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7:20: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到2008年的559万。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虽然政府出台了各种相应政策,如允许大学生将档案留在学校两年,增加研究生录取人数等,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鼓励大学生创业、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本身就业困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从而缓解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造成的全国范围内的就业问题。
我国于1999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后,各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开始不断的尝试;2002年教育部首批确立了清华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8所高校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有步骤有层次地在这些高等学校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随着创业教育探索的逐步深入,许多高校也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或创业活动,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现阶段高校创业教育应突出强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高校必须在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不断推进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目标。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较晚,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20%~30%,而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人数为3%~5%,现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中的起步阶段。
2.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业教育的探索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应当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表层的教育环节;部分高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存在认识不足、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等误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就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作总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开展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在高校中也开展了创业教育,相比国外教育发达的国家,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比较落后,大学生创业成功者较少,失败者较多,凸显出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2.1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受到我国国情影响,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投入不足,大部分高等院校里虽然开展了创业教育工作,但都没能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并且由于任课老师本身缺乏创业经验,对生产,营销等实践也了解不够,只能理论上给予阐述,教育效果不佳。据调查,大学生有创业意识的不足10%,而实际创业的,包括在校创业和毕业后创业的比例不足5%。而真正创业的大学生,自身素质制约着他们自主创业的步伐,长期的应试教育,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沟通技能和风险意识。很多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自主创业,是在就业压力下的被动选择,这种消极的选择动机,使大学生们的创业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2.2 缺乏创业意识,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在不具备创业客观环境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就会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岗位需要,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很难被激发起来。同时创业本身也孕育了极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单单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更体现在精神和斗志方面。资金方面通过政策渠道可以解决,但敢于冒险、直面失败的精神却是大学生缺乏的,尤其是大学生活中安逸的生活,所导致的惰性,不是政府能够解决的。再加之,就业和创业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部门,为了提高就业率,学校和老师便打响了高校就业的“第一枪”,通过各种途径,来安排学生就业,使大学生没有真正体现到现实市场条件下的就业竞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是好的,但是使大学生缺少了敢于面对失败、敢于面对竞争的精神,往往会导致大学生对于创业热度不高和意识不强。另外,由于长期的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家长方面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也没能给予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而作为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则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思想的熏陶,导致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
3.辅导员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引导性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承担自己社会责任之前的最后的指导者,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而且应该有所作为。
3.1 优化大学生创业文化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能力和动力,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与环境氛围的集合体。通过开展多种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在一定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的,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将会使学生受到较深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陶冶他们的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工具和途径宣传创业精神,通过对创业个体的各种形式的激励和表彰,树立创业的先锋模范,通过各种鼓励创业教育的政策和措施来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建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3.2 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把创业教育工作纳入学生成才体系
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按不同年级,实行全程化、有针对性、分层次指导;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和大学的工作实际,辅导员应及时调整指导理念,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口号,鼓励学生释放激情,积极创业的同时,要脚踏实地,联系实际;提倡学生展示个性,求异创新的同时要内外并优,整体进步。一方面注重通过培训使部分学生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鼓励他们将创业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指导实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创业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实现,把创业作为成才的一个途径坚持下去。
3.3 把握大学生创业思想动态
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援助计划,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舒缓就业压力、排解紧张情绪,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和教育。在创业设想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发展的走向尤为重要,作为引导者,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肩负着指引正确创业方向的重任。当下,各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倾向以及层出不穷的欺诈行为,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涉世未深,考虑问题各方面未见成熟,容易走进歧途。辅导员的指导和教诲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事实上,在创业领域里,大学生对辅导员存在着一种依赖性。一方面,他们对未来既有追求,又有未知的惶恐。遇到一些新问题,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另一方面,他们的一些所想所为,需要辅导员予以肯定或否定,给予他们信心。这种“肯定和否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保障,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去闯。因此,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做大学生创业的护航使者。
3.4 加强大学生实践教育和技能培训
组织大学生到各类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到生产第一线、到基层、到西部进行见习、参观和考察;指导大学生建立求职类社团,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实习,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和能力。借助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和平台。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接触生动的创新创业事迹和人物,使同学们在企业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艰辛,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塑造创新创业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倪胜巧.关亍大学生自主创业中发挥辅导员能动作用的探讨[J].教育观察,2012(6).
[2]邢鸿.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
高职学生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职业群体,其素质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加强这支队伍建设的关心和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辅导员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缺乏兴趣”等倦怠情绪反映,人员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因此分析高职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寻找干预对策具有迫切而现实的意义。
一、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情绪衰竭感。常常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性急易怒,对工作失去热情,对生活冷漠悲观,常感到焦虑、紧张、孤独、情感压抑。二是工作冷漠感。主要表现为厌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减少与学生的接触,工作缺乏创新,对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批评甚多,只注重个人的福利待遇。三是缺乏成就感。辅导员陷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无法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属和价值定位,缺乏方向感和成就感。有调查显示:39%的辅导员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走错路”,还有部分人仅将工作当成谋生手段。
职业倦怠使辅导员长期受焦虑、抑郁、易怒、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困扰,工作缺乏热情,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将降低其生活质量,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最为重要的是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将产生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成长带来伤害。正如美国学者德沃肯(Dworkin)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牺牲者”
二、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一)强化个体干预,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心理调适。辅导员通过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归因训练、应激训练、情绪转移等,提高个体的心理调试能力。
提升自我效能。辅导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期待,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正视自己的喜怒哀乐,不自我为难和拒绝,不过分苛求外部环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自己的努力,使自身才能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调整期望目标。合理的期望目标是激发个体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源泉,学生辅导员要在承认矛盾、正视挫折的基础上,认真衡量各种限制动机满足的主客观条件, 合理调节抱负水平,选择适当的满足动机或需要方式。
(二)实施组织干预,激发工作热情
保证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职业倦怠产生最重要的诱因。有关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辅导员工作年限越长,其收入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和从事科研、教学的教师差别越大。高职要充分考虑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尤其是收入增长方式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确保学生辅导员的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且有不断增长的空间,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明确工作职责。减少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就要明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避免事务性工作缠身的状况。高职可以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明确他们的目标、任务、权限、及责任,使其各施其责、分工合作、协调配合。同时在工作内容上可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工作能力等,让他们分别主要从事学生日常事务、党团建设、职业指导、学习辅导及心理咨询工作等,做到术有专攻。
拓展发展平台。高职要充分理解辅导员队伍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心需求,建立良好职业前景,在职称评定上,采取指标单列、独立评审的方法,制定与辅导员工作实绩相结合的评定标准。通过设立科研基金和科研项目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交流活动。要把辅导员作为高职党政后备干部的“蓄水池”,拓宽辅导员成长进步的渠道。要结合工作实际的需要和辅导员的自身特点,进行分类培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业务培训。要建立转岗分流平台。人才流动是必然的,是人才资源优化组合分配的方式和外在表现。没有流动就没有稳定,高职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辅导员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动态稳定。
(三)优化环境干预,营造和谐氛围
构建和谐环境。首先要营造人人重视、关心辅导员成长进步的良好社会氛围,对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一味归咎辅导员的工作,破除“学生出了问题追究辅导员的责任”的思维定式。鼓励和引导辅导员将学生工作当作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追求。其次要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人际氛围,高职全体教职工都是育人队伍中的一员,都应从自身做起,履行岗位职责,担负育人重任;再次是要构建和谐的团队氛围,加大辅导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交流力度,做到相互支持,排忧解难,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0061-02
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制度从实施以来走过50多年的历程,学生辅导员角色已经从最初的学生政治引路人,演变为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但高职院校传统的体制不适应新形势,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声望低、职业寿命短,从业者进退两难。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如下:
第一,职业认同感差。当前,绝大多数学生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对自己的工作前景缺乏信心,主要表现在:重学术和科研而轻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烦琐而杂乱,事事都必须亲躬亲为,难以激发工作热情;辅导员工作还包含管理学生的日常安全问题,这让学生辅导员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第二,职责定位不明确。由于工作性质和职能的关系,辅导员的工作难以定位,常常存在着多头管理及职能重叠的现象。学生辅导员从人事上而言隶属于系部,但其他行政部门例如后勤处、教务处等也有权利安排辅导员的工作。
第三,评价体系缺失。由于育人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难以量化的工作,学生辅导员工作同样如此。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执行绩效管理,但对于辅导员岗位的考核标准都以定性为主定量为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虽然辅导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工作业绩难以指标化,进而反映在职称评定对辅导员岗位的缺失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第四,待遇较差,流动性大。学生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耗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学生工作不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具体的成果得以展现,这影响了其待遇和晋迁,很多求职者把学生辅导员岗位作为进入高校的跳板,3年任期满后,90%的学生辅导员选择了调到其他岗位。
第五,缺乏对口培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培养有其片面性,过分强调学生辅导员的政治素质,而忽视了其对学生思想深层次的理论解惑或阐释的能力。然而,学生辅导员为满足从教育者向陪伴者,从说服者向倾听者,从评价者向引导者的转变,更需要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方面的业务技能的培养。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为改变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现状,必须加强其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分工的专业化和岗位制度本身的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包括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岗位的分工专业化和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的完善两方面内容。
(一)学生辅导员的职业岗位的分工专业化
学生辅导员专业化是学生辅导员发展的趋势,然而在专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辅导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从个人角度而言,术业有专攻,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学生辅导员由于是以系为单位进行管理,必然出现各系各自为政的特点。从大局而言,学校又希望某些时候能统一管理以确保全校性的政策得到最直接的贯彻,所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辅导员无疑处于横向(各系部的内部管理)和纵向(学校的统一管理)矩阵管理的结点上,同时受到纵向和横向主管的双向管理,他们常因为领导意见的不同而无所适从。然而矩阵管理无论在企业和学校的管理中都是客观存在的,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从矩阵的源头入手,即主管领导要讲究专业分工,突出各自专业价值,不同的事项应该由合适的专业部门进行管辖,而不是讲究一言堂。为此,应明确制定合理化的职责制度,简而言之就是职责的分工明确化。图1为高职院校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组织结构。
从图1可以看出,该组织结构属于命令传达式的结构,命令从高到低依次传达,突出了学校对学生工作集中统一的领导权,自上而下的职权关系保证了信息和命令的传达与执行;体现了对直线主管负责、为学校为工作中心的服务取向。学生辅导员作为底层的执行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烦琐的事务,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格局中,学生辅导员能否胜任落实到基层的全部工作任务就成了关键。事实证明,依靠这套垂直系统,最终由辅导员来完成各项学生工作任务是他们难以胜任的。同时,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学生工作规模过小,常常是一个辅导员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工作,人员配置不足,辅导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远远超出了教育部规定的1∶120,因此必须首先从分工明确的角度来重新确立辅导员的职责。
从图2可以看出,对各项职责分工的细化和服务部门的归口管理,极大地减轻了专业辅导员的负担,而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建立,改变了学校工作中长期以来以学校为中心的“本位思想”,明确了为学生服务的指导方向,各个职能部门不但分工明确,而且直接面对学生服务,减少了不必要的烦琐环节,并且可以从学生中得到最直接的反馈意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改善工作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就需要从完善辅导员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上着手,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改变辅导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现状。
分工专业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辅导员根据分工完成相对单一的工作,从客观来说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资本。从主观来说,辅导员能发展自己侧重的专业领域,并把专业发展到学术和教学领域,那么每一位辅导员都会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在解决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差的问题的同时也稳定了辅导员的队伍。
(二)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的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校学生辅导员岗位改革一般的做法是许诺给辅导员任期3年后转岗等优惠条件,但这些恰恰是导致学生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诱因,使得学生辅导员队伍流失严重。高校应从根本上稳定学生辅导员队伍,通过完善学生辅导员岗位制度,将有经验的学生辅导员留在辅导员队伍里。岗位制度的完善涵括了以下四方面内容:
1.不断完善聘用机制。聘用机制是学生辅导员岗位改革的“准入证”。学院与学生辅导员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双方聘用关系,合同明确学生辅导员的聘用及解聘条件,形成不称职的学生辅导员能及时淘汰出局,优秀人才能被不断地吸纳进来的良性循环机制和督促双方履行义务的约束机制。
2.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完善辅导员岗位制度的核心。首先,考核工作应体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其次,学生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要科学合理,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突出专业特点。
3.设置面向学生辅导员的职称晋升机制和岗位津贴。高职院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高职院校学生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一般是科级,但从学生辅导员的分工专业化角度,采用高校教师专业职称系列更适合辅导员专长的发展,但不能笼统地套用高校教师系列中如教学若干学时,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等条例。辅导员职称的晋升首先考虑学生辅导员专业方向的发展,也顾及学生辅导员以学生工作为主的现实状况,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各学院根据学生辅导员工作实绩、学历、工作年限及专业成果实行四级职级制,即助理、一级、二级和三级。二是为学生辅导员的晋升提供一些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这是改革学生辅导员职称机制的核心。例如,学生辅导员需承担少量课时并完成一定班级数的日常工作等。三是学生辅导员任职必须首先通过统一的辅导员培训并考取相应的辅导员资格证,获取资格证后自动转为助理辅导员。四是一级待遇相当于讲师系列,二级待遇相当于副教授级,三级待遇相当于教授级。五是在实现四级职称制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岗位津贴,其标准可参照教师职称津贴设定。
4.完善学生辅导员职后培训制度。学生辅导员分工专业化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做支撑,因此必须不断完善职后培训制度,其包括:一是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辅导员所在学校性质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例如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培训内容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根据分工原则培训不同专业方向的辅导员。二是学院根据每一位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分层次、分阶段定期提供进修机会。三是培训方式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汲取国外的有益经验,重视现代教育技能培养。四是培训形式与聘任、评估相结合。五是在培训中注重素质拓展训练。此外,由于学生辅导员承担了过重的学生工作压力,培训不仅要关注业务素质方面,更要重视解决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作为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进修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2]冯森.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
[3]王庆如,孔颖.人本理念:美国私立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显著特征[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
[4]艾楚君.不容忽视的关注: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9)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受处分情况呈上升趋势,学者开始关注违纪、受处分大学生,但学者多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研究了受处分大学生违纪的原因、受处分大学生的教育对策。我们认为受处分大学生人格、价值观、社会适应展、身心发展平衡性是引发大学生违纪的重要因素。然而,高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很少从违纪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考虑受处分大学生违纪的原因。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为学院提供受处分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SCL-90心理健康量表和自编的《受处分大学生心理辅导问卷调查》对本院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预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4份(受处分46份,非受处分48份),并且对自编问卷《受处分大学生心理辅导问卷调查》进行了信度分析。该问卷信度α信度0.80。在此基础上,我们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修改,提高了问卷信度。正式调查中,我们对100名受处分大学生进行了《受处分大学生心理辅导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0份,有效问卷率90%。90名样本受处分大学生情况如下:性别(男79人,女11人)、年级(大二3人,大三43人,大四44人)、专业(文科22人,理科24人,工科44人)、家庭背景(农村42人,城市48人)、处分类型(通报批评66、警告5、严重警告3、记过3、留校察看10)和原因(旷课42人、考试作弊26人、打架斗殴13人、夜不归宿2人、其他7人)。
三、调查结果
1.南徐学院受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我们采用SCL-90心理健康问卷对本学院94名大学生(受处分46名,非受处分48名)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SPSS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受处分只在敌对一个因子上与非受处分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且非受处分大学生敌对分数高于受处分大学生。如这可能与我们抽取的样本有关,受处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因子上分数高于非受处分大学生。这与学者钟庆文、史小力在《高校受处分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研究》中的研究结果一致。
2.受处分大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
我们对学院90名受处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采用SPSS进行了数据统计。问卷采用0-3(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四级记分调查了受处分大学生可能存在的困扰和心理辅导需要。结果发现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均值为1.41,这表明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在有时候需要-经常需要之间。单项问题得分中,得分前五位的是父母的期望、处分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父母的压力、处分对就业心理的影响、处分带来的自责。
3.不同类型受处分大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
对男女受处分大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心理辅导需要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辅导需要显著高于女生。男大学生在学习、考试、人际方面的压力大于女生。不同年级、专业的受处分学生在处分对就业的心理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二的学生基本没有感受到处分对就业的影响,大三、大四的学生认为他们有时候或者经常会因为受处分而心烦。理科、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比文科学生要大。
不同处分类型和原因,引起的受处分大学生的困扰和需要的心理辅导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1.受处分大学生健康状况
对受处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受处分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非受处分大学生。钟庆文、彭阳等学者的研究中也发现,大学生受处分后往往出现焦虑、抑郁、自卑、沮丧等不良情绪。本研究在对受处分大学生心理辅导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学生受处分后,父母的期望、同学老师的不理解都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的困扰。
2.受处分大学生心理特点
在人格特点方面,受处分大学生情绪通常易激动兴奋、行为易冲动,好幻想而易脱离实际,偏执、缺乏耐心、不能控制自己。受处分大学生独立性较差,易受暗示,缺乏主见,极易受人挑唆或受环境的影响。自制力和意志力薄弱也是许多受处分大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这部分大学生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或考试失败后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失去信心。不少违纪大学生存在社会适应性不良的问题,存在怀疑、妒嫉、偏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不懂得人际交往的艺术,出现摩擦后情绪冲动,引发违纪。
五、对策
1.学校要关注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管理者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看待学生的违纪事件,不要轻易的对学生进行处分。对受到处分的大学生,学校要开展后期的心理健康跟踪调查。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针对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心理辅导
高年级受处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大,存在就业自卑等不良心理,辅导员老师或心理辅导老师可以对这些受处分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帮其找到身上的优点,让他们看到希望。对于理工科受处分大学生,老师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从低年级就引导他们形成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老师要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
根据受处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与存在自卑心理的受处分大学生进行沟通,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通过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培养好的生活习惯。
4.发挥班委及心理委员的的作用
大学生受到处分后,人际交往时往往会存在自卑心理。良好的集体环境利于融洽同学们的关系,同学们的理解和帮助,有助于受处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班委或者心理委员可以通过朋辈交流,帮助、鼓励他们,从而了解到受处分大学生的状况。如果有特殊情况,心理委员可以将情况反馈到辅导员或心理老师处,及时帮助受处分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参考文献:
[1]彭阳,林静,胡敏辉.违纪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中国校医,2008,(8):434-435.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26-02
1引言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高校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为了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政策法规,科学地、省计划地组织、协调、指挥学校内部的各种财、物、时间、信息等因素,规范学生学习、思想、生活、行为的活动,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在校阶段的管理,也是一项讲究管理技巧和管理艺术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过去有较大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无疑给当代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基于学校基础的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管理工作,对于当下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必须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行为模式,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努力创新学生管理工作。
辅导员队伍作为开展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当中指出: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应该注重运用各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与传统大学生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尽管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制度、模式以及手段己经很难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和创新。
2.1 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 目前高校学生的规模都比较大,学生数量与规模与高校辅导员的比例不成正比,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不能与同等条件的专任教师同步解决。由此,导致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足,许多的辅导员并不太愿意长期留任岗位。同时由于高校辅导员本身工作的难度、强度较大,工作性质的弹性也较大,在各种待遇方面又不能够保证,使得部分辅导员将本职工作作为“踏板”,随时准备“跳槽”。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对队伍不稳定,进而使得学生管理的效率以及实际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2 对学生管理工作认识不足: 我国目前的高校管理工作由于许多的辅导员其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观念的落伍,导致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往往由于无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形成一致,从而逐步产生了一定的代沟。高校辅导员仅仅是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工作做好,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至于人才培养问题,缺乏深入、细致地思考。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不够细致、深入,缺乏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与情感交流。导致无法形成良好的情感交流渠道,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缺乏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缺失。
2.3学生管理制度有待加强: 虽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颁布多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高校之间存在差异,《规定》本身不适应高校客观现实,不能灵活地针对学生的状况和环境的变化。而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没有很好的与时俱进,及时根据新时代下的学生的生活与行为方式进行及时的改善与更新,仅靠理性灌输,完全没有考虑到如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没有很好的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学生养宠物的问题。这在《规定》里面都没有提及。由此使得在实际管理中缺少符合当下时展的内容,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自主作用,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完善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思考
3.1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管理作为一种活动,是在一个特定组织、特定时空环境下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活动。从时间的角度来看,管理实际是一个动态过程。近年来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高校学生独生子女增多,也给现有的高校管理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因此,要想真正改善我国现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则必须首先从管理观念上更新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3.1.1 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而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内涵就是要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大学生与高校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确立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和利益出发,树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以及专业选择的权利,为学生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为学生创造良好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
3.1.2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体现到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需要,优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鼓励学生乐于探究、勇于创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加强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3.2 加强学业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辅导员其业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对学生辅导效果的好坏,因此学校应该加强辅导员专业培训,培训可以主要涵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解读专业、教务工作常见问题、学籍管理常见问题、本科培养方案解读、如何指导学生选课等。通过一系列专业的培训,帮助辅导员对目前的工作情况、专业素养有进一步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专项辅导工作。与此同时,积极推动辅导员各项能力的培训,包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SYB师资培训、KAB师资培训等;完善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强化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培养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使其具有心理辅导、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等能力。
3.3 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与激励机制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精神成人”是相对于“生理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成长关键是“精神成人”,其核心就是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而应该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维度去思考。一个大学生人生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他的知识,更取决于他的道德。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长为“四有”新人,既是衡量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也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当前强调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凸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缺乏崇高目标,道德观念模糊。他们心目中没有崇高目标,是没有长大的“精神成人”,认为还是“得过且过”的好。不要说承受应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就是连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似乎忘却:对于个人的学习责任忘得一干二净,上课不顾及老师、同学的尊严和校规校纪,坦然地睡觉、玩手机、玩游戏,逃课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而且振振有词:“分不在多,六十分就行;学不在深,一抄就灵”。凸显胸无大志,理想信念淡薄,道德素质低下。这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大障碍。2、讲实惠、图实利,凡事不是道德在先,而是有利就图。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以功利为标准,关心权力的获得远远超过了关心义务的履行。比如,在评优、评先、评奖时,捷足先登,当仁不让,可是履行义务时却是能推则推,能逃则逃。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需要克服的障碍。
二、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志愿服务与道德建设的内在联系,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当前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尤其是在大学生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与志愿服务的宗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是一致的,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抓住了志愿服务的宗旨和精神,深刻地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志愿服务就必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
(二)志愿服务深受大学生欢迎和认同,决定其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目前已成为规模性的学生参与活动,他们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重点开展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在大学校园里,志愿服务被大学生看做是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的又一次实际行动,“志愿、奉献”精神仍然被大学生认同。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个“雷锋”的出现。而新时期产生的志愿服务却满足了千千万万个大学生的心愿,这也是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志愿服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
通过参加关爱老人、留守儿童,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或者参加社会公益组织组织的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等,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对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深化,能够上大学生在奉献的基础上感受到道德的真谛,转变过去队伍道德的浅显认识。
(二)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陶冶道德情感
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达到奉献爱心、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愉悦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识到了奉献的美,认识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他们又结交了一部分新的朋友,学到了一份新的技能,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同时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感谢,大学生也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认可感,这些都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很难得到的。
(三)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磨炼道德意志和坚定道德信念
广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个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同时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弃,而是锲而不舍的坚持,所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得到提升,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增强。所以志愿服务磨练了大学生的身心、强健了大学生的体魄,坚定了大学生的道德信念,这些永远是单一的课堂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志愿服务奉献的是爱心,对于参加志愿服务人员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会自觉的摒弃获得行为和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志愿服务弘扬的是正能量,也就要求参加者要有正能量。所以志愿服务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是一种促进,是一种提高,是一种鞭策,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服务对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汤加兵 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辅导员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的引路人,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要在辅导员的正确组织、引导和帮助之下,大到学习就业,小到生活社交都会受到辅导员的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管理工作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及广大辅导员的积极努力,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不断进步,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水平的提升,影响大学生质量,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大学生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能否找到好的工作。而新时期的高校教育环境也给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题,如何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是提高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难题,而后提出对策与方法,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不足之处还望见谅,同时也希望广大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管理观念陈旧,不能顺应时展
如今的高校毕业生非常多,高校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普及,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高校也在新形势下不断扩大招生力度,学生数量的上升,以及新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下,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里工作难度很大。而很多辅导员比较守旧,还在用以往的老套的学生管理方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不但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甚至还影响师生感情的建立,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部分辅导员,还采取严格苛刻的管理办法,以自己为中心,没有设身处地的考虑当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为的采用老办法,不但不利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阻碍。
(二)学生管理策略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高校辅导员应该建立一套适合当前学生管理的策略,并根据学生情况和特点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制定管理策略时,却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管理策略的指明方向不够明确、管理目标不够具体,这都将对学生管理质量造成直接的影响。另外,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守护者、学生三观树立的引导者,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应的管理策略,从而保证管理策略实施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
(三)辅导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但是当前部分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却稍显不足。比如个人思想政治素养有待提高、工作方法和业务能力有提高提以及缺乏耐心和责任心等等。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辅导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大局,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
二、解决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创新管理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
要想进一步提高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水平,首先辅导员要转变观念,摒弃老旧思想,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从自身出发,转变思路,从学生的需求的角度考虑大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经常换位思考,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即是师生关系,更是生活中的好朋友,让学生敞开心扉,接纳自己的辅导员,这样往往更加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改进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要不断发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不足,并总结原因和对策。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辅导员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经常与其他的辅导员沟通与交流,相互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并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管理效率及质量。同时对于学生管理方法的丰富性也不能忽视,尤其是新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应该是丰富而又多元化的。要定期制定管理策略,在制订管理策略的过程中,主要遵循计划的周密性、决策的科学性、执行的严格性原则,并运用正确的政治思想以及道德理论,这样才能为学生管理指明正确的方向,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同时也体现出了辅导员的政治水平以及道德素质水平。
(三)加大辅导员培养力度,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学校要不断加大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提高辅导员准入门槛,注重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要定期组织辅导员培训,多方位多角度的提高辅导员的综合能力,经常开展动员大会,培养辅导员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为高校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束语
解决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难题,首先要保证辅导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不断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创新工作理念,并不断的改进工作方法和策略。
参考文献
[1]唐华生,叶怀凡.坚持以人为本,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兼论当前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05),P122—125.
[2]王勇.论激励原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1,(11).
[3]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7).
[4]张弘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能力弱化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5(11)
一、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内容
(一)日常管理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进入高校学习基本就意味着日常生活需要独自打理。在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环境中,辅导员充当着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高校辅导员直接管理着学生的生活环境,如寝室安全、寝室卫生;还管理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如学生请假、学生办理各种证件、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有的辅导员还担任着学生的教学工作管理,可以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涉及范围非常广、工作量烦琐。
(二)制度管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学校的各种制度是约束学生的基本法则,另外,由于高校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因此,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也是制约高校学生行为的准则。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学生管理时,制度是确保辅导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重要条件。所谓制度,不仅是供辅导员参考的依据,同时也是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知识,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宣传,让学生了解法律法规,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三)个人管理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下,人性化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的核心问题。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要时刻激发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时刻进行个人管理,运用正确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充分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目前的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
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中,没有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往往把自己归纳于教师的行列中。其实不然,辅导员更多的是扮演着管理者的角色,所以,目前的辅导员的教育理念不能跟随教育发展潮流[1]。
(二)辅导员自身素质低下
作为高校的辅导员,首先自身要具备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要具备哲学知识,其次要有组织能力、宣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等等。
(三)管理工作协调不足
高校的学生管理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作系统,其中包含行政、教学、后勤等等。辅导员管理必须协调好其他各个系统之间的管理关系,例如: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的任课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辅导员还要经常与学生寝室管理人员沟通,掌握学生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的管理相对独立,与其他管理系统没有很好地协调,导致辅导员管理工作繁重复杂。
三、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方法的创新
(一)坚持师生平等原则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辅导员常常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在日常管理中,对学生经常是严厉说教,更甚者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语言攻击[2]。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当代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师生平等合作原则,拉近师生间距离。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首先要对辅导员的观念进行创新,改变辅导员的陈旧思想,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学生,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二)增加科学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如建立学生QQ群、微信群等,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特别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辅导员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的尴尬。
(三)公正公平公开
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中,是以一对多的管理,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不能出现偏袒某个人的行为,要公正管理、公平管理、更要公开管理。
(四)奖罚分明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所以自尊心都比较强,因此,在辅导员对其进行管理时,要合理运用激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多鼓励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表现差的学生进行惩罚,利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担,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辅导员运用创新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管理环境,倡导师生平等、互尊互爱的管理模式,促进学生思想上的提高、行为上的规范、学习上的主动,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31
Counselor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Study
ZHU Lin, HE Ying, HUANG Cheng
(Zhongshan School of Medicine,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82)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has become a public health problem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Most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survey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s about 10-20%, and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he mild. Based on implementation case that counselors use "growth training plan", which i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to intervene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passage analyses the role that counselors can play i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intervention and enhance the counselors' specialization level .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counselors; group counseling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多数大学生网络调查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0%~20%不等,网络成瘾者中男生明显多于女生,提示男生更容易出现网络使用不当行为和网络成瘾问题。网络成瘾者中以大二、大三学生居多。大学生对网络认识存在误区,自制能力比较薄弱,而且在大学这样相对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很多同学容易沉迷网络,荒费学业,甚至连基本的社交和生活自理能力都逐渐下降。如何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干预,也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道严峻的难题。笔者尝试借鉴团体辅导的原理与方法,设计“成长训练计划”,帮助辅导员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解决干预网络成瘾难题。
1 团体辅导对网络成瘾的干预作用
近几年多项研究表明,团体辅导对于网络成瘾有良好的干预效果,是帮助青少年摆脱网络成瘾有效且高效的模式。①
首先,对于青少年人群,团体为其提供了得到同伴增强的机会,同伴给予经常与多样的增强,远比成人给予的增强更有效。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对于团体成员在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因为团体辅导“让学生了解并且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学生支持的”,团体成员“能够认识到别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问题,自己支持别人,也得到别人的支持,从而获得道义心,可以增进信心”。网络依赖的学生在团体中接触到与自己有着同样使用网络不当问题的同伴,这可以使其减轻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态寻求行为改变的方法。②
其次,团体辅导可以使网络成瘾的学生获得安全感。网络成瘾的学生因为对自身的问题投入较多的关注,而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优势及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使学生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因为对团体的成长做出贡献而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最后,团体辅导对成员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同伴之间既有支持又有监督,使得行为的改变得到长期的坚持和巩固。
2 辅导员对网络成瘾学生干预分析
辅导员在干预的过程中,有自身的优势,比如方便对干预对象进行筛选,对干预过程进行监控,对干预对象进行追踪回访;同时辅导员在干预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等。“成长训练计划”旨在利用辅导员的优势,弥补辅导员的劣势,利用团体辅导的原理和行为策略,对网络成瘾学生进行干预,具有科学性强,操作简单,效果显著等特点。
3 “成长训练计划”具体实施过程
3.1 筛选对象
首先根据成绩,班内同学评价以及辅导员的个人访谈,筛选出因为过度使用网络导致学业受影响的学生,其次排除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
3.2 确立目标和团体规范
(1)成长训练计划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锻炼身体,培养积极的心态。(2)团体规范:每个人签署《学业规定知情书》和契约书,每次会议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如果确实有事需请假。
3.3 实施方法
每周四下午5:30~6:30,召开为期一个小时的会议,每周召开一次,共10次。
3.4 采用测量工具
(1)Young的网络成瘾测试问卷,问卷共28道题目,得分超过16分即认为是网络成瘾状态。在团体辅导结束后进行施测。(2)自编期末考试复习周跟踪问卷。(3)自编效果访谈问卷。
3.5 每次会议内容及辅导员的引导作用
会议主要内容:团体成员之间互相认识,陈述自己学业问题的成因,对自己的现状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自己是否打算改变,是否尝试过改变,改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封闭式提问和开放式提问,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产生改变现状的动机。并布置家庭作业,要求上课全勤并保证每天2小时的学习时间。以后的每次会议一开始成员自己陈述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及遇到的困难。
辅导员的引导表现:用事实陈述现在学生面临问题的严峻性,现在是改变的紧要时刻。让学生明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大学生的意义。对于学生提出的在完成家庭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针对性建议。并引导全体成员共同解决。
4 实施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经过筛选最后有10人参加。以下是效果分析。
4.1 期末考试复习追踪记录分析
在期末考试前一周,对10位成员的作息,每天学习时间进行了追踪,追踪结果显示,每个人都能保证每周的最低学习小时数14小时,且都是超额完成。且作息时间相对比较规律。团体目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已基本达到。
4.2 网络成瘾问卷结果分析
10位成员有9位同学提交了网络成瘾测试问卷,其中只有一位同学得分17分超过16分,未摆脱网络成瘾;分数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上网的时间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得分越低生活受网络干扰越小,其中5位成员得分已降至10分以下。本次活动对网络成瘾的干预有效率为88.9%。
4.3 问卷访谈结果分析(表1)
表1
(1)该计划对同学们比较显著的影响是帮助学生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和养成规律的作息,占了77.8%。
(2)其次是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占66.7%。在活动开始我们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部分同学是因为厌学才开始玩游戏,因为高中学习比较压抑,心中有与娱乐放松的被剥离感,大学后想补偿自己,这与高文斌在网络成瘾原因研究中的“失补偿假说”相符合。“失补偿假说”对网络成瘾的基本解释为:上网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过程中受阻时的补偿表现。如形成“建设性”补偿则完成补偿,回复常态发展,即正常上网行为;如形成“病理性补偿”则引起失补偿,导致发展偏差或中断,即网络成瘾行为。③
(3)鉴于缺乏生活学习目标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④本计划需要改进的方向是在最后的环节加入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部分,进一步增强学生改善自身行为的动力。
4.4 期末考试成绩及大一不及格科目补考成绩分析
计划实施前10名同学的平均绩点1.46,计划实施后平均绩点为2.24,上升比率为53%。其中有7位同学的绩点上升到了2.0以上,达到了学校要求的毕业水平。另外绩点在2.0以下的三位同学也在积极备考,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状态。
5 总结
在本次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实施的时机比较恰当,选在大二上学期,干预比较及时,效果比较明显,在第二周时,学生的精神面貌已经开始有很大改善。虽然团体成员已经是大学生,但是部分学生仍然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关注陪伴以及鼓励;虽然不是所有的辅导员都具备心理学背景和专业的团体辅导经验,但是,本计划中摒弃了团体辅导过程中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活动和设计部分,只是简单地从约束学生上网行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角度出发,定期督促,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同时,既符合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也便于推广学习。实践表明,辅导员应用团体辅导原理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有效且高效。
注释
① 徐广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团体辅导现实疗法[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6):709-711.
2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现状及成因
2.1现状
创新创业工作在高校的推动中正在顺利的开展,高校辅导员以其特殊的身份在创业教育和学生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育人作用是高校中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辅导员的特殊性是多视角、多方位、多角度、最直接、最直观、最直觉的。所以其工作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优势。但现阶段,很多辅导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远远未达到国家需要、学校需要和学生需要。
2.2成因
我国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大都集中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类专业,人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也提出辅导员应具有除了“马克思理论”、“管理学”、“法学”等之外的学科基础知识,还提出应具有“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共九个方面的能力。就目前工作情况而言,多数辅导员仍将平时工作重心放在学生日常管理活动中,这种现象客观上减少了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比重,导致了辅导员创业辅导的能力偏弱;其次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未能充分将辅导员摆在正确的位置,也导致辅导员的参与度不深、参与面不广;最后高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也是近几年才开始,新的工作要求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在能力方面又可以让其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现在许多辅导员都没有接触有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实施,并且也没有得到创新创业培训,导致了辅导员对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无法进行有效的引导。
3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3.1积极引导大学生加深专业认识,正确看待创新
学生在高中填报专业志愿时,多数是听取高中教师的讲解,服从家长的安排与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毕业去向并无清晰认识和了解,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部分学生甚至对所学知识不管不问,把学习的时间用在从事各种社会兼职上,错误地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以后的就业并无多大作用,而各种社会兼职活动才能让自己的创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可以利用自己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形成正确的认识。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所在,而创新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支撑。高校辅导员可以向专业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专业知识对创新创业的重要性。
3.2有的放矢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可以以学生兴趣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与学生朝夕相处,他们能够利用自身所从事的辅导员的工作优势,积极组织和开展班级各项工作,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兴趣以及能力所在。学生自身的这些信息和特质在他们以后可能从事的创新创业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和特点,积极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有的放矢地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
3.3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