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项目经费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2 09:34: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项目经费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项目经费论文

篇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篇2

一、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不断的高速发展,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国家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入稳步提高,科学研究取得快速进步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提高。

(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年提高,大大促进了科教事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2012年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竟达到13 312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2.4%,占GDP比重2.09%[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推动了高校进一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履行服务国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责。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对高校的教育经费及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加大。高校研究经费的飞速增长,促进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科研经费一直占全国科研投入的7%~8%左右[2],2009年高校科研经费468.20亿元,2013年较2009年增加了83%,达856.70亿元[3]。

虽然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在稳步提高,促进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但在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无论是投入的绝对数还是占GDP的比例,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4年我国共投入科研经费13 312亿元(折合美元为2 040亿美元),占GDP比例为2.09%,而美国2014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为6 860亿美元,占美国GDP(17.4万亿美元)比例约为3.94%,美国科研经费的绝对数是我国的3.36倍。因此,我国还需继续保持科研投入的稳步提高,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研投入机制,来保障我国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高校科研建设成效现状

1. 我国高校科研态势发展良好,论文数量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根据2000―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历年统计报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的结果,数据显示(见表1):2004―2014年9月,我国国际论文共发表136.98万篇,世界排名第2位,比2013年的统计数量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我国国际论文共被引用1 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4]。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速度显著超过了其他国家。论文平均被引用6.59次。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可以反映论文影响力的大小。

报告数据显示,其中高校成绩表现最为突出。从2013年SCI论文所属机构类型分布看(图1),其中高校168 908篇,占82.77%,研究机构27 046篇,占13.25%。

2013年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等院校前三名分别是浙江大学(29 004篇)、清华大学(22 503篇)和上海交通大学(21 694篇)。

按论文第一作者第一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按论文的全部作者单位统计,2013年国际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前三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

2004―2014年,我国有高被引用论文12 279篇,其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占有10.4%世界份额,论文数量比2013年统计数增加了28.9%,居世界第4位,排在美、德、英之后,位次保持不变,但其占有的世界份额上升了1.8%。其中,有6篇论文的单篇被引次数在千次以上,分别来自华大基因、清华大学(2篇)、厦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个单位,分属生物与生物化学、化学、物理3个学科[5]。

另外,对于的期刊水平和创新性等多个指标,统计报告在2013年表现不俗的论文中评选出了100篇最具国际影响学术论文,这100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68个机构,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各6篇),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各4篇),东南大学(3篇),清华大学等12个机构各2篇。

总之,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在国家科研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占比重不断加大,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我国科研主力军。高校科研的建设成效显著,成绩斐然。

2. 我国高校科研建设初见成效的同时,要有清醒的自我认识,虽然我国高校在论文数量、质量和被引用次数上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出现实质性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见表2)。

如表2所示,我国虽然在论文数量上排名第2,仅次于美国,但跟美国的论文数量相比,相差甚远。在论文被引用次数上,我国排在美、德、英之后,排名第4位,说明我国论文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尽管我国国际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较快,平均每篇达到6.59次,但与世界平均值10.69次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此,我国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为我国的科研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重要研究机构,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大幅增加,科研收入比重不断上升,且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越来越明显。针对科研收入的不断增长及来源渠道的多元化特点,高校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对科研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6]。

1. 科研人员对科研收入性质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人对科研收入的性质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靠个人申请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财务管理部门只是代为管理,对科研经费的支出不能限制干涉。这些认识误区是由于科研人员对财务制度不了解而产生的,因此需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宣传力度,培训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消除他们的认识误区。凡是以高校名义或以高校教职工个人身份申请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均列为学校科研收入,是高校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校所有,服从学校管理,应主动接受财务部门的管理及审计部门的监督。

2. 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缺乏必要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由于高校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执行的是教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该制度没有成本核算,因此在对科研经费核算上只能从支出核算方面进行,缺乏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制度的缺失,使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核算变成了“流水账”。我国科技部的相关文件规定中,首次把科研过程中发生的支出按性质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把一些设备采购支出、能源动力支出、实验材料支出、学术交流支出、分析测试支出、差旅会议支出、劳务支出等直接与科研项目相关的支出列为直接费用;把学校提供的场地、实验设备及水电暖等支出计入科研的间接费用。科研经费入账后,财务管理部门一般将其列为预算外资金管理。科研部门按比例提取科研管理费,并没有将那些与科研有关的水、气、电、暖费等以及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的折旧费等计入科研成本。高校在统一核算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支出时,将科研活动所消耗的水电暖费、燃料动力费等都列入到学校教育事业支出中,未将其消耗量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另外,人工成本也是科研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成本中大部分是智力成本,此类成本在工作中无法量化,也无法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这些问题造成教育事业支出与科研成本支出信息失真。

3. 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支出核算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经费支出额度上。由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在报销审核过程中,缺乏实际可操作的依据,在支出金额和核算范围方面没有限制性规定。只要签字正确、票据合法,即给予报销,但票据内容的真实性、金额的大小与科研相关性,会计人员没有依据无法审核,造成科研经费支出的结构不合理,科研经费支出混乱,例如招待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办公用品支出、交通费或差旅费支出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比重却很低,甚至应由个人开支的私家车保险费及维修费、交通费、学费、家用电话费等也从中列支。还有的虚造劳务费、加班费等支出,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科研成本失真。

4.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该工作应以《预算法》为依据进行项目预算表的编制,并应遵循以下原则:预算的经济合理性原则,预算与科研目标相关性原则,预算与政策相符性原则。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由于科研人员大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研究财经法律及财务管理制度,因此课题负责人往往不重视经费预算,未按项目实际应发生哪些费用等进行预测或者预测的不够精细,造成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超出预算,或预算指标与支出金额不符。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的不足表现如下:项目预算编制工作缺乏财务人员的预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三方缺乏有效沟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工作不被科研人员所重视等。

5. 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尚无有关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部门在对科研经费核算过程中,无据可依,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出现,虽然教育部等国家主管部门针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问题,出台了一些宏观性指导意见,但是内容不够详细,可操作性不强。高校制定的科研管理办法是在参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用它来管理科研经费是不合适的。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常无法可依,无据可查,因此,相互之间出现分歧在所难免[7]。

6. 科研资产管理存漏洞,流失严重,共享更难。高校对科研资产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科研资产大量流失,主要表现在:科研人员将经费挂靠外单位,逃避学校管理;将科研经费以科研协作等方式转到校外;利用本校实验设备等学校资产承揽校外实验项目;科研人员购买固定资产时为了逃避学校的管理常常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多种方式,如开成购买专用材料发票等以达到逃避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有的科研人员用科研经费购入许多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形成科研小组的专用设备,购买时并没有论证及调查研究,学校在管理这些设备时又不能统筹管理,合理配置,设备难以共享,因此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大量资源浪费[8]。

三、开拓创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

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勇于创新是研究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转变财务管理思维定式。将以核算型为主的管理模式向以核算为基础的管理型模式转变。主要表现在:

1. 提高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加大科研人员财经法规培训力度。提高项目负责人、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性质的认识水平,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第一,要明确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是科研项目管理的核心。第二,要明确科研经费是学校的科研收入,属学校所有,不是项目负责人个人的经费,应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第三,要明确科研经费的预算,这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它的使用应以项目申请书的经费预算为依据,专款专用,统一管理。改变旧的思想观念,形成对财务管理的正确认识,才能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使用科研经费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

为了做好高校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需采取措施做好对教师的宣传和培训工作。除要培训相关的法律知识外,更应该加强宣传与培训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并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等薄弱环节,重点讲解其理论,树立起按照财务管理制度管理科研经费的意识。杜绝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和使用中的随意性,消除科研项目支出构成比例不合理的现象。当科研人员有了正面认识后,才会主动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才能配合财务部门提高科研项目核算的管理水平,为建立良好的科研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2. 提高科研成本核算意识,建立成本核算制度。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其特点,并参照企业成本核算制度及企业核算原则,以及《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制定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以及确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范围、设立成本核算项目,归集和分配科研费用,对发生的科研费用该预提的预提,该摊销的摊销,并对科研资产计提折旧,加强对科研资产的管理。如对科研活动利用学校资源所发生的水、电、气、暖等费用,科研用房、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使用费,折旧费等按照确立的原则,把这些费用进行归集与分配,真实反映科研成本。

3. 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管理,如实客观反映科研项目成本。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分属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两个不同阶段。预算编制专业性很强,科研人员在做预算书的过程中,应有财务等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建议。预算书编制完成后,进入预算执行阶段,按照预算书所列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指标为依据,进行日常核算科研项目的开支。科研项目的成本日常管理,其开支要符合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对科研经费核算实行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的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充分保障科研项目的成本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10]。

4. 管理部门协同合作,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实行细化管理。科技处、社科处、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各学院和项目负责人明确职责和权限,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与监督方面各负其责,协同合作,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第一,要细化管理。确定科研经费的核算标准,列出其开支范围,建立经费审批程序,规范大额采购与支出,对于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实行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对于超过10 000元支出的,要有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第二,要根据科研经费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核算原则,横向科研则要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科研支出进行归集和分配,正确反应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第三,根据科研经费的性质,建立新的会计科目,核算其科研成本支出。如设立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应收合同款、应交税金等科目,全面反映科研收入、成本支出等情况。科研项目还应正确核算项目结余情况,并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结余分配[11]。

篇3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注意事项

初筛:形式审查

?

?

?

?

?

?

?

?

?

?

? 超项 无公章 不属于本学科资助范围 不符合指南要求 无推荐书 无签字 经费预算不合理、无详细的经费预算 申请书写得过于简单、立论依据不足等 青年基金超龄、再次申请青年基金(35岁以下) 不符合地区基金申请条件 未按期结题(项目延期)

面上项目

限项规定:

?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科技工作者申请与承担(含参加)面上、重点、重

大等类别基金项目的数量累计不得超过3项!

? 申请者同期只能申请1项面上项目;

? 申请者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项目组主要成员,当年申请及承担(含参

加)在研的面上项目数合计不得超过2项

? 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申请者,当年申请及负责在研的面上项目数合计

不得超过1项,但参加项数不限。

签字、盖章:

? 申请者、项目组主要成员签字

? 依托单位或合作单位盖章

? 境外人员如本人未能在申请书上签字,则应通过信件、传真等本人签字的纸

质文件,说明本人参加该项目申请并履行有关职责,以附件形式在申请项目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上报。

青年基金年龄规定: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者限在受理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35周岁,并且

未曾获得该类项目的资助。项目组的主要成员以青年为主

地区科学基金资助范围规定:

?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者须是规定的11类行政所辖单位的正式受聘人员,

重点支持结合当地条件和特点的研究工作。(11个行政所辖单位:青海省、海南省、云南省、贵州省、江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经费预算规定:

? 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15%;

? 面上项目劳务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15%;

? 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

重点项目

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附注说明”栏要写明所申请的领域名称 “有条件”的自由申请重点项目“附注说明”栏要写明“自由申请重点项目”

字样,申请书最后附加一页800字左右的“关

于已取得重要创新性进展的情况说明”。

? “个人简历”栏中详细提供申请者及项目组主要成员的工作简历和受教育情

况、以往获基金资助情况、结题情况、发表相关论文情况。所列论文要求将已和待分别列出,对已,要求列出全部作者姓名、论文题目、发表的期刊号、页码等,并要求按论著、论文摘要、会议论文等类别分别列出。

? 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文的论文首页

? 对于涉及医学伦理学的研究项目,要求申请者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

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证明。

? 对于利用基因工程生物开展的研究工作,要求写明其来源,如系由其他实验

室赠予,须提供对方同意赠予的证明。

? 重点、重大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经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10%; ? 重点、重大项目劳务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10%;

? 管理费不得超过资助经费的5%。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 申请者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 纸质申请书和附件材料一式六分

? 撰写申请书时不必填写“项目组成员”,在申请书摘要部分应填写“主要学

术成绩”

? 《申请书》的章节目次:

(1)信息简表;

(2)简历;

(3)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其科学意义;

(4)拟开展的研究工作;

(5)主要论著目录;

(6)论文被收录与引用情况统计表及其清单;

(7)经费申请及其简要说明;

篇4

2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概况

按照中国现行管理方式,实验室主任是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科研水平是团队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所以仍然选取1999~2009年间涉及到14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作为我们调查研究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科研水平的参考对象。

2.1生命科学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基本科研状况

表2以Webofscience的数据库为例,以作者为第一检索词,以作者所属机构作为第二步的筛选检索词,查找了1999~2009年间他们的论文产出情况。14人十年间总共发表604篇论文,人均论文43篇,年均4.3篇,其中8人高于平均水平,604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是6223次,每篇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是10.3次,其中六人的文章平均被引频次超过平均数。尤其张启发2002年的某篇文章被引频次高达361次,陈赛娟有四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超过100次,而且如果考虑2009年近期论文的引用高峰尚未来临,文章的平均被引频次和总被引频次可能都比现在的计算结果更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8年共收录中国论文11.67万篇,占世界总量的9.8%。论文共被引用340万次,居世界第九。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2次,较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4.6次又有提升。而国际科技论文的世界平均每篇被引用10.06次。有8个国家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10次。200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引进“表现不俗论文”概念,即其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9.23万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6万篇,占论文总数的11.5%,80%由高校贡献,近19%产自研究院所。化学、物理、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化、生物等五个学科表现不俗的论文最多,生物学科首次进入这个表现不俗行列。这也许验证了李克特(HeinrichRickert)和马克思·韦伯(MaxWebers)所极力说明的科学活动的价值关联现象,即科学家们通常总是选择哪些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和兴趣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的。生命学科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功不可没,实验室主任所在团队科研水平和科研效率远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接近或略超世界平均水平,代表中国最高水平,虽然与世界知名国家实验室相比较,差距尚远,但发展态势和赶超速度令人振奋。

2.2我国生命科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相比,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有限,原创性研究不够,获得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多,在持续不断培养科研人才,引领科研创新方面还有很多差距。例如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CL),先后有25人荣获诺贝尔奖,平均每年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级刊物上30篇左右。又如,英国国家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的Crick和Watson等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Perutz和Kendrew等人发现了血红蛋白结构,并分别获得1962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和化学奖,目前,该实验室已有十多人相继荣获了诺贝尔奖的殊荣。表3可以帮助我们具体感知这种差距。我们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最小的学科门类,都是我们原先就有基础,后来一直奋力追赶的,比如植物与动物学。其中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是发展历史最短的,但也是目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门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也最大。这说明科学的发展也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并不能一蹴而就。二十多年来,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造就了一批科学前沿的领军人物,为科研人员特别是年轻科研帅才的培养提供了条件保障,成为孕育本土科研领军人物的摇篮。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生命科学部的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科研水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毕竟我们在投入、规模和发展历程上无法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放眼未来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仍然很大,距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3从《S》《N》看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的竞争力

由表四可知:1988~2004年间在《Science》或《Nature》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只有15个,仅占当时正在运行的15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国家实验室(筹)总数的9.5%;在《Science》和《Nature》两种刊物上都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只有3家,占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9%。从学科分布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居相对优势(7个),占总数(12个)的58.3%这些成果值得肯定,但同时也暴露一些问题。我国SCI论文数量已居世界前列,但论文质量还未跻身于一流,具有重要原始创新意义的高质量论文较少。虽然不能简单以能否在《Science》或《Nature》上作为标准,两大期刊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专业的成果更适合发表,而有些专业成果或许并非因为水准不够,而是学科特性决定的。但是纵观生命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著名专业期刊和杂志如:Cell、AnnualReviewofCellBiology、NatureGenetics、ImmunologyToday、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都极少见到中国科学家发表文章。这些基础数据表明,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不平衡,基础研究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是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科研水平仍不能令人满意,尚未取得令科技界震动、使我国民族精神振奋或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重大科研成果。

3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流创新型科研团体的形成需要人、财、物各种条件的积累,但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人的要素都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环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科学研究中领军人物的水平对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诺贝尔奖得主中就不乏师生几代人纷纷获奖的例子。反观中国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现状就是:普遍存在缺少年轻的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大师级科技帅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这个群体的有关状况就可以窥见高校创新型科研团体的人才现状和培养特点。

3.1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学习背景

表5表明: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学习背景基本国际化。通过赴西方科技和教育发达国家学习、交流以及合作研究,不仅实现知识技能的原始积累,同时接受先进科研管理经验和最新研究动态的渲染和陶冶,学习交流建立的学术交流网络成为日后开展团队跨国科研合作的基础。由此可见:新一代科研团体领军人物在发展初期寻求以国际的视野和眼界来夯实专业基础技能、形成追踪学术研究前沿以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以谦逊、开放的姿态来充实自己、努力创新,这是中国科技人才培养令人乐观的态势。但与国外一流科研团队领军人物的选聘和培养相比,“含金量”还有待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于国家实验室主任的学术背景要求十分苛刻。例如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劳伦斯利弗莫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阿贡实验室、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中心历任和现任共计20位实验室主任都具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同时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这些实验室主任大多是荣誉等身,其中有“原子弹之父”,有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大多有着多年的游学经历,取得了该领域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学术界有相当的影响,并有多年该领域不同单位的领导工作经历[9]81~91。

3.2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年龄结构

已有的研究表明,科研创造的最佳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区域内,其峰值约为37岁[13]。例如,28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获奖成果研究的平均年龄为38.7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44%,45岁以下的占77%[14]。这说明,处于最佳年龄区域的科学家做出重大科研贡献的可能性最大,拥有一流的人才是创造一流成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情况来讲,14人中仅有1位领军人物的年龄处于最佳区间,大多数人处于45~60岁这个区间,60岁以上有3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科研领军人物年龄结构的年轻化,但是在中国,不管是科研还是行政管理,论资排辈的习惯力量一直比较顽固,很多正当年轻,创造力鼎盛的年轻科研人才囿于社会惯性力量往往错失良机。虽然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两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及结构分布发现:科研领军人物队伍的年龄构成还是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因为这些领军人物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就是当选两院院士,他们中张启发、陈赛娟、杨胜利已经当选两院院士,其他人也是两院院士潜在的有力竞争者。目前中国科学院院士707人,平均年龄为72.37岁;中国工程院院士701人,平均年龄为70.89岁[9,51]。从纵向发展趋势看,科研人才的年龄结构完善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3生命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任命和考核状况

国家重点实验室实行主任负责制,但在任用上行政命令的比重较大。在管理和人员编制方面也缺乏足够的自主性。而美国国家实验室实行真正的主任负责制。在主任的聘用由主管部门和托管机构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选聘,任期则由法律和业绩决定。从美国能源部下属的17个国家实验室主任历任和现任的经历来看,他们普遍是学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的科技界名流,在学术领域有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具有科研工作领导经历。在研究经费使用和资助项目上,国家实验室主任拥有相当大的自,有权用总经费的5%~10%的机动经费以支持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除从主管部门获取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外,实验时还可承接其他政府机构的任务,接受项目经费,也可与企业合作研究[12,42~48]。但我国对于实验室主任的培养、任命、考核,还处在学习和摸索阶段,对于如何遴选和培养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人才以及领军人物,有许多体制问题需要健全、完善。

篇5

中途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444-02

Design of .NET Based B/S 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WANG Zhen-l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253023, China)

Abstract: Using layered design ideas of Dot Net environment and C# language, SQL Server2005 database a interface friendly B/ S version Research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built. Based on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t was divided into various modules:paper management module, works management module, patent management mod? ule, project management module, award management module, special management module, career promotion module and sys? tem management module,etc.

Key words: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atabase; B/S structure; role; modular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琐碎而又复杂,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不仅容易出错,而且进行统计和计算,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开发一套根据高校自身特点的量身定做的科研管理系统,实现管理高校科研工作的自动化和规范化,不仅能够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无误,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科研成果信息进行统计和计算。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科研信息管理的效率。通过对我校科研管理的需求的调研,并考虑到科研管理人员使用的便利性,系统既要方便科研管理部门科研处的监督管理,同时又要方便协调各院、系、部各层级的科研管理工作,系统需具备录入、修改、删除、查看、统计、汇总等必要功能,同时要考虑管理系统人机界面的友好性和易用性,还要采取措施保证科研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防止系统数据被非法修改、删除和破坏。

1系统功能与设计

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如下基本功能:

①论文管理功能:论文级别分值对照:查看论文级别所对应的分值;刊物级别认定:查询与编辑刊物的名称、类型、级别、认定年份等信息;论文管理查询:用于对作者的论文进行录入、编辑和查询等;论文审核查询:管理员可以对提交的论文进行审核和查询等;论文综合查询:用于查询作者论文的分值和审核进度等信息。②著作管理功能:提供作者著作成果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③专利管理功能:提供教师专利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④获奖管理功能:提供教师获奖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⑤立项管理功能:提供教师立项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⑥专项管理功能:提供教师专项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⑦系统维护功能:人员管理:提供科研人员信息的录入、编辑、查询等功能;密码维护:用于对科研人员的密码进行修改。

各模块之间并非各个独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从而使本系统能够完成设计目标。系统有3种不同角色[2]:校级管理员、院系管理员、一般科研人员。不同角色可做不同的操作。每个角色具有自己不同的权限。①管理员角色:校管理员亦可以操作自己的信息。可以浏览、编辑、新增、删除学校的公共信息。审核申报的项目和成果,浏览和编辑项目和成果信息、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科研分数等信息。②院系管理员角色:院系管理员亦可以操作自己的信息。但是只能浏览、编辑、新增、删除自己院系的公共信息。审核申报的项目和成果,浏览和编辑项目和成果信息、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科研分数等信息。③科研人员角色:科研人员登录系统后可以操作属于自己的信息。可以申报自己的项目和成果、项目经费和成果经费、浏览查看自己的项目和成果信息、浏览查看自己的科研分数情况等权限。

2科研管理系统的功能框架设计

基于以上对科研管理系统具体功能的分析,可以画出如图1的系统功能框架图:

3数据库中主要表的设计

获奖分类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级别、位次、得分和备注等信息。获奖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编号、成果名称、获奖名称、颁奖部门、等级、时间、本人位次、是否政府授奖、基本分值、最终得分、院系审核、校级审核、职称编辑时间、备注等信息。立项信息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编号、横纵向、理工社科、项目名称、项目层次、来源、时间、有无资助、到位经费、是否合作单位、合作人数、本人位次、立项分值、经费分值、本人得分、院系审核、校级审核、职称编辑时间、备注等信息。项目分类表主要用于存储获奖项目的序号、项目来源、级别、立项分值、经费分值、文理分类、备注等信息。

4系统具体实现

1)立项类别管理:科研人员可以进行查询;院级管理员的权限同科研人员的权限相同;校级管理员可以进行立项类别的新建、查询和删除等功能。新建项目必须校级管理员执行。

2)立项管理查询:科研人员可以新建项目,在选择课题来源时,课题级别和立项分值会自动弹出;院级管理员可以新建项目和查询本院已存档的项目,并且对这些项目个别信息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新建项目和查询以及修改和删除全校存档的项目。

3)立项审核管理:科研管理人员不可以进行操作;院级管理员可以对该院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核管理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对全校的科研项目进行审核管理和删除操作。

4)获奖分类管理:科研人员、院级管理员、校级管理员都可以查看获奖类别信息。

5)获奖管理查询:本界面科研人员可以新建自己的获奖信息,不可以查询;院级管理员不仅可以新建获奖信息,还可以查询该院所以获奖信息,也可以对获奖信息进行修改;校级管理员可以新建、查询和修改全校获奖信息。

6)获奖审核管理:院级管理员可以进行查询该院获奖信息和对获奖信息进行审核修改和删除操作;校级管理员可以查询全校获奖信息,也可以对全校获奖信息进行审核修改和删除操作。

5总结与展望

科研信息管理系统是典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高校科研工作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也是高校信息化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不仅节省了大量繁琐、重复的、机械的劳动,同时保证数据的精确完整无误,方便实现对教师个人和部门单位的科研成果进行精确的统计与汇总,使一些计算过程繁琐且数据量大的工作能够自动计算完成。未来要对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志力.NET架构的核心开发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刘晓华.精通.NET核心技术原理与构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赵学良.Servlet与JSP核心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每年都有超过1 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各种科研项目。根据《2005年洛桑全球竞争力年鉴》,2003年我国科研总支出居美、日、德、英、法之后,居世界第6位,是俄罗斯的3倍,印度的8倍,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居第一。但项目完成后,如何评价这一项目?项目结题后,又有多少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多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笔者曾发出一份调查问卷,调查了5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政府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缺乏,绩效评价体系没能建立,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有较大的差异。建立科学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对于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指出应“逐步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的绩效预算应做到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成本为衡量、以业绩评估为核心,把资源分配的增加和绩效的提高紧密结合起来。《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十八条提到“对应用型科研项目,应明确项目的绩效目标,并对其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本文就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政府科研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的建议。

一、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虽然有考核,但评价机制不完善。第一,现有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注重定量评价,评价一项科研成果往往看有多少论文、专著,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又有多少。其实一些科技项目,尤其是一些产业化的项目,并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研发出来的,并不是靠论文就可以产生的,要靠实际的运用效果情况如何。论文、专著、专利等以无形资产的形态存在,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在很短时间内往往难以确定。因此,现在的考核体系不能反映项目的实际效益情况。第二,虽然现在对项目的考核建立了一定的制度、办法及措施,但这些制度等对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管,在实际中,要不要进行绩效评价,要对哪些项目评价,如何进行评价,很多单位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只有在上级部门(如教育部、科技厅)通知要进行项目审查时,才被动地迎接检查。而如果要进行绩效评价,必须坚持评判标准,必须作出类似“优秀或良好”、“合格或不合格”的定性评价,会触及到项目负责人的脸面和切身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一些摩擦。所以无论这些项目做得如何,很少有主动要进行绩效评价的,最后往往科研项目变成了自我总结,请来的专家也是项目负责人所请的专家,一般都能通过验收。第三,各科研单位重申报而轻管理。各科研单位为了争取外部资源,扩大本单位的外部影响,尤其是各高校,随着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向科研水平和能力倾斜,各高校科研能力尤受关注,相应的科研课题立项数量及经费额度已成为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职称晋升也将此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依据,因此,大家对争取外部经费特别是政府来源的经费非常重视,每当进行科研项目申报立项时,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想尽办法。而后,待项目得到审批,经费到位,则往往疏于管理,科研项目研究进展如何,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项目负责人的自觉性和道德水准,管理不到位。这十分不利于科研进度的推进,不利于确保科研质量。第四,对科研项目缺乏事后跟踪与评价。科技活动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性,不是当年投入就能见效,从研发到样品,再到生产,到最后形成经济效益,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目前,各级政府及各单位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完成后成果的转化情况,以及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没有后续的跟踪评价机制。这些都不利于完成科研计划,影响科研的实质结果。

二、完善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机制的对策

(一)根据不同研究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大类,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我国一般把试验发展称为技术开发研究。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提供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研究为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开发研究将所遇到的问题又反馈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三类研究既有分工,又有联系,构成科研活动体系的闭环系统。美国在项目绩效考评中,在考评开始之前,对各类考评项目的确定到考评结果的处理等涉及到的指标体系,都有较为详实、完善的规范指导,这样可以有效保证不同类型项目绩效考评的公正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可以在参考国外相关指标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适意义的、较为可行的指标体系框架。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因为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存在着复杂性、模糊性,很多科研项目的绩效是不可能确切测量的,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评价方法。在确定定量指标时,有关数据要容易获得,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创造条件;对于定性指标,应制订详细的评分细则,使专家容易理解、判断和打分。考评指标应具有中长期的适用性,有利于在同一指标体系下不断分析总结科研经费绩效情况。如科研产出中,所承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数,要定义何为国际学术会议,不同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分别打多少分。二是设计计算方法,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给不同的指标确定不同的分值和权重。所设计的评价指标要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能抓住评价的中心,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如对于论文,有没被SCI、EI、ISTP引用,引用了多少次,获得了什么级别的奖,分别给多少分,论文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占多大比重,这些要综合考虑。三是通过综合评价和表述得到评价结果。如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应加强对成果转化情况的考核评价,设定对应的评价指标,要考核科技项目的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有没有符合市场需求,要侧重于实验成果的实用性,注重科研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用技术成果转让收益率为评价指标;对基础研究项目的评价标准除了论文、专著外,还应综合考虑有没有带动经济指标的增长,有没有提高科研单位的知名度,有没有增强科研单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素质,有没有提高科研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二)加快建立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绩效考评制度

该考评制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为国家科研经费的保障、投入及分配、政府科研投入后的产出以及使用效益等。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考虑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专家构成以及评价的程序等。在制定考评制度时,要有同行专家的意见、用户(企业)的意见、管理部门的意见,对每个科研项目的评价结果都要做到客观、公正、透明。

(三)各级主管部门及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进行项目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就是要评一评,看一看科研项目进行得如何,有没有按照项目合同所列任务书按时进行,要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肯定先进督促后进,以保证所有项目都能够顺利完成科研计划。对于一些特别重大的科研项目,各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进行全面预结题检查,以迎接上级的结题审查。

(四)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事后的跟踪与评价

一是要加强科研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制定科研成果项目管理、成果鉴定、在研课题中期检查、科研项目档案等制度,使科研工作有理可依,有制度可循,提升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二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对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这类的科研项目,可以采用招标方式进行,签订科研合同,科研合同承担者如不能完成任务,就要追究其责任。可向横向课题一样,根据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批投入科研经费。三是建立项目负责人信用档案。要对参与政府科研项目申报的负责人建立学术信用档案,学术信用档案是学术道德、以往项目的评价结果和目标责任实施情况的记录,也是进一步申报项目的依据。如可将论文被引用情况(由于国内科学引文数据尚不完备,可以暂时用《科学引文索引》的引文数据)和获奖情况(如国家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等)、成果转让情况记入到项目负责人的学术信用档案。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建设,打击学术剽窃、弄虚作假的行为。四是切实建立激励机制。根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于不同的考评结果进行不同的奖励,尤其是对一些具有较大的探索性、创新性,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研究风险较大,研究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的科研项目加大奖励力度。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奖励,不仅重视物质奖励,更要注重精神奖励。

三、结束语

我国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但目前我国存在科研项目管理监督检查考评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公正、有效、权威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缺少对科研项目的效益分析,而科研项目管理是否科学、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着科研质量和科研水平,影响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只有随着科研事业发展的脚步,提出新的管理思路,不断加强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政府科研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国庆.美国联邦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6(27).

[2] 马亦梅.对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广东科技,2008(1).

[3] 李倡平.浅谈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7(10).

篇7

在“985”、“211”等系列工程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校园越来越庞大,建筑越来越豪华。据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的介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启动以来,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以论文数计算,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第五。种种可以看见的成绩说明,我们的高校确实科研上取得一些成绩,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高校科研更多的是强在纸上却弱在实践,强在数量却弱在质量。

篇8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01

Abstract As the valuati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socialization an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t have occurred misconduct of research integrity sometimes. By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motivati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isconduct, and compared the expected revenue and cost, analyzed the economical reasons behind the misconduct of research. And gave some advice of university research integrity management by perspective of system design.

Keywords research management; integr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y

1 国内外科研诚信问题研究现状

科研诚信是世界性的问题。在我国,诚信一直是数千年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尤其是精英阶层一直坚守“人无信则不立”的古训。然而,在近十年来,原本是个人内修外显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就连原本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学术界,也出现了科研诚信问题。国内外对于科研诚信的关注要比国内在时间上早很多,相关研究已从单一科研管理领域延伸到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取得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科研诚信的内涵、科学精神、研究人员的责任与伦理道德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成因研究;三是对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和防治管理研究。

2 科研诚信问题的经济学特征

现代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不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还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供需双方对彼此认可的契约履行和承诺的兑现,都体现了信用的经济功能。因此,因失信而产生的诚信问题,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其次才是一种道德问题。

就科研诚信问题而言,科研是现代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子系统,由于科研诚信失范没有直接危害经济体系,因此,公众更多的是把科研诚信问题归到科研学术范畴的伦理道德问题。然而,依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和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经费年平均增长20.6%,全国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已超过2%,2015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4万亿元。显然,如此庞大的科研投入经M,在这一领域存在失信问题不再仅仅是伦理道德问题,而是一种经济现象。

作为科研主体的对象是社会人,在社会信用存在一定危机的大背景下,显然,来自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乏力的。因此,科研行为主体是否遵约守信,并不是因为选择主体的基本道德缺失,而是在科研失信成本和科研失信收益之间进行必要的权衡,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依据“经济人”假设,科研行为主体在分析科研失信的期望成本小于期望收益的情况下,科研失信的选择就极有可能发生。而当科研失信的收益小于失信成本,科研失信需行为主体付出高昂的代价,行为主体根据趋利避害的原则,就会选择避免失信。

3 科研诚信问题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国内学者们对当前我国科研诚信问题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几类:科研成果作假类:如剽窃他人成果、篡改科研数据等行为;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如套取科研经费、经费挪作他用、不按预算使用等行为;科研成果权属的侵权类:如学钱交易、不当署名等。

3.1 科研成果作假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剽窃和篡改数据这一类成果作假的科研诚信失范现象多发生在教师职称评审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和研究生完成学业中。

现代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一般需要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提供一定数量和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部分高校教师由于科研能力不足或者日常工作繁杂、精力有限,在不做实验或调研的情况下直接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是篡改编造实验数据来;同时,少部分杂志社没有严格审查来稿就刊出这一类论文,使作者剽窃行为变成现实。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除了承担直接成本――支付版面费或者人情关系的联络费用,还要承担失范行为查实之后的其他不确定性损失,尤其是名誉损失。若不考虑事件发生的概率,仅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分析,显然,失范者承担身败名裂的损失是远大于收益。但不管是窃取他人研究成果还是篡改或编造实验数据,由于手法隐蔽,被查证科研失范的概率较小。因此,失范行为的期望成本较小。而论文在职称评审通过后,作者将从职称晋升中终生享受薪水和待遇提高等方面的受益,发生的概率是确定的。因此,在内心权衡之后,若是个人道德约束不足,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发生属于大概率事件。

3.2 科研经费使用违规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科研经费顾名思义是用来解决科学技术难题的经费,这一类经费一般是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资助。很多学者或科研团队在申请到科研经费后不按照预算支出科研经费,将科研经费挪做他用。先后出现过用科研经费报销家用支出,利用科研经费以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更有甚者用虚假发票套取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使用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本身科研经费使用是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学者在从事科研工作的过程中,科研精神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取得科研突破或科研成果才是他们内心的最高追求,在探知未知世界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心理最大的满足感。因此,对于这些真正从事科研的学者而言,他们获得科研经费后在使用过程中往往按照预算,本着节约原则在使用。

对于部分违规甚至违法使用、挪用科研经费的行为,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第一个原因是项目审批立项机制有一定的局限性。行为失范者在申请科研经费做预算的时候,由于立项经费通常是在申请经费的基础上有所缩减。这一惯例常使教师申报科研经费时会虚高,部分项目在立项时就存在经费超过实际需要的情况。这一类项目从一开始就出现经费有余,项目负责人又不想经费被收回,就必然出现违规使用经费现象。

还有一种原因是科研人员的内在动机不纯,导致科研诚信失范。这部分科研人员有时会用同一个课题项目换个马甲在同一部门多次申报项目,或者是同一类课题在多个部门申报项目。在获得项目立项后,由于经费充足,往往导致经费滥用,甚至出现经费使用违法现象,曾经就有因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在套取后分赃不均,相互举报的问题。

科研经费使用失范行为,本身就有经济问题。在经费使用监管制度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现在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通常是项目立项单位委托高校内部管理部门监管的模式。对于高校而言,一方面大部分的科研经费是来自第三方,而且,学校管理部门也是本着相信老师能够正确对待科研经费的使用,因此,来自学校的监管相对属于松散管理。没有严格的科研经费使用监管机制约束,出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也是一种必然。

3.3 科研成果权属侵权类失范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就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言,主要体现在不当署名、钱学交易方面。在高校中,由于科研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往往会向领导层倾斜,而实际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为了利益和讨好上级领导,获得一定科研资源, 给那些没有做实质性从事科研工作学校领导署名,进而换取一定的科研资源或者是其他利益。有些从事科研工作出身的高校领导,由于进入领导岗位后,行政管理事务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而又想在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和影响力,有时也会直接侵占他人的研究成果,利用他人研究的数据、资料,不给有贡献的人署名或做出说明。而被侵权的一些科研人员为了讨好领导,亦或迫于领导的压力采取了默认的态度。这一类行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是一种利益交换。

4 科研诚信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4.1 管理制度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目前,国内各级科研项目的一般管理流程是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项,时间跨度上一般项目多是从立项到结项历时2年。而各部委、部门内的重点项目因课题内容而定,一般是2~5年不等。我国大部分科研项目申报集中于每年3月份,到审批立项,科研经费到达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是6月份以后。而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时,会将教师按时课题科研计入科研工作量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待遇挂钩。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安排方面,部分教师为了及时的结题,会出现科研诚信方面的失范行为,为了急于求成一方面可能出现数据造假或篡改、抄袭或剽窃等行为;在科研经费方面,自然也就难以按照科研经费预算进行支出,又不想科研经费在结题时被收回,就想方设法地把科研经费报销套现。

4.2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局限性引发科研诚信问题

我国部分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一般是院系两级管理下的导师负责制,研究生自入学后一般在修满学分后由导师督导其学习和研究。这种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研究生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现在很多学校规定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科研论文在导师认可后方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研究生们为了学业,不仅付出了学费、生活费还付出了一定的机会成本。从成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生入学属于行业准入的高积淀成本行业,需要借助顺利毕业来兑现入学时积淀的高额成本。因此,就出现了部分研究生论文数据造假、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失范行为。

5 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规制建议

5.1 强化制度建设,健全监管机制

2009年,虽然国家教育部前部长周济就已经提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 “零容忍”。但多年来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时有发生,主要是高校教师存在理性“经济人”的一面,会根据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的比较不是单纯绝对数量的比较,而是根据期望收益与成本的期望值进行比较。就绝对值而言,其实,一旦个体科研诚信失范行为得证查实,仅仅是精神的打击对绝大部分高校教师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他们铤而走险是因为获证的概率较低。一方面主要是我国历来有“民不举、官不究”的文化影响,觉得自己人缘好,不会有人为难自己;二是当他们对自己学术不端行为产生收益和可能的成本进行比较时,期望收益远大于成本的期望值,因此,在进行多方博弈分析后,部分自我道德约束力差的教师就会选择科研诚信失范。

根据上述原因,在制度建设层面,不管是现代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还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一种制度的建立总难以尽善尽美,对于制度的完善也应与时俱进。在科研诚信失范时有发生的今天,应该强化科研诚信失范行为的监管,建议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承担相应的科研监管职能,或者是在现有科研管理系统中,相关部门增加其科研诚信监管的职责,从制度层面弱化高校教师科研诚信失范行为选择的动能。

5.2 改进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 (下转第6页)(上接第2页)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看似个体行为选择,但其实质与科研评价制度设计关联。目前,我国教师职称晋升、硕士博士的毕业门槛等都和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科研成果挂钩。这种社会化评价机制在初始设计时,其合理性不容置疑。把学术成果交由学术期刊编辑部来评审,显然有着较高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制度设计在当前出现了异化,部分利益团体把学术期刊作为一种挣钱的工具,交了版面费和一定的中介费就,这就使原本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化评审机制偏移。

因此,改进国内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和研究生培养的评价制度体系,建议学校采取以学术论文评价为主,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在学术期刊论文评审发表方面,应以发表具有创新性的新观点、新理论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应用价值的论文为主。对于部分以营利为目的,质量不高的学术期刊,高校应该做出选择性认定,给出认定期刊名录。

总之,对于科研诚信失范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采取与时俱进的态度,根据社会发展和高校科研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建设。

课题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015年党建思政与高教管理研究课题经费资助(项目编号:GJ20151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SK2014009)资助

参考文献

[1] Aschwanden C.Seeking a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on research integrity[J].Cell,2007.131(1):9-11.

[2] 陈越,方玉东.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浅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1:200-202.

篇9

本人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关爱集体,以身作则,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尽自己力量积极奉献爱心。

二、教学工作

认真履行教师职责,精心备课,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严谨认真,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1. 本年度主讲三门课程,辅讲两门课程。主讲课程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机械制造装备设计”、“金属切削机床”;辅讲课程为:“质量管理与可靠性”,作为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负责组织“工业工程导论”的教学,并主讲该课程2次。

2. 指导本科毕业设计10人,指导专业课程设计1次。所指导的毕业设计有1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该论文被学院答辩委员会推荐至每个专业优选2篇的学校论文集。全年完成工作量约560学时。

3. 指导研究生3人,其中1人7月份毕业,其毕业论文获得校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4. 作为成果首位完成人,其“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教学团队支持下,认真整理近三年的课程建设成果,通过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基础课程群”的验收工作;2009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

三、科研工作

1.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项,企业委托项目1项,到账经费17万元。

(1)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总经费12万元,2009年到帐经费6万元;

(2)积极准备2009年省级科技攻关项目的验收工作;

(3)主持企业委托项目1项,2009年到账经费11万元。

2.发表b类科研论文2篇。

3.申报专利1项。

4.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设计大赛,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二、三等奖2项(第2位)。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05-03

我们处于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规划我们的信息,尤其是管理好临床在研项目信息,成为现代医院比拼科技实力的关键。我们计划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建设,着眼于解决“项目多,项目水平低,成果少、高水平成果少”的问题,加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促进成果产出。在信息平台的搭建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项目统计并提取出若干要素,并发现若加强这些要素的监控与管理,将带来良好的研究成果及触发一定程度的后续经济效益,如何实施且完善该平台的建设成为本文讨论的重要议题。

1 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

1.1 系统设计

绝大多数单位缺乏临床在研项目管理平台,目前停留在用手工或EXCEL表格的管理模式,先进的有信息管理平台,但仅限于提供给科研人员申报项目、专家评审等功能,缺乏对项目可持续性管理、资金的使用监控等功能,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制订一个统一的规范标准,审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在监控项目经费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1.2 技术人员

科研单位信息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信息技术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缺乏根据指标与功能需求建模能力。

1.3 资金投入

政府在临床在研项目信息管理方面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和激励机制;投入不足造成平台建设落后,缺乏长远管理规划。

2 平台优势

管理要素指标按时间设计指标划分为研究初始期指标、研究中后期指标,按构成部分划分为研究资源与运作指标、研究突破指标、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推广及第三方证明指标,而每个指标下又进行细分,通过指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考核体系;数据通过科研管理的各个阶段采集而成,如经费按年度使用情况、项目成功申报情况等,无需人工手工录入,达到电子化信息自动管理的目的。见表1。

3 研发内容

系统监控管理部分采用C/S结构设计,而项目汇报部分采用B/S结构设计,项目负责人使用WEB 浏览器界面对项目进行申报与过程实现,结合项目管理的新业务流程,实现网上汇报、网上科研办公等功能[1-4]。见图1、2。

下面简述一下科研人员申报及后续合同、验收等功能结构:

3.1 项目负责人操作模块及功能

3.1.1 工作助理

重要通知、在途申报项目、申报项目是否通过等信息,对用户当前项目进度作一个大概、总体上的清晰提示,如已使用金额、剩余金额、已完成成果、计划成果数,并对当年未按计划年份使用完金额的则提示。

3.1.2 业务申报

细分为市教育局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横向项目等,用户按模板填写申报书并自动生成WORD、PDF版本,方便离线编辑浏览;其中通过浏览全部业务可查看所有申报项目,科研科获取批文后审核该项目,申报人就可以在此签订合同,已有的内容不用再重复填写。

3.1.3 合同管理

所有合同下均附中期检查、验收申请、经费报账等操作。用户在此查看先前填写的合同并可在先前未完善合同的情况下修改,同时该栏目也作为后续的中期检查报告、验收申请等操作的入口,整个项目周期围绕此开展;中期检查报告含主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年度计划要点和调整情况、当期经费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内容,申报者在此填写后科研科即可实时监控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于科研经费使用不当者予以提醒,有效防止科研经费滥用、不及时使用等情况的发生。

验收申请含工作总结、完成成果等内容,申报者申请验收后科研科即按相应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如组织专家验收、查看相关成果文件等。经费报账涵盖暂付款申请及各类费用的操作,不同项目负责人根据预算金额及类型提出报销申请。

3.1.4 中期检查管理

用户在此修改查看所有汇报测评表,对项目进度有个清晰完整的流程安排及结果查看,每次使用了经费可及时在此录入,并可查看详细的剩余经费,如业务费计划是5万,现在还剩3万等。改善了旧时项目开展过程中缺乏进度的电子文档记录及经费统筹安排。

3.1.5 个人设置

包含个人信息修改、密码修改。与普通信息维护不同,这里注重于项目负责人的交互协作。只要填写了手机号码,系统在关键时候便会发送温馨提示。项目负责人只要在此完善了个人信息,下次申报时或进行其他操作时项目组成员中的信息就不用填写,会自动带出。

3.1.6 管理文件

包括科研项目申报流程、发表科研论文流程、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科研成果申报流程、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等说明文件,申报者在此栏目可以了解相关的科研政策文件,最新的制度,省去旧时为了了解而跑去科研科手工拷贝相关工作的办事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增加了政策透明度。

3.2 管理部门操作模块及功能

科研科管理模块由以下部分组成,供管理部门使用,通过汇集终端用户的关键信息,实现高度集成于一个管理平台,避免系统间的频繁切换,提高工作效率。

3.2.1 申报及合同库管理

3.2.1.1 项目详细信息 由项目信息、项目内容、工作单位、人员信息、经费信息、附件清单、Word文件、批文、合同信息组成。其中经费信息栏目涵盖申报者填写的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经费以及详细预算经费;批文由科研科将扫描文件在此上传。

3.2.1.2 审核项目 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查意见、学术委员会审查意见、单位审查意见组成。可将扫描图片上传至数据库或录入文字。

3.2.1.3 通知 对经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回给申报者,提醒申报者注意等,申报者登录系统时将以红色文字醒目提示。

3.2.1.4 查询统计 支持自定义双条件进行查询,如首条件可选“项目类别”或“工作进度”,次条件可选“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或“项目名称”,时间类型支持申报日期、项目开始日期、项目结束日期等进行查询。为方便经费管理,查询结果前三行分别显示总经费完成百分比、已使用经费和总经费。并对即将到期而经费未完成九成以下的项目予以红色颜色预警显示。

3.2.1.5 用户管理 提供用户注册认证、用户应用模块、数据使用权限分配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业务系统能安全运行。 3.2.2 经费效益管理

根据项目产出与资金投入的关系,系统具备一定的统计筛查功能,按不同分析指标分为:经费进度使用得分、论文产出得分、项目综合得分,这样可以对不同级别、不同结题年度的项目给予直观分析结果,对结果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多样,这里考虑到用户的易用性,提供了柱形分析图与饼形分析图,柱形图对所有同等条件的项目进行排名,饼形图对单一项目的不同分数构成分析,可以指出这个项目的某方面欠缺的地方,帮助项目管理者改善项目的执行进度。

3.2.3 论文库管理

此功能有助于每年度管理科室的论文统计。不仅可以依托基金,也可以以个人名义发表,论文不仅仅反映科研工作者的项目成果,更与整个单位的综合专业水平有关,该模块按不同级别、年度及是否依托基金发表等选项筛选并显示详细信息。

4 讨论

本文阐述的系统旨在通过系统提供的信息使管理层更容易、清晰地规范研工作者的行为,避免经费滥用的现象[6],对于存在违规行为、完成经度及缺乏科研成果的将影响项目负责人的以后项目申报,同时对于在研期的项目进行多方面指标的考核,从而为管理者提供优秀项目的遴选建议。采用电子认证,可以简化项目负责人的报销流程,大大缩短手工签字消耗的时间。对不同金额费用我们予以不同管理方法:① 1万元以下:一次发生的1万元(含1 万元,下同)以下的支出由课题负责人按预算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②1万~5万元:一次发生的1万~5万元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③5万元以上:一次发生的5万以上支出,需要由科研科负责人、医院主管院长签字,经过专项经费管理系统审核,交财务报账、支出。对预算支出范围内的劳务费、接待费、餐费、交通费、办公用品等经费报销,不论支出金额大小,均需三级审核。从而加强了经费的监控管理,避免差旅费、餐饮费等非相关活动过多从中套取支出,促进实际项目活动的正常开展[7]。

[参考文献]

[1] 任传成.企业销售合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商场现代化,2008, (28):115-116.

.http://bob123.com/lunwen23/21422.html.2009-01-20.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1):44-46.

.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