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节的习俗模板(10篇)

时间:2022-09-21 13:4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建军节的习俗,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中图分类号:Q939.96;X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5-1121-04

Screening of Cellulose-Degrading Bacteria and Optimization of Enzyme-Production Conditions

WANG Shuang,XU Jie,LI Xi-yuan,XIANG Ying,PAN Yang-nan,XIA Tian

篇2

一、提高教员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作为军校的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得不到较大提高,学员的素质提高就困难、缓慢,只有高素质的教员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员。在计算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员自身素质要先行。首先,教员要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教育是全面培养学员素质的一门重要学科。其次,要不断丰富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综合文化知识,以完成对学员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而全面发展学员的其它素质。最后,要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并且勇于改革创新,革除旧的教育思想,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融入计算机教学,建立起相应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并全面推行,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士官人才。

二、激发学员课堂学习热情,增强主动学习能力

军校的教学军事色彩浓重,制式化规范化使学员学习起来很容易困倦,所以教员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新颖的方法激发并保持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动机、意志、情感,这些非智力因素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维持和调节的功能,它在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受阻或中断,抑制或减弱,就会导致认知活动无法向纵深发展而缓慢进行,认知活动能力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影响学员学习效果。例如一个智力因素良好但缺乏学习兴趣的学员是不可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的。可见,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始终注意创设能够调动和发挥学员的非智力因素,使其保持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具体做法是:1.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教员要发挥特长开动脑筋,使学员产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态度。2.激发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就士官学员的心理特征和年龄来看,正处于心理和身体生长发育期好奇心比较重,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起主要作用的很大程度上是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员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员在问题的引入和讲解的设计上多用心思。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教员还可以向学员介绍计算机知识在日常生活、科技领域的应用,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让学员知道计算机在作战以外的实用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3.激发学习情感。要重视情感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情促知,以知导行,情知行互获,三者相结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培养学习习惯。教员要指导学员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教会学员计算机知识”转向“教会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员实践动手的操作能力。教员在做演示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员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现代的战争是信息化战争,每个战士都应该掌握计算机操作的知识,但战争又是讲究配合、提倡合作。一个不懂得合作而单打独斗的人,是不能完全适战争需要的。在计算机领域,更是如此。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网络数据库,计算机上用到的软件,很少只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编写出来的。因此,在计算机实际教学中,更应该培养学员合作意识与战友相互配合的态度。

四、给学员创造充分发展智力因素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员讲一步操作方法,学员模仿操作一遍的讲解实习法,严重地束缚了学员的手脚和制约了学员的思维方式,使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训练技能也是被动的,不利于发挥学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使学员智力、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而自主操作模式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实习任务来组织教学,推进教学的进程。利用新奇的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操作兴趣,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充分发展其观察力、理解力、分析力、记忆和想象力的自主学习的良好空间。引导学员通过积极的创造思维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员的智力,提高学员独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

八一建军节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第一类

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新年元旦(1月1日放假1天)、春节(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3天)、劳动节(5月1日放假1天)、国庆节(10月1日、2日、3日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和中秋节(放假1天)。

第二类

除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外,还有第二类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包括: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26周岁以下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14周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

第三类

篇4

重阳节的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喝什么酒?赏菊并饮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盛开,据传赏菊及饮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礼物一、重阳节送老人的实用礼物:足浴盆

众所周知,脚部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人体各器官均在脚部有特定的反射区,故足疗确有一定的保健功效。为长辈买一台足浴盆,让老人在家就能做足疗,既能消磨时间,又可以有助脚底健康,还可享受舒适按摩。当前市场上的足浴盆,款式、功能多样,据业内人士介绍,集磁疗、振动按摩、红紫外线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高强度绝缘性和耐热性,外型美观大方的产品是家庭休闲足浴的首选。

二、重阳节送老人的实用礼物:茶具

老人晚年喜欢饮茶修身养性,可以送给这样的老人一套精美的茶具,正所谓投其所好长辈肯定会喜欢的。

三、重阳节送老人的实用礼物:保健枕

篇5

中国传统节日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节日,它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长期以来不仅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达观向上、蓬勃热情的文化内涵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传承的重要载体[1]。然而,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意识日渐淡漠,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现象日渐凸显。

一、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现状

虽然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但现在一些年轻人只知道像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常提到的传统节日,对于像上巳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闻所未闻,其中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就更不知晓了。许多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传统节日演变成了“饮食节”“狂欢节”,春节吃水饺、中秋尝月饼、端午食粽子,仅仅把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停滞在“器物”层面,单一、片面地了解传统节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质却难以得到发扬。相反,西方节日却成了越来越多都市年轻人轻松、快乐的理由,张扬自我的个性需求和日益高涨的消费热情使他们不再深究洋节的宗教背景和传统意义而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的大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问卷围绕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来源、习俗等内容的了解程度等问题展开。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普遍较低。对于传统节日的名称,75%的大学生不能说出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名称,甚至有的连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四大中国传统节日也说不清,还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法定节的概念,把国庆节、儿童节、劳动节、建军节、妇女节等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同时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的概念,把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列入中国传统节日。对于每个传统节日的时间,部分大学生不甚明确,以小年时间为例,选择腊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对于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的时间,甚至有20%的学生不知道是农历八月十五。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却能准确说出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具体时间。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以端午节和七夕节为例,50%的学生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55%的学生不知道七夕节与牛郎织女有关。对于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还是以中秋节为例,选择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习俗的只占50%。显而易见,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的失落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传统节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说来,是来自于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政策层面来说,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传统节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东西,这是导致传统节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失落和西方节日的强盛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自就开始了演变历程。后,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各个层面影响中国,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近代节日的演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特别是民国时期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历年,无疑削弱了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运动中,有些传统节日及习俗又因为被认为是封建迷信而被边缘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才和春节一样被列入法定节假日,这就没有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提供时间上的保证。现在几大传统节日有了休假安排,仍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养成社会习惯。与此相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市化进程的发展,西方的洋节随之渗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中,导致传统节日文化式微。

从环境层面来说,营造传统节日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欠缺或多或少导致了传统节日文化的失落。为了谋求利润的商家对西方节日进行大肆渲染炒作以营造节日氛围,如每年情人节到来之前各大商家就会推出“情人节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畅销之至,传统七夕节的节日热闹程度却远远不及西方情人节。年轻人是张扬时尚的群体,对于经过商家媒体渲染之后的西方节日更是格外感兴趣。此外,新闻媒体是营造社会氛围的主力军,西方节日被新闻媒体、娱乐刊物美化宣传,而对于传统节日却不太关注,无意间也在社会上起到了负面作用。

从学校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学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现在各级学校无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课程设置上,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内容都较为缺乏,学校教材上很少介绍传统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的内容,直接导致青少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认知,使青少年Υ统节日的历史丰富内容和悠久的渊源,以及相关的庆祝活动都不甚了解,进而对这些节日的情感渐渐淡漠,传统节日离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来越远。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引导,显然不利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如何重新让人们爱上传统节日,使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得到新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篇6

节日习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俗的社会风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物质和文化成果的总和,它既是人类自身活动在一定社会层面上的文化反映,也反映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重大的风俗习惯和传播活动。同时,从文化形态的构成方面来说,节日习俗的种种广告行为和传播方式也有着宗教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论文百事通正是由于民俗的基础性地位和巨大的包容性内涵,这也使得它在基础文化形态领域中的地位被大大地提升了。因此,从传播学角度研究民间习俗,得出其中潜在的社会心理和文脉关系无疑是相当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近年来,随着传播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以此为基础手段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也被拓展开来,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虽然传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传播活动却是由来已久的,并且始终伴随着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人们在长期的传播活动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传播习俗形成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传播习俗也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习惯性、风尚性特征的传播现象。也可以说,在整个社会传播活动中,传播习俗是具有着基因性意义的。

节日习俗及其传播活动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将采用学科式、定性的研究方法来对节日习俗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解读和阐释,从而也对蕴含其中的文化概念和民族心理进行重新评价与定位。事实上,节日习俗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伴随着节日广告的形式出现的,因为节日习俗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其具体形式的确立和内容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具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其整个的操作过程和民俗内容都是在节日广告的运作范畴中实现的。

节日广告其实就是指在各种节日期间(包括传统节日和其他由官方确定的庆典日、纪念日等)针对某一节日特有的习俗而的有针对性的各类广告。在这个过程中,广告主利用消费者在节日特殊氛围中的消费心理大做广告,就会有众多的受众被打动,其所取得的传播效果当然也是惊人的。并且,众多的节日广告业主还根据这一商机的特点专门设计广告诉求的具体内容。

我们将通过诸多节日期间特殊的广告现象来对这一传播习俗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传播学理论从传者和受众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化解析,以期获得更为明显的结论。

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若干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便被积淀在了节日的传统风俗中,同时也使得这些节日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些众多的传统节日也已经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并不时召唤起人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文化心理。因为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说,文化心理是隐藏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最隐秘的情感,甚至连深处于其中的本人都是无法察觉的。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早就指出“这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层的部?分,是任何个体都无法意识到的。并且它不是通过生物性的遗传而继承下来的,而是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在一个巨大的文化模式中对被指定的文化符号不断接受、置换和变形而形成的。并且,一个民族和生活在相同地域中的人们是有着相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的,这也正是节日习俗中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的图腾崇拜到铁犁牛耕时代的祖先祭祀活动,以及“恶月”“恶日”的禁忌和众多的神鬼崇信等,这些富含中华文明的古老民间民俗文化活动都是形成传统节日的源头。

从远古时期起,先民的各个氏族就会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灵来崇拜,如对蛇、牛、鱼、树木等的崇拜。其中对中华民族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是对龙的崇拜,这也最终演变成了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图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事实上,龙图腾不仅仅在许多社会文化领域中起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它还是一系列传统民俗民间节日形成的来源。例如民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竞渡”活动,以及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日也是与此有重要关系的。

从传统上说,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最基本特征就在于重视伦理观念和礼教作用。人们每年在年节、清明、中秋、腊八等节日举行的祭祖活动即是重伦理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祭拜活动传沿下来,就演变成了节日期间要对长者和亲友进行拜访和馈赠礼品的活动,这无疑对当今的节日风俗也有着巨大的现实影响。

从一种文化心理上来判断,中国人很早就对现实中的数字表现出了自己的禁忌和喜好,这表现为人们对于双数的喜爱对于单数的嫌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是讲究双日双月、成双成对的,人们普遍认为双数吉利会带来好的运气并且厌恶惧怕单数的日月,将单月单日认为是“恶月”“恶日”。人们在一些“恶月”“恶日”就要有所禁忌,并且要举行一些仪式来达到冲淡和抵御的作用。如:元旦日要燃放爆竹驱鬼,五月五日要用具有特殊香味的篙草除虫驱邪,九月初九则要登高望远,以避灾病等。

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结论,出于“心理补偿”的缘由,人浦门对于一些人力不能克服和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因此要通过一些仪式或活动来达到驱除鬼怪的目的,从而也在主观上起到了抵御的心理补偿作用。远古时期的这些仪式和活动虽然有着迷信的成分,但其中一部分却在民间节日的流传中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节日习俗,如人们在辞旧迎新的年节挂桃符(今天已经演变成贴春联)、张贴门神以防恶鬼纠缠等。

二、新的时代,随着一部分传统节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人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再是其核心的内容,而是一些比附于这些形式之中的民俗文化,以及以此作载体所折射出来的民间文化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也有相当多的传统民俗节日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后流传下来,但已经蜕去了其原有的不科学的成分,而具有了更多的新时代风貌。并且在新型的社会历史时期中,传统节日也成为了人们寄托美好愿望,孝敬长辈,走访亲友,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的重要载体,是人们欢聚团圆的重要习俗。而过去的许多民俗节日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移和改变,特别是其中一些标志性的元素,如过去传统节日里用以驱鬼辟邪的活动和物品则转变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春联、门神、爆竹等物品,而且这些物品更多地已经演变成人们营造欢乐祥和气氛的工具,成为节日文化的特殊符号。

另外,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庆典日、纪念日也被规定为法定节日,如“五一劳动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这些节日虽然没有传统节日那样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它们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和特别意义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并逐渐具备了其特有的节日文化和习俗。

广告是一个被广泛应用于传播领域中的产物,而它在现实形态的描述上也充满着文化的意味。事实上,在每一则广告的背后均指出了这样的事实,就是其背后悄然隐藏着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自古至今节日习俗的运行轨迹也是这样的,就是在以广告传播为其具体征象的前提下,实际上是大量具有民间传统的文化元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也以现实的内容反映着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内容和重大事件,以及人们对这些事件进行认识的各种心态。随着时代的变迁,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样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今天已经成为人们团圆欢庆,休闲放松并借以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契机。每逢这些节日,人们必然要互相致电送去祝福,拜访长辈和亲友,当然更少不了相互馈赠礼物。而节日期间互赠礼品的行为,往往使那些适合作为礼物的商品的销售量大增,这种情况不论在国内国外都是普遍存在的。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MichaelSchudson)在调查中就了解到:圣诞节期间送礼拉动年零售量的百分之二以上。

正是在这样的契机和条件下,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今天各种节日习俗的广告传播活动也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它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从原先纯粹的民间节日风俗转变成为今天大规模的广告策划和广告营销活动,其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直至今日,众多的广告业主也已发现了节日销售这一商机,在节日到来之前就制定详细的广告宣传战略,展开强大的广告攻势,以期利用欢愉的节日气氛取得优势的商品营销。同时广告主也发现“商品被作为礼品馈赠时,其质量并不很重要,倒是部分由广告塑造起来的有关该产品地位的文化意蕴更为重要”。因此广告业主在利用民俗节日商品广告时,大都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形象、色彩、意象等符号元素,在营造出节日里欢乐祥和的气氛的同时也营造出产品中包含的文化韵味。这从而使得自己的营销策略在众多的广告市场中脱颖而出,能够搭上文化的“便车”实现商品的销售,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

通过对近几年我国的节日习俗中出现的大量广告进行传播学意义上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初步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一是众多的广告形式采取了对我国传统节日符号的重新加工和利用。如人们大都习惯于过年要贴春联、剪纸窗花、贴门神、燃放爆竹、扭秧歌;元宵节就得闹花灯、耍龙灯、吃元宵;端午节还要悬挂艾草、戴香囊、吃粽子;中秋如果不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就不像节,如此等等。这种节日文化一经形成,它的约定俗成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一方面它演变成为一种集体的氛围,对身处其中的人们有着现实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节日习俗也与其他文化样式一样,对人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使人们对节日的认识观念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形态,这也从客观上形成了人们对节日广告的特定接受心理。

在充分利用节日习俗进行广告传播的众多案例中,可口可乐公司的行为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可口可乐公司抓住了我国人民重视节日习俗的心理,积极融合中国本土文化,将可口可乐的春节广告与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结合起来,在2001年春节期间推出“春联篇”电视广告,2002年推出“剪纸篇”宣传广告,都起到了不错的广告效应。2004年是我国的农历鸡年,该公司就应时性地推出了“金鸡舞新春”的广告,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无独有偶,中国移动公司也在2004年春节期间推出了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节日厂告,运用独创剪纸形式的门神形象,营造出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达到了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在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中,上述的节日民俗符号也被大量运用,以此来渲染出节日的热烈氛围。如在“五一黄金周”和“十一黄金周”期间,一些商场就会在店内的招贴画上大量使用中国结、对联、财神、福字等具有明确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符号,契合喜庆而有文化韵味的节日气氛,从而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特点,也达到了广告促销的宣传目的。

二是在利用传统节日符号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我国传统上喜好的色彩元素,如红色、黄色(金色)、绿色等等。这些色彩元素与形象符号的完美结合,使得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文化韵味也从中更好地体现出来。以红色为例,中华民族对红色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先民对日神的崇拜,先秦周代都有崇尚赤的习俗。按照大致的划分,后来凡是遵从周礼崇赤的人们也都被称为“华人”,这些“华人”也大体上发展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主体,“中国红”的文化情结也由此流传下来。直到今天,无论在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的节日广告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这种色彩元素。从春节的红春联到剪纸窗花,从大红灯笼到爆竹,从红色的“中国结”到压岁钱的红包,从舞龙灯的红绣球到扭秧歌的红绸子,无不洋溢着富有中国民俗传统的节日气氛。而这些民俗广告中对于红色的使用则更是对中国传统色彩观念的巧妙延伸和利用,并且使得广告本身也具有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某些非传统节日的节日广告也并不一定采用上述传统形象符号,但对传统色彩元素的喜欢仍然可以从人们的具体运用中体现出来,如红色宣传版、红标语、红黄相间的图文表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传统色彩元素仍然是节日广告中最为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篇7

目前对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创设被人们越来越关注,它可以为孩子营造出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为孩子提供更多有趣的内容,对于一些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使孩子根据自己的喜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非常有意义,但是要注意所投放的材料与环境的创设要有科学性与趣味性,并不是放的材料越多,对孩子的成长越好,而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安全性,让孩子可以进行主动操作,并获得知识,提高孩子的全方面能力。

1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现状

1.1环境创设现状

对幼儿的教育非常注重环境资源,好的环境可以影响幼儿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在区域活动中要选择科学的材料,健康的活动空间对幼儿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有些地方受到经济的影响,人员比较多,幼儿园相对数量过少,造成教学质量不达标的现象,这就会使幼儿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多都是活动室空间过小,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封闭的环境将师生的活动局限在老师讲、幼儿听的层面,没有重视材料、环境与幼儿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单一的操作空间,多以桌面为主,幼儿只能重复和被动地进行老师预设的活动游戏,忽视创造性与主动性,阻碍幼儿的创造与思维,打击幼儿的操作激情。

1.2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现状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来看,对于新事物有着好奇心,但是持续时间较短,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征进行及时、科学地更换材料。因此,不是越多的材料对幼儿越起到好的效果,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投放合适的材料。目前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主要存在以下方面:①材料使用人数较多,幼儿间的纠纷不断增加,这类投放量小的材料很难实现活动目标;②材料在反复使用中,慢慢出现破损,材料的完整性影响幼儿们使用材料的兴趣和美感,同时对孩子的审美产生反作用;③材料投放缺乏针对性,存在安全隐患,难易度不均匀,难以合理科学地实现活动目标。

2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创造与投放材料的优化策略

《指南》提出:“关注幼儿们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注重学习和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由各角度促进幼儿们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个方面或者几方面的发展。”要想保障区域活动能够对幼儿起到良好的效果,需要有效改革。

2.1优化升华区域活动环境创造

幼儿园狭窄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改革:第一,开拓三维空间和户外空间,拓展活动范围。区域活动不要限于室内空间,也可以对地面、阳台走廊这些户外的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例如,可以把阳台“打造”成为一个秋千花园或者是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让小学生进行学习和观察;第二,对幼儿进行深入了解,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给孩子们创设出他们感兴趣的活动空间,例如,可以创设主题节日区,让幼儿了解不同节日的来源和习俗,特别是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建军节、春节等专区,增强幼儿民族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第三,区域环境要合理,也要开放。例如,阅读区应保持安静,远离喧闹的表演区;第四,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既要有利于幼儿们充分自主地玩游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保持和融入良好秩序。

2.2根据幼儿发展实际投放材料

以“瓶子总动员”为主题的区域活动为例,笔者曾在“语言”区域为孩子提供“瓶子专卖店”彩色图片,希望幼儿按图片进行表演。幼儿发现新材料后,开始还尝试表演,进行角色分配。由于图片上的角色太多,内容太难,幼儿对故事又很陌生,再加上他们合作表演故事的能力不强,很快就放弃了。对此,笔者及时投放了新材料:幼儿熟悉的故事磁带、手偶、头饰等,让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合作表演。由于熟悉了故事,幼儿表演起来难度小了许多,对该区域兴趣逐渐变得浓厚。

2.3根据主题需要投放材料

如在《芽》主题活动中,各样式的豆豆易吸引幼儿视线。在美工区,豆豆成了粘贴画的好材料,幼儿将各种形状、大小与颜色的豆豆互相搭配,粘贴出了一幅幅富有创意的豆豆画。在语言区投放一些关于豆豆的故事,如《豆子纽扣》《扁豆的故事》等,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豆子。生活区可以提供各种大小的豆子、勺子、筷子、各种大小口径的容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工作。在教学区投放的豆子可以按照颜色、形状、名称等规律进行分类、排列。这些材料符合主题要求,也能促进幼儿发展。

2.4注意投放材料的安全性

师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用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教师必须事前做好卫生安全工作,以免发生意外。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创优幼儿区域活动环境,必须以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环境和材料为理念,全面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充分把握环境材料蕴涵的教育价值,科学引导幼儿在区域环境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3结束语

针对我国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材料投放的现状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环境的创设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与孩子交流与沟通,只有互动的情况下才能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在材料的投放时一定要把教育价值考虑到其中,在此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还能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科学地投放活动材料,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最终达到让孩子在区域活动中学会学习与生活,并不断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以及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敏,沈小婷.幼儿园环境创设“华丽转身”的背后[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06).

篇8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78-03

【作者简介】马进,江苏省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江苏宜兴,214201)副校长。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对三毛的这句话,我情有独钟,从来就渴望成为一棵树,一棵向上生长着,向下深扎着,能享受阳光的洗礼,经得起风雨考验的树。

工作已16年的我坐着,平静地叙述成长心得,只有眼角若隐若现的鱼尾,在不经意间甩出一道感慨、一线富足。一切在很自然的状态下,讲台、灯下、花间……波澜不惊,平淡中无限接近简单的初衷。

青春,不是非取即舍

谁的青春不迷茫?但为什么所有人都说青春如此美好?那是回忆时下的定义。欢乐时,大雨滂沱,也可以冲上大街奔跑;悲伤时,人群熙攘,也可以痛快流泪。那份心灵的自由随意,到了中年就不可以了。

师范,也许是我们很多教师子女最好的归宿,子承父业,扛起父辈的旗帜,我的命运也没有意外。对于在教师大院长大的我,这一职业毫无新意可言。然而师范课程的多样性如一抹阳光探进窗棂,对音乐、舞蹈的迷恋,滋养了枯涸的校园生活。我编排并参演的舞蹈毫无悬念地拿走那年校园艺术节的第一名,在舞台上,那一刻,我每一个细胞都是兴奋的,在音乐中浸润着、舒展着……在大专班分科时,我生平第一次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谈判”。我希望能上音乐专业,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刚开口,就被母亲堵了回去:“做语文老师才能做班主任,做班主任才有出息!”“班主任”该是多大的官儿啊?这一下子成了母亲对我的最高指令。这次我照例听从了母亲的话。作为独生的80一代,人生蓝图都应该是家长精心“策划”的吧,至少我这么认为。在大专文科班的两年里,我依然参加学校各种文艺演出,自得其乐;依然坚持练习器乐,怡情养性。

感谢那段时光,那份执着,那份乐观,以至于在宜兴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工作后,担任了班主任,编排一次公开队课,可以信手拈来;首次参加全国创新杯活动,便获得全国“优秀活动奖”。工作四年后,学校安排我担任大队辅导员。刚接手这一工作,作为新建学校,少先队工作几乎是一穷二白,我主动向校长申请,要了一个空教室作为少先队活动室。面对四面白墙,只有两个积满灰尘的柜子,东倒西歪地瞅着我。我二话不说,撸起袖管,就开始打扫卫生。我又在网上搜集队室的照片,规划、设计、制作……所有的布置从广告公司搬进队室之后,我人生第一次操起榔头,捏住铁钉,攀上桌椅,一下下地把展板布置上墙。灰呛了一鼻,手磨出了血泡,“叮叮当当”中干得有滋有味。这就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我深知,没有活动,少先队就失去生命力。我在学校亲自培训了一支优雅端庄的礼仪队,成为宜兴市团委各项大型活动的小司仪。学校没有鼓号队,音乐老师紧缺,我便四处借来曲谱,凭着对音乐的感悟力,不分昼夜自学,放弃午间休息时间,一遍遍地操练。一个月后,一支有模有样的鼓号队呈现在学校运动会场,令学校同学、老师瞠目结舌。市级的各项文艺竞赛,从儿童剧到经典诵读展演,编剧、导演、音效、舞美……一手包办,乐此不疲。同事们戏称我是“全能选手”,我自嘲“精力过旺”。“宜兴市德育先进工作者”“无锡市优秀辅导员”“无锡市青年岗位能手”“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江苏省德育科研先进个人”……一张张证书,见证了那段策马扬鞭、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

成长的道路很长,也许幽暗,也许会于黑暗中独自恐惧,可我却携着信仰,仍于梦想之路行走。我笃信,无限的可能性会在我的身上隐藏。

沟通,不是非此即彼

家长,是教育最温暖的存在。不论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能力大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我格外珍惜与家长们同行的缘分,他们是我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2011年,我被调到镇上的一所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并兼任六年级语文。初到这所小学,建校规模、生源情况与城里学校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更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这所百年老校,曾几何时,风光无限,而今新市民子女却占了近70%,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诸多被动。

开学第三天,班上安徽籍学生小龙便屡屡不交作业,而且一问三不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担心小龙是否家中有事,便向班主任索要家长通讯录,来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班主任是本校一位资历丰富的老教师,她好言相劝:“别打了,多半是打不通或者忙,没时间。”接着便抱怨家长登记的手机号码多半是打不通的。分析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连自己的号码都记不全;要么是担心老师打小报告,以惊扰他们原有的“平静生活”。与我们普通家长主动与老师勤沟通、多了解的心理相背离,这倒令我有点匪夷所思了。我便把小龙叫到办公室,询问他父亲的号码。起初他怯懦地不吱声,生怕我会告他一状,后来又喃喃低语:“爸爸妈妈都在厂里上班,每天很晚回家。我一个人……”看着那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言语间的落寞,我不禁心生怜爱。当着小龙的面我终于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电话那头夹杂着机床声,我知道家长正在忙。当我介绍后,这位爸爸言语中还是表现得异常拘谨和羞愧。他或许觉得老师打电话多半是要“告状”,我用非常礼貌的态度告诉他,儿子很乖巧,上课也比较认真。那位朴实的农民工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而厂房的机械声实在让沟通很困难,我便邀请面谈,他答应了。

第二天中午,刚吃过饭,一位瘦削的中年男人局促不安地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我出于礼貌地迎上去与他握手,就在这一瞬间,我的心头一阵颤动,一阵揪心,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那双手每天与钢筋、机械奋战,布满的老茧可以把我的手硬生生地扎疼。此刻,再多的问责也是多余,因为每一位父亲为了孩子可以很低很低,低进尘埃里。他在我善意的眼神和和气的话语中渐渐放松了下来,开始叙述起他的生活:厂里六点多就要上班,五点就要起来。为了多挣一点,一直要做到晚上九点。自己小学都没毕业,孩子的学习根本无暇顾及……种种心酸是久居城里的我无法体会的。相仿的年纪,岁月在他的脸上毫不留情地刻下深深的伤痕。

从那天起,我给小龙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给爸爸洗手,任务完成可奖励免抄一遍词语。之后,小龙几乎每天早上都会主动地告诉我他爸爸回家后洗手的事:“爸爸昨天手被车床划伤了,破了一条口子,还流血了。我帮他一点点擦干净了!”“老师,昨天爸爸的手特别脏,可能是机油,洗了很多遍都没有洗干净。”……

也许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爱,而是一种慈悲。我从这对父子身上,读懂了生活,顿悟了教育。教育应在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找到属于孩子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的种子,成长之路才能荡起芬芳。

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我常认为得与失之间,非对立,而是辩证统一。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禁必有所宽。没有纯粹的得,也没有纯粹的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我们的幸福,是静享教育的温情;我们的成功,是踏实走自己的路。

2012年的盛夏,暑热难当,我第一次走进新单位――湖滨实验学校。这是一所新创办的学校。这里的每个教室、每条走廊、每一个标语,点点滴滴裹挟着大家对这座新生学校的美好展望,而我只有满满的压力。

路,在脚下,我只能迈开大步走。但我们真正走的不是路,而是一种心情。8月8日,一个吉利的日子,拉开了我在湖滨工作的序幕。“湖滨实验是一张白纸,我们作为首批创业者将给湖滨画上怎样的一笔……”黄校长给我们每位湖滨人一个长长的省略号。那一张张陌生、熟悉的脸孔上,写满了凝重。一串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我是谁?”“为什么要来?”“来干什么?”让我辗转反侧。不知多少个夜晚,让我一次次体会到失眠的纠结。床头的笔记本记录着我夜半时分的灵感闪现,湖滨德育的框架在一笔一画中越发清晰。

酷爱节日,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这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不难看出。我有一个朴素美好的愿景:“让孩子们每天都像过节一样快乐。”它不是一句口号,孤单地呈现在白墙之上;它是一种理念,有亲和肌肤血肉的温度,在行走与谈吐间散热、吐芳;它是一种信仰,有清明视听思绪的力量,直达灵魂,令人豁然开朗。

为此,我特地邀请了全国少先队、德育资深专家顾岫荫老师来校莅临指导,经过反复地交流、探讨、论证,一个大胆而具有创新意义的设想诞生了――根据小队员喜欢过节的特点,创设“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建立在以队员实际需求上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尊重队员,信任队员,解决队员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属于红领巾的德育活动课程模式。

我们在推进“少先队节日文化”主题微课程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队员都参与到节日中来的原则,以达成德育活动的微目标。在开展过程中,不同年龄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力争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精彩,天天有收获。我们将这些节日文化课程进行了梳理,可以分为四条主线:“红色旋律”――警醒勿忘国殇,民族特有的纪念日,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等,这些用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日子;“黄色旋律”――激昂民族气节,如清明、端午等我国民族传统节日,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绿色旋律”――呼唤责任意识,如“无烟日”“环保日”“地球日”等许多世界性节日已逐渐渗入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些节日无不体现对人、环境、动物、地球等的关注和关怀,彰显了人类作为地球主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德育的好教材;“橙色旋律”――乐享情趣校园,家乡宜兴,鸱缣赵希是每个宜兴人一生最热爱的地方,独特的山水风光、人文底蕴和城市精神,令每一个宜兴人为之自豪,是对宜兴德育人的慷慨馈赠。

篇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怎样通过游戏、艺术、体育、文学等各种活动,利用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资源,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已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而《幼儿园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在幼儿园中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由此看来进行中外重大节日的开展是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那么如何让节日文化有机的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之中呢?如何从内容丰富、形式繁多的节日中选择幼儿园孩子喜欢的、适合的呢?如何真正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孩子在节日中感受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呢?结合我园长期以来以来节日教育的开展,现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小小经验:

一、节日教育内容要坚持“三个原则”

在我们日常社会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包括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纪念性节日、家庭节日以及一些热闹非凡的“洋节”。那么该如何选择适合幼儿,对孩子有价值取向的节日呢?我们在选择节日作为教育内容时,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适合性

节日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节日活动则是民风习俗最集中体现和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节日教育,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寻觅历史发展的轨迹;可以领略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可以体会到古代人民热爱祖国的爱国之情……但受历史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节日文化也存在一些不科学性、不健康的东西。因此这就需有要我们教师精心筛选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合幼儿园条件允许开展的节日。只有选择与幼儿有联系的节日内容,才能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自主的参与活动。才能让幼儿在节日教育的活动中,了解不同节日的特点,文化及环境氛围,学会分享节日快乐。

(二)趣味性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必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节日教育时,还要注意节日的趣味性。如在进行“春节”节日教育期间,孩子们对于“年”的认识很少,不知道年的替换,不了解月份的替换……因此我选择了适合孩子的,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把年比作一位妈妈,讲述了年妈妈的故事,告诉孩子年妈妈总共有12个孩子,孩子有大有小,大的孩子有31天,而小的孩子只有30天……在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和一些年历文化。

(三)过程性

幼儿园每年都要开展一定的节日教育,但幼儿从小班、中班到大班的成长中,如每年单一的庆祝教育活动,会让幼儿感到很枯燥,而且三年如出一辙的节日内容也会让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幼儿园教师要注意同一节日在不同年龄班的庆祝方式要有一定过程性和目标取向性,如小班时在庆祝国庆节时,初步告知国庆节是我们中国的生日,并以观看录像和分享活动庆祝。中班时,可开展相应的制作活动,制作五星红旗,并以个人才艺表演来庆祝祖国生日;大班时,可在园内开展一些游园活动,内容可以跟祖国相关知识相结合,从而了解祖国的深渊文化。过程性的节日活动,更是开放的,有延续性的,一定会让幼儿产生不一般的情感,让幼儿获得的是对节日全方位、立体的认识。

二、节日教育形式可凸显“四个结合”

(一)将节日与主题教学相结合

将主题教学与节日相结合是我园长期以来的一个重大举措。在主题教学中充分挖掘节日教育资源,使孩子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更加主动。如在主题“快乐家庭”的开展中,我结合了“三八”妇女节的教育活动,组织孩子进行“夸妈妈、画妈妈、做朵红花送妈妈”的一连串活动,引导孩子在感知家庭带来快乐的同时,更要以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对妈妈的爱。

(二)将节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节日活动的开展总伴随着相应的实践活动,所谓的“学习、实践”一体化。因此我们积极推崇“节日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的宗旨,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在实践中巩固。如庆祝“十一国庆”节到来的同时,我们带领孩子参观天和人家社区、城中广场……等一系列的社区实践活动,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祖国的变化。

(三)将节日与环境创设相结合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第三位老师,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在进行节日教育活动中,要利用环境创设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幼儿园中,教师可带领幼儿参观感知周边的节日环境,从而和幼儿共同创设节日主题环境。如国庆节是我国重要的纪念性节日,我们先通过让幼儿观察周边环境的变化--好多超市、工厂门口都挂上了灯笼和彩旗,从而感知重大节日的到来,再和幼儿商量这么重大的节日我们该如何装扮我们的活动室,让幼儿参与到节日的环境创设中来,做节日的主人。

(四)将节日与家庭活动相结合

家庭是学校的合作伙伴,家长是教师的亲密朋友,在幼儿教育中,两者缺一不可。而《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家庭活动与节日结合的教育也是极有必要的。有关一些传统的、重大的节日的到来,都适逢一些节假日,孩子们在幼儿园对节日已有一定认识,那么家长也应配合老师,利用节日的到来可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教育。如“五一”节前夕,幼儿园已组织了相应的节日教育活动,那么家长在节日当天也可带领孩子一起打扫卫生,感受打扫后带来的成功感,体验劳动的意义。也可带领孩子去小区观察清洁工的劳动,帮助清洁工,慰问清洁工,使之体验劳动的艰辛。

三、节日教育作用要彰显“两种资源”

(一)节日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每个节日都是世世代代相传的产物,不同的地区的节日形式和民俗特点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仙人智慧和经验成果。因此,积极开展节日教育活动,让幼儿从更多的节日教育中感受中华文化,了解中国历史,感受所在城市在节日中的浓浓氛围。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和游戏,让节日--这些具有中华名族符号的烙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根植在孩子们的心中,并由他们传承和发扬。

由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连接起来的中国传统节日宛如一幅历史文化长卷,充满诗情画意,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礼仪形式。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春节的文化更是多姿多彩,贴春联、挂年画、挂灯笼、贴福字,放烟花小,小年夜、大年夜,拜年,迎财神,吃年糕……家家户户都洋溢着“喜气祥和”的节日氛围中。我们可根据本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为幼儿设计一系列认识“年”的活动,如“年妈妈的十二个孩子”、“剪窗花”“新年歌曲”……让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感知春节,体验名俗文化。除夕过后的十五天为“元宵”,是亲人再次团员、庆祝的日子,大家欢聚一堂,吃着元宵,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看花灯、赏夜景。而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做元宵”,“赏花灯”“吃元宵”等活动,让他们在做一做、看一看、吃一吃的过程中,感知元宵文化,体验节日快乐。在清明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踏青、放风筝,更甚者还可以加入古诗的元素,学习古诗《清明》,让孩子从不同纬度了解我们祖国的文化。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带给孩子的更是一系列的欣赏、学习、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粽子”“端午的由来”“介绍屈原名人”“吃粽子”“认识菖蒲”“制作香囊”“观看龙舟”“吃粽子”……让孩子们不仅感受中国地区的多元文化,更加深了对节日的认识。中秋节也俗称“团圆节”,在“月圆人更圆”的节日里,为我们的孩子盛上丰富的精神大餐--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观察月饼”“品尝月饼”……众多节日的开展,孩子们在学习中,实践中……一个个具有中华符号的烙印会牢牢印刻其中,由他们去发扬,去弘扬,让我们名族不断壮大,不断发扬,从而走向世界。

(二)节日教育是一项道德资源

篇10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4-0088-03

在中国电视文艺发展史上,《正大综艺》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是中央电视台播出时间最久的综艺栏目,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外资介入(与泰国正大集团合作)、第一个以企业冠名的电视栏目,是国内首个连版式一起引进的电视节目。《正大综艺》从1990年4月21日播出距今23年,历经多次改版,形式由最初的旅游文化体验+猜谜+正大剧场,发展到现在的《正大综艺・墙来了》、《谢天谢地你来了》、《吉尼斯中国之夜》,经历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由审美到娱乐演变的全过程,是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从审美走向娱乐的活标本。

一、娱乐精神初露端倪(1990年4月21日至1991年1月19日)

1990年,《正大综艺》播出,把一种新的综艺节目形态带给中国的电视观众,标志着具有现代娱乐精神的综艺节目在中国的电视屏幕上登台亮相。

《正大综艺》是以台湾中视的“绕着地球跑”为蓝本制作的演播室猜谜节目,由“世界真奇妙”、“五花八门”、“名歌金曲”三部分构成。以世界各地的旅游文化为切入点,围绕“看”做文章,通过猜谜的形式向观众介绍世界各地的风光、习俗、名胜、趣事。这种问答式的游戏虽然简单,游戏规则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已经用游戏取代了文艺化的表演,从根本上反叛着传统的综艺节目。艺术的功能是审美,游戏的目的是休闲和消遣。游戏进入综艺节目,综艺节目呈现游戏化、娱乐化的倾向,是电视由主流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变的标志之一。明星作为嘉宾成为游戏的主体。明星效应加世俗化游戏,成为吸引观众的看点。

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观众由单纯的接受者变为娱乐节目的新主体,是综艺节目娱乐化进程中的又一突出做法。《正大综艺》不仅把观众请进演播室的看台,有些观众还成为游戏的参与者与嘉宾联合作战,成为主角,提升了观众对节目的关注度。

《正大综艺》以文艺性与非文艺性兼顾,表演与竞赛相融,欣赏与娱乐结合的新形式,走出了综艺节目娱乐化的第一步。

“世界真奇妙”是整个节目的核心,也是伴随《正大综艺》时间最久的子栏目 。早期的39期节目中,所有的130个问题均来自“世界真奇妙”,问题多与当地人的衣食住行、劳动、生活相关。关注人、关注生活是“世界真奇妙”及《正大综艺》贯穿始终的文化品格和追求。“五花八门”是《正大综艺》播出第五期时加入的新成员,它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正大综艺》内容上的单调,更强化了该栏目的娱乐色彩。这个新增的板块集猎奇、惊险、搞笑、滑稽、幽默于一身,不仅从整体上改变了《正大综艺》的节奏,更是弥补了“世界真奇妙”文化韵味有余,幽默感不足的缺憾。

游戏节目之所以被观众喜欢是因为它具有娱乐性、参与性、刺激性、写真性和竞争性。一个游戏节目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个节目游戏规则的设定、奖金或奖项的冲击力、主持人现场的情绪调动能力、播出现场的置景灯光设计等多种因素。早期的《正大综艺》尽管引入了猜谜游戏、将观众请进了演播室、竞赛场,但由于游戏规则欠缺,竞赛气氛不浓,衔接不够紧凑,节目从整体上缺乏张力。

二、娱乐精神的成长(1991年1月27日至1997年2月2日)

进入1991年后的《正大综艺》开始了从内容到形式,从结构到游戏规则的执着探索,在不断的改版中日渐摆脱引进版式的束缚,理性而主动地拓展着游戏在节目中的权重。

首先,打造自己栏目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元素。“世界真奇妙”是《正大综艺》的标志性子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初期,编导们并没有满足于为正大集团提供的内容做串联编辑的工作,而是走出演播室,从拍摄制作国内题材的“世界真奇妙”起步,一步步走向世界。第一个自拍的国内题材 “世界真奇妙”之《桂林山水》出现在第68期节目中;此后,1993年12月26日播出了全部由自己采制的国内地方专辑《正大综艺・江西专辑》;1994年10月9日,播出了全部自采的国外专辑《正大综艺・广岛亚运会专辑》。四年之后,《正大综艺》全部国产化。节目录制也走出演播室走向全国。继1991年在老舍茶馆录制《正大综艺・春节特辑》后,《正大综艺》栏目组开始了转战全国的历程。六年内与地方台合作录制了43期节目。这类节目,在当地设录制现场,嘉宾和观众都来自当地,每期会安排一个介绍当地风光风俗的“世界真奇妙”,节目中还会安排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在加强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合作的同时,也给予首都以外的观众更多的参与机会。

另外,《正大综艺》还通过制作特别节目,用自己的方式关注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体现意识形态属性和主流媒体的导向功能。在1991年1月27日到1997年2月2日的六年中,共播出309期节目,其中“特别节目”占123期,比例超过1/3,内容涉及“春节”、元宵节、新年、建军节、教师节、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纪念60周年等。这些节目在思想性、艺术性、可视性上兼收并蓄,多次获电视文艺“星光奖”。

其次,通过不断更新游戏规则,强化节目的娱乐性和观众的参与性。方法之一,以抢答的方式加快节目的节奏并增强节目竞争性。从第40期起,抢答器被引入现场,变问答为抢答;201期之后,又增加了“快速抢答”环节,使节目更有戏剧性和挑战性。方法之二,丰富了观众的参与形式。从第40期开始,观众可以通过现场抢答、与嘉宾搭档、场外答题、有奖竞猜等多种形式参与节目。新设的“赴香港7日游大奖”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无论是与现场观众间的互动,还是与场外观众的互动,都反映了编导们加强节目与观众交流的努力和苦心。它预示着一种新趋势――大众文化背景下的电视综艺节目,其娱乐性是互文的,观众由娱乐的接受者正逐步被引导为娱乐的创造者。

再次,主持人明星化趋势。综艺节目是最适合设置主持人的电视节目,也是最容易成就主持人的节目。综艺节目的娱乐性和电视媒体的大众传媒特性赋予它超强的造星能力。23年中有近30多位主持人主持过该节目,杨澜、程前、王雪纯、张政、朱迅等一批年轻主持人脱颖而出。

收视率制造着明星,明星又带动了收视率。明星方式是市场文化的一种制度性建构,它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人们的文化选择。

三、遭遇娱乐风暴的挑战(1997年2月9日至2002年6月30日)

1997年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综艺节目进入战国时代。随着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播出,《幸运52》、《开心辞典》、《欢乐总动员》等栏目相继热播,一个以“欢乐”为特征的新综艺时代到来了!《正大综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1997年~2000年间,几乎不到半年就会有一次改进。三年间,在嘉宾、观众的参与方式上进行过六次变革,推出栏目和板块10余个,意图在保持旅游、游戏风格不变,坚持自己的文化品位基础上,通过创新,在混战中杀出一条生路。

1.从“世界真奇妙”到“我的世界真奇妙”

2001年5月27日《正大综艺》新增由观众拍摄制作的“我的世界真奇妙”栏目,观众成为节目的创作者。从“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到“你眼里的世界必定与众不同”,观众的角色在转换,“世界真奇妙”的制作理念也从“介绍世界”向“感受世界”转变。到2002年7月7日改版前,共播出54期节目,40余名观众带着自己的旅行见闻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正大综艺》的节目录制。《正大综艺・“我的世界真奇妙”大赛》成为吸引观众参与和关注的新亮点。

2.“一笑茶园”在文化和娱乐中寻找结合点

1997年2月《正大综艺》改版,推出新板块“一笑茶园”。“一笑茶园”借传统的茶馆形式,装入丰富多彩的内容,在幽默、诙谐的氛围中传播知识,是《正大综艺》各游戏板块中精雕细刻、富有创意和文化品味的难得之作。一个茶博士(外籍主持人)和三个茶客,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题目的内容小而博,既考虑到趣味性,又贴近生活。比如:“为什么我们只讲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五花八门’的说法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把传统和现代、知识和趣味有机结合起来,是《正大综艺》不断改版过程中值得称道和品味的亮点。

3.观众参与性更强,突出了观众和嘉宾的合作与对抗

观众通过“我的世界真奇妙”,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传播者,向节目的主体又迈进了一步。

演播室现场,四个嘉宾与四个方阵形成四方力量,嘉宾与观众合作答题,代表的是背后的观众方阵,在强调团队精神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现场气氛更加热烈。从第400期开始,《正大综艺》开通热线电话,为场外观众提供了参与竞赛的平台。改版后的游戏规则把比赛设计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演播室现场的竞赛,通过现场答题在四位嘉宾中决出胜负;第二个层面的比赛在演播室的观众席,现场观众通过表决器选择答案和所支持的嘉宾,答题最好的观众将代表现场观众参加最后的决赛;第三个层面的比赛在电视机前进行,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参与答题,做为场外选手,与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最后的三方对决,决出本期的胜利者。

4.奖励方式有突破性改变,由最初的毛绒玩具到改版后的“旅游大奖”,《正大综艺》与国外的益智节目更加接近

益智类综艺节目的四个要素:主持人、参赛者、竞赛、大奖齐集《正大综艺》,完成了该栏目向现代娱乐节目的蜕变。改版后,《正大综艺》的收视率由1996年的2%左右上升到3%~5%。

四、游戏主体化,观众成为主角(2002年7月7日至2005年7月)

2002年7月7日,《正大综艺》再次改版。这次改版彻底打破了十二年来“明星嘉宾+游戏+主持人”的模式,观众成为节目的唯一主角。“选手+游戏+主持人+高额奖品”让《正大综艺》彻底走出传统综艺节目的窠臼,成为新综艺大军中的一员。这次改版是在借鉴、改造国外热播的娱乐节目《狗咬狗》(DOG EAT DOG)版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游戏环节设置和游戏规则上都有重大突破。使《正大综艺》完成了由审美向娱乐的最终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娱乐节目。

改版后的《正大综艺》每期通过网络答题或手机短信答题方式选出六位参赛选手。六位选手通过六关竞赛,每关淘汰一人,最后决出胜负。

第一轮《一拼到底》或《慧眼识真》,通过拼图智力游戏或寻找正确答案闯关;第二轮是来自“世界真奇妙”的知识问答;第三轮《身体力行》是体力或技巧的游戏;第四轮《是真是假》;第五轮《步步为“赢”》是电子迷宫游戏;第六轮的《针锋相对》是总决赛,胜出的一人对被淘汰的五人,答题决胜负,胜利的一方赢取大奖。

改版后的《正大综艺》突出了节目的游戏和娱乐性。节目主体变了,游戏方式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这种改变让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娱乐节目。

五、游戏多元化,全方位打造娱乐精品(2005年7月至今)

2005年7月,《正大综艺》在完成15周年特别节目后,全新改版。曾尝试过选手实地闯关、邀请嘉宾主持人等多种形式,却无法抵挡各大卫视一轮又一轮的娱乐冲击波。《正大综艺》开始酝酿更大的改版。

1.从《正大综艺・吉尼斯世界纪录》到《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系列节目,由关照奇妙的世界到关注人的潜能,《正大综艺》延续着“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一贯宗旨

2006年,经过近两年的沟通谈判,中央电视台国际部取得了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总部的授权。2006年9月,《正大综艺》推出“吉尼斯挑战之旅”,向观众展现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吉尼斯世界纪录:由300人参加的特技跳伞、赤脚走刀山、用脚射箭的人……,这些精彩的节目,在中国观众中兴起“吉尼斯”热。经过简短的预热,栏目组精心打造的《吉尼斯中国之夜》系列节目于2007年1月4日播出。

首次录制的六期节目,形式上灵活紧凑、外景和演播室相互穿插,明星登台助兴。场内,少林弟子针穿玻璃、摩托车走钢丝、30秒内在0.11毫米的针孔中穿入25根面条,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场外,直升机蹦极、少林寺人塔、最高的高跷、水中逃脱等充满惊险、刺激。挑战成功者当场获吉尼斯总部的认证,收录《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从2007年1月至今,《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系列节目播出近70场,诞生了200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随着2010年9月《正大综艺》回归CCTV-1,《吉尼斯中国之夜》以特别节目的形式,主打国庆、春节黄金周。2011年,《正大综艺・吉尼斯中国之夜》获亚广联电视节目类“娱乐节目奖”,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该项大奖的综艺娱乐节目,2012年《吉尼斯中国之夜》的制作团队首次走出国门,录制了壮观刺激的西班牙人塔等极具观赏性的挑战项目。

2.《正大综艺・墙来了》,打造另类游戏,掀起了钻“墙”旋风

2010年9月19日,《正大综艺》重新登录央视一套,推出季播节目《正大综艺・墙来了》,以“明星+游戏+对抗”的形式打造更为新颖的娱乐精品。秉承“拿来主义”传统,全版权引进的《墙来了》,是风靡3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游戏综艺节目,以新颖、时尚、紧张、火爆的现场感染力彻底颠覆了“正大”的旧有模式,游戏成为节目的核心,好玩、娱乐成为节目的最终追求。

该栏目邀请表现力强的明星嘉宾作选手,组成红、蓝两个阵营。整场节目以“墙”为媒介,精巧设计闯关模式,通过积分赛、观众幸运赛、终极赛,决出大奖。观众分为红、蓝两个阵营,支持各自的明星嘉宾,最后胜出的观众阵营每人得到一份奖品。特别设置“观众幸运赛”环节,挑选两名现场观众,与明星嘉宾一起感受“墙来啦”的紧张和刺激。《正大综艺》通过《墙来了》,以新颖的节目形式打造娱乐精品。

3.《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推出另类表演秀,秀出意外和精彩

2011年10月黄金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了一档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这是海外情景喜剧类真人秀节目首次被中央电视台引入。它不仅融合和了舞台剧的剧场互动效应、影视剧的角色反差效应,还同时具有赛事节目临场突变的巨大魅力和综艺节目里精彩好玩的各种元素。明星们面对陌生情景的即兴表演成为最大看点。这是一档“真正智慧型的舞台表演节目”,更是一档“充满智慧的文化节目”,它既挑战着编导们的创意能力,也挑战着嘉宾们的演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