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8 08:05: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篇1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篇2

2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2.1课程的开头需要设计一些情景引入内容,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情节来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

教师需要考虑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情景引入的内容和模式,比如讲故事或者做游戏等,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好奇心。例如:在小学体育课程中对学生“跑、跳、爬”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情景,可以利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角色来带入教学内容,让学生认为是“在花果山水帘洞陪美猴王一起玩耍”,这样的情节设定可以直接提起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的热情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来,教师就可以顺利进行课程开头之后的内容。

2.2课程中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深思熟虑,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条件

教师在教学内容中要适当添加游戏教学,游戏可以带动学生的运动,让小学体育课程内容更丰富,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形式的体育运动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灵活创造不同的学习环境,活跃体育课程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设计好的小游戏让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前达到热身的效果,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有跳远和投掷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打靶的教学游戏让学生争取做好投掷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再设置优秀奖励可以让学生争做神射手。在跳远的教学中可以加入青蛙过河的教学游戏,在这些小游戏中把教学内容完成,不仅有很高的教学价值,还提高了小学体育课程的高效性。

2.3班级体育课程内容竞赛

经常性的组织有效的体育内容竞赛,可以让班集体的气氛更活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学生在竞赛的同时就激发了自身的潜能,对学习体育内容产生更多的有利条件,体育从其本身来说就有很高的竞争价值,所以适当组织班级的体育课程内容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

2.4教学评价的实际效果研究

教师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时要注意对学生正确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切实感觉到完成体育学习的成就感,当学生的心情愉悦之后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让学生可以对体育学习更有信心。这种正确的教学评价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和兴趣,让学生有更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素养,更好的完成小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一个简单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要求,学生在完成之后教师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和正确的表扬,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在之后的体育课程学习中有更良好的表现。

3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

教学目标完成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建立正确的教学模式,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价值的正确性,能让学生通过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得到有效的发展和进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求作为标准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发展自身身心健康的目标,在教学的同时树立起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素质和身体要求,在教学的同时要考虑教学内容的文化性质和教学价值,选取适合当前教学背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从各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要安全,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让学生受益终生。

4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研究

在过去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方法并不抱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通常是运用局限的教学方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性的灌输,这样的情况是不适合当前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理念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学习的同时吸收到更多有利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法应该更趋近于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只有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从实际教学中提高小学体育的有效性。

篇3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4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

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篇5

2当前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各种教学问题,我们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即幼儿教师综合素养普遍不高;幼儿教师除掉教学工作以外,还有很多幼儿园的繁琐事务要处理;班级专任教师和幼儿人数比例失调等。那么,我们就必须尽快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切实提升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第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我国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过程中,其中一个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一线的幼儿教师。他们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课堂有效性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幼儿教师的综合素养,让他们具备自觉的自我提升意识,并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投入到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去,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从而有利于他们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目标与规划,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好奇心与求知欲,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第二,尽量减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力提升过程中,其教学工作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当前,由于我国幼儿教师的工作量偏大,从而严重制约了他们工作能力的提升。因此,幼儿园应该切实减轻他们的教学负担,让他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精力等投入到对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方面去,要鼓励幼儿教师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并与结果式评价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全面的、科学的。第三,政府加大幼儿园经费的投资力度。我国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过程中,幼儿园的各种教学资源是否充足,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否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当前我国幼儿园的经费投资力度还显得较为不足,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于幼儿园的经费投入力度,让幼儿园的师幼人数比例回归正常,不仅要多建幼儿园,更应该多建优质的幼儿园,要努力平衡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资源,做好资源合理均衡的配置,尤其是要解决师幼比例失调的问题,从而让幼儿教师能够切实地组织各种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第四,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幼儿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中,还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认为,幼儿教师除了要自觉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以外,还应该多学习各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组织一些科学的教学活动,比如说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方法,进而引导幼儿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当然,这种探究式教学方法也应该配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重视对幼儿活动的结果与过程的综合性评价,注重语言评价和非语言的评价,还应该鼓励幼儿发挥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一定要让幼儿的答案与教师的预设答案是一致的。

篇6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提问切入点与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关注适当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问题的适当性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思考能力,更要关注语文教学目标。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过大,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因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课堂问题的难度过小,小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问题,这会让小学生变得懒惰,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那教师最好将课堂提问的难度适当降低,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在讲解《东方明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东方明珠是什么?为什么它被称为东方明珠?”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东方明珠是不是在上海?是不是一个电视塔?”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思考。了解与把握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

二、关注明晰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课堂提问的明晰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清楚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听懂。这主要是考虑课堂问题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逻辑,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同,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会进行怎样的思考,会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

比如,在讲解《小河与青草》的时候,教师提出“文章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难度,也会让小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小河与青草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像我们一样对话呢?”从而促使小学生意识到小河与青草都像人一样在交谈,进而引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促进问题有效性的提高。

三、关注趣味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趣味性的课堂是小学生期待的课堂。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性提问,有利于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强,但耐力较弱。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问题趣味性的增加,可以通过教师面部表情的丰富以及语调的调节、手势的应用来达成。教师利用多种课堂技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小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

比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并为他们布置一个“了解美丽的丹顶鹤的特征”的学习任务。当小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下面哪些动物可能是丹顶鹤?”在说出每一个选项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一次模仿。如在说“A”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长颈鹿,说“B”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大猩猩等。这样一来,提问就变得十分有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教师所吸引,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关注启发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不能喘气。但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有时具有难度,但却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小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讲解《木兰从军》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能具有难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具有阶梯性的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那个难度较大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小学生进行的思维运动。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容,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篇7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讨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89-02

具有实效性的课堂讨论是在教师充分认识课堂讨论目的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围绕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的看法,相互学习、启发,产生思维碰撞,共同分享探究成果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影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实效性的因素有:1.讨论的问题引不起学生的讨论兴趣,过难或过易。2.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吸引学生。3.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用来讨论的信息不足。4. 学生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的差异。5. 个别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数学生处于听众的地位。6. 教学时间有限,讨论不能充分进行。7、分组讨论结束后,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代表自己而不是小组。8、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讨论结束后,教师缺少结论。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1 精心准备,培养习惯

这主要包括:1.要确定有价值的讨论题,并准确表述讨论的主题。一般来说,一堂课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进行合作讨论探究的问题并不太多,只有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者课堂的主问题。所以,在课堂上切忌动不动就要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多而滥的所谓讨论,尽管表面上热热闹闹,他一言,你一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实质并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遇到问题不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精准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2.要认真分析班级的学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讨论的小组。3.要训练和培养学生参与讨论的习惯。比如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努力与他人沟通达成一致的习惯等;4.在讨论前,教师必须明确告知学生在讨论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承担什么样的任务,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讨论中应该做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2 精心选择讨论内容

选择讨论内容必须遵循两点:一是讨论的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二是讨论的问题应是学生个人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解决。那么如何选择设计好讨论题呢?

2.1 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的途径。

2.2 针对一个问题,存在多种看法,甚至是绝然相反的意见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2.3 针对容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3 要做到面向全体

这是讨论的基础,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知识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观察、操作后的归纳、总结等思维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小组讨论正好可以让学生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来弥补这一差异。所以讨论时,应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都能体验到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4 要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

要想真枪实弹地发挥讨论的主体和合作功能,讨论的时间就必须充分。如果讨论的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就无法引起争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也不能出现生动活泼的情景。

5 专心倾听,适度参与

课堂讨论的价值不单是为了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讨论应视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专心倾听学生讨论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让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在讨论取得初步成果的时候,教师也可适时做一个简短的小结,既总结肯定前阶段讨论达成的成果,又不失时机地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不敢过分放手,另一个是放下去却无法收回。

6 积极引导,客观评价

在课堂讨论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情况,比如讨论变成了个别人的发言,而绝大多数人只是沉默不语,或者干脆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这时教师就要相机引导,把讨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化解,降低难度。再有遇到个别学生根本不参与讨论,在做与讨论无关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提醒,使其尽快加入到小组的讨论中。在讨论出现双方观点争执难以继续的时候,教师要适时概括双方的观点,客观公正地对双方的意见作出自己的评价,而且不带个人的偏见和个人感彩。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3-01

1.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发挥其他的积极作用。"上述国家政策性文件,已从宏观角度出发,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策略。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展开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一谈有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具体思路。

2.构建互动演绎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强化语文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理应成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首要课改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尝试中,我探索了一种互动演绎教学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案例1】《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能明白什么道理?

学生(异口同声):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原本的规律,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今天,我们来"演一演"这篇课文,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亲自感受一下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如何?

(演绎的想法十分新颖,大家的兴趣被立即激发)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为全方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将班上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临时剧组,要求他们结合课文的内容,采用组内探究的方式,编订剧本及演出的形式,为了能够体会一把"小演员"的乐趣,所有同学都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全班立刻陷入了热烈的探究气氛中。当大家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竞赛开始了,大家纷纷拿出探究好的成果,投入到演绎过程中,有的小组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有的小组则以哑剧的形式演出,甚至有的小组还为"禾苗"安排了角色。课堂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演出结束后,我对所有小组的演出成果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大家的成绩,整堂课在互动、协作、探究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教学效果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演绎教学作为思路,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场景,以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演绎情境被打造出来,通过参与演出,同学们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了彰显,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优化。

3.融入微课设计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只有注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引入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互动-生成式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思维。笔者认为,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制5-10分钟的教学小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将其展现在课堂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向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发声,躲避障碍物的特性,然而,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何为"超声波",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理解蝙蝠为何能在黑夜中飞行自如这一本领,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我尝试了微课教学的方法。

首先,我在一处空置的房间内,模拟书本上蝙蝠黑夜飞行的场景,并利用数字摄像机完整地录制了整个过程。其次,利用Camtasia、微课大师等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添加进了文字、背景声音等内容,并利用视频编辑专家V8.0,对增加了文字、背景音的视频进行剪接、压缩、清晰度处理,制作成集声音、文字、画面为一体的高清视频,视频的长度为8分钟。再次,课堂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这一理论现象后,随即话锋一转:"大家想不想在课堂上观察到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现象?",全班同学自然热情响应,而我则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制作好的视频播放出来,短短8分钟的视频,将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点燃,课堂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教学效果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事物,完全激发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将原本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视听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欣赏微课视频,同学们不仅获取了语文的真知,更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得到彰显。

4.结束语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索和实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将互动性、乐趣性、交互性思想融入到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激起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原因1:公开课、评优课空有架势,导致负面效应。公开课,评优课应该是教师们学习提升的重要途径。可是我们不客气地说多数公开课是经多次演练而成的,没有普遍的指导性。上公开课的教师似有十八般武艺。一堂课的教学使尽浑身解数展尽风采,似乎领导专家也独为欣赏教师表演而忽略真实的主体学生的存在,公开课后,学生的作业情况,能力长进,不是他们关心的范畴,严重误导教师们的教学方向。

原因2:教师观念僵化、陈旧,学生学习动力受阻。教师上课形式过于程序化,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整个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多年教同一本书,缺乏改革创新思维。面对一年一年的不同学生,不知书不变而学生在变。依照老一套行事,老套路讲授,老套路要求,有时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受到学生排斥。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失去了信心。

原因3: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突出教学过程设计,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与发展。有些教师在备课时侧重追求知识的全面传授,不遗漏,不偏离教参,备课的着眼点是教师怎样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心智和情感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时刻不能遗忘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学习的行之有效,而绝不是对教师教学的。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1.对教材处理,目标定位要科学准确。教师备课首先端正指导思想,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定位于传授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这一节课能否让学生群情兴奋,人人参与表达?所以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紧紧围绕课文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展开。只有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合理、准确,课堂有效性才得以充分实现。

2.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要科学、有效。教师备课时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结构科学,节奏紧凑。要有抑扬顿挫之韵律,要预设调整学生情绪的情境,让学生时刻处于学习兴奋状态。因此,教师对一节课流程安排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3.小组合作教学设计要恰到好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人人都有发言机会的前提下进行。以学情相近为原则。此外,一定要在有真正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时进行,中年级学生还没有独立学习的能力,智力水平也达不到。还有一些无效性的探究,使课堂华而不实:有温度没深度,表面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4.教学中的朗读设计要有效。

A.范读不应该成为过渡:你的范读只为你的教学服务,不要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教师范读后要立刻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才真正让范读起到示范作用。

B.齐读,莫着急:齐读必须安排在全体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真正落实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读课文。

c.读后多评价:有的教师阅读教学时,充分利用分组读,男生女生分别读等形式,来强化所学的课文内容。例:让男生读过后,女生来评一评;女生再读,和男生比一比。既有趣味性,又能有效地指导朗读的方法。这样读课文就落实了有效性。

5.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设计要有效。教师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切中教学重点,提纲挈领;并且针对不同学而生提不同问题,问题要有梯度。设计大致可分如下几种情况:

A.教学中较难的问题提问给成绩好的学生(“优势生”);

B.检查、复习生字词等基础知识的问题,要留给学习上弱势的学生(智力水平,认知能力,反应能力相对弱的学生。);

c.每当提问一个问题,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都要进行小结,还要注意检测“弱势生”掌握的程度。

6.教学工具要恰当发挥作用。以多媒体为例等辅助教学手段,让我们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但由于教师个人专业素质不同,应用起来效果大不一样。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并不是为追求时尚,每堂必用。录音机、录音磁带也还是增强课堂实效性的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现在有有些教师使用了多媒体,就把录音机、录音磁带等被束之高阁,这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限制了课堂实效性的发挥。有时利用录音机范读课文,就可以集中小学生听觉注意,有利于边听、边看、边思考。使得听读课文的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多媒体的运用忌盲从,忌泛滥,要求实效。

篇10

有效教学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师文化的创造,开拓了教师研究共同体的实践空间;有助于聚焦学生成长的评价,使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有学者认为“有效教学”的标准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界定: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活动以促进学习;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素质;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并进一步对“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提出建议:建立评价的指导思想;制定评价的指标体系;秉持过程和结果相统一的评价原则;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二、有效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策略是一个多元化的策略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着重构建有效的课堂环境的策略。

1.教师教学素养是使课堂教学充满智慧的根本前提。教育智慧在教学素养上表现为:启发、激智和组织。有学者指出,充满教学智慧的教师必然达成教学的高水平和高效率,既好又快地达到教学效果,即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追求。具体而言,教师“有效教学”能力包括有效提问能力、清晰授课能力、课堂监控能力等。其中清晰授课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有效教学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因此,教师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

2.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发展状况。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基于生活事件的互动与交流,教学的过程其实是事件的涌流和生成。

(1)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3)尽可能找到一个“兴奋点”。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教学目标的确定。“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确定教学目标是关键。教学目标要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4.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5.要求和方法。新课标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6.教学评价。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培养问题意识。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