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意义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1 00:2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分数的意义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分数的意义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百分数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结:分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

2.下面各句中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提问:单位一是谁?分数表示谁与谁的关系?

二、新课:

1.意义:上面这些表示关系的分率和倍数都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种数叫百分数.

(板书课题,并把上面句中和图中的分数改成百分数,指导读法.)

(1)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70%.(读作:百分之七十)

(2)已经修了一条路的25%.(读作:百分之二十五)

(3)今年的钢产量是去年的120%.(读作:百分之一百二十)

提问:这些百分数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谁与谁的关系?谁表示100份?

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补充板书)

追问:百分数是一种什么数?

2.指导写法:

写百分数时,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70%),百分号先写左上角的圆圈,再写斜线,最后写右下角的圆圈,两个圆圈写的要比分子小.

读百分数时,与分数的读法一样.(示范读法)

练一练: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然后读一读.

在本上写:25%16.7%1.25%100%131%

3.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教师出示投影)

同:都是数,读法相同.

异:(1)意义不同:分数是表示把单位一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既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关系.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只能表示关系,不能表示数量.

(2)写法不同: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分子、分母分别写在分数线的上下.写百分数时,先写分子,后面写上百分号.

(3)使用范围不同:分数的分子只能比分母小,分子大于分母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不是最简分数的要化成最简分数,分子必须是整数.而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比分母小,也可以比分母大,还可以和分母相等,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三、练习:

1.读百分数:(互相读)

1%5%99%100%300%0.6%38.3%233.3%

2.写百分数:(两组互相看)

百分之七百分之四十六

百分之五点三百分之三百一十点六

百分之五十五百分之四百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3.把下图中的阴影部分用百分数表示,说说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各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4.用阴影表示下面的百分数,说说百分数表示谁占谁的百分之几.

5.判断:(用手势表示)

(1)一本书,已经看了它的75%,还有25%没有看.()

(2)一根绳子长50%米.()

(3)分母是100的分数叫百分数.()

篇2

案例A

案例B

1、复习引入:

师出示,这是什么数?

生:这是分数。

师:你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分子、分数线、分母)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

2、学习新知:

师出示一块饼,对折后提问:把这块饼怎样了?

生:平均分成了2份。

师:这一份是这块饼的几分之几?

生:是这块饼的。

师:这一份呢?

生:也是这块饼的。

师:也就是每一份都是这块饼的多少?

生:每份都是这块饼的。

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怎样把它平均分成4份?

生动手折一折。

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这一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1、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有一位新朋友和我们一起学习,想知道是谁吗?(板书1)

师:喜欢1吗?谈谈对1的认识。

生自由谈论。

师:看来,同学们对1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我相信你们学了今天这节课以后,对1将会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

2、  操作体验: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分数”。看到这个题目,你觉得陌生吗?为什么?(我们以前学过了分数)

师:你能说几个分数吗?

板书学生说的分数。

师:关于分数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板书:分母、分子、分数线)你还想了解分数的什么?

师:以前我们认识的分数跟我们生活中的1有关系吗?

生:把一个东西平均分就可以得到分数。

师:如果让你用手中的材料表示一个分数能行吗?(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材料,把表示出来的分数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活动,师巡视。找一些同学的材料贴在黑板上。

3、  反馈讨论:

生:是它的。

师:从这张正方形纸中还可以得到什么分数?

生:这三份是这张正方形纸的。

师出示1米的线段提问: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使几米?9份是几分之几米?

生:每份是米,9份是米。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分数,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生:都是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得到的。

师出示5个桃子提问:这5个桃子能平均分吗?

生:不能。

师加上一个盘子问:一盘桃子能平均分吗?

生:可以。

师:我们可以把这一盘桃子看作一个整体(用集合圈表示)。把5个桃子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几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每份一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

师:2个桃子呢?

生:2个桃子占这个整体的。

师出示8个泥人问:把8个泥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生:每份2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的。

师:6个泥人呢?

生:6个泥人占这个整体的。

师:这些分数又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

    师:先请这些同学说一说他们的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根据学生的结果板书:

一块饼平均   1米平均   8根小棒平

分成2份    分成10份  均分成4份

               

一张正方形纸          

平均分成4份

    

    对学生将一捆小棒(8根)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进行讨论。

师设疑:对他表示的这个分数你有想说的吗?

生:一份明明是2根,为什么用来表示呢?

    请表示的同学解释。(这两根小棒看作了4份中的一份,所以用表示)

师:同样是8根小棒,有用不同分数来表示的吗?请其它小组发表不同意见。

生有平均分成8份的,有平均分成2份的。

    师:左边小组同学和右边小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生:右边小组同学是用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给我们带来了分数。

    师:你们想试一试吗?各小组选一些你们喜欢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来表示分数。

    师巡视各小组操作情况,并选一个小组展示。

4、  引导归纳:

师:我们已经表示出了许多分数,这些分数都是怎样得到的?

生:是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者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得到的。

3、总结概念:

    师:无论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

还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叫做单位“1”。你还能举出一些单位“1”的例子吗?

生自由举例。

师:刚才的这些分数,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得到的,对吗?

生:对。

师:那你能概括地说一说什么叫分数吗?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和分母的意义:

师: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2份的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这个分数的分母是几?说明分母表示什么?表示了这样的2份,这个分数的分子就是几?说明分子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5、巩固练习:

(1)P74    练一练   1、2、

(2)P76    3、4

师: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是我们生活中的“1”,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也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了分数,对吗?

师:你是怎么理解单位“1”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也可以看作单位“1”呢?

生自由举例。

师出示12个小方块:这是将什么看作单位“1”的?把这个单位“1”平均分后可以得到那些分数呢?(小组合作完成)

      、……   、 ……   、……  、……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所认识的分数是什么样的吗?(小组内交流)

请几位同学发表意见。

师:你最同意谁的意见?看看书74页,他想的和书上说的有什么不一样?

揭示分数的意义。

5、  认识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

师:你们还想表示分数吗?请拿出你们手中的“1”。 表示出这个分数。(各组之间相互交流)

讨论:

    (1)表示的这些分数有什么相同点?为什么都要平均分成4份?说明了什么?

  (2)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为什么表示的分数不同呢?发现了什么?

6、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三       3、

(2)74页练一练    1、2、

(3)练习十三       4、

思考:

上面的教学案例,提供了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案例A仍停留在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预先设置的圈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案例B中,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体现了以下策略:

1、学习内容由书本化向生活化转变

    案例A中,教师没有意识到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是学生已经知道和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对书本中的例子指导得过于充分,学生学习新知的一切准备都已到位,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取知识,这样就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案例B中,教师注意从生活情境中引发问题:一方面,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创设了让学生对生活中“1”的理解的情境,尽管学生的理解是片面的、零散的、甚至带有个人的情感,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单位“1”的理解作好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在复习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分数时,教师没有受书本的束缚,而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以前学习的分数跟生活中的“1”有什么关系?并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生活中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从而帮助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分数,同时为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作好了必要准备。从课堂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

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能从书本化走向生活化,在数学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就会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习活动由指令性向自主性转变

    案例A中学生的“折一折”、“分一分”等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学生机械、重复地操作,这样的活动思维含量不高,缺乏探究的价值,只能得出一个个简单的分数,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B的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材料,给予了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学生的探索活动是积极的,效果是明显的,体现在:目标明确——用生活中的材料表示分数;思维发散——不同的材料中有相同的分数,相同的材料中有不同的分数;操作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表示分数;答案多样——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出现的问题过程中被深化。

    事实上,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3、学习结论由被动接受向经历过程转变

    从案例A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表示的意义。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占有数学知识为目的的。如: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来表示分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等,都是教师直接提出的,学生没有体会其实际含义。而案例B的教学,教师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如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表示的意义学习,教师继续让学生动手操作,要求用不同的单位“1”来表示这个分数,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通过观察比较来发现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其实,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探究数学知识,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创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篇3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际问题的解题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用此关系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涂色部分占( ),空白部分占( )。

2、填空。

8÷15=( )/( )

3/7=( )÷( )

( )÷9=7/9 6÷( )=6/21

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填完了,你是怎么想的?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份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3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1、阅读和理解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答完后再问:“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2、分析与解答

理解题意后借助学具操作探究问题,指名演示并说是怎样想的。

(1)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来理解

求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可以把的只数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每份就是1只,1只就是整体的,7只就是整体的。用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过程。将10只鸭1只1只地摆成一横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鹅有7只,就相当于10份中的7份。(教师将集合圈内的7只鹅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在鹅与鸭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2)利用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来理解

先让同桌讨论交流,再反馈。学生反馈大致如下:因为7只是10只的十分之七,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算式7÷10表示。

提问:7除以10得多少?谁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一说怎样表示7÷10的商呢?学生回答后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学生独立完成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3)回顾与反思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归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巩固练习

1、50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订正时着重提问: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2、教材第51页,第5、6题。

先让学生读懂图意,再让学生解决问题并组织交流。

3、巩固提升

我们五(2)班有男生25人,比女生多4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篇4

2012年11月,学校举行了语文、数学年段教学组“优秀团队”评比活动,要求每个年级组派三位教师参加,其中一人说课、一人上课、一人进行课后反思。十多年没参加教学竞赛活动的我很荣幸地被选中,负责上课这项“光荣任务”。由于这次参赛的教学内容临时通知,又是借班上课,无疑给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增加了难度。幸好在我们六年级组全体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终于顺利地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六年级组获得“优秀团队”称号出了一份力。虽然这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对“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现撷取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享。

教学片断与分析:

片断一:单位“1”的意义

师(出示数字1):这是什么?

生:数字1。

师: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那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1张纸、1个圆、1个苹果、1本书……

师(边演示课件边说):是啊,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如1个足球、1个正方形、1把尺子等(板书:一个物体),还可以表示一些物体,如1束鲜花、1盘苹果、1堆面包等(板书:一些物体)。像这样的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我们教室里就能找到很多,你能找到吗?

生2:一个书包,一个小组里的一些人,一个班级里的一些人,教室里的一些课桌,教室里的一些凳子……

师(指着大屏幕上的物体):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这样的一个整体我们用1来表示。为了与自然数1区分开来,我们给这个1加上引号,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

分析:

数学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体形象事物的抽象与升华。“分数的意义”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考虑到单位“1”的概念相对抽象,所以我通过问题“这个1其实很神奇,数学、生活中的很多物体都可以用1来表示,谁能说说1可以表示什么呢”,直接把新知引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生活的一个物体、一些物体,变抽象为具象,加深了学生对单位“1”意义的理解。

片断二:分数的意义

师:请各小组长倒出信封里的学具,组内同学看看信封里还藏着哪些单位“1”。

生1: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

1.布置要求。

师: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分一分手中的单位“1”,你会得到哪些分数?

课件出示要求:

(1)在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法。

(2)想一想,说一说:你把谁看作单位“1”?你是怎样分的?你又是怎样得到这个分数的?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把什么看作单位“1”?怎么分的?研究出了什么分数?

生2:我把这张长方形纸看作单位“1”,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用1 / 4来表示。

师:谁听明白了?他是怎么分的?请你再大声地说一遍。(生复述)

师: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

生:是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折出四份,取其中一份):我折的这一份也表示1 / 4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没有平均分。

师:所以,我们在创造分数时一定要怎么分?

生:平均分。

师:谁还创造了不同的分数?

……

分析:

思维来源于实践。只有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重视学生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通过学具折出长方形的1 / 4,虽然一开始没有说出“平均分”三个字,但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是知道的。所以,我问学生“他分的四份同样多吗”,当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同样多”时,我知道学生是理解平均分的内涵的。于是我故意说出前半句“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学生自然就接上“平均分”了。这样教学,既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片断三:

师:看到大家表现得这么精彩,我完全相信大家都能创造出分数。下面请小组合作,把6只熊猫平均分,看哪个小组创造的分数最多,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时间为1分钟。(生操作讨论、记录)

学生反馈创造出的分数:1 / 6、2 / 6、3 / 6、4 / 6、5 / 6、6 / 6、1 / 3、2 / 3、1 / 2……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数。谁来说说3 / 6表示什么意思?

生1: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表示这样的3份,用3 / 6来表示。

师:你太厉害了!那2 / 3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2:把6只熊猫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就是2 / 3。

师:说得真好!可是我有点不明白了,同样是分6只熊猫,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不同的分数呢?(生答略)

师:这些分数的分母都表示什么?分子呢?你能发现什么?

生3: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子表示“份数”。

师: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分数吗?这些分数都是把单位“1”怎样分?

生4: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分数。

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的“几”,数学上通常用“若干”来代替,“若干份”是个不确定的份数。

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

分析: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活动掌握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让组长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让他们人人都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物体创造一个分数,并逐一反馈,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通过比赛的形式,让组内学生同策同力,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这样的一系列操作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内涵,理解和掌握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样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课堂中,我摒弃以往数概念教学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大胆、科学地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并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学习材料,从而拓展了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立足课堂,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学习资源。

数学教学不能“以本为本”,所以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中,我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样的数概念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学习环境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整个新课的学习,看似淡化了定义概念的教学,实则引在核心处,拨在关键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析问题,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此,我重新整合教材,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一条线段(图)、4个苹果(图)、6只熊猫(图)等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分数。学生从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圆等一个物体创造分数,到从4个苹果、6只大熊猫等多个物体的不同角度来创造分数,既深化了每个环节的交流反馈,又提高了他们的认知,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分数是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表示个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是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最容易误解的知识点。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让学生感悟从一个物体到一些物体都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明白“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教学,分数意义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有效解决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掌握过于抽象、枯燥、难懂的问题,使学生在有趣、富有思考性的练习中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了分数。这样有效整合教材,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认知体系的螺旋上升,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的教学应以构建主义基本理念为依托,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获取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篇5

这次艺术课程改革提出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为总目标。拒此,小学艺术课教学要体现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和愉悦性。艺术课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学生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这一节课我觉得在启发学生想象,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等综合素养方面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在综合艺术教学中如何有效的整合信息技术方面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艺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开展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这一节课在教学形式打破了原来单一的学习创作模式,利用一个鲜明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把多种艺术表现形式集中在一起共同为这一主题服务。把信息技术与艺术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甚至我们还可以更高层次的把信息技术不仅仅作为工具,把它从内容和形式上与艺术融为一体。学生借助这一整合而不断地创新。

具体地说有三层含义:

其一是艺术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表现在:(1)教材内容与认知工具的结合;(2)抽象的书面内容形象化;(3)复杂的内容简单化;(4)静态的内容动态化;(5)平面的内容立体化。例如这一课内容,我们通过图片、影像和网上资源形象的蚂蚁生活的环境和蚂蚁的形态特征;通过电脑绘画表现《神秘的地下宫殿》;通过编辑电子连环画表现故事内容;通过网络欣赏、了解和发表电子作品等等都体现出艺术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665-0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Medical Wireless Network Techniques

CHEN Kai ,TANG Ning

(Affiliated Tumor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95,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 patient-centered 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 The use of 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ward rounds, bedside care, patient care, pharmacists dispensing medicine, delivery of medical supplies, equip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medical work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 technology ha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in the hospital, as a supplement to the hospital wired networks, WLAN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is fully covered.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mainstream wireless LAN solutions for hospitals are selected fo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Key words: medical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LAN); Technology; plan

目前,在大多数医院中,信息化应用主要基于有线网络,在医生办公室和护士工作站的墙角安装固定终端,那么从医生办公室和护士工作站到病人床边的最后50米属于信息化的空白区域,成为阻碍医院信息化全面发展的瓶颈[1]。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以其移动性、灵活性及可扩展性等优势,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医院信息系统依托医用无线局域网可为临床医生查房、床边护理、病人监护、药师配发药、医疗物资运送、设备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更高效的管理[2-5]。随着WLAN技术在医院的应用日益成熟,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建设WLAN是医院信息系统全面覆盖的基础。

1 无线局域网及其发展现状

现代网络技术已经与日常生活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根据有关部门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了5亿人,无线网络成为现代社会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可以说有关WLAN技术的信息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它为现代网络、企业办公、外出旅行等给予了极大的便利,甚至远远超越了原有有线网络技术的范畴。当前WLAN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普及的网络技术,并且在多个领域占据了主流位置,其较传统有线网络具有明显的优点。

1.1 可移动性

WLAN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够提供较大的移动自由度,只要有信号覆盖的区域,无论在任何角落都能接入网络。例如在会议期间,可以随时将自己的设备通过WLAN连接至网络,实现文件共享、资料浏览,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1.2 可拓展性

WLAN在安装之后不需要额外添加一些基本设施就能够允许新的用户直接连接到无线网络终端,根据不同设备的功率.接入点可支持15到150个用户。而在有线环境下,每个网络设备都必须借助以太网络集线器的终端,如需要额外接入设备,甚至需要重新对建筑物进行综合布线才能实现业务扩展。

1.3 易解决故障

有线网络一旦出现物理故障,尤其是由于线路连接不良而造成的网络中断,往往很难查明,而且检修线路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WLAN则很容易定位故障,并且只需更换故障设备即可快速恢复网络连接。

2 医用无线局域网的技术要求

医院病区结构复杂,功能区较多,接入设备多种多样,为满足医院日常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医用WLAN必须满足以下特点。

2.1 全覆盖

在建设无线局域网的整个区域内,要求信号全面的覆盖,不存在盲区,用户在覆盖的区域内可自由移动,实现无缝漫游。

2.2 高速度

移动终端连接到无线局域网,在规划的覆盖区内,终端的网络速度要稳定在100M以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1000M的标准建设,以保障移动终端调阅医学影像等大文件时的应用。

2.3 稳定性

医院临床医疗全年24小时不间断为患者提供服务,无线局域网同样要求全天候稳定运行,以保障临床科室日常业务不受网络因素的影响。

2.4 安全性

医疗管理的要求及保障患者隐私的要求,医院无线局域网要具备较高的安全性能,包括用户认证、防窃听、防攻击等。

2.5 兼容性

医院无线网络必须采用通用的网络规范,可兼容临床医疗可能用到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PDA等各类电子产品甚至具备网络功能的医疗设备。

2.6 可管理

医院无线网络应具备较高的可管理性,网络管理员可监控无线局域网的运行状态,高效管理接入无线局域网的设备,包括设备认证、监控网络设备状态、监控移动终端状态、查阅运行日志等。

3 当前主流解决方案

对于医院来说,除了施工问题,它还有其房间结构的特殊性,要实现良好的信号覆盖,保持网络流畅,并非易事。为了能够在医院提供全面高速、稳定可管理的信号覆盖环境,必须合理安排无线接入点(Wireless Access Point,WAP)。目前常用的WLAN部署方案有包含楼道安装、天线入室、AP入室、低功率AP入室等4种(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主流WLAN方案示意图

3.1 楼道安装

在楼道安装AP工程量小,易于实现,非常适合病房在过道两边对称排列的情况。条件理想的情况可以直接安装在门口,可直线覆盖整个病房,保证信号质量。此外,由于AP安装在楼道,移动终端的漫游极大概率都是在病房外完成的,这样基本保证了医护人员在病房内使用终端前漫游已完成,可提升移动医护的使用质量。

3.2 天线入室

该方案同样是在楼道安装AP,但是由AP上延伸多根天线进入病房,视病房的信号强度及覆盖率确定伸入每个房间的天线数量,天线可放置在天花板上或贴在墙壁上。该方案可保证病房内信号均匀,需要的AP数量较少,因而终端漫游次数也减少,降低了因漫游而发生故障的概率。

3.3 AP入室

该方案以病房为单位,在每个病房内安装AP;或者可以相邻病房为单位,在两个病房交界处安装AP。AP直接入室可保证信号强度不因穿墙而衰减,并且信号能均匀覆盖到每个角落。

3.4 低功率AP入室

部分病房在建设时已经预留了网线接口,对于这种情况,可直接将低功率AP安装在病房内。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布线工程及成本。

4 方案比较

在我院选择以上方案的代表性产品进行实地安装并进行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按照本文第3节的技术要求将每项结果进行评价,详情如表1所示。其中,信号强度是通过测量病房各个位置的信号强度值取平均得到;稳定性为丢包率的统计值。

可以看到,天线入室的信号及稳定性是最好的。除此之外,天线入室的布线工程需要较高的成本,而低功率AP只需要较低的成本。另外,在兼容性方面,这四种方案都能支持目前的主流移动终端(包括笔记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持PDA等)。

5 结束语

全面覆盖的医院信息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线局域网技术成熟,是当前情况下建设医院全方位信息化管理的最佳选择。在无线局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工作效率、提高医疗质量等具有跨越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宫彦婷.无线局域网技术在医院网络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2,9(7):13-16.

[2] 王升才,周承仙.无线局域网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5,27(3):317-320.

篇7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者家长是不够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合力,因为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老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表现,才有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学生,从而在发现学生处于焦虑、迷茫、无助的时候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作为教师,不要说侮辱学生人格和家长人格的话,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主观的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

案例诠释

天使的挑战

郑莉欣是A市第四小学六年级(3)班的学生,平时成绩在全班排名属于中下,她爸爸是当地人民法院的一名普通公务员,晚上经常出去打麻将,妈妈在超市里做收银员,从早上8点一直上到晚上10点。爸爸很少管小欣的学习,妈妈工作比较忙,也顾不上小欣。因为要参加小升初考试,班主任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都抓得比较紧,她最近关注到小欣有两次旷课的纪录,来上课的时候也没精神,有几次作业都没按时上交,而且最近的一个单元测验的分数竟然是60分。她没有找小欣谈话,而是直接打电话给小欣的爸爸,说明了小欣近来学习状态不佳,希望作为家长的他能敦促她学习。小欣的爸爸接过电话之后马上回家把小欣训了一顿,这让小欣对李老师有不满的情绪。随后。小欣也无心看书,在班里的QQ群和同学诉苦。QQ群里面显示的对话如下:

小欣:好烦啊,被我爸训了一顿

同学A:怎么啦?

小欣:李老师向我爸投诉我成绩下降了,现在我爸晚上不让我出去玩

同学B:那今天晚上我们约好出去玩不就泡汤啦?

小欣:是的

同学A:(发了个哭的表情)

小欣:我总感觉李老师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啊,最近总是针对我,其他人也比我懒啊,也不交作业啊,为什么总是拿我来开刀

同学C:老师就是没事干,整天管闲事,(发了一个“便便”的表情)

小欣:(偷笑)老师是(发了一个“便便”的表情)

同学A:没错,你好大胆啊,敢骂老师,佩服,佩服

小欣:谁叫她多管闲事啊

几天过后,小欣也淡忘了在QQ群里面骂老师的情景了。课后和同学有说有笑的,李老师手里拿了一张纸然后走进教室对着小欣说:“郑小欣,你来我办公室”。小欣跟着到了办公室。

李老师:你在Q群里骂老师是吗?

小欣沉默了

李老师:我已经把你们的聊天记录打印出来了,请你爸爸妈妈来学校一趟,然后你再写一份保证书和道歉信给我,如果你爸爸妈妈没来学校的话我就把这聊天记录给校长,到时候看你还有没有书读。

小欣:(哭)老师,对不起,是我错了,不要拿给校长,我不想被校长当着全校的同学的面点我的名字出来

小欣的爸爸妈妈来到学校给李老师道歉了,事情总算平息了。在往后的日子里,李老师再也不理小欣了,小欣在教师里和李老师说话,李老师假装没听见就走了。上语文课,李老师提问,即使只有小欣一人举手回答问题,李老师也漠视她的存在。

问题与讨论

1.如果你是案例中的老师,当你面对小欣辱骂老师行为时,该如何处理比较好呢?

2.当老师面对学生的挑衅时,改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绪呢?

3.若你是小欣的老师,你会如何与家长沟通?如何帮助学生纠正偏差行为?

评论

李老师在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上,出现了一个明显的盲点“相信严厉的教学方法是较有效的。”从社会控制理论的观点来看,这个方法是可行的。李老师吓唬学生把聊天记录上交给校长,这样可以使学生惧怕,马上改正不良行为,但这样对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也会使学生担惊受怕,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影。一些学生对教师的不礼貌行为,究其原因,常常是由教师造成的,由于受旧观念影响,教师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结果造成学生心理不满,出现抵触行为,甚至在背后议论老师,给老师起外号等。反过来,教师戴上有色眼镜看行为偏差的学生,师生关系成恶性循环,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教学,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去学习。

学生的年龄小,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与教师有很大的思想差异,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自身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适当加以疏导。学生的想法有时比较偏激,因为他们终究是不成熟的,在看待某些问题思想有些偏激是正常现象。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评帮助和恶意的训斥指责。

教育家洛克说:“教育上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李老师漠视小欣是犯了教育上的错误,对学生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8

学习英语需要一定的语言学习环境,多想、多说、多交流。很多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是十分注重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捕捉口语表达信息的传播,用追问的形式将英语交流话题逐渐向深入拓展,使学生英语表达信息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以下我就对追问艺术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

1.引导追问,目标明确

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最普遍的一种学习交流方式就是问答形式。教师在进行英语学习知识点的串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追问、有目的地思考,这样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充分的掌握。英语学习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课堂上的英语表达和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自我训练中根据问题一步一步深化,由浅入深,从而锻炼言语的综合应用和表达能力。

教师:What’s your hobby,A?

学生A:I like swimming.

教师:Ok.

教师追问:Great!Can you swim very fast?

学生A:Yes.

教师追问:Do you play with your friends?

学生B:Yes,I do.

教师:Oh,that’s very good!

在这段对话中,教师的提问要击中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延伸性地继续提问。对于两个学生关于兴趣的提问,问题要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兴趣。这种问答形式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个人兴趣的关心,又能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对话和交流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巩固所学的知识。

2.追问到底,逻辑性强

学习上的追问到底,是一种勤学好问的学习行为,教师在这方面必须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努力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英语对话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在学生与学生的英语语言交流中,教师要仔细聆听学生的对话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仔细聆听也有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对话中英语用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例如,在教学《What do you need?》时,教师可以这样与学生展开对话。

教师:What’s your name?

学生A:My name is A.

教师:What’s your telephone number?

…………

教师:I know your father’s number is 111111111.(转向全班同学)Can I write his father’s number in my hand?

全班学生:No, you can’t!

教师:You are right!I need a notebook.(再次追问)May I have your notebook?

学生A:Yes, here you are.

这个对话中有关于I need…的教学知识点。教师是在学生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教师的问题一开始不知所措,但是教师开玩笑地转移话题,为下述的提问埋下伏笔,自然而然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教会学生整理了在一段英语对话中英语表达具有逻辑性的重要性,启发学生产生各种交流的观点。除了让学生学会I need…的运用知识,还能诱发学生对提问的探究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最终使得这段对话化解了起初的尴尬与不解,充分掌握了英语交流的技巧性特点。

3.灵活追问,兼具创造

英语教学应该是动态的,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英语对话中通过观察和总结,将语言知识表达转化成一种语言论述的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沟通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会受到语言环境、自身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英语表达在涉及某些知识点的时候会存在理解程度上的不同。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想法的真实表达体现出来,而挖掘这些真实想法的有效沟通,需要很多技巧。

例如,特级英语教师沈峰在课堂教学中就很喜欢问学生关于喜欢的颜色、动物等问题,他还曾在课堂上遭遇过一个学生的提问。

学生A:Excuse me,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park?

教师:Go to the park?Yes,I’d love to, now?Shall we go to the park now?

学生A:No.

教师:When are we going to the park?After the class?

学生A:At the weekend.

篇9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2-0189-02

多年来,我中心合成氨工艺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效果、教学质量、能力培养等多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随着合成氨工艺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合成氨工艺教学,利用其信息量大、信息多样化、易于操作等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与协作教学的探讨,推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应用和合成氨工艺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多媒体技术在合成氨工艺教学中的作用

合成氨工艺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枯燥、呆板、复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合成氨工艺教学中,则可对教学结构、方法、体系乃至教学思想的改革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促进作用。

(一)增强学生学习合成氨工艺的动力

多媒体技术的立体功能,可以展现合成氨工艺整体、细节的结构,透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一些实物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乐趣。

(二)使合成氨工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表达直观、简捷、生动、灵活。合成氨教学中,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描述的教学内容非常多见。遇到类似情形,在传统教学中是通过板图、挂图或幻灯片来讲解的,效果不明显,而且费时问。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难以听懂。但是,采用多媒体技术,此难题便可迎刃而解,事半功倍。

(三)渗透相关学科、丰富课堂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侧重向学生灌输合成氨工艺本身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除了传授工艺本身知识之外,还可将相关学科(比如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机械等)的前沿动态信息和要求等以连接的方式制作于课件中,从而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解决了课本内容与现实发展不同步的问题,使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的应用需求更接近,缩短了岗前培训时间,达到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之目的。

(四)赋予学生主动权、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只是强调工艺知识本身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作用,可使学生与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对话、提出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了学习合成氨工艺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锤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搜集、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多媒体技术在合成氨工艺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我们选择中心技校化工专业为实验对象,得到的效果更具有说服力。

(一)研究过程

1 对象内容。研究对象是以05化工三班作为实验组,学生41人;以基础相同的平行班05化工四班作为对照组,学生40人。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由同一位教师承担,课程进度及教学计划同步进行,并对各项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在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再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素质测试、分析和比较。

2 教学工具。实验组采用多媒体技术,即应用电声、图形、动画、录像等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即应用粉笔、板书、板图,或使用布质挂图、设备模型等进行教学。

3 实验过程。

(1)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材内容(如造气、变换、铜洗、合成等单元)以图形、动画、录像等形式分别做成课件。例如,在制作氨合成塔结构课件时,以动画分解和动画合成的形式表现和描述其内部构成,分别对塔内预热部分、换热器部分、催化反应部分的组成、设计机理、工艺条件、操作要领等进行剖析和讲解;对吉化化肥厂的设备进行录像,让学生观察实物等。这样的教学,既生动又直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愿学,便于理解,记忆深刻。

(2)配备解说词和选择背景音乐。解说词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解说来完成部分知识的传授。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智力,愉悦人的精神。学生在听音乐活动中,大脑的两半球能得到和谐发展,能激发想象力、创造力。所以课件需要选择背景音乐来衬托。

解说要求内容正确、重点突出、速度适中、语言规范。背景音乐要求与演示内容搭配得体,例如:在演示合成氨现场装置时选用轻音乐《月光》:在演示设备结构时,选用的是《日光海岸》;在讲授工艺流程时选择《微风山谷》等。这些背景音乐可以根据要求播放或取消。画面和内容由教师控制(静止、正常、回放)。

(3)测试与反馈。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性,即人与计算机可进行信息交流对话的功能,把课后复习和自测题内容,设计在CAI课件中[1],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够及时目测和反馈。同时,也可以达到及时复习、总结之目的。这样,有利于教师对授课内容及进度进行完善和调整。

(二)效果反馈

1 平均成绩和学生满意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三、结论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生动性、简捷性等优势;而合成氨工艺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与机理、结构、功能、条件、过程等相关,所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合成氨工艺教学,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提升了合成氨工艺的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授课、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自身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展和升华,提高了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等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掌握知识,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将所获得的丰富表象进行归纳,形成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45-0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都设置了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并不完善,因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想在该专业中有所创新与发展,必定要继承前人的智慧和优良的传统,将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应用到教学中,必定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特点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园林建筑的选景方面,充分体现了观赏与被观赏的双重互动性。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如何充分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建筑的使用功能,同时也要仔细考虑园林景观的总体布局规划,提高园林建筑的和谐性与统一性,这样才能让人们从视觉上感受到园林建筑设计的魅力,当置身园林的时候也会感觉到身心舒畅。在某种程度上说,园林建筑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光芒的艺术品,在结构、线条、色彩等方面都蕴含着很多的艺术张力,讲求动静的结合,通常使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来达到和谐多变的艺术效果。

景观的设计方面,非常重视与自然的完美结合,通常借助人工的力量与智慧,创造出和自然景色相符合的景观,这样虽然是人为的造景,但是和天然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古代园林建造上不仅要设计合适的建筑物,通常还要开凿水池,建造假山等,用人工来再现自然美景,很多景观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同时非常善于利用空间,来体现出层次性。通常以小空间展现大艺术。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师们通常会对自然中的景观加以特征化地提炼和剪裁,尤其是将自然界中的峰峦沟壑进行重新地整合,应用到园林中来,利用小空间彰显出被浓缩化的自然美景,于有限的空间内展现无限的风貌。对园林空间的巧妙运用和处理,不仅给园林的总体风貌平添了很多的魅力,而且还强化了园林与自然的融合之美。在处理园林的空间上,设计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科学处理空间比例关系、调整具体细节的尺度、景致设计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变化。在设计中,利用明暗关系的变化和虚实相生的效果,促进园林中各个景致的有效衔接。以动景衬托静景,以静景突出动境也是比较常用的空间处理方式。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意义

江南古典园林案例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拓宽教学的思路,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设计观,尤其是要做到古今结合。在江南古典园林设计中,可以体现出很多中国古典的元素,这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修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寻找设计的灵感。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使用江南园林案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和其他的社会学科或者是自然学科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理念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来进行教学。同时也要看到,学生所具有的专业设计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练出来的,需要在长期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教师在讲授古典园林案例的时候,可以带学生亲自参观,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手中的相机等工具将优秀的设计作品拍摄下来,为以后的学习与设计积累资料。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上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让学生观看相关的记录片,作为一个旁观者来鉴赏相关的环境设计效果。

二是利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设计水平。环境艺术设计课程通常都充满着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和人们日常的生活关系密切。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内容设置也应该显示出时代的特色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江南古典园林设计是一种高水平的设计理念与实践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剖析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和科学性,也体现出一定的天人合一的特征。同时学生根据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风格,可以提高自己方案的设计效率。

三是采用江南古典园林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很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教学的效果。以往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学生听教师的讲解,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设计,缺少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同时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还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被调动起来,长此以往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再现,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与研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设计思想,探寻其中蕴含的艺术奥妙,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对设计表象的深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思维深度与高度的不断提升,在课堂上就可以和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同时也扩展了教学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江南古典园林案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古今结合的设计理念,让他们在借鉴古人智慧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设计环境,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推广延续开来。

参考文献:

[1]刘晓娜. 对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