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生工作经验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8-11 08:43: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床医生工作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临床医生工作经验总结

篇1

Effect assessmen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FU Feng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People′s Hospital of Gangkou District of Fangchenggang Cit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Fangchenggang 538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Methods 81 cases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with arrhythmia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4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41 case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sequence.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The nursing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nursing work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 bed time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rrhythmia;Cardiac function;Satisfaction degree

循?C护理是指经过准确慎重的经验总结以及充足的科学依据,根据已有的临床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将其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首先要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同时和患者价值以及愿望完美结合,提出问题,寻找已有实证,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措施。循证护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于根据科学证据制订护理工作方案和计划,并逐渐开展到工作中[1]。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是危险性极高的内科疾病,患者极易发生猝死,对于此类患者,护理工作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护理方面的工作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前瞻性护理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以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选取在我院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且均已出现心律失常。按照入院顺序将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实验组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9~93岁,平均(62.8±6.7)岁;梗死部位:下壁14例,前?g壁9例,广泛前壁10例,前壁6例,高侧壁1例;28例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高血脂,29例合并糖尿病。对照组中,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39~93岁,平均(63.3±5.9)岁;梗死部位:下壁13例,前间壁11例,广泛前壁9例,前壁7例,高侧壁1例;26例合并高血压,22例合并高血脂,27例合并糖尿病。排除标准:需要手术治疗或者最近1个月内有过较大手术史以及精神障碍患者。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的监测和观察、24 h持续心电监护、心内科常规治疗、按时服用药物、吸氧以及卧床休息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组建循证小组,学习循证护理知识并了解患者信息,具体如下。①严密监测病情:急性心肌梗死并发24 h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达到70%[4],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至关重要,并予专人看护,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同时关注患者的主诉感受,床旁备好除颤器、起搏器、气管插管等抢救设备及抢救药物,抢救设备固定位置放置,急救药物准备齐全。②休息与活动:最初1周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多发时间段[5],因此在此段时间内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不能盲目下床活动,患者在进行各项活动时必须有医务人员指导以及在心电监护的情况下进行。③饮食护理:患者发病后4~6 h禁食,病情稳定后逐渐以流质饮食为主,若无严重并发症,一般在入院1周后可给予半流质饮食,低盐、低脂、无刺激性、清淡饮食为主。食物中应富含维生素、糖和蛋白质,以保证人体的营养供给且易于消化。食物中要含有一定量的纤维素如蔬菜和水果,这有利于大便通畅;少食牛奶、豆浆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腹胀;每次进食量应严格控制,尽量少食多餐,防止进食过多。④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心肌缺氧严重,会有心理焦虑存在,应与患者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交谈,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使其了解精神刺激对疾病的负面效应,从而缓解其焦虑和紧张情绪,减少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对于过度紧张不安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适当给予镇静药物,防止患者由于情绪激动而诱发心律失常。⑤排便护理:根据相关文献总结,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死于排便过程中[6],发病1周内常因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导致进食量减少而发生便秘,因此应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担,指导患者在床上使用便盆,使其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急性期可给予缓泻剂,加强腹部按摩,避免排便时过度用力屏气,必要时可做低压灌肠以协助排便,患者排便过程中应严密监测,如有异常立即处置。⑥用药护理:心律失常发生时间多数集中在5:00~12:00[7],因此服药时间应在5:00~12:00之间,给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黏膜、皮肤和意识等进行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则立即给予相应治疗。

1.3观察指标

住院期间记录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出院时记录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心功能评估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为日常活动不受限,Ⅱ级为日常活动轻微受限,Ⅲ级为日常活动明显受限,Ⅳ级为无法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间心功能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

实验组的卧床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心功能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的心功能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2

【关键词】急诊科;临床带教

临床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最关键的时期,是培养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巩固其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提高临床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做好医学生的临床带教工作是医学生医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科2002年以来先后接受约230名医学生入科实习,通过规范的临床带教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受到实习生及医院医教科的好评。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制定好个体化的教学实施计划

到急诊科实习的医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还有中专生,学习专业方向不同,没有临床工作经验,在急诊科实习时间长短不一,从2周到1个月不等,因此必须根据其自身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批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实习生到急诊科实习前,均由教学秘书根据其所在院校规定的实纲结合本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计划,经科内讨论通过后,再由各个带教老师遵照执行。

2 重视并认真落实入科教育

实习生初到急诊科,从环境到具体医疗工作,都会感到陌生;面对急危重病人,多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常常不敢动手,觉得无所适从,为了使实习生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进入角色,应重视并认真落实实习生的入科教育。实习生入科后,由教学秘书带领其熟悉科室布局、成员、抢救房、留观床位、手术室、换药室等情况,使其对急诊科有一初步的整体印象,提高其在急诊科的实习学习兴趣。随后,按临床小课的形式进行入科教育。简要介绍急诊科科室工作规章制度、无菌观念、病情观察、病历书写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工作时有章可循,减少走弯路的机会。另外,一定要明确实习生的工作职责及在急诊科学习所要达到的要求及目标,使其学习及工作有章可循。

3 做好急诊科临床带教工作的实施

在急诊科基本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掌握高热、昏迷、抽搐、休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心衰、呼衰、脑衰、肝衰、肾衰、气胸、咯血、上消化道出血、急腹症、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急救思维及抢救意识。(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型鉴定及配合、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测定、尿粪常规检查、呕吐物及粪便隐血试验、血清电解质测定、血糖、肝肾功能检查、血清及尿淀粉酶测定、血气分析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等。(3)掌握急救车及抢救室配备的所有常用急救中西药的药理、规格、剂量、用药途径、适应症、毒副作用及禁忌症。(4)在各级医师或护士指导下,学习或初步掌握下列诊疗技术:皮内、皮下、肌肉注射,静脉穿刺及注射、吸氧、吸痰、洗胃、灌肠、导尿、物理降温、快速血糖仪、心电图机、监护仪的使用等。(5)掌握最新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有关心肺复苏要点及操作规程,熟练使用除颤仪进行电除颤、简易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了解经口气管插管等人工气道的建立措施,对呼吸机的原理及参数的设置、调整有初步的认识。(6)初步掌握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疗法,液体疗法。(7)初步掌握止血包扎固定及脊柱损伤时的固定及搬运相关知识。

采取平时查房床边讲解、边示范的方法。每天最少2至3个实体病例的诊治过程和难点、注意点的分析,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要求学生现场操作进而独立完成(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为主体的方法,结合主治教学查房、科内小课、参加科内疑难和死亡病案讨论、典型病例讨论等师生互动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课后要求看书,回忆思考,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敦促学生阅读相关古籍、著作、文献,适当布置关于某些方面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为将来的临床、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 做好教学工作的检查

对实习生的检查,争取平素抽查与出科考试相结合,平素抽查主要通过查房提问等手段了解其汇报病史、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临床操作等多方面的情况。出科考试包括理论考试、病例分析、诊疗操作检查、临床答辩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轮科成绩中,平时成绩与出科考试成绩各占50%的比例,力求做到最终成绩客观、公正。

5 认真总结临床带教工作

篇3

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和临床实习效果[1]。我院儿科从2012年起陆续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教学任务,为探索适合临床医学生在基层医院临床实习的有效实习带教模式,我科从2013年7月起实施了“一对一”的导师全程跟踪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儿科临床教学传统的实习方式及其弊端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落后

以小组为单位是儿科实习最常用的实习方式;医学生被科教科随机分成平均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临床科室,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工作,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科教科或教学秘书负责。师生之间很难深入了解,沟通效率差,教师难对学生进行管理。

1.2实习带教质量评价标准不一

医院没有针对带教医师与实习生建立齐全的制度,没有统一的进行带教效果的评估与考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教评学制度,使得带教好坏没有约束力,教学结果不够理想。

1.3临床医师带教热情欠佳

实习带教教师承担医疗、科研和教学三重任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加之近年来实习医学生人数日渐趋多,一名医师同时带数名医学生的情况较为普遍,老师对教学疲惫不堪;另外有的医师由于资历浅、缺乏带教阅历,表达能力欠缺等因素对教学不主动,带教热情不强。

1.4临床实习带教方式落后

过去的“填鸭”式讲解理论,或是走马观花式的义务性带教,实习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口头上的理论教条,实际的临床操作极少[2]。老师没有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际演练和纠错,不利于培养实习生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目前带教的需求,导致儿科带教效果明显减弱。

1.5实习医学生学习能力欠缺

许多实习生初次步入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感到惶恐和不适,缺乏自主学习观念和有效的方法,对参与带教持轻视和抵触态度;部分同学认为临床带教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工作影响很小,仅是被动地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查房,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来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剖析与处理,由于很少主动接触病患,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

2我院儿科实施导师教学策略

2.1制定导师资格条件

(1)导师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学术道德端正,医德医风高尚,热爱教学工作,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2)临床业务能力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实践教学能力;(3)具备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4)儿科疾病诊疗经验及授课经验丰富,演讲能力较好,可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5)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熟悉儿科学专业国内外研究动态;(6)由本人申请,经儿科教研室讨论无异议后,通过多级考核,上报科教科同意方能成为导师;(7)有参加省市级或以上教师资格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优先考虑。

2.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每位导师指导1~2名临床实习生,导师在实习期内指导实习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定期与实习生交流沟通,对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困惑,进行指导;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心得体会以及临床实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发掘教学思路,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实习期结束导师对实习生进行评估及考核。

2.3入科培训

每位学生除了参加医院层面的岗前培训,还要参加儿科教研室组织的入科培训,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介绍科室的基本设置和实习规章制度,儿科常见的病种和诊疗规范,科室的医师职称结构和导师简介,了解导师的临床与教学工作能力情况,为接下来的导师见面会打下基础。

2.4培训方案及评价方法

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科室相关所有基础操作技能。实习过程中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教学小讲课、教学查房;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并向导师反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档案,根据定期考核结果随时记录更新,采用学生考核教师评价表及理论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师制的实际应用效果[4]。

2.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制定学生用教学记录评教表,建立评教评学机制,将实习医师导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进相关事宜与学生座谈会及出科考试成绩情况结合,每学年进行考核;此外对带教优秀者适当给予经济补助。

2.6导师制的质量监控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师生共同参与监控标准的制定过程,保证所制订的标准能有效推广。明确导师和学生责任,强化临床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带教培训及进修,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做好反馈[5]。

2.7儿科实习医师导师制的阶段性成绩

我科自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以来,“重医轻教”现象明显改善,医师参与教学工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习生出科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实习结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评价质量及对儿科医疗工作的认同感明显改善,工作方式明显有亲和力,积极参加附属医院举行的实习技能操作大赛,成绩斐然;2名医师获得院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2名老师获得优秀带教老师;儿科教研室连续两年评为“优秀教研室”称号。

篇4

笔者结合几年来与患儿相处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心得。

护患沟通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做保证。因为医疗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医护人员的一生都要把病人的利益。人类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一项平凡而高尚的职业,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只有端正自己的处事态度。建立助人为乐的价值体系,树立崇高的理想才能对患儿发自内心的同情,才能真诚地对待他们,适当的表达移情。

护理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做好与患儿的护理及沟通工作。同时,护理人员沉着、冷静、严谨的态度以及娴熟的操作,尤其是穿刺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更可以有效稳定家长及患儿的情绪。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直接的影响。例如,父母对护士的不满意可转变成患儿对护士的愤怒。所以护士做好与患儿沟通的前提是首先做好家属的解释安慰工作。

儿科护士对患儿应多加鼓励,不应训斥、恐吓,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成为患儿的贴心人。可利用孩子的好学心理进行启发诱导,取得在治疗上的配合。针对儿童的模仿心理,鼓励患儿学习榜样,通过个别带动整体。

篇5

本文中的案例来自一名六岁的女孩朱莉,她的额头左侧有一道伤口需要缝合,医生在给她处理时没有打麻药,小女孩极为配合,没有反抗、哭闹,她一直忙于给图画书上颜色,甚至在缝合完成时都并不知晓。

催眠式的外科缝合具体是如何做到的?

一、不予告知

在催眠过程中我们强调“告知”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就像人们有知情权一样。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你有了一个伤口需要手术缝合时,作为医生就应该告诉你关于这个伤口的情况,医生会向你解释现在的情况如何,接下来会做些什么,等等。这些是在处置伤口之前就要告诉你的,这样你就会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这其中的原理是告知将要发生的事情可以让成人安静下来。这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要求,而且当一个成年人获取了全部信息之后,如果他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就可以产生镇静的作用,因为他可以在心理上作出准备。

如果你注意观察,你会发现有很多医疗工作者在工作当中对于儿童也用同样的办法。然而,在孩子身上运用告知的方法,却会收到相反的效果。告诉他们将要发生的事情,从而希望他们减少焦虑,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造成他们更大的焦虑和更少的合作可能,因为他们无法在认知上通过了解即将发生的事情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比如,你去牙科看牙齿,你可能会有点害怕,但也还是可以坐下来治疗。但对于一个五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就完全不是这样,当他们害怕时是完全不可能与你合作的。

成年人想知道确切的将要发生的情况,儿童却并非如此。科学家对于儿童对害怕和焦虑的反应有大量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儿童很难去处理准备性信息。所以,对于儿童催眠要使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对于儿童来说,不是要告知发生的事情,而是要将他们的注意力从会使他们焦虑和痛苦的源头上引开。

二、困惑技术

当医生进门后第一句话就是对朱莉说:“你好,我是克卢斯医生。”然后马上开始谈她的鞋子很漂亮,看起来和她的裙子很配。这些完全是在和孩子建立关系,并转移她的注意力,同时,这也制造了一些困惑。她本以为医生会直接过去观察她头部的伤口,但为什么医生会开始聊她的鞋子?

如果你懂催眠的话,你就会知道,困惑是让人进入高暗示接受状态的一种方法。当意识无法对目前的状态作出合理的评估时,人们就会困惑,无法作出合适的反应,这时潜意识的本能就会接手工作,这时就是潜意识活跃的状态,而这正是制造高暗示接受状态的一个常规方法。正如,我们在催眠技术进阶课程培训中着重讲到的“手臂抬起的诱导技术”一样,在抬起的过程当中开始谈另外一只手和双脚及大腿的感受时,用到的就是“困惑”的技术,也称为“误导”的技术。

三、自然脱敏技术

同时,医生不是在实施麻醉后离开房间,等30分钟后再回来进行缝合的处理,而是每5分钟来一次,同时进行一些处理,为什么呢?

其实,不过是在她额头放一块奴佛卡因胶而已,医生反复进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对孩子进行脱敏。医生是一个陌生人,所以需要对孩子对于他的出现和接触进行脱敏,因此,医生每5分钟进来一次。头几次,孩子会抬起头看一下,她确实很在意医生的出现。但在医生第4~5次出现时,孩子就不再注意他的出现了。

四、转移注意力

同时,医生开始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当确定茱莉喜欢画画时,医生开始用这一点来转移她的注意力。这时医生一边给她一些绘画方面的事情来做,一边接触她的额头来对她进行脱敏,因为那是医生要进行手术缝合的部位。这样孩子就不会太注意医生正在做的事情,她就会专注在画画上。

医生让她给画上的每一个不同的眼睛涂上不同的颜色,她答应了,并开始行动。这时,她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画画上,还不停地问医生对她选择颜色的意见。这时孩子的焦虑情绪明显下降,而且孩子的这种情绪反应也通过情绪的联接影响到父母,父母也开始放松下来。父母的这种放松状态同时也正反馈给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更加安全。

五、如何应对焦虑的父母

作为一名儿童医疗工作者,你不仅仅需要面对儿童,同时还需要面对他们的父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高速的、无线的情感纽带,这种传输是同步且双向的。在特定的压力情况下,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情绪状态,同样,父母也可以感受到孩子的情绪状态,这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你要能够准确地觉察到孩子和父母的情绪状态,如果父母很焦虑的话,孩子就很容易通过这种情绪的联接接受父母的情绪,从而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

在手术开始时父母都会想知道很多情况:“你会怎么处理我的孩子”,“要不要手术”,“会不会留下疤痕”,等等。大量的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论是:这时如果开始向父母交待所有的情况,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因为,他们的情绪很难一下子平息下来,尤其是医生要面对的是孩子,让孩子平静下来是当务之急。当父母还在焦虑中时,就会更多地影响孩子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孩子的处理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尤其是当一个陌生的医生走进诊室,父母怎么去评价医生能否胜任呢?医生进入诊室后,证明他是一个胜任的医生的最好做法就是他要对孩子做一点什么,可以马上改变孩子的情绪状态,让孩子变得很愿意合作,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等,以此来证明他是胜任的医生。这种信息会传递到父母那里,这样父母的焦虑就会明显下降。临床的经验表明,当医生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安抚孩子后,很少有父母还会追问:“你要对我的孩子做什么?为什么你不告诉我怎么回事?”因为,父母的焦虑已经明显下降,而且他们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

六、作用的机制

篇6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23-02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并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愿望和实际情况,三者结合制订出完整的护理方案[1]。本院2010年5~6月将循证护理运用于产后尿潴留的预防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观察对象200例,均为2010年5~6月经阴道分娩的产妇,排除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及内科并发症,将本组产妇随机分成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0例。循证护理组100例,年龄25~38岁,平均29.6岁;孕36+3~40+6周,平均(38±1)周;第一产程2.1~15.9 h,第二产程0.8~1.9 h;初产妇79例,经产妇21例。常规护理组100例,年龄26~37岁,平均28.9岁;孕37+3~39+2周,平均(38±6)周;第一产程2.0~16.8 h,第二产程0.5~1.7 h;初产妇68例,经产妇32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孕周、产程、产次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常规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

1.2.1 做好入院护理及心理护理:安慰产妇,做好产前产后健康指导。产程中鼓励产妇及时排尿,对排尿困难者,鼓励其坐起排尿,对不能自行排尿者,用温开水冲洗尿道外口周围诱导排尿,或下腹部正中放置热水袋,刺激膀胱肌收缩。

1.2.2 宫底按摩,用左(右)手尺侧面压在宫底部,其五指并放在产妇腹部用掌力向下向腹壁方向按摩,揉时动作要轻,力度逐渐增加,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同时嘱患者放忪腹部,按摩10~15 min即可。

1.2.3 留置导尿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拔除留置尿管前给予温热的0.9%氯化钠溶液200~300 ml+庆大霉素80 000 U+阿托品1 mg膀胱灌注,灌注后20~30 min让产妇下床自解小便。

1.3循证护理方法

1.3.1 成立循证护理小组:根据科室工作情况及护士结构特点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护士长总负责,责任护士任组长,2名护士为组员。责任护士要针对循证组每位产妇及时进行评估,及时提出存在及潜在护理问题,及时指导组员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并认真做好评价及记录。

1.3.2 提出临床问题:产后尿潴留的危害在于影响子宫收缩,导致产后出血,亦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3]。为了更好地制定出产后尿潴留的最佳护理方案,根据以往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查找最好的护理科研证据及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问题:①哪些因素可导致发生产后尿潴留?②预防产后尿潴留有哪些有效的护理措施?

1.3.3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查询,发现以下因素可导致发生产后尿潴留:①心理因素。产妇对正常分娩认识不足,心情紧张,会伤口疼痛,担心伤口裂开感染,不敢下床排尿,排尿环境欠安全及隐蔽,排尿姿势欠佳,产后心理障碍增加了尿潴留的发生。②受妊娠及分娩内分泌影响及产后腹压下降,导致膀胱紧张度及感受性下降,多见于怕痛、膀胱过度充盈,未及时排尿者。③机械性损伤。产程延长或滞产,胎先露长时间压迫膀胱颈尿道,引起充血水肿,增加了排尿阻力,手术助产加重软产道损伤,使疼痛敏感性增加,反射性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导致排尿困难。④药物因素。产程中不合理应用解痉药,导致膀胱张力降低而引起尿潴留[4]。通过查询还发现: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有效护理措施是及时做好入院宣教,加强产程中心理护理,避免难产,产后及时行宫底按摩及鼓励督促产妇尽早下床排尿,如有排尿困难及时采用诱导排尿法,如热敷膀胱区、听流水声等[5]。

1.3.4操作方法:由循证护理小组成员对以上实证的有效性,可操作性进行讨论,得出最好的研究实证,并根据每位产妇的实际情况及已有的临床护理经验,制定出以下循证护理操作方法:①责任护士及时做好入院宣教及加强产前、产后心理护理,指导产妇在产程中密切配合,学会自我放松及会肌肉运动方法。②各班认真做好产程观察。特别是高危妊娠产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处理,避免难产发生及使用高、中位产钳。③产程中规范、合理使用麻醉、镇痛剂和松驰平滑肌的药物,及时协助、督促产妇及时排尿,避免引起尿潴留。④产后每30 分钟定时按摩下腹部,2 h后改为每小时1次,直至产妇顺利排尿;方法以手指尺面压在宫底部,五指并拢放在腹部向下腹部方向按摩,力度适中,每次按摩10~15 min。⑤鼓励产妇及时进食高热量半流质饮食,多饮水,产后3~4 h即使无尿意也要下床排尿,提供安静、隐蔽的排尿环境,安慰产妇勿担心害怕,采用正确的排尿姿势,同时用手加压膀胱区,以增加膀胱张力,对会阴伤口疼痛者应解释、说明排尿不会影响伤口。⑥诱导排尿法。用温热开水冲洗外阴,听流水声、热敷及热熏等诱导排尿。⑦神阙炙。在脐部中间,取少许食盐放于脐部再取葱段(直径1.5 cm,长1 cm左右)放于食盐上,点燃艾条,在葱段上烧灼,温熨。⑧对产后第1次 排尿困难者,用右手拇指垂直下压脐耻连线中点的利尿穴,先轻后重,逐渐下压10~15 min,同时嘱产妇口服葡萄糖水,在补充热量的同时产生利尿作用,再结合热熏外阴和听流水声。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对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进行统计学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见表1,循证护理组产妇产后未发生尿潴留,仅有4例第1次排尿困难,经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后均顺利排尿;常规护理组产妇发生产后尿潴留5例;两组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循证护理是伴随循证医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将个人的护理专业知识,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与患者的价值观和愿望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一例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方案,使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护理[6]。本组通过运用循证护理方法预防产后尿潴留,与常规护理组相比说明应用循证护理方法能提高 整体护理质量,避免患者产生不必要的痛苦,促进已有的临床工作经验和最好的科研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有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秋霞.循证护理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09,7(5):1293.

[2]蒋燕.产后尿潴留的有关因素与处理[J].中国乡村企业卫生,2004,100(4):40.

[3]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7-68.

[4]秦艳鸿.产后尿潴留的循证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21):285.

[5]申春华.循证护理在产后尿潴留干预方法选择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11(10):13.

篇7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06-01

1 全科医学的产生背景关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国内外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概念,但目前使用最多的是: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 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专业学科,其范围涵盖了各方面的内容。

1.1 人口老龄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群的平均预期寿命也在迅速增长, 许多国家的人口统计“ 金字塔”都在逐渐变形。人口老龄化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 社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 老年人赡养系数明显增大, 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 其次是, 进入老年后, 人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能力降低, 社会地位和家庭结构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变化, 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出现了“ 长寿”与“ 健康”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1.2 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随着抗生素和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生物制品的出现和应用, 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 以及营养状态的普遍改善, 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控制, 而慢性退行性疾病、生活方式及行为疾病等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与20 世纪80 年代的死亡谱对照,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意外死亡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前几位死因。由于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 要求医疗服务适应此变化需求,特别强调患者本身主动和自觉的控制, 而不仅是机械地服用医生给予的药物。

1.3 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的高技术服务。在满足人们技术需要的同时也越来越缺乏人情味了。原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模式, 已无法满足人们目前对医疗照顾的需求, 也无法解释某些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种种心身不适, 更无法解决慢性病患者的心身疾患和生活质量降低等问题。随着疾病谱变化和病因、病程的多样化, 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明显。无论是医学的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医生的诊疗模式或医疗保健事业的组织形式, 都将根据新的模式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2 全科医学的特点

2.1 服务内容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专科。它不仅涉及临床内、外、妇、儿等专科的服务内容, 而且还涉及心理学、行为科学、预防医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服务内容。与其他临床专科明显不同的是, 全科医学的学科范围宽而较浅, 在一定深度上朝横向发展, 并根据服务对象的健康需要与需求, 将各门相关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向患者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而其他临床专科都是在一定的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向患者提供的服务范围较窄。

2.2 学科的知识体系方面。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二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包括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全科医学的理论精髓, 包括以病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照顾等, 同时包括了全科医学临床服务基本技能和服务工具等。各论部分主要包括临床诊疗中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处理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

2.3 临床思维方法方面。与传统经验医学笼统的思辨的整体论方法不同, 全科医学需要以现代医学的成果来解释发生在患者身上的局部和整体变化, 它的哲学方法是具有科学基础的整体论。

3 全科医学面临的发展问题

3.1 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我国政府将以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改革的重要举措。全科医学作为为基层医疗保健体系培养专门的新型医生的临床医学学科, 必将在重新塑造医生形象、发展照顾医学、承当个体和群体的三级预防、推进卫生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已成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力军, 全科医疗代表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最佳服务模式。

3.2 全科医学的区域卫生规划。区域卫生规划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 动员并合理配置该区域内全部卫生资源的管理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 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与结构、自然地理环境、居民主要卫生问题和不同的卫生服务需求等因素来统筹规划, 确定区域内卫生发展的目标、模式、规模和速度, 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 力争通过符合成本/ 效益原则的干预措施来协调发展战略,改善和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卫生服务能力, 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平、有效、经济、方便及综合的卫生服务。区域卫生规划将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划分为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要求做到“ 小病在社区, 大病进医院”, 使80% 左右的疾病首先在社区得到处理, 必须转诊的患者才被转诊到上级医院。因此, 发展全科医学教育, 培养全科医生是实施区域卫生计划的基础。

3.3 全科医学与社区医学。社区医学是公共卫生和社会医学在20 世纪中期深入发展的产物, 它以社区为立足点, 应用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统计学、人类学等方法和技术, 对社区人群的公共卫生问题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管理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达到改善人群的健康水平、促进社区健康等目的。全科医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以个体的医疗保健为主, 同时又将个体和群体保健融入一体。因此, 社区医学在群体的目标上与全科医学是相同的。这样, 全科医生就自然地成为了社区医学任务的主要执行者; 而在落实社区医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资源,以及全科医生在社区实践中所获得的自身的训练, 则为全科医学在社区中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全科医学与替代医学。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普及, 但现代医学主流以外的其他类型的医疗方法依然存在, 如我国的传统中医药学、气功、自然疗法等, 并被各国人民广泛应用。上述情况说明了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其目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由于替代医学的广泛应用, 全科医生应该, 也必须了解其主要的类型、特点和疗效, 同时应该看到替代医学的局限性, 以便能够适应社区文化和群众的健康信念, 并且有助于丰富全科医学理论和治疗手段。因此, 全科医生了解替代医学的知识, 并教育患者需要使用这类医疗时首先要经过全科医生的评价和转诊, 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患者潜在的伤害。

推行全科医疗服务后, 可以改变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各自为政的状况, 根据患者需要, 组织起家庭、社区和医院之间的“ 一条龙”服务系统, 提供“ 无缝隙”与快捷的医疗照顾。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间通过“ 双向转诊”以及信息共享, 来保证服务对象获得最有效、方便、及时与适当的服务; 同时, 可以加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信息收集、病情监测、疾病系统管理和行为指导、适宜新技术利用、医学研究开展等各方面的积极合作, 从而全面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与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参考文献

[1]梁万年主编. 全科医学概论.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篇8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127-03

护理文书是护士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对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护理实施过程、护理评估的客观记录,是医疗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份完整的护理文书应准时、详细、客观地对患者病情、诊治风险等进行评估,并记录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风险防范、维权等的最重要文档资料之一[2]。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广大护理工作者对所有实施的护理操作、医嘱执行情况、患者病情及各级护理的观察与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客观、及时记录,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采取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填写,提高了护理文书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自2012年4月~2013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后出院患者病历4210份。其中2012年4~12月2098份;2013年1~8月2112份。从2013年1月开始,我们实行JIT模式管理各项护理文书记录、填写工作。

1.2方法

1.2.1 JIT模式 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应用的典范是丰田汽车公司,故又称丰田生产方式;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3]。JIT用于护理文书书写管理模式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嘱为执行力,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为目标,涵盖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护理文书的准时、快捷、无耽搁填写。也就是说各项护理文书的记录,既不能事先凭主观判断填写,也不能事后凭记忆回顾补写,应在护理实施中及时、客观、准确填写。具体为:统一护理文书标准分班、分组实施实施者准时填写(记录)同班次人员相互督促、检查质控人员复查、审核病历出科时再次复核整体质量提高。将护理实施过程中的记录单、评估单、执行单及护理表格等护理文书项目统一标准、规范格式,严格规定填写(记录)人、填写(记录)时间、审查、核对环节[4]。并根据护理文书各项目的特点、填写(记录)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员分配;各班次均有较高资历的护士把关。同时科室将护理文书填写(记录)工作纳入质量考核内容中,设置护理文书质量控制员,每天检查各班次的护理文书填写(记录)情况;护士长、责任组长每天抽查各班次的护理文书填写(记录)情况,检查结果在次日的护理交班上通报。确保各项护理文书的填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2.2资料收集方法 将我科2012年4月~2013年8月出院患者按出院时间排序,按等距抽样方法(间隔距离=总例数/所需样本数+1)随机抽取10%的出院患者归档病历共计421份,其中2012年4~12月210份;2013年1~8月211份。检查、审核、记录出院患者出院时间和病历归档时间、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疼痛评估单等填写合格情况。

1.2.3 评价标准 ①按我院病案资料中心护理文书质控标准进行检查,护理文书中存在缺项、漏项、错项,记录前后不一致;如入院评估单记录的生命体征、体重、身高等与体温单的记录不相符;诊断、主诉与医生病程记录不相符;医嘱单记录的皮试结果与体温单记录的皮试结果不相符,甚至未记录;患者出现疼痛,该评分的未评分;填写格式错误、缺页码、眉栏;缺记录时间、患者住院号、执行者签名等均视为不合格。合格率=合格的护理文书表格数/抽查的护理文书表格总数。②科室护理文书质控员,每天将出院患者的病历送至病案资料中心,由病案资料中心质控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并签收后的病历为实际归档病历。出院患者病历归档率=实际归档病历数/应归档病历数(出院患者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主要护理文书填写合格情况

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疼痛评估单等填写合格情况如表1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等填写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P

表1 主要护理文书填写合格情况

2.2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

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如表2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出院患者病历归档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

表2 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

3讨论

病历是患者医疗过程的客观记录[5],是医疗活动再现的载体,护理文书作为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及时、客观、准确记录护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医疗纠纷的处理。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有缺陷的护理文书使医院处理医疗纠纷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医疗举证法律证据的法律效力大大降低。只有及时、客观记录护理文书,才能保证护理文书的真实性,还原护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减少医疗纠纷。

实际工作中经常没有按要求填写护理文书[2],没有及时记录,甚至无记录。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记录时常不及时,凭事后的记忆填写;护理评估单凭主观随意填写等,大大降低了病历记载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有要求、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杜绝了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和护理评估单随意填写的现象。

护理记录存在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6]。因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特别是事后由非当事人填写,往往存在病情变化记录及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在同一时间里与医嘱记录相矛盾;患者死亡时间与医嘱时间相矛盾,死亡原因与病程记录不符;甚至患者的手术部位在手术前后的记录相矛盾;护理记录中常发现患者性别前后矛盾。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记录及时,与实际情况一致,记录、检查、审核、质控连为一体,一环紧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避免了事后补填的现象,前后矛盾的现象基本消失。

护理记录与临床真实情况不一致[7]。如患者请假离开医院好几天但体温单天天都在记录;医生开出的检查单,因各种原因未做检查,护理文书中未作记录等,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病历作为法律诉讼的法律证据的作用大大降低,使医院处于不利的地位。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护理文书及时、准确、客观记录、及时监督、检查,做到谁执行谁记录,未执行的护理实施无法记录。

以往护理文书的书写流于一种形式[8],只重视医疗执行、护理操作,而忽视护理工作的记录。当班护士因护理工作忙,也不愿意填写和记录,即使应付式地填写和记录了,也无人审核、检查,使护理文书存在不少缺陷。在日后的护理工作经验总结时无从下手,资料无法汇总[9]。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将护理文书的书写纳入当班护士的工作中,有质控员监督、检查完成情况,形成工作制度,并将护理文书实时实行计算机管理,非常方便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和交流。

以往因护理文书未及时完成影响到患者出院后,其病历无法及时归档。特别是一些操作性的护理记录,填写只能由操作者本人完成;特殊护理记录由责任护士填写,如果未能及时完成,其他人无法替代,将拖延出院患者的病历归档,严重影响医院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10],不利于护理工作经验总结。采用JIT模式管理,重点强调护理文书填写的准时性,对记录不及时、拖欠、漏项等均有处罚措施,可大大提高出院患者病历的归档率。

综上,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填写,能使各项护理文书更加真实、客观、科学、及时、规范,能提高出院患者的病历归档率、提高病案的可获得性、护理文书填写合格率,提高护理文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S]. 2001:17.

[2] 吴亚萍,尚琴芬,冯月清. 住院病历医护记录不一致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8,22(6):1484-1485.

[3] 龙福德,钟群. 抢救记录的规范书写及抢救成功率的正确统计[J]. 中国病案,2009,10(6):16.

[4] 卫生部. 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S]. 2010.

[5] 王立茹,李冬霞,陈文,等. 953份内科病案终末质量控制结果评析[J].中国病案,2009,10(6):12.

[6] 涂琴. 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2008,4(7):50-51.

[7] 耒玲珊.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纠纷隐患与对策[J]. 中国病案,2008,9(2):35-36.

[8] 黄江红,李群,查春红. 病案首页的作用[J]. 中国病案,2008,9(1):21-22.

篇9

1 对患者身体状况的综合评估

老年人身体状况差异很大,有的患者身体较好,有的身体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气肿等老年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计划。

2 做好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预后的担忧,考虑能不能生活自理及家庭经济问题等,产生了一系列的情绪变化,如紧张、焦虑、悲观、痛苦等。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绪,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做好心理护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担心从此一病不起,不久于人世,又怕拖累家人,此时患者心里十分痛苦,应耐心地疏导患者,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现在完全康复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同时要老年人的子女们关心体贴患者,帮助患者渡过难关,使患者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并发症的防治

3.1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老年人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后,患者伤后抵抗力降低,长期卧床,又因局部疼痛不敢咳痰,易发生呼吸道感染,要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扩胸运动,深呼吸,轻微活动上身,拍背,有痰及时咳出,减少肺感染几率,增加肺活量。还要注意保暖,以防着凉,保持房间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地面定时湿式清扫,防止尘土飞扬,减少交叉感染发生。

3.2 褥疮的预防 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后因保守或手术治疗等,身体衰弱加上局部疼痛不敢自主活动,患者很容易发生褥疮,应加强护理,仔细观察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皮肤情况,减少骨突处的受压,保持床铺的平整干燥而富有弹性,做好皮肤的清洁护理,对皮肤受压处进行热敷与按摩,定时变换,缩短局部受压时间,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褥疮的发生。

3.3 预防DVT、PE发生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同时注意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每日给患者进行温水擦浴2~3次,通过温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毛细血管扩张增加皮肤抵抗力,擦洗同时配合按摩。健侧肢体进行抬高、屈伸、蹬腿活动,双上肢进行内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动。经过热敷、按摩、肢体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预防坠积性肺炎、褥疮、肢体功能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注意下肢血液循环的观察,认真观察肢体水肿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及感觉的情况,双下肢进行对比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及时处理。

3.4 泌尿道感染的防治 保持会清洁干燥,每晚及便后及时清洗会。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 ml,可有效防止泌尿系感染及结石的发生。同时要指导患者合理调配饮食,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以增强肠蠕动,保持大便通畅。

3.5 便秘的防治 患者骨折后卧床,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加上患者病后食欲减退,饮食量减少,很容易造成便秘,排便困难,此时应嘱患者多食纤维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

4 康复指导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康复的疾病,功能锻炼是骨折后恢复患肢功能最重要的有效措施。早期适时酌情进行功能锻炼,以维持肌肉、关节的机能,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增强体质,防止肌肉萎缩和肌肉强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并可保持关节的活动度。一般于伤后或术后第3天患者情绪稳定,疼痛减轻即可进行锻炼,原则为“动静结合”,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功能锻炼根据不同时期和功能需要而进行,同时顾及健肢,预防废用性肌萎缩。术后康复大多在患者家中进行,因此,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相关医学知识,为患者制定功能锻炼的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负性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5 总结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创伤骨科中常见的疾病,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个严重的损伤,其所引发的并发症更是致命的原因,常常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引起的严重并发症造成死亡。因此,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要针对患者身体状况制订量身定做合理的护理计划,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早日康复,正常生活在其周围的大家庭中。

篇10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现代医疗护理活动日趋复杂,各种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患者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护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尤其是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急诊患者起病急,病种多样,手术室风险更大,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安全因素,是现代护理管理者始终摆在重要位置的研究课题。本文将从急诊手术护理的风险因素着手,寻找降低各种风险的预防措施。

1 急诊手术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如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可能会导致医院和患者各种损失和伤害的不确定性[1]。急诊手术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众多,根据风险事件是否直接造成对患者的损害,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直接风险主要来自护理人员自身,而间接风险主要来自对医疗工作的后勤支持系统。但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往往很多风险不单是直接风险或间接风险,而是两种风险同时并存的[2]。

1.1直接风险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所以易引发较多的风险。随着法律的普及,患者的维权意识大大增强,而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却明显滞后,给急诊手术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在:①有章不循,违反规章制度或技术操作规程。如接错手术患者;手术中未按要求放置电刀,致灼伤皮肤;使用止血带超过时间引起肢体组织坏死而截肢;未做皮试给患者注射青霉素,结果造成患者过敏性休克死亡;手术或产后不认真清点纱块、器械等,致异物遗留在体腔或造成感染;供应室发错器械包或包内遗漏主要器械,无菌包灭菌不彻底等而影响治疗等。②注意力分散,护理文书记录不规范或执行医嘱错误。如:未认真核对血型而输错血;因工作忙未及时记录抢救过程,或与医生的记录不完全相符;查对不严将两个患者的药物交换导致用药错误等。③语言、行为举止不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如未能及时取得患者和(或)家属的理解,家属拒绝签字;对家属提问解释不清、缺乏耐心留下安全隐患等。④专业技术不达标。如对新进仪器设备使用不熟;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导致术中配合出现混乱无序等。

1.2间接风险 间接护理风险的结果一般不对患者造成直接伤害,它来源于医院其他部门,包括药房、后勤辅助支持系统或医院管理部门。由于相关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对患者造成损害是间接的。①环境因素。包括: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如地面过滑、床旁无护栏等而导致患者摔倒。环境污染所致的隐性不安全因素,如由于消毒隔离不严容易造成院内感染。②物质因素。护理物品、设备与药品是构成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药品质量差、失效、变质;护理物品数量不足、质量不好;设备性能不好、不配套等都会影响护理技术的正常发挥,影响护理效果。③职业风险因素。护士操作概率高,接触利器、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的机会多,这些都有职业暴露的风险。

2 急诊手术护理风险因素的预防措施

2.1风险预防 增强风险意识,预防为主,抓好医德教育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差错事故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从文明礼貌用语、护理人际关系、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训,开展文明礼貌活动,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经求患者的意见,改进护理工作,对不满意的方面加强追踪。提高责任心,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树立患者至上的思想。患者满意才是高质量。

2.2规章制度的落实 ①查对制度:治疗前、中、后的查对工作、手术前后的查对、功能检查、执行医嘱过程中的查对等。许多医疗纠纷主要是因为查对工作不仔细而造成,有很多血的教训,所以查对制度是我们工作中的经验总结,稍有疏忽就会酿成对患者极大的伤害。查对时要认真细致,对姓名时不要主观认定,最好是询问式查对可以避免姓名错误。②医嘱执行制度:医嘱是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定出的治疗方案,护士是执行方案的人。执行医嘱是护士对患者施行治疗措施的依据,并具有法律效力。在一般情况下,护士对医生开出的医嘱,应不折不扣地执行,随意更改或无故不执行医嘱都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在护理人员中普遍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无论医嘱正确与否,护士只是执行医嘱人,不承担后果。事实上,护士若发现医嘱是错误的,她有权拒绝执行,若听之任之,酿成严重后果,将与医生共同承担法律责任。如果遇到需要紧急抢救的患者,有条件时多请一名护士帮忙记录抢救经过及所用药物,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先重复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3]。

2.3专业教育培训 专业素养是确保避免护理差错的基础,对在岗护士进行专业、质量意识教育、护理差错缺陷的识别、质量标准及质控方法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护士具备较高的专业才能。Wolfgang对医护人员的进行了为期1w的人际关系、模拟情景等培训,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能更及时的寻求帮助,改善交流技巧等[4]。

2.4加强安全管理 完善各种警示标识,做到安全标识醒目[5]。每天早上有专人检查医院的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以及护理物品、设备与药品的检查。

近年来患者的维权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正逐渐增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相应的越来越高,医疗纠纷越来越多,护理工作安全因素越发重要[6]。为了提高急诊手术护理的质量,要求各方及时消除各种风险因素,是维护患者生命安全以及救治成功的重要条保证。

参考文献:

[1]姜丽萍.护理管理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03.

[2]李晓惠.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 护理风险事件案例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5.

[3]岑琴.急诊手术护理风险因素与预防措施[C].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2012.