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7 04:34: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道德意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政府和约束的地方,网络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自由,任何人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在现实中会受到的种种约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是自由的。这也造就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但网络同样需要完善监管和法律规范。伦理学家指出,“在出现技术手段走在法律、道德意识之前的情况时,往往是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比起现有的技术监管和网络立法来说,提高网络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道德建设要来得更及时也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网络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便迫在眉睫。
2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总人数的51%,而在这些网民中,绝大部分是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在给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查询、免费的共享信息资源之外,带来的一些其他问题也日显突出。
2.1 网络沉溺问题
在沉溺于网络的网络痴迷者中,相当一部分数量是被网络游戏所俘虏。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主次颠倒,因痴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专业学习,造成最后无法正常毕业;部分学生把游戏中的理念等同于现实生活,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种种影响;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游戏等级而日夜泡在网络上,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因为网络环境匿名的特点,除非借助专业技术,否则很难查到对方的真实身份,因此有些学生平时生活中谨小慎微,在网络上却像变了一个人,信口开合,在网上说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还有些学生因为分辨能力不够而被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所左右,造成思想上的消极影响。
2.3 网络社交问题
网络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地交流,但网络交往不等同于现实交往。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忽略了现实中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错把虚拟等同于现实,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在没有核实清楚对方真实身份且并不了解对方之前投入过多感情,轻易相信对方而上当受骗;有些学生现实交际能力欠缺,在网上却可以聊得热火朝天,由此更加迷恋网络,却更忽视了现实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自闭,与人交往能力越来越糟糕。
2.4 网络成果剽窃问题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越发严重。平时要交的作业、阶段性的论文甚至毕业设计,都希望从网上能够直接获得,形成这种习惯后,任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求助于网络,一来是对网上别人成果的极其不尊重,二来也极大地阻碍了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3.1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现实社会有其通用的道德标准,网络同样需要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人群,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至关重要。人们在享受到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共同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这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所以网络道德建设还远不完善。据新闻报道,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有个校规,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为此校方还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哪些网络使用方法是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被允许的。经此培训后,学生还要参加一次使用守则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被允许使用校园网络。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前的相关教育课程。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和发展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课程加以重视,还可以将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列为政治思想课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宣传网络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
3.2 诚信与责任的统一
(1)诚信。诚信是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必备的品德,也是应该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遵循和坚持的品德。网络的健康需要所有网络主体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诚信,就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报告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是网络道德对网络主体的客观要求。
(2)责任。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地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属性,任何人都不能推卸。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社会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网络信息传输具有匿名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容易造成人们使用网络时责任意识的淡化。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同样担当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一、概念的界定
网络道德:在Internet上,一些协会或行业组织为了网络正常运作而制订的网络规范,这些规范考虑了在网络上的一般道德要求,人们可以从不同的网络规范中抽取相同的、普遍的东西,最终上升为人类普遍应当遵循的规范和准则—网络道德。
自律意识:指在主观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使之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主要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根据上海市二期课改精神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第一层面,邀请学校、专家对崇明中学如何在高中信息科技课中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方法进行论证;第二层面,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做到研究与实践双管齐下,并请专家同行指教,找到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帮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学会自我管理。
调查研究法。作为实践研究法的辅助方法,崇明中学从2002年10月开始历时一个月,利用网络道德测试方式对高一年级50名学生的网络道德品质进行调查研究。
个案研究法。通过学生上网情况分析,结合个别学生经常上网吧的现象,有重点的找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探寻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引导其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养成健康的网络道德。
(二)主要研究内容
1.高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调查
在历时一个月的网络道德测试阶段,学校对高一年级111名学生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和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以及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等因素进行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研究,并对平时喜欢上网聊天、打游戏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城桥镇相关社会人员进行访谈与调查,然后又用一个月的时间抽取高一年级50名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测试。
2.网络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与培养
2002年10月,学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并通过信息科技课向高一年级学生进行宣传并付诸实施:
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
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
增强自护意识,慎重约会网友。
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
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首先,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班级公约。
其次,通过班委、团支部力量,建立“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其成员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自律委员、小组长、学生代表。班级自我教育委员会的“权力”组织是全体学生大会,行使制订班级网络道德教育计划、制度(班级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等职能。它的职责是:督促全体同学遵守班级公约,督促值日班长做好工作,组织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
从2002年12月到2004年5月,学校借助德育部门的力量,开展“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辩论赛,通过论辩,选手们得出了上网有两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 沉溺于网吧的学生上课时精神恍惚,身在教室心在“网”,中午与傍晚放学后会迫不及待地奔向网吧,课余时间都耗费在网吧里,它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高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人格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辩论赛提高了中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参赛的选手和学生观众纷纷表示要远离“黑网吧”,远离“电子鸦片”。
学校还依靠信息教研组的力量,开设校园网网络道德教育专栏,进行网络道德案例的分析,如:孩子为何上网成瘾?QQ的背后……从一系列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还使一部分学生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的人格表现完全不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是好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却可能正扮演着“光明破坏者”的角色。
为此,学校从技术层面普及学生网络知识,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自觉抵制网络中不文明不健康的信息,把握好网络这把,,双刃剑”。 三、研究成果
(一)学生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曾经对111名高一学生开展网络道德品质的调查,主要调查以下几个方面:运用网络的目的、上网的场所与时间段、网上交流的对象、如何看待网友、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的态度等。
调查内容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47.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26.1%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等,26.2%的学生是为了和朋友联系:从上网的场所看,54.1%在家上网,17.1%在网吧上网,13.5%在同学家上网,15.3%在亲戚办公室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3.3%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7.1%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19.6%选择为其他;对所交网友态度看,9.9%的学生认为不是真的朋友,25.2%的学生认为和现实朋友一样,64.9%的学生认为只是随便聊聊;针对是否侵犯或攻击过其他电脑或网站,0.9%持肯定态度,1.8%表示经常,9%的表示偶尔,88.2%的学生从来没有;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4%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11.7%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1.7%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16.2%的学生持其他观点。
综上调查情况分析:不良网络道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摹仿“黑客”行为。
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主观原因:一是高中学生双重人格的冲突,二是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三是网络价值观念模糊。造成高中学生形成不良网络道德的客观原因:一是繁重的学业负担,二是缺乏现实的网络道德教育者,三是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内容甚少。
(二)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意识的措施
首先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即“善于网上学习,浏览健康信息、;诚实友好交流,坦诚对待他人:增强自护意识,约会网友慎重;维护网络安全,遵守网络秩序;有益身心健康,正视虚拟时空。”
其次采取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1.利用班会、论坛(网络与道德、网络语言的纯洁性等专题)、午会课(网络道德教育宣教片)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制订网络道德自律守则并加入到班级公约中。
2.通过学生会、团委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由各年级学生分会主席、自律部学生及干事组成,工作方法是同违纪学生谈话,进行思想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围绕违纪事件对违纪学生的思想,认识态度进行较深入的了解,给予相应的教育,并有专人负责记录,由违纪学生确认,提出改进建议,定期与违纪学生保持联系,掌握其思想动态及表现,鼓励其抛开违纪包袱,确立今后行动的方向。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或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应具体、通俗易懂,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并带着任务的学习。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图(约15分钟)。
知识网络图可以由学生自己画,但那样所需的时间较多,而且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笔者会提前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的框架,在课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知识框架图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从而逐步完成知识网络图,这样一来不仅使知识问题化,而且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去灵活选择,简单明确就行。
下面以八年级《真菌》一节的知识网络图为范例来进行说明。
第三步:完善知识网络图(约5分钟)。
对学生自主完成的知识网络图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查漏补缺,修改订正,从而达到完善知识网络图的目的。
下面仍以《真菌》一节的知识网络图为例进行说明。
第四步:确定重点和难点(约4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把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网络图上用不同的方式标记出来。例如可以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来分别标记学习重点和难点。
第五步:评选记忆之星(约5分钟)。
知识网络图完成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记忆(比如2分钟),能记下全部知识网络图的学生,即为当节课的记忆之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边学习边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六步:当堂训练(约10分钟)。
最后以课后练习题或配套练习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以知识网络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上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限定的时间(以上给的时间为参看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分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种紧迫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下面笔者就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概括如下。
一是实现知识系统化。
知识网络图不仅因图示的方法显得形象化,同时有效地建立了知识点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实现了“零作业”。
我们力求将所有的任务都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将课后的时间真正归还给学生,而以知识网络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轻松地实现了这个愿望。
随着网络娱乐文化的发展,“犀利哥”、“凤姐”等大量的网络红人开始出现在网络媒体的舞台上。不知不觉中,网络红人已经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是网络发展的产物,体现了网络娱乐时代的大众性、互动性、争议性、娱乐至上性、盲目跟风性等特点。如何能够更好的引导网络红人事件的发展,网络娱乐新闻报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网络红人事件中,网络娱乐新闻报道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一、虚假新闻泛滥
目前,网络娱乐新闻报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经常不经核实,就在第一时间内爆出“惊天大头条”,造成了许多关于网络红人的谣言。红人们知道消息时,谣言已经传遍网络世界,最后只能被迫出面澄清。
在红极一时的“兽兽门”事件中,事件发生后数天,网上突然传出一条消息:“有媒体称昨晚接到兽兽好友爆料,兽兽不堪‘艳照门’(兽兽门)事件打击服食安眠药自杀,目前正在医院抢救。”但随即这个消息被兽兽所在的北京新丝路模特经纪公司负责人否认:“我们不知道这个事情,不可能是真的,是网上的谣言。”随后兽兽在自己的博客中声明自己并未自杀,而是有些发烧。最终这则新闻被证实为是虚假新闻。
二、网络侵权事件屡屡发生
在网络红人事件中,网络娱乐新闻侵权事件也时常发生,具体表现为侵犯红人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
2010年2月25日,《天府早报》报道一位自称北京卫视文艺中心导演、名叫赵雷的人,在博客里爆料,称赵本山在央视春晚上演完《捐助》后,因为小沈阳有两个广告包袱没抖出来,在后台“啪”就给了他两巴掌。随后小沈阳的经纪人高大宽就说这个事情“纯属无稽之谈!”,但是一些网络媒体转载时,新闻标题改为《传小沈阳被赵本山打耳光》,一时间以讹传讹。有网站甚至开辟专门模块,以供网友对此事件发表评论和展开讨论,留言中出现对小沈阳本人身攻击的言论网站也未能及时删除。事后小沈阳通过经纪人表示,不排除将对网上有关他的虚假新闻报道付诸法律手段解决。网络媒体在没有核实新闻真假情况下就对此事妄加评论已经侵害了当事人的名誉权。
三、炒作之风盛行
《现代汉语词典》最新版本(第五版)给“炒作”一词这样的定义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通过媒体做反复的宣传。网络炒作总的说来就是利用网络媒体,通过推手或者幕后人,发动网络对某个人物或者公司、或者机构进行两个方面的评论,一个方面是正面效应,另一方面是负面效应。从而引起网友的关注增加人气,当人气一定的时候,这个人或者公司或者机构就会被网络关注,从而把这个人或者公司机构进行炒红。近年来,网络炒作事件层出不穷,著名的例子有二月丫头、小青姑娘、芙蓉姐姐、贾君鹏、凤姐、兽兽等。
最近进行的一项网络专题调查显示,44.1%的人表示身边就有人参与有报酬的网络炒作,更有高达90.3%的网友担心,越来越多的网络炒作会引发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危机。
四、低俗倾向严重
纵观现在网络上层出不穷的“门”事件,网络媒体在报道上更是尺度越来越大。有网站就专门以鉴别照片真伪为名吸引网友围观发言,这种低俗的报道方式俨然成为如今一些小网站、小论坛赚取眼球和点击率的捷径。这将直接导致网络在娱乐新闻报道上低俗化趋势愈演愈烈,难以逆转。
一则来自天涯社区网友蓉荣撰写的关于“小月月”的帖子,几乎一夜之间红遍各大网站论坛,如病毒一般扩散。帖子讲述的是作为上海东道主的蓉荣招待小月月及其所谓“男友”小W来上海看世博。在两天一夜的时间内,遭遇到了极品女“小月月” 吟诗、自杀等雷人行为。“小月月”事件俨然已成为一场网络狂欢。一个名为“小月月研究组”的网站,被指定为“小月月官方网站”。除此之外,在帖子中提到的被“小月月”接触糟蹋过的东西:某品牌饼干、香蕉、纸巾、馄饨等多样物品,也沾上“小月月”的光,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小月月”所用的衣服、鞋等在购物类网站上热卖。有关“小月月”的衍生品:贴吧、小组、论坛、插图应运而生,甚至有网友成立了“拜月一族”。
参考文献:
[1]艾艾.从“贾君鹏”事件看网络炒作的经
济价值.新浪博客.
[2]刘伟.互联网进入炒作时代?《环球时
报》.2010.第2168期.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缺失。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多种因素会造成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由于单亲家庭或问题家庭的成因不同,以及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内外在的资源不同,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导致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安全感,久而久之变得孤僻、内向、忧郁、自卑,慢慢他们将从其他孩子之中脱离出来,进入自我封闭和孤独的空间,导致性格交流的极大障碍,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这就是不良少年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互联网自身的原因。网络的日益普及和飞速发展,使社会逐渐分裂为两种不同的人类生存空间―――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现实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由于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网络运行的“数字化”、“虚拟化”特点,使得人们的交往以字符为中介,可以“相逢对面却不相识”,因而非常自由,难以控制,人们之间不仅直接接触减少,而且在自身不能有效节制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者不可能做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敢显露的,如偷窥探隐欲、凶残好斗、喜恶作剧等不良嗜好表露在无人监督的网络里。给居心不良的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作案场所”,因此产生了大量有悖于网络道德的案件,表现出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伦理道德规范不相符合的状况。
再次是学校教育的误区。在面对网络给青少年道德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时,学校对学生上网不是进行科学引导,相当一部分教师以“上网荒废学业,容易使人学坏”为由强制阻止学生“上网”,反而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为德育工作设置了人为障碍,从而将部分少年推向了德育教育的深渊。
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而中学生作为网络日益壮大的使用群体,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且负面影响日渐突出,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的领域、新的阵地、新的课题。现我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出发,就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策略谈谈看法。
(一)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它承担着道德示范和道德启蒙教育的重任。父母的道德人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身教重于言教,是搞好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注意学习,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氛围,同时夫妻间相互关爱,家庭和谐无疑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反之,有可能成为对孩子的污染源。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反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这不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发展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德育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德育环境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将德育教育纳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利用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校牌、校旗、校服所体现的学校特色、主题班会和报告会中先进人物事迹对师生的教育和激励。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学习中应该遵守的条例、注意的问题,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提高自律水平。同时学校应改变原有单一的教育模式,利用校园网实现师生互动,加强网络心理辅导,把传统教学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校园网应开通网络图书馆,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有益的书刊,促进其道德和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进行社会教育。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应协调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构筑青少年网络犯罪防治体系,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网上不健康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通过审查、监控、自查等方式规范社会网络环境,将不允许青少年进入营业性网吧制度化、法律化。真正做到保证学生能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能按时休息。对逃课上网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形成全社会严管的社会氛围。
空气变得安静
能够听见你呼吸
这一刻
只想和你在一起
有种感觉在心底
能不能让时间停在
这样的画面里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
变得不再孤单 不再黯淡
总是怕爱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怀念起
那时和你相遇
那种感觉很神奇
好像是
经过了几个世纪
只为能够遇见你
能不能让时间停在
这样的画面里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
变得不再孤单 不再黯淡
总是怕爱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oh
好多话藏在心上
来不及都对你讲
答应我告别时不要悲伤
爱就这样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一、网络信息化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一)更好实现医院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对医院内部的资源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进行登记记录,使得医院内部的人、财、物处在全面的受控状态之中。对于资源能够更好地把握,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资源的多少查漏补缺,来源节流。
(二)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网络信息化的运用加强了医院对患者在医院的挂号、病历以及处方的管理,这样既能很好地实现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了解目前医院的现状,也保证了处方的更好保存防止其丢失。通过网络在各部门间实现数据的及时有效通信,更能实现全院性的统计以及分析,这样既做到了节省患者时间也保证了医生工作的有效性。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财务工作中确保了数据的内容真实、数字准确以及资料的可靠性及时上传各种数据报表使得财务人员进行对比分析来判断医院的经营状况,也能为医院的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数据确保经营策略的有效性。
(四)在药品管理中的作用
国家规定的GSP管理规范在医院药品的管理中,确保了对于药物的全面数据管理,使得药品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全程的监控,这样既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于药品的监控还能够增强用药的安全性,对于患者和医院都是有一定重要作用的。
(五)在对于患者病历以及影像管理中的作用
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对患者的病例进行保存方便快捷而且对于患者病历的长期记录既能全面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也能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在对于患者病历的影响资料的保存中运用这一技术能够提高其传输的速度,使得医生能够准确分析患者病情,在需要多方专家会诊的时候,网络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方便快捷的音频。视频的传输提高了解决患者病情的效率。
(六)改善医院和患者的关系,提升医院的形象
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医院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网上的公示,这样既提高了医院各项收费的透明化也缓解了医院和患者的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通过自身医院的网站建设让当地百姓了解医院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增强了医院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二、当前医院建设中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利用现状
(一)观念落后跟不上时展
当前我国的医院发展趋势是转向了经营性,这样的发展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医院的管理,但是大多数的医院管理还基本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管理上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网络在医院的应用效果还不是很明显。
(二)医院的网络信息化管理的标准不统一
当前我国国内运用的HIS系统的开发商有很多家,但是每个HIS的命名以及它的数据是不相同的,系统的不相同以及不是标准的信息格式等都影响了医院之间的有效信息的交流。这一系统内部的模块衔接和医疗界政策法规的变更都会使系统的制造商和使用商医院产生大的支出。
(三)医院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在当前的体制制度下,医院的信息化的投入还不能够计算到医院的成本中,这样就造成了医院的只投入不产出。信息技术在医院的使用是高技术性的,并且是一个需要不断投资和更新的巨大工程。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对医院在这方面的建设的投入还比较少,即使是有也是相对集中在几个大医院中。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在多方面是受到国家限制的,其中盈利就是一项,所以多数医院难以找到巨资来投入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上,鉴于盈利等多方面的压力,大多数的医院还是会选择一些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设备,而不会考虑耗资比较大的技术。
(四)这一方面人才的缺乏
医院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需要大量的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因为网络信息技术过于专业性十分复杂,这也就要求管理这一系统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目前的形式来看,医学和计算机技术能够完美结合的人才十分少,所以这一方面的管理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医院的需要。
(五)我国研发的系统水平较低
国内目前研发的系统HIS的水平还相对比较低,在系统的性能和功能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院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三、实现医院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陈旧观念
医院中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开展需要多个科室和部门的协调,无论是医院的上级部门还是系统的操作运用者,都要改变原有的陈旧观念,强化现代观念的理解接受新的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中的运用为医院的工作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分析。这样在医院内形成一种人人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氛围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对医院运用的软件的开发商的选择
医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集医院的管理和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复杂的信息系统,对技术的要求是很高的,运用起来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所以在这方面软件的选择上要尽量选用比较先进的而且安全度比较高售后服务比较好的一些产品,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日后出现的问题,即使是出现了问题有较好售后服务的开发商能够尽快解决问题,不会耽误医院的正常运行。
(三)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网络信息技术在医院的更好应用除了良好的软件系统之外与相关工作人员的使用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在新系统投入运行前要对医院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使他们能尽快投入到新的工作模式中。
(四)正确把握医院信息化发展的程度
对医院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因为医院的信息化过程包括了医学和计算机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要进行总体的规划和分布实施,这样一步一步逐渐实现医院的信息化。医院的管理人员要对医院进行的阶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以确保这一过程的不断完善。
四、结束语
医院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环节担负着保卫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职责,但是传统的管理模式阻碍了医院的现代化发展,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了一系列的便利。所以如果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必将会推动医院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想法进行了论述,希望在推动医院的现代化发展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晶华.浅析计算机网络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
“公益广告的道德教育是指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传播社会道德文化信息,使认识主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其伦理观念、道德信息,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信、道德意志,养成道德习惯、道德行为。”①对于经常使用网络进行信息获取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无疑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所以,互联网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和引导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通过网络公益广告发挥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因
网络公益广告就是通过网络广泛传播某种公益理念,倡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并以符合社会利益的准则规范自身的行为,支持和呼吁社会事业或风尚。
首先,网络公益广告具有广泛的青少年受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12月31日,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②这说明青少年网民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网民群体之一,并且普及率很高;其次,网络公益广告的广泛性和社交性、互动性、非强迫性、低成本性等特征会使传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最后,青少年对网络资源不加节制的使用以及网络本身生态环境中的嘈杂信息,给青少年很多负面的影响,逐渐歪曲了青少年群体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所以要运用一些方法和途径改善网络生态环境,为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获取氛围。
二、青少年道德教育视域下网络公益广告的问题
在网络公益广告中,因为传播方式的使用不善,严重制约了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笔者认为目前网络公益广告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传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网络信息过载,公益广告分布不均衡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青少年使用网络主要是满足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等娱乐需求,即时通信的交流沟通需求以及搜索引擎、网络新闻的信息获取需求。③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数不多的公益广告淹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通过网络观察分析得知,网络公益广告主要是在一些商业网站或专门的公益网站上,降低了青少年与其“不期而遇”的机会。
2、公益广告缺乏创意,与青少年观念契合度低
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主题上与传统媒体基本相同,多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方面,并且在形式上创新不足,缺乏人文关怀。青少年网民具有年轻、充满活力、重视审美、喜欢挑战和接受新鲜事物并且渴望群体归属感等特性,这些缺乏创新的网络公益广告与青少年群体观念的契合度低,难以激发青少年点击网络公益广告的欲望。
3、公益广告互动性差,青少年参与难度大
网络公益广告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青少年群体喜欢在上网过程中接触到新鲜的事物并进行参与,形成一个信息互动圈,找到自己的社区归属感。有研究调查显示,青少年对参与网络公益广告制作的意愿也比较强烈,有70%的人表示愿意参与到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和传播中来。④但是目前的网络公益广告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明确指出受众互动的途径,交互性在广告创作中没有得到有效普及。
三、增强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对策
由于网络公益广告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要发挥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功能以及净化网络生态,就必须从网络公益广告创作本身和传播环境两个方面展开。
1、提高网络公益广告的创作质量
在互联网中,青少年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主动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信息,包括包罗万象的广告。因此,网络公益广告在选题、内容上必须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1)选题新颖,迎合青少年心理。 “只有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信息与受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时候,才会导致高投入的关注,从而带来强有力的说服效果。”⑤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比较关注的是与他们自身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热点话题,所以网络公益广告要加大这些题材的投入,并且大胆突破、精益求精。网络公益广告在宣传语、画面和色彩使用上,要突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迎合青少年的心理。比如,语言要借助网络流行语,富有感染力;画面(动画)采用中国剪纸元素或沙画形式,富有视觉冲击力;形式上采用创意微电影的方法,富有强烈的吸引力等。
(2)借助“娱乐”,符合青少年需求。 “娱乐是消除日常生活中不满和紧张情绪的手段。”⑥青少年本身就有很强的逆反心理,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倾向于通过游戏、视频、虚拟社交等进行娱乐。由于这些载体具有互动性强、“粘性高”以及娱乐性强的特点,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以游戏、微博、各种视频终端等为载体传播网络公益广告。
(3)加入“偶像”,促进青少年模仿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很多学习行为的产生,除了亲身经历以外,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进行模仿,并得出媒体所营造的符号环境的示范效果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模仿的对象趋于多元化。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邀请大多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或“草根”担任代言人或形象大使,这样有利于青少年对他们的外化的公益观念进行模仿学习。
2、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
过去的网络公益广告通常在政府网站、企业网站或者公益组织网站上,这就导致了青少年在上网的过程中接触到公益广告的概率很低。所以,要开辟网络公益广告新的传播渠道,扩大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
(1)青少年互联网应用之“先锋”:搜索引擎。由于网络搜索引擎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所以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说,他们比较喜欢从搜索引擎上获取信息和资料。因此要在各种搜索引擎上加大公益广告的覆盖面积,当有青少年网民搜索“公益”、“公益广告”等词汇时,把有价值的的公益广告的网站或网页的链接放在搜索首页,并且以新奇的视频或动画甚至悬挂横幅的形式呈献给青少年,以吸引他们点击。
(2)青少年手机上网通讯之“新星”:微信。目前手机成为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上网终端。根据《2011年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络行为分析》数据表明,截止2011年12月份,中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1.85亿人,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80.0%。⑦随着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快速、便捷的聊天工具——微信,其用户大幅度上升,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目前仍不断上升。青少年是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群体,当他们在网络上看遍了微博、社区、网站等公益广告之后,偶然间在微信上看到了公益广告,给他们眼前一亮的感觉,就会进而加入学习公益广告的行列之中。
(3)青少年上网阅读新闻之“蹊径”:门户网站。“门户网站广告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更加详实和灵活多样,在的灵活性和受众数量易统计、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⑧比如,在传播形式上,新浪网站上有流媒体广告、对联广告、视窗广告、导航条广告等。在信息获取方面,青少年除了使用搜索引擎之外,就是使用网络新闻应用。所以网络公益广告可以借助于新浪、腾讯、网易等门户网站的平台具有与该平台定位相符合的公益广告,使青少年在阅读新闻时可以对公益广告进行点击学习。
3、优化网络公益广告的议程设置
随着网络媒介的出现,传统媒介“把关人”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目前政府、媒介和受众都在充当着把关人的角色。因此,要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机构三方面来扩大网络公益广告的曝光程度。
(1)政府要大力提倡和控制网络公益广告。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建立健全有关网络公益广告活动的法律法规,对网络公益广告信息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适当的筛选和控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府官方网站上设置关于青少年公益广告版块或专题,提高公益广告教育的说服度,最终实现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功能。
(2)企业要重视青少年网络公益广告,培育长远受众。青少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经济消费的驱动力。对企业来说,通过企业网络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品牌宣传和引导,是一项重要的长远投资。由于网络公益广告的低成本性,企业可以通过新颖独特的公益宣传得到青少年的关注,并且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该企业产生好感,并在未来的消费中优先考虑这些负责任、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
(3)公益组织要利用网络公益广告凝聚青少年力量。公益广告组织应该提高其网站的知名度,增强互动性,以此来获得更多的青少年关注,进而引发参与线下的实际活动。互联网就是病毒式传播的基地,青少年就是这一病毒扩散最好的对象。他们经常使用网络聊天公益、论坛、社区、微博等网络媒体,加上网络速度传播之快,符合他们共同价值观的公益理念和形式就会形成广泛传播,影响力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①③⑦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R].2012-8
②龚莹莹,《当代公益广告的情感诉求及社会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④邢江伟,《公益广告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0
⑤冯志敏、朱洁:《公益广告的攻心策略》[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⑥方建移、张洁,《大众传播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72-02
网络类课程是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群体,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真正掌握网络相关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通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在财经类院校内,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真正能够胜任社会中网络相关工作的人才较少。因此,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并根据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改革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其中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展了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财经类院校,由于网络类课程的特殊地位,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基础实验。第二,建立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将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第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实现的。但在我国,校企的联系和合作没有国外发展的那样好,要想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充分的实习比较困难。同时,我国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大,再加上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2.国内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内各高校对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的设置和安排中,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内实验课时不够,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实验室环境不能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滞后;仅通过实验这种实践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积极探索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势在必行。特别是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网络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为了培养出能够胜任社会岗位的网络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网络人才需求分析
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其中研究型主要针对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技能型主要针对各种职业院校毕业的高职高专生,而应用型才是针对本科生的。一般来讲,应用型网络人才应该具备一种或几种网络相关职业技能,包括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和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等。结合财经类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应用型技能应该是各财经类院校网络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针对目前各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应该首先确立完整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然后以该体系为中心,着重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管理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1.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网络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类课程体系包含网络基础类、网络工程类、网络管理与安全类、网络编程类和网络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都配有课程实验,但实验课时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仅有的这些实验提高应用水平。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通用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它既适用于计算机专业,也能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或者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同时,这些专业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实践体系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实施。
2.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同时注重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实践体系的初步构建如表1所示。
课内实践教学即按照课程体系中列出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和设计三大方面,其中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学生首先在课堂中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关基础实验,加强对基本网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根据具体课程设置完成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提高学生的专项设计能力。最后,在毕业之前进行有目的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去体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开发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完成,面向全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或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应用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将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首先,开放网络实验室。不仅可面向所有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需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实验,进行创新实验,也可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相关实验内容。第二,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或开发团队,由教师提供开发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网络项目。第三,建立培训训练营和竞赛团队,每个团队设定专门的指导教师,针对具体的网络方向进行学习,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参与国内外各种网络相关竞赛。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都可以按照上述体系分层次的来组织实践教学,也可以根据社会的网络人才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体系中某一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的实施。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是教师讲完实验原理、实验配置要求等内容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验证。而在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设置更多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充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除了在实验室完成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学习网站上实验项目相关材料,学生可以下载和学习实验原理并进行实验拓扑和逻辑功能的设计。同时,学生可以自选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GN3等对教师网站上提供的实验项目,或自己搜集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仿真练习。
4.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网络设备比较陈旧,软件也不能适时升级,实验室仅能支持基础实验,有很多综合实验无法实施。第二是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由于专业实验课时有限,而网络实验室仅在上课时才开放,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实验室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制定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办法。首先要适当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时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同时,制定开放实验室条例,完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网络实验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
5.课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网络人才,必须要和企业加强合作,逐步建立校外网络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网络相关领域的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被“送出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训工程项目,让他们在真实的网络开发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除了把学生“送出去”,还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精英“请进来”,在课堂中开展以实际应用项目为案例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网络最新的应用和技术带入课堂。
6.结合国内外赛事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够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网络相关赛事,以进一步完善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参与各种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为出发点,探索了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等内容。通过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