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大自然的古诗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2 08:00: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描写大自然的古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篇1

1、山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海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写柳树

杨万里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秋天的山树

山行(唐)王维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6、春天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春雨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夏天

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9、秋天

《秋词》唐.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0、五岳名山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重山小

描述大自然的古诗精选(二):

1、《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3、《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4、《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6、《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7、《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1、《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3、《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14、《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5、《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6、《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7、《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8、《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19、《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1、《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22、《绝句》

唐·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3、《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24、《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2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26、《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描述大自然的古诗精选(三):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

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

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

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

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

愿为持竿叟。

王维《青溪》

言入黄花川,

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

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

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

垂钓将已矣。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颖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刘禹锡《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情还有晴。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水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经典诗句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瞑听猿愁,

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

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

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

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

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

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

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

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

共醉重阳节。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 ·

· ·

· ·

· ·

· ·

· ·

· ·

篇2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们变得更加积极,在思想感情上得到全面的健康的成长。

小学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生学习古诗无疑能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古诗从审妥的角度进行初探。

一、车尔尼雩夫斯基说过:“美与崇高其实就存在于自然与人生之中”

从审美对象看,辽阔天宇、参天峰峦、巨石冲天、惊涛拍岸等大自然雄伟奇观,都给人以崇高感。人们通过对大自然的崇高形象而获得美感,它罡一种美的形态,是美感到理性过渡的重要环节,其审美特征为“当大量的美的形态呈现在眼前时,心中的快乐增加了,而恐憎则缓和下来变成崇敬”。(《美的分析》荷迦兹)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一些古诗,就有这样一种令人惊愕的大自然的崇高美。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写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描写了山高、楼高、寺高,高到难以想象的惰景,其高可谓上极于,下极于地。山寺的崇高威严跃然纸上,使人产生惊愕感,却不使人压抑,惊愕变为崇敬,从中获得美感。这种美感可以说是从大自然崇高形象激起的自豪感中获得的。

唐朝大诗人杜甫于唐宗至德二年在长安目睹了国破城荒家亡人 散的惨境,触景生情写下的《春望》,抒发了忧时伤乱的悲愤情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将人们引向惨淡的现实,勾起家园之思,山河之痛。诗中以高度概括的生动语言,表现了强烈深沉的内心悲痛,对人民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此诗回荡激越,句句风情,显得沉痛悲怨,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悲壮美,使人产生一种悲壮的崇高感。

从这些古诗中表现了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崇高。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独特的美的高级形态,给人以巨大、动荡、永恒、庄严感受,使人肃然起敬、精神高昂、奋发向上,教师如果把握住了这种客观性,我们的古诗教学将受益匪浅。

二、“优美是一种偏于静态的、柔性的美。它以和谐、协调、均衡、统一为特点”

这是美的一种最常见的形态。小学语文所选的几十首古诗,表现出了“优美”的绚丽多姿的各个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高鼎《村居》中写“草长茑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茑。”这是一首具有艺术特色的作品,它既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静态图,还是一幅多姿的动态图,它给人以清新的美的感受。

大地,人类的母亲,在母亲的怀抱里,天真烂漫无邪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地奔跑着,让自己的理想腾飞在辽阔的天空。应该是多么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节啊!作者艺术地再现这一生活时,把笔着力于简练朴买的抒写让艺术的基调把握在恬静自然的格律之中。这些颇具匠心的经营,使作品较为贴切的展示了原野上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纯朴自在关系,有一种原始的和谐美的魅力,把人们的思绪引向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深处,随着那翻飞的纸茑,飘飘摇摇地飞向远方,伸展到无边无际,使人引起更多、更深、更加广阔的浮想。

《所见》(黄枚)这首古诗,语言浅显,形象生动,充满生活乐趣。第一句点出人物――骑着黄牛的牧童。第二句指出地点――在绿荫如盖的树林里。第.三句是心理描写――“欲捉蝉”。第四句是动作描写――“闭口立”。本来放牛娃是在高唱山歌,悠然自得的,忽然轻轻地从牛背上爬下来,闭嘴屏气地站在树旁。他到底在干什么呢?原来是想捕捉树上那只正在叫着的知了啊!这样,就把放牛娃天真活泼的神态,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这首诗给我们一种人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一致的美感。

“优美”在小学课文所选的古诗中,偏重于形式,体现着人们的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一致。优美给欣赏者是柔和,愉快之感。

小学生学习古诗,有的古诗的意境虽不能完全理解(也不是有必要让小学生领会所有古诗的意境),但这些古诗所描绘出的“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的自然风光图画却能铭刻在脑海,长久不能磨灭。一遇到自然界的实际景物,即能马上引起脑海中的图象?诗句的重现。

学生们从古诗中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和受到美的熏陶比现实更带普遍性,更具有永久性。因为现实美的对象存在于特定的空间、时间内、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甚至瞬间即逝。它只能供此时此地的人欣赏,而这些古诗中则把现实美凝固在艺术作品里,成为艺术美之后,就可以作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人们欣赏对象。

三、壮美,是一种偏于动态的刚性的美,崇高给人的是一种带有神圣性和严肃性的美的感受,壮美给欣赏者是剧烈激荡之感

篇3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大,但它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出现了比较简单的古诗,如《锄禾》、《春晓》、《咏鹅》等,选人教材的古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作为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去欣赏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大有好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呢?在此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1.情境教学,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是诗人独创的高度凝练的个性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它几乎都是作者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表白,作者的喜怒哀乐无不倾泻在诗行中。鉴赏诗歌要从品味语言入手,在此基础才能有所感,有所悟。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诗的语言精练传神。“看”字化静为动,形象的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这想象新奇、夸张,但由于学生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对庐山瀑布的印象却是模糊的,没有领悟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可以通过观看庐山瀑布的挂图,幻灯片或录像,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时,一种联想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绝句。此时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想象,展开思维,领略诗人的豪迈气概,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生也就可以直观地认识古诗中的自然美了。

2.培养兴趣,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自然美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长身体、学知识的时候,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与其他外界接触较少,局限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阅历,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主要靠背诵记忆帮助理解,但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诗词中有关描写大自然景物的地方入手,利用文中的插图,通过多媒体和教师的悉心讲解等手段,培养学生多了解祖国山川气象万千的兴趣,使学生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美。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风吹草低见牛羊”。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配以优美悦耳的乐曲,通过多媒体帮助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洗练简洁的诗句,领略北国草原的苍茫景象,意境的雄浑开阔,我们江南的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美妙,学起来也轻松。

3.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教学古诗,贵在多读,要反复诵读,诵读即美读,就是有感情的读,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古诗讲究押韵与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对仗工整,富有音乐美,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朗读让学生体会古诗的音乐美,因此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学生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我首先指导学生确定诗的感情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音重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录音朗读,也可以借助配乐朗诵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细细品味诗的音乐美,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4.启发想象,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界一向推崇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故事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感悟诗的意境,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唐王维的诗在这方面算是比较典型的,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声音而景色,由听觉而视觉,意境空灵,“但闻人语响”更是静中有动,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拓展想象思维,让学生感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的美在想象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5.品味体验,欣赏古诗的意象美

诗歌中有不少句子是描写景物的,这些景物常常作为写实的景象以不经意的客观状态出现于诗歌中,但它们暗中却有着浓郁的情味。诗歌中的意象成为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意象也就不可避免地浸染着诗人浓烈的主观感彩,寄寓着诗人曲折深幽的情趣和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隐性意义。如屈原诗中的芳草美人,象征诗人光辉峻洁的高尚品格;李白诗中的大鹏、明月、黄河、长江、瀑布、险峰,是诗人雄放不羁、追求自由光明的象征;陶渊明诗中的青松、白云、飞鸟、,寄寓着诗人热爱自然的高风逸趣。

通过以上的方法进行古诗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自然美、音乐美和意境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高尚情操,更能使我们教育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篇4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当中,老师一定要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观赏和品味美丽的事物。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大自然的美表现在形态上,能给大家带来直观的美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描写景物的文章,往往都是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词句,老师让学生在体验大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文中的语言之美。大自然的景色之美是从多方面细致描述的,让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美,从而提高审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蒲公英》一文中,作者通过华丽的词句,从多角度对蒲公英进行描写。让学生多角度去欣赏、去感悟蒲公英成长的过程以及它的形态外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思维对文中的语言和词语进行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的课程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程中互相探讨,通过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交流,从而体验交流过程中的美妙之处。在授课中可以让学生针对《蒲公英》一文相互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文中描写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进行学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该文章的见地,然后进行更正,把文章的思想内容更进一步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写和自己的观点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学生通过审美可以更好地看待身边的事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审美的看法,极尽描摹地体现自我。

二、创造优美的教学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中,教师充分缔造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其中。教师在讲文章的时候,可以用语言将学生拉进所学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在教学中能够把课堂转化为课文中的情境,会使学生学习新知识更加得心应手。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能将课文中的情境带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更好的审美理念。

教师在授课中应该让自己高涨的情绪充分影响学生。教师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让学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审美观念。首先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理解该课文的中心思想,在课堂中利用激情豪迈的语调,带动学生,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感兴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透彻理解。老师要用诗一般的语调进行授课,充分抒发自己的感情。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善于用一些煽情的语调进行教导。也可以用一些优美的形体艺术进行授课,老师生动的表演可以充分感染每位学生。老师出色的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而且还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无趣的课堂转变为身受其中的意境,从而增加学生对审美的专注。

三、交流体现美的韵律

篇5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以描写景物为主。《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不同地方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当时各自不同的心情。《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走进丽江》写的是位于我国云南西北高原之上的丽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五彩池》描写了我国四川藏龙山上的五彩池美丽的景色。三篇以写景为主的课文,共同的主题是通过描写祖国山河的神奇而壮丽,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本单元的课文,语言生动,展现的自然景观让人心旷神怡,能让读者获得美得享受。教学本单元,要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秀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陶冶学生审美情趣。

本单元以“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为训练重点。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插图直观形象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自然景观。借助插图还能引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精读课文后面都编排有三道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编排了一道综合思考练习题。有的课文在思考练习题后面编排了带*号的选做题,还有的课文编排了“学习链接”。课后思考练习题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养成。表现在重视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链接”提供了阅读课文的相关背景资料,丰富了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语文百花园》中安排的学习内容更富多彩。安排了运用同音字、读词语说词语、比较句子、读读背背、积累关于名胜古迹的知识、朗读诗歌、设计校园风景线、想象作文等语文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语文实践,巩固识字,积累词语,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2、

认识31个生字,会写28个,掌握常用词语。

3、

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感悟自然景观,体会语言文字。

4、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位来理解课文内容。

5、

根据插图和注释提出不懂的问题。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课。

7、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8、

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9、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10、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1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单元学习重点

1、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欣赏五彩池美丽的景色,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2、

认识31个生字,会写28个,掌握常用词语。

3、

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感悟自然景观,体会语言文字。

4、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位来理解课文内容。

5、

根据插图和注释提出不懂的问题。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课。

7、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8、

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单元学习难点

1、

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3、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习状况分析:

学生独立识字从第一单元开始渐渐放手,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一个单元的适应,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可以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教师还要继续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本单元写景状物的文章为主,因此还应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本单元写景文章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优美语句的积累,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习方法:自主读悟

篇6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篇7

春夏秋冬的交替,带动了人们的情绪和感受随之变化。过去,北方到了秋天,天气开始寒冷,树叶开始飘落,人们往往要感到一些压抑和伤感,因为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临。但是人们又渐渐意识到,冬天过去之后就是万物复苏的春天,于是心里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大自然就是通过自然变迁教会人们宇宙通行的自然辩证法。以前的人们就从大自然的变迁中感悟着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伟大的古人也就留下了《易经》这样的哲学思想。通过大自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规律,人们还懂得了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正是从这种教化中,几千年前老子就感觉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直到今天这种哲学思想还在给予东方和西方的人们不断的启迪。

篇8

2拓展学生的思维,了解诗人的表达方式

自古以来,诗人对春天的描写都是以“杨柳”、“春风”为题材进行描写。《咏柳》中抒写的是柳树,运用比喻、拟人等的修饰手法,无形之中赞美了春天。例如诗中将高高的柳树用碧玉女进行修饰,“碧玉”一词形象的形容了柳树的晶莹、翠绿,深刻的突出了柳树的颜色的美。还有第三句中的“不知”一词使用了发问的口气,诗人明明知道是春风裁剪的细叶,但是运用的发问语气将春风描写的更加形象化,从而增加了《咏柳》的情趣。若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举例一些有关春天其他诗人的古诗作品,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一句中体现出了沐雨之后的柳树显得格外的清新、青翠、淡绿;戴叔伦,唐代的诗人写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一句中将纤细的柳条比如“丝”;清代时期的高鼎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从中描绘了一幅莺飞草长的季节中醉柳拂堤的画面。这些诗人所描绘的画中都主要是抓住了柳条的纤细长的特点,使读者诵读之后难以忘记。学生在学习完这些古诗之后将其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古诗中所蕴含的特点是诗人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将自己的真实感情融合于实物中,加之深厚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其想象,加强了观察的细致。这样还能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3结合实物,加强练习

篇9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一)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二)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三)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4-01

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