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07:00: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这是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秋浦歌。 劈空而来的第一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 情理。一个人的头发,很少有超过他本身的长度的。李白的身度,据他在《上 韩荆州书》中的自我介绍是:“长不满七尺”。
2、参照有关历史记载,在当时 是个中等个儿。以七尺的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不可能。如果说是每根 头发的总和,也从来没有这种描写法。单看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可是他在下面的一句,接得多么好啊!三千丈,表示很长。因为忧愁而头发变白, 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缘”,因为。“个长”,就是这么 长,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个长”、“个大”的口语。
3、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 绪所替换,具体的事物转化成了抽象的事物。人们注意的重点,从“白发” 而转移到了“三千丈”这个数目。
4、于是“白发三千丈”很自然地被人理解为 艺术的夸张,这句诗就成了绝妙的浪漫主义的构思,使人感觉到意趣横生。 然而自己要知道白发,必须对镜。现在诗人在清亮的铜镜里,看到了自 己的萧萧白发,知道是由于忧愤深广所造成。这时有感慨了。于是又进入更离奇的幻想、更巧妙的构思:我的满头白发,这么多,看来有三千丈了,是 因为心头有无限的愁丝所造成的。
(来源:文章屋网 )
“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内在情感。虽然它很抽象,但我们的古诗人却可以把它表达得淋漓尽致,表达得形象可感,让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之感,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我们心中这种难以言说之情可以有所托,可以如此外化的。那么古诗人是如何把此种感情表达出来的呢?
一、借助特定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是赋有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通俗点来说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象。像高中课本所学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把“春水”作为抒发“愁”的特定意象;无独有偶,杜甫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像李煜的《虞美人》那样采用了“水”这种意象作为表达“愁”这种感情的载体。贺铸的《清玉案》里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中的“烟草、风絮、梅子雨”就成了抒发“愁”这种思绪的载体,同样“如烟如雾的青草、漫天飞扬的风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这三个意象构成了三幅漂亮的画面;李后主的《清平乐》中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也选用了“草”作为舒解愁绪的工具;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我们司空见惯的“白发”也成为了一种意象;以上所举的不管是“水”、“白发”,还是贺梅子的“烟草、风絮、梅子雨”都是特定的意象,而这些意象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为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可感的。诗人借助这些特定的形象把心中复杂抽象的“愁”绪外化成形象生动的东西。
二、借助形象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具有使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善于利用它的特点,把抽象的“愁”具体形象化。像李煜千古传颂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愁”比作“春水”,“愁”是君内在的思绪,君有多少愁绪?君的愁绪有多深?我们无从得知,可我们熟悉滚滚的“春水”,滔滔的长江水一望无际,奔腾不息,我们可以从长江水斗量出有多少愁,可以从长江水的奔腾不息丈量出君的愁有多深。君有几多愁呢?那就是只要长江水不干枯,君的愁就在,只要长江水还在流动,君的愁就不止。贺梅子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只用了一个本体“愁”,连续运用了 “烟草”、“风絮”、“梅子雨” 多个喻体,而这是比喻修辞当中的博喻。词人通过这些喻体多角度,全方位地回答了“愁”有几许:满城如烟如雾的烟草,漫天飞扬的柳絮,永不停歇的梅子雨。白居易著名的《赋的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诗句便可得知青草是年生年长的植物,尽管是放一把野火把它烧光了,但只要吹起了春风,它又开始生长了,并且是越长越旺盛,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言下之意便是说词人的愁同样具有野草那般生命力,是坚不可摧的,此句从强度方面阐释了“愁”之强。又似天空中满城飘扬的柳絮,此句从数量方面写出了“愁”之多;再有把“愁”比作梅子雨,南方到了梅雨季节,雨总是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而且持续的时间也很长,那么这句就从时间的长度写出了“愁”之长,究竟要多长时间心中的愁绪才能烟消云散呢?究竟要多长时间心里才能雨过天晴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梅雨天气结束了,雨过天清之时便是愁绪了结之时。“诗仙”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的愁究竟有多长呢?在这里诗人把“愁”比作“白发”,“白发”有三千丈那么长,那么“愁”就有三千丈,当然我们都知道“白发”不可能有三千丈那么长,诗人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修辞手法,故意夸大,使得读者更加明白诗人心中的愁绪之长,难以排遣。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运用了常见的修辞手法以达到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思w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愁情,更深刻地掌握诗歌内容的目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灿烂阳光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雾缭绕。紫色,神秘高贵,与李白的气质遥相呼应。不光是“日照香炉生紫烟”,他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也是紫烟。虽然众多资料都说“生紫烟’'是因为阳光的折射,但是我不以为然。或许李白只是为了凸显庐山瀑布的九天银河高贵之气,而让它在香炉峰紫色的云雾中破空而来,平添了无限的气韵,你看,带有“紫”的成语“紫气东来”。谁来?圣人老子骑青牛而来。还有“黄旗紫盖”,旧为皇帝出世的征兆。“魏紫姚黄”泛指名贵的花卉。“清都紫微”,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一个“紫”,便与仙,与尊贵粘上了挥之不去的渊源。李白用“紫”,绝不是偶然为之,是心中的超凡脱俗化为了神韵,自然而为之。
二、“遥”见气势。“挂”传神韵
“遥看瀑布挂前川”,在哪里看?远看!唯远观方得瀑布之神韵,个中奥妙李白知道。不似我等之辈,不近观,总觉得不真切。个中奥妙不知,距离才能让我们的想象驰骋天上人间,气势才会阔大辽远。而―个“挂”字,更显随意又恰切,传达给你的就是庐山瀑布展现在你面前的那直立的、落差很大的意象,静止中充满恢弘的动感。
三、“三千尺”的气势
“飞流直下三千尺”,何谓“飞流直下”?速度极快,笔直而下,一泻千里。激流跌落之处如人喊马嘶、倒海翻江,雷霆万钧之力激起冲天云雾,泻入深潭产生“喷雪奔雷”的壮观景象,真正是“无鼓之雷霆”。“三千尺”,当真有三千尺?虚指而已,想象而至。其实,在李白的想象中,三千尺算什么呢?他还有“白发三千丈”、“天台四万八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李白一直是这样的独一无二。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江西卷,2009年四川卷,2008年四川卷,2005年上海卷、福建卷均涉及夸张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对本诗某句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表现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诗中如何体现夸张手法,最后指出用了这手法以后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用夸张的手法,( )(诗句)突出了( )的特点(情状),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起到了( )的作用。
现场练习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2009年四川卷)
答案解析:
看到作者是陆游,其实诗歌的情感大致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熟悉的作者,同学们心中一定要有比较稳定的意识,即他是爱国诗人,主张抗金收复失地。
针对“夸张”专题,本题重点探讨景物描写和情感的关系。景情关系自然是间接抒情,关键是通过什么景来抒什么情。景是情的外化和物化,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也,所以必须明了写了怎样的景物。本诗前两句,以万里黄河、千仞华山为代表,描绘了被金朝贵族占领的北方地区的壮丽山河,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后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盼望宋朝军队去收复失地的焦急心情。同时诗中又用壮阔的景色来衬托被压迫人民的心情,形象生动悲壮感人,流露出诗人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综上,答案为: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1分),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1分),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做了铺垫(1分)。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3分)。
强化训练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他曾经豪情万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曾感慨万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淡泊一切,“钟鼓馔玉不足贵”;也曾借酒浇愁,“与尔同销万古愁”。他曾劝慰我们,给我们无尽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曾自发感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曾潇洒淋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曾浪漫高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这就是李白,豪放不羁的李白。
然而,人生的路不尽是平坦的,他惜自己怀才不遇:“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他了解仕途艰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他还把友谊歌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
这也是李白,在人生十字路口,却坚持到底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酒,是苦涩的酒;月,本是美丽的,倒映在酒中,就成了凄凉的月。二者相融,铸成了他悲壮的一生。而他,透过这酒中月,学会了坚强,不气馁;为了信念,不放弃。他爱酒,只有酒能浇灭心中的一切愁,然而,当他醒来,望着这酒中的月,却越来越愁……
从“举头望明月”认识李白,从“天生我材必有用”敬佩李白,从“但愿长醉不愿醒”理解李白。喜欢他,喜欢他的诗,喜欢他的豪放浪漫,喜欢他的诗仙风范!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一生的不得志居然成就了你永恒的传世佳作,悲耶?幸耶?
月下,一杯酒,一个人,一颗心。
风无声,雨无息,倒映在水中的狼牙月那么清澈,他的心,却乱了……
(指导老师 刘 勇)
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二字本身就含有抽象化的直观形象。“崇”字从山,宗声。山的本训是“有石而高者”,“高”字为高地上的房屋之形。
崇高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刚健、雄伟的特征,它是一种以力量和气势取胜的美。大唐盛世以其独特的时势造就了李白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再加上他豁达的个人品格和气质,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飘逸之性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鲜明。
二、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所选取的意象上
崇高在外形上来说的,它表现为事物空间上的巨大和时间上的无垠。那么体现在李白的诗歌中,则是对雄伟阔大、奇特壮美的意象的追求。
“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愁何其广阔、难以排遣,以至于像万古那么长久。“万古”是时间的无穷,是崇高的美。“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以天为盖,以地为庐,多么洒脱畅情!“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白发三千丈,缘头似个长”“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李白的诗中经常用到“九千、九万”等量词,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这是怎样壮阔的世界,容得下如此浩瀚的事物。
对象的无限巨大与自身的渺小之间的对立也成为一种崇高的美。
李白还喜欢写大山大川,山就是大得望不到边的,河必然是长得看不到尽头的。你看他写天姥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李白的笔下,天姥山气势逼人,不仅遮断天空,直插云霄,甚至高过五岳,“一览众山小”。这样说还不够,通过和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相比,天姥山甚至以其雄伟之姿压倒了天台山,岿然屹立。几个动词“横”“拔”等连续使用,更使天姥山的形象跃然纸上。接着作者进入梦境,在奇花的迷恋之下,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此处描写尤为大气磅礴: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大雨将至,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字里行间裹挟着巨大的力量,具有一种奇伟的美。
三、李白诗歌的崇高之美体现在他的意境上
从美学意义上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讲解: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中的困难,万水千山在眼里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师:同意他说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关注到这个词――万水千山。(板书)它真的表示走过万条河千座山吗?
生:不是,而是表示经过了很多山和水。
:就说这“万、千”都不是实指万、千,而是表示中翻过了一座座山,又涉过了一条条水。像这样的数字我们称为“虚指”,表示不确切的。
课件出示学生学过带有数字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长相思》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学生齐读。
师:这些我们学过的诗句中的数字也都是虚指。当我们碰到这些数字时,不能用正常逻辑去推理,不然会使本来很有情趣、意境的诗变得不合理、荒唐。这时,我们应该用诗意的眼光去看,诗人用数字为要进行夸张、铺陈、渲染,起到一定的艺术表达效果。比如说――
生:白头发有三千丈长,那是不可能的,其实是表达个人的深深的愁绪。
生2:风刮了两个小时,雪下了两个小时,这样理解就不合常理了。诗人用“一更”实则表达这个夜晚是风雪交加的。
师:说得很正确。现在我们知道了“万水千山”,其实是指途中要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而这“越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也预示着会遇到――
生:许许多多困难。
师:比如――
生2:在翻越高山时,他们行走在悬崖峭壁之间,一不小心,一个战士脚底一滑,跌落山崖。
生3:可能行军在深山老林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一些战士因为路途奔波劳累,生病了,却没药医治。
生4:我看过的电影。他们时常没有食物而忍饥挨饿,甚至不得以有些还啃树皮,吃草等。有一些战士活活饿死。
师:是的,同时还要面对的围追堵截。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也数不尽,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万什么千什么――万难千险。(板书)
师:历尽万水千山、万难千险,这就是“远征难”。(板书)可是他们却把这一切看得――
……
二、教学反思
一首几十个字的诗,教师如何合理解读文本,挖掘诗词的原生态教学价值,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新意的策略,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引领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无穷艺术魅力呢?
1.文化的熏陶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课程具有文化的负载作用,对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充分挖掘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熏陶学生,让他们继承并践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七律・》中的远征难是通过“万水千山”这一个虚指数字来传达的。回看历代的古诗词作品中,不少诗人都爱用虚指数字来表情达意。如唐代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清代纳兰性德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等。“虚数”这个模糊语义现象在中国古诗词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和“明月”这个意象出现的频率有的一拼。
教学时,我紧紧专注“万、千”做文章。先是让学生知道这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是一个泛化的虚数,然后例举几句学生学过的诗句,让学生知道虚数在诗词中广泛运用。接着学生结合以前对诗句的理解,立刻感受到了本来干巴巴的数字一经诗人模糊语义处理,变得有血肉,有思想,有韵味,使诗词作品具有了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与杜甫不同,他虽是杜甫的好友,却没有在他身上找出一点忧伤,一点讽刺。他在《戏赠杜甫》中,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放、浪漫、可爱。“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还在笑呵呵的与故友开玩笑,但杜甫早已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还是位超现代的人。在他身上能找出美洲人渴望自由的影子;能找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长衫,喜欢喝酒;也不难发现李白的头脑于别人不同,他的比喻,他的托物言志,他的想象……他的大脑是中国古代文科版的“爱因斯坦”!他的文学版图,可以超过俄罗斯。在李白身上也有一种郦道元、徐霞客的韵味。他游遍大好河山,他虽然遭贬谪却依旧只顾游山玩水,他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历史名篇。他不是李白,而是“浓缩过的精华”,中国古诗文学的“魂”!
李白与杜甫不同,他虽是杜甫的好友,却没有在他身上找出一点忧伤,一点讽刺。他在《戏赠杜甫》中,更是表现出了他的豪放、浪漫、可爱。“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李白还在笑呵呵的与故友开玩笑,但杜甫早已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李白还是位超现代的人。在他身上能找出美洲人渴望自由的影子;能找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长衫,喜欢喝酒;也不难发现李白的头脑于别人不同,他的比喻,他的托物言志,他的想象……他的大脑是中国古代文科版的“爱因斯坦”!他的文学版图,可以超过俄罗斯。在李白身上也有一种郦道元、徐霞客的韵味。他游遍大好河山,他虽然遭贬谪却依旧只顾游山玩水,他有《蜀道难》、《早发白帝城》等历史名篇。他不是李白,而是“浓缩过的精华”,中国古诗文学的“魂”!
2、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3、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5、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6、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7、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9、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1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1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1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0、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21、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2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4、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2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26、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7、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28、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9、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30、人生若波澜,世路有屈曲。
3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32、吾观自古贤达人,成功不退皆殒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