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13:11: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办公软件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前言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适应社会需求;2.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3.知识面比较广;4.整体素质较高。所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水平就是现阶段我国各大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作者具有多年的《Office办公软件》教学经验,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探索得出了一些教学心得。
一般情况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教材,只是计算机专业的教材相对于其他专业或者高职院校的教材比较复杂一些。可是,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将Office办公软件进行简单的介绍后,针对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实训。这就导致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内容规划的过程中只能围绕一学一用的步骤进行,无法将所有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要将Office办公软件所包含的各类常用软件以及各项知识进行整合,综合安排实训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促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模块的建立与布局
“教学模块”与“模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首先,就要对“模块”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它主要是指一个主题单元,也就是由一些具有共同主题或者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内容组成的一个整体。为了与传统以“课”为单位的教学方式相区分,就把这种方法叫做“模块”。所以,综合上述各项内容,可以将“模块”定义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重组和拓展性开发的某些运动技能和运动形式,使每个主题学习单元方案都有达成新课标相关学习领域的水平发展目标,为完成某一学习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子目标,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其主要是以学习目标为背景,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而“教学模块”则是将教学过程中各类性质相同或者是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教学内容分成一组,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主题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数将这一主题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安排。高职院校在进行办公软件的课程解说时一般以传统的教学章节为主,其基本内容和知识结构点通过综合性整合完成教学活动的归纳和总结,书本上的抽象理论通过学校综合讲解形成了计算机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在组织和编排教学课程内容时需要根据每一册的教学单元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关联性的学习,自主探索和发展,相互联系开展实训联系,学生在掌握和领会学习知识时会主动完成任务。
三、教学模块的细分与模块教学具体实施
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性,而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当今高职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质,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他们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不同专业学生对Office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可以存在一定差异,但还是要熟练掌握各项基本知识与技巧。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种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与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快速提高学生Office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的方法,也就是模块教学的方法。在教学初期可以安排几个课时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模块教学,让学生明白进行模块教学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从整体出发制定完善的学习方案,即在一个相对规定的课时内,对某个主题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它是由主题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的模块教学目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多种教学方法,选用多种课型,合理安排教学步骤等环节构成。它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在分析和总结了《Office办公软件》的课程特点之后,以模块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任务与实践,主要实施过程包括以下两方面:首先,就是教学时间设置与教学硬件准备;其次,就是教学模块的具体实施和展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Office办公软件已经在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应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模块化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田雅涵,《浅议高职教育中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方法》[J],《成才之路》,2010.12:33-35
2.蒋澎涛、银奕淇,《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9:19-21
二、课程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办公软件应用实习”课程于2004年引入到我院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鉴于当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的要求,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参加“办公应用(高级)”的技能鉴定,我们使用了相应的指定教材《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高级)》,实习内容为教材中试题的讲解和操练。该教材对微软Office软件的功能点覆盖非常全面,设计了很多有特色的操作样文,通过对其全面的学习和练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Office软件功能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经过多年的使用之后,这套教材也逐渐暴露出在实习方面存在的许多不足。
1.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试题库不能随着软件版本的升级而进行及时的更新,在实习时学生需要回头去找旧版本软件,这就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实习效果降低。
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该试题库中的样文设计是以认识和使用Office软件的功能为目的的,这使得设计的样文与实际应用相脱节,不少试题有生搬硬套之嫌。学生学习后也往往仅限于会完成试题的操作,不知道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
3.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试题库几乎涉及到Office软件的所有功能,为了参加技能鉴定,对其中一些不常用的功能也必须学习。因此,在为期2周的实习时间里,学生几乎都是埋头于试题的操练,缺乏相互交流。而实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外,培养集体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也应该是实习的重要目的。课程改革前,由于实习的内容并没有这方面的设计,所以学生仅限于完成试题汇编中试题的“机械化”操练,个人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于2009年着手对“办公软件应用实习”课程进行改革,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办公软件应用实习”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邀请了多个部门的办公室文员进行了研讨。在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和不足基础上,提出了采取“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新模式,将所有实习内容融入到精心选取的14个项目中,使学生不仅仅能学会办公软件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掌握办公软件的实际应用,切实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习内容的改革
摒弃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唯技术论的观念,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精心选取和设计实习任务。例如在简单文档编辑上,我们不是以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编辑功能为出发点,而是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实际应用文档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最有用,为此我们选取了常用公文的撰写作为实习任务。在实习的后期,要求学生自主制作用于实结汇报的演示文稿,达到即学即用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选取的14个实习项目为:常用公文撰写、就业自荐书制作、论文的编辑排版、批量制作录取通知书、制作与打印获奖证书、数学试卷制作、广告宣传单制作、产品手册制作、成绩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的导入与整理、进销存管理、调查表制作、制作“产品”演示文稿、制作“实结汇报”演示文稿。
2.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
在实习的组织方式上,摒弃过去学生单打独斗的做法,以寝室为单位组成实习团队,民主推选队长。在开始每个实习项目之前,队长要召集本团队人员根据项目任务书,讨论项目的实际应用背景,明确项目中的任务,研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在项目进行中,队长要及时了解并控制任务完成的进度,对遇到的疑难问题要进行详细记载。疑难问题最好能在本组内通过相互研讨或查阅资料解决。对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由队长向指导教师请教,然后再教会本团队其他同学。通过这种实习组织方式的改革,极大地激励了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良好的团队意识和相互合作精神,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的提升。
3.实习考核方式的改革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专业课教学的出路只有联系企业,将企业的需求纳入课堂教学之中,才能让专业教学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最近几年,很多中职院校对物流专业中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在不断探索之中,究竟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知识,才能满足我国目前和将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呢?本人经过多年从事计算机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和探索,依据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情况,我认为如何使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的有效使用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下面结合“演-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我校的物流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分析如下:
我校中职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两大部分,一是文化基础课,包括语文、职业道德、法律、数学、英语、写作、书法、就业心理教育。二是技术理论课,包括计算机基础、办公软件、会计基础、礼仪沟通、财务软件、商品学。专业课:物流法规、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备、市场调查、企业参观实习。
目前,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河南长通、豫新、万里、金辉等大型物流企业实习工作岗位主要有:1.财务部整理统计单据、催收货款。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4.客户服务。
以上岗位的工作内容不太复杂,易操作,但要求细心、专业。
针对以上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的教学工作也应采取专业知识层层推进,工作能力逐步提高的训练方法,有效地利用“演-练-评”三步走的立体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明确,针对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培养其工作岗位需求的知识、能力。
学生毕业实习时应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定的交际沟通能力,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每分钟打字速度要在50字以上,物流系统专业知识扎实、全面。下面针对各岗位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方法加以说明:
1.财务部整理单据、催收货款。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会计基础》和《财务软件》,第一学期学习《会计基础》,课堂老师讲解会计知识,学生课下演练《会计案例实训模拟题》,老师进一步讲解实训题,让学生在情景案例中掌握财务知识。第二学期学习《会计软件》,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老师再评价总结,最终使学生熟练使用电子财务软件,达到会使用计算机整理物流出入库等单据、催收货款的能力要求。
2.信息部输入电脑单据。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计算机基础》和《办公软件》及物流系统知识,第一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老师讲演,学生上机练习,主要是打字、五笔字型的学习,第二学期学习《办公软件》,主要学习微软的OFFICE软件,如:排版软件word、表格数据处理软件excel。本岗位要求学生打字要使用五笔,打字速度必须在每分钟60字以上,工作要细心、专注,老师在讲课时需注意这一点,加以点评和总结。
3.物流总部或分理处开具电脑单据进行收、发货。
本岗位的重点课程是《物流法规》、《物流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前两门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要记住重点法规,《物流信息系统》老师则利用“演练评”模式教学,学生上机操作练习物流信息软件,熟悉物流流程中收发货的程序,老师进行讲评总结收发货中注意事项及如何正确开具收发货单据。
1课程的总体思路
Office软件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思路基于正大学院的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建设和改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计划,并讨论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方案。目的在于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教育理念
我们艺术工程系苏大椿主任提出了“动手、动脑加沟通”的教育理念,并且在各门课程中具体实施。我们几位教师也在Office软件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措施。艺术工程系始终坚持动手、动脑+沟通教学理念和 “3.6.1”的教学目标,30%的学生毕业后做微企,60%的学生毕业后找本专业工作,10%的学生做创意类产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场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信心,为学生的职场打开通道。
2.1教学内容改进的思路
《Office办公软件》作为培养大学生基本技能的课程,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不仅要随着整个大学的教学改革同步发展,而且还要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即围绕课程核心、社会需求及新技术,着力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够具备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还能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上,《Office办公软件》课程主要涉及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尽量多安排学时进行上机实验课。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的操作时,我们应该详细讲解这些常用软件,而且要求学生认真操作,做到人人过手,人人过关,每一次上实习课,都要给学生准备任务,而且还要检查,力争做到让学生们不仅知道做什么,而且会做,能做好,做得有创意,如在讲解WORD内容时,每讲解一些基础知识后,就要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作业,要求他们自己制作《个人简历表》《艺术工程系新闻》《运动会报道》等。也鼓励学生们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博客,并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2.2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与方式
在教学手段上,现有的教学环境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一体化教室等,对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具体为“计算机+投影大屏幕”“黑板+粉笔”和“网络化教学平台”等。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Office办公软件》课程的教学具有其应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为加强教学效果,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和“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
2.3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艺术工程系有着专科教育的实战水平和理论水平,从2005年开始我们一直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我系先后与重庆市腾美家具配套装饰有限公司、重庆古林装饰有限公司、重庆慕铭装饰有限公司、东易日盛装饰有限公司等36家设计公司签订了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一系对应多个公司的进行产教结合,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就业,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3教学改革
3.1情境教学
情境在计算机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他们容易接受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及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产生一定的情感,所以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不同的情境。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这种追求的需要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如何使用power point”时,可以自制演示软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电子影像作品,利用交替变换的精美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持久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求知欲,
3.2强化实践教学
计算机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足够的上机操作是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前提。艺术工程系部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章制度、工作室制度以及实习实训制度。校内实训室面积近800平方米,实习实训设备400余台(套),设有室内设计实训室、景观设计实训室、装潢设计实训室、建筑动画实训室,可同时供400人参与实训。同时系部还建立了室内设计工作室、建筑动画工作室、景观设计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以及学生305工作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的学生在下课后,仍不愿离开实训室,断续做自己的练习。
3.3激发兴趣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转贴于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一、课程考核改革背景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2-04
自2006年以来,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培养学生职业岗位信息化服务能力;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职业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通用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实施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推行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综合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1 研究背景
2004年,我校对高职毕业生进行回访,并同时开展了市场调查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普遍存在:汉字录入速度不快,办公软件使用技巧不多,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不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事务等问题。针对此情况,我校成立了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项目组,开始启动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项目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针对调研结果,认真分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项目组针对这些问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研究和探索,经过五年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1)通过社会调研,确立教学目标
通过座谈、问卷、信函、网络等调查形式,广泛调研企事业单位,积极跟踪毕业生,充分了解各种职业岗位的信息化能力需求,根据调研结果,确立了为专业教学服务,为职业岗位提供信息化服务的教学目标。
2)面向实际应用,设计教学内容
项目组提出了构建“实用够用,满足职业基本需要,具备信息技术基本素质”的课程建设方案,把传统的教学内容整合成中英文录入、系统与网络应用、图文排版、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简单网页制作和综合应用等七个模块,把七个模块与岗位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设计了多个通用教学案例和职业岗位特色案例,为教学和学生训练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范本。
3)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案例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教学案例,按“展示案例提出问题讨论分析实操制作教师点评归纳总结”六个步骤组织教学,学生边做边学,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实施项目达标,考核综合能力
实施“6+1模块”能力达标考核方式,围绕一个具体项目,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文本录入、数据分析、排版打印、PPT演示、网络展示等多个任务,考核学生多项能力的综合运用,系统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5)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与黄冈市远东公司、市教育考试院等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完成合作单位项目,合作单位技术能手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建设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
6)提升教学能力,保障教学实施
教师通过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和课程改革实践,提升教师职教教学能力,定期轮流下企业锻炼,不断增加教师企业工作经历。
通过后续的毕业生回访和市场调研发现,随着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逐步在提升,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在不断加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毕业生打字速度不太令人满意,使用办公软件的灵活性不强,使用计算机处理专业事务的水平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探索能力训练模式,建立有实效的能力培养方案。提出了将能力训练分为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级,构建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把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真实的工作情景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 研究理论基础
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学方法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案例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教学手段由传统技术转变为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转变为合并成一体,教室、实训室合二为一,教学做一体化;培养途径由校内封闭式转变为工学结合,开放式培养高技能型人才。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扩大实践教学环节,教师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能力。
职业成长规律告诉我们,人的职业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按照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进行的。职业教育的任务,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的阶段。职业人在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职业环境中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反复大量的生产实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积累职业经验,才能实现角色的转换,能力的升华。
本研究通过合理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办公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主要特点的工作情景作为教学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方法,辅助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生产实训等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借助实际工作情景引导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反复多次的重复和拓展训练,使其“熟能生巧”,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 训练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实施全过程的技能训练。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熟能生巧的认知理论,将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成同步训练、自主训练、拓展训练三个层次,形成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
同步训练是教师在一体化教学时师生同步开展的能力训练,教师通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教师边讲边练,学生边听边做,以教师操作引导为主,学生同步模仿操作为辅,知识和技能贯穿于做的过程中。这一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情境而设计的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训练,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这一阶段是对同步训练的巩固。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学生课后完成的训练任务,该任务较课堂任务难度有所增加,知识和技能有所提高,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才能完成相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整个能力训练过程设计成三条线,技能训练任务由易到难,学生通过重复而又递进的能力训练,计算机操作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课程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开展生产性实训。与校园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长年聘请校外办公业务技术能手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在课余及寒暑假期间到企业参加办公自动化业务实习;自己开办文印社,对外承接文印业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轮岗、顶岗等多种形式参与到生产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学实践
1)比较研究:通过对平行班级进行空白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分析,检验能力训练效果。
项目组分别从生物化工学院、建筑学院、商学院2009级学生中各选取了两个教学班进行对比实验,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教学的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比较,认证合格率具有显著差异性,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2)生产性实训研究:合理设计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有效监督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通过真实的办公事务实践环境,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研究表明,认真参加生产实践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著增强,办公软件使用技巧较多。这部分学生多数踊跃参加校内外的各类竞技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3)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三级训练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设计每一项基本应用能力的工作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实用性;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教学时效性。
项目组分别选取了2009级交通学院物流专业、机电学院制冷专业和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专业等三个专业全体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为了客观验证教学效果,项目组采用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四级考试(办公软件模块)考核认证的过关率作为评价依据。实践研究表明采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技能训练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较强,通过技能认证的比例较高。(数据来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文件《关于公布2009级学生“三通一专”能力测评结果的通知》黄职教函[2011]50号)
5 教学效果
1)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稳步提升
自从在教学中运用“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进行全过程的技能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明显提高。2008年至2010年,我校学生参加湖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技能竞赛、全国办公软件核心技能世界大赛、大陆地区“极品飞手”计算机录入大赛等赛事共获得一等奖34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53项。与之前相比较,无论是获奖层次,还是获奖质量,都有了跨跃式的进步。
2)出版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案例教材
根据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编写出版了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训练一体化案例教材《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按工作过程来组织每一个教学案例,以在微机实训室开展一体化教学,实施教学全过程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写教材,突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课程打包教学机制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改革经验,结合我校实际,从2009级学生开始,我校将公共计算机课程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行目标考核,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由所任课班级学生技能考核达标的比例来核定。为了保证公平性,实施教考分离,学生成绩考核借助于第三方的办公软件考核系统来完成。间接地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带动了相关课程建设
本研究提出的“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有效地指导了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和《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本着“职业活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载体”的教学原则,重构了课程内容,形成了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建设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于2010年建设成校级网络课程,开发出版了一体化的项目教材《C语言程序设计项目教程》。学生程序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参加2011年“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获湖北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Access数据库应用》课程自实施“三级递进的能力训练模式”以来,学生的数据库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小型数据库管理软件开发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万德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
[2] 万德年.计算机基础“6+1”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blems and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WANG Zhongyin, LI Qian
(Weina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inan, Shaanxi 714000)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opened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public basic course facing all the students, which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ut for a long time,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environment, teacher train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eaching model, evalua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mainly makes analysis on thes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exploration in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urriculum reform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全面普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微信、QQ、微博的出现,使得学生与计算机、互联网的接触越来越密切,而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还在沿用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严重滞后于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就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 实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材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职业教育的要求为理论够用、实用,重在强调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结构上还是沿用传统教材模式,实用性不足。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操作系统已经逐步过渡到了win7、win8系统,而办公软件也逐步升级为Office 2010,甚至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的系统也随之升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大部分学校的教材还在沿用Win xp,办公软件还是Office 2003,实训的计算机安装的软件也是Win XP+office2003, 教学内容滞后,导致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之后,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及正式迈入工作岗位后,对于计算机的操作无从下手。
1.2 硬件设施设置较差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数目逐年递增,而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却远远跟不上,反映在计算机课上,受到计算机数量的限制,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习的全程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训,甚至到了实训课,由于有些班级规模较大,也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
1.3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各专业开设的公用基础课,很大一部分任课教师认为知识相对简单,几乎几年的教案都是一成不变,教学内容、实训任务的分配也固定不变,而且,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历练经验,教授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难使学生建立一种利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具有理实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1.4 学生知识基础较差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逐年下降,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越来越低,接受知识的速度也相对较慢,知识迁移能力较弱,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还是采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岂不知,两者的生源质量存在差异,照搬本科模式注定无法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
1.5 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硬件设备数量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还采用理论实践分离的授课方式,理论课就是老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听,而实践课成了放羊课,教师布置一定的任务交由学生完成,但对于任务的难易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完成过程中的问题处理缺乏科学分析,缺乏对于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有效指导和评价总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一部分学习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便会偷偷玩游戏,上网,甚至闲聊来打发实训课时间。
1.6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
如今,很多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评价还是趋向于总结性评价,停留在一张试卷上,或者试卷加上机考试的模式,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对于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平时不学,只要考试前突击一把,照样可以过关,加之这是门公共基础课,所以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重视,甚至旷课等情况的出现。
2 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学内容的同步更新
在教学内容上,应将教材升级到win7+office2010,在结构体系上,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选取一些典型的项目,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2.2 教学环境的建设配备
教学内容的升级毕竟需要配套软硬件的完善与升级,但是由于受到地区发展、资金等外在条件的限制,这一步却最不容易实现,好在,目前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大力扶持,专项资金的下拨,各高职院校在教学配套设施方面也在逐年完善。
2.3 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教育部开办的各种培训、交流会,输送教师去当地用人单位进行企业实践、调研,加强兄弟院校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培养更多知识功底扎实、实训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2.4 建立基于工作工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针对职业院校的教育要求和目前学生的学情特点,制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改变当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模式,改变教师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创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将教材知识转变为项目化的模块,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利用任务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发现,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
2.5 建立多元评价模式并存的评价体系
摒弃一张试卷决定成绩的现象,对于每一个工作项目,及时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互评,教师对于每一个项目进行总结性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教学评价应以激励性、参与性为原则,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多元评价模式。通过评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与策略,发挥出教学评价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3 结束语
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训课程存在诸多待改进的地方,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应随着计算机在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应用的发展,学生的自身特点而随之不断进行改革,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一门工具学科,达到开设这门公共课程的目的。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今天,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以学生顺利通过对口升学或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让学生只练习相关题目,争取考上大学或通过考试考取证书,但这样的教学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违背中职学校强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宗旨,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改革的几点措施
1.依据市场岗位需求开设课程.适合中职学生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岗位有:办公软件操作员、计算机维护员、电脑销售及安装员、广告公司设计员、影视的数字化处理人员、影楼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员、网络配置、安装与维护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员等.这些岗位主要突出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因此比较适宜中职学生学习.
2.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例如,对于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培养目标要定位在办公软件操作员、电脑销售员等,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办公设备的使用以及电脑零部件的识别和安装;对于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广告公司设计员、影视的数字化处理人员、影楼照片的数字化处理员,要求他们熟练掌握多种多媒体应用软件的应用,并具有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于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培养目标要定位在计算机维护员、网络配置、安装与维护员、网站建设与维护员等,要求他们熟习网络设备的特点,根据用户需求配置、施工、维护网络,具有小型网站建设、维护和网页设计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26-02
一、前言
随着大学扩招,我国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2014年本科毕业生数量达700多万,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引人关注。一方面,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难以找到理想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专业对口、技能突出的毕业生,高校向用人单位输入人才的渠道不通畅,用人单位出现用人难的现象。本文从该现状入手,从毕业生职业胜任能力角度对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反思现阶段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探索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增强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为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参考。
二、会计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会计是门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在实践中熟练地进行操作。本文选取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求职过程中的现状。
(一)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设置了笔试环节。财务与营销、技术等其他岗位不同,财务必须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来展开工作。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问卷访谈,我们得知用人单位要求应聘人员掌握的财务知识是每个会计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也是日后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常识性知识。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在笔试环节成绩很不理想,被用人单位淘汰。可以看出,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会计基本技能缺乏。
(二)应用技能薄弱
笔试中不仅考核专业知识,还考核一些应用技能,比如办公软件,特别是excel的使用,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技能。这主要是考察毕业生的平时积累,是否接触或者使用这些软件、是否熟练掌握常用功能、是否能应用于实际,为完成日常工作提供便利。但是,从获取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毕业生这方面的应用技能相对薄弱,很多毕业生对常用的软件了解甚少,对常用功能也不能准确使用,使得用人单位对此类应聘者并不青睐。
(三)面试技巧不足
有些用人单位没有设置笔试环节,通过层层的面试环节选拔其最满意的人才。用人单位常用的面试方式分为集体面试和个体面试两种,不同的面试方式有不同的面试技巧,毕业生常常由于面试经验不足,面试时太紧张等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很多毕业生海投海捞,没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准备就参加面试,从而给面试官带来随意散漫、态度不好、准备不充分的第一印象,导致面试结果不理想。
会计本科毕业生存在种种的就业现状引起了大家对会计本科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的思考和讨论。
三、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毕业生就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为解决该状况,必须深入分析会计本科生四年的实践教学,反思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缺陷。
(一)会计本科教学的目标制定与社会就业现状无法完全地契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也需要做出改变,与时俱进。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的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较为模糊,多是对管理方面能力的培养,由此忽略了大学生就业应从基层做起的事实。基层工作对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对于管理知识方面,学生在毕业后几年内都难以得到发挥,极有可能被遗忘。
(二)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系统化
从毕业生求职过程来看,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应用技能,而这些应用技能是在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是一个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技能的平台,如学生在校内的上机实习。但是,目前教师的教学重点依旧放在理论学习上,实践教学尚未系统化,且实践教学考核标准的不完善也导致无法形成约束力,使得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根据毕业生反映,校内实习有数量、没质量、实习任务重的现象导致学生常常为了完成任务而忽略了经验总结,在实习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三)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培养,各个学科的教学重视度有待商榷
高校会计专业针对会计学生的就业能力没有重点指导和培养,抑或是就业能力指导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除了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外,其他课程如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理应得到重视,这些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熟悉企业的整体财务运作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却忽略了这些课程的教学。
(四)基地建设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完善
由于学校缺乏经验和指导,实习基地建设无从下手,校企联系不够紧密,很多学校没有条件组织实习活动且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实习机会,学生的实习效果不佳。同时,随着企业对会计人才办公软件运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校对财务软件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导致学生对于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的运用不够熟练,毕业后进入企业后出现无法快速上手或是操作不熟悉的现象,使得企业后期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
会计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职业能力缺陷现象,充分折射出了高校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优化的措施
认识到会计本科实践教学的不足,为更好地促进毕业生就业,学校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希望毕业生能在将来严峻就业形式中占据优势地位。
(一)制定明确的目标
福建省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大同小异,各大高校要想取得突破,应该体现出侧重点。培养全能的人才与名牌大学毕业生比起来缺乏优势,各大高校会计专业应该把会计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得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有较好的解决方法,那么会计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有所提升。
(二)增加实践机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是利用学校的财务处等发展校内外的实践平台
目前,就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局限于校内实习平台,上机操作实验课程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思考和体验,故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是有必要的。
另外,随着企业对学生的办公软件运用能力越来越看重,学校应重视会计本科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加大培训力度以保证学生能真正熟悉掌握。利用学校的财务处,安排会计学生在固定时间内到校计划财务处实习,对学生来说不仅能够了解会计工作性质和流程,对于正确树立就业观和就业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与校外的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构建稳定的实习基地,拓宽实践渠道,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既锻炼了学生自身能力,又为企业减轻一定的培训负担。
(三)改善实践教学任务量,制定适应的考核标准
上机操作实践课程中的许多案例存在一定的重复性,造成了学生缺乏思考,为了赶进度而在后期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应适当调整实践任务和时间的分配,并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例如,可以通过课堂作业来取代实习报告;适当缩短实训时间;挑选重点案例进行练习,并在实践课程前进行一定的辅导和讲解;对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
(四)倡导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及案例教学
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鼓励系统化、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改变课堂上仍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模式,布置案例作业,学生组队完成作业后向全班同学作汇报,以老师和学生共同考核的模式来带动学生积极调整身份,主动学习;进行问题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接受知识,形成良好的互动;倡导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提早接触真实的会计实务的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而在实践教学设备方面,学校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引用3D效果的趣味性软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提高对关于财务知识比赛的重视度
紧张刺激的比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将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调查中发现,很多毕业生虽然都参加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课外学术知识竞赛,但参赛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而无法及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校应该鼓励会计学生参加财务知识比赛,并在赛前做专门的辅导,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巩固和提升学生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对财务系统运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六)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