为进行约束,关键就是要塑造理性的“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要通过体制机制、市场调节、加强管理等多方面努力塑造“生态经济人”。4.1倡导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态经济人”行为环境根据以上分析,经济基础决定农户行为外部性。因此,要在努力解决经济问题基础上,实现“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首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发展要顺应流域的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发展观。发展始终要立足于流域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要顺应干旱区流域的自然规律。探索建立适合干旱区流域的“绿色GDP”指标体系。要努力改善经济环境,在基于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流域经济结构转型,使流域从传统农业经济向高附加值的生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4.2加强监督管理,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经济人”行为外部性纵容,往往导致更大的外部性和“生态经济人”行为缺失。因此,加强对“经济人”行为的管理与外部性纠正就非常有必要了。要特别关注对流域水土资源影响较大的承包商,他们的行为如果得不到约束,就很容易产生经济外部。要对他们占用过多的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等行为,收取他们资源补偿金和生态补偿金。严格查处,因为一旦有这种关系存在,他们的“经济人”行为将危害更大,而且难以查处。要通过宣传教育,以及科技进步,将先进的节水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环境保护知识传导给农户,努力形成“生态经济人”行为模式。4.3进行市场调节,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机制,积极倡导节水行为和生态保护行为,从市场机制上塑造“生态经济人”行为。通过市场机制与价格杠杆,以及行政处罚等方式,纠正和规范“经济人”行为外部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加快建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要求其作出经济补偿,以补偿“生态经济人”行为损失。政府还可以在科技进步、节水与生态新技术、新设施上进行一定的公共投入,对“生态经济人”行为进行奖励和补贴,引导农户积极采取“生态经济人”行为。4.4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生态经济人”形成根据环境倒U型曲线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经济人”行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和生态环境初期都将经历一个“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转变的过程,而且这个转变过程还比较的漫长。但是“经济人”同样也是“社会人”“自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我们只要加强生态文明的塑造,加强对“经济人”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引导,以及法制观念的养成,都将会加快“经济人”向“生态经济人”的转变进程,加快“生态经济人”的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2012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开展低炭排放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耗,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能源、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树立绿色低炭发展理念,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2、创建城市发展模式,推进城市和谐发展。
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提高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临的污染问题。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2中国的林业需求不满。尽管中国的森林资源在不断的土勤口但其实那曾加的森林面积中很少能达到自然森林的状态。所谓毁林容易造林难。现在的造林手段许多的人都走进了求决求经济效益的思维圈子里很难真正的实行真正生态林的建造。而大肆砍伐的都是全自然环境下自然长成的宝贵树木。而人工的造林的生态陛就很有待考量和统计。中国拥有世界陆地面积的两是世界的第三大大国然而中国的森林面积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门别〕但我国却拥有世界220/0的人口其实这都是以前的数据。但我国的人均森林占地从世界人均的1石变成了1刀却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林业侧犬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甚远但是国家还是要不断的发展经济这无疑会让林业的需求量变得更加的庞大。势必要加快林业经济白勺发展而且就为了环有亏染的考虑建设生态型的林业经济是必然的趋势。13生态林业经济白勺理论缺乏。尽管现在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正需要林业经济也相对的发展起来但其实由于国家前期的关注和投入力度不够而且也没有在理论方面做一些突破性的研究造成现在的生态型林业经济白勺理论的缺乏而许多的林业经济的策略川门还必须参考国际上的研究而得以实施。却有着缺乏联系本国的国情本国的人民的文化属性走向本国特殊地理环境本国的特殊经济发展状态的弊端。理论的缺乏也造成这一行业的实际探索与发展都比其他行业更加的慢无法赶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现在的林业经济具有地区‘}生质几乎都是每个地区按照自己的探索经验实行在体制管理和运营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于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也没有进行讨论和研究逃避了这些可能会是“蚁穴,,的问题对以后林业经济白勺长远发展或有很大的隐患存在。
2生态型林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2.1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由于生态型的林业经济企业相比其他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林业经济会有更大的难度不仅是经营上营利周期上可能也会相比其他林业经济个币加的长。这主要体现在生态型的林业经济需要在生态学的指导下为树木提供更自然的生长条件。可能在生长速度等方面就有不可控制的元素出现。但其实由于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的欠缺真正生态型的林业经济根本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就生态型字面的意思就是要种植出更加符合“自然的,’的生态型树木。这些树木可能会比寻常的人工林更加注重土地和树木的搭配以及可以与树木之间有共生关系其他植物的种植。让树木可以更好的和环土竟竟融合而这丰刹各会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木材。但这些无疑都需要川门的探索和研究直接从别人那里拿来用的理论不能作为完全指示的标准。还应根据中国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做出相应的更改的响应。所以我觉得生态型的林业经济白勺初期肯定会有许多的研究‘生质的工作。而在这个初期这就需要国家的支生新口鼓励了。
2.2正勿荷发展公益事业。当然正勿荷也可以自己大力的发展自己的公益森林。设立相关的事业单位进千科目关的管理而且这样更加的有利于生态型造林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这样的研究没有后顾之陇让生态型造林的研究可以更加的开拓化和多蒯七。毕竟中国的地理是相对其他国家比较复杂多变的。现在的中国正面对了前所未有的环境污染形势在城市里或者周边开展生态型造林是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的。中华民族不能只为当前的利益就不顾以后子孙后代的将来。而且也可以为其他的林业经济体做出表率和榜样作用。另外这也正符合正勿荷的可持续发展观的概念保护生物多样陛共建人类的长远利益。让经济和环境可以长足的共生的发展下去建设和塑造人类可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而且许多的公益陛质的林业也可以发展成旅游资源。
2.3针对农民的林业经济。现在大多数与林业最接近就是农业让农业和林业交互式的发展。这需要让农民们改观对农作物种植的的单一印象。让农民接受森林种植的好处农民的种植经验和灌溉经验都会为造林提供很多的帮助和支持。最近出现的正勿荷租地造林和造林归造林者所有的政策都在各地适时的实施过。这些其实都是农民的林业经济的雏形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行归纳总结成一个针对农民的林业经济体系。现今中国由于农民收入过低造成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但如果林业经济可吩曾加农民的收入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大大的缓解这种态势。
我国铁矿石需求量巨大,被称为“全球吸铁石”,是世界上铁矿石市场最大的买主。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虽然国内铁矿石产量很大,但也无法满足需求,进口铁矿石数量连年攀升,进口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亦逐步提高。199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占总需求量只有28%左右;而到了2008年,进口铁矿石已经达到44414万吨,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大铁矿石进口国。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占到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钢铁是耗煤大户,煤占总燃料消耗的80%左右。2005年我国钢铁工业消耗能源折合为标煤19453.07万吨,到2010年就增长到26036万吨标煤,增长了将近34个百分点。新水总耗得到一定控制,2005年消耗新水210712.3万吨,而到2010年消耗175602.5万吨,钢产量从1996年一直保持头把交椅的位置。吨钢综合能耗、吨钢电耗、吨钢耗新水逐年下降,某些指标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某些指标还有提升的空间。
(二)钢铁工业产生的环境问题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钢铁企业产生的污染可分为三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工业排放总量的6%左右,烟尘占5.5%,粉尘占12.6%;废水的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10.3%,居世界第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16.7%。钢铁工业所产生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研究的热点,钢铁产业政策也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关注对象。2005年出台了《钢铁产业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振兴钢铁产业,2009年颁布了《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了更好的发展钢铁产业、调整产业生产力布局,2011年出台《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说明了钢铁工业的重要性,环境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在能源面临枯竭、环境不断恶化、钢铁企业利润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生态理念纳入到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如何从效率、效果两个维度测度企业绩效,如何把企业效率-效果测度结果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来,以及研究落后企业的最优发展路径,影响钢铁企业生态经济绩效的因素等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生态经济绩效理论基础
(一)循环经济理论
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改造大自然创造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思想开始出现,20世纪60年代的“宇宙飞船理论”(KennethEwertBoulding,1965,1966)很形象的描述了地球的生态问题;《寂静的春天》(RachelCarson,1962)阐明了生态系统中化学农药的危害性;《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1972)指明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将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并导致发展停滞,即所谓的“增长极限”。在这一大背景下,人们开始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把对废弃物的处理从末端转向源头,从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产生开始做起,并寻求废弃物资源化的再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DavidW.Pearce,KerryTurner,1990)正式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以工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考虑资源节约、绿色生产、环保设计以及可持续消费等问题,构建“资源使用—产品生产—再资源化”的封闭、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二)工业生态学理论
工业生态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以工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人为干预实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以降低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排放为目的,研究人类生产活动中的物质资源从自然领域向生产、消费领域流动过程中的组织、制度、管理、技术等,基于生态理论将工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比,构建工业系统中的生态分析框架。工业生态学理论就是在尊重生态经济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人为的方法、方式改变开放的工业系统的运作规律,使之转变成封闭的自循环体系,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报废的产品重新流入生产领域,从而提高系统的可持续性。工业生态学就是把工业体系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类似于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彼此联系的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人类即使永远也达不到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纯粹的封闭式循环,但是可以采取措施、改变习惯、提升技术尽可能的接近“生态系统”。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以复杂科学理论(ComplexityScienceTheory)的视角来看,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协调发展,这些子系统一般指资源系统、经济系统、环境系统、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也应该包括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社会活动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要获得全面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否则,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换来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是以压缩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
三、生态经济绩效应用研究综述
(一)传统经济效率研究综述
以亚当•斯密为首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大生产对提高企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新古典经济学以资源约束和最优配置为前提,将效率定义为追求最优的帕累托状态(Pareto,1896);Kendrick、ZviGriliches认为经济效率可以定义为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乔根生、索洛为首的经济增长学派把效率归结为全要素生产率,用产出增长率与投入增长率的差表示———希克斯中性下索洛剩余;以萨缪尔森、阿瑟•奥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出越大越好;马克思的《资本论》深入分析了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积累社会财富。PatricialE.Beeson(1989)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以1959到1972年的美国各州制造业数据为依据对生产效率进行了测度;Bannistter、Stolp(1995)以墨西哥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制造业效率,并得出规模、城市经济与生产效率正相关;SanghoKim(2001)采用SFA方法,通过对韩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来分析技术效率的变动状况;G.H.Jeffersom(1990)分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在国内,刘小玄(1998)利用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非效率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杨霞光(2002)分析了信息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赵国杰、郝清民(2003)基于非充分市场竞争的现实,采用分批次的DEA分析模型,研究我国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并分析了规模不经济的原因。
(二)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文献综述
最早的“生态绩效”思想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科学委员会最早把该理念引入到经济系统中。8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组织(IUCN)在全球保护战略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重申了“生态”理念。而正式“生态效率”概念是1990年瑞士经济学家Schaltegger、Sturn首次提出,并将生态效率定义为经济效益与环境破坏程度的比值。1999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即ISO14031。由于不同企业所属地区、内部情况、外部环境等条件均有差异,所以该标准没有具体规定环境评价的具体指标,而是根据一般情况设计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生态绩效指标库”,可为企业构建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国外对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较早,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把有代表性的概念总结如表2所示。这些概念都强调在提供满足人类需求产品的同时,降低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其中,“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体现经济绩效,资源、能源、环境体现“生态”绩效。
四、生态经济绩效理论模型构建
(一)企业绩效的定义
最初,企业绩效与组织效率密切相连,正如Campbel(l1988)所言“用生产率衡量企业绩效具有现实意义”;Guzzo(1988)指出,这一效率就是投入产出比,它反映了企业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对于测度生产型企业的内部绩效用效率来替代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把企业外部的一些因素(市场、需求等)考虑进来,效率就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整体绩效。Bredrup(1995)把企业绩效概括为相互联系的三个维度:效率———把输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有效性———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发展性———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国内学者也对“绩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国家财政部统计评价司把企业绩效定义为一定时期内的企业经营效益和业绩,经济效益可用企业的利润水平、营运水平、偿债能力以及发展潜力来表示。冯丽霞(2002)认为企业绩效可表示为两方面:第一,用结果表示的企业绩效,即在某一时期内由某一具体企业活动而导致的企业产出结果;第二,以过程为导向的企业绩效。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演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评价阶段。
这是最早的较为正式的绩效评价,14世纪复式记账的产生,使得账簿可以清楚的记录经济活动的相关情况,企业利益相关者就能够对每项经济活动进行单独评价。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监督者通过观察便可以掌握了解企业效益。
2.成本绩效评价。
业革命后,大型生产企业开始出现,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原始的观察性绩效考核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成本绩效评价应运而生。其评价指标就是通过统计而得到的企业成本,这里的成本与财务会计里的成本是有很大差异的。
3.财务性绩效评价。
19世纪末,为了适应由工业革命而导致企业生产方式变革,管理方式出现了很大变化,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测度提上日程。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根据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所得到的数据判断企业过程业绩,根据企业财务数据评价企业的整体绩效。
4.战略性绩效评价。
20世纪末,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大大改变了市场竞争环境,进而也改变了竞争规则。NeelyA(1999)指出,经济绩效虽然还是企业评价的主要部分,但是仅仅经济利润已不能完全反应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过度偏重于短期利润的提高,往往会使企业降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了弥补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Stewart-Stewart公司提出了经济增加值(EVA)来评价企业绩效,RobertS.Kaplan、DavidP.Norton(1992)提出了著名的平衡计分法对以往方法进行改进。
1.生态环境改善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张承地区地处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过渡带、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带和农牧交错带,自然地貌为稀疏草原、间山盆地和丘陵山区,适合人类合理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总土地面积的30%。但建国以来,由于不适当的区域开发政策,导致区内人口不断增加,土地、水和林草植被开发利用强度不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频繁袭击京津,干枯河流不断增加。尽管近年来,随着人口外流和一系列资源开发限制政策的实施,生态恶化的趋势有所遏制,但高达800多万的人口规模和致富奔小康的发展诉求,仍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形成巨大压力。2.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失衡的政策束缚。长期以来,由于敏感的区位和突出的生态地位,张承地区一直实行着极为严格的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政策。为保障京津水资源,不仅长期沿用行政方式向京津无偿供水调水,而且严格限制新上耗水性项目,并实行雨季河道取水口关闭政策,导致当地农业生产和大批产业项目受到影响;为保证向京津供水水质,长期执行高于其他地区的污水排放标准,为此仅张家口市先后关停企业就达上千家;为保护地表植被,防止风沙危害,实行了严格的禁牧舍饲政策,致使当地具有优势的畜牧业发展受阻,仅赤城县羊存栏量就从禁牧前的100多万只锐减至禁牧后的20万只。作为京津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保护生态、涵养水源,无疑是张承地区的义务和责任,但这种重责任轻权利、只取不予的区域政策,不仅严重削弱了当地经济发展,使各级政府扶贫攻坚的努力大打折扣,也使改善生态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3.产业转型升级遭遇要素瓶颈制约。为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同时摆脱区域政策的束缚,近年来张承地区各级政府相继开始经济生态化转型,如张家口提出要以生态为核心竞争力,推进绿色发展,致力绿色崛起;承德提出要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崛起,意在调整以矿、以农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体经济的生态化。但由于经济社会长期欠发达,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大量外流,产业转型升级遭遇要素短缺瓶颈。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区内大专以上各类人才外流累计超过5万人。与此同时,当地银行存贷差率长期处于30%以上高位,大量资金外流导致当地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二、推动张承地区经济生态化转型亟待体制机制创新
为改善张承地区的贫困和生态状况,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相继实施了多项扶贫和生态建设工程。河北省更是将环首都九县列为扶贫攻坚示范区。但由于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互脱节,与京津的发展被人为割裂,导致该地区贫困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京津要生态、当地政府要财政、农民要致富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目前,张承地区依然是周边地区与京津发展落差最大的地区。张承地区的问题,表象是贫困,困境在于贫困与生态问题交织,根源在于体制机制陈旧僵化。因此,迫切需要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度,以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探索区域发展和生态治理新路径。纵观目前张承地区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一是迫切需要改变以乡村为主的人口配置方式,推动分散在生态脆弱敏感区域的人口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聚、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贫困带人口向区外转移,建立以城镇为主导的人口配置体系;二是迫切需要改变传统行政计划式水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以水权分配为基础的市场化水资源配置机制;三是迫切需要改变以责为主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式,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和生态产品供给方式;四是迫切需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建立制度化的跨区域产业发展援助机制,促进张承地区产业加速生态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1)地理位置优越-滇黔锁钥,黔西门户。关岭位于贵州西南部,东北、西北与镇宁、六枝特区毗邻,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望。灞陵河大桥把黄果树景区和关岭自治县连为一体。(2)交通区位优越-四通八达,陆航快捷。航空、高速铁路,在建沪昆高铁、G60沪昆高速、国道、关兴公路、省道。随着沪昆高铁的通车,同时依托与周边区域交通的联系,以及关岭目前已具有的良好道路系统,为各地游客的进入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1.2机遇优势。
(1)国家层面———观光旅游持续火热,休闲度假快速升温。世界度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国民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休闲度假需求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国民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旅游形态开始进入成熟的度假经济阶段。(2)省域层面———3万亿投资,贵州旅游迈入“大干快进”全速时期。a.国发二号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贵州建设“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一项重点任务和支柱产业来发展,为加快推进“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和旅游强省建设提供了难得机遇。b.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将在10年内通过投资数百个项目打造旅游强省,投资总额约3万亿元。
1.3区域层面———划时代机遇,“可遇也可求”。
(1)一条路打开关岭旅游新通道。沪昆高铁开通,将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昆明等旅游消费力强劲、出游率高的城市游客能快速、便捷地到达关岭旅游。(2)一座城(顶云新城)助推关岭成为黔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以高铁开通为契机,以顶云新城建设为助力,新城建设将助推、保障并快速实现关岭作为贵州西南旅游集散大本营的地位。
2灞陵河生态旅游圈目前现状
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现状。根据景区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大资源聚集组团,分别是:(1)顶云新城组团:顶营司城垣、汽车营地。已开况:围绕顶营司城垣,建设了顶云广场,主要表现顶云经验,为市民提供活动场所。汽车营地,目前在开发建设中,还未投入使用。(2)灞陵河大桥以北组团,老树岩瀑布、滴水滩瀑布群、鸡窝田布依族村寨、月亮湾田园风光。基本只能实现远观。鸡窝田布依族村寨和月亮湾田园风光保护较好,还没有开发的痕迹。(3)灞陵河仿古区组团,灞陵河大桥、三国古战场遗址风景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灞陵河大桥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游客观光层,暂未开放,大桥举办了跳伞国际挑战赛。三国古战场、红崖天书、灞陵河峡谷开发较为初级。(4)木城河与打邦河组团,木城河布依寨、八德古榕树、凉水井情人树、那大关瀑布。民族文化表达较粗浅。八德乡有老榕树资源,但目前树下为居民市场,未见旅游痕迹。凉水井情人树和那大关瀑布开发较为初级。
3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3.1灞陵河生态旅游圈开发存在的问题。
(1)有资源、缺产品。灞陵河旅游景区从自然生态到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缺乏对其整合和深入利用,因此导致景区尚无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2)有文化、缺美感。灞陵河旅游景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三国文化世界闻名,但是厚重的文化没有得到美的表达,文化载体需要建设。(3)有景点、缺景观。灞陵河旅游景区现有的景点景区,基本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景观特色不突出,局部有亮点,但并未形成景观效果以及景观风格。(4)有卖点、缺龙头。灞陵河旅游景区有古老的三国文化遗址、有河道、大桥、峡谷等自然风光,也不缺乏旅游卖点,但并未形成代表景区向外发声和推广的一至二个龙头项目。
3.2灞陵河生态旅游景区未来发展方向。
(1)大景区联动,与黄果树联合互动。构筑“大关岭-大黄果树”景区空间结构。充分了解灞陵河景区与黄果树景区的资源基底差异,确立互补的开发方向,从而实现与黄果树景区的互动和客源共享。(2)三国文化品牌重塑。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灞陵河旅游发展应以“三国”为旅游主打品牌,通过深入挖掘三国文化内涵,形成三国文化体系,并落实到旅游产品和设施上。(3)旅游资源休闲打造。灞陵河资源类型丰富,应整合资源,将休闲度假产品在此集中打造,从而形成盘江和黄果树两条观光旅游带中间最好的休闲度假过渡,进一步提高关岭旅游竞争力。(4)旅游新城完美配套。在新城中解决旅游集散、餐饮等服务功能,使其成为灞陵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有力后盾。从而完善整个景区的功能配置和旅游要素发展需求。(5)合理规划空间布局。a.关岭新城旅游综合体: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旅游业发展为重点,高铁建设为驱动力,发展成云贵旅游集散中心,大黄果树旅游圈西部门户区。b.灞陵河-木城河风光带:依托灞陵河及峡谷风光,积极开发亲水娱乐,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的灞陵河美丽风光带。c.木城河民俗体验板块:整合木城河两岸的优良资源深入挖掘布依民俗文化,集民俗体验、生态观光、遗址仿古于一体的布依风情体验景区,满足游客高层次的需求。d.灞陵河文化体验板块:借力灞陵河大桥“亚洲第一大公路桥”的名气,和关岭低空开发的便利条件,继续举办低空飞行赛事,开展大众低空狂欢节,聚集人气。e.鸡窝田生态度假板块:整合滴水滩瀑布、补母当河等资源,建设亲水田园式的生态休闲度假项目,打造关岭最具“世外”意境的田园生态度假区。(6)生态低碳战略。引导旅游者强化环保意识,最终把灞陵河生态文化景区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目的地。(7)精品带动战略。全力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提升旅游区文化内涵和品质,逐步形成特色体验式旅游线路及产品,打造一系列高档次、高水平的旅游景区。
4灞陵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带来的效益
4.1发展生态旅游业,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4.2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取得经济利益外,还保护了环境和当地的民族文化。
4.3发展生态旅游业
有利于促进生态旅游区社会政治环境改善,提高管理水平。
(一)科学的规划,选择合理的搭配方式
不管在种植农作物还是树木,都要考虑到环境因素,农作物的种植要考虑到环境是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应该在降水少的地方种植旱作物,降水多的地方种植水稻等;种植树木要考虑到是否对城市的大气污染有益,是否能够更好的净化空气,最大限度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物是多样性的,合理的安排种植,形成自己的格局,不仅会降低病虫害的入侵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二)利用生物的天敌相互影响
任何病虫害都不是王者,他们都有自己的天敌,我们要很好的利用天敌来阻挡病虫害的来袭,更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比如说农作物种植后经常有病虫害的入侵,这个时候青蛙就是它的天敌,青蛙的防护效果好,能够长期的控制害虫的扩散,而且对农作物没有本质上的危害,在防治病虫的同时并没有降低农作物的质量;种植树木时,我们可以利用植物的分泌物来对病虫进行有效打击,当然这就要求我们掌握每种植物的分泌物对哪些种类的病虫有危害等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病虫害的入侵,保护了生物。
(三)、使用生态、无污染的农药
农药杀虫是最为普遍、最为便捷的一种方式,但是有毒的农药在防治病虫的同时也对生物造成了危害,所以应该对有毒的农药禁止,推广无毒,无污染的药剂,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农药都不会对坏境或生物造成很大的污染,为了共同的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希望大家使用这些生态农药,不能为了节约经济成本而损坏经济建设,这是不科学的[3-4]。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影响
(一)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减轻了对农作物的危害力,农作物能够很好的生长;植物也能够很好的生长,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效的吸收,减轻空气中危害物生人体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有利于构件绿色城市;对整个生态环境起到了平衡用。
(二)病虫害防治对生态的不利影响
生态环境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家的生态的保护也越来越严格,病虫害的防治越来越重要,大量的杀虫剂被人们使用,不管是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还是为了保证植物的生长,杀虫剂被广泛使用。但是,有些杀虫的危害是很大的,很多人为了节约成本使用有毒的杀虫剂,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对人的健康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三、病虫防治的经济效果
(一)病虫防治对经济有利影响
病虫害的防治对农作物来说,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些利用病虫天敌的做法更是大大的节约了经济成本;对植物来说,保证了植物的顺利生长,对城市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减少城市对污染物处理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