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1 03:57: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9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1]。引导文教学法是借助引导文等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教学方法[2]。当前,国内电气自动化专业高等院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教师多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发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的引导文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适应企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更新的需求[3]。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电力电子技术》的引导文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设计引导文。
1 设计引导文的依据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题组成立专业调研小组对地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确定《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主要面向岗位以维修电工岗位需求量最大,职业技能要求最高,因此确定维修电工为核心岗位。与企业专家一起分析岗位工作领域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将企业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2)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将维修电工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调光台灯电路等作为课程载体,开发形成学习项目课程结构,制订《电力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以学习项目为主线,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引导文,确定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2 引导文的构成
引导文的构成,决定着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织形式,教学媒体和教材等。不同职业领域,不同的专业所采用的引导文也不尽相同,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应由以下几部分构成[4]:(1)任务描述:引导文中的任务描述,即一个项目或范围相当的工作任务书,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图表的形式表达;(2)引导问题:按照这些问题学生应当做到以下五点:想象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设想出工作的最终成果;安排工作过程;获取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3)学习目的的描述:学生应能从引导文中知道他能够学习到什么东西;(4)学习质量监控单:学习质量监控单的目的是使学生避免工作的盲目性,以保证每一步骤的顺利进行;(5)工作计划:将由学生独立完成并与教师讨论,写出该工作计划的各个步骤以及必要的材料、时间、工具和设备;(6)检查:根据给定地质量标准,学生独立完成用检查;(7)专业信息:为更好地发展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教师不提供现成的信息材料,只提供能够打通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专业信息能力以及与这些信息占有者打交道的社会能力;(8)辅导性说明:相关工作过程、质量要求、劳动安全、操作说明书等。
以上组成部分中,工作描述、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查表格是引导文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教师在对引导文的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和教学目的对引导文的结构进行适当的增减和调整。
3 应用案例引导文
以《电力电子技术》的调光台灯电路工作任务为例,设计引导文如下:
任务名称:调光台灯电路分析与设计
学生姓名: 班级: 学号: 自评总分:
(1)工作任务描述:识别检测晶闸管;制作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制作家用调光台灯,并选择仪器仪表对电路进行调试和检测;(2)提供资料:陈梓城《实用电子电路设计与调试》;姚福安《电子电路设计与实践》;王兆安《电力电子技术》;(3)引导问题:用什么方法快速识别晶闸管引脚?晶闸管导通关断条件;根据电路图1,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主电路和控制电路;说明主电路电源部分电路结构,分析并画出输入、输出电压波形;请分析一下控制电路的控制过程;熟练使用Proteus软件进行设计电路的仿真,并用示波器观察其输出波形;(4)工作计划:完成工作计划,并与指导老师商量你的工作计划,记录调整建议;(5)任务实施:分组讨论,按确定的方案分工独立开展工作,完成工具及仪器仪表的准备、确定工具的使用方法、制作电路、电路仿真操作、调试硬件电路,最后汇报说明结果;(6)评价与总结:对照学习目标与评价量规,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评价本小组合作学习中各成员的贡献值。
4 小结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引导文教学法中合理地设计引导文,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变为“会学”,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就基础[2],这对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8-02
一、概述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人才需求旺,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口径宽带来的问题是教学的目标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目的较模糊,就业后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2006年以来,我院在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的指导和参与下,重构了以典型应用技术和具体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既夯实了基础,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使二者相互兼容,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高,就业后很快能上手,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设计要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确定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知识,结合学校所处行业、地区的产业情况,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以典型技术、具体应用为主线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以典型技术为一条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口径问题。第二,构建了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内容体系宽口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构建了与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教学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实现了教学模式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初步解决了该专业教学实施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1.以典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课程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典型的宽口径专业,其覆盖的岗位为各类设备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与维护。其核心的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电工电子设备安装调试基本能力,以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常规电器控制技术、交直流调速技术、供配电技术为核心的控制系统安装、设计、维护能力。对应六大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典型技术为主线我们设置了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技术、变频调速技术、组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供配电技术等8门技术课程。
2.以典型应用为另一条主线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了楼宇自动化方向,以楼宇自动化为电气自动化的典型应用为主线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建筑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楼宇自动化行业已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直接拉动了对智能楼宇新职业人才的需求。但是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通过对岗位群的分析,核心的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安装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操作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测试、维护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调试、故障排查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设计能力、楼宇自动化各系统的施工管理能力,能力分层递进,对应楼宇自动化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我们设置了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建筑电气消防、综合布线系统、安全防范与监控系统、楼宇设备自动控制系统、智能小区与弱电工程新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8门职业技能课。课程以项目或模块为载体,项目或模块的设计基础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楼宇自动化方向)岗位工作任务。项目开发的具体路径为:从岗位工作任务中分析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核心技术),对应核心职业能力设计典型教学项目。项目或模块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相关实践知识为重点,以相关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知识为延伸;相关实践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关理论知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拓展知识主要解决覆盖面的问题。《供配电与电气照明技术》课程内部项目或模块结构见图1。
图1?摇项目或模块内部结构图
3.“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实施体系结构。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实施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建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本领;二是打破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模式,建立整体结构为“单项、综合、创新”三层实验实训立体架构,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三是实现开放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四是实行“任务引领”类教学方法,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三、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后的成果成效
2008以来,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经过4轮的教学实施,取得了优良成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1.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006级、2007级、2008级毕业生专转本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见图2。
图2?摇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说明:2006级、2007级的数据统计分别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和2010年12月31日,2008级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31日,转到本科继续求学视同就业。2007级学生就业后,我系曾向他们发出《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表》,陆续收回反馈148份,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或接近的占90.6%;100%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称职”以上的认可;同学都能独立工作,独当一面;涌现出一些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2.技能证书方面。从2006级学生以来,我们组织了四届学生参加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和AUTOCAD中级证书考试,平均通过率分别为88%和97%。通过考证促进相应的技能训练,通过训练实现“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就业后很快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以典型技术、典型应用为主线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新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路径、课程门类划分和课程序化的基本方法,为高等职业教育宽口径类专业课程体系整体化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体系。以典型应用为主线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体系,总结了项目课程实施应具备的硬件、师资、管理等基本条件,总结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威.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0,(10):39-40.
[2]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30-30.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79-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生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
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时,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4)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便于衔接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中职学校也存在着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和管理的差异,建立各类基础平台模块,满足各学校和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针对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后续加大实践课时,因材施教,满足特定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中职衔接高职的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水平能力测试,对于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测试,达到测试要求的可以直接进入后续专业平台的学习,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强制做专业选修模块,从而弥补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差异,并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分级别、分模块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面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劳动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个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通过教学分析,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合理序化、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从中职到高职一贯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右图为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中职阶段开设公共基础模块1、公共接口模块、专业基础模块1和专业方向模块1,四个模块依据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同时也为衔接高职提供接口标准。学完上述四个模块,学生可以中职毕业或进入高职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开设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核心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六个模块依据维修电工高级和技师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要求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高职阶段首先根据公共接口模块进行入学考试,未达标准者必须选修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免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达标者可以免修,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生源差异的影响。核心能力模块开设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课程,为后续课程中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打下基础,并通过后续课程的不断强化与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课程,推进项目教学,专业选修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节约教育成本。中高职合作院校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企业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中落实分级别、学分制。因中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巨大差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采用“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分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2、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模块和方向模块2。在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的课程中,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单元结构。将专业课程按难易和复杂程度分成ABC不同的级别,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C级别供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1;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或本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0.7;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分系数为0.4。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B或C级别,不同的级别根据课时不同对应不同的学分,所差的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弥补。
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1.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综合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教材的有效衔接。尤其是“3+2”贯通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如A级别中职讲授,B、C级别高职讲授,然后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的内容对应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2.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以学分制为基础,中高职对应不同的学分。尤其采用“3+2”模式时,学分可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学分比重可适度减少,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学分比重可适度增加。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适度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具有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专业竞争优势的教师队伍集群,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
五、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本着节约资源、衔接畅通、优势互补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电气自动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要形式,以平时作业和卷面成绩为依据,以百分制为标准,不仅难以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助长了学生“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错误学习方法的蔓延。
目前,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高职教育在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获得了许多教改成果,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进程也得到大幅度推进,传统的考核方式已经无法适应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如何进行突出职业能力的考核方式改革,成为高职院校自动化专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尝试开展了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改革,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1.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1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高职教育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如下: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工作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适应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面的考核观,科学确定评价方式及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有效促进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基本原则。
1.2.1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考核并重
根据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要求,高职教育课程的考核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岗位能力掌握的程度,既包括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的运用等岗位能力,又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核心能力;其二,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及诚信意识等。因此,考核方式改革中需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2.2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考核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知识考核,又要有实践经历的考核,二者密不可分。其中,实践经历考核既包括对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又包括对工作任务完成质量的考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与工作效益或实施成果相挂钩。
1.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相结合。
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对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领域及工作任务科学确定评定学生学习情况的构成要素,并根据构成要素的主次程度赋予其不同的分值,使学生更加重视对课程教学的参与。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甚至是某个职业岗位的准入资格,其评价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
1.4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
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一方面淡化了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强化了学生及团队小组的主体地位,因此,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考核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1.5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
由兼任校外实训基地各部门主管的实习指导教师,履行教师企业主管双重身份的职责,进行工作现场与考核,根据学生工作过程及完成效果,以及表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等进行综合评定。
2.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
我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从全面考核观出发确定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大力提倡考核方式“三化”:考核方法多样化、考核标准社会化、灵活化。
2.1考核方法多样化。
即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法,如闭卷、开卷、口试、笔试、技能操作、论文、报告、调研等。如专业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任课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精心设计了一个大综合考核方案。本课程的期未的期评成绩计算公式为:期评成绩=平时成绩×50%+期未成绩×50%。期未成绩采用百分制。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包括:(1)项目准备前的文献检索。(每一个项目设计任务分配下到小组后,小组成员的第一个工作往往是确定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要定出项目的控制设计方案,就必须要检索很多文献。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2)小程序设计考核。(由于该门课程现在已经采用项目教学,进行教学的每一个大项目一般会把它细分为一些小项目,学生在做这些小项目时所做的程序,教师都要给予一定的评分。成绩占平时成绩的10%)(3)小组汇报+口试。(在每一个项目完成后,项目小组先派一个代表把项目设计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完后一般是安装接线并调试程序。让全班同学看他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如何。调试完程序后,这时一般是由教师对项目组成员提出一些专业知识,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也可以由小组成员派代表来回答。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4)项目设计说明书的制作。(每一个项目完成后,一般要求制作一本项目设计说明书成绩,占平时成绩的30%)(5)考勤。(成绩占平时成绩10%)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过程学习,对于平时成绩达到80分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考,期未成绩按照优良记。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2.2考核标准社会化。
即将社会职业技能考核标准作为相应课程的考核标准。如专业核心课程《PLC控制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机床电气维护》、《变频调速系统安装与运行维护》等课程的考核标准就是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自2004年以来,我们就将这三门课程的考试按国家维修电工初级、中级、高级证鉴定的标准,请劳动部门的专家、企业专家及行业专家联合组成考官组,共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或者直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由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考核。努力摸索一条与用人单位考核标准零距离的新路子。
2.3考核标准灵活化。
即可以采用部分无标准答案试题,着重考核学生的思路、见解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学生的实习考核评便采用了比较灵活的形式,在我们制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顶岗实习手册》中,规定了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不再是单纯的以学校教师的评定为最终结果。取而代之的是实习成绩由学校教师评定、企业现场管理员评定、学生小组互评和学生小组自评等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中,企业现职管理人员从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表现出发,评价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真正运用、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职业岗位能力的程序,以及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自我学习等职业核心能力。它没有量化了的参考答案,有的只是文字性的考核标准;它也没有统一印制的试卷,有的只是学生不同的工作表现。
3.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我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进行的课程考核方式的有益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条件所限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深化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3.1要深化课程考核方式,前提必须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我院为了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密切合作。通过开展工作任务分析会,一方面,明确职业岗位及岗位群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标准,序化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
3.2建设一批与课程改革配套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室及校外实训基地。
新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的是对学生岗位能力及核心能力的考核,其依据是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及最终效果。为保证新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也将更多地选择在专业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在专业实训室建设方面,需要将完成校内课程教学任务与社会技术服务(培训)项目相结合,以保证专业实训室的仿真性;而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方面,需要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与企业效益相结合,以实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从而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3.3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
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首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动脑筋,不断钻研、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师的师资水平,除了提高其专业素质外,还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转变其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4创新考核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的职业生活中,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老化,专业知识的更新周转越来越快。与产品的生命周期相似,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有一个生命周期。随着社会的进步,目前采用的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加工知识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与之相对应的,在考核方法上,需要改革现有的手段和方法,在考核评价体系的综合性上下功夫,创新考核方法,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郭奇斌等.构建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课程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何玉龙.高职院校职业技能课程设置优化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7,(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9-02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知识更新不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为此,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和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专业,其特点是对实际操作要求高,同时要求工作的逻辑性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3.07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习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对学生而言,由于不清楚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感觉每一门课程都很重要,每一项技术都是重点,学生对学习的重点难以有效把握。对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即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应具备的素质结构,因此应该对教学任务及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现状分析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电工电子及继电控制两个方面,并明显偏重于电气运行控制。而当前科技发展的态势特别注重专业间的交叉融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机械技术等高度结合以实现生产线的柔性化和智能化。随着生产设备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的新兴行业不断出现,电气自动化专业要保持其自身特点,必须强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2]-[4]。
二、解决方案
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深入高校调研,努力构建适合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积极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分析,明确岗位工作任务
转变教学观念,建立现代职教思想,以职业教育学"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和"基于工
作过程的课程观"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学院良好的产学研合作优势,并积极开发新合作领域,对企业及用人单位展开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分析,针对性的对自动化生产线工作过程、工厂供配电工作过程、电气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电子产品的设计组装与调试工作过程四个方向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合理的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备师资、实训等。
(二)以学生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工作结构为框架,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整合优化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明确专业的发展定位,把握方向,找准自身特色,对课程进行重组、整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因此要在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设计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实验室设备的变更,技术的改进,做出课程体系的调整,确定新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组织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教材,建立相应的试题库,将职业资格认证、工种技能鉴定等内容纳入教学,在高职毕业生中推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最大限度上使学生学有所得,毕业即可就业。
(三)研究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手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工作,开发新课程体系下得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研究息化信教学的实践及有效性,将理论教学与岗位实训结合,提高学生的工作过程能力,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的工作任务环境和典型技术主线为主导,明确学习目的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指导学生完成一小型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计算(系统设计、设备及线路选择、预算),该综合项目可分解为若干个能力项目、若干个情景具体实施教学,对学生因材施教。切实做到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扎扎实实抓好每门课程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时,在教学的实施中还强调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就业定位教育,切勿好高骛远,要有从基层工作从底层干起的思想准备,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构造自己的职业生涯,指导学生尽快完成由学生向合格技术工人的转变。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三、几点保障
(一)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新器件、新装置、新功能、新技术层出不穷地应用,因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反映电气自动化技的先进术性和应用性。专业教学中理论和实验教材均应选用高职高专规划类、近三年出版新教材;同时,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较普遍应用的技术(或器件),而且必须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的应用整合进教学中来,如人机界面技术、触摸屏、组态技术等。使学生最近距离贴近岗位专业技术实际、贴近生产现场的最新技术。
(二)提高实验实训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注重技能训练整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应增加实训环节的内容和实训时间,使学生在学习了电气自
动化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后,通过大量的实训环节,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切实有效地提高实践技能。一是加强自动化技术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二是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力争完善先进的设备、开放式的管理模式给学生的技能训练、个人能力拓展、兴趣爱好等的拓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三是加强对实验实训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真正建立起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实践性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 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体系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能力过硬、创新又有活力的教学团队。多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单位聘请理论新、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指导,鼓励专业教师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进修学习,到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企业实践。让每一位老师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劳动,保持教学团队师资的创新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聂立辉.论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信息,2009(24)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对于电气及自动化信息类专业学生来讲,控制类相关课程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包含“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等相关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共同规律,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提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重要的控制类专业的基础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如何讲授“强理论性”课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理论可获得对电气信息类多门专业课的理论支撑,从而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是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需结合“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运动控制理论”、“仪表及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专业课程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从教学内容、方法及形式、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探索和实践,这将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有明显效果。
不断更新观念,压缩精简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加强现论及现代方法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解决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避免内容的重复,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要建立一套适应性强的包括理论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教学和强化训练等方面在内的全方位教学新体系,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研讨、网络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创造视觉的新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内容取材时,不仅体现控制理论课程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还体现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方面努力探索。统一制作“自动化概论”、“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运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电子教案和CAI课件,并将授课课件在课程网页上,可供学生课余预习、浏览、复习等。另外,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指导书、学习指导以及教材和参考文献均可通过网络方便查阅。在课程开始即公布授课教师的信箱和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密切授课教师与同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有问题可及时获得老师的辅导答疑,也可通过网上答疑相互交流,打破班级与时间的束缚,在平行班级中实行听课和答疑共享。
要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精简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组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加大对该课程与前后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研究,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使其与其他相关课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可用于大多数工科专业的“控制理论”平台课程。不断改进和完善本课程的新体系结构,充分体现其基础性、应用性、前沿性和系统性;配合新的教材和课程体系,研究并建立配套的新实验体系,强化自主性、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以MATLAB软件为基础,构造开放式小车倒立摆综合实验平台,将分析、设计、仿真、虚拟实验、模拟实验融为一体;开发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将MATLAB平台和虚拟实验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教学更为直观生动,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工科学生除要掌握一定的工程技术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1、改革实验课教学,建立体化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控制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验证所学理论,而且对所学内容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是:将传统的模拟实验与MATLAB环境下的仿真实验相结合,将基础理论验证类实验与自主型、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相结合,将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相结合,建立一个立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从而满足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的需要,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硬件平台。由于实验课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可以通过预约或上网自主地开展多项实验,进行理论验证、性能分析和综合设计,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本课程的学习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2、积极开展大学生科研实训活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研实训项目,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创业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撰写论文的能力。
3、开发研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课件以教材为蓝本,包含简明、清晰的授课讲义、重点、难点、例题演示、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和控制系统分析计算等内容,既有课本内容的直接再现,又增加很多有助于讲解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表现手段。课件以计算机为载体,既可用于课堂教学,又可通过上网,供学生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使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图解法,如频域分析、根轨迹法、状态空间法等。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仿真能力和丰富的色彩,可轻而易举地准确绘制出清晰美观的画面。采用动画技术后,图形的来龙去脉可用动态演示。计算机的图形演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增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实验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仿真实验具有建模方法简单、参数调整方便、结果可视性好等优点,克服常规实验内容单调、缺乏变化、元器件制约参数调整以及实验设备数量有限等不足。在教学中适当介绍并应用MATLAB软件,并设计出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包,提供一个方便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将MATLAB控制工具箱的相关功能集成一体。
4、网络教学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网络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检索性等特点来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独立学习。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并且与教师在网上交流,探讨问题,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5、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信息回馈,实施“‘控制理论’相关课程的学习调查”制度,不定期进行相关问卷,包含这门课程是否易学、学习难点、学习方法、是否能学以致用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基本情况,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6-0184-01
校企合作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自身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发展和提倡该种教学模式,并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实践,而各个学校也都在致力于教学体质的改革,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同时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进行校企合作模式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主要有《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等,这些课程存在理论较为抽象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使用的是企业的实际工程案例,只能简单的进行书本教学,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产过程想结合,往往造成学生只能理论知识都学过,但是实际生产实践都不会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高层次的工程人才,与电气自动化专业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后快速的转向优秀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人才的目标不相符合。
国外校企合作教学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如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国内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课程设计也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当中,常用的做法是企业参与学校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参与教材编写,共同进行课件开发,一起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等。电气自动化教学进行校企合作模式教学的改革主要目的有:(1)率先进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努力对同类课程教学起到示范以及带动作用;(2)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3)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深度,建立可持续的课堂教学模式,达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组合的目的。
二、电气自动化课程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内容
电气自动化课程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共同完成相关的课程设置,共同完成电气自动化相关课程的教学,在课程教育中体现出工程实践,课程教育服务专业和工程需求。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在原来的理论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工程案例方面的内容,将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的实际工程实践需求等内容加入相关课程内,使学生在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增加工程实践方面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应该依据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针,以相关合作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的引领,以专业的工作任务作为驱动,根据专业课程的标准,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老师以及企业人员共同制定项目的任务,根据所制定任务向学生下达相关的任务单,项目实施完成后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对项目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并提出项目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教学形式改革
教学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增加实践的课程。在原有教学模式案例分析、课堂讲解、专题讨论、专题讲座及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再强化实践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加强现场教学的实践课程。现场教学主要是强化与企业的相关合作,将课堂教学改为工厂实习、科研现场教学,实施工程项目实际以及生产实际教学。
(四)师资队伍改革
在师资队伍方面的改革在学校原有相关课程教师的基础上,聘请企业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课程教师,向学生讲授电气自动化方面的实用知识、最新技术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五)教学主体改革
在教学主体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实行双向教学,教师改变灌输者和说教者的角色,而是学生相关学习内容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向学生的相关知识内容学习提供支持,学生改变被动学习的角色,而是主要进行主观积极的探索,以此达到教与学的双向过程。
(六)课程考核评价改革
在课程考核评价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将学生平时作业成绩、企业实践成绩、企业实践报告等内容加上考试成绩以及课程设计成绩进行综合考虑评价,增加实践能力在评价中的比重。
三、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案例
针对某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设置课程《自动化工程项目设计与实践》进行初步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具体所进行的改革如下:(1)聘请了相关合作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进行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课程设计中PLC、DCS系统的设计和自动控制系统相关的设备选型等;(2)带领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现场PLC控制系统的相关设计、上位监控系统设计等内容的实践和学习,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同时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3)将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应用于教学。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学校老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制定项目需完成的任务,每个小组指定项目负责人,各个成员根据任务书确定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收集资料、控制系统原理、控制系统设计、软硬件及仿真调试等。课题任务主要来自老师科研项目和企业工程实践。老师和企业人员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在项目完成后进行考核验收和给出评价评分。(4)将平时成绩和企业实践能力及实践报告等综合考虑入学生课程成绩,增加学时实践能力。
四、结语
校企合作模式教学是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一起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育与实际的生产工作经验互相紧密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实际工作能力,能够较好的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自身要求,应作为未来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崔兴艳.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李方园(1973-),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浙江 宁波 315012)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61-02
高职高专中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制造业大类,它所对应的第一岗位就是电气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维护,对应的考证为维修电工(中高级)。本文介绍了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创建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过程中,以“维修电工培训与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为理念开发一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的实践。该套双证融通系列教材是在全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大环境下推出的,强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自动化职业能力为本位,强调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应知与应会的结合,将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材版本陈旧、教材内容与相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不够。
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迅速,很多PLC等编程软件更新换代快,但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具体表现为:不能及时反映新的控制理论、自动化新技术、智能装备,而且大多数教材不符合新的电气制图规范、新的PLC规程、新的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比如现在流行的三菱PLC教材中,某些国家级规划教材还在大量使用SWOP C-FX/WIN-C编程环境,甚至连编程器也在介绍,而实际工程中的三菱编程软件为GX-DEVELOPER,脱节非常严重;还有如现在流行的变频器应用教材,其实训或实验的对象还是以三菱的500系列变频器为主,但是实际应用中已经是700系列了,这两者变频器在很多实用功能设置上迥然不同,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将来的零距离就业。
同时,包括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内的双证制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所在,但目前高职教材的内容与人保部门、行业管理部门所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没有必要的衔接和实质的逻辑关系,甚至日常的专业教学内容与人保部门的维修电工考证内容没有交集、不重合、偏离。
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材进行重新梳理,以目前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为基础,将“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融入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标准中,改变原来学科性的知识点,要求本专业每一门核心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相衔接并对应。
因此,该专业教学计划在评价机制上,不仅能够做到完全融合学历教育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还具有相当的职业拓展性(比如从事电气设计、施工,自动化应用与测试等)。使之既满足当地的制造业工业企业、各类工控行业的当前职位要求,又能充分体现出将来职位发展的迁移特性;既能确保当前迫切的就业需求能力,又为学生后续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既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内容,又保证学历教育的教学内容;既符合教育部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毕业生的学历培养要求,又符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所制定的“维修电工(中高级)”的特定要求。
二、开发双证融通教材需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
双证融通教材的开发首先得依据教高[2006]16号文,通过调研、学习与交流,在与相关企业深入合作的基础上对双证融通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开发,具体如图1所示,从专业调研出发到职业分析能力、确定职业群岗位,并根据地方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来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最后将岗位职业能力进行有机分解,从而形成双证融通课程的新体系。
1.根据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分析来制订“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行业职业能力包括能用自动化产品来对相关机械设备进行电气改造、调试和维护;能用小型可编程控制器来改造传统继电器控制设备、用变频器来改造传统直流调速或机械调速设备等。根据这样的要求,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可编程控制设计师等人保部门规定的职业资格证书,重新制定符合地方和行业要求的“双证书”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
2.从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出发将传统自动化课程体系改为双证融通课程新体系
在制订电类人才培养方案与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深入细致地考虑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要求,摒弃落后的传统课程体系,而改之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的新体系(即双证融通课程体系)。这就意味着,必须将维修电工的应知内容贯穿在理论教学的相应课程(或该课程的某个相关项目)中,同时贯穿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则是维修电工的应会技能。
3.以维修电工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开发双证融通课程
自动化的双证融通课程,需要以维修电工(中高级)的应知应会目标为主线,梳理并分析相应的职业定向、工作范围、应会技能和应知内容,使得自动化双证融通课程的专业教学内容大体符合维修电工(中高级)的职业标准要求,从而使得专业课程和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标准在教学内涵上存在相对一致的涵盖性,或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与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相对应的联系,最终形成符合维修电工职业标准的“双证融通”课程。
三、以双证融通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的重构
目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共出版了七本“双证融通”教材,涵盖了大部分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AUTOCAD工程绘图、电力电子技术、三菱PLC应用、西门子PLC应用和变频器应用等。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双证融通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课程资源进行如下重构:
1.以维修电工(中高级)考证为契机重构双证融通课程
双证融通的考核必须结合职业资格的“应知”和“应会”进行。如“电力电子技术”需要结合维修电工资格考证来重新组织课程,新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包括维修电工应知考核的有“熟悉晶闸管的导通条件和关断机理”等,维修电工应会考核的有“会用数字或模拟万用表来判别二极管、晶闸管的引脚极性”等。
2.以反馈效果和实施意见来重新构建双证融通课程
跟传统课程的考核不同,双证融通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的通过率和具体成绩,以及考虑到“双证书人才培养”实施后的自动化毕业生就业率、起薪率等,并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重构该课程,这种反馈机制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双证融通课程的结构优化。如“变频器应用”中可以聘请首席工人、技术能手等课程指导委员会定期审核课程标准,同时专兼职教师要互动,即专职教师要挂职下工厂、企业实习,兼职教师则要上课堂指导学生。有了这样的双向交流,才能更加确保学生的职业资格通过率较高,拥有更广泛、更有前途的就业空间。
3.从维修电工的职业性和可操作性出发进行双证融通课程的重构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性决定了双证融通课程必须结合维修电工岗位进行实施,这种重构要求将实际生产过程进行相应总结和项目提升,同时考虑到教学的实施步骤。如“数控机床电气控制”中可以根据实际要求进行“GSK数控机床进给与主轴控制”的单元设计,结合工作台进给的伺服或步进控制、主轴速度的变频控制,使得该单元教学内容不但符合维修电工在机床行业中的岗位要求,又能符合该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内容递进要求,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