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3:26: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节日营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节假日的特征和酒店假日营销
节假日指的是特殊的纪念日、传统的进行庆祝活动或祭祀的日子及国家法定的放假或者休假的日子。酒店的假日营销活动以益利为最终目标,其在假日营销活动也是依据每个假日的具体特征来策划相关的营销方案。以下笔者在阐述节假日特征的同时来分析了酒店在节假日营销方面应注意的事项,浅谈拙见,以为探讨。
(一)节假日的种类多而意义不一样我国的节假日种类很多,而且每个假日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酒店节假日的营销活动的策划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因节而异,根据不同的假日内容选择与之对应的营销方案。
(二)因人而异,策划酒店节假日营销方案每个节假日的倡导者是不一样的,每个节假日所涉及的客户在数量上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一次成功的酒店假日营销活动的策划也要有相应的针对性。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酒店必须抓好时机,努力开拓市场,搞好每一个假日的营销活动。(三)节假日的数量多,酒店的假日营销的机会也多我国法定休假日大约能占到全年的1/3,达到115天,再算上工作者每年5至15天的带薪休假时间,足可以看出我国节假日的数量之多。数量多主题就多,可选择的机会也多,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主题多的同时,每个节日的布置、装饰就频繁,尤其在节假日的密的聚集时,酒店必须频繁地布置,换装饰等,无形中提高了成本费用,所以这一点也是酒店节假日营销活动策划中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酒店假日营销的对策探讨
以上分析了酒店假日营销的内涵并提出了一些营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以假日营销为契机,成功策划酒店假日营销活动,进而提升酒店的综合竞争力将是商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酒店节假日间,也要注意细分市场是酒店选择的目标市场的基础,为此为经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学规划,应对节假日市场变化面对节假日这一蕴藏无限商机的市场,酒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酒店必须进行科学地规划,制订出科学计划来应对假日的市场。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地进行市场调研及预测,以便调动相关人员做好科学地策划及预算;其次要合理地制定客源的配比情况,制定周密的活动计划及遇到突况的应急预案。
(二)本着创新发展的原则,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每个不同的节假日蕴藏着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我们要不断地探索每个节日文化,力求创新,进而使得酒店节假日营销活动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例如我国的春节讲求的是吉祥、喜庆,所以节日期间见面的时候要说吉祥、如意的语言,菜肴不能缺少鱼类菜肴,寓意年年有余。此外,挖掘文化内涵不要陷入“喜新厌旧”的营销怪圈。不能只注重开发新客户忽视老客户。因此,在节假日营销中不但要开发新客户,而且要照顾到老客户尤其是那些忠实客户的需求,充分得到这些忠实客户肯定。另一个注重老客户的原因是它对新客户成为回头客起到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一个的例子就是浙江国际大酒店。在2013年的“国庆”和“五一”小长假时期,浙江国际大酒店独辟蹊径,定制了酒店假日市场的创新型方案,该方案是将贵宾申请表及节日问候卡放在客房内,此次活动累计下发了600多张贵宾卡。后来相关的统计显示,到现在为止,这600多张贵宾卡大概有半数已经回头使用。这次方案的实施,浙江国际大酒店定位了300多名有效的旅客,这样该酒店在发展了新市场的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酒店假日客户源的稳定。
(三)大力开发市场信息的渠道以占有市场的主动权不管在制定营销计划方面,还是在计划的实行、意见的反馈方面,没有大量的信息的支持都是不行的,当然酒店也是一样的。酒店要在假日营销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得到大量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有两类,一类内部运营的信息流,一类是外部运营的信息流。酒店的使用设备情况信息、人资信息、财务信息等等这些属于内部运营的信息。客户市场的信息、企业竞争者的信息、协作者的信息、行业自身的信息、相关政策的信息、天气情况的信息等等这些属于外部运营的信息。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客户的市场信息(即客户的心理、偏好和动机等方面的信息)应该得到酒店的特殊关注。在这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相当一部分原因都取决于得到信息的速度与数量的能力。因为市场的反应灵敏度、调研的速度及市场的对抗力都会依赖于酒店获取信息的能力。如何获取更多的信息当然也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酒店可借助本行业的聚会等和其它酒店交换有效的信息,也可时时地同各种媒体这一强大的信息源沟通,以及时地获得信息。当然还有其它的信息获取渠道,如:时时联系各大网络订房中心,及时通告酒店的房态,这也是我们获取有效信息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四)强化员工的培训工作,提升在职员工的综合素质营销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实现产品-服务的销售,以期获得盈利,酒店的假日营销也不例外,活动的执行离不开所有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因此酒店的营销必须要将在职人员的培训提上日程,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服务人员的素质的提升,将有利于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样才可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好的口碑将有利于入住率的提高,进而达到酒店营销的最终目标。另外还必须注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美国罗森帕斯旅游管理公司总裁罗森帕斯提出了新的服务理念,他认为企业的成功之道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如今这个观点正在慢慢地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全员营销”是营销界目前常用的新理念,它与重视每一位员工在酒店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和谐的内部协作关系是相吻合的。在酒店的节假日营销过程中,我们在进行面向市场的“外部营销”同时,同样也要将面向企业员工的“内部营销”提上日程。在一定程度上,“全员营销”就是酒店内、外部营销的结合点。通过企业员工传播酒店的企业文化和产品特色,使酒店和顾客间的关系更加稳定、持久,这样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解决酒店节假日营销中出现的假日与非假日市场落差过大的矛盾,并通过全员在营销活动中素质的提高、服务意识的加强,解决服务质量落差大的矛盾,以优质的服务和市场信誉,促进饭店的可持续发展。
(五)注重创新产品,给酒店带来持续的发展多功能的酒店产品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在满足顾客的住宿就餐服务,住宿的旅客不但需要在酒店吃和住,同时也有其它的需求,如健身、保健、娱乐、美容、工作、商务等。所以假日期间酒店提供的新产品,不但要注重吃和住这些基本的服务功能,而且酒店在节假日期间要有更多的附加功能,以使给消费者的方便,满足客人在节假日是的多元化需要,同时,也为酒店的营销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创新有民族特色的酒店产品,酒店在节假日时,会接待不同各国的客人,酒店应该尊重客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越是民族性的东西越有国际性,顾客也越喜欢,为此酒店在节假日期间有利于创新民族特色的产品,也要注意它的款式设计、形象、风格的注销产品。
(六)根据酒店特色,制定营销策略制定独特的营销策略是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理念,一个酒店应在节假日时发展它的营销物质与活动,才能保证在营销中取得获利。因此,营销经理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利用营销的组合因素的可拉性,注意它的动态性,进行最佳搭配,形成整体的营销合力,这样的营销在节假日才是最佳的。但是,有时也要抓住最佳的商机。
节日营销,一直以来是企业、商家着力打造推出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每年春节和国庆节等黄金周,也是上海科技馆接待观众量的高峰期。据我馆历史数据分析,黄金周、寒暑假期间,从天数上看只占23%,但创造的收益达全年57%左右。当然,上海科技馆正着力实现更大范围与空间的资源均衡与共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节日营销对上海科技馆品牌塑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节日营销的概念
顾名思义,节日营销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上海科技馆不同于一般企业与商家。所谓“博物馆行销”(Museum Marketing)就其原文意义而言,就是“把博物馆放在市场上的意思”。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学习企业界把观众的期望放在最重要位置的理念,并创造顾客满意度高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行销”可以说是一个和观众交易和互惠的过程。营销是数种活动的概括,其中,也包括近年来日益火爆的节日营销。在博物馆(科技馆)空间中进行的节日营销,我们认为,主要是指针对节日的特性和观众的特殊需求,在节日里推出富有特色的临展或科普教育活动,并运用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整合方式,提高公众对科普教育的传播力度与效果,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因此,从归属上看,节日营销是整个营销规划的一部分。
二、节日营销对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自从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它不仅给老百姓一个长期的休假时间,而且也大大刺激国内各行业的消费需求。不可否认的是,节日营销对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品牌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加强品牌渗透力。进入信息时代,富有特色的节日营销是占领舆论阵地,吸引公众眼球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深化品牌形象的极好手段。其次,加深品牌亲和力。节日是公众最休闲,也是最关注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的时段。在这个时段,推出富有节日气息且有行业特色的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再次,加大品牌认可度。节日是旅游旺季,节日营销能够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从本土常住居民传播至国内其它地区的旅游者,从而加深外地游客对品牌的认可度。
三、从上海科技馆春节看节日营销的重要作用
节日营销对于科技馆行业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举例而言:2009年,上海科技馆春节黄金周创下开门红,观众总量达到93000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8%。应该说,这其中离不开节日营销的推广效应,也充分证明了节日营销对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1)“猎豹化石”效应。2008年年底,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研究人员黄骥所写的论文《晚上新世的猎豹及其演化》发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我馆普通科研人员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受到馆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年初,我馆策划包装了该研究成果,组织媒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黄骥本人在学术研究上的经历,及其研究成果都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解放日报》新闻视点版以《什么是科学馆的“镇馆之宝”》为题,作了大篇幅深度报道。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等媒体也对猎豹化石新发现作报道。不仅黄骥成果为更多普通读者所知晓,而且科技馆重视打造人才平台,努力创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科技馆的另一面。这也成为节日前打响科技馆品牌战略的前奏曲。(2)“生肖特色展”效应。自2005年起,春节黄金周前后,上海科技馆都会推出“生肖特色展”,虽然展览时间不长,但是取得不俗效果。为什么要推出生肖展呢?一是紧密结合节日,人文科学色彩浓厚。一到新年,收藏“生肖邮票”已成为大小邮迷的必然之举。同样,科普展览活动也可以效仿。在展览活动中,结合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把科普知识生动而有趣地传递给观众。例如:“龙”这个生肖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最难去表现的。因为“龙”本身是人类想像出来的生物。2012年龙年生肖特展带领观众一同追溯“龙”的由来,寻找“龙”在文化中和自然界留下的足迹。展览的其中一部分主题为“龙的传奇”是最令观众关注的区域,它将纯粹虚构的“龙”的概念延伸到真实存在过的“恐龙”,在整个展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现我馆收藏的一批精品恐龙化石标本和模型。另外,一系列互动性的展项和活动,如:“画龙点睛”、“龙墙祈福”也贯穿展览的各个部分,从而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二是生肖展更易成为媒体与公众聚焦的对象。一到春节,当年的生肖大戏就开唱。凡是跟生肖有关的节目、活动或展览,更加夺人眼球。因为它更能营造节日里热闹喜庆的气息。因此,春节里的“生肖展”也更容易为大众所知晓。2011年,由我馆自主策划、设计和实施的“欢乐兔世界”生肖展,融合了民俗文化和科学新知识,接待观众11万人次。2012年,短短十余天,参观过“龙腾东方”生肖特展的观众就超过10万人次。三是生肖展能更好地展现上海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功能。作为上海市的最重要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国内首家5A级旅游景点的科普场馆,上海科技馆理应在黄金周里推出符合时代特色与特点的展览活动。春节黄金周的“生肖展”最符合这一主题。
因此,2009年“化草为乳,真牛!――己丑牛年生肖科普活动”、2010年“欢乐兔世界”生肖展和2011年“龙腾东方”生肖特展一经推出后,立刻都引起媒体的关注,短短几天时间,媒体报道量就达近百条,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极好地诠释了节日营销的概念。特别是2011年春节过后,龙年生肖展依然引人关注,并延伸至化石修复、标本制作、新自然博物馆内容设计等方面,一些媒体预约专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央视3D频道约请上海文广集团记者前来采访、拍摄有关化石修复、标本制作的专题纪录片,这也是龙年生肖展带来的拓展效应。2009年,我们还以生肖展为主打戏,整体包装推出太空影院上映的新片《寻找生命:我们是孤独的吗》、春节大检修、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等内容,也较好地烘托了上海科技馆的节日气氛,增添科学的情趣。
四、做好节日营销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节日营销的作用,已经被大众所认可,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节日营销作用?有以下几点考虑。(1)走精品化。节日营销必须走精品化道路。春节等节日是欢乐的节日,人们在紧张高节奏的工作之余,更希望在节日里享受到一份难得的轻松休闲。因此,科技馆在节日营销时,可以考虑相类似的科普教育活动或临展,将科普知识包装成富有趣味、富有品味的“节日大礼包”。即:这个大礼包必须瞄准精品化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科技馆品牌形象的提升。(2)走特色化。节日营销必须走特色化道路。一是要符合我馆引领国内科普行业的定位,二是要符合观众口味。因此,无论是节日营销的内容,还是营销手段,必须以这两条为原则开展。这就要求我们从馆情出发,擅于包装组合、设计策划、提炼出特色产品来,从而提高临展或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并将其中所包涵的科普性更好地传播到大众层面,为大众所喜欢。(3)走创新化。节日营销必须走创新化道路。节日营销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在新世纪要实现常胜不衰,必须有所创新。包括:营销形式、营销手段、营销渠道等。
自1999年国务院调整休假时间,通过上移下借的方法,形成“五一”、“十一”、“春节”三个7天长假,从而形成节日大规模集中消费的“黄金周”经济。如果加上全年公休日(共计114天),再加上其他无假期的流行节日(约15}天左右),就形成了约150天的假日经济。假期内,各地商业及休闲场所,旅游胜地人潮汹涌,全国旅游业、餐饮业、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销售额盛况空前。若算上我国即将浮出水面的带薪年假制度,假日经济的影响势必扩大。有远见的商家应当及时研究这种带有趋势性的经济现象,研究人们享受休闲的消费方式、消费领域,并以满足顾客消费需求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就能从这种突发的、冲动的、大规模的假日消费中发掘出无限商机。
假日经济的契机
春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名副其实的“消费黄金月”,在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内消费额大约能占全年消费额的30%。2005年春节期间,通过对北京各大零售商进行的“2005年春节年货市场”即主要对大型百货商场、专卖店、超市、餐馆、药品商店等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北京2005年春节黄金周消费市场总体消费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左右,其中连锁超市、便利店销售增长9%;百货商场销售增长9%品牌专卖店同比上升8%餐饮业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7%可见,对商家特别是零售业来说春节黄金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而且由于原来充当采购员角色的政府部门纷纷从台前走向幕后,不具体参与微观的产销只是从宏观上监控调节市场。目前我国多种商业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新型商业业态涌现,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和成熟,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竞争的商业格局。因此,能否率先掌握这一假日营销的契机,并有效运用现代营错理念指导创新战略的实施,成为决定零售业商家能否占领假日市场制高点的重要因素。
尽管入世后我国的零售业在与外商竞争相比缺乏先进的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缺少现代的营销方式和策略,但是我国零售业具有许多外资零售商所不具备的资源禀赋和优势,面临一些外国零售商无法享有的机遇。在引入外资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可以学习他们带来的上百年几代人在商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结晶,并与我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加快我国零售业的发展。
假日文化营销战略
调查发现,2006年春节消费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年货市场文化味特浓。一些超市独具匠心地将庙会引进店内,推出多种商品一条街等;还有的特意将春联、灯笼、年画、剪纸、爆竹等民俗年货纳为年货街,不再小规模销售;还有的在店堂布置上下足功夫:一串串红灯笼,各式的金鸡造型饰品,形形的“福”字,大大小小的中国结,身着唐装的收银员和热闹的迎春锣鼓,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些具有鲜明传统文化色彩的营销措施,一方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帮助商家巧妙地把握好商机,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经营方式为重点,将企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差异化商品,注重消费者需求,整合文化促销手段,从而在假日经济中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其实就是文化营销战略的体现。
文化营销,即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实现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是经营者体现在营销活动中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经营艺术和作风的总称。它指零售商在市场调研、环境预测、选择目标市场、市场定位、产品开发、定价、渠道选择、促销策略、销售服务等营销活动中均主动地进行文化渗透,提高文化含量,以文化作媒介与顾客和社会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向社会广泛传播商业文化,并沟通社会各类文化的交流,是一种讲科学、用策略、重信誉的行为文化。
零售商要想积极推出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营销新策略、新方式,关键在于根据市场文化竞争的发展趋势把握好四个重要环钱
定位文化特色。零售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按照自己的优势条件,针对市场的客观实际来确定自身的经营风格和经营特色,不随波逐流。正确的市场经营定位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并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的消费市场。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 Michael 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中图分类号: G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查阅期刊网(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为主题的论文共有67篇。特别是2002-2012年猛增为54篇,其中2010年数量飞速增长,2010—2012年仅一年发表的“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主题学术论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总和。
实际上,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1]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重视的老一代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比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中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是否真的产生了冲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国家也将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微小调整:元旦不变,放假1天,春节不变,放假3天,“十一” 国庆节不变放假3天,“五一”国际劳动节减少2天(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3-4]这样形成十大法定节日: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毫无疑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休假是国家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国家主流意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那么,我们试问:①国家提倡传统节日而洋节不放假的这一举措,是否与大学生更加积极于洋节的习惯产生矛盾?②在大学里为何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远远高于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就高校大学生节日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3月在××大学随机抽取3个班级120份样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当今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做出详细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过节的一些真实想法。
二、大学生节日调查: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一)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第1期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看出:①大学生普遍喜欢过传统节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有的学生对西方节日还是情有独钟的。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和圣诞节、情人节这两个西方节日的关注程度较高;②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还是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学生节日消费状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除了可以在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的节日偏好以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在节日中的消费类型、规模等看出哪些节日最“火”,最受大学生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节假日变成了消费日,消费者总是会在节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费以应节日气氛。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团体,他们在各大节日的消费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若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说,货币是一张选票,那么大学生们又会将这些选票投入哪个节日箱里呢?在此,笔者想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为代表作为对比,看看大学生们更崇尚何者。
图1对春节受访者男女比例图2大学生春节实际消费比例图3大学生春节主要消费支出方向图4对圣诞节受访者男女比例
图5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意愿
图6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39%的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同时有35%与预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学生(13%)花费了比预算要少的钱。同时通过图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天有约33元的零花钱。在这种消费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钱在圣诞节消费。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节日的确就会让大学生们“破费”不少(图2)。
再来比较图3和图6,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主要在必要的节日消费上,比如回乡探亲和送礼等。然而在圣诞节,大学生的花费基本都在个人的娱乐上,比如KTV、聚餐或参加团体活动。圣诞节显然跟春节不太一样,春节是我们必须跟着父母到处拜访亲朋好友,个人活动的机会较少,一般是为了守传统;而圣诞节却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专属权利,一般和朋友们一起过,一起聚会、开Party,因此春节与圣诞节的消费类型就会显得十分不一样。
三、问题分析与结论
(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问题存在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认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这源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出色,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到位。传统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是即将步入社会对祖国做出贡献的新青年团体,如果大学校园能够对学生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来,将使大学生受到熏陶,这对大学生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类文化遗产增强了地方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它们不仅能被认同,而且能被分享,获得愉悦的体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居住质量,那么这种文化遗产无疑就存在进一步维系、经营、延续乡土节日场所等基础条件。[9]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他们对地方情感的文化认同。第二,家庭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个知识学堂,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在父母较为传统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较多。[10]所以家长浓厚的传统意识也是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第三,社会节日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特别容易受社会氛围的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节越来越讲究,到了节假日就会出现人潮汹涌的现象,网络购物和大商场购物现象也很普遍。比如春节,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挨家挨户大放鞭炮,相信大学生们也能到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
虽然我国并不重视西方节日,但是西方节日却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在校园里就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 这一主题被作调查访问,有 200 名大学生接受了采访。其中,在选择“更喜欢过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大约六成大学生选择了“喜欢过洋节”。对于他们而言,过圣诞等洋节的生活方式从中学就已经形成习惯了。[11]我国青年人群对过西方节日有着较高认同感(图4-图6),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驱动,使得我国众多青少年能够从网络等新媒体上全新地认识和接触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在网络上传播西方节日文化。比如网络上流行万圣节、圣诞节青年人聚会,开party。普遍地说,西方节日是年轻人的“开心节日”,年轻人过西方节,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追求一个放松、宣泄、狂欢的场所。[12]因此,西方节日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体验,它的存在并没有取代传统节日,相反更应是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地,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己经成为一种事实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包括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此两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趋势,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以生态失衡反过来“征服”着人类。在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飞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摆脱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并且维系多样性与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节日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持一种不接受的态度,由于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将西方文化定义为“奇异”。尤其是传统的老一辈中国人至今仍对西方文化、西方节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的不断交流、学习中,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与内在文化内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东方文化而言成为了一种补充,为我们的节日气氛带来了活力。而从小就学习西方语言的年轻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对西方节日文化表现得尤为热衷。这是东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更开放的姿态容纳了更多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体现,而且是我们的体现。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过圣诞节的有3种人:纯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众、有西方生活背景的准信众;少男少女(特别是大学生)。前两种人是真的过节,受众小,后一种人则是追求新潮、娱乐发泄,受众多。这样圣诞节在中国大陆逐渐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义,随着商家炒作,已经演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娱乐节日。君不见: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苹果脱销,少男少女集体狂欢,高校里开圣诞party至深夜。我们认为,对此现象没有必要上升到异国精神文化价值的入侵、本国商人唯利是图的高度,大肆批评。年青一代对自己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无法形成潮流和时尚,而对西方洋节却表现出时尚的热爱。到底是抛弃传统节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从众心理接受洋节,还是摒弃洋节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两者形成一个互斥性的诡异逻辑。笔者试问,洋节与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及现状进行研究,引导他们做出科学的消费决策。[16]我们知道,每逢节日(比如国庆、中秋、圣诞等)淘宝、京东等大型网购网站都会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而大学生正是具有强大购买力的群体之一。我对网购的风行程度实在深有体会,每当遇上随意一个节日,身边的同学都会在网上订许多商品,而在校门外的物流运输车都会堵得不可开交,满地一堆又一堆快递,摞得三层还不够……2013年情人节那天晚上9点,××大学女士宿舍楼下先是某男人给某女士送99朵玫瑰,鲜红的一大片,全楼剩下的女生都集体起哄;接着,另外一个男人送来999朵玫瑰,雇来乐队,唱起彻夜情歌。这样的神奇经历相信各大高校大学生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些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聪明的商家正是抓紧每一个机会,铺天盖地的广告,想方设法地营造节日气氛,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特别是情人节和圣诞节,网络商城的关注度会异常地高涨。[17]大学生作为年轻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理性消费,追求节日气氛很重要,同时控制盲目消费也很重要。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21世纪是文化融合的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投资、国际贸易也发展迅速,跨文化的营销活动更是方兴未艾。一般来讲,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占领全球市场,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资源优势,往往采用全球经营战略。那么,跨文化营销不可避免地成为战略中的重点,驾驭文化差异是企业走向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最大挑战。
一、文化差异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文化”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和广义性。人类学家维特·巴诺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概念:文化是一群人的生活方式,即所有的习得行为和类型化的模式,这些模式行为是通过语言和模仿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更通俗的讲,文化是指在同一国度、地区、社会团体、行业和公司甚至包括企业内部同一部门里,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制度、期望值和标准。文化差异的影响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对产品接受与否,均是文化意识的反应,市场营销成果的好坏受文化的裁判。
1、价值观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对时间、工作、财富、成就和风险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价值观念,是消费者衡量何为适当行为的标准。例如两方国家强调独立自主、突出个性、注重隐私、追求变革;而东方价值观崇尚集体观念、喜好共性、人际和谐、沉稳中庸,由此导致美国是以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取向,而东方国家则推崇集体主义。
2、沟通方式的影响。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有效沟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技能对市场营销有关键意义。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无论是哪种沟通方式都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区分开。在跨文化营销活动中,不管是与企业外部营销网中的营销伙伴还是企业内部的营销团队进行沟通,都要注重文化的差异。在语言表达方面,两方人一般直接,具有针对性,而东方人则比较委婉含蓄;非语言沟通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势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差异很大。可口可乐公司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Coca-Co1a的中文译音听起来像是“味同苦蜡”,幸而后来成功地找到了贴切的译名,即“可口可乐”。
3、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一个国家中,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主要变量,人们的思想认识、伦理道德、文化艺术、社会风尚等大多受宗教信仰影响,它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商业行为和管理行为。在欧美国家里,基督教的礼拜日是星期天,商店是不允许营业的,而在穆斯林国家整个斋月(伊斯兰历九月)都是宗教节日,教徒在斋月期白大要禁食的。跨文化营销要详细了解目标市场的宗教节日、宗教要求和禁忌,安排好销售日程和安排,实施恰当的营销战略。
4、风俗习惯的影响。这是一种公开的行为模式,即在某些特殊场合中能够为文化接受或赞同的行为方式。企业经营者从事跨文化营销必须了解目标市场的风俗习惯,适应它、尊重它、遵循它。风俗习惯主要反映在花卉、数字、颜色、节日等方面。如荷花在中国、印度、泰国、埃及等国被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花中君子,在日本则被视为不吉利,意味着祭奠。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所有的营销活动,从市场调研、谈判、定价、促销、商品的款式、包装到营销商的选择与佣金的确定。营销者必须对文化差异时刻保持敏感性和适应性,根据当地的文化因素特点,对跨文化营销策略进行调整来适应市场需求。
二、企业跨文化背景下的营销策略
营销的最佳定义是通过对需求的判断,使产品和服务极人地满足这些需求,即营销的目的是为产品和服务寻求最佳的市场定位。跨文化营销是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营销,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具有不同文化氛围的市场上为产品和服务寻求最佳定位。进而,从营销的四个要素(产品、定价、分销渠道、促销)人手,选择适合的跨文化营销策略。 2、定价策略。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产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跨文化营销中面临的产品定价更为复杂。(1)定价目标。它是指企业希望通过定价手段的运用达到相应的营销结果。在成长性较好的国外市场,企业比较注重占有率的增长而暂时降低对利润的要求,采取低价渗透策略;在成长性较差的国外市场上,企业则倾向于考虑短期财务绩效,而采用高价撇脂策略。(2)成本因素。此处考虑的只是跨文化营销中应额外考虑的成本构成,包括关税、中间环节费用(运输费用、支付给中间商的费用)和风险成本(通货膨胀、汇率波动)。(3)市场需求。由于文化的差异,使得消费者对相同产品的消费偏好不尽相同。跨文化营销中营销者需在对目标市场文化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在定价中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做出预测。(4)政府对价格的调控政策。东道国政府可以从很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定价政策,跨文化营销者要熟悉当地以及国际通用政策的限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3、分销策略。国际分销系统的结构可以分为出口国与进口国两人组成部分。当企业经过国外中间商进入国外市场时,称为间接分销渠道;当企业选择或内中间商,或者直接设立自己的海外分销机构实现销售时,或是直接与国外的消费者打交道,称为直接分销渠道。在不同的国度进行分销时,要根据不同国家中间商的性质、经营范围以及选择此种经销商的优劣来确定直接还是间接的分销渠道。如芬兰有四个集中批发商,业务覆盖市场上的人多数产品。日本有逾30万个批发商和逾16万个零售商。整个分销系统是由批发商构成的网络。
4、促销策略。跨文化促销主要包括国际广告、人员推销、销售推销和公共关系四种形式。文化差异对广告促销的影响最大,在广告的设计方面一定要注意在语言、文字、宗教等方面东道国的禁忌。跨文化市场销售推广一般分为直接对消费者销售推广、直接对中间商的销售推广和直接对销售人员的销售推广三类。企业应结合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情况,慎重选择推广的规模,对象、途径和时机。国际公共关系在跨文化营销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到的对象包括:顾客、经销商,新闻界。政府机构、企业内部职工等多方面。要处理好与这些对象关系,也必须把握住相应的文化差异,处理起来游刃有余。
三、跨文化市场营销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自我参照标准的影响。自我参照标准本意为如果我喜欢并使用一种产品,那么就认为别人都会喜欢井使用。这里引申为以本国的文化为依据进行跨文化营销,即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以本文化的价值观、态度、风俗习惯作为参照来进行跨文化营销决策。忽略文化差异的存在,将直接导致整个跨文化营销计划的失败。自我参照标准妨碍了营销者对国际市场评价的准确性,阻碍营销双方合作关系的建立,并使广告策略失误。如通用汽车曾经想让其高档品牌凯迪拉克打开日本市场,但事与愿违,具有强烈美国特征、象征美国精神的凯迪拉克并未赢得日本人的关心。原来美国人忽略了东方人稳重、内敛的文化特征,日本人更倾向于丰田的世纪,日产的总统,而非奢华的凌志、奔驰。
2、规避目标市场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营销活动中,因缺少对目标市场文化的认识,触犯了对方的文化禁忌,不仅使营销活动失败,企业还可能遭到目标市场的抵制。因而,在两国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时候,对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应当进行规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特别是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地区更要慎重,尊重外文化的信仰,宗教亡的禁忌直接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如天主教规定星期五吃鱼;印度教视黄牛为圣牛,禁止教徒吃牛肉。
美国市场营销学会(AMA)研究表明,“人们关注某一商品的时间通常在于前3秒钟,在这3秒钟的时间决定要购买商品,70%是商品的视觉表现力。”这种强大的表现力来自于高超陈列方式的运用,即所谓的视觉营销。构成视觉营销的基本要素包括演示空间(Visual Presentation,VP)、展示空间(Point of slae Presentation,PP)还有陈列空间(Item Presentation,IP),其中,演示空间即橱窗,通常位于卖场入口处、独立展示处、商场中心处等重要位置,也是展示技巧表现最为重要的空间。因此,看一个店里视觉营销到不到位,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橱窗。有人说,“如果把店铺看成一本杂志,橱窗就是封面。”它对促进商品销售,传播品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了解橱窗的大小和样式
当一个几十平米大小的特定区域空出来供我们布置橱窗时,我们首先要观察和测量橱窗的空间位置和面积大小,它对于放进橱窗的商品和布置商品的方式都有影响。由于受店面空间与地理位置的限制,橱窗通常大小不一,大号橱窗需要摆进去更多的商品和道具,避免空间乏味,小的则相反,而要避免商品和道具过多,显得嘈杂繁琐。
另外,橱窗还有各种形式,最常见的有封闭式、半封闭式与开放式。在橱窗设计前,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形式橱窗的各自特点:
封闭式橱窗是指背后与两侧完全封闭且与卖场完全隔开,形成独立的空间,这类橱窗密闭性较好,便于陈列一些昂贵的商品。但在封闭的空间中,由于灯光的照射使橱窗里面的温度偏高,为了延长射灯的使用寿命和保护展品,需在橱窗的顶部安装通风设备,以保证橱窗空气的流动。
半封闭式橱窗是采用半透材质、镂空或是部分墙面与卖场相隔等多种形式,使橱窗展示与店内环境虚实相生,其设计类似于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手法。
开放式橱窗是指后部及两侧完全敞开,这类橱窗需要保证从各个角度看都具有极佳的观看效果,它可以通过将商品就近陈列在橱窗附近传递补充信息,但应避免与内部空间相互干扰,破坏整体效果,这对店内的陈列方式和灯光照明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确定陈列主题,选择陈列形式
在确定陈列主题之前,应该充分理解品牌定位,深刻感受品牌系列所体现的风格,理解设计师的梦想。另外,商品在不同时期推出,橱窗陈列的目的和主题也将不同,通常主题可以是季节性的,也可以是对社会、政治或经济发展趋势的诠释等。
确定了橱窗主题,接下来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设计出适合品牌的橱窗,橱窗设计常用形式有:季节型陈列、主题型陈列、系列性陈列、场景型陈列和艺术型陈列,在具体运用中,也可以是多种设计形式的结合。
1.季节型陈列
季节型橱窗是以季节为限定来展示每一季的商品主题及流行趋势,多用于新品上市时期,通常用橱窗色彩的变奏和材料的律动来表现季节性。
2.主题型陈列
选择的主题可以是具有时效性的节日、活动或庆典,也可以是与商品有关的主题,此时橱窗内全部创意的色彩、道具及相应的商品都应与主题统一。
3.系列型陈列
系列型陈列是品牌为了完整的展示某一类产品而设置的橱窗形式,它用相似却不重复的整体力量向顾客全面展示企业的理念和品牌文化,达到品牌效应。常用的设计方式有:使用相同的形式语言,不同的局部设计;运用统一的色调,不同的系列色;主要展示道具不变,改变组合方式。
4.场景型陈列
场景型陈列是把商品置于某种生活情节所构成的场景中,使顾客看后产生一系列的联想,引起思想的共鸣,且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直接显示商品的功能和外观的特点,使顾客较易接受。
5.艺术型陈列
艺术型陈列的目的仅仅是吸引顾客,有些橱窗甚至不再展示服装,而是根据品牌的特点,在橱窗中展示摇滚、诗意或具有攻击性的形象,但所展示的形象定于所销售服装的风格息息相关,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
三、设计橱窗色彩
橱窗的色彩能够起到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眼球的作用,橱窗色彩的选择要根据橱窗内容、风格、情调以及橱窗表达的主题思想来定。其中橱窗色彩主要由商品的色彩、道具的色彩、环境色彩、灯光色彩等多种因素构成,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各因素合理搭配,使色调统一,明确橱窗的主色与辅助色,此时通常需要考虑商品特征,目标消费群的喜好,以及当季的流行色彩。而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橱窗的主色调,最保守的做法是直接把一件商品上的一种色彩作为橱窗的主色,从而形成协调的主题。
四、道具的选择与布局设计
确定了主题和陈列形式,选定商品与橱窗的主色调之后,在考虑橱窗本身的布局之前,应该考虑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道具了。橱窗的道具主要分为三种:一种是布局上的,作为艺术品来构建场景;另一种是功能性的,作为陈列商品的支撑物;第三种是商业性的,强调品牌个性。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者文化因素依靠个人或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本是无形的,却能通过产品化和品牌化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新兴产业的推广,给文化类产品的经营注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给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产业的实体书店,却面临着纷纷倒闭的境遇。一面是实体书店的经营形式单一难以吸引消费者的光顾,一面是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的兴起冲击了实体书店的销售,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实体书店都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在文化创意产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也开始尝试转变,抛弃传统模式,开始走文化创意化道路,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一、改变经营环境,书店不仅仅是卖书
曾经的书店,它只有一个功能――卖书。消费者到书店里也就只有一个目的――买书。这样单一的功能性,就是实体书店无法超越方便快捷的网络购物的主要问题。现如今,有些实体书店开始转型做起了文化综合体,就是包含书店、餐饮、体验中心和电影院等等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型商业中心。比如江西南昌的新华文化广场,就是新华书店的升级转型版本,不仅仅有新华书店这类老牌书店,还有儿童体验中心和电影院等娱乐项目,书店就成为了一站式的娱乐中心。
而有些书店则是打出特色书店的品牌文化,将书店环境作为特别卖点,吸引消费者的光顾。南京的先锋书店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地下车库作为书店,独特的选址加上特色的内部装饰,在网络上被评为全球十大书店,而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还有些书店直接将餐饮文化与书店文化相结合,做成了类似于书吧一样的经营模式。提供大量阅读区域和餐点选择,是一个可以朋友聚会,休闲娱乐的场所,图书只是作为经营中的一个元素而已。
显然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单一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1+1或者1+n的经营形式才是实体书店的必然结果,书店不再仅仅是卖书而已。
二、增加营销手段,文化活动吸引人气
环境的改变仅是书店的外在转型,要能吸引更多人气,则需要内在更加的有内容。以前的经营方式就是单一的推销图书,“你需要,我提供”这样简单的互动形式而已。但现在,图书种类繁多,消费者需求量减少,不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为了达到经济效应,很多书店开始推广“体验式”营销的策略。
体验式营销顾名思义是以“体验”为基础,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并触动其内在情感和感受,以增加消费者的认同感。
书店的“体验式”营销的侧重点是开展各类文化主题活动。比如根据每个不同的节日策划活动内容,春节就是写春联和剪窗花,元宵节可以猜灯谜,母情节亲子互动活动等等。这类文化活动以贴合节日主题为主,没有过多的商业性质,只是提供一个个大人和孩子们互动的机会,带动书店的人气,建立稳定固定客源。
作者讲座签售也是可以吸引人气、提高营业额的营销活动。这类活动可以联合出版社进行,讲座加签售的模式不但可以吸引作家的粉丝来书店,对于其他的消费者也是一个可以学习和了解的机会。
体验式营销的目的就是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参与其中,增加阅读乐趣,吸引更多人气,稳定书店客源,这是现在网络书店和电子图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宣传模式多样,线上线下多种互动
实体书店有了环境和内在文化,还需要的是宣传。现在是互联网社会,网络信息的传播方便快捷,网络营销的案例也是成出不穷。如果仅靠实体书店本身去推销自己,范围过于狭隘,力度也远远不够。很多实体书店都开通了微博、微信,建立了书友会,甚至有能力的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网站。这样的模式,增加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机会。书店可以推荐好书,消费者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这样互利共赢,也是“体验式”营销的一种表现形式。
四、尝试流动书市,考虑多种经营形式
书店给人的印象就是在室内,有特定空间的地方。能否打破这个固定模式,将书店搬到室外去,考虑流动书市,将书店带进校园和小区,这也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新型经营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实体书店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代表,也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国家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实体书店需要创新经营模式,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实体书店不是没有发展,而是要知道如何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欢.文化创意的产业化路径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论文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毕业论文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彩票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硕士论文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论文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1)西方政治发展理论评述——学科演进、视角枚举与问题检视 吴磊 于春洋
(6)民国时期东北农村的社会结构浅析(1912—1931) 于首涛
(11)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析 李元涛 白静
(15)论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及应对策略——以内蒙古100起青少年刑事案件为例 郝凤军
(19)我国乳制品企业共生营销模式研究——以伊利、蒙牛为例 冯银虎 薛阳
(25)内蒙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农产品加工模式影响研究 雅玲 阿力坦宝力高
(29)从“万亩林”到“承包林”——生态治理工程演变的社会机制 王清
(33)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信用风险防范研究——以为例 席琳 麦丽斯
(38)sci收录内蒙古工业大学论文统计分析 赛汉格日勒 吴豪芳
(41)高校图书馆团队管理模式之思考——以m大学图书馆文献服务部为例 靳杰 张宏
(45)动画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浅谈动画的两大属性:艺术性与技术性 郝维 贺军
(52)现代阐释学视角下斯坦纳的翻译理论 苗风波 忽思乐
(56)现代生态语言学的回顾、反思及本土化探索研究 周文娟
(60)索绪尔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及社会性研究 苏芳
(64)原型范畴理论下“before”与“after”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左巧? 栗霞 宋晓丽
(68)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长句英译中的应用 高磊 栗霞 王姝静 王慧晶
(72)许渊冲英译唐诗传统节日名称的策略研究 刘方俊 高洁
(76)谈孔子“诗教”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黄霞 徐晖
(80)跳远与三级跳远动作技术的比较研究 佟长江
高等教育研究
(84)地方工科院校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研究——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牟占军 徐睿琛 王清华 陈芙蓉 杨炳元
(90)高校“双困生”心理状况调查及对比分析——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李晶 李向阳
(94)关于高校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以内蒙古某本科高校为例 张海梅 陈虹
(99)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 宋虹苇 张学军 刘宇红 云霞 白润英
(103)立足专业教学改革 加强科研技能训练 梅秀庄 韩峰 徐永祥
(106)论数控线切割实践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王利利 李林喜 贾翠玲 李宗学 曲宝福
(109)“树形分解法”在交际式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小凯 陈亚杰
(113)浅谈认知研究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赵冬婷 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