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5 14:59: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综合分析研判报告

篇1

一、职责履行情况。

作为民合警务区民警,我深知及时了解辖区内社情、民意的重要性。因此我经常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群众的工作情况,及时掌握我辖区治安状况,并结合辖区治安积极分子,开展群防群治使辖区近段时间发案率下降,群众满意度有所提高,无重大治安隐患。

同时结合公安系统正在开展的实有人口大采集活动,积极开展入户走访群众活动,了解群众在办理户口迁移,小孩报生等各方面问题,及时予以解答,简化办事程序,尽量上门服务,避免群众跑冤枉路。对辖区出租房屋进行登记备案、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及时办理暂住人口登记。

二、案事件通报。

鉴于我辖区情况,我建立了有效的巡逻防范制度和力量,安排专职、兼职防范力量双管齐下共同为我辖区人民的安全保驾护航。在下社区走访群众时注意对居民进行防盗防骗宣传,提高广大居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特别是针对盗窃案件的情况,除了安排专职巡防队员进行徒步巡逻与架网守候外,要求他们力争抓获现行,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下步工作措施。

在社区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有不足之处。社区民警工作的流动性和社区民警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群众在工作日到派出所找社区民警办事,但社区民警正好下社区工作,而不能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因此在下步工作中,一方面了解群众到派出所办事的规律将工作安排合理化,提高社区民警的办事效率,更好的做好群众工作。

第三季度述职述廉报告

各位代表:早上好!欢迎大家百忙之中参加XX年第三季度x警务区的述职述廉报告会,我代表x警务区全体民警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一、本季度发案情况、案情分析及预警安全提示

XX年第三季度警务区共发刑事案件0起,共受理治安案件1起,调解民事纠纷5起。这XX年第三季度发案数较XX年第二季度有所上升。在下季度的工作中,与警务区各村干部、群众在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争取发案率的下降。

二、积极工作,全面创建和谐社区

XX年第三季度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开展开门评警大走访活动、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服务群众、信息搜集、入户走访、巡逻巡查、值班备勤、案件办理等。

在情报信息搜集和入户走访方面,搜集咱们辖区的实有人口的信息,听取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随时帮助解决和我们业务相关的一些问题。

篇2

下一阶段,我国将以“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为重点,加强学校、社区等场所的防控工作,强化疫情监测、重症病例救治,科学合理使用防控资源,做好各项工作准备。

7月1日,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技组公布了我国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产品统一测试结果,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的8种产品通过了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产品统一测试。

这8种试剂由7家单位研制。据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杨哲介绍,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科技组向社会公开征集甲型H1N1流感快速检测试剂,共征集到93种。在此基础上,委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牵头,会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共同负责快速检测试剂的现场测试。经过初步筛选、调查核实、企业自测、现场统一复测等系列程序,在6月30日筛选出7家单位的8种核酸检测试剂。

7月2日,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世界卫生部长会议上说,中国将积极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以应对下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形势。

陈竺向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措施,并分析了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

陈竺指出,中国政府针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和发展趋势,计划修订国家流感大流行预案,及时调整防控策略与措施。下一阶段中国政府将加大监测力度,使检测网络覆盖全国50%以上的地级市,并通过在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增设实验室和哨点医院确保早期发现病例,及时跟踪掌握病毒变异情况。

7月3日,陈竺在参加世界卫生部长会议期间表示,中国政府针对聚集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已作好准备。

陈竺说,中国政府在此前就预料到甲型H1N1流感在继出现输入病例和二代感染病例后,将会出现少量社区、学校聚集性疫情。以往的季节性流感易感人群主要为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而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恰好为青少年和年轻人,所以一些国家最早的集中暴发都在学校。他认为,从7月开始学校将进入假期,这有利于减少最易感人群聚集性的感染暴发。

陈竺表示非常有信心应对下一阶段秋冬季可能暴发的流感疫情,中国的防控措施也一定能抢在时间的前面。

当天,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分析当前疫情特点和态势,研究部署下一步防控工作。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力做好下一步防控工作。

7月6日,梁万年在卫生部、教育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召开的防控甲型H1N1流感新闻会上表示:我国内地将逐步调整和完善甲型H1N1流感各项防控措施,并把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常态化和程序化。

新华社北京7月7日讯,为确保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需药品、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今年7月6日起,全面展开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药械的督查,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防控药械的违法行为。

根据安排,这次督查将集中力量对甲型H1N1流感发病地区的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储备、使用环节进行核查。防控药品核查的重点是磷酸奥司他韦胶囊、流感疫苗的研发、生产、使用、储备以及卫生部推荐的药品等重点品种。防控医疗器械核查的重点是《关于加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通知》涉及的医疗器械等重点品种。

7月8日,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

调整完善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措施。卫生部要求,对入境人员中有发热(≥37.5℃)或急性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全部转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排查和治疗,卫生部门在接到口岸检验检疫部门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接运。对所有密切接触者不再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由卫生部门实施居家医学观察或随访。对无固定居所的人员,可在住地或指定的医学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

调整完善诊断程序。卫生部要求各省(区、市)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专家组开展诊断工作。对辖区内续发病例,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辖区疫情情况决定,由省级、地市级专家组或医疗机构,综合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可以作为病例确诊的依据。

实行分类收治的治疗措施,加强重症病例救治工作。卫生部要求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应收治到定点医院治疗。对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的轻症病例也可考虑居家隔离治疗,具体情况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辖区疫情防控形势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自行确定。

卫生部同时要求有病例发生的地区要重点做好重症病例集中收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努力降低重症患者发生率和病死率。

新华社北京7月13日讯,在结合我国病例特点和治疗经验,借鉴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甲型H1N1流感最新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卫生部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并于当日印发。

管理方案指出,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是否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由定点医院经治医师按照有关规定,结合甲型H1N1流感相关诊疗方案和患者具体病情确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

人民日报北京7月21日讯,近日,我国一些地区在学生暑期集中活动中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为了防范甲型H1N1流感通过学生暑期夏令营、少年军校、集中考察、培训班等活动传播扩散,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卫生部等要求,加强暑期学生集中活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暑期学生集中活动中一旦发现疫情,活动承办单位要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

篇3

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改革上,对区、镇街社会治理工作架构进行系统研究、整体部署,初步搭建起区社会治理中心统筹调度、部门镇街分级负责、管区网格基础支撑的体制架构。

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制,突出区委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强化政府在治理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区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以及一名副区长分管社会治理工作。设立区社会治理中心,统筹指导考核全区社会治理工作。

配套开展镇街体制改革,调整了镇街内部机构设置,专门设立社会治理办公室;剥离城市街道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职能,交由所在经济功能区负责,从体制上推动镇街工作重心向抓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深入推进网格体系建设,将每个镇街划分为5-7个管区,每个管区又因地制宜划分若干类型网格,全区共划分为161个管区、1333个网格,形成了“镇街一张网、管区一大格、社区几小格”覆盖全区的网格化、扁平化管理体系。

二、构建“三大体系”

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谐、解决民生诉求、推动社会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整合全区各级各部门行政服务资源,统筹推进三大运行体系,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开展治理服务。

网格管理服务工作体系。依托网格化组织管理架构,把全区各级各部门工作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对镇街网格化工作,突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以网格化体系服务党建“三基工程”建设,将支部建在网格上,基层组织得到强化、镇街基础得到夯实、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部门网格化工作,尤其是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稳定、纠纷调解、民生服务等六大领域部门,以社会治理网格化为基础,建立起相应的监管服务机制,将部门执法力量和服务资源全部落实到网格中,确保安全隐患在网格中发现并化解,让服务不出管区、社区,实现了“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全天候、无缝隙管理服务。

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体系。成立区公众投诉受理处置指挥中心,将政府各部门涉及公众投诉的相关职能,如民生在线、政务热线、行风在线、数字化城管等,进行重新资源整合,并设立“一号通67712345”服务热线,24小时受理处置群众咨询、投诉、建议。以指挥中心为核心中枢,指挥调度全区各职能部门协调处置群众投诉各类问题,并对部门办理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建立起完备的非应急联动处置体系,保障群众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社会化公共服务工作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推进全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推动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通过建立社会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将全区涉及家政、中介、咨询和消费服务等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和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公众投诉“一号通67712345”服务热线,无偿为全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需求信息服务。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市民解决了各种生活难题,还通过群众需求信息的整合共享,培育了一批群众满意、政府放心的服务性企业和社会组织,带动了新区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实施“六化治理”

将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法治化理念和手段引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了社会治理各要素精确、高效、协同、持续运行。

网格化巡查。构建起覆盖新区全域的人工巡查“地网”和智能巡查“天网”,全区近5000名网格员,手持智能终端24小时不间断巡查,全面开展网格内基本信息搜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排查,问题处置核实和群众服务等工作;整合全区视频监控资源,对隐患风险易发区域进行可视化、智能化监管。利用网格化巡查这一有效措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在新区“蓝色海湾整治”“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大项目服务保障”等多项重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息化支撑。顺应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社会变革,建立起“互联网+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按照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服务架构,建设区、镇街和部门、管区三级社会治理信息支撑平台。全面整合公共事业、民生服务、劳动保障、医疗教育、环境资源等多部门、多领域数据资源,建立起500多万条信息的区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打破了政府各部门、社会和市场多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了与部门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稻葑试吹幕ネü蚕怼Mü对这些数据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实现了对应急、非应急事件统筹调度,做到事故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理;同时,也催生了“大数据”相关产业的集聚。

多元化参与。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政府各部门、群团组织等治理主体,尤其是引导驻区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引导社区群众参与社区自治,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出台《关于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奖励办法》,设立了300万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和50万元的专项奖励基金,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园、创意园、公益园,大力培育、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全区共有1500余家社会组织、10万名志愿者活跃在基层社会治理平台上。

社会化服务。坚持寓服务于治理之中,变“管控为主”为“服务为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社区服务体系,推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为居民提供“一站式”“零距离”服务,社区干部、网格信息员成为民生服务员、流动的“服务站”。新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关于率先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三个精细化”:即责任精细化、处置精细化、监督精细化,通过压实各级各部门网格工作责任,建立完善社会治理事项处置工作机制,强化对镇街部门社会治理工作的考核、监督、问责等一系列制度措施,确保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运转。

篇4

一、目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必须用创新的精神和发展的办法解决工作深入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树立大人口的观念,积极研究新形势下人口问题的新情况、新特点,科学研判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统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建综合改革示范县,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进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是转变职能,促进人口问题统筹解决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的思路是围绕“扩职、克难、转型、创新”来进行,综合改革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建立以下六大工作机制。

1.建立完善统筹协调机制

(1)突出领导重视。人口计生工作列入县区党政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专题研究不少于4次。实行县级领导和成员部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系乡镇制度。

(2)突出部门配合。各部门实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做好人口计生工作,出台政策措施要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衔接,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坚持评优树模,干部提拔重用计生审查鉴定制度。

(3)严格督查考核。建立综合分析、定期通报、年度报告、考核评比等制度,加强对人口大镇的重点剖析,实行乡镇末尾“黄牌警告”制度,认真开展乡镇、村(社区)分类管理升级进位活动。

(4)确保投入到位。人口计生事业费每年按人均0.5元递增,专款专用,及时拨付。

2.建立完善依法行政机制

(1)建立人口计生执法机构,确保编制人员到位。

(2)依法作好服务证、生育证、婚育证、独生子女光荣证、奖扶证的办理发放工作,严禁收取押金和管理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开展“阳光计生、诚信计生”活动,实行违法违纪有奖举报制度,解决突出问题。

(4)严肃查处违法生育。出现违法生育,既要处理当事人,又要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当年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达到80%以上。

3.建立完善优质服务机制

(1)健全以“县站为龙头、镇中心站为重点、乡普通站为基础、村服务室为依托、流动服务车为纽带”覆盖城乡的计生服务网络。

(2)坚持“防、查、治”并举,认真实施“母亲健康工程”,健康检查率、患病治疗率均达85%以上。

(3)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做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国家试点工作。强化“两室”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全面开展婚前检查和孕前筛查。

(4)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示范站创建活动,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温馨计生、亲情计生、和谐计生”服务。

4.建立完善宣传倡导机制

(1)突出教育先导作用,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及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创建活动。

(2)围绕生命、家庭、健康等主题,创新传播平台、丰富主题宣传,建立网上孕育学校、婚姻课堂、人口论坛等,扩大覆盖面,提高宣传效果。

(3)创建人口早教、青春期健康教育进校园、老年康乐服务基地。每年创建新型文化园区2个以上。

(4)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范围或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

5.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1)结合民生工程,整合现有政策,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励、扶助、补助、减免资金,确保优惠政策兑现当年无欠账。

(2)整合部门资源,实行“一部门一措施”,在子女入学、就业安排、农民工培训、扶贫贷款、集体林权改革、项目规划等方面对计生家庭进行“特惠”倾斜,推动计生优惠政策与民生普惠政策的衔接。

(3)实施“计生家庭创业工程”,完成年度创建任务。

(4)做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发放工作。

6.建立完善村居民自治机制

(1)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完善村规民约,实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新农村新家庭、村民自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2)按照村(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建好村计生活动室、服务室,落实村专干和中心户长的报酬,探索建立多年从事计生工作村专干的奖励保障机制。

(3)发挥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的生力军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生育关怀基金,实施“爱心助学”、“生育援助、大病救助”等活动,切实帮助计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4)建立“村为主、民自治、户落实、合同管”的群众工作机制,加强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三、评估程序

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择2个县区作为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示范县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报。每年初,由各县区人民政府提交创建报告,提出基本思路,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二)评估。当年10月底前,由市人口计生局按照综合改革评估方案,组织进行审核验收。

(三)命名。对达到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标准的,由市政府予以命名,分别表彰奖励5万元。

(四)上报。达到市级综合改革示范县标准的县区,作为省级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单位,市上进行上报,并给予重点支持。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创建活动是推动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县区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完善工作措施,认真开展创建活动。切实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篇5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模式及合同

我国房地产业界现在对房地产项目策划一般分为房地产战略策划模式、房地产全程策划模式、房地产品牌策划模式、房地产产品策划模式及房地产营销策划模式。对于房地产专业策划公司而言, 通常建议房地产开发商采取房地产全程策划模式,即从房地产公司拿地到建设、销售、物业移交全过程参与。该模式由原深圳万科冯佳先生提出, 以土地价值最大化策划为核心, 包含市场研究、土地研判、项目分析、项目规划、概念设计、形象设计、营销策略、物业服务、品牌培植等九个方面的内容,时间跨度自开发商拿地至项目建设、销售、物业移交、物业管理公司开始行使物业管理权之日止。

房地产项目的前期策划也与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密切联系, 许多项目都采取策划合同与销售合同合并签订的办法。在很多城市, 还出现了房地产专业策划公司免策划服务费、只收取销售费的新模式。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合同从法律上定性, 属于一种技术咨询合同。它具备技术咨询合同的法律特征:

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合同是受托人为委托人提供决策参考所订立的合同,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属软科学研究,凡属工程设计、工程验收、技术转让等实质性技术活动不属此类合同调整, 它主要发生在项目实施之前。

房地产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属于决策服务, 合同履行的结果仅为委托人可供选择的咨询报告。除合同另有约定之外, 委托人将受托人提出的咨询报告和意见付诸实施所发生的损失, 受托人不承担责任。

二、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重要性的表现

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成功与否,是房地产项目成功开发的关键。成功的前期策划,能充分挖掘项目的价值,并实现企业利益大化。而失败的前期策划,则足以让整个项目开发落败,从而让企业蒙受损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房地产市场,前期策划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缺乏前期策划或者前期策划不到位往往会给项目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通常在以下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2.1项目定位失误

开发商在高档区域开发低档房, 使土地资源造成浪费, 土地的级差效益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这种定位失误是最为典型的缺乏前期策划、 对区域因素缺乏研判的结果。

2.2功能定位与设计不匹配

有的商品房小区在设计功能、选料过程中与小区的功能定位脱节,或者有的高档商品房外立面、小区规划优秀,但功能设计低档、房型设计不合理, 与高档社区本身不相匹配。

2.3房型设计与套内面积控制的矛盾

有的刚需产房住宅小区, 却又追求过大的厅,过大的辅助设施面积,使套内面积大大超出需求对象的实际消费能力,套内面积大,虽然单价不高,但总价都大大超过消费承受能力。类似这种房型设计脱离市场定位, 套内面积控制与房型设计自相矛盾等并不少见。

2.4项目定位与实际规划建设不匹配

有的小区号称经济适用房,但错误地把城市规划的手法用到小区规划里, 大搞集中绿化、轴心大道丘陵式绿化、大型人工喷泉等等, 其结果是华而不实,徒然增加成本、增加购房者负担, 而居民住宅前后绿化却受到冷遇。

三、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的工作内容

房地产项目前期策划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工作过程,是开发商通过分析自身能力和项目条件,了解环境特性和趋势,制定项目开发什么样的产品、产品卖给谁、产品怎么卖、项目什么时间开发、项目怎么开发的战略部署。具体内容如下:

3.1项目市场调查分析

(1)城市的宏观环境:对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城市化水平、房地产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城市今后发展趋势分析。

(2)中观环境:对项目所在大板块即以区乡镇一级为基础,对此区域内的经济、交通、文化、人员构成,发展趋势,房地产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做进一步的分析。

(3)微观环境:本项目所在地块环境分析,竞争对手情况调查、同类物业情况调查,市场前景预测。

环境分析是从事房地产策划的立足点和根本前提,为科学的决策提供依据。只有深入细致地对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 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在变化中谋到稳定。

3.2目标客户群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房地产商可以准确的知道要“卖什么样的房子”、“房子卖给谁”、“怎样卖房子”, 也就是说市场能够帮助房地产开发商进行正确的项目定位,这些正是一个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市场调查还有助于房地产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通过市场调查可以了解市场的现状及其变动趋势,从而确定企业今后的经营方向;市场调查有利于房地产企业适时开发新产品。

3.3项目方案策划分析

(1)地块情况

对项目地块的交通、环境、周边配套,区域发展现远景做分析,全面阐述项目的“SWOT”,这是整个策划方案成功的前提,只有深刻分析地块各个方面的特性及利弊,才能找到项目的突破点。

(2)项目市场定位

所谓定位,是指企业为适应目标市场中消费者的特定需求,而设计和确定企业及产品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相对位置,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及企业形象相对而言的相对位置。所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市场定位就是在详细的房地产市场调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定目标市场,确定消费群体,明确项目档次,设计建设标准,使自身的房产项目有独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特色,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实现抢占或侵蚀市场的目标。

(3)项目产品研发与设计

项目产品是提供给市场的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某种需求的任何有型建筑物、构筑物、土地和各种无形服务均为房地产产品。主要包括物业实体及其质量、特色、类型、品牌等; 以及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附加利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及信任感的服务、保证、物业形象、开发商声誉等,即房地产整体产品=有型实体+无型服务。房地产整体产品有三个层次的内容: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及延伸产品。

(4)开发建设、营销、物管方案

对开发建设的周期、进度安排,开发分布做总体规划;对营销的的节点做出总体的进度安排。这里着重指营销策略的安排,在项目形象导入期、树立期、拉升期等不同的环节分别辅助以不同的策略组合来完成,从而实现总体的营销目标;而在物管方面则应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物业先期进入的方法在总体上对物业进行安排和部署。

四、房地产前期策划中规避风险的主要措施

4.1减少项目开发经济风险

一个好的前期策划方案,至少在市场调查分析、项目投资分析、项目规划建议、项目可行性总评估分析等四个层面为开发商提供项目决策依据。认真做好开发项目前期策划工作,科学指导项目开发,能够降低项目的开发经济风险。

(1)充分评估项目地块特征、开发商的实际开发能力,提供具有前瞻性、独创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策划方案,切实规避项目开发的经济风险。

(2)要收集好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获得开发土地的成本、开发地理位置、政府主管部门对开发项目规划控制指标、市政配套设施状况,自筹资金规模、建设规模等等。

(3)注重调查数据的来源和依据,注重资料的综合分析。分析论证要有科学性,对正式提交的方案要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和评定,使前期策划方案对开发项目真正起到指导作用,从而降低风险。

4.2房地产政策法规和政府有关措施的政策风险

目前国内房地产的发展受国家政策、行业法规制约影响大,在前期策划过程中应充分分析国家的行业政策、税收信贷政策,比如“9070”政策、限购限贷政策及政府的控规调整等规避项目开发的政策风险。

4.3对项目开发的市场风险

房地产项目由于建设期比较长,且目前调控政策日趋严厉,由于市场供应及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市场风险必须严加控制。重视营销,加快出货节凑并及时回收资金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最佳方式。

4.4 前期策划的时效性风险

篇6

“数字城市”基本仍是一个概念,很难界定哪些是属于数字城市的内容,到了什么样的信息化水平可以看作是实现了数字城市。但它并不是一个虚拟的东西,也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它是一个在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用,无处不在的“系统”。“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其战略目标是实现城市各种数据的整合,使之便于共享和容易使用,使我们的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社区和个人都能方便有效地进行网上办公、网上查找信息、网上学习、网上工作、网上休闲等等。

2如何建立数字城市

城市数字化建设,将改变地方政府的工作机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这是―项多赢的工程。

(1)地方要积极,因为是地方的工程,需要地方提出需求,将来是否使用、活用、用活也在地方。因此地方要有热情做,在此前提下,技术支持方和地方政府主要如下事宜:顶层设计,要统筹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建设方、用户者沟通协调;在建设后期,即试运行时期,建设方、用户方要根据建设实际调整机构、人员、设备和工作流程,以适应新的工作机制。

(2)城市数字信息是基础,在有了城市数字信息的积累,统一城市空间基础,统一统计口径,所有事情都在同一张空间地图数据的统一口径上进行,研判的事情才能落到在同一个位置、统一说法上进行讨论和处理,才能谈到数字建设城市。

(3)因为数字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城市数字信息的积累,更需要多部门协调,还需要协同方方面面。中小城市组织管理协调比较容易,需要的资金比较少,城市数字信息比较容易采集和积累,甚至可以高起点地直接建设数字城市。

(4)数字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先进性和协调性,即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五个结构层,及标准和基础设施两个体系建设。每个层次工作与建设单位沟通后,可以直接采用成熟的技术。从建设进程角度考虑,数字城市建设分3阶段,第1阶段考察、调研和前期准备。第2阶段建设的具体实施,第3阶段建设后期,以及建设完毕的后续工作。

①第1阶段考察、调研和前期准备。经过建设方考察比较,确定技术支持单位,作为建设的总设计方;确定网络布设设计实施和运营的网络技术支持单位;确定硬件采购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支持单位。考察比较全确定数字城市建设的结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确定建设的硬件、网络、安全措施等硬件基础设施,平台所用服务器操作软件、数据库建设软件,应用示范行业的成熟专业应用软件等,这些考察确定过程,形成调研报告,经专家论证修改后进行存档。

②第2阶段建设的具体实施。数字城市建设正式启动。根据调研报告,技术支持单位与市领导、各技术单位等密切沟通,确定相关事宜且,编写设计书,网络、硬件、软件等。技术支持单位编写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书经专家论证、修改完善后,开始实施。实施过程中,在细节上与政府反复沟通后,确定包括同应用示范行业反复商定配合业务流研制的应用功能,调整开发技术路线。

③第3阶段建设后期,以及建设完毕的后续工作。政府将平台和示范应用系统部署在城市政务服务中心。涉及业务流的示范行业公安、规划和城管,根据系统业务功能,调整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确定人员、机位,培训技术人员,在实际运行中建设完善的数字城市良性运行模式,保证数字城市作为常态化建设方式持续下去。

(5)在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先进技术,以“―库、两平台、多个示范应用”为建设模式,构建时空信息数据库,搭建政务和公众服务两个平台,建设公安、规划、城管、地下管线、应急等多方面应用系统,实现城市各类资源分建共享与城市智能化管理。使数字城市拥有一个指挥枢纽,一套地图,一张网,一套城市信息建设的标准体系和一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

①一个指挥枢纽,就是数字城市指挥枢纽。指挥员,可以坐镇大屏幕前,根据自身权限所及,访问各行业系统的服务器,通过切换大屏幕的显示通道,可以获得运行公众网、政务网上各类信息。将获得的各类信息,综合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对下在城市发生的事情做及时的处理。各行业系统服务器,通过物理网隔离,保证数据安全。

②一套地图,全城各行业服务器上运行同一空间布局图。影像地图、二维地图、三维模型等几种形式地图。在同一种地图上,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访问者不同的权限,所展示的内容只有详略不同,绝不会有空间位置的差异。系统操作人员可以在计算机的提示下,对地图进行适时更新,保证地图跟上城市的发展变化。

③一张网,全市在一张网上运行公网公众平台和政务平台。两个平台上分别运行各行业的应用服务系统,目前有城管、公安、应急、规划和地下管线共5个应用系统。公众平台为百姓提供服务,百姓可以通过平台获取信息、表述自己的需求。政务平台上运行各应用系统,为行业提供信息化办公服务,逐步实现城市全面信息化。

④一套城市信息建设的标准体系。开发接口免费开放,平台上有文字说明平台建设,系统开发的体系标准,包含平台运营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平台环境支撑体系、时空信息数据体系等。

⑤建立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RS)站,可以为城市气象、导航定位、物体跟踪、公安消防等提供精度厘米级的动态实时的GPS定位服务。

⑥数字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和世界最先进的倾斜摄影测量技术。

篇7

(二)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得到满足。一是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全面落实。向社会全面公开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范围、项目和标准,主动接受群众监督。2013年全区免费施行“四术”2826例,免费查环124006例,免费查孕11469例,免费发放避孕药具6000余盒,做到了应免尽免。二是全面启动第三轮农村母亲健康工程。区计生服务站组建2支技术服务队深入各乡镇进行健康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38292人,查出患病人数达19268人,治愈12301人,并为所有检查妇女建立了健康检查电子档案。三是普遍开展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工程,大力推行优生监测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免费优生促进工作,在原有4个检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到目前的19项,截至目前,全区共有3872人接受孕前优生检查,查出患有各种疾病的183人。对717人进行了妊娠结局随访,发现64例不良妊娠对象。

(三)群众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显著提高。我区牢固树立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多种形式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婚育观念转变。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报刊、网络等强大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共有100多篇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二是通过印制集生殖保健、优生优育、避孕节育以及计生奖扶等知识小折页和精美计生春联、计生挂历以及制作洗脸盆、围裙、手提袋、雨伞、纸杯、指甲刀等实用性强的计划生育宣传品15万份(件),进村入户免费发放到群众手中,提升宣传实效。三是加强人口文化设施建设,全区先后建立起20多个人口文化一条巷、七里铺、马家湾百米生育文化墙,将人口生育文化与环境卫生、古今中外文艺作品有机融合,提升宣传品位,增强人口生育文化的渗透力。与终端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在各住宅小区制作了200多块商业与计生宣传各占一半的公益性广告牌,在各主要交通要道和人口密集地设立了大型宣传牌,在村(社区)级建立了生育文化大院,让群众亲自体验到了人口文化的魅力。四是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5.29”协会活动日、7.11世界人口日等时机,广泛开展计划生育集中宣传和服务活动,使计划生育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计划生育家庭得到更多实惠。2013年全区新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112人,目前共有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482人,共发放奖励扶助金44.88万元,为3452个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兑现计划生育保健费41.4万元,为3户农村放弃再生育指标家庭兑现放弃奖励费1.8万元,为216个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发放补助金14.53万元;为2595户计划生育家庭6934人补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费13.87万元,为1016人购买了计划生育手术、母婴安康、意外伤害等保险,保险费用达1万元。春节期间,我局走访慰问了计划生育家庭25户,发放慰问金1.4万元。5月30日,我局联合区妇联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纪念中国计生协成立32周年资助计生贫困家庭女童仪式,为20名区外、市外独生女及农村双女家庭女童每人发给300元资助金、一个书包、一套学习用具,在社会上营造了关爱女孩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一是从3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内集中开展了流动人口清理清查活动,逐人逐户进行拉网式排查,切实摸清底数,完善流动人口管理台帐,及时更新全员流动人口信息库。二是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在本地生育信息的交换、核查、补充、反馈工作。实现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动态管理,全区网络覆盖率达100%。目前共提交流入流出人口37419条,应反馈重点管理对象1341条,已反馈1234条,反馈率92%。三是加强区域协作。目前,我区与省内外21个市、36个县(区)签订协作协议,加强协作交流,定期进行协商、通报和反馈,实现两地信息交换和服务管理工作的无缝衔接。四是开展“情系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专项活动,将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计划生育进行“同管理、同宣传、同服务”,组织开展了“送服务、送健康、送温暖”和“五个一”服务活动,推进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五是实行网格化管理。投资236万元,在南市办事处率先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信息管理服务平台”。根据地域特征和人口规模大小,按照“距离相近、便于管理、宜于服务”的原则,将辖区社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员,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精细化。8月6日,在全市创新人口计生服务管理观摩现场会进行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8月24日,我区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现场推进会进行总结推广。

(六)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完善宣传倡导、利益引导、全程服务、严查“两非”、考核评估的长效工作机制。今年,计生、公安、卫生、药监、妇联等多个部门联合先后3次对辖区内10余家公立、私立医院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查处的医疗机构进行了限期整改,并发现查处“两非”案件1例。进一步强化出生实名登记的管理力度,目前,全区共出生实名登记5239人。继续推行二孩全程优质服务、二孩生育定点接生、出生死亡报告、终止妊娠申报审批、只给一次机会等制度,对二孩生育对象的孕情监测和跟踪服务实行乡村干部承包责任制,缩小人为选择性别的空间。

(七)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区基础建设累计投资800万元,新建乡镇计生服务站3个,其中2个已竣工;维修改造计生服务站6个,目前,已全部竣工;创建新型农村示范社区5个。全区技术设备投资40多万元,对15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计生服务站老化的B超机进行了更换,统一配备了便携式B超机,为5个乡镇、街道计生服务站配备了计划生育信息管理终端机,为区计生服务站新添置了1张升降式综合妇科检查床。继续深入开展省市计划生育新农村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创建活动,已成功创建3个省级、23个市级计划生育新农村、5个省级先进社区。全面启动人口计生信息化“一证通”应用项目,实现了独生子女光荣证、二孩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奖励扶助光荣证等相关证件办理或补办办公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有效降低了办公成本。

(八)计划生育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全区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定期对区、乡两级计划生育执法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人口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社会抚养费征收和行政处罚案件严格按照立案、调查取证、听取申辨、决定、送达、执行等程序进行,征收的社会抚养费和罚没款全部上缴财政,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在全区大力开展计划生育依法行政自查活动和争创依法行政示范乡镇(街道)活动,不断提高计生依法行政整体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监督检查制,用制度约束和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九)计划生育干部素质不断提升。进一步提高我区各级计生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在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培训外,我区通过以会代训、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先后对各乡镇、街道计生主管、统计、奖励扶助工作人员、B超操作人员等进行了全面培训,共举办培训班10次,培训人数达600多人次。同时,各乡镇、街道对村、社区计生专干进行了培训。不断充实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经多次与区人社局、区编办协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6名大中专以上学历计划生育专业技术人员(临床、影像各3名),缓解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村级基础工作较薄弱。村级计生管理服务不规范,工作制度、约束机制、目标管理不健全,计生协会机构不健全,作用发挥不好,计划生育的管理与服务相对滞后。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群众生育男孩的愿望仍很强烈,特别是二孩出生性别比高于103-107正常值,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工作任重道远。三是计划生育行政执法难度加大。对部分“社会人”、非农人口和下岗工人的违法生育行为缺乏制约手段,违法生育查处工作任务重、困难多;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低,经济处罚不到位。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流动人口数量庞大,日益剧增,人口流动性大;区域协作不够密切,各相关职责履行不到位;流动人口底子薄弱,违法生育现象时有发生。五是基层计生队伍不稳。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部分乡镇仍存在挤占、拉用计生专干现象,村级计生专干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充分,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领导包抓督查制度。建立区人口计生局领导干部包抓联系点制度,局系统副科级以上领导每人负责包抓2-3个乡镇,局主要领导及包片领导带领干部先后多次深入乡镇、街道督促检查和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基层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加大对重点项目及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督促落实力度。

(二)建立四项工作通报制度。今年,加大了对各项重点工作的通报力度,建立了计划生育质量指标抽查、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运行、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系统运行、计划生育日常工作等四项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坚持每季度通报一次,每次通报结果将纳入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工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连续受到两次及两次以上通报批评的,启动计划生育工作“三问”程序,由对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相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三)建立定期汇报制。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各乡镇、街道计生主管会议,逐乡镇、街道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重点围绕季度“三查”、节育措施落实、示范点建立、重点项目建设、清理清查、两库建设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

(四)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今年,加大抽查工作力度,对一些乡镇、村进行重点解剖、典型调查,对重点工作进行专项督查,一季度一排名,对于在省市抽查中问题严重的、年终排名后三位的乡镇,乡镇、街道计生主管向区人口计生局做书面检查,问题严重的,由区人口计生局给予乡镇主管诫勉谈话。

(五)加强干部作风转变。狠抓基层干部队伍和行业作风建设,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到查实情、说实话、抓实事、报实数、求实效,杜绝弄虚作假、瞒报、漏报、不报。坚决纠正不上班、不下乡、遥控指挥、不学习等现象,转变工作作风,区人口计生局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不定期抽查各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上班情况。

四、2014年工作计划

1、稳定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探索建立人口均衡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困难大、问题多的重点区域以及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员、住宅小区育龄妇女等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违法出生。

2、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积极探索流动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的措施和方法,重点开展跨区域和跨部门合作,建立完善出生人口性别信息共享制度和区域联动打击“两非”长效机制;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加大“两非”案件打击和联合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重点生育对象的跟踪服务,全面落实生育全过程的严格管理;深化关爱女孩行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女孩生存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继续推行出生实名登记制度。

3、强化基层工作。加强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基础帐卡册,推进规范化管理。坚持工作重点下移、关口前移,落实村一级工作责任,进一步夯实基础。

4、强化宣传教育。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5、全面兑现计划生育各项奖励优待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扶和特扶制度,扎实做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发放工作,切实抓好奖励扶助工作,全面兑现农村独生子女保健费和农村放弃二胎一次性奖励政策,确保各项奖励政策兑现率达100%。抓好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的衔接工作。

6、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在抓好省市区重点镇和9个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的同时,全面推进乡镇确定的农村计划生育示范点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

篇8

这一系列入室盗窃案件的告破,使__这座海滨城市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此案的快速侦破,只是近几年来__市公安局科技强警所结出的无数果实中的一颗。

在实施科技强警建设中,__市公安局积极贯彻“加快建设,突出应用,注重创新,强化培训,搞好保障”的工作思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建成公安科技强警的“五大体系”,即:信息化框架体系,公安信息综合分析运用体系,信息侦查技术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公安信息应用体系等。并迅速推进实战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警务工作效能。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科技强警战略的实施及其显现的成效,已成为__全体民警谈论的热点话题。联接__公安所有科、所、队及社区警务室的公安信息网络,传递着各类警务信息和公安工作指令。实有人口管理工作平台,治安工作平台,案事件工作平台,外事管理工作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交通管理工作平台等“九大信息应用平台”和“公安综合应用平台”的运用,加强了各业务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实现了数据关联查询和自动比对的高度共享,为全体民警应用公安信息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__市地处##半岛最东端,辖3市、1区和两个开发区,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近年来,长年居住的外国人已达8000余人,每年暂住、流动人口800万人以上。人、财、物的大流动,增大了社会治安管控难度。

__市公安局全力加快科技强警建设,有效增强了公安机关在动态、复杂环境下驾驭和控制社会治安的能力。人口基本信息数据库、出入境人员信息数据库、安全重点单位信息数据库、警员基本信息数据库、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源库、在逃人员信息资源库、被盗抢汽车信息资源库、机动车/驾驶人信息资源库等八个信息资源库已经全部建成。截至目前,全市人口基本数据库录入常住人口数据2490446条,暂住人口数据439385条;出入境人员信息数据库录入信息313944条;全市警员基本信息录入2657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768条;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录入17667

条;在逃人员信息录入388条;被盗抢汽车信息录入304条;机动车信息资源库全面完成数据入库,内有550621条机动车、606341条驾驶人员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使用,构成了全市公安信息应用的框架和基础,在各项警务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基于各种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他们不断加大治安、交通、消防等方面的智能化防范科技建设,形成了现代化社会管理治安防控体系。他们从智能化、人性化交通管理入手,对交通指挥、交通诱导、交通组织、静态交通管理等交通指挥控制全面进行升级,所辖的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全部开通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监控点总数达到149个,冲红灯自动拍照71个,电子测速38个,电子治安卡口23个,等等,形成了完整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他们先后投资509万元,在全市23处卡口,112个路口,25个治安复杂地段和区域,1608家重点单位、要害部位,69个新竣工居民小区,安装了2083个监控摄像头,建立了城市动态电视监控系统。他们在110出警巡逻车、保安公司银行押运车、出租车等安装了GPS车载终端430多部,广泛应用GPS卫星定位系统,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公共车辆调度服务网络。他们在全市836家宾馆、旅馆全部安装了旅馆业治安信息系统,系统覆盖率达到100。他们建起了机动车修理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机动车维修单位的管理控制,堵住了非法机动车的销售渠道,有效遏制了盗抢机动车案的发生。他们综合运用计算机、通讯、语音集成、网络集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建成了一套高性能的电话语音举报系统,现已接受2153人次语音报警,直接破案68起,间接破案4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人,其中上网逃犯8人。

今年5月下旬,__市经区连续发生3起“探宝”诈骗案件,涉案金额7万余元。侦查人员通过信息网络确定3起案件应系湖南新化籍的外来人员所为,从而索定“目标”。然后通过治安信息管理系统,获取经区某旅馆入住一批湖南新化籍外来人员的信息,以信息网络导侦,快速抓获了6 名犯罪嫌疑人。

近几年来,__市治安、刑事案件大幅度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和火灾事故明显减少,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据《20__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__市城市秩序与安全指数排在全国三甲行列,被认为是全国“最有安全感的城市”之一。

快速反应,痛击犯罪,现代科技锻造神警利剑

__市公安局以建设现代化的公安指挥中心为支撑,紧紧抓住接警快、出警快、处置快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去年9月20日,全市110、122、119实行了“三台合一”,集中接警,统一调度,就近出警,无论是群众有何报警求助,只要拨打3个求助电话中的任一个号码即可,群众报警更加便捷。

9月5日,__市区戚东夼居民区的姜某家遭到一伙歹徒抢劫。姜某被歹徒用胶带五花大绑捆在椅子上。歹徒抢劫后迅速驾车逃走。姜某用脚趾拨打了110。由于姜某嘴被塞住,无法讲话。公安民警根据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显示的电话号码,准确定位,火速出击,迅速解救了被害人。不足20分钟,出击迅速的民警在距市区30华里外的一路口处,将4名抢劫歹徒截获。

__市公安局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各基层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录入在逃人员数据的系统。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等公安信息为分析发案规律做好预警准备奠定了基础。20__年,全市运用网上查询比对,抓获各类逃犯247名,同比增加30.9。

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和最新式的监测跟踪手段使__警方受益匪浅,他们在快速反应与办案效率上往往胜人一筹。连续两年,在公安部组织的全国“网上追逃”、“网上打拐”等专项行动中,__警方抓获的在逃嫌疑人数、侦破案件数等多项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遥遥领先。

据悉,__市公安局建立了DNA数据库及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等,购置了文件检验仪、语图分析仪和刑侦专业视频模糊图象处理系统以及数码摄录象器材。各县级市局、分区刑事科学技术室硬件建设均已达到二级标准。在公安部部长批示督办的“5.4”涉外杀人抢劫案中,侦查人员综合使用了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户籍信息管理系统、旅馆业自动报警系统、CCIC信息查询系统、刑侦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等5套信息系统。节约了大量成本、极大缩短了调查时间。为案件的成功破获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省厅挂牌督办的“20__.1.29”杀人案件的侦破过程中,技术人员将提取的犯罪分子的DNA信息与收集到的DNA数据进行全面比对,认定桥头镇、温泉镇等地发生的五起案与“1.29”案具备并案侦查的条件。确定目标,展开排查。于20__年4月13日抓获犯罪嫌疑人夏荣清,成功破获了

“1.29”杀人案件,并带破系列案件7起。今年以来,全市DNA测序仪在120余起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其中在63起重大刑事案件侦破中发挥直接作用。利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直接认定案件213起,带破案件760余起。

在完善公安资料数据库查询系统的基础上,他们全力构建“大网侦”格局。缩短侦查反应时间,提高准确抓捕率。今年以来,通过网络侦查,已破获各类刑事案件36起,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50余人,其中公安部上网逃犯5人。

近几年来,高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为公安机关侦破案件、追捕逃犯、提取罪证等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侦破一些重大、疑难案件中,全是用高科技手段索定了‘目标’。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科技成为了打击犯罪的导航仪。据统计,20__-20__年的4年间,全市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直接破获刑事案件分别为466、635、714、823起,技术破案率分别达到20.1、23.5、25.7、26.5,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共发命案61起,破案54起,破案率88.5,其中有三个局命案全部破获。

着眼实战,更新观念,科技推进警务机制创新

__市公安局立足于“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公安现实斗争服务”,提出了“建设是基础,应用是核心,创新是灵魂”的口号。他们以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公安工作模式,以网络化整合公安业务资源,全力推出了“五大机制”创新。

以“三台合一”为契机,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在110、122、119“三台合一”后,他们在__市区、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设立四个集中接警区,各集中接警区以“网格化”划分若干个出警警务区。110报警服务台直接通过350兆车载台、手持台下达指令到一线巡逻民警。各接警区实行了“1125”

网格化巡控出警制度,即:每一公里半径设置1个出警警务区,配备1辆警车、2名警察,保证5分钟内赶到现场。

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创新侦查工作机制。通过违法犯罪信息研判平台,及时获取外地犯罪信息和本地刑事发案信息,及时掌握发案类型、重点地段、时段、作案高危人群等规律特点。充分利用互通互联、关联查询的优势,积极开展网上排查、查证工作,查找各种破案线索和证据。形成了公安机关的网上追逃、刑科鉴定、实时比对、精确制导等现代化的侦查破案新机制。20__年以来抓获本地逃犯261名,抓获外地上网逃犯166名,__追逃工作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依托机关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创新办公机制。__市公安局及各直属单位均实现了内部公文的收、发、办、查询、传阅、归档等全过程的自动化处理。紧急工作信息可通过移动警务通系统用短信的方式送达每一名基层民警,方便快捷,及时准确,使民警们从繁重枯燥的手抄、脑(笔)记的工作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

以智能化交通指挥控制系统为基础,创新交通管理机制。他们建成了由闭路电视监控、电子测速、冲红灯自动拍照、智能绿波四个子系统组成的电子警察系统,民警由过去在固定岗点指挥交通变为流动巡逻管理交通。__是全国第一个城市中心城区“三无”(无岗台,无岗亭,无护栏)的城市。目前,__市区电子警察管控道路范围占市区道路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__市“畅通工程”被评为全国一等管理水平,授予“模范管理城市”奖牌。

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模式,创新服务机制。他们在治安、派出所、法制、户政及出入境、交通管理等方面基本实现网上办公。将包括机动车挂牌、驾驶员学习报名、违章查询、消防报批、护照表格等群众需要的各种申领报表、信息查询等信息,能上网的全部上网,方便群众网上下载、查询。出入境管理实行人口基础信息系统、特殊人员登记备案系统、法定不准出境通报备案系统的“三大管理系统”的互联。大大加快了办公效率。前台业务接待每人次由原来的5分钟,缩短为2分钟。审批一个证件由公安部规定的15个工作日、省厅规定的10个工作日,缩短为7天。据统计,

篇9

卫生计生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肩负着重要职责,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主要责任部门,又承担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任务。风险沟通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应急管理全过程,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工作的重要内容。风险监测是风险沟通的重要前提,舆情检测是风险监测的重要手段。九年多来,12320卫生热线积极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广泛的防控知识宣传和实时舆情监测,在卫生应急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提高"12320"的公众受用率、知晓率、使用率,国家12320管理中心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面积的主题宣传活动。公众打进热线,咨询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咨询接种乙肝疫苗、戒烟的有效方法等健康知识,有投诉医院乱收费和挂号难等各种医疗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实践证明,12320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地位,已成为卫生应急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12320卫生热线的主要职能与作用

12320卫生热线自1996年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开通以来,承担着向公众传播卫生法规和政策信息,接受公众咨询、投诉和举报,引导公众科学就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分析与反馈等职责,已成为卫生计生部门传递政府信息、了解社情民意、回应社会关切、传播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1]。由此可见12320热线的主要职能与作用,同时卫计委表示未来还会加大力度建设宣传12320卫生热线,使之成为信息化时代让民众满意的政务公开平台。

对外12320是卫生部门的服务窗口、宣传平台、沟通桥梁,对内12320则是具有指挥、协调和督办职能的枢纽,同时,也可帮助卫生部门了解社情民意,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2卫生应急工作的要点及要求

目前全国卫生应急工作要求总结为:继续围绕两大任务"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②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针对性的抓好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是一切活动前提,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体系,着重强化卫生应急准备,不断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进而完善全市卫生应急管理,保证在提高全社会卫生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前提下能够做好卫生应急工作。

2.1强化紧急救援基地管理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基地日常管理和内涵建设,能够进一步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的有效进行。根据上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管理规范办法,制定市、县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管理规范,并且强化市、县级基地的运行管理,领导加强基地的督查指导、培训演练,在强化规范、标准和程序的同时,重点在突发事件院前急救、伤员转运等方面加强训练,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的实战能力和应急水平。

2.2加强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 全国应开展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在乡镇也需制定相关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标准,在提升市级卫生应急工作示范的基础上,同时提升乡镇整体水平,力争在短时间内乡镇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同时,将各市县区按照省级建设标准,建成更高水平的卫生应急规范化县(区),并且通过积极开展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和水平。

2.3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 面临近年来多种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如非典、禽流感等,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监测、检测和应对能力建设,进而提升传染病疫情的早期发现、报告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各省市部门应主动了解其他突发事件风险因素分布,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和相互通报机制,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合力。依托系统硬件,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覆盖率和评估结果的利用率,通过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4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和演练 强化卫生应急队伍管理,首先应当及时调整全国各地卫生应急队伍的素质,全面加强培训及突发事件演练,进而能切实提升卫生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水平。其次积极开展卫生应急综合演练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演练来增强应急队伍的综合素质,强化应急意识,各医疗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院内专项演练,培训和检验队伍,进一步提高实战能力。

2.5强化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及重大活动保障 卫生部门应当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想方设法的救治伤病人员,科学开展实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卫生防疫工作;充分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做好人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工作,加强输入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等检测技术储备和应对能力建设,提高早期鉴别能力;在通信联络和信息资源方面始终保持高度警觉和畅通,任何时段的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都要到位,确保能有效监测、预警和应对每一起突发事件[2]。

3 12320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用对策

3.1 强化12320卫生热线的重要性 12320卫生热线应在卫生计生部门的统一指挥下,积极与辖区内的卫生计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卫生监督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构建包含卫生计生部门、卫生热线中心和各联动单位的应急响应联动组织网络和共享平台,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联动,优势互补和日常互动,最终实现跨部门、跨层级、多主体合作的应急响应有效机制。

3.2加强对12320话务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综合卫生热线在卫生应急工作中的职责,应统筹规划,制定卫生热线的卫生应急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全国12320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培训规划,并加强对各地卫生应急培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培训应以提高卫生热线管理人员和咨询人员的应急业务技能、增强其应急意识、更新其卫生应急知识为目的,以提高卫生热线整体卫生应急业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要建立定期培训制度,针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卫生应急相关事件的特点,开展卫生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防护等技能培训。对12320卫生热线咨询员,重点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卫生应急相关事件早期征兆识别、舆情预警、应急咨询、风险沟通等知识技能的强化培训。

3.3积极有力的宣传12320,使其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 首先各省市要把开展12320宣传活动作为卫生部门加强建设服务型机关、机关作风建设和强化卫生应急工作的一项重要且有效的措施,应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制定专项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保证宣传活动计划、经费和人员的落实,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进而保证卫生应急工作的有效进行。其次各省市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将12320卫生热线有效的宣传。利用社区平台、服务窗口、系统内部的宣传渠道和资源,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新颖活泼、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同时,要把宣传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结合起来,建立12320宣传的长效机制。

通过对12320的大力宣传才能保证公众对12320热线的了解及加以运用,更是卫生应急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

4结论

综上所述,12320卫生热线有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引导人们科学就医,面对突发状况能够第一时间通过12320进行了解与应对。同时,作为卫生部门通过12320能第一时间将当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及注意事项传输给大众。12320的宣传工作是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可能还未深入到每个人,因此要大力、有效宣传12320卫生热线,将健康带给每个人。

篇10

深入贯彻市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区“两会”精神,围绕创建“全国食品最安全城区”的目标,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原则,突出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对象和重点时段,深入发动基层、动员群众,集中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升全区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公众饮食安全。

二、工作目标

通过此次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规范和质量标准,进一步强化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和安全监管,查处和侦破一批涉及食品领域的违法犯罪案件,使我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增强消费信心。具体目标是:

食品生产经营者整体持证率达到70%以上;大宗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控制在5例/10万人以内;消费者食品安全满意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食品安全科普宣教普及率达到85%以上;小作坊、小商店、小餐馆、小食杂店、小摊点等“五小”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普查建档率达到95%以上,地下“黑窝点”基本得到清除;各街道分别建设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1处以上;积极推动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建立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通过委托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等方式,加大抽检力度,提高综合监控能力;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对所销售的保健食品索证率达100%,保健食品违法违规广告得到有效清理;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覆盖面达到100%,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主要整治任务

(一)初级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

整治重点:生产、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违法违规行为。

1.以蔬菜高毒农药问题为重点,严查、严打在蔬菜、果茶生产中使用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和技术指导,严防超范围使用农药。大力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中的违法添加行为,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农药的“黑窝点”。

2.继续以“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为重点,对禁用物质实施查禁和监管,严防向牛、羊等养殖领域扩散和蔓延。加强抗生素和饲料安全问题隐患排查整治,加大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奶站整治,严厉打击在生鲜乳中添加违禁物质的各类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非法收购站点。

3.继续以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使用和孔雀石绿等非法添加为重点,采取强有力的监管措施,督促水产养殖企业严格标准化生产和健康养殖,依法、科学使用水产用兽药及加药饲料,建立规范的养殖销售档案。集中开展用药执法检查,依法清缴禁用药物,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整治重点: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

1.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登记制度落实,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食品黑工厂、黑作坊、黑业户。

2.加强对获证企业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持续保持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违规行为。

3.督促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不断改进生产条件,并对符合条件的发放核准通知单,准予其合法生产,帮扶基础较好的小作坊尽快转型,并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全面推行小作坊生产报告承诺制度,建立小作坊基本信息档案,完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审查、登记机制,列入监督抽查计划。

责任单位:质监分局、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三)食品流通环节。

整治重点:无照、超范围经营食品及经销过期变质、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1.严格市场准入,落实食品质量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质量承诺、索证索票、不合格食品退市等制度。

2.突出批发市场及周边、小食杂店,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以及经销过期变质、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水产品经营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化学物质等违法违规行为。

3.加强对食品集贸市场管理和流通领域食用农产品的监管;抓住流通环节运输、仓储、销售等重点部位,切断假货流通渠道,摧毁假货集散地。

4.加强流通环节食用油监管,突出散装食用油的清理规范,维护流通环节食用油安全。

责任单位:工商分局、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餐饮服务环节。

整治重点:以食用油、肉类、乳制品、酒类、食品添加剂、调味品和餐饮具消毒为重点,深化餐饮服务环节专项治理。

1.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落实餐饮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严格推行餐饮业原料进货索证、台帐登记及验收制度,监督企业建立餐厨废弃油脂及废弃物定点回收制度。

3.加强对学校周边、建筑工地食堂、农家乐旅游餐饮和小饭桌、小型餐馆、小吃店、路边店、餐饮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严厉查处经营使用过期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及原料等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分局、区教体局、区城市规划建设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旅游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畜禽屠宰和肉品流通重点领域。

整治重点: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私屠滥宰、屠宰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非法入市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1.强化活禽、生猪、肉牛、肉羊等畜禽的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严查未经肉品品质检验或经检验不合格的肉品销售等行为。

2.加强肉品市场经营管理,严格猪、牛、羊、禽类入市备案管理制度;监督市场经营单位和业户落实进货索证索票、台账登记、销售提供追溯小票等管理制度,规范肉品市场经营秩序。

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农业局、工商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六)食品相关领域。

整治重点:无证照从事食品包装物生产、餐饮具集中消毒经营服务等违法违规行为;经营假冒保健食品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占路经营和非法早夜市的整治力度。

1.加强对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执法检查,查处不符合消毒工艺流程、使用不合格消毒产品以及消毒餐具包装和标签内容不规范等行为。

2.加强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查处使用不合格餐饮具、自行消毒不符合规范等问题。

3.依法查处生产加工不合格食品包装材料的行为,取缔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包装材料的“黑窝点”。

4.严格规范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严厉查处普通食品冒充保健食品、保健食品冒充药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广告监管,整治宣传普通食品功能疗效、夸大保健食品功能疗效的行为。

5.清理取缔食品摊贩占路经营行为及非法食品早夜市。

责任单位:区卫生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工商分局、区城管执法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创新监管模式,加快推进长效机制建设

(一)推行“四分三连一前置”监管模式。

1.分类管理。根据《市大宗食品购销路线图》,基本掌握全区大宗食品供应来源的基本信息,为食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奠定基础;同时,按照风险程度对区域内食品进行分类管理,强化对高风险

品及质量不稳定食品的监管,实施源头控制;针对监管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梳理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作为,分类管理,相互补位,有效消除监管盲点。

2.分层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社会监管“一专三员”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社会监管作用,形成区、街道(部门)、社区“三位一体、三级联动”的食品安全组织监管体系,构筑食品安全社会化监管防线;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明确部门和街道监管职责并责任到人,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责任明晰”的网格化监管工作体系。

3.分区管理。针对农村大集、非法早夜市、批发市场周边食品经营业户、游商浮贩等的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出台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分区、分时段、“零点”执法等方式,实现重心下沉,消除监管死角。各街道要加大食品小作坊集中加工园区建设力度,年内确保完成集中园区一处以上,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入园生产,实现小作坊的集约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入市,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4.分级管理。在食品生产经营各领域,根据企业环境卫生条件、生产资源条件、原辅材料控制能力、产品检验能力、质量管理水平、相关人员素质和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完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经济户口档案,落实分级管理制度,根据A、B、C等信用等级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实现扶持一批,升级一批,淘汰一批,着力提高食品行业整体发展水平。通过分级管理初步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逐步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征集、分类管理、分级评价、信用披露、责任追溯和失信惩戒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监管机制。

5.实行“连锁、连保、连控”。

一是推行“连锁”经营。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继续抓好街道连锁超市和社区放心店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年内,着力抓好17处新型农家店的建设布局。各街道要重点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社区发展生鲜连锁超市、便民连锁菜店,方便群众消费。

二是建设“连保”服务区。探索建立集食品生产、流通、消费于一体的社区食品经营综合保障区,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业户推行10-15户一组、组长负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食品生产经营相互连保机制,建立团队责任制,强化各经营企业(业户)的自律意识。

三是探索“连控”机制。建立由街道牵头,公安派出所、工商所、农技服务站、兽医站等政府派出机构及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等组成的群防连控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基层食品安全隐患,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6.实现“责任前置”。加快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体系建设,采取专家风险分析与部门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对全区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风险评估分析,在重点环节和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布控,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实现责任前置,严防死守,把好食品入市关口,最大程度地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潜在风险,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同时,加快建设以职能部门权威检测机构为龙头、企业检测室(点)为基础、社会第三方为支撑的“三位一体”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大抽检力度,建立覆盖重点食品供应链全过程的动态监测体系;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品种、重点项目的抽检力度,尤其加大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特定情形情况下的专项检测力度,对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进行有效处理和交流,引导广大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问题,维护食品安全大局稳定。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卫生局。

(二)实施居民绿色消费保障工程。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积极培育壮大新兴快餐连锁行业,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绿色早餐工程,扩大绿色早餐的覆盖范围和惠及人口,不断提高早餐行业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放心的后勤保障;拓展集团消费“阳光食品工程”覆盖面,深入开展“绿色消费社区”创建活动。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服务业发展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质监分局。

(三)实施学生食安保障工程。以学校餐饮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阳光食品工程”实施步伐,进一步拓展覆盖范围,扩大网上招投标规模,促进供需单位加强日常对接;建立健全供方严格准入、校方严格把关、各方广泛监督相结合的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新模式,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积极培育壮大新兴配餐帮厨、快餐连锁行业,发展学生营养餐等系列工程,切实解决在校学生的午餐难等问题,力争在校学生放心午餐覆盖率达到100%;完善“黄牌警告、红牌退出”机制,增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基本杜绝群体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有效保障学生的餐饮消费安全。

责任单位: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教体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工商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完善肉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市畜禽屠宰管理条例》,参照猪肉市场监管模式,探索牛、羊肉备案入市管理,在标准化农贸市场全面推行“场厂挂钩”三方协议约束制度,进一步完善肉类流通可追溯系统。鼓励规模生猪入市备案屠宰企业加快“放心肉”专卖店建设。

责任单位: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农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公安分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构建“智能食安”电子化综合监管平台。建设食品安全电子化综合监管系统,优化整合零落分布在多部门的证照信息、检验检测结果、行政处罚记录、现场巡查记录、举报投诉情况等资源,并将监管终端覆盖到街道、社区。

责任单位:各街道办事处、区农业局、区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分局、质监分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区服务业发展局、区卫生局。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全面发动(5月底前)。各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周密安排部署,制订严打整治方案,通过集中动员、媒体宣传、社会发动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部署,夯实整治工作基础。

(二)拉网排查,整改提高阶段(6月1日—6月底)。各街道及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根据方案规定的主要任务对相关经营主体进行地毯式检查,全面掌握经营主体基本情况,建立健全经营主体的质量安全档案,并及时录入“智能食安”综合监管平台,对食品安全网格化点位进行动态跟踪监管。

(三)集中整治,重点攻关阶段(7月1日—10月底)。根据拉网检查结果确定整治的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市场、重点区域,以无证照食品生产经营点位为重点整治目标,制定周密计划,落实整治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肃查处,决不姑息。确保全区食品生产经营者整体持证率达到70%以上。

(四)考核验收,巩固成果阶段(11月1日—11月底)。区政府根据各街道各部门确定的专项整治目标,组织开展考核验收,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对工作开展好的单位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到位、目标不能及时完成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区政府成立专项整治行动指挥部,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和评议考核。各街道、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将整顿工作纳入各单位重点工作目标,主要领导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密切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各街道要按要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一专三员”队伍,发挥其在隐患排查、信息报告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配合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要严肃问责。

(二)协同配合,严格执法。各街道、区有关部门要组织多方力量,采取摸底调查、群众举报、协管员报告等形式,深挖案件线索。重点对食品生产集中区域、批发市场、城乡结合部和与其他区市交界区域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从快、从严、从重处罚。要强化证据意识,及时固定收集相关证据;要完善案件移送程序,及时移送案件及相关证据材料;要认真做好有关技术支持工作,对公安机关办案中涉及的鉴定等方面需求,积极予以支持,及时提供鉴定检测结论报告,依法严惩犯罪分子,防止以罚代刑。

公安分局要结合“打四黑、除四害”行动,将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要提前主动介入,及时摸排案件线索,简化程序,快速立案,迅速组织力量侦破;特别对重大案件,要集中优势警力,快侦快破,提高案件查处效率;要建立重点案件挂牌督办制度,实行挂牌督办、案结销号;依法查处妨碍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严格督导,狠抓落实。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建立完善督查督办制度,对重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公布整治结果;同时,建立以“专报、通报、见报”为主要形式的“三报”制度,确保“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制度落实到位。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突出重点品种、重点单位、重点区域,集中排查消除隐患,切实解决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同时,要制订具体的检查验收办法,定期对本地区、本系统的整顿工作进行督查验收,定期分析形势、评估效果,确保各项整治目标任务落实到位。街道办事处要对本辖区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负全责,切实落实属地化监管责任,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四)着力治本,确保长效。各街道、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本地区本系统的食品安全现状,深刻查找问题,狠抓薄弱环节,制定周密措施,与整顿工作有机结合,实施全面推进和落实。及时总结整顿工作经验,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制度,强化建章立制工作,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自律制度。要深入开展食品安全示范社区、示范街、示范店等创建活动,不断建立健全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各类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档案,推动建立诚信信息共享机制和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实施违法违规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依法实行全行业禁入。对整治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研判,积极作为,及时出台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