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9 18:56: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散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今天,又一次重读了80后女作家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全书以诗词为鉴赏的由头,以散文化的笔触,抒写了古典诗词中的爱情故事与浪漫情怀。而我,也许因为在病中,不仅仅身体虚弱,精神更是脆弱得无以复加,难以抵御这来得太过于紧密的情感的冲击,竟数次失语流泪……
可叹纳兰容若,能写下如此深刻而黯然的词句。他当时恐不仅仅是在感慨班婕妤的不幸,更是发自肺腑地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吧!可叹安意如,以女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从纳兰容若的诗词中,如此细微地体察他的一片肺腑之心,他们若是相识,定能成为知己吧?
纳兰说得多好,“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深秋悲画扇”。如果我们只是如初见面时一样,并不曾继续深入地交往,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佳人“在水一方”,我也永远只是从你窗前走过的友好过客,一切将会多么美好。只因“达达”的马蹄声犯的那个错误,我惊了你的,你摇动了我的心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柳永在作别那些爱着他的歌妓时,是否也会想着,与她们若只如初见,就不会伤感离别?东坡在伤怀亡妻时,是否也会想着与她若只如初见,就不用“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了?汉唐,两宋,中国从来不缺少才子佳人,可总是罕见真正的相知相守,不计较得失,不拘泥礼法,不慑于权势!才子佳人的故事往往都是以悲剧收场:才子因为才,可以只顾风流,来赢得“青楼薄幸名”;佳人年老色衰,色衰则爱弛,终究只能孤独老去,让后人或喟叹或伤感。喜欢安意如对苏轼的评价:“他能够从于自己的感觉。”感觉,比之于感情,更加鲜活。无论何时,跟着感觉走,感觉是感情中最感性、最真实,也是最有力量的部分。有了感觉,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词坛宗主,而是有血有肉的词客,用词句来抒写自己的感觉。
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现代诗歌篇目浩察,足见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重要。
我们看看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力求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诗歌散文的总体面貌、表现方式、文体知识和文学史知识,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能力。在引导阅读时,着眼于启发学生学会发掘、理解和品味作品的文体特点和审美特性,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培养纯正的审美感受和灵敏的语感。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精选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突出经典性和可读性,培养鉴赏外国诗歌散文作品的兴趣和能力,丰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如此高标准的要求,对现代诗歌的教学怎能懈怠?
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适应新教材的变革,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事现代诗歌的教学呢?
一、教师要用激情创设情境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进程,他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机构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环节。”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一堂课若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不能使学生透过文字符号理解其中的深意,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特别是诗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场景:教师激情洋溢,学生进入情境,课堂为浓郁的艺术氛围所笼罩,结束时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富于激情,需要教师燃烧学生,为学生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正如拜伦所言“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师生与诗人心灵互动的场面不是虚假造作所能体现的,那需要师生沉浸于诗,如痴如醉物我两忘。
二、走进诗歌
1.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进一个个诗人,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例:学习闻一多的《死水》,我们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程式化的闻一多的生平简介及代表作品。更多地是让学生去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那丰腴感人的生命中,去感受诗人卓尔不群的风采,谛听诗人情感的赤诚,从而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我搜集了很多和闻一多有关的文章。如《血色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遇难十六周年》,印发给学生看,学生了解到的闻一多不仅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潜心学习,为国为民呐喊终生的不屈不挠的真正的民主斗士,甚至在了解到闻一多在昆明被杀害的一幕时,我们的孩子居然也有人拍案而起。此后,每读到闻一多的文章,孩子们或哀伤或愤怒或流泪,这难道不是走进诗人心灵的深处的明证?
2.美读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研究证明,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精神实质。
美读是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节奏方面对作品的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一种手段。美读能使学生入情、入境、会心。在这方面,我学习于漪老前辈的作法,其一,比照感悟;其二,指导技法;其三,强调心会(心中领会)。
3.揣摩探究深味其旨
如果说诗人是一座花园,那么他的每一首诗,就是花园里一朵朵艳丽的花。美读是我们一朵朵的欣赏,而要想谛听花语,领略花园的魅力,离不开揣摩探究,具体地说首先是品味,要咀嚼诗的字句,品评诗的外在形象特点,探究诗歌的内在意蕴。品的过程更是妙趣横生,精彩不断。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错误》时:
师:有人说隔壁的诗人是疯子,远方的诗人是风景。刚才我们解读的游子思妇说,只是一种普通的解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还可以作哪些多元的解读?
生:我可以把女子理解成归人的母亲。
生:过客是归人,可归人还想流浪,不想回家。
……
其次是引领回归,揣摩往往会偏离主体,肢解文本,迷失方向的做文字游戏,此环节教师好比如来佛,不仅对文本要宏观把握还要对学生进行微观洞察。教师要抓住学生有价值的品点,深化升华,回归本真。
三、课外拓展,举一反三
例如在结束的《沁园春·长沙》后,我还给学生精选了不同时代的诗歌,如《七绝屈原》《念奴娇·鸟儿问答》《水调歌头·游泳》《菩萨蛮·大柏地》等,对写作背景和重点语句加以注解,让学生利用晨读去吟诵体会,进一步去领略一个融诗人与政治家为一体的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求、思考和质疑。
四、摹写创作
先来读两首小诗:
音 乐
音乐/你是心地清明的友人/月白色的光/柔和浮躁的尘世
音乐/你是忠贞的母亲/纯洁的身体/积蓄无际的热情
音乐/你是抚平伤痕的良药/慰藉痛苦的灵魂
音乐/你是开启心门的钥匙/打开尘封的梦想
是你/音乐/为我驱逐黑暗/迎来了黎明/跳动的音符/婉转的旋律/内心的共鸣
谱成一首属于你的歌/爱你,音乐
人生若只如初见
初见犹如早春的雨/平凡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初见犹如初夏的风/吹拂中/略带着微微的暖意
初见犹如深秋的硕果/收获中/明白了此刻的珍贵
初见犹如冬天的万物/褪去了秋的忧伤/期待了春的愉悦
人生若只如初见/或许/看不见人世的污秽/听不见罪恶的喧嚣
这些诗作虽稚嫩但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我要求人人都要摹写,然后我把这些摹写作品辑录成集,配上精美的封面、插图,既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又为每位学生储存了一笔无价之宝。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时,就要筹备这个事情,朗诵的规模可以以每个学习小组为单位,也可以是一个年级的或全校性的;朗诵的形式可以是集体朗诵,也可以是个人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名家名篇、也可以是学生的稚嫩之作。不拘一格。
六、余音绕梁,醉舞诗歌长空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书名之美
书名来自清代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天然带有种清新隽永的气息。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期许,淡淡的苦,淡淡的甜,一直淡到心里,令人回味。何况它的作者也有一个清淡却典雅的名字――安意如。
女性写诗词、文卷和小说不乏其人,但似乎都淹没在男人味极浓的历史长卷中,只有几颗闪亮的星星划过。直到现代才有“女性作家群”。女性作家表达出来的故事,轰轰烈烈也好,普普通通也好,千姿百态的人生,都让文学回归到生活,它们承载了人与文学走向开放的心灵轨迹。
相比男性作家作品,女性作家作品更多的是委婉和细腻,女性作家是在芸芸众生中真诚而善意地表达这个充满创伤世界的最有人情味的功臣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优雅的书名和一个雅致的女性作家的名字有天然的亲近,在某些阅读者的感受中,一连串的“最”又刺激人们的阅读期待,期待她带来一个新奇的古典诗词的世界。
二、谈诗谈词谈女子:情浓之美
古典诗词的花园是如此大且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当时只道是寻常”、“断肠人在天涯”人的爱和情,各种各样的心结,都浓缩在古人的诗和词中,这些作家多是男性作家,他们表达的情感由当代的女性去解读,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书起篇就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说纳兰容若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似平淡,但像张僧繇的画龙之点,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概括了人生情之真昧。接着,以”“怨歌行”为分题,以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汉成帝妃班婕妤的《怨歌行》、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和纳兰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改”,为阅读主体,以痛惜的心态解析了班婕妤终被冷落,凄凉终老的悲情结局。
当代女性作家的感情感受敏感而深沉,更可贵的是在感知、感受和感叹之后的思索。一针见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冷峻的目光和透彻的领悟。女性如何立身立足,如何平静而幸福地生活,是千百年来常常困扰女性的人生主题。安意如通过描述典型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描绘其内心世界的挣扎,去挖掘人物性格内涵,并揭示个人的分析和结论:女性需要独立的境界和个性魅力。这比起古代女性诗人纯粹的悲伤和哀怨要深刻和清醒。时代进步和思想发展在女性作家人生思考中的投影得以鲜活展示。
观照王安忆“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这位女性作家早就坦白而大胆地描写男人与女人的故事,直率地从性别角度来思考两性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王安忆为此曾受到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在追寻理想生活中现代人必须经历和感受的。正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生理本能及心理渴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此为这些女性作家代表社会女性做出的答案。
安意如没有通过创造故事来透露这种思想和情操。她谈诗谈词,回顾古人的情怀,说出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她的语言满怀同情,满怀爱怜,淡雅而清澈,引人深思,启迪人心智。
三、谈悲谈喜谈爱情:思深之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紧接着的,以“长恨歌”为分题的内容,从班婕妤谈到了杨贵妃。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约束,使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更为敏感。事实上,爱情婚姻问题也是当代女性作家的主要表达内容,多抒发对爱情的理解及对婚姻实质的认识。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同时,又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透视,她们结合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专门写了李冶(李季兰)的人和诗歌。她最先提到《八至》,并用“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作为这个章节的题目。她评价这首诗歌是“语言淡致,平中见奇绝”,“至亲至疏夫妻”“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安意如对李冶的风流放浪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默许,这种态度和结论也是和历史公论不太一致的。当代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许就是这样,借用池莉一部小说的名字――“不谈爱情”。她们想倾诉的是爱情走入现实生活后,女性的真实情感和生命体验。所以,安意如理解了杨玉环,歌颂了李隆基,鄙视了白居易,认可了李冶。
如果一个作家讲的故事在读者细想之后,给读者这样的一种感觉:她在说我的故事,拉着我一道行走,一起思考,作品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是我想说的。那么读者被感动了,她就成功了。最终成功的作家,就是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能在她的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看似丑也好,美也好;穷也好,富也好的人群中,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渴望,再也不需要美丽的外衣和窗帘,它在作家细致的描述和真诚的书写中已展露无遗。也许外表看不出,但读者的眼睛,眼睛里的湿润泄露了读者的心。
四、谈文谈思谈人生:表达之美
作家创作是有缘起的,换句话说,是有一些感悟和体验促使他或她拿起笔书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也许对于作家来说并不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取向,但是肯定有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做支撑。当代社会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意识及行为的对立和矛盾突出,和谐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必然追求和选择。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或许就是“爱”。在社会架构中,最小的,最原始的单元无疑是男性和女性。男女性别人群的爱与分离,可能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最直接的诱因。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即人学”,主张研究文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其实,作为一种不用言说的动机,任何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安意如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人生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男女之情爱。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某种价值观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和有偿使用,包括感情。怎样看待和守卫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经历,成为刚开始个人生活的80后代表者――安意如要表达的思考内容。安意如没有去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寻求男女权利结构和权利关系,在新故事中用书写的文学话语实践展示了自己的思想触角和审美体验。她阅读了古典诗词。中国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历史,积聚了人类丰富的感情故事和平衡男女两性的相处规则。这是个挖掘不尽的资源宝库,用于承载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男权主体社会法则的反叛。安意如从“常恐秋节至”的班婕妤谈起,谈到“惆怅庙前多少柳”的薛涛,说到女子的妖娆和淡定;谈到“从此无心爱良夜”的李益爱霍小玉,说到男子的负心与女子的决绝;谈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相逢是梦中”的晏几道,说到男子的深情和执着;谈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一片伤心画不成”对于门第的认知和爱情的得失感怀。一系列的诗词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个故事回荡读者心里,爱与恨,悲与喜,生与死,情感的波澜和思索的沉重,起伏跌宕纠结着读者的意志和情怀。优雅的语言与叙述,缓急交错的情感宣泄,古雅的线条和古朴的色彩绘制的图画,立体交织出“美丽与哀愁”和“温暖与细腻”,让人恍惚间改变了身份证明,成为了曾经的文学标本。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身体叙事”小说,在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有林白、陈染和海男等。她们曾经用最激进的表达方式呈现现代女性的天然本能和生理欲求。从身体欲望坦然表达的角度传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躯体相联系的“身体叙事”小说体现了当代女作家新的文学价值取向和表达形式的拓展选择。与她们相比较,安意如们似乎又回归了宁静和祥和,似乎是女性作家代表现代女性们在激烈的抗争过后,重新对自身和两性群体去考量,用更加理性却充满感情的方式去反思两性相处之道,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具有了更加和谐之美。
五、结语
本书末章以纳兰的《浣溪沙》中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纳兰为人和诗词的喜爱。从中透露出的对中国诗词阅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都能使读者产生心有灵犀的感动。
在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不乏铿锵有力的,对社会历史进行哲学性思考,对民族文化传统及人性进行思索的作品;也有大量在遗世独立中审视女性原欲觉醒之美及从认识自身开始对世界探索的独有体验的作品;也有散文作品,以清秀的文笔,深刻的认知和淡雅的意境感动读者。总的来说,当代女性作家对情感世界的书写更有独特的细致与生动,并逐渐在传承中发展出对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的高超表达技巧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想来我不过是一个寂寞的写者。在凉薄的月色里,在暗淡的星辰下,在万家灯火的颓靡中。听一曲悲歌,念一段红尘旧事,笔尖深深浅浅萦绕挥不去的,寂寞相思。
似水经年,花期如梦醉红颜。尘缘倦客,风月天涯谱离歌。几许新愁?只叹此生恨难休。点滴方寸,憔悴新月消伊魂。
当青春和美丽,静静地成为一声声叹息。当热烈爱过的你,渐渐地不敢触及。当过去的温馨甜蜜,想来让我心痛不已。或许爱真如生命般莫测吧。总觉得,这一生的缘分倾尽于此了。那些夹杂着明媚和忧伤的爱恋,像旷野的风,自由的穿梭在我的心间。
若有来世,愿心不再飘零。想起你说,来生要幻化成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或许我不能和你同时并立在天地间。但愿来世,我幻化成一只飞累了的小鸟。在你的枝桠间停歇,筑巢。( 散文网: )
是否,真的要经历过了那么一个人,才学的会如何爱才不伤自己。心渴望重逢,爱却咫尺天涯。红尘漫漫,要如何把你相忘于江湖。要有多坚强,才敢对这段情念念不忘。都说,向来缘浅,奈何情深?其实在最初相见的眸光里,我便知道了。自己就如那戏子入画,一生天涯。
曾听人说,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牢。当爱情逝去,繁华过后。回忆的沙漏,又怎能滤净这时光里,深深浅浅密密麻麻交织错落的忧伤。一起走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齐步踏过午夜槐树下斑驳的光影,撑伞穿越清丽的雨帘。往事一幕幕,心伤一重重。
没来由的微笑,也许这和此刻的心情无关。星儿,为何我在你的眸子里,竟看到了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我低头,叹息。抬头,微笑。尘世沧桑,藏在心底的,爱而不得的憾,谁又能懂得透彻。
梦游在故乡洒满芬芳的泥土上,那盈盈碧草间,一阵轻微的叹息幽幽传来,那条笔直的林间小径,一行行来去或匆匆或悠闲的脚印依次叠现,散漫槐花清香的葱茏的槐树林,银铃夹杂着爽朗的笑声久久回旋,清澈的河水,映照着我们纯真而又稚气的面庞。
怎能忘?沐浴在薄暮轻纱间的一次次相送,肩披一身斜阳,韵满一束金光,将单薄的身姿掠成剪影,定额成永恒的那份眷恋。怎能忘?奔跑在运动场上的那刻矫健,于琅琅书声中滋生的遐想,在清歌吟唱时演绎的梦思,于田间劳作时缔结的友情,在挥手告别时不舍的留恋。
时光,如白驹过隙,更像沙漏般悄悄流逝,可那早已融入血脉的无痕的印迹,时刻攥在手中,留在心里。
你走了,带走了所有的美好,也带走了那挥之不去的思念。当云中的鸿雁折断了羽翅,清澈的泪无言地流在疲倦的脸上,是那样的无助而又凄迷。经年,将一颗蓬勃的心渐渐沉淀成一潭死水,再不能微澜风声,哀怨地吟唱着水中月镜中花的无奈情殇。
有人说:关闭一扇门,打开另一扇窗,外面的风景依旧。
倘佯在红尘的阡陌中,结缘在瀚海墨香里,沉寂的心为之雀跃。在婉约的诗行里,将一帘心思倾诉,在缱绻的散文里,窥见昨日的灿烂纯真,追寻到那份期盼已久的唯美相识。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39-01
高中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的古诗词教学,因小学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吟咏,初中古诗词教学重点是吟咏和初步理解,而高中古诗词教学就要在吟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内涵和运用的表达手法。这就要求高中古诗词教学有一个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适应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古诗词鉴赏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1 “五环教学法”环节一:一个问题的引领
一个问题的引领即课堂导入环节。但此环节不仅关注课堂的导入,更加关注的是问题的引领,此问题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下面以笔者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和《诗经》中的《采薇》为例来说明。
《长相思》“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这本书——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老师展示这本书)那么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谁的作品呢?有人会背整首词吗?(生回答)
和纳兰性德同时代的曹寅曾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纳兰性德,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
《采薇》“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
大家学习过哪些描写战争的诗句?同学们说的以上诗句表现了处于战争中的人们的复杂情感,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对“一个问题的引领”环节的总结:“走进他的《长相思》,看看我们是否能读懂他的词,读懂他的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采薇》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两节课设计的一个问题的引领,不仅关注了课堂的导入,更是这两节课的重点,也是这两节课最终要进行规律总结的问题。
2 “五环教学法”环节二:一个思考的空间
一个思考的空间即熟读成诵,整体感知,自主学习环节。此环节既保留了传统古诗词教学法的吟诵、整体感知环节,更增加了一个自主学习环节。自主学习是设计一道题目,制造无干扰环境,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
《长相思》“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充分阅读文本和吟唱。
(2)自主学习问题——划出词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采薇》“一个思考的空间”环节:
(1)学生朗读。检查梳理本课重点语言知识。播放幻灯片配乐朗读
(2)自主学习问题——这首诗都有哪些意象?
对“一个思考的空间”的总结:此环节重在学生通过诵读吟咏对诗歌有总体的感知,并通过一道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题切入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给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3 “五环教学法”环节三:一个交流的平台
“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即合作探究环节。此环节提供给学生的题目很关键,要能够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和此诗的鉴赏重点。虽然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要先给出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和作答,然后再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不仅重视学生的自我思考,更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后的探讨交流,这样就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思维碰撞交流。
《长相思》“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采薇》“一个交流的平台”环节:
《采薇》都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语句依据。学生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对“一个交流的平台”的总结:此环节不仅真正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更符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
4 “五环教学法”环节四:一个检测的契机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即当堂检测环节。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延伸拓展和深化认识。
“一个检测的契机”环节的总结:非常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规律的总结。《长相思》作为边塞诗,其中的思乡情感和对军旅的厌倦情感是边塞诗中很普遍的情感,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过这方面的题。所以附上一道高考真题来检测。《采薇》被后世奉为边塞诗的鼻祖,几乎囊括了后世边塞诗表达的所有情感。所以课堂上重点分析了本诗的情感后,附上一道以检查边塞诗情感为目的的当堂检测题是恰当和有效的。
5 “五环教学法”环节五:一个规律的总结
一个规律的总结即课堂小结环节。通过此环节,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再一次强化,让一首诗变成一个规律。
《长相思》“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边塞诗所表达的一种情感。(答案: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
《采薇》“一个规律的总结”环节:总结边塞诗的情感。(答案:1思乡念亲之愁
2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3从军生活的艰苦
4对敌人的仇恨
对木棉,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这样描述: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花是男性的。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
2011年2月19日,兔年春节后的第一次户外徒步,随葵花户外来到昌江七叉看木棉花,同行的有满满两车的驴友。
看木棉花,一日徒的行程是比较辛苦的。头驴寒木向阳说,可能他是第一个带队一日徒从海口到昌江看木棉花的,早上出发,到晚上过了11点半才回到家。然而,看木棉花,其实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自己,只因今年不看,又等明年,只是明年复明年,明年何其多呢?所以,辛苦一些,也是值得的。
看过才知,原来所谓的“古艳花开红木棉”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还有黄色的木棉花。看木棉花的过程,大多时候是走在类似于乡下的小路上的。其间,布衣兴致颇高地唱起了《乡间的小路》,唱一遍还不够,又按着对讲机在对讲机里唱了一遍;泰康很是认真地在车上给我们讲着一些黎族的规矩知识,以及一些玄玄幻幻的故事,让人听了又是好奇又是刺激;在车上与狼坐在了一起,向狼请教关于摄影的一些基本知识,狼很耐心地回答着。我问狼:“怎样拍木棉花?”狼笑:“要看个人想要表达的心境。”想来摄影要想学好也是要很用心地去拍摄的,皆因摄手的心境都在图片之中……
有一名句“人生若只如初见”,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数百年来引发许多的解释和联想。然而梁上君以为归结起来无非“感情”二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年青老去、忠诚背叛……其实木棉花开花落,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加上了人类的感情,木棉花又被称为了“英雄花”――据说木棉花坠落时分外的豪气,从树上落下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挺直着身躯很英雄地道别尘世。只是梁上君看着那些木棉树下躺着的木棉花絮,生发的却是另外一种感慨――所谓英雄其实都很短暂,更多的时候英雄都是落寞……难怪木棉花的花语会被定为:“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眼前的幸福”。
关于感情,电影《非诚勿扰2》是一部将人的生离死别的感情演绎得较好的片子,其中有搞笑的离婚仪式,也有动情的人生告别会,还有两句比较经典的台词――其中一句是“谁动感情谁完蛋”,另一句是“活着是一种修行”。看过之后我想,导演冯小刚是不是想要诠释一种理念:活着就是一种修行,纵使知道谁动感情谁完蛋,只是,不动感情,也请非诚勿扰?……
是为此文,简单记录兔年春节后的第一次葵花户外徒步看木棉花之旅,感谢头驴寒木向阳和随行的驴友们。在户外的感情,可以火红的木棉花为证!
海南木棉花观赏指南
在四季不分明的海南,木棉花开,已经成了春天到来的象征。
一到春节,行走在海南的乡间,常常会有一树一树火红的色彩猝不及防地扑入眼里,那灿烂、纯粹的红色,肆无忌惮地撞击你的心灵,用一种大气磅礴的美一下一下敲打你――那就是木棉,在海南的春天,田野里、山林中,最常见的一种树。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鹧鸪飞。”在海南,木棉花是无处不在的。从海口的大街小巷,到所有市县的乡间地头,处处都有可能邂逅异彩。但由于不同地方、不同海拔的气候温差不一,木棉花开的时间也先后不一,从1月至4月都有开放。爱花者可以从1月开始,追着木棉花盛开的脚步,在海天之间那抹异样灿烂的红色里,去品味一个不一样的海南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含英咀华,吐纳珠玉”,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体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却一直被继承下来。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炼,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因为诗与乐同源,所以中国诗人在创作时会在诗歌韵律部分加入自己的特别感受。所以,在我们对古典诗歌进行赏析时,首先就要把握好诗歌的韵律节奏,诵读就是最有效的方法。《论文偶记》中记载“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之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叶圣陶也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和作者的心灵相通了。”要理解一首古诗词,我们就必须站在诗人的角度,以诗人的情感思绪作用在诗歌本身。由此可见,在讲授古诗词时,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诗歌的意蕴美,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词人屡用叠字和双音词,变舒缓为急促,变哀婉为凄厉,以豪放恣肆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情。开头诗人用七组叠词形象的书写了诗人的心情,故读起来应轻柔婉转,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若能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体味语言与韵味的变化,切合诗情的起伏,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起伏。这也是鉴赏的起点。
2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诗歌的形象美
诗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都给我们一种美感。这种美,能诱发读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形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是不可忽视的,所以在鉴赏时,值得我们细心去捕捉。一般来说,诗人构建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三种,一是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行为来表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营造一个萧杀凄清的萧瑟秋景,来表现诗人的常年漂泊,老病孤愁。二是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如张籍的《秋思》中“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生动的塑造了一个对家乡亲人怀着无限思念的游子形象。三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蝉来表明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他认为自己的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
诗歌中除了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田园桑麻,湖光山色,大漠孤城之类。莱辛说过:“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对诗歌形象的理解与构建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间涉及意象有十一个之多。如果我们展开联想,面前有这么一些画面:枯藤绕在一棵老树上,树的枝桠上栖息着一只乌鸦——耷拉着脑袋;古道上,一匹骨瘦嶙峋的老马缓缓地走着,远处太阳就要下山了,一个背着行囊的人目光流连,无声地叹息,此时西风阵阵。这样不难体味景的萧瑟,情的悲凉。
由此可见,无论是面对古诗词中动人的画面,还是要品鉴诗词中刻画的呼之欲出的形象,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把诗人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蓦然回首”,发现最美的诗歌形象。
3 “人生若只如初见”,体味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读诗、赏诗,首先要领悟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是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基础,也是读诗的根本。就像刘勰所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无论是读诗还是创造自己的作品,皆应有情。如《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了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写自己“老大”之态,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以不变的乡音衬托了变化了的鬓毛,为下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蕴含着难言的深情。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雨雪?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而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笑”的背后岂不是一把辛酸泪?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确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漂泊的辛酸,人生的不易。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忆往昔,想今日,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地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以求自保的卑劣行径的控诉,也表现了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成的无奈与凄凉。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况,辞约而意丰,意近而旨远。不仅学生体味了词人的人格魅力,更让学生接受了精神上的洗礼。
总之,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美的体验,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极具人文教育功能。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内容必然也要得到进一步的丰富。教师应运用美学理论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在获得知识过程中,激发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于隽永中体味诗歌的美。
因为相信,所以就这样坚定地爱着;因为相爱,所以明白,千年长长的轮回里,人与人之间的遇见,便是前世那一段未了的情,便是今生的注定,逃不掉,躲不开……原来,想念一个人,可以这么深;原来,想念是毕生困顿。
我深知,人世间最深的爱,是不悔。人世间最美的思念,是无言,是有个人住在心里,可以任凭自己想念。
亲爱,你看,这一季,夏花依旧开得绚烂。夜幕下,那一树树纯白或紫的花,私语了一地的柔美,一阵阵幽雅的香在盛夏的夜风里流转。而我看每一朵,都是自己曾经鲜美的光影,无端的又是一阵绯恻的感伤。空气里那抹水润的气息,拂在肌肤上,有种微微的凉。
今夜,你可见我倚在窗前,听风在心底婉转成曲。一吟三唱,弦音清绝。如一滴泪洇在隔世的旧梦里,惊起点点悸动,圈圈涟漪。想问,这花开的声音与想念亦是息息相关,大抵仍是一场百转千回的幸福吧?
今夜,空气里还残留着你的味道,可一回头,却不见你的身影,你在哪里?恍惚中已经没有了你的拥抱……手指曾被你温柔的盈握,为何一轮月光下,此时却只有凉薄。
我深知,年华至此,深深地爱过你也被你深深爱过,爱既是一种圆满,人生至此变已无憾。
亲爱,你看,窗外月光依旧温柔,与我们曾经相拥时所看到的并无不同。恍惚中,依稀见你踏月而来。风,凌乱了发,宛若你的手指温柔的从发丝间穿过,随后便轻轻的拥我入怀。顷刻间,我的笑靥在不经意间绽成一朵花开的妩媚,和着你眼底的一汪碧潭,染成一祯清逸的画。就让我想你吧,就在这样的景致里想你,连同你的名字……
多少次午夜梦回,在梦里与你相执不语,竟如时光凝滞。我舍不得睁开眼,生怕梦醒了,就再也无法和你相依相偎。或许,爱和等待已成为我唯一可以做的事;或许,爱因寂寞已穿刺了我的灵魂;或许,爱已渗入骨髓、烙了印痕……终不悔,这番锦绣年华里与你相遇、彼此深爱。道不出寂寞,却依旧寂寞。没有你,我将与什么相依为命?那些从不曾搁浅的记忆,落进眼眶,微微红了……
我深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我知道,年华流逝,时光是那么短暂,却又是如此悠长。人烟浩淼,相爱那么不易,错过却只是转念般的容易,也许就在一转眼,也许就在一刹那。无论岁月沧桑与否,年轮流转如何,你是我今生永恒的情感,不变的相守以及天长地久的诺言,也是我千帆过尽的最后停驻。
记起了一位哲人的话:“人的感情是脆弱的,在万变的物质世界追求永恒的感情,原本就是人生的一大悲哀。”是这样吗?我未知,也许只有沉默了。可是,那些流过泪的黄昏,做过梦的雪夜或那些因爱萌生的美丽忧伤呢?
还记得,那是一个夏凉的午后,我们从红尘的两岸走来,捡起那一朵偶遇,你用唇语说,爱。彼时,我便做了风里的女子。有了漫舞的轻扬,有了水样的柔婉。
剪一段瘦瘦的时光,都是你指尖下的轻拢慢捻。菱花镜里,红妆初染,几回魂梦与君同?前世,我是你心田滴落的一颗水珠,涉过山一程,水一程,这一程又一程山水,只为了今生能在你的怀里安枕,绽放在你的眉间心上,贴着你肌理的温度。醉笑三千,情丝初长,只说一曲爱的清歌,缱绻着你我的半世华年。想问,那些昔时的恋痕是否还会折了翅膀?你的心是否依然是一座只为我开启的城堡?
我深知,年华淙淙流淌,你在彼城,我在此城,于我亦然是“夜夜思君不见君”。隔着天涯,遥遥的望,那么多可以入诗入相思的分分秒秒,就这样在对望里开成一树红艳艳的木棉。却是碎碎的心念,铺展成宿命中的一场痴欢。
但我仍执着的相信,只要我们深爱彼此,距离便无法成为距离。
也许是我对这份情期待太高吧,却忘记了“在爱里与神相遇”那种境界是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想来,人生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刚者易折,溺者善泳,红颜偏薄命,即如爱情吧,相爱偏不能聚,好梦常不能圆,失之交臂才知珍惜,欲寻觅却了无踪影。要不,此刻的我,怎么寂寞如斯,拥被独坐?
而今夜,又是一个暴风雨后的昏暗,我在风声中找寻你,我在大雨中找寻你,一低头,便觉有泪轻轻滑过双眼。亲爱,没有你,我的风情万种又能为谁舒展呢,没有你,我的温柔细语又能为谁倾诉呢?
-于是,我躲在念你的诗里,一针又一针,把你给我的浓烈绣成一方妖娆的红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你我的相遇,是否也如词中那样千回百转?
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让我的心有着难以抗拒的疼。感情是让人有了向前的动力。答应你的事,我都一直在努力的默默的实现,即便是有一天,你已不在我的身边,不再象以前那样说你爱我。那么,日子也将会在默默的祝福中一睁一合中度过了……
我深知,你也和我一般渴望着,渴望彼此共撑一把雨伞,共同体会那雨滴砸在伞页上的叮咚之声,渴望彼此眼底的那一份执着,渴望朝夕相伴做世间最平凡的眷侣,渴望着绵延于心中的静静的淡淡的爱,渴望着一起体会这份爱的不易和珍贵……
我深知,你也在盼望着,如同我那份深深的盼望,盼望与你日日夜夜如影随形。
是的,我知道,当爱你,成为一种习惯,那便是一生的无怨无悔的给予和交付。
我深知,你也在希望着,如同我也在希望着,若干年后回首,心灵的安然亦在,与你携手看尽记忆里那萧萧的飞落,不曾毁约,不忍分离,相守着,依恋着,那一刻,我便可知,原来爱你,便是红尘里最深许的情,那一刻,我便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什么是生命中的雍容与华贵……
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讲,应该是个“七分熟”状态,无论是在生理、心理亦或是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孩子人格雏形已经初显端倪。但是,在和他们共同学习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是需要有待加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多数家长和学生,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欠缺,要么是现代文阅读得分不高,要么是在语文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阅读障碍,还有的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交流有明显的难度。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几个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多次阅读
宋代坡先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曾有“读的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之说,他们都强调了多次阅读的重要性,无论是戏剧、散文、诗歌等,他们都需要我们去仔细地品读,有的甚至要去记忆。
比如说,我们在必修三学到的《品质》,我们在了解了背景、剧情之后让学生去精读文本,细细品味人物语言和分析人物形象。
如,在文中这样描述格斯拉,“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脸庞黄皱皱,头发是微红和蜷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个人一看就是个手艺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的灵魂简直和那些皮革要融为一体了。
“我”在很小的时候和格斯拉有一场对话,“我”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在这里用了一个词“手艺”。我们可看到他对这个职业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他把做鞋当成一门艺术,做鞋其实就是在创造一个艺术品,不带有任何的功利性。
二、厚积薄发
我提倡,学语文应该作为一种终生事业去奋斗,因为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语文。作为学生更应该具有这种发展的眼光,注意平时的积累,为建构上层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写作离不开阅读,阅读离不开积累。
纳兰容若《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很多人都喜欢他的首联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上句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的甜蜜,那样的温馨,那样的深情和快乐。
而下句“何事秋风悲画扇”,用的是汉班婕妤被弃的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谗害,退居冷宫,作了《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刘孝绰《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如果学生不知道“秋扇见捐”的典故,那就很难理解纳兰容若的美好心愿:如果人与人之间永远都像初次相见那样该多好,那么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女子的离愁别怨了。学生很容易被这首词感动,却往往不知其中的深意。
如果我们总是局限在自己有限的知识范畴中,我们就很难知道外面的天地有多宽广、有多美妙,甚至会心灵错过领略美丽的情怀,眼睛错失很多美景。
三、学会评点
在高一阶段,《想北平》就给我们作出了评点的范例,编者在对话栏中对作品做出了评点。我们同样可以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随时写下新的,包括对编者的不同见解,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无声的,通过激扬文字而产生思考的效果,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文本解读能力。
鲁迅先生也说过,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多动笔头能够帮助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四、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用于大量的、广泛的阅读,因此,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如何理解博览呢?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够便于去吸收精华部分和自己需要的知识,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同类题材最好的书来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一定要做到,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同时要认真地做笔记、写批注。
少年时的鲁迅,酷爱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有一次,朋友来他家借书读,借回去之后,发现不大的书页上,密密麻麻记着他的阅读心得,而且书叶角都被拧成了黑色,朋友说:“你的书简直不能再读了。”
精读过的书,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懂,能够理解书的基本内容;二记,就是一定要记住理解的内容;三会,记住的知识一定要会灵活地运用;四熟,熟能生巧,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应该将更多精力阅读我们的教材和读本。高中现阶段选修教材主要包括:《史记》《唐诗宋词》《中国古代小说》《语言的运用》等。“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就应该带着这些方法从这些经典开始。
参考文献:
[1]朱子家训.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