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8:06: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心理咨询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基础理论)[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49-315。
[3]姚芳传、王克威主编.精神科查房手册[C].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4]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C].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5]王长虹、丛中主编.临床心理治疗学[C].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5].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6].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7].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心理二级论文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二级)。中国就业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71-02
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1]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及心理现象的学科,是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也是应用型的学科,这就注定了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各种教学、实践环节与教学活动的有序运行体系。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中提道:“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2]任何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主客观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教育能否对个体产生积极的作用,关键要看个体是否有积极的意愿。教育的内容固然体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但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兴趣,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不能是为了实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的实践活动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重视其动手操作和情感体验。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把理论和实践知识融入生活中。只有投入了感情的活动才是有生命的活动,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也才能够保障实践教学的成效。
(二)服务社会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纲要》中还提道“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服务社会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也是检验所培养人才的标准之一。教育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就必须走出校门,同社会接触。从这点出发,开展实践教学就必须要找准同社会的接触点――实践单位。选择实践单位,不仅要与本专业相关,更要关注学生在这个单位中是否能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是否真的能锻炼了能力。社会上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害怕实习生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即便一些单位接收了实习生,也只是让他们做些打字发文件之类的工作,同专业相关的业务是插不上手的。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在进行日常教学时有针对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能够踏踏实实融入工作,而不认为仅仅是在参观。学生只有深入接触社会,才能了解到心理学真正的魅力。学校只有服务社会,才能换来实践教学更大的空间,也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
顾秉林先生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上指出,实践教学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3]。根据这一界定,综合相关院校的办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的需求,陕西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心理学实验。根据特定的目的,运用心理学仪器设备等研究工具,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锚,以探求心理现象及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既包括传统的认知类实验,也应当包括新兴的行为研究实验。目前,本专业已经建立起两大心理学实验室,即基础心理学实验室和行为研究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行为观察室、沙盘室、心理测评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咨询室等。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加大了对学生和社会的开放力度。如,心理咨询室还负责提供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低年级学生可在此见习、帮助咨询教师安排活动,高年级学生在取得咨询资格之后,也可进行咨询活动;对心理学社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沙盘室固定时间开放,利用沙盘游戏让学生进行自我剖析;心理测评室则承担过地方单位员工的心理健康评估等等。这些实验室的建立和开放利用,不仅改善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条件,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心理学实训。心理学实训是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活动。这部分共开展了三项,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和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技能;心理咨询技能训练要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类型、基本手段、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初步具备在不同情景下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数据处理技能训练则主要让学生掌握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心理学研究和应用服务。
科研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科学研究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学生自己研究的课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学校设有“挑战杯”等学术科技竞赛活动,会对有价值的课题立项,并对学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评比奖励。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每年都会就社会或校园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申报,采用查阅资料、访谈、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进行调研,如“陕西理工学院校园规划的人文价值”“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等等。此外,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帮助教师进行问卷施测、录入数据分析,讨论结果等等,这些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科学意识,也锻炼了相应的实践能力。
职业培训。根据国家相应的职业标准或行业的知识、技能的等级标准,培训学生相关的职业能力,以获取相应职业技能乃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活动。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分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前者有心理咨询师证件考核,后者有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件考核。对于心理咨询师,毕业时学生约有60%持有三级资格证,相较而言,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率低些,毕业时持有率约30%。此外,还有一些同学从就业的方面考虑,会参加会计资格认证、秘书资格认证等考试。
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学年论文在大三上学期进行,目的是为了培训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毕业论文是指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完成学业前,在老师的指导下,个体独立从事心理学研究并撰写相应的研究论文。每年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同教师商议,确定选题。在为期8周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应用,可以说是对学生的一次终极考核。
专业见习和实习。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就是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在学校统一组织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应用心理学的职业方向,在校内外实习场所等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参观或从事相应的实际工作,以获得有关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职业心理品质。见习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一直持续到大三第一学期,专业见习的时间为三周。见习的场所为汉中市精神病院、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三二零一医院和陕西理工学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专业见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心理学专业课程的兴趣,为下一步的专业实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陕西理工学院的专业实习在第三学年开始,截止到大四上学期,总时间为一年半,在大四上学期还会专门安排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正式工作者的身份进驻各实习点,进行咨询技能的继续学习巩固。实习的地点有汉中市劳教所,汉中市第三监狱,汉中市精神病院、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汉中市的部分心理咨询机构以及各中小学实习基地。专业实习主要解决专业技能中两大技能的形成问题,即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的形成。学生把学到的专业应用型技能知识由输入到输出,应用型操作技能由模仿到熟练进行,经过不断训练,使心理诊断技能、心理咨询与治疗技能得到不断提高[4]。
三、未来建设的重点
尽管现在的实践活动形式较多、训练内容较丰富,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也是我们未来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首先,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活动较少。陕西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市位于巴山和秦岭之间,交通不便,工业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具有一定规模的常规企业较少,因此,可联系正规的实践单位比较少。虽然尝试在民营企业中进行实践,但由于民企的经营及管理随意性较大,感觉实践效果不佳。建立适合的企业实践基地将是学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其次,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而实践教学对师资的要求更高,既需要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研究,又需要教师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丰富经验,两者缺一不可,这正是制约许多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瓶颈。虽然学校在建设专业实践基地的过程中,邀请部分实践基地的骨干人员担任校外实践导师,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如何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也是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鲍谧清,韦洪涛.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34-136.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成立了面向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职教师。如何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专职教师进行培养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一、高校心理机构咨询专职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的心理学专业培养措施单一
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学习仅有次数的要求,至于心理咨询教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尚未形成科学的体系。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面对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单一的群体,针对他们的心理咨询既具有普遍的规律,又具有其独特的一面。但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独特规律的研究比较少,相应的培训也少。当前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参加的心理学专业学习与社会上其他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内容一样,缺乏针对性。
正如张祖冲(2010)在其文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研究》中指出的那样,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少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所以他们在工作中缺乏经验,工作实效性不强。事实上,刚毕业的学生所学习到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心理咨询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一方面需要尽快学习心理咨询技能,另外一方面还需要有实践联系。当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培训很少,基本上都是靠本校老教师指导或者自己摸索,成长效率较低。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对学生工作不够熟悉
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进行管理和指导。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更是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于一些由心理学专业毕业直接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而言,对学生工作了解较少,较难融入学生工作队伍,工作开展存在困难。目前还没有高校或其他教育部门针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和教育。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缺乏专业督导
心理咨询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的职业,无论心理咨询师拥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都会在工作中遇到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因此,高校心理教师与一般心理咨询师一样,都需要专业的督导老师。当前,高校心理教师的专业督导方面还存在明显欠缺。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有待重视
教育部门更多的关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心理咨询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种忽视,其一表现在入口把持不严,目前尚没有制定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入行的心理健康标准,也没有对即将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行列人员的心理测查措施;其二则表现在对已经进入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队伍的人员缺少后续心理支持和心理评估。似乎不少高校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心理咨询教师不仅不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帮助,还有可能对学生甚至教师本身造成心理伤害。
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
正如马丽亚等人(2008)所指出的那样,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支柱,是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心理咨询师自身就存在人格缺陷或者心理问题,他就很难跟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也很难对来访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有效干预。不仅如此,存在人格缺陷的心理咨询师还很容易受到来访者所陈述的问题的影响或暗示,结果造成心理咨询师自身的伤害。所以说,心理咨询师人格不健全的话,结果有可能其本人和来访者都会受到伤害。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同样如此,如果他们没有良好的人格素养,既是对大学生的不负责,也是对其本人的不负责。
2.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基础,应该熟练掌握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理论。当然,具有心理学专业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做好心理咨询,这些理论和心理咨询技能之间有着较大区别。不过,如果没有这些心理学的基础,就很难对心理咨询技能有透彻的理解,也很难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咨询技能。 转贴于
3.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熟悉学生工作事务
高校中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隶属或挂靠在学生工作处,从工作关系上,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如心理普查、心理危机排查等都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尤其是辅导员,而且这些工作事实上就是学生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教师应该熟悉学生工作,了解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够把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很好地融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才能很好地理顺各种工作关系。
4.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心理咨询技能
对于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而言,心理咨询技能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咨询技能相对于心理学理论而言,它实践性更强,应用性更强。刚刚走上心理咨询岗位的心理学毕业生应积极寻找心理咨询实践机会,多参加心理咨询技能学习,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专职教师的培养途径
1.继续加强对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
如前文所述,高校心理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因此,高校和有关机构应该更加重视对高校心理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还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应该有一些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独特规律的内容。
对于对新上岗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教育部门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其内容既要有一般心理咨询技能如倾听、建立咨询关系、各种心理咨询流派等,也要有具体的心理咨询技能如沙盘游戏疗法之类。对于已经从事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教育部门应帮助一部分非专业出身的教师补一补心理学理论知识。对于大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则重点是进行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咨询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2.积极探索培养高校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学生事务工作能力的途径
如前所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客观上则是,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都是从心理学专业毕业后直接到心理咨询机构工作,缺乏学生工作经验。也有些刚毕业的心理学研究生认为学生工作是事务性工作,而自己是有专业技能的,因而不屑于了解和学习学生工作事务。如此一来,有些心理咨询教师因为不熟悉学生工作和学生工作队伍,致使难以理顺工作关系,给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也影响了自身的工作情绪。
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工作虽然有其专业性,但是它属于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校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学生工作能力也是不容置疑的。笔者认为,让新上岗的心理咨询教师担任1-2年专兼职辅导员可能会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基层队伍,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如果能够担任1-2年的辅导员,一方面可以锻炼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学生工作能力,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他们与学生工作干部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再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摘要】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
【关键词】心理协会成员 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反映给图书馆 心理学教师或医生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989年,赖尔登和威尔逊分析了1981年以后的所有试验报告,得出结论说:“图书治疗是有效的,特别表现在增进自信、改善行为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般从认同、净化和领悟等几个角度来解释图书阅读的机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历着与作者同样的心理历程,这种历程是从艺术形式的意识和知觉发展到潜意识的阐释,直至引起“本我”的反响和“自我”的放松控制,作品内容与“本我”相互作用,产生了一个审美的幻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本我”的欲求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避开了“本我”的欲求产生的恐惧和“超我”的压力,使读者恢复到和谐状态。文字作品的内容使人的内心冲突外化,而人的心理活动又使文字作品的情绪内容内化,成为人的总体行为的一部分,这种整合最终就产生了领悟。医学生喜欢到图书馆去找“心药”,首先是经济、简便、及时。高校图书馆对的服务都是免费的,不必花钱,又可以随时借阅,同时携带方便;第二,图书馆是个人人都去的公共场所,到那里进行“ 阅读治疗”,不泄露任何隐私,没有精神压力,不会有伤自尊。比如,有些心理困扰是难以启齿的,性困惑就是典型的一例。据调查:“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对性的长期禁锢,使得青少年在性发育成熟到来时,得不到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以致产生困惑。有了性困惑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图书馆便成了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渠道。1997年3月,同济医科大学张揆一教授在《爱情婚姻家庭》杂志上开设的《医学教授谈性知识》系列讲座,受到了的普遍欢迎。它不仅传播了科学的性知识,而且也使读者解除了困惑。此外,目前高校里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老师还太少,设施也不完备,即使想寻求帮助,也往往有许多顾虑和限制,而“图书阅读”弥补了这一不足。中常见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一般都能从图书馆收集的心理学著作和文章中找到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对于渴望更深地认识自己和克服成长障碍的来说,阅读这些著作和文章,就是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谈。有些同学正是通过读书,鼓起了去找心理医生的勇气。即使没有心理疾患,也可以通过读书增长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开发生命的潜能。可以说,图书阅读既能起到治疗的作用,也能起到预防和促进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这项工作。成立由心理学教师或医生为指导,图书馆员、心理协会成员参加的阅读治疗机构。
心理协会成员,把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反映给图书馆、心理学教师或医生。图书馆在阅读、流通两大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挑选出热爱这项工作,并具备相关知识的专职人员,根据医学生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经常地提供心理咨询书目、刊目、专题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可以开辟图书阅读阅览室,为了避免出现像心理咨询这样的闲屋”、“轻松一隅”、“心灵家园”等。环境布置要尽可能优雅、祥和、轻松,并备有诸如“解忧”、“饶恕”、“自信”、“竞争”、“悟道”、“拼搏”等导读标志,以方便读者自由选择,在阅览制度上也要有别于其他书刊阅览室的借阅方式,尽量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随和的阅读氛围,让图书阅读阅览室成为最喜欢、最愿意去的地方。图书能否象我们预测的那样对的心理调适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启发工作十分重要,图书阅读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既需要具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哲学、心理学、社会、教育学、医学美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因此,要求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必要时参加各种培训。同时注意学生阅读疗效的观察与跟踪,利用日记、作文等形式与学生沟通,使图书阅读更加有的放矢。大力开展图书阅读的宣传教育,可以组织图书阅读讲座,向学生介绍图书阅读的作用与基本常识。向宣传新的心理健康理念,明白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经过及时治疗可以康复,如果听之任之,也可能加重。这有助于在大学期间,乃至今后到社会上能够自觉而有效地利用图书这种特殊的工具来预防和调适心理障碍,使之终身受益。
【文章来源】/article/64/4388.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的变革。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较多的群体。当今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充满热情,他们往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某种偏激看法,甚至表现出排斥、反感、厌恶和抵触情绪。为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咨询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通过加强心理疏导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进而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以适应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心理咨询的概述
(一)心里咨询的内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健康的过程。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是指高校的心理咨询人员针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方面的问题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知道或帮助,其目的可概括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
(二)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会为您保密,绝不会有第二人知道。所以您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2、信赖原则,咨询师应是信任与接纳的化身,要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积极审视求助者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咨询师必须对人的本质有积极的信念,重视每一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相信人的可塑性。
3、助人自助的原则,咨询师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4、无条件关注原则,无论您说什么,咨询师都不会以道德的观念去评判事情的对错,你所做的一切都有您做的理由。
5、中立原则,咨询师在心理咨询中应始终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与中立立场,确保咨询的客观与公正,不得把自己的私人情感与利益掺杂进去;咨询过程中不可轻易批评或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求助者。
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两者在现实工作中的联系。首先,在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心理咨询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保证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感染力。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缓解紧张的心理矛盾,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两者内容的异同。心理咨询的内容包括心理障碍、心理适应、心理发展咨询三大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健康教育。一个人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
2、两者原则的异同。两者都是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对工作对象要热情、尊重、诚恳、耐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重视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视社会利益,而心理咨询则更强调来访者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除采用个别谈心的方式外,还常采用听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心理咨询除以言语作为工具外,还可适当采用具有医疗色彩的方法;心理咨询在形式上多为等待来访者求询,在很大程度上以来访者自愿接受咨询为基础,而思想政治教育常采用主动方式,即使教育对象没有主动接受教育的愿望,教育者仍将根据工作需要努力促进教育对象转变。
3、两者方法的不同。心理咨询主要采用个体咨询或治疗、集体咨询或治疗、测量、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一般是等待来访自愿接受咨询,来访者与咨询之间是平等信任的关系,以来访者为中心,咨询者重在聆听、疏导。思想政治教育以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理想道德、民主法制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为内容,主要采用个别谈话、集体座谈、大会报告、德育课程等方式,积极主动根据工作需要来实施教育,重在传统、灌输,以努力促使教育对象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心理咨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通过对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的、深层次的关联性,二者应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心理咨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如下: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思想也有着相同的本质,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头脑中,经过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思想与心理的形成过程具有统一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不论是健康人格的形成还是高尚思想的养成,都是人的知、情、意、需要、动机、性格等诸种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因素,只有从心理入手,才能掌握学生思想意识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思想对心理起决定作用,支配心理活动的方向;心理对思想有反作用,思想的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影响和制约。因此,一方面,心理咨询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提供必要的心理基础: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心理优化的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而这些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成熟,心理、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起焦虑、不安的心理,有时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借助于心理咨询等理学理论和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能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重新认识,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多种学科、多种角度研究思想状况,将思想问题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正因为心理咨询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方面有独到作用,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3、思想政治教育应贴近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心理咨询工作只有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心理实际,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咨询才更有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实际的了解。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对外向型学生可严厉一些,这样易使他们受到震动,而对内向型学生则要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如果过于严厉,就会使他们丧失信心。二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教育者在灌输新的思想观念之前,首先要了解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在起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从内心接受正确的思想。可借鉴心理咨询的做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心理咨询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起了平等信任的关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来访者按咨询者的要求平静地思考、真实地回答和积极地改变。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的倡导者,往往处于居高I临下的主导地位,受教育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次要地位,这样不平等不信任的关系很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抵触反感情绪,教育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信任关系的建立,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学院领导重视学生心康工作,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学校的基本职责,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成立了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为主任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和领导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各项教育辅导活动,并不断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支持,使我们能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工作模式。
二、遵循发展性原则,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作为终极目标
近几年来,我们在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并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还要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心理健康教育涉及的领域也不单是学生的健康,还包括其自我评价、社会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科学思维、职业心理、婚恋态度、潜能开发、求职择业等,重视的是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以及通过广播、墙报、专题讲座和主题活动等形式,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和面谈、电话交流等形式的个别心理咨询,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通过心理咨询、访谈调查与心理测量,帮助有关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需要给予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且掌握一般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学会自我调节、自我负责。
三、多管齐下,多方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按照教思政厅【2011】5号和粤教思函【2012】1号文要求,学院决定从2012级学生开始,每年在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覆盖全体新生;在其他学期开设配套的心理选修课,形成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体系。特别是必修课,我院开足了36课时,2个学分,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心理训练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提高学习兴趣,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又能通过科学的途径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二)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有效地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我们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开展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立于2008年,是一个由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自己组织并管理的社团。心理健康协会一直本着“自助助人”的宗旨,活跃在青青校园中。自成立以来,心协在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许多有影响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心协的许多骨干成员,也从最初的对心理学有兴趣变为很好的朋辈心理咨询员。心协因其工作的出色和在同学的广泛的影响,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社团”。
在课外教育指导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三)个别辅导与团体活动相结合。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除固定值班时间外,只要学生有需要我们都随时接待咨询,此举得到了学生的好评。从咨询的内容看,主要以心理发展和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人际关系、学习、情感、情绪调节、就业等。还有一些是心理障碍问题的咨询,主要包括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同性恋倾向等问题。
咨询老师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心理知识,解答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疑问,指导他们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看待并化解这些心理矛盾或心理冲突,避免踏入心理误区,使之走出心理困境,获得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例如机电系一女生因失恋精神恍惚,就在她感到很无助甚至想自杀时,在同学的劝导下她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她向老师倾诉了积郁在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在倾诉和与老师交谈后,她心情逐渐恢复平静,并对自己的情感与恋爱观有了重新的认识。经管系有一位女生,也是因为情感问题,用一种非常奇怪的行为,即趁夜深人静时在女生宿舍楼的垃圾桶里捡剩饭剩菜吃。终于有一天被人发现了,辅导员便带她到中心来咨询。她在咨询员的引导下,内心矛盾的她把心中的苦闷一股脑地倒了出来,顿感轻松多了。咨询员通过合理信念法使她认识到自己的想法的不合理,并用行为疗法帮助她改变了“异食癖”。
除进行个别的心理辅导外,我们还组织开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如“学习压力的减轻”、“如何提高自信心”、“同性恋话题”等,每次人数10—30人。参加的学生们表示,这些活动使自己在澄清模糊认识和宣泄负面情感的同时,还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内心感受。
(四)心理咨询与心理测量相结合。为了更加便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我们积极开展心理普查和有针对性的心理测查活动,以便建立心理档案,同时帮助大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自我,找出个性优点,克服个性缺陷,为培养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如:对新生采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和SCL—90量表进行测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在统计分析结果中发现心理问题较明显者,便预约进行个别咨询;对于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MMPI明尼苏达多相测验量表加以复查,以便及时判断出问题的倾向,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指导;对想了解自己个性的学生,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量表来满足他们的要求。探讨来询者较深层次的一些心理症结,并帮助他们建立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模式,指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开发自身潜能。
(五)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通过日常的教育与管理外,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以界定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申报了市级和院级教科研课题各一项,参编和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和《心驻向日葵-心理健康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等教材和著作,撰写了10余篇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科研论文;在多次学术年会上,我们有3篇论文获奖。
(六)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我们注重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我院每年定期举办“三生”教育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其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意识地帮助自己或者周围的同学解除心理困惑。很多高职生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较理智,而事实上他们的心理大多仍处于成熟与幼稚的边缘,缺乏稳定性,容易冲动。此时内化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显得特别重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38-02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价值观重构的时期,价值观点日趋多元化,社会信息瞬间万变。独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自幼受到过度保护、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难免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冲击。不仅如此,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的挫折也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的一份报告指出:针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因心理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比例高达20.23%,全国大学生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比例占总退学比例的54%。由此可见,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压力的困境,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可否认,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不断发生,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从师资配置等多方面进行了努力,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不少不足之处。本论文将考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分析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不足,并探讨其改革措施。
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经有30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短短的20年里(指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笔者注),从无到有,从冷到热,从少到多,从无序到规划,从自发到自觉,从社团行为到政府行为,从介绍引进到深入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1]
具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学者主要介绍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初直今,无论政府还是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人、财、物等方面进行了投入。更重要的是,党的十报告专门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入十报告,凸显了我国政府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如前所述,经过政府和民间的不懈努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因为其起步较晚,所以依然存在诸多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根据教育部2011年公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下称《基本要求》),包括情绪管理、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的必修内容。根据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计划,整个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占2个学分,而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占8个学分。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2.心理健康课程自身的不足。关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2]。不仅如此,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殊性也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本要求》规定“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3]尽管如此,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讲解、理论灌输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实践体验环节,从而使该课程呈现出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局限性。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包括专职德育教师(即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其他德育工作者(如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如前所述,目前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极大地限制了专职德育教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尽管目前高校普遍设有心理咨询师,但是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仅包括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同时还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这些咨询师在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均存在不足。此外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在心理咨询师的配置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高校心理咨询师严重匮乏。由此可见,心理咨询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承担的职责也急需加强。
三、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的真实状态,探讨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笔者曾对本校某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共20道题,由受调查者对自身心理压力的认知、心理压力的来源以及排解心理压力的途径三大模块组成。调查对象包括一年级学生26名、二年级学生29名、三年级学生37名、四年级学生39名。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31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9%。在此结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探讨如何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对于“您认为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吗?”这一问题,一至四年级中选择“应该。很有必要。”的学生比率分别为48%、63%、72%和55%。由此可见,尽管目前我国心理健康课程存在诸多不足,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对此寄予了期待和希望。因此高校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以期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2.建设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我国高校从事心理教育的师资人员紧缺、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各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的长短期培训,以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6]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所不同。对于“您觉得您的心理压力来源于哪方面?(多选题)”这道题,一年级至三年级中分别有84%、62%、83%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占据第一位。而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尽管学习因素退居第二位,但仍然占据了41%。由此可见,在整个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一直是学生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对学生学业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压力。
其次,针对同一问题,一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中分别有36%、41%、59%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占据第二位。而升至四年级后“就业”则成为学生压力的最大来源,所占比例为72%。由此可见,在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的当今,就业已经与学业并列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在新生入学之际便对其进行有关人生规划、择业就业的指导,此后随着年级上升逐步跟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确定恰当的职业发展目标,以便其在毕业后顺利步入职业生涯。
4.加强生命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针对“您如何看待近年来大学生因压力而自杀事件?”这一问题,选择“理解,有过类似想法”的学生比率分别是:一年级0%、二年级3%、三年级8.1%、四年级8.3%。由此可见,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所面临的压力越大越大,个别同学甚至出现厌世的悲观想法。这一结果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即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松懈,尤其应该加强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各种问题和压力。“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从知情意方面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提高学生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其在社会中创造生命的价值。”[7]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关爱自己。
四、结语
本论文考察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从心理健康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等视角分析其不足之处,并从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人员配置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无需赘言,大学生不仅承载了各自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更肩负着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亦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2]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3]教思政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1]5号[Z].
[4]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第24号[Z].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of the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Zhang Yingwei, Wang Dong. P.E. Department of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Liaoning Dalian 116026,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Methods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etc,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Results It shows that 31% of students think they have mental pressure, the main sources of which are employment and vacuity. And 87% of the students believe there should b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hich shows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have viewed their own problems objectively. Conclusion There are still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and the educato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m, and set up more psychological consulting organizations.
【Key words】 Navigation major;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on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断的发生改变,日趋呈现多元化态势。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1]。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对普通高校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的研究并不多见。本论文以回答问卷的方式,对航海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了较细致的调查了解。通过对调查材料的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改善教学管理方法与教学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希望会给航海院校的老师作以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样本来自大连海事大学2005级、2006级航海学院学生150人,均为男生,年龄在19~23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学术论文40余篇、著作20余部。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借鉴了其中一些对本论文研究具有指导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2.2 专家咨询法 为深入了解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我们走访了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了解信息,获取资料,确定论文的总体设计和方向,与海员及航海类学生直接交往、讨论,从中获取较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量表打下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问卷》,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47份,总有效率93.3%。
1.2.4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得数据在SPSS 11.5 for Windows统计软件上进行汇总和整理,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界定为“人的身体、精神与社会的最佳状态,而不是单独的没有疾病”,即认为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量的增加,社会激烈的竞争,生活节奏的变化,一方面能激发大学生追求知识,渴望成才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大学生往往对不良的心理刺激不能进行自我调节,极易造成心理疲劳,产生不良心态,以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节律发生紊乱[2-4]。许多研究表明,约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航海专业大学生既有着现代大学生共同的特征,同时由于其学习的内容的特殊性而在身心的某些方面又表现出其自身的特质。
2.1 通过问卷的调查结果表1显示 近31%的学生认为自己伴有精神压力,压力来源排序在前两位的是毕业分配和生活空虚,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35%和33%,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占18%,感情方面的压力占14%,有了以上精神压力,不免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其中认为自己有自卑心态的占64%,有焦虑心态的占18%。美国科尔大学曾对17万大学生抽样调查,有23.9%的学生表现明显的心理压力。压力主要来自“失业”和“精神危机”。我校航海专业学生精神压力的来源中生活空虚占的比例较大,据材料反映52%的同学在生活空虚时逛街、听音乐、打扑克等。而学习的只有29%,再次为出去喝酒15%,说明航海专业的学生学习风气有待加强,尤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才也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中竞争,优胜劣汰必然产生。所以更应该努力学习,包括理论和技术,才能在毕业分配时乃至今后的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据调查结果 65%的学生能经常保持心情舒畅,即使不愉快时,也有62%的学生能够自己调节自己,走出低谷,这与学生的专业有较大关系。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一些能引起神经愉快的物质――内啡汰。美国医生帕克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遇到心理亚历史,身体的内啡汰生产量较大,速度也较快,故应付日常精神困扰的能力也比较强。在人际交往社会关系方面,65%的学生认为自己人际关系比较协调,34%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在这一方面明显高于非航海专业大学生。我们知道,航海职业的风险性,艰苦性,流动性等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与配合默契有很高的要求[5],大量的实践早已证明,海员之间的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眼神会直接影响到其默契的程度,由此可见航海职业本身的特殊性对航海专业学生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同时亦锻炼与发展了他们的这一心理能力。
2.3 大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极易出现心理障碍[6] 大学生中患神经衰弱的比率也较大。它是由于大脑过渡紧张、噪声、兴奋和抑制机能失调而造成的疾病。心理因素的冲突超过神经系统的能承受的限度,就会导致神经衰弱。江苏省从1997年~2006年的10年间对12所高校进行了系统调查。因病休学的比率由3.9%上升到9.5%,其中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居前位。2003年,据天津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八万大学生中19%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约一万五千名大学生的心理不太健康。据调查材料反映,我校航海专业22%的学生有轻度以上的神经衰弱,28%的学生有轻度以上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说明航海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于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其中有8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关,58%的学生认为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不同,即42%的学生认为相同,进一步说明我校航海专业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楚。本研究结果给学校教育与学生管理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品德培养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亦不容忽视[7]。由于引发问题的根源不同,所采用的解决手段与方法有所不同,以便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帮助。而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则是有关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心理卫生学方面基本知识,同时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调控与治疗技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正确与科学地区别“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以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把心理咨询归之于思想教育的一种方法,也不能把心理咨询当作仅是对心理不健康的人采用的方法。美国咨询心理学家李斯曼说过“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达到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有87%的学生认为我校有设立心理咨询的必要,说明航海专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的意义及其重要性。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开发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综合以上说明在航海专业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以帮助他们科学有效地调节心理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4 学生志趣是指一个人的志向兴趣,即行动或意志的趋向[8] 有关学生志趣的调查是指学生所学专业与个人志向的相关程度,见表2。
从学生志趣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所学专业与志趣完全一致和比较一致的占60%,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选航海专业是比较符合个人的志向兴趣的。而40%的学生所选专业与个人志趣不完全相同,说明这部分学生所以选航海专业是被迫无奈的。这些学生的大部分航海专业技能基础和全面身体素质较差,再加上不喜欢甚至“讨厌”航海,给专业教学带来较大困难,面对这部分学生和未来市场经济的广泛需求,学校和教师应通过思想教育、严密的组织教学、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把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好航海专业学习中来。
3 结论和建议
3.1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航海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证明了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不同专业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当前在航海学院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3.2 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精神压力及心理倾向问题中的学生兴趣与需要结果分析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风气必须加强,否则便会造成毕业分配困难及平时的“精神危机”。
3.3 航海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人际关系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出现较高的健康水平,与其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直接关系。
3.4 大部分学生所选专业与个人志趣相同,还有40%的学生志趣与所选专业不同,学校和教师必须通过理想、心理教育、科学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他们引导到航海专业的学习中来。52%的学生渴望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工作,40%的学生想继续深造,学校应尽量正确引导他们并创造有利条件,满足他们追求新知识的需要。笔者认为这将很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熊燕,彭萍,胡一秋,等.大学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6):612-615
[2]阳德华,高和平,等.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与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283-285
[3]李祚山.大学生文化取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3):291-294
[4]刘丽萍,胡静萍,谢虹.沈阳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1):38-41
[5]吴兆麟.航海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8):123-126
[6]程毅.谈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调节方法.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6,(1):45-46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