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模板(10篇)

时间:2022-09-06 17:35: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词,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2. 气候在变坏,端午五大怪。棕子玩裸奔,香包谈恋爱。龙舟被山寨,雄黄酒下菜。鱼儿更奇怪,不请自己来。祝福把门开,烦恼说拜拜!端午快乐!

3. 端午节到了,我按键敲下了我一行行的祝福,千言万语化成了这一条短信的祝福:亲爱的朋友,端午节祝你幸福快乐!

4. 端午节工作指导方针:以友谊为基础,以手机为平台,以短信为手段,以祝福为目标,以你为工作对象,以笑容为考核标准,工作完成以后请吃粽子宴。

5. 端午到了,用一份美丽“红”,一份开心“花”,一份健康“绿”,一份快乐“叶”,包成一个“开心粽”送给你,愿端午节快乐^^!

6. 咬你一口,清香依旧,咬你两口,全身自由,咬你三口,幸福永久,咬你四口,完了,我想你想的太投入吃粽子咬到了手。嘿嘿!端午节快乐哦。

7. 端午节短信,每个字都有香味,盛开你的笑容,滋润你的嘴唇,甜透你的腑肺。问我爱你有多深,粽子代表我的心!我的短信,每转发一次都使咱俩感情加深!

8. 五月的轻风飘来淡淡的粽香,青绿的粽叶包裹浓浓的真情,徜徉在心迹流淌的岁月,追忆久已沉淀的情愫,又值端午佳节,粽香融入信息,“粽”是想着你。

9. 清水带来温柔,薄雾带来朦胧,大海带来宽容,太阳带来热情,明月带来温馨,我带来真心的祝福,祝端午节快乐事事如意,全家幸福。

10. 蒲节到了,送你一个香甜的粽子:以芬芳的祝福为叶,以宽厚的包容为米,以温柔的叮咛为馅,再用友情的丝线缠绕,愿你品尝出人生的美好和这五月五的情怀!

11. 黏黏的粽子香,祝福散出浓郁的芬芳;黏黏的粽子满,真情的陷儿包一箩筐;黏黏的粽子甜,快乐甜到你心坎儿里。黏黏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快乐好运连连!

12. “粽”想对你表白,我的思念是多么强烈;“粽”想对你倾诉,我的祝福是多么浪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短信声声传耳边,啊!祝你快快乐乐端午节。

13. 粽子里面都是米,我的心里最想你;吃口粽子暖心底,想你时候最欢喜;借助端午祝福你,愿你好运好福气;幸福永远粘着你,平安永远陪伴你!端午节快乐!

14. 如果我的字典里面有爱这个字,那么后面的解释一定是你,如果我的诗句里面有想念这个词,那么缠绵的一定是你。亲爱的,端午节快乐。

15. 端午节祝福:一颗心牵挂着你,一份爱祝福着你,一份真感情在等待着你的回应。我想你会在天涯海角我爱你会在昭昭暮暮,祝端午节快乐!

16. 万水千山(粽)是情,长辈父母(子)邀请,新鲜好礼(送)不停,端午团聚(来)举庆。括号里的字连起来读就是我要说的,哈哈!祝端午节快乐!

17. 粽子包着枣,祝你健康永不老;粽子夹着肉,愿你爱情长又久;粽子沾点糖,望你快乐幸福长。不同的粽子有我相同的祝福:端午快乐!

18. 家和睦,人似仙,潇洒走人间;酒当歌,曲轻弹,霓霞舞翩翩;花儿美,碧水涟,日月彩云间;梦成真,福禄全,祝愿开心每一天;祝端午节快乐!

19. 喝上一杯雄黄酒,好运必定能长久,吃上一粒香粽子,快乐伴你一辈子,戴上一个小香囊,幸福生活万年长,再来一个赛龙舟,今年又是大丰收,端午节愿你吉祥如意,开心永伴。

20. 粽子绿外套,内装七彩馅,香甜鲜咸辣,五味任你选。肉香品幸福,枣甜尝快乐,海鲜细品味,咸是百味王。生活多色彩,乐趣其中藏。祝你端午节快乐!

20xx端午节短信二1. 映着彩霞,迎着微风,向着天际。丝丝柔柔的微风,传去了节日的祝辞,飘向远方的你,愿你度过这美好的一切,端午节快乐。

2. 用一份健康的绿豆,一份开心的花生,一份美丽的红豆,一份快乐的调料,包成一个开心的粽子送给你,祝你端午节快乐。

3. 一声问候,道不尽心中对你的思念;一句祝福,无法倾诉我对你的挂念;一条信息,难以表达我对你的想念!端午节到了,衷心的祝愿你和你的家人幸福美满!

4. 送一份美丽让你快乐,送一份祝福让你骄傲,送一份安心让你不老,送一份梦想让你逍遥,送一份真情不要回报,再送平安才算可靠,端午节祝你和身边人一切安好!

5. 端午伴着五谷,幸福填满一屋;糖馅裹着幸福,吃下没有苦楚;香粽艾叶同煮,走过漫漫长路;“粽”有情“艾”有意,祝你端午佳节与家人快乐共度!

6. 我是粽叶你是米,一层一层裹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记得给我发信息,不然粽子噎死你!端午节快乐!

7. 我让叶子伴着风儿游走,让水晶随着花儿飘散,让太阳跟着蓝天回家,让月亮带着星星共舞,上帝问我还要什么,我只要让看短信的人端午节快乐!

8. 送你一颗好运粽,里面包藏健康米,好运蛋,平安菇,快乐虾,长寿花,幸运栗,如果你收到将会好运连连。祝你端午节快乐。

9. 时间恰逢五月初,纪念之情古今同。手把茱萸祝福到,短信千里传我情!口中粽子甜如蜜,美好祝福你我他。祝愿大家端午节快乐,并将快乐延续到每一天!

10. 生命中总有些让人难以忘怀的朋友,生活中总有些让人无法忘记的日子,有缘相识,从陌生到熟悉!虽然没有时刻问候,却一刻未曾忘记!预祝端午节快乐!

11. 端着夏日的清凉,端着美丽的心情,端着真诚的祝福,我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提前为你“端”上祝福:祝你幸福安康,万事如意,端午快乐!

12. 粽子甜,愿工作顺利忙中有闲;粽子香,愿经常锻炼身体健康;粽子咸,愿生活幸福常有余钱;粽子黏,愿朋友四海时时挂念。祝端午节快乐!

13. 我用芬芳的祝福织成苇叶,以温馨的叮咛碾作白米,以诚挚的祈祷晒熟红枣,再以友谊的丝线紧紧缠绕,端午节送你香甜的粽子,愿你永远享受人生的美好!

14. 五月五,到端阳,又是佳节好时光;荡起浆,推开浪,赛舟驰骋处处祥;饮雄黄,佩香囊,除菌防病保健康;兜粽香,沐兰汤,快乐祝福冠群芳!端午节愉快!

15. 一笑忧愁跑。二笑烦恼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变老。五笑兴致高。六笑幸福绕。七笑快乐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乐逍遥。端午节快乐!

16. 有人牵挂的漂泊不叫流浪,有人陪伴的哭泣不叫悲伤,有人珍惜的感情叫做挚爱,有人分享的快乐叫做幸福,祝愿你幸福,端午节快乐!

17. 悠艾草香,绵绵情意长;丝丝问候你,甜甜粽子尝;美梦在悠扬,身边有安康;龙舟驶江里,艾草挂门上;祝福我送上,端午节快乐!

18. 杨梅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棕叶香包五粮剥个棕子裹上糖;艾草芳龙舟忙,追逐幸福勇向上;美好的生活万年长!祝您端午节快乐!

19. 五月初五端午节,端午送你五个五:祝你收获多多,五谷丰登;收入多多,五花八门;朋友多多,五湖四海;快乐多多,五彩缤纷;幸福多多,五福临门!

20. 生活,平淡也有幸福;亲人,血脉总会相通;爱情,真诚换来长久;朋友,牵挂总在心中。不赶在端午节问候你,只为在节后告诉你:每一天我都在祝福你。

20xx端午节短信三1. 五月初五是端午,粽叶飘香鼻尖传。片片芦苇片片情,点点红豆寄情谊。粒粒红枣心欢喜,滴滴雄黄吉祥意。年年岁岁端午节,分分秒秒幸福时。

2. 我用真心的苇叶,祝福的糯米,幸福的莲子,感恩的樱桃,快乐的葡干,乡意的花生,甜蜜的红枣,做一份如意八宝粽,祝你端午节快乐!

3. 有一种问候,平淡如水却很真;有一种祝福,平常如草却很纯;有一种叶子,平凡如歌却裹着无尽的思念。送个粽子给你,里面装满了我的祝福:端午节快乐!

4. 浩荡的汨罗江,流不尽意蕴悠长;浑浊的雄黄酒,溢出了平安吉祥;修长的菖蒲草,编织着美好梦想;鼓鼓的香囊袋,塞满了幸福余香。祝你端午节合家欢乐!

5. 五月莺歌燕舞日,又到粽子飘香时;片片苇叶片片情,天天拥有好心情。几枚红枣几颗心,让你开心又顺心,钞票有如粒粒米,包在一起送给远方的你端午节快乐!

6. 粽子里有米,我心里有你;吃口粽子入嘴,想你想的迷醉;摇摇晃晃真舒服,借助端午包裹祝福,祝愿你爱情好比春风沐,生活快乐又幸福!

7. 祝福就像包一个小粽子,细心选叶,精心拌馅,用心系绳,小心加水,耐心煮熟,然后送到你手中,轻轻对你说:端午节快乐!

8. 祝福就是包个小粽子,送给你心中最“粽”要的人。碧绿的艾叶里,包裹着幽香的粽子。幽香的粽子里,有丝丝的祝福。祝福你幸福美丽,快乐如昔,端午节快乐!

9. 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简简单单,越久越真;好缘份,久久长长,地老天荒。真诚的友谊叫人终身难忘,祝端午节快乐!

10. 端午过节别忘记,老友正在想着你;虽说过节不收礼,你想给点也愿意;十块八块不嫌弃,十万八万更满意;你要实在没的送,短信一条也可以!

11. 沙渺渺,水依依,思念如芳草,随雁向你飞;月珊珊,星淡淡,问候穿云端,祝福送身边。端午节,浓浓情,传诚挚祝福,送美好心愿!祝端午节快乐,朋友!

12. 缘-字有你有我,爱-字有甜有苦,情-字有思有恋,想-字有牵有挂,你-永远是我好朋友!祝福我的朋友,端午节开心快乐!

13. 有一种快乐洋洋洒洒,有一种自在平平淡淡,有一种幸福安安静静,有一种拥有实实在在,有一种友谊长长久久,有一个你,我天天祝福,祝端午节快乐!

14. 我用无忧为粽叶,包上五颗快乐枣,一把关心米,三钱友情水,以我的真心祝福为丝带,亲手包了一个幸福粽子送给你!端午节快乐!

15. 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满祝福的船,飘向幸福的你,轻轻地对你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端午节愉快!

16. 一朵花代表一个祝福,我送给你整个春天!一朵白云代表一份幸运,我送给你整个天空!愿我能把世上最好的祝福带给你,祝端午节快乐!

17. 心愿是风!快乐是帆!祝福是船!心愿的风吹着快乐的帆载满祝福的船,飘向幸福的你,轻轻地对你说: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端午节愉快!

篇2

端午节的主持词双人范文1女: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齐: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将在古风犹存弥的湖广会馆,举行“中华自有雄魂在” —渝中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他们是——(略……)

男:当我们置身在湖广会馆,站在这古老精美的戏台上环顾四周,这组金碧辉煌、充满着民族传统风格的古建筑群,会使我们由衷地对我中华民族的祖先肃然起敬。

女:这份敬意,不仅来自中华民族悠久灿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还来自我们祖先的大智大慧和辛勤创造。

男:是啊,在浩淼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至今仍在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它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骄傲。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合:“中华自有雄魂在” —-中区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正式开始。

端午节的主持词双人范文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先生们、女士们:

大家晚上好!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时光荏苒中,我们又来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季,微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房间,在这激情似火、绚丽多姿的日子里,2020年端午佳节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居家团聚、畅谈心声的日子里!

1、激情六月、燃情夏日,相约都市风情区、相聚聊歌缘舞房间,让我们珍惜这美好时光,尽情释放,尽情舞蹈,尽情欢笑。

3、送你阳光,替你把痛苦蒸发;送你细雨,替你把烦恼冲刷;送你流星,替你带走忧愁;送你彩霞,替你招来鲜艳的百花,送您一句祝福:愿来房间的所有朋友永远开心、永远年轻!

5、好朋友是梦,睡也思念.好朋友是血,流淌心田.好朋友是金,沉沉甸甸.好朋友是缘,一世相牵.好朋友是路,越走越宽.好朋友是福,吉祥无边.那就让我们永远都是好朋友,一生守候,共同祈福。

7、送你十颗心:早上舒心,出门顺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做事细心,交友留心,待人诚心,对自己信心,对情人爱心,回家开心!愿我们大家心心相印、共度良宵。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我们的梦圆了、心醉了,连续不断的精彩节目使我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陶醉了,那么就让我们珍惜这份美好时光,继续请大家大家欣赏节目。

11、喜欢一种声音,是微风吹落露珠;欣赏一副图画,是朗月点缀星空;陶醉一种气息,是幽兰弥漫旷谷;祝福一位朋友,是温馨的话语和彼此的牵挂!朋友们,当我们陶醉在这里尽情欢笑的时候,请为您的家人倒上一杯茶,说一句体贴的话,正是他们默默的支持和宽博的胸怀,才有了我们充裕的欢乐时光,那就让我们祝福她们也永远开心,永远快乐!

13、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良宵弄歌颂盛世、春日劲舞歌太平,在晚会临近尾声的时候,让我们用歌声抒发自己对伟大祖国的歌颂和崇敬,对盛世平安的祝福。

1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今夜歌声悠扬,今夜劲舞飘摇,今夜开心阵阵,今夜欢笑声声,今夜我们陶醉,今夜我们神往,良宵不虚度,开心勿惘然。

17、劲舞激情、歌飞六月,端午良宵、燃情UC,抒发了情感,彰显了才艺,我相信这是一个难忘的盛夏之夜,是个开心的夜晚,那么请记住我们房间的名字—---,上网后轻点鼠标,查找一下,马上就能进入我们房间。

今天的端午节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端午节的主持词双人范文3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女:各位观众,各位朋友:

齐: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将在----,举行 “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出席和大家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女: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他们是——(略……)

男:在浩淼如烟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男:今天,我们举行这样的纪念活动,通过唤起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让中华的雄魂如黄钟大吕,再一次在辽阔的华夏大地敲响!

女:透过历史的烽烟,让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从远古走来,从滔滔的汨罗江走来。走到我们中间,走进我们心海…

【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男:就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一起感受端午的韵味,一起共庆端午节,现在我宣布端午节主题活动,我们的端午正式开始!

端午节的主持词双人范文4女: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本届经典诵读活动有来自初一到初三师生的6个节目在这里集中展演。

男:是啊,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中华经典诵读展演活动。

合:现在开始!

(二)串词

女:端午浴芳兰,流香满晴川,岁岁端午,今又端午,就在这一天,历史赋予了你特殊的内涵,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流淌了千年,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下面请欣赏初三年级组教师带来的朗诵《颂屈原》

男:感谢各位老师的精彩朗诵,《颂屈原》表达了对祖国江河的热爱,是啊,长江黄河像东方巨龙奔腾向海,他们的步伐始终如一,尽管有时激越,有时铿锵;有时徘徊,有时忧伤。但他们一直没有改变前进的方向。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一年级学生朗诵《长江之歌》《黄河颂》。

女:在长江黄河的哺育下,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下面我们有请初一年级组教师为大家朗诵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红烛》。

男:经典的文化培养了我们民族的精英,你是否还记得那些带给我们启蒙的国学经典呢?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该如何认真学习。

“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接下来请您欣赏初二年级学生朗诵《三字经》《弟子规》

男:《三字经》《弟子规》让我们再次回味了国学启蒙经典的魅力,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古代诗词也是不朽的篇章,诵读古诗词,如同与古代先贤对话,体味其中的至纯至美。在这里既有气吞万里如虎的阳刚之气,也有浅笑低回的阴柔之美,请欣赏初二年级组教师经典诗词连诵。

男:我们是传统文化的后来人,文化香火的传递者。弘扬美德,传承文明,我们重任在肩。

女:在座的各位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我们用炽情与信念铸就不朽的民族长城,接下来请欣赏初三年级朗诵《少年中国说》。

(三)结束语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今天,诵读的师生展示了自己的非凡风采。从中可以看出师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女:同学们,让经典伴随我们的中学时光,伴随我们成长,让我们在经典的海洋中直挂云帆,乘风破浪。

合:“中华经典诵读”汇演到此结束。

端午节的主持词双人范文5(男)各位尊贵的游客、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女)欢迎大家来到汉兴圣地芒砀山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

(男)今天,芒砀山汉博苑广场披红挂彩,古乐悠扬,盛装迎接各位宾客的到来。

(女)今天,我们将在这里举行端午节联欢活动,对您的参与,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男)再隔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值此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芒砀山景区全体员工向各位送上最诚挚的端午节祝福:

(女)艾叶香,香满堂,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篇3

1、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2、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褚朝阳《五丝》

3、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十五夜观灯》

4、谁家儿共女,庆端阳。舒頔《小重山端午》

5、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生查子元夕》

6、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7、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9、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京都元夕》

10、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汴京元夕》

11、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张孝祥《点绛唇》

1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13、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14、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文天祥《端午感兴》

15、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6、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端午》

17、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18、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9、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0、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许及之《贺新郎》

21、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澡兰香淮安重午》

22、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张耒失调名《端午》词断句

23、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24、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杜甫《端午日赐衣》

25、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26、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鬣。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下阕

27、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刘克庄《贺新郎》

28、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29、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

30、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31、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潘《端午日》

32、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兴》

33、好是佳旦称觞,班衣拜舞,有鹓雏相对。后院婵娟争劝酒,端午彩丝双紧。王迈《念奴娇》

34、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

35、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36、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许文通《端阳采撷》

37、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周紫芝《永遇乐》

3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39、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姜夔《诉衷情》

40、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41、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杨无咎《蓦山溪》

42、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

43、彩丝金黍,水边还又相逢。怀沙人问,二千年、犹带酸风。骚人洒墨香浓。幽情要眇,雅调惺松。赵以夫《芰荷香》

44、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苏轼《屈原塔》

45、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46、红藕丝,白藕丝,艾虎衫裁金缕衣。钗头双荔枝。鬓符儿,背符儿,鬼在心头符怎知?相思十二时。李石《长相思重午》

47、朱颜老去,清风好在,未减佳辰欢聚。趣腊酒深斟,菖蒲细糁,围坐从儿女。还同子美,江村长夏,闲对燕飞鸥舞。晁补之《永遇乐端午》

48、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着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

篇4

端午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也是目前在城乡民众间依旧流行的旧历节日。它一般于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在古代端午节有许多的名称。比方“端五”、“重午”、“端阳”、“天中节”、“女儿节”等。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对端午起源、风俗的研究各有不同,不同派别对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端午风俗进行研究,有利于端午风俗的弘扬与传承,使人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一、端午风俗的初步形成

(一)北方五月禁忌与端午风俗

《夏小正》是唯一一部记载夏代岁时的文献,其关于五月的记载是“蓄兰―为沐浴也”。人们蓄兰沐浴在于除不洁,以求健康。这是端午风俗的原始形态,可以被看做端午节的原型。商周及齐国时期,人们将五月视为恶月。在《史记》里,记载了齐国孟尝君田文五月生,其父婴说犷五月子长于户齐,不利其父母。”田文据理力争,其父只能“默然”。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应该和人们对于入夏以后各种自然和生态产生的巨大变化而导致恐惧的心理有关。

(二)屈原与端午风俗

现如今,很多人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如“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临水而观之”,这时竞渡有了悼念屈原的意味,可以说是竞渡习俗有了新的意义。因为,处于动乱年代的南北朝时期,屈原强烈的爱激情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共鸣,不仅在楚地被人们尊崇,在北方人们的心中地位也十分崇高,具有全国的纪念意义。南方之地端午竞渡才愈演愈烈,成为南北方端午节区分的一个显着标志,北方虽很少竞渡,人们选择了吃粽子这一方式来纪念屈原。

二、不同时期北方地区的端午风俗

(一)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端午风俗

南北朝的宗凛《荆楚岁时记》是当时中国端午风俗形态最为完备的记载,其主要包括:飞舟竞渡“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泪罗日....一自为水军,一自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隐艾食粽“世又五日作粽,并带练叶五彩,皆泪罗之遗风”,“采艾以为人形,悬于户上,以攘毒气”。采药系丝、将相踏、斗百草“荆楚人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集镶灾驱役、游戏娱乐、纪念屈原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节日风俗。

(二)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端午新要素的引进

宋元时期包括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如辽、金等政权。五代、宋、辽、金、元时期,朝廷端午风俗就是对前代端午节制度、礼仪的因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继承了唐朝风俗,端午朝廷举行宴会,后晋时期,“癸亥,晋遣使贺端午”,辽国癸亥,晋遣使贺端午,以所进节物赐群臣……五月庚午,以端午宴群臣及诸国使者;宋朝也是如此,“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缯帛、片茶为贡。每及钱m遣亲属入贡,皆御前殿曲宴以宠之”,金朝也有端午节宴会制度兹不多述。元代也在很多节日上承袭汉族节俗,现代的学者做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元代宫廷亦举行端午节庆活动。

第二,各地进奉制度,也成为一种惯例,后唐“五月壬辰朔,淮南杨溥贡端午节物”。后唐明宗时期因为皇后的去世,“除正、至、端午、降诞四节量事进奉”,也说明了端午节进奉的事情。宋太祖建隆年间,“每岁冬、正、端午、长春节,皆以土产珍异、金银器用、增帛、片茶为贡”等等。元代端午节期间,中书礼部和其它宫廷服侍机构向皇帝进奉扇子、凉糕、角黍等,其中好多物品都由各地进贡所得。

三、北方地区端午地域传播与风俗圈的形成

(一)端午风俗类型的地域传播

端午的基本形态是北方最为普遍的一种,它在各个地区普遍存在。北方特有的射柳风俗产生以后,经过历史时期的演变,体现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汉族礼仪的结合,明清以后逐渐走向了娱乐的方面,褪去了神秘的原始信仰,风俗更加世俗化。端午射柳风俗的扩散在明清时期有两个序列都城迁移型扩散和地方府县的层级扩散。

(二)北方端午节物的主要类别及其内涵

北方基本形态的端午风俗,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饮食、娱乐、商业活动等各个方面,它是构成端午风俗圈的物质基础。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看,粽子与雄黄酒最为突出,以巨鹿县端午为例:男女皆佩艾叶....复用苇叶裹枣、黍为粽,亦曰“角黍”。可见巨鹿县的角黍并不是糯米,而是体现了北方特色的枣和黍。

其次,从娱乐方面来看,五色丝、长命缕、百岁索等端午节物,他们都是悬挂在小孩子手臂、脚腕、颈部的丝线及其附属物,是同一种类型的具有辟邪祈福饰物,“佩戴,取趋吉避凶之意”,只是各地叫法不同。

(三)北方地区端午风俗圈的形成

历史时期端午是“恶日”,这一天很不吉利,人们心理上脆弱,希望能够通过种种途经平安渡过,这便促成了亲友之间的互相送续命缕、粽子来表达祝福的风俗,而姻亲之家选择端午送礼也是最佳时期,它能充分体现双方的和睦友好。端午的不吉利导致了亲友送礼互报平安,近距离亲友往来传播着婚姻信息,因此缔结婚姻,之后再次成为亲戚,周而复始,进入下一轮的循环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不便的情况下,这便是端午风俗圈的形成机制,这也是北方端午风俗基本形态长久存在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篇5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查字典提供)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二)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

再过几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关于端午节的由来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它是纪念我国的诗人、爱国主义者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距今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乱频繁、弱肉强食的时代。当时的楚国在列强环视的状况下,却不能及时的发现自己的错误,依旧墨守陈规,没有改革的锐志,在国力方面远远地被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面对连年的战争失败,割地求和,统治阶级采取的办法是偏安一隅,置国家存亡不顾,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对当前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于是在国内倡导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由此得罪了旧贵族遭到了诋毁攻击。

面对压力,屈原秉持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思想,在与保守势力的斗争中显示了自己的高尚节操,赤诚的爱国之心。

这一片冰心,穿透了两千年的时空,依然光耀在中华大地。

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谈论屈原的爱国主义,倡导的是什么呢?我们倡导的是屈原热爱自由,和平的精神,是面对危机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的责任感,是面对强权宁折不弯的精神,要体会到屈原对于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体会到屈原对于这片土地,也就是我们脚下这片广袤大地的深厚感情。

和屈原不同,我们身处的时代是盛世的中国。国家富强,民众和谐。在这一个富足自信的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学会爱国,知道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来之不易,学会珍惜我们看似应得的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的学习的机会,甚至我们的衣食。这都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祖辈怀持爱国的理念,对幸福和平生活的向往,扫净了自之后弥漫在中国人民头上的阴霾,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拼搏来的。

最后用一句屈原的话送给所有的同学“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毁其节。”,希望我们珍惜今天的生活,彼此勉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一个奋发图强,能为祖国建设贡献心智的人,能为自己的将来铺垫繁花似锦的人,能回报呵护自己的父母师长,无愧于炎黄子孙的人。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三)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后天就是 五月初五,也就是我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大约有四、五种说法,但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我想不少同学都有一些了解,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它的来历。

据《史记》记载,战国末期楚国大臣屈原,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却遭到其他贵族的反对和排挤,屈原被迫离职,还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着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悲愤之下,于五月初五,写下绝笔《怀沙》后,投汨罗江而死,楚国百姓得知消息后,划船拯救,将饭团等食物投入江中,希望鱼吃饱了,不要吃掉屈原,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被定为端午节,端即是“初”的意思,人们也以吃粽子,喝黄酒来纪念屈原。

也许,这古老的传说你早已听过无数遍,今天也无法让我们非常感动,但是,一度炒得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恍如昨日刚发生的事,最后以韩国成功申请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而告终。虽然专家称“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并非坏事。但毕竟“端午节”一词还是被别国抢先一步给端走了。

这件事情无疑给国人敲响了保护中华文化的警钟,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有很多正濒临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如世界三大艺术门类:西班牙的舞、意大利的歌、中国的戏曲。而中国戏曲现在有很多剧种已经失传,我国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赫哲族目前只有4000多人,能掌握自己民族语言的已不足几十人,整个赫哲族都在濒临消失,更别说民族文化了。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向日本人购买高质量的宣纸。试问,将来我们连过节都是要过别人国家的节日,我们还有何颜面去见我们的祖先。

所幸近几年,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一些重要文化遗产纳入国家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xx年国家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设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教育部还对中小学音乐课进行改革,在20多所学校尝试京剧进课堂的做法。刚刚过去的6月11日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日。但这些做法都还只是杯水车薪,甚至还引起各种争议。

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当代,传统文化并非是已经过时的东西,相反更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需的,它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意义,是一个民族坚强的精神支柱,孔孟思想的指导价值对世界文明都有着巨大的贡献,时下,一些消极颓废的文化把人们引向歧途,道德缺失、人情冷漠、心灵空虚已成为社会的症结,富士康员工连环跳、歹徒砍杀学生这些悲剧的发生更加向人们昭示社会精神文明的缺失。

后天就是端午节了,一起来好好度过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是我们非常简单就可以做到的,节日除了是一种欢庆活动外,更代表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因为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传统节日背后积淀的是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中华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传承和延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让华夏文明在世界大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端午节快乐!祝祖国永远繁荣富强。谢谢大家!

201x年6月14日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四)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

今天是5月25号,农历五月初二。到本周四,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离世已有两千多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会永远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让我们怀着对伟大爱国之士的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

感谢大家耐心的倾听,在此,请接受我对各位的节日祝福:端午节快乐!谢谢。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五)

各位师生:

大家好!

今年的5月28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六)

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20xx年的6月20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集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离世已有2300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端午节国旗下演讲稿(七)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点,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 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篇6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224-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传统节日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各种教育活动应运而生,如清明网上祭英烈,重阳节向身边的老人送祝福等。然而这些活动却呈现形式化、低效化、样板化等趋势。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1 活动低效的原因

1.1 为了活动而活动

创建文明城市或文明学校,或是其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关的检查,都会涉及传统节日教育这个领域。于是,同传统节日相关的德育活动很多时候都沦为迎检的规定性动作。节日小报,征文绘画,演讲比赛,故事会等活动看似精彩纷呈,可是目的却不是为了通过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而是为了照几张照片,写一份总结。目标出现偏差,效果就会很差。长此以往,教师、学生一遇到传统节日就感觉“亚历山大”,苦不堪言。

1.2 传统节日教育氛围的缺失

很多有识之士感慨,当下的中国,传统节日静悄悄,反倒是一些洋节日很热闹。圣诞节,万圣节之类的节日,铺天盖地都是媒体或商家的宣传。近年来“光棍节”之类的节日也纷至沓来。而清明、端午、中秋节,媒体关注的往往是高速免费,景区拥挤之类的话题。传统节日仅凭学校深挖其德育价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3 样板化的活动,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一到节日就办小报,搜集相关的节日资料。活动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等因素,往往是一些样板化的活动。通过调查发现,低年级学生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的兴趣要远高于高年级学生。

如今的教育现状是,传统节日教育越来越“受宠”,可相关的德育活动却收效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些“假冒伪劣”德育活动。给予上面的思考,笔者所在学校在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时,努力使活动丰富起来,同时代接轨,同学生的学情接轨,收到了较好的活动效果,并总结出学校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几种有效途径。

2 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

2.1 整合资源,把传统节日同其他教育资源结合起来

传统节日的教育资源确实值得我们去挖掘。但教育者要善于运用智慧,把挖掘到的传统节日资源同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丰富活动内涵,更新活动形式。

今年清明节,一所小学的几百名学生,开展了“清明远足祭英烈,感家乡之美”主题活动。活动中,学生从学校徒步几公里到烈士陵园。辅导员精心设计行走路线,让学生在途中能欣赏到家乡的新美景、新变化。把爱家乡和祭英烈融合在一起,不进行空洞的说教,让学生用眼睛去看,用心的思考,今日的幸福生活同革命先烈的关系。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了教育,还锻炼了身体。在途中,师生在一起讲故事,背诗句,唱歌曲,增进了师生间的情谊。这个活动,就是在挖掘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资源的同时,整合热爱家乡、春游、师生互动等资源。活动自始至终,学生兴趣高涨,收效显著。

2.2 学生主体,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主体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因此,在开展传统节日类主题活动时,也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点,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活动。

学校在端午节期间,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教育资源,结合端午节的特点和内涵,列出了端午节开展的活动清单。如:“粽叶飘香”包粽子比赛、观看龙舟比赛、端午歌谣传唱、织香袋等。不过有一点不同于以往,就是这些活动如同超市中的商品,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清单中的某项活动,也可以开展清单中没有的活动。端午节期间,学校的端午节活动精彩纷呈,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开展活动。有的同学在家包好粽子,送到社会福利院;有的同学上网查阅资料,在班级进行科普讲座,从科学角度分析悬艾草、挂菖蒲、佩香囊、饮雄黄酒等端午传统习俗;有的同学在班级诵读屈原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活动形式之多,效果之好,超出了辅导老师的预料。学生在参与自主活动时,体会到端午节蕴涵的意义,激发了爱国爱乡情怀。

2.3 家校合作,让更多的人成为教育者

上文列举挖掘传统节日教育资源的困惑时,有一条是传统节日教育氛围的缺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很难去改变社会大环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善学生家庭教育的小环境。要想改善家庭传统节日教育的氛围,就需要家校合作,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在开展传统节日类主题活动中,家长的教育作用要远远大于老师。

中秋节是阖家团圆的节日。在中秋节时,某班就通过班级家长委员会,给家长布置了一个“作业”:和孩子一起吃月饼、赏月亮、话家常。也可以讲讲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给学生一些有关月亮、中秋的古诗。在这个家校合作的中秋活动中,学生了解了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增进了和家长的亲子关系。这样就把挖掘中秋节教育资源的任务落到了实处。

文化内涵深厚的传统节日,对于教育者来说,确实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教育者一定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充分依靠家长,只有这样,传统节日才能成为好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所用。

篇7

[中图分类号]K8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054-02

作为丝绸之路重镇的甘肃民勤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民勤坐落在古丝绸之路要道上,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早在2800多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置武威县、宣威县,后又置武威郡。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人居长城之外,文在诸夏之先”的美称,是甘肃有名的“文化之乡”。陇上闻名的民俗文化庄园――瑞安堡令人神往,“苏武牧羊”的故事更使这个地区充满传奇色彩。民勤生态文化园中的民俗风情墙让笔者对民勤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本文主要就民勤的民俗文化概况作一探讨和交流。

一、节日习俗

(一)端午节习俗

农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端午节又称“五月单五”、“重午节”、“端阳节”、“五毒日”、“娃娃节”、“五月节”、“女儿节”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解释不尽一致。广为流传的要属“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遭谗不用,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这一传说在中国广大地区家喻户晓,影响深远,民勤也不例外。

民勤的端午节继承了古老的传统,古风盎然,颇有情趣。民勤人过端午节一般是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小孩子戴五毒肚兜、香荷包,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等。

五毒肚兜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一般是指蛇、蝎、蜘蛛、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肚兜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美好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1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缝制肚兜所用的布一般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他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堪称艺术精品。有些做成短裤形状,孩子整个夏天轮换着穿,一直穿到秋凉。因为它既漂亮,又舒服、耐穿,所以大人喜欢,小孩穿上也开心。有些小孩可以穿两三个夏天。小孩长大不能穿了,母亲还会把它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有的还会转赠给别人,接受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这不是人人都会做的,一般年轻人可能都不会做。

端午节是中国各地区不同民族普遍流行的节日,每当此时,南方和北方的许多地区,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悬挂柳树枝借以避邪,民勤也有此习俗。

民勤人还有一种特有的习俗,就在端午节的前一天,细心的妈妈为孩子们编织各种颜色夹杂在一起的花绳子,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以示吉祥,一直戴到七月初七后取下来扔到房顶上,让喜鹊叼走给在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

在端午节,民勤的媳妇们还要蒸上面扇子、粽子带着回娘家。民勤人在吃粽子与别处稍有不同。粽子一般为棒块状,里面的配料不像南方人那样喜欢用糯米、绿豆、猪肉、五香粉,而是在粽子里加红枣、糯米,吃起来清甜可口,或者只是用上好的糯米,吃的时候再加上蜂蜜,香甜爽口。油饼卷粽子是民勤一种独特的吃法,用刚炸出来的油饼卷上粽子,吃起来清香可口,成为民勤人端午节独特的饮食习惯。

民勤人端午节这天还要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五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二)中秋节习俗

“五月端午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端”就指端月饼。民勤的月饼不同于人们常吃的烙出的糖油月饼,也用模子扣出的月饼,一个民勤月饼几乎是用半袋面粉蒸出的,小户人家够吃一个月,是实实在在的“一月之饼”。民勤月饼既好看又好吃。做民勤月饼,把面发好后,先用擀面杖擀个底子,然后逐层抹上胡油,散上茴香、香豆、孜然粉、胡麻盐、赤黄等10多种香料,抹上花粉做成的颜料,每层边上用面拈出葵花花瓣。做出后,一个民勤月饼就是一个巨型葵花花盘。一般而言,民勤月饼在中秋节那天蒸出来,出了锅,不是立即就吃的,要在一轮明月横空出世时,作为供品祭月神,意在企盼来年五谷丰登。供完月神后,用刀如切瓜般把大月饼切开,吃上一口满嘴清香。中秋一过,民勤人家走亲访友的最好礼品便是相互赠送一牙月饼,意在祝福对方生活如月亮般美满。

(三)重阳节习俗

民勤历史上曾有过重阳赛驼的习俗。据《镇番遗事历鉴》卷1记载,明朝“代宗景泰三年(1452)重阳节,邑民于城北教场塞驼,红柳岗牧民刘玑如夺其冠”。这恐怕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一则时间最早、纪年确切、记载也较为详细的古代民间赛驼资料。

民勤的赛驼习俗在清朝末叶还依然存在。据《镇番遗事历鉴》卷10记载,清宣宗道光九年(1828)九月十日在苏武山进行赛驼,“武举唐灏国首屈一指,获胜夺魁。其所役之驼清癯赢瘦,犹有重疴,讵意奔走如飞,四蹄若翅。有询于灏国者,答曰:‘驼与马同,竞跑最忌饱食饱饮。意欲夺魁,择健跑者断水草七八日,临赛时饲以精料鸡卵可矣。’同道者以为经验之谈”。赛驼的文化习俗与受到游牧民族奔骑竞技活动的熏染有关。

(四)腊八节习俗

腊八拂晓,村民抢先到公用水井打一桶水,同时丢下一个馒头。这桶水要一路不落地提回家,倒在锅里。抢先者便说抢来了“金马驹”,以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抢来“金马驹”后,开始用蚕豆、豌豆、扁豆、包谷、小麦、青稞、小米等五谷杂粮熬煮腊八粥。粥熟后,先要盛一碗端到自家地头,挖一坑倒入掩埋,喂“金马驹”,以示粮食丰收,食用不尽。

(五)春节习俗

大年初一凌晨4点左右,全家人穿上新衣,孩子们怀揣馒头或包子来到大门外,大人按天干地支,或到牛棚、羊圈看牛羊睡卧的方向(据说牛羊睡卧的方向朝着“喜神”),推算“喜神”方位。之后大家抱来柴草,燃起一堆大火。此谓之“燎天篷”。燎天篷时要燃放鞭炮,大人小孩均要在鲜红的火焰上来回跨越,并高声呼叫“东去东赢了,西去西成了;牛羊满圈了,骡马成群了”等吉利歌谣,祈望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二、饮食习俗

(一)羊肉沙米面

精选沙区羊肉,去油去筋,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加调料炒至微糊生香,备用。沙米碾制去壳后,于清水中煮绵,加入炒好的肉丁,待羊肉沙米微滚时,下入手工面条,佐以葱沫、韭花、芫荽,文火稍焐即成。

羊肉沙米面,米、面、肉、汤和而不粘,经纬分明而又相互渗透,既有素食的清淡明净,又具肉食的稠厚绵长。

(二)西瓜泡馍

民勤西瓜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属刀具,只在花蒂处,用大拇指甲掐一行印痕,挥动巴掌,则一分为二,将干馒头摁入瓜瓤,食之,清凉爽口,是大漠有的美食。干馒头以出锅后即置于烈日下晒干的为上品,渗入瓜水时,可泛出浓浓的太阳味。太阳味儿的馒头,放入口中,甘甜清香,酥脆绵软,嚼之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声有色,百吃不厌。食后肚圆体泰,身心清爽,豪气顿生,始觉切成小牙牙儿的所谓“品瓜”乃小家碧玉之气,会大伤民勤西瓜的“神韵”。

(三)麻辣鱼

麻辣鱼 ,料用红崖山水库正宗红尾鲤鱼,切成1寸许的短截,形状扁圆,色泽呈淡黄色,清淡不腻。豆腐、白菜、蘑菇、洋芋、宽粉等荟萃在一起,杂然纷呈。

做麻辣鱼,先将成品的麻辣酱、豆酱、干辣椒、鲜葱、鲜姜等用少许的清油爆炒两三分钟,然后兑水,水开后,将清油炸好的鱼(一般切成1寸左右的方块,用粉面缠过,用油炸至七八成熟)下入锅中,滚煮十二三分钟,用漏勺将漂浮在上面的碎佐料捞净,下入时鲜蔬菜蒸煮焖焐四五分钟后出锅。吃鱼肉喝鱼汤。美食家们往往以鱼汤代酒,别具情趣。

[参考文献]

[1]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林永匡.中国风俗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刘广玉.中国民俗风情地图[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篇8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且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节日久经沧桑,凝聚着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延不衰,以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令华夏子孙世代陶醉和向往,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陶冶和锤炼着民族的品格和个性,以欢乐祥和的氛围弘扬着民族的美德和精神。其传承民族血脉、提升民族精神的价值,强化民族文化记忆、心理认同的价值,维系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价值,激发与释放情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是任何文化形式都难以替代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生存之根、立世之魂、传承之本。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传统节日文化,可谓是最具活力和影响力、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它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生动展示了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①今天,我们要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节俭的过节理念,充实和丰富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厚重而多彩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

中国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土壤中,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即节日日期的选择与设定是古人依据天候、物候和气候的周期性转换而约定俗成的,都对应着特定的节气和农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步入农业文明的古国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国之大事在农”的观念,并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认识到:人类要生存、庄稼要收成,就必须观察和掌握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物象(动植物随季节而生的变化)和气象(寒暑雨雪的变化)及其规律,顺应天地运行的节奏和气候变化的秩序,来合理地计划和安排其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为了准确地反映四季气温、降水、物候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情况,用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古人依据太阳在黄道的不同位置,确定出了“二十四节气”。岁时节令一经确立,一些特别的日期就凸显出来,它们作为农耕周期中的关节点,备受先民的重视,每当特定的节气来临之时,都要举行与这个节气相应的仪式和庆典活动,这样,农耕周期便也成了庆典周期。“‘节’正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成像竹节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时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②

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四时节庆,纷至沓来”。春天,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春节、元宵节、中和节、清明节等节日接踵而至。人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阖家团聚、拜年庆贺、舞龙观灯,尽情欢庆新春的到来;还要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准备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农耕播种。炎炎夏日,端午节又如约而至。人们佩艾采药、驱邪避毒,凭吊屈原、裹粽竞渡,斗草送扇、归省探亲,以期安度酷夏、消除邪恶。时至秋季,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纷至沓来。沉浸在丰收喜悦中的人们,乞灵巧、放河灯、赏秋月、玩秋菊、登高辞青,以多种方式庆贺丰收、祭奠亡灵、祈福纳祥。严冬降临,瑞雪飘飞,腊八节、小年、除夕是对它最好的迎候。人们忘记了寒冷,扫洒除疫、送灶祭祖、社火游街、欢欢乐乐地团圆守岁,品味着“田增五谷人增岁”的喜悦。四时吉庆的和谐有序、错落有致,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

中国传统节日的设置还体现出了农闲农忙安排有别的特点。从节日在一年四季的分布上看,农闲的冬春两季,安排的节日较多,节庆活动内容丰富,且持续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而农忙的夏秋两季,则安排的节日相对要少,节庆的内容和时间也相对要稍短一些。如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个一年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年节,即安排在冬春之际的农闲时节。这样的安排,无疑是农耕社会使然。只有在冬尽春回的农闲之际,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才得以休息娱乐,并有充裕的时间祭神祀祖、阖家团聚。

四季佳节的娱乐庆典和烹饪饮食,也是适时合令、因时而设、应季而生的。如春节的燃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耍社火、转九曲、逛庙会,确能给寒冬里的人们增添不少激情和欢乐的气氛;清明节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是因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满目葱翠,一派生机,正是人们投身大自然、享受明媚春色的好时光;端午节赛龙舟,恰是江南水乡汛期未到,而气温已高,宜于水中嬉戏的良辰吉时;中秋节家人团聚,祭月、拜月、赏月,时及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清新,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可谓“花好月圆人团聚”的最佳时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宴饮,正值晚秋,秋风渐劲,寒意渐浓,霜染枝头,云淡山青,适宜人们登高秋游、活动筋骨、陶冶性情,尽享盎然秋意。此外,烹饪食物的多样性也体现了春夏秋冬、朝夕晦明等不同特点。夏秋之时,正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此时的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人们的餐桌上,蜜桃、苹果、石榴、葡萄等各色水果便成了主角;冬春之际,猪羊壮鸡鸭肥,于是春节、元宵节等节日里,各种丰盛的肉食成了人们的最爱;端午时节,粽叶飘香,自然清香诱人的粽子就成了餐桌上的“当家花旦”;中秋时节,“秋风响,蟹脚痒”,于是螃蟹便成了最受青睐的中秋美食。可见,传统节日的娱乐饮食等诸多节庆民俗,都是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协调的关系。

“如果说,有些民族的节日体系是以宗教纪念日作为核心的话,那么我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其他某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特征在于,这些节日是以协调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为核心而建立的。”③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应时而作、张弛有度的自然生活节律和独特的审美心理定势;反映了先秦以来历代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二、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从远古走来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感自然节律而成,蕴人文精神而丰”。岁月的推移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使传统节日不断被多种社会文化因素润泽渗透,有民间传说的嵌入,有宗教活动的影响,有历史人文的大量积淀,有民族智慧、情感、生活习性的融合等,节庆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如介子推居功不受赏的传说之于寒食节,爱国诗人屈原、忠臣伍子胥、孝女曹娥的传说之于端午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之于七夕节等。又如,源于远古“腊祭”的春节,腊月初八先民用五谷杂粮做腊八粥敬祖祭神,是古代“腊祭”的开始。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各大寺庙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做腊八粥与古代“腊祭”的行事相融合,形成了民间食腊八粥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以博大的包容性,不断地融汇、积淀、丰富、发展,使之成为蕴含丰厚、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成为一面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中华民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民间信仰、伦理道德、人文诉求、审美情趣、文学艺术、饮食服饰……。由此我们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艺术形态是多元多样的。若依据传统节庆的性质和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可以将中国传统节日分为:生产类节日、祭祀类节日、纪念类节日、庆贺类节日、社交娱乐类节日、驱邪祛病类节日等类型。虽然各类节日均是围绕着特有的主题而展开,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渗入新的内容和形式,一个节日中常常包含了多种性质的民俗活动。所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大多具有了综合性,通常由多个节日主题、多项民俗活动所构成,其丰富的内容也使这些节日承载着更为丰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了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1、精神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浓缩着我国数千年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寄托着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理想情怀,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春节是由原始农业社会庆贺丰收的“腊祭”演变而来的,祭神敬祖,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感恩之情;辞旧迎新、阖家团圆,这是一年一度的春节的主题。春节的一系列仪式礼仪,不仅使民众的生活绚丽多彩,而且显示了以人为本,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映出可贵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凸现着团圆、祥和、平安、欢乐的精神追求。清明节,人们通过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先贤,送上一份哀思和敬意,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敬祖报本、热爱亲情和友情的道德情怀,并包孕着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郊游踏青则体现了中国人哀而不伤、乐而不的豁达心态和回归自然、热爱生活,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体现了传统价值观里对于爱国忧民、清高自守、卓尔不群的理想人格的追求;悬挂艾叶菖蒲、采药制药,在驱邪避毒中感悟祖先遵从自然令律应对灾疫的生活智慧,传达出民众对生命健康、家庭幸福、国运昌盛的渴望;龙舟竞渡反映着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中秋节,家人团聚,共食月饼,共赏明月,共享天伦,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家庭团聚、生活祥和、未来美满。

2、行为文化层面

中国传统节日是各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集中展示的平台,这个平台荟萃着祭奠、礼仪、表演、技艺、艺术、体育、游戏等丰富多彩的行为文化,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集大成者。自古祭祀和庆典仪式就十分丰富。就祭祀而言,春节祭祀活动很早就形成了两大祭祀文化传统:一是感念大自然的恩赐而举行的祭祀,如祭祀灶神,是对灶火烧食之功的感念;祭祀土地神,是对大地母亲繁衍万物的回报;祭祀井神、河神,是对生命之水的感恩;对牛、马、鸡等各种家畜的善待和祭祀,则是表达了对帮助人类生存发展的动物们的酬谢,等等。这些祭祀,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与大自然沟通、对话的方式和渠道,是虔诚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写照。二是敬仰古圣先贤和宗族祖先而举行的祭祀。慎终追远的尊祖情怀是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在春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隆重地举行祭祖活动,宗族家长们率领着儿孙虔诚祭拜列祖列宗,感念祖先的恩德,祈祷其“在天之灵庇佑儿孙”,并倾诉出儿孙们的承诺和告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饮水思源、永不忘本的传统精神。春节期间的社交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样:团聚、守岁、贴春联、剪窗花、挂年画、放鞭炮、拜长辈、访亲友、逛庙会、观花灯、闹元宵等等。人们在释放内心情感、满足心理诉求、体味人间温情、享受年节欢乐中,演绎着、传承着、创造着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并净化和提升着亲情、友情。春节也是民间艺术、技艺的大展演。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年节史中,历代先民发明和创造了数以千计的游戏、艺术、体育的形式和品种,其中既有讲、唱、演,又有游戏、竞技、杂耍等。在春节期间常见的有:社火、戏剧、舞蹈、秧歌、高跷、旱船、舞龙、耍狮、耍猴、杂技、武术、跳绳、打秋千、放焰火、走灯阵、讲故事、说书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春节的文化内容和品位,而且使春节的喜庆氛围迭起,使每个人都能尽享这份愉悦身心的欢乐,并得到精神上极大地放松。恰如有的学者所说:“普天同庆的春节的确是日常平淡生活的一种超越,是中华民族集体的生日,也是最具东方色彩的狂欢节。”④此外,围绕年节文化而产生的那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诗文佳句,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有关年节的歌谣和俗语等,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族精神。

3、物质文化层面

在传统节日文化系统中,外显的、有形的物质文化也十分丰富,既有四季飘香的节令佳肴,更有纷繁多样的装饰品、吉祥物,还有大自然赐予的植物、花卉等,这些物质载体,通常具有多种功能,不仅能满足佳节中民众的某种生理需求、社交需求、审美需求、点缀需求等,而且以其特有的象征性和富含的文化蕴意,满足人们避瘟驱邪、祈福纳祥、生活圆满、健康平安等各种美好的心理企盼和精神欲求。

传统节日中的许多美食佳肴,都有着一定的象征寓意:除夕子夜与新年交替之时吃饺子,又称“更岁交子”,饺子取“交子”的谐音,有“辞旧迎新”与“喜庆团圆”之意;饺子又形似元宝,故又有“招财进宝”之意。春节吃年糕,由于年糕与“年高”谐音,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也多有讲究,炒青菜是家家必备的盘中餐,表示“亲亲热热”;吃豆芽菜,因豆芽形同“如意”,意味着“如意吉祥”;餐桌上必有鱼,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贵有余”,等等。此外,元宵节吃元宵、汤圆,象征家人团圆,和睦幸福;端午节吃粽子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取“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共享天伦之意;重阳节吃重阳糕,有百事俱高的含义。美味的节庆食品饱含着美好的寓意,体现着华夏子孙朴素且高尚的精神追求。

在传统节庆用品诸如字画饰物、植物花卉中,大多也是物与情脉脉相通,人们以物寄情,巧妙地利用各种物质符号,传递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复杂的心理情感。如新春佳节,民间有在门窗上贴“福”字的习俗,“福”字含有“幸福”、“福气”、“福运”等寓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示“福气到了”的寓意。由桃符发展而来的春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以汉字和中国书法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赞美和祝愿。由门神画演化而来的年画,含有历史故事、神话小说、民间故事、民俗生活等多方面题材,可谓“画中有戏,百看不腻”,在《鲤鱼跳龙门》、《六合同春》、《五福临门》、《五谷丰登》等年画中,蕴涵着对人生的种种美好企望。即使是自然界中的一些植物、花卉,在传统节日特定的情境中,也有着品不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韵味。春节,人们以高洁脱俗的水仙花,象征新一年的福运;以迎风绽放的梅花,象征新春的吉祥,旧时曾有“梅花开五福,竹声报三多”的春联。清明节,人们插柳戴柳;端午节,人们悬挂艾蒿、菖蒲,这些特定的植物成了为民避瘟驱邪、保佑平安的使者。重阳节,纷繁盛开的令人陶醉,并以其傲霜斗寒的品格抒情言志。

三、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

伴随着农业文明产生、演进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同时,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行和发展中,由于内涵着历代民众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追求,又不断吸收和融入儒、释、道等多种有益的文化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节庆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思想精华,蕴含着值得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有以下几点:

1、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

天地之间人为贵,以人为中心,人是主导,人追求与万物的和谐,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基调。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代代相传的传统节日之中,人始终是节日的主体。节庆活动的内容主要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谐天人关系、展示人的才艺、进行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阖家团聚、欢庆交流,或探亲访友、男女相会,或祭祀祖先、追念先贤,或结伴出游、踏青赏月,或尊老爱幼、扶贫济困……,在普天同庆、融融之乐中,追求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群众性的文体活动:春节,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清明节,踏青赏春、荡秋千放风筝;端午节,龙舟竞渡、户外秋游;重阳节,登高啸咏,骑射竞射,等等。许多节日还有避邪驱瘟、追求健康的内容,如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清明节的插柳戴柳,端午节的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佩插茱萸、饮酒等。人们在尽情享受节日的欢娱中,在“平安吉祥”、“健康快乐”的美好祝福中,谱写着一曲曲对生命的颂歌。

2、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先历来有着异常浓厚的感情,《礼记》称:“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仁义”与“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孝悌的基本内容则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由此推及到尊老爱幼等。慎终追远的情怀成为中华文明的一条重要根脉,每逢佳节都要虔诚地祭祀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孝思和怀念。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都有祭祖的仪式和内容,在祭奠与追思中,孕育着后人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节庆活动中还处处体现着对长者的尊敬和对幼儿的宠爱,春节给长者拜年,为长辈们送上可心的礼物,节日宴席上对长者座次的优先考虑,为长辈们敬酒祝福;以祈福求寿为重要内容的重阳节,自1989年便成为国家法定的“老人节”,尊老爱老已成为节日的新主题。孩童幼儿更是节日的宠儿,春节长辈要给“压岁钱”,屠苏酒要从年幼者喝起;端午节要给儿童涂雄黄、佩香囊、带艾虎;中秋节有儿童喜爱的“兔儿爷”、“流星香球”等,这些习俗寄托着人们对后代的祝福与期望。

3、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它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中国传统节日是人们展示勤劳智慧、聪明才艺的最佳时机。“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⑤这些多姿多彩的节庆民俗事象,充分反映了华夏子孙刚健有为、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4、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个重理智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坚持正义的民族气节和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中国传统节日中,有不少节日是与民族气节和爱国传统相关联的,尤以清明节和端午节为代表。清明节中融入的寒食节,其起源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晋国忠臣介子推。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人们把介子推蒙难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每年此日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示纪念。过寒食节的同时,人们也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着介子推的刚正气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上下求索,为的是精忠报国。他屡遭陷害,含冤而死。民间为了凭吊屈原,于是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节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通过端午节这一载体,在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节庆活动中,不断地得以发扬光大。

5、贵和尚美、团结和睦及平安吉祥的心理追求

“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贵和尚美、团结和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节日的源起便是先人将自然时间进程与社会生活节律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着“天人合一”的理念;节日中的各项娱乐活动、人际交往、饮食安排等都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家人聚在一起和面包饺子,和面的“和”与“合”谐音,而圆圆的饺子皮则象征着团圆。春节里的“拜年”活动,使亲朋邻里之间,消除了隔阂,增进了团结,可谓“一声恭喜,互泯恩仇”。元宵节,全家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又表达了人们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满的愿望。七夕节,牛郎织女的凄美传说,将中国人天长地久的爱情演绎得如此唯美和浪漫。中秋节,团圆团聚、家国和谐,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憧憬与追求。九九重阳,登高吃糕,寄托着人们健康长寿、实现人生境界步步高的美好愿望。

四、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蕴含着优秀的民族精神,而且凝结着丰富的民族感情,是民众精神情感的重要寄托方式。广大民众有着追求丰收富裕、平安和顺、生活美满、欢乐吉祥、健康长寿等共同的理想和愿望,这些心理诉求,不断通过欢度传统节日的方式,通过节庆的礼仪习俗得以表达和释放。民众最美好的向往是人间的亲近与和谐,最希望享受到的是和睦亲情的温暖,而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活的节点,是民众表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最佳时机。节庆活动中蕴含的情感极为丰富,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也有对祖先的答谢;既有对先烈圣贤的缅怀,也有对故土家乡的依恋;既有对父母与长者的敬爱之情,也有兄妹手足的牵连之情;既有街坊邻里的互助之情,也有朋友同事的友爱之情。通过祭祖、拜年、访亲、联欢等多种节日仪式,传递着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愫,使传统节日超越时空界限,始终发挥着凝聚民族情感、融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由于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综合性等特点,又使这种功能不断地得以强化。

中国传统节日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的一种全民性强化,是延续民族品性、增强民族认同的链条。传统节日的风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性。这些节日超越了地域、阶级、种族乃至时代的界限,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庶民百姓,无不同日而庆,同日而乐。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逢春节前,中国人返乡的景象如同候鸟回迁,大多数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要踏上归乡之路,回家团聚,共度除夕。即使身处海外的华人华侨,每逢传统节日,也都会想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庆贺佳节之时,无限向往祖国。遍布世界五大洲的数千万华人,以及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实业家和留学生,他们落居在哪里就把“过大年”的习俗带到哪里,并在“过大年”时,将思乡、思亲、思归、祈盼团圆之情,以及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亲善之情抒发到了极致。在浓郁的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里,民族认同感自会不期而至、不约而同。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也十分重视,每逢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外华侨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他们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追忆先祖的仪式中,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保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传统节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渗透到每个人的心灵,彰显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民族在周而复始的中华节庆文化的洗礼中,凝聚和维系着民族情感,锤炼和固化着民族个性,培育和弘扬着民族精神,壮大和张扬着民族形象。

中国传统节日又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精神纽带。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也是许多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节日。如满族、朝鲜族、黎族、纳西族、侗族、毛南族、达翰尔族、拉祜族、锡伯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大都与汉族一样,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列为自己民族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如今已差不多成为我国各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各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庆贺方式欢度传统佳节,这也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优良传统。各民族人民在共同欢度传统节日中,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民族的大团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传统节日既蕴含着优良的文化因子和宝贵的民族精神,也包含着一些应该剔除的封建因素和迷信糟粕。今天,我们在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时,应该坚持“扬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情民意,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精髓、保持固有文化底蕴和功能的同时,应该与时俱进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活力,将传统节日熔铸得更加生机盎然、灿烂辉煌,成为当代民众由衷喜爱、自觉参与、乐在其中的精神家园。(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央文明办[2005]11号)。

②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293页。

③ 刘魁立《中国节典・序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④ 柯扬《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见陈竞主编《黄河黄土高原年俗文化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 徐惟诚《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人民论坛》,2008年第8期。

[WT4HZ]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ANG Wen-zhang1,2, LI Rong-qi2

篇9

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人非饮食不能生活,所以,中国先贤对此早有论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饮食礼俗又是中国传统礼俗文化的一个重要事项。《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饮食礼俗后来也成为礼最外在的表现形式和严格规范下所支配的活动之一。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节日为载体,通过对节日饮食的介绍让观众感受到饮食礼俗背后的文化价值:团圆幸福的和谐文化、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祭神敬祖的祭礼文化以及人们世代传承的节日饮食礼俗中所表现出来的勤劳、善良和智慧。

一、饮食与礼的起源

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道德规范,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权威的制约因素。诚如冯天瑜先生所言:“从一定意义言之,一部中国文化史,即是一部礼的发生、发展史。”[1]73

(一)礼的起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从人类早期的生活实际、儒家经典以及《礼记》中的有关论述来看,最早的礼仪,可以从先民的饮食行为中找出一些线索来。关于礼的起源,历来有多种说法,如“饮食说”“宗教祭祀说”“风俗说”“人情说”“礼仪说”等。《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可看出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他在《闪米特人的宗教》中提出:“图腾制是由一种‘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而祭祀仪式的前提是假设神的存在。”[2]6祭献是古代宗教礼仪的主要形式,最古老的祭祀形式是用动物祭献,这类祭献是一种公共的仪式,它是由整个氏族参与的一种活动。祭献完后,还要共享祭品,以表示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的亲密关系。在共同进餐中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并不是宗教力量,而是吃这种活动本身。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莫过于“吃的是一锅饭”,如中国先民们就将那种分立门户﹑自成一体的做法,视为另起炉灶﹑感情淡漠的表现,因而饮食盛宴就成了中国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主要手段。[2]7

(二)“礼”与“俗”的联系及其转化。《礼记·曲礼下》中说:“君子行礼,不求变俗。”这反映了中国古人就有把礼、俗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观察的思维特点。《礼记·王制》中说:“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作为社会制度的礼是由民间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来的。“俗”常与“百姓”连用,于民间自然生成并传承,是处于不同自然环境下众人相互模仿而形成的行为习惯。这些民俗中的重要部分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仪式,就上升为礼仪。因此,俗先于礼,礼来源于俗。所谓的礼俗其实就是指家庭和社会为个人通过一生的重要阶段而设置的礼仪和风俗。[3]在饮食行为基础上出现的礼仪,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约定俗成,被固定了下来,成为人们所遵循的行为规范。由饮食习俗所产生的原始之礼的转化过程,不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礼最初执行着满足人类对物质财富和生活用品进行分配与享用的等级差别标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援俗入礼”的特征。[2]12

无论是“俗”还是“礼”,都根源于人性,始于人情,既是礼之大本,也是俗之大本,是礼与俗在儒家哲学中的根本相通之处,是俗被成功改造为礼的基点。[4]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文化,“以人为核心”是中国礼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礼学是以人为研究主题,以人在礼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之为人的本质及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得以受到大众的热爱,也恰是因为片中在讲述美食的同时更关注美食背后的人及人性和人情。

二、节日饮食礼俗的文化价值

中华民族的节日礼俗包裹着各民族各地域不尽相同又相通相融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一般说来,传统礼俗节日深深地根植于人们自然形成的欲望和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以适宜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人们既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礼俗节日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满足了物质和肉体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需要。[5]133就以《舌尖上的中国》介绍的传统节日饮食为例,通过对这些节日饮食礼俗的分析,来展示饮食背后的文化价值:团圆幸福的和谐文化、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以及祭神敬祖的祭礼文化等。

(一)春节、端午节饮食礼俗:团圆幸福的和谐价值。春节是中国人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一般指正月初一,新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为主要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过年就是一场盛宴,似一曲宏大的乐章,尤其中国人最幸福、最看重的时刻莫过于一家人除夕之夜围坐在桌前吃上一顿团圆饭。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健康。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关于春节出现了多次,但每次都不同。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吉林查干湖,快过年时,当地的习俗是举行祭湖祭鱼的活动,进行祭祀以祈求湖里的神仙恩赐来年的丰收。查干湖77岁的“渔把头”石宝柱的年夜饭则是一顿“全鱼宴”。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做年糕是宁波人庆贺新年的一种传统。年糕被当地人称作“团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同样的节日,在北方的北京,讲述一名职业摄影师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也只有在过年这样的日子里,才能回到父母身边,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端午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和艾叶等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到了今天,之前的一些习俗已被渐渐遗忘,自从被定为节假日后就成为在外忙碌的人与亲人团聚的另一个重要节日了。“回家吃粽子”成为端午节回家的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吃不吃粽子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与家人团聚。

(二)重阳节——孝亲敬老的传统价值。农历的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由于九月初九“九九”的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并推行敬老活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美德。“敬”作为礼文化的核心,是千百年来行礼者的共识。“敬”的原则,实质上揭示了人性中天然的爱亲爱人之心、尊亲尊人之情。《礼记》开篇即曰“毋不敬”。“孝”是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的是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还讲到了重阳节。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以凸显孝亲敬老的传统文化价值。日常饮食行为也是体现孝亲的最佳形式,《礼记》中对日常饮食的孝亲礼节多有涉猎,如“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群子妇佐馂如初”。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五集《厨房的秘密》里介绍了顺德均安镇的重阳节,街上的年轻人抬着关公像,老人们头戴茱萸。欧阳广业作为一个村宴厨师,在这一天要为村里的老人做一顿可口的村宴,村里的年轻人和老人团聚在一起享受美味。

(三)新米节、望果节的饮食礼俗:祭神敬祖的祭礼价值。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风俗。《后汉书》记载:“祭祀之道,自生民以来则有之矣。”民众对中华民族祖先的祭奠,溯古至今,绵绵不断。在少数民族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祭神敬祖的祭礼文化。重道德感情而轻礼数和财物的祭礼思想是礼俗文化的又一个体现。在进行节日祭祀时,最重要的是祭祀之人的虔诚之心,不拘泥于形式的完备和礼品的丰厚。在《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了带有祭祀文化的壮族从江加榜新米节和藏族的望果节。从江加榜新米节是当地的一个传统节日,没有固定日期,一般在每年稻谷成熟前几天举办。后世的子孙没有忘记先民们的艰辛,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于是新米节便约定俗成下来,并世代相传。在第七集《我们的田野》开篇介绍了从江加榜新米节,片中讲了下尧村壮族的潘银少和黄兰荣两位老人为庆祝即将到来的新米节做准备,除了主食糯米外,还要制作腌鱼、炜酒等。当地还设有“长街宴”,村中人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庆贺丰收。如今,“长街宴”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望果”意为“绕地头转圈”。在节日的第一天早晨,当阳光洒满金黄麦田的时候,农民们手持麦穗围着农田转圈游行,感谢上天带来了风调雨顺的好收成。之后转田队伍每到一个乡神殿或山神殿前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一路祝福,一路欢歌,此刻乡村的田园处处洋溢着欢乐和祥和的氛围。在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中讲述了最富庶的农业区——日喀则的望果节。当地的望果节在青稞成熟前举行,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藏民桑吉为节日精心酿造着青稞酒,桑吉手艺俱佳酿造的青稞酒受到当地人的喜爱,望果节当天大家一起品尝着甘甜的青稞酒。无论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还是祖先崇拜与鬼神祭祀,无不表达出人类质朴真挚之情。天帝神灵虽然高高在上,却是人们观念中的保障现世人生幸福的重要力量。中国人信奉神灵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出离人世而是为人世求福佑。[5]128

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创立了许多民俗节庆,既包括生产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饮食文化,也有礼仪文化,还有朴素的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很值得我们去发扬和传承。

三、节日饮食礼俗的传播及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舌尖上的中国》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其所展示的厚重感和文化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人和食物、人和社会的关系”。《舌尖上的中国》用影视媒介特有的形象性、快捷性、大众性、声画一体化的优势,通过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村庄这些微观元素的记录和书写,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艰辛地寻找自然界馈赠的食材,巧妙制作各色美食,用虔诚的态度对待传统节日,感谢上天的恩赐。无论是《自然的馈赠》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抑或是《主食的故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在美食的背后始终关注的对象是制作美食的人。

礼俗是社会文化浓缩的精华,属于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孕育于小农经济下的节日礼俗,形式和内容都体现于中华民族的节日之中,而所有节日表现形式的基本载体与内容是无数个和气候季节、人文精神、道德关怀、祖先崇拜、宗教情怀、社团聚会相关联的生活内容。它与我们民族的精神相关联,是整个民族乐观向上、勤劳勇敢、善良敦厚与团结友爱的思想理念的内在形态,是一个民族历时几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内核——民族灵魂的所在。如果离开了这些节日礼俗的活动内容,所谓的文化特征就无从谈起,并且所有的节日表现的谓之以乐的活动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而《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礼俗食俗文化的传播,会唤起人们对生命和社会的热爱,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项目批准号:09BCO2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姚伟钧.中国饮食礼俗与文化史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回应文化研究的新思潮[J].史学理论研究,2005(1).

[4]王玉霞.礼俗与统俗——中国古代礼对俗的文化诉求[J].济南大学学报,2011(3).

篇1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传统节日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头牙、寒食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尾牙、祭灶、除夕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基本知识丰富,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学艺术修养;从情感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坚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功能从认知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很好地传承了餐饮美食、风俗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餐饮美食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风俗礼仪方面如春节要祭祀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等。伦理道德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等。文学艺术方面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的诗词歌赋,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等。大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或者通过亲身参与传统节日能很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传统节日的交流功能从情感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节阖家团圆、举国欢庆、邻里乡亲互相拜年,其乐融融;清明远足踏青、拜祭祖先,既体现了孝道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以亲属、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需要更多的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加亲友相聚的机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交流功能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三)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从伦理道德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礼”的规章和“乐”的法则,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远足踏青、祭拜祖先之礼;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忠烈之礼等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所体现出的“仁义、忠孝、廉耻”等礼乐文化基本品格对指导我们现代生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四)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节日逐步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感情的强大纽带。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树魂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现状,2012年3月份,笔者在宁波的四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有效回收率9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5.8%,女生占54.2%。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其中文科类占52.3%,理工科类占47.7%。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24.2%的大学生能说出3—5个,50.5%的大学生能说出6—9个,其余25.3%的大学生能说出10个及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大学生中10.4%的能了解10个及以上,18.6%的能了解6—9个, 49.8%的能了解3—5个, 21.2%的了解1—2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途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65%)、亲身参与(54.4%)、媒体传播(39.8%)、学校教育(10.2%)和其他(13.7%)。这表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了解较浅,不够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过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98.2%)、中秋节(87.6%)、元宵节(85.1%)、端午节(59.7%)、清明节(54.3%)和七夕节(25.6%)。其他节日如腊八节、中元节等则参与较少或从不参与。大学生在过传统节日时,参与比例较高的传统节日习俗依次为:春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与喜欢的人约会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则较少参与。这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主要传统节日和坚持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但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习俗参与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态度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均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示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不够浓厚(47.8%),节日形式不够活泼有趣(32.3%),节日内涵的宣传和挖掘还不够(31.8%)。在对待中西方节日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同学们也普遍表示过西方节日只是对过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构建弘扬传统节日的大环境

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指的是老百姓是过节的主体,政府是节日的引导者与宣传者。一方面政府不要在老百姓过节的方式上给予过多地干涉,以保持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引导和宣传,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政府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就要保护和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物质、精神和仪式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物质方面对年画、生肖产品、中国结等节庆用品,饺子、年糕、汤圆等节日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仪式方面可精心开展如舞龙舞狮、灯会、文化庙会等;精神方面要注意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如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聚的主题等。

2. 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加强节日文化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张“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娱乐是节日的灵魂”。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大型欢庆活动。因此,政府要在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可在节庆文化产品、节庆用语、节日食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如近些年清明节兴起的网络祭奠、将七夕节包装为“中国情人节”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此外,政府还应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体味到节庆的欢乐。

(二)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引导和谐的节日文化

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前面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总体较好,但在认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欠缺。

1. 高校要多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将节日教育与参与相结合

从调查得知,大学生节日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等外,还要突出实践教育。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吃粽子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咏诗、文艺联欢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 家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亲情交流

相对于社会和学校而言,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具备更好的亲情优势,具有言传身教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家长自身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坚持传统节日习俗,从而使子女耳濡目染。此外,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传统节日情感交流的庸俗化。如,“压岁钱”是极为普遍的岁时节令习俗,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则异化为了一种攀比之风。家长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环境。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又要有开放和兼容的气魄。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认同本国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其次意味着要承担“文化责任”,即要将节日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作为自身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最后意味着“自我创建”,即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弘扬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和仪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相结合进行改良创新;将西方节日中欢乐有趣、注重交往交流等好的方面吸收借鉴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去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刍议[J].教育评论,2009(6).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方敏.浅论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