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拆装实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1-10 15:24: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拆装实训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拆装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在危机中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想要满足时展的需求,就必须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就可以十分生动形象的表明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想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笔者认为机械基础的教学光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可以从实训教学上入手,将实训教学当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这一理念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因为许多职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均在对自身进行变革。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转变为当前的“生本”教育。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对机械基础教学课堂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1当前情况下我国机械基础实训教学状况

(1)机械基础属于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中,这门课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主,较少进行实训教学,而事实上我们更需要通过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缺少明确的指导书。有的即使有校本教材的指导书,但对于机械基础实训教学中使用的实训方法以及教材,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填充。目前时展进程较快,没有在实训中适时添加最新知识,导致实训的时效性、综合性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校本教材的实训指导书是以高校机械基础实训教材为参考,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激发不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

(3)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课堂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实训只能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因为学生自身特性不同,所以课堂成绩并不一定可以代表学生自身实训水平,挫伤了学生对于实训的积极性,从侧面加深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这一错误理论的滋长。目前我国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训教学,有部分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放开身心进行实训的环境,甚至部分学校因为资金的原因,不能给学生配备一整套相应实训设备,更谈不上创新。

2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改革方式

(1)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应该与高等院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有所区别。在高等院校中机械基础实训很多是为了测定一些参数获得可靠的设计数据,如齿轮参数的测定、弯曲正应力的测定等,高等院校的实训是以研究为目的,而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对研究数据的获得并不感兴趣,中职学校机械基础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将机械基础实训和机器拆装实训结合,比如将原本的柴油机的拆装实训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学生不但能学会拆装柴油机而且能了解柴油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能够要求学生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工作原理图,了解机器的冷却系统;又比如将减速器的拆装实训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要求学生在拆装减速器的同时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各附件的作用,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参数的测定;再比如将轴系组合箱拆装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拆装轴系组合箱的同时能绘制一根典型的轴,认识机器的传动系统、齿轮、蜗杆、带传动等,认识机器的常用零件如螺栓、键、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2)到工厂参观,实行现场教学。走进工厂,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走进学校的车间进行现场教学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讲齿轮传动,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普车车间,让学生观察普通车床中带传动、齿轮传动的情况,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具体,更利用学生掌握。

(3)实训中心需要建立以学生自身为中心,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第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统一控制实训的难度,让实训从间至繁,从单一走向综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训中实训室要具备现代化的手段,并且进行多媒体试验教学,通过虚实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实训。

(4)实训中心需要建立比较严格的试验评价体系。比如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学生实训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也可以一个任务或项目完成时评价,评价的次数多就计算平均分即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并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旧式应试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发现、认识。当前社会各职校必须转变自身观念,从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动手能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多年教育经验,对机械基础实训教学具体方式进行了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提升我国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木清.学科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13,(1):110-112.

篇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13-02

一、围绕办学目的组织实训教学

我院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把“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努力探索工学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液压与气动技术》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我校教学环境和实验室硬件条件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办学目深入探讨如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课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我院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设计等主要专业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及故障诊断和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三项能力。通过实践和实训教学强化理论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条件及过程

1.实验室实训条件。我校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有6台CQJDY-A2模块化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并配有透明的液压元件及实物液压元件,这种试验台是专门为学校配备的教学性质实验台,实验台的各个元件的功能和实际生产用的元件有区别,容易出现故障,质量和性能很难达到理论要求,只能完成基本动作和各种基本回路运动。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开设的实训是:(1)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实训;(2)元件的拆装实训。结合开设的实训编写相应的实训报告手册。

2.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扩大实训功能。购买企业报废的液压与气动元件用于实训拆装教学。拆装的目的是掌握结构和原理,无论新元件还是报废元件结构都是一样的,再者液压与气动元件种类多成本高。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变废为宝服务教学。由于经常购买企业报废元件,元件的种类对每届学生实训都不同,在每次实训前要重新编写实训报告。如:根据新增加的元件改写拆装件的报告内容,根据需要增加元件的测绘功能,根据上一届的学生情况总结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报告中强调等。

3.实训过程和内容。学生分组:3~5名学生一组,学习委员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均衡分配,每组选个组长,组长的选择可以同学推荐也可以自荐,组长要求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并且具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或者想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的学生。教师根据实训情况对学生提出实训要求,同时强调一定要在实训过程中把理论课教材用于实训参考。

4.带着问题拆装实训。每组分到的元件不同,在拆装前根据分到的元件复习教材中相关的理论,每组理论搞清楚后结合实训报告册的内容进行拆解,拆下的元件放到干净整洁的台面上,全部拆解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每个零件在元件中的作用及结构,分析特点,并延伸到零件结构特点在相关其他机构中的应用情况。比如说齿轮泵中弹簧卡圈,不注意会忽略这个小件,学生找到这个件并要求说出这个元件的作用时,好多学生不太清楚,了解了这个零件是限制齿轮轴向位置作用后,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没想到这么小零件会如此大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回顾在其他机械结构中如在减速机中的应用等,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介绍这个元件是标准件,增加对标准件的认识。

5.基本回路连接可以锻炼学生基本回路设计和初步诊断故障的能力。学生做这个实训前,教师在一台实验台上连接透明基本回路,为学生介绍实验台各个按钮及相应各个元件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自己连接,教师和学生一起检查回路,发现问题一起考虑解决的办法,在回路运动中,根据报告填写不同压力点的压力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不同的原因,复习有哪些对压力损失有影响。

在基本回路完成的同时,推广到典型回路的应用,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对电器原理的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公交才车门和翻斗车及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实现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的综合性能。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肯定学生的方法及特点,然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学生做个正确的评价。

实验台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些故障,如对漏油处采取更换密封件,换向阀无法实现换向时是因为阀芯卡住;行程开关不灵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行程开关等。扩展到液压系统故障的隐蔽性的特点,液压系统发生故障以后,应该有选择,有侧重,有次序地检查液压装置的内部状况,根据有关的判据,推断出各故障原因可能性的大小,然后再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液压装置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判。通过对系统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得出更加具体的结论。

6.测绘液压元件服务主干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授课,以项目形式在实习厂授课,授课结束学生即能加工出相应的产品。液压元件如各种压力阀、流量阀、换向阀、各种泵等,作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小项目,项目前期的图纸绘制在液压实训中完成。实训按小组分配各个元件,拆开后测绘出零件的尺寸,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草图,老师检查合格后统一在电脑上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测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锻炼学生生产实践的测绘能力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时间观念,树立国家标准意识,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和工作作风。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有实践生产项目概念。通过电脑绘图熟悉软件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项目中,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动手加工和装配。生产的产品让学生有劳动快乐和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做出的产品可以用于下届学生实验室实训拆装元件用,为学校节约了购置元件的成本。这种方式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类似。同时,这也为学生参加就业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论

这种方式的实训共做了两届,学生兴趣高,学习态度端正,调动了多种感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加深了对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原理的理解,初步具有分析、设计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能力,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提高了,能够进行简单故障诊断和排除,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小组成员的密切合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创新意识,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篇4

1.实训课程的目标

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集气压技术、液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检测技术、PLC及其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于一体的专业技能综合训练课程。课程紧扣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技术环节,即检测、控制与执行三大技术环节展开,同时引入最新的网络控制技术。训练时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实训使学生既能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从事机电设备或自动化生产线操作、安装、调试、维修、维护及设计改造等方面的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实训内容紧扣相关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涉及机械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和微机原理等多门课程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是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尽管学生在学习机电一体化系统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在机电一体化课程的实训中,对相关知识的回顾和加深是必要的,特别要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际应用方法。因此,应紧扣这些教学内容,安排若干典型的、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专题实训项目,通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为综合性实训和设计奠定基础。

3.实训方法由教师演示过渡到学生自我设计

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实训设计,是一个从知识接受到知识应用的飞跃。由于机电一体技术包含了机、电、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实训的综合性程度高,因此,对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演示性实训是一种更直接的实训指导,能使学生对将要完成的设计性实训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完成设计性实训的自信心。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够在相关的实训设备上根据要求,在实训装置上进行系统设计,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正常运行。通过这个设计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对机电知识的运用能力,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实训教学的真正目的。

4.实训方式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个人和小组相结合

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实训环节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和准备工作,课内主要是利用实训平台调试和实现设计的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应该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实训室,便于学生课外进行训练。另外,由于机电一体化实训包含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实训项目包含多个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的模式。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团队精神,另一方面也是对模块化设计的一种锻炼。

5.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

为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对机电学生考核的标准为:(1)是否有创新,即能否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否就所给的条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可行的处理方法;(2)识图能力和动手能力;(3)能否搜集资料,报告内容是否合理;(4)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5)写作与表达能力;(6)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考核的形式:理论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考核成绩的评定:理论测试成绩占20%;实训报告成绩占25%;实践环节占55%,其中拆装操作占20%,编程、调试与排除故障占25%,安全与环保意识考核占10%。

篇5

作者简介:张桂菊(1979-),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师;肖才远(1979-),男,贵州威宁人,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湖南邵阳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2-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四、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近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邵阳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邵阳学院举行,学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篇6

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技术和生产发展的要求,于是近年来引入很多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就是根据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特殊性而引入的一种新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方法,符合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

一、项目教学法的涵义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实践客体是紧密联系实际的工程项目,教师首先对某一项目进行示范分解,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对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质量和数量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验证其是否达到学习目的。从认识思维的角度出发,项目教学法亦是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具体实践任务为中心,构建问题空间,寻求实现问题解决目标的算子和操作过程,是一种思维分析和综合的符合过程。因此,有研究者认为,项目教学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模式,融合探究学习、任务驱动学习与个案研究性学习等特征,关注不同学科间概念和原则的融通性,注重在有实践意义的综合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更自主地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建构。

二、职教教育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我国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围绕教材和课堂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这一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考核结果,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虽然能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体验不到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项目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突出的特征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学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活动的探索性学习,由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三、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是职业学校化学工艺专业的专业实训项目,涉及化工原理、化学工作、化工仪表、化工设备等多门化工专业核心理论课程。进行化工管路拆装实训,学生可以对化工识图、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单元操作、电工学等理论课程进行实践和升华。将课本理论知识转变成化工企业实际的操作技能,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化工操作技能的掌握。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以下教授方式:先讲授化工管路拆装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介绍工具及其使用须知,并将整套未拆装的管路对学生进行展示,而后教师在学生配合下将管路进行拆除。同时,教师边拆除边进行讲解,对拆除过程中所涉及的注意事项一一加以说明。拆除后,教师又将化工管路按照事先分发给学生的装配图进行装配演示,最后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拆装。

项目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分析并获取相关知识,将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最优的方案进行拆装,同时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更培养多种技能和职业能力。教师不再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而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四、项目教学法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1.教师应注意在指导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在应用项目教学法过程中往往不经意之间就回到传统授课方法中。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在教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不可“过量”指导,“过量”指导无异于“满堂灌”。教师应该充当知识的引领者,告诉学生哪里可以获取知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灌输着”。只有引领得当,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应注意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尊重学生。由于学生水平有限,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出错。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尊心都特别强,教师应该多鼓励,并尊重学生的行为及想法,不可贸然地批评指责。

五、项目教学法与职业学校实训中的应用与反思

1.拘泥于项目教学法的外在结构与表象,综合运用能力需提升。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实训过程的引领者与协助者,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中,学生应独立地获取相关信息、制订计划、合理实施计划和科学评估计划,学会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习得相关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项目教学法教师创新意识贫乏,需运用相关机制激发师资创新精神。项目教学法对实训指导教师的素养和能力提出一些新的标准和要求,包括对现有实训计划的综合分析、对相关人员基本条件的结构性分析及相关企业特征的整体分析等。当下的项目教学教学创新意识相对贫乏,还需要运用培训机制,示范创新典型,激发师资的创新精神。

3.教师要重视评价总结。教师的评价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学生的设计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中要指出问题所在及解决方法,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他人的长处以改进自己的设计,在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六、结语

项目教学法作为新的教学方法进入实训课堂,是一种教育尝试,尤其在化工管路拆装实训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实训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非常必要。

参考文献:

篇7

1 课程设计的理念

本课程是在我院机电设备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针对企业对机械设备维修岗位的要求,通过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机修钳工的内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将原有课程《金属切削机床》、《钳工工艺学》、《机械设备安装与调试》进行有机的融合,融合后的课程打破了原有的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1.1 校企共建,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建”:在本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中,与地方企业——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全程合作,共同推进课程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等建设工作,构建行动导向课程。

共建教学内容:与企业合作,依据专业工作分析所确定的设备维修岗位职业能力,共同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共同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确定学习情境,参与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制定考核标准等。

共建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增加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企业实践经历,构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教学。

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主动融入地方制造工业产业链,在“双赢”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营造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相融的氛围,创设生产与教学相一致的场景,用企业的标准来检验学生的“产品”。

1.2 工学结合,促进职业能力培养

强调“工作需求和学生需求并重”:课程设计中不仅充分考虑完成岗位(群)需要的职业能力,还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需求贯穿于职业能力培养之中。

强调“技能和素养统一”:本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五位一体” 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教学与生产两大功能,让学生参与实训基地的设备维修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实际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2 课程设计的思路

本课程通过与宝鸡机床厂、秦川机床有限公司、宝鸡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宝鸡钢管厂等企业的一线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专任教师,针对企业机电设备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确立本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以下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本课程教学目标突出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专业能力目标:

(1)能执行与职业活动相关的保证工作安全和防止意外的规章制度;

(2)能看懂机械设备技术文献、设备主要部件功能及装配图;

(3)能根据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制定机械设备拆卸与装配工艺规程,选择正确的拆装方法,对固定机构、传动机构、轴承和轴组机构进行正确的拆卸与装配;

(4)能进行零件测绘,并根据零件的损坏程度重新设计,绘制标准零件图;

(5)能正确选择和规范使用机械设备、拆装和维修工量器具,并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些方便实用的拆装、维修工具;

(6)能根据设备状况和修理要求,编写修理工艺,确定修理方法,对机械设备典型零部件进行修理;

(7)能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精度检验设备、仪器和工具及保养方法;

(8)能对机械设备进行总装配、调整、试车及精度检验;

(9)能根据设备安装要求,设计安装方案,制定安装工艺规程,合理选择和使用安装设备和工具,正确安装与调试机械设备;

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26-02

0 引言

《化工泵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课程是我院化机专业大三上学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起着总结归纳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突出专业领域的核心特点。对于高职高专教育,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应用和实用为目的,因而,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和学时数,精心设计了集拆装、清洗、检测、修理、查阅、测绘、造型、虚拟拆装等实验实训项目,理论教学讲授必要的知识点。借助当前流行的实体造型软件Solidworks和借助3DVIA软件自行开发的虚拟拆装平台,即让同学们掌握动手实践的同时也要让同学们感受到现代虚拟技术带来的乐趣。本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拓展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促进作用[1]。

1 课程的整体设计

能力目标:以六个学习情景为主体,包含了典型的工作任务。①掌握AY型单级悬臂式离心泵的拆装、清洗、检测及修理技能。②掌握单级双吸双支承离心泵的拆装、清洗、检测及修理技能。③掌握卧式多级离心泵的拆装、清洗、检测及修理技能能。④熟悉对中作业的方法、流程和规范,掌握对中作业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对中作业测量仪表、仪器的使用方法。⑤掌握常见机械密封的安装维护技能。⑥熟悉企业维修作业程序,培养安全操作、文明作业意识[2]。

知识目标:知识以必要和够用为度掺插在实践课程中。①掌握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分类方法、结构特点及型号。②了解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了解“汽蚀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止其发生的方法。③了解离心泵的性能曲线及影响性能曲线的因素,明确性能曲线对泵运行的指导意义。④了解离心泵的工作点和流量调节方法,了解离心泵串并联工作及运行与维护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往复泵、齿轮泵、螺杆泵、等泵型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分类方法和适用场合[3]。

2 课程的内容设计

2.1 内容选取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生源情况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实际理解接受能力,所以我们在理论知识的选择上以能够满足技能训练的需求,重视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上,以课程能力目标为主线,打破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界限,从实现各专项能力的需要出发,以“必需”、“够用”为度,组织相应的课程内容并进行必要的教学内容整合。把原有的纯理论专业课程《化工机器》《化工机械安装与修理》整合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校本教材《化工泵的运行维护与检修》《压缩机的运行维护与检修》《风机的运行维护与检修》。

2.2 组织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及教学进程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先会简单理论―后实践操作”、“先简单设备操作―后复杂设备操作”的程序原则,科学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这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

3 教学过程设计

3.1 教学设计 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展开,在课程内容中设置学习情境及下达学习任务,将学习任务项目化,把理论知识融合到项目的实际操作当中,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熟练了操作技能,从而也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

3.2 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讲授时把多媒体教学、拆装实训教学及网络机房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化工泵的运行、维护与检修》这门课的同时,加深理解化工泵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明确本专业能力要求和今后发展方向。在教学实施全过程中,在维修工作过程中均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模拟真实”的职业训练,培养学生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

3.3 教学手段 在多媒体教室,将重点、难点通过图片、视频、PPT等多种形式演示,有助于同学更好的了解专业理论。在网络机房,利用当今流行的3DVIA软件进行相匹配泵体的虚拟拆装和Solidworks软件对已测绘典型零部件体进行实体造型,在机泵维修钳工实训室进行典型泵体的拆卸、清洗、检测、修理、测绘、回装。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照现场讲解,学生现场操作,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4]。

4 以学习情境一为例子并且遵循项目教学的六部法走

4.1 任务提出 ①首先把化机0831班级分成五个小组。并进行学习情境描述以及作业指导书的下发。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结合被剖分开的泵体和泵体典型零部件进行讲解。③演示现场作业视频、图片及教师利用3DVIA进行虚拟拆装。

4.2 方案制定 ①同学们根据学习情景要求任务,对应设备和结构简图写出拆装计划如图1所示。②对应拆装计划写出每一步可能需要的拆装工具。③制定可能的风险,如对人可能造成的伤害、对设备可能造成的伤害。

4.3 具体实践 ①首先在计算机机房的授课,借助3DVIA平台如图2所示,同学们进行虚拟拆装。老师在其中纠正同学们的错误。②机泵维修钳工实训室的授课,实实在在的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现场教学的感觉,扎实的锻炼的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集拆装、清洗、检测、修理、测绘、回装为一体的课程如图3所示。

4.4 分析讨论 在小组实施机泵检修的完整工作过程中,小组成员可通过讨论制定计划、共同决策、实施决策中遇到问题小组成员都会进行讨论,能够发挥每位成员的学习主动性如图4所示。

4.5 得出共性以小组为单位,问题汇总到老师,组后老师总结,答疑如图5所示。

4.6 评价 完成一个学习情景,即可以得到该典型工作任务的得分。成绩分配如下同学自评占30%,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占30%,老师给于同学评价占40%如图6所示。

5 总结

篇9

一、编制的依据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和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结合自动化生产设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我院实验实训条件、教学团队情况,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以我院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骨干建设为基础,开展本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行业背景

通过走访全省多家企事业和高职毕业生的基础上,开展从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随着陕西制造业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尤其在国防科技、汽车、机床、自动生产线、包装印刷、自动控制、电力设备制造等领域人才缺口高达58%。近年来,良好的政策环境、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和行业背景,为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培养大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对陕西及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才培养方案可行性论证

(一)专业历史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始建于2007年,几年来,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为国防科技工业和陕西地方经济培养了百余名优秀人才,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努力把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办好、办强,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二)教学团队

通过建设,本专业现有教师28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任教师比例1:1;其中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5人,“双师素质”教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2人,3位教师具有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考评员资格。近三年,教师50余篇,获得国家新型实用技术专利3项。

(三)实验实训条件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拥有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液压实训室、气动与PLC实训室、工业自动化实训室、电液综合实训室等12个专业实验实训室。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方机械厂、汉江机床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

1、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控制系统安全与保证》、《工控组态技术》、《简单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20个工位的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软件、数字量实验模型、模拟量实验模型、触摸屏、手持式编程器、计算机、控制对象(PLC控制系统实验台或工控载体)、兆欧表、数字万用表、压线钳、剥线钳及电烙铁等。

实训项目:PLC硬件组态;电机正反转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Y-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红绿灯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运料小车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典型工控系统程序设计及工控组态等;以及维修电工取证相关的训练项目。

2、液压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比例气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工程液压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液压实验台、液压泵站、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液压油、比例液压实验台、比例压力阀、比例流量阀、比例方向阀、多功能检测箱(包括流量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组件)、工程机械组件、用于拆装的工业液压元件、万用表、常用的机械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液压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典型工程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等训练项目。

3、气动传动技术实训室。

服务课程:可用于《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液压/气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动设备故障诊断》等课程的实验/实训教学。

主要设备:具备满足不少于40人学习,5个工位的基础气动实验台、空压机站、气动控制元件、执行元件、辅助元件、比例气动实验台、比例压力阀、压力继电器、带内置测量系统的气缸、比例阀操作模块、开关、输入输出盒、带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输出模块的PLC、编程软件、计算机、万用表;用于拆装的工业气动元件、常用的拆装工具等。

实训项目:气动典型系统安装与调试;电气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比例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运行维护、故障检测、诊断与排除等训练项目。

(四)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依托行业优势,实施校企共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等关键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与中船重工西安东风仪表厂、陕西飞机制造工业有限公司、西电集团、东方机械厂、上海英集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确保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初步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篇10

作者简介:于泓(196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艳莉(1981-),女,陕西韩城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句容 21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立项课题“校企合作开发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0-02

近年来,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高职教育大力推行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改革,即通过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得到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制订“突出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模具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为依据,以模具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按照行业企业调研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课程转化的过程设计课程。本文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以下简称“本课程”)为例,旨在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将模具开发生产任务进行归纳,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模具基础理论、必须技能完成模具设计的工作任务,满足模具职业岗位的需要。

一、课程开发

1.课程定位与目标

通过对模具行业相关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指向单位有模具厂、冲压生产企业、塑料成型生产企业,就业岗位有模具制造岗位、模具加工工艺员等岗位,这些岗位要求学生具备识图制图、模具安装与调试、冲压模具设计等职业能力。根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课程进行定位,确定了课程的目标、作用以及课程的衔接。“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从事塑料成型工艺设计、塑料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装配调试与维修的知识技能。课程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前导课程有“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设计”等,后续衔接课程有“模具CAD/CAM”、“模具表面材料”。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高效地运用各种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塑件的要求,正确分析塑件的成型工艺性能,并根据要求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完成典型模具的设计任务。

(3)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模具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等。

2.课程教学资源

(1)《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教材是依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要求编写而成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模具制造工艺能力差、理论和实际脱节的弱点,在教学过程中弱化理论部分,强调实用,突出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易学、乐学,教师易教、乐教。

(2)为了满足学生实训和课程设计的要求还提供了一些补充教材与课程设计指导书,推荐了一些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学习网站,这些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地模具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便于对模具学习感兴趣和有能力的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

(3)目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已建成一批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实训室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表1所示。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加强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建立了多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且能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表1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训室

序号 实训室名称 实训项目

1 模具钳工 钳工操作、钳工研配

2 数控加工实训中心 模具制造、数控加工

3 电加工实训室 模具加工、电加工

4 CAD/CAM中心 模具CAD、模具CAM实训

5 模具拆装实训室 模具拆装、模具结构分析

3.课程设计

(1)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场景,转换为适于高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案例,并综合利用案例教学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设计成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案例。

(2)整个学习任务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分为四个梯度,共90学时。第一梯度为塑料基础理论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梯度为模具拆装综合实训,24学时;第三梯度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36学时;第四梯度为塑料模具课程设计,18学时。本课程的重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见图1)。

(3)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梯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第一梯度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模具综合实训采用现场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如拆装实训,教师现场演示、学生拆装练习,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总结来掌握模具的典型结构;模具结构设计部分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讨论完成设计。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满足了课程的教学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借助多媒体、实物模型、现场教学和网络资源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塑料的成型工艺过程借助现场教学;模具结构部分采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认识模具,熟悉模具结构。

(4)本课程从学情出发,对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一是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专业大二年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结构图复杂,读图基础弱;工艺复杂,不熟悉基本工艺;计算参数众多,机械式记忆。二是采取措施。多媒体及实物模型展示;现场注塑教学;小组协作完成课程设计。三是学习方法。从学中做,提高读图能力;从做中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5)课程的考核分平时考核、基础理论考核、单元实训考核三个部分,其中单元实训考核邀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整个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

成绩构成 平时 基础理论 单元实训

分数 30 40 30

考核方式 考勤、回答问题、

平时表现 笔试 拆装与测绘

模具设计

考核主体 教师15分

学生自评互评15分 教师40分 教师12分

学生代表6分

企业专家12分

总分 100

二、课程实践

本节课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除基本的准备工作外,教学过程分为案例引入、讲解示范、分组训练、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和知识拓展等六个环节,如表3所示。

三、体会与思考

第一,本课程的设计是从企业工作内容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内容,最后由教师编写成适于学生学习的典型模具案例作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将教室与实训现场相融合,或在实训车间布置教学,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模具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积极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三,“教学做”合一教学过程。以岗位工作内容为导向,模拟企业工作情境,进行情境教学,并综合利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集“教、学、做”于一体,引导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教学成效。第四,建立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贯穿整个工作任务,课程评价由平时成绩、理论成绩和单元设计实训三部分组成,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整个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课程评价体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实践证明,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教师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为适于学生学习和操作的教学案例,学生从“学中做,做中学”,实践能力显著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俊秋,陈少艾.高职院校《塑料模具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践[J].模具工业,2012,38(3):72.

[2]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