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08:59: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管理概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强身祛疲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综合性动态平衡
前言
当今世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身体,并且在进行各种工作、劳动,特别是体育运动之后,既能够胜任,又能够迅速祛除由于工作、劳动和体育运动而产生的疲劳。因此,强健身体,祛除疲劳(即强身祛疲)这个问题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由于许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发生健康状况恶化和身体衰弱的人确实为数众多,到处都有。所以,有效地增进健康和强壮身体祛除疲劳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一直是世界上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的重大课题。
“生命在于运动”。有运动,就一定促成机体新陈代谢性状的动盪;有动盪,就必然加速细胞组织的分解代谢与机体内环境的演变,并进行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对立统一关系的重新组合——综合。在这种重新组合——综合尚未达到完善——综合性动态平衡之前,势必出现原有的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对立统一关系——综合平衡能力与水平的下降、失调以至紊乱,发生机体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暂时下降,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出现疲劳。这就表明,疲劳是生命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由于机体运动而产生生理性改变的客观存在。当然,亦由此可知,没有疲劳就没有机体能力与工作能力的真正体现。所以,在运动医学上就有“没有(过度性)疲劳就没有训练”之说,这是因为(过度性)疲劳乃是机体能力达到超量恢复必不可少的激发前提;而机体若“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机能能力的提高”,这就表明超量恢复与疲劳之间存在着特定的相关,亦即疲劳对于超量恢复有着特定的积极意义。然而,疲劳却阻碍着人们机能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发挥和延续,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机体生理负担过重,则可能导致工作能力的严重衰退,甚至能危及健康以至生命,“积劳成疾”这个成语便是对此生动的写照。因此,我们对强身祛疲的研究籍以推迟疲劳的发生,降低疲劳的程度和迅速地祛除疲劳,从而增进机体康复、强壮和提高机体能力便具有现实的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意义。特别在体育运动中强身祛疲问题的意义则更为重大,长期以来一直是运动医学的重大课题。
《强身祛疲》口服液乃是国家体委委管课题《强身祛疲丸》的第三代产品,它较之第一代的丸剂与第二代的冲剂更为广大的运动员与各界人士乐于接受,美味可口,携带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其成分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善与提高,在疗效上更上一层楼,它能够相当迅速地促进体弱者、劳动者,特别是运动员祛除疲劳、康复强壮,提高机能与工作能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成绩。本文的目的,主要就强身祛疲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讨论。
2强身祛疲的辩证法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乃生命活动同、异化作用对立统一的整体,人体生命活动的对立统一,就是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综合性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的好坏与否,乃是我们是否健康、强壮,是否发生病变的根本性制约和依据的所在。因此,要使我们的身体健康、强壮,就必须对新陈代谢是否综合平衡这个生命活动的根本性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紧张的工作、劳动,特别是运动训练、比赛经常对人体的机能潜力进行生理极限和超生理极限的动员,便给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造成强烈的冲击,并引起极大的波动极易破坏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综合性的动态平衡,使之发生下降、失调、紊乱以至衰竭。此时,仅仅依靠机体本身的代偿恢复和康复能力,常常不能济事,若长此以往,必将积劳成疾,导致各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必须借助药物——补剂等各手段来促进机体的代偿恢复与康复(注意,此中不含兴奋剂)。因此,密切地关注机体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综合性的动态平衡乃是增进健康、强壮身体、祛除疲劳,提高工作能力的根本关键所在。
如前所述,疲劳的标志是机体工作能力的下降,而工作能力则是人体各器系代谢机能综合平衡总和水平的表现,它是由以下因素构成。
(1)神经——体液——反馈调节的能力。
(2)各种酶体系的活动。
(3)内环境的稳定性。
(4)各种能量物质的相互转化与供能水平。
(5)细胞的代谢能力,特别是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与钠——钾泵功能。
(6)各器系机能能力的共济作用的水平等等。
所以,机体工作能力的下降——疲劳,也就是机体各器系机能能力综合平衡总和水平的下降,是上述诸因素的全局性机能减退,是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综性动态平衡水平的下降是同、异化作用相互关系发生下降、失调紊乱,以至衰竭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把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与过度训练视为新陈代谢机能综合症是恰如其分的。这个论断要比关于过度疲劳是:1.体内能源物质耗尽的“衰竭”学说;2.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造成堆积的“堵塞”学说;3.血液PH值下降、细胞外液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改变、渗透压改变的“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4.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当工作时大量的神经冲动传至皮层相应细胞,神经细胞长期兴奋导致“消耗”增多,为了避免进一步消耗,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保护性抑制”的学说,以及疲劳使心肺功能下降的“心肺官能症”;超限负荷造成内环境急剧改变致使体液调节发生紊乱的“内分泌官能症”等学说,都来得更为全面和唯物辩证,更能够最本质地揭示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的机制。所谓机制,就是生物体发生的某种生命现象,在形态机能上本质的制约和依据。所以,要解决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问题,就必须从新陈代谢同、异化作用综合性的动态平衡这个生命的根本问题上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才是阳光大道,若试图以“头痛医学,足痛医足”的办法来解决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则是“羊肠小道”。于是,就产生了两种显然不同的效果,用“头痛医生,足痛医足”的常规临床法来治疗运动员的过度疲劳与过度训练则需要3——6个月以上;而我用《强身祛疲液》来治疗过度训练只要十天左右便可解决问题。例如,八六年江苏省全运会期间,省田径队一个队员发生过度训练,他的800米和1500米成绩分别是2’2”2与4’2”8,服《强身祛疲液》三天后赴郑州比赛就提高到1’57”和3’58”的超(原最高)水平发挥,教练员和运动员都非常高兴、深表感谢,在江苏省十一届运动会和8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凡服用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中国矿院田径队服用后,在省大学生运动会上曾打破约二十项省大学生田径记录。——当然,不能抹煞教练和运动员的努力,但《强身祛疲液》确实大大地促进了成绩的提高,使运动员达到了空前的竞技状况;而且,仅在几天之内,实属难能可贵,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在服液后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的改善和提高。
《强身祛疲》口服液这种综合治疗和调理的中医学实质就在于使人体的阴阳、五行,气血营卫获得新的生机与综合平衡,从而振兴人身正气——肾气、脾气和肺气等人身元气,肾乃先天之本、脾乃后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这三气俱兴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强身祛疲》口服液作为一种普遍运用的广谱保健滋补饮料,是依据机体各器官在体弱和疲劳的状态下可能出现的机能变化与机转,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来选择许多种不含兴奋剂的保健、滋补及调理性的果品与良效中药进行相须相使的连环配伍,形成食补食调与药补药调相结合的多元性复方。这种多元性复方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它既能够适应机体新陈代谢局部失调的矛盾的特殊性,更能够适应机体新陈代谢发生全局性下降、失调、紊乱以至衰竭的矛盾的普遍性。例如,在八六年“10月19日徐州——青岛313次列车上动人的一幕,在列车将要到终点站徐州车站时,有一位旅客忽然昏倒,在我们的列车广播呼救的情况下,……周春同志及时赶到,协助我们救护病人,……他拿出他新研制的药品《强身祛疲》口服液使这位病人在昏迷的情况下很快地醒过来,得到了急时治疗,脱离了危险。”(节录徐青线第二包乘组体给徐州师范学院党委的信)该液销售以来,各方面人士、男女老少,各种体质的人一致赞扬该液是延年益寿、充沛体力精力、健康成长的佳美补剂,并且更对慢性肝炎等慢性病有明显的疗效,深受广大服用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这就表明《强身祛疲》充分做到,通观全局、统筹兼顾、积极主动、扶正祛邪;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综合平衡、生机蓬勃(这是因为在体弱和疲劳、特别是过度疲劳的状态下,新陈代谢经常是发生全局性下降、失调、紊乱以至衰竭)。所以,这使《强身祛疲液》具有广泛而可靠的疗效(特别是年老体弱者服后都明显感到精神焕发、体力充沛、食欲旺盛、睡眠香甜,凡练气功者服后10分钟便可感到大小周天全身气血贯通等等),它可以增进健康、强壮身体、祛除疲劳、提高机能和工作能力。
3《强身祛疲液》配方机理
3.1补气: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发生气虚乏力等症侯。
3.2理气: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气滞,亦乃补气之需;补气应理气才能补而不滞。
3.3养血: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血虚晕眩等症侯。
3.4活血: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易发生血瘀,亦乃养血之需;养血应活血,才能养而不瘀。
气为血帅,血为气根,气血相互依存,以气血双补,并辅以理气、活血,既可以使气血旺盛,又可使气血畅通。这样便可以防治体弱、疲劳者易发生气虚血虚与气滞血瘀。补气、养血又理气、活血,同时进行则可以大大加强肺气的功能;肺主一身之气,从而推动全身气血运化,激发正气旺盛。
3.5补阳: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阳虚火衰,使机体运动功能下降;同时亦防治过劳伤阳和劳伤筋骨等症侯。
3.6滋阴: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阴虚火旺,使机体内脏受到损害等症侯。
临床实践表明,凡气虚者常兼阳虚,因气属阳;凡血虚者常兼阴虚,因血属阴,故补阳、滋阴乃势在必行。更重要的是因为“肾乃先天之本”,体弱与疲劳者,很易发生肾虚、肾亏,或是阳虚、或是阴虚,或阳虚阴虚兼而有之。阴阳互根、相生相长,补阳、滋阴同时进行便可以确保阴阳——内脏与躯体的综合平衡,从而确保肾这个先天之本。
3.7温里回阳:温里回阳是作为一个保险安全系数而安排的,用以防治体弱、疲劳而较易发生命门火衰(如虚脱、休克等)用以确保命门,确保生命安然无恙。
3.8收敛固脱: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汗淋滑脱与大汗伤阴等症侯。
3.9利水渗湿: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肾水不利和脾虚湿困等症侯。
温里回阳、收敛固晚脱利水渗湿是为了辅助补阳和滋阴,以进一步解决肾(气)的问题,籍以加强肾这个先天之本。
3.10消导化滞,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脾、胃不振、食欲不佳与消化不良等,此举是为了解决好脾、(胃气)——后天之本的问题。
至此,人身三元气——肾气、肺气、脾胃气均获得改善、加强,从而振兴人身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体弱、疲劳者便起到实实在在的强身祛疲问题。此乃是“通观全局扶正气,扶正同时又祛邪”;阴阳、五行、气血营卫便得以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3.11宁心安神:用以防治体弱、疲劳而易发生心神不宁、睡眠不良等症侯。
3.12清热解毒:用以防治因体弱、疲劳而易发生风热、肝火等症侯。
3.13调和诸经与药性:用以调和十二经并使之顺利通达,并使各种药味药性调和。
当然,这样划分只能是大概的,因为中药都是一药多用途,这许多种药味结合起来又形成了多元的交叉相关,从而达到对机体阴阳、五行,气血营卫得以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的目的。这是因为各种细胞可以根据自己的性状对复合性药味进行选择性吸收,各取所需,各自满足。这样,《强身祛疲液》就能够对综合平衡已经发生下降、失调、紊乱以至衰竭的新陈代谢进行全面的调整、改善与充实、提高,不仅使新陈代谢恢复综合性的动态平衡,而且把它提高到新的、高一级的水平之上。从而,相当迅速地达到增进健康、强身祛疲、提高机体和工作能力的目的;运动员则可以创造新的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现将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1)关于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的综合平衡
①阴阳平衡:是通过同时加强阴阳的双方来达到:阴:是以养血、活血(血属阴)、滋阴、利水渗湿(津液属阴)、收剑固晚(可防治津液耗损)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阳:是以补气、理气(气属阳)、补阳、温里回阳、消导化滞(加强胃气、胃属阳)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②五行平衡:这可以从药味归经上反映出来,以达到五行相生。
a肝经:液中有六味药味入肝经。
B心经:液中有六味药味入心经。
c脾经:液中有十二味药味入肝经。
d肺经:液中有九味药味入肺经。
e肾经:液中有七味药味入肾经。
(注:该液共由二十味药味组成)
③气血营卫平衡、通过同时加强气血营卫各个方面来达到。
a气:主要以补气、理气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b血:主要以养血、活血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c营:主要以利水渗湿和消导化滞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d卫:主要以补气、理气、补阳、温里回阳等方面来予以加强。
一般体弱、疲劳者必为正气不足、阴阳失调、五行紊乱、气血营卫失常,对之采取阴阳、五行、气血营卫综合平衡的措施,便可达到强身祛疲的目的。
(2)关于《强身祛疲液》对脏腑的作用
①对心、小肠有:益心气、温心阳、补心血(阴)、安心神、清心热、温小肠等作用。
②对肝、胆有:清肝热、湿肝寒、利胆等作用。
③对脾、胃有:补脾气、湿脾阳、理中气、祛脾湿、散胃寒、消食积等作用。
④对肺、大肠有:补肺气、养肺阴、湿肺寒、涩肠止泄等作用。
⑤对肾、膀胱有:温肾阳、利水等作用。
(3)关于《强身祛疲液》对各系统的作用
①对呼息系统有:祛痰、平喘等作用。
②对循环系统有:强心、扩张冠脉、降低血糖等作用。
③对消化系统有:助消化促进肠喂蠕动等作用。
④对肝、胆有:保护肝脏、利退黄胆、抗脂肪肝等作用。
⑤对血液有: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作用。
⑥对泌尿系统有:利尿、祛结石等作用。
⑦对神经、内心泌系统有:镇静安神、综合平衡等作用。
(4)关于《强身祛疲口服液》所含营养物质成份
①糖类:有葡萄糖、蔗糖、β——聚糖、淀粉、淀粉酶、糊精等。
②脂类:有脂肪油、亚油酸、镟磷脂、麦角甾醇、β——谷甾醇等。
③蛋白质:有精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④有机酸:有构橼酸、柠檬酸、苹果酸、茯苓酸、酒石酸等。
⑤维生素:有维生素A、B1、B2、C、PP等。
⑥生物碱:有生物碱、胆碱、生物醇、水苏碱等。
⑦电解质:有钙、钾、铁、磷等。
⑧微量元素:碘等。
⑨甙类:有强心甙、甘草甙、黄酮甙、菊甙、腺嘌呤等。
⑩粘液质、鞣质、挥发油等。
4讨论
4.1《强身祛疲》口服液的今后展望
该液的今后展望在于它的群众性和广谱性,物美价廉(有益无害)、男女老少、四时皆宜。实践证明,该液尤对体育运动、体力脑力劳动、文艺活动、体弱与疲劳和旅游者均有迅速地增进健康、强壮身体、祛除疲劳、提高机能与工作能力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是有速效、高效、长效三性,无任何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进入市场之后深受欢迎,推广之后必将产生现实的生物学与社会学意义。
4.2《强身祛疲》口服液研究工作价值
2工程概况
遵义县水泊渡水库地处贵州省的北部,位于乌江的二级支流上,工程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41km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40mm,多年平均径流量1.13亿m3,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供水的中型水库,总库容6550万m3,设计灌溉面积11646.5hm2,城镇日供水4万t。灌区位于遵义县南部,是贵州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作物组成以水稻为主,兼有小麦、油菜、玉米、茶园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复种指数1.8~2.0,灌区多年平均干旱指数0.75,为一般干旱区,以夏旱为主,特别是伏旱影响最大。变化规律为三年一小旱,五年一中旱,十年一大旱。
流域属无资料地区,其径流计算以邻近的湘江站为参证站,采用水文比拟法结合降水修正来推求,用水过程则根据历年各种作物的设计节水灌溉定额推求。在所选用的1971~1996年资料系列中,丰平枯年份分别占9年、8年、9年,且包含了1975、1986、1993年等中等干旱年及1972、1981、1990年等大旱年,以及1977、1991年等丰水年,因此,其来、用水过程代表性较好,这为以下的分析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水库P=75%设计年来水量8840万m3,P=85%设计年来水量7800万m3。
3典型年比较
根据规范要求,该灌区位于南方多雨区,作物以水稻为主,其设计保证率的范围为75%~95%,本文主要针对P=75%和P=85%进行分析;调节性能的研究范围为不完全年调节至完全多年调节。灌区作物以种植中稻为主,并且以中稻的需水量为最大,其灌溉期为5~8月。根据湘江水文站水文年及(5~8)月平均流量系列,/%P=75%典型年选择1975、1979、1980、1993年进行比较,P=85%典型年选择1972、1981、1986、1990年进行比较,各典型年的年及(5~8)月平均流量和经验频率见表1、表2。
表1P=75%典型年比较表
ComparisonoftherunofffortypicalyearswithP=75%
--------------------------------------------------------------------------------
年径流
(5~8月)径流
年份
--------------------------------------------------------------------------------
Q(m3/s)
P(%)
Q(m3/s)
P(%)
--------------------------------------------------------------------------------
1975
7.41
74.07
12.4
62.96
1979
6.68
85.19
11.1
70.37
1980
7.65
66.67
10.4
77.78
1993
7.13
77.78
11.6
66.67
设计值
6.87
75.00
10.9
75.00
--------------------------------------------------------------------------------
表2P=85%典型年比较表
ComparisonoftherunofffortypicalyearswithP=85%
--------------------------------------------------------------------------------
年径流
(5~8月)径流
年份
--------------------------------------------------------------------------------
Q(m3/s)
P(%)
Q(m3/s)
P(%)
--------------------------------------------------------------------------------
1972
6.98
81.48
8.38
88.89
1981
5.17
92.59
8.13
92.59
1986
5.50
88.89
10.4
81.48
1990
4.03
96.30
5.83
96.30
设计值
6.09
85.00
9.14
85.00
--------------------------------------------------------------------------------
由表可见,对P=75%来说,1979年全年及(5~8)月实测流量与设计值最为接近,其它年份来水均比设计值丰沛;而对P=85%来说,1981、1990年的经验频率均高于设计频率,实测流量均小于设计值,1972、1986年的经验频率和实测流量与设计值相近,另外,1990年干旱是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干旱,其重现期为50年一遇,1972年干旱排第二位。单从年和(5~8)月平均流量来说,P=75%典型年份选择1979年较好,P=85%典型年份选择1972年较好。
典型年年内径流分配过程以湘江水文站实测径流过程进行同频率修正,用水典型按长系列用水量进行选定,灌区P=75%年用水量6060万m3,P=85%年用水量6540万m3。为进行不同调节性能的比较,假定不同的年用水量放大系数(即表3、表4中的K),求得各个用水量相应的用水过程,进行长系列和典型年法兴利调节计算,长系列法求得的库容作为设计库容,成果见表3、表4。从表中可见:
(1)在P=75%的4个典型年中,以1975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与设计值最为接近,而以最理想的1979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为最小。各典型年年库容与设计库容的比值,最大为1.42倍,最婿为0.36倍。
(2)在P=85%的4个典型年中,以干旱最严重的1990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与设计值最为接近,而以比较干旱的1972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为最大,其它年份的库容均小于设计值,特别是年及(5~8)月平均流量的经验频率均达92.6%的1981年为典型求得的库容远小于设计值。各典型年年库容与设计库容的比值,最大为1.41倍,最婿为0.13倍。
表3P=75%不同典型年的年库容比较及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成果表
Comparisonofyearlystoragecapacityofeverytypicalyearand
conversioncoefficientofyearlydeficientwaterwithP=75%
--------------------------------------------------------------------------------
项目
K=0.54
K=1.00
K=1.08
K=1.28
K=1.46
K=1.58
K=1.67
K=1.76
--------------------------------------------------------------------------------
1975年
652
1599
1813
2376
2973
3452
3835
4176
1979年
240
821
936
1544
2320
2859
3293
3679
V年(万m3)
1980年
186
868
1029
1663
2439
2979
3413
3798
1993年
616
2037
2277
2915
3456
3832
4135
4403
--------------------------------------------------------------------------------
长系列V兴(万m3)
520
1435
1733
2434
3137
3788
4244
4635
--------------------------------------------------------------------------------
年内
亏水量
313
1107
1730
2288
亏水
库容折算系数
0.524
0.304
0.237
0.201
--------------------------------------------------------------------------------
调节性能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完全
年调节
年调节
年调节
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
那么为什么不同的典型年求得的库容差异如此之大,而且与典型年选择的结论完全相悖呢?可以从历年的径流过程及灌区干旱特性来分析原因。虽然各个典型年的全年和(5~8)月的平均流量和经验频率与设计值较为接近,但其分配过程各异,因此,求得的库容千差万别。各典型年5~8月逐旬平均流量过程线见图1。图中可见:
表4P=85%不同典型年的年库容比较及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成果表
Comparisonofyearlystoragecapacityofeverytypicalyearandconversion
coefficientofyearlydeficientwaterwithP=85%
--------------------------------------------------------------------------------
项目
K=0.50
K=1.00
K=1.19
K=1.35
K=1.46
K=1.55
K=1.63
--------------------------------------------------------------------------------
V年(万m3)
1972年
877
2771
3498
4114
4542
4905
5231
1981年
86.6
1029
1993
2783
3332
3797
4214
1986年
443
954
1924
2714
3263
3728
4145
1990年
737
2040
2538
2959
3454
3919
4336
--------------------------------------------------------------------------------
长系列V兴(万m3)
646
1967
2731
3573
4336
5346
6473
--------------------------------------------------------------------------------
年内
亏水量
271
1389
2180
2877
3508
亏水
库容折算系数
0.714
0.443
0.404
0.496
0.609
--------------------------------------------------------------------------------
调节性能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不完全
完全
年调节
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多年调节
--------------------------------------------------------------------------------
(1)P=75%:1975年属中等干旱年,6~8月较干旱;而1979年用水关键时期7~8月来水均匀;1980年干旱月份较少,6、7月份来水较丰沛;1993年径流分配过程较恶劣,5~7月来水较枯,其年库容为最大。因此,P=75%典型年选择1975年为宜。
(2)P=85%:1990年伏旱自7月份持续到8月底;而1972年的径流分配过程相当恶劣,5月下旬的径流量占(5~8)月径流总量的40%以上;1981年的来水丰枯交替出现,径流分配过程则较为均匀;1986年虽5月和8月来水较少,但5月份的用水也少。因此,P=85%典型年选择1990年为宜。
图1各典型年5~8月逐旬平均流量及均值过程线
Thetendaymeanflowdischargeanditsaveragevalueintheperiod
fromMaytoAugustineverytypicalyear
总之,由于典型年法要进行同频率修正,移用的是其径流分配率,因此,在选择典型年时,除了注意年、灌溉期实测流量和经验频率与设计值相近外,还应注意径流过程的代表性及灌区的干旱特性,可选择多个典型年分析、比较,以期选择最合适的典型年份,既经济又合理地确定水库规模。
4典型年法年内亏水的处理方法
当水库调节性能高于完全年调节时,当年来水不能满足需求,需进行多年调节。一般认为,水库的兴利库容由年库容和多年库容所组成。年库容由所选典型年推求;多年库容拦蓄丰水年的多余水量以补充枯水年的年水量的不足,多年库容一般用线解图法推求,这里提出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年内亏水按系数折算到兴利库容中。对于供水水库,年内亏水可全部作为兴利库容;对灌溉水库而言,因其用水过程不均匀,有相对集中的灌溉季节,水库可进行多回运用,因此不可能将年内亏水100%地计入库容,根据分析,从表3、表4可以看出,设计保证率愈高,年内亏水折算系数愈大,P=75%为0.20~0.50,P=85%为0.40~0.60;对于同一保证率来讲,以刚刚跨入多年调节时为最大。在省内其它地区,当流域的径流特性和灌区的作物组成、灌溉制度、复种指数等差别不大时,也可能存在着上述的变化规律。
另外,在现场踏勘或成果框算时,如果已知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就能较快知道设计灌面所需的灌溉库容,从而确定水库的大致规模。对本灌区而言,P=75%时,完全年调节到完全多年调节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190~240m3;P=85%时,则为210~360m3。当灌区的干旱特性及流域径流特性基本一致时,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相差不大。如:黔东灌区的道塘水库,P=85%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220m3;独山南部灌区的谭尧水库,P=75%每亩田所需的灌溉库容为183m3(两库均属完全年调节性能)。
5几点结论
1概况
1.1PCM的概念
一个项目周期一般分为立项、实施和评价三个步骤。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一种项目立项分析的逻辑方法,称为项目周期管理,它包括项目相关者分析、问题分析、目的分析、项目选择、项目优化设计PDM表制作、项目计划制定等一系列过程。
景电工程一期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确定为示范项目以后,由国家水利部门、甘肃省景电管理局与日本农林水产省共同合作执行。通过现场考察,对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一期灌区已运行30多年,机电设备老化、渠道渗漏严重,能源单耗大,渠系利用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专题讨论、问题分析、项目基本计划等PCM参与式管理模式。
1.2主要工作模式
1.2.1形成问题分析树。按照因果关系将相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形成问题分析树,确定中心问题。
1.2.2形成目的分析树。根据问题分析树进行目的分析,针对每个问题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和途径,形成目的分析树,从中确定中心目的,并在目的分析树上分析、选择可行的子项目。
1.2.3形成项目框架。在确定项目后,对选择的项目编制PDM表(即项目优化设计表),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框架。确定项目的期间、项目的活动内容、取得的预期成果、项目目标、上位目标、评价指标及获取指标数据的方法、项目的投入、项目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外部条件等。
1.2.4编制活动计划。在完成PDM表的基础上,编制相应的活动计划表。
2立项阶段的操作管理
2.1项目相关者分析
针对水的利用率低这个基本问题,对参加人员进行分析,分析援助框架中人群:灌区管理单位、农户、施工单位、水利厅、国家设计部门、国际协力机构等等。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选取几个严重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决定选择对象组:灌区管理单位、农民。
2.2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首先要提出中心问题,然后根据其直接原因和直接结果,从上下两个方向展开进行说明。
2.3目的分析
目的分析是要通过采取怎样的手段,看有没有可能,有没有必要,是否有希望解决这个中心问题,将原因与结果关系转换为手段和目的的肯定关系。
2.4选定项目
通过目的分析,从需求、技术水平、投入以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等进行综合判断,确认援助内容及可行性,进而选择项目,上述小虚框图为选定项目。
2.5PDM表编制
进行上述一系列讨论分析后,对项目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并将结果整理在项目设计逻辑框架(PDM)表中,最后确定中日技术合作“景电一期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制定项目起止日期、项目目标等。
3实施及监测评估阶段的操作管理
3.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项目立项后,在PDM表基础上制定更详细的活动计划表,即整体计划和分年度的年份活动计划。
3.2项目计划实施
按照计划,结合景电一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景电管理局首先对机电设备进行更新、各级渠道和建筑物等基础设施进行衬砌、改造。然后对示范工程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对在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JICA专家与项目实施机构反映,以便对计划做出及时调整、变更,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3项目实施的追踪监测
在项目实施期间进行追踪、监测,定期核实项目是否如期进行,是否取得了预期成果。每年定期对灌区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及技术交流、问卷调查,同时为提高灌区农民的节水意识,召开灌区农民节水灌溉知识普及说明会,发放节水灌溉知识卡通宣传册。利用示范工程安装的调查器材对基础数据每年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以便进行示范项目实施前后及实施后各年度之间的成果评估。制定了自动化工程操作规程及管理办法,编写了《灌区节水改造规划》。
3.4评估分析
中日技术合作景电一期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经过4年多时间的建设和实施,取得的成效如下:
3.4.1泵站运行效益显著提高,能源单耗由2000年的5.19kW·h/(kt·m)降低到2005年4.43kW·h/(kt·m)。
3.4.2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总干渠、干渠水的利用率由2000年0.874提高到2005年0.909,支渠利用率由2000年0.879提高到2005年0.903。
3.5.3实现了干渠和支渠水量的总量控制和公正、准确、合理,提高了水量计量的实时性的准确性,为水管理工作的量化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3.5.4提高了泵站机电设备、压力管道及渠道、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设施的平稳安全运行。
3.5.5提高了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灌区农民的节水意识和节水积极性,提高了灌区科学化管理水平。
3.5.6项目实施以来,到景电灌区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的团体和人员逐年增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现在我国采用过的和正在研究或推广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数十种之多。各种技术都各有利弊,各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只不过有些技术成熟一些,有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有些技术优点更多些,适用范围更广些,而有些技术稍逊而已。节水灌溉技术大致可分为灌水方法、输水方法、灌溉制度和田间辅助措施等四大类别。
一、节水灌水方法灌水方法即田间配水方法,就是如何将已送到田头的灌溉水均匀地分布到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去。按灌溉水是通过何种途径进入根系活动层,灌水方法可分为地面灌溉、喷灌,微灌和地下灌溉。
(一)地面灌溉地面灌溉是古老的传统的灌水方法,一般说来它是作为比较是否节水的基点。但是地面灌溉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所以最近也有许多比传统地面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方法。
1.灌水技术要素的优化灌水技术要素指沟、畦规格、入畦(沟)流量,改水成数。这些灌水技术要素的合理的组合就会得到节水的效果,一般经验表明对沟灌和畦灌采用较小的畦、沟尺寸,就可以大大提高灌溉均匀度和灌水效率,即常说的小畦短沟畦。至于沟畦尺寸多大为宜,则因不同地形与土质而异,各地要通过试验来确定。
2.新的沟畦灌水工具传统的沟畦灌水是用人工从配水渠开口放水入沟畦,这样既不准确又不方便,而且常因放水口渗漏造成水的田间损失,国外早巳采用虹吸管(用于明渠输水的情况)或闸门孔管(用于管道输水的情况)放水,我国已做了一些试验,证明可提高田间水利用率5—10%,但目前有关的工具尚未批量生产,而且农民也不习惯,推广还有待时日
3.波涌灌溉近代国外又研究出波涌(沟)畦灌或称间歇沟(畦)灌,就是放入沟(畦)的流量是间歇的,向田间放一段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的水然后停止放水一段时间(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如此反复,这样可以使沿沟(畦)长度方向的水量分布更加均匀。田间水利用系数可达80%一90%。是一种有希望的节水灌溉方法。我国90年代初开始有一些单位对此作了研究与试点,不过为了达到间歇放水的目的在田间就要布置可控制间歇放水的装置(有机械阀和电子控制阀两种)。要生产出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的间歇放水装置是推广本技术的关键。
4.尾水回收系统在土壤入渗速度较小时,每条沟的入流量大一些容易灌得均匀一些,但是往往使得水已流到沟尾时,沟首还没有灌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沟尾泄水,如将泄水排掉就会浪费灌溉用水,如果此时在沟尾安装集水系统把泄水收集起来用于更低地块的灌溉,或用水泵抽到高处重新灌溉。这也是一种节水的措施。但我国目前还很少采用。
5.膜上灌(又称膜孔灌)在地膜上做成沟状,水就在膜上流动,到作物长出孔处才渗入土地,这样灌水效率高,一般可节水25—35%;增产15—20%,又不要专门的设施。全国现有地膜种植面积近533万公顷。因此,此法很有推广前途,1993年仅新疆就推广了24.7万公顷,今后应加强相关农机具与农艺的配套与完善。在采用地膜的田块上积极推广
(二)喷灌喷灌是通过空中进行配水,由于需要压力所以常用压力管道输水。一般说来,其明显的优点是灌水均匀,少占耕地,节省人力,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主要缺点是受风影响大,设备投资高等,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有喷灌面积80多万公顷。喷灌系统的形式很多,其优缺点也就有很大差别。在我国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1.固定管道式喷灌干支管都埋在地下(也有的把支管铺在地面,但在整个灌溉季节都不移动),这样管理更省人力,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只是设备投资很高,目前使用塑料管道的系统单位造价也有800—1200元/亩之间。有的甚至达到1500元/亩。
2.半移动式管道喷灌干管固定,支管移动,这样可大大减少支管用量,从而使得亩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但是移动支管需要较多人力,并且如管理不善,支管容易损坏。近明了以下一些由机械移动支管的方式,可以部分克服这一缺点。
3.滚移式喷灌支管是将喷灌支管(一般为金属管)用法兰连成一个整体,每隔一定距离以支管为轴安装一个大轮子。在移动支管时用一个小动力机推动,使支管滚到下一个喷位。每根支管最长可达400mm,这种机型我国已有产品,适用于矮杆作物(如蔬菜、小麦等)要求地形比较平坦。
4.时针式喷灌机(又称圆形喷灌机)是将支管支撑在高2~3米的支架上,全长可达400m,支架可以自己行走,支管的一端固定在水源处,整个支管就绕中心点绕行,象时针一样,边走边灌,可以使用低压喷头,灌溉质量好,自动化程度很高。我国已有产品,在华北和东北已有一定的使用经验,适用于大面积的平原(或浅丘区),要求灌区内没有任何高的障碍(如电杆、树木等)。其缺点是只能灌溉圆形的面积,边角要想法用其他方法补灌。此机在美国应用广泛,也值得我国大平原地区大规模农场推广。
5.大型平移喷灌机为了克服时针式喷灌机只能灌圆形面积的缺点,近代在时针式喷灌机的基础上研制出可使支管作平行移动的喷灌系统。这样灌溉的面积就成矩形的。但其缺点是当机组行走到田头时,要专门牵引到原来出发地点,才能进行第二次灌溉。而且平移的准直技术要求高。因此,没有时针式喷灌机使用的那么广泛,我国也已有产品。其适于推广的范围与时针式喷灌机相仿。
6.绞盘式喷灌机用软管给一个大喷头供水,软管盘在一个大绞盘上。灌溉时逐渐将软管收卷在绞盘上,喷头边走边喷,灌溉一个宽为两倍射程的矩形田块。这种系统,田间工程少,机械设备比时针式简单,从而造价也低一些,工作可靠性高一些。但一般要采用中高压喷头,能耗较高.适合于灌溉粗壮的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也要求地形比较平坦,地面坡度不能太大,在一个喷头工作的范围内最好是一面坡。该机型我国也已有系列产品,桁架式绞盘机可采用低压喷头。
7.中、小型喷灌机这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用得最多的一种喷灌模式,常见的的形式是配有1—8个喷头,用水龙带连接到装有水泵和动力机(多为柴油机与电动机)的小车上,动力功率为3~12马力居多。使用灵活,亩投资约为固定管道式的20~60%,移动费劳力大,管理要求高近年来,发展的规模,似有降低的趋势,只适用于中小型的农场和田块。但投资较低,使用灵活机动,以上各种喷灌溉形式各有利弊,各自适合于不同的条件,因此只能因地制宜地决策选用
(三)滴灌这是用小塑料管将灌溉水直接送到每棵作物根部的附近,水由滴头慢慢滴出,是一种精密的灌溉方法,只有需要水的地方才灌水,可真正做到只灌作物而不是灌土地。而且可长时间使作物根区的水分处于最优状态,因此既省水又增产,我国现有面积34万公顷(包括微喷灌),但其最大缺点就是滴头出流孔口小,流速低,因此堵塞问题严重。对灌溉水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过滤和处理,目前我国还都只注意到防止物理堵塞,而同样严重的生物堵塞和化学堵塞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1.固定式地面滴灌一般是将毛管和滴头都固定地布置在地面(干、支管一般埋在地下),整个灌水季节都不移动,毛管用量大,造价与固定式喷灌相近,其优点是节省劳力,由于布置在地面,施工简单而且便于发现问题(如滴头堵塞、管道破裂、接头漏水等),但是毛管直接受太阳曝晒,老化快,而且对其他农业操作有影响,还容易受到人为的破坏。
2.半固定式地面滴灌为降低亩投资只将干管和支管固定埋在田间,而毛管及滴头都是可以根据轮灌需要移动。投资仅为固定式的50—70%。这样就增加了移动毛管的劳力,而且易于损坏。
3.膜下灌在地膜裁培作物的田块,将滴灌毛管布置在地膜下面,这样可充分发挥滴灌的优点不仅克服了铺盖地膜后灌水的困难,而且还大大减少地面无效蒸发。
4.地下滴灌这是将滴灌干、支、毛管和滴头全部埋入地下,这可以大大减少对其他耕作的干扰,避免人为的破坏,避免太阳的辐射,减慢老化,延长使用寿命,其缺点是不容易发现系统的事故,如不作妥善处理,滴头易受土壤或根系堵塞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即MBO)是英国经济学家麦克·莱特(MikeWright)1980提出,并在20世纪80~9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取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1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应当享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
所谓剩余控制权,是指企业契约中由企业所有者把权利和责任都已经界定清楚的那部分控制权委托给人后,剩余的没有被明确界定的权利。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货币收入在支付了各项生产要素的报酬和投入品价格之后所剩余的(如净利润、未分配利润等)索取权。
依据产权理论的观点,企业经营者除了要拿正常的工资之外,还要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体现着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剩余(净利润、未分配利润等)的占有和控制权的分配,涉及到产权改革的诸多领域。企业所有权本质上是由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定义的(或由剩余控制权定义更为明确)。因为一种产权结构是否有效率,主要视其能否为在它支配下的人们提供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进而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激活人的因素,生产力才能彻底解放,而规范的MBO就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近20年的改革和探索,国有企业走过了从扩大企业自、实行经营责任制、利改税到承包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条责权逐渐明晰的道路。但红塔集团的褚时健、首钢集团的周北方等事件的发生再一次引发了学者们的大讨论,制度缺陷因素的影响、中外企业经营者在报酬制度(尤其是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上)的差异成了讨论的主题。讨论的结果大都认为所有者缺位、经营者激励不足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问题。我国国有企业改到今天终于触动到了产权,而产权的改革是最复杂、最容易给以后留有隐患的,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风险而畏缩不前。因为经过MBO后,原来的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产权主体多元化,而且实现了出资人到位,企业开始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其经营运作效率将逐步提高,企业发展将更有后劲。
2委托———理论认为,降低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翻版
由于“委托———涉及一个人(委托人,比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人,比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所以,委托———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实质是激励问题,降低成本可以看作是企业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翻版。因此,有关“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研究,在经济学中也被称为激励理论,它是经济学家迄今为止所拥有的分析激励问题最有效、最通用的工具。
在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古典企业中,资产所有者分配之后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均归于所有者。但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企业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安排,出资者只承担部分所有权职能,如何解决现代企业的成本,使人按照委托人所希望的目标行事,就成为了一个敏感的话题。
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很大程度上是由企业经营者控制的,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契约的不完全,经营者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会在企业经营中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行为,经常会偏离甚至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导致成本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既要强调所有者利益最大化,在非常倾向于经营者在享有很高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又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但是由于剩余控制权掌握在企业经营者手中,二者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或矛盾。如果从委托———理论出发,为降低成本,促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的一致,必须给予经营者适当、有效地激励和约束,实现两者相容。因此,矛盾的有效化解,就是让人参与剩余分配,让他们享有企业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经营和其承担市场风险的收益,努力使经营者行为与所有者利益相一致。完善形式下的管理层收购就是一种充分尊重和理解经营者的价值,将人及附加在人身上的管理要素、技术要素与企业分配问题制度化的激励改革措施。
3管理激励理论认为,给经营者以寻求剩余最大化的较大空间是调动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因为不同的报酬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作用并不相同:固定的工资收入只是企业经营者的保健因素———经营者得不到会产生不满,但得到后则没有不满(并不一定满意);如果经营者享受利润分享计划、股票期权计划、管理层持股(包括MBO)计划等激励因素—————得不到则不满,得到后才感到满意。
另外,管理激励理论的观点指出:让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让决策者承担决策的全部经营后果。在这种激励———约束动态平衡的条件下,企业经营者的自利动机就会驱使他尽可能地作出好的决策,强化决策的科学性和长远性,减少失误和短视。相反,如果作决策的一方只负担决策引致的部分成本或收益,那么他就有可能“怠工”。因此,如果留给企业经营者的寻求剩余的范围是一块不可预见性的范围的话,如果企业得到的剩余就是接近于经营者非常规性的挖掘和开创性的努力,他们就会去挖掘其潜力,全力实现剩余的最大化,剩余越大,激励效果就可能越好。
4企业家理论认为,经营者是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虽然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的需求与供给问题,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企业家理论所探讨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角色、企业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等一般意义的企业家的供给和需求问题,基本对应到了现代企业的经营者身上。企业家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家是经营者型的企业家,是以自己的人力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同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其他要素一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经营者(即企业家)成了企业最主要的生产要素,无论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要拥有报酬索取权和分享企业剩余价值的权力。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持续地发展,这与其成功完成经济转型,IT等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不无关系。在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需的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的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企业家的才能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家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突显出人力资本的地位空前强大,于是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的所有权(此即MBO的直接操作结果)是企业制度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将人力资本产权化是经营者激励性报酬制度的原动力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对市场中企业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要素投入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完整描述,论及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在分享企业产权和共享企业剩余控制权及剩余索取权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我国众多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中,由于所有者不到位或者即使到位但不具人格化特征的局限,企业的经营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道德自律。如果将人力资本产权化视为经营者激励制度的原动力,人力资本所有者被当作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通过MBO方式让企业经营者同时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让人力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
6实证分析发现,把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授予企业经营者优于授予企业的全体成员
中西方实证分析发现,如果企业所有的团队成员依赖于对利润的分享,则集权的企业经营者偷闲的增加所导致的亏失将超过对其他团队成员不偷闲的激励的增加所导致的产出收益。
实行MBO后,企业的经营者成了公司的真正“老板”,进而具有企业股东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此时剩余控制权和部分剩余索取权归属于集权的企业经营者,那么由于他们同时既是决策者又是管理者,出于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的愿望,他们就会竭尽所能地作出好的决策和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MBO的真正好处在于可以很好地解决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达到从根本上激励经营者的目的,同时,这种激励方式优于员工持股。
7结论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MBO在引入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策也不成熟,一度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定价过低、暗箱操作等一系列不良现象,但是,只要我们去客观、冷静、正确、辨证地看待和对待MBO,既不盲目夸大它的作用,也不一概否定它的积极意义。国有企业难以从整体上借助外部投资者来推动产权制度改革,而拥有控制权的企业经营者深知企业的价值所在,愿意成为公司未来的股东,因此MBO就成为今后我国国企改革的一种现实选择。笔者深信,只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贯穿于MBO的全过程,只要能够从制度上改革,企业是能够焕发活力的,企业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价值也一定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体现,日后MBO在我国也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靳玉英.MB特点及作用[J].中国改革,1998(6)
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一、更新作业批改理念
作业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应该包括完成作业和评价作业。这两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完成作业固然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评价作业也应该是学生必须参与完成的任务。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责任心、以及思维、判断、辨别和评价能力的角度讲,评价作业的教育价值是单纯完成作业所不能替代的。
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把学生完成作业与评价作业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分割开来,形成了学生做作业,老师批作业,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对自己作业质量作出评价的不正常状况。结果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其一,多年的“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看分”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小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而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学生感到有话不会表达;其三,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没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各年级作文教学的阶段特点,忽视了小学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普遍偏高,没有遵循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因而收效不大。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
大纲指出,小学作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事物的能力。简言之,小学生作文就是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认识水平”的体现,作文教学应促进这两种能力的和谐发展。据此,小学作文教学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开辟两种渠道,分清三个阶段,抓住三个训练,使小学作文教学构成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较好地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难题。
二、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内容
(一)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因此,要让学生有话说,就要求教师把作文课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编导小品,外出旅游等。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很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似乎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第四,创设情境写作文。创设情境是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而创设的。试举一例,全校卫生大检查前一天,五年级四班又上作文课了。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卫生优胜流动红旗被一根教杆支在了黑板中间,摇摇欲坠,旁边写了一个醒目的大问号。学生们见此情景,大惑不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有的同学以《奇怪,带问号的流动红旗》、《我明白了》等新颖的题目,在二十多分钟内,写出了三百多字的富有情趣的作文。
(二)开辟两种渠道,引来作文的活力
开辟作文训练的两种渠道是:其一,从生活中学习作文,即引导学生写观察作文。丰富多采的生活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花鸟虫鱼、风雨雷电、写观察日记,鼓励学生把他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所见、所闻、所感写在日记里。这样,既丰富了作文素材,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又有效地进行了练笔。其二,从阅读中学习作文,解决怎么写的难题。包括两个方面:(1)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结合课内作文,紧扣训练重点,统一要求,严格训练。(2)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文阅读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三)分清三个阶段,遵循作文训练的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是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写“片段”,再到高年级的“写成篇作文”。起于“写话”,间于写“片段”,落脚于“篇的训练”,三个阶段有着内在的联系,三个阶段具体的要求是:即低年级说写提早训练,贯穿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每周设两节说写训练课,以词句训练为主,让学生围绕一个中心,会说一句完整的话,会说几句连贯的话,能说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写下来。中年级集中力量说好、写好“片段”,达到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到四年级由片段训练过渡到能写简单的记叙文。高年级成篇综合训练,突出加强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修改等六项基本功训练,达到内容具体,有条理,有中心,有重点,有真情实感,能展开想象和联想。
(四)突出三个训练,提高作文能力
在作文过程中,要突出进行观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母语第二次习得是笔者根据心理语言学中的语言学习、语言习得等术语提出的一个概念。“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一个人的第一语言(一般指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至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而语言学习(languagelearning)“一般都需要在正式场合(课堂)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不像第一语言那样都能习得。”(《心理语言学》,桂诗春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显然,语言习得不同于语言学习。不过,要指出的是,这里语言习得指的是儿童的母语口语习得;语言学习指的是外语学习,当然,其含义与语文学体相当。
人类习得自己母语的迅速、高效与学习语言(包括母语书面语和外语)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对照,这引起了心理语言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对母语习得提出了种种解释,希图借此提高人类学习语言的效率(主要是外语),目前已有不少收获。其中,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人类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所以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习得自己的母语这样一套复杂的行为。这个观点已为很多人所接受。然而,这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到了人类学习母语书面语或外语时却不那么灵了。有人曾认为外语学习不具备母语那样的语言环境,因而难于习得。但母语书面语并不缺乏母语口语那样的语言环境,为什么学起来同样困难重重、效率低下呢?笔者认为,关键就在于在母语书面语学习中没有像口语习得那样启动人类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若能启动这套语言习得机制,母语书面语也应和口语一样,可以有效地习得。简言之,儿童母语的口语习得完成之后,随着初步的阅读能力的获得,还有一次类似于口语习得的书面语习得,可以把它看作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它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一)它是指从儿童认识足够的汉字,获得初步的阅读能力开始到完全获得正常的语文读写能力的一段过程,这一过程可与语言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步。
(二)它是一种不同于语言学习或一般语言训练的获得语文能力的过程。它以获取语言材料的内容为中心(或为手段),通过语言学习者自己在大量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启动语言习得机制,培养语感,从而自然地获得语言运用能力。
(三)它和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虽不相同,但并不对立。一方面在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中也包含有母语第二次习得的因素;另一方面语言学习或语言训练也可以帮助提高母语第二次习得的效率。
目前,有的心理语言学家,比如克拉申就已经明确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learning)获得的,而是习得(acquisition)的。”(《中小学外语教学》1993年第4期)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人们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也主要是通过习得,而不是学习,虽然语言学习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点,母语第二次习得的概念与俄罗斯(前苏联)心理语言学界的“直觉掌握”和我国语文学界目前广泛使用的“语感训练”这两个概念在意义上有很大的一致性,但内涵并不完全一样。
二、母语第二次习得的特点
(一)大量的。母语第二次习得的特点之一就是要求语言学习者自己通过大量的语言读写活动获得语言能力,尤其是大量阅读。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很多宝贵的经验,现代语文教学在这方面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作法,在此不赘述。这里要强调的是以下几点:
(1)语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赖于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也必须在有足够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完成。所以,在语言能力发展的某些阶段,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是既不同步,也不等量的。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读什么就写什么的读写结合法值得商榷。
(2)大量并不是指无限量或越多越好,事实上这也是难于做到的,因此必定有一个足以引起语言能力变化提高的基本量或足够量。
(3)有人认为,课本内容已难于完成,还能够再增大阅读量和写作量吗?其实,既然语言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学习者自己从语言实践中习得,那么,大量削减不必要的讲授,减少低效率的训练,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语文读写活动。而增大阅读量或写作量反而会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理论又为不少语文或外语教改实验所证明。
(二)真实的。所谓“真实的”是指语言学习者只有在输入(或输出)了含有真实信息的语言材料之后才能实现语言能力的习得。具体地说,它包含如下内容:
(1)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应该是略高于语言学习者水平并为其所接受的。在心理语言学上有人称之为“可理解的输入”或“吸入”。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一流文章,而学生似乎并未“取法乎上而得其中”,对此,我们是否要作一些反思呢?
(2)语言学习者主要关注材料的内容而不是语言形式。研究表明:语言交际能力“只能在语言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交际活动中形成。”(《教育研究》1992年第11期)而“理解语言表达意思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中小学外语教学》1993年第4期)在这方面,语文教学中似乎也不合其例。例如,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他们良好的写作能力主要得益于课外,得益于课外自由的阅读和写作。不少作家也有类似的经历。这种现象的确耐人寻味。
(3)语言能力最容易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习得。这是因为真实的语言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潜能,从而更快、更有效地发展语言能力;而且,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要在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得到检验。就这一点而言,母语第二次习得论与大语文教学观以及语文教学要面向社会、引入时代活水等认识完全一致。
(三)反复的。与母语的口语习得不同,母语第二次习得不是一种纯自然的习得,这首先是由于母语第二次习得缺乏口语习得那样的自然反复,其次是由于书面语的复杂程度和能力要求要大大高于口语。所以,在母语第二次习得中,要求选择一些典型的语言材料适当的反复阅读(或精读),这种反复不是对语言材料进行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知。它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通过多种形式的必要反复,可以培养语感,实现语言能力的内化,变对语言材料的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或直觉记忆。
(2)反复还可以加强语言学习者对语言材料意义的理解,进而把握其主题、结构、风格等更高层次的东西,达到古人所说的如出于己之心,如出于己之口的境界,即同化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
(3)通过反复达到记忆、积累语言材料的目的,它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等,并能进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诵读法就是可供借鉴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渐进的。这一点是借助心理语言学中口语习得顺序和中介语理论确立的,其内容有:
一、面对课改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已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时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应该能教职工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种种新问题材的挑战。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1、由权威者向参与者,激励者转变
要培养学生装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实现生命的超越。
2、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而不是“教书匠”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而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研究。语文教师要求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新课程的实施将为语文教师向研究型转变提供转变提供积极的学习机会。
3、新课程更需要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一个只会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学生头脑中的教师显然已经落伍。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内在联系,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助,重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
三、改变原有教学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其次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改革原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读书、作业的时间。学生读懂的问题,教师不需要讲解;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领悟,让学生试讲;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发问,有不同风解要随时发表;学生实在弄不懂产问题,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播、评、导或精湛的讲解。
四、改变原有工作方式,在合作中求发展。
一、政府规模不断缩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说,政府规模小一点,对市场自由运行有好处,但是在市场失灵面前,政府也不能无所作为,政府应有适度的规模,对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干预。国际上通常用经济自由化的尺度衡量市场化程度,对经济自由化研究比较著名的两份报告——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共同主办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以及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的《世界经济自由度报告》,都运用政府规模的大小衡量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并且他们都认为政府规模和市场化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政府规模越大,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越低。借鉴他们的方法,利用1992-2001年的数据,从政府收入、政府机构与人员、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投资和政府补贴等方面衡量一下中国的政府规模。
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体现了政府在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分配中所能直接分配的份额,这一比重显著下降,说明从收入的角度看中国政府规模明显缩小。1993年政府收入比重从1992年的42.02%急剧下降到20.83%,原因是1992年开始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小企业改革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政府从国有企业中取得的收入大大减少。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0.83%上升到2001年的25.78%,提高了4.9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财源因素,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的提高扩大了财源;第二是政策因素,清理和取消了已到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是管理因素,强化税收征管,有效地堵塞了税收流失的漏洞,企业缓税、欠税得到抑制。
政府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1992年为13.11%,2001年上升到13.58%,十年间政府消费支出比重变化不大。政府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24%上升到3.9%,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能源、原材料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而这些领域都需要政府进行投资。
政府补贴主要指价格补贴和国有企业亏损补贴,占GDP的比重从2.88%下降到1.08%。在政府补贴总额中,价格补贴的比重从1992年的41.96%上升到2001年的71.19%,国有企业亏损补贴的比重从1992年的58.04%下降到2001年的28.81%,价格补贴大大超过国有企业亏损补贴,成为补贴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价格补贴属于宏观调控性支出,是政府调节收入、稳定价格的一种手段。
政府机构规模和政府人员的数量也是判断政府规模大小常用的标准。中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是缩减政府规模的改革,1998机构改革后,政府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992年的5.16%下降到2001年的4.56%。
二、政府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中国政府初步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了国家计划和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基本取消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总体上的预测性和指导性。财税体制正在向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正在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促使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过热时,通过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经济增长速度回落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增发建设国债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扩大内需。同时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如运用调节利息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等工具改变货币的供应量。
全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重点对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经济事务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彻底清理。2001年11月,国家计委对于不需要中央政府投资、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总投资限额以下的项目,属于地方政府出资的由地方计划部门审批的项目,属于企业出资的由企业自主决策的项目取消行政审批,第一批取消的审批事项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需要中央投资的农林水利项目、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商贸设施项目等。对其他不应继续审批的事项,正与有关部门协调,将尽快予以公布取消。对保留的审批事项,提出了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等具体措施。同年,国家经贸委第一批取消了30项行政审批项目,财政部取消七项涉及企业资产与财务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对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安全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公益性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继续保留由政府审批外,逐步取消其它审批事项。凡是能由市场调节的、能由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能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项都由市场决定,行政审批制的改革促进了市场作用的发挥,促进了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政府大幅度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政府已大大减少对价格的直接干预。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由1992年定价目录颁布时管理的141种(类)减少到2001年的13种(类)。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社会农副产品的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从1992年的5.6%、10.3%、19.8%下降到2001年的2.7%、2.7%、9.5%。政府仅对极少数重要商品与劳务有定价权或价格控制权。《价格法》规定,在必要时政府可对以下五类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1)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2)资源稀缺的少数商品价格;(3)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4)重要的公用事业价格;(5)重要的公益价格。目前,政府对价格的管理只是作为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持物价稳定、调节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