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1 05:35: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发展低碳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生产和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的具体减排量,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见表1),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很高,2002年为605t/百万GDP美元,为印度的1.86倍,日本的1.69倍,西欧发达国家的1.6倍。据美国能源署预测,我国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至2025年期间年均下降2.1%,高于发达国家的下降速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规模的逐年增加以及煤炭主导的能源结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6%),2020年将达到81.45亿t,届时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
1.2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能源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要方面,它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我国能源总量较为丰富,但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开采储量只有2.6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只有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1]。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图1显示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04年对外依存度达到近十年的最大值47.5%,2005年有所下降,仍在40%以上。石油进口规模的不断增加势必使我国经济受制于石油出口国,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一定的威胁。
1.3自然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资源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2006年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总量大约占世界GDP总量的5.5%,但是,能源消耗达到了24.6亿t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水泥消耗12.4亿t,占54%,与2005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61%和18.1%。2003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单位GDP水耗是发达国家的5.1~35.8倍[2]。2006年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0%,资源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淡水供应趋于紧张,水源危机来临,许多地区淡水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粮食生产的重大障碍;耕地面积持续减少,逐渐逼近18亿亩的耕地面积警戒线;2007年太湖、巢湖和玄武湖等内湖出现大面积蓝藻聚集,严重威胁当地城市用水;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和流域污染仍未好转。资源的超常利用,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2.1低碳经济的理论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①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Johnston等学者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3]。Treffers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4]。Kawase等学者回顾和描绘了长期气候稳定的情景,将排放变化分解为三个因素:二氧化碳强度、能源效率和经济活动等,指出为实现60%~80%的减排目标,总的能源强度改进速度和二氧化碳强度减少速度必须比以前40年的历史变化速度快2~3倍[5]。Shimada等学者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6]。气候集团在的报告《赢余:低碳经济的成长》中介绍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回顾了市场的发展并分析了低碳经济道路带来的收益,表明低碳经济具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能够显著地增加产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可靠性、改善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并鼓舞员工士气,在新增就业方面具有出色的潜力,其增长速度也大于其它经济形态[7]。我国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8]。游雪晴等认为“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①。可以看出,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给予了自己的理解和探析。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2.2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现状
低碳经济自2003年由英国提出以后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一些国家也开始展开低碳经济建设的行动,诸如欧盟国家、日本等。尽管中国在2012年前没有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规定,但随着后京都议定书时代的到来,中国面临着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近年来中国也在节能减排方面展开了行动。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发展现状,可为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英国政府未来的能源———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的白皮书。在该白皮书里,英国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宣布了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环境、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2004年颁布能源法,核心内容为可持续能源、核能问题和竞争的能源市场。2006年7月能源回顾报告,陈述如何应对英国能源政策面临的两大长期挑战,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公众咨询。2006年10月30日,受英国政府委托,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英国政府经济顾问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NicholasStem)领导编写的《斯特恩回顾:气候变化经济学》(简称斯特恩报告)[10],详述了气候变化造成影响的经济代价和相关温室气体减排的花费和收益。报告强调为了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各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减排行动,否则气候变化将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其损失和风险将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5%~20%,而且损失将一直延续。如果立即行动,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500~550mL/m3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成本可以被控制在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斯特恩报告提出有效的全球减排政策的3个要素,即通过税收、贸易或法规进行碳定价;支持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以及消除提高能源效率和其他改变行为方面的障碍[11]。另外,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给政府在排放交易方面提供更大的权力,从而建设英国的低碳经济。2007年5月23日,在英国第七届能源展览暨研讨会上,英国政府公布了堪称可再生能源开发政府纲领的《英国能源白皮书》[9]。
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论述了低碳经济模式(见图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发展方法,它是指在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过程的基本操作手段以及行为、态度和认知取向,是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所采取手段的共同特征。在完成发展目标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系列步骤或措施,每个步骤和措施称为发展方法。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不但具有尺度的不同,还具有战略和战术的关系,只有将不同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成功运用到发展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稳定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的目标。
3.1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低碳发展
所谓低碳发展是指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①,是一种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的发展。低碳约束将制约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决定经济社会向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方向演化发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的总量约束会限制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变甚至更优的条件下,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可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由此看来,为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和经济规模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我国需要重新审视现有发展模式,重新选择更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低碳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选,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当然,要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是关键,因为能源效率的调高,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化石能源的低碳化都要依赖于技术创新。
3.2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能源消费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使用是减轻能源生产和消费负面影响的主要手段[12,13],前者属于节约能源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范畴。概括起来,要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节能就是在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的前提下,获得与原来等效的经济产出;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获得比原来更有效的经济产出。换言之,节能就是应用技术上现实可靠、经济上可行合理、环境和社会都可以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14]。本文中减排的涵义不仅是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指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偏重于温室气体减排这一内容。节能减排是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压力、能源供需矛盾和生态日益恶化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节约发展、低碳发展、清洁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的方式,是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目标的着力点。
3.3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认为低碳或无碳技术的研发规模和速度决定未来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规模[15]。低碳或无碳技术也称为碳中和技术。“碳中和”(Carbon-neutral)这术语是由伦敦的未来森林公司于1997年提出的②,意思指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以达到环保的目的③。碳中和技术主要包括三类:①温室气体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膜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胺吸收脱除CO2,难点在于分子水平吸附剂的开发,此外,低能量CO2吸附、溶剂、小型高效压缩机、过程标准化等均待进一步研究;富氧燃烧技术属于提高能源效率的范畴,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②温室气体的埋存技术,即将捕集起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深埋于海底或地下,以达到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目前的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探索地下盐水储层、采空的油气藏储层、不可开采的煤层以及深海下的地层作为CO2储库的可能性[16]。③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目前,碳中和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离全面推广应用还有很大距离。
4我国实施低碳经济模式的政策措施
4.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研究表明[17],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比较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生态文明的角度来看,更有效地利用每一度电、每一桶石油和每一方天然气比开采更多的煤、石油和天然气更具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淘汰高耗能的产业和生产工艺,另一方面,在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工业电动机和工业锅炉等领域进行技术改进,提高热的有效利用和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只有不断提高节能水平,才能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多重目标的实现。
4.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10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4.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一、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中面临的问题
(一)现行的低碳财税制度缺乏法制化建设,同时政策覆盖面不广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在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上,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的能源领域法律法规还缺乏其全面性及完善性。过去我国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高,意识较差,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导文件形式较少,目前最突出表现为地方税收政策覆盖面狭窄且政策内容不完善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度不高等方面,不仅体现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起步晚同时还制约了其发展进度。例如工业技术改造、工业污染物排放及节能是我国财税制度涉及面最广的方面,而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和降低化学需氧量等方面的内容相对欠缺,且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税收政策支持居民低碳消费限额和促进节能服务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断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及资金投入方面的支持还较少,技术水平及发展水平均还处在起步阶段[1]。
(二)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支持
首先我国现阶段在公共财政支出方面还严重不足,虽然我国在逐渐深入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与其他财政支出占比相比,其整体占比还相对较小,且目前我国还尚未建立起支持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我国现阶段更加注重研发和生产领域是财政支持,而缺乏对消费、服务和回收等方面财政支持与投入[2]。其次,虽然早在2003年我国就推出了政府绿色采购,并正式实施《政府采购法》,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世界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逐步建立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优先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等管理制度,但相比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现阶段建立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尚处在发展的初期,且发展缓慢,绿色采购的占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需要做好其他采购途径的占比协调工作,并进行绿色采购操作过程的深入探讨与总结。
二、低碳化财税政策的改革建议与思路
(一)致力健全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
为促进我国的财税政策改革发展,进行改革使需要结合以下几点要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需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综合考虑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将政府及企业支持结合起来,使低碳财税政策符合我国国情及经济发展趋势。其次,整合多个经济调控手段,财税政策本身作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一个重要手段,虽然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可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其也被具有局限性,因此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建设健全过程中,必须将法律、环境保护制度及措施考虑进去,使各个因素间达到相互补充,促进各因素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形成碳经济发展综合推动力,最大限度避免政策重复而导致的公共资源分配不平衡现象[3]。第三个需要注重的是在商品生产、储存、运输、消费及再循环等各个领域中,注重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及政策在各个环节的灌输,制定符合国情的整体化低碳财税政策。
(二)注重提升财政支出及专项补贴力度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及节约资源等方面,通过预算拨款、环境基金、金融补贴及建立特别基金会等方式进行,为促进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全面落实财政支出及进行强有力专项补贴力度,最主要的方向为环境技术发展项目的研发、环保设施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及废物回收项目。使政府预算成为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的主要资金渠道。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因此,必须根据新预算法律的预算政策,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设立专门的环保资金支出项目,按一定的比例将本年度的年财政收入将作为明年节能环保预算基金的资金来源;其次注重我国环保节能产业的建设及开发,运用贴现贷款及降低低碳事业贷款利率等方式刺激环保企业的发展和积极性,同时加大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调整能源结构,不断提升能源发展技术,不断强化财政补贴力度,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财政基础。
(三)不断深化现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71-01
1 浙江的产业发展和出口贸易的能源消耗
1.1 浙江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状况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等因素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浪潮加速发展。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对于浙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据统计,2004年浙江GDP为1124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的产出为816亿元,占总产出的7.3 %;第二产业的产出为6045亿元,占总产出的53.7%;第三产业的产出为4382亿元,占总产出的比重为39%。总的来说,当前浙江经济正从初级发展阶段向现展阶段转变,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面对2009年年末的金融危机的冲击,展望2010年浙江经济的发展,笔者深深感到当今的浙江发展处在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的交叉点。调整经济结构,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转移,加快经济发展浙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政策调整得分趋向。
1.2 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而浙江省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资源十分匮乏,95%以上的能源消耗需要从外省引进。2008年共从外省调入煤10874万吨,进口煤2087万吨,进口和调入原油2297万吨,调入天然气17.7亿立方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加快,全省能源消耗随之增长,能源供需缺口扩大,浙江经济发展的压力也日渐突出。
1.3 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
近年来全省能源品种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其中,煤炭占61.5%。而电力和天然气占9.1%,只占能源消耗初始结构中的很小比例。虽然在能源终端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下降,电力、热力、天然气等消费比重进一步上升。但是煤炭仍然是浙江省发展经济的主要消耗资源。煤炭的大量运用加上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使得大量有害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必须提高清洁、优质能源在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对于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建议
2.1 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加快改造传统的产业,培育具有广大前景的新型产业。浙江省的传统产业仍然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特点导致许多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到限制。此外,浙江省的农业发展出现之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土地的总体利用效率,推行农业的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发展低碳工业、服务业和农业,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研究制订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低碳发展规划。坚持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逐步改变浙江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发展循环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确保浙江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处在全国前列。
2.2 加强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力度
浙江省人均GDP已达到6000美元以上,是中国创业、创新的最活跃的省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使得生产要素结构和政策机制发生新的变化,因此必须加快创新的战略转移。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研发节能清洁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土地农业的合理利用等一系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低碳发展中,首先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新兴的低碳经济,其次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研发,提高企业的国内外竞争力,再次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环境意识,为发展低碳,保护城市环境贡献个人力量。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必要选择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成熟性的共性技术。
关键词:
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工业化经济的迅猛发展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在新的发展时期内,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何将低碳经济由理论转变为实践呢?首先要解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然后就其内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分析
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将经济增长做为第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奉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去实现经济的增长。这一理念的发展适应于世界大战后,各个国家急需恢复元气,迅速实现经济增长的现状。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传统经济模式逐渐制约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在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实现了节能降耗,更好地发展了新兴工业。低碳经济渗透于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时需与时俱进。传统理论一味地追求商品价值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造成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破坏。旧的模式必将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新的理论需要充分尊重自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理论应运而生,它实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循环重复利用,注重了协调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实现了对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低碳经济的低投入、低排放、高利用率、高回报率,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完成经济转型后,企业将收到丰厚的回报。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未完全充分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降低CO2排放量对于社会经济长久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能源和材料的利用率,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有效资源配置,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企业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策略
实现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意识。我们将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国策,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扩大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充分意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从而将保护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深入到每一个人心中。我国发明的电子产品互联互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范例。电子产品互联互通是全球首个达到3C协同国际标准的产品,它可以在不同电子产品间互通并有效地节省资源浪费。英国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成果对我们也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意义。如:向阳转移房屋的设计和应用。它利用现代化科技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地热管道实现不同房间的房屋保温。其次,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力度,逐渐转变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时对各种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就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相对较少,也符合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经济转型时期,低碳经济的实现需要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协调产业结构发展,形成新的消费模式,进而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企业管理者需要用科学的发展理念去管理企业。企业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流程,实现最大程度的清洁生产。在逐渐剔除传统的消耗性生产模式的同时不断创新产品生产理念即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制作工艺、生产流程等各环节进行科学管理,充分做到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原则。这不仅有助于资源保护,也有助于缩小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以“蒙牛”为例,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蒙牛”建立了完善的生态战略。近十年来,“蒙牛”在环保方面投入4亿多资金建立了科学的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国家的一级达标排放。同时“蒙牛”企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并成功进入了世界乳业前20强。企业要想得到高速发展还需要不断引进现代化绿色技术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要求将不同的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的方式实现再利用和再循环,其目的在于实现清洁生产,控制并不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工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技术、资金方面的难度,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落实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扶持,企业也需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引进优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将生态发展的理念不断付诸于实践。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区就是低碳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典型代表。园区前身为上海钛合金厂,企业曾经是国内重点治理的对象。企业原厂的电能消耗占整个上海市的0.5%,烟尘排放达到了3000余吨/年,占全市的1/7。为了实现对环境的治理,企业引进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治理革新使园区逐渐实现了由高耗能、高污染生产逐渐转向低耗能、低污染生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选之路。
作者:梁雨田 单位:包九中高三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碳减排;低碳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
《中国城市经济》:时下低碳经济无疑是个热门话题,每个城市似乎也都想在此方面有所作为,请谈谈您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李万忠:从形态上来讲我认为低碳经济涵盖面比较广泛,比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一产业中的有机农业,还有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不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而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用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相对改造以前而言它是低碳的,但和其他低碳产业相比它也许又是高碳的,因此,我认为提倡低碳经济不是要把某种产业形态消灭,而是要通过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低耗能、低排放,这也应属于低碳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似乎现在有个观念,只要一提到低碳经济就大有和传统经济诀别的意思。
李万忠: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实现飞跃、升华才叫发展,所以说投入相当的精力、人力,物力来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务实之举、务实之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定要客观看待传统产业和新型生产方式的关系,为了追求低碳,把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都消除行吗?比如电力工业,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就不让火电发展显然不现实,那火电这个产业怎么办?当然要通过大量的科研投入提高它的有效能源利用率,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就很好地在实现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下降,这不就是低碳经济吗?还比如在乌兰察布市有一些高载能产业,这些企业生产的电石、铁合金产品是产业链条一个组成部分,相关下游产业离开这些产品就无法发展,而且也没有其他替代产品,难道为了低碳就都把它们都砍掉?我看不是,务实的做法就是用高新技术来武装、改造它们,拉长它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排放,我认为,这种追“低”的过程也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知道低碳不仅仅限于产业层面,也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李万忠:去年我到德国考察,看到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提倡。比如城市照明,多数城市的街道很好地控制了路灯的数量、间隔和亮度,但在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中,整条道路的亮度显然超出了照明的目的,有些街道上的灯都是好几层,一味追求奢华,搞的如同白昼,有些城市更以“不夜城”沾沾自喜。我感到低碳不仅是经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在满足于人们生活方便、舒适的基础上,一定要力行节约。再就是公共交通,很多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日本、俄罗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公共交通的建设,中国目前拥有机动车7600万辆,汽车消费量和产能都占到全世界第一,从扩大内需来讲这无疑是个好事,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问题比较多。我们国家能源十分紧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重要。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建设低碳城市最迫切要解决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李万忠:首先是能源消耗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城市照明问题;第二是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既损失时间、消耗燃料、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也是不低碳;第三在城市实行差别电价,核定人均消费多少,超过这个范围那就要加价,这样也可唤起人们的节约意识;第四是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比如在德国,老建筑都要进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必须进行节能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允许销售。我认为城市建筑节能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低碳最大的方面。
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能源产业的建设,请问新能源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形式?
李万忠:我认为当前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风电,二是太阳能,三是生物质能,例如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等,再就是核电。这其中风电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在国外这个产业已经得到普遍和成熟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李万忠:我国是世界第五大风电国,如果按资源拥有量以及风电在整个能源产业所占比重看,风力发电的发展非常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们起步晚,国外已经走向产业化,我们还在试验阶段;二是我们所能掌握的核心技术少,特别是关键技术基本依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凤毛麟角。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风电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万忠:首先我认为这个“过剩”不是风电产能的过剩,而是风力发电机的产能过剩。风力发电在我国能源产业里所占比例非常小,到2008年全国火电装机为7.6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200万千瓦,风电与火电比不到2%,在德国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风电产能不过剩。至于说风力发电机制造方面,我认为也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过剩的是那种引进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的低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是缺乏,国家应该提高这个门槛。尖端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风电设备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例如乌兰察布最近要引进的新疆金风就是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的设备一投入市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成本迅速降低20%,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应当越多越好。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李万忠:第一是投入问题。要在关键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进行国际间的高水平合作,一方面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第二要尽快解决输出通道的制约,这是造成风力产能看似过剩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风力与火电比重不到2%,我认为这个比重达到15%比较合理,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如果2010年全国火电装机达到8.5亿千瓦,风电装机至少要达到1.2亿千瓦,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更多的风电顺畅进入电网。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里提出国家电网要对风电无条件全部收购,但这目前还无法实现。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步伐;第三要解决好利益机制问题。在这个方面首先要解决好价格问题。风电一次性投入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成本总体高于火电,例如建设一千瓦装机,如果火电需投入四千元,那么风电就要投入八千元左右,从扶持风电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的价格补贴政策应尽快落实到位。另外急需解决的是在现行税收体制下地方利益的补偿问题。风电场一般建在边远v地区,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现行可再生能源可减半征收增值税,以及新近施行的增值税转型办法,地方政府除了在风电场建设时收一些建安营业税外,就再没有其他税收。以乌兰察布为例,今年我们的风电装机要达到300万千瓦,按照增值税减半(8.5%)征收和当地风电等效时数计算,每年就要减少2.2亿的税收。因此,我建议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这些地方补助,以便调动地方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欠发达地区要用长远眼光谋划低碳经济
《中国城市经济》: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像乌兰察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如何谋划好低碳经济的发展?
李万忠:乌兰察布是一个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谋划要有长远眼光。首先是通过结构调整的办法来发展低碳经济,加大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力度,按照我们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乌兰察布的风电和火电比要达到1∶1;第二,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比重大了,单位GDP能耗和排放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下一步包头至北京的高速铁路一通,从乌兰察布到北京只需一个多小时,那我们这里就成了北京的“八环”,第三产业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第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通过大型喷灌和膜下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应用,到“十二五”初,我们的节水灌溉将达到150万亩,这样农村常住人口每人就可以拥有一亩节水灌溉农田,让农户也能享受到低碳经济的好处。另外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尽快实现畜牧业与农业比重的基本持平,这样农村也就能富裕起来;第四就是我们的“重头戏”――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比如电力,在现有脱硫技术基础上,还要增加脱氮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二氧化碳、废气物、粉煤灰的合理利用。比如高载能方面,要多建设一些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全封闭大炉型,过去6300伏的半封闭矿热炉很多,现在3万千伏的全封闭大炉型越来越多,电耗、能耗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还比如在拉长产业链上,将电石延伸到PVC,延伸到醋酸乙烯。
《中国城市经济》:既要抓住新型产业的发展机遇,又要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本身就是科学辩证的发展思路。
1、GDP总量。秦皇岛市GDP从2001年的31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68.75亿元,2013年的总量是2001年的3.75倍,2011年秦皇岛市全年GDP总量达到1064.03亿元,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生产总市值平均增速在11%左右,2001年至2007年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增速是近13年最快为13.4%,自2008年至今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速度不断减缓,2013年的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近10年最低仅为7.0%。
2、产业结构。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发展程度也有所不同。到2013年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71.46亿元,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是447.57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549.72亿元,相较于2005年分别增长了119.99亿元、252.08亿元和300.2亿元。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平稳,二、三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三大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3.3:39.4:47.3,
(二)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1、单位GDP能耗。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一直呈下降趋势,自2007年的1.38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061吨标准煤/万元,较2007年的单位GDP能耗下降了23.50%,2008年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最快达6.39%,但是近几年的下降速度有所回落。秦皇岛市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均低于河北省的单位GDP能耗指标值,位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在减少单位GDP能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秦皇岛市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7年的3.81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2.36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了38.05%,2008年达到最大降幅为18.35%,秦皇岛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的下降速度均高于该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速度,并且均位于河北省的平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之下,该市在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该市的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均高于河北省的平均值,并且近年来出现上升趋势,该市在单位GDP电耗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做好单位GDP电耗方面的减排工作。
2、能源消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尤其是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秦皇岛市的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相应的能源消耗量也逐年增加。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在秦皇岛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类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92.01%下降到2010年84.55%,但是秦皇岛市的能源消费依然严重依赖煤炭类能源,煤炭类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石油、天然气这类非化石清洁能源的消费由2005年的7.88%,0.11%分别增长到2010年的14.35%,1.10%,虽然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是所占比例却非常的小,加起来不足20%。
3、碳排放量。秦皇岛市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碳排放总量在一段时间内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秦皇岛市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工业碳排放量要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排放量。碳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21600000T增长到2010年的37430000T,增长了73.29%,工业碳排放量2010年达到33424990T是2005年的1.76倍,工业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除2005年为88.13%外,均在89%以上。
二、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秦皇岛市第一产业发展疲软,农业的生产率不高,第三产业以旅游业和港口运输业为支撑,其他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小,发展较为单一。第二产业工业内部结构的问题最大,由于工业自身的特有性质,其碳排放量要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以工业内部结构问题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阻碍最大。秦皇岛市主要工业产品中以水泥、玻璃制造、金属冶炼、钢铁等原材料加工和附加值较低的工业为主,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中钢铁、玻璃制造和金属冶炼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呈上升趋势,而钢铁、冶金又主要以煤炭为动力,碳排放量很大,均属于高碳行业,可知工业结构中高碳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这都将给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不小的挑战。
(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进行消耗能源,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能源消费为基础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更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后发动力。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要高于石油和天然气的碳排放系数,所以低碳经济的能源消费结构应以非化石的清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为主,以此来减少相应的碳排放量。而正如1.2.2所表述的,秦皇岛市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其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均在80%以上。而作为清洁能源的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虽逐年上升,但所占比重仍然非常小,这会使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儿不足,更将影响该市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促进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1、发展特色农业。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性作用,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秦皇岛市应该根据本市农业的具体情况,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新型农业,提高农业产值。例如,昌黎县盛产葡萄,山海关区的樱桃产量很大,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发展观光园农业和果汁制造业,举办相关的果蔬采摘节,以此来进一步打开市场,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2、加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低碳行业,在秦皇岛市经济发展中旅游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立足本市市情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进一步扩大客源地,立足京津唐地区,努力扩展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市场;完善交通系统,缩短其他地区到秦的时间;提高接待能力,加强服务设施建设;面临我国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增加相应的以养老为中心特色的旅游业,丰富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更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打造滨海度假村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产品体系。
(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加大低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1)地区低碳减少排放直接与新资源措施、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排放等低碳措施相结合,进而能够控制地区碳排出量;
(2)产业措施的改革,发展中区域尤其是迅速前进的区域关键的是其产业经济转变,减少碳排放,推动三次产业的前进,提升三次产业能源使用状况,提升商品经济利润,提高经济生长的品质以及速度,改变撑持经济前进的重要支柱;
(3)低碳措施的升级,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创新,进而转变人类现在社会经济前进的资源根本。在低碳经济环境中,地区前进主要是以经济前进为根本,朝着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发展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地区经济前进是从以往的能源、资源等元素中开展创新改革、机制改革、整治形式改革等改革支配前进形式改变,区域间的连接从之前的在产业链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划分合作转变为改革协作提供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地区前进形式改革是低碳经济前进的根本,经过地区学习、地区改革、地区合作制度,变成以地区改革制度为重点的新形式。低碳目的以及改革目的同时当做权衡地区新式前进样式的重点审核标准,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
2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2.1重新构建区域发展支撑要素
传统的商品、服务和生产环节的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影响下降,而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技术创新等要素的作用上升。
2.2重新确立区域关系
低碳经济条件下,影响区际关系的要素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经济要素向民生、民权要素转变。对区域内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传统发展之路必将走到尽头,人们将逐步认可合理的区际生态补偿。
2.3形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
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很多,牵扯到机制、措施、文化等部分。关键在产业、施工、交通、资源、整治等低碳需求部分开展体系改革。对此要引起多方面的关注。
3区域差异和低碳发展模式的差异
3.1欠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学习的低碳经济发展
(1)区域内核心企业间的交流式学习过程。区域核心企业间在空间上、产业的关联、社会文化等因素作用下,核心企业通过交互式学习实现低碳知识的共享和再创造。
(2)区域低碳知识在系统内的交互式学习过程。以区域内科研院所等组成的低碳知识创新中心、中介、信息中心、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构建的专业服务通道,实现创新性的低碳知识持续地向以企业为核心的区域生产体系流动,促进区域向着以创新主导的低碳化模式转变。
(3)区域的网络向核心网络的低碳知识流动,跨区域的交互式学习与创新过程。前面两个层次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最终需要建立在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发挥的基础上。区域外部低碳知识的融入,以及内部相应低碳知识的调整与重组,构成了区域低碳知识的再生产,产生新的低碳知识进入区域内外的流通。由此,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实现欠发达地区低碳发展的跨越。
3.2发达地区基于区域创新的低碳经济发展
由于发达地区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济、技术、制度等基础。其区域发展核心是区域低碳创新体系的构建,包括创新知识,创新制度与文化,低碳创新系统等。
4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主要路径
4.1区域治理模式的创新
区域治理模式创新突出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市场配置机制及公共产品与完善的服务。以此为据,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体系引领区域低碳建设方向,规范区域低碳建设行为,调控区域低碳建设进程;构建区域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市场体系,突出生态环境类商品和服务的经济属性及其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区域低碳发展公共服务机制,不但完善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产品,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体系的建立;建成区域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协调体制,充分发挥居民参与区域低碳的积极性。
4.2经济发展方式上的转变
地区低碳经济前进的基本道路是经济前进形式的改变,要调节地区产业前进形式,调节需要调配构造、产业构造改善、进出口构造调节、资源构造。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主动培养地区改革系统。地区生态条件、本区域民众生存、地区经济对策等衔接式制造程序,慢慢成为关键的要素。在地区分工合作系统中,促进区域联系由以往的产业结构朝着改革协作的关系改变,同时调节以往能源新条件下低碳市场价值的研发,改变以往的制造形式。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最开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各国为了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积极响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现在我国环境因为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对经济水平持续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我国要积极贯彻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1低碳经济的概述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中国当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高耗能、高污染、大量污染排放等现状,迫切需要及时地发展低碳经济,促使资源利用趋于合理化,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可持续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低碳发展的模式,不仅要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还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为社会资源再分配,能源优化提供系统性的保障。
1.2低碳经济的内涵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所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新能源,初步建立绿色GDP模式。另外,要在能源创新的基础上,优化中国经济产业的结构,健全和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建设,确保经济发展模式中渗透人性化和人文化的思想理念。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1.3低碳经济的特点
1.3.1战略性。如今水资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天气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缓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也是人类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又一次文明的变革。从微观角度分析,低碳经济模式是对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利用方式的一次重大调整,最大程度地降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所面临的风险,也为中国社会、生态的平衡做出了战略性的发展策略。
1.3.2综合性。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不是单纯地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而是涉及到了众多因素,例如社会技术、经济问题、环境压力、人文发展等。低碳经济的发展体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特征,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发展低碳经济要以社会公正和人类文明作为发展的基础,最后在满足综合性的条件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2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
2.1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难度较大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的存储量非常庞大。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没有高度重视工业生产中对资源的浪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理念逐渐走向现代化,传统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资源的储备量也在逐渐减少,对我国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下,要实现转变的难度非常大,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
2.2低碳技术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低碳技术不够成熟,现在我国大部分重工业生产依然是以加大资源消耗来实现产量的提高,没有重视新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导致我国在新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
2.3产业结构的限制
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要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就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深蒂固的影响,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中国经济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有效策略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总量较大,但是我国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所以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来看,与发达国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比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且会长期处在这个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但是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我国要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对社会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优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每一位参与社会生产实践的个体,都应该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主动加入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贡献力量。
3.1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
实现传统经济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
3.1.1政府在宏观掌控经济命脉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基层人民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参与到低碳减排的行动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奠定基础。
3.1.2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并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1.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地认识到低碳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防止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
3.2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
推行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对协调人类生活、生产实践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后果越来越严重,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是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采取的积极措施,这种发展措施是对国内外的整个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及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制定的战略性经济发展策略。其实施的精髓是与其他国家展开经济间的交流,以借鉴先进的转型策略,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3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具体落实到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中,各个区域要对自己的人文、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进行分析,发掘自身的区域优势,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产业,并且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体系,针对性地做好自己区域内的产业规划,积极地引进先进高新技术,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但是在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地重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提供积极的因素,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兴产业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的趋势,我国应该坚持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开发创新性产业,例如开发新能源、利用新材料、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积极地利用新兴产业来贯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带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3.4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
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措施,是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促进因素,所以我国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地重视节能减排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落到实处。过去我国因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一度秉持了“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理念。现在中国应该长远的看待经济发展,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理念相吻合,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低,资源的消耗量较小,所以我国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缓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我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转型的困难,转变传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理念,贯彻落实引进来及走出去的经济转型战略,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保证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韩玉辉 单位:山西国术之光国际艺术交流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