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0 08:45: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2.借助注释、插图及工具书理解古文内容,感悟语言魅力。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

4.补充古今名人的诗作,体会觅得知音之幸与失去知音之痛。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体会心灵相通的知音之境,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伯牙琴技高超

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怎么样?你们听懂了什么?

2.这首曲子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故事呢,你们知道吗?(课件:俞伯牙和钟子期)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3.伯牙的琴艺到了什么程度呢?荀子《劝学》里对他的技艺是这样描述的:

(课件: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伯牙鼓琴,拉车的马都驻足倾听,难怪他被尊为“琴仙”。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伯牙的故事。

4.我们读课题。弦(正音xián)。理解“绝弦”。

【设计意图】学生也许说不清楚古筝曲《高山流水》的意境,但是好听的曲调能放松学生心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他们走进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做了很好的“暖场”。

二、正确朗读,感受古文的韵味

1.这是我们第二次学习这种体裁的课文,它叫文言文。它的遣词造句和我们现在的课文有所不同,要读好它,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课件给出画有节奏线的全文,学生自由练读。

3.有些词在我们今天的课文里,是很难看到的。你发现了吗?(哉、兮)

它们都是语气词。注意了它们,古文的韵味就能读出来了。(课件将语气词标红)

4.指名练读含有语气词的两个句子。

5.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古文不长,但读好不易。因为小学阶段的古文学习主要是感知古文的特点,为初中学习作铺垫。所以,借助节奏线和语气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能让他们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理解内容,展开想象,体会知音之境

环节一:自学。

1.你们读得不错,可是光会读还不行,要读懂它,我们有哪些方法呢?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理解古文的方法。(看、想、猜、查)

2.自由读课文,按照总结的方法自学,再和同桌交流,了解古文的意思。

环节二:反馈。

1.我仔细听了好些同桌对内容的理解,发现大多数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意思。那么,我要考考大家,课文中有个字一共出现了四次。是什么?(善)

“善”在字典里,有以下解释。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以下哪个意思?

课件出示:

(1)心地仁爱,品质淳厚

(2)良好的、容易,易于

(3)熟悉:面善

(4)擅长,长于

(5)赞许

2.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

师:这两句中的“善”字选择哪种解释?你们是怎么夸赞别人的?(太好了,太棒了,真行,真神……)

师:对,这就是“善哉”的意思。带着这样一种欣赏,再读读这一句。

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听了伯牙的弹奏,他是怎么赞叹的?(指名读句子)

师:子期好像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

师:高高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就是伯牙高远的志向啊,子期都听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子期的赞叹。

3.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听”指什么?(欣赏)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和老师合作读句子。

【设计意图:根据小学古文教学只是初步感知古文特点的教学要求,在反馈环节,没有句句落实意思,只是抓了一个字“善”,由这个字带出了对关键句的理解,希望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

环节三:造境,感受知音之情。

1.师创设意境: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这种心灵相通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同学们,我们想象一下:

(1)(出示皓月当空的精美画面)伯牙和子期沉浸在悠扬的乐声里久久不愿离去。直到夜晚,当一轮明月升上天空,那皎皎的月光洒满大地,此情此景,令伯牙心中一动,指尖流泻出一段琴音。

你们猜伯牙想到了什么?

子期能感受到伯牙的心意吗?他会说什么?

课件提供句式:善哉,_______若_______。

(2)(出示山间流水图、薄雾绕山图、杨柳依依图)伯牙环视四周,在月光的照射下,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山谷显得格外清幽,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徐徐的清风拂动着岸边的依依杨柳。此情此景,让伯牙满心喜悦,又弹奏出一段乐章。

子期啊子期,你听出伯牙的心意了吗?(善哉,_______若_______。)

看,伯牙心中所想,并用音乐描绘出的画面,子期都能感受到,这就是——学生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念”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个字的意思跟它一样?(志)再读。

师:这样心意相通的朋友,我们就叫他们“知音”。(板书:知音)

2.伯牙能拥有这样一位知音,心里是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语形容。

课件出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3.带着你的喜悦,再读。

【设计意图】借助精心选择的画面和教师的语言,希望把学生引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并能仿照文中的句式练说,感受知音相遇的融洽与欢乐。

环节四:感受失去知音之痛。

1.两人依依惜别,约定来年再会,到了约定的日子,伯牙千里迢迢赶来赴约,迎接他的却是一■黄土。读课文:子期死……

2.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了这样一首短歌。课件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此刻,伯牙一定在(回忆、伤心、哭泣),我们不禁要问问伯牙:你伤心什么?回忆什么?痛苦什么?

4.你能感受到此时伯牙的心情吗?用词语概括。(伤心、忧愁、绝望、痛苦……)这就是伯牙绝弦的原因。

5.你们读懂了伯牙的心声,已经成为伯牙的知音了。再读文本。

6.还记得伯牙是以什么闻名于世吗?他丢掉的,放弃的只是琴吗?破琴绝弦,让你感受到了的是什么?(悲壮、无奈、伤心欲绝)

所以,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再读课文:子期死……

【设计意图】借助伯牙的挽歌,体会他失去知音的痛苦和绝望,感知从古至今“士为知己者死”的内涵。

四、名言佳句拓展。

1.从春秋到现代,这对知音的故事被人们传诵了几千年,他们之间的情谊让你觉得怎样?

2.课件出示名言佳句。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王安石《伯牙》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鲁迅全集》

篇2

【案例一】

(1)课文中还有一个关键字“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表现了他们的什么感情呢?(知音)

(3)用自己的话说说知音相遇的那份欣喜。

【案例二】

师:课文中的“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能具体说说吗?

生1:前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喜欢”的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字应该是赞美之词,有夸奖的意思。

生2:应该是“啊”或“好啊”的意思!

师:后面的两个“善”字除了“好啊”还可以怎么说?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说一说?

生:真了不起啊!

生:非常棒啊!

师:的确,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其他同学读懂了什么?

生:我认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说,伯牙鼓琴时,心里想着高山,旋律里面自然出现了高山的情景。

师:说得真好,我要忍不住对你说“善哉”。

生: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他们俩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所谓的“知音”。

师:的确,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只有知音才会如此默契。伯牙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高山和江河吧?想一想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还会有鸟语花香。

生:还会有绿油油的春天,还有白茫茫的冬天。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皎皎明月”。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篇3

我常常领着学生读课文,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崇拜教师,善于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所以,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朗读方面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他们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以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已经有一定的难度,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所以,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发音、语气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学习《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范读这个句子时,我边范读,边学着文中那个小男孩的样子,把一条条小鱼扔进海里,我读出了小男孩渴望把所有的小鱼都扔回大海的心情,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范读中得到了共鸣,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体会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读时,情感就得到了升华,朗读起来也就自然有感情了。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语感好的学生,他们的朗读水平总是高同学一筹,让这些学生在班级当“领头羊”,就能带动全班同学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水平。班上有一个学生的朗读特别好,读课文总是读得特别有感情,每次朗读课文时,我都让她来示范读,领读,在同学们羡慕的眼光中,这个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其他的学生也想得到这样的“荣誉”,在课堂上,就能特别注意模仿朗读得好的同学,回到家还请家长帮忙,纠正自己的朗读,争取早日能在班上领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请另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他的朗读水平让我大吃一惊,全班同学也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我问他:“你怎么朗读得那么好?”他告诉我:“你每次表扬×××朗读得好,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我一定要超过她,我就认真观察她是怎样朗读的,回家后再听录音磁带是怎么读的,慢慢地跟着读。”如今,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朗读则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教师要以情导读,用激情渲染课堂。

最近,我校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听了一些老师的课,心中有一些感触。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真情投入,是衡量一节语文课的重要标准。真情投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抑一扬,眉目之间,语调之中,包含着的爱憎、喜恶、褒贬之情。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要达到这般境界,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气力,努力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等。要渲染这些美,表现这些美,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你要读得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再辅之以动作,才能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用你的真情去渲染课堂气氛,打动学生。

篇4

        无

        (1)我们在追求什么 无

        (4)本期视角:学科教育——清简: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归 薛法根

        (7)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展望——一种基于中观层面的分析与思考 仲广群

        (11)数学模型思想及其教学策略初探 费岭峰

        语文

        (14)关注语言形式 回归语文本色 孙宏琳

        (17)对话:在“平行”中敞亮——例谈教师话语权的理性复归 陈嬿竹

        (19)用小练笔,做大文章——对“小练笔”板块教学现状的观察与实施策略 王东明

        (22)传统美德 自主养成——略淡以团学教育促学生养成的一点做法 帅初根

        (23)文言文教学“四步曲”——以《伯牙绝弦》例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范式 李丽

        (25)小学语文“走学案”现象原因探析及矫正策略 贾亚东

        (27)提高语文课堂评价语的有效性微探 陈瑶

        (30)小学语文教学应渗透“文学意识” 乔新

        (32)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课堂里 徐程

        数学

        (34)如何理解新课标中的教学观 孔企平

        (36)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教学《圆的认识》谈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祝恒

        (37)在活动中建构数学模型——《找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无

        (40)“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设计及反思 刘红专

        (42)从生活经验到数学概念——“比的定义”的解渎、思考与启示 胡逸飞

        (44)巧用变式,追求高效数学课堂 张玉琴

        (45)让小学“数学日记”物有所值 朱军

        (48)经历抽象概括,实现认知飞跃——以《用字母表尔数》的教学为例 马兰

        (50)利用几何画板为学生的几何直观“保驾护航” 林迪

        (52)学生“凑方程”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对“还可以怎样列方程”的教学反思 彭永新

        (54)深度挖掘内涵,提升数学素养——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的教学为例 鞠久虎

        (55)留住那悄悄溜走的数学活动经验 赵玉梅

        其他

        (58)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郑筱睿

        (60)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徐伯权

        (62)让学生乘着音乐的翅膀学习美术 张江

        (63)放手让学生体验——小议小学生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王晓爱

        无

篇5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是感情朗读的前提,理解感受越深刻,越能读出感情来

教学设计以及课堂引导应该考虑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理解感知。一般来说,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者借助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辅助手段,读写结合训练等都是促进课文内容理解感受的好方法。

2.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进行朗读指导

比如执教《去年的树》时,在读鸟儿和树根的对话时,一个女学生深情并茂地朗读,语气那样的着急,那样的迫切。当时马上反问学生:“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这么快?”或者“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回答:“因为大树和鸟儿是一对好朋友,大树不见了,小鸟很着急,而且小鸟还答应过大树给它唱歌呢!”这样,朗读指导就得到了很好的归位。而后面的两处鸟儿焦急的问话,可以全部一起展示,把鸟儿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内心世界释放在学生面前。同时,老师可以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它们串连在一起,这样可以更直接,更快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3.要重视朗读的形式多样化

通过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配乐读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尤其应该注意加强个别朗读指导。齐读、分角色读只能够起到营造气氛、促进课文理解的作用,因为有部分学生在齐读中是滥竽充数的。在个别朗读中,容易发现问题,才会使朗读水平有所提高。

4.重视朗读的层次性

每次朗读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和老师的引导应该有层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情感上有一个升华,如听一位名师执教的《伯牙绝弦》一课,导入之后,让学生大声读三遍课文,前两遍把字音读准,第三遍对照注释读,然后多媒体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再读。在学生理解文意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每次的要求都不一样,这样学生的朗读会一次比一次好,一天比一天强,一年比一年棒。

以上谈了朗读方法的指导,而朗读评价则更应该受到重视。

二、评价方法

评价包括老师、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老师的评价语必须做到有效,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点拨、组织管理等作用,能够针对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的示范,这样评价才能落到实处。所以,教师要丰富对学生朗读指导方面的评价语,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怎样评价才有效?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40-02

语文作为贯穿初、中等教育学段的一门学科,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新课标颁布和实施以前,语文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考试服务的。为此语文教学在方法上、内容上也逐渐变得单调和乏味。课堂中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效率常常越俎代庖,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任教的小学语文学科进行了以读促教的教学策略探讨。

一、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的实践经验中,教师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的成败取决于阅读是否有效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重视和加强阅读在教学中的分量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关于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多数老师所用的方式是看阅读在课堂中所占的时间,或者是学生阅读课文的嗓门,或者是阅读的数量。这些重视阅读的方式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是,阅读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体会、感受,就像一个好演员演戏需要走心,让学生进入文中,激发对阅读的渴望才真正发挥了阅读的作用。

阅读的重要性还在于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把阅读转化成悦读,阅读仅仅是一种学习课文的方式,但是悦读是学生的一种兴趣,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从自觉到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从读中获取知识,从读中得到提升。

二、“以读促教”的教学策略

(一)寓教于乐的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第一时间接触的阅读应该是汉语拼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重汉语拼音在阅读过程中的“再加工”,仅仅是带领学生一遍一遍阅读朗诵,熟能生巧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将汉语拼音编成儿歌,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句子中学习。以教材中“g k h”的教学为例,汉语拼音“g”在发音上与鸽子发出的声音很像,以此类推,通过比拟形象记忆。

例如,“鸽子送信”g、g、g,蝌蚪戏水k、k、k,小孩喝水h、h、h等类似的儿歌。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快速接受并能对学习汉语拼音有很强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寓教于乐的阅读还可以延伸到一般的课文中,如教学《数星星的孩子》时,教师可以从儿歌导入,用轻快具有韵律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要学的知识。

例:汉朝有个小张衡, 夜晚仰头数星星。

无数星星撒玉盘,奶奶说他傻得很。

爷爷走来忙提醒,星星之间有距离,

一组一组起了名,北斗七星绕着北极星。

张衡果然看清楚,刻苦钻研成了名。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在儿歌中体会到学习课文的快乐,还能在儿歌中受到激发,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入情入境的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几乎每一课都有一个教学目标,那就是有感情的朗读。关于有感情的朗读对于教学作用,莫过于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入情入境的阅读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例如,在课文《鹬蚌相争》中,关于鹬蚌的对话,老师在学生阅读之前会让学生先揣摩“威胁”应该是什么语气,还有“恼羞成怒、气急败坏”应该是什么语气。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在阅读之前会有一个走心的过程,在阅读的时候自然就能进入情境,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如在课文《狐假虎威》中,学生在阅读前教师应提醒学生重点揣摩课文中描述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老虎一愣”。通过这些动作描述体会课文中两者的思想变化,从而将其体现在阅读的过程中。

入情入境的阅读还可以延伸到古文的阅读中,在阅读之前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用语言铺垫和烘托气氛。以《伯牙绝弦》 的阅读为例,老师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讲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两人的友谊之情,并向学生解释“知音”“知己”“高山流水”的含义。经过老师在阅读前的精心铺垫,就能增强文本情感熏陶的力量,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品赏共用的精读

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下转44页) (上接40页)推测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表达效果”。阅读要使学生达到这一层面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设置精读品味的环节。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在精读品味的过程中首先要品的是文章的题目。课文的题目也称作题眼,它往往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点明文章的中心。通过对课文题目的品味,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期待。以课文《穷人》为例,这篇课文用《穷人》为题,但是通读全文,从未出现“穷”的字眼。但是,深入字里行间,学生又会发现文中的人物是极其贫穷的,这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也是课文题目为读者揭示的主旨。此外,精读就是选择课文中的词、句子品味。例如在课文《白鹅》中,作者多次用反语表达对白鹅的感情,在文章中“我们的鹅老爷”“架子十足”“非有人伺候不可”,这些词和句单独拿出来看有贬义,但是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意思完全相反。通过让学生精读并品味课文,让学生体会反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语言魅力。

三、结束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在教学中无论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还是以课文为载体让学生走向运用文字进行创作的阶段都离不开阅读,关于阅读有很多方式,但是无论用何种方式,教师使学生从阅读走向悦读的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读促教”的教学理想。

参考文献:

[1]李倩倩.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价值观问题及对策[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篇7

一、我认为“狠抓随堂练习”就是要多练

多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举措,是落实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保证。多练,就是要练朗读水平、默读速度;多练,就是要扎实地进行识字写字训练;多练,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多练,就是要让学生感悟和运用语法修辞知识;多练,就是要训练学生布局谋篇、选材立意的本领;多练,就是要不断丰富知识,加强对知识的原始积累…… 唯如此,才能使学生做到“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形成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很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基础性。 “ 练”指巩固应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练习、复习、实验、实习等等,在课堂上引导性的、半独立性的、独立性的练和课外作业都是练,课堂上的多练可减轻课外作业的负担并提高其效果。

二、要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运用语文的能力,那么,有些必要的训练是回避不了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渠道,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解决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揭示“教什么”(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怎么教”(教学策略)以及“教得如何”(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解决课堂教学中各类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承认,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等,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是必须通过训练才可较好形成的。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降低。因此,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必要的能力训练正是“教学”存在价值的体现。 一节语文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40分钟时间内既要讲清知识要点,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落实课堂教学“三讲三不讲”。所谓的“三讲”就是大家熟悉的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点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讲,而且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抓住要点。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很好地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三不讲”就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永远也不会的不讲。这样才有可能安排时间进行讲练结合,否则就是一讲到底的课堂。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要确实做到保证课堂上的“三不讲”,空出时间来让学生练习这一点,就需要老师透彻了解学生特点,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诊断检测,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确证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会的,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又有哪些知识在现阶段学生讲了也不理解。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才能落实“三不讲”。 总之,教师上课时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语言要锤炼,不讲废话,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三、要提高随堂练习的实效性

练习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决不是它的附庸。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储备知识,理解与巩固知识,从而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训练思维,形成能力;通过练习,可以促进学生深化认识,升华素养。科学的、有效的练习,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20世纪语文教学“低效”的“百年难题”。需要明确的是,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应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练习。传统的练习仅是对教学的补充,对知识的机械的强化训练,方式陈旧、呆板以及大量无味的重复练习的因素,更多要求的是规范、统一,结果是学生缺少一种灵性、活泼、有趣的学习,倍感语文学习的枯燥,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与新课程标准一致的课堂练习,不是为难学生,不是为了考学生的薄弱环节,而应重在面向全体学生,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生成性、发展性训练。形式上,应从传统的“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转向多样化,如“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层次上,因人而异,体现差异,分层要求,尽量知识性、趣味性并重,力求人人都有信心“动”起来;内容上应从侧重“温故”转向“探究创新”,“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活用知识,培养能力,体现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在诸因素中,练习内容的选择、确定与框架构建,直接决定了练习的含金量,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一环。

四、要积极创新语文课堂练习的预设策略

篇8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不只以培养专业音乐人才为目标,更要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首要任务,正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2010年10月)》对此也总结道:“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同样都是教育方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作为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具有奠基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有意识地渗透相关文化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的解释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对“音乐”的解释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它最基本的要素是节奏和旋律。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是文化概念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正如“音乐作品既构成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又被特定文化的信念和价值(言语的和非言语的)所构成”①所阐释的,作为文化组成部分的音乐,既是社会生活、人类情感的信息载体,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从而影响社会风尚和人们的心灵境界。

本文所讲的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并不否定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而是要强调针对普通高校的教学特点和教育目标,在音乐欣赏课中合理地、适当地渗透更多与音乐相关的其他门类的文化信息,诸如历史、文学、哲学、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以及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赋予音乐欣赏课以文化内涵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大学阶段专业细分的学习特点,使得学生们渴望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心灵和头脑,而学习经历和年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具有更强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更多并适量地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

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与其他相关文化信息的联系和比较,加深对所欣赏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以音乐为着眼点,用更多的文化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启发多元思维,提升综合素养,这也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提出的目标相一致,可见,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

如前所述,在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渗透文化内涵是可行的和必要的,那么对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改变思路并改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实现文化内涵的渗透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核心问题。下面,笔者就以《中国传统音乐欣赏》授课为例,探讨一下赋予音乐欣赏课文化内涵的教学思路。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渗透相关的文学信息,如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可以边听音乐,边以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导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人送行时的离愁别绪。进而再通过音乐实践环节,带领学生学唱琴歌《阳关三叠》。通过诗歌的导入不但迅速拉近了学生和音乐的距离,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精髓,联想到“杨柳代表惜别”等传统习俗。这样的音乐欣赏更加立体丰满,吟唱琴曲也会促使学生的欣赏更加投入。

第二,通过与相关文化现象的对比,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鲜明。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质时,可以参照中国舞蹈及书法等艺术门类加以阐释。“曲、圆、拧、倾被人们看作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形态和语汇”②,中国的汉字也常常出现横折、撇、捺、竖弯勾等笔画造型,给人的感觉就是弯曲、柔韧,这恰似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揉弦、压弦时所出现的迂回的音响效果。如果单听音乐,虽然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这种特殊音效也会有所感受,但仍然只是停留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层次,通过上述相关文化信息的渗透,学生会立刻心领神会,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更加明了。

第三,通过对相关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于音乐文化的理解。例如:对“伏羲伐桐创瑶琴”和“昔神农氏继伏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等神话传说的介绍,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在远古时代不只是供人们娱乐的,更主要是通天应地取悦神的媒介。古琴音乐因不太符合青年学生的听觉习惯而被认为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此时,适时引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人音乐重在抒怀咏志、娱己不娱人的精神品质,理解了这层文化含义之后,学生便会努力去寻找这种精神上的共鸣,而不只停留在音响和旋律的求同上。

第四,通过对哲学美学精神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欣赏层次。例如,在欣赏新民乐代表作品阮曲《闲云孤鹤》时,可以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美学中对“孤”“独”“绝”的追求,诗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在中国哲学中,空代表一种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侧重于展示这个空虚世界所包含的内容”③。这样,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音乐作品中“大音希声”的美学追求,从而把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把握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第五,教师对学生还要做到用心观察和引导,通过命题式的分小组讨论、学生发言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种形式,能够促使学生思考更多问题,翻阅更多资料,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曾被忽视的美好和感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形成用艺术文化武装自己的意识,培养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

在改善和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同时,音乐欣赏课堂还要注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应尽可能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专用教室,教室的布置、装饰要充分展现文化气息,而授课教师在课件的制作、语言的讲述、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等方面,也要注意营造高雅的、更贴近学生的文化氛围,使得学生无论是感官还是心灵都被艺术文化气息所围绕,在音乐世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世界的绚丽多姿,学生才会从主观上更加愿意走进优秀的艺术文化世界。

四、渗透文化内涵的音乐欣赏课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音乐欣赏课是以音乐欣赏为手段,培养学生的音乐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进而达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音乐欣赏课始终要以音乐为主体,不可以主次颠倒,喧宾夺主,让其他门类文化内容占据主导地位,而减少音乐本体方面的内容甚至使其退居次要地位。对于音乐内部要素的解析和理解仍然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和前提。

其次,文化内涵的渗透,既强调了文化内涵,也强调了渗透,所谓渗透,就是要将文化与音乐相融合,结合具体音乐作品,阐释音乐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并将文化渗透贯穿于音乐欣赏课的始终,而不是讲文化就单讲文化,讲音乐就单讲音乐,或者是把文化部分单独提炼到一两堂课来讲,其余课时再纯讲音乐。只有渗透融合,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内涵在音乐欣赏课中的作用。

当前,举国上下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社会共建文化强国,普通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并将文化内涵贯穿于教学始终是义不容辞的。文化内涵的渗透能够使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更加具有质感,对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73.

篇9

二、教师专业素养较高

教师的语音素养较好,几个老师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纯正的发音会影响学生。因为学生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模仿英语老师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很难较正,这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促进了他们的强烈求知欲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方面几个老师倒做得较好,如刘琦老师。教师的形象与人格素质较高。形象素质并不是说教师要“貌若天仙”,但一定要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学生的心目中起模范和表率作用。而教师的教态自如和给学生的亲和力,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梁玲老师利用自己流利的英语结合手势创设情境。

三、书写规范

好的板书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能树立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课堂教学的艺术离不开具体生动、富有表达力的语言,离不开基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经不断锤炼出来的教学组织能力也离不开直观、形象的优秀板书。我们的板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书写能力,因为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我们示范的不到位的话,学生们学的也可能不到位。精心设计的板书,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兴趣盎然,活化知识,对知识加深理解,加深记忆,是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这方面官志梅老师做得较好,书写也漂亮。而且课堂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创设了情境:

教学中几位老师都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如梁玲老师在教单词是自己利用老师语言优势,边做动作,边用英语创设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中去,刘琦老师教学单词时也让学生表演老创设相关的情景,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良好效果。

五、目标达成度较高

几位老师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注重语法的训练,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突出。

五、建议

1、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的每个环节用时合理,使整节课和谐发展,不要出现头重脚轻等现象。

2、把课堂换给学生,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落实自主的探究学习、掌握合理的传授学习,让学生正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正真成为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主动的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把握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寻找课程改革和传统教学的中间地带。

3、加强学生句型的操练,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正真使语言应用和中考相结合,寻找语言教学和中考的中间地带,培养说英语的同时,提高他们应试的能力。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二)

教研组是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力于调动组内老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在新的学期,我们高年级语文教研组准备从以下几方面来扎实开展教研活动。

一、转变思想

常听有的老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还有的老师说:“我们这些教书匠能研出名堂来,还要那些专家干嘛?”其实,这些教师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展示的窗口,当作作秀的手段,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而是热衷于搞大课题。我们现在提倡“问题教研”。加深老师们对教研的正确认识,理解教研是要发挥我们的群体智慧,去研究我们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在交流中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并非空洞地、不着边际的谈一些大理论、大框架。同时提倡“务实教研”,使老师们认识到我们一线教师的“教研”,应该是一种“草根”式的教研,是要“研以致用”,而并非要研究出多么高深的理论成果,根本不需要走过场,哪怕大家在平时的闲谈中也可以进行教研。

二、理论基础

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如果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导致低水平的重复,甚至平庸化。所以,除了鼓励教师多读书之外,组长可采用以下两种较实际的引领方式:一是从着名刊物或互联网上收集专家、名师的教学课例、教育思想和录像资料,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这样虽没法当面得到专家指导,但也不失为获得专业支持的一种好方法。二是邀请本地区的“名师”指导语文组的工作,如听课评课,指导课题研究等等。

三、集体备课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接下来就是个性修改,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最后,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

我觉得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群研智慧”,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听课评课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教研的常规工作,也是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听完一节课,教研往往只停留在浅层次的上课、听课、评课、经验总结方面,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而没有指向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每一次的教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我们的集体评课要求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我们高语组每学期召开一至两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可以与课例大教研活动合并,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然后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各教研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等形式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的研讨氛围。另外,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要求人人参与,都要发表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相信集体评课定能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了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了教学研究的方向。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加快了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另外,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四、专题研讨:

间周进行一次专题讨论,组长安排本组教师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提前设计好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要求主题有针对性,能够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大小话题不限,必须是值得探讨的,否则失去意义。

首先由中心发言人把自己的问题及对问题的想法向大家说明,然后大家轮流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想法,最后形成具体有效的教学思想,这是集体智慧的展现。并且由中心发言人记录,最后整理成文作为教学成果展现。

相互听课,评课,交流教案、教学经验,专题研讨,这些应是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常规做法,通过听课,相互提高,通过评课,取长补短;通过交流,探索创新。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要经常性地组织这样的活动,提高竞争意识,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向一些“名师“学习,可以启发我们探索教育发展的路子。追求创新的方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表及里,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科研兴趣。

教研组长评课发言稿(三)

今天,我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研组长论坛。本次论坛在首南一小举行,是对上一阶段教研组实绩考核的延续。由于今年才接手语文教研组工作,而论坛的内容又是09、10学年的教研组开展情况和成绩汇报。所以昨天下班从学校搬来了厚厚一大叠资料、档案,准备论坛发言稿,制作ppt幻灯片,一直弄到凌晨1点才睡觉。

我们茅山小学语文教研组一直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现将近两年我们教研组开展的工作分四大块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1、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极学习新课程。

我们教研组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本培训工作,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教师一起学习薛法根老师的《“有效课堂”的有限思考》,又认真学习了沈大安的《浅说略读课文教学》。第二学期在教导处的组织下,语文教师一起学习了特级教师钱正权的《跟年轻朋友聊“听课”》,研究了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组织研究了由鲍丹丹老师执教的、薛法根老师点评的课堂实录《我为你骄傲》。

20**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学习了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智慧》,并且针对作文教学难的问题,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学习20**年11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师》里的《教好“教材里的作文”》。第二学期集中学习了薛法根《低年级阅读教学怎么教?》,并且探讨了《如何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

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每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记录,相信这样不断地学习肯定能提高我们的认识,并积极投入教学实践当中。

2、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近两年来我们教研组语文老师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科培训,主要是听课、评课、讲座等。我们还积极参加区教研室、进修学校组织教师到市外进行学习和听课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参加省、市、区级“领雁工程”培训。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安排下,四位老师分别在海曙小学和华泰小学脱产培训6周时间。在这6周的时间里,他们在名校听课、上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感受名校浓浓的教研气息。相信通过学习,定能给我们补充新鲜的血液。

二、重视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集体学习,深入了解教材。

每学期我们都会进行集体性的学习活动。集体性学习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引发我们自身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给与其他的老师以思考。我们教研组的理念是一人优秀只能代表个体,整体上去了,那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团结协作,不断进取,开展教研教改公开课。

(1)第一学期除了学校安排的一般性教研组活动之外,我们还对文言文教学和略读教学进行了重点的研讨和学习。教研活动的形式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集体修改----再次实践”。我们有幸请来了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给我们的老师进行上课、听课指导。这次教研活动我们吴乐燕老师上了公开课:《伯牙绝弦》,这也是我们这学期所要研讨的重点课文。课后,郑小强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理解教材,怎样把握教学目标作了具体的分析。

(2)第二学期我们有幸请来了区教研员方老师和赵老师来校指导。通过课堂教学展示,让两位教研员从我们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找出我们的不足之处,以此对症下药,给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一剂良方。两位老师柳静君老师和吴乐燕老师分别上了两堂公开课:《荷叶圆圆》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次与华茂外国语学校的郑小强老师一起探讨了文言文课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20**学年我们进行了8次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1)第一学期10月份与海曙小学的联谊活动,海曙小学的姚桂琴老师执教的四年级《长城》,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学校的吴乐燕老师执教的《桂花雨》,教学过程由扶到放,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2)11月份与华泰小学的联谊活动,华泰小学的徐福丹老师执教的《普罗米修斯》,朗读指导和写法的渗入把握得非常有度;我们学校柳静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的《颐和园》,受到了同来听课的华泰小学老师的肯定。

(3)第二学期4月进行了三次公开课的教研活动,第一次是柳静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数星星的孩子》。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识字教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是两位外出学习的老师回校上公开汇报课。一位是到海曙小学学习的朱小妹老师,她上了《画家和牧童》;另一位是到华泰小学学习的陈海峰老师,她上了《触摸春天》。从她们的课堂展示中,我们感受到了名校的课堂教学风采,也感受到了两位老师通过学习,自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第三次是与海曙小学的老师进行教学联谊活动。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执教的《数星星的孩子》,受到海小老师的一致好评;海小的李翔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三个儿子》,让我们再一次的感受到海曙小学良好的课堂教学过程,体会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潜力是也是无穷的,只要你关于开发。

(4)5月份与华泰小学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华泰小学的钟媛媛老师和我们学校的徐燕萍老师共同上了《纪昌学射》这篇课文。两位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让我们既看到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不同的效果,也意识到了我们与华泰小学的理念差距。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都感觉到受益匪浅。

(5)6月份,我们学校的柳静君老师参加了镇教辅室组织的“新生代”教师选拔活动。虽然最后只进了复赛而没有得到参加区里的比赛的机会,但我们从这次准备中看到了差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而是整个语文教研组的差距。

通过这些公开课,展现了我们在课改过程中的点点进步,也感到了自身的不足,相应的也就增加了见识,提高了认识水平,这也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以便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

(三)积极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一起成长。

近两年我们组织了十几次集体备课,在活动中,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发表各自的观点,有些教师还制作了PPT,并对课的设计提出了大胆而富有创新的想法,结合课件的形式一起出现,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确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集体备课已经成了我们教研组固定的教研活动了,因为这里是群策群力最好的展示平台。

三、积极开展好语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两学年我们教研组积极组织了一到六年级的语文竞赛,让孩子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校“月荐稿”制度大大地增加了学生参加作文比赛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为学校校报《小星星报》和校刊《紫云英》提供了充足的习作数量。低年级讲故事比赛、拼音过关比赛,中高年级古诗词竞赛、现场作文比赛,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语文教师积极辅导学生写作,并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投稿。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也获得了一些成绩。如孙惠妹、姜锦锦同学分别获得了《我是90后》征文比赛全国级二等奖和优秀奖,两位指导老师朱维洁老师和吴乐燕老师还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朱小妹老师指导的学生在“我和你”征文比赛中获得鼓励奖。相信这样的竞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竞争意识,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

四、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参加区里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