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 12:08:0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探索科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诸多弊端日渐虽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从整体看来,教师的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现象依然较为普遍,方法落后,以教代学、以讲代学,以细代精,以灌代导。学生学习被动,死记硬背,主动性差,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学习盲目性大,缺少计划总结和反思。数学的教学应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和指导,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教学谈谈自己课堂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课前做好预习与检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是如此,我们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就要做好预习与检查,使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预习就是教师根据第二天的教学内容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内容分为三部分:学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学习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带着目标去学习。预习指导是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经验出发,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习新知识。预习指导要明确预习时间,即要求学生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进行预习,也就是说要限定预习时间。预习检测就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练习让自己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找到自己预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二次根式的乘除、加减运算,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比较感兴趣,但是不太理解;对学过的整式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比较熟悉,但是不感兴趣。因此在编写自学提纲时我就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计自学提纲,这样可以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学次根式的混合运算和乘法公式在运算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加强交流与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结合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展示与交流,包括一对一交流指导、组内交流或指导、组间交流指导。这样不仅解决学生预习中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暴露学生预习后存在的疑、难和错等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了交流与合作;而且能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点拨与提升具有针对性。
在交流中坚持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交流、学生没有充分思考不交流、学生没有发现自己的思维障碍不交流、组内能解决的不进行组间交流。在展示中坚持做到:展示的参与度要大,要合理将教室内的黑板分割,让更多的学生进行板演;要充分暴露学生预习中的错误问题、共性问题,不做表面文章,不掩饰矛盾;展示后的结果要及时点评、及时表扬。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我先利用组长检查汇总学生的错误之处,上课时让做错的学生进行板演,在板演中暴漏出学生的错误之处,然后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更正,在错误的学生理解之后出示类似问题进行板演,不会的学生再次展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适时进行精读点拨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预习检查、学生交流展示中暴露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找出错因、更正的道理,引导学生想、做、说,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归纳、上升为经验或方法,指导运用。这一环节既是面向问题,又是讨论问题;既要解决问题,又要指点方法;既面向全体,又分层提高;既要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又要通过分层训练,使中等以上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使更多的学生能理解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备课时对需要点拨的问题进行预设,把握相关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规律;对交流展示时生成的新问题及时分析归类,引导学生解决。在点拨讲解中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核心问题必讲、解题思路数学方法必讲、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必讲;"三不讲":学生能自己解决的不讲、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能解决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例如:讲解二次根式的混合预算时发现学生错误的原因一是计算时思路不清晰,二是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不透彻。我在点拨就重点强调解题的思路和如何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上,这样就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四、做到及时的巩固检测
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学生进行检测,检测题要典型紧扣当堂课的知识点,要适度和适量;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或拓展题。测试题由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点后进生学生完成检测题。教师可以组织组长交换检查批阅,教师抽取部分后进生和中等生进行批阅,对批阅结果及时进行总结对完成较好的和学习有突破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通过了解检测题完成情况为课后辅导和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总之,在上述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根本上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与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的进行精读点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真正地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著.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J].数学教育学报,2001,(04).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
一、引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4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教育资源的相对有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其出发点:一是缓解大学生人数快速增长所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师短缺的矛盾;二是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的训练;三是改变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黑板、粉笔、书和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从《要求》中可以看出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基于网络与计算机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从“以教师为中心”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进一步改进教学效果,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在《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直言不讳:“多少年来,我们的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多数是大班上课,满堂灌,黑板加粉笔,笔记加作业,完全是传统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在扩大招生以后,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据两年前(2003年)对340所高校调查表明,40人以下的教学班只有37%,2/3的高校英语教学班都是40人以上的,甚至有20所高校教学班人数在80人以上。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思想相对滞后、模式、方法相对单一和陈旧、师资队伍建设巫待加强、与中小学教学相对脱节以及应试教学倾向依然存在等五大问题。”
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程式化,缺乏活力,主要精力放在语言点的教学上,热衷于应试教育,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英语的目标是通过四级拿学位,通过六级考研、找工作。教师上课大多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学模式单一,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还有一段差距。
2.随着各高校越来越多地采用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其先进、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许多教师开始依赖于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大容量、填鸭式的教学,造成学生吸收不了、消化不良,提高不快。
上述问题得不到解决,课堂教学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有效地改进,全面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将会落空。因此,如何合理运用先进教学设备,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Model)还可译成模型、范例、典型、样式或模特儿。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美国两位著名的比较政治学者比尔和哈德格雷夫在研究了一般模式后下的定义是: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教学模式有不同的定义。1972年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构成课程、选择教材、在教室或其他环境中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教学模式”一词在中国英语教学文献中一直是一个比较模糊宽泛的概念,以至于有学者担心这一概念的滥用会成为“一种误导”(罗伟,1999)。赵有斌(2001)将教学模式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隋铭才(2001)对英语教学模式的解释是:对语言教学理论和英语教学过程各主要因素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等的形象性表述。查有梁(2003)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抓住教学的特点,对教学过程的组成方式作简要概括,以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组合、变换、重构。
对教学模式的概念不同的学者还有很多不同的叙述,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体现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活动程序”,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行性。
王才仁教授(1996)将现代英语教学归纳为三个不同层面的模式:宏观模式(语言教学模式),中观模式(教学大纲设计层面)和微观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微观模式,是最基本的模式。
1.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遥(ConstruetivismLearningTheory)的核心要求教学迁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认为创设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尤其强调创造真实情境,而多媒体和网络系统技术能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声音、图像动画、音乐、色彩的优组合与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提供生动逼真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2.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二—演示型课堂教学。演示型课堂教学是教师利界Powerpoint`L''''ord或Frontpage编写简单的教学演示文稿,并利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投影、大屏幕或桌面显示器等设备进行演示课教学,也可以选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程软件,如《大学英语教学光盘》等,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AuthorWareVisualBasic等软件工具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电影、录音、录像以及网上下载资料作为辅助材料,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三—多媒体网络交互式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应产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相互作用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于一身,用于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交互功能,从而创造学习者最理想的意义建构环境。目前,全国各高校试行的体验英语(ExperiencingEnglish)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座位上的电脑直接从控制台主机中提取各种学习资料,按照课程总要求自主学习,教师起到组织、指导和帮助的作用,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课堂的学习活动,对教学内容不作详细讲解,只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指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程。体验英语教学模式以训练学生的视听说为主,学习内容编排由浅人深,分成不同等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必须一关一关地过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画面进行双向交流。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或发现式的学习,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及在网上寻找信息、寻求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之四—大班十网络+小班课。大班+网络+小班课这一新模式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以纸质教材为主,网络资料为辅。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大班面授: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精讲课文,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以英语语言知识及应用技能、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英语阅读、写作及翻译的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信息的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
网络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网络教室进行自主上网学习,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预先设计的各种听说练习任务及其他相关的教辅材料,学生在网上可做测试,用来保证教师能够随时对学生进行评估。网络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作为面授课的有益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
小班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检查大班课和网络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系统化的英语口语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化的学习,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和教学。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体、中心、主导论
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及信息提供者来体现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参与各个阶段的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并从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发展交际能力。简言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共同参与的双向交际活动的过程。
1.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相融合的原则,应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确立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英语教学应该以谁为中心的讨论似乎早已有了定论,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这种理论共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特色,原因之一在于理论上的讨论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实践中的中国国情。中国的社会文化模式、教育传统、师生关系的定式、教师思维和行为模式、学生思维和行为模式、国家和学校的教育规章制度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能把西方的“learnercenteredness”简单地移植到中国英语教学中来,国情不可违,实践与理论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一个流行的折中口号:“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肖礼全2005)。
3.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及本校资源,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工具,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实际效果,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双主模式是对建构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强调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的各自角色的重要作用,“双主”是指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避免在传统课堂上的教师成为知识的灌输者,也避免在建构主义课堂上的过于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而产生的无序化学习。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关键词】
选准讨论问题 把握讨论时机 控制讨论节奏 注重结果评价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课堂讨论法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将课堂讨论形式化,结果不仅不能发挥讨论法应用的功能,反而会浪费时间,或者引发课堂纪律问题,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课堂讨论式进行了一些研究与探索。
一、选准需要讨论的问题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最为普遍的演示就是这么一句话“请同学们讨论讨论”,不到三五分钟,讨论结束,结果公布,其实就是学生的自说自话。使讨论法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审慎地确定哪些问题需要讨论,哪些问题不需要讨论,这是组织课堂讨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地说,对于知识性内容的教学,教师讲授的效果要比组织讨论的效果好。如字音、词义、文学常识及课文的背景材料等,大都不宜组织讨论。在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的情况下,也不宜组织讨论。如教学《藤野先生》,要想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水户”这两个地名有那么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学生不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诗句,也不知道“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的事迹,讨论就很难展开。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参看有关注释,进行适当地补充讲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患意识。
然而那些具有开放性、思辨性、争论性的教学内容必须组织学生讨论。这类问题的讨论可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人》开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对这一哲理性诗句的理解不能光靠教师的讲解,还应该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展开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搜集事实材料,印证诗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哲理。
二、把握问题讨论的时机
确定了需要讨论的问题以后,还要很好地把握讨论的时机。同样的问题放在不同时机去讨论,其效果是不同的。那应该怎样把握时机呢?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要切合课堂教学情境。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应根据小说的教学特点,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即组织学生讨论:小说在情节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环环相扣的?情节安排中有哪些巧合?这些巧合是否在情理之中?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待学生基本掌握了情节特点之后,再继续讨论:菲利普夫妇的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有何特点?在学生对人物性格有了基本了解后,要进一步讨论人物性格生成的社会根源,让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讨论:“我”对叔叔的同情说明了什么?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状况做具体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也由此进入新的境界。总之,这一系列问题讨论的组织,都必须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
三、控制问题讨论的节奏
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还应当对讨论的节奏进行合理的控制。课堂讨论中,教师有时缺乏耐心,讨论尚未充分展开就草草收兵,越俎代庖将“答案”和盘托出。这种太快的节奏往往使讨论流于形式。有时讨论学生的发言远离中心,旁逸斜出,东拉西扯,教师却听之任之。这种太慢的节奏往往造成教学时间的严重浪费。讨论节奏的失控必然导致课堂结构失衡,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宁鸿彬老师教学《分马》一课,在控制课堂讨论节奏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范例。试举其中几个教学片段:其一,宁老师要学生给课文加“……的郭全海”的副标题,学生翻书思考后,一个接一个发言,分别加出了“关心别人胜过关系自己的郭全海”“起模范带头作用的郭全海”“爱党爱民的郭全海”“领导有方的郭全海”“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郭全海”等副标题,并紧扣课文进行解释。就在仍有学生举手发言的时候,宁老师却宣布:“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此。”其二,宁老师让学生给“三百来户人”分类,先是故意不给分类标准,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然后才亮出底牌,告诉学生分类要“明确标准”,并要求学生按“思想觉悟水平的高低”重新分类。学生继续讨论,意见仍不一致,可宁老师并不着急,直到讨论中出现正确意见,众生点头表示赞同时,宁老师才说:“很好,咱们就这样分。”其三,宁老师问学生:“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却写了这么多人,那么采用了什么措施呢?”一个学生回答:“我认为是文章的内容有详有略。”第二个学生表示赞同第三个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接着发言:“我认为分了三个等级,一是特别重要的人物,详写;二是有一定作用的人物,略写;三是普通群众,简写。”三个学生回答后,宁老师立即加以总结:“说得不错,就是这样。”从而迅速结束了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宁鸿彬老师这一课之所以非常成功,能够依据教学目标,分清主次轻重,有效合理地控制课堂讨论节奏乃其奥秘之一。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63—01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和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1.紧盯教学内容。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环节。因此,教师对知识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充分考虑到三维目标的统一,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另外,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不在于面面俱到而需要有的放矢,体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之处,重点加以突破。
2.紧盯教学对象。教师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使教学设计符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这涉及到教师所讲的内容能否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把课堂学习与生活情景联系起来,改变过去呆板僵化、单调老套的说教形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诱惑力,使学生充满兴趣。
我们小学教师接触的都是小孩子,课堂上有许多内容需要直观展示,作为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依托,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教学挂图、录音机、简笔画和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准备不充分,教师就会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教学效果就会大大降低。
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精心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三、有效的学法指导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亮点
高效课堂需要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该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学为主,以练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合适的形式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学生的练习是主线,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仅起主持人的作用,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和争议的评价等都可能是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途径。这个环节教师应当视具体情况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以练习去强化课堂的互动,并通过这种练习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本课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尤其是学习心理,针对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从协调与学的双边活动,沟通师生信息交流渠道着手,灵活组织运用讨论艺术,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潜在优势。笔者试做了如下探索。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
课堂讨论环境指学生的发表欲、兴趣和情绪倾向、讨论题和课堂智力氛围三种因素构成的,三者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而成为一个环境系统,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讨论效果。如何有效创造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呢?现有如下两个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讨论欲”
“讨论欲”作为发展观点、欲望和动机,是学生参与集体讨论的驱动力。主要方法有:(1)反激法。即当我们从正面向学生激疑提问而遇到“启而不发”的僵局时,或学生对某一问题浅尝辄止,愿意再深入讨论时,我们可从回答问题的反面激问,撩拨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促其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匡正问题的欲望。(2)诱引法,即根据学生探究心理,通过设置矛盾、激发矛盾的途径,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探究欲,从而激发“讨论欲”。关键是教师发掘课文中具有思维价值的“争论点”,精心设计提问,“争论点”常见的有质疑型、发散型、求异型、评价型,或因认识角度差异,或因不同观点碰撞,或因理解深浅不同,或因分析正误的迥异,或因评价不一而容易引起争论,对学生积极思维具有很强的“磁力”,最能启发他们的“讨论欲”。有时,可预先在性格外向、自我表现欲较强的发言骨干中物色发言对子,让他们带头争辩驳语,诱使其他同学卷入争辩之中。
(二)创设师生共同平等研讨的课堂情境
年龄的增长和心理成熟使他们对课堂讨论产生“惧说”心理,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师权威效应”,怕自己的见解被教师否定而难堪,或者只等老师下定论。因此,老师一方面可运用“智力激励法”,即围绕一个中心问题鼓励所有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其间教师不“妄加”优劣正误评判,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和价值,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言论自由”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讨论成果的基础上,以问题讨论参与者的身份诚恳地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和观点,进行潜在导向,并贳穿讨论始终,让学生在师生平等的讨论中自我判定、深化理解。
二、灵活设计课堂讨论方式
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活动和信息主流随机多变,经课堂讨论呈现出多种流向轨道。采用何种讨论方式,我们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优化调控、精心设计。
(一)导向式讨论。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角度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显示为定向导入――设坡点拨――归纳总结。“定向导入”阶段主要是教师根据本堂课教学目的重点,提出讨论题为讨论“定向”,使学生“有的放矢”。“设坡点拨”是主要阶段,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把握时机和火候,或大题化小;或难题化易;或铺设思维坡度,或由浅入深、层层启发、步步引导;或指点迷津、纠偏矫枉。学生随着老师的层层导向,对问题的认识和注解不断走向新台阶,逐步探寻要旨,实现学习目标。“归纳总结”阶段,或者由学生讨论的成果归纳出比较正确满意的结论,或者由教师用个人法总结正确答案,有时还可以把问题扩展开去,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途径把讨论引向更深层次。运用这种讨论方式的关键是造取“讨论点”,找准讨论的最佳突破口,老师趁机语导,使讨论流程环环相扣。特点是既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自由式讨论。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习自主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着眼,侧重学生“自由探索”的讨论方式。一般适用于预习和自读课,没有稳定程序。学生在认真学习言语,做好阅读、笔记的基础上,推选讨论主持人。主持人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共同性问题,根据自清目标,确定中心讨论题,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按智集见,相互启发,明辨正误优劣,提高认识,允许有不同答案。其间学生唱主角,教师只起催化剂作用,完全放手松绑,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自由探索,形成正确观点。这种讨论方式的优点是;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气氛中充分发挥思维潜力,使思维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引爆出创造性思维火花,教师还能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轨迹、认识心态和需求,为以后设计教学提供学时依据,使教学更富有针对性。
大学生毕业论文是培养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是高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真实体现,是衡量办学水平和教学总体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因此,毕业论文成为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近几年,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独立学院的毕业论文工作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论文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也写出了一些较好的文章。但从总体看,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还不理想,在论文撰写和答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毕业论文流于形式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独立学院培养能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即对本科毕业生实施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环节教学,在毕业论文这个环节的实施方面做了一些深入大胆的改革与探索,同时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本文就此做以总结和探讨。
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1、论文形式改革
毕业论文要求具有知识创新,普遍指导价值,这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有一定偏颇。为了改变管理类毕业论文的形式单一现象,我们在毕业论文形式上采用设计方案及调查报告等形式来代替以往的纯理论综述性质的毕业论文,改变毕业论文写作内容的局限性。
为了保证这样的目标能够达到,我们分几个专业规划选题方向,具体如下:市场营销专业采用创业设计方案、营销方案策划、市场调查报告;工商管理专业将采用人力资源诊断报告、生产管理诊断报告、质量管理诊断报告、供应链管理诊断报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采用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社会现象分析报告、公共政策分析报告。通过上述这些设计方案及调查报告让学生把研究点落到实际问题当中,加强毕业论文的应用性。
2、论文写作过程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包括开题、写作、答辩、修改定稿等环节,但大多数同学在毕业论文撰写之前都不知道该写什么,头脑空空,因此,我们将指导过程拟定为阅读文献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选题、调查(设计)、整理分析、写作、定稿、答辩几个环节。让学生提前阅读一定的文献资料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充实头脑之后再来确定选题,以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和空洞性,同时增加调查(设计)环节让学生切实深入论文的实际形成当中,动手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作一个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抄袭和拼凑。因此,将指导过程拟定为阅读文献或独立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不弄虚作假,不抄袭和拷贝别人的工作内容。
3、论文组成部分改革
绝大部分高校毕业论文均由以下部分组成:(1)封面;(2)扉页;(3)任务书;(4)中文摘要、关键词;(5)目录;(6)正文;(7)参考文献;(8)指导教师评审表;(9)评阅人评审表;(10)答辩评审表;(11)封底。为了简化形式,我们将设计方案及调查报告规定为以下组成部分:(1)封面;(2)目录;(3)正文;(4)附录(主要包括问卷,样本,数据等);(5)指导教师评审表;(6)评阅人评审表;(7)答辩评审表;(8)封底。在毕业论文的组成部份中去掉了摘要、关键词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附有问卷,样本和数据,尽可能的去掉部分形式及理论上的内容,更多的加强和鼓励实际操作,以及报告本身内容的完整和深化,更加侧重报告的内容而不是形式。
4、写作和指导进程改革
大多数院校毕业论文的安排都是在大四下半学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最后几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里来准备毕业论文,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质量低下而且流于形式。针对此问题我们对毕业论文进程做了具体安排,要求各专业教师于第五、六学期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训练,对学生提前进行写作训练,为未来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在本专业的课程中选取一门考查课或必修课来训练论文的规范书写,教师可根据课程将其作为考试或作业来训练。从第七学期开始选题,指导组织学生进行论文框架写作雏形;论文框架定好后,组织学生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确定之后,方可开始具体写作。实施过程中要求师生严格按照上述步骤进行,保证毕业论文有全面充分的准备。
二、改革的主要成效
1、学生写作兴趣有所提高
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与毕业论文一样都能考察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又能体现应用性的特点。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等都针对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不一定都要运用新知识,也不要求有知识创新,相反要求运用知识的成熟性,保证方案的成功概率。解决方案不一定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把应用效果作为报告的评价标准。
从改革实施以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已有不少毕业生以毕业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论文,并且这一数字近年来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学生的写作需求,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凡是自主选择调查报告这一形式的学生,其在调查报告的努力程度及最后成果的质量上均要超出其他学生。这也说明学生的自主意愿性和自主选择对毕业论文的完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针对毕业论文准备时间短、准备不充分等问题,我们要求各专业教师于第五、六学期一开始对学生进行论文指导训练,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在本专业的课程中选取一门考查课或必修课来训练论文的规范书写,可作为考试或作业来训练。由于写作过程的全方位改革,从2008级、2009级同学的实施效果来看,此过程改革确实有助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也理顺了教师的具体指导思路。
3、论文规范性有所提高
针对毕业论文不够规范的问题,我们制定出毕业论文有关程序文件及写作细则文件,并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模板。细则文件中详细的规定了各项教师指导内容及学生写作规范要求。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的《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论文程序规范文件》,该文件主要从指导教师的指导原则,指导的具体任务,毕业论文答辩要求、评分要求以及附有具体时间及具体内容的毕业论文进程要求,并把有关的毕业论文材料列出清单,从多方面规范教师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此外,针对不同的作品形式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写作细则。包括:《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调查报告(设计方案)写作细则》《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管理系毕业论文写作细则》,由于分形式制定具体细则文件并有可参照的写作模板(范例),毕业论文的执行步骤更加清晰,学生写作的规范性也在逐渐加强。
三、改革经验总结
1、对改革的高度认识
在此次毕业论文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高度的改革决心和改革的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让改革处于广泛需求的推动之下,上下统一思想,将改革提到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只是想想或被动执行,必须上下齐心主动寻求改革的方法与步骤。其次,必须认识到毕业论文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毕业论文的改革不仅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对于指导教师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在指导教师身上,指导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因此,指导教师对于毕业论文改革的高度认识是推动改革实行的强劲动力。
2、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几乎所有的改革都需要有力的措施来推动。在此次毕业论文改革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多种管理办法和制度来保证改革的落实,例如,以具体的比例来推动调查报告或设计方案,规定各位指导教师多带各种毕业调查报告且数量不得少于所带学生人数的20%,并逐年提高比例,争取每年每位教师以10%的比 例提高,三到四年最终将毕业调查报告或设计方案总比例达到30-40%,逐步争取把部分论文变成创业报告,诊断报告,市场策划等多种形式,借此改变毕业论文纯理论的空洞形式,提倡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实践应用性。
对于指导教师则落实具体任务,例如规定指导教师要做到师生面对面指导,每位指导教师为学生指导论文次数不得少于3次,要求各位指导教师保存每次的批阅指导记录,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指导教师需尽职尽责,在指导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品德与模范作用。
3、配套政策的保障
配套的政策对于制度的落实有着根本的保障,因此,改革还需要配套的政策来支持。例如在试点中,我们对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调查报告的最后得分上予以相应的减分,此办法也有助于教师最后对学生作品的科学打分。对于教师,我们将具体的指标与年终绩效考核挂钩,规定的任务不能完成者将在年终考核中予以相应减分。此外,设立毕业论文专项检查小组,检查小组由系主任牵头,各教研室主任组成,采取交叉检查和抽样检查的办法,定期对毕业论文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以此保证毕业论文过程的有效进行。多项配套政策的出台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起到了严格的监督管理作用,进一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
[2] 岳强,王秀珍.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思路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31-02
一、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然而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直接表现为论文质量严重下滑,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难题,鉴于此,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取消毕业论文的建议。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应该怎样加强和改革?我们要找出问题之所在,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近四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实践来看,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方面的问题,有指导教师的问题,还有学校论文管理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近年来高校本科生不断扩招,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也有所下滑,加之在本科教育阶段,本科生教学主要围绕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本科生缺少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训练和前期指导,这就使得学生最后面临论文写作时仓促上阵,不知从何如手,不知怎样选题,也不知如何查资料进行写作;还有一些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不知怎样把论文写作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更有一些学生,写作能力偏低,致使论文写作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充实、格式不规范。
2.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一般来讲,指导教师与被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之前互不熟悉,所以,指导教师往往不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背景,这样,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易与学生的状况相对接,并且,除了指导论文之外,指导教师本身还有教学与科研任务,在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一一顾及,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全面指导。另外,考虑到学生毕业在即,还有找工作等问题,教师担心影响学生的前途而不愿意为难学生。这样,在论文写作上教师很难做到严把质量关,即使论文写作不够好,也只好得过且过,将就过关。
3.论文写作管理方面的问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多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学期,在学生普遍没经过论文写作基础训练的情况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查找资料、写作、修改、答辩这一系列工作,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创新就更难了。况且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段时间也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许多学生忙于参加招聘,参加各类辅导班,自然不会把很多心思用于毕业论文。于是论文写作就出现了简单应付、东拼西凑、抄袭仿冒、蒙混过关的现象。而且,论文的答辩和评判工作又要求在学生毕业之前全部完成,这就使得论文的评判把关不严,也助长了学生的应付心理,认为不管论文质量如何,反正最后能毕业。
三、改革与探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状况问题严重,论文写作的结果已经严重偏离了这项工作的初衷,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论文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1.充分认识写作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的作用是普通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一方面,它与其它教学环节相辅相承,是本科生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科研能力,这种结合专业方向研究问题的综合训练,有益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超前的准备和锻炼。
2.加强论文前期的基础训练和指导。鉴于学生现有的情况,要在论文工作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和指导,而且要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可以增加开设论文写作训练选修课,具体指导写作方法,甚至可以把本校教师发表的优秀论文作为范例,由作者进行示范讲解;再则,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先阅读一些学术论文,使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写一些小论文。可以先从理论内容综合开始,再进一步就某一题目或方法展开应用性讨论,最后写出课程论文。对此,笔者曾在山东财经大学二年级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做过有益的尝试。通过写小论文,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还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或组织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就某些专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联想能力,关注热点问题,为写作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3.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模式的创新。首先,在以往的由教师提供备选题目的方法之外,还要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选题,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点,鼓励他们研究自己关注的题目,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可以引导学生介入或参加一部分教师的课题,或直接设立校级学生科研项目,让学生有真题实作的锻炼机会,使得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但有激发潜能、独立思考、提升学习的机会,还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到,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写作论文过程中查找数据资料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一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工作压力,即使有学生外出短期培训或应聘求职,也不影响及时交流,从而保证了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4.对论文管理模式作适当调整。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上,若将开题时间定在大学第三学年末期更为合适。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在校期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对本专业的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有相应的了解,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这时开题,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在完成后续课程的同时,可以与导师有更多的交流,写作论文的时间也会更宽松。论文的结题时间也要灵活,如果有些学生在第四学年末没能完成论文,学校应该允许学生申请把毕业论文的时间延长半年,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赶时间而放弃论文质量,应付了事甚至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所以,除了在第四学年末的答辩之外,还应在半年之后再安排一次补充答辩,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另外,论文的答辩工作也应精心安排,以往都是答辩小组由教师组成,答辩过程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论文答辩不仅是对学生论文考核的一种形式,对学生而言,这还是一个自身锻炼、相互学习交流、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好机会,因此,答辩过程也应允许学生参加甚至发言提问。答辩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程度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我表现力,这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